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色共建

2024-05-24

多角色共建(精选4篇)

多角色共建 篇1

摘要:课程资源库建设作为远程教育教学得以实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发展远程教育、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如何基于多角色共建方法来发展远程教育, 分析远程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多角色共建

一、什么是远程教育和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认为:“教育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 而课程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对待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 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下什么是远程教育和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

(一) 什么是远程教育课程

现代远程教育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 能随时随地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承载它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素材库等。而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课件开始成为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资源。

(二) 发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远程教育模式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它的优越性主要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使爱学习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享受教育的机会, 不断地提高自己, 武装自己, 去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改善生活环境, 也为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利益, 发展远程教育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我国的远程教育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近三十年, 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从发展传统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到目前的网络远程教育, 无论是办学层次, 还是授课类型上, 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在对人才培养的任务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多样化, 不仅要求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要求远程教育的丰富化、具体化、质量化和体系化。因此, 加快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完善从建设、管理到评价、维护的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对发展远程教育意味深长, 如何让远程教育发展之路更长远、更健全、更完善, 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远程教育事业。

三、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一直在快速地发展, 但是有些课程资源建设目前已经落伍、滞后, 在一定程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学习的需求, 并且与我国甚至与国际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尤其是教学资源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造成这远程教育资源健身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对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认识不足、课程资源库建设没从实际出发和没有认清资源建设的主体是谁。

(一) 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认识不足

对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认识不足主要是一些教育人员在角色的转化过程中, 没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在:

1.只顾数量不看质量, 教学资源良莠不齐。很多教学课件反复使用, 教学内容照搬照抄, 没有专业性也体现不了新颖, 此外, 资源的数量虽然充足, 但是可以利用的有用资源不多, 不是相似就是雷同, 重复的现象让人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更不用说提高自己。

2.教师教学水平落后。随着远程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 对远程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最基本的就是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者对现在教育技术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 还在用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不仅教学方法死板不堪, 内容枯燥, 乏味, 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对多媒体课程的理解不充分。很多教学工作者认为只要把教学的内容做成网络课件, 进行上传就可以, 并且认为网络课程就是网络课件, 在对待整体和部分问题上搞不清楚。网络课件是把要上课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用软件的形式实现出来, 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二) 课程资源库建设没从实际出发

目前,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依靠一些特定的教育部门, 教育机构和专业的从事教育的公司去完成的, 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只是处在接受知识的地位。并且很多资源库里的资源很大一部分都是重复的资源。

而对于在互联网作用下的资源建设, 虽然扩大了资源的来源渠道, 但是很多资源并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去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课程资源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去建设的。当然也包括一些地方省市和学校也在建立各种规模的课程资源建设, 以及一些专业的公司在内也开发了一些资源。但是无论这三种模式怎样发展, 在目前阶段来说, 它们都没有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这个最大资源来源渠道, 并且加以充分地利用。

(三) 没有认清资源建设的主体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今天, 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要求不是单纯地让教师预留一些教学习题, 设计一套内容教案或者直接上传一份课件就可以, 最大的要求是一定要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弄清楚谁才是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 以及如何对这个主体做出相应的工作。不言而喻, 今天远程教育的主题是爱学习的人们, 其次是教师。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为他们设计和提供让他们感兴趣和受益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资源。

其实, 我国的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经慢慢地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 教和学这两个主体都应该起到主要作用。所以在远程教育中, 我们也应该重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积极地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去, 让学生摆脱只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 进而开始主动地探索学习, 不仅可以有利于资源课程来源的建设, 而且也会更容易地就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 作为授课者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 学习动态, 进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 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课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不断地去完善资源建设, 以此实现师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库。一举两得地提高教学针对性, 并拓宽资源建设的渠道。

四、发展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 看清发展趋势, 认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也根据远程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点, 还有每个人都有均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化。学习者在选择学习的时候就有很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那么, 发展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的环境, 让每个爱学习的人, 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 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传输渠道的多样化, 满足了每个人的需求, 这样也就在一定的层次上为我国建设学习型文明社会打造了基础。

(二) 师生共同努力,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远程教育的重点就是让学习者更好地提高自己, 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进行学习的, 那么使远程资源教育课程建设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在课程内容上一定要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和探索下的资源共建,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共存。

而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 吸引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这就需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 根据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所谓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共存主要是:

