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服务

2024-06-26

共建共享服务(精选10篇)

共建共享服务 篇1

1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简介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河南全省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所需的信息数据、服务功能及其运行支撑环境的总称, 根据运行环境的不同分为涉密版、政务版、公众版。

涉密版平台运行在涉密内网中, 采用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数据, 主要针对专业地理信息使用部门, 如林业、水利、地震等, 平台各部门提供空间数据支撑和服务。同时, 能够集成各种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资源, 实现数据“物理分散存储、逻辑统一集成”的分布式信息共享, 为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专题信息等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政务版平台建立在电子政务外网中, 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利用MPLSVPN技术为政府部门用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平台本身发布全省的可公开要素的地理信息服务, 属性信息经过保密处理, 位置信息不经过保密处理, 但是要将数据的精度降低以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主要面向对地理信息位置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部门, 如工商、税务、环保等。

公众版平台建立在互联网中, 平台本身发布可公开的地理信息服务, 叠加公众感兴趣的美食、旅游、购物等相关信息, 为公众提供衣、食、住、行等全方位地理信息服务。

2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平台从总体上分为运行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服务接口层和应用层。运行支撑层是平台运行的保障, 包括硬件环境、支撑软件、标准规范、安全保障, 其中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体系贯穿平台的各个层次;数据层是平台服务的基础, 包括河南省全省范围内矢量数据、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城市三维模型、地名地址数据等;服务层是平台应用的前提, 包括在线服务基础系统、在线服务管理系统;接口层对外提供二次开发接口, 包括平台服务接口以及应用开发接口;用户层包括政府用户、企事业单位用户和公众用户, 用户通过平台门户网站直接访问数据和服务, 也可以在各自的系统建设中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或数据[1]。

3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3.1 平台数据体系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体系由一系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所组成, 其内容包括:地理实体数据、电子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景观数据、路网数据、地名地址数据、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等, 如图1所示:

地理实体数据以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已有的1:25万、1:5万和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 提取各比例尺数据库中的框架要素, 制作境界实体、行政区划实体、道路实体、铁路实体、水系实体;地名地址数据主要为河南省地图院采集的全省地名地址数据;路网数据从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初始库中提取道路要素, 采用导航数据对其进行更新, 完成路网数据的整理。电子地图数据包括矢量电子地图数据、影像电子地图数据和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采用覆盖全省范围0.5m分辨率DOM成果数据, 以现势性好、分辨率高、色彩佳等为取用原则, 形成平台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以1:5万DEM数据、1:1万DEM数据基础制作。

3.2 平台软件体系

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体系建设包括在线地图服务发布、地图服务管理、门户网站搭建以及二次开发接口库建设。在线地图服务发布主要包括电子地图服务、目录服务、存取服务、分析处理服务、服务聚合等。地图服务管理主要是针对用户调用平台地图服务的管理, 实现对服务的部署、发布、注册、服务检索和监控, 主要包括平台服务管理、平台服务注册、本地服务发布、服务资源上传、服务申请审核和服务注册审核等。门户网站是用户访问的唯一界面, 通过门户网站, 用户可实现对各种服务的访问、查询以及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库用于帮助专业用户调用接口快速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3.3 平台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底层基础, 主要包括网络系统、存储备份系统、服务器集群系统、安全保密系统等物理环境, 以及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软环境。

平台针对不同的版本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运行环境, 涉密版平台依托于省委涉密内网运行, 不建立单独的运行环境;政务版平台运行于电子政务外网环境内, 而公众版也是运行在电子政务外网环境内, 区别在于公众版面向互联网用户, 政务版面向电子政务外网环境中的政府部门。平台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了公众版平台的运行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VPN专网, 运行政务版平台。

4 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上采用如下四种方式。

4.1 服务聚合

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发布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 同时可以聚合各专业部门发布的专题地图服务,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所需要的数据服务, 服务聚合的方式一般在政务版平台中实现, 设置一定的权限, 达到各政府专业部门数据的共建共享。

4.2 服务调用

用户通过调用省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接口、地图服务的方式构建自己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这种方式适合于具有一定应用系统构建能力的高级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如林业、交通、国土等部门。

4.3 功能调用

用户直接调用省公共服务平台已有的功能 (包括电子地图服务显示、三维显示、地名地址、地名查询、兴趣点查询、路径分析等) 。这种方式适合于对地理信息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用户。

4.4 服务器托管

服务器托管方式是指在没有涉密网络的环境下, 而用户又需要使用涉密的地理信息服务, 一般采用这种模式, 在用户的服务器中安装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地图服务的更新采用定期离线的方式更新, 此种方式针对涉密版平台, 主要针对专业的地理信息使用部门。

5 结语

基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是促进地理信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共享整合了各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加快了平台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 丰富了地理信息资源的数据种类, 对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提出了河南省基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详细介绍了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建设内容, 并对共建共享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峰.基于网格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共建共享服务 篇2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

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

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 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

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

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

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

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

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电信共建共享 谁是赢家? 篇3

一个小镇两个发射塔并立、一条马路数条光缆并行……长期以来深受诟病的电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许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被遏止。10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电信行业基础设施共享做出进一步的明确。

《通知》指出,针对当前电信重组和即将启动的新一轮网络建设的实际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决定大力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相关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

与《通知》相对应的,是三大电信运营商于近期提出的雄心勃勃的3G投资计划: 中国移动的资本开支在1100亿元以上; 中国联通宣布未来两年进行1000亿元的3G投资; 中国电信也准备投资800亿元于CDMA1xEV-DO(码分多址3G技术)网络建设。

而随着相关部门这一紧急政策的出台,谁将成为这一政策的赢家,而谁又将品尝到苦涩的果实?

