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2024-08-31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精选11篇)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篇1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从古自今有过很多对教师角色经典的描述,既有“蜡烛、春蚕、园丁”等传统美誉,也有“导师、朋友、合作者、引导者”等崭新形象。最近,因为与家长的一些沟通,让我对教师的角色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与家长沟通的不好,使得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了误会,生发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平时课堂上,就因为有一些教师语言表述的不清楚、不贴切、不到位,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不尽人意,带来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缺憾;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因为部分教师说话不把握尺度、不注意分寸,使得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悲剧等等一些事例,都表明了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是何等的重要。教师要完成职业使命,必须成为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

二、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骄横惯了,同时在学校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就必须要正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许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就要通过学习多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进行必要的开解和辅导,使之走出不健康的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所以说,新时期的教师要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还要是一位保健医师。

上学期,中午饭间过后,一名学生在楼道上上突然抽搐倒地,老师吓得惊慌失措,找来的学校领导比较有经验,掐了孩子的人中,孩子慢慢恢复,原来孩子是突发性的癫痫,但是以前却从没有类似的病症。由此联想随时可能发生的其他的一些意外,比如一个孩子在课间不小心把脚崴了、一位同学突然出了鼻血等等,作为临场教师应该做哪些工作?随着季节的改变、天气的突变、传染病的来临等,教师又要给学生提醒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个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要经常面对的一些问题,为了不让意外变成遗憾,做教师的还真要补上医疗保健这一课,要了解一些易发生的常见性的“意外”事故的防范知识和处理办法,要掌握一些突发疾病或伤害的应急常识。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位细心的保健医师!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篇2

一、当“导演”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初中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原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当好“导演”,可采用以下做法来创设情景。

1. 借助图片、实物或简笔画。

2.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如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 。

3. 以小单位训练为主,大面积训练为辅 (如采用Pairwork, Teamwork, Groupwork或Rowwork等) 。

4. 分层次教学。在心中把学生分成A、B、C三级,对A级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对B级学生作一般要求,对C级学生降低标准,只要求能主动参与。

二、当“观众”鼓励“演员”,发展学生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当“演员”,自己当好“观众”,发展学生能力。英国一位学者指出,“造出漂亮句子的能力是一回事,运用这些句子 (或许造得不太好的句子) 来交际则是另一回事。重复的必要性产生于感觉流畅的需要,不但在动觉、听觉和视觉方面感到所学语言的句型,而且要把这些句型和运用情景中的那些句型加以对比”。

如有一些情景对话教学,让学生自报角色,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可以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们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入情入景,生动逼真,趣味盎然。课堂教学得到了深化,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让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时 (roleplay) ,学生则是“演员”,老师此时就是一名“观众”。老师应满怀情感和希望,以欣赏的表情、激励的目光观看学生的表演 (语言有错事后纠正) 。这样做,可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获得知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当“教练”注意反馈,激发学生思维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语言教学系统要正常运转,也需要反馈机制。因此,经过一段语言实践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语言反馈 (feedback) 作出评判 (judge) ,这种评判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充分肯定学生成绩,以鼓励表扬为主,满腔激情地帮助学困生,从关心出发、爱心入手,耐心帮助,诚心对待,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2. 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归纳分析,了解学生语言习得的情况,这方面的归纳分析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做:

(1) 选择在学生进行双向或多向练习即进行角色扮演后进行评判,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在口语实践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纳,集中分析。

