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色意识

2024-09-15

多角色意识(共8篇)

多角色意识 篇1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 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其身兼数职, 责任重大, 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又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班主任的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功, 而且和几十个家庭息息相关。尤其是现在, 我们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 他们对开拓、创新有着强烈的愿望, 敢想、敢说、敢做, 但缺乏对历史的认知和体验, 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 不能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 自负又急躁, 只想轻松愉快, 不愿吃苦耐劳, 缺少感恩心理, 自私又敏感。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 班主任更应正确、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 树立“多角色意识”, 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 这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工作的成效。

一、班主任应是博爱者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也不是真正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仁爱产生仁爱。”班主任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 成为一个博爱者, 是全面、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一个博爱者需要做到尊重、宽容、关怀。

1. 爱是尊重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尊重的艺术, 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 没有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关注, 没有对学生足够的耐心, 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时批评学生是难免的事, 但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也不宜有其他老师在场。因为每个人都怕被批评, 学生尤其如此。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忌当众“热处理”, 可在避人耳目处“暗箱操作”。这是给学生一个台阶, 是对他们的尊重;学生为你搬张椅子, 你的一声“谢谢”是对他的尊重;你的一声“对不起”更是对他人格的尊重。

几年前, 我班上有一位叫杨遥的学生, 其父母从偏远的山区来无锡打工, 整天忙于生计而无暇教育孩子。而他在暑假里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 沾染了许多坏习气, 变得放荡不羁、自暴自弃。我多次找他谈话, 他都无动于衷, 仍是我行我素。慢慢地有些任课老师和同学便无视他的存在, 但我不想放弃。在一次班会课上, 我对同学们说:“由于老师工作的失误致使杨遥同学脱离了班级的大部队, 他的掉队完全是老师的责任, 今天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向杨遥同学道歉。杨遥, 对不起。”并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遥愣了一下, 突然趴在桌上哭了起来。过后我再找他谈话, 他对我说, 长这么大我是第一个对他说对不起的人。我知道是我对他人格的尊重唤起了他久违的自尊。虽然彻底改变他还要做许多工作, 但我从他悔恨的泪水中看到了希望。

2. 爱是宽容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 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 不计较或不追究。

被称为上海市另类校长的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 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习就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 教师就不仅要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差错, 而且要鼓励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 假如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 惟独偏爱那些所谓的乖孩子, 而排斥那些所谓的笨孩子, 脏孩子, 调皮的孩子, 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仔细想想, 由于工作的压力,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往往用铺天盖地的批评、尖锐刻薄的语言代替春风化雨般的表扬与欣赏;粗暴蛮横的态度代替宽容与理解;简单的做法代替耐心细致的心理疗法。抱怨声不绝于耳:这些学生怎么这么没教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怎么那么差?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身上的缺点, 而且无限放大, 于是男班主任没有了幽默, 女班主任没有了温柔。这样的结果当然只会制造出紧张的师生关系。著名学者于丹对“教师”是这么定义的:学生原本就是天使, 只是断了翅膀落到了人间。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他们折断的翅膀缝起, 让他们重新飞翔, 一路上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们。班主任尤其要学会以宽容之心宽容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

如夜自修时, 学生安静地做着作业, 讲台上班主任埋头批着作业。紧挨讲台的两个学生愉快地用纸条交流着, 班主任猛一抬头看见此情景, 眉头一皱, 两个学生顿时吓得不知所措, 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但班主任只是微笑地问了一句:“是不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两个学生顿觉无地自容。这样, 班主任用智慧和宽容既教育了学生, 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 爱是关怀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它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 它着眼于生命关怀, 着眼于人性, 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 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

一位毕业已十多年的学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谈到, 他在中学最为感动的一件事是:有一天起床晚了, 为了不至于上学迟到, 便不吃早饭匆忙赶往学校, 我知道后马上给他买来了面包, 拿来了开水。他说只要一提起我就会想起这件事。他说这事的时候, 我根本就没有一点印象, 但对于他来说却是终身难忘的一件事。它让我明白,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次, 一位学生用恳求的语气问我:“老师, 能不报分数吗?”我点头答应了。从此之后我决不当众宣布成绩, 只是公开表扬一些有进步的学生, 找那些分数不理想的学生个别谈话, 给予个别诊断和鼓励。从那之后, 我发现我班学生的成绩“一路上涨”, 特别是那些“后进”的学生, 大部分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 这应该是我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成果。

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多洒下些更正、赞美的笔墨;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犯错误时, 宽容地一笑, 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就够了;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发问时, 我们不但不厌其烦, 而且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提问的勇气;爱一个学生就是不嫌弃他是否“后进”, 而是发现他还有其他的闪光点, 并能帮助他不断进步;爱一个学生就要善于从他的目光里看出他在想什么, 他在渴望什么;爱一个学生就要经常用变化的眼光看他, 去发现他的潜力所在;爱一个学生就要让他愉快, 当他郁闷时让他开心, 当他愁苦时让他快乐……

二、班主任应是博学者

博学即学识渊博, 知识面广。这一点, 班主任较其它老师更为重要。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所以班主任不但要有对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 还要有超前意识, 明了现代教育思想, 懂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常识、信息技术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多思、持重和观察、研究事物的能力, 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信, 使学生由对班主任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服从班主任教导的行为。

1. 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任课老师, 有着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灵活得当的教学方式, 能在知识上给学生一种“震慑”的力量, 让学生从心底觉得你是个令人佩服的好老师。假如我们的听众由于我们的知识贫乏而“藐视”我们, 那班主任工作就难以开展, 建立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无从说起。这就要求班主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达到精通和专业化的程度, 对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并达到精细钻深, 还应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成果不断吸收并融合到教学中, 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 班主任要刻苦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 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易变性和可塑性。因此,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班主任要想用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育人, 就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 用以指导教育实践。班主任需要了解“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需要基本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到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 以形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风格。当代, 班主任面临的教育对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 他们在道德评判、思想认识、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心理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这更要求班主任用新的教育理论, 智慧地应对面临的新问题。

