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角色担当

2024-10-25

教师的角色担当(通用11篇)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1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 带给教师的最大挑战是角色的根本转变,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点滴体会做粗略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创造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 带给教师的最大挑战是角色的根本转变, 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点滴体会做粗略探讨。

一、教师是创造者

自主学习是一种不依赖别人的独立学习方式,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 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要创造条件, 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学生看作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 要坚信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潜能, 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并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求异、求新。

其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为学生搭建自我评价和合作互助的平台,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而真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努力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自主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必须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 了解教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唤醒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不断思索, 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是组织者

长期以来,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 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 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 使其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阅读, 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自觉并有主见地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 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帮助学生克服看书时的障碍。由于知识的限制, 大量的数学术语的增加, 特别是几何, 学生在开始时对研究对象不熟悉、对几何语言生疏, 对研究方法也不习惯, 因此在看书时难免会碰到很多困难, 会出现不知道如何看, 或看过后不知道哪些是重点的情形。对此, 教师要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 使他们初步了解课本要求, 掌握基本方法。

其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有不同的侧重。如对于定义、定理及例题, 要开动脑筋认真理解和分析, 还要注意其说理的层次以及书写的规范, 以达到解题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再次, 教师应预先指出内容要点, 然后学生按要求进行阅读思考、讨论, 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困惑,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去解决它, 有时比教师绞尽脑汁地去发掘问题效率高, 学生往往是积极主动并乐在其中, 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也容易落实。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 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使学生能主动阅读数学课本, 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师是合作者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 这是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的表现, 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正确的要给以肯定, 有独特见解的要表扬, 有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 更不能草率批评, 而要适当指正加以鼓励, 这种鼓励性评价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等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或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数学内容, 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以引导学生的探索热情,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点评学生探究出的新成果, 哪怕只是一点, 教师都应予以及时肯定和表示赞赏, 这样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就会“乐于探究而不疲”不断形成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态度。

面向全体, 关注个性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差异, 使每一位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而, 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促进交流与合作,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同时,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地说, 可采用的策略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放”的方式, 为他们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采用“激”的方式, 为他们要求适中的问题,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采用“诱”的方式, 为他们提供适度的帮助, 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 促进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

四、教师是指导者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 特别是对初中学生, 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过分强调学生自主, 过分强调开展课堂讨论或独立活动, 则会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变为让学生“自由发展”, 事实上, 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考学生以自主式的亲身实践而获得的, 因此, 教学中丝毫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在以下诸方面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在预习中, 二是在分组讨论中, 三是在课堂听课中, 四是在练习中, 五是在小结中。教师应从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学会处理听课、思维与记笔记的关系, 及时复习和系统总结, 提高作业的质量, 优化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全方位的主动参与, 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2

——如何看待基层干部

记者 杜飞进 龚金星 温红彦 张 毅 朱思雄 董洪亮 倪光辉 姜洁 李章军 汪志球 2013-05-21 05:59:00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01 版)

《一个基层干部的苦辣酸甜》——上海普陀区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南陈社区党总支书记薛文华说:“读了报道深有感触,基层干部要始终以心交心、以情动情,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上海老杨的苦辣酸甜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江西省崇义县委书记许志辉说,“人民日报的报道出来后,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段时间,我们的干部都在防汛一线,在漆黑的夜里走村串户、组织群众转移,连续两三天不合眼是常事。不过,有了社会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什么压力都不在话下。”

网友“夏天的风”说:“打开网络,有些干部的形象确实不好。但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仔细想想,大多数基层干部还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老百姓离不开他们。”„„

和杨兆顺一起被人们称赞的,还有菊美多吉、梅园雪、樊渭、吴栋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基层干部。他们身处执政一线,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落实到厂矿社区、田间地头;群众的愿望诉求,要靠他们反映到上级领导的工作案头。

正是这些领导干部中的“小角色”,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点点滴滴折射出美丽的光芒,展现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创新源头在基层。吸取力量,就到群众中去;坚定信心,就到基层干部中去。日前,记者赴贵州、河南、山东等地,采访了近300位县、乡、村三级干部,他们质朴的语言、昂扬的斗志,讲

述了一个个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故事,展开了一幕幕基层干部与群众攻坚克难、携手筑梦的画卷。

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势不可挡,利益关系多样,价值理念多元,基层干部面对的工作局面更加复杂,发展任务更加繁重,各类矛盾更加凸显。但是,奋战在改革发展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是值得充分信赖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队伍,是带领广大群众奔小康的得力尖兵,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可靠基石。

千辛万苦谋发展

“基层干部,历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连通上下的关键节点。”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汝孝当过教师、团干部、乡镇干部,后来到县里工作,升任县长和书记。各岗位一路走来,和我们讲起基层的事,自然底气十足。上情下达,下情上递,基层干部主动不主动,效果大不一样。贵州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支书唐书浪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来后,我们要第一时间传达。要达到好的效果怎么办?我把一号文件打印出来,自己先消化。读文件是没用的,必须自己弄懂了,再讲给老百姓听。”

河南民权县花园乡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兵,1993年至今担任村支书20年。他说,村干部首要的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上级政策传达好,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把群众的诉求反映上去,同时加强群众教育,让农民成为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基层干部的身影。他们身处执政为民第一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发展任务繁重,发展压力巨大。以贵州省为例,农村农业基础差,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数低,2011年为65.8%,与全国2004—2005年水平相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为全国的60.03%,处于挂末的位置。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潘荣说,贵州是西部“后发”省份,2020年能否同步实现小康,千钧重担很大程度上压在基层干部的肩上。

有人说,基层干部是“凤尾鸡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针上的线,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而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时,又得倒过来了——“上面一根针,底下千条线”。在西部地区,贵州镇远县共有行政事业干部4392名,辖有12个乡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干群比例为1∶60。贵州仁怀市长岗镇党委书记王廷勇说:“乡镇几十个人,要管理、服务近百平方公里的群众,尤其是在西部,基础条件较差,服务基本靠走。2020年建成小康,我们都很期盼,压力巨大。”

而在中东部地区,这些数字和比例更大。河南民权县北关镇,行政事业干部70人,辖有39个行政村、195个自然村,总人口2.2万人,干群比例1∶315。人口,可用数字表达;千头万绪的工作,则难以用数字展现。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特别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基层各类复杂纠纷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干部都要冲在一线。农机化肥、合医低保、修路征地,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工作细致入微,才能顺利推进”,山东诸城市密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十里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说,干部站正立场,问题就好解决。8年来,这个社区没有出现一例因征地拆迁到市里上访的。

千方百计奔小康

对于基层的状况,贵州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明学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基层如何有效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迫切需要创新、找到突破口。比如,新形势下的基层管理,必须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干部转变作风,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走进贵州镇远县政务中心服务窗口,记者看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张贵云,正在给居民田景瑛解释相关手续。办完手续,田景瑛满意地告诉记者,政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非常好,效率很高。中心主任万照清介绍,中心现有55个单位进驻,月办件量在1万件以上。今后还准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甚至考虑开设机票、火车票订购窗口,目的就是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带富能力,是对基层干部最大的考验。蒋金光是山东沂南县界湖街道德胜社区党总支书记,任职已5年。他坦言,上任以来,主要不是管理社区,而是提供服务,主要就抓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群众收入;二是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贵州镇远县黄桑田村的公路上,记者偶遇从黔东南州残联下派的脱产驻村干部龙宏忠。他说,下派后,他基本都在进村入户,召集会议,了解村情,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帮村里搭班子、找路子、为群众赚票子。家就在黔东南州西部的凯里市,他却很少回去。

