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新角色

2024-07-06

语文教师新角色(精选12篇)

语文教师新角色 篇1

教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它的特征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由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 再到科学文化知识传递者, 教师角色在不断的演变中。在新的时代中,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传播者, 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策划者。

一、教师角色从课堂的包揽者到导演者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 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堂语文课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精神饱满地学下去, 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当导演。应该承认,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非常枯燥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 我们应该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比如: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理想”时, 先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为实现理想你做过什么努力?在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坚持下来了吗?有没有人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况?他们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要实现理想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写起来非常顺畅, 这一次的作文写得特别好。

二、教师角色从死板的教书匠到艺术家的转变

欧美一些国家认为:现代老师角色, 应有人文特质、有艺术修养, 在发展指导学生的智慧时, 还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特别是语文课文都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从本质上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 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 成为有内涵的“人师”, 既拓展心灵智慧, 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艺术熏陶, 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起来, 学生才能喜欢上。

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长沙》时, 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湘江风景的那一段, 然后闭目想象, 在脑中重现那如画的江山, 再出示网上下载的一些湘江秋色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美丽。接下来, 让一个学生感情朗诵诗歌, 又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表演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 结果学生深受感染, 学习情绪高涨, 许多人要求自己也来一次。

三、教师角色从知识的复制者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在此背景下, 教育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 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上课中, 我一常常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如在上《陈奂生上城》时, 我不但让学生与《阿Q正传》作比较, 找出这两个人物的异同, 说说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陈奂生与阿Q其实也有他们伟大的一面, 因为正是他们的精神胜利法, 他们的忍耐和坚强才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路, 跳出了框框, 说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见解。

总之,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必须尽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学习知识的促进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建构者、心灵的塑造者、健康向上的激励者。作为当代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以丰富的创造性和敏锐进取的改革精神, 为培养新型的优秀人才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语文教师新角色 篇2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是一本与未来教师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叶澜教授把教师职业存在的状态分为三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我是一个怎样的教师?”多少次我想过这个问题,现实中“生存型”的教师确实不少,他们或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或默默牺牲将吃苦视为享受,但是,我也看到了更多“享受型”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也享受着奉献之后的快乐。正如一位教师说的那样:“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一崇高的而又神 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读了这本书后,我可以从容地说:“我是一位幸福老师,我也是一个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的老师,每天让自己的教育心阳光灿烂,在体验人生和品位幸福的享受状态下,服务着社会,完善着自我的发展状态。回想自己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成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诚然,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更应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新语文教师角色观阐释 篇3

一、在师生关系中,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对话者,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这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多尔所提出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观不谋而合。“参与”、“合作”、“对话”是要求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组织”、“引导”、“促进”是由语文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专业素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当“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教师角色观,当下在国内外教育界也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也有着较为充分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后现代主义崇尚“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本体论的平等”实质上是关于人的一种假设,它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不管是领导人,还是普遍人),一种思想(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实在少点或多点实在性。在这一价值理念之下,教师与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尽管彼此之间会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双方都具有相同的“真实性”、“实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二)后现代主义新的主体观。后现代主义在消解现代主体性的同时,构建了新的主体观。首先,是主体的生态性,他们认为人与他人、自然相比,并没有更为特殊的地方,人没有理由获得对他人、自然的统治。其次,是主体的交互性,就是不再把他人视为“自我的地狱”或斗争、征服的对象,而是与“我”平等的主体甚至是“我”的有机构成。提倡让人从“自我”中走出来,自觉地宽容并容纳他人,使自我渗透性地处于无限的联系之网中。最后是“主体间性”理论,他们提倡运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没有客体”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一再提倡要倾听一切人的声音,要“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

正是基于以上的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首先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与学生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师生的双主体平等,是建立在互动、理解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观之上的平等。当然,教师与学生是平等者,“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多尔认为,教师的“权威”和“控制”作用在现实是必须存在的,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权威和控制比什么问题都重要,一个团体、班级或社会失去控制是可怕的。但是,后现代主义者反对现代主义中靠外在强加力、机械式力量的权威和控制,反对教师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提倡一种存在于(不是外在于)情境参数之中的权威和自这些情境参数之间相互作用的自动或自我控制。由此可见,平等者中“首席”实质上是解构了现代主义中教师外在专制型的权威和控制权,消解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霸权,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平等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自然而然、内在地养成控制力和权威。

