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护理

2024-10-27

家庭康复护理(精选10篇)

家庭康复护理 篇1

脑卒中俗称“中风”, 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资料显示[1],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43%, 致残率基本上超过70%以上。脑卒中的高致残性, 成为患者家属强烈的心理应激源, 使家属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2]。由于脑卒中患者患病时间较长, 及住院费用等因素的限制, 使很多患者选择身带残疾, 回到家中自然恢复[3]。因此, 如何做好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纳入随访的68例脑卒中患者均经我院康复科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出院指导, 随访时间2年, 其中偏瘫患者52例, 单纯失语者4例, 偏瘫伴失语患者9例, 单侧肢体活动不利者3例。

2 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经过康复科一段时间康复后, 选择回到社区或家庭继续康复锻炼。在由医院到家庭这一转移过程中, 患者家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将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2.1 制订家庭作息表

起床、服药、进早餐、康复训练、休息、娱乐及睡觉的时间要定时、有计划, 居家生活和训练要有规律。

2.2 心理护理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之一, 突发的疾病让正常人生活不能自理, 言语交流产生障碍。这种突变的状况让患者焦虑, 急躁, 甚至部分患者因肢体瘫痪而抑郁、自卑。所有家属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患者, 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这样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保证身心健康, 促进身体康复。

2.3 饮食护理

患者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避免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酒。以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轻度吞咽困难可以软食、半流质的食物为主, 坐或头高健侧卧位缓慢进食, 严重的吞咽困难应该采用胃液体营养的饮食。

2.4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指导

包括从卧位-坐位-站位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床上卧位时注意良肢体位摆放, 包括健侧卧位, 患侧卧位, 仰卧位不同体位时的姿势摆放 (具体可由康复治疗师出院时进行指导) , 床上翻身时健手握住患手上举、健腿于患腿下面、健侧下肢用脚蹬床, 转头转肩身体自然翻转。床上活动包括被动活动和助力活动, 被动活动家属帮助进行, 助力活动可以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带动患侧上肢的伸展, 利用健侧下肢的抗阻夹腿带动患侧下肢的夹腿动作, 每天锻炼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4.1 卧位到坐位训练

首先初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 对于长期卧床、高龄患者, 应缓慢扶持靠背坐起20~30 min, 逐渐增加坐起时间。

2.4.2 坐位平衡训练

正确的坐姿:患者坐位, 家属或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伸腰挺胸, 头颈保持直立, 两上肢自然放在体侧、大腿上或身前桌板上。坐位平衡达到一级后双手向前触地:患者双脚平放地上, 双手分开或叉握, 治疗者在前面指导患者尽量屈髋, 用手指向前接触自己的足趾。坐位平衡达到三级能坐稳者可练习握住床栏杆站起, 同时可借助辅助具练习站位平衡。

2.4.3 站位行走训练

起初先由家属或护理人员扶持站立, 然后依靠坐椅练习或扶杖站立, 最后练习站立位的身体左右转动, 右侧弯及前倾、后仰活动。训练的目的是为步行作准备, 站稳后进行步行练习, 平路走熟后可依身体状况练习上下楼梯, 所有训练过程需有人在旁辅助。

2.4.4 行走训练注意事项

患者可至社区进行血压监测, 有条件者可于家庭中进行, 血压过高或过低者不宜进行行走训练, 有心脏病并发症的患者暂缓练习, 练习过程中若有气喘、发绀或感到胸痛、头晕应立即停止, 停止后上述症状不能缓解, 应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2.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的完成主要靠手的功能, 手指有自主运动时可采用橡皮泥、跳棋等进行抓、捏的练习, 还可利用花片组装、镶嵌作业等练习手眼协调。起初健手辅助患手, 后鼓励患者双手进行, 最终达到完成进食、入厕、穿衣、洗漱、洗澡, 转移、步行、上下楼梯、大小便护理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2.6 言语训练

在医院康复科言语治疗师指导下鉴别出语言障碍的类型, 选用发音器官练习、构音结构练习、单音刺激法等治疗方法, 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言语能力。言语训练过程由易而难, 指导家属利用一切机会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锻炼。

2.7 控制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再发

2.7.1 高血压知识的宣传

血管收缩变化和寒冷的天气有关, 舒张功能减弱, 血压明显升高, 容易导致脑部出血, 因此, 应注意保暖, 及时服用高血压药物, 预防血压波动。

2.7.2 保持大便通畅

告知家属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保持排便规律的必要性, 条件许可嘱患者多加锻炼, 进行腹部按摩。

2.7.3 预防褥疮

褥疮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 预防褥疮方法有:有效减压, 每2小时翻身一次, 坐轮椅者需加4~5 cm厚的海绵垫;皮肤保持清洁与柔润度, 每日更换内衣, 饮食加强营养。

