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2024-10-11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共12篇)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篇1

一、自我控制意识决定良好的主持状态

广播节目中, 主持人的精神状态是节目主持成功与否的关键。良好的状态能使主持人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 以一种主动、审慎的态度, 为即将和正在播出的节目营造自信的氛围, 为节目的安全播出奠定基础。

有时, 主持人由于某些原因, 导致状态不佳, 话筒前易紧张、懈怠、过度兴奋等, 产生干扰主持的杂念, 甚至在节目中出现失误。这就需要主持人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 及时作出心理和生理调整, 或者在主持节目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来保持良好的主持状态。比如有些电台主持人会在主持节目前化妆, 让自己以饱满自信的状态进入直播室。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 恰是主持人自我控制意识的一种手段。

二、自我控制意识影响情感的适当表达

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如何, 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话题的选择、听众的互动、与嘉宾或其他主持人的配合等。在一些参与性强的节目中, 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观点, 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听众与主持人的观点不可能完全一样, 有分歧是正常的。如果主持人不理智, 以高人一等者自居, 自恃自己掌握话语权而与听众争执不下, 非要辩出个丁丁卯卯、是是非非, 不仅会损害主持人的形象和魅力, 更使媒体失去公信力。如果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 善于及时发现并克制自己不应表现的情感, 会给听众留下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良好印象。

三、自我控制意识平衡节目的内在节奏

不同类型的节目有着不同的行进节奏。从播放栏目曲到说完结束语, 整个节目的进程和节奏都靠主持人来完成, 尤其是直播节目, 主持人对节目行进节奏把握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内容, 还要兼顾到节目的起伏和节奏, 让节目美起来、好听起来, 否则有可能出现没有变化感的四平八稳, 或者是不留缝隙的你追我赶, 使得整档节目失去章法, 让听众无所适从。

徐州音乐台《音乐早餐》是一档收听率较高的早间音乐节目, 主持人认真研究听众在早晨起居活动的时间分配, 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 播节奏和风格适宜的歌曲。这种做好案头功课的做法也是主持人自我控制意识的一种表现, 使得主持人能够适时调整节目的行进节奏。

四、自我控制意识形成个性化主持风格

成功的节目主持人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自我控制意识不仅能使个性特色更加突出, 也会进一步完善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 它是主持人以自我控制的意识, 寻找不足, 扬长避短, 促使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徐州交通台《第一房产》栏目的主持人, 平常比较关注和研究房地产的市场状况和专业知识, 还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专业资质证书, 主持人的自身特质与节目融合, 形成了专家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提高了节目的服务水平和影响力。而有些主持人对节目中所需的专业知识浅尝辄止, 满足于“能够和嘉宾接上话, 听众不觉得自己是外行”, 这样不仅主持的节目不温不火, 更谈不上什么主持风格。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正是在自我控制意识的调控下逐步形成的, 它是自我控制意识在深层次的能动反应, 形成了主持人的一种内在品质。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篇2

广播主持人是播音节目的主体,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广播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广播主持人的素质也是目前广播行业所重点关注度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提高播音主持人专业素质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逐渐的走进我们的生活,目前,世界上的手机互联网用户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增长,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预示这广播咨询类媒体必须要发生革新。在此情况下,基于手机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用户也在逐渐增多,人们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都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也为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由于传统的广播大多采用无线电波来作为传播介质,再这样的传播方式下,人们接受广播信息还需要通过收音机等设备来进行,并且这种广播方式也会受到设备的限制,而广播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也很有着一定的及时性,并不能够将广播信息长久的保存。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技术也逐渐的走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广播电台也开始利用网站等网络资源来进行在线直播以及点播等各种新的服务,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弥补了传统广播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于提高广播的形态和发展空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广播电台中很多都完全依赖网络来进行广播服务,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视银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国际台以及北京广播网等所采用的广播服务都是网络广播,并且将网络视频等服务与广播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更加丰富了广播的内容,其中不仅包括了音频,还有视频、文字、图片以及各种综合性的元素,这样在新媒体的时代,广播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途径,并且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能够获得更多的更加广阔的平台,这样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有了更多的方式选择。

新媒体的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在传统广播时代,收听广播信息的大多数是学生和中老年人,并且收听的人群也都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在收听过程中如果离开收音机那么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手机网络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人们利用手机就可以进行广播信息的接受,并且更多的人群也会加入到广播听众的群体,而一些以往不会去收听广播的人也会开始收听广播,这样广播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也是广播发展中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不断普及让智能手机用户的接受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以往线性接收的方式也逐步的发展为了非线性的接收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向被动收听也逐步的发展为双向互动收听,这也是广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广播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手机网络时代,微信、微博等软件也更加方便了人们参与到广播节目中,目前很多人也都习惯于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听众们也乐于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平台来与其他人分享,特别是主持人在进行广播节目汇总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了解听众们的想法,这样即便不用通过广播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互动,并且让听众们参与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我国很多地区在广播频道中也都加入了微博、微信等不同的播报方式,比如路况、天气等信息,这样也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广播主持人的专业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播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播音主持人是广播的主体,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积极的参加到实践中学习才能够更好的让听众满意,同时对于提高主持人自身的竞争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

直播间里的新要求

掌握良好的镜头感。传统的广播节目中通常只重视声音的传播和表达,而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中不仅实现了网络传播的方式,并且也为电台直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在镜头下要更加注重语言环境的应用,并且根据节目的风格来准确的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和语言的特点,既要沉稳大方、又要语言得体,并且在播音内容上也要准备充分,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对广播节目的关注度。并且主持人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播音,通过声音、眼神以及肢体语言等来提高听众广播节目的代入感,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让观众感受到广播节目的魅力。