3. 要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当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日益明显, 学生信息量不断增大和学生求知欲旺盛这些实际问题时, 会发现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因此, 班主任必须时刻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一切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 甚至向学生学习;多读书, 多看报, 广泛涉猎, 积零为整, 做一个知识面广、教学技能高、有魅力的好老师。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远甚于教师。有次我下课后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聊“博客”的话题, 我很好奇, 便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于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建“博客”, 怎样用QQ聊天, 还欢迎我加入他们的“群”。后来我发现, 这对我了解班级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多事情他们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向我“汇报”的。同时我也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 促进师生相互理解。

读一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读一读孔子、孟子, 读一读经典, 读一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大教育家的论著, 用文化来滋润心田, 用理论来指导工作, 这样, 班主任在课堂里传达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个知识, 一个个概念, 而是一种文化, 一种文明, 一种理念, 一种精神。那么, 在管理上, 学生也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 而应是一种体验、理解和领悟。

三、班主任应是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时期, 如上所述,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优秀的班主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辅导,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倾听———注重个别心理辅导

班主任不仅要关心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因为只有思想高尚、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 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

而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导师,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畏惧、隔阂。要做到这一点, 班主任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时不能高高在上, 不能摆架子, 要把学生当作朋友, 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对他们充分信任, 更多地倾听、理解、发现。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话时, 班主任要让学生坐下来, 要尽量用建议、商量的口吻;在教室时, 班主任应蹲下来倾听, 与学生对话, 畅谈体会, 展现个性。“蹲下来”, 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位学生, 慢慢地, 班主任会形成一种习惯, 这样学生便因班主任的欣赏而自信, 班主任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2. 渗透———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有心的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渗透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科的教学中, 从而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 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活动。如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例如, 残疾人科学家斯帝芬·霍金身残志不残的故事, 中外一些平凡岗位中干出不平凡事业的伟大女性故事及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故事等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 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 从而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

3. 沟通———注重班团活动的教育作用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 相互沟通, 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缺乏恒心、毅力、懒惰等心理问题;开展“我班的故事”系列活动, 让学生都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 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 唱班歌, 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 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克服某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小学生心心理健康教育典范.吉林摄影出版社.

[2]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 篇2

从新闻采集到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核心,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采集、传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对于社会的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角色意识,要不断提醒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1 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其播发的信息代表着社会情况和人们的意愿。所以,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发展关系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闻记者本身能否完成任务,其自身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如果新闻记者自身能够加以重视便可促进职业任务的完成。新闻事业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和意识也将紧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新闻记者在大众的眼中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赋予了更高的期盼,而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具有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完成新闻任务的同时,塑造符合挖掘新闻事件探究者的形象;另外,也要在缩短与被采访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事件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2 新闻记者的角色发展与职业发展

新闻记者职业的发展实际就是其角色的发展。新闻记者的角色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相,因为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新闻事件真正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新闻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要对其进行探索,并且要以公正者的身份面对大众,不可以偏执、偏激。换而言之,新闻记者要作为公正的代言人出现在新闻事件中,这也是公众所需要的新闻记者形象以及对其最高的期盼。

然而,新闻事件不是固态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其发展也不一定会按照新闻记者所预期的轨迹发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相对合理的处理,由此体现出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能。

为了把新闻工作完成得更好,作为新闻记者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到社会角色,并将角色进行很好地转变。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作为亲临现场的新闻记者,要在已经准备好的新闻稿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突发情况并发挥自身才能,从而传播正确的信息给大众。

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一定要具备社会角色和意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进入到新闻事件中,与事件融合在一起,并在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准则的基础上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新闻记者脚本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好脚本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戏剧演员演出前准备充分的脚本一样关键。无论面对怎样的新闻事件,也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脚本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是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的需求。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应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应对的突发情况很多,大多时候都不会按照预先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在千变万化的突发情况中,也正考验了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现场处理能力。

在实际突发事件中,需要新闻记者始终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把控现场,不脱离预期的范围,使采访不会显得生硬甚至笑料百出,而应努力做到将新闻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展现给大众。

但是,新闻记者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脱离社会角色,不能与角色定位背道而驰,而是要把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一来脚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脚本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情施展才能,增强社会角色意识,使新闻记者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 结语

记者这个行业将不少重要职责兼于一身,一直深受大众的尊重,人们对其期望很高。因此,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新闻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同时,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个人形象及社会角色的意识感,也更加需要重视自身职责,合理运用采访技巧,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一言一行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受其职责的影响,代表着大众的意识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及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定位,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社会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高校行政秘书的角色意识 篇3

高校行政秘书是高校日常行政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高校日常行政事务和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秘书并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在行政秘书工作岗位上没有很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此,高校行政秘书为了适应高校行政事务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

作 者:王翔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行政秘书   角色意识   服务   学习 

诸子作品中角色意识探微 篇4

关键词:诸子作品,角色再现,角色意识,意义

诸子散文反映着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 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 各具风采。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思想流派的作品:《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庄子》的《秋水》 (节选) 。我再次阅读这些经典的文章时, 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现。只要有人, 只要有生活, 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在每个故事中, 人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对这些诸子大家们作品中的所隐含的角色的分析, 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 学习他们的精神, 走入他们的世界。