1.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优化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因为自身专业需要提高而二次学习的, 那么, 在资源建设中就要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授课, 在教学活动中务必进行实战操练和提高能力的培训, 迅速满足学习者学以致用的需求。同时, 也让学习者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学习后的反馈评价, 学习者可以根据从自己学习的观点和学习体会出发, 为资源课程提供学习的资源, 使远程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化, 分类更加全面化。

2.为了满足一部分没有享受均等教育机会的人来说,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就必须注重实用性。网络教学资源因为其简单易找、多样化传输的优势, 就带动了一部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面对死板的书本讲解, 远程教学的活跃性、制作模式的多变性让学习者可以很好地在网上进行学习、操作和检查。但是音像教学资源, 它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直观的动态画面去教学, 就会让讨厌文字的学习者, 更好地在画面中学习, 这样让学习者时刻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去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 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设计新的教学课件。注重实用性学习的学生一般社会实践经验都是比较丰富的, 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丰富, 所以如果把两者的知识结合起来, 就会使教学更加实用化、简单化, 也会远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开发了新的模式和资源渠道。

总之,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是为了爱学习的人而发展, 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共存都是为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出发, 一定要重视教师和学习者这两个主体作用, 让两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 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开拓更宽的界面。

(三) 整合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远程教育开放的大环境下, 如何整合更多的教学资源并且加以利用是现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课题。

目前, 我们使用的都是多媒体教材一体化的教学, 其实就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内容侧重以及最后呈现方式的设计。对于这个设计一体化, 要想达到资源建设的优化, 我们必须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 不仅介绍课程的各种资源和运用, 还要将文字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 方便在音像、网络课件中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习者。还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 开发出更多的动态的、不重复的媒体资源。

而对于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 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资源利用的通道, 它的改善和建设完善会更方便学习者查阅资料, 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它的作用。目前, 我们远程教育使用的教学平台主要是网络应用。而相比国外的网络平台, 他们还有大量的图书馆和其他资源中心, 是比较丰富的。因此, 除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还要加大对图书馆等资源中心的拓展力度, 努力使我们可以很快地从多渠道分享资源。而对网络平台的使用, 我们还得完善它的使用模式, 目前我们是讨论教师和学生模式下的远程教育, 所以在远程教育资源库的网络平台下要建立具体的访问角色并且实施一定的访问权限。

鉴于主要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我们可以建立由第三方作为网络系统管理员, 审核上传的课程资源, 教师去上传课程资源, 学生浏览、查询、下载和少数上传资源的模式。

当然对于教师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随便上传, 而是必须得到一定资格职称后才能上传, 否则也只可以浏览, 查询需要的教学资料。对学生的要求, 是从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的级别去限制, 这样有利于资源的优化, 减少上传资源的重复和提高资源质量。

课程资源建设作为远程教育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远程教育, 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远程教育的实际出发, 简单介绍了师生共同作用下的资源建设模式, 为了我国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 提出我们必须建设高质量、丰富化、有针对性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 以此去满足越来越多爱学习的人们的需求, 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5.

[2]徐皓.远程教育概论课堂笔记[Z].2004.

[3]严冰.电大教学资源的基本原则与任务[J].远程教育研究, 2001, (4) .

[4]田海峰.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问题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3) .

[5]任为民.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看法[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5) .

多角色共建 篇2

一、校地合作共建对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

1. 校地合作共建的内涵界定。

校地合作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或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不仅是高校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校地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院校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从而为地方高校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地合作共建是确定院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的一个起点, 也是指导院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如何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合作,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以服务求发展, 以贡献求支持, 是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

本研究中探讨的“校地合作共建”中的“校”指的是“地方高校”, 是指在管理体制上不隶属于院校所在地理区域的市一级政府, 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经费和人事编制与院校所在地理区域的市一级政府无直接联系, 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供给经费和人事编制的地方高等院校。“校地合作共建”中的“地”指的是地方高校所在地理区域的市一级政府及其所属相关社会组织。

2. 校地合作共建有利于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校地合作共建有利于院校与地方政府整合优势资源, 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共建共享共益, 以更高的水平完成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地方政府和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资金、土地、人力、政策倾向以及行政指令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等;高校拥有的资源包括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知识与技术、科研创新能力、科技文化体育场馆、设备和设施、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等。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的发展需要资金、土地和政策扶持。双方的合作共建有助于整合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既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又促进高校发展, 实现合作共赢。