熟练操作新媒体工具。与传统广播依靠电话、短信参与节目不同,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愈发倚重。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十套频率101档自办节目中,通过微博、微信参与的节目就有90档左右。这就要求主持人熟练使用微博、微信平台,并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实现节目内外的无缝连接。同时,为了适应网络电台、网络广播、电话广播、手机电台等新的广播形态对节目碎片化的要求,主持人必须熟练使用Adobe Audition、Samplitude 2496等数字音频处理软件,在做节目时尽量做到单元化、规范化,以方便后期对音频节目的编辑、制作、上网。

直播间外的新要求

灵活的跨界主持能力。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媒介融合、跨界发展。早在2000年,北京电台著名主持人苏京平便开始与北京电视台合作,主持电视节目《夫妻剧场》,每期节目都会以一对夫妻的真实经历为主线,穿插话剧小品的演出,讲述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故事。节目播出后,苏京平随即又出现在广播节目《人生热线》中,引导听众就《夫妻剧场》当期故事展开话题讨论,寻求夫妻和谐相处之道。两大媒介联手,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别开生面的节目,收听率、收视率不断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苏京平也被誉为广播界里的“电视明星”。

.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自主持人中心制的概念提出并逐步实现以来,一些主持人真正成了一个节目的灵魂。有些电台主持在广播中也成立了新形式的广播节目,比如连通了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公交车等的参与,这样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广播电台来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广播电台的认可程度,而这也是广播电台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扎实的语言演播能力。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传递对于广播媒体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电台节目中也都采用了信息碎片化的方式来作为广播节目的传播,并且很多广播节目中主持人也作为了信息创博的主要途径,在网络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样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演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很多播音主持人也在逐步的进行着新的转变,并且也因此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继续进步,未来广播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更多的融媒体特征,传播介质更加多样,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节目类型也将趋于多元化。传统广播主持人只有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与时俱进,才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广播主持人。

论广播主持人的素质 篇3

一、政治素质

节目主持人应具有正确的导向意识。在我国,广播电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新闻类主持人还是娱乐类主持人都首先要明确这一点。作为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节目主持人是喉舌的喉舌、工具的工具,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节目主持人的聪明才智,做好宣传工作。作为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就要时刻想到“我是党的宣传员,是媒体的体现者”,在节目的策划、构思、编排及话筒前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大局出发,这样就可以避免个别主持人在话筒前出政治性差错,犯导向性错误。节目主持人应加强政治学习,以提高政治素质。节目主持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我们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只有这樣,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此影响受众。

主持人不仅应自觉地加强政治学习,还应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敏感话题,这就要求主持人加强调查研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令、决策有一个切身感受,增强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节目的选题和嘉宾的选择,才能在屏幕上、话筒前保证不出政策性差错,并使节目具有一定深度。

二、专业素质

广播节目主持人要进行信息传播离不开有声语言的运用。主持人的语言是工作语言,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语言。既然是工作语言,就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标准、规范、简练。主持人的语言是源自生活的。既然来源于生活,就决不是生活语言的照搬和复制。它是一种经过严格锤炼而纯化了的艺术语言。作为节目主持人,要避免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毛病带到节目里来。首先要做到起码的语音音调的标准。根据国家语委的规定,全国主持人必须讲普通话,而且要通过普通话考级。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除了要规范流畅地发音吐字,还要加强语言交流的口语化。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说出来的语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是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的,语言中的语气、停顿、转换都要表达主持人特有的语言个性,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说话,通常都是在限制中进行的,这个限制,是指“节目时间”的限制,因此主持人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根据节目内容表达完整的语意和中心思想,要将自己的话说得简明、集中、适听,便于听众的理解。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要临场不乱,从容不迫,以一念抵万念,那就是心中只有话筒,话筒代表你的听众,讲话要有对象感,这样才能亲切、自然、口语化地主持你的节目。

要主持好节目,主持人就要参与节目制作。节目制作过程包括了采(含策划)、编、播三个主要环节。根据主持人参与节目程度的不同,就有人把主持人分为“采编播合作”和“采编播一体”这两种类型。“采编播合作”就是编辑为主持人写稿、主持人照稿播讲,或部分参与节目制作。而“采编播合一”则是整个节目都由主持人单独完成,主持人参与节目的采编播全过程。应该说,节目主持人的能力差别体现在水平上,而不是形式上。“采编播合一”有着不可否认的突出优势,有条件的可以去做,但不必完全拘于一格,让所有的节目主持人都“采编播合一”,这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应该根据主持人的精力、能力等一些实际情况而定。

三、文化素质

作为一名广播主持人,应多方面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钻研自己的专业,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提高整个节目的质量。人们常用“杂家”来形容主持人。我想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主持人应涉猎广泛,触类旁通,应是复合型人才。无论是文学、音乐、历史、地理、美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等等,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主持人都应学习。涉猎的面不仅要广,还要根据主持的节目类型和主题,强调它的深度。比如经济类型栏目的主持人应通晓有关经济的各种专业名词及相关政策,要做到脱口而出,成为经济领域的内行和专家。

总之,只有主持人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在主持节目时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话,出口时才能做到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反之,则会造成不知所云,无聊调侃。文化素质是主持人的知识水平、艺术修养、法律观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知道,“文化”始终是人类关注的重心。只要观众看到主持人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文化修养是实而又实的东西,就一定会被接纳和肯定。相反,没有深厚的知识文化为积淀,主持人即使有娴熟的表达技巧也是一个花架子。广播主持人发展的趋势将是越来越多的复合型的主持人占据广播。新闻型的节目主持人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要思维敏捷、逻辑严谨;综艺型的节目主持人要有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要成为艺术作品的鉴赏家。服务型的节目主持人要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热情的服务态度;知识型的节目主持人不但要用语准确,概念清晰,而且还要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成为所涉及内容的内行和专家。