弱势运营商

将赢得政策优势

“应该说,在避免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通知》是具有指导意义的。”In-Stat分析师李敏指出,在3G时代,采取共享建设确实能给运营商带来好处。比如运营商在站址的选择等方面,目前完全具备了合作的可能。

而事实上,移动基站正是运营商3G投资中的最大部分,电信重组带来的大规模基站建设高潮,正在进一步导致原本就紧张的基站站址成为稀缺资源。因此,站址共享将是减少重复建设的最佳手段之一。而在国际上,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已经成了全球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大运营商都将从中受益。业内普遍认为,共享共建的推进,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相对弱势的运营商影响颇大,二者将从中获益,而对中国移动的影响,则是“中间偏空”。

随着基站选择成为影响运营商网络建设计划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基站已经成为弱势运营商和后入者提高竞争力的最大瓶颈。而“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推进,将使得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两家基站较少的运营商从中获益,这会减少他们获取站址的成本。”李敏表示。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可以利用中国移动的铁塔建设基站,对于尽快地完成网络建设非常有价值。

而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尽管《通知》出台后,中国移动在第一时间给予了正面回应,其发言人称: “电信运营商之间对机房、传输线路、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实行共建共享,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分摊费用以节约公司成本,加快建设速度,中国移动一直主动倡导并积极推动。”但由于非对称管制的即将实行,中国移动在共建共享中可能会承担相对较大的责任,其成本支出不见得能够降低。

但影响也是双向的。“长期以来,中国移动在固网领域很难有发展机会,因为固网的管线资源都被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占据着,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政策,可以帮助中移动进入固网领域。”业内人士分析道。

此外,“共建共享”政策对于那些电信设备商来说,却可能使之面临着业务规模骤减的危险。10月8日,《通知》发布的第二天,上市的部分电信设备商的股价就出现暴跌。中兴通讯港股午盘暴跌超17%,A股跌停; 亿阳信通A股下午盘中下跌同样超6%。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全球持续性经济疲软,设备商的海外市场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执行政策有待

进一步细化

业内人士指出,要解决我国电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长期积累的弊病,仍需经过长期的努力。

“一方面,《通知》作为一个政策,在具体执行上仍相对模糊,缺乏足够的明细性; 而另一方面,运营商完全有很多借口,比如规划不一、成本分享谈不拢等,来规避这一政策。”李敏表示。

《通知》中提出的“已有铁塔、杆路必须共享”、“新建铁塔、杆路必须共建”、“其他基站设施和传输线路具备条件的应共建共享”、“禁止租用第三方设施时签订排他性协议”,对运营商做了相当全面的限制,但实施中存在明显的难点。相关专家进一步指出,落实到共建共享上,不同的设施如何共用,运营商相互共用的频率是否会产生干扰,以及共享是否会导致功率过大,从而影响周边环境等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电信分析师付亮同样表示,新建铁塔、杆路共建费用如何分摊、建设后如何管理维护、维护成本如何分摊、维护费用、建设费用由谁确定等问题,同样必须引起重视。同时,由于不同网络的标准不同,各自对优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先选择站址的运营商肯定会从自己利益出发,其他运营商能否推翻此选择?特别在城市内部,新基站站址获得成本越来越高,各运营商之间如何对购买价格达成一致?

共建共享服务 篇4

1.1 成立日常管理机构

日常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拟订平台工作计划、编制年度预算、审核补贴资金计划;平台及其互联网站的运行管理、专家库建设、项目绩效评估;仪器设备和重要科研设施入网核准;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入网核准;对由政府出资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及重要科研设施的事项提出评审意见;入网单位补贴申请和日常考核等。

1.2 成立理事会

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共建共享工作中发挥宏观管理和协调作用,规范共建共享服务工作,引导所在区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到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工作中。同时,希望政府部门出台有力的支持政策,落实平台运行经费,使共建共享服务工作得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1.3 成立专家委员会

组织区域内科学仪器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专家,按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类别,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由政府出资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及重要科研设施的事项提出评审意见,同时,对入网单位和科学仪器设备机组的共建共享服务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1.4 成立专业服务小组

联合科学仪器设备生产厂商和应用方面的专家,按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类别,成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专业服务小组,为入网单位提供人员培训、设备使用、保养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不断提升入网单位的专业素质[1]。

2 强化平台资源整合机制

1)为了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改善科学仪器设备闲置与难以共享、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理事会应会同科技、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在本区域内由各级财政投资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其所属单位应积极参加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服务工作。否则,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财政支持等方面将亮起红灯。

2)对于使用自有资金和其他非财政资金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并积极参加共建共享服务工作的单位,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财政支持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3 建立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3.1 建立评审制度

1)为了杜绝因盲目重复购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专家委员会应对由财政投资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立项评审,控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重复建设,加强对国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源头管理。对于拒不参加评审的单位,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立项审批。

2)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的评审原则。太原市对列入财政预算和项目预算且购置价格单台(套)价值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均列入评审范围。专家委员会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列入购置计划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从必要性和合理性要进行综合评审,并给出明确的评审意见[2]。

3)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的评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因科研需要和相关学科发展而购置仪器设备的必要性;本区域现有同类仪器设备的资源状况;申请单位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新购置仪器设备的预计利用率、用户数量、对外开放时间、共建共享等绩效考核目标的合理性;新购置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相关配置以及安装条件、使用技术人员等配套保障体系的合理性等。

4)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的评审程序。凡列入财政预算和项目预算且购置价格单台(套)在评审范围内的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均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报送专项申请报告。主管部门委托专家委员会对新购科学仪器设备进行评审,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再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核定和下达项目预算。