二、在语文课程面前,语文教师为什么是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并不是作为客体,完全远离师生而独立存在,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写强调更多的是多样性、开放性、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这也意味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充当着一个语文课程创生者的角色。语文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由忠实的执行者、实施者转变为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课程的创生者,实际上是由于课程观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而造成的。

现代主义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他们相信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我们在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相信每一类事物都有唯一不变的普遍本质,并且把对本质的发现和揭示视为认识的最终目标,他们崇尚理性、权威、中心、统一,把知识看做具有某种基础的、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观念。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现代主义的“基本的姿态和腔调极为专横”,在这“专横”之下,“课程领域已忘记了个体的存在,仅仅专注于设计、序列、实施、评价以及预先的课程材料”,课程“成了预设目标的贯彻与评价……学习……被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局限于发现预告存在的已知的事物。”在课程面前,教师只能以忠实的课程计划执行者、实施者的角色出现,他们无权考虑课程问题,仅仅是“被当作是‘车轮上的齿轮’,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专横”,后现代主义是“宽容”的,反对理性、权威、中心、统一,乐意让“世界处于消解状态下,呈现出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课程观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在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对话的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课程应该是通过参与者的行动和交互作用形成的,那种预告设定好的课程不应该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形成和发展课程并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和修订”。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创生者的新教师观,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对课程本质的理解:课程从本质上讲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固定的,而是生成的,可调整的,是由课程参与者交互作用构成的。教师要从静态课程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动态的教育情境中课程的创生者。

三、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语文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语文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视角来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多尔语),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活动。由于知识是个体在特有的情境中,在一定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海德格尔语)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特有的角度、方式和文本对话交流而建构、生成的。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教师和教材、教材编者等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力要求被理解”,在对知识和为了知识的探索中,师生面对的不是已经确定“在那儿”的事实,而是解释它的多种方式。这样,以往教师的“知识权威”和“话语霸权”被消解,学生话语得以彰显。教师成为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以往课堂中那样的外部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一个对话者、自我意义的建构者。从这个角度来讲,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意义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考虑如何“教教材”,传授现有知识,而更要关注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

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这个因素,但是,这种考虑多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质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后现代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考虑学生“学”的策略。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仅关注结果性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差异,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设计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穆建亚、王婷.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师生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第26卷第三期

8.王中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9.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篇4

内容简介:《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共分五部分:“导论”包括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新世纪专业形象的总体概述;“教师德性论”从追问“教师德性是什么”入手,论述了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以及养成;“教师审美论”由教师职业美的产生、表现和价值三部分构成;“教师发展论”则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史梳理,对“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语”以《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所提供的经验为依托,对教师如何实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推荐理由:全书既有历史的考察,也有现实的清理;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剖析,以全新的视角、精到的论证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该书无论对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抑或是正在成长的未来教师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所提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5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我想这个困惑可能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新教师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哪么,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一、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

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在心理上是一次大的跳跃,可以被称之为一次心理的“断乳”。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包括工作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学工作、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担忧,而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较长时间里面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这种心理忧虑的首要原因。大学的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所,生活、学习都可以自主的安排,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自我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导致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到教师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个责任在我们看来又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理论的学习那般,坐在下面听和站在上面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况。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握,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也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与自责,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的确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就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变化,造成一系列的不适,会对自己的能力与工作产生怀疑。这个应该是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在大学期间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事物的看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是相似的,因而比较容易沟通交流。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自己的同事可能都比自己年长,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年纪相差无几,由于不是同辈人,因而在兴趣爱好的差距是很大的,自己该如何与这些年长的同事和领导相处,也是一个困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同事交流往往不易把握,产生一定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也正好影响了我们角色转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教师,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走的太近,可能会丧失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如果新教师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影响对新教师任教学科的兴趣。最终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合理掌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既不会过于活跃,同时又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掌握的艺术。

二、对新教师克服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建议

我认为,新教师克服工作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实现:

1、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现身说法,使新老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转变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方法,减少心理恐惧和不安,意识到这一转变过程是必然的,应该坦然的去面对。同时,开展一系列业务培训,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从而减少这种心理焦虑与不安。

