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护理

2024-10-22

康复期护理(共12篇)

康复期护理 篇1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据统计, 有3/4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因此,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的康复护理, 对患者的全面康复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体能训练和记忆训练, 并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S) 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患者康复前后的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 男39例, 女27例, 年龄59~83岁;脑出血行保守治疗19例, 手术治疗23例;发病3周后为康复期。效果评估标准: (1) 应用Barthel氏ADL指数进行康复前后效果评价, 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00分为ADL自理。康复前后进行对比。 (2) 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S) [1]进行康复前后效果评价。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因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情绪低落, 自认为成为“累赘”, 对治疗和护理持怀疑态度;对于经济不富裕的患者,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产生抑郁情绪。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情绪反映、生活自理程度和经济条件等情况, 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了解其心理活动, 做好心理疏导, 引导患者将“内心的苦闷”疏泄出来,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战胜抑郁的信心。向患者讲诉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指导家属协助, 鼓励家属、亲友多与患者进行交谈, 使其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让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改善抑郁状态。

1.2.2 加强康复训练:

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 (ADL) 的训练。对于不能在床上主动活动的患者, 应做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 每天2次;应先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要作肩外展、外旋和踝关节背屈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肩关节外展或屈曲不得超过90°, 若出现痛楚的表情即停止活动。也可以让健侧带动患侧活动, 每次每个关节至少活动5~7次。坐位训练 : 坐位训练在脑血管病后5d即可进行, 先取30°~40°位, 每2~3d增加10°, 每天持续5~10min, 达到能维持90°、持续30min后可训练坐位耐力。为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可将患肢前臂以三角巾吊于颈部。床上动作训练有: (1) 翻身:患者平卧屈肘, 用健手把握住患肘, 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在躯干旋转的同时, 用健腿拖动患腿, 即可转向健侧。 (2) 移动、平卧:先将健足插向患足下方, 由健足钩住患足向健足移动后, 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 再将头顺移至健侧。 (3) 搭桥主动训练:两下肢屈膝, 如能立住, 可由护理人员或家属一肢屈膝、一手扶持, 使患者两膝屈起并拢, 两脚心朝床面而立, 另一手扶住臀部以后, 嘱患者抬起臀部, 如此形成桥形, 可反复进行。 (4) 步行训练:病人站立位能保持平衡后, 即可开始训练。当指导患腿向前迈步时, 患者躯干伸直, 用健手扶杆, 重心移至健腿, 膝关节轻度屈曲。护士站在患者患侧的后方, 双方扶持其盆骨向前下方运动, 并防止患腿向前迈步时外旋;当健腿向前迈步时重心前移, 护士一手放置于患者患腿膝部, 防止向前迈步时发生膝反张, 另一手放置于患者患侧骨盆部, 以防其后偏。健腿开始只迈至与患腿平齐位, 随着患腿负重能力的提高, 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 (5) 穿脱裤子训练:在床上穿裤子, 取坐位, 先将患腿伸入裤腿中, 再穿健腿。然后再躺下, 用健腿支撑抬起臀部, 以便裤子提至腰部。 (6) 从床到轮椅的转移:轮椅改在患者健侧, 与床成45°左右, 患者利用健手、健腿站起, 健手扶外侧扶手, 以健腿为轴转动躯干使臀部正对椅子, 重心前移并弯腰, 缓慢而平稳地坐下。如不能站者, 护理人员给予扶持。 (7) 入厕动作:患者驱动轮椅至坐厕旁, 使轮椅与坐厕呈30°~40°角, 闸住车闸, 向两侧旋开足托板, 向前弯腰, 用健手抓住对侧扶手或远侧的坐厕盖圈上, 以健腿支撑起身体, 并以此为轴转动身体, 坐到坐厕上。返回轮椅时以相反的顺序进行[1]。

1.2.3 记忆力康复训练:

(1) 根据记忆力障碍的程度, 护士扮演不同角色。对记忆力极差者, 扮演母亲角色;记忆力尚可者, 可扮演朋友角色;对特别固执者, 护士可扮演子女角色。 (2) 训练言语能力和记忆力:可让家属与患者对话, 提问简单问题, 同时用各种刺激法强化应答能力, 如听音乐、认人、认数、简易加减法。对失写者, 要求抄写小学课本, 每日1篇, 逐日增加, 有能力者背诵短篇文章, 反复强化记忆, 增强脑细胞活力。 (3) 注意病人性格类型, 病人说错话或表达不畅时, 绝不能笑话病人使其难堪。并把病人缺乏的知识引为交谈和讲课内容, 增强病人的自制力和自信心。

2结果

第12周随访: 应用Barthel氏ADL指数进行效果评价, 康复前后功能缺陷明显改善 (见表1) 。本组患者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S) [2]进行效果评价。康复前无抑郁表现18例, 有抑郁表现48例。抑郁表现48例中, 康复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抑郁表现 (0~7分) 29例, 临床症状有改善、可疑有抑郁表现 (8~10分) 17例, 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有抑郁表现 (11~21分) 2例。康复前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

3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 其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由于病灶的影响及病后致残的痛苦, 清醒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烦躁、担心、绝望等复杂心理, 多表现有心理障碍, 以抑郁较为常见。因此, 医务人员给予热情、耐心、安慰、信心、鼓励特别重要, 教育病人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娱乐、情趣和工作内容,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在精神愉快时, 可使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平衡,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遇到困难能正确对待。对于肢体偏瘫患者, 必须使其把住自我意识的度, 跳出烦恼之圈, 摆脱自卑的困扰和固执的性格, 保持精神愉快。在抑郁忧愁时, 会出现食欲下降, 胸闷气短, 甚至呼吸不畅;在焦急暴躁时, 会出现心悸、血压升高, 甚至再次脑出血加重偏瘫。康复期进行较大量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及ADL训练, 可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 并将看物记忆与书写记忆相结合, 这对脑出血病人尤为重要。在脑功能训练的同时, 配合肢体训练, 根据病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这样针对性强, 疗效稳定,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残亡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26-327, 119-120.