5)使用公共财政资金新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必须接受社会监督。购置单位应通过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和其他相关专业网站,向全社会公布仪器设备的经费使用、建设以及运行和共建共享服务情况。

3.2 建立健全日常运行管理机制

3.2.1 建立共建共享服务规章制度

在重视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的同时,应根据国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条例》,制订平台共建共享服务管理办法,使共建共享服务的发展与投入机制、机构与队伍建设、科技人员作用发挥等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营造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的环境,推动共建共享服务的规范化管理[3]。

3.2.2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1)建立量化的评价信息与分析系统,逐步建成评价信息工作网络。平台管理中心可以接受委托,对有关部门、单位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跟踪;对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档案。

2)建立以共建共享服务绩效为核心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价值较高的色谱仪、电子显微镜、等离子发射光谱仪、X射线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从共享服务业绩、仪器设备情况、服务质量、服务案例等方面,由专家委员会组织管理部门、专家、用户代表共同评审,对共建共享服务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科学评价。

3)建立入网单位年度评价结果发布制度。每年由专家委员会对各类大型仪器设备机组的运行、维护、对外服务水平、功能开发等状况进行评价,分类排序,公布评价结果,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档案,为公共财政投入与滚动支持提供依据。

4)建立入网单位专业人员评价制度。对检测技术人员主要评价分析测试工作量的大小、分析测试水平及服务水平的高低,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档案,作为今后聘任、奖励、晋升的依据。

3.2.3 建立激励机制

1)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运行及新技术开发、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方面的奖励,并进行滚动支持。一是根据仪器的使用特点,机组的服务业绩、服务质量等,对评议结果优秀的仪器机组进行奖励;二是资助有关单位进行仪器设备改造升级的技术开发;三是鼓励开展分析测试方法、测试标准、测试技术的应用研究。

2)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运行,要求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以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根据共建共享服务业绩与专业人员评价结果,管理部门对优秀的专业人才应进行表彰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共建共享服务的高效运行。

3)管理部门对服务业绩优秀的机组应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对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用户也应给予适当补贴。对一些个人和小型民办科研机构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费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给予20%~50%的补贴。

4)建立共建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可共享的科技资源,加强与周边区域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互动、互补提高,促进学术交流,提高使用大型科学仪器进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

摘要:以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从组织建设、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服务管理三大方面研究了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管理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晨海,陈培忠.国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势态分析[J].太原科技,2007(11):4-5.

[2]卜庆珍.太原地区科技文献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太原科技,2007(3):13-14.

作文 美好家园共建共享 篇5

我的家乡在宣汉,那里依山傍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巴人的故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可是,人们在注重城市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不,宽阔的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可那刺耳的喇叭鸣叫声却时刻揪着人们的心窝;街道时不时突地冒出一堆堆白色垃圾“夺人眼珠”;河水也不再清澈、碧绿了……这大大违背了宣汉发展建设的初衷,人们怎么能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舍弃精神文明建设呢?

于是,县委县政府颁发了《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条例,号召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卫士,为创建和谐美好的新宣汉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县迅速掀起了一股“人人争做环保卫士”的`热潮。大巷小街多了一群“文明劝导员”的身影,他们不仅身体力行拾起地上的垃圾,而且还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环保的相关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我校也积极参与了进去。许多老师放弃了课余休息时间,奔走在城市的各大街小巷,他们或弯腰拾起地上的垃圾,或耐心向路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学校在大队部的组织下成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文明监督岗,号召同学争当环保小卫士,定时走街串巷,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并开展了“宣汉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的专题演讲活动,让人们不仅从思想上,更从行动上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记忆最深的是那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组织开展上街铲除牛皮癣、捡垃圾、清扫路面……那一天,我早早地起来在学校等候,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我被分到了“捡垃圾小组”。我们按组分散后,举着“宣汉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标语牌,我与其他同学来到了第一个场景:东门广场来捡垃圾,看着这数不胜数的垃圾,又看了看远处的垃圾桶,我想: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那些人还是视若不见,随意丢弃,为的就是让自己图个方便,一点也不顾场景的环境,其实也让自己生活在了垃圾之中,害人害己。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收集了满满三大袋垃圾,可是有一个麻烦的事,要把花坛里的垃圾清理干净,可真不容易呀!首先不能踩坏花草,其次还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最后还得把垃圾清理干净。我们互相帮助,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是战果累累,我们捡了整整五大袋垃圾。一些市民本想把垃圾随意丢弃在地上,看到我们干得如此认真,改变了想法,轻轻地将垃圾放进了垃圾桶。我们看见了,都会心地笑了。

我们还去了一些其它地方捡垃圾,看了看手表,近中午了,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太阳晒得我们满头大汗,就连短袖都湿了,我们很想回家吃饭,可是我想:如果我们回去的话,那宣汉县怎么办呢?宣汉县的环境要大家一起保护,不然,怎么创造出美好的家园呢?于是,我对大家说:“我们要保护宣汉县的环境,如果我们不保护宣汉县的话,我们不保护环境,我们的生命就等于毁在自己的手里,老天将对我们做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们应该继续捡垃圾,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家园。”听了这句话,同学们精神大振,捡垃圾越来越起劲了。

下午,我们回到了学校,老师看我们捡了好几大袋垃圾,对我们竖起大指拇说:“你们真棒,辛苦了,只有大家一起保护环境,拾起地上的每一片垃圾,共同创造出美好家园,我们宣汉就不会变成荒漠。”我们使劲点头。此后,这样的活动我还参加过几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共建共享服务 篇6

