创新心理课(精选12篇)
创新心理课 篇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已经开始走进了许多高职院校的课堂中。但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需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者对现有的教学方法 进行探索和尝试, 创造出更加生动的、有效的、适合高职生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一) 教学目标模糊, 教材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 对本门课程的应用性要求较强, 许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首要动机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心理问题,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离, 教材编排上过于重视知识性目标的培养, 缺乏对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重视, 难以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 提升心理品质。
(二) 课时设置较少, 教学场地缺乏灵活性。
作为公共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较少, 学分比重较低。很多学生对这门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认为可上可不上, 或者缺乏足够的兴趣。另外, 由于一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场地和桌椅设备难以灵活调动, 限制了心理辅导活动和拓展训练的有效开展, 使得心理健康课仍以“大课”和“合堂课”为主。
(三) 教学形式单一, 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手段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 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针对高职生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采用适合的更加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心理健康课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创新性建议
(一) 小组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心理健康课是一门集知识讲授、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为一体的素质拓展课程。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 更应该注重“学”与“做”的过程。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以便开展讨论、交流、和团体活动。具体来说, 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 将全班学生按6~8人的标准, 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选择组织能力较强、积极性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并为自己的小组拟定组名、口号等, 形成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气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为使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小组之间, 建立有效的互动, 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 专题切入式的教学设计内容。
由于心理健康课的课时较少, 内容较多。教师往往面临着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满足学生多种需求的两难境地。所以, 教师要采取较为机动的教学策略, 实现教学内容专题化。比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 灵活组织教学材料, 设计主题内容和教学辅导活动;也可以划分不同的学习主题, 让学生们根据兴趣选择, 组成一个或多个学习小组, 然后依据不同的选题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还要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学场地的限制, 所以要求老师认真组织、认真设计, 不断对专题内容加以完善。
(三) 分层评价式的教学考核方式。
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采取“一卷定成绩”的做法, 而是要考核成绩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成长度。因此, 高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 通过主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综合确定成绩。主体性评价由个人自评和小组评定组成, 其目的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性评价则是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成长的状况、在小组互动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的情况来评定。两种评价方法, 各占一定的比例, 最终形成较为合理的考核结果。
三、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一) 灵活互动的课堂讲授法。
1. 案例讨论法。
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现象, 针对学生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分组式讨论或者辩论, 让学生们结合理论知识对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矫正办法等一起展开讨论, 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行为训练法。
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借助于户内外的训练来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心理健康课中常用的训练项目主要有:“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手有千千结”、“人椅”、“盲人之旅”、“折纸游戏”等。这种方法独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了保障行为训练更好地实施, 高职院校应该具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活动空间等教学条件。
3. 情景体验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 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情景体验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片、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模拟, 或者准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生活、社会中的情境, 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 完成教学活动, 从而获得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人生道理。
4. 活动参与法。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组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很多, 即可以围绕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设计特殊的“心理辅导”、“心理互动”、“心理沙龙”“角色扮演”等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 也可以开展生动别致的心理游戏、即兴表演、校园心理剧, 以增加课程的参与性、趣味性。
5. 心理测试及调查。
心理测评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自我了解, 教师可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以及情绪情感等多种类型的趣味小测试, 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 剖析自我。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访谈、调查, 彼此进行相互评价, 以增强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
(二)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中, 通过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更好的适应与发展的一种辅导方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应该在实践教学中,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每学期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心理问题, 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咨询, 比如人际关系处理、压力应对训练等等。
(三) 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活动, 开发参与者的心理素质的一项活动, 大部分安排在户外。心理健康课可以开展的拓展活动主要有:毕业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移花接木、罐头鞋、梅花桩、孤岛求生、盲目障碍、礼让通行、齐心协力、雷阵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培养乐观的心态, 提高沟通交流技巧和团体协作能力。
(四) 其它实践活动。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实训基地, 积极开展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教育活动, 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情景剧大赛”和“心理游园”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外专业的心理门诊, 使大家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情况, 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揭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2008 (8)
[2].张金华, 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6) :143~145
[3].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5) :251~252
[4].蔺桂瑞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报告[J].北京教育, 2005
[5].龚霞光.“体验式教学”新尝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2) :108~110
[6].黄仁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纵横, 2008 (12)
创新心理课 篇2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上了五次刘老师的《生活心理学》课了;刘老师的每节课我都会去得比较早,不仅是因为每节课之前刘老师都会给我们放一段视频,更多的是刘老师讲的每节课都很精彩,讲的内容大部分也比较实用,对我们也有很多帮助,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学习中、生活中的心理学。
上了刘老师的五次课后,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感触也很深,印象也非常深刻。当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上次课刘老师所讲的“着装与人际交往心理”这一节。这节课前,刘老师是给我们放了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是《魔女的条件》主题曲的MV,第二段是与这次所学内容相关的一段视频,放的是《花样男子》中关于着装的一段视频。
在这节课中,老师先是讲了问题解决及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关内容,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举了乔布斯的例子,并且将苹果手机与微软做了比较,让我们又涨了不少见识。
讲完了有关问题解决的内容之后,刘老师就着重讲了着装。首先是讲了日装与晚装的区别,其次讲了女装和男装及其应注意的问题,如正装与休闲装,颜色应如何选择等等,这使我们学到了在其他课上都没办法学到的东西,对我们以后的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的帮助也特别的大。
心理描写复习课 篇3
1.通过复习心理描写的片段,明白心理描写的特征和作用。
2.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到科学教室上课,地点变了,又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有什么感觉?心里怎么想的?谁来描述一下。
如果大家把刚才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就是心理活动描写。
出示:心理活动描写。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梳理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好处,并试着加以运用。
二、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我们六年级很多课文充分表现了人物美好的品质,抒发了真情,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特别是很多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实细腻地传达出了美好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老师选择了几句。谁愿意来读一读?