2、新教师自身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多听、多问、多学习,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通过多多听其他老教师的课,在学习中增长技能和自身教学水平。此外,还应该多学习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与同事领导相处的问题上,应该大胆主动的与自己的同事进行交流,本着平等、有好好、热情、虚心的态度与同事相处,尊重自己的同事,礼貌待人,我想这样的话同事关系一定会是比较和谐的。

3、新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坚持互相尊重,有距有度。太过亲密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新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之间太过亲密,甚至以兄弟相称,这是不可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决不能纵容扰乱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及时的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做到严慈并济,形成一个良性的师生关系。

4、新教师要勇于接受失误。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知识的遗漏与错误,课堂教学的不理想等,这个时候新教师要勇于接受这一点,新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所以不应该过分的自责,同时,要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不要害怕学生说我们不称职,一个敢于承认失误和错误的老师是一个勇敢的老师,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老师不是神明,不要指望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对于不知道不确定的,新教师要敢于告诉学生我不知道,这并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权威。同时,新教师要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尽快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

三、写在最后

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6

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单就作文教学为例,其模式一般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整个过程语文教师难免有“包办”之嫌,教师在其中过多地参与,学生基本上不会有质疑,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定向思维,习惯于接受,不愿意创新和思考,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因为过于制度化,难以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在现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观,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间评价相互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支持和帮助”。[1]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认识到传授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思考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才符合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引导者”并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权威作用,也不是让教师秉持“中庸”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不加干涉,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平等的对话关系。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作为人在尊严和价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诸如知识、经验等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进行适当地指导。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有的学生会认为父亲翻阅栅栏是违规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原则,任何经典都具有时代性,相应地教师分析经典的时候不能脱离作品所处的那个年代而作一厢情愿地解读。

二、做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课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但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科研神秘论”的错误倾向,认为那是专家和学者的工作,加之自己缺乏相应的科研知识,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科研也无法在现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给学生迅速地提高分数,所以他们不想也不愿意搞科研。但从上世纪开始,国外就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科研兴教”的思想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使自己成为研究者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切记照搬教科书上的固定内容;在课外,语文教师要根据动态原则建构课堂和其他情景资源的广泛联系,将网络、报刊、影视等纳入课程资源的行列,让社会、家庭等也进入语文课程体系。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有第一手的教学资料,面对最新鲜的教学问题,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语文教师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但他们本身都是开放的状态,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信息,把自己的问题、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针对相关问题收集资料,与同事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是对教育进行思考的方式。总之,语文教师要从原来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三、做语文教育的“终身学习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现有的知识,不学习新知识。在《学会生存》里有这样一段话:“那种想在早年期间一劳永逸的获得一套终身受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种准则正在崩溃。”[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可见,“终身学习”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进行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应该首先接受前沿性的纯理论。”[4]现在的语文教学更要求教师在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博学多识,即“专”“博”结合。但纵观目前的教师队伍,仍有一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一部分人学历的提升也是通过业余进修来实现的,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现象在本质上也是因为缺乏对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正确的理解。要注意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参加教师职业培训。“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5]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也有“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前教师的培训大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难免流于形式。现阶段教师培训的模式应该是“实践+反思”,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停留在接受的基础上,而应培养教师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新课改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更是机遇,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积极探索,获得提高。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素质教育学习纲要[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新课改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探析 篇7

(一) 导演

目前, 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 (教学内容) 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生读、说、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例如在教《核舟记》时, 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 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 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 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自找搭档, 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 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将会变成什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 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 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 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 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 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 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 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再如《陈毅市长》一课, 就是现成的剧本, 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 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 舵手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 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 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 铺陈出许多问题, 希望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 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 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 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 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 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 不得要领, 这些老师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 又能收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 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 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 或可以开山辟路, 或是靠山吃山, 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 等等。对于这此同学的回答和讨论, 既要适当肯定, 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 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 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 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 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 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 记者

如今, 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形式, 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 老师可就某一话题, 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 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

