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2024-10-01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共9篇)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1

作为图书这一公共资源之一的地方文献, 于我省市县图书馆来说, 是一种集体缺失或缺血, 对于这种现象, 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和关注。本文就地方文献如何建议, 如何发挥作用, 谈谈浅见。

一、我省各市县地方文献缺失原因追究

1. 我省自古“无”文化。

一直以来, 不少人都说“海南是文化沙漠。”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很不服气, 并为之大光其火。其实, 别人所说不无道理, 而且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海南岛自古来孤悬海外, 是个蛮荒之地。秦朝之前, 它还是个“野仔”。到了秦朝才划入版图, 然而也只是个“弃儿”。一直到隋朝冼太夫人平定海南之后, 海南才设置管理, 才真正有了娘。但在文化方面, 一直荒芜。是后来苏东坡等贬官谪臣被流放到海南来, 海南才得到中原文化涓涓细流的滋润。

琼海市, 素来自诩“文化之乡”, 其实直至改革开放前, 全市没有发现有一本个人专著, 一直处于无“书”状态。其他市县的情形如何?想来也只是如此而已, 不少市县的情况可能比琼海还会更差。

海南文化的落后, 造成了海南地方文献成了无水无流。就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古籍”也寥寥无几。这种先天性的不足, 是海南各市县地方文献缺失的主要原因。

2. 海南的图书馆都是“新生事物”。

海南的图书馆普遍建立较晚。琼海市图书馆应该说是建立较早的, 那也只是20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由华侨捐款建起来的。其他市县图书馆的新馆大楼多数是海南建省后来建立的。

由于建馆时间短, 其藏书大都以购书为主, 忙于充实馆库, 学习和阅读、出借等日常事务, 对于地方文献的建设和发展便置之一边了, 谁顾得上呀。学校图书馆因为设馆目的需要, 他们仅供师生阅读, 对地方文献也不重视, 加上文化革命之中受到重创, 馆藏也严重不足。

3. 各市县图书馆缺乏地方文献管理人才。

目前, 我省各市县图书馆管理人员偏少。人手缺少, 造成了他们只忙于应付日常业务, 加上专业人员奇缺, 地方文献的专业人才就更成了稀罕之才了。而现在图书馆要走大数字管理道路, 电子知识, 智能知识, 智能化管理知识等学习, 都让现有的馆员穷于应付了。

4. 对方文献的建设与应用重视不足。

由于没有古籍, 没有遗存, 更因为对地方文献知之甚少, 对它们的价值、功能和作用不甚了解, 加上党政领导以及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 对于地方文献的建设和利用都没有足够重视, 有些领导竟把族谱之类视为另类异端加以排斥,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二、地方文献建设初探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载、遗承, 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要以史为镜, 发展今天, 推动将来, 应当代代相继。研究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和思想的历史, 地方文献是重要依据。人们对于这些历史的认识, 有助于推动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地方文献有长期文献和短期文献之分。由于历史原因, 既然我们的老祖宗没给我们留下什么, 我们更应该负责任地为子孙后代留下脚印。因此, 搜集、整理、编录、上架、推介现代地方文献, 是我们当代图书馆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这些环节之中, 搜集是第一位的。搜集的方式主要有:

向民间搜集。主要是搜集各个姓氏的族谱。从族谱, 我们可以研究城乡人口、村落的分布, 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 人的寿命状况, 文化状况, 民俗、民风、心理结构等等十分珍贵的史料。

向兄弟单位搜集:博物馆主要是搜集古文物和红色文物的发现和相关成果资料, 以增加人们对本地区历史发展进化的了解, 向文化馆搜集, 主要是搜集群众文化成果。向新闻出版部搜集, 主要是搜集出版的报纸、刊物。在大数据的今天, 还要搜集广播电视台的影视和播音资料。

向文艺团体搜集:主要收集作协、书协、美协、音协、舞协、摄协、戏协、诗词学会、乡土文化学会等文艺团体出版的文学、艺术作品。

向机关各单位搜集:主要搜集他们出版的各类实用书籍和出版物。

琼海市华侨图书馆就利用这些方法, 搜集到各姓氏族谱40余种200多部, 本地作家作者或在本地作家作者写作的文学作品近100种1200部, 本地干部言论作品20余种100多部, 文学刊物近100期1000余册, 书法, 摄影美术音乐作品集10余部50多册。建立起涉及明朝以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文献, 而且少花钱而极大地增加和丰富馆藏, 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和内容, 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益, 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增强了图书馆在市民中的威望。

三、地方文献如何实现共享

随着当代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知识智慧的倍增, 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地方文献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化。

以图书馆的职能和服务责任的要求, 图书馆要通过自己的橱窗、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媒体, 扩大和深化对地方文献的宣传, 让人民群众、社会和对地方文献需求者了解地方文献的馆藏, 包括内容、期限、范畴, 等等。方便他们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和利用。

图书馆还要增强服务意识, 为查阅和利用地方文献提供时间、方法和手段等方便, 甚至要送上门, 共研发。同时要不断总结推广利用地方贡献的成果。

琼海华侨图书馆在上述诸方面做出了努力,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琼海市业余编剧符传真先生, 查阅到元朝二太子图帖睦尔被流放到万泉河畔, 深受万泉河民众的关爱, 编写出了大型古装琼剧《元太子与万泉河》, 该剧由琼海市琼剧团排演。在参加省琼剧汇演中获剧本、演出等数项大奖。之后, 他又根据《琼海革命斗争史》载的“椰子寨战斗”故事, 创作了现代琼剧《椰寨枪声》, 经市琼剧团排演后, 被选为第一部进八省歌舞剧院惠民演出的第一部琼剧。他还根据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村民创办旅游业的故事, 创作了现代琼剧《沸腾的万泉河》, 该剧参加2008年全省琼剧汇演, 荣获数项大奖。符传真先生三年里利用本地题材创作三个大戏, 在全省琼剧界引起强烈反响, 推动了全省的琼剧剧本创作, 琼海剧作家先后以本地题材创作出《恩义千秋》等数部琼剧。

