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角色意识

2024-10-28

主持人角色意识(通用9篇)

主持人角色意识 篇1

打开电视, 观众不再像以前欣赏眼睛死盯镜头、正襟危坐的主持人, 而更推崇具备清新自然、似与亲朋好友聊天风格的主持人。但是, 在这种看似轻松的主持背后却暗藏着些许忧虑:主持时手势俗、乱、滥;眼神虚、晃、散;还有那种不顾场合的无聊、浮躁与超级夸张。

有人认为, 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 不是表演者, 不需要表演, 否则会显得画蛇添足、不伦不类。也有不少人认为:主持人要被多媒体炒作, 全方位包装, 扩大影响;表演只是塑造形象、树立品牌的一个手段。在演播室, 主持人积极调动各种恰当的态势语言, 诸如主持表情、手势、动作、眼神以及适宜的有声语言, 诸如表演时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技巧, 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集中、补充和评述, 从而达到生动传神、妙趣横生的传播效果。两种观点, 孰是孰非, 尚无定论。

笔者身在主持一线, 深知在特定情景中确实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好的表演才能。表演能够帮助主持人更好地完成节目录制,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实, 从整体上来说, 一档栏目的价值、成败, 或者说一位电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整个栏目运作中良好准确的角色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或指导下所进行的表演活动。

主持人不是报幕员, 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 它更像是表演者。国外的有些理论家把媒介中人物的所有活动都称为表演, 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所有的信息传播者都是借助媒体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一颦一笑:所有的动作都只是让受众的视听效应增强, 以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的信息“海量传播”, 视像泛滥, 主持人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语言, 就只能是汪洋里一滴平凡的水, 这样的“水”是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经济社会, 一切都纷纷掉进了市场经济的海洋, 主持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媒业看似平静, 其实平静的表面下有一股“潜流”, 即传媒业的改革。为适应改革, 在市场大潮中锻炼并成长起来的传媒人, 正在构建未来传媒业的基本框架。这种框架的稳固和美观, 除了编创人员的努力外, 主持人的功用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台要想赢得市场, 必须要有“拳头栏目”;电视栏目要想赢得观众, 必须要有出色的主持人;主持人要想收获精彩, 必须要有角色意识。只有具备良好角色意识并准确表演的主持人, 才能和编创人员共同努力, 真正树立电视品牌, “营销”成功, 取得市场。那么, 主持人怎样才能具备良好“角色意识”, 从而进行准确表演?

1 认识自我

有些人对客观刺激相当敏感, 不需多次刺激。问题是把握不住分寸, 缺少控制。一旦感情上来就让其任意泛滥, 不从作品本身出发, 而是以‘我’为中心, 不能自拔。另一种情况, 就是我们所说的热水瓶现象。感情挺丰富, 也挺真实, 但往往只是热在心里, 不善表露, 仅停留在自我陶醉阶段, 不懂得将内心视像通过声音有效传递给受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实, 主持人不仅要倾心感受, 情动于中, 还要善于将这种出自内心的视像达于声。

2 改变感受

主持人不是说教者。不能居高临下, 要认识到自己更像是一个演员, 能根据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目的去塑造不同的形象。改变不只是形象上的, 就意味着服装、发型甚至动作, 都不是第一位的, 而应该是感觉上的——跟着感觉走。残酷一点, 有时主持人甚至是带着“镣铐”去跳舞, 因为主持人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与整档栏目的“和谐共振”。只有你的表演与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传达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和谐一致时, 才能引发共鸣, 才会有更高的价值、更深的内涵。任何时候, 在思想上去注重形象、去寻找感觉, 主持人才不会“作茧自缚”, 才不会和尚似的“念经”, 毕竟主持的本质还是说话, 是沟通与交流。

3 要找专业院校人士辅导

俗语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但隔行不隔理, 只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一切, 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往往曲径通幽。只有用表演的眼光去看世界, “角色”才能无处不在。主持人还要找一些表演老师上形体、台词和表演等课程。要突破自己、解放天性, 要学会观察、积极参与, 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娴熟地去驾驭节目。

4 追求效果

“在西方传媒定义里, 主持人意味着一种职业权威和个性力量。作为传播者, 宣传有的放矢, 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融为一体, 以“有人来听”为基础, 成为“有人要听”。

主持是一门综合艺术。“主持人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 生活化并亲切化地向受众去说长道短, 言谈仪表经过加工和提炼后, 选择那些最真善美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 是一种非角色的表演, 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也是更加有效与观众沟通的载体和桥梁”。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 肯定会表演得“天衣无缝”, 越是有主持经验者, 越是让观众看不出有表演痕迹。

5 把握住度

“在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有一个曾经获得艾美奖的栏目《天天播》, 虽然主持人与正常的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一样, 播报的是政治新闻, 但是没人会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新闻来看, 因为主持人总以搞笑编排和滑稽语言来播报, 所以不论他谈论的是多么重要和严肃的事情, 大多数观众都不会信, 而往往只是会把它当作娱乐节目来看来取乐”。

演员“表演”的往往都是“别人的生活”, 而主持人却是永远“表演”自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主持人必须要始终去把握和拿捏主持的节目的角色分寸, 并为所主持的角色做出适当的定位。

当然, 凡事都要有个“度”。表演味不能太浓, 那样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求, 由此, 主持人进行表演也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在镜头前放不开, 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激情无限的人;有些人在荧屏上过于夸张、收不住, 在生活中却拘谨、刻板……对于一名真正热爱播音主持工作的人来说, 这种镜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 都不是落差, 而是一次激发潜能的机会, 能让自己受到压抑的能量, 尽可能爆发无限的威力。

希望更多的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 表演到位。同时, 相信随着传媒资源的整合和用人机制的进一步搞活, 更多具备表演素质的人才进入主持天地, 中国的荧屏一定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摘要:主持人作为电视形象代言人受到强烈关注。如今受众审美需求日益多元, 欣赏品味日益提升, 对其更为挑剔。然而某些电视台, 无任何新闻素养和主持技巧者客串新闻主持;社会知识匮乏者担纲评论员;不懂历史背景者“胡侃神聊”文化……真是让人心忧。其实, 从整体上说, 栏目价值成败和主持者的形象塑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者在整个栏目运作中良好准确的角色意识及其支配或指导下所进行的表演活动。主持人更多时候追求一种与整档栏目的“和谐共振”。只有表演与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传达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和谐一致时, 才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才会有更高价值、更深内涵。

关键词:电视主持,角色,表演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2]曾素萍.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表演.声屏世界, 1999 (7) .

[3]王炯.论从演员转型成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中国戏网, 2009.

[4]刘云丹.浅谈主持与表演创作的相通点.中国校外教育.

[5]祁博, 薛为.论节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剧作家, 2011 (4) .

[6]陈锡初.主持人节目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7]翟量.表演与主持——浅谈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声屏世界, 2008.