例如关于“手”的话题, 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 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 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 无形的树;有人栽树, 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 又为树而叹息。树, 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 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 会有说不完的话语, 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四) 主持人、裁判员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 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认为语文教学“一靠民主, 二靠科学”。这样一来, 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 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 (评论员) 。一堂朗读或诵读课, 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 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注新形势下的教师新角色 篇8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都是在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知识权威者的形象, 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面向全体学生, 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注重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应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一幕广告给了我启示:劳累了一天的媳妇为婆婆端水洗脚, 回头儿子也端来了一盆水。“妈妈, 洗脚!”稚嫩的童音直沁入心脾, 多好的教育题材呀!更为欣慰的是女儿看了广告后, 一天也为我打了一盆水:“妈妈洗脚!”……虽然是一盆冷水, 可我心里却暖烘烘的。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 周围的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关爱互助、纪律卫生、热爱集体、劳动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

三、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利用材料制作教具, 更直观形象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有效利用可用资源运用于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亲自实践, 让他们自主获得知识。如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时, 我用五色纸拼小鱼, 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三角形:1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2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3、4、5条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帮助下很自然地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又如在上《观察物体》一节课时, 师生课前都作了准备。我用纸做了个长方体, 各个面用水彩笔涂出了色, 课上先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 结果学生很快得出不同方向观察到的颜色不同。接下来师生共同观察各种动物玩具 (师生从家里带来的) ,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观察物体要多角度地从不同方向观察,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是局部不是物体的全部。这样, 就加强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四、教师是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新课程的开发者、理论实践的研究者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诸多因素影响, 学生的依赖意识比较强, 再加上传统教育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权威, 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创造活动, 就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创设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氛围, 适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大胆质疑, 勇于实践, 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体验。如在数学《广角》一课中, 教材编排了一些排列、组合知识, 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大讲特讲概念。为此, 我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边玩边学中领悟了这些渗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可见激起学生的认知活动, 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去探索新知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 不管教师充当什么角色,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我们要想使自己成为能够面对新世纪多方面挑战的优秀教师,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从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木兰县木兰镇双江小学) 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当前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还不能很好衔接的现状等, 英语教师有责任去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

有人说, 英语看都看不懂, 还预习?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殊不知, 学生具有良性思维, 并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预习应该不成问题。预习有利于学生课堂上专心地、有目标地与同学合作学习。学生如果发现自己肯定不明白或不会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记号, 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 那么, 学习效果会很高的。因此, 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最大努力地教会学生预习, 教会学生

二、培养学生泛读的习惯

中文小说、笑话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习但他都能把汉字认下来吗?英文亦然。习的文因此, 章教。学生阅读时不必精读师要让学生多读浅显有, 浏览即趣易懂惯可, 要的是量, 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收集信

息, 扩大词汇量。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问,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后他们看到阅读题就会像读中文报纸一样自然而然地浏览或深读。

三、培养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英语学习重在语感。现在学习机、随身听、MP3、MP4以及音乐盒之类有的是, 硬件没问题;听力磁带免费发给学生, 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下载, 软件也没问题。因此, 教师要教导学生随时随地听, 听不懂没关系, 只要能感受到英语音调。熟听, 熟能生巧, 哪怕一句话深入心中, 也是效果。学生有了英语语感后, 就不至于听英语犯困, 说英语犯愁了。

四、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英语词汇主要靠记忆。人都有遗忘规律, 有专家研究发现:一个单词记住后, 不看还会忘记, 然后又记住又忘记, 反复进行直到一个词反复记忆11次后, 才能真正掌握。所以,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及时对英语进

五、培养学生试着用英语表达

农村学生学英语, 不利的是没有英语环境, 他们只在英语课上有机会说英语, 况且45分钟还不全是独自用英语表达, 非常有限。鉴于此, 英语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课上多抢着表达。另外,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学习了一节课后, 安排学生进行改编练习, 对话改编为短文、短文改编成对话等, 既要口头说出, 又要写下来, 形成书面材料, 不会写的可以夹杂少许汉语, 留作以后修改评比。这样, 既使学生的说英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获得了双丰收,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教师新角色 篇9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映。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 2005年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新课标、新课改对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新课标下的新理念

本次新课标下的新课改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新理念:以人为本, 提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确立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 学习是儿童的学习的学习观, 从根本上颠覆了“学生适应教育”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新课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教师角色成为决定现代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教师只有积极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新课改才能得以成功。

二、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需完成的角色转变

面对新形式、新课改, 新课标新理念, 教师必须重塑自我作出全方位的转变。

1. 从“经师”到“人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上, 新课标强调学校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理念和伦理道德规范, 完成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的转变, 因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如果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 造就的只能是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少“人性”的现代机器人。