(2) 在课堂巩固阶段 (consolidation) 之后的时间里,可引导学生在笔头上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如句中的人称变化、谓语动词时态的运用、习惯表达等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纳分析。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思考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新课改中应该认真学习、思考、探讨。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在教育教学的理念、行为、方式方法上适应新课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型教师观,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现代社会也提倡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给予者,应该是知识的研究者、创造者。研究、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没有研究、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非常枯燥的。所以,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情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要做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终身学习型教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养成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善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种“行动研究”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二、教师应成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宽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眼界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可能,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创设教学情景、形成自己个性化教育教学风格的能力等。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需要,举行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得到启迪和感悟,例如,我给学生放映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活生生的感人事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受到震撼,并围绕片中人物的事迹展开了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体验,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去领悟人生的真谛,从中受到启迪。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宽容、宽松的课堂氛围,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个性色彩的创造性,学生能在协商合作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关键时刻给予适时点拨,让他们拨开迷雾、走出困顿。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拨开迷雾现太阳”的喜悦心情。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的知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要能够“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精辟的概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过于偏重课本知识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书本卜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做事、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做事获取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能一考了之,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者与顾问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成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责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道,共同谱写美好的未来。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4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我想这个困惑可能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新教师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哪么,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一、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

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在心理上是一次大的跳跃,可以被称之为一次心理的“断乳”。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包括工作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学工作、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担忧,而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较长时间里面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这种心理忧虑的首要原因。大学的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所,生活、学习都可以自主的安排,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自我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导致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到教师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个责任在我们看来又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理论的学习那般,坐在下面听和站在上面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况。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握,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也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与自责,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的确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就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变化,造成一系列的不适,会对自己的能力与工作产生怀疑。这个应该是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在大学期间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事物的看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是相似的,因而比较容易沟通交流。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自己的同事可能都比自己年长,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年纪相差无几,由于不是同辈人,因而在兴趣爱好的差距是很大的,自己该如何与这些年长的同事和领导相处,也是一个困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同事交流往往不易把握,产生一定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也正好影响了我们角色转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教师,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走的太近,可能会丧失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如果新教师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影响对新教师任教学科的兴趣。最终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合理掌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既不会过于活跃,同时又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掌握的艺术。

二、对新教师克服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建议

我认为,新教师克服工作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实现:

1、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现身说法,使新老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转变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方法,减少心理恐惧和不安,意识到这一转变过程是必然的,应该坦然的去面对。同时,开展一系列业务培训,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从而减少这种心理焦虑与不安。

2、新教师自身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多听、多问、多学习,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通过多多听其他老教师的课,在学习中增长技能和自身教学水平。此外,还应该多学习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与同事领导相处的问题上,应该大胆主动的与自己的同事进行交流,本着平等、有好好、热情、虚心的态度与同事相处,尊重自己的同事,礼貌待人,我想这样的话同事关系一定会是比较和谐的。

3、新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坚持互相尊重,有距有度。太过亲密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新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之间太过亲密,甚至以兄弟相称,这是不可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决不能纵容扰乱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及时的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做到严慈并济,形成一个良性的师生关系。

4、新教师要勇于接受失误。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知识的遗漏与错误,课堂教学的不理想等,这个时候新教师要勇于接受这一点,新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所以不应该过分的自责,同时,要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不要害怕学生说我们不称职,一个敢于承认失误和错误的老师是一个勇敢的老师,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老师不是神明,不要指望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对于不知道不确定的,新教师要敢于告诉学生我不知道,这并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权威。同时,新教师要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尽快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

三、写在最后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除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咨询者。

一、由“灵魂工程师”向“心理医生”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心理医生”,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加以引导。

案例1:几天前我班小李和小伙伴在篮球玩,担心眼镜掉水泥地上摔坏,就将眼镜放在篮球架下边,谁知被来看热闹的领班的小张一不小心踩坏了一个镜片。小张很诚实,在他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溜走逃避责任,还主动找到小李,诚恳地说愿意包赔损失。小李家境较差,他早就想买一副好一点的眼镜,但一直没敢张口问妈妈要钱。小张把他的眼镜踩坏之后,小李认为这次可逮住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便趁机配了一副较贵的眼镜。小张怒气冲冲的来找我,我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这个小李,怎么能这样讹诈别人呢?一定要严肃地处理他,还小张一个公道!