琼海市作家冯衍甫在查阅了《琼海革命斗争史》、《琼海英烈》、《王文明》等史料后, 创作出反映在我党领导下琼崖早期革命斗争的人物传记《王文明传》, 该书被海南省委党史办领导和专家称为我省以人物传记讲述党史的开先河之作。省委常委许俊为之作序, 省政协主席于迅为之题写书名。

为了扩大地方文献的共享成果, 琼海市华侨图书馆还走出去, 同教育部门联合在嘉积中小学中开展读书活动, 举办“讲万泉河边的故事”的故事会, 受到师生们的欢迎。近日, 为了宣传市委市政府开展的“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建设成果, 华侨图书馆又联合市民进会举办全市性的“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诗歌朗诵比赛, 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赞扬。

地方文献的共建和共享, 是一件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十分重视这项工程,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程。各级图书馆要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开展好这项工程, 把它紧紧地抓在手中, 扛在肩上, 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把我们的地方文献建设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充分发挥其在深入改革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2

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建设应纳入全国和各地的“共享工程”中,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力度,从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数据库建设、提供与利用等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浪费,使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统一规划下高效、健康、有序的开展.

2.2 统一标准与规范

在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参加馆要坚持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如统一的用户界面、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著录规则等;数据加工处理技术采用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国内高校的条例、细则;服务系统软硬件配置,要采用国际通用的开放式操作系统平台技术、网络通讯协议TCP/IP技术、面向广域网的数据库技术等,以保障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支持环境,使其能在广域网上互联.

2.3 便于用户利用

目前国内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提高文献保障能力为目标,一种是以提高信息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为目标.对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而言,让用户以最快、最便捷、最廉价的方式知道自己所需文献在什么地方,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拥有这些文献,而文献拥有数可以通过文献传输能力得以改善.在各种全国性、系统性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已建立的情况下,建设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和廉价,否则无优势可言.

2.4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3

张家口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各文化系统文献资源建设多年来各自为政, 重复建设严重, 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较慢, 文献品种不足, 文献资源的系统性、连续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本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本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为用户提供完善合理有效的文献资料, 充分满足本地区用户的文献需求。

一、张家口地区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背景

1、国际国内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功的典范。

在国际上, 最成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 (OCLC) 系统, 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个各类型图书馆相连, 用370多种文字通过因特网进行联合编目, 年均产出数据2000多万条。在我国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活动, 如科技部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平台”、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上海市创建了以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为中心, 其它图书馆为分中心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框架体系, 并已实现上海地区高校、公共、科研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网, 江苏省在省委书记的亲自推动下, 也已开始了省级工作技术文献中心建设, 等等。

2、河北省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河北省文化厅、财政厅已于2002年特制定《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对“共享工程”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实施, 各级财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 共同推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以期达到实施“科教兴冀”、“以德治省”的战略目标。从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开始实施至今, 全省已投入5600万元建成各级中心 (技术平台) 和基层服务点819个, 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的农村基层服务点3万多个。

此外, 设立在燕山大学的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河北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总体规划和子项目工作计划的制定, 实施及其运行管理, 协调文献资源建设, 拟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组织省内联机合作编目、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建设, 组织实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文献信息服务, 开展人员培训、业务交流与研讨活动, 并负责河北省与全国中心、其他地区中心、省中心以及其他系统图书馆的联系协作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活动。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为宗旨的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立, 为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张家口地区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1、必要性

张家口属于河北省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经济文化水平较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本地区内仅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两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和张家口市图书馆具备较强的文献服务能力, 其他高职院校以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都很薄弱。即便是在服务能力较强, 文献资源基础较好, 发展较为平稳有序的图书馆,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资金不足的问题。各类信息的指数级增长和读者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使得单个图书馆无法有效满足读者需求, 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无法充分保证, 另外, 各图书馆间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无形中也形成了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通过本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本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率, 为用户提供完善合理有效的文献资料, 成为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面临的问题

要建立起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首先, 共建共享体系中各成员馆的组织协调问题, 一般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都会成立协调组织, 但由于协调组织是自发成立, 缺乏独立经费, 并与联盟中的成员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协调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其次, 各成员馆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比如中心馆的确立以及费用分担问题, 只有让成员馆感到公平合理, 才能调动其积极性, 否则共建共享体系的工作必定不能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第三, 共建共享的范围问题, 由于不同图书馆主要面对的读者服务群不同, 就形成了各自的馆藏体系, 如何在不影响原有服务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读者需求更大化的满足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第四,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即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如何保证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做到合理使用。

三、张家口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1、意识的转变和人才的培养

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首先是要转变意识, 改变囿于某一范围服务对象的读者用户观念。这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 也包括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识转变。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然涉及不同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 各单位所侧重的学科和服务对象也不同, 在藏书的内容和种类方面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正是因为有了各异的特色馆藏才能互通有无、拾遗补缺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 提高各馆现有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真正实现“藏有所用、藏有所为”, 从而进一步强化整个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的综合能力, 展现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只有让图书馆工作人员理解共建共享的意义所在, 才能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执行共建共享体系的任务和要求, 同样, 只有让相关领导意识到共建共享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 只有对共建共享的认识和支持还不够, 还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因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 如数据库开发人才、编目人才等, 一支可靠的工作人员队伍是整个共建共享体系的中流砥柱。