在河南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画”出了小康路,成为闻名遐迩的“画虎村”。村党总支书记朱德强激情满怀:“只要是群众认可的,前面是山,我们给铲平,前面是河,我们给填平。”王公庄兴起了绘画产业,村里现设有文化产业办公室,成立了王公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给农户下订单。同时选择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外出学习绘画理论,引导村民从画匠向画家转变。艺术内涵丰富了,全村文化特色更加突出。2008年一幅画,价值一亩粮;2012年一幅画,价值十亩粮。漫山遍野的桃花映红了山里人的笑脸。山东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成立果树果品合作社,辐射周边10多个村,入社社员2000户,村干部依托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当干部光讲大道理不行,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党支部书记刘宗路神秘地告诉记者,毛坪村现在人均收入9800元,不少村民打了埋伏——一年收入20万元的农户很普遍。

千锤百炼赢信任

“今年春天下暴雨引发洪灾,县里紧急通知,组织人员抢险救灾。我召集社区民兵应急分队50多人到武装部集中,用了不到23分钟„„”贵州镇远县舞阳镇东关社区支部书记江明华难掩自豪,“在社区工作,动员能力哪里来?首先讲究人和,平常关心群众,关键时候大伙就支持你。”

群众最讲实惠:努力践行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宗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的干部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河南民权县北关镇任庄村,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如何能做到这样?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王培星回答很干脆:我们实施“四议两公开”,每遇重大事项,都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使问题逐个解决;每项事情都做到公开公正,特别是财务公开。他说,干部只要去掉私心杂念,抱着吃亏思想,农村工作就会好干,群众就能拥护。

“田家沟村为什么要创作歌曲《十谢共产党》?”贵州湄潭县田家沟村当了27年老支书的伍远华“掏心窝”地说:“2008年我们就开始写这首歌,征得所有村民同意。以前村里是人均收入二三百元,现在七八千元。一方面是中央的政策好;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基层干部带大家干出来的!”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干部下乡,不用再收税费了,更多的是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当然欢迎。

贵州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前几天到一个村里检查惠民工程,结果很满意。临近中午,有农户一定要留我在家吃饭,还专门杀了两只鸡。按规定不能吃,但最后我还是吃了。为什么?群众愿意请你吃饭,是真心接受你。当然也不能白吃,见到主人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我各给他们100元,当着面说‘来,伯伯给你们钱去买学习文具啊’。相互有面子,大家都开心。”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3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世界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现有的资源治理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在被发达国家主导了70多年的全球资源格局中,中国人应该代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贡献什么样的智慧、勇气、经验与担当?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该如何实现一个速度渐缓但更可持续的经济转型?2016年4月6日,本刊记者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国研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请他为大家“解密”中国在全球资源治理中的担当与角色。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

《WTO经济导刊》: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会开始强调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的关系?

魏际刚:20世纪80年代,美国主导着世界链接,全球的人流、商流、物流、资金、信息、资源等都向美国汇聚,然后再从美国走向世界,它是全球的一个枢纽。但是现在从整个全球格局来看,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可以说目前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双枢纽,中国的地位迅速崛起,很多产业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且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扩大。比如制造业目前就是世界第一,我们有完整的制造业工业体系,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种类,525个小类是全部具有的,我们的很多产品的份额在世界上能占到50%。同时,我们在资源消耗方面,无论是能源还是矿产,中国的需求应该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

过去,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里是不具有话语权的,只能被动接受。中国想要成为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成为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包括资源大国和资源强国的话,我们就要做全球规则的制定者,要有话语权。我们一是要主动地参与;二是要积极推进规则的重塑;三是要成为领先国家,要在先进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在资源的利用配置方面,以及在规则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方面争取到我们应该有的地位和角色。

《WTO经济导刊》:今年年初国研中心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发布了《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您是作者之一。这份报告有什么重要发现?

魏际刚:中国和全球的资源市场都进入了快速的结构调整期,全球资源治理改革非常急迫和必要,而在这其中,作为一个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需要在全球资源体系、生产体系、贸易体系、研发体系以及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中发声。再加上,国研中心近些年来更关注全球重大议题,我们既要紧扣国情又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来考虑研究,因此我们就做了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报告中研究了中国从世界各国,不同区域进口资源的侧重和特色以及中国与世界资源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份报告还为中国决策者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市场、流动、投资和改革四方面的一揽子建议。可以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份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报告,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国际国内资源数据。

全球资源治理应先易后难

《WTO经济导刊》: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其中包括经济、气候、生态、政治等等。您觉得资源治理体系在全球综合治理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

魏际刚:是的,全球治理体系非常庞大,包括经济、政治、气候、能源、资源、生态、军事等等,且每一个分支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资源治理体系在这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跟经济治理(比如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全球金融的稳定制定一些规则等)还不太一样,因为资源有两个方面的特别之处:第一,资源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资源的话,也不可能有中间材料,因为我们的原材料也是从资源中来的,所以资源属于制造业的前端。第二,资源治理也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比如大家谈到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等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资源里边的能源问题。将来通过规则的重塑,我们可以使得整个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能源效率得到改进,配置能源更加灵活,这一块是可以发挥到很大作用的,因为治理规则可以改变行为,行为又可以改变绩效。

《WTO经济导刊》:目前全球资源治理处于什么阶段?下一步又该如何做?

魏际刚:现在全球资源治理还处于寻求共识的初始阶段,因为彼此的立场、出发点,包括希望达到的目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要想在重要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就需要彼此交流,需要平台,需要对话。具体如何操作呢?我觉得可以先易后难,先在一些可以率先取得突破的领域,比如信息交换、数据共享,人员互派或者其他一些能够达成共同目标的领域进行合作。同其他国家不一样,中国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和世界共同成长,共享繁荣,共同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我们甚至可以去领导世界资源规则的制定和变革。

我们也可以先达成一些倡议,比如在杭州G20峰会上,达成一些类似“杭州宣言”推动全球治理的倡议。虽然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包括我们在资源方面,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还很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率先提出一些着眼于全球人类发展的倡议,并促使全球达成共识。

《WTO经济导刊》:互联网+是这两年的一个热词,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在全球资源治理过程更好地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

魏际刚:资源领域包括能源领域一定要和新科技革命、新产业相结合。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同我们的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生活、能源相结合。过去的能源生产供应消费是彼此分散分裂分割的,那么互联网+能源后会是什么?首先是连接;第二个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协同,也就是供需匹配;第三,增强供给、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能力。互联网+能源其实是改变了游戏规则,比如以前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是在互联网+的时候,所有的能源企业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其实是对接的。互联网+能源对未来能源市场的定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能源价格在互联网上进行完供需匹配之后,企业和用户方就会有更多的相互选择,这是有利于市场进步的。应该说能源互联网是对能源市场一次非常重要的推动。endprint

应制定中长期国家资源治理战略

《WTO经济导刊》:依您来看,中国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魏际刚:在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比重会下降,可再生能源包括清洁能源的比重会上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化石能源的下降也有一个度,就是它不可能无限制下降并且下降得太快,因为就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能源禀赋来看,煤炭毕竟还是一个主体。

但是我也在想,假如有一天当我们的技术进步,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的时候,煤炭可以在燃烧的过程中就把产生的碳捕获住并封存,这样的话煤炭就是零排放了,而这又会形成一种新的能源结构,那时候煤炭的比重就未必要下降了,甚至碳本身就是资源,将来碳又会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又一个产业,这是有可能的。

《WTO经济导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资源投资,同时也引来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如资源掠夺、新殖民主义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言论?