节目主持人作为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庞大的主持人队伍直接影响着受众,而这种影响的作用又日益明显和重要,提高主持人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河南电台信息广播)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记者意识 篇4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新闻广播为例。江苏新闻广播是江苏省内第一家专业新闻广播,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是其追求和宗旨。节目形态的更新对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全天每逢整半点滚动播出全球范围内的即时新闻资讯, 新闻主播不仅面对的是手头的稿件, 还有若干不可预知的情况。比如责编示意有一火灾现场的连线需要马上切入, 兄弟台的记者正候在线上准备接受采访等。这些都需要主播作快速、机敏、恰当的处理。除了不断更新滚动播出的新闻资讯, 还包括对焦点事件的深度解读, 都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要凭借自己的新闻素养和新闻敏感制定选题, 提交采访提纲, 进行现场采访, 还要激发被采访者的潜能, 同时还要有即兴总结和评论的本领, 以不断吸引听众, 这些都必须拥有新闻记者的素质和能力。再如, 每天早晚的新闻重头戏——板块新闻节目, 对新闻资讯的归纳整理、串联和点评也给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句话, 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记者型主持人, 或者说需要具备记者能力和素养的复合型主持人。

然而, 目前的现状是, 很多在岗的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以前大多从事的是其他类型节目的主持或者单纯的新闻播音工作, 极少有在一线做记者的经历。比起有些媒体早就实行的“记者——名记者——主持人——名主持人”的用人培养机制, 单一传声筒的角色极容易大量复制, 也容易被取代, 经不住新闻节目, 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考验。

新闻主持人应当具有怎样的记者意识?首先, 新闻主持人不能只是一个传声筒, 而应该有新闻工作者的气质和能力, 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感觉敏锐, 对所要报道的内容胸有成竹, 对所要表达的观点深思熟虑, 对节目所要达到的目的了如指掌。从理想或完美的角度来说, 应当是一个采、编、播样样精通的全能新闻工作者。目前, 笔者所在的江苏新闻广播, 就已经在早晚的大板块新闻和延伸的深度新闻报道方面, 让主持人参与到新闻的编辑和采访工作中来, 这对主持人记者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 具有记者意识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能够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 根据所见所闻进行即兴评论, 要善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发表有独到见解的评论。而要做到这一点, 新闻主持人就要不断学习, 汲取最新的知识和观点,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把别人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观点, 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

打造具有记者意识的新闻主持人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一个新闻台的层面上说, 直接从记者编辑队伍中选拔可造之才是条捷径, 不过也会遇到问题, 新闻主持人的首要工作还是主持人, 不少记者平时缺乏语音和口头表达的训练, 而这方面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将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生先放在采访岗位上锻炼其记者意识和能力。

六一主持人广播稿 篇5

诶!大家记不记得,在《格林童话》中,有一个家闻户晓的童话故事,里面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经常戴一顶红色的帽子,所以大家叫她

王子菡:叫小红帽!不过,那可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我这里有一个新版的小红帽,大家想看吗? 好,下面有请荆小荷等同学为我们带来“新版小红帽”

程翔宇:值得一提的是,这完全是我们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排的呢!大家鼓掌欢迎

3 张辉:真好看呀,我都没看够呢

党世斌:你没看够吗?下面,让我带同学们穿越历史,去看一段历史剧吧

张辉:好呀好呀!是什么历史剧

党世斌:是“荆轲刺秦王”

刘洋:那可好看了!我们快去看吧

4 党世斌:哎,看了前三人的表演,我也想露两手呢

董艺:行啊,你要表演什么

党世斌:唱歌是我的强项,我当然唱喽

董艺:唱什么

党世斌:我和马帅两人要唱“中国少年”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篇6

关键词:高端新闻访谈 身份定位 节目主持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系列高端访谈节目《做客中央台》自2002年推出以来,一直是中央电台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形成了品牌。该栏目主要以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中副省(部)级以上官员、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为访谈对象,开办十年来,有近两百位时任地方和部委主要负责人走进节目与全国听众沟通交流,解读方针政策,畅谈施政方略。该节目已经成为两会期间政府与百姓沟通交流、平等对话的信息平台。

据央视索福瑞调查统计,与上年同时段日常节目相比,2011年《做客中央台》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环比均明显上涨,收听率环比上涨50%,市场份额环比上涨32.73%,收听表现十分抢眼。这充分表明,高端访谈节目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2012年,《做客中央台》节目首次在直播间设立“微博墙”,受访嘉宾第一时间可与受众互动沟通。据统计,《做客中央台》节目播出期间,共收到网友评论11940条,占中央电台两会报道新浪微博评论总数的35%。其中,直播间“微博墙”评论177520条,转发8625次。这些都强有力地说明,受众对高端新闻访谈节目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很高。

笔者有幸参与了2012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的节目创作,在节目实践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高端新闻访谈节目有别于其他一般新闻访谈节目。其迥异之处在于受访嘉宾的特殊性——受访者均是某一领域或地区的高层决策者、政策法规的制订者,影响力不容小觑。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既体现嘉宾的个性特征,又凸显“对话”的本色;既突出政府的“以民为本”,又满足受众“探寻”的渴望?在笔者看来,主持人在节目中明晰而准确的身份定位至关重要。

一、主持人要做好节目进程的引导者

人物是访谈节目不变的核心,每期嘉宾虽在不同领域内“术业有专攻”,然而,主持人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展现每一个人物的施政方略、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访谈节目主持人很容易走入误区,对身份等同于或略低于自己的嘉宾,往往会带着审视和同情的感情色彩与其进行对话,而对高端嘉宾却往往容易怀着崇敬之情进行肤浅的提问。其中的原因正是由于主持人作为节目引导者的身份不清造成的。对于身份特殊的高端嘉宾,如何引领他们展开有效的对话是衡量整期节目可听性的关键。主持人在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中可以被比作“舵手”:内容的把握、节奏的掌控、话题的甄选、沟通的无碍、互动的通达,这些都是主持人引领作用中的核心元素。