一.诸子作品中的不同角色

(一) 孔孟作品中的理想角色

孔子的时代, 儒学提倡上至君王, 下至草民, 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 所以孔子首先的角色是一位谦谦君子, 因此才有了他在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后, “子路率尔而对”, “夫子哂之”的表现。今时今日, 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看, 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 因为在他的描述中, “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 他们从不慌张, 从不刻意争取, 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 而一旦被委以大任, 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东方的读书人, 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 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 面对诸侯征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 曾做过一些官职, 还周游列国, 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希望改良政治, 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从而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 但他的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他晚年回乡, 一面整理典籍、编修《春秋》, 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 把他的政治主张、良苦用心全寄托在他的弟子身上。孔子相信, 在他所教的若干好人之中, 将要有若干位经过更多的训练和指导后, 会成为更高一级的人才———君子。所以在《侍坐》一文中, 孔子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出现的。在“问志”后, 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有各自的角色, 先看子路的回答: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 经过自己的努力, 三年大见成效。这种角色完全像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而子路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个政治家形象。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将来当上一个农业部长, 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外交部长———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礼赞。这三个人的理想所扮演的角色虽各有不同, 但却体现了共同的一点, 那就是积极从政, 宣扬儒家思想, 尽管最后曾皙所说与其他三人不同, 他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情景:“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有些像个隐士, 但他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就是用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后呈现出的大同世界, 这一点和孔子是不谋而合的, 也是他毕生追求的。

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有与孔子类似的经历, 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他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 《孟子》中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仍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了积极入仕、辅助君王管理国家的角色。

(二) 荀子作品中的生活角色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批判儒家学说, 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虽属儒家, 却与正统儒家有别, 他大体继承孔孟学说, 但并不墨守成规, 善于变通, 是一代通儒。《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 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议论, 而是巧妙设喻, 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铺锦列绣, 并且手法生动自然灵活, 使得此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 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我们看此文, 可以发现荀子在文中频频变换角色, 一会儿是织染工, 一会儿是木匠, 一会儿登山, 一会儿有骑马, 不久又坐船渡河……尽管是比喻, 但荀子却充分地发觉了生活中的宝藏, 连类比物, 启迪思考, 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此时的荀子是个普通人, 远离政治, 回归生活, 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得出道理, 与孔孟比较起来, 人们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

在荀子哲学思想中, “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 要学有所成, 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 (“积耨耕”) , 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 (“积斲削”) , 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 (“积反货”) , 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 (“积礼义”) ,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 夏 (中原) 人安夏那样, 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 我们就不难懂得, 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 扮演那么多角色, 选择那么多比喻, 不厌其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可以说这些生活角色的再现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 。《劝学》全文最后一段, 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 所以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 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 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 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角色的多样和丰富不就是作者对完美的德行的追求吗?

(三) 庄子作品中的“非人”角色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作品《庄子》说理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想象丰富奇特, 大量运用寓言,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而内容上已经远离尘世。所以从他的作品中会看到里面的主角是“非人”或梦幻中的自己, 如《秋水》, 而儒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角色已经淡化甚至消解了。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 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 《外物篇》中困在车辙中急待救助的鲋鱼, 等等, 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 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 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秋水》中的河伯在海神面前“望洋兴叹”, 自愧不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 轻妙无比;彭祖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 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 言虽玄虚, 但意旨深远。

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 而形有所忘”的思想, 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 貌甚丑陋, 然避祸远害, 能养其身, “终其天年”等等这些形象体现了庄子所推崇的“道”, 所以才如此闪光。

这些形象有的纯粹是虚构出来理想化的, 有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也有现实中的形象, 但却被庄子加上了一些奇行异节, 多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 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 而不像真人了。综观《庄子》诸篇, 其文皆以义理为骨髓, 以形象为血肉。如果说,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条始终的线索, 那么他设置的种种形象就是一颗颗明珠, 构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角色,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 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 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 看似荒诞, 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 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虚无”二字, 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非人”角色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 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诸子作品中的角色带给我们的启示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具体到作品的角色意识则是指作者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在作品中的再现。因此, 首先作者要明确其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不同身份角色的定位及其价值;其次, 作者要对自身角色实际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认识、判断与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让其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生动地再现。明确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有何意义?我认为不论从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启示:

1. 知人论世。

从人的社会性出发,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看诸子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想, 正所谓“文以载道”。因为他们就是通过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来或明或暗地表述他们的主张、思想, 从他们在文中对角色所倾注的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倾向进而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

2. 做人方面。

角色行为是指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 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诸子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角色扮演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 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力 (即所具有的那些能导致他成功地、有效地扮演其角色的特质和方式) 。既不自负也不自贱, 有追求的人往往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 这样的人生更实在!

3. 学习指导。

生活无处不语文, 生活处处皆学问。认识角色, 指导学习, 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 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 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做学问。像荀子的文章写得那么丰富多彩, 我认为除了他有一支灵动的笔之外, 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例如荀子的《劝学》中出现了那么多行业, 一定与荀子的亲身经历有关, 没有参与过这些劳动, 凭空杜撰是不可能在写作时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的, 只有作者的切身体验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感。作为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并不是待在家里闭门造车, 而是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让自己充当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让这些角色来磨练自己, 丰富阅历, 积累经验, 提供素材。这些道理用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我们要积极投入生活并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富起来、真实起来。二是写实与创新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论语》中循循善诱的师者到《庄子》中的“非人”角色, 写实和创新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例如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具有人的性情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思想是实, 角色是虚, 即使是真实的人物和历史的事实也被庄子加以渲染, 并按自己的思想要求来表达意旨。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 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这种创作突破了此前散文的纪实传统, 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提炼、加工、概括, 开创了新的更加艺术化、个性化的写实手法。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在写实的基础上来点创新, 是不是可以使文章更精彩?最后他们的文章告诉我们, 不同的角色也决定了不同的风格, 使之在作品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思想。孔子文如其人温文尔雅, 孟子作品气势丰沛, 荀子作品平易近人, 庄子作品奇幻诡谲。在《侍坐》一文, 几个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自己的理想, 有记叙, 有描写;《寡人之于国也》把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劝学》中妙喻连连, 生动有趣;《秋水》则是充满奇幻的想象, 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我也由此告诉学生, 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 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基本就能写出人物的个性了。写同学, 写朋友, 写亲戚, 写邻居, 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角色特点”。比如说写邻居, 不同修养、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也是不同的。写老师也得注意, 讲台上的老师是其“职业角色”, 课下的老师是其“生活角色”。总之, 写作中的角色应是鲜活的, 寄托了作者思想的而不是符号、传声筒。