魏际刚:我觉得这种说法都是某些特定利益主体或个别主体提出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是对中国持有的一种不友好的态度。中国与全球资源配置其实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过程,站在全球格局来看资源市场是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中国有需求,对方有供给,这种供需匹配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我们还可以消除某些贸易壁垒。

当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要有社会责任,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就业,包括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让“一带一路”沿线同中国一起实现互利共赢,我觉得这是中国的战略目标。此外,“一带一路”沿线上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敏感的,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实是应该把资源治理同环境保护、产能开发进行统筹考虑的,也就是说要既考虑经济问题,也考虑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让外界看到“一带一路”是一条让大家都走向繁荣的道路。最后,在资源投资方面,通过探讨加入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或者其他有助于提升行动透明度的计划,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生产国中发展,开展好的实践。只要中国企业让各种行为阳光化,透明化,把眼光放远,就能经得起检验。

《WTO经济导刊》: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针对“十三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那对于资源治理而言,您觉得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魏际刚:“十三五”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段,我们要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大规模走出去。而且这里还有几个很重大的挑战摆在面前,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去产能问题;二是产业竞争力不足,创新不足;三是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能源约束问题非常严重……此外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失业、医疗保障、老龄化、医疗、以及地域问题、民族问题等。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确实应该有一个总体的系统化的设计,不能碎片化地来考虑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制定2016-2030中长期资源治理战略,并将其放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来考虑、制定,这非常重要,因为资源战略就是要服务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此外,从应对环境变化、生态变化、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讲,中国的资源治理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4

一、教育目的与教师角色担当的选择与定位

教育目的决定教师角色担当的选择与定位。以教育本位不同, 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和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前者如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的我,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后者反对强制实施高度同一的教育, 推崇个体的自由与独立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言:“规格化是教育的罪恶之源……只有当一个人感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时, 他才有教育的资格……尊重人的个性是教育智慧的开端。”

基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涂尔干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 而他本人的角色既不是“立法者”, 也不是“解释者”, 他必须同他的学生一样坚守纪律精神和知性精神, 在学校的环境中将有限而又可能的生活诉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既代言“社会正确”———对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 也通过言传身教规范、引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与涂尔干的“终极态度”的提供者的角色定位不同, 伯特兰·罗素更强调教师的独立性。在《教师的职责》一文中, 罗素既反对国家、政党及教育行政当局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干涉, 强调教师的独立性, 又要求教师恪守“文明守望者”的角色担当, 尊重、呵护学生的独立性, 培养自由心智, 带领学生“眺望远景”、“纵览世界, 自由选择值得追求的目标”。

我国“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教育目的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本位论色彩。因此,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教师主导地位的突出与强调是这一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与体现。

二、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教师角色担当的转换与选择

但教师角色担当的定位与选择并非一成不变, 除教育目的外, 它还受制于且最终受制于社会发展阶段、形态与时代特征。

1. 我们面临着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与发展,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推进;二是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发展, 社会生存形态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颠覆性变革。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一元化社会形态逐步解体, 生活方式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以及生存形态的个体化、碎片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2. 我们应该承担怎样的教育使命。

教育既是社会的, 也是个体的, 它在承担社会、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同时, 不得不回应个体的生存与获得幸福的诉求。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的同时, 不得不直面多元化、个体化、碎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关注个体, 关注成长, 造就个体的自由、独立与强大, 以期每个个体能从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形成应有的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独立生存、谋求幸福、成就自我。

3. 我们应选择怎样的角色担当。

社会生存形态的变革所带来的教育使命的变化, 历史地决定了教师角色担当的转换与重新选择、定位。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在传递民族传统、国家声音、社会规范的同时, 必须更多关注个体的独立、自由与发展。各科新课程标准在强调教师主导性的同时, 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但笔者认为, 这些角色定位分散且意义不明。因此, 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个更为简明且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角色定位———无疑, “有意义的他者”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担当的理性选择。

三、什么是“有意义的他者”

1. 什么是“他者”。

“他者”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经过古典实在论的感知对象论、康德的“共同主体性”、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胡塞尔的“交互主体”,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他者”作了深入的研究。萨特认为:“他者”之作为“人”有绝对的主体性, “他者”本身不仅仅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而存在, 同时也是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主体。又说:“他人……绝对没有任何东西, 如果不是纯粹的完整的自由的话。”同时深刻的指出:“在我们当中, 所有人都是主体, 没有任何人是客体。”“此在的特征就是与他者共同存在”。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 在萨特的“他者”理论中, 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存在, “他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性、独立性, 自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对象间的认识关系, 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在教育理论中引入“他者”的概念, 可以让我们深刻而清晰地认识到,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绝对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间的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既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 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 而是与教师共同存在的独立的个体, 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性、独立性。虽然相对教师而言学生具有不成熟性, 但这一不成熟性所体现的恰恰是发展的潜力与诸多的可能, 绝非意味着对象性的灌输与塑造的理由。其成长过程, 是主体的自主生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不可依赖教师, 教师亦无可包办代替, 更不可强行灌输。任何包办与灌输所带来的绝对不是成长, 而是成长过程的夭折与异化, 最终导致的是个性的泯灭与社会的停滞。

而在多元化、个体化、碎片化的社会生存形态中, 任何对个性的漠视都是对人性的犯罪。因此, 解构教育“主体—对象”论, 看到并承认师生互为“他者”的事实性, 尊重学生这一“他者”的主体性、独立性, 转换教师的主导者的角色定位, 恪守教师的“他者”本份, 做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他者”是多元化社会背景下教师应有的和必然的理性选择。

2. 什么是有意义的他者。

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人们通过语言形成人性主体、理解自我、建构认同。但语言并不天然自足, 人们要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没有人出于独自进行自我界定的需要而掌握语言, 相反, 正是通过与自身有关的人进行的互动交往, 每个人才被带入到语言之中。乔治·赫伯特·米德把这样的人称为“有意义的他者”。由此可见, 有意义的他者是与自身有关的人, 是在个体形成人性主体、理解自我、建构认同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的人。所以说, 做有意义的他者是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与影响的教师角色认定中的题中之义。这一角色定位既可以消除主导者、全能者的角色迷幻, 也可去除旁观者的角色懈怠。

四、如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个有意义的他者

所谓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更是个体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是个体自主选择、决断并做出行动, 逐步展开与实现自身可能的过程。因此, 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影响者, 教师要做的既不是喋喋不休的灌输, 也不是冷漠的旁观, 而是恪守一个有意义的他者应尽的责任。

1. 尊重与等待。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下教育界的共识, 但要真正落实这一共识并非易事。它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 也不是装模作样的小组合作, 它更多的时候体现为默默的注视与等待。美国杰出教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主角雷夫·艾斯奎斯先生在2012年访问中国期间, 谈到“狼爸”、“虎妈”时, 说:“我不喜欢他们, 他们想到的只是他们自己。我的教育理念是:作为父亲, 请闭上你的嘴, 不要在前面挡孩子的路。我在教室里很少说话, 讲桌都没有, 我只是在角落里站着, 给孩子们更多说话的机会。我教育孩子们为自己学, 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善良的、思想开明的, 这意味着我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什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才是真正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学生为中心, 把尽量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 除必要的组织、提醒外, 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静候一旁。