主持人角色意识 篇2

在社会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秘书的角色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秘书是领导的高级保姆,认为其不需要专业的技能,学会察言观色即可,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的参谋和助手。因此,秘书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不仅有自己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秘书人员是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勤奋的工作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的,而秘书人员由于处在一个单位中的中枢位置,要参与单位的许多重要活动,秘书人员对外要联系工作,接受文电处理信息等,对内要沟通、协调、组织会议、开展调研、也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枢纽,因此如何定位秘书角色成为其关键。而秘书的角色要从做人和做事做起。

在这个社会中,一旦走上岗位,去扮演一名秘书的角色,就必须明白自己作为公司的一员,要遵守公司的职业道德,这就是职业道德、职业伦理 ,也是秘书人员所必须遵守的。你可以因为理念不同而离去,那么即便是选择离开也要在位一天,遵守一天,职业道德是你作为一名秘书人员走上工作岗位要遵守的第一条游戏规则,要遵守职业道德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遵守职业道德,必须时刻维护公司的利益和顾客的权益。二要尽忠职守,维护工作岗位和工作伙伴的权益,不能吃里扒外。

其次,在人事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身份,秘书职业只是领导工作的辅助人员,我们不能代替领导作出决策,这是很容易被忽视也是领导很忌讳的问题,所以不管你认为你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领导的决定是多么的荒谬,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只是在领导作出决策之前尽最大努力的提醒他,而不是你替他作出决定,即便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你也休想再在他身边待下去了。

从你走进公司的那天起,你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你已经不再是每天素面朝天,T恤、牛仔、运动鞋的学生,作为一名秘书人员,往往是以上司代表和企业发言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秘书的整体形象象征了企业的形象,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秘书形象,不仅给人以好感,而且有助于你的工作和提升公司的信用度。

主持人角色意识 篇3

我是谁呢?我是一名光荣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是播报新闻、主持节目。我们是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职工。这样认识似乎很天经地义, 但只是流于形式与表面, 不能用来很好的建立岗位角色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真正认识自己的岗位是非常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只有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岗位角色, 明确自己岗位需要树立的意识, 避免岗位常见的误区, 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岗位角色定位必须在与外界关系中来界定。与外界关系不明确, 就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通过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 我认为我们广播节目主持人有七个角色, 要树立七种意识, 工作中避免七个误区。下面我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向大家回报一下。

1 在主持人与听众的关系中, 主持人是信息的发出者, 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上帝。我们所说的话, 要让听众听得懂, 爱听, 喜欢听, 不断的听。这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以, 主持人内心中要有听众意识, 说的要让听众爱听, 要让群众“喜闻”, 要想办法把内容传递到听众耳中、心中、脑中, 做一个好的信息发出者。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 不要陷入“振动空气误区”。

2 在主持人与党、政府的关系中, 主持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主持人是政府声音的传递者,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是不可动摇的党的宣传工作的堡垒。所以我们一定坚定自己的立场, 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要有强烈的立场意识, 决不能陷入“立场动摇误区”。

3 在节目组与主持人的关系中, 主持人是节目组的代表

主持人往往是听众心中的明星, 一个好的主持人在听众心目中往往代表是一个节目的形象。在听众心中, 往往认为主持人就是节目的一切。他们不知道, 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记者、编辑、主编、领导、还有机务等等一个团队共同努力, 才能让一个节目出彩。听众这样想确实有一定道理, 因为听众的确没有看到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 可怕就怕我们主持人自己成了名牌栏目主持人之后, 自己也这样想这样看, 自己以明星自居。所以, 主持人是明星, 是一个节目组的代表, 是节目组的一员。只有整个节目组共同协作努力, 才能让一个节目办好。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千万不要陷入“个人英雄”大腕误区。

4 在新闻系统与外界关系中, 主持人是信息的采集者, 生活的体验者

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 新闻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来自于我们身边真正发生的事。并且听众所关心的也是这些。这就要求我们主持人真正“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不辜负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真正履行我们新闻工作者神圣的职责。所以, 我们要做生动的信息采集者, 生活体验者。要有强烈的亲身体验意识, 不要陷入“人云亦云的信息迷宫”误区。

5 在与嘉宾、听众关系中, 主持人是资源整合者

做一档节目, 往往要采访嘉宾, 与嘉宾合上节目。在合上节目的过程中, 我们是处于整合者的地位。我们要善于提问, 引导嘉宾情绪, 引导嘉宾把要说的说出来, 同时引导收音机旁的听众, 与嘉宾互动。主持人是穿针引线者。我们是中立观点的人。千万不能陷入一言堂误区。观点极强的引导性提问, “帮助”嘉宾下结论;或者完全站在听众的立场上, 或完全站在嘉宾立场上, 失去中立性。在这个意义上, 主持人就像是一块玻璃。好的玻璃是透明的, 它默默的透过光线, 而自己却不突出。如果一块玻璃大红大紫、或者黑色遮光, 银色反光, 那绝对不是一块好的透光玻璃。所以, 作为主持人, 要”“让”来宾尽情发言, “让”听众尽情提问, 而不是自己成为“麦霸”, 唱独角戏。所以, 在与嘉宾、听众的关系中, 主持人要成为资源的整合者, 成为默默透过光线的玻璃。要有强烈的互动意识, 千万不要陷入“唱独角戏”的误区。

6 在主持人与收听率的关系中, 主持人是节目收听率的最有力的号召者

主持人相当于电影明星, 电影明星都具有票房号召力, 这也是明星价值的体现。节目收听率与主持人关系很大,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可能会带动好的节目, 带来大批的追随者、粉丝、节目忠实的听众。而节目主持人一般的话, 再成功的策划, 再出色的创意, 也可能会没有多少听众收听。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担负起提升节目收听率的责任。不要怨天尤人:现在媒体发达, 大家都上网了, 没人听广播了等等;等等看领导有什么好政策, 看领导给我安排什么好节目组去。有多少人收听?我哪里知道啊, 那得单位负责调查吧。这种不负责任的等靠要思想, 千万要不得。也不能只看赚钱, 不注意收听率, 不能只靠副业产生临时经济效益, 而忽略主业的节目所产生的收听率。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千万不能陷入“怨天尤人”误区。

7 主持人在与现代知识、资讯的关系中, 主持人永远是学习者

信息社会, 新旧知识更新快, 新老交替快。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播音员主持人, 已经为台里局里做出一定贡献的工作者, 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领航者, 可能因为自己知识丰富而放慢学习的脚步。这样势必给后来者提供一个超越的机会。而真正不断上进的人, 会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资讯。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要让我们单位成为学习型电台, 要让我们频道成为学习型频道, 让我自己成为学习型主持人。不断吸收最先进的资讯, 不断进步。所以, 我们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千万不要陷入“自满误区”。

8 总结

浅谈秘书的角色意识 篇4

浅谈秘书的角色意识

引言 “角色”,原本是戏剧、电影等表演中的概念。上世纪初,由乔治•米德引入到社会心的领域中,意指“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那么,套用这一概念,“秘书角色”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处于秘书这一社会地位上时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经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家庭中可以是儿女、父母、夫妻,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是朋友、敌人、陌生人。但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当一个选择了“秘书”一职作为自己的职业时,他在工作时所应具备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本论