[2]姚菊峰, 孙静, 陈建宗, 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 (J) .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10) :26-27.

康复期护理 篇2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的肺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近20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领域,它虽然是临床医学的一种延续,但又与临床医学不尽相同。其目的是阻止症状发展和疾病反复加重,令患者保持适当的肺功能,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它侧重的是康复,因此对患者的康复教育、营养指导、氧疗、呼吸功能的锻炼,及气道分泌物的清理和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应有全面的认识,在此有必要作一系统的综合讨论。

[关键词]:慢阻肺(COPD);肺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1],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疾病,是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统称。有文献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未来几年将上升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第一大死因,位居死亡顺位第五位。COPD的肺康复是一种个体化、综合化治疗的方法,它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而缓解期治疗是防止慢阻肺发展的关键。本文对COPD缓解期肺康复护理从康复教育护理、营养指导护理、长期氧疗护理、呼吸肌的锻炼、气道分泌物的清理护理和心理指导护理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康复教育护理

康复教育是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的有关呼吸康复训练以达到控制疾病作用的基本认识教育,目的是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在康复教育中,为所有病人建立个人管理档案,对其进行评估后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同时发放康复宣传手册,讲解COPD病因、病理以及康复治疗措施,劝导吸烟者戒烟。

2.营养指导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有25%~65%合并营养不良[2],而营养支持在肺康复中非常重要。

2.1口服营养

摄入营养的途径以口服营养为主,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状及烹饪方法,同时避免服用可引起腹胀、产气的食品如干豆、胡萝卜等。研究表明对缺氧明显的患者,可在进餐前和餐中同时吸氧,将有助于进食并增进食欲[3]。应坚持由家属监督执行,并给予一定的营养指导,营养素比例,蛋白质:脂肪:糖=1:1:3(20%:20%:20%:)[4]。

2.2 静脉营养

陈俊东等研究发现COPD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补充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加强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其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加快患者康复[5]。长期氧疗护理

长期小剂量氧气治疗(指24h内吸氧超过15h,氧疗时间至少应达6个月以上)可使患者生存期延长5~10年[6]。

3.1 给氧的方法

金奕等对52例诊断明确的心肺疾病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了进行鼻塞、单鼻导管、双鼻导管3种吸氧方式后的呼吸、脉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表明3种吸氧方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7]。

3.2 氧疗时的湿化

刘晓联等报告严重缺氧76例患者长时间地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出现气道干燥。痰液粘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在吸氧的同时,将氧气通过加温40~60℃湿化,患者吸入后达到了湿化气道,稀释痰液的目的[8]。

3.3 家庭养疗

COPD患者症状控制出院后,仍需要长期家庭养疗。长期的家庭养疗对缓解期的慢阻肺病人是有利的。呼吸肌的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康复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一种延续,其中呼吸肌的康复锻炼是COPD患者缓解期康复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建立有效的呼吸,以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同时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措施,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或)延长生存率[9]。具体有阻力呼气和吸气肌肉训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及呼吸操和全身耐力训练。

4.1 阻力呼吸与吸气肌肉训练[10]

选合适的气球,容量800~1000ml,先深吸气,然后含住气球,尽力把肺内气体吹进气球内,直到吹不出气体为止,反复3~5min,每天3~4次。

4.2 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可以说是腹式呼吸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领是采取“吹笛法”呼气法,即将嘴唇缩成吹笛状,使气体通过缩唇的口形徐徐呼出[11]。

4.3 腹式呼吸

也称膈式呼吸,其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因人而异,每次

训练时间10~15min,每日2~3次,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

4.4 全身耐力训练

选择合适的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做运动操等,强度须达到预计最高心率的60%~90%或最高耗氧量的50%~80%[12],持续20~45min,每周3~5次。

4.5 呼吸操

全身性呼吸体操指将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的锻炼方法。有文献指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资助的COPD防治研究协作组推荐的一套呼吸体操尤值得向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介绍[13]。

4.6 综合呼吸训练

刘洪君等[14]报道缩唇一膈式呼吸操可加大外周阻力,增高气道内压,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气体在肺内有效分布和交换,并通过有效的腹式呼吸,使膈肌疲劳恢复,提高动态肺顺应性和通气量;吴胜华等[15]提倡首选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或指导患者作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但未见此应用顺序对疗效影响的报道;王静等[16]认为,阻力呼吸训练的介入要求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准确把握,深慢式阻力呼吸锻炼,不仅不能提高重度COPD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反而可能加重呼吸肌疲劳,导致呼吸功能进一步减退。

5.气道分泌物的清理护理

有效排痰是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辅助方法,通过改变体位、拍背时气流振动和咳嗽等动作,使肺泡或细支气管内的痰液脱落流入气管咳出。

5.1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基于各肺区解剖位置不同,利用液体流向低处的原理,采用各种体位,达到消耗较少能量就能高效排痰的目的。体位引流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心脏疾患、出血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等患者不适合应用。

5.2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

李金平等[17]对COPD患者随机对照使用挤压振颤胸廓排痰法与叩拍排痰法,均能有效将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陈丽君等[18]使用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克服人工拍背振动不能保证力量均匀和频率稳定的缺点,对年老体弱、咳痰无力、意识障碍等自主咳痰存在一定困难的患者较适用。

5.3咳嗽训练

患者需要控制浅而频繁的暴发性咳嗽,避免错误的咳嗽方法引起自发性气胸;学习有效咳嗽,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感染,改善通气口。通常咳嗽训练与胸部叩拍、雾化吸入联合使用,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通畅。