可是,班主任处理事情怎么能这样冲动呢?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我决定让小李先回避一下,就劝慰了小李几句,让他先去上课了。然后,我对小张说:“本来踩坏了小李的眼镜,没人看见,你可以偷偷溜走了事,可你不但没走,还主动答应赔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你先去上课吧,请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公道的!”

可是,怎样才能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和错误,又使小张赔得合理、赔得情愿,顺利化解这场纠纷呢?我认真思考了一番,终于有了主意:解铃还需铃人。我应该想办法让小李来个换位思考,体验一下小张心中的那种委屈、怨气,还有被讹诈的感觉,让小李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行自我教育。随后的几天,小李很沉默,不时地陷入沉思。他再也没有找我说过向小张索赔的事。这天,批阅小李的周记,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老师,关于眼镜的赔偿问题,我已经自己解决了……老师谢谢您!通过您的开导,我现在明白了,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利益,让小张赔个新眼镜是不对的,真是丢人了!我已向小张道了歉,他也赔了我30元钱……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您放心,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再也不会财迷心窍了!

二、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被看做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成为课堂中甚至学生生活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案例2:课堂上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时,一般认为“臭”的意思是食物腐烂而发出气味。但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路有冻死骨”说明天气很冷,既然如此,酒肉为什么会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当时,老师也愣住了。但面对这一发现,老师没有草率从事,而是要求同学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学生认为“臭”应读xiù,即气味。“朱门酒肉臭”即朱门里散发出阵阵酒肉的香味,说明酒肉之多,这一发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三、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有人认为教师像医生一样,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把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归于经验的多少。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实践表明,光凭老经验是不行的,必须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就必须变“冷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案例3:“国庆”节,又有一批新生加入共青团,老师向他们祝贺的同时问:“你准备怎么做?”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今后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没想到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爽快回答:“我准备请客”。听到学生的回答,老师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优越,教师在信息占有上已经没优势。因为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人们以几乎毫无相差的状态“平等”拥有各种信息资源。一方面老师仍然需要也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当然更需要老师善于学习(包括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思考(包括善于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考)。

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延续多年的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及其确立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和咨询者。“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未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一、“ 师爱”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才会产生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他的智力、情感、品质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互相关心的社会。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坚决摒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如训斥、辱骂、伤害自尊心、讥笑、恐吓、暴力等等。

多年的工作实践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爱”是真诚的,是伟大的,是神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让我们共同用“师爱”开辟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师生之间虽然有履行职责的不同和完成任务的不同,但是,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超越人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之间必须平等。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不仅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而且虚心地听取和接收来自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教师应该能够包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不同声音”,在对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时较为宽容,较具弹性,能够比较多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等,能够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威严、偏执顽固、“死要面子”的“绝对权威”的形象。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山西省中阳一中乔建华

自2008年来,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很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多应有的才能没有及时的被教师挖掘出来,以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认同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走到学生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并指导学生实践,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性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提倡自主研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渐走向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关于教师角色的论争的思考 篇7

吴康宁在《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 (以下简称W1) 一文中, 表达了自己对于“教师究竟是谁”的困惑, 然后根据多个主体对教师属性的界定, 进而推论出教师被视为“社会代表者”, 从而根据自己做教师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冲突, 反问“教师果真是‘社会代表者’吗?”以及“教师应当是‘社会代表者’吗?”

针对W1中, 关于“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的提问, 郭兴举在《论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与吴康宁教授商榷》 (以下简称G) , 论证了教师就是作为社会代表者, 以及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和价值的抉择, 并且就教师如何做好社会代表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问就有答, 吴康宁又作《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 (以下简称W2) 一文。至此, 对于教师角色也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即教师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 吴康宁指出这是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

李长伟则针对W1一文开头提出的对于“教师是谁”的困惑, 做了《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 (以下简称L) 这一文章。

几个回合下来, 可谓难辨雌雄。与前面四篇精彩绝伦的论争时隔一年, 程天君作了《教师社会角色:三种研究视角的比较》 (以下简称C) 。他首先对前面四篇文章做了一个文献综述, 肯定了其导师吴康宁关于教师是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的论断, 认为教师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