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谈谈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1.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2.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4.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小结:是啊,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思想感情,突出了人物品质,让我们印象深刻。
出示: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品质。
三、总结体会心理描写活动的句子感情的方法
要理解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品质,不仅需要我们多读,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的品质呢?
四、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过渡语:是啊,理解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运用了一定的方法,再加以反复朗读,就可以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物的思想品质了。
前两天,老师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老师把它打印出来推荐给大家。
出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短文,划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选择印象深刻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1.你找到了哪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出示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
2.哪些心理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随机交流)
①“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够救出自己的战友。”
②“但是这样一来……这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③“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或者突然叫起来。”
④“我不敢朝他那儿看……火突然间熄灭了。”
⑤“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小结:邱少云这样一个严守革命纪律、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形象正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烘托出来了。齐读!
五、练笔
好的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充分地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有力地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让人感动,同時也给我们平时的习作带来了启示。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又如何展开心理活动描写呢?结合你平时的经验来谈谈。
1.比较平时练笔片段
上周二,老师没有布置语文作业,我们班的一个同学这样写道:
出示片段1:下课铃响了,杨老师还没来布置语文作业,我心里暗暗高兴。后来谢琦圆去办公室问了。高老师说,杨老师不在,今天没有语文作业。我听了,真是太高兴了。
自由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而沈好同学是这样写的:
出示片段2:最后一节是英语课,眼看快要下课了,杨老师却迟迟不来布置语文作业。我既激动又怀疑:今天真的没有语文作业吗?不可能吧!难道今天是我们的幸运日?正想着,下课铃声响了。董烨背起书包,大声叫道:“今天没有语文作业,趁杨老师来之前大家快逃!”说着就一溜烟跑出了教室。我不禁犹豫了一下。我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不可能!不可能没有作业的。心里这样想着,我也慌忙整理书包,生怕杨老师突然冒出来。这时,马欣月跑进教室,大声嚷嚷:“杨老师说今天没有作业。”“耶!”我把拳头一挥,椅子也忘记翻,就欢呼着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奔出了教室,心里喜滋滋的:今天可真幸运呀!
你觉得沈好写得怎样?对你描写心理活动片段有什么启示?
小结:如果我们能像沈好一样,把自己心里的每一个变化过程展开来写清楚,再配上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就能很好地表达情感,写好心理活动描写了。
2.写片段
在生活中,心理活动我们时常有,当老师表扬你的时候,你有心理活动;当妈妈错怪你的时候,当你着急地在等车时,你都有心理活动。我们也来写一写好不好?
出示: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其中一个动笔写写。
①今天我上课发言积极,老师表扬了我。我想:
②昨天回家我忘背课文了。晨间活动老师要抽背课文,我 ,现在已经是7:30分了,可汽车还没有来,我
③下雪啦!
你选哪个?准备怎么写?请两个同学发言。
3.交流反馈
六、总结
1.通过今天描写心理活动句子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希望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充分关注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谈如何上好一堂心理课 篇4
一、纪律要有, 但别苛求
相信纪律问题是每个心理老师头疼的问题, 心理课纪律散漫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实, 我觉得作为心理老师, 应该对纪律有一个较宽的容忍程度;对纪律的维护, 也不应该采取普通的说教方式;另外, 也不应该因为纪律散漫而感到尊严受损。
心理老师应该更偏重于“朋友”的角色, 而非“教育者”、“传授者”。如果在心理课堂上——这一学生非常直接、广泛的接触到心理老师的场所——心理老师表现出如同别的科目老师的严格, 那么学生自然会把老师——这一本来是“朋友”的人——拒之门外。甚至我们还常看到, 有些学校的心理老师还一边兼任着政教处、训导处老师的职责。在我看来, 这非常不妥, 因为心理老师的理想角色是学生的知心伙伴, 甚至是学生在学校里最信任的人, 这样的人, 又怎能与高高在上、作为道德制高点的、严肃的、严格的教导身份相兼容呢?在此也衷心希望, 今后各学校能提高心理老师的地位, 不需要其他身份兼顾, 也可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不畏尴尬, 只言付出
对于年轻的心理老师来说, 尤其是在初上课阶段, 特别是像心理课这样纪律并不是太好的课, 老师们往往会对上课时“无人回答问题”、“吵”、“学生没反应”等等感到尴尬。我刚上课的时候, 还有学生在台下说”啊哦, 好没面子”。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 以及观摩学习, 我总结出, 其实你只要自己不“端”着, 你内心先不要预设自己是一个“老师”, 或者是一个“权威的大人”, 那么你会觉得很轻松, 也会很轻松的在不再想去“控制”, 而是“接受”。而一旦你“接受”了, 你和学生就平等了, 他们的心也就打开了。所以, 请忘掉你的“权威”吧, 忘掉你的“面子”, 最重要的是, 你能带给学生些什么, 而不是巩固自己的“什么”。
三、问题不仅仅是问题
在我上课的那几天, 有些班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反应在我的预设范围内, 而有些班同学的回答, 让我很难将自己接下来的话引向我讲的主题。课后跟老师讨论指导, 我发现:上课前对问题的预设是要有, 但其实上课是一个跟学生交流的过程, 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每种回答都是有原因的。作为心理老师, 反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回答背后的原因, 而非答案本身, 或者是答案是否符合预设。那么如何关注呢?就是不要抛弃学生的答案而只想着自己课程内容的中心, 也不要把他的回答往预设的答案上引, 而是充分尊重、充分体会、充分接纳, 让学生充分呈现。这既是上课的技巧, 也是作为教师的爱。
四、“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
一直喜欢并牢记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一段话:在教育中, 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于人的个性这一活的源泉。任何规章制度、机构等, 不管它设计的多么巧妙, 都不能取代“个性”。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 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我想作为心理老师, 这点尤为重要。你在上课纪律不好时表现出的幽默自嘲 (而非严厉不满) 、你在面对青春期青少年的任性、挑衅时表现出的宽容、你的平静对待、你的尊重、你的接纳, 我想才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道理不是用嘴去说, 只有人格的完善和平静才是教育学生的利器。