2、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

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图书馆之间的协调问题。不同系统内的图书馆, 它们之间只是一种横向的联系。虽然有市级的图书馆学会, 但它毕竟只是个学术性组织, 和各学会成员单位没有隶属关系, 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涉及的诸多利益问题无法解决。所以, 应该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加以适当的调控, 协助成立一个统一的、协调各成员馆之间关系、管理共建共享日常业务的专门机构, 负责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3、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建设共享平台

本地区中的图书情报机构以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和张家口市图书馆实力相对较强, 其中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140余万册, 年订现刊2400余种, 电子图书80多万种, 覆盖医学、农学、文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现有中外文图书55.4万册, 中外文报刊1300多种, 可利用电子图书100万册, 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为主要收藏特色, 张家口市图书馆现有藏书46万册, 报刊2.6万册, 其中古籍线装书4.2万册, 少数民族古籍400册, 日文原版书1.8万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馆藏特色, 为更多的用户服务。这就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搭建起一个基于异构网络的环境的平台, 把各成员馆的特色馆藏资源通过联合目录的形式发布出来, 以供各馆读者检索和文献传递。

4、通过集团购买的方式实现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论纲 篇4

有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集中型模式是指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如前苏联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是这类集中型模式。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全国性管理机构领导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信息资源的工作与共享。如美国和日本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就是分散型模式。

1.2 按共享的区域范围分

有国内型、国际型和区域性三大类。国内型又分全国共享型和地方共享型、系统内共享型、跨系统共享型。国际型是指跨洲的多国共享型,如目前的OCLC,它既是国际联机图书馆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和共享机构。区域型是指少数几个洲或一个洲内多国参加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如亚太地区、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尽管目前尚未实现)。

1.3 按层次分

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中央型是指国家级文献情报中心所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它将国家图书馆和各系统所有大型图书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中央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地区型是指某一地区内(如华东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省市型是指以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建立一省(市、区)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4年成立)、河南省省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实施,实行跨系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4 按系统分

有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二大类。系统内型又分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跨系统型指不同系统共建共享。系统内型又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跨系统型也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就系统内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三足鼎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就跨系统而言,已如上述,上海及河南省等地区在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并成为资源共建共享的典范。

1.5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

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根状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等。(1)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国家级文献情报中心,是资源共享的调控机构,担负着总书记库的职能,负责解决下一级(链)机构的有关问题和复制服务等。第二级为省级网络中心。它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横向联系各省高校馆,形成二级链式网络,并建立地区型网络中心,再通过省际协作协调,建立跨省的网络机构中心。第三级是中小型图书馆网络,进行馆际互借等交流活动。(2)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情报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图书馆(情报所)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图书情报网络结构象树根一样。(3)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如公共馆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4)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详细协议,在平等、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所有参加馆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1.6 按资源共享网络的组建和规划方式分

有“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自上而下”式:发展(组建和规划)图书馆网络,从上到下进行,同时自下而上地启动。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另一方面各图书馆要在参与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自下而上”式:首先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作为建网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图书馆联成网络,继而不断扩大组织程度,使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1.7 按资源共建的投资来源分

有国办式和民办式两种。国办式是指政府行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如日本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中心就是日本文部省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我国的CALIS也是国家拨款支持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民办式(又称民间式)是民间行为,没有政府资金支持,靠共建成员投资支持。如我国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作网,美国的“法明敦计划”(持续30年后终止)等都属于民办式。

1.8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网络的性质分

有学术性图书馆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和大众与学术混合型网络。学术性网络是指高校系统图书馆形成的共享网络、科研系统文献情报中心形成的共享网络以及高校和科研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是指由公共图书馆系统组建的共享网络。混合型网络是指跨系统(公共馆系统必须参加)的共建共享网络。

1.9 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

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过渡型模式是指在完成理想的共建共享网络之前的阶段性共建共享网络,如高波博士最近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此模式是指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目的是“系统共建,全国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这种模式,国内外学者都有成果发表,现只举几例。(1)全国共建共享模式:全国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全球共享网络模式:即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3)郑贵宇提出的资源共享模式:“由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国家级横向协作网、专业系统的纵向协作网及地区性的横向协作网所构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网络”。

1.10 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分

有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含馆际互借)和在线信息咨询。

1.11 按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的学科性质分

有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自然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综合性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12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载体分

有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纸纸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3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文种分

有中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外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西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英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4 按共建共享的数据库种类分

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期刊篇名索引数据库共享,外文期刊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特色文献数据库共享,古籍文献数据库共享等。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5

1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含义及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是共同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 既独立又统一的图书采访体系;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享就是将拥有的各种文献资源共同利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效能。 两者之间是一个整体,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建促共享,共享带共建,只有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才能为实现共享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否则,共享则成了无源之水,纸上谈兵,同时通过共享可发现所需而又所缺的文献资源, 推动各方共同建设所需而又所缺的文献资源,从而形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为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各种文献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

2文献资源共建内容

共同建设文献资源是做到共享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共享根本无从谈起。 然而,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能收尽天下所有的文献资源, 没有一个高校图书馆能完完全全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 这两点使得高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共建”应运而生,共建的目的避免图书的重复购置,提高文献利用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我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的内容目前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

2.1 各院系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工作

图书馆采访人员将每期的社科新书目和科技新书目及时送到各院系资料室, 让资料员负责组织各院系老师圈选所需采购的文献资源及列出所需购买的其他图书清单, 图书馆采访人员定期将发送的新书目进行回收;对各院系圈选的图书进行统计、查重[2],最后根据各院系圈选的图书、图书采购清单;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读者荐书等情况进行采购;每年组织各院系骨干教师去广东省新华书店等地方进行现采;每年按各学院招生人数、新增专业等情况核定一定图书购置经费让其自行采购图书馆无馆藏的图书;各学院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学术会议时购买最新出版的专业性图书;图书采购以“保证重点学科、兼顾一般学科”为原则,使文献资源建设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提高了图书采访的质量,避免重复采购,为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文献保障。