2. 包容与引导。

教师主导论与全能论者一个最易犯的错误是以真理自居, 不允许异见甚至是错误的存在。其结果, 正如罗素在批评极权主义教育时所指出的, 在养成恐惧、臣服、盲从的习惯的同时, 年轻人都变得感情狂热、见地偏执。其危害不言而喻。正因如此, 对学生异见的包容与基于思想自由的善意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 即生动地体现了这位至圣先师教学过程中对异见的包容与引导。

宰我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虽然痛心于宰我的不孝, 但孔子并未以真理自居, 而是以“于女安乎”为问循循诱之。在得到宰我“安”的回答后, 孔子虽然不满, 但也没有大声呵斥, 而是待其出后为其他弟子讲解三年通丧的原因。这就是有意义的他者, 既有对异见的包容, 也有诲人不倦的循循善诱。

3. 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存在主义教育论认为, 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向学生展示其存在的种种可能性, 帮助学生扩大选择的范围, 帮助学生摆脱过去和现在的模式, 以实现自己各种可能的存在。雷夫也指出:一个老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并且让学生自己走进来。我不会使劲地把学生推进这扇门, 也不会拉他们进来, 走进来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这里, 我们既看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强调———走进来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以及教师理性的自我设限———我不会使劲推, 也不会拉他们进来, 也看到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并且让学生自己走进来。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雷夫的56号教室, 不仅开设有阅读、写作、数学、历史、地理等传统课程, 还开设有科学、艺术、电影、戏剧、旅行等课程,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发现自己、实现成长。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5

一、构建服务发展体系。担当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

服务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我们必须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职责和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效能。一是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牢固树立“大服务”的理念,凡是工商部门职责范围的事必须坚决做好,凡是与工商部门有关联的事必须主动衔接、积极协调。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做到在登记注册时想到发展、在监管执法时助推发展、在消保维权时维护发展。努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二是拓宽服务内容。始终把工商工作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部署,围绕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在服务现代农业、新兴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有所作为。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好产业转移衔接与服务工作,鼓励个体工商户向私营企业转型升级,营造透明、规范、高效的外商投资环境。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红盾护农、经济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等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扶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创新服务手段。高度重视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项目建设,实行“点对点”跟进服务。积极支持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做好“债权转股权”和公司合并分类、企业兼并重组、动产抵押等登记服务工作。强化银政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完善市场主体信息动态监测和数据库建设,为政府决策、调控结构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

二、构建监管执法体系,担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工商部门的立身之本。随着市场发展、消费活跃、经济总量扩大,工商部门监管的责任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把政府工作的难点作为监管执法的侧重点,把群众关心的焦点作为监管执法的切入点,把发展经济的热点作为监管执法的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效能。一是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切实提升监管效能,推进监管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积极有效地防范监管风险。坚持运用行政指导,做到刚柔并济,真正理解创业者的艰辛,深切体会投资者的难处,对一般违法违规行为教育为先、规范为主。二是注重关键环节。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人关,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一专三员”机制作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加大对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农资等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保护合法经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坚持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监管并重,进一步强化对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管。三是提升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企业数据库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行业性、专业性研究,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集中监管力量,建立既相对独立又上下联动的监管执法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构建消费维权体系。担当人民大众小康生活的守护者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打牢群众信赖根基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着力提升消费维权预警防范和促进源头治理的能力,大力推进消费维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积极研究新型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规律,不断提高消费维权效能。一是更新维权理念。把消费维权“关口”前移到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警示、消费知识普及上来,帮助消费者防范消费风险,提高自我维权水平。更加注重利用好外部资源,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消费维权工作,提升维权社会化水平。二是畅通维权渠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12315行政执法体系,深化12315“五进”工作,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热情、周到的维权服务。三是扩展维权网络。扩大“一会两站”城乡覆盖面,延伸维权触角,特别是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农资、食品等热点问题,使城乡消费者同等享受工商部门的维权服务,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诉必应。坚持和完善消费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与卫生、物价、质检、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四是提升维权水平。强化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维权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消费咨询和维权能力。以注重调解服务效果为重点。建立市场主体消费纠纷和解制度,健全化解消费纠纷的长效机制。将个体维权与群体维权结合起来,将消费维权与行业规范结合起来,着力提升维权工作效能。

四、构建非公党建体系,担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践行者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体制优势和队伍优势,着力在巩固、规范、提升、创新上求突破,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效能。一是巩固已有成果。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巩固和运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推进非公党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完善党组织建设程序、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管理制度、机关与非公企业“党建帮扶”制度。建立、完善比较科学的党建工作标准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实现非公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三是提升工作水平。在提升党组织组建率、提升党的工作覆盖面、提升党务工作水平、提升党建工作效能、提升服务非公经济发展质量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实际,有效破解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和作用发挥两大难题。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树立创新理念,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基层创造的新经验,努力形成一批既有理论前沿性,又有实践指导性的调研成果,不断推进非公党建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完善“甘肃经验”,推动全省非公党建工作再上台阶。

五、构建工商文化体系,担当优秀文化的建设者

工商文化涵盖了工商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统领工商工作的灵魂,是工商效能建设的重要推力。我们必须把工商文化建设作为工商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用先进的工商文化统领人、凝聚人、感召人、带动人,促进甘肃工商事业大发展。一是加强工商行为文化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素质建设,深化岗位练兵,全面推行岗位资格考试和认证工作,抓好基层队伍履职的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模范执行工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争创人民“满意工商局、满意窗口、满意工商所、满意工商执法人员”。二是加强工商物质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工商所规范化建设,规范内部分工设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各个岗位职责、权限、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研究制定基层工商部门执法装备标准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基层装备配置。积极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省、市、县工商局和工商所四级监管网络和办公网络建设。三是加强工商精神文化建设。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和文体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受培养,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受熏陶受感染,不断凝练干部队伍文化素养,展示工商精神风貌。四是加强工商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贯穿工商文化建设全过程,努力形成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制度体系。结合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机制、监管机制、执法机制、维权机制、党风廉政制度和干部管理机制,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五是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将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治等各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强化廉政风险点防控管理,逐步把电子监察由行政审批窗口拓展到行政执法、队伍管理领域,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推进政务公开,深化基层执法人员向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工作,坚持主要领导接访日和重大案件督办等制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

手机在现代传媒中的角色担当 篇6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1992年, 英国通讯工程师尼尔·帕普沃斯用计算机通过GSM网络发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仅仅十几年以后的今天, 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通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当今社会,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没有手机的现代生活是很难想象的。以我国为例,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2月发布的《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另据有关统计, 截至2009年6月, 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55亿, 在半年之内就增长了32.1%。中国市场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不断增长的手机用户数量, 以及公众对多种信息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为手机传播功能的潜力挖掘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 手机的功能早已超出了“通话”这一人际传播领域。通讯工具已经不是手机的全部, 其角色正经历着由通话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体的转换。继手机上网以后, 手机报纸, 手机电视, 手机图书等以手机为载体的新业务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在现代大众传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手机报为例, 有数据显示, 到2008年底, 全国报业已经推出了约1500种手机报, 其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9.6%。手机报所具有的形式多样性,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以及媒介与受众互动性的优势, 使大众对这一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予以肯定。