五、环境布局要体现心理课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好有专用教室, 营造一个温馨、典雅、安静的环境。比如, 以浅色调为主, 选择适合的书画作品或名言警旬悬挂在墙上;摆放绿色植物或学生的手工作品;桌椅便于挪动, 并结合每次活动的实际需要, 摆放成“扇形”“圆形”“三角形”等。座位摆放方式的不同是心理课区别于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 学生整整齐齐地面对教师, 不便于学生出入活动, 教师以讲为主, 学生被动地听。教室的空间分割造成了师生、生生的心理分割。心理活动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分享感受和经验体验, 就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千万不要怕麻烦, 也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六、活动是引发体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 没有系统传授知识的要求, 而是通过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 获取直接经验, 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开展活动只是手段, 引发学生的体验才是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从中收获到积极的心理体验、感悟及其程度的深浅。笔者发现, 有些教师花了很大心思设计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却与主题不甚切合;有的活动情感的触动十分肤浅, 谈不上深入的体验;有的活动反思和总结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如此等等。这样的活动课很难引发学生真正的理性思考, 更谈不上认知和行为的改善。
七、尽量用开放式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 教师在提问中应多采用开放式问题, 少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 需要解释和说明, 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因而, 提开放式问题会令学生感觉教师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 更能令学生感到被重视, 更能够鼓励他们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教师问:“大家觉得小丽的做法对还是不对?”这是一个封闭式问题, 学生只能简单地回答“对”或者“不对”。如果改为“你觉得小丽的做法对不对, 请说出你的理由”, 或者“你觉得作为小丽的父母, 他们会对小丽的做法怎么想?”这样开放式的提问就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摘要:心理课不仅是一门课程, 更是一种心灵之间的交往, 上好一节心理课, 需要教学技巧之外的能力和情感。
心理课作业影评 篇5
——电影《风声》影评
依稀记得看《风声》是在高三的假期里,未看之前认为风声也许是像张艺谋的贺岁片《三枪拍案传奇》那般的低俗,恶搞,只是单纯的吹嘘,耍票房。但真正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拍案叫好。我不得不改变我的偏见,我不得不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并欣赏这完美的艺术精品,只是因为它的每一情节都会带动我内心跳动。
依稀记得顾晓梦最后的呻吟是那般的痛苦,那般的无力却又深沉。“我心爱的人,我对你如此的无情,只因民族灭亡之际,我等不得不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面对绳索刑,面对万般恐吓,周迅是那般的蛋定,那般的让敌人难以捉摸,套不出丝毫的消息。她心中的信仰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弱女子竟有如此坚强的内心。敌人的各种手段好比外界的干扰因子,只要心理素质好,他们是无从下手的。
剧中的老枪更是透着神秘色彩,酷刑之下依然守口如瓶,手术台前大玩空城计。这些又何尝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想象的呢。面对手术台,也许你会惊慌失措,面对酷刑,也许你会背叛同伙……这就是老枪与你的不同,他为了组织,为了信仰视死如归。这些又岂是常人可以想象的。与敌人的周旋虽说有肉体的疼痛,但事实上更残酷的是心的PK.这对于遭遇一些小小变故便郁郁寡欢,哭天喊地的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反思呢。懦弱真不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现。后来我又看了一遍风声,又一次静静聆听“我不怕死,我只是怕我爱的人不知道我因何而死,我只是怕我会死的一文不值,我只是希望玉姐会理解我此刻的决定并勇敢的活下去,我坚信他们会明白我的心情,我只是…”。身在炼狱的晓梦留下的此份记录足以说明此时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身陷困境依旧坚强。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真的无法做到她那样,情报永远是那么的重要,组织永远摆在第一。这也许正是影片的成功之在,只有情节吸引人,表现细腻却又不失风度的电影才能获得好评。
影片有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昏沉,紧张,危险的气氛中。直到最后,顾晓梦的那段对白让我们的心沉寂下来,虽然是娓娓道来,但依旧震撼无比。‘我的肉体即将陨灭,但我的灵魂永不消失,我的信仰依旧不变’.。老枪或老鬼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信仰。
生与死似乎只是一种小玩意,爱与恨只是说明情感的存在,为信仰牺牲又有何畏惧,像狂风一般的肆虐,像清风一般的轻盈与舞动。心的pk引领着我们的肢体较量,没有健全的心灵的人是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摆正心态,做一个快乐的行者,像电影《风声》中的顾晓梦一样为梦想与信仰奋斗着。。
心理课恐惧与贪婪之间 篇6
心理影响决策
从概率论的角度看,赚钱的第一个方案的期望收益是3000元,而第二个方案的期望收益是3200元。但是90%以上的投资者选择了方案A。问及这些投资者做出选择的想法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在有了3000元的稳定收益时,不愿意为了多赚取1000元而去承担什么也得不到的风险,尽管这个风险的概率非常小。
亏损的两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分别为-3000元和-3200元。但是90%以上的投资者选择了方案D。他们的想法是,与其100%损失3000元,不如用再损失1000元的风险来换取完全没有损失的可能。
通过这个调研,这位经济学家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某些心理的影响,做出并不理智的决定,这些心理就是恐惧与贪婪。在第一个选择中,投资者表现出了对风险的恐惧,尽管20%的概率比较小,但是投资者却非常保守。而第二个选择,投资者却对同样的20%的不亏损概率表现出了贪婪。这样选择造成的可能后果是,投资者因对风险的过度恐惧丧失了更多的利润,因对利润的过度贪婪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心怀恐惧克服贪婪
其实,在投资中,人们也往往陷入恐惧与贪婪的心理。最常见的是很多人买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心情紧张,会迫不及待卖出股票,而在被套牢的时候却一直给自己暗示,总会涨回来的。结果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么好的股票我买过,但是没拿住”或者“早知道要跌成这样,早点卖掉还能少损失一点”。
投资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收益与风险相辅相成,而对风险的恐惧和对收益的贪婪却又是人之常情。当恐惧和贪婪心理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候会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5·30大跌令很多投资者记忆犹新,短短几个交易日内,许多个股连续跌停,市场内的恐惧情绪迅速蔓延。很多股票价格已经下跌了40%以上,这些股票往往都是题材股、低价股、ST股等,一部分投资者仍怀贪婪之心,就像前面选择方案D的大部分人那样,觉得还是会涨回来,于是坚决持有,但是到现在这些股票中的大半还没有回到5·30之前的水平;另一部分投资者却能心怀恐惧,及时止损,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蓝筹股、绩优股上,不但弥补了损失,还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创新心理课 篇7
笔者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关于心理健康课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从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选取16个教学班 (共486人, 其中男生219人, 女生267人, 年龄在16~19岁之间) 进行问卷调查。
(二) 研究工具
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适应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 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 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 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以及总分越低,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