参考文献

[1]冷宇.知识转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5。

[2]赵宇红.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05期:86-88。

记者采访时的角色意识 篇5

一、我是“记者”———职业身份的意识

记者就是我们的职业身份, 我们自己很清楚, 采访对象也知道, 这难道还用说吗?其实不然, 在现实的采访过程中, 往往很多记者并没有处理好这个身份, 有的太“凸显”自己的记者身份, 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有的又忘了自己是记者, 拍摄、采访起来一笔糊涂帐。这两种情况, 可能都会导致连一个顺畅的采访都做不好, 更不用说要让对方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了。

因此作为记者, 首先我们的意识里要很清楚自己此行的任务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是很重要的。但同时当我们面对采访对象时, 却尽量要把“记者”这个角色“隐藏”起来, 放在自己的脑子里, 淡化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记者身份, 甚至最好让他 (她) 忘了你是记者, 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和深入采访对象。

举个简单而直接的例子。笔者近年来拍摄的是台湾人, 在联系采访对象时, 一开始对方往往都会很客气, 甚至是有点“恭敬”地称我为“夏记者”, 不太好沟通, 于是我会笑呵呵地对对方说, 你不要叫我“夏记者”, 叫得我自己都有点紧张了!对方听后轻松了些, 一般会改叫我“夏小姐”。我说, 你也不要叫我“夏小姐”, 那么客气, 不习惯, 就叫我“小夏”吧, 大家都这么叫我。听到这样的建议, 对方的语气马上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于是在一口一个“小夏”之后, 那种陌生、客气和距离感就不见了, 渐渐地双方就能像朋友一样地聊开了。这样不但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采访, 而且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待一见面, 对方见到的就不是让人会感到有些压力的“夏记者”, 而是一个叫“小夏”的朋友。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 但其实它能起到某种暗示的作用, 淡化了采访对象对记者身份的敏感度。

当然这种身份的“隐藏”是贯穿在整个拍片、采访过程中的, 不仅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 更重要的还是记者的意识和心态, 并由其呈现出来的言行举止, 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值得信赖、可以深入交流的气息。而且有时记者还要适当地参与到采访对象中, 一起来感受和体验。但与此同时, 我们又不能忘记自己的记者身份, 它只是暂时“隐蔽”起来, 记者这根弦是始终紧绷在我们的脑子里的, 它指挥、掌控着我们的拍摄、采访进程与要求。

在采访学里, 把记者参与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 (表述不准确) , 这种采访就是让记者暂时隐蔽起自己的职业角色, 走进要采访的事件或采访对象的生活中, 以一个看似新的角色去参与、了解和体验采访对象, 以达到更真实地反映生活, 让人们从中感受到鲜为人知的人生况味, 增进不同行业、不同境遇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从而认识生活的本质内涵。 (2)

二、我是“你”———角色转换的意识

这个“你”指的是采访对象。记者要具备的第二个角色意识是角色转换, 即如果我是采访对象的话。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时常要进行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什么能问, 该怎么问?并不是说因为我们是记者, 因为对方接受了采访 (更不用说对方可能还拒绝) , 我们就可以无所不能问, 或是想怎么问就怎么问, 这样做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可能很多记者同仁们已有所感了。

在笔者采访过的众多人物中, 有一次印象较深的经历是采访影视演员潘虹。当时潘虹接拍了一系列根据香港财经小说家梁凤仪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在这些剧中她扮演的都是差别不大的角色。笔者前去采访时, 她接拍的又是一个类似的角色, 许多媒体正紧揪着这点大做文章, 且大多数是负面的说法, 潘虹很痛苦, 对采访很是警觉和抗拒。而笔者正是冲着这部戏、这个角色去采访她的, 无可回避。那么这个采访该如何开始, 并能尽快消除她的戒备心理呢?笔者很费了一番心思, 想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头, 但都觉得不理想。最后笔者决定还是从这个话题入手, 问道:潘虹姐, 这是你与梁凤仪小姐的第N次合作, 再次出演豪门母亲的角色……话一说到这儿, 本就有点抗拒的潘虹, 更是干脆闭上了眼睛, 身子往椅背一靠, 手上在快速地转动着一小串佛珠, 这几乎就是免谈的架势了。大概是因我态度和语气都很好, 没有来者不善之意, 再加上她本身的善良, 所以才没有立马起身走人, 给了我继续说下去的机会。于是我坚持着说道:在很多人看来, 你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 可我觉得恰恰是要从这些看似相同的角色中演出不同来, 应该更难吧?听到这儿, 潘虹立刻停止了手中的动作, 挺直了身子, 眼睛慢慢张开的同时, 我看到了隐约的泪水……接下来的采访就很顺利了, 并超出了我们要谈的内容和时间。

其实笔者在苦想各种开头都不合适, 没有办法之时, 干脆什么也不想, 就回到潘虹这个人本身, 觉得将心比心, 如果我是潘虹的话, 我会怎么想这个问题?没有人愿意单纯地重复自己, 更何况是有相当表演实力和勤奋的潘虹, 她肯定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之处 (加上笔者采访前做了功课已了解到, 也确实如此) , 而即使是那些看上去类似的角色, 潘虹也都演得很认真。于是笔者从设身处地的角度出发, 以理解她人之心获得了对方的理解, 成功地完成了采访。

这种设身处地感受对方, 进而将这种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对方的方式, 在采访学上叫做“移情”, 它也是“体验采访”中较常用的方式, 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一旦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 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 这就是“移情”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过程中的作用, 它对沟通双方情感、融洽彼此关系、促进相互合作十分有效。所以, 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移情”能力, 既能设身处地捉摸和感受对方的心理, 又能巧妙地选择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把自己角色换位后获得的感受, 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这样才能感染对方, 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 为采访创造融洽的氛围。 (3)