观战的我, 可谓心潮澎湃, 觉得不愧是生产思想的大家, 才疏学浅的我, 深深的仰望着他们的论战, 不过细细品读, 我也产生了不少疑问, 在此, 我要把自己的疑问做一陈述。

二、讨论

W1中, 吴教授对教师究竟是谁进行反思, 于是他参考各种教师的定义,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教师都一直是被视为一种“社会代表者”的 (1) 。然后针对此结论, 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的讨论。“社会代表者”的定义直接关系到这篇论文以及与此相关论文论证的有效性问题。但是, 为什么从关于教师属性的定义中, 就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教师怎么就是社会代表者了?再者, 什么是“社会代表者”?其中的“社会”又是从哪个视角定义的社会?

G中, 显然也没有对“社会”以及“社会代表者”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以至于郭兴举的社会与吴教授所指的“社会”的涵义并不一样, 对于“社会代表者”的涵义也不尽相同。从而郭兴举斩钉截铁的说, 教师就是作为社会代表者。我不知为何郭兴举又提出“作为教师的‘我’何以会不作为社会的代表者?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 (2) ”我尤其感到混乱以及疑惑的是, 似乎有时郭兴举把主流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代表者混用了。即他把主流社会和社会混淆了。

W2中, 认为社会代表者这个概念不精当, 从而把“社会代表者”区分成三种概念, 即支配阶层代言人、公共社会代言人和任一阶层代言人。我很怀疑这个划分标准, 三者是在同一维度上所作出的划分吗?况且我始终不理解所谓的任一阶层是什么。吴教授进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那么公共社会代言人与公共知识分子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如果是, 那么无论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还是“半公共知识分子”, 都属于“社会代表者”的内涵之中。

L中提出了“教师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 从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 (3) ”这样的论断, 那么, 什么是特殊, 什么是普遍, 什么是从特殊走向普遍?李长伟提出了“吴教授仅仅揭示了教育现在是什么样子, 教育如何自我保存, 而没有揭示教育将来应当是什么样子, 教育应当如何走出现实的限制, 走向未来。 (4) ”我想李长伟主要研究教育哲学, 所以对教育社会学不甚了解。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研究的学科, 不涉及价值判断的东西, 更不会提出该怎么做的具体解决措施。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源自于吴教授和李长伟不同的学术出身。

程天君在C中提到吴教授关于双“半”教师社会角色的提法是属于实然判断的, 从而指出李长伟的文章是建立在应然取向的基础上针对吴教授实然状态文章的一种批判。这显然与吴教授在W2中说“本文也拟集中讨论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取向问题”不符。

三、结语

关于“教师社会角色”的这场论战可谓是精彩纷呈, 让人大开眼界。论战的实质意义在于生产出思想的火花, 而不是非得争个输赢才肯罢休, 要我说, 论战的过程才让人享受, 当然我个人非常赞同程天君教授最后的归类说明。算是为这场论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美]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4:91.

[2]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年第2期.

[3]郭兴举.论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与吴康宁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年第1期.

[4]吴康宁.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3年第4期.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篇8

一、做一名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社会不断进步,更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会有疏漏的地方,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及时整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孩子们接触的各类知识也很丰富,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尽快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如果脱离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的模式中。我们不能把以往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再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边教学边学习边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真反思,对再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自己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学者”。

二、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实行有差异的教学

民汉合校的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例如,在我们新疆伊犁地区,近一半以上都是民汉合校,由于受到民族习俗、家庭环境等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明显,班级年龄差异也很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家庭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耽误了孩子的正常上学年龄。在我教的五年级(1)班,学生正常入五年级上学年龄段应该是10~12岁之间,但却出现了16、17岁的学生,刚接这个班第一学期,由于教学模式单一,班级语文期末考试成绩整体有所下滑,面对这种特殊的学生群体,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分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整体上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少数学生群体的关注。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大龄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情境创设过程中,我大胆启用这些孩子,让他们从参与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他们对活泼的儿童启发式教学可能不会太感兴趣,我则转换方式,创建适合他们同时也适合其他同学的教学模式。我是活动的组织者,“大孩子”们成为活动的第二组织者,而其他孩子则真正的活动参与者。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一名快乐的学生。