校地合作共建有助于地方高校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 对办学特色与发展方向准确定位, 面向地方经济, 培育特色和优势学科,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摆脱由于缺乏区位优势而在办学经费、师资来源、学科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不利局面, 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校地合作共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尽管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能够互惠互利, 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但长期以来, 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 不仅有体制的制约和认识上的问题, 而且合作动力不足, 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导致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无法有效开展。

1. 管理体制的制约。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与制约, 高校在外部管理方面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 在内部管理方面形成了封闭办学的特征, 办学模式与学科结构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那些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较为封闭地区的地方高校, 更是如此。这就影响了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首先, 在高校的外部管理方面, 高校一般直接隶属于中央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隶属关系。高校直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 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考核评比等方面对其主管部门有很强的依赖性, 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联度不强。其次, 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再次, 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 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没有真正与市场经济接轨, 也没有与地方社会接轨, 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 不利于校地合作共建。

2. 认识上不到位。

一方面, 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不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另一方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校也较缺乏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依靠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也没有真正弄清校地合作共建在培养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既缺乏对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全面了解, 也缺乏对地方高校专业研究人员研究动态的关注;一些地方企业也没有真正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

地方高校则往往习惯于封闭办学, 缺乏面向和服务市场经济的头脑和竞争合作的观念, 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战略意义。一些高校领导担心实施产学研合作会分散校领导和教职工的精力, 会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干扰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的进行。一些研究人员仍然习惯于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 在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从事一些研究工作, 热衷于发表科研论文、出版著作、成果报奖、晋升职称等, 没有深入考虑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当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的实际作用, 忽视了科研成果实际的应用价值, 导致研究成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不高, 甚至出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1]。

3. 双向合作动力不足。

地方政府缺乏依靠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 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不足, 即使有一些合作, 也往往采取“高校外迁, 政府卖地”的模式, 缺乏为高校提供土地、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动力。另外, 企业一般追求短期利益, 不愿意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即使是已经开展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 也往往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 缺乏长远的战略部署和合作安排。一些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缺乏信心, 这也是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2]。同时, 由于受现有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的影响, 高校的科研机构与教师往往热衷于纯粹的学术研究, 不愿意从事科技开发与科技服务工作, 因而也缺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动力。

4. 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由于认识上不到位且合作动力不足, 校地合作共建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制, 具体表现在:校地合作共建的领导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导致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建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管理和监督;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尚未搭建起来, 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风险投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成果保密问题等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校地合作共建的政策途径还不明确, 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的途径、具体步骤、政策措施等尚未明晰;校地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无法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干部队伍对接、重要决策对接、发展战略对接, 无法保证校地合作共建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久性;高校与地方的资源整合机制还存在问题, 无法顺利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等等。

三、校地合作共建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要有效解决校地合作共建中的障碍与问题, 首先应对校地合作共建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应当是校地互动合作共建的主导者、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1. 校地合作共建的主导者。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其发挥的社会功能日益明显。但与此同时, 大学一直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持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 这种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力,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 单纯依靠大学的力量很难突破。因此, 在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中, 首先需要政府从外部提供主导性的推动力量, 帮助大学走出“象牙塔”[3]。

事实上, 西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的推动。如, 美国在1862年颁布《莫里尔法案》并掀起了赠地学院运动, 规定政府要向每一个州提供土地, 以资助、支持和维护至少一所学院;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在政府推动下, “使学校与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 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4]。因此, 在高校与地方共同发起校地合作的基础上,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 构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平台, 逐步明晰校地合作的政策途径, 使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促进高校与区域社会紧密联系, 在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中, 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同步推进的共赢局面。

2. 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

在校地合作共建理念下, 地方政府应将区域内高校的发展作为地方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将本区域内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 积极参与本地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定位工作, 以便对高校发展给予足够的政策、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 为区域内高校的战略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地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当参与进来, 成为重要的决策参与者, 配合高校对其发展定位、校园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建设、办学特色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使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 为校地合作共建的深入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为区域内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 本着共建共益的战略目的, 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地方政府应努力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直接支持和帮助, 如扩大办学规模所必须的土地资源和银行贷款、校园基本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税费减免或者配套等。其次, 在高校的外部环境和内涵发展方面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如积极参与高校师资力量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域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框架, 对高校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架构起高校与地方高新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沟通合作的桥梁, 实现双方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共享, 为高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提供便利;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 引导和资助高校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前期研发;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 与地方社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在区域文化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点方面, 尽量考虑到为地方高校提供各种便利;加大教育的共建力度, 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实行跨系统、跨地区、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营多种形式的共建[5]。再次, 政府还可以利用政治和资源优势, 积极参与地方高校的宣传工作, 让社会公众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思路、目标、规划、发展举措、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有全面的了解, 帮助提升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校地合作共建中地方高校的角色定位