6.心理指导护理

对COPD患者要加强心理护理。由于COPD患者通常反复发作。如若再伴发气胸,则患者通常会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时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即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医者的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言语上要温柔、耐力、亲切,给予患者以希望,让患者明白只有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即可减少发作的频率,减少住院的次数。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则护理人员要早期发现,请专科医生会诊,适时给予药物治疗[19]。同时,护士应增加与患者交流的时间,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和忧虑,与患者一起讨论可能会面对的问题,在精神上给予真诚的安慰和支持;还要注重家庭的支持作用,指导患者家属在情感上关心支持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病程长,属于慢性病,容易使患者肺生理功能进行性损害,如果不能好好地控制,则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患者“静养”期间,作为护理人员的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在康复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要做到尽善尽美,让患者感到舒适安宁。特别是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心理护理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好好去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

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53-460.2.Brownse.when COPD patients are malnourished[J].Respir Dis,1983,4:36.3.徐健,单淑珍.COPD缓解期的肺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1999,3(3):314-315.4于碧磬,卢冬梅,丁雪梅,凌敏.肺康复治疗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康复.2010,25(3):214-215

5.陈俊东,潘伟,方长庚.营养疗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海南

医学.2006,17(2):34-35.6.Smith.T.长期氧气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132-133.7.金奕,孟宝珍,曹文媚,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天

津护理.1999,7(1):1-2.8.刘晓联,靳晓玉,赵凤琴,等.肺部感染病人排痰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4-215.9.冯怿霞,李志平.呼吸操在慢阻肺康复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2):1252

-1254.10.冬燕,张宝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

国康复.2007,22(1),65-66.11.董焕然.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康复、保健方法: “呼吸操” [J].气功与科

学.1997,5(5):4.12.于进.6分钟步行训练对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61-562.13.阎启英,孙银香,林江涛,等.呼吸体操改善呼吸肌功能的量化研究[J].中华内科杂

志.1996,35(4):235.14.刘洪君,姚翠玲,许占英,等.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的影响

[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1):63—64.

15.吴胜华,徐芬娟.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康复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4,13(9):1182—1183.

16.王静,陈天赐,吴清娣.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深慢式阻力呼吸疗效

观察[J].现代康复.1999,3(3):316—316.

17.李金平,吴晓燕.两种排痰法用于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比较

[J3.当代护士.2005,(6):34—35.

18.陈丽君,许旺,白银丽.振动排痰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

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8):608—608.

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70%左右。多于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患者经治疗后,在其症状逐渐消失、自知力恢复、精神康复回归社会时,将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工作、学习、婚姻、人际关系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即可导致精神疾病复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179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男性125例,女性54例;年龄16岁-51 岁,平均(36±11.5)岁;已婚132例,未婚47例;病程3个月-28年。

1.2 方法 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按时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

2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全面康复,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主动接触患者,关心、尊重、接纳他们,态度和蔼、真诚,取得患者信任。

2.2 正确应用沟通技巧 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而不是冲动行为,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与患者交谈时态度亲切温和,语言具体、简单、明确,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回答,不训斥、不责备、不讽刺,不与患者争论妄想内容,而是适当提出自己的不同感受,不要追问妄想内容的细节,避免将自己卷入患者的妄想内容中。

2.3 社会功能方面的护理

2.3.1 示范指导 训练患者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与不同人群、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讲授衣着穿带需整齐,讲究卫生;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

2.3.2 行为训练 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2.4做好药物治疗的心理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教育,强调康复期药物维持治疗是必须的,是有效减少精分症复发的重要措施。教会病人及其家属认识药物不良反应,并掌握防治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告诉家属督促患者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或随访,说明服用维持量的药物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促进康复的利弊关系,强调中途随便减药或停药的危害性。防止药物副反应的发生,消除患者怕复发、怕吃药、怕药物副作用的思想顾虑。使其主动遵医嘱服药,从而控制症状、预防复发、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

3 结果

经过3个月-6个月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0%,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18%;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的73.6%;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1%,康复总有效率达98%。

4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和健康行为重建的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系统的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 家庭的关心是患者康复的希望, 要做好家属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让患者及家属认识相关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方法及副作用等,督促患者坚持康复期的药物治疗,降低复发率。依靠社区支持系统,让更多的人 都来关心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与进步,谅解他们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脑卒中康复期护理的临床研究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脑卒中患者,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0.1±2.5)岁,病程3h~5年,脑出血31例,中脑梗死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结合基础护理的方法,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重点进行康复护理。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耐心沟通交流并及时向其告知患者治疗情况,帮助患者提高抵抗疾病的信心。

1.2.2并发症护理:

注重患者的口腔护理,及时吸痰,确保导尿管通畅,适当进行患者肢体被动活动,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部血栓、静脉炎等。

1.2.3功能训练护理:

早期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通过结合药物治疗、理疗及针灸可以达到显著的疗效。同时通过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纠正其异常姿态,并以关节活动范围与方向为依据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也十分有效。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侧肢体进行按摩,在患者发病4d后开始加强患者的日常训练。

1.3疗效标准:

以卫生部病科质量控制标准为依据对疗效情况进行判断[1],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91%~100%,疾病致残程度0度;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46%~90%,疾病致残程度1~3度;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18%及以下,其中痊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在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14例痊愈,1例无效;对照组患者8例痊愈,9例无效。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结合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95.5%,对照组未采取康复护理总有效率达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χ2=7.314,P<0.05。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影响着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脑卒中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同时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临床治疗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其他疾病更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脑卒中疾病的重视,以专业化、系统化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的方法能够促进患者加快恢复神经功能以及代偿正常脑神经元,有助于控制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继续恶化。

脑卒中康复期的护理治疗中的心理护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护理稳定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帮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对于促进康复十分重要。患者在出现脑卒中后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导致其身体出现痉挛并形成特定姿势,通过良姿训练纠正患者的肢体位置及动作能够调整和抑制其异常姿势,在正常姿势矫正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进一步恢复[2]。

本次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通过药物治疗结合康复护理、功能康复、心理护理与并发症护理,并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全过程监护,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在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14例痊愈,1例无效;对照组患者8例痊愈,9例无效。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结合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95.5%,对照组未采取康复护理总有效率达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徐航,张玲.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29-1330.