所有问卷采用现场集体施测的方式, 每名被试均要参加前测和后测两次测验,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时间大约为每次30分钟。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 研究过程
在这16个教学班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课, 每周一节课。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成长。培养自信, 学会正确认识自己。2.学习指导。认识学习,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3.理性情绪教育。认识情绪, 学会管理情绪, 战胜挫折。4.人际交往。学会交往的技巧。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包括教师讲授、活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欣赏等。
在开课前, 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验, 收集后测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注:*P<0.05, **P<0.01, 下同
表1显示, 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各内容量表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 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
三、讨论
(一) 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上完为期四个月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后, 学生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 如付建中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
上完心理健康课后, 学生们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这说明, 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李群等人的研究中, 学生们只在学习压力感、人际关系敏感及适应不良上有显著提高, 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提高, 原因是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的时候, 主要涉及到的是学习压力、自我认识、人际关系, 而没涉及到情绪控制、应对方式等课题, 所以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另外, 刘宣文等人曾对92名学生进行了理性情绪教育, 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 即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不能替代对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也提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
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在设计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方面,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将涉及面尽量做到全面, 这也是参加课程的中职生最后能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调查的范围有限, 只选取了1所中职学校的486名学生, 也只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这可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课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486名学生, 对其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课前, 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 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 再进行一次测验, 收集后测数据。对比这些学生在上心理健康课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心理健康课前后, 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 以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廖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 2009, 32 (2) :274-277.
[2]罗晓路, 廖全明, 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 2009, 32 (4) :974-976.
[3]郭利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10 (8) :172-173.
[4]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5) :348-349.
[5]李群, 金燕, 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2) :1467-1469.
一节心理健康课引起的思考 篇8
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孙老师带了两个班的学生, 在操场上排好队, 简单地说明了游戏规则, 然后让两个班各出一列男生, 按照老师的要求演练了一遍“心有千千结”——十几个男生按照老师的指令, 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朝一个方向走动, 过了一会儿, 学生就松开手随意走动, 然后又突然停下来, 分别找到原来身边的同学, 原来左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左手拉住他的右手, 原来右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右手拉住他的左手, 很快学生就做好了, 但是手臂纵横交错, 乱成一团。老师又发出指令:“同学们动动脑筋, 想想办法, 看看能不能把这个结解开。”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很快就把这个结解开了, 手拉手又站成了一个大圆圈。
这两组学生演示过之后, 老师又让全体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做这个游戏, 之后, 又分别从两个班找了一组学生比赛做这个游戏, 没有参赛的学生都为自己的队伍加油。
游戏结束了, 老师把学生召集到一处, 让学生谈感想, 有的学生说:“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的学生说:“只要我们想办法,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观看了这节课之后, 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根据本节课的情况, 我认为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课主题要明确。
我上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我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了这个活动主题?我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我想让学生做什么?通过这节课我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哪些心理问题?总之, 选题时首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还要注意主题思想要明确, 一课一主题, 主题要体现时代性。
二、运用目标分解的技术, 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具体, 尽量使用一些动词, 比如:交流、讨论、反驳、说出、表演出、总结出等等, 增强活动内容的可操作性。在陈述活动目标的时候, 行为主体就是学生, 活动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活动目标清晰呈现活动结果、认知动词、认知条件;活动目标中要有一条主目标, 且有一定层次;活动目标要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 不可割裂。
三、选择好的活动形式上好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的活动形式很多, 比如班级调查, 观看心理故事, 游戏感悟, 分组讨论, 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一些问题要考虑清楚:我准备以什么形式上好这节课?如果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做游戏感悟人生, 我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我让学生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我在上课前要准备好哪些活动器具?