2.7.4 定期去医院复诊

根据出院时康复科医护人员的出院指导定期至医院复诊, 若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有任何疑问, 到正规医院的康复机构进行咨询。

3 结果

通过2年的随访, 遵循家庭康复指导的55例家庭, 所有患者均症状减轻, 且肺部感染、褥疮无1例发生。未遵循指导的13例病例中发生褥疮3例, 肺部感染2例, 瘫痪加重、肢体痉挛8例。

4 讨论

综上所述, 家庭康复护理可增强患者积极性、独立性和参与意识;对患者康复产生长远的积极效应。此外, 家庭康复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医疗费用, 缓解经济压力, 是一种可尝试和实施的医疗模式。通过本次的随访结果可以发现,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在康复师及护理人员指导下积极开展家庭康复的方法是可行的, 若患者遵循康复护理指导;恢复效果较好, 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Garceau GJ.Transfer of the Anterior Tibial Tenodn for Recurrent Club Foot[J].Bone Jonit Surg, 2010 (19) :207-207.

[2]Nilsson L, Carlsson J, Danielson A, et al.Walking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at an early stage after stroke:a com-parison of walking training on a treadmill with body weight support and walking training on the ground[J].Clin Rehabil, 2010, 15 (5) :515-527.

[3]闫奕, 崔宝玲, 王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1, 17 (17) :15-16.

90例脑梗死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 篇2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甚至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我院内科2007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住院出院在家接受家庭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64-78岁,平均67岁,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18例,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其中于发病第1天入院40例、1周内入院80例。以上90例住院治疗后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指导,并能长期坚持的患者。

2家庭护理指导方法

2.1心理指导患者因脑梗死后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常产生抑郁、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1]。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切忌暴喜、暴怒、忧虑等精神刺激[2]。

2.2生活護理指导患者脑梗死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①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室温以18-20℃为宜,温度以60%为宜,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②防褥疮穿着的衣服应柔软,冷暖适中,勤更换、勤清洗,避免褥疮的产生。③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坠床事件发生,特别是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加防护栏和其他安全措施,肢体偏瘫或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应避免与热的物品接触,避免意外烫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满足病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2.3饮食护理①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对于呕吐反射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鼓励其经口进食,则应实施鼻饲。鼻饲食物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等,每次鼻饲量为200-350ml,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②要保证进食环境安静、轻松,不要催促患者。喂食时患者应取半坐位或坐位,进食后维持30min才可躺下,食物以糊状或固体为佳,液体(流质、饮料等)应以茶匙喂食,应避免引发咳嗽而使患者无法控制。

2.4运动护理指导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增加脂肪酸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瘀滞,而且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可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后遗症和复发的积极措施。可以根据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自行选择适当、适量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2.5肢体的康复护理①患者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以便为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②要保持患者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肩关节稍外展;下肢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足底可放一硬枕。③为患者进行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日2次,每次20min。④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等。⑤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如在床上练习肢体的抬举和屈伸、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在坐椅上练习扶椅站立、坐下、站立;协助患者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并转换重心锻炼;5-6周后进行步行训练,并注意步行的姿势、步幅、频率、伸髋曲膝、重心转移等过程及步态。

2.6语言的训练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地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结果

所有患者(除4例复发后因其他疾病在第3与第4年分别死亡外),在5年中,基本坚持了以上护理指导。5年内90例脑梗死患者复发7例(11.29%)。言语障碍好转45例(50%)其言语障碍基本恢复10例(11.1%)。肢体肌力恢复65例(72%),其中肢体肌力完全康复18例(20%)。

4体会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指导,能有效消除其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并能增强患者和家属主动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的进行。特别对老年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能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满力,姜士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1):77-88.

家庭康复护理 篇3

1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有利于疾病康复

通过准确的护理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取积极的健康指导和宣教,指出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患者能够逐渐接受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饮食中指导患者适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粗粮、杂粮等,防治便秘发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鱼子、鱿鱼、肥肉等。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及含盐量高的调味品、腌制品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采取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进食、控制情绪,合理锻炼、吸烟者要戒烟等。

2 为患者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当前对心梗后患者的康复指导是主张早期运动,实现早期康复。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心功能回复,适量的运动还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减缓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病后康复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基础性疾病、运动习惯爱好、社会心理、经济条件等。整个康复运动要有序、有度、持之以恒。运动项目主张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达到靶心率的40%~80%为宜。运动频率以每周5~7d为宜。运动持续的时间也要循序渐进,从每次10min逐渐延长至30~60min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进行活动时,早期必须在护士的监测下进行,即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也要有家人陪同,保证患者的运动安全。通过持续合理的锻炼既能够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目的。