康复期护理 篇5

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指的是在癌症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病人。这些病人由于经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身体往往比较虚弱,因此需要在春节来临之前,做好各方面的护理措施。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春节要注意些什么呢?

据某机构统计,在我国,90%的癌症病人在康复期会出现转移和复发。尤其是在冬季临近春节时期,肿瘤患者易伤津耗气、脾胃受困,心脏负担加重,免疫力下降,而这时“四处游走”的癌细胞便会乘虚而入,随处扎根繁殖,导致转移和复发。因此,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春节期间的护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首先,癌症病人冬季要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稳定。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抵御有害物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冬季人体多种酶类分泌下降,导致人体代谢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出现免疫力下降的现象。免疫力的降低,一方面会影响到病人的康复速度,增加感染流感、发炎的几率;另一方面,康复期病人体内残留的癌细胞,由于免疫细胞杀伤活性的降低,会快速的生长、甚至扩散,出现癌症的复发。因此,癌症康复其病人,冬季的首要工作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稳定和完善。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室外活动时间,多晒太阳,服用D组分(一种从灰树花中提取的高效抗癌物质,它可以激活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识别并攻击那些具有肿瘤免疫逃逸功能的癌细胞,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等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等来实现。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其次,癌症康复期病人冬季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冬季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季节,癌症康复期患者,多数由于缺乏足量的室外活动,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褥疮,亦或者在某些极度严寒地区,会出现冻疮,手脚干燥龟裂的情况,需要在饮食上加以调控,增强人体水分,保持身体的热量供应和维持,缓解上述不适症状。可多吃维生素,胡萝卜素的食物蔬菜、水果,多吃高热量的食物,但是切记不可多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来达到使身体发热,暖和的目的。多吃灰树花、香菇等菌菇,灰树花中的D组分对预防转移复发很有效果,在2001年,10月30号的《癌症快讯》(Cancer letters)上,有报道:D组分除了增强免疫活性,抑制癌转移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灰树花D组分可抑制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性度,从而抑制肿瘤新血管的生成,阻止癌转移灶生成。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再次,癌症康复期病人在冬季要加强心理护理,增强癌症康复期病人的信心,建立坚强的生存意志。癌症康复期的病人,在冬季由于恢复较慢,比较容易出现复发,扩散等情况,除了要做好上述两点之外,还应该建议帮助病人建立对抗癌症的信心,给与病人正确的引导,多关爱和照顾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家庭,亲人的温情,建立生存的意志,从而带动病人积极的配合术后的护理、配合饮食、中医调理,不但能适度的减轻康复期病人的疼痛,降低复发的几率,更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享受生命。

康复期护理 篇6

[关键词] 肺心病;急性期;康复护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59-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所致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治疗原则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剂量强心剂。缓解期要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于2010年8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59~83岁,平均(66.0±4.5)岁。60岁以上老年人35例,60岁以下15例。患者原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45例,支气管哮喘5例。患者有反复咳嗽、咳痰、呼吸急促15年以上,入院脉搏110次/min以上,呼吸30次/min以上,感胸闷、心悸、乏力不适,检查示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1.2 急性肺水肿的护理

1.2.1 体位 立即安置于抢救室,给予端坐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对其进行安抚以减少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使其精神放松,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及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耗氧量。呼吸困难缓解后将其下肢抬高,增加静脉回流。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人次,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2.2 吸氧 立即高流量面罩给氧(6~8 L/min),湿化瓶内加20%~30%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肺通气,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水平,预防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平顺后及时调节氧流量2~3 L/min,湿化瓶内换上蒸馏水,以免发生氧中毒和酒精中毒。

1.2.3 加强病情观察 予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紫绀状态,以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肺部啰音变化。出现快速心率失常、血压急剧升高立即处理;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观察有无头痛、头晕、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肺性脑病症状。

1.3 康复护理指导

1.3.1 休息与活动指导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15~30 min,温度控制在22~24℃。患者心肺功能代偿良好时,可让其适当参加体能锻炼,但不易过度活动,避免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如肺栓塞、消化不良、便秘、肌肉萎缩、压疮等。在无法避免长期卧床时,应经常深呼吸和做下肢自主或被动运动。

1.3.2 饮食护理指导 教育饮食治疗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它对疾病的发展、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心病多数有营养不良(占60%~80%),营养疗法有利于增强呼吸肌力及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肺心病是慢性疾病,在急性发病期间,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丢失,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营养饮食方面的知识,提高患者家属对饮食治疗的认识,明白饮食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给予低盐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出汗多时应给钾盐类食物,饮食宜少食多餐,饭后不宜再进零食,尤其是晚餐,过饱可使消化道血流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力衰竭。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减轻心脏负担。

1.3.3 保持大便通畅 因用力排便,会使血压增高或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衰。当患者活动、进食减少,往往会发生便秘,因此要积极预防,卧床,每日收缩腹肌数次,教会患者定时排便,进行适当锻炼,在病情允许时可下床活动。食物中应含丰富的纤维素,植物油有润肠道作用,烹调可适当增加植物油量,以帮助排便。