在校地合作共建的理念下, 地方高校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应结合实际合理定位, 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 服务地方。

1. 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

区域内高校是地方最大的知识产业集团, 是地方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人才、学科、信息资源优势, 打破高校与地方的壁垒, 主动参与到地方重大发展规划的研究中,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决策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具体来说, 地方高校可围绕地方重要决策、热点焦点问题、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地方传统产业升级、企业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 组织相关人员, 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尤其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和难题, 做全面深入的战略研究, 为地方政府及所属社会组织提供系统、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案。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通过专家咨询会、项目论证会、报告会等形式为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智力支持等等。

2.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

首先, 高校应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 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院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合作共建。高校应立足地方, 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缘优势, 把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进一步凝练学科和专业方向, 大力发展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专业, 进一步突出学科和专业的地方特色, 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同时, 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地方产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的优势与特色, 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其次, 高校要努力培养为地方服务的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资源。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共同创造有利条件, 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面向地方就业, 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6]。此外, 地方高校还应当主动参与服务新农村和民生工程实施等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3. 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

地方高校应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 在政府搭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 将高校的技术实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地方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本着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 高校应与地方的企业、产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建立“技术入股, 联合攻关, 成果共享, 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与企业从事各种形式的合作开发, 围绕企业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高校要以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 瞄准原始科技创新, 努力取得一些突破, 推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兴办科技产业, 建设集开发研究、成果孵化和规模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重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努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 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新渠道, 形成高校优势资源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新机制,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 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首先, 作为文化传播中心, 高校在文化建设及传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可以担当起区域文化构建的重任, 对区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 着力打造区域文化的特色品牌, 构建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和精神, 利用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地方性、直观性和亲切感等优势, 发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7]。其次, 高校作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 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能够发挥强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高校可以整合内部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 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针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从事一些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训、项目规划乃至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可持续的智力支持。另外, 大学与城市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对地方文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高校和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剧院、医院、附属中学、实验研究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均可考虑校地共建共享、共管共益。这不仅可以实现市民与大学生的文化资源共享, 可有效节约资源, 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 而且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的优势, 不断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引领地方文化发展, 实现大学“引领文化”的社会职能。

(何根海, 安徽池州学院院长、教授, 安徽池州247000, 张勇, 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讲师, 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校地合作共建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动力不足, 校地合作共建较难有效地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应对政府和高校在合作共建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应当是校地互动合作共建的主导者,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 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应当是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 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 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 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关键词:地方高校,政府,合作共建,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吴淑娟.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08 (04) .

[2]刘平.大力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C]//张家华.相约张江.浦东论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3]蒲蕊.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4]葛守勤, 周式中.美国州立大学与地方经济发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

[5]罗国荣, 罗秀.校地互动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09) .

[6]白旭东, 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

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应用 篇3

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指在同一建筑物内采用多系统合路共用室内天馈分布方式实现多个制式移动通信系统的室内信号覆盖。

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相对于传统多网室内覆盖 (各个系统单独建设室内分布) , 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具有以下优点: (1) 一次布放, 施工工程简单, 组网结构简单, 易安装维护且美观; (2) 综合造价低廉, 共用天馈分布, 减少重复建设; (3) 系统可扩展性强, 升级改造周期短。

二、多系统室内分布合路的选择

多系统合路共用室内分布系统为多系统室内覆盖的主要方法, 根据覆盖场景及合路系统的数量, 可以采用不同的合路方式。对于合路系统较少的中小规模场景 (如:酒店宾馆、写字楼、住宅楼等) , 可以采用多系统频段合路器来共用室内覆盖系统;对于合路系统较多的复杂场景 (如:地铁、机场、大型场馆等) , 建议采用POI构建的室内覆盖系统。

2.1合路器 (多系统频段合路器)

合路器用来将多个通信系统 (如:GSM900、DCS1800、WCDMA、WLAN等系统) 的发射信号互不干扰地合成一路输出, 同时将在同一路中的接收信号互不干扰地分配给各个系统端口。根据合路器接入系统数量的多少, 又可分为两频合路器、三频合路器或四频合路器等, 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2.2POI (多系统合路平台)