四、心理健康课切忌游戏化。
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 让学生受到启发。这种形式生动活泼, 学生参与积极, 参与度高, 容易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但是不要从开始上课就做游戏, 一遍一遍地做, 做到快要下课, 这样就相当于只播种, 却找不到收获的感觉。一定要在课前说明本节课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游戏, 充分体验游戏的过程, 或者在游戏后让学生分享游戏的快乐和感触, 学会良性互动, 学会深入思考。另外, 游戏要精挑细选, 有目的, 有方向, 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生动, 贴近生活。还有, 老师在让学生做游戏之前还要详细讲解游戏规则, 必要的时候要做示范, 这样游戏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
五、挖掘教师潜能, 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老师要有组织课堂的智慧, 可以放一些符合本节课的音乐, 让学生跟着做些律动, 或是简单的舞蹈, 做些热身运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沐浴在音乐中, 忘记身外事, 思想集中在课堂上, 全体师生达成一个共同体, 学生的思想就会和老师保持一致。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并在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透彻地感悟, 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活动中变得深刻, 从而打造高效心理课堂。
六、心理健康课人数不要太多。
有些学校, 每个班有六七十个学生很正常, 平常老师上课都会感觉很累, 满满一屋子学生, 眼睛看不过来, 声音小了还怕后面学生听不到, 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 恨不得喊破喉咙,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师生缓解压力, 克服困难, 轻松愉快。如果人数太多, 老师照顾不过来, 很多学生没有受到关照, 活动体验不够深刻, 也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课堂效果不够良好, 老师也会因为照顾不到全班学生而身心疲惫, 这不是心理健康课所想要的结果。所以,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心理讲座, 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情况下, 以班为单位, 一次一个班上课。或者以某个问题为主, 选择部分学生上课。按照既定的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
七、心理健康课应纳入正规课程。
武术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1 武术的特点
1.1 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在原技击动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或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1.2 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
武术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如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反映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1.3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武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已进入青年期,身体和心理等方面正处在日趋完善和成熟发展期,仍具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不平衡的特征。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然而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目前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学业的压力,家庭贫富差距,就业的压力,心理焦虑、愤怒心理等问题严重,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如太极属于比较静态的武术项目。太极的特点之一是“体松心静”,“心静”是指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集中。通过太极的练习,使人排除烦躁情绪,静心静气,平和的面对一切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太极作为静态武术,与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相比更接近于日常生活运动,所以比较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少年拳、初级长拳、初级剑、初级刀等武术项目的运动量相对太极拳来说就比较大。通过这些关于身形步法、表现力、稳定性、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武术运动能够使大学生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坚忍不拔、稳而不乱,使心理承受负荷增加。如在散打中,学习者通过基本功的规格训练,培养意志品质和必需的心理素质。散打训练中的加难训练法,在技术上和负荷上增加难度,对培养实战所需要的体力、心理的忍耐力及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散打中思维训练法即传统武术的想功,或者说默功(心理学叫念动训练)。它是习练者对攻防格斗技艺在意念中进行训练的方法。思维训练实际上是对习练者的一种心理承受力的训练。
武术各种练习中的情感体验有很多,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在相互交织。这种情感的交织,为练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有利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2.1 武术能健全大学生人格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强调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基本原则是崇德尚武,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这要求习武者具有广博的爱心、恭敬辞让之心、信守诺言、见义勇为。这些品格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健全人格所必须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不注重诺言,不守信用,强势而不知礼让,缺乏爱心,将得不到周围同学和社会中人的认可,遭到排斥,产生苦闷、自卑、排众、忧郁等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症状,影响其生活学习及未来的发展。通过武术的学习,武德的培养,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今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武德的学习,能培养学生见义勇为、为他人着想,健全人格,使心理健康发展。
2.2 武术能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自己对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组成。大量事实证明,通过武术练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意识。大学生虽然比较独立,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很严重的从众心理,对自己独立做的事没有信心,人云亦云,不求突出表扬只求不受批评。而通过习武,平时缺乏自信的人,在武术对抗中运用自己所学,躲过对方的攻击并正确击中对方,从中找到自我,获取自信,摆脱自卑。在武术对抗中被别人击中,心中的挫败感会被放大,平时过于自傲,盲目自我的人便能重新审视自我,为自己准确定位。在反复的击打对方与被击打的过程中,重新的认识自我,做到不盲目从众,懂得“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身体得到伸展,深呼吸时胸腔扩充,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呼吸通畅,血液流通也顺畅,这样就保证了大学生在处理平常生活事务时有充足的精力与稳定的心理,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遇到困难时不畏缩后退,积极解决,既提高了自信又认识了新的自我。长此以往,自卑或自傲得以纠正,气质和形象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形成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抗时生动的武术攻防解析和实战练习,其趣味性、娱乐性也能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使学生身心放松,逐渐消除害怕和紧张等心理,消除对动作的恐惧感,并使烦恼、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这样,掌握了调节心理的方法,无论是练武时还是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心理都得到了摆脱,进而能使大学生时刻保持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