1.3.4 氧气疗法 遵医嘱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1~2 L/min,同时向患者说明其目的和意义。严格掌握吸氧的浓度和流量。高浓度吸氧会解除低氧血症对颈动脉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从而发生呼吸暂停或变浅,加重了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长期持续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状,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

1.3.5 用药观察指导 (1)应用抗生素观察 肺心病患者抗感染治疗,药物须现配现用,以保持药效。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严格按医嘱用药,在用药的同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按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病情调节滴速,同时注意药效观察。(2)支气管解痉剂 氨茶碱是首选药物,应严格掌握该药的浓度及毒副反应。血药浓度>20 mg/mL时,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30 mg/mL时,则出现抽搐、心率失常等严重反应[2]。故静注或静滴氨茶碱时都应严格按医嘱调整速度。熟悉药物毒副作用,密切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各种变化,注意患者心率、情绪变化,氨茶碱用量每日不得超过1 g。(3)应用利尿剂观察 使用利尿剂,应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尤其是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及时补充钾盐,做好电解质监测和相关症状观察。(4)应用强心剂观察 肺心病伴有心衰时使用强心剂,要监测心率、心律变化,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病情稳定后需口服洋地黄制剂时,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心悸、头痛、黄绿视及视力模糊、心律失常等,心率低于60次/min应停药。

1.3.6 运动疗法指导 运动锻炼能很好地改善心血管状态,还能锻炼呼吸功能,作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本治疗的另一方面,作用不容忽视。卧床患者应常翻身,保持舒适的体位,3 h/次为宜,鼓励其自主运动,在床上作肌肉舒缩运动等。病情缓解期患者应根据其心肺功能情况和体力进行体育锻炼,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散步、太极拳、气功、胸腹式呼吸或腹式呼吸运动、耐寒锻炼等,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宜。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加强心肺功能。

1.3.7 心理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能治愈且易复发。慢性肺源性心脏患者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可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忧郁等[3]不良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咳喘,对病情不利。因此护士应该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和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向其讲解不良情绪对病情不利等,经常谈心开导患者,使其重新树立希望,消除悲观情绪。

1.4 出院指导

出院健康指导对患者的预后也非常重要。应告知其心态和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注重饮食管理和防病治病的常识;鼓励其戒烟、酒,注意防寒保暖,遵医嘱服药,随诊;病情稳定以后,根据患者年龄、心肺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指导适当的运动,指导有效的呼吸锻炼;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肺心病防治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常疗设备的使用和清洁维护技巧。

2 结果

经过氧疗、抗感染、纠正心衰、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患者症状逐渐消失,全部好转出院,住院5~8 d,全部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出院后无复发情况。通过护士示教指导,患者多数掌握了肺心病自我保健的方法和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出院后仍能进行病情观察,及时调整自我概念及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重新适应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再次住院率也明显下降,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肺心病由于治疗周期长,病情反复发作,合并症多,不能彻底根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出现,发病率日渐增加,严重困扰着老人的健康问题,已引起医学界重视[4]。加强观察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延长患者寿命。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期中,对患者细致的观察,对病情详细的记录,悉心的操作护理程序,能及时地发现突发的问题和争取第一时间解决。悉心地照料患者的健康、饮食,指导适当运动和呼吸锻炼,重视其情绪和心理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5]。通过护士示教指导,患者多数掌握了肺心病自我保健的方法和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出院后仍能进行病情观察,及时调整自我概念及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和良好心态,重新适应家庭、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再次住院率也明显下降,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护理和康复护理指导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2] 杲晓燕,安丽萍.对肺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5,3(32):156.

[3]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67-169.

[4] 李爱奎,李庆芬.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高龄肺心病患者肺功能及ADL受损的疗效评价[J].广西医学,2008,30(7):1103-1105.

[5] 徐红梅.肺心病急性期的护理和观察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90-91.

(收稿日期:2011-12-01)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中风,康复,心理护理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语言蹇涩、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患者经急救治疗, 病情基本稳定后, 就进入了康复训练期, 但由于运动功能恢复缓慢, 时间久, 患者极易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不配合甚至放弃康复训练, 从而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1,2]。我科2007—2008年共收治中风患者83例, 其中68例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在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我们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作为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共收治中风患者83例, 有功能障碍的患者68例, 其中, 男42例, 女26例;年龄28~81岁。 痊愈35例, 好转27例, 效果不明显6例。总有效率为91.2%。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是由于长期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加之有些患者还伴有言语表达障碍, 情绪低落, 产生无用感。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 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 最大限度地争取亲友的支持。要耐心聆听患者倾诉, 使其得到宣泄。护理人员要以真挚的感情与他们交往, 多关心, 多帮助, 多鼓励, 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 慢慢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现状, 使其认识到只有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 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价值。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 首先达到心理康复, 这是康复成功的重要基础。

2.2 多措并举, 促进康复

中风康复期患者病程长, 见效慢, 导致患者出现角色退化和习惯化, 自信心不足, 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厌烦和抵触情绪, 表现出像孩子似的任性、依赖、脆弱。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指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 克服患者的依赖和厌烦心理, 促进康复。比如有一患者, 偏瘫6年多, 整日卧床, 安于接受亲友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护理, 体质量渐增至95kg, 血脂增高, 肌肉萎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起床活动的重要性,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之积极配合; (2) 适当减少饮食量和调整饮食结构; (3) 制定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计划, 每天由一名护士陪伴做各项功能训练, 循序渐进, 从室内到室外, 并认真指导, 把每天的计划完成情况绘制成表, 贴在患者床头, 使其对自己的进步一目了然, 每10d总结1次, 进步明显时就奖励患者看一场台球赛 (因患者酷爱台球运动) 。经过不断鼓励和强化, 患者克服了依赖和厌烦心理, 积极参加运动训练, 两个月后, 体质量减至82kg, 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2.3 掌握正确方法, 纠正错误观念, 确保康复效果