2.2 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共建地方文献库

2006 年初,我校图书馆在六楼建立一个地方文献库,当时只有相关图书326 册,到目前为止,地方文献库藏书总量3 891 册,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各院系资料室负责收集本院系教师出版的著作,定期将收集的著作转交给图书馆采访部;图书馆采访部负责收集本校其他工作人员出版的著作、 祖籍是肇庆的作者出版的著作及校外作者出版的关于肇庆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著作;图书馆采访部定期将这些著作进行加工、编目,及时将加工、编目好的地方文献资源移送给流通部地方文献库上架,供读者借阅,地方文献库的建立,不但丰富馆藏资源,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展示了肇庆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且缓解了购书经费严重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文献资源需求的矛盾, 为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丰富的文献保障。

2.3 图书馆与院系共建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

各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负责指导毕业生本人将其学位(毕业) 按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本系统的提交表单的格式进行网上提交。? 毕业生提交完成若干天后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论文是否获得审核通过: ①论文经过审核后系统将会自动将审核意见按所填写的邮件地址发送邮件,请及时查收邮件。 ②点击[论文提交]→[提交查询],输入学号和密码后可以进行论文审核状态的查询,如果审核不合格,学生请教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对其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进行网上提交,一旦审核合格便不可再修改任何论文信息。 由图书馆相关人员统一对毕业生提交并通过审核的论文进行PDF格式转换等处理, 并在网上公布以便读者检索查询。 读者可通过学科分类、作者、指导老师、学号、论文名称、关键词等途径检索到本校自2004 年来的学位论文目录和优秀学位论文原文。 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成,不但有助工毕业生了解相关研究动态、确定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现象;展示我校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而且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物质基础。

3文献资源共享系统

高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其文献资源共享,共享意味着读者能够随时充分、自由地利用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所有的文献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馆牵头,技术由图书馆负责,各学院资料室协助图书馆,开发了“各学院资料室书目检索系统”,该系统建立的步骤如下:①各院系资料室资料员将书目清单(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提供给图书馆采编部;②图书馆编目人员将书目编目入库;②图书馆技术部相关人员将编目入库的数据从编目系统导出,经过加工、处理等,然后导入技术部自建的ACCESS数据库系统。 该系统包括“各学院资料室书目检索模块”和“各学院资料室图书借还系统”两块。

3.1 各学院资料室书目检索模块

它的地址是:http://lib.zqu.edu.cn / xzljs / gxjs.asp。 包含三方面内容:①书目检索:分为一般检索和组合检索,一般检索可按题名、分类号、出版社、作者、ISBN进行检索;组合检索可按题名、分类号、出版社进行检索;②详细书目信息:通过前一页、后一页可以查看各学院全部书目信息;③书目统计:可以统计出各学院资料室22 大类图书的册数、种数及价格。 各学院资料室详细书目信息的条数与各学院书目统计的册数是完全一致, 如我校经管学院资料室在 “详细书目信息”栏显示典藏书目:共有3 212条信息;在“书目统计”栏显示的册数为3 212 册。

3.2 各学院资料室图书借还系统

系统地址是:http://lib.zqu.edu.cn / xzljs / jhadmin.asp。 事先设置各学院资料室登录账号和原始密码, 各学院资料室资料员请先修改各自的密码, 修改密码的方法是先输入账号和原始密码123456,选择相应的 “ 学院” 后, 按 “ 修改用名和密码” 进行修改,密码修改成功后请记住新密码。

该系统包含三方面内容:①查询个人借还信息:使用方法为将光标放在“证号”编辑框,直接用条码阅读器读取证号即可查询(条码阅读器设置成读完自动“回车”,若没有,则读取证号后按“回车”),手动输入证号也可以,输完按“回车”。 ②办理读者图书借还手续:使用方法为输入证号,查询完个人信息之后,将光标放在“登录号”编辑框,用条码阅读器读取图书“登录号”即可。手动输入“登录号”则需按回车。 ③查询读者过往借还记录。

“ 各学院资料室书目检索系统” 的建立, 使院系资料室服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变成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 为高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 共享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提高了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文献资源的利用率[3];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 缓解文献资源激增与图书购书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便于各级领导掌握和了解各院系藏书情况,为学校有关部门制订工作计划、做出决策等提供可靠依据。

4结语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推进。 我校图书馆与各院系齐心协力,经过5 年的努力,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虽取得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点的经验,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做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笔者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路会越走越宽并且越走越好。

摘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整体,以肇庆学院图书馆为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含义、关系;文献资源共建的内容;文献资源共享系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刘秋元.浅谈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资源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7):7-9.

[2]王晓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J].情报科学,2008(5):746.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建设探索 篇6

一、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利用文献资源和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的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各高校图书馆通常是使用核心书刊来丰富馆藏, 如此以来导致馆藏文献少藏、缺藏、重复藏等现象。2.由于书刊文献的出版量急剧增加, 高校图书馆只依靠一己之力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对书刊文献资料的需求,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 他们更需要的是内容新颖、类型完整的文献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 这显然不是单一的图书馆所能做到的。多个信息单位协同合作, 统筹安排、多方位、科学合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对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已成为文献信息界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强化合作理念, 争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协作的局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在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仍然对系统性原则有所要求, 但系统性原则的内涵却应该发生变化。它除了要求各图书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 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 分工协调原则。特色化与协调原则要求, 各图书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的体现。 (3) 完整性原则。各图书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 更加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而不再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共建共享要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分工协调原则和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分工协调原则是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建设原则, 完整性原则是图书馆微观资源建设的原则。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方案