一、秘书在领导生活中担任的几种角色

(一)领导思维的脑筋

(二)政策活动的枢纽

(三)决策的督办员

(四)决策的督办员

(五)领导信息的资料库

(六)领导公关活动的组织者和随员

二、秘书人员的角色意识及其培养

(一)服务意识

(二)参谋意识

(三)协调意识

(四)公关意识

(五)保密意识

(六)创新意识

(七)学习意识

(八)规劝、进谏意

三、秘书尽快掌握并进入角色的方法

(一)看——看经验丰富的秘书人员是如何工作

(二)听——多听别人的经验之谈

(三)读——坚持学理论与读书报有机结合

(四)练——自我训练

(五)写——发挥秘书的“笔杆子”优势 结语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秘书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秘书人员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方能增强秘书工作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秘书角色意识是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由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与认识自己周围人的种种角色关系的理解与协调。一个秘书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清楚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意识,深刻了解自己的角色本质,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角色定位,并能主动驾驭他人的特殊心理,抓住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中的特定心理来明确秘书的角色意识。秘书的角色意识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的秘书工作中,只有把握秘书的角色特征,深入分析秘书角色意识并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才能充分地发挥秘书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浅谈秘书角色意识

摘要:作为秘书人员,要真正的为领导做好政务性、事务性服务,就要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分工,努力培养和强化正确的角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职责和任务,顺利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领导提供各种服务。了解秘书的角色并培养秘书的角色意识,对于加深秘书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公效率,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秘书;角色意识 引言 “角色”,原本是戏剧、电影等表演中的概念。上世纪初,由乔治•米德引入到社会学的领域中,意指“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那么,套用这一概念,“秘书角色”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处于秘书这一社会地位上时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经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家庭中可以是儿女、父母、夫妻,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是朋友、敌人、陌生人。但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当一个选择了“秘书”一职作为自己的职业时,他在工作时所应具备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角色意识”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由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和认识、自己对周围人的种种角色关系的理解与协调。相应的,秘书的角色意识也就是秘书人员对自己所担任的“秘书”这一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由社会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和认识。

正确认识秘书角色,是成为称职秘书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脚踏实地做好秘书工作的基本保证,更是促进秘书职业化进程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化剂”。本论

一、秘书在领导活动中担任的几种角色 秘书基本角色是领导的助手,基本职责和作用是协助领导开展领导活动和政务活动,实行组织、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具体角色为:协助领导处理政务,直接在领导的授意下受理机关发生的行政公务,直接处理在机关发生的与领导和领导活动有关的部门的事务活动,为领导分身、挡小事,协助领导抓大事,使领导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开展领导活动和决策思考。秘书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体现在领导活动中及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具体为:

(一)领导思维的脑筋 秘书是领导的幕僚、资政人员和决策参谋者。秘书思维是领导思维的前导补充和延伸。因此,秘书要随时关注宏观环境、关注国际环境情势、关注国内环境情势,做好思想及知识的储备,为领导分忧解难。

(二)政策活动的枢纽

在上级与平级、下级,领导与群众的多维关系中,秘书是传递文件、沟通政务情况的载体。秘书要负责疏通政务渠道,强化政务联系,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秘书还要密切政权之间、政权与社会组织、党政领导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起到秘书的枢纽或桥梁作用,辅助领导决策。

(三)决策的督办员

在领导与领导机关做出的决策、决定颁发实施以后,秘书直接负有检查、督办、催办、落实的职责。

(四)领导的信息资料库

秘书负有搜集、掌握、储存大量经济、行政、社会信息,及时向领导提供必要情况的责任,并能很好掌握机关档案、文书,保管与工作有关的社会资料。

(五)领导公关活动的组织者和随员

在以公共关系活动形态表现的领导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如集会、庆典、宴请、接待、应酬等,秘书是秉承领导意图的具体组织者,在正式活动场合则要当好领导的随员。

二、秘书人员的角色意识

秘书是办公室人员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公室开展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角色是复杂的,可以是服务者、代言者、保密员、调解员等等。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角色就是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要求的行为模式。任何人都以一定的角色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秘书的角色是由秘书在社会活动中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规定的。在社会实践中秘书的职责不是单一的,这就决定了秘书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单一的。

因此,一名优秀的秘书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拥有熟练的操作技巧,而且更应该具备正确的角色意识,这样才有助于秘书在工作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秘书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人也很多,只有端正了态度,摆正了位置,才不至于犯“角色错位”的错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灵活自如的转换角色,调整角色冲突,改善角色错位,这样就能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如鱼得水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做到这些秘书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有:

(一)服务意识

秘书工作总的指导方向与其他社会工作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所不同的是秘书所承担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以服务领导为直接目的,也包括间接为基层或其他部门服务。秘书必须把服务作为基本职能,树立自觉服务的角色意识,在领导活动和政务活动中甘当领导的配角。

首先,要料事在先,想事在前。秘书在工作中要有超前意识,要把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事事要领导催着办,秘书只能是疲于应付,捉襟见肘。其次,要随机应变,反应迅速。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事情,若死守条条框框,往往行不通,必须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处理,一个方案不行换另一个方案。例如,客人按照约好的时间来访,可是领导因为有事要办出去了。此时,秘书人员就应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因此,准确的判断、机敏的行动对于秘书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二)参谋意识

秘书的参谋工作,是为领导服务的,具有对领导者的从属性,不过它更直接从属于领导者的决策行为。秘书要在坚定执行领导决策、决定的前提下,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转化为积极的参谋意识,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为领导提供最佳的服务。

1、要增强参谋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应当尽量跳出事务圈子,加强政务服务和智力服务,极其谨慎地、竭尽全力地为领导当好参谋。

2、掌握参谋时机,找准位置。秘书人员要善于站在全局的角度和领导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参谋服务才能符合工作大局,符合领导的思维节拍,实现参谋意识的优质高效。

3、要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要抓住领导关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来提供信息,出主意,想办法。在工作中,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有些问题虽没能进入领导视线,但却可能是影响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秘书人员一定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不易进入领导视线的潜在性的问题,才能为领导做好参谋,提出相应措施,服务领导决策。

4、要善于进言,更要善于参谋。秘书人员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参谋。因此,秘书人员要注重学习,不仅要认真学习唯物辩证法,还要大量涉猎政治、历史、文学、金融、法律、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从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增长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处理各种问题的经验。

(三)协调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统一、联系、和谐、协调是自然界的普遍性质。协调工作已成为秘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秘人员利用协调艺术可以使社会组织的相关公众达成协调,并通过具体的协调行为使双方进入和谐状态。秘书协调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

1、秘书协调是经领导授权,在秘书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必须了解研究领导协调的全局性、层次性、科学性、权威性、超前性等特点,努力做到:一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站在领导的全局高度考虑问题;二要按本层次的职权范围办事;三要讲究协调的科学性,认真细致地做好协调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如调查研究,研究政策,讲究方式,选择最佳时机等;四要在协调中注意维护领导的威信,特别是注意依法协调、公正协调和讲究协调艺术,完善协调事项的贯彻执行和督促检查手段,使协调事项得以兑现;五要加强预见性,即要超前、及时协调,减少“马后炮”,从被动中力争主动。

2、秘书协调既然是辅助领导协调,在大问题上应严格按领导所定的目标要求进行,加强请示报告,遵守秘书纪律,不擅自作主,不掺杂私心杂念处理问题。在涉及重要的方针政策性问题的协调中,应由领导亲自出面的,秘书要做好信息综合、沟通联系、事务准备和有关文字工作等,并对领导考虑不周的事情及时“参谋提醒”。对于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协调中,秘书则应积极主动,大胆负责,为领导分忧解难,使领导能把精力解放出来,去抓大事。