在康复过程中, 我们经常向患者讲解医学知识, 教给正确的锻炼方法, 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 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 从而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如有一位患者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 由于方法不正确, 用力过度, 导致患侧肩关节脱位、疼痛。我们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热敷等处理, 并再次给予示范训练, 在病人及家属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后,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位患者, 由于害怕活动早了引起再次脑出血而一直拒绝康复训练。我们耐心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介绍最新的康复理念, 即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 并列举了本科室几位康复训练早、效果好的病例, 让患者消除顾虑, 配合训练。经过反复讲解, 患者终于消除了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 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很快好转出院。

3.4 加强健康教育, 纠正不良习惯

烟酒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也是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 从入院开始, 我们就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 大力宣讲烟酒的危害, 反复同患者沟通, 提高认识, 促使其戒烟、戒酒和其他不良习惯。如有一位患者, 每天必饮白酒0.5kg, 抽烟两包, 导致其病情多次反复。此次入院后, 我们多次与他交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终于使其下决心戒除了四十多年的烟酒瘾, 从而巩固了康复的效果。

通过对这些患者的康复护理, 我们体会到, 作为一名中风科护理人员, 除做好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外, 更要重视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才能达到尽快康复和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章, 顾红卫.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9-280.

康复期护理 篇8

1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有利于疾病康复

通过准确的护理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取积极的健康指导和宣教,指出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患者能够逐渐接受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饮食中指导患者适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粗粮、杂粮等,防治便秘发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鱼子、鱿鱼、肥肉等。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及含盐量高的调味品、腌制品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采取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进食、控制情绪,合理锻炼、吸烟者要戒烟等。

2 为患者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当前对心梗后患者的康复指导是主张早期运动,实现早期康复。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心功能回复,适量的运动还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减缓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病后康复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基础性疾病、运动习惯爱好、社会心理、经济条件等。整个康复运动要有序、有度、持之以恒。运动项目主张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达到靶心率的40%~80%为宜。运动频率以每周5~7d为宜。运动持续的时间也要循序渐进,从每次10min逐渐延长至30~60min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进行活动时,早期必须在护士的监测下进行,即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也要有家人陪同,保证患者的运动安全。通过持续合理的锻炼既能够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目的。

3 做好用药指导及病情监测,做好心梗再发的家庭急救指导

心梗患者需长期规律服药,往往会出现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的现象。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举例说明不遵医嘱用药病例的出现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利用每次入户体检机会监督患者的饮食及用药情况,教会患者及家属定时测脉搏、血压及潜在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家庭急救措施。患者若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警惕再次心肌梗死的出现,必须帮助患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安静休息,避免患者继续走动,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如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及时拨打120急救车并留家属在明显位置等待急救车到来,为抢救争取时间,如马上出现心脏骤停及休克,应给患者初级心肺复苏,为患者进一步入院抢救增加成功几率。

4 注重心理护理和家庭关怀

心梗后的患者往往会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多方面产生焦虑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告诉家属对患者的康复要积极配合并全力支持,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环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是一项综合而长久的护理工作,我们既要做好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急救及健康指导,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对心梗并发症的诱因做到有效规避,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摘要:本文简述了心梗康复期患者的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通过连续跟踪管理社区的急性心梗后患者5人,总结出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提出合理健康饮食及适当合理的运动处方对心梗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期,家庭护理,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人健,李秀华.社区护理[M].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2011.

[2]刘建芬,黄惟清.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建芬.社区特殊人群保健[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5]孙建萍,朱丹,李彩福.老年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刘雪琴,任晓琳.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16):639-640.

[7]张会君,内科护理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22.

偏瘫急性期病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中, 男15例, 女15例;年龄49岁~81岁, 平均67.6岁;脑出血11例, 脑梗死18例, 混合性卒中1例。

2 康复治疗与护理

2.1 良肢位设计

2.1.1 仰卧位

头部放在枕头上, 面部朝向患侧, 枕头高度适当, 胸椎不得出现屈曲。病人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 使病人骨盆向前突, 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 使肩胛骨向前突, 上肢肘关节伸展, 置于枕头上,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 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砂袋,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2.1.2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 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 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下面垫一枕头, 背部放一个枕头, 躯干可依靠其上, 取放松体位。

2.1.3 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 肩关节屈曲约90°, 下面用枕头支持, 健侧上肢可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轻度屈曲, 背部挤放一枕头, 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2.2 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2.2.1 髋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治疗者一手将健侧下肢充分屈曲, 以固定骨盆, 另一手下压患侧膝关节, 使髋关节充分伸展。治疗者一手固定健侧下肢维持伸展位, 另一手保持患肢膝关节伸展, 同时用肩部上扛动作完成髋关节屈曲, 使股二头肌得到牵拉。 另一种牵拉股二头肌的方法是用砂袋固定健侧下肢, 治疗者一手下压膝关节维持伸展, 另一手上抬足部使髋关节屈曲。健侧下肢用砂袋固定, 治疗者用手托起足跟及膝关节下方做髋关节外展运动。下肢屈曲位, 治疗者一手托住小腿近端, 另一手扶持足跟并向外侧摆动完成髋关节内旋运动。以上康复治疗方法可预防髋关节屈曲、痉挛。

2.2.2 踝关节与足趾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足踝关节上方, 另一手握住病人的足跟, 向前下方牵拉跟骨, 同时用前臂抵住足底前外侧缘, 通过治疗者身体重心前移, 向下方施加压力, 使踝关节背屈。被动运动足趾时治疗者左手固定前脚掌, 右手活动跖趾关节和趾趾关节。此治疗方法可预防踝关节跖屈、内翻、挛缩, 预防足趾屈曲、挛缩。