3 做好用药指导及病情监测,做好心梗再发的家庭急救指导

心梗患者需长期规律服药,往往会出现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的现象。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举例说明不遵医嘱用药病例的出现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利用每次入户体检机会监督患者的饮食及用药情况,教会患者及家属定时测脉搏、血压及潜在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家庭急救措施。患者若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警惕再次心肌梗死的出现,必须帮助患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安静休息,避免患者继续走动,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如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及时拨打120急救车并留家属在明显位置等待急救车到来,为抢救争取时间,如马上出现心脏骤停及休克,应给患者初级心肺复苏,为患者进一步入院抢救增加成功几率。

4 注重心理护理和家庭关怀

心梗后的患者往往会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多方面产生焦虑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告诉家属对患者的康复要积极配合并全力支持,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环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是一项综合而长久的护理工作,我们既要做好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急救及健康指导,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对心梗并发症的诱因做到有效规避,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摘要:本文简述了心梗康复期患者的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通过连续跟踪管理社区的急性心梗后患者5人,总结出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提出合理健康饮食及适当合理的运动处方对心梗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期,家庭护理,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人健,李秀华.社区护理[M].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2011.

[2]刘建芬,黄惟清.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建芬.社区特殊人群保健[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5]孙建萍,朱丹,李彩福.老年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刘雪琴,任晓琳.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16):639-640.

[7]张会君,内科护理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22.

家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51例,均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醒;年龄45~83岁,平均62.6±10.6岁。经我院神经专科确诊者,出院时符合出院标准,为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70例,男81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出血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住院14~50天,平均20天。

干预方法:做好常规出院指导,并定期家访和电话访问,定期返院复查等途经。了解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①首先根据病人的肌力、肌张力、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等作出针对性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功能锻炼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是渐进过程。肌力Ⅲ级以下的患者指导其家属协助其各肢体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及抬举等被动运动,活动以病人关节能耐受为度。肌力Ⅲ级以上,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并进行家庭推拿按摩、理疗等。②语言通过发音、数数、说字、词、句等训练,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的运动能力。

饮食干预:①脑卒中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合理膳食。②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发生便秘,可作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及适当运用药物和开塞露。

预防并发症:①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对受压处的皮肤进行按摩,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病人皮肤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勤檫洗、勤整理、勤更换等。②有计划适量地活动全身,适当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环境通风良好,以防呼吸道感染。③加强营养,调理饮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活动程度等来调整热量的供给,以防止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由于躯体功能障碍,伴随着的心理改变有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其中抑郁症在脑血管疾病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1]。

用药指导:脑卒中病人须长期服用降压、降糖、降脂、改善脑血管及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抗高血压药物等。向病人及家属强调按时按量服用降压、降糖等药的重要性,说明服药方法,评估药效、不良反应,并告知定时测量血压,定期复查血液黏度,血糖等的临床意义,以保证病人最大程度康复,减少复发。

结果

对151例出院3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肢体功能障碍135例,行为自理能力恢复80例,部分恢复18例,在恢复中3例;高血压136例,血压稳定132例。每2周随访1次,门诊随访率98%,坚持服药者占98%。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称长,患者由正常人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且心理急躁、恐惧、抑郁,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接受现实,正确地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家庭护理成功的保证,而护士的正确指导和家人的积极配合,是家庭护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护士-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家庭护理摸式尤为重要。况且,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也是目前流行的康复对策[3]。家庭护理:如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肢体推拿、理疗按摩等。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陈少玫.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研究,2006,19(6):24-28.

2刘晓红.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7.

家庭康复护理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患者, 男性22例, 女性15例。年龄45~82岁, 其中脑出血13例, 脑梗死24例, 均行CT或 (和) MRI扫描确诊。

2护理

2.1 记忆的康复与护理

脑卒中后患者常有记忆缺失, 改善记忆的方法如下:①写日记, 根据病情及文化程度, 可写关键词和短文, 有助于扩大思维和加强记忆;最简单者可在房间内贴上几个日常生活条幅, 引起回忆, 适应生活。如患者看到“早晨起来”四个字, 会想到起床后整理被褥, 洗脸刷牙, 外出散步等;看到“11点后”几个字会想起快到中午了, 亲人们快要下班, 应准备午餐等事项。国外有用电子计算机来帮助记忆, 它能存入及释放大量信息, 是唤起和增强记忆的有力工具。②看图片或称视觉成像术, 即让患者看一系列图片, 以激起患者对往事的回忆。开始时可让患者看着图, 向他讲述该图像的来历和当时的背景等, 让患者复述或启发患者对当时的回忆, 多次重复最后达到患者自己单独讲述。有人认为视觉成像术是唤起记忆的好方法, 在恢复损伤记忆方面优于单词。③训练患者记数字, 如258634, 先教患者记258, 再记634, 以后若提起258, 就可联想到634或258634。④可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来助记忆。⑤药物:有些药物在恢复记忆上有一定作用, 可配合记忆训练应用, 如都可喜、胞二磷胆碱等。