从这一角度来说, 教师要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新课标下, 教师的任务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是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促进学生内在灵性的生成。教师不再只是传统观念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学生健全、完善人格的培养者, 是学习向导、是生活顾问, 是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

2. 从“严师”到“仁”师

教育界历来就有“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教育理念, 纵观历史, 打骂教育贯穿古今, 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的“至理名言”:“棒下出孝子”、“养不教, 父之过本, 教不严, 师之惰”、“棉花不修花不开, 孩子不打不成材”……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氛围, 应该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 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 像呵护露珠一样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 要宽容、包容每一个学生, 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受到一丝丝伤害。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长幼有序”、“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传统的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的千年古训, 在学生面前惟我独尊, 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 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 甚至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 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着学生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和谐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要求师生关系应从传统的尊与从的单向关系, 向相互关爱心灵相通的双向关系转变;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垂直关系向体现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朋友型的平行关系转变;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转变。

3. 从“演员”到“导演”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 老师讲学生听, 教师板书学生笔记,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 教学过程枯燥单一。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宰, 片面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的思维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 学生是演员, 是活动的主体, 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风采和发展良好个性的生活舞台。

4. 从“工人”到“农民”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工作就像“工人”一样, 完成的是按照统一模式批量生产标准件的工作, 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整齐划一、性能相似的产品, 变不同为一致。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要像“农民”一样, 针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该施肥的施肥, 该除草的除草, 该浇水的浇水, 该修剪枝叶的修剪枝叶, 有的要培养成绿草, 有的要培养成鲜花, 有的要培养成大树。

5. 从低级“饲养员”到高级“厨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扮演的是低级“饲养员”的角色, 教学中采用的是“填鸭式” (不吃也要吃) 和“喂猪式” (爱吃不吃) 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要像高级“厨师”一样, 要从饭菜的色、香、味、型等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学生的“食欲”, 变“要我吃”为“我要吃”,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从“独奏者”到“伴奏、合奏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说你听, 你不得不听, 我打你疼, 你不准喊疼”。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学, 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合奏者”的角色, 从“壶”与“杯”的关系到人与人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 应该是师生平等的交流者, 生生交流的沟通者, 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师生共同奏响时代的新乐章。

7.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是被当作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工具”, 是“课程”的使用者或者说是“消费者”。教师的职责就是将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教给学生, 也就是说教师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新课程内容的弹性开始加大, 课程由统一变为多元, 教材、教参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 要求教师不能移植和照搬教材而是要创造加工教材, 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将教材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 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 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从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这样, 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不再扮演“留声机”与“传话筒”的角色, 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8. 从“经验者”到“研究者”

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 成为科研型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际竞争的加剧, 时代对人才的规格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思的研究能力, 并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后提出贴切的改进建议。

9. 从“学者”到“学习者”

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 教师不能再固步自封地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的代表, 以知识拥有者自居, 必须做一个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树立做一个终身学习者的教育理念。

1 0. 从“导游”到“拓荒者”

传统的“千人一面、千人一书”的课程教学模式下, 教师扮演的是导游的角色, 带着书本走进课堂走向学生, 是一次按照固定线路行进的旅程, “我的地盘我做主”, 一切尽在掌控中, 并且有大纲和教参做指南针, 永远不会迷路。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向书本, 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就像在原始森林探险一样, 面对的是一片崭新的充满变数和未知数的领地, 没有现成的线路可寻, 只有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和学生共同努力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通道来。

三、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失调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师正处于传统角色的转型与多重角色的整合的矛盾体中, 新课标新理念对教师角色期待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使教师在众多的角色扮演中有点无所适从,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压力、角色困惑, 继而面临角色失调。主要表现如下。

1.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由默顿首先提出的, 由于个人在社会的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望发生矛盾, 难以取得一致时, 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另外, 不同的人或场合对于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要求, 当这些要求之间相互冲突时, 也会发生角色冲突, 新课标新课改赋予教师多重角色, 并要求教师将多重角色恰当地融合和组织, 外加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不同, 都会使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2. 角色模糊

当角色当事人因为其自身或者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其不清楚社会对其角色期望以及如何来达到这些期望时, 就会导致角色模糊。新课标新课改对教师众多的角色期待一方面让教师应接不暇, 另一方面由于每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尚无统一的定论而使教师产生困惑、迷茫, 出现角色模糊现象。