手机在当前的传播媒介变革中, 以其自身的特殊优势, 如轻便灵活, 用户广泛, 人数多, 比网络更普及, 比报纸更互动, 以及具有能与互联网相媲美的传播时效性等, 改变了当今的传媒格局, 并为其自身在媒介传播中的生存开拓了空间。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手机媒体传播丰富了现代传媒的实现形式。在现代传媒中, 手机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是它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无缝融合。手机媒体起源于个人移动通讯工具, 具有人际传播的基础功能。同时, 手机以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撑, 突破人际交流的范围, 而具有了大众传播的功能。手机作为媒体, 在大众传播中的广泛参与, 模糊了信息受众和媒介的界限, 手机的使用者在媒介与受众的双重角色中不断转换, 形成了“全民传播”局面。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参与, 弥补了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中, 方向单一, 缺少互动的的缺陷, 优化了传播过程。相对于其他大众媒介, 手机媒体在现代传媒中具体表现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特征。

首先, 手机在参与大众传播过程中, 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移动通讯运营商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合作, 扬长避短,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 拓展了传播市场的新领域。

其次, 借助当前移动通讯网络以及未来3G时代高速度, 多样式的数据传输功能, 手机短信, 手机报, 手机视频等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送到每一个使用者, 表现出了传播迅速便捷, 受众广泛的特征。

再次, 手机媒体在传播中表现出了极强的互动性。手机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点不受限制地发送和接受信息, 除了能进行人际交流之外, 还能实现群体互动。信息接收呈现出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信息之间的反馈更加便捷迅速, 这是传统大众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在现代传媒中, 手机媒体的这些传播特性, 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闻传播机制的变革。手机利用自身的媒介传播特性, 在报纸, 广播, 电视, 网络等公认的大众媒体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表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它在现代传媒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手机是现代传媒中媒介融合的良好平台

受当今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共同推动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现代传媒格局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改变。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出于优化资源配置, 开拓新市场和获得利润的共同需求, 表现出了寻求媒介融合的新趋势。手机将在深入参与大众传播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 担当起媒介融合的平台这一重要的角色。

手机媒体参与大众传播这一事实本身体现了它与其他大众传媒的融合;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都在手机身上找到了进入另一种传播模式的入口。手机报、手机电视电影、手机浏览网页就是手机同大众传媒融合的产物。手机轻巧便携等人性化的优势对于计算机、电视等媒体的物理局限作了有效的补偿, 由此人们称手机为大众传媒三位一体的延伸。而随着移动通讯运营进入3G时代, 手机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同网络媒体进行高速对接。手机媒体将不再仅仅是大众媒体的简单延伸, 而是各种传统媒体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全新整合。3G时代的手机媒体能够突破多媒体功能的局限, 拥有对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强大支持能力, 能够处理在线影视、书籍阅读等流媒体业务, 还可以通过高速网络开展手机证券等金融服务, 网络将真正突破有线传输的限制, 真正向无线领域发展, 网络也成为了个人通讯工具的普遍功能。

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曾经说:“手机像细胞, 无论走到哪里, 它都能生成新的社会, 新的可能, 新的关系。”以手机为载体对大众传媒的融合, 就像莱文森所说的那样, 将在现代传媒中生成新的可能, 新的关系, 构建新的传播世界。

四、手机媒体在现代传媒中的社会责任

手机的用户数量规模巨大, 遍及社会上的各种人群。随着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广泛参与, 它对社会舆论有着越来越强的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体育, 文化科学, 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手机媒体参与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为人们的信息获得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 手机媒体传播同样存在很多弊端。在有关社会重大事件的传播中, 虽然手机传播有助于记录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并使之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受众接受, 但手机的使用者由于自身缺乏新闻专业人士的业务素质, 对事件的描述可能会有失片面, 并往往掺杂过多个人情绪, 容易造成煽动舆论, 激发受众不良情绪的后果。此外, 手机媒体传播中存有大量的垃圾欺诈信息, 以及暴力、色情、赌博等违法内容, 这些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 浪费了宝贵的信息传播资源, 危害了受众的精神健康, 给受众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的损失, 而手机媒体对此却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因此, 手机要想在现代传媒中扮演真正重要的角色, 就必须完善自身的传播机制, 加强对不良传播行为的监管, 努力承担起自己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维护良好的传播秩序是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媒体的基础。否则, 它就无法在现代传媒中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的历史上, 传播方式的改变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从古代的烽火高台、快马驿站到今天的报纸电视、网络手机, 媒介载体的嬗变正演绎着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媒体反映这个世界, 也改变这个世界。手机媒体毫无疑问地参与了反映和改变世界的传播潮流, 它是一个新的接力者而且注定要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 它将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摘要:手机是一种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 是现代传媒中媒介融合的良好平台。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它在现代传媒中要担当重要的角色。但是, 手机媒体在传播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因此手机必须完善自身的传播机制, 加强对不良传播的监管, 才能担负起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手机,现代传媒,媒介融合,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熊国荣, 衫木.手机: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J].新闻与写作, 2005 (3) .

微博谣言的传播与媒体的角色担当 篇7

一、微博谣言概述

(一) 微博谣言定义

传统观念认为,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故意捏造的、口耳相传的消息”。在传统谣言观中, 谣言是以一种贬义的姿态出现的。本文倾向于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微博谣言顾名思义, 是指在微博上所发生的谣言, 是在微博这一特定环境中, 以博文的形式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二) 微博谣言的成因分析

为了更明确地对微博谣言的性质特点做出界定, 首先将微博谣言的形成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1. 信息发布随意

微博的发布有其特殊性, 140个字的字数限制使得内容发布容易具有片面性、碎片性、语意模糊等问题。随着掌上媒体的发展, 手机微博也很方便, 且随意性极高。微博中的用户大多都采取匿名方式发布信息, 此方式使用户感觉摆脱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 一切都以自己的好恶来进行。这种方式也使传统环境中既定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无法发生效用, 而虚拟环境中的自我监督和虚拟社会监督体系在未完善之时, 微博谣言传播显然会比传统环境中的谣言传播具有了更强的效果。

2. 传播速度快门槛低

微博传播速度极快, 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加大了对微博内容监管的难度,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微博缺少核实信息的时间, 而也没有明确的信源去进行信息的考证。微博在运行的过程中, 它依靠自己的分享和评论的体质, 形成了一个个以用户为核心的传播源, 每一个对谣言或者信息进行加工, 都会进行二次传播, 这带有一定类似广播的半强制性推送, 也是微博强大传播力的原因之一。

3. 社会环境的受众心理倾向

从现代文化的解构到后现代化文化对中心的消弭, 从精英文化的淡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众生喧哗和狂欢的平台, 尤其是作为自媒体的微博, 受到了广大草根的疯狂追捧。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人民急于用它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质询”, 去应对话语控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等, 窥探社会中的阴暗和不透明。这种浓厚的大众文化倾向走到了极端, 会导致一些民粹主义的行为和簇拥者的产生, 使得微博谣言在产生之后, 于无形中就有大量的受众群体为他进行传播。

从受众的心理因素来分析, 泄愤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维护与发展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以及“第三人效应”等都使受众不再仅仅是受众, 而转化为传播者的角色, 推动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4. 微博内容呈现的突出性

微博不同于以往的博客和bbs论坛等互联网媒体的特征在于他的传播速度与力度, 正如前面所说, 微博发布简单随意, 发布的内容短小精悍, 而想要在浩瀚的微博海洋中让某一条微博突出出来却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在现在的读图时代, 图片的冲击力在速度和视觉效果上往往完胜文字, 利用既有冲击力的图片, 配合耸人听闻的醒目文字内容, 可以很快地夺人眼球, 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二、媒体在微博谣言中的角色呈现