在记忆康复治疗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康复早期应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做一估计, 因其对以后制定康复措施和方法有用, 同时也影响康复效果。②有认为病损部位也影响康复效果, 一般说来, 左侧半球损害者记忆易康复, 要尽力给予训练。③应对患者进行理解力训练, 因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很大帮助, 主要是进行计算符号训练。④坚持持久训练:长久的, 循序渐进的训练是成功的关键。⑤选择最优康复方法:目前认为较先进的方法是视觉成像术及单字训练[1]。

2.2 功能锻炼护理

①被动活动:在瘫痪早期或完全瘫痪者, 要对瘫痪进行被动活动训练, 即完全靠外力来活动肢体, 其目的是改善循环, 刺激本体感受器, 引起反射冲动,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保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畸形, 减轻肌痉挛。被动运动包括使用机械力, 他人之力及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机械力如借助康复床, 各种康复治疗仪或器械, 使瘫痪肢体随机械运动而被动运动, 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的被动运动也属于这一范畴。他人之力主要是由按摩医生等医护人员或家属, 施给患者瘫肢以屈、伸之力引起肢体被动运动。用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来帮助瘫痪肢体运动是患者常用的方法, 如用健侧手来帮助病侧手伸屈或上肢的屈伸, 旋转和抬举, 将健康下肢放在瘫肢下面, 帮助其抬举等。②主动活动:脑卒中后不全瘫的患者, 或开始为完全瘫后经治疗肌力有所恢复的患者, 均应进行主动活动。根据肌力不同, 主动运动可分为被动加主动和主动独立运动两种。主动运动较被动运动更产生丰富的肢体活动, 促进功能代偿, 这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活跃局部新陈代谢, 维持肢体正常解剖结构有更大作用。③按摩 是对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或对经络穴位进行推拿、锤击, 按其方法不同, 大致可分为推揉、按拿、摩擦、摇动、拍振五种, 目的在于调节身体内部功能, 增强抗病力, 调节血液循环。可用手按摩或器械按摩, 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中均可应用[2]。

2.3 语言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会出现失语或不完全失语, 言语功能的训练包括以下4个内容的练习:一是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 二是发音功能, 三是构音功能, 四是语言综合能力。脑血管病患者经临床治疗出院后大多病情已稳定, 患者家属可开始尝试对患者一对一的进行言语训练。训练的方法可采用三结合, 即听音乐、练发声和学说话三结合。言语训练时应先练发声, 后学构音, 听、视、说、学需并重, 反复实践, 日积月累, 先简后繁, 循序渐进。

2.4 饮食护理

①饮食时间, 我国人一般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医学认为“朝不可虚, 暮不可实”。一般主张早饭应早, 午饭吃饱, 晚饭要少。进食要有规律, 进餐前后保持精神愉快, 尤其是播放患者爱听的音乐能增强食欲, 促进消化。②进食数量与质量 患者的消化机能一般较弱。因此, 对于康复患者, 宁饥毋饱, 宁热毋冷, 宁软毋硬。中风患者吃些软的、热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细嚼缓咽, 不要吃的过饱, 能促进康复。③饮食选择 中风患者最好的饮食是牛奶、豆浆等大豆制品。而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不能在牛奶、豆浆中加糖。中风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心脏病, 食盐和动物脂肪等油腻性食品都不易多食。总之, 以清淡、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即可促进康复, 又能防止复发与合并症。

2.5 皮肤护理

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由于昏迷瘫痪、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 容易发生褥疮。中风患者多有瘫痪或昏迷, 自己不会翻身, 经常受压的部位可因受压缺血而形成褥疮。家属等护理者要每隔2小时帮其翻身1次, 重症患者要由左侧卧位翻成右侧卧位, 或由右侧卧位变成左侧卧位。有大小便失禁者, 床单、衣服等易被尿、粪浸湿或污染, 因此应及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服与被服, 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否则, 更换不及时, 受浸湿的皮肤也容易发生褥疮。冷天, 常用暖壶或热水袋放置被窝内取暖, 由于水温高, 外面不包裹或包裹物太薄, 紧靠患者皮肤, 患者又有感觉障碍或因瘫痪而不能主动移动被烫肢体, 引起皮肤烫伤之事时有发生。对此护理者应特别注意。无论轻重患者都要定时翻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头部与躯干应同时翻动, 对于身高体胖者可由2人帮助翻动。