3、由于领导工作的全面性,而协调又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因此,必须明确重点,并充分依靠和调动其他部门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做好协调工作。一些有专门机构负责的问题,诸如经济计划的协调,组织人事的协调,财务预算的协调等,则应当主要是协调领导,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提出方案,适当配合。

(四)公关意识

科学的公关意识和公关能力是现代秘书的重要素质要求。

1、现代秘书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时刻注意树立和保持自身及其所在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并将其贯彻于组织工作的始终。

2、现代秘书必须学会协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树立以公众利益为重的观念。秘书工作必须以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任何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利于组织发展的。所以,现代秘书人员必须牢记公众至上的原则,树立起与社会公众真诚互惠的意识,并将其落实到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秘书人员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让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达到利益的相融,实现组织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创新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交流,争取公众对组织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现代秘书人员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秘书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定的组织形象,具有“窗口”和“形象”作用。因此,秘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从组织的长远和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只顾眼前,搞短期行为。如果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就不能从组织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就很难与组织内外部公众保持良好关系来实现组织新的新发展。

(五)保密意识

保守秘密是秘书工作的重要职业道德规范,秘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牢固树立保密观念,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切记莫以得知“内情”而炫耀,更不可以“秘密”讨好于人。秘书保密意识的加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保密工作,提高保密观念,牢固树立保密意识,把保密观念和保密意识贯彻到秘书工作中。

2、落实保密规定,明确保密职责。秘书的保密工作,要求奖惩分明,应当把保守国家和组织秘密当成秘书的基本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杜绝一切泄密事件的发生。

3、养成保密习惯,严肃保密纪律,健全保密法制。秘书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保密习惯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保障,严格的保密纪律和健全的保密制度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根本保证。

4、完善保密设施,加强技术防范。要做好保密工作,秘书一定要有个很好的保密环境,要提供必要的保密设施。

(六)创新意识

办公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服务性要求很高、成就感却很低的工作,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强的秘书。文秘人员处理要准备大量的会议材料、简报、信息外,还要撰写新闻报告、调查报告,这些都需要文秘人员在政策、党组织允许的范围内,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在工作实践中还要不断注重工作手段的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管理技术。

(七)法规意识

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在政务活动中承担着起草行政公文和行政法规的任务,因而秘书人员必须具有鲜明的法规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政务活动和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八)进谏、规劝意识

秘书人员除了对领导工作上服务、支持以外,还要在发现领导工作、决策出现失误时,要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妥善的方法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领导反映,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处理领导生活中的违纪问题,要进行坚持原则的必要抵制。

三、秘书尽快掌握并进入角色的方法

初上岗的年轻秘书,都迫切希望迅速进入角色、尽快缩短与领导要求的差距。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研究别人、剖析自己、勤于总结。具体方法是看、听、读、练、写。

(一)看——看经验丰富的秘书人员是如何工作

处处留心皆学问。可从面上看,无论是上级、平级、下级,还是年长、年轻的秘书都归入自己看的范围,见多识广,开阔视野;还可从点上看,确定一两位熟悉的取得突出成就的秘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理论观点、工作方法以及言语表达技巧等方面深入分析、系统学习;可横向看,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职业的秘书进行比较,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亦可纵看,了解优秀秘书的成长过程,走别人的捷径,让自己少走弯路。

(二)听——多听别人的经验之谈 听取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习惯的文秘人员介绍心得体会;与自己工作接近、性格相投、阅历相似的秘书人员交朋友,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误的教训;也可侧面了解,利用各种机会,向群众了解文秘工作的新要求。广听博彩,相得益彰,只要主动听,善于听,就能不断丰富工作阅历,增长实践才干。

(三)读——坚持学理论与读书报有机结合 秘书首先要通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握精髓;同时古今中外的明名著、党报党刊的调研文章,从中央到地方主要的讲话等凡是能见到的,都要挤时间尽量去读,抓住要点,掌握实质。有志者,事竟成。只要长期坚持批判性地阅读,并有意识地从事实验性研究,就能迅速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自我训练 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一要勤练脑。脑子是人体机器的中枢,只有练就灵巧的头脑,才能产生一种好思想、好作风。二要勤练身。身体力行,在工作中不讲价钱,不计名利,争挑重担,以身作则;在同事面前作表率,讲文明、讲团结、讲协作、讲奉献,言行正派,表里如一。三要勤练手。遇事多动手,小到案头文件、资料的摆放,细到出差前后行装打点,秘书要精心设计,细心操作,确保万无一失,为领导提供一流服务。

(五)写——发挥秘书的“笔杆子”优势 是在看、听、读、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可颂高尚的人,可叙难忘的事,可写美丽的风景,可抒真挚的情,可讲成功的经验,可谈失败的教训,选题广泛,体裁灵活,一情一景,一事一议,点点滴滴,比比皆是,信息新闻,随见随记。写能帮助秘书掌握写作规律,积累写作经验。无论是调研报告还是经验论文,其构成都离不开准确的理论阐述和大量典型的事实论证。这就促使秘书要读更多的书,想更多的事,看更多的现场,要动更多的脑筋,形成思维上的灵活敏捷、认识上的条块结合,能力上的巩固提高。结语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秘书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秘书人员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方能增强秘书工作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秘书角色意识是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由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与认识自己周围人的种种角色关系的理解与协调。一个秘书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清楚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意识,深刻了解自己的角色本质,对自己进行良好的角色定位,并能主动驾驭他人的特殊心理,抓住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中的特定心理来明确秘书的角色意识。秘书的角色意识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的秘书工作中,只有把握秘书的角色特征,深入分析秘书角色意识并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才能充分地发挥秘书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参考文献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 篇5

从新闻采集到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核心,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采集、传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对于社会的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角色意识,要不断提醒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1 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其播发的信息代表着社会情况和人们的意愿。所以,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发展关系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闻记者本身能否完成任务,其自身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如果新闻记者自身能够加以重视便可促进职业任务的完成。新闻事业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和意识也将紧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新闻记者在大众的眼中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赋予了更高的期盼,而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具有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完成新闻任务的同时,塑造符合挖掘新闻事件探究者的形象;另外,也要在缩短与被采访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事件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2 新闻记者的角色发展与职业发展

新闻记者职业的发展实际就是其角色的发展。新闻记者的角色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相,因为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新闻事件真正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新闻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要对其进行探索,并且要以公正者的身份面对大众,不可以偏执、偏激。换而言之,新闻记者要作为公正的代言人出现在新闻事件中,这也是公众所需要的新闻记者形象以及对其最高的期盼。

然而,新闻事件不是固态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其发展也不一定会按照新闻记者所预期的轨迹发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相对合理的处理,由此体现出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能。

为了把新闻工作完成得更好,作为新闻记者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到社会角色,并将角色进行很好地转变。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作为亲临现场的新闻记者,要在已经准备好的新闻稿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突发情况并发挥自身才能,从而传播正确的信息给大众。

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一定要具备社会角色和意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进入到新闻事件中,与事件融合在一起,并在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准则的基础上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新闻记者脚本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好脚本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戏剧演员演出前准备充分的脚本一样关键。无论面对怎样的新闻事件,也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脚本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是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的需求。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应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应对的突发情况很多,大多时候都不会按照预先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在千变万化的突发情况中,也正考验了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现场处理能力。

