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2024-11-07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共11篇)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1

摘要:本文给出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含义与形式, 列举了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因素, 提出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一、文献资源共享的含义及形式

文献资源共享就是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 协调文献资源在时间、空间、部门、数量上的分布关系, 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图书馆、情报中心之间对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图书馆服务等的相互使用或共同使用, 从而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如何发挥文献资源的整体效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献资源共享大体包括两种形式:第一, 文献资源的简单共享。这是初级阶段的文献资源共享, 即合作采集、联合提供检索条件、发放通用借书证等。第二, 文献资源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共享是高级阶段的文献资源共享, 即合作建设馆藏、合作编目与编制联合目录, 开展馆际互借及参考咨询服务等。

二、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因素

图书情报界一直在呼吁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但至今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阻碍因素,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 对文献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首先, 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封建观念制约了人们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资源共享的意义, 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较为缺乏, 使文献资源建设只能处于低水平重复阶段。其次, 许多管理者的本位主义思想、小农意识严重, 他们在变革的大潮下, 抱定守旧、求稳的态度, 妨碍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速度。

2、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我国图书馆事业形成的高校图书馆、科技系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三大系统图书馆分属教育部、科学院和文化部领导, 缺乏总体上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国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向、重点、措施等进行统筹规划。这样使得在系统内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 但系统间却难有进展。

3、图书馆文献资源贫乏。

文献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实现资源共享需要丰富和充足的文献资源。目前, 文献资源贫乏是影响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 从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上看, 国内文献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 未形成完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 实用数据库不足且问题较多。

4、先进技术手段尚未普及, 标准化建设进程缓慢。

我国的图书情报工作目前仍以传统的方法收藏、流通和使用文献, 纸质载体也是文献部门收藏的主要对象, 缩微技术、计算机尚不普及, 信息的传递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文献资源共享。编目工作自动化是图书馆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但是, 由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缓慢, 各图书馆都是自选软件系统。同时, 作为文献资源基础工作的文献著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许多环节还很薄弱, 导致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不能共享, 很难组织起区域性、全国性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

1、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是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 也是搞好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首先, 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彻底铲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保守主义、重藏轻用和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树立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合作观念、开放观念、资源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其次, 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理念, 每个图书情报部门都应把本馆藏书看作是整个图书情报系统藏书的一部分, 把参与每项共享活动看作是对图书情报系统建设的贡献, 树立图书馆的整体观念。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推进文献资源网络化进程。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实现资源共享需要相对充足的文献资源。文献资源的基础建设要做好如下工作:进行书目控制, 编制国家书目及联合书目;开展订购协作和馆际互借;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馆藏等。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在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同时, 还要注重建设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推进文献资源网络化进程。网络是文献资源共享的运作系统, 只有将分散、多样的数据库集中、统一起来, 形成较为集中的信息网络, 才能真正发挥文献资源共享的巨大作用。

3、全面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应当强化各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 贯穿资源共建系统的各个环节, 是进行资源共建和实现资源共享必不可少的环节。国际范围的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国际标准来实行, 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国家标准来实现, 而国家标准应本着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原则, 力求与国际接轨, 为实现国内和国际文献资源共享做好准备。标准化工作体现在馆藏发展标准的确立、联合目录编制规范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化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吕跃英:《探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6, 01[1]吕跃英:《探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 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6, 01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2

任玉林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银川 750002)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摘 要] 随着电大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教学科研的地位、作用日益凸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电大图书馆应当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以数字化资源为主,开展远程文献信息保障服务,这就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本文就全国电大系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志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无法做到“收藏天下书,满足所有人”。因此,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大趋势。就全国电大系统而言,近年来,随着总结性评估整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各级电大相继引进、自建了大量的电子文献资源,培养、锻炼了一批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专门人才,为在电大系统建设数字图书馆联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中央电大图书馆的主导下,统一政策,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地方电大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 开发整合现有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外购通用电子文献信息数据库,实现共建、共享,为全国电大数百万师生教学科研提供充分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为提高全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各级电大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管理,以藏书量为其评价的主要标志,在馆藏建设方面,尚未很好的根据本校的性质、任务、读者需求特点,只要经费允许,就追求“面面俱到”。这样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你有我有,你无我缺”的现象,导致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较低,不能完全满足电大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经费未能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例如:全国电大系统几乎每个学校都单独购买了CNKI、维普、超星等电子文献数据库,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资金浪费。因此,全国电大系统图书馆联为一体,不仅可以做到文献信息互通有无,而且可以实现电大系统整体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降低成本,提高文献信息保障程度,这对于各个电大图书馆扬长避短、兼取众长提供了可能。同时,有利于个性化的地方电大图书馆强化各自的文献资源优势与特色,在资源共享中发挥出资源个性的合理布局。所以,建立全国电大数字图书馆联盟,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是电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电大系统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丰富 ﹡该文系宁夏教育厅科研课题资助项目 的文献资源和更加有效的服务保障,必将对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早已形成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些地方、行业内部,已经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并且在许多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但总体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文献信息资