各高校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阻止或拖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才是正确途径。

1.馆际互借协作模式。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都拥有齐全且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事实证明馆际互借是各高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重要文献采取网上预约就近归还的大流通管理方式, 非电子文献资源采取通借通还;各馆享有充分自主权, 仍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借阅制度;电子文献资源, 在共享网络的情况下, 用户只要上网检索, 通过可链接的网址共享电子文献资源。该模式中, 共享的资源涵盖了整体或是部分图书馆馆藏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最大价值为目标, 读者借阅非本校文献资源时, 需遵守该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充分尊重各馆的自主权。

2.以中心馆为主、各分馆为辅的社会一体化模式。

由政府牵头协助各高校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 将处理好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由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将其纳入未来城市网络建设发展中加以运用, 实现各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无疑也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的另一种选择。各高校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既是现实的需要, 又有实现的可能。

3.社会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意义。

(1) 建立共享工程网站的服务模式, 在实现全社会对资源的利用, 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对化解各高校间矛盾, 打破利益保护, 缓解不公平竞争等现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科学规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2) 采取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的模式服务广大用户, 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 扩大了各图书馆的整体功能, 也使得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长久保存和利用,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 使各高校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3) 由于各馆之间业务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使一个馆不能正常运行, 也不影响其他馆业务的正常运转。在共享工程网站上, 各馆的数据库是独立的, 产权明晰, 各分馆遇到的发展机遇, 也使整个共享工程网站与社会一体化服务同步发展。

四、拟解决的问题

1.共享工程网站建设单位的选择及目标实现途径。

共享工程网站的建设, 单凭某所学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政府、社会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投入和回收成本的周期, 目前的状况因利益因素让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恐怕不现实, 而政府是各高校建设的发起者和建设的监督主体,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职责。政府不仅在各高校土建等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更应该在资源共享等软环境方面采取措施, 号召全社会关心各高校的发展, 积极组织、协调各高校参与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共享工程网站建设。

2.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1) 要想顺利实现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 管理体制上首先要打破当前各系统间存在的条块分割局面, 成立跨系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流。共享模式的建设和正常运作, 要充分关注各相关高校的利益, 考虑组织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技术以及组织自身的发展。 (2)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与各入住高校相对独立发展并不矛盾, 相对独立、资源共享是贯穿各高校建设发展过程的灵魂, 应当制定相关政策, 给参与共享模式建设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各高校办学实体相对的自主权与独立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各高校也必须解放思想, 正确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关系, 群体利益就是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但各大学的个体利益也要保护、协调, 应该正视各高校在利益上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入住高校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从政策上解决入住高校实际利益保障等根本问题。

3.引入市场经营和监督评估机制。

引入市场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 将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市场化, 这不仅使各高校内的读者可以享用这些资源, 而且使社会同样可以共享这些资源。政府应协同各入驻高校及社会力量, 加强共享模式建设和管理力度, 以共享模式建设质量和整体服务品牌、经营手段为监督评估核心, 其目的是以评促建, 以评促发展, 在监督中成长发展。

4.建立科学的共享模式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理想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体制既可以采取由管理层、执行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的构成形式, 又可以按混合式或集中式的管理体制运作。 (1) 成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协调中心作为管理层, 主持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制定资源共享政策、制度, 宏观协调、配置资源, 提供统一的信息检索入口;执行层以各图书馆个体为单位, 组合成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子系统, 对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目标形成联合支撑, 采取中心馆对分馆实施业务上的宏观管理, 但资源和服务提供等则由分馆和中心馆共同完成, 分馆负责文献资源和文献服务平台的建设, 中心馆负责资源、服务的调度与分配;最底层中各馆的优势馆藏、特色馆藏将汇聚成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的根基。但这种管理体制局限性在于适合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 (2) 尽管各高校内各高校的归属各有不同, 但共同点都归属教育系统, 因此既可以采取混合式管理体制, 又可以实行集中式管理体制, 在集中式和混合式管理体制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大集中, 通过馆际互借协作和共享工程网站两种共享模式, 成立虚拟的、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 激活各馆资源, 实现跨系统的文献共享。这种管理体制依托政府和各高校或共享工程网站, 成立跨高校主管部门的各高校共建共享组织协调机构。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各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努力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我市提供综合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系统性、普及性、科学性、学术性知识的服务, 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庆.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 2008 (5) .

[2]张思辉.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的强化[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11) .

[3]刘磊, 王启云, 穆丽娜, 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2) .

[4]曲盛.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3.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7

一、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观念滞后。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作用与意义在认识上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并非是同步发展的, 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基本局限于传统的建设和工作规程, 只希望共享, 而不愿共建, 只重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的投人, 而忽视文献资源的投入, 造成文献收藏的低水平大量重复, 缺乏全局观念。

2. 管理体制薄弱, 共享环境差。

目前, 全国尚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跨系统的管理职能机构, 我国文献资源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导致信息资源建设失去宏观控制, 形成自然布局, 缺乏特色和合理性, 缺乏整体效能, 阻碍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

3. 技术兼容性差。

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所使用的软件都不相同, 其数据库结构、编程语言、操作界面亦不相同;计算机及其配件混乱, 升级换代频繁;集成系统缺乏标准化等,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

4.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建立的数据库, 才能够保障文献资源信息实现跨系统、跨区域、跨国界的共享。目前, 我国各级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互不相同, 各馆的文献信息之间无法有效衔接;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 编制出的书目数据库难于实现共享。

5. 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缓慢,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目前, 我国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 大多数的市级以上图书馆均程度不同地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 少数发达地区半数以上县图书馆及一些名牌大学的图书馆都已实现了采编、流通业务自动化, 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是手工作业。

6. 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 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少, 尤其是掌握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人才少, 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对策