在实际突发事件中,需要新闻记者始终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把控现场,不脱离预期的范围,使采访不会显得生硬甚至笑料百出,而应努力做到将新闻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展现给大众。

但是,新闻记者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脱离社会角色,不能与角色定位背道而驰,而是要把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一来脚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脚本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情施展才能,增强社会角色意识,使新闻记者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 结语

记者这个行业将不少重要职责兼于一身,一直深受大众的尊重,人们对其期望很高。因此,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新闻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同时,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个人形象及社会角色的意识感,也更加需要重视自身职责,合理运用采访技巧,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一言一行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受其职责的影响,代表着大众的意识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及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定位,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社会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主持人角色意识 篇6

教师从事的是以培养、发展人为目的的特殊精神生产劳动,要把人类社会历史所积淀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构建成自我精神世界,进而通过行动去引导、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角色行为。

教师角色意识是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知、理解与体验。它既是认知体验的过程,又是认知体验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反映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和要求的行为称之为教师角色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用教师角色行为来要求和指导自己。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强化角色意识,发挥角色意识对角色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制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调查问卷。教师角色意识包含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信念,教师角色行为分为学习引导、教学设计、评价激励、心理辅导、对话合作和教育研究,问卷因子来自教师角色理论有关内容,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为0.817,采用正向五点计分法。

(二)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对某初中学校7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4份,回收率91.4%。

(三)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调查统计后发现角色认知(4.29分)得分最高,其次是角色体验(4.11分),得分最少的是角色信念(3.77分)。教师角色信念水平明显低于角色认知和角色体验,并且数据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教师的注意力仍停留在教育教学表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体验,忽视自身职业精神道德的构建,这主要是由不健全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引起的。角色信念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是教师克服职业生涯各种困难的源泉。教师要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从内部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二)教师角色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调查统计后发现教学设计行为(4.37分)得分最高,其次是评价激励行为(4.27分)、对话合作行为(4.24分)和学习引导行为(4.21分),而教育研究行为(4.12分)和心理辅导行为(4.10分)得分较低。可以明显看出教师心理辅导和教育研究的行为水平偏低,而教学设计行为水平很高。

(三)教师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

如上表所示,教师角色体验与教师各项角色行为都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教师更加注重教学中自身的直观体验与感受,这些体验与感受会对教师教学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消极的体验,这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积极性,出现职业倦怠和效能感差等问题。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上存在以下特点:不重视教师角色意识系统中角色信念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教师角色行为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余活动和学校科研活动的参与;角色体验与角色行为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情感体验水平较低。

结合研究结论。首先,社会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权益。社会和学校要多关心教师的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教师愉悦的体验。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对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认识,确立正确的价值定向,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情意。最后,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教师培训要立足实际问题,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关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知识的学习,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新时代教师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构建自己的角色意识系统,以角色行为规范为指导,及时转换观念和行为,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摘要:教师角色意识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信念,三者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兼具社会期待和自身个性的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角色意识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体完整的心理过程,同时也约束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行为表现。本文旨在研究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关系,并就如何提升教师角色意识,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职业角色给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角色意识,角色行为

参考文献

[1]田守铭.教师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9.

[2]胡江霞.当代教师的角色理念与角色意识[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04).

[4]王艳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记者采访时的角色意识 篇7

一、我是“记者”———职业身份的意识

记者就是我们的职业身份, 我们自己很清楚, 采访对象也知道, 这难道还用说吗?其实不然, 在现实的采访过程中, 往往很多记者并没有处理好这个身份, 有的太“凸显”自己的记者身份, 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有的又忘了自己是记者, 拍摄、采访起来一笔糊涂帐。这两种情况, 可能都会导致连一个顺畅的采访都做不好, 更不用说要让对方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了。

因此作为记者, 首先我们的意识里要很清楚自己此行的任务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是很重要的。但同时当我们面对采访对象时, 却尽量要把“记者”这个角色“隐藏”起来, 放在自己的脑子里, 淡化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记者身份, 甚至最好让他 (她) 忘了你是记者, 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和深入采访对象。

举个简单而直接的例子。笔者近年来拍摄的是台湾人, 在联系采访对象时, 一开始对方往往都会很客气, 甚至是有点“恭敬”地称我为“夏记者”, 不太好沟通, 于是我会笑呵呵地对对方说, 你不要叫我“夏记者”, 叫得我自己都有点紧张了!对方听后轻松了些, 一般会改叫我“夏小姐”。我说, 你也不要叫我“夏小姐”, 那么客气, 不习惯, 就叫我“小夏”吧, 大家都这么叫我。听到这样的建议, 对方的语气马上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于是在一口一个“小夏”之后, 那种陌生、客气和距离感就不见了, 渐渐地双方就能像朋友一样地聊开了。这样不但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采访, 而且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待一见面, 对方见到的就不是让人会感到有些压力的“夏记者”, 而是一个叫“小夏”的朋友。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 但其实它能起到某种暗示的作用, 淡化了采访对象对记者身份的敏感度。

当然这种身份的“隐藏”是贯穿在整个拍片、采访过程中的, 不仅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 更重要的还是记者的意识和心态, 并由其呈现出来的言行举止, 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值得信赖、可以深入交流的气息。而且有时记者还要适当地参与到采访对象中, 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但与此同时, 我们又不能忘记自己的记者身份, 它只是暂时“隐蔽”起来, 记者这根弦是始终紧绷在我们的脑子里的, 它指挥、掌控着我们的拍摄、采访进程与要求。

在采访学里, 把记者参与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 (表述不准确) , 这种采访就是让记者暂时隐蔽起自己的职业角色, 走进要采访的事件或采访对象的生活中, 以一个看似新的角色去参与、了解和体验采访对象, 以达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让人们从中感受到鲜为人知的人生况味, 增进不同行业、不同境遇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从而认识生活的本质内涵。 (2)

二、我是“你”———角色转换的意识

这个“你”指的是采访对象。记者要具备的第二个角色意识是角色转换, 即如果我是采访对象的话。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时常要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什么能问, 该怎么问?并不是说因为我们是记者, 因为对方接受了采访 (更不用说对方可能还拒绝) , 我们就可以无所不能问, 或是想怎么问就怎么问, 这样做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可能很多记者同仁们已有所感了。

在笔者采访过的众多人物中, 有一次印象较深的经历是采访影视演员潘虹。当时潘虹接拍了一系列根据香港财经小说家梁凤仪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在这些剧中她扮演的都是差别不大的角色。笔者前去采访时, 她接拍的又是一个类似的角色, 许多媒体正紧揪着这点大做文章, 且大多数是负面的说法, 潘虹很痛苦, 对采访很是警觉和抗拒。而笔者正是冲着这部戏、这个角色去采访她的, 无可回避。那么这个采访该如何开始, 并能尽快消除她的戒备心理呢?笔者很费了一番心思, 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头, 但都觉得不理想。最后笔者决定还是从这个话题入手, 问道:潘虹姐, 这是你与梁凤仪小姐的第N次合作, 再次出演豪门母亲的角色……话一说到这儿, 本就有点抗拒的潘虹, 更是干脆闭上了眼睛, 身子往椅背一靠, 手上在快速地转动着一小串佛珠, 这几乎就是免谈的架势了。大概是因我态度和语气都很好, 没有来者不善之意, 再加上她本身的善良, 所以才没有立马起身走人, 给了我继续说下去的机会。于是我坚持着说道:在很多人看来, 你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 可我觉得恰恰是要从这些看似相同的角色中演出不同来, 应该更难吧?听到这儿, 潘虹立刻停止了手中的动作, 挺直了身子, 眼睛慢慢张开的同时, 我看到了隐约的泪水……接下来的采访就很顺利了, 并超出了我们要谈的内容和时间。