笔者认为,针对不同高端受访者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什么时候展示施政纲领?什么时候进行百姓提问?受众互动是穿插其中随时进行,还是安排在固定环节展示?真情互动展示嘉宾哪方面的性格魅力?这些都要因人而异。以节目主持实践为例,2012年《做客中央台》主持人针对每期嘉宾的不同身份、背景,梳理出当期节目的核心引导词,整期节目内容、节奏、话题都力求与其匹配。例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是第七次“做客中央台”,主持人用“亲切、温暖”作为引导词。第一个问题罗书记想从“江苏新现代征程”谈起,主持人引导时强调,现代化是个老辈人都熟悉的词汇,江苏此时重提这个词,有什么渊源吗?如此提问避免了问题的宏观性,罗书记随之接过问题,讲起了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受众研究部《听评简报》这样形容这期节目的整体效果:“编排新颖,配乐精当,主持热情、自然,掌控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很好地串联全程,显得平稳有序。”再如: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接受访谈是在2012年春运结束前一天。直播团队及时梳理出当时最新统计数据,由统计数据看出,今年春节,除了火车和飞机这两种方式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走高速公路,乘车、自驾回家。继而引出了本期访谈的主题——目前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0万公里。为了让听众对数字有更深刻的了解,主持人换算后告诉听众:10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一圈半。整个访谈过程紧紧围绕“民生”,深入浅出展开对话。李盛霖部长侃侃而谈,思路敏捷而通畅。整期节目紧凑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主持人要做好百姓的代言人

百姓爱听的节目,说的一定是和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受众对高端新闻访谈节目的需求决定了主持人的身份定位必须考虑百姓的诉求。高端新闻访谈节目最忌讳天马行空、高谈阔论。如何让节目“接地气”,是主持人必须思考的问题。“问民生热点”、“寻百姓所想”是2012《做客中央台》主持人最花费心力设计的环节。如何当好百姓代言人?主持人既要针对受众欲知能力做相应调查了解,还要对应做出预判断和问题预案设计。十一届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来京参加两会期间,甘肃下起大雪,很多地区受灾,会宁县灾情严重。主持人接通当地受灾老乡电话,王书记由此进一步了解灾情,并现场办公。他急切询问老乡家里受灾的具体情况,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挂断电话后,王书记的第一句话是:“我心里很不放心。”主持人如果没有提前对甘肃情况作及时了解和判断,就无法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为他们服务。

再如,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是第一次做客中央臺。气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主持人从刚刚过去的寒冬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开场,请郑局长作为气象专家,给气候把把脉,说说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猜想。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聊起,低视角切入,开场就紧紧抓住了听众。随后又从百姓对天气预报的看法、建议和不解入手,层层追问,探求热点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预报是比较准的,准确率能有多高?”、“什么样的预报准确率相对比较低?”、“天气预报有没有可能更细些?”、“天气预报将来会发生哪些我们可能想不到,但是更实用的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凭空追问的,而是主持人和编辑提前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其他新媒体等进行大量问题征集调查中得到的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就是对受众欲知能力的了解,这种了解能更好地帮助主持人从百姓代言人的角度提出恰当的问题,拉近高端嘉宾与受众的距离。如果没有百姓代言人这层身份,高端访谈节目势必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也无法实现广播“三贴近”的诉求。

nlc202309030215

三、主持人要做好“忠于职守的媒体人”

不论是节目的“引导者”身份,还是“百姓代言人”身份,我们都不能忘记主持人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身份定位。访谈只是节目的一种样态,寻根溯源,我们最终期望的是贴近新闻事实。在新闻访谈节目中,对新闻事件公正、客观的态度是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体现,这要通过主持人来实现。因此,主持人以媒体人身份的提问对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和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十一届人大代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来访当天上午,2012年2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新鲜出炉,跑赢了3.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扭转了长达两年的负利率状态。可以说,这是当天媒体炙手可热的信息。在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开门见山,请马局长解读数据。此外,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今年2月份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成,主持人及时转换话题,请马局长继续解读。这一访谈即刻凸显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访谈主持人的舆论监督与信息解读的传播定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期节目访谈的主题是‘统计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什么关系’,显然这是个专业性比较强、比较枯燥的话题。但是由于准备充分,无论是嘉宾的介绍还是主持人的提问,都浅显易懂,吸引听众继续收听下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听评简报》)

诸如此类的案例還有不少,比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的做客主题是质量强国、质量立省。主持人由“无处不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最终谈到本期节目主旨——国务院新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2-2020)》,并请嘉宾深入解读纲要内涵及其对未来生活的指导意义。在这期节目过程中,主持人有效地发挥了探究新闻真相的媒介功能,话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地接近了新闻主题,最终实现了节目的传播主旨。

作为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一种传播身份同时承载着三个不同的传播定位。合理的定位是主持人对媒介、对节目、对被访者、对受众的清晰认知,以及对高端新闻访谈节目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高端新闻访谈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节目嘉宾的特殊性,主持人要善于在节目中营造深入交流的氛围,消除受访人物的心理隔阂,把高端嘉宾的语汇解读成听众百姓听得懂、爱听的“家常话”;二是主持人在节目中既要善于倾听,又要适时探询,从而充分展示嘉宾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三是主持人在进直播间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被访嘉宾的身份性信息以及百姓的关注焦点等。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端嘉宾在新闻访谈节目中展开丰富阅历、打开内心世界、详尽解读新闻,最终实现对听众心灵的撞击、震撼和感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本文编辑:莫玉玲)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主体意识,受众意识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 对报纸、广播等一些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带来了冲击。为了在受众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广播电视编辑要加强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推动广播电视持续健康的发展。[1]编辑在广播电视中要考虑受众意识, 坚持主体意识, 强化自身责任感, 呈现优质的栏目, 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服务。[2]