“宜宾共建共享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年一个样, 每年都有闪光点。”宜宾市三家通信企业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中得到上级主管单位、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赏。经过这些年的探索, 宜宾通信运营企业摸索出自己的一些经验。

深刻理解共建共享对企业、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过三年的努力, 宜宾通信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创造了本地企业发展的奇迹, 逐渐成为本地标杆行业。从覆盖到质量, 从产品到服务, 从企业贡献到产业发展, 三家运营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电信基础设施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让老百姓不断得到实惠, 让政府信息产业不断得到发展。截止2010年底, 通信用户数335.18万户, 村通覆盖率93.2%, 电话普及率62.18部/百人, 3G用户数9.2万户。行业产值从2001年的9.88亿达到2010年的64.03亿, 年增长率为26.54%, 增速远大于全市GDP。通过共建共享, 实现829.21公里杆路, 97座铁塔, 12.25公里管道, 223个基站配套资源互补, 行业内节约建设资金3160.6万元。

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务院提出的国家“十一五”规划, 都明确提出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坚决走节能减排的道路。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效率, 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本地通信企业认识到只有全心全意地推动共建共享, 才能真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 让宜宾社会的发展更加有效、更加和谐。为此, 工信部联通2008文件出台的第二周, 宜宾就成立了共建共享协调小组, 下设专职人员负责处理各单位内外部的共建共享工作。同时, 各运营商还编写各自内部的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和流程, 相互之间交流学习, 达到“一套流程, 共同实施”。建立公司领导热线, QQ群, 每季度联席会的协调沟通机制, 在制度, 组织上保障共建共享工作有序开展。三年来稳定的领导和执行团队, 有效的沟通机制, 富有成效的工作, 使宜宾共建共享工作蒸蒸日上,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企业自身也在发展中节约成本, 规模扩大中得到实惠。

三家单位都认识到:共建共享是进一步推动我们通信行业承担社会责任, 创造社会价值的最佳平台, 更体现了“顾大局, 有高度、讲诚信, 负责任”的行业价值观、责任观和公共社会形象。为此, 三家运营商定期向社会宣传行业发展情况, 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树立起本地良好的企业形象。

积极与政府协调沟通, 改变行业形象, 争取政策支持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积极稳妥的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宜宾本地通信企业依靠“父母”, 团结协助, 共同发展, 积极主动找政府汇报工作。积极参与市政规划, 将信息、通信产业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中。密切联系, 建立与政府沟通的常态化机制。每季度定期联合召开沟通协调会, 邀请涉及经信委, 政法委, 国资委等主管单位协商如何共同配合政府工作, 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解决近期通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分管副市长牵头, 经信委具体落实《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加快TD—SCDMA建设的通知》, 在全市范围内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网络发展。今年四月, 在协调会上, 联席会成员首先集体学习《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通信业的意见》, 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将通信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行业予以对待。开设“绿色通道”, 共同推进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将通信行业发展具体内容纳入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规划中。

通信企业积极与政府沟通, 争取了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信息化项目, 建设了一些适合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如党政网, 财税网, 烟草网, 天眼系统, 数字城管等, 极大地满足了政府信息化要求, 体现了运营商在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和社会责任。

通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为政府排忧解难。屏山新县城复建工程中, 三家单位响应政府号召, 学习灾区复建模式, 将基站建在绿化带中, 采用景观塔, 美化机房, 与新县城风格完全一致, 既美化了环境, 又支持了环保, 改变了行业形象, 节约了工程投资;为三峡集团向家坝水电站公司大坝上下无线覆盖, 电话、互联网专线到宜昌。

电磁辐射引发的城区基站安全问题以及建设问题, 目前越来越突出, 为寻求解决办法, 通信企业主动联系政府, 表达行业诉求。2010、2011年政府组织两次专题会研究解决办法。宜宾市委宣传部牵头, 组织三家通信企业, 并邀请宜宾电磁辐射监测站专家, 长期性利用媒体进行电磁辐射知识普及。宜宾市住建局牵头, 三家通信企业配合, 做到新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区通信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城区已建成基站, 三家通信企业做好电磁辐射监测工作, 协调处理小区居民意见。对于符合国家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基站的人为破坏, 公安机关要给予严厉打击。三家通信企业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 减少重复建设, 节约投资。宜宾司法局牵头, 通信企业配合, 做好破坏电信基础设施法律知识普及。通过快速响应, 积极协调政府, 通信行业成功化解了由辐射带来的发展问题。

创新引入三方建设模式, 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

为扎实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工作, 切实节约工程投资, 宜宾三家电信营运商共同商议引入第三方建设模式。由三家单位共同对通信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审查, 比选招投标, 共同认定的第三方牵头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然后各自分摊结算相关费用。这种创新模式, 既解决结算难, 协调难, 施工难的三大共建问题, 又为将来行业融合, 共同发展提供一种探索模式。在屏山复建, 竹海风景区管道工程中, 三家单位创立了引入电信基础设施三方建设-企业回购的模式。

贯彻执行政策, 严防踩红线, 重点领域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小组成立时, 全体成员积极学习文件, 对五条禁令, 七类场所, 三大领域的建设积极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每年只要涉及此内容的建设和需求, 三家单位都提前沟通, 达成共识, 稳妥推进。宜宾是片热土, GDP全省排名第四, 长江中上游川南最后开发的区域, 已纳入成渝经济区, 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随着市政府发展战略“工业强市, 旅游兴市”的实施, 近三年来大型项目陆续在宜宾拉开, 通信发展迅猛。在这些项目上, 三家运营商实现了重点领域的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比如:屏山新县城复建, 向家坝水电站大坝覆盖, 长宁竹海4A风景区, 宜乐、宜泸高速、临港经济开发区等通信设施都实现共建共享。