多系统接入平台, 又称POI, 其英文名称:Point Of Interface, 它是在多系统共享分布链路中, 将多路移动信号下行合路输出, 接收上行信号分路输出至相应接收机的一种设备, 如图3所示: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选取任意两个频段或多个特定频段进行合路和分路, 完成若干系统的分布共用, 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节省投资的目的。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不同系统间的隔离和分合路, 解决系统之间的发射干扰和防止接收路径引入的阻塞, 并可有效改善信源的传输互调指标。

根据收发天线形式的不同, 可以将POI系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如表1所示:

2.3合路器和POI的比较 (如表2)

三、多系统室内分布电磁干扰分析与抑制

多系统合路需要注意的一项关键因素是多系统合路造成的相互干扰。

多系统室内分布的共建共享使得其单个系统的杂散、互调干扰在其带外产生某个或某些频率的发射, 对频谱的其他系统和用户造成干扰, 使其接收灵敏度降低, 减小系统覆盖范围, 相应影响系统通信质量, 严重时将阻塞系统接收, 造成系统瘫痪, 形成阻塞。

根据造成的后果干扰一般分为杂散干扰、互调干扰、阻塞干扰。

3.1各系统允许的干扰容限

系统允许的干扰容限是指在被干扰系统的频谱上迭加一个比它低7d B的干扰信号, 其接收机灵敏度恶化0.8d B基础上所允许最大干扰信号电平值。根据原系统的噪声情况和基站的噪声系数, 结合允许的最大干扰电平增量, 可得到各系统的干扰容限表, 如表3所示:

3.2杂散干扰分析

杂散干扰指必要带宽之外的某个或某些频率的发射, 对频谱的其他用户造成干扰, 杂散干扰主要是指由于发射机的滤波特性不好, 而使一些两次和三次谐波分量在发射机输出, 产生杂散辐射信号。

下表为各系统在带外的杂散指标:

(1) 表4系统杂散指标 (单位:d Bm) 。

注:干扰系统的杂散指标已换算为被干扰系统的带宽;SI为被干扰系统的允许干扰容限电平。

(2) 杂散干扰隔离度要求。

根据各系统杂散指标表可以得出:杂散干扰电平-SI=杂散干扰隔离度要求 (单位:d B) ;如表5所示。

3.3阻塞干扰分析

阻塞干扰是指系统A的基站发出的信号功率落在系统B的基站接收滤波器通带之外, 却仍然进入B系统接收机而带来的额外干扰。当此干扰大于B系统接收机的阻塞门限时, 接收机被推向饱和, 无论有用信号质量多好都无法被接收。

(1) 系统阻塞干扰指标 (单位:d Bm) ;如表6所示。 (2) 系统阻塞干扰隔离度要求 (单位:d B) ;如表7所示。

3.4互调干扰分析

电路的非线性特性是造成互调干扰的根本原因, 当几个不同频率信号同时加入已非线性网络, 会产生各种频率组合成分, 若这些组合频率正好落在某一频段并为接收机接收, 便造成组合频率干扰。互调组合将产生很多干扰频率, 根据互调产生机理有三种因素:存在非线性部件;输入信号频率满足其组合频率能落入接收频段;输入信号幅度足够大就产生幅度较大的干扰成分。

互调干扰由引入信源系统具体情况确定, 与分布系统无关, 因此设计的要点为如何改善和提高系统的线性度, 从而改善系统本身互调指标。另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设计, 提高系统的收发隔离度, 降低互调信号进入接收通道的强度。

注:PT为系统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Sb为系统允许的带外阻塞干扰电平

注:深灰底黑字说明该指标为阻塞干扰要求隔离度最大, 其余为杂散干扰隔离度要求

3.5系统总隔离度要求

综合考虑发射杂散和接收机阻塞指标要求, 则隔离度要求如表8所示:

3.6多系统间干扰抑制办法

对于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的共存干扰的抑制, 有以下办法: (1) 提高有源设备射频性能; (2) 增加多频合路器或POI各系统间隔离度; (3) 天馈系统进行上、下行分路建设; (4) 增加各个系统间的频段间隔; (5) 在被干扰系统中增加抗干扰器。

四、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其它技术要素

4.1不同系统电路损耗对对多系统室内分布的影响

各系统由于其频率的特征, 使得其在无线空间损耗、天馈系统损耗产生差异, 一般说来高频段系统 (2000M) 系统比低频段系统 (900M) 系统的综合损耗会大8 d B到12d B, 因此对于高低频段的链路损耗差异是室内分布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2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天线布放原则