其实笔者在苦想各种开头都不合适, 没有办法之时, 干脆什么也不想, 就回到潘虹这个人本身, 觉得将心比心, 如果我是潘虹的话, 我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没有人愿意单纯地重复自己, 更何况是有相当表演实力和勤奋的潘虹, 她肯定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之处 (加上笔者采访前做了功课已了解到, 也确实如此) , 而即使是那些看上去类似的角色, 潘虹也都演得很认真。于是笔者从设身处地的角度出发, 以理解她人之心获得了对方的理解, 成功地完成了采访。

这种设身处地感受对方, 进而将这种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对方的方式, 在采访学上叫做“移情”, 它也是“体验采访”中较常用的方式, 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一旦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 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 这就是“移情”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过程中的作用, 它对沟通双方情感、融洽彼此关系、促进相互合作十分有效。所以,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移情”能力, 既能设身处地捉摸和感受对方的心理, 又能巧妙地选择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把自己角色换位后获得的感受, 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这样才能感染对方, 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 为采访创造融洽的氛围。 (3)

三、我是“观众”———第三方的意识

所有的节目, 最终是要做给观众看的, 那么观众想知道什么、他们会怎么看、怎么想?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有观众的角色意识, 带上观众的眼光,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问题。但这一点, 常容易被忽略。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 记者容易陷在自己的判断和思维中, 按照自己的理解、兴趣或习惯来看事物和采访对象, 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 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一个采访对象有可以表现的多个点 (面) , 该采访或着重表现他 (她) 的哪一个点 (面) 、怎么采访, 就要有所选择或取舍, 那么记者在体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 有的还要从观众的角度来考量。

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或放弃一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因记者本人在现场, 直接面对采访对象, 可以了解到节目“背后的东西”, 因此有些看来比较一般、不太出彩的信息, 记者会觉得不重要就略过了。但观众在看节目时, 不明就里, 不了解背景, 少了这些信息就会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所以有的看似简单的信息, 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的话, 也许就是很重要的了。还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看似把对方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到了, 却没有挖掘有意思的亮点、特点和细节, 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就会感到乏味, 不生动, 不好看。这看似点与面、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其实在意识里就体现出记者有没有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 有没有站在观众的角度来想一想:观众明白了吗?观众有兴趣吗?

记者是座桥梁, 架起观众和采访对象, 在面对采访对象时, 记者是在替观众“体验”对方, 因此重要的不是记者自己想知道什么, 而是观众想知道什么, 通过记者的采访, 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一段我本不知的人生。只不过记者努力要做的是尽量使自己的感受与观众的感受融合, 并逐步引领观众去感受, 但不可能是完全的替代, 更不能忽视。当然这一点更重要地体现在节目的后期编辑和制作上, 那更要不时地从自己的思维里跳出来, 站在观众的角度看看, 节目制作得是否可看、好看?

四、我是“我自己”———本我的意识

前面三个角色意识都是隐蔽或隐性的, 那么在面对采访对象时, 记者到底该是什么身份呢?如果具备并处理好了前面三种角色意识, 基本上这次采访就能成功了, 而如果还要让采访更出彩, 更有特点的话, 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看最后一个角色的表现了。这个角色就是我们自己, 也就是最终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展现的是记者个人的风采, 需要记者有个性化的表达,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特色, 甚至是出色的记者。

同样是前面那个“称呼”的例子, 虽然只是变了个叫法, 从“夏记者”变成了“小夏”, 但实际上它不仅能起到隐去记者身份的效果, 还能更进一步地让采访对象认同记者这个人本身, 他 (她) 面对的不再是符号化的某某记者, 而是一个很具体、很真实的“小夏”这个人。那么此时的你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气质和性格就很重要了, 它决定了你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状态, 反过来也就决定了采访对象会怎么面对你, 进而也就决定了你会拍摄和采访出什么样的效果。

当记者的你成为了你自己, 那就要让自己成为独特的一个, 这个独特不仅是我们自己, 还要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对待他 (她) 也是独特的。这样他 (她) 不仅会乐意配合你的采访, 而且还能取得意外的效果。因为你的独特或你对他 (她) 的独特, 使他 (她) 也有了特别的表现。

记者个人的独特性与记者本人的气质、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而得的。而对采访对象的独特则除了记者的采访经验和技巧外,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记者的心态和心意上。面对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 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能否做到无论面对什么人, 都能真诚相待、平等交流?就像孟德斯鸠说的:“在人之上时, 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时, 要视自己为人”。在面对每一位采访对象时, 是否都能有真情实感的投入、真正关注对方?而不是例行公事走过场、千人一法走套路?在拍摄和采访时是否能有自己的想法, 发现对方独有的特点和亮点, 而不是像其他张三李四记者的采访一样?

当你越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 你的形象在采访对象面前就越清晰;当你越关注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也会越认真地对待你的采访;当你用心找到了专门针对他 (她) 的那把“钥匙”, 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变得真实、生动, 甚至丰富、特别起来;而当每个采访对象都向你敞开了心灵的大门, 你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记者。

参考文献

①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业务》1993年8月①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业务》1993年8月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托儿:教师角色意识的新视点 篇8

教师自身角色究竟是什么, 可否将该判断的主语与宾语不再建筑在比拟、比对、比喻关系上, 而是建筑在直接的“界定”上?当然可以, 并可有几个概念判断, 其中之一即为“教师是托儿”。

一、固本培元, 拨正对“托儿“的概念认知

教师是不是“托”, 是一个理念问题。

不要以为“托儿”一词仅仅限于社会上“医托”、“药托”之类的不光彩、不道德的特定概念。实际上, “受人之托, 成人之美”等优秀传统才是“托儿”的正面本质, 例如媒婆、邮差, 就是托儿, 即称“媒托”、“邮托”, 他们没有不光彩。因此, “托儿”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关键是“托儿”在完成承托任务时的意图、手段和结果不同, 才使“托儿”出现了荣耻之别。

因此, 也不要以为一将教师列入“托儿”范畴, 就是贬毁教师。事实上, 天下谁人不托人办事, 又有谁人不被托?往大的说, 外交家斡旋于两国之间, 老娘舅奔走在母子之间;往小的说, 你上街时请给我带件东西, 我醉酒时请你送我回家;往雅的说, 张三找不到工作时请李四找路, 李四找不到北时请张三指南;往俗的说, 凡是有“后门”的事儿, 必定有托, 你不托人, 何来走进“后门”。因此, 外交家、老娘舅、你、我、张三、李四、开后门的人, 等等, 不论因客观上无奈被“托”, 还是主观上主动当“托”, 反正都曾经成为“托儿”。既然如此, 难道教师就不能成“托”了吗?