2.6 二便护理

脑血管病, 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防止再出血和脑疝形成是很必要的。1 d以上未解大便者即应使用开塞露排便或番泻叶泡水服。若仍不排便可考虑用肥皂水灌肠通便。中风患者, 有尿潴留者, 需置保留导尿管, 定期放尿, 同时应注意防治泌尿系感染。

3结果

37例患者通过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脑血管病后遗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患者均能心情愉快, 积极配合康复治疗;19例肢体基本恢复行走;15例不同程度的康复;3例出现并发症。

4讨论

幸存的急性中风患者, 少数经几周, 多数经几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和对日常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这种康复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适应性康复, 指患病后丧失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健康肢体来完成, 如穿衣、吃饭、写字等原由右手来完成, 当功能丧失时, 可由左手通过学习训练来完成。二是“内部康复”, 是受损神经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如下:①病灶初期由病灶周围脑水肿引起的神经功能抑制, 随着病程发展和治疗, 水肿吸收、消失, 神经细胞和纤维功能恢复正常。CT研究显示这个时期约持续8周。在病程早期丧失的神经功能恢复快, 主要与此有关。②神经机能的代偿作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或储备功能, 当某一部位损伤出现神经机能缺失时, 其病灶周围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可发挥代偿作用, 使丧失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3]。③神经纤维传导系统功能的阻断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 一旦传导功能恢复, 丧失的神经功能也能恢复。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 神经细胞的轴突可再生, 另外原来作为储备而不起作用的轴突, 在其他轴突受损后, 便相对起了作用, 这也促进了有效轴突的增多, 在康复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从而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4]。通过脑血管病肢体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

[2]方定华,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0-43.

[3]津本中治.学习与记忆形成的过程.东京:朝仓书店, 1994, 251-267.

家庭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家庭护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主要由于脑内供血动脉紧闭或狭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所致[1]。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我中心选取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80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9~78岁,平均64.3±2.4岁,病程1~3个月,平均1.8±0.4个月;卒中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8~80岁,平均64.2±2.3岁,病程1~3个月,平均1.9±0.5个月;卒中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康复期患者,且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③获得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试验。

1.2.2 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控血压、控血糖、降脂治疗等,并行针灸治疗:口眼歪斜者穴取迎香、大迎等;上肢运动障碍取肩井、曲池等;下肢运动障碍取委中、环跳等;发放卒中知识手册等资料并进行健康宣教,定期电话随访。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护理干预:①定期至家中监督患者服药情况,了解患者近期的运动和饮食情况,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热量摄入均衡、运动方式合理;②每月上门2次,对卒中知识进行讲解,介绍卒中的可能问题、并发症及紧急的应对措施,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髋膝关节行屈伸活动,并直腿抬高健侧;上肢行上举、侧举、交叉平举等训练,下肢则配合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促进康复[2],整个康复过程要强度适当,切忌急功近利。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后10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BI)[4]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均为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针灸治疗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可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5]。目前,针灸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取得的疗效较显著,但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在加强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由于在家庭环境中患者的自主性较大,治疗情况受到主观能动作用影响,在没有护理监督的情况下出现治疗不完全依从的可能性较大。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护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不仅强调要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促使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家庭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地提升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兴霞,张晓燕.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7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许光旭,高晓阳.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敏感性及实用性[J].中国康复,2001,(1):18-19.

[4]张世洪,吴波,谈颂.卒中登记研究中Barthe1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袁的适用性与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2):871-874.

家庭康复护理 篇7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老年,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 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 突出后压迫相应神经根引起, 病人主要表现为腰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慢性病, 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的变化, 在老年人中最为频发, 如果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则会出现腰部活动严重受限, 下肢麻木疼痛, 出现行走困难, 甚至是卧床不起, 这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增加了病人的负担。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 因此, 日常的护理疗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除了住院期间的治疗外, 家庭的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也起着重要作用[1]。我院指导病人在个人及家属的帮助下, 进行家庭康复护理, 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到我院骨科就诊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症病人中随机选取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61岁~80岁;病程半年至23年;其中慢性腰痛同时伴有下肢疼痛34例, 偶发性的运动不当时疼痛26例;所有病人均存在骨质增生现象, 51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26例为L4~L5椎间盘突出, 26例同时伴有L5~S1椎间盘突出。49例由于病人的黄韧带增厚, 导致椎间小关节出现代偿性增生、肥大、内聚, 从而发生继发性椎管狭窄。