(一) 传统媒体的双面作用

1. 谣言终结者

相比于“金庸被去世”谣言的终结, “谣盐”事件中谣言的覆灭就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它关系到了人民大众的利益。2011年3月15日, “新浪辟谣”官方微博就在不停地发送辟谣消息, 还专门设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 反应速度非常快, 同时, “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开通官方微博进行辟谣, 并在线回答微博用户的问题, 解决困惑。但是人们并不为其所动, 仍然心存疑惑。直到3月17日, 各大传统媒体发布“国内食盐九成是井矿盐”“国家存盐充足”的辟谣消息之后, 谣言才得到了根本性控制。可以说, 平息谣言主要依靠的还是传统媒体, 它们凭借长期积累下来的公信力, 在谣言中担负起发布官方信息、告知真相、安抚人心的作用。但是传统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的反应速度通常比新媒体迟缓, “谣盐”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后才引起重视。

2. 谣言助推器

在谣言事件中, 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不总是发挥这样的正面作用, 有时也沦为了谣言传播的助推器。由于在突发事件中, 微博凭借其及时、简便的特点, 往往成为第一消息发出平台, 成为许多事件现场直播的窗口, 这为传统的大众媒体提供了一条新的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传统媒体的工作者通过微博获取信息, 同时密切关注微博中民众的舆论走向。为了吸引受众, 传统媒体会选择微博中用户关心和议论的话题进行报道, 而微博中本来就在关注和讨论这一话题的人必然希望了解关于此话题的更多更详实信息, 于是产生购买行为。尤其是在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上, 民众会特别关注传统媒体的报道并且更加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体。在“谣盐”风波中, 《羊城晚报》率先对核专家和卫生部专家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介绍了“碘对辐射有防御作用”“戴围巾可以防止甲状腺吸收到放射性碘”等预防知识, 其中一些言论或语焉不详, 或表述歧义, 或不具备科学依据, 但是, 《羊城晚报》在没有对专家言论进行科学论证或再进一步确认的情况下就发布了这一内容, 造成了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二) 微博的微博力

2011年3月11日, 邻国日本发生地震, 地点东海岸, 地震使得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国内因此引发了一阵阵谣言, 其中以“谣盐”最盛。自2011年3月16日起, 抢盐行动在中国各大省市屡屡发生, 许多超市、商场的食盐储备遭遇哄抢一空的现象。与此同时, 也给居心不良的商家提供了投机倒把的大好商机, 长久以来构建的社会市场秩序突然陷入“无政府状态”。造成此次抢盐事件微博有两点论据:1.吃碘防辐射;2.受核辐射影响, 大片海域被污染, 造成海盐产量下降。这无疑给中国盐储量带来极大挑战, 一个具体的信号是发生于3月15日网上疯传的一条信息。该信息以颇具可靠信息来源的口吻称我国山东一带将会遭受日本核电站爆炸的重大影响, 污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升级, 备足食用盐以及紫菜海带等海产品迫在眉睫。以上简述的这条信息产生的广泛舆论效应可以说巨大到令人深感震惊, 一时间人心惶惶, 人人不得自安。一方面是民间的倾巢出动, 大批量囤盐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另一方面, 政府也对此做出了回应, 通知里表示我们国家盐储量充分, 供需情况良好, 希望大家保持理性安心购买, 辟除谣言, 恢复稳定有序的市场秩序。在多方部门协力配合下, 食用盐的市场供应再度回归正常。[2]

三、结语——各类媒体如何应对谣言

微博凭借着特有的微博力, 使得微博成为有利谣言传播的平台, 而传统媒体既能利用它的公信力起到辟谣的作用, 又在有的时候造成谣言更大范围传播。在谣言传播的不同阶段, 微博与传统大众媒体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但目前来看, 微博与传统大众媒体并没有达到一种融合与合作的理想状态。微博相对来说更乐于传播一种负面的消息, 比如散播谣言, 而传统大众媒体必与之抗争, 在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占上风的一方取得意见领袖的地位。但如若微博的微博力能够与传统大众媒体的公信力相结合, 以合作的姿态共同应对谣言, 那必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1.微博运营商改变转发机制

用户在转发的时候没有修改其他用户转发内容的权利, 不把其他用户的转发内容算在下一位转发者的字数限制中, 采取转发超过多少隐藏中间部分并可以手动选择显示的机制, 在转发时采用直接引语转发。在作为话题讨论时注意引入多方观点以起到平衡观点的作用。

2.微博运营商制定明确惩罚制度

在针对谣言进行治理时, 对发布谣言的人, 微博运营商未能给出明确的惩罚制度, 有的关博三天, 有的一天, 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并不能对谣言制造者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也掺杂有很多潜在的不公平性, 因此期待微博运营商及时制定相关制度, 交由网民评判, 再进行改善。

3.微博用户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不仅要具有获取与传输信息的能力, 更要有判断与识别信息的能力, 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信息, 仔细甄别。微博独有的传播模式, 使每一个用户都是“把关人”, 在微博中发布、转发信息时一定要做充分全面的考虑。加“V”的微博用户更要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加“V”用户的粉丝数量比一份报纸的发行量都要多, 这时他就肩负着媒体甚至比媒体更大的责任, 所以这些用户在发布信息时一定要有一定的责任感, 努力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4.传统大众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 微博影响力渐大, 但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然要比微博高出很多。传统大众媒体在从微博中获取新闻素材时, 应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微博中出现的各种信息, 小心求证, 谨慎报道。对虚假信息应有敏锐度, 及时辟谣, 让公众了解真相, 安抚公众。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所讲, 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因此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新媒体所不具有的强大固有优势, 应该加大对理性对待微博信息防止造成谣言传播的引导, 引导社会形成理性辨识谣言的舆论环境。同时, 传统大众媒体在运用微博时一定要严格规范微博的新闻发布流程与核实机制。[3]否则, 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但不能化解谣言, 反而会为谣言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卡普费雷 (著) , 郑若麟 (译) .谣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余欢欢.从日本大地震看微博时代的谣言传播[J].新闻界, 2011 (9) .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8

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视角存差异

传统运营商更倾向于“信息集中”的业务机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运营商不断朝“信息整合者”和“信息聚合者”发展, 致力于整合各类信息, 并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而像Twitter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则倾向于相信“分布式信息”的价值。这种表面上将信息碎片化、无限衍生化的做法似乎难以与运营商的战略相融合, 但碎片化的信息只是表象, 虽然碎片信息微不足道, 但当他们汇集起来就能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画卷。这其实和运营商所追求的信息汇聚殊途同归, 只是实现方式更为独特而已。

在城市信息化服务产品提供中, 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对生意机会的理解存在差异。运营商原先的特点是封闭、缺乏创新原动力、资源范围广而纵向专业性不足, 但具备了端到端能力以及稳定可靠、综合资源整合能力强等优势。基于这些特点沃达丰曾经推出过城市信息服务+社交产品“360”, 该产品深度集成了Facebook应用, 客户能够通过短消息实现在Facebook平台上的操作, Facebook平台上的推送功能如新增帖子、朋友请求或者标记照片等也能够通过沃达丰的网络推送给“360”的客户。

这一产品由于沃达丰“掌控价值链”的思路, 堵住了客户、合作互联网企业的很多创意及创意的落地。产品的功能、稳定性、用户界面友好等压力都集中到了沃达丰身上。产品从一推出就在使用界面、功能稳定性、易用性等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该平台在拆除了一道围墙后又自己立起了一堵新的障碍, 变成了不具备生命力的封闭产品。

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Google或是Facebook都在同时构建城市高速网络和可用性很高的垂直行业领域应用。当它们培育的基于高速城市宽带网络的应用成熟之时, 整个城市就会具备“智慧城市”的实现条件。大量的社会运转成本都会因为这一平台的出现而得到节省。这一愿景实现之时, Google或是Facebook确实能够获取到一定比例的宽带接入用户份额, 同时也给包括基础运营企业在内的整个信息行业带来无数商业机会。互联网企业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这个创新市场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 与运营商关联甚小”。互联网垄断型企业开辟了一个新的球场, 在这个球场上翻天覆地。而这样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又成为当期资本源源不断投入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时代也由此获得所需的足够动力。

“规则破坏者”还是“行业坚守者”?