一、广播电视编辑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缺少真实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新闻媒体的繁荣。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加剧, 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新闻媒体市场化中, 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 采用夸大的新闻播报方式, 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一些小报记者仅从当事人的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进行判断, 撰写虚假的新闻信息, 受众很容易被虚假的新闻信息所误导, 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3]国家对新闻报道当事人未如实报道没有相关规定, 一般不会起诉编辑, 导致这些年新闻的真实性不断降低, 新闻播报背离了原来的真相, 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许多假新闻进入大众生活, 新闻编辑没有充分把握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阻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 因此新闻编辑还需要提高识别力和判断力。

(二) 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缺少多样性

人们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 传统的新闻播报节目, 是由一个主持人进行生硬地播报, 比较枯燥。受众都喜欢接收新信息, 无论多么优秀的新闻广播电视播报, 时间太长则会让人产生厌烦感。许多广播电视为提升收视率, 积极寻求节目的创新, 尤其是可塑性较高的综艺节目。尽管国家对娱乐进行了限制, 但广播电视节目依然在不断地变革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广播电视的新闻播报在群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 我们都是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发生的事件, 如今, 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坐下来观看广播电视节目, 多是一些退休老人喜欢观看广播电视, 因为这部分人有充足的时间。新闻形式需要符合受众的需求。

(三) 广播电视编辑缺少创新意识

当前人们可以自由谈论, 正规的广播电视媒体极少关心民生问题, 播报内容多是有关国家政策的介绍、稀奇的事件、世界各国的争端, 极少涉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一些小报媒体撰写的均是明星绯闻, 不免让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中能够看出, 广播电视的新闻需要创新, 当前纸媒销量不理想, 而电子媒体日渐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比纸媒的内容更丰富, 许多纸媒没有提及的内容均能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编辑的创新, 要坚持实事求是, 结合群众生活实际, 反映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强化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

(一) 迎合受众需求, 构建科学的节目体系

广播电视编辑对节目的设置要兼顾许多方面, 既有转播类节目, 也有自办节目;要有新闻信息节目, 还要有教育、服务、休闲的节目。和部分自办节目存在时间上的冲突, 可以采用设置专题节目或板块节目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播出。重视全面性, 明确节目和娱乐节目本身重点。从受众需求出发, 全面设计节目, 突出重点。广播电视的播报形式应当是多元化且不断更新的, 改变传统广播电视中固定的新闻播报形式,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穿插栏目与娱乐性节目, 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二) 切合受众心声, 加入民俗文化

许多新闻节目的素材都是源于人民的生活, 广播电视编辑一定要融入民众的生活, 切合民众的心声, 关心国计民生, 想民众之所想, 编排的新闻节目要走群众路线, 新闻播报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确保新闻播报内容的客观、真实、公正。将一些民俗文化融入广播综合性新闻节目中, 让观众在观看这些新闻节目的同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学习。

(三) 结合受众实际, 设置合适的节目形式

首先, 广播电视节目要结合受众实际, 播报的新闻节目必须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因为农村地区的受众的受教育水平较低, 所以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要播报信息量小的节目, 放缓播报的语速, 多重复一些新闻信息, 便于群众理解和掌握。其次, 广播电视编辑播报的新闻节目要紧贴农村生活, 引起农民的注意。而播放娱乐新闻节目不容易调动农村群众的兴趣。广播电视播放的栏目或节目以短为主, 长节目要结合短节目。主要因为受众信息接受能力及兴趣有限, 时间过长容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让受众产生厌倦感, 所以要调整新闻节目的时长, 方便受众接受其中的信息。

三、结语

广播电视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播报的内容无法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 但要体现出价值。[4]所以, 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运用理性思维, 播报的节目必须是真实、有效的, 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受众意识下, 编辑要倾听群众的心声, 走入群众中, 编排切合群众实际的新闻节目。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 广播电视编辑栏目的收视率不断降低, 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听取群众意见, 合理编排节目, 凸显新闻节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合群众实际, 加入民俗文化;采用新的播报方式, 增添新的节目内容, 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提高节目收视率。

参考文献

[1]李左军.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学中国人, 2014 (18) :111.

[2]张丽燕.论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技传播, 2014 (22) :87+90.

[3]方瑛.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J].科学中国人, 2014 (24) :64-65.

广播新闻编辑创意意识的培养 篇8

广播新闻编辑的主要特点

1.适合声音传播的规律

在三大传播媒介中,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也是独有的传播工具,但是广播中的声音经过相关设备的传输,无论是情感,还是其他影响设备,都与现实情况下的声音有所差距。这就要求广播新闻的编辑要创造性的运用声音工具有效的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送,要不断适应电波传送介质下的声音传播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发挥出声音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而且还要克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适应的线性传播的需要

报纸媒介是以面进行信息的传播, 而广播是以线性的模式进行的传播,以节目的播出为主要载体,稿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广播节目中的新闻内容只能靠广播员一句话一句话的播送出来,受众也只能一句话一句话的进行收听,这说明了听众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和收听时间的主观能动性。电视虽然也是线性传播,但是,它结合了画面和文字,具有双向互动性,与广播有一定的差别。广播的这种传播的特点或者说传播的局限性,决定了广播中涉及的任何广播信息必须符合这一传播方式的需求。