2 家庭护理

2.1 适当的休息和姿势的保持

病人要多卧床休息, 以减少腰部的压力, 缓解腰部肌肉紧张, 病人要选择硬板床, 定时翻身, 对于矫正骨形有好处[2]。保持的舒适整洁的环境, 避免潮湿和杂乱的环境给病人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 适当补充钙质, 多食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品;病人由于腰腿痛和活动受限会出现食欲不振和胃肠功能下降, 便秘会随之出现。病人的食物要以清淡为主, 少吃油腻食物, 多喝水,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以促进肠胃的蠕动[3]。运动前后不要吃过多的食物, 防止肠胃压力过大。同时注意保持合适的体形和体重, 不适宜过胖;加强体育锻炼。进行适当的腰背部肌肉的锻炼, 以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活力, 增强脊柱稳定性。如腰部绕环、屈膝弯腰等, 但要适量, 不要引起肌肉和骨质的损伤[4]。

2.2 家庭牵引治疗

选择硬板床, 进行简单的骨盆牵引, 方法如下:将骨盆牵引带绕于腰部后固定住, 从牵引带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牵引绳, 连接床脚, 同时将床脚抬高10 cm~15 cm, 形成反牵引力。牵引绳绕过滑轮, 每侧悬挂重物, 带的左右两侧各连接1根牵引绳连接床脚, 生物的重量因人而异, 过轻不起作用, 过重将增加病人腰部的承受力。同样, 牵引的时间以病人的承受能力为参考, 但一般不超过24 h[5]。

2.3 理疗及热敷

用红外频谱仪对准腰部, 照射30 min~60 min, 距离要适当, 以免灼伤。用温热毛巾敷于腰部或者腿部, 以促进病人的全身血液循环, 加快炎症和消肿的消除, 缓解疼痛。

2.4 心理护理

病人常常因为缺乏医疗知识, 同时由于孤独, 子女照顾不够或者增加子女负担而产生心理压力, 紧张焦虑, 所以医院要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 使病人对该病症有正确和客观的认识, 消除神秘感。同时对其家属宣传家庭康复护理的基本知识, 以督促其通过日常的细心护理, 加快治疗的进度, 缓解病人压力, 减轻其心理负担。告知家属一些常见症状的简单护理方法, 避免因为不当的措施而加速病症。同时辅导家属通过沟通等方式, 帮助老年病人调节情绪, 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以利于病症的恢复[6]。

2.5 夜间护理

睡前进行骨盆牵引, 牵引后平卧位睡眠, 取衣物折叠成圆柱状, 或者选择卫生纸垫于腰椎间盘的突出处, 纸的直径和硬度视感觉为准, 以舒适为宜[7,8,9,10,11]。

3 结果

4个月后对病人进行随访, 60例中42例腰腿痛症状均已经完全消失, 腰腿活动恢复正常, 完全恢复的病人达70%;15例腰腿痛症状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正常, 但过劳后又感轻度不适, 占25%;3例腰腿痛等症状无明显缓解。

4 小结

家庭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2009年收治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0例, 丘脑出血15例, 脑叶出血15例, 脑干出血2 例。死亡5例, 放弃治疗2 例, 其余均顺利出院。

2 方法

2.1 心理干预

一般患者都有烦躁、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 除了家属的关心和体贴外, 护士在访视时应安慰鼓励患者, 耐心解释病情, 消除其悲观情绪, 创造良好的治疗气氛, 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其克服抑郁、自卑的心理, 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1]。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家庭背景, 动员周围的亲属、朋友在各方面关心、支持患者, 充分调动其潜在的能力,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取得患者的信任, 有利于干预的顺利进行。讲解与指导,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消除顾虑, 提高自信心, 同时纠正不良应对方式。

2.2 康复训练干预

(1) 卧床患者要做好良姿位的摆放如:侧卧时上肢抱枕, 下肢弯曲, 并在两膝间垫软枕, 床头垫高15°~30°, 为防止足下垂, 可用足托或枕头支撑。 (2) 肢体功能锻炼, 要进行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主要是上肢和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方法:首先让患者取舒适体位, 放松肌肉, 手法要轻柔, 由近端的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顺序进行, 由被动活动开始, 随着功能的恢复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2], 每天进行2~3次, 视患者耐受情况可适当增加。 (3) 语言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 应积极寻找有效的交流方法, 加强沟通, 可通过手势、口型, 指导其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如:1, 2、是或不是等, 鼓励患者发音。 (4) 运动训练, 动作由简单到复杂, 时间由短到长, 由被动到主动, 开始可在床上、床边下床训练, 如无不适, 可增加训练强度, 如行走。对患者微小的进步都要表扬鼓励, 增加其自信心。

2.3 饮食护理干预

能经口进食的患者, 应鼓励其少量多餐, 自行进食, 饮食方面应清淡, 低盐、低脂, 高维生素, 适量蛋白质, 如:牛奶、鸡蛋、鱼、肉类、蔬菜等, 避免辛辣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3]。留置鼻饲管的患者, 每次鼻饲前先回抽, 确定胃管在胃内再注食, 每次200~300 m L, 然后注入温开水冲洗胃管, 防堵塞。