最近, 三家运营商经过讨论, 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共建共享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根据省通管局《关于印发2011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意见的通知》, 以三年来共建共享协调会会议纪要为基础,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促发展的原则, 三方在电信基础设施领域, 全社会信息化服务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争取实现2012年考核评优达到通管局二等奖的目标。

为了完成目标, 着重做好以下三面的工作:

三家运营商务必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共建共享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继续自主化, 常态化的开展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工作, 深刻认识到只有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工作到位, 才能出色完成共建共享的任务。领导小组, 执行小组, 具体经办人, 三级组织无阻碍沟通。建立自上而下的执行, 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确保国家政策落地执行。按照目前形成的机制, 争取把电力、广电行业吸引进来, 增加行业影响力, 增加话语权。

继续加强与政府、与相关行业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三家营运商有效合作, 积极向政府汇报, 表达行业诉求。解决目前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如:共同化解开发商、物业公司不合理的入场费、赔偿费、高价电费、高价物管费等问题;共同化解人民群众对辐射问题的误解;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理要求。要充分利用本地各媒体积极宣传行业特点、亮点, 加强行业内外交流互动。让行业发展在一个内顺外和的环境中成长。2010年省政府文件专门讲述如何加快发展通信业, 宜宾本地通信企业将认真分析, 仔细研读, 领会精神, 争取当地各级政府支持。

合作模式创新。在前期合作基础上, 三家通信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合作模式, 扩大合作范围, 提高比例, 增强效果。拓宽合作渠道对通信企业的发展有极大地好处。实践证明, 通信企业之间比的是服务, 比的是资费。只有更好的客户服务, 更优惠的资费标准, 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 赢得市场。三家企业在一些问题上共进退, 表明态度, 争取政府、企业、客户的理解, 支持。重点区域, 重点项目实施共建共享, 又好又快的推进工作, 避免效率低下, 重复建设。

共建共享·企业亮点 篇7

在管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四川电信一直积极全面地开放各项资源支持全省的TD建设。据四川电信副总经理冯杰透露, 几乎全省所有的管道建设都是由四川电信牵头实施。对四川移动提出的管道、传输、局点等资源需求, 四川电信在自身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腾出资源全力满足其需要, 协助四川移动快速实现TD网络的有效覆盖。为扩大共建共享的范围和领域, 四川电信针对室内分布建设施工进场难、业主要价高等问题, 积极主动地与各运营商协商室内分布系统的共建共享工作, 努力探索合作模式, 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在成都、资阳等分公司, 电信公司与另外两家运营企业对室内分布系统共同设计、共同建设, 对部分敏感区域共进退, 共同维护行业利益, 在满足技术可行和便于今后维护的前提下, 引入信号源, 实现快速建网。

移动:牵头共建项目最多

四川移动是省内三家运营企业中用户规模最大, 网络覆盖范围最广, 电信基础设施最多的一家, 同时也是提供通信资源共享最多, 牵头实施共建项目最多的一家。四川移动副总经理卓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只有行业发展, 企业才能发展, 共建共享是一个使各方都受益的工程。四川移动一直以不遗余力的合作态度来推动共建共享工作。在牵头映秀、北川新县城基础通信设施的共建工作中, 四川移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保持了与地方政府的紧密衔接, 将通信规划融入地方城镇规划, 组织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四个统一”工作。在甘孜环贡嘎山传输光缆线路迁改工程中, 地方政府要求从折多山山顶-新都桥-塔公-八美沿线所有架空缆线入地。为满足其要求, 四川移动作为牵头单位, 组织三家运营企业克服了气候恶劣、交通困难、有效工期短等困难, 直埋光缆126.17沟公里, 成都军区参与折多山-新都桥43.18沟公里, 仅用半年时间全面完工, 为行业节约投资2880万元。

联通:按比例压缩建设投资

四川联通一直主动与其他运营商进行沟通与对话, 同意向其他运营商全面开放包括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机房、传输、管道、电源等方面的电信基础设施资源。通过共建共享, 四川联通的网络覆盖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 现有的网络格局得到了优化调整。在都江堰聚源桃江村基站合并项目中, 鉴于勘查到联通公司铁塔高度为35米, 电信公司铁塔高度为45米, 四川联通便主动提出拆除自己在都江堰聚源桃江村的铁塔和基站, 搬迁至电信公司站房, 并使用其铁塔。为加大省内各市州分公司共建共享工作的执行力度, 合理利用电信资源, 节省投资金额, 四川联通在G网工程和W网工程规划阶段已将共建共享考核要求纳入到设计中。省公司在下达分公司的投资预算上, 提前考虑共建共享因素, 按25%比例压缩本地网如铁塔等建设投资, 对分公司新建基站因共建共享节省的配套部分投资保留在分公司, 省公司增配主设备, 共同用于扩大基站建设规模;达不到要求的, 减少分公司规模, 从制度上调动分公司推动共建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江苏移动共建共享之路 篇8

围绕工信部、江苏通管局以及上级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 江苏移动务实合作, 创新进取, 圆满完成了共建共享工作的各项考核指标, 从未发生违规事件。

组织落实夯实基础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多专业的协同、彼此间遵章守纪地开展合作, 离不开自身的建章立制和行为的规范。共建共享工作开展之初的2008年12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成立中国移动资源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中移人[2008]339号) , 江苏移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组织召开专项会议, 布置相关工作。同月, 省、市公司均成立了共建共享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明确了省、市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 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了该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贯彻管局有关共建共享结算工作的管理要求, 2013年8月, 江苏移动率先在省内发布了《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关于成立共建共享结算工作组的通知》 (苏移[2013]372号) , 细化了相关部门职责, 为共建共享结算工作的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主动配合积极参与