3.适应了听众的收听习惯

广播的受众是处于一种随时丢失的状态,不能在局部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收听,这个特点与电视受众的特点基本相同,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同点。与报纸相比,报纸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进行阅读和浏览,而对于媒介来说,媒介的传播方式就决定了受众信息接收的方式和接收的状态,这也是制约广播新闻编辑创意意识培养的重要阻碍。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适应了受众的收听习惯,通过对新闻稿件和节目的播出形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吸引受众能够主动积极的接受广播的信息,这既是广播新闻编辑创意意识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其将来工作的重点。对于广播新闻的编辑来说,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充分发挥听众的选择主动权和参与度,保持较高的收听专注度。

广播新闻编辑创意意识的培养途径

1.认真把握好新闻的撰写部分,充分发挥新闻各个部分的引领作用

在简短的播出时间内扩充信息的含量,让听众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最有效的新闻信息,这是当代社会对广播新闻的最高要求。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扩充信息的含量,很多广播电台缩短了新闻报道的篇幅,增加了每次节目新闻报道的数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广播在三大媒介中的竞争力和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扩大节目的信息的容量不单单是新闻的数量,而是应该注重能够为听众提供更多有效、详实、客观的信息。

2.善于按照广播传播的特点处理新闻中涉及的背景材料

这里所说的处理好新闻中的背景材料主要包括:首先,保证新闻中的材料简洁,防止新闻背景掩盖了真正的新闻事实,将新闻中更为重点的内容冲淡或者将其埋没;其次,为听众理解事物的最新状态提供条件;再次,在新闻写作时,新闻中的背景材料要尽可能的与新闻中的事实有关,防止新闻中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报纸作为纸质媒体可以进行保存、检索,与之相关的新闻不需要进行叙述,但是广播不同,对于上一期节目中的新闻事实可能有些听众没有听到或者收听的不完全,甚至没有记住新闻中的内容,所以对于广播来说,及时是上一档节目中报道的事实也得在节目的开始重复一遍;最后,广播新闻中的背景材料不要过于集中,因为听众在半接受状态下,很可能会记住后面忘记前面,未必能够把背景材料与新闻事件的主体联系起来。

3.善于处理新闻稿件中的繁简关系

广播中的新闻内容要求报道简短明确,简介快速,在新闻写作时不能拖泥带水,也就说所新闻内容简单明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让听众能够确切的理解新闻中叙述的内容,加深听众印象,就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展开和论述,为受众提供能够正确理解相关事情的有效材料,这些材料包括知识性材料和对某些关键词的解释,必要时需要做进一步的重读。但是集中绝不是单一的集中,单一的集中难免会遗漏重要的新闻信息或者受众最为关心的新闻信息,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节目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越是新闻中的重点越要兼顾一般,努力在有效的时间内拓宽报道的面积,这是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守则。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篇9

1 思维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为了应对新媒体以及网络新闻的冲击, 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不能再停留在国企、事业单位的封闭思想内, 而是要力求革新。新闻编辑的思维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闻话题敏感度的提升和新闻意识的改变。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而言, 首先要对国家方针、政策等具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且对于新闻事件的发生、政治舆论导向及新闻媒体的服务意识保持灵敏的嗅觉和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在新闻题材的选取、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新闻面向人群等方面突出重点, 吸引民众的关注度和对新闻的兴趣。

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领域, 对于新闻意识的改变势在必行。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广播电视等媒体也逐渐纳入市场竞争的范围之内, 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也要具有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 在对图片、视频和文字等新闻作品编辑的同时, 也要具有策划营销意识, 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范围的扩大及新闻互动性的增强, 广播电视新闻不再仅仅具有新闻传播的功能, 更有接受公众对于新闻的质疑和答疑的义务。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具有受众意识, 让新闻作品为受众人群所接受并为之负责。

2 内容创新

新媒体的出现, 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内容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内容来自于任务的需求及媒体自身对于新闻价值的挖掘, 而使大众被动接受一些不喜欢的新闻题材和内容。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公众也逐渐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参与者, 这就迫使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内容发生变革, 可以根据受众的新闻需求而定制新闻内容。因此, 新闻编辑内容从原来几乎清一色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 逐渐将重点放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当中, 满足了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

另外, 应该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对新闻事件的信息挖掘, 新闻信息点的捕捉等方面要更为系统和广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内容上的创新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信新闻编辑内容的创新能够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机。

3 形式创新

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QQ等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促使大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朝快餐式的“短”“小”“精”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形式创新, 满足大众在短时间内对于新闻信息的阅读和价值获取的需求。另外,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介, 而是要尝试应用新媒体方式, 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闻发布平台, 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新闻阅读, 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新闻报道题材的创新。传统广播电视的“通讯”“消息”等传统题材, 以及播报方式的程序化、官方化, 让公众逐渐丧失了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不利于新闻消息的传播。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通过热点新闻、有奖新闻线索提供、背景新闻等新闻形式, 或者在对于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作品的编辑中采用新颖的编排方式和手法, 给大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吸引大众对新闻的关注, 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4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 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同时要在新闻编辑的内容、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创新。新闻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才能顺应媒体时代的发展, 制作精品新闻, 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华,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 新闻天地, 2015 (5) .