1.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要彻底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 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 既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网络环境, 积极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 又要注意掌握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尺度。图书馆作是文献信息中心, 信息服务应以馆藏文献信息为主, 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服务对象, 划分出哪些文献应该且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 哪些文献则必须通过订购的方式获取。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仍是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根据其服务的对象, 确定自己的馆藏定位, 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文献保障体系, 逐步从封闭型文献信息资源向利用型转变, 充分利用现有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网上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只有这样,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

2. 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构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机制。

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关键是必须组建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文献资源组织协调机构, 实行宏观调控, 加强统一管理, 制定协调措施。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 成立跨地区跨系统的具有行政和技术权威领导机构, 从合理调整布局和加强组织建设两方面着手, 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与宏观协调, 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为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问题, 因为信息资源配置与建设及技术问题是要受到人、机、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的。应找准人、机、环境三者的最佳结合点, 创建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机制, 使其能同步建设与发展。

3. 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规划、指导保障体系。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个服务机构协作的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规划、指导保障体系, 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总体布局和运行机制, 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统一指导。为了协调不同馆之间的利益和职责, 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以确保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要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 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要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制定解决途径及办法, 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 能够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4. 强化数据库建设, 规范网络数据标准。

图书馆应当强化数据库软件开发商提供实用的数据接口, 重视对数据库建设的宏观调控, 增加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 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 通过应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协调馆际之间、地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和经费的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各图书馆在建立自己特色数据库的同时, 要做好现有数据库的标准化工作, 应借鉴国际通用的标准, 参照国内已制定的规则, 建立统一的机读格式, 保证标引规则及数据的定义标准、文献类型描述标准、数据加工、数据采集、数据操作、数据检索、数据传递、数据交流以及数据维护等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 并要遵循开放互联的标准协议, 能够与国际接轨, 保障文献资源信息实现跨系统、跨区域、跨国界的共享。

5. 大力推进图书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是指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 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它包括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当前的国际互联网络 (Internet) 就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大环境, 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Internet来传输、共享, 它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通信子网。各图书馆应建设资源子网, 通过自己的图书馆网络资源, 根据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组织分配的任务, 来建立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因此, 各级各类图书馆应积极建设图书馆自己的局域网络, 并通过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或网络连接提供商 (ICP) 或者是学校局域网, 接入国际互联网, 为共建共享创造硬件上的条件。数据库与网络化建设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物质基础, 建立这个基础靠一个或几个馆是不可能的, 必须实行总体布局, 改变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状, 统筹构建各类文献数据库、各学科的科研及信息数据库、各学科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 形成一个多功能、多层次、较完整的文献数据库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要抓好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逐步取代卡片目录, 提供篇名、作者名、分类号、主题词、ISBN号等诸多检索途径。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 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手段, 把各系统、各地区的图书馆组成一个有机的、井然有序的网络系统。条件欠缺时, 可将网络成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组成各地区、各系统的协作网络, 即馆际初级网络, 待条件成熟时则统一归入网络, 这个网络自然是向自动化、虚拟化发展的网络。同时, 还要注意通过改造使各网络成员业务操作标准化, 收集、加工、储存、检索规范化, 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兼容性, 以防给联网带来不便。

6. 合理地引进、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 承担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任,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图书馆事业, 牢固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树立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 并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读者、奉献社会的优质服务, 用正确的理论完善自己、坚定信念、顾全大局, 形成一支政治思想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员队伍。二是建立竞争机制。要保证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的提高, 除了调动馆员的积极主动性外, 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竞争机制。根据各岗位特点和要求, 制定出各自的考核内容和标准, 建立业务档案, 要让馆员有危机感, 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图书馆员必须认清形势, 努力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和现代技术,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标准和要求。三是更新学习观念。图书馆员要树立现代化的学习理念, 掌握一定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一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只有持续参加继续教育, 才能使人的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生存能力等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 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增强自身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二要树立集体学习理念。图书馆员参加继续教育, 要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的方式, 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学习, 以便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四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馆员的培训应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 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和个人所学专业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培训。鼓励馆员撰写学术论文, 积极参加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 组织安排馆员到兄弟单位进行短期工作学习, 更新观念, 吸取经验,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支持馆员攻读在职或脱产的硕士、博士学位, 以更全面地提高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馆员的知识层次及业务素质;定期请专家学者来馆进行专题讲座, 开拓馆员视野, 使其及时了解掌握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及学术研究的新动态、新观念、新成果;注重馆内业务骨干的培训, 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业务学习、参观、研讨的机会, 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以带动其所在部门的图书馆员整体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收藏和利用文献信息的现代化社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的作用, 把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与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密切结合, 进一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发挥巨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柯藐茜.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河北科技图苑, 2008.11

[2].秦卫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策略[J].津图学刊, 2003.1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8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和对策

近些年来, 特别是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认识和操作趋于正常化和理性化的过程中, 人们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共知愿望、共享要求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知识经济的当下性迫切要求加快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新时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条件, 读者需要成为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核心推动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读者服务的, 读者就是共享的受用者, 也是共享的决定者。没有读者的需要, 共享只能是“空欢喜”;没有读者的认可, 共享只能是失败的。现阶段, 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无时不有、无所不在, 这种空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使得读者形成了主动索要信息资源的心理。偌大的中国, 多源性和多元性人, 使得信息资源的需求有所不同, 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此, 一地区的人需要另一地区的信息, 一领域的人需要另一领域的信息, 这种情况在交叉互用的今天更是非常普遍, 而现今的文献信息资源又不能完全达到读者的这种合理要求。因此,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文献利用率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包括馆藏信息数字化、合作编目、协调采购、交换期刊、馆际互借、虚拟咨询和共建数据库等内容。一旦共享成功, 原来只能在这个图书馆享用的资源, 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以电子形式或其他方式获得, 实现为文献信息找人, 为人找文献信息, 扩大文献信息的受众, 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同时, 使图书馆以技术来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按照共享协作条款的规定, 明确各馆的馆藏体系, 通过集团购买方式, 统一采购, 从而避免一个共享平台下文献信息的重复性。重复性问题不解决, 共享就成为空谈。因为, 你有的我也有, 何来共享呢?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后, 不仅共享有保障, 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各馆的所长和特色, 进一步挖掘和增强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使共享的各馆资源真正互借所需, 共用所求, 这是共建共享的一个境界。