江苏移动积极参与省管局组织的关于共建共享的各项工作, 主动按照相关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管局下达的各项任务。2009年6月, 江苏移动按照管局的要求, 牵头完成了我省第一座三家运营商共建基站的建设, 该基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该共建基站的建成, 对全省的共建共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得到了省管局领导的高度认可。同年7月10日, 省管局分管领导亲自带队, 在连云港组织召开了共建共享现场会。

2009年10月, 在省管局的组织下, 省内三家运营商联合成立了“三铁” (地铁、高铁、城铁) 共建共享工作小组。江苏移动牵头共建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二号线, 自此, 江苏移动在管局的指导下, 开启了江苏地区将持续数十年地铁共建的大门。精心组织、未雨绸缪、顾全大局、以极大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数据分析, 开创了江苏首项地铁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南京模式”的成果。

本次成功的合作可以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来总结。对外, 三家运营商坚持在省管局的统一指导下, 本着“共建共享、共进共退”的原则, 最终很好地维护了我们通信行业的整体利益, 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给通信运营企业带来的好处。对内, 三家运营商建立了“谁占用资源、谁分摊费用”的公平、公正原则, 在此基础上, 移动公司听从管局协调, 顾全大局, 在本次资产回购费用上多贡献了一份力量, 有效地推进了最终协议达成的进程。

江苏移动在“一号线南延线及二号线”公网无线信号覆盖共建项目管理中, 量质并重, 注重节能减排和优质工程的创建。2010年完工的南京地铁二号线共建项目, 在管局和集团公司的指导下, 继获得省级优质工程后, 2013年又获得集团优质工程一等奖。它已作为江苏区域内地铁共建的范本项目, 在价格取定、合作内容和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 为后续地铁项目共建起到了样板作用, 受到了管局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也得到了运营商的一致认可。

2010年3月起, 由江苏移动作为牵头单位, 联合江苏电信、江苏联通, 与铁路建设方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沪宁城际铁路沿线隧道覆盖项目的商谈工作。其中移动投资建设3条隧道有建设覆盖系统, 资产归移动公司所有, 其它有需求运营商共享;电信公司牵头建设1条隧道覆盖系统, 资产由电信公司与联通公司均摊, 其它有需求运营商共享;移动公司牵头建设1条隧道覆盖系统, 资产由移动公司与联通公司均摊, 其它有需求运营商共享。该项目的共建, 开创了因需共建、共建采取我投资他共享模式。经过艰苦努力, 终于在沪宁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之前, 完成了隧道无线信号覆盖工程。

南京地铁三号线和十号线, 苏州、无锡地铁首期项目等的共建成果, 无不倾注了江苏移动人的智慧和心血, 处处体现了江苏移动顾大局的胸怀。

主动践行实现破冰

随着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多, 做好共建共享设施的维护工作, 确保共建共享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当务之急。2012年, 江苏移动在管局的支持下, 主动承担牵头拟定并推进签署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协议, 积极协调其它运营商,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职责和分工, 以确保共建共享的电信基础设施有序管理。

随着共建共享工作的持续开展, 企业的资产被出租或被租用的数量越来越多。当企业的资产用途发生变化, 其所得收益的及时清算和用途变化明细的准确登记确认, 关乎到企业资产和收益的管理以及遵守税法等问题。同时, 共建共享电信基础设施财务结算工作直接影响共建共享工作是否能健康开展。结算工作涉及多家运营商的密切配合, 统一对结算工作的认识, 是做好结算工作的基础。江苏移动在管局的指导下, 主动承担协调其他运营商共同做好共建共享结算协议的签署工作, 2013年8月, 按时协调完成了三家运营商签署《江苏省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租赁结算框架协议》, 完整的协议条款奠定了我省共建共享租费结算工作基础。

2013年, 江苏移动借管局创新试点之力, 践行高校共建共享破冰试点之举, 成功完成了苏州卫生职业学院共建共享项目, 受到管局的表彰。

创新驱动提升管理

创新, 是深化工作的基础, 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驱动力。江苏移动在国家部署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之初的2008年12月, 就开始与相关设计单位和铁塔厂家开展共建铁塔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工作, 于2009年3月在集团内率先完成能够满足三家运营商最大需求的共建铁塔标准化设计 (涉及角钢塔、三管塔、内爬单管塔、外爬单管塔4种塔型及0.45KPa和0.55KPa两种风压) , 并邀请省内外知名钢结构设计专家、省管局、省电信和省联通相关人员对该设计进行了评审并获得通过。该共建铁塔标准化设计已作为我省的铁塔共建标准化设计, 在铁塔共建中推广使用。另外, 江苏移动还承接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共建铁塔技术规范的研究与编制工作, 受到集团公司的通报表扬。

管理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 为了确保共建共享数据汇总的及时、准确, 提高报表报送人员工作效率, 江苏移动于2009年上半年在全国率先开发共建共享报表信息化管理。该项管理具备填报、审核、审批的三级报送流程, 统计、汇总和报表生成功能, 前后数据逻辑关系一致性判断功能, 关联数据逻辑关系一致性判断功能, 各类确认表格扫描件的上载功能, 极大地提高了共建共享数据报送的效率, 确保了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另外, 还协助集团公司开发了具有自动纠错功能的EXCEL数据表格在全国推广使用, 极大提高了报表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的逻辑性。