三、我是“观众”———第三方的意识

所有的节目, 最终是要做给观众看的, 那么观众想知道什么、他们会怎么看、怎么想?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有观众的角色意识, 带上观众的眼光,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问题。但这一点, 常容易被忽略。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 记者容易陷在自己的判断和思维中, 按照自己的理解、兴趣或习惯来看事物和采访对象, 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 却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一个采访对象有可以表现的多个点 (面) , 该采访或着重表现他 (她) 的哪一个点 (面) 、怎么采访, 就要有所选择或取舍, 那么记者在体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 有的还要从观众的角度来考量。

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或放弃一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因记者本人在现场, 直接面对采访对象, 可以了解到节目“背后的东西”, 因此有些看来比较一般、不太出彩的信息, 记者会觉得不重要就略过了。但观众在看节目时, 不明就里, 不了解背景, 少了这些信息就会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所以有的看似简单的信息, 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的话, 也许就是很重要的了。还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看似把对方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到了, 却没有挖掘有意思的亮点、特点和细节, 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就会感到乏味, 不生动, 不好看。这看似点与面、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其实在意识里就体现出记者有没有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 有没有站在观众的角度来想一想:观众明白了吗?观众有兴趣吗?

记者是座桥梁, 架起观众和采访对象, 在面对采访对象时, 记者是在替观众“体验”对方, 因此重要的不是记者自己想知道什么, 而是观众想知道什么, 通过记者的采访, 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的人、一段我本不知的人生。只不过记者努力要做的是尽量使自己的感受与观众的感受融合, 并逐步引领观众去感受, 但不可能是完全的替代, 更不能忽视。当然这一点更重要地体现在节目的后期编辑和制作上, 那更要不时地从自己的思维里跳出来, 站在观众的角度看看, 节目制作得是否可看、好看?

四、我是“我自己”———本我的意识

前面三个角色意识都是隐蔽或隐性的, 那么在面对采访对象时, 记者到底该是什么身份呢?如果具备并处理好了前面三种角色意识, 基本上这次采访就能成功了, 而如果还要让采访更出彩, 更有特点的话, 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看最后一个角色的表现了。这个角色就是我们自己, 也就是最终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展现的是记者个人的风采, 需要记者有个性化的表达,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特色, 甚至是出色的记者。

同样是前面那个“称呼”的例子, 虽然只是变了个叫法, 从“夏记者”变成了“小夏”, 但实际上它不仅能起到隐去记者身份的效果, 还能更进一步地让采访对象认同记者这个人本身, 他 (她) 面对的不再是符号化的某某记者, 而是一个很具体、很真实的“小夏”这个人。那么此时的你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气质和性格就很重要了, 它决定了你呈现在采访对象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状态, 反过来也就决定了采访对象会怎么面对你, 进而也就决定了你会拍摄和采访出什么样的效果。

当记者的你成为了你自己, 那就要让自己成为独特的一个, 这个独特不仅是我们自己, 还要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对待他 (她) 也是独特的。这样他 (她) 不仅会乐意配合你的采访, 而且还能取得意外的效果。因为你的独特或你对他 (她) 的独特, 使他 (她) 也有了特别的表现。

记者个人的独特性与记者本人的气质、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而得的。而对采访对象的独特则除了记者的采访经验和技巧外,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记者的心态和心意上。面对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 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能否做到无论面对什么人, 都能真诚相待、平等交流?就像孟德斯鸠说的:“在人之上时, 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时, 要视自己为人”。在面对每一位采访对象时, 是否都能有真情实感的投入、真正关注对方?而不是例行公事走过场、千人一法走套路?在拍摄和采访时是否能有自己的想法, 发现对方独有的特点和亮点, 而不是像其他张三李四记者的采访一样?

当你越有自己的想法和特点, 你的形象在采访对象面前就越清晰;当你越关注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也会越认真地对待你的采访;当你用心找到了专门针对他 (她) 的那把“钥匙”, 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变得真实、生动, 甚至丰富、特别起来;而当每个采访对象都向你敞开了心灵的大门, 你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记者。

参考文献

①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业务》1993年8月①郭超人:《培养新闻人才要跟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业务》1993年8月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托儿:教师角色意识的新视点 篇6

教师自身角色究竟是什么, 可否将该判断的主语与宾语不再建筑在比拟、比对、比喻关系上, 而是建筑在直接的“界定”上?当然可以, 并可有几个概念判断, 其中之一即为“教师是托儿”。

一、固本培元, 拨正对“托儿“的概念认知

教师是不是“托”, 是一个理念问题。

不要以为“托儿”一词仅仅限于社会上“医托”、“药托”之类的不光彩、不道德的特定概念。实际上, “受人之托, 成人之美”等优秀传统才是“托儿”的正面本质, 例如媒婆、邮差, 就是托儿, 即称“媒托”、“邮托”, 他们没有不光彩。因此, “托儿”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关键是“托儿”在完成承托任务时的意图、手段和结果不同, 才使“托儿”出现了荣耻之别。

因此, 也不要以为一将教师列入“托儿”范畴, 就是贬毁教师。事实上, 天下谁人不托人办事, 又有谁人不被托?往大的说, 外交家斡旋于两国之间, 老娘舅奔走在母子之间;往小的说, 你上街时请给我带件东西, 我醉酒时请你送我回家;往雅的说, 张三找不到工作时请李四找路, 李四找不到北时请张三指南;往俗的说, 凡是有“后门”的事儿, 必定有托, 你不托人, 何来走进“后门”。因此, 外交家、老娘舅、你、我、张三、李四、开后门的人, 等等, 不论因客观上无奈被“托”, 还是主观上主动当“托”, 反正都曾经成为“托儿”。既然如此, 难道教师就不能成“托”了吗?