源共建共享的局面尚未形成,一些地方、行业的共建共享工作仍然是进展缓慢,成效不大,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制约因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机制和政策性制约

(1)由于没有相关的立法和国家权威机构统一组织,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利用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自由发展。即便是有些地区、行业、部门有共建共享的举动,但仍然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要真正地、完全地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建立健全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制度和具有国家、地区或行业权威性的组织协调机构;(2)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单位图书馆经费投入没有正常保障措施,有的地方电大图书馆每年文献资源建设费仅几万元或十几万元,加之图书馆基础条件差,设施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无力加盟共建共享行列;(3)我国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共建共享在本质上需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需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共建的投资各方,只有取得与投入比例相适应的利益,才有共投 2 共建的积极性。“拉郎配”或“劫富济贫”的办法,终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久发展的、联系紧密的共建共享联合体。(4)就全国电大系统而言,尚未形成统一的文献信息技术标准,不少图书馆信息化水平较低。(5)版权保护、商家利益与资源共享联合体之间利益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电子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商(如CNKI、超星、维普等),必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建共享联合体则是为避免重复建设,追求投入的最小化和共享效果的最大化。因此,版权问题,文献信息开发商与共享集团之间、共享集团内部各成员馆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等等,是制约我国图书馆界大规模走向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的主要障碍。

2.技术及人才制约

以往的图书馆是手工编目,卡片式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仅仅是纸质书刊的管理者,业务比较单一。而现在是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复合型图书馆,对馆员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图书馆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在工作、服务方式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下,技术含量确实不高,被很多人视为简单劳动,谁都能干。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素质、技能素质并不太高,许多图书馆队伍老化,人员紧缺。尽管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少电大开始重视馆员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馆员素质,在一些图书馆,特别是发达省区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和提高很大,但对于大多数电大图书馆而言,馆员队伍整体结构、能力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对全国电大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共享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3.利益均衡问题制约

要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首先应解决好对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电子文献资源共同购买的取费或者说计、收费问题,这也是长期制约图书馆界难以做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瓶颈问题。因为文献资源共建是以共投为前提,而共投又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分配或平衡问题,同时还涉及到版权、用户所有权等一系列问题,故一时难以找到最佳切入点。因此,虽然对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早已形成共识,但多数尚停留在倡议或探讨阶段,目前尚无十分成熟的范例可供借鉴。不过也有一些地区、部门已迈出了试探性的第一步,如某些地区高校馆之间或公共馆之间初步达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由政府或部门组织,按比例共同出资,3 统一招标,联合采购等。但共建文献资源购买费用的计算、分摊方式等五花八门,尚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体系。

就目前来看,一些数据商针对用户要求,相继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使用的计量计费系统软件:

如清华同方(cnki),针对零散用户使用其电子文献资源的需求,通过设定用户名和密码(开帐号、买流量),用户下载其电子期刊1页收费0.5元,通过出售计费卡控制等;超星数字图书公司则是以读者下载1册图书,均价约2元左右收费。当然以上计量收费方式是针对零星用户,如果是针对集团购买,针对资源共享群体,则通过双方谈判,收费标准会降低一些。具体应当如何计费合适,还需要通过用户数或读者总人数、预计下载阅读量等详细测算,从而找到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合适价位。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作大量的调研和测算工作。

笔者认为,关于外购电子文献用户使用收费问题,按读者对文献的下载使用量这个标准来计算比较科学。因为如果计时收费的话,同样打开一篇文章,有人阅读速度快,有人阅读速度慢,这样就对阅读速度慢的读者不公平、不合理,并且会影响读者利用文献信息的效果。如果按计量收费,可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即:W=N×L×P