基于不同系统的电路损耗, 应采用“小功率、多天线“的天线布放方式, 在遵循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中的“各系统平衡覆盖”的原则下, 可以通过分配不同的信源功率和不同的天线口功率的方式满足各个系统的覆盖要求。

4.3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小区划分原则

不同运营商的用户群体数量是不同的, 且不同系统的单小区单载波所承载的容量也是不相同的, 基于这两点考虑, 在多系统室内分布的共建共享中应充分考虑其覆盖区内的用户数、不同运营商在当地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百分比、各个网络制式的容量特征、以及未来的网络扩容, 已达到满足各运营商、各制式的容量需求、合理划分小区以及方便未来扩容的目的。

五、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应用总结

通过以上对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技术应用的要素的分析, 总结其在应用中需要重点重点考虑的因素有: (1) 天馈系统的布放方式及选择; (2) 系统间干扰的抑制; (3) 系统间功率的平衡; (4) 系统间容量及小区的合理分配; (5) 未来网络升级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 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只要遵循以上原则,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网络覆盖效果, 还可以有效的减少网络成本的投资、加快网络建设的速度、降低物业协调的难度, 从而达到网络质量和成本的平衡。因此来说, 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的共建共享将会成为未来室内分布建设的趋势。

摘要:本文针对多系统室内分布共建共享的技术要素, 重点对多系统的合路方式选择和系统间干扰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各系统损耗、天线布放和小区划分提出了原则性建议。

关键词:多系统共建共享,干扰,干扰抑制,功率平衡

参考文献

[1]苏华鸿, 孙孺石等.《蜂窝移动通信射频工程 (第二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的总研究报告, 2004

[3]蒋同泽,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4

3G共建共享:办法总比困难多 篇4

落实面临一定困难

对于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一位南方某联通公司网络部李姓员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目前各运营商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正在推进过程中,但是没有想象的顺利。主要问题还是集中于主导运营商方面。

“工信部的文件对于共建共享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位员工告诉记者。

目前,联通的3G工程建设任务很紧张,跟其他运营商推进共建共享工作,一些运营商迟迟不表态,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如果不进行这方面工作,当地管理局会采取一些监管手段,一经发现有故意重复建设、拒绝开放共享、擅自独立建设、租用第三方设施签订排他协议的现象,相关责任人将被处分,其中被撤、免职的人员,三年内不得任用。

李姓员工介绍,联通的3G建设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周期更短,但无论如何,从省公司到地市公司都积极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前期就把共建共享材料给了相关运营商,不过对方反映比较冷淡,在流程上往往会耽误一些时间。

现在大规模的共建共享基本处于一个半停滞的状态,在个别站点可能有一些协商,运营商间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即使没有这个《通知》,运营商间也会有一些合作,现在出台《通知》大家觉得工作更加有据可依。不过还是希望主导运营商能够更加积极,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共享资源数量上”。李姓员工表示。

配套工作还需加强

部分运营商共享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一定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李姓员工表示,资源共享在操作层面难度太大,各家运营商都有各种理由拒绝共享要求。包括前期讨论的在共建共享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都遇到了。

以联通和电信共站址为例,3G时代铁塔、机房都是电信的,而联通的一些设备在机房中,如果由于停电或者线路故障等原因需要电信协助处理,电信因为维护不到位或者不能及时进行维修等原因,耽误设备抢修时间,有可能造成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引起客户不满。

由于共享在后期维护中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出现问题后的响应速度太慢,这点很难协调解决。这也造成了部分地区本来已经共享的基站,在3G建设过程中一方运营商逐步分离出来。维修不便、故障处理不够及时、企业文化背景不同,这都是共建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建难度更大,因为这个还涉及到产权问题。李姓员工介绍,共享都是考虑自己方面的利益,在不违背自己方面利益的条件下,可以允许一些共享,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

从另一方面,站在市场的角度,随着3G时代竞争加剧,主导运营商也不希望其他企业给自己的地位带来挑战。开放自己的资源给竞争对手,给自己造成潜在的威胁,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记者了解到,在南方某省,主导运营商的收入是其他企业的7、8倍,利润比其他企业的收入还要高1倍。这些差距随着3G时代竞争的不断深入,还有不断加大的可能。

上一篇:轮机仿真下一篇:学校实施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