首先, “托儿”是教师的本色。教师的职业来自党和人民的重托, 教师的岗位来自校长的厚托, 教师的事务来自同行的委托, 教师的地位来自家长的拜托, 教师的笑脸又正是学生的寄托。如果没有这些托付, 难道你还能成为教师?正因为有了这些托付, 才使你有可能成为教师, 也就从本色上注定你就是“托儿”了。

其次, 能成为“托儿”是教师的本事。例如, 张老师称病、培训、开会等外出时, 托你去班级代课、代管;李老师既要去上课又摊上学生事儿, 托你代为处理教育;王老师因为“五音不全”, 托你抽空临场指导他的学生排演;小明同学一下找不到自己的数学老师, 托你指导一下某道题;小亮同学怕被校长冤枉, 托你去向校长说说情况;小红同学一下牙疼, 托你给她妈妈打个电话;小黑的妈妈因故不能准时来校接人, 托你告诉小黑在校内多等一小时, 等等, 你不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天天当着众多别人的“托儿”吗?你的本事何其大也!

还有, 想找“托儿”是教师的本能。你从不托人说话、从不托人办事吗?聪明的人永远会记得“自己不是万能的”, 那么, 己所不能又欲成其事,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托”。当然, 聪明的人也永远会提醒自己有条件时, 努力办好别人所托之事, 以期达到“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境界。结果, 我托人, 人托我, 凡被托之人, 就成了“托儿”。自然,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教学的功力更不是万能的, 因此, 托人帮助, 是一般教师的本能, 善于找托, 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你的“托儿”, 则是你也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良策, 例如, 自己写就文章后,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认真审阅一下;自己在设计和实施学生“挫折教育”时,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作为视察员和安全员;自己在开一个话题棘手的家长会前, 总要找一二个教师提前做好“附议式”的发言准备, 等等, 效果自然理想。反过来, 别人也会把你当作这些“托”, 且一旦你优秀, 你则更可能成为被别人求助的“托儿”了。

二、借坡下驴, 增强对“托儿”的力量依靠

一个人或一名教师, 在孤灯孤影地奋斗, 固然可敬, 但不免力不从心, 只有在许多人成为你的“托儿”之后, 你才活得轻松和潇洒。例如, 你有困难, 自己解决不容易, 就请人给你解决;你有成就, 自我表扬不方便, 也请人给你表扬。不但如此, 即使你能自我解决、自我表扬, 不想也不必让人来解决或表扬, 那你也得知道:也许请人来解决、请人来表扬, 反而更有效果。总之, 你肩扛手提, 不如借坡下驴。

首先, 你要学会请校长或专家为你当托。校长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恋爱, 请校长当托;你与同事分歧, 请校长当托;你班的师资被家长质疑, 请校长来做“拔高式”的广告;你外出培训时怕学生不自觉, 你请校长故作巡查后给予微笑式鼓励;你有误于学生又不便公开检讨, 请校长表示你已经被他批评, 等等。专家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个别学生学业不佳, 请“专家”为该学生看出他能学好的“面相”并合理提出要求;你学生有“师源性”心理问题, 请“专家”为他放松安抚并为你圆场;你的教育方法不受学生欢迎, 请“专家”为你作公开的分析和美言, 等等。这些你比较为难的“千斤”事儿, 也许在校长、专家那儿却是可以轻易而为的“四两”之力, 你不借用, 傻呀?

其次, 你要学会请师傅或名师为你当托。师傅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请师傅当教研员或评委, 让你去模拟优质课比赛的相关场景;请师傅当名义上的阅卷老师, 让你去“忽悠”更多的学生想与你的下水作文“公平地一决雌雄”;请师傅宣传你命题的卷子很有挑战性, 让你去激发学生的应对激情;请师傅表扬一下你班学生的“好学好问”, 让你去提高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请师傅为你的班级布置一项使你“为难”的特殊作业, 让你去博得你学生的“同情”继而赢得你学生的大力帮助, 等等。名师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自我展示的欲望, 请名师寻找机会或搭建平台;你有论文要发表, 请名师为你修改或推荐;你有课案设计要货比三家, 请名师提供参照或标准;你有新方法要尝试, 请名师来帮衬; 你有讲座要承担, 请名师来示范, 等等。这些本来让你比较伤牙的“骨头”, 也许在师傅、名师那儿却是“小菜”一碟, 你不试用, 傻呀?

再者, 你要学会请同事或徒弟为你当托。同事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开不出每周一节的班会课, 能否请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心理学老师、音体美老师都来开一节?你收不服的几个学生, 能否请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乃至音体美老师去收服?你解不开与某家长的疙瘩, 能否请老教师、“脱口秀”教师去协调?你管不了班级的各项各层次工作或活动, 能否请其他同事来分管、协管或临时代管?你的多媒体或图表设计有了设想却无法达成, 能否请计算机高手捉刀代劳, 等等。徒弟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记不下自己在课堂“讲话累计时间”或学生展示的样本, 能否请徒弟帮你记载和统计?你一下回复不了学生一日一周的反思或提问, 能否请徒弟帮助回复或评价?你想表扬某学生但纠结于即时表扬还是延时表扬, 能否请徒弟先去一次“越权式”的“浅表扬”?你事务繁忙, 能否请徒弟代为监考、批改、分析?你在职评时的“曾经指导新教师”一栏将空白, 能否请年轻教师直接当“托”, 以免你的申报材料“开天窗”?这些使你比较棘手的“鸡肋”, 也许在同事或徒弟那儿却是“鸡精”一包, 你不尝用, 傻呀?