3.增加自身馆藏

在共建共享的体系下, 馆藏的增加是肯定的。从文献信息的利用上说, 以前只能用自己馆的, 现在可用其他馆的, 这自然相当于增加了馆藏, 读者的需要在你的图书馆里统统能得到实现。

4.担当社会发展助推器

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越来越依靠文献信息资源, 人的发展、教育和成长同样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这种需要不是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的智力资源, 是社会发展赖以为继的财富,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共建共享是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 积极搞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二、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障碍

1.观念跟不上, 情结解不开

我国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想时间虽早, 但真正引起重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亚太地区图书馆馆长会议之后。由于各方面原因, 也只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下, 我们的共建共享是远远不足的。首先是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 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藏书情结和图书馆人“重藏轻用”观念根深蒂固, 总是习惯于各搞各的名堂、各整各的亮点, 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时至今日, 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图书馆人更新不了这个观念, 解不开这个情结。从实践情况来看, 一千七百多家图书馆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共建共享体系, 但从具体协作和合作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图书馆是在做表面文章。一方面, 表示自己能够接纳新事物、新思维;另一方面又固步自封, 打小算盘。在具体共建中, 推诿扯皮、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思想极其突出。更有甚者, 只重经济利益, 不重社会利益;只讲实际利益, 不讲长远利益;只看领导高不高兴, 不看读者满不满意;认为多有少有无所谓, 迟建早建都可以。

2.管理条块化, 领导分散化

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文献信息机构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势必经过各自主管部门的同意方可进行。但是, 在当前的双重体制并存和行政改革时期, 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势必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大障碍。此外, 我国没有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 只是注重宏观上的政策指导, 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用行政手段进行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是长久之策。靠行政手段而不是靠需要原则进行共建, 中间领导力量分散又成为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各图书馆着眼不同、思路不同, 听从不同导致合作没法进行, 协作程序繁杂, 没有统一性。

3.标准不统一, 规范不明确

由于新的技术方兴未艾, 新的观念正在形成, 一系列关于共建共享的理论探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 各种各样的共建共享模式正在实践探索当中, 对于共建共享的标准问题一直各自为政, 各家有一套标准, 各家有一个说法, 造成了信息的兼容性差、信息转换麻烦、信息使用受限、标准化程度不高、需要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这也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障碍之一。当然, 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三、现阶段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对策

首要的就是要做到“一个明确”, 即明确共建和共享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建是前提, 是基础;共享是结果, 是目的。没有高水平的共建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共享, 也就达不到共享的目的, 起不到共享的作用;共享的水平低, 作用没有发挥, 目的没有达成, 说明共建是失败的, 是无益的。在图书情报领域内, 先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之念, 后有共建之说。共建是对共享理念内涵的补充和增益, 是实现共享的方法和途径, 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思维。二者的对象是同一的, 都是文献信息资源。就具体的共建共享来说,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1.自建数字化, 共享信息化

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共建的重要内容, 各馆应实现各自的馆藏数字化, 这样读者才能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对资源的利用, 也才能实现共享的信息化。没有自建的数字化, 就不可能有共享。

2.自建特色化, 共享精品化

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各馆的特色馆藏和优势资源。各馆只有加大自身馆藏的特色化, 才能更好地实现共享。特色化是维持图书馆生存的重要法宝, 是图书馆竞争的重要有利因素, 也是共建共享的要求。共享要求精品化, 自建就必须特色化。

3.自建标准化, 共享规范化

实现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标准不一、数据库不兼容是不行的。各协作馆一定要统一标准, 按照标准化来进行自己的资源建设, 等待统一的合成。只有这样, 使用起来才方便。

4.自建系统化, 共享一体化

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情况和现实发展来看, 文献信息机构开展和实施这一活动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 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各馆的自建是系统的, 那么在此之上提出一个根据各馆的系统化而来的一体化要求, 就容易操作了。

5.自建人才化, 共享团队化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是硬道理, 人才的培养是刚道理。只有有了懂得文献信息资源和高技术手段的人, 才能把共建共享实施好、完成好、维护好。这就需要各馆都要培养一个人才梯队, 需要有既熟悉文献信息又能熟练操作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一个基础工程、长远工程。只有各馆都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共建时才是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在协作、在合作, 读者共享的是团队化共同努力的结晶, 也实现了图书馆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代根兴.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2]邹红旗.知识经济与文献资源共享[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

地方文献的共建与共享 篇9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前提下自动化、网络化、馆藏文献的多载体化、服务信息化、人员专业化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化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1999 年1 月, 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有百余家图书情报机构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具有了现实的基础。

所谓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是指将一定量的文献信息资料纳入具有组织性的共享网络之中, 共享网络之中的各类文献, 应该遵循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具体原则, 进而开展一种具有组织性、协调性、共享性的文献资源活动。共享的对象复杂多样, 既可以是人员、资金或者是实物, 也包括图书馆目录、馆藏资料、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计算机设备以及储存设备。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馆际互借、合作采集、合作清理图书、协商剔除非常用文献、合作编目与编制联合目录、建立资源共享网络等。