2.4 用药指导

根据病情调整药量, 监测血压, 做到定时、定肢体、定血压计, 不可随意停药或擅自更换降压药, 以保持血压稳定。

2.5 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由于长期卧床, 胃肠的蠕动较差, 容易形成便秘, 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次饭后坐便盆10 min, 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放松[4],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避免用力排便, 再次引起出血;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引起压疮, 因此, 要勤翻身、叩背, 在骨隆突处垫水枕或气圈, 勤按摩, 衣服应柔软、透气, 保持皮肤清洁, 并注意咳嗽、发热及肺炎等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通过对脑出血的家庭访视, 可以及时发现健康问题, 指导家属正确护理, 有效减轻后遗症, 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莉, 相丽, 任静.高血压脑出血的家庭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2) :129-130.

[2]赵丽娟.脑出血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6) :1939.

[3]李文贞, 李福菊, 韩凤英.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3) :202-203.

如何做好脑瘫宝宝的家庭康复训练 篇9

虽然宝宝的病情不同,年龄不同,训练的方法会有些许差异,但其共同点是都离不开运动和语言康复训练。家长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就能以最小的投入,让宝宝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运动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头部、躯干、上肢、下肢及手功能训练。

1.头部控制: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具体方法是让宝宝趴着,拿一个玩具停留于宝宝的眼睛等高处,为了让宝宝抬头看玩具,可把玩具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让宝宝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训练翻身时,首先要让宝宝全身放松,以臀部为支点,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从一边翻到另一边。

对不会翻身的宝宝,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

3.坐姿训练:在家长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宝宝喜欢的物品放在其眼前晃动以引起注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然后无支撑坐,逐步过渡到坐下可拿身边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最后独坐。

采取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家长的腰间。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导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稳定性。

4.爬行: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宝宝需要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呈90度。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宝宝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导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宝宝足底,辅助其前行。或让宝宝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将浴巾两头提起来,只让宝宝的手和膝部着地,家长一边帮助宝宝沿地板慢慢前进,一边鼓励宝宝;一人帮助宝宝移动手臂,另一人交替活动宝宝的脚,帮助宝宝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5.拉物站起:站立前让宝宝先坐下,告诉宝宝身体前倾,向下轻轻按压宝宝的膝部,练习抬起、放下臀部。训练时可先实行捆绑站,用宽布带捆住宝宝的胸部和双膝,每次捆站30分钟。待肌力提高后,让宝宝练习扶椅子站,逐步过渡到靠墙站,扶墙站,最终达到独立站。独站训练时应让宝宝背离墙20公分,扶着宝宝的髋部,让宝宝保持头部正中位,上身平直,两腿分开,双脚掌平放于地面,短暂松手再扶。

家长可拉宝宝一只手,诱导宝宝从坐位到双腿跪姿,跪位有助于站立,训练时可先让宝宝坐在家长的脚跟上,在家长支持下将髋部伸直,并训练跪位平衡。然后再慢慢站起来。宝宝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腋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自己保持平衡。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宝宝,家长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度。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

6.行走:当宝宝能独自站立时进行行走训练。开始时父母可采用牵宝宝衣领或扶住其髋部协助行走的方式,有的宝宝需要用夹板固定或助行器帮助行走。独立行走时宝宝步态蹒跚,双脚分开过大,手脚不协调,必须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注意一定要先迈小步。

脑瘫宝宝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家长拉着宝宝双手向前走,渐渐过渡拉一只手,最后让宝宝自己独走。

7.上下楼梯:开始让宝宝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宝宝脱离成人的支持,靠宝宝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宝宝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8.跳跃:跳跃是锻炼下肢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先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做准备;经常拉宝宝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做准备。可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小玩具,让宝宝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9.平衡协调训练: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宝宝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等。

10.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宝宝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5~6岁的宝宝可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有的宝宝双手握拳,不会抓物,家长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他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最好在一个稳定的姿势下进行,着重纠正宝宝上肢的痉挛模式。可一手抓住宝宝肘的外侧,一手握住宝宝的手,将他的手臂上举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励宝宝将他的双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玩具。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训练时声音要准确,音量要大,语调要有高低,速度要放慢,要带有表情和动作,要使宝宝感兴趣,全身放松,无恐惧、害怕等心理。