[2]刘丽敏, 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和思考[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

广播现场直播的四种意识 篇10

一、坐标意识

所谓坐标意识, 就是准确了解、判断听众想听什么。在此基础上找准位置, 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

现场直播虽生动活泼, 易感染听众, 但是当直播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广播媒体在常态下往往使直播流于形式, 为了直播而直播, 没有找准位置, 没有研究听众的心理诉求, 因此造成形式大于内容, 天马行空, 漫无目的。这就要求在直播前, 现场的记者和主持人要有坐标意识, 要深入现场, 首先要完成概括性思维, 也就是把自己了解到的大量的信息, 诸如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等等, 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分析、判断, 从而概括出一种现象, 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 以此作为直播过程的指导思想, 从新闻采访学的角度而言, 就是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分析、考量的过程, 只有这样直播的内容才有思想, 有灵魂, 有高度, 有内涵。找准坐标后, 在直播过程中就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例, 最生动的事实, 向听众传达他们最想听的内容, 从而深化表现主题, 这也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最基本特征的直接体现, 因此说坐标意识能使直播做到取舍得当, 意由心生, 听众听来才觉得过瘾。

二、信息意识

如果说坐标意识是现场直播的树干, 而信息意识就是充盈其间的海量的信息, 听众从记者、主持人的每一句话中都能感到有效信息的冲击, 因此说信息意识就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 让听众能听到什么。

现在很多直播过程中, 记者与主持人都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 往往会出现不能自拔的现象, 忽视了新闻事实, 有意无意中自己争相出位, 这实际上就是信息意识的欠缺, 一种失职。在现场直播中记者与主持人同样是新闻事件冷静的旁观者和忠实的记录者, 听众要通过你的话筒了解事件的本质和真相, 听到他们想听的, 从而引起听众的关注, 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直播中, 听众没有关注你的报道,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记者、主持人个人身上, 你的直播未成为新闻, 而你却借此成了“名人”, 这就本末倒置了。

信息意识的确立就是让记者、主持人随时提醒自己, 自己是新闻报道人决不是新闻当事人, 这样在直播中才能找准位置。

三、真实意识

真实意识, 简言之就是让听众能听到真实的表达, 这其中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具体的、物态的真实, 比如直播的地点、场景、人物等;二是抽象的、意识形态的真实, 比如真实的思想表达。

众所周知,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原则, 综合宜少, 典型宜多。听众首先接受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生动、鲜活的事实, 通过这个窗口, 才能于细微处见精神, 体味时代的脉搏, 感知社会的良莠。然而有些记者在直播中因种种原因忽视了这一点, 热衷“精心策划”, 其结果不是凭空臆断, 就是空话大话连篇, 于是才有了在宾馆里用手机向直播间传送“现场”的消息, 造成误导, 舆论一片哗然。记者和主持人不仅是新闻人同样也是道德行为的引导者, 恪守真实意识才能让听众在直播中听到想听的内容, 杜绝做作与虚假, 才能在听众中建立社会公平, 体现媒体的道德力量。

四、声音意识

广播直播中的声音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场的声音, 比如阅兵式的直播, 背景中往往会有“咔、咔”士兵走队列的声音;另一种就是记者、主持人的声音。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 而现场的自然音响更能彰显一种亲切, 自然之感, 音响师在直播中根据情节只要删减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而记者和主持人的声音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占到了节目时长的最重要的部分, 往往起到画龙点睛, 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有很多记者、主持人为了烘托直播的气氛, 增强感染力, 却忽视了新闻真实, 平实的表达, 而是以文学的语言和技巧来组织语言, 进行叙述。听来文采飞扬, 声音优美, 也会使听众思绪万千, 但这却是记者、主持人对直播的主观臆断。

广播主持人的意识 篇11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也逐渐的走进我们的生活,目前,世界上的手机互联网用户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增长,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预示这广播咨询类媒体必须要发生革新。在此情况下,基于手机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等用户也在逐渐增多,人们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都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也为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发展前景

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由于传统的广播大多采用无线电波来作为传播介质,再这样的传播方式下,人们接受广播信息还需要通过收音机等设备来进行,并且这种广播方式也会受到设备的限制,而广播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也很有着一定的及时性,并不能够将广播信息长久的保存。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技术也逐渐的走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广播电台也开始利用网站等网络资源来进行在线直播以及点播等各种新的服务,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弥补了传统广播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对于提高广播的形态和发展空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广播电台中很多都完全依赖网络来进行广播服务,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视银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国际台以及北京广播网等所采用的广播服务都是网络广播,并且将网络视频等服务与广播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更加丰富了广播的内容,其中不仅包括了音频,还有视频、文字、图片以及各种综合性的元素,这样在新媒体的时代,广播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途径,并且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能够获得更多的更加广阔的平台,这样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有了更多的方式选择。

新媒体的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在传统广播时代,收听广播信息的大多数是学生和中老年人,并且收听的人群也都形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在收听过程中如果离开收音机那么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手机网络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人们利用手机就可以进行广播信息的接受,并且更多的人群也会加入到广播听众的群体,而一些以往不会去收听广播的人也会开始收听广播,这样广播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也是广播发展中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手机用户的不断普及让智能手机用户的接受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以往线性接收的方式也逐步的发展为了非线性的接收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向被动收听也逐步的发展为双向互动收听,这也是广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广播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手机网络时代,微信、微博等软件也更加方便了人们参与到广播节目中,目前很多人也都习惯于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来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听众们也乐于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平台来与其他人分享,特别是主持人在进行广播节目汇总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来了解听众们的想法,这样即便不用通过广播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互动,并且让听众们参与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我国很多地区在广播频道中也都加入了微博、微信等不同的播报方式,比如路况、天气等信息,这样也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广播主持人的专业素质也要不断的提高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播出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播音主持人是广播的主体,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且积极的参加到实践中学习才能够更好的让听众满意,同时对于提高主持人自身的竞争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

直播间里的新要求

掌握良好的镜头感。传统的广播节目中通常只重视声音的传播和表达,而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中不仅实现了网络传播的方式,并且也为电台直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播音主持人在镜头下要更加注重语言环境的应用,并且根据节目的风格来准确的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和语言的特点,既要沉稳大方、又要语言得体,并且在播音内容上也要准备充分,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对广播节目的关注度。并且主持人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播音,通过声音、眼神以及肢体语言等来提高听众广播节目的代入感,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让观众感受到广播节目的魅力。