“互联网+”是下一个阶段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合理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国家战略, 涉及政府、基础网络架构投资者、基础网络建设者、应用建设者、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各个专业行业用户、公共服务提供者、个人客户等多个方面。合理的信息消费产业的形成需要权衡考虑这些力量和利益的均衡, 这对于评价视角更为封闭的运营商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运营商要么将自身定位为“管道工”, 挣封闭系统的那一份钱——尽管这些钱由于OTT的出现正面临着失收的危险;要么期望成为大一统平台, 甚至形成和社会中立信息平台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同运营商的节奏和对策差别显著。例如:“坚持做自己”的英国电信BT认为, “谁能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 而且最好是统一的方式, 谁就能赢得用户。”另一方面, BT通过深入耕耘内容市场和增值业务市场避免被单纯管道化的情况出现。BT握有4G频谱+覆盖情况良好的准运营级Wi-Fi网络, 再加上其多年来在统一通信服务领域的经验, BT表现出对未来方向的高度自信。而在内容服务方面, B2B解决方案领域内的经验又能够保证BT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时的竞争优势。

美国运营商T-Mobile的原则则是“坚持改变别人”:2013年3月, T-Mobile启动了“去电信化”战略, 鼓励用户改变原有与运营商之间的商务关系和手机的使用习惯。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推出了一系列该战略框架之下的活动, 包括Simple Choice无合约无补贴套餐、JUMP手机升级计划、取消国际漫游费、替用户支付解除协议费用、定向音乐免流量费、Wi-Fi网络通话优先、数据套餐不清零等。T-Mobile称, 这一系列活动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 保护客户的自由选择权利, 鼓励客户根据变化的需求放弃原签约合同, 灵活地实现非合同捆绑, 缩短更换手机的时间。简而言之, 就是要做“规则的破坏者”。二者之间则是大量的中间派:期望能够从互联网行业发展中获得商业机会, 但主要收入来源和资源投入仍在传统业务领域。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9

关键词:明星吸毒,新媒体,角色担当,舆论制约

在明星吸毒新闻报道中,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新闻产生的负面效应, 新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 尽量维护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和媒体的公信力。本文针对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方面的问题, 从角色担当和舆论制约两方面入手, 探讨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的对应策略, 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一、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主要发挥着宣传报道的作用。但是在明星吸毒这类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中, 为了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消除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警示教育作用。

(1) 宣传报道。宣传报道是媒体的基本职能, 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在明星吸毒报道中也是如此。新媒体根据明星吸毒真实情况, 对事件进行真实报道和跟踪报道, 了解事件始末, 并通过全面的报道让受众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2) 舆论引导。明星属于公众人物, 他们的行为对受众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而明星吸毒属于负面信息, 新媒体在报道时必须要把握好分寸, 严格遵守新闻报道原则和规范,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要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消除负面新闻带来的负面效应。

(3) 警示作用。新媒体通过新闻报道, 对大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进而实现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与指导。新媒体通过明星吸毒报道, 结合相关法律规范, 可以对大众日常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做好新媒体的角色担当和舆论制约。

二、明星吸毒报道中新媒体的角色担当

在明星吸毒报道中, 新媒体存在许多角色错位表现, 包括娱乐化消费、不能一视同仁地报道、法律尝试性错误普遍及侵犯他人隐私等, 为了解决这些新媒体角色错位问题, 新媒体不仅要注重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而且要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同时还要注重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性。

(1) 提高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语境下, 新媒体对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实际上, 许多新媒体编辑的法律意识不强, 对刑拘与行拘的概念分不清楚, 媒介综合素养低下。网络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世界, 不仅行业新闻之间没有明确的内部界定, 单一新闻事件所涉及的知识也是复杂的, 这就要求新媒体编辑要学习各领域知识, 并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对无法确定的信息加以核定, 确保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 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在新媒体报道上, 明星吸毒报道具有非常高的点击率, 在商业利益的催动下, 许多新媒体肆意夸大事实, 转载时缺乏严谨性, 造成新闻报道娱乐化色彩非常浓厚, 严重消解了明星吸毒事件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降低了新媒体明星吸毒报道的公信力。因此, 新媒体必须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 将真实性视为新闻报道的生命。

(3) 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案件的报道中, 往往会基于商业利益和新闻自由的双重考量, 争取做到经济效益与新闻自由的完美结合。但这样一来, 新媒体在报道时就要注重新闻自由与当事人隐私权的平衡, 切实保护事件相关人群的隐私, 如此才算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基本职责, 才算是新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合理价值体现。

三、明星吸毒报道中新媒体的舆论制约

在明星吸毒的新闻报道中, 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制约作用, 并从加强新媒体行业自律、发挥新媒体监督作用和加强新媒体舆论引导三方面入手, 具体如下:

(1) 加强新媒体的行业自律。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日常监管。如此才不仅可以推动新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新媒体品牌形象的塑造。所以, 新媒体自身要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 对采编人员的虚假报道问题进行“严打”, 要从强化采编人员法律意识、加强采编行为规范约束等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自律, 这是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实现舆论制约的重要前提。

(2) 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新媒体具有惩恶扬善的社会职责, 而对明星日常行为的监督就是其履行该职责的重要体现。实际上, 新媒体与娱乐圈有着紧密联系, 而对明星的监督, 不仅是新媒体的基本功能, 而且是新媒体的重要工作。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 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做好新闻真实报道,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 加强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 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 不能将报道重点放在明星吸毒的刺激、新奇等方面, 而是要加强舆论引导, 站在法律、道德、媒体形象等层面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让受众在阅读这些明星吸毒新闻后, 意识到吸毒带来的严重后果, 充分发挥新媒体警示教育作用, 以便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大众行为。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明星吸毒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 新媒体在明星吸毒报道中要做好自身的角色担当和舆论制约, 一方面要提高媒介素养、坚持真实性原则和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媒体的行业自律、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和加强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 进而推动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娴, 伍玉功.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承担——以吸毒事件为例[J].人民论坛, 2015 (02) .

[2]宋贞颖, 董峥楠.新媒体议程设置环境下明星吸毒报道的“长尾效应”[J].戏剧之家, 2014 (18) .

[3]高思远.传播心理学视域下网媒对明星“过度曝光”产生的负效应[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5) .

[4]王琪雯.基于明星吸毒案件中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和媒体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13) .

霍震寰:香港将继续担当重要角色 篇10

《同舟共进》:作为香港中华总商会的会长,您如何评价回归10年来香港的经济表现?香港能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吗?