三、做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术的平台辅助教学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发展的眼光,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而信息技术正以独特的方式带动着现代化教学不断前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语言内容以动画、影像、音乐等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平台搜集大量资料,帮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合理利用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例如,课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话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更轻松,更自在,学生可以在QQ上、个人空间上畅所欲言,教师的角色由老师变为时尚的朋友,此时,学生更愿意与之交流。有时,我会鼓励和教会一些平时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开通个人空间,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个人空间设计的很漂亮或者很个性,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注,在此时我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交流的同时还不忘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科学使用电脑,发表健康的言论,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不仅使师生更容易沟通,还促进了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及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新疆民汉合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应再机械地重复和照搬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不断地自主选择和创新,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勇于改革和探索,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尤江斌.教育理论与实践[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2.

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昭平县樟木林中学

杨惠君

电话 ***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积极紧跟潮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再造教师的新形象呢?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核心,是关键。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理念转变了,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新课程要求每一个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一)课程观。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即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实施计划、完成教案的过程,更是与学生对课程共同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二)教学观。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学过程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和开动的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学生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学习观。现今时代,终身学习的观念人人都要必须接受,而终身学习必定有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二、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换。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即由教师匠变为研究者。以往,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是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中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中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即由执行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校本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成为课程的建设、开发的参与者。

(四)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即由实施者变为开放、组织者。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了,其角色拓展为“社会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角色要特别注重利用社会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拥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这些权利的实现。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互相激励、感染、沟通,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产生相应的转变。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产生怎样的相应变化呢?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学生,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但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欣赏学生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真诚地帮助学生,那么,奇迹就会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赞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关键在老师。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等等。同时,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往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教师新角色的思考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借参加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之机,对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如何较为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行探讨。文章以参赛课程《商务英语基础》中的“产品”一课为例,从四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从好学生到好老师的转变;第二,从学得好向教得好过渡;第三,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第四,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

论文关键词:新教师;角色转换;逻辑

一、从好学生到好老师的转变

一般来说,好学生应该具有学习优秀、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等特点。那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要求。首先是“学高”。我认为“学高”可以理解为学问高而不是学历高。学问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和所教学科课程的知识,还需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也就是说老师要努力做到“某一点东西全懂,所有东西懂一点”。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区别:学生是分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则需要放眼全局,提纲挈领。要做到这种程度着实不易,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去读书、去学习。其次是“身正”。学问可以通过语言来教授,而在为人方面,则是身教重于言传,说得好不如行得正,只有教师自己的行为端正,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教师不是演讲家,演讲家只需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就能打动听众,而教师则需要日复一日从细枝末节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来说,应认识到自己尚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新教师应完成从相对较被动的学生角色向积极主动的教师角色的过渡,逐渐褪去学生气,比如怯场、说话声音不够大、仪表不够规范等。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尽力使自己阳光、积极、正面。可能有人会说,性格难以改变,但根据哈佛大学教授TalBen Shaha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的心态就像其他习惯一样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培养出来的,他推荐的方法之一是:每天在纸条上写五件左右值得你感恩的事情,人懂得感恩才会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而积极的心态会不断弱化性格中不完美的地方,让你有勇气敢于面对缺点,并充满信心地去改善它。在这次观摩赛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意识到我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自身教态,使其更加轻松、更加自信,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放松了、自信了,才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二、从学得好向教得好过渡