首先, “托儿”是教师的本色。教师的职业来自党和人民的重托, 教师的岗位来自校长的厚托, 教师的事务来自同行的委托, 教师的地位来自家长的拜托, 教师的笑脸又正是学生的寄托。如果没有这些托付, 难道你还能成为教师?正因为有了这些托付, 才使你有可能成为教师, 也就从本色上注定你就是“托儿”了。

其次, 能成为“托儿”是教师的本事。例如, 张老师称病、培训、开会等外出时, 托你去班级代课、代管;李老师既要去上课又摊上学生事儿, 托你代为处理教育;王老师因为“五音不全”, 托你抽空临场指导他的学生排演;小明同学一下找不到自己的数学老师, 托你指导一下某道题;小亮同学怕被校长冤枉, 托你去向校长说说情况;小红同学一下牙疼, 托你给她妈妈打个电话;小黑的妈妈因故不能准时来校接人, 托你告诉小黑在校内多等一小时, 等等, 你不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天天当着众多别人的“托儿”吗?你的本事何其大也!

还有, 想找“托儿”是教师的本能。你从不托人说话、从不托人办事吗?聪明的人永远会记得“自己不是万能的”, 那么, 己所不能又欲成其事,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托”。当然, 聪明的人也永远会提醒自己有条件时, 努力办好别人所托之事, 以期达到“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境界。结果, 我托人, 人托我, 凡被托之人, 就成了“托儿”。自然,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教学的功力更不是万能的, 因此, 托人帮助, 是一般教师的本能, 善于找托, 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你的“托儿”, 则是你也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良策, 例如, 自己写就文章后,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认真审阅一下;自己在设计和实施学生“挫折教育”时,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作为视察员和安全员;自己在开一个话题棘手的家长会前, 总要找一二个教师提前做好“附议式”的发言准备, 等等, 效果自然理想。反过来, 别人也会把你当作这些“托”, 且一旦你优秀, 你则更可能成为被别人求助的“托儿”了。

二、借坡下驴, 增强对“托儿”的力量依靠

一个人或一名教师, 在孤灯孤影地奋斗, 固然可敬, 但不免力不从心, 只有在许多人成为你的“托儿”之后, 你才活得轻松和潇洒。例如, 你有困难, 自己解决不容易, 就请人给你解决;你有成就, 自我表扬不方便, 也请人给你表扬。不但如此, 即使你能自我解决、自我表扬, 不想也不必让人来解决或表扬, 那你也得知道:也许请人来解决、请人来表扬, 反而更有效果。总之, 你肩扛手提, 不如借坡下驴。

首先, 你要学会请校长或专家为你当托。校长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恋爱, 请校长当托;你与同事分歧, 请校长当托;你班的师资被家长质疑, 请校长来做“拔高式”的广告;你外出培训时怕学生不自觉, 你请校长故作巡查后给予微笑式鼓励;你有误于学生又不便公开检讨, 请校长表示你已经被他批评, 等等。专家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个别学生学业不佳, 请“专家”为该学生看出他能学好的“面相”并合理提出要求;你学生有“师源性”心理问题, 请“专家”为他放松安抚并为你圆场;你的教育方法不受学生欢迎, 请“专家”为你作公开的分析和美言, 等等。这些你比较为难的“千斤”事儿, 也许在校长、专家那儿却是可以轻易而为的“四两”之力, 你不借用, 傻呀?

其次, 你要学会请师傅或名师为你当托。师傅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请师傅当教研员或评委, 让你去模拟优质课比赛的相关场景;请师傅当名义上的阅卷老师, 让你去“忽悠”更多的学生想与你的下水作文“公平地一决雌雄”;请师傅宣传你命题的卷子很有挑战性, 让你去激发学生的应对激情;请师傅表扬一下你班学生的“好学好问”, 让你去提高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请师傅为你的班级布置一项使你“为难”的特殊作业, 让你去博得你学生的“同情”继而赢得你学生的大力帮助, 等等。名师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自我展示的欲望, 请名师寻找机会或搭建平台;你有论文要发表, 请名师为你修改或推荐;你有课案设计要货比三家, 请名师提供参照或标准;你有新方法要尝试, 请名师来帮衬; 你有讲座要承担, 请名师来示范, 等等。这些本来让你比较伤牙的“骨头”, 也许在师傅、名师那儿却是“小菜”一碟, 你不试用, 傻呀?

再者, 你要学会请同事或徒弟为你当托。同事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开不出每周一节的班会课, 能否请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心理学老师、音体美老师都来开一节?你收不服的几个学生, 能否请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乃至音体美老师去收服?你解不开与某家长的疙瘩, 能否请老教师、“脱口秀”教师去协调?你管不了班级的各项各层次工作或活动, 能否请其他同事来分管、协管或临时代管?你的多媒体或图表设计有了设想却无法达成, 能否请计算机高手捉刀代劳, 等等。徒弟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记不下自己在课堂“讲话累计时间”或学生展示的样本, 能否请徒弟帮你记载和统计?你一下回复不了学生一日一周的反思或提问, 能否请徒弟帮助回复或评价?你想表扬某学生但纠结于即时表扬还是延时表扬, 能否请徒弟先去一次“越权式”的“浅表扬”?你事务繁忙, 能否请徒弟代为监考、批改、分析?你在职评时的“曾经指导新教师”一栏将空白, 能否请年轻教师直接当“托”, 以免你的申报材料“开天窗”?这些使你比较棘手的“鸡肋”, 也许在同事或徒弟那儿却是“鸡精”一包, 你不尝用, 傻呀?

当然, 你还可请学生为你当托。例如, 让学生代你“上课”, 让学生代你“领读”, 让学生为你“演示”, 让学生代你“命题”, 让学生代你“改作”, 让学生代你“打扮”, 让学生代你“跑腿”, 让学生代你“分忧”, 让学生代你“庆祝”, 等等。一旦每一个孩子乐于成为你的“托”, 还愁课改不成、教育不成?全国“高效课堂”的名校就是这样让孩子们成为老师的“托”的。

一句话, 想不想找托, 是理念问题;会不会找托, 是能力问题;人家愿不愿成为你的托, 则是你的品质问题!当然, 我还得问:你愿意反过来, 并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托儿”吗?

三、成人之美, 提高当“托儿”的实际能力

你愿意成为别人的“托”吗?你能当好别人的“托”吗?前者是品质问题, 后者又是能力问题。

首先, 校长或专家, 是教师大众的共同“托儿”。因为教师有问题、有困难, 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校长和相识的专家, 但想了以后又觉得不好意识或不敢麻烦校长和专家;有时真的找到了校长或专家, 却又得不到理想的帮助。这说明校长、专家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理念、要求、能力上的差距。因此, 校长和专家, 首先要蹲下来, 甘当教师的“托”, 然后利用你的人脉资源、职权资源、信息资源、人格资源, 尽力扮演好这个公仆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在意用校长的威望去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 因此他在外出培训时, 请校长有空去教室一看, 以满足他的学生想被校长肯定的一种“成功感”, 当校长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其次要提高能力, 会当教师的“托”, 即利用你的智慧优势、经验优势、阅历优势、学术优势, 尽力演绎好这个救星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希望用专家的眼光去发现和点评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此故意请您到他的课堂去看看, 以激励学生扬长补短的“愿景梦”, 当专家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