霍震寰:谈到香港回归10年来的经济表现,我认为是经受了考验,从低谷走向强劲复苏,前景乐观。每个香港人都不会忘记10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像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科网股泡沫爆破、SARS等冲击,可谓刻骨铭心。但现在香港经济已经完全复苏。特别是近3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都在7.5%以上,过去20年没有一年能达到这个水平;还有去年全年股市畅旺,新股首次公开发行集资额达3332亿港元,超过纽约,跃居世界第二位;港股市值超过13万亿港元,成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场。还有其他很多经济指标都在创新高。

10年经济的变化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国两制” 的独特优势,特别像CEPA、个人自由行等为企业和内需市场增添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机会。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

另一方面,香港成功抵御金融风暴、SARS等严重袭击,又能成功从低迷再次确立和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足见香港制度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精神和价值亦再次得到验证。我和周围的同事都相信,只要保持和发扬这些优势,未来香港一定能持续繁荣和稳定。

《同舟共进》: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有人认为,香港的金融、航运、物流等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您如何看待香港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型后的香港,在中国、在世界将会承担怎样的角色?

霍震寰: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以及知识经济的影响,世界的每个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挑战。香港目前要应付的是越来越急速变化的营商环境、越来越高的市场要求。

幸运的是,有别于其他亚洲城市,香港很早就与世界接轨,东西方文化交汇使香港制度优越,又拥有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还有不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金融、贸易、航运一直在亚洲区内遥遥领先。依我看,要适应现时的营商环境,要想在竞争中继续保持香港的地位和优势,首要的工作是扩大市场、扩大服务的领域。这当中,重点应该包括东南亚地区和内地市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无论货物还是服务,都有不少优秀的品牌。目前亚洲区域经济如火如荼,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在快速起飞,加上中国内地经济一直蓬勃、健康发展,无论货流、资金流、人流都十分频密,而且规模越做越大。凭借香港人历来的敬业精神和灵活多变的技巧,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香港依然是区内的国际大都市,在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方面将继续担当重要的角色。

《同舟共进》:香港与内地联系日趋紧密。相对内地而言,香港有独特的核心价值。也有人担心,香港会逐步“内地化”,一个“内地化”的香港只不过是中国数十个大城市中的一个,没有太多的价值。您怎样看香港与内地的融合,香港会不会迷失自己?

霍震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无论大小,都必须面对竞争和挑战。由于香港与内地经济结构不同,制度以及资源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的潜力很大,合作应该大于竞争。只要港人能清晰自己的定位,又能扬长避短,未来被边缘化的可能性不大。我和我的同事在这一点上都很有信心。

比如说,过去近30年,香港制造业北移,做的大部分是“前店后厂” 加工贸易。今天,内地经济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像珠三角地区经济急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以往制造业层面,转移到服务业、高新科技及文化产业层面;更有不少将市场目标对准北美、欧洲、东南亚等。这种新变化必然催促香港和内地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对香港企业来说,发展的空间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找出内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欠缺的地方,像产品设计、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和资本筹划分配等,并及时提供服务;其次是抓住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新机会,用香港的国际网络和经验,协助内地企业在海外发展。这些工作做好了,同时就能为香港金融、贸易、航运等产业增加业务内容和生机,又能加快香港经济的转型。我相信,透过这些双赢或多赢的协作,香港不仅有望为祖国做出新贡献,更为香港增添新财富。

《同舟共进》:霍英东先生不幸去世,内地和香港的民众都十分怀念他,您眼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霍震寰:先父离我们而去,但他慈祥的面孔在我们子女心中印象深刻,永远不会忘记。我因为长期跟随先父工作,所以对他对人及处事的方式比较了解。

他做事认真细致,有创意及远见,敢于挑战;与人合作,对人信任、宽容,甚少责骂下属。

先父对人甚宽,但对自己及家人则要求甚高。他生活简单随便,不追求奢华享受,衣着随便,饮食简单,但爱好体育运动,如足球、网球、游泳及高尔夫球等。他每天都坚持锻炼,亦经常提点我们多运动。

先父自奉甚廉,但认为对国家强大、对人民生活改善、对提升体育运动有利的,他都愿意慷慨支持。

教师的角色担当 篇11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与者体现在宏观调控的目标上

现代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 当然这里的充分就业指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 但首要的还是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的背景下, 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依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信心的来源之一, 就是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其次, 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与者还体现在调控手段上。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有二个重要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都与人社工作关联度较高。比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需要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减免税费等措施, 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需要通过定额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措施, 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再就业人员;需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 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再比如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费的筹集与分配实现了收入分配调节, 社会保险基金发挥了对宏观经济调节的天然“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当经济通缩低迷时, 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险支出增加了居民收入, 形成了消费购买力, 增加了有效需求, 从而抑制了经济进一步紧缩;当经济通胀扩张时, 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收入增长, 形成了储备基金, 消减了有效需求, 从而抑制了经济进一步通胀。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活动实质上发挥了同公共财政一样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对熨平经济波动起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此外, 社会保险的共济原则把财富从一般社会成员分配到遇到风险、遭到变故、需要帮助的群体中去, 体现了公共资金的转移支付功能。

既然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作为主管劳动者就业的政府人社部门, 就应该在就业制定和实施方面担负起“舍我其谁”的主体责任, 唱好促进就业的“主角”戏, 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围绕如何推进政府促进就业做文章。不仅要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责任, 更要增加政府宏观调控就业形势的手段。不仅要像重视经济增长一样重视促进就业, 把完成就业目标列入各级政府考评项目, 还要像调控物价水平一样, 增强调控就业手段和办法。客观上讲, 调控就业比调控物价难度大、变数多、情况复杂, 因为调控的对象不同, 一个是没有生命力的“物”, 一个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 但调控的原理是相通的, 都是运用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调节供给与需求, 达到市场的动态平衡。宏观调控就业需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研判掌握市场供求情况, 需要发布行业工资标准稳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预期, 需要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直接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等等, 但从宏观经济调控的间接调控原则和政府促进就业而不是包办就业的角色定位来看, 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任务是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引导, 二是资金引领, 三是托住底线。政策引导就是通过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 加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度, 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要看拉动多少GDP增长, 还要把吸纳、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作为政策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资金引领就是使用就业专项资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利于创造、稳定就业岗位的产业和项目, 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托住底线, 就是要开展就业援助, 开发公益性岗位, 通过政府直接购买的形式帮助困难就业人员实现就业, 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托住社会稳定的底线。

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体现在为社会成员供给公共保险产品和服务上

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也是政府存在的理论依据之一。因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和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特点, 私营部门不愿也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比如尽管金融保险机构也推出各种保险计划像财险、寿险、年金等等, 但这些金融保险计划实质上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目标的商业合同, 只有既有购买意愿又有购买能力的人才能与之订立商业合同, 享受对应的保险利益。商业保险的逐利性决定着其覆盖面和保障范围非常狭窄, 而以国家名义推出的社会保险, 用法律强制力为后盾可以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 其五大保险计划在纬度上涵盖全体社会成员, 在经度上贯穿人的一生, 参加社会保险既是参保人的权利也是参保人的义务, 体现出公共产品广覆盖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此外, 还体现在为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就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升, 还是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无论是人才市场的培育, 还是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搭建;无论是盘活人才存量, 还是增加人才增量, 目的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社会管理的重要执行者体现在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上

社会事务既是大家的事又是每个人的事, 生老病死、就学就业等既是个体的人生历程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事务。人社部门承担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实施调节劳动关系等职责, 通过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开展劳动关系调处等编织了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网、民生幸福网、权益维护网, 体现出人社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的重要定位。如果说市场机制要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问题, 那么社会管理就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所以以均等化为核心要义的公共服务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应保尽保, 要求对困难、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民生情怀, 确保底线可守, 要求对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要敢于亮剑, 确保公平正义。

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维护者体现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化解上

上一篇:不确定性干扰下一篇: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