熟练操作新媒体工具。与传统广播依靠电话、短信参与节目不同,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愈发倚重。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十套频率101档自办节目中,通过微博、微信参与的节目就有90档左右。这就要求主持人熟练使用微博、微信平台,并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实现节目内外的无缝连接。同时,为了适应网络电台、网络广播、电话广播、手机电台等新的广播形态对节目碎片化的要求,主持人必须熟练使用Adobe Audition、Samplitude 2496等数字音频处理软件,在做节目时尽量做到单元化、规范化,以方便后期对音频节目的编辑、制作、上网。

直播间外的新要求

灵活的跨界主持能力。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媒介融合、跨界发展。早在2000年,北京电台著名主持人苏京平便开始与北京电视台合作,主持电视节目《夫妻剧场》,每期节目都会以一对夫妻的真实经历为主线,穿插话剧小品的演出,讲述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故事。节目播出后,苏京平随即又出现在广播节目《人生热线》中,引导听众就《夫妻剧场》当期故事展开话题讨论,寻求夫妻和谐相处之道。两大媒介联手,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别开生面的节目,收听率、收视率不断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苏京平也被誉为广播界里的“电视明星”。

.较强的活动策划能力。自主持人中心制的概念提出并逐步实现以来,一些主持人真正成了一个节目的灵魂。有些电台主持在广播中也成立了新形式的广播节目,比如连通了私家车、出租车以及公交车等的参与,这样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广播电台来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广播电台的认可程度,而这也是广播电台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扎实的语言演播能力。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传递对于广播媒体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电台节目中也都采用了信息碎片化的方式来作为广播节目的传播,并且很多广播节目中主持人也作为了信息创博的主要途径,在网络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样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演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很多播音主持人也在逐步的进行着新的转变,并且也因此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继续进步,未来广播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更多的融媒体特征,传播介质更加多样,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节目类型也将趋于多元化。传统广播主持人只有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与时俱进,才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广播主持人。

广播主持人的听众缘 篇12

一、对节目充满热情

热爱工作,看似套话,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当作饭碗,他就只有打工意识,不少做,但绝不会多做。以这样的态度坐在话筒前,听众和主持人怎能走到一起去。很多听众喜爱的主持人都是把主持人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理想,坐在话筒前和听众交流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对广播依恋,对话筒痴迷,他们喜欢表达,在乎听众的感受,尊重听众的喜怒哀乐。当听众的反应成为一个主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时,为听众服务便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而当主人公意识取代打工意识,做到主持人、节目和听众三者合一时,他一定会拥有良好的听众缘。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胡德兰拥有无数热爱她的听众。她曾经说过,在她退休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不敢再去电台大院,因为一走进去,就会想到她已经离开了心爱的话筒,离开了她的听众,眼泪就会止不住地流。这样的主持人当然能赢得听众的喜爱。

做一个有听众缘的主持人一定是在享受自己的工作,把每一次节目,每一次和听众的交流都看作美好的经历,把听众对自己的关注看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做节目有自己的风格

很长一段时间,主持人只是传声筒;现在,很多优秀的主持人都拥有采编播合一的能力。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色媒体、各种信息终端数不胜数,听众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信息,往往是由媒体的特色决定的,因此,主持人的风格尤为重要。

以新闻节目为例,客观播报新闻的主播只听其声、不见其人,为什么有的新闻主播会受到听众特别的青睐呢?除了音色、流畅度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不少主持人以自己的视角播报新闻,在承上启下的地方,加上自己的观点,寥寥数语,使原本从遥远空间里传来的声音变得亲切,这些声音仿佛有了生命,和一个具体的主持人的形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主持人凸显在听众面前。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早高峰》主播汪玲,本不是播音专业出身,播报新闻并不是她的强项,但是每条新闻的播报,她都加入了自己的看法、态度和立场,这让她的新闻播报很有个性,同样的新闻,人们更愿意听她说出来。

做一个有听众缘的主持人,要懂得如何在节目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寻找个性,就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有的主持人风趣幽默,有的清新可人,有的知性,有的冷峻,在节目中适当地发挥出来,可以打上自己的烙印。说不好普通话的刘仪伟主持的节目会火,而大量字正腔圆的主持人却在平淡无奇的主持中淹没了自己,很能说明这一点。

三、关注听众的感受

广播具有伴随性特点,主持人因此要关注听众听节目时的感受,他是否喜欢你的音色,是否喜欢你的主持风格,是否喜欢你节目中说的内容和播放的音乐?现在很多节目都开通了热线,与听众交流时,你的态度、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受欢迎的程度。

在乎听众的感受,要让节目听上去是美的。很多新闻类、服务类节目不重视包装环节,认为包装是音乐类节目才要注重的。其实不然,任何节目都要讲究包装,且包装要实用,能够打动人心。主持人如果研究听众的心思,就会了解他听你节目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是累了,困了,还是无聊了,才能为节目定调子,营造气氛,用音乐和语言加以渲染,吸引听众的耳朵。

在乎听众的感受,要让节目对听众有所帮助。生活服务类节目最容易出明星主持人,最容易赢得粉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节目的确有用,为听众排忧解难。如江苏新闻综合广播的《新鲜农村》节目为农民听众提供致富信息服务。主持人苏农在节目中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听众的咨询,对听众的每一个电话都耐心回答,尽自己努力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听众相信他,依赖他。一位安徽听众来南京打工,下了长途汽车,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给主持人苏农,问他在哪里能找到工作。

上一篇:货币时间价值下一篇:领悟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