武术作为一门现代体育课程,不仅在体质方面,而且在心理健康与品德培养方面能给予大学生很多帮助。现在大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都很大,特别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调节良好心态,树立正确品德,处理好学习生活中的矛盾,武术练习有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劲松,李玉玲,等.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王建华,周庆杰.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袁镇澜.散打摔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对初中心理健康课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记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良好的态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第二,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消极、被动地解决学生心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心理防御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第三,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第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根据学生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相应情境中产生条件性反应,表现与之匹配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适应能力。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引进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二、《记忆》的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理念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历程,没有记忆,学习无法保留、无从表现。但机械式地反复记忆,并不是学习的良方,只有拥有技巧性的记忆能力,才能增强学习力量、节省学习时间。学生的记忆技巧若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多元化与自动化,在学习上将会产生很大的困扰。和小学相比,初一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识记量增加,而且他们的记忆方式正处于由无意义记忆到有意义记忆的转变期, 这恰恰是记忆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一关键的年龄段有意识地在记忆方面对学生加以科学的引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记忆规律,优化他们的记忆策略, 学会一些记忆方法, 就可以缩小学生间基础能力的差异,有效提高记忆力,进而建立愉快的学习体验,为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指导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
态度和情感目标:体会科学记忆的重要意义,培养对记忆的兴趣和信心。
能力或问题解决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记忆规律和自己的特点轻松记忆。
3.重点 、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应掌握记忆的规律和一些记忆方法。确立的依据是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识记量较大,为有效提高记忆力,建立愉快的学习体验,所以学生应掌握记忆的规律和一些记忆方法。
4.教学过程
热身活动:在PPT文件中给出一些图片,问学生图片的价格。以每组为单位进行竞猜,用以活跃气氛。同时在下面的教学中,让他们回忆各种物品及价格。
情景导入:通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事例,展示其惊人的记忆力,提出问题:记忆是什么。
知识学习:介绍记忆的定义、记忆的种类和记忆的规律。
记忆测试:用数字与图形进行短时记忆的测试。
记忆的反面———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通过遗忘规律,介绍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
三、反思
1.教学目标的实现度
本堂课的热身活动部分是在一开始就营造舒适、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这堂活动课上,学生可以了解记忆的规律,体会科学记忆的重要意义,培养对记忆的兴趣和信心,并结合自己的特点轻松记忆。
每节心理课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热身活动让学生过于兴奋,则难以让学生集中于后续的学习,导致“喧宾夺主”;如果热身活动无法让学生兴奋起来,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学生就会用不良行为告诉我,这堂课是多么无趣。让热身活动的兴奋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上,让热身活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知识介绍环节, 比较系统与深入地介绍记忆的定义与种类,用图片和故事进行讲解,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环节的任务,但是在讲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时却讲得太过抽象, 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吃力。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理论不如讲故事,让学生在认知范围内学习。
2.班级凝聚力的增加与否
小组合作谈论,学生间介绍记忆方法、交流学习经验,促使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改进学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走出自我,与他人融洽相处,使集体更加团结、和谐。
在测试这个环节,当组员得分了,大家对这位组员投去感激的目光;相反,当组员回答错了,扣了本组的分可能就不那样友好了,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下一阶段中适当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不以成败论英雄,每个组员都是本组的一员,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师生关系如何
师生间共同探讨,互相介绍记忆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激励、帮助、参谋;建立一种充分体现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沟通合作、共同探讨、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并不是所有班级都适合同一种师生关系,相反,对于不同的班级应当用不同的方式。对于过于“活跃”的班级可以多“专制”一些,对于比较“文静”的班级多鼓励一些。因为如果课堂过于“民主”“平等”,对于某些班级就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可能课堂就成了菜市场;对于某些班级,反之,太严肃不利于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课堂管理的度,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感觉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让学生知道心理课也是有原则的,违反课堂纪律一样会受到追究。
4.巩固与总结
创新心理课 篇11
【关键词】心理教育 游戏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27-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心理健康课程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心理游戏由于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趣味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不可获取的一种活动形式。
一、心理游戏的概念与价值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以期达到某种成果的游戏。通过心理游戏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人们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解决集体建设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
从心理游戏的概念来看,心理游戏有心理学理论支撑,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理论给心理游戏奠定了坚持的理论基础。同时,心理游戏避开深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表达心理规律。心理游戏的开展形式多样化,操作方式独特,人群参与面广,让人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在心理健康课中,心理游戏深受心理教育者和学生的青睐,不仅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变学生的行为,还提升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成效。
二、心理游戏的作用和分类
心理游戏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游戏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長,在游戏中培养团队精神,帮助人们积淀积极情感,对于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心理游戏的种类繁多,心理游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笔者将较新的心理游戏分类归纳如下:根据游戏的形式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运动类游戏、创作类游戏、沟通类游戏和宣泄类游戏;根据游戏在心理课上的功能和使用的频率分类,一般可以分为课前热身游戏和课中的主题活动游戏;根据游戏对应的辅导主题,游戏的分类可包括环境适应类、自我意识类、创新实践类、竞争合作类和学习管理类等。
三、心理游戏的运用原则
在心理健康课中,心理游戏是在心理教育工作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对学生开展集体游戏,解决共同存在的一些成长与发展中的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心理游戏是一种能启发个性和自我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在心理健康课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施展自我,也提升了心理健康课的辅导效果。因此,要在心理健康课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实现游戏的价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游戏内容紧扣辅导目标
在心理健康课中,教师选择和设计的心理游戏应围绕教学的辅导目标来展开,而不是让辅导的内容过分依附于游戏形式而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论是课前热身游戏,还是主题活动游戏,都不能单一地重复,与辅导目标脱离,而是应紧扣辅导目标,有层次地深入,逐步深化,让游戏形式和内容有效合理地指向辅导目标。