2.2.3 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弛缓期肩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要控制在正常活动的50%。肩关节活动度训练, 首先要充分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一手固定肱骨近端, 另一手固定肩胛下角, 被动完成各个方向的运动。做肩肱关节屈曲、外展运动时一手扶持肩胛骨, 另一手固定上肢, 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的运动比例配合向前上方运动。肩关节运动过程中要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内按压, 预防关节半脱位。 进行肩关节内、外侧运动时一手固定肱骨近端, 另一手固定腕关节在90°范围内活动。 此治疗方法可预防肩关节挛缩、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

2.2.4 手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腕关节的背伸运动:一手固定腕关节, 另一手扶持手掌部, 做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活动。拇指屈曲、伸展、掌侧外展、桡侧外展、对指等均要进行充分的运动。 掌指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时, 治疗者一手固定腕关节, 另一手协助手指完成最大范围内的屈曲与伸展运动。此治疗方法可预防掌指关节伸展位的挛缩、预防腕关节与指指关节屈曲挛缩、预防拇指关节挛缩、促进拇指的运动功能。

2.3 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

对情况良好、症状较轻的病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人, 可以从第2天或第3天开始。利用起立床或可调整角度的病床, 取半卧位, 从45°角、时间5 min开始, 重症病人可以从30°角, 时间5 min开始。 每日增加起立床倾斜的角度约10°, 逐渐延长站立时间5 min~10 min, 两项交替增加, 一般情况可在10 d内达到80°, 维持30 min的立位。在此基础上增加坐位训练的次数, 每日3餐维持1 h, 尽快达到离床水平。此治疗方法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促进病人日常生活自理, 改变病人的平衡功能。

2.4 偏瘫病人卧床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体位

偏瘫病人因受肌张力分布异常、肢体控制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卧床时常出现一些错误姿势, 如不及时纠正, 将会影响病人将来的肢体功能恢复。如半卧位时躯干屈曲、肩关节内收或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髋关节外展或外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或内翻 (半卧位时, 躯干屈曲、膝关节伸展会造成下肢伸肌亢进) 。 侧卧位时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会导致关节屈曲位挛缩。急性期病人手中抓握毛巾卷类物品设计往往因诱发抓握反射而加重手指的屈肌痉挛。

3 讨论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1], 偏瘫急性期病人的康复治疗所设计的仰卧位。患侧在上方与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姿势, 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关节半脱位, 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作用。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影响运动功能, 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换;仰卧位会受到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另外, 骶部、足跟外侧、外踝等处容易出现压疮, 因此要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要从早期开始[2] , 一般可在发病前后2 d~3 d进行, 病人应取仰卧位, 两侧均要进行训练, 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活动某一个关节时, 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 手法要轻柔适度, 避免产生疼痛, 手法的速度要缓慢、有节奏, 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 s~5 s。各关节的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 每种运动3次~5次为宜。一般在无疼痛状况下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加大活动度, 偏瘫病人关节活动受限, 与痉挛有关, 当运动功能改善后, 可由发病初期每日2次, 改为每日1次, 直至训练终止。康复治疗应至少持续至发病后3个月, 若条件允许, 坚持到发病后6个月更好[3]。

病人对治疗的合作态度是康复计划实施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偏瘫病人经常出现抑郁情绪, 要采取疏导、鼓励等方法,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改善情绪, 鼓励其参加各种治疗活动, 对病人及家属讲明康复治疗不同于一般的治疗, 鼓励其积极锻炼, 争取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 最大限度减少对别人的依赖, 减少家庭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4], 使其康复进程进行的更快。实践证明, 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可较好地挖掘损伤的修复能力, 促使末端突触再生, 使病人功能恢复与再建, 重新获得生活及工作能力。

关键词:偏瘫,康复,良肢位

参考文献

[1]王灵芝.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意义[J].中国康复, 2004, 19 (6) :365.

[2]王玉龙, 吴向琼, 吴萍, 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 2003, 18 (3) :185.

[3]卢正娟, 邢宏义, 梅元武.三级康复方案应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4, 19 (6) :325.

脑血栓患者康复期的护理 篇10

临床证明,病后半年内为最佳康复期。据资料统计,如果能抓住康复的最佳时机,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功能训练,在病后1年内可有70%~90%的患者能行走,生活自理,30%的可以从事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报道,脑血栓患者经过积极及时的康复,第1年后约有60%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只有在复杂活动时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只有5%需要全部帮助。如果是正在工作的患者,约有30%在病后第1年后可以恢复工作。康复的作用与疗效已得到科学证明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

恢复期主要为促使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及失语症的治疗。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要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以往在急性期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全面制动”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患者往往痛失应有的早期康复时机。患者卧床1~2个月后,就可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等加大了康复的困难,严重者甚至致残。故脑血栓后遗症恢复期的护理,原则上宜及早进行,从卧床期患者的意识恢复后,就要开始给予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变换体位,并保持良好体位。发病2周后若病情稳定,患者即应开始坐位、站立、床上训练。在此期间功能锻炼可按以下3个阶段进行:

1 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患者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

2 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由家人搀扶向前步行。锻炼时,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分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的伸握拳等活动。