当然, 你还可请学生为你当托。例如, 让学生代你“上课”, 让学生代你“领读”, 让学生为你“演示”, 让学生代你“命题”, 让学生代你“改作”, 让学生代你“打扮”, 让学生代你“跑腿”, 让学生代你“分忧”, 让学生代你“庆祝”, 等等。一旦每一个孩子乐于成为你的“托”, 还愁课改不成、教育不成?全国“高效课堂”的名校就是这样让孩子们成为老师的“托”的。

一句话, 想不想找托, 是理念问题;会不会找托, 是能力问题;人家愿不愿成为你的托, 则是你的品质问题!当然, 我还得问:你愿意反过来, 并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托儿”吗?

三、成人之美, 提高当“托儿”的实际能力

你愿意成为别人的“托”吗?你能当好别人的“托”吗?前者是品质问题, 后者又是能力问题。

首先, 校长或专家, 是教师大众的共同“托儿”。因为教师有问题、有困难, 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校长和相识的专家, 但想了以后又觉得不好意识或不敢麻烦校长和专家;有时真的找到了校长或专家, 却又得不到理想的帮助。这说明校长、专家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理念、要求、能力上的差距。因此, 校长和专家, 首先要蹲下来, 甘当教师的“托”, 然后利用你的人脉资源、职权资源、信息资源、人格资源, 尽力扮演好这个公仆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在意用校长的威望去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 因此他在外出培训时, 请校长有空去教室一看, 以满足他的学生想被校长肯定的一种“成功感”, 当校长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其次要提高能力, 会当教师的“托”, 即利用你的智慧优势、经验优势、阅历优势、学术优势, 尽力演绎好这个救星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希望用专家的眼光去发现和点评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此故意请您到他的课堂去看看, 以激励学生扬长补短的“愿景梦”, 当专家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

其次, 师傅或名师, 是教师个体的特定“托儿”。你一旦成为别人的师傅, 或被正式组织拜将为“名师”, 就自然成了别人可以拜请的“托”, 教师一有问题或困难, 乃至一有某种想法, 就可理所当然地请你“出山”去当托。因此, 你首先要作出的决定不是推托, 而是承托, 然后想尽办法, 尽力提携徒儿、成就徒儿。例如, 一教师请你为他的学生上一堂课, 请你为他的学生推荐一本书, 请你为他与校长的理念冲突做一次协调, 请你为他与同行的隔阂做一下“和事佬”等, 你完全应该凭着你的能力和水平, 既不妄自菲薄自己, 也不枉为人师傅。

再者, 同事或徒弟, 是教师群体的常态“托儿”。同事和徒弟, 是教师之间产生“托儿”最大的群体。作为被托之人, 品质高下、能力大小, 与成托数量呈正比例:优者秀者, 多有教师乐请其为托;平者庸者, 少有教师找他为托。因此, 能者多劳碌, 庸者多牢骚, 一个单位, 一所学校的正能量之大小, 与优秀“托儿”的多少也成正比例。特别值得推崇的是, 同事之间, 尤存在着大量的“无因之托”, 这类似于法律上的“无因管理”, 即“不请自来”式的帮助。例如, 因为有时, 你刚好路过其他班级的教室, 学生正有不当事情在发生, 而该班老师却又不在场, 你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出面干预;有时, 你刚好在办公室, 有一家长上门找你的同事, 而你的同事刚好在上课, 你又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先予接待或帮助;有时, 你刚好眼见某同事应急尴尬, 你还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不等同事求助, 就直接为同事圆场脱窘, 等等。可以说, 一个教师养成了当“托儿”的个性自觉, 善于充当别人的“无因之托”, 则该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教师。

当然, 最难的是教师能成为学生的“托儿”。例如, 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却又难以诉求, 对某老师有想法却又难以直说, 对某同学有批评意见却又怕对方不接受, 对家长有抵触却又不敢造次, 对自己有放弃念头却又怕失去什么, 等等。你作为教师, 能否成为该生的“托”, 或为他找到更好的“托”, 使学生的正常愿望得到实现, 则事关你与该生以及相关当事人能否双赢甚至多赢。

当代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分析 篇7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成熟的合格成员, 即社会人的过程。

(一) 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目前, 大学生“三观”发展还没有完全达到社会赋予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规范要求。大学生“三观”意识薄弱, 甚至某些学生的发展还停留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水平上, 没有对自身角色重新进行定位。而大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因此, 要做一个负责人的大学生, 在大学时期就要牢固地树立“三观”。

(二) 大学时期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大学时期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是完成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和珍惜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 认真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完成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新生力量, 享有接受高等知识教育的权利, 享有丰富便利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 就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三) 大学时期是锻炼人际交往、发展友谊的良好时期

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习与其他人相处之道, 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在大学时期, 人际交往趋向于单纯的师生、同学、朋友关系, 是一种极易友好相处的近乎没有竞争的关系。所以, 在大学时期容易结交到真朋友, 或是发生真感情。这一时期所交往的朋友会影响大学时期的生活方式、性格爱好乃至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的角色扮演现状

(一) 大学生的角色意识

大学生的角色意识是在非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而作为一个群体, 他们的角色意识是多样化的, 关于大学生角色意识的认知和转变, 借鲁迅先生的四部文集名来趣解:大一——呐喊,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一的新生带着憧憬和理想, 兴奋地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 充满激情。大二——伤逝, 知道自己不知道。经过大一的激情和狂躁, 经历了梦想和现实的碰撞, 逃过课, 旷过操, 失过恋打过架也喝醉过, 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大三——彷徨, 不知道自己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想去创业没有资金不够坚定, 想去进修身边学习阻碍又太多。大四——朝花夕拾, 知道自己知道。经历了坎坷和探索, 终于知道自己是谁, 有多大能力。大学生活给了自己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的同时, 大学生活也要结束了。

(二) 当代大学生角色意识不清的表现

各类高校在新生入学伊始, 都要进行各种入学教育, 发放学生守则, 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仍有些大学生偏离轨道, 没有扮演好自身角色, 即出现了角色错位。这些角色错位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私、唯我独尊的本位主义使他们不喜欢受到纪律的约束, 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强调“自我”, 集体主义和公德意识淡漠,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将自我凌驾于一切之上, 经常陶醉在自我的未来幻想之中。