构音器官的训练

由于脑瘫宝宝不能灵活地控制构音器官如口唇、舌等,最初练习发音时常常会引起面部表情异常甚至全身抽动,导致呼吸、发音受到影响,使声音变得短促、模糊不清;低肌张力型脑瘫宝宝往往低着头,弯着背,这样他们的口腔无法充分打开,胸腔也处于受压迫的状态,因此应该特别加强构音器官的训练和口腔动作的训练,利用吃东西的方式来训练脑瘫宝宝正确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技巧,由此来增加对下颌、口唇、舌的控制能力。

l.呼吸训练:吹羽毛、吹风车、吹玩具喇叭、吹哨子、吹气球等。练习的器具要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2.舌的训练:利用宝宝喜欢吃的棒棒糖、冰淇淋等,让宝宝用舌头舔着吃,这样可以训练宝宝舌头灵活伸缩,增加面部肌肉和舌肌的运动机能。

3.吸吮训练:杯子里装上宝宝平时爱喝的果汁,先用粗短的管子,然后再用细长的管子吮吸盛在瓶子里的果汁,逐渐加大训练难度。

4.咀嚼训练:咀嚼动作需要口腔内所有的构音器官参与,这是训练构音器官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宝宝咀嚼平时爱吃又难嚼的食物,可以锻炼构音器官。

发音训练

在训练前先利用游戏或唱歌的方式,让宝宝放松,把肌张力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让宝宝取正确的姿势,同时要使呼吸深而缓慢。发声训练应从拟声词(有趣且容易发音,如汽车声、小狗叫声)和较常用的词语(爸爸、妈妈)入手,再逐渐练习词组、短语和句子,在练习句子时应选择歌词较为简单的儿童歌曲,使他们边唱边练,在欢乐的氛围中愉快地练习。

语言沟通训练

语言沟通训练是语言训练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家庭是宝宝生活的环境,是语言实践的最佳训练场所。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这一训练过程,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一定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1.认知训练:认知能力是发展语言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常带领宝宝多听、多观察、多操作,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扩展宝宝对各种不同情景、不同事物的认识,不断充实沟通内容。这是运用语言沟通的前提工作。

2.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不管宝宝听懂没有,都要利用各种机会去跟宝宝说话,通过做游戏与宝宝一起进行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寓教于乐,以激发宝宝参与训练的兴趣。

3.鼓励宝宝发声:当他们发声时,要立刻与其对话和应答。即使宝宝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反复教他,启发他想要表达的话语。要多表扬或夸奖,避免批评和指责,让他们树立学说话的信心。

由于宝宝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接受能力较差,短时间内往往看不到训练效果。家长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才能使脑瘫宝宝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康复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60例, 年龄26岁~68岁, 均有10年以上饮酒史,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0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6.18±3.03) 岁, 病程 (16.12±5.26) 年;职业:干部6例 (20.00%) , 工人11例 (36.66%) , 农民10例 (33.33%) , 其他3例 (10.00%) 。对照组30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7.08±3.25) 岁, 病程 (16.65±5.57) 年;职业:干部6例 (20.00%) , 工人12例 (40.00%) , 农民9例 (30.00%) , 其他3例 (10.00%)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职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 D-Ⅲ[1])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标准。 (2)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其他重性精神障碍等, 出院时疗效达到显著进步或临床痊愈。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人群出院后在常规用药治疗[2]的基础上仅做告知戒酒的建议、方法和注意事项及调查监测;而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每月由家属陪护来院随诊, 由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或医生组织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有关酒依赖对自身、家庭、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危害的教育讲座及讨论, 从患者的认知、行为以及家庭方面进行心理社会干预, 使患者有效应对渴求感, 以及帮助和提高患者的社交技巧, 维持戒断饮酒行为, 让患者端正对酒的态度, 认识酗酒的危害, 主动戒酒。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进行酒依赖相关知识、复饮征兆与防治、心理等方面指导, 使他们改变对酒依赖患者的态度, 不排斥、歧视患者, 学会与患者沟通交流, 家庭和谐, 从而增加病情的稳定性, 通过让患者高度地与家庭融为一体来降低复饮的危险性。随访时间为出院后1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见表1.

2组患者出院后进行1年随访显示, 干预组在随访期复饮4例 (13.33%) , 对照组复饮17例 (57%) , 2组复饮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家庭护理干预可降低康复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复饮率。

3 讨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3]。有研究发现酒精滥用与高离婚率、暴力犯罪、交通事故、自杀明显相关[4], 酒依赖、酒中毒、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家庭护理干预从改变酒依赖患者及家属对酒的认识、情感、行为及增强戒酒意识入手, 让患者永远记住酒对自己、家人及社会的危害, 树立戒酒信心, 延长戒酒持续时间, 降低复饮率, 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 加强宣教, 提高认识, 倡导戒酒为一种社会性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CCM D-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2-75.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3-24.

[3]袁凤娟, 高明政, 李作珍.慢性酒精中毒的脑电图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 2005, 17 (6) :293-294.

上一篇:教师角色意识下一篇:绿化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