工作成果的后评估有助于经验的积累, 创新的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建设效率。

自2012年以来, 江苏移动坚持不断创新, 共享成果。2012年, 江苏移动向省管局报送基站共建创新材料一份并获得表彰;2013向省管局报送校园共建创新材料一篇并获得书面表彰;在2013年3月22日的中国移动全国共建共享后评估工作总结交流电视电话会上, 专题汇报了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及二号线项目后评估。

宣传亮点提升形象

为了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宣传报道工作, 江苏移动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鼓励分公司积极投稿, 2011年通过社会媒体发布宣传稿件2篇, 中国移动通信信息发布宣传稿件1篇, 通过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平台发布工作动态报道1篇;2012年通过社会媒体发布宣传稿件4篇, 中国移动通信信息发布宣传稿件1篇, 通过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平台发布工作动态报道1篇;2013年通过社会媒体发布宣传稿件5篇, 通过集团公司计划管理平台发布工作动态报道1篇。

前瞻指导目标明确

为确保共建共享工作的核心工作和指标能够实现, 结合工信部、省管局和集团公司的共建共享年度指导意见, 江苏移动坚持制定适合本公司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年度工作指导意见, 并将共建共享工作的有关要求纳入年度工程建设管理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 意见作为公司年度计划建设的考评文件, 其共建共享工作的重要指标、管理要求、创新、宣传报道等被纳入竞赛考评。各分公司目标明确, 积极进取, 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共建共享工作始终朝着进一步规范的方向发展。

共建共享服务 篇9

关键词:中日韩,科技合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们江区域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也越来越复杂,科学家越来越专业,新兴学科逐步浮出水面,涌现出一股 “学科相互交叉”的热潮,如此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越来越强,因此,科学技术由一个国家完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居于世界前列,国际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十分关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且能够有效提高科技资源重组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1 中日韩科技合作需要文献信息资源

顾名思义,国际科技合作是指“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研究机构或者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1]。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合作国的选择。适合的合作对象能起到积极和引导的作用,科技不但能够飞速发展,同时可以使彼此合作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科技资源重组展现出不可预测的迅速性和时效性。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众所周知,在经济上,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经济上各具优势和劣势,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属于拥有较为发达的科技与资本,因此,中日韩科技合作更具有实际意义,外交部发表《中日韩合作(1999-2012)》白皮书中也明确指出中日韩科技合作的必要性[2]。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杨挺[4]已在文献的价值和价值标准一文中对文献现实的工具性价值集中体现和价值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中日韩科技合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2.1共享机制是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共享”是在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前提下,使其利用效率增加的方法;“共建”则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整合起来,集中建设最优良的信息资源的方法[5]。

在国际交流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投资历来所占比例甚小。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科技读者对各种文献的需求是无限的,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如此便产生了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巨大变革,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悄然成为共识。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是建立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最佳途径。否则,中日韩三国在科技合作中能取得的利益也远不是现在的状态。

共建共享已经在很多国家推广,共建共享是解决国际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最有效机制。其宗旨是推进大众对世界信息资源的存取并节约信息资源管理的成本。

2.2 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举例

国际共享活动达成共识,遥相呼应,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脉络广和层次多的共建共享体系。无非是共同分担资金的风险和共同分享资源建设的成果。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是维系整个合作网管理的纽带,是合作网成功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绩效的发挥[6]。

在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进行的公共法案480号(Public Law 480:195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它的经验体现在:它采取合作采购方式,统购采取全国性指令的方式,分工主要依据是采购的地区和语言差异,管理属于分散式典藏管理;高素质的管理者和职员成为此计划的优势,从而得到较快的发展。

拉丁美洲合作采访计划(Latin American Cooperative Acquisition Plan,LACAP:1960年~1972年)属于一项试验性商业合作,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堪萨斯大学图书馆和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创。它的经验有:它属于一个典型的资源共享计划,为美国图书馆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依靠于众多团体机构、图书馆、个人共同努力而获得了成功。

斯堪的纳维亚计划(Scandinavia Plan,SP:1958年~) 是北欧四国(瑞、丹、挪、芬)的图书馆合作采集外文图书的计划。它的经验有:北欧国家政府的重视以及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合作协调并签订了相关协议。

国际性图书馆联盟OCLC,OCLC是一个非营利、会员制的图书馆服务与研究机构,最初是由俄亥俄州所有大学的校长商讨创立,后升级为美国国家级网络,最终改名为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目标主要在于依托群众对全球信息资源量进行积极存取,同时使信息资源对应的处理成本有效地降低。目前,OCLC提供信息服务的对象已遍布全世界,主要为百余国家的数万多个多元化类型的图书馆,因服务模式的全面性(定位、获取、编目、外借以及保存信息资源)而当之无愧成了其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典范。郑德俊、潘燕、欧阳少春[7,8,9]等均对OCLC总结了成功特征,包括管理方面的成功、发展战略的优势和经验。

2.3 中日韩文献共享机制的意义

中日韩文献共享机制对三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者(包括企业研究与开发)、学科建设的意义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

2.3.1 对科技研究工作者的意义

2.3.1.1有利于基础研究工作的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因素[10]。中日韩三国,尤其是中国,大部分的基础研究还停留在还是跟踪性的,有些甚至是低水平重复,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不够。跻身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若想达到甚至是赶超国际水平是非常不易的,此时,科学家、研究者们要积极掌控前沿的科研动态,获取海量“新鲜”的科技信息。