3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患者,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在功能的康复锻炼过程中既应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又应尽量避免因动作粗暴造成关节部位的扭伤和加重肢体的痉挛。特别注意:有些患者还不能站,就不要急着下地行走,步行训练必须在体位平衡已较稳固并已能够转移重心时开始。与此同时,应进行上肢的运动功能训练。如有失语和认知障碍,也应同时开始训练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洗脸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锻炼的同时除树立信心外,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厌烦或灰心失望,半途而废。只要坚持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恢复期的护理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康复期护理 篇11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期 护理干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转为,加之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梗死占有一定几率,需较长时间的治疗,病情进进康复期后,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2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3.5岁,均经CT检验证实。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平均30.4±7.3分,平均病程1.7±0.2天。患者均为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多伴有吞咽困难、头痛、呕吐、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的药物静滴,取通经活络、活血益气中药口服,并与推拿、针灸疗法配合行康复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环境干预:营造温馨、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需调整适宜,避免噪音。及时对床单进行更换,确保清洁、干燥,并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减少褥疮形成,同时还需加强口腔清洁护理,以免发生肺感染[2]。②病情观察:严格观察药物应用的效果、疾病的具体转归情况,以便及时对救治措施进行选择和实施。如患者持续频繁呕吐、头痛剧烈、意识呈进行性障碍表现,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发生,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患者多突然发病,伴有失误、偏瘫表现,易产生绝望、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亲切的语言、沉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打消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要点、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介绍,并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作用,以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3]。④饮食指导:患者病发后易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便秘形成,故需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食用,为流质或半流质,富有营养且清淡,如豆类、蔬菜、新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对和便秘患者行用药通便护理。⑤康复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对功能锻炼计划加以制定,如偏瘫患者易有肌肉萎缩发生,可先练习站立,再缓慢行走,待条件允许时行上下楼梯训练;语言障碍者先从单字及词语练习,及时鼓励,增强患者信心[4]。同时可行按摩、针灸应用辅助康复,使气流运行通畅,需加强康复全程监护,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呈90%~100%减少,为0级病残程度;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46%~89%的减少,为1~3级病残程度;③进少:评估功能缺损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均在18%以内;⑤恶化:评估功能缺损>18%。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评估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结构因血液灌输不足或动脉血液完全中断造成连续性破坏所致,造成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相应丧失、病理形态改变等系列病变。除对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外,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同样被临床重视。脑血管疾病康复潜力较大,加强患者语言、心理、肢功等功能的康復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疾病医护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社会的护理干预[5]。脑梗死患者经过救治进入康复期后,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水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加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峰.脑梗死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156.

2 张秀英,胡海霞,刘冬梅.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8:363.

3 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40-41.

4 黄丽春.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09,8:121.

康复期护理 篇1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抑郁,焦虑,循证护理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护理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循证护理即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最新最好的科学证据对病人实施护理;可进一步理解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 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 三者结合, 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对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女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9月入院的精神分裂症女性病人为研究对象,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 排除存在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 无酒精及药物依赖, 住院4周~8周后精神症状控制、病情稳定但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120例。其中, 年龄41.9岁±11.7岁, 年龄16岁~23岁15例, 24岁~34岁28例, 34岁~44岁36例, 44岁~60岁23例, 60岁以上18例;首次住院60例, 第2次住院40例, 住院3次以上20例。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实施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具体循证护理内容如下。

1.2.1.1 全面收集资料

采用观察、询问、谈心、查阅病历资料等方法掌握病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 确定循证的护理问题。焦虑、恐惧心理:人际关系紧张, 环境陌生;诊断不明确;疗效不明显;病人是家庭支柱, 对老人孩子牵挂;经济负担重;恐惧情绪的延续;疼痛;怕失去事业, 怕失去生活能力, 怕失去爱情等。由于以上原因病人往往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愁眉不展, 多见于首次住院的病人。孤单、期望心理: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环境的变更、陌生人群或得不到关切, 病人表现为孤独怪僻、少语。消极、悲观心理:因患病或旧病复发, 在患病过程中对家人、亲友造成无法收回的伤害, 自我积极作用感消失, 自信心极度下降, 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 易发生不求上进行为。不接受心理:多见于年龄偏小或病情复发屡次住院的病人。年龄小依靠性大, 病人屡次住院家人己对其失去信心, 病人常不接受治疗、情绪抑郁、悲伤。

1.2.1.2 检索并分析有关文献

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 (精神病人、恢复期、心理护理) , 检索相关文献79篇, 把收集到的资料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做具体分析, 对证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论证, 从而获得最佳实证。

1.2.1.3 用最佳论据指导护理实践

将真实可靠的最佳论据结合多年临床护理经验,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心理活动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由主管护师进行每周3次或4次的心理干预, 每次30 min~40 min, 时间为5周。对于焦虑、恐惧心理的病人, 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发泄疗法, 积极宣讲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 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提高病人抗病能力, 消除其担心复发的恐惧心理。对有孤独和期待心理的病人, 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 主动接近病人, 进行有技巧的谈话。对有消极、自卑心理的病人, 重点观察, 主动接触病人, 理解病人,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有拒绝治疗心理的病人, 耐心说服, 灵活运用, 必要时与亲属联系来探视或多与病人电话联系, 对年龄较小的病人让家人来院陪伴一段时间,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评价指标

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UCLA孤独量表测评[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组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后, SDS、SAS、UCLA孤独量表等各项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循证护理对缓解精神病病人的不良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病病人大多病程长、易复发, 通过运用循证护理, 以病人个体及家属的关注为指导护理实践的切入点, 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指导护理实践, 有效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减轻了他们对药物副反应的担忧, 调动了病人及家属在治疗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形成积极主动的治疗信念, 从而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循证护理是一种适应医疗护理科学发展的新手段。通过循证护理干预能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与适应方式, 减轻其症状和改善病人的生活和社会能力。循证护理的实施充分体现病人的愿望, 贴近病人, 使病人从内心主动适从, 以积极的态度自觉进行治疗。护理人员用循证护理理念指导临床实践, 使得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病人及家属对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 运用循证护理理念管理病房, 可节省时间, 促进护理人员学习新临床知识和技能, 从而为病人提供先进、有效、安全、方便、低耗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彭东风.我国循证护理现状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2 (3) :58.

[2]陈彦方.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75-78.

上一篇:煤矿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下一篇:第一次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