近年来, 伴随着公共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件逐渐转化成电子文献已经成为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管理终端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向用户提供专业性服务, 网络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客户端来获取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料, 提高了电子文献信息的交换速度。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用户对电子文献的综合要求越发提高, 电子资料库只有具备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 才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 促进本身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加快国内信息资源网络共享进程已经成为国内图书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的说, 国内应该建立一个专业性强、资源丰富、资源获得简单的现代电子文献信息网络共享体系, 事先电子文献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

(一) 处理好共建共享的关系, 完善电子资源建设。网络技术的发展, 让现代人充分意识到了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椽笔的快捷性, 网络技术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亲近友好的服务功能。在公共网络的大背景下, 常规的图书管理学和信息传播手段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 也给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变化。资源共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共享, 资源共享的过程需要图书馆情报工作者和用户的共同努力。两者之间互为因果, 资源共建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资源共享又以资源共建为前提, 共建与共享之间, 共建是前提, 共享是目的;只有打好资源共建的借此狐, 才能够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和快捷性。馆际互借、联合编目、网上交换、资源共享等这些变化都预示着信息革命正推动着一个图书馆自动化、电子资源网络化的全新时代的到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 是开展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市场上的电子版出版物数量日益增多, 图书馆的电子化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法阵的趋势。作为高校图书馆, 实现图书馆文献电子化也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的网络建设中, 国内高校的各大图书馆必须重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建设, 要把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正确的高度加以重视。图书资源的电子化建设, 是社会化网络环境发展中信息服务机构前进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高校图书馆, 必须重视“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

(二)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的建设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主题。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过程中, 应该充分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信息数据库。本文建议, 应该把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如果没有专业高效的数据库提供后备支持, 自动化网络和友好界面也无法发挥出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数据库是一种现代信息管理手段, 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文明程度;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中, 数据库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处理和利用文献信息。社会网络大环境的发展, 为高校图书馆的虚拟建馆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而数据库又为千万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条件。如果面临资金不足, 经费紧张等情况, 各大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协作、馆际互借等手段, 将资金集中投入与数据库的建设和调试;并根据图书馆的自身条件, 了解文献资源的存储状态, 建设具有专业性、地方特色、专题特色的强大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 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电子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 在实现共享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数据库的规范标准, 并从整体的监督推动数据库的宏观调控。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框架, 积极引导各地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只有制定了规范、统一的业内标准, 才能够形成区域网络;直至与国际接轨, 实现文献信息共享的全球化。

(三) 实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化。长期以来,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都是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愿。在现阶段, 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工作更被提到了工作重心的首要位置。计算机网络环境能够使散布于各地的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共知、共建、共享及共同开发利用。本文认为,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面对在于实现信息共享;共享具有多向的、交叉性和网状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数字化, 虚拟化和特色化的特点, 能够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现代人走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人的工作、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文献信息资源集散中心的图书馆则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为迅猛、最为激动人心的巨变, 图书馆已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 其局域网冲破围墙, 与区域网和因特网相连, 融入网络环境。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用户培训、馆际互借、原文索取、检索服务、咨询服务等, 图书馆信息的网络共享, 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打破地域和实践的界限, 超越时空。只要客户具备上网环境, 就能够随心所欲的查阅全世界的各大图书馆;能够通过全球图书馆的检索系统, 获得电子文献资料。用户也因此拥有一个信息资源的自由空间。除此之外, 图书馆管理部门也应该制作本馆特色网页, 建立超级网址链接;使用户能够通过网页链接来获取协作馆的具体地址, 能够实现馆际共享, 轻松快捷的获得所需资源。图书馆将自己的公共目录上网,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检索馆藏文献资料。在社会网络大环境下, 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资源优势, 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文献资源的共享化建设, 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图书馆专业技能队伍建设

近年来,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信息资源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结构上来看, 各大高校图书馆的体系结构也从传统的实体图书馆逐渐向“实体+虚拟”图书馆转移。目前而言, 衡量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不但要统计印刷体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 还应该包括通过网络技术从他馆、他国、乃至全世界获得的文献资源。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客户的新需求。目前而言, 网络资源库的用户要求, 能够利用虚拟图书馆的客户服务终端, 突破时空的界限, 查阅到所需要的信息, 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 各大图书馆就应该将工作精力投入到中文处理、文本缩微、数据库调试等工作中, 并培养专业化、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文应该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网络资源保障系统;同时, 也应该重视各大图书馆的个性化建设, 突出特色馆藏, 为其提供高效统一的网络环境和硬件技术支持。图书馆共建共享工程推进, 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 不但要掌握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培养, 以适应网络时代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因此, 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 应该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集中组织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涉及软件的开发、利用;局域网的管理以及界面维护等内容, 希望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措施

国内高校图书馆从传统型、常规型向综合型、现代型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转变的内容应该涉及图书馆日常管理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图书馆的资源储存形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用户行为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和控制手段, 现代网络具有储存信息量大、传输快、突破时空限制、共享性强等优点。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必须依托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优化网络环境, 提高网络速度。其次, 重视图书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开发和调试, 实现全国联合目录数据的推广;第三, 建立公共查询中心, 实现跨时空查询;第四, 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 规范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 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第五, 网上文献传递, 共享馆际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借出记录和馆藏情况的共享。

总之, 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规划设计。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 我们更应积极地进行实际建设, 在实践中提高, 在实践中发展, 在实践中完善。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实现高校图书馆实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国内图书管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积极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库, 实现信息共享, 需正确处理共建共享的关系,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 重视和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建设,共享

参考文献

[1]叶宏.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9) .

[2]曾田日.高等学校文献信息网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9 (1) .

[3]周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图书馆论坛, 2005 (4) .

[4]李嘉琳.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0) .

上一篇:跨界经营下一篇:目标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