3. 角色超载

角色超载也叫角色过度负荷 (roleoverload) 。是指当一位角色当事人面临诸多客观而合理的角色期望, 而自身的时间和能力条件又使其难以顺利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时, 便会产生角色超载。换句话说, 当个体被要求的角色行为过多、角色任务要求过高超出心理与生理所能负荷的程度而感到困惑与压力。新课标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身兼数职, 而其要求大大超过个人可承载的范围便会产生教师角色超载。

4. 角色刻板

角色刻板是指对于角色期待的完美形态过于认同, 从而导致在扮演中缺乏弹性。教师角色被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 当这些期望被内化后, 便很可能产生角色刻板。

5. 角色能力不足 (roleincompetence)

也称角色失败, 指角色要求水准太高, 已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担的范围, 角色接收者个人能力、技术、及知识范围达不到角色传达者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压力现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没能起到教师角色应有的作用和职能便会产生角色失败的现象。

教师的角色压力和角色失调将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 阻碍学校的发展, 甚至影响新课程改革按理想目标顺利推进。

四、教师角色失调的应对策略

教师角色失调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根据角色理论, 教师角色失调的调适策略在于外减压力, 内强素质, 外减压力包括社会和学校两方面。

1. 全社会关注, 重视教师的角色压力

顺应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尽量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通过多重渠道帮助教师成长, 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减轻教师的压力。社会方面, 应调整不切实际的认知, 改变那种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 忽视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需要的作法, 让教师从完美化、理想化的角色期待中走出来, 从理想中的头顶光环的“神”还原为现实中的“人”。

2. 学校积极支持, 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学校管理者, 要理解、信任、支持教师, 少一份苛责和打击, 多一份宽容和鼓励, 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帮助教师树立信心, 保持良好心态。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 努力提高教师的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 努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扬团队精神, 帮助他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共同转变。

3. 教师应树立自我更新的角色意识, 自我缓解与应对

教师本人应有正确的自我定位, 将自己放在一种发展状态中看待, 学会合理地、弹性地扮演角色, 避免被绝对化的理念和情绪控制, 不能将目前状态当作“终结”或“定结”状态, 要在教学中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从实际出发, 合理选择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素质, 要加强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新的教育方法, 增强角色适应能力。教师不应当也不可能回避新我与旧我的矛盾冲突, 要在不断否定旧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创造新我。要学会在改革的洪流中去摔打自己、提炼自己、超越自我、升华自我、重塑自我。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角色的复杂多样性, 需要教师对自身应扮演什么角色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总结、改进,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达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实现国家发展的人才战略。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 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 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项光勤.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学海, 2005 (3) .

[2]林靖.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角色的反思.中国电子教育, 2004 (5) .

[3]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付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冉祥华.试析教师角色及其角色丛.黄淮学刊, 1995 (11) .

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一.语文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为了适应教学, 语文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语文文化课的开设和综合课程的开设, 要求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史, 了解语文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语文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工作。

二.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等。

2.由单一的注重结果、学会向多向的注重过程、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 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 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 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 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 (应试教育) :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 (知识) ———量———记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现代课程 (素质教育) :过程方法———授之以渔 (网) ——给学生钥匙 (方法) ———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3.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 新课程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将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4.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 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 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 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语文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 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先要了解删去什么, 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 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 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 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 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验。通过实践探索, 使学生体验语文家的思维过程, 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 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 适时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 哪个环节还有问题, 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 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 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 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 对比反思, 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 充分提高自己。总之, 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 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我们作为中学教师, 应该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 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 最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 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以培训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新角色 篇11

关键词:培训;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新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旋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新课标、新理念等的改革新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适应新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因此,应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从观念到角色的实际性转变,成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与新课程新角色的要求尽快相适应。

一、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打造和谐高效教学状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的前提应围绕和谐高效教学状态的建构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质的了解为基础,并由此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观念或理性观念。这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对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态势也有着见解的影响。按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教育对象更快捷、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于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状态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整个课堂的目标达成度。传统的课堂教学状态存在如下弊端: 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活动,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订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渲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高效课堂。