其次, 师傅或名师, 是教师个体的特定“托儿”。你一旦成为别人的师傅, 或被正式组织拜将为“名师”, 就自然成了别人可以拜请的“托”, 教师一有问题或困难, 乃至一有某种想法, 就可理所当然地请你“出山”去当托。因此, 你首先要作出的决定不是推托, 而是承托, 然后想尽办法, 尽力提携徒儿、成就徒儿。例如, 一教师请你为他的学生上一堂课, 请你为他的学生推荐一本书, 请你为他与校长的理念冲突做一次协调, 请你为他与同行的隔阂做一下“和事佬”等, 你完全应该凭着你的能力和水平, 既不妄自菲薄自己, 也不枉为人师傅。

再者, 同事或徒弟, 是教师群体的常态“托儿”。同事和徒弟, 是教师之间产生“托儿”最大的群体。作为被托之人, 品质高下、能力大小, 与成托数量呈正比例:优者秀者, 多有教师乐请其为托;平者庸者, 少有教师找他为托。因此, 能者多劳碌, 庸者多牢骚, 一个单位, 一所学校的正能量之大小, 与优秀“托儿”的多少也成正比例。特别值得推崇的是, 同事之间, 尤存在着大量的“无因之托”, 这类似于法律上的“无因管理”, 即“不请自来”式的帮助。例如, 因为有时, 你刚好路过其他班级的教室, 学生正有不当事情在发生, 而该班老师却又不在场, 你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出面干预;有时, 你刚好在办公室, 有一家长上门找你的同事, 而你的同事刚好在上课, 你又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先予接待或帮助;有时, 你刚好眼见某同事应急尴尬, 你还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不等同事求助, 就直接为同事圆场脱窘, 等等。可以说, 一个教师养成了当“托儿”的个性自觉, 善于充当别人的“无因之托”, 则该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教师。

当然, 最难的是教师能成为学生的“托儿”。例如, 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却又难以诉求, 对某老师有想法却又难以直说, 对某同学有批评意见却又怕对方不接受, 对家长有抵触却又不敢造次, 对自己有放弃念头却又怕失去什么, 等等。你作为教师, 能否成为该生的“托”, 或为他找到更好的“托”, 使学生的正常愿望得到实现, 则事关你与该生以及相关当事人能否双赢甚至多赢。

当代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分析 篇9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成熟的合格成员, 即社会人的过程。

(一) 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目前, 大学生“三观”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社会赋予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规范要求。大学生“三观”意识薄弱, 甚至某些学生的发展还停留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水平上, 没有对自身角色重新进行定位。而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因此, 要做一个负责人的大学生, 在大学时期就要牢固地树立“三观”。

(二) 大学时期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大学时期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是完成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和珍惜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 认真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新生力量, 享有接受高等知识教育的权利, 享有丰富便利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 就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三) 大学时期是锻炼人际交往、发展友谊的良好时期

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习与其他人相处之道, 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在大学时期, 人际交往趋向于单纯的师生、同学、朋友关系, 是一种极易友好相处的近乎没有竞争的关系。所以, 在大学时期容易结交到真朋友, 或是发生真感情。这一时期所交往的朋友会影响大学时期的生活方式、性格爱好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的角色扮演现状

(一) 大学生的角色意识

大学生的角色意识是在非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作为一个群体, 他们的角色意识是多样化的, 关于大学生角色意识的认知和转变, 借鲁迅先生的四部文集名来趣解:大一——呐喊,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一的新生带着憧憬和理想, 兴奋地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 充满激情。大二——伤逝, 知道自己不知道。经过大一的激情和狂躁, 经历了梦想和现实的碰撞, 逃过课, 旷过操, 失过恋打过架也喝醉过, 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大三——彷徨, 不知道自己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想去创业没有资金不够坚定, 想去进修身边学习阻碍又太多。大四——朝花夕拾, 知道自己知道。经历了坎坷和探索, 终于知道自己是谁, 有多大能力。大学生活给了自己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的同时, 大学生活也要结束了。

(二) 当代大学生角色意识不清的表现

各类高校在新生入学伊始, 都要进行各种入学教育, 发放学生守则, 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仍有些大学生偏离轨道, 没有扮演好自身角色, 即出现了角色错位。这些角色错位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私、唯我独尊的本位主义使他们不喜欢受到纪律的约束, 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强调“自我”, 集体主义和公德意识淡漠,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将自我凌驾于一切之上, 经常陶醉在自我的未来幻想之中。

2、主次不清型

所谓的“主次不清”, 就是角色多样化与主要角色的冲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学生”是其主要角色, 但这不意味着只有一个角色。不管扮演什么,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和要求, 都需要大学生恰如其分地把每个角色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3、“不知转换”型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系统, 所谓的“不知转换”, 就是当所处的环境和场合变换时, 应不断调节调适, 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 而并非不知变通, 墨守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 那样势必会陷入角色固守所带来的尴尬和不安中。

4、“圣贤书至上”型

据调查, 从各大高校、社会所反馈的信息得出:“大学生全面发展名不副实”, “不少大学毕业生是不合格的劳动者”。而对人际关系、人际规范则表现出难以应对的淡漠状态。

5、随波逐流型

有的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忘记或模糊了自我的正确定位并对此感到不安与失落。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失去了角色的自我认知感和生命存在感, 烦劳、苦闷、绝望等情绪不断潜滋暗长起来。以上偏差严重影响了角色的成功扮演, 针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失调现象, 各方面应给予积极和适当的调适。

三、大学生角色调适的途径探析

(一) 学生自己的个人调适

个人调适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重要因素。它对校园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每一个人产生支配作用, 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接受教育, 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1、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

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 使自己已形成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得到强化, 通过自我教育明辨是非, 唤醒主题意识, 加强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在行为过程中确定最佳目标, 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不断完善自我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素质。

在校期间做好扎实的知识储备, 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掌握基本的技能与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开拓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认识水平, 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与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紧密联合起来。

3、加强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提高受挫能力, 增强自信心, 更好地适应和掌控大学生活, 为快速适应更为复杂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 需要来自学生家庭的帮助

家庭调适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必要因素。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应及时沟通、宽容和教导孩子, 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并积极与学校教师保持适当的联系。同时, 其角色扮演的好坏也影响和熏陶着孩子的言行举止, 避免角色误导、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当产生问题时, 健康、科学和理智的处理。

(三) 学校调适

学校调适也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主要因素。学校在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也是最主要的调适主体。应该加强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强化大学生角色意识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通过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的组合。较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优秀人才的体现, 通过学风建设活动,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增进同学间的团结, 养成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在能力与思想境界上得到双重锻炼和提升。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

通过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应对压力和调控自我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增强大学生抵抗心理危机的能力, 提高其角色扮演水平。

4、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 使大学生有机会在社会中扮演真实的角色, 使他们深刻地领悟社会对角色的规范和要求,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自觉按照角色的要求, 努力缩小自己和角色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 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活动, 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总之,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足, 大学生角色扮演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也许在前行的道路上会走弯路, 但他们会不断前进, 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生力军, 是国家的未来。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本文以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明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及大学生角色的定位、角色偏差和如何调适等问题, 对于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化,角色意识,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杨楠, 浅谈大学生角色意识的养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

[2]杨鑫、姜浩、徐雁红, 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N], 前沿, 2009 (9) 。

[3]李丹, 曹敏, 浅谈大学生的角色定位[Z], 西华师范大学:李丹, 曹敏, 2011。

上一篇:自行车运动五注意下一篇:青年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