2.具备切实的可操作性
目前关于心理游戏的书籍和汇总层出不穷,心理游戏各式各样。有的教师在选择心理游戏时生搬硬套,选择较难操作的游戏且不加修改,不仅在课堂上占用太多时间,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游戏规则和游戏内涵。如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经常会选择户外“信任背摔”游戏来培养团结合作能力;然而,这个游戏因其场地、道具和安全性等因素很难再学生课堂上操作。因此,对于心理游戏的选择,要注重简单易行,对场地要求不高,难度相对较低,耗时不太长,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操作的游戏。
3.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虽然心理游戏在课堂上受到学生欢迎,但是因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所以心理游戏的选择和设计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如“抓手指”游戏可以变通应用在许多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中,但是类似的心理游戏较适合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抓手指的过程让低年级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可能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另外,心理游戏的实施规则、方法的难易程度等都要符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四、心理游戏有效运用的注意事项
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课上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互动性更强,也使学生对辅导主题的关注、思考及体验更深刻,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效益。有效的运用心理游戏,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落实好实施准备工作
心理游戏课堂趣味性强,当然也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即使是同一个心理游戏,在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开展,都应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师在课前应设置清楚游戏规则,准备好活动道具,安排好活动场地,配备好活动参与人员。教师还需要提前了解学生人数,熟悉活动场地,预设可能情况,避免额外因素干扰游戏的实施,为心理游戏的有效开展奠定课前基础。
2.关注游戏的实施过程
在心理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游戏实施的时间节奏,心理游戏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把心理游戏的时间设置紧凑有节奏,避免拖沓;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活动场面,有些游戏的实施容易出息课堂秩序混乱现象,这时教师要提前设定规则,在过程中给与学生暗示和提醒。另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不仅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也为游戏的点评和升华做好准备。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游戏通过娱乐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释放情感,教师在心理游戏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反应和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游戏中可能产生的挫败感等。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和积极情感体验。
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心理游戏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心理游戏课堂也必然充满活力,在心理教育中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创新心理课 篇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礼物》为主题, 以心理活动描写为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教材在“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中写道:“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 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自拟题目, 写一写:自己接受的特别的礼物, 接受礼物的过程和心情。自己设计和准备的礼物, 送给别人的过程和心情。”细读分析, 这里的关键词是“动人”“特别”“过程”“心情”, 三个要求是: (1) 写清自己接受 (送出) 了什么特别的礼物, 其特别表现在哪里。 (2) 写明接受 (送出) 礼物的过程。 (3) 写出接受 (送出) 礼物时的心情。在教参中指出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过程要写清楚, 特别强调要注意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情分析】
心理活动的描写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难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事过境迁, 学生无法重新获得当时的感受, 下笔自然不容易。即使当初的心理感受还依稀可辨, 鉴于学生关注自身情感的能力不强, 一般难以细细描摹心理。加上一般情况下, 学生不会有相同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习作指导时也就无法集中指导心理活动描写。因而, 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就成为习作中难以落到实处的难题。
一节习作指导课40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习作训练点都要往里装, 要力求“一课一得”“一节一得”, 突出习作的主要训练点, 最好集中“火力”重点解决一个共性的问题。对于本节课, 我想重点解决心理活动的描写, 同时在设计中应有写作知识学习的侧重, 把思想情感引导与技法指导紧密结合, 以实现作文指导的方法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
【教学目标】
1.关注心理活动。
2.初步感悟心理描写最常用的一两种方法, 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当堂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试着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较为真实具体地描写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巧送礼物, 抒写心理活动, 感悟习得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 今天见到你们心里非常高兴, 心里充满了期待。你们见到张老师, 心里是怎么想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其实这些想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理活动。如果我们在作文中把这些真实的想法呈现出来, 就叫心理活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可以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 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文章生动又奇妙。
二、出示礼物, 初写内心活动, 激起学生想象和强烈的好奇心
师:今天初次见红牌楼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 我不能空手来呀!该送什么礼物给你们呢?我是左思右想, 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怕你们不喜欢, 怕你们不珍惜, 怕你们失望, 我心里是忐忑不安。后来我想:无论礼物贵贱, 都代表着我的一片心意,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于是, 我不再担心了。我仿佛看到你们一双双亮晶晶如饥似渴的眼睛望着我, 仿佛看到你们争先恐后、踊跃表达的样子, 仿佛看到你们用颤抖的手接过礼物时爱不释手、激动的神态。
师:睁大你的眼睛, 看看我这份与众 不同的特 殊礼物。 (出示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方形锦盒, 做出很神秘、很沉的样子, 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醒目的位置。)
师: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想不想让这个礼物成为自己的?
(生:想!)
师:有多想? (课件出示:说说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__, 真想__。)
(板书:猜测想好奇急切)
三、猜测礼物, 范文引路, 感悟习得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师: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写“我很想、我真想”, 那太逊色了。想不想学几招啊?
师:在“礼物”这个主题单元里有非常精彩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请大家快速读读这句。 (课件出示: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 怕记者问什么, 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 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有什么脸见人, 大败而归!———《献你一束花》)
师: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有什么用?
(巧妙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连用四个怕字, 生动形象地直接写出了她失败而归时那沮丧和愧疚的心理活动, 让人一下子就触到其内心深处。)
师:这种修辞手法对描写心理活动这么好, 我们就试着拿过来模仿借鉴, 把刚才的好奇、急切写得更具体。你怎么借鉴呢?