2、主次不清型

所谓的“主次不清”, 就是角色多样化与主要角色的冲突。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学生”是其主要角色, 但这不意味着只有一个角色。不管扮演什么,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殊的规范和要求, 都需要大学生恰如其分地把每个角色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3、“不知转换”型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系统, 所谓的“不知转换”, 就是当所处的环境和场合变换时, 应不断调节调适, 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 而并非不知变通, 墨守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 那样势必会陷入角色固守所带来的尴尬和不安中。

4、“圣贤书至上”型

据调查, 从各大高校、社会所反馈的信息得出:“大学生全面发展名不副实”, “不少大学毕业生是不合格的劳动者”。而对人际关系、人际规范则表现出难以应对的淡漠状态。

5、随波逐流型

有的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忘记或模糊了自我的正确定位并对此感到不安与失落。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失去了角色的自我认知感和生命存在感, 烦劳、苦闷、绝望等情绪不断潜滋暗长起来。以上偏差严重影响了角色的成功扮演, 针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失调现象, 各方面应给予积极和适当的调适。

三、大学生角色调适的途径探析

(一) 学生自己的个人调适

个人调适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重要因素。它对校园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等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每一个人产生支配作用, 我们要学会从中吸取、接受教育, 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1、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

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 使自己已形成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得到强化, 通过自我教育明辨是非, 唤醒主题意识, 加强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在行为过程中确定最佳目标, 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不断完善自我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素质。

在校期间做好扎实的知识储备, 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体系;同时掌握基本的技能与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开拓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认识水平, 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与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紧密联合起来。

3、加强道德修养, 遵纪守法。

提高受挫能力, 增强自信心, 更好地适应和掌控大学生活, 为快速适应更为复杂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 需要来自学生家庭的帮助

家庭调适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必要因素。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应及时沟通、宽容和教导孩子, 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并积极与学校教师保持适当的联系。同时, 其角色扮演的好坏也影响和熏陶着孩子的言行举止, 避免角色误导、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当产生问题时, 健康、科学和理智的处理。

(三) 学校调适

学校调适也是大学生角色调适的主要因素。学校在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也是最主要的调适主体。应该加强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强化大学生角色意识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通过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的组合。较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优秀人才的体现, 通过学风建设活动, 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增进同学间的团结, 养成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在能力与思想境界上得到双重锻炼和提升。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

通过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应对压力和调控自我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增强大学生抵抗心理危机的能力, 提高其角色扮演水平。

4、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 使大学生有机会在社会中扮演真实的角色, 使他们深刻地领悟社会对角色的规范和要求,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自觉按照角色的要求, 努力缩小自己和角色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 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活动, 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总之,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有着许多的不足, 大学生角色扮演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也许在前行的道路上会走弯路, 但他们会不断前进, 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生力军, 是国家的未来。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本文以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明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机构及大学生角色的定位、角色偏差和如何调适等问题, 对于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化,角色意识,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杨楠, 浅谈大学生角色意识的养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2) 。

[2]杨鑫、姜浩、徐雁红, 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N], 前沿, 2009 (9) 。

[3]李丹, 曹敏, 浅谈大学生的角色定位[Z], 西华师范大学:李丹, 曹敏, 2011。

多角色意识 篇8

一、集体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刚做班主任时,常常会自问: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围绕这个核心去有序开展班级工作?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自己:班级管理的核心,其实从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定明确合理的班级目标。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能够给全班同学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感到有奔头、有盼头,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实现的一天。因此,开展班级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合理的班级发展目标,这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班级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前期,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相互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归拢整理。最后再在班会集体讨论、与班干部研讨,制定出最能展现班级特色的发展目标。这样的目标,来自基层、来自学生,离现实最近,认可度和自觉实现的可能性也是最高的。

二、民主制定合理班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科学合理的班规是营造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保证。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来,包括学习方面、纪律方面、卫生方面等,让学生自主讨论后再进行集体投票、修改,最终确定班规。班规不一定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关键是要有理有据,合情合“法”,让学生愿意接受、愿意服从。班规一旦确定下来,就必须要求人人遵守,否则将形同虚设。同时,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班规的实施和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班主任应定期与班干部共同商量、讨论,一方面是把班规逐步细化起来,另一方面是把不符合班情、学情的予以修改,使班规更趋于合情合理化。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才能逐渐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推行“班干值周”,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管理工作非常烦琐,课堂纪律、班级卫生、学生谈话、纠纷处理、活动开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班主任去操心。仅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因此,班主任可以发挥班干部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成为同学们的带头人,成为班主任的好助手。例如,在班上推行“班干值周”,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亲力亲为,同时,也能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实现齐抓共管之效。“班干值周”就是每周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对班级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督促,包括自习课、卫生、安全和出勤等方面。全员参与,自我约束,人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同时,在推行“班干值周”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自律和尊重。这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

四、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不仅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师生、生生间交流的有效平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班级凝聚力。要让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等全过程,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在活动中积极地表现自己,既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又能在思想和情感上与班主任产生共鸣。在主题班会上,掌声阵阵如雷,班会的热烈情况可见一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了天赋和创造才能。中职学生自主筹划和组织安排的能力之高,当真不可小觑,细致缜密的策划方案和精彩纷呈的活动节目几乎全部都是出自学生之手。这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特色,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职班主任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要注重引导学生集体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民主制定合理班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推行“班干值周”,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摘要:从集体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民主制定合理班规,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推行“班干值周”,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自主组织主题班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等方面探讨优化角色意识强化中职班级自主管理。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自主管理,角色意识

参考文献

[1]周艳玲.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绩效的要素[J].职业技术,2007(08).

[2]张维.中职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6(02).

上一篇:泊松预测模型下一篇:安全方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