二、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

(一)巧设导学目标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下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概况,掌握部分简单知识,找出自己本课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上学习时避轻就重,从而有目标有重点的学习。而学生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上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背一背,课前根本没有必要去预习”的依赖思想。这种错误思想严重违背现代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前,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尝试用“导学目标提纲”设计下一节课所学目标,用目标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由书本理论上的“认知——感悟”到生活实践中的“践行”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感悟所学知识,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意志品质的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践行”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依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认知——感悟”的主体,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有序课堂、高效课堂。

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是:抓住课题、框题和关键词质疑;抓住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质疑;抓住教材整体质疑。得出结论,如果确实不能完成,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解疑释难一定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

(三)通过前提测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具备了掌握部分简单知识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认真、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又能理解接受并时间掌握部分所学知识,更新观念;对于一堂课所学知识,虽然学生当堂课能感悟知识,明白道理,但并不一定当堂课能全部消化。为了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堂课,教师应用前提测评的检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周的所学内容;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个月的所学内容。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使其深入明白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合作、交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不应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应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让思想品德课教师掌握好如何发挥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协助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三、抓好校本教研环节,实现向经验型教师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保障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为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新课程新角的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认真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才有能力深入推进和创造性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思想品德课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把握好几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具体的教研实施方案。三是给予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一)集体备课

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困惑。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通情报,交流心得体会,可使自己的眼界开阔,理论水平提高,事例充实,这就为顺利完成教学和教研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进行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和实验教学

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被观摩的教师对观摩教学的备课、上课要进行详尽研究,而且观摩教师也要对所观摩的教学进行研究。为保证观摩教学顺利进行,避免评课中的矛盾,变经验性评课为科学性评课,避免主观随意评课的倾向,事先要制定好观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三)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12

一、传统语文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在传统背景下, 教师与学生处于应试环境中, 二者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 学生很少能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这样就导致教师是知识、道德等很多方面的权威, 鲜少有学生敢挑战。

1. 强行灌输知识。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往往“一言堂”, 学生只充当听者。换句话说, 学生在上课时只需要带着眼睛、耳朵和手就可以了。生活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以往的教学过程, 实在是可怕, 更可悲!其局限性是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动脑,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如此模式下训练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死板的、不知变通的。

2. 机械执行课程。

传统的语文课堂, 教师无论在讲授哪种文体时, 都会用“万能模板”。这样的课堂不仅会使教师的讲解变得无味、千篇一律, 更会让学生觉得死板、机械和沉闷。因此在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真理”——语文课学不学无所谓, 学了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不学成绩也不会下降多少。

3. 过分强调分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绝大多数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的问题, 这与新课改中所要求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 还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素养是相悖的。教师不能将讲授的知识和当代实际结合起来,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学有所成”后, 步入社会之时与社会脱节, 造成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人出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反映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同样适用。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师, 有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师, 不再以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唯一的任务, 而是教给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在脱离老师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1. 扮演“导演”和“场务”的角色。

语文课犹如演出。教学大纲就是剧本, 是整部剧的核心所在, 指引着导演和演员的前进方向;学生就是演员, 由他们支撑起整部剧目;作为语文教师, 自然就充当起了导演的角色, 当然, 为了让演员顺利完成演出, 教师偶尔还要扮演“场务”的工作。新课程改革后, 要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所以, 在每一出戏中, 学生是活跃度极高的演员, 语文教师所扮演的就是连接演员和剧本之间的桥梁的角色——导演。导演既要熟悉剧本, 又要指导演员, 当他们对剧本有误解的时候, “导演”及时出现, 为“演员”解惑。为了整出戏能达到精彩的效果, 语文教师还应该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即“场务”。教师只有准确定位后, 才会呈现更多出丰富的“好戏”。

2. 扮演兄长或朋友的角色。

当今社会,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同以往。身为语文教师, 应该与学生发展成为一种朋友或兄长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在课堂上, 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习和成长;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学生有困惑或困难可以求得老师的帮助。这样的角色才是积极、有意义的。

3. 扮演自主性学习的培养者、合作性学习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校门,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主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有自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 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 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系统性, 注重教材的人文和情感因素。

所谓的“合作性学习”,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承担各自的责任任务, 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新课改要求, 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师生双边作用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最终才能使教学目标得到完美的实现。

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考与提问, 认真解答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动脑,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激发其潜能。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语文学科的独特特点,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因人而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和特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上一篇:S3C2440AL下一篇:制霉菌素阴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