师: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快速看看, 你最欣赏哪句, 她用了哪招。 (请一个组的四个学生轮读, 每读一句, 就点评强调方法。)
【课件出示:我太好奇了, 迫不及待想跑上去看个究竟。那礼物仿佛是磁石, 又仿佛是火焰, 仿佛是星星, 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燃起了我的希望。 (比喻、排比修辞手法) 我多想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或者是高科技的透视眼, 把答案看个水落石出。我多希望礼物是我的呀, 我暗暗祈祷, 愿幸运之神降临在我的头上。 (内心独白) 】
师:像这样用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在我们五年级的教材当中还有。 (出示课件, 学生读, 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1) “没妈的 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议论, 他心里就像 被针扎着 一样疼。———《礼物》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写心理)
(2) 怎么?花, 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献你一束花》 (用反问写心理)
(3) 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 心头一动。———《鸡毛信》 (用设问来写心理活动)
师:语文课本上不仅用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 还用内心独白来直接描写。 (出示课件)
(1) 缅伯高对鹅自言自语说:“鹅老爷, 鹅大人, 你千万保重, 我的身家性命全在你身上啊!”———《千里送鹅毛》 (内心独白)
(2) 海娃睡不着, 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 要是今晚跑不掉, 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 海娃, 你怎么搞的, 连一封鸡毛信都送不出去啊!……”———《鸡毛信》 (内心独白)
师: (小结) 用内心独白来直接心理描写, 常有“我想”“自言自语”……
师:你看, 这些用内心独白和修辞手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 文章生动又奇妙。
师:同学们赶快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我太__ )
(预设)
生1:我太想知道这份礼物是什么了, 巴不得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变成一只蚊子进去看看;巴不得有一面魔镜能照出里面是什么;巴不得变成隐身人进去看看。
生2:是书?是玩具?是文具?我想不出来, 急得抓耳挠腮,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急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急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生3:我太好奇了, 好奇得瞪大了眼, 张开了嘴;好奇得想变成隐身人进去看看;好奇得仿佛看见礼物在向我招手。
师小结:你瞧, 我们刚才的这些精彩语句脱胎于课文中的句子, 又不完全一样。它们像双胞胎, 又像模仿秀。我们就要这样向教材学, 活学活用。
三、揭示礼物, 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 再写猜测和见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
师:想不想做幸运者最先来看到? (注意把握机会不急于往下做, 而是让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
师: (手中高高扬起装有全班学生名字的透明盒子) 大家的名字都在这里, 都有机会。可只有两位幸运者, 此时此刻你怎么想?
(心里一紧, 暗暗祈祷。)
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你们德高望重的班主任来抽出两位幸运者。抽出两个写有同学名字的卡片, 做幸运礼物开奖人。 (注意要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到极点)
师:你被抽中了, 现在心情怎样?发表一下幸运感言。
(心花怒放, 人都飘起来了。)
师: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 最后盒子被打开了。 (出示“心里描写三句半”)
心理描写锦囊妙计
要想作文写得好, 心理描写不可少, 我来为你支个招, 听好喽!
心理描写有诀窍, 内心独白常用到, 巧用修辞真是妙, 记住哦!
师:哈哈, 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老师送给你的礼物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当你看到这份礼物时的心情怎样?老师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给你?
(板书:打开想惊异醒悟)
师:看来大家都想说, 并且相信每个同学的想法都不一样, 大家赶快动笔写吧。
【课件出示:1.哎, 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说了些什么?动作、表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 2.哇, 礼物终于打开了。】
(生在作业单上写)
第二部分:点评、深化, 再唤激情, 回味无穷
(现场抽取三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片段投影, 重点针对真情实感、内心独白、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进行点评。)
师:一份礼物, 一份感动。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时刻不忘。
师:此时此刻, 在这张微不足道的作业单上, 也留下了你们进步的足迹。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所以, 情感的深浅不在于礼物的贵贱,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练笔没有结束。请大家翻开课本, 看看“笔下生花”的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在“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中的要求, 让学生圈画关键词。) 希望大家下来将今天这节课写的完善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与你们的语文老师进行交流, 也可以与我交流。我相信, 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彼此的情意会更加浓厚。
师:最后, 老师有个不情之请, 大家能将你们写过的这张纸同样当 作礼物送 给我 , 好吗?相信, 这份珍贵的礼物将会带给我一生的回忆!
附:学生练写作业单
(作业单见下)
词语超市, 任你选用:
1.心里高兴的:愉悦愉快畅快快慰欣喜 快活喜洋洋喜滋滋 兴冲冲乐 融融乐陶陶乐呵呵乐悠悠甜滋滋 兴高采烈兴 致勃勃兴趣盎然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称心如意心满意足心花怒放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喜笑颜开喜不自胜 喜形于色大喜过望眉飞色舞乐不可支乐以忘忧 心旷神怡欣喜若狂满面春风自得其乐百感交集感慨万端
2.心里舍不得、向往的:念念不忘 依依不舍 刻骨铭心 心驰神往
3.心里忧愁的:忧虑焦虑忧伤郁闷顾虑 重重满腹疑虑坐立不安惴惴不安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心烦意乱愁眉不展愁眉苦脸
满面愁容心乱如麻心神不定
【创新心理课】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创新心理05-10
声乐心理学教育创新09-16
创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11-18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12-04
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创新08-17
创新设计的心理学分析09-03
心理统计课12-07
心理课感言10-15
心理课结课作业10-14
大学心理课结业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