学生自习有一定的方法,比如自学一篇英语课文,其方法一般是首先通读课文找出大意,然后一一查出生词, 再逐句逐段地弄懂意思。但学生这种自学的学习方法不能直接拿来当作教学方法,因为它是平面化的,缺乏深度与关联。新教师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科书,不能自如地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要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及前后关系较为明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多去听课,有意识地观察总结他人的教学方法。听完课多请教,多沟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多了解,多思考。结合课程的实际,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到课堂中来。这次的教学观摩赛,我上的课程是《商务英语基础》 的第六章‘产品’,共有四个单元,‘功能’、‘特征’、‘设计’和‘品牌’,教材列出了一系列产品介绍的相关句型、词汇及对话范例。 这些内容相当于仓库里储存的零部件, 要完整地介绍一种品,就要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教学, 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和商务相加, 更是学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学习语言, 把语言应用于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商务英语教学具有 1+1> 2 的效果”。为此,我参考 BBC 英语学习网站上的商务课程,选择了‘商务推介’来统一这四个部分,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做商务推介的大致流程与基本技巧。当然,搭好了整体框架,我们也不能忽视细节性内容的填充,在这次观摩赛课堂上,我补充了较多的相关词汇, 却忽视了相关句型的列举, 这也是以后课堂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三、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

一堂课的`教学逻辑非常重要,要做到结构严谨、紧凑、疏密有致,各个环节或步骤之间衔接紧密,对教学进程进行灵活有效的调控,以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效能。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从这个认知角度出发,再结合实际,我认为我们要做到: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备的课程,不能按自己做学生时学习的思维习惯来安排授课内容的顺序。教师想通过一节课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点是预设好的,但新教师往往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哪一点应该放在前面,哪一点应该放在后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准备这次观摩赛的课件时,我将最初的四十多张PPT缩减到十几张,并且不断调整PPT的顺序,尽量做到让课件内容简炼并连贯。在备课之初,思绪非常繁杂,总在思考如何让一堂课既有主题又有逻辑,反复地看、不断地想,准备好课件后发现整堂课的逻辑顺序还是回到了我们一直在提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上面,由此可见,不管课程如何创新,英语课堂还是要能体现这四个字,重视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在这次课程的开头,首先告知学生的是这节课的目标,即整合上节课所学的四个单元以完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商务推介。其次提出这节课的三个主要任务,即复习与朗读、听材料并回答问题以及讨论与演练。当然,在主要步骤中还有许多细节的设置也是需要讲究逻辑的,比如播放哪几段听力材料,哪一段先播放,哪一段后播放,这就需要看就材料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是看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一堂课中,所提出的问题也要有难有易,难易顺序的安排要有所设计,最好能平均分布,而不是形成两个极端。

四、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

以上是几点我认为新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新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备课呢。新教师没有经验可言,因此更要十分重视平时积累资料,勤于思考,认真备好课。正如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的主讲人TalBen Shahar所说,克服上讲台焦虑心理的方法就是“Preparation,preparation,preparation,…be spontaneous.”说的就是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结合实际来说,这次观摩赛,我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归纳书本知识、理清思路、搜集相关图片、整理讲稿、录听力材料以及不断完善PPT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介绍商务推介技巧的材料非常多,而课堂只有45分钟,这要求我们有所取舍,拣最适合课堂主题与学生水平的东西来讲解。再比如听力材料的录制,与课堂主题相关联的听力资源通常都十分丰富,但往往很多都不能精准地服务于课堂整体安排。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先写好录音稿,然后找发音比较好的学生来录制。这样既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尽力做好准备后要做的就是不断熟悉讲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上了讲台,便是任凭自己去发挥,因为讲稿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的反应是不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处理问题及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一步是否能做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我们作为新教师更是如此。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 篇11

一、 教师是导演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将其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评价。

二、教师是演员

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是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这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与学生共同演戏,共同创新。

三、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观众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教师一边要组织好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边要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要做一个忠实的观众,认真倾听、观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纠正他们出现的问题。

四、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它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学校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

上一篇:金色的鱼钩缩写五年级作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