2.3.1.2有利于整合中日韩三国研究的优势资源, 进行互补合作。文献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展望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及时跟踪、了解相关或感兴趣领域研究进展,寻求并解决科学研究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适当地对至关重要并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结果的研究课题进行选择,都可以使中日韩三国具有优势的研究站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2.3.1.3有利于获得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提升中日韩国际科技地位。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事实上,中日韩三国在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多是通过文献平台共享,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分享其多年研究和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沟通的共同结果,普遍受到了国际上该领域权威人士的重视,借助文献平台提高中日韩三国的科技地位。

2.3.2 有利于学科建设

目前,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接续形成及不断发展。对于新兴学科来说, 最初阶段尤为关键,思维见解、涉及知识的层面、研发手段和工具等方面都离不开探究。通过中日韩文献平台可以汲取和归纳国际上的智慧结晶与资源,促成新生的凝聚点。

2.4 中日韩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切入点“图们江”区域

2.4.1 切入点-“图们江”区域

图们江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

2.4.1.1地理位置。在特定的政治和历史条件下, 如果能发挥地缘、人际、交通、经济诸因素的优势,就会促进这一国家或这一地区的发展。图们江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游为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属于国际性河流,其出海口地段处东北亚地区 (中、俄、朝、韩、日、蒙六国)的中心部位,向外面对日本海沿岸各地,向内则为广阔的东北亚地区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11]。

2.4.1.2语言环境。在图们江流域,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半岛国界相连,同日本隔海相望[12]。图们江地区因少数民族优势,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相通,并且地处交界, 三国语言均能交流的人也不在少数,语言环境优越。

2.4.1.3互补的经济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同上述国家各具优劣势,产生互补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资源、 技术等领域,因而,图们江地区的科技开发不但可以加速中国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可以加速日本韩国技术的拓展, 推动“外引内联”并带动中国同日本海周边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2.4.2 以“图们江”区域为切入点,构建中日韩文献 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图们江区域”为切入点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资金的投入、文献信息资源的协调、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引进、设备的配置、标准化的制定、利益平衡、 成员差异等等,一方面考虑不周,就有可能影响全局。

3 构建中日韩共享资源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3.1 采纳与借鉴国外资源共享的优缺点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以西方国家为主)在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发展速度迅速;重视时间非常早;研究比较透彻、深入。因此,国外的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中日韩三国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建立和拓展研究起到参考作用,也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借鉴不同于照搬,因此,专一性、选择性较强,毕竟不同国家从地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还是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尤其是我国起步落后,关注时间短,目前,中日韩三国共享资源是对目前现象的切入点和对相互关系的整理和发掘。因此,也不能完全采纳国外资源共享的案例,应根据中日韩三国的实际情况而拟定计划与方案。

3.2 政府的支持及人才培养

资金的投入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协调主要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主要依托于组织和资金的保障。

语言环境优越,但人才储备力量不足,应多培养人才,实现平台共享后可以有一定的语言支持,可以翻译成相应的书籍等读物。供科技科研人员参考。

技术的引进、设备的配置、标准化的制定、利益平衡、 成员差异需要国际政府部门、国家相应机构(如图书馆等)应当配置协调机制,统一,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协同合作联盟内机构日常活动和交流进行检查。中日韩均参与。

3.3 制定协同合同联盟信息共享的宗旨

依托高校共建共享校本课程 篇10

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首先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我校着力贯彻“依托交大,内实外名”的方针,构建一个基础厚实、开放度高、选择性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高中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

一、设置三大教育模块,开设校本创新人才培养课程

我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适度平衡的课程体系;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社会力量,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规划人生职业理想。学校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置了三大教育模块。

通识通能教育模块——在基础教学的领域,学校适当减少这部分课程课时总量,控制集中授课时间,逐步把基础课程和校本创新人才课程的比例确立为6:4。学校通过开设精品课程(拓展课)加强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通能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实验室设备以及周边技校、职校的先进设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还特设生涯规划课,作为基础课每周一节纳入课表。

科学素养培育模块——我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设置相关拓展型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努力把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最大程度地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生涯规划模块——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决策模型,学校设立此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形成自我认知,拥有独立、负责、自尊、正直、诚信、进取,等良好的个人素质,使他们掌握CASVE决策方法,能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而确立自己的生涯规划。

二、与高校共建共享,丰富课程形式和内容

1. 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

校本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采用基础课、微型选修(专题讲座)、短选修(每周2课时,以1个月为周期)、长选修(每周2课时,以1个学期为周期)等方式。

我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学者组成讲师团,每周2课时为全体学生开设讲座。计划每个学生3年中听到100个讲座。学校将在暑假期间在交大校部组织夏令营,让学生与交大教授互动,享用交大先进设施,开展课题研究。

2. 课程类型多样化

我校课程涵盖两大类:国家高中课程和校本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校本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拓展类、创新实验类、学科竞赛类、通能实践类、研究探索类、生涯规划指导类以及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课程等。学校将引入PRP课程,在教授学者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先提出课题,再由交大教授筛选,使学生研究的课题更具合理,更有研究价值。

3. 课程内容更具特色

上海二期课改以来,我校重视课程开发,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目前已开设了六大门类一百五十多种拓展课。依据《关于上海交大附中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案》,建设高中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这些共建共享课程涉及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

三、加强硬件建设,为新课程建设搭建平台

为了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在整合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类专项实验室建设,例如,微生物实验室、植物培养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化学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嵌入式实验室等。

为配合生涯发展课程的需要,在上海市信息委的资助下,学校构建和不断完善“学生自主发展规划”信息系统,把此系统发展为区域性共享的,伴随学生人生发展过程的信息系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学校还建设“普通高中学校走向现代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远程信息平台”,为上海交大教授、学者对上海交大附中学生的远程授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上一篇:优势建立下一篇:技术经济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