注:W--电子文献使用费;N--用户数;L--用户对电子文献的下载数量;P--下载每篇论文或每册图书的单价(图书可按册,博硕论文和期刊可按篇,报纸等其它不便界定篇、册的可按页等)。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作为集团购买者和资源共享群体,下载1篇论文或1册图书、1页报纸等,计费多少合理是关键,这必须通过缜密的调研和测算方能提出。否则,要么用户难以接受,要么数据商难以接受,其结果会导致难以达成外购数字文献资源的共投、共建、共有、共享。

在此提出一个设想,假定某共享集团(如高校联合体、科研院所、电大系统等),其共享集团读者群体为300万人,每人每年下载使用10篇论文,又假定每下载1篇论文按0.1元计费来测算,则:W=N×L×P=300万人×10篇×0.1元=300(万元)。

说明:以上费用计算是指共享集团每年出资多少联合购买数据商(如CNKI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等)提供的文献资源比较合适,且每个用户单位(如共享 4 集团成员馆)应如何分摊外购资源费比较合理等,并不是针对用户个体收费,因为通过共享集团系统内部认证的读者都是无偿使用本系统购买的电子文献资源。

三、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模式

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松散型利益平衡机制模式。又称作行政驱动型利益平衡模式,其主要表现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联接不紧密,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来维系的,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所以缺少合作的驱动力。在资源管理、设备维护、业务开展上相互推诿,影响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健康发展。二是合作型利益平衡机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参与主体之间利用合同自发组织起来合作,通过每一次共建共享活动使双方平等受益。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那就是在缺少行政干预的情况下容易偏离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用户需求这一轨道,影响共建共享效率。三是紧密型利益平衡机制模式。

又称行政与利益双驱动平衡模式,该模式克服了以上两种模式的弊端,是当前和今后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益平衡机制的主要模式。但从我国目前来看,该模式中行政的主导作用仍然过大,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1]

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策略 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个图书馆参与协作的系统工程, 为了协调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和职责,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我们急切呼吁《图书馆法》早日频布,能够规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利、义务、出资比例、后期维护,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保证广大用户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并以能够承受的价格, 及时、平等、合理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或者,纵向上,在一个系统内部,如普通高校系统、全国电大系统等,建立一个具有政府、行业协调职能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和组织,统一协调管理,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可以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统一协调、合理布局,协调和统一这个地区范围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减 5 少重复投资与建设。并由此带动整个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2.提高馆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实现和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实体, 而网络的飞速发展, 对传统工作方式必然产生影响,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 电大系统各图书馆应抓紧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且重视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在馆际间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与培训,提高馆员专业水平、技术水平,以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共建共享工程的实施。

3.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自动化是数字化的基础,网络化则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目前,中央电大应建立一个超级计算机控制中心,拥有统一的信息系统,为各地电大建设应用子系统和文献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创造条件。各馆应当加快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设施建设步伐,并逐步使用同一管理系统,为实现数据的兼容和共享打好基础。

4.开展联机编目,规范标准化工作。联机编目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开展联机编目才能对文献资料进行统一的加工著录,促进文献工作标准化,为远程检索、馆际互借、实施共享工程做好准备。

5.自建特色数据库。将各电大自建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试题试卷库、优秀毕业论文、电子课件等,在适当时候,集中上传到中央电大数字图书馆进行整合,迈出电大系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第一步;然后根据需要,由中央电大协调组织各成员馆联合购买商用电子文献数据库,如CNKI、超星等电子文献数据库,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参考文献] [1]楼靖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5 [2]宋占茹 齐宝莲.我国国情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8.1 [3]任玉林.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 作者简介: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服务功能最齐备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生存立足的基点,是研究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的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全过程的理论,是图书馆三大要素之一,是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传递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物资基础。然而,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对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有必要对传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研究,提出新理论、新方法,用以解决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文章在阐述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措施和文献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一、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科学技术活动,它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各个方面及时地、广泛地搜集适应文献使用单位的任务和其服务对象需求的各类文献。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各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依据一定的原则范围,通过订购、征集、交换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各类文献进行不断的补充,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大众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服务,因而图书馆应针对科研读者和大众读者进行文献的收集补充。科学研究工作是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工作,必须以占有丰富的资料为基础,科研工作能否迅速、准确地获得文献情报,对其进展与成败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个共图书馆都有各自建设的特色,但总体上来讲都满足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多个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形进行研究,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四个部分: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管理与保护。

1.文献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立馆的基础,必须保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效力,在文献资源采选的数量上尽可能保证“每个读者有其书”,在质量和数量上尽可能保证“每本书有其读者,”。建构完备科学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效能,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在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基础上,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图书馆的地位和价值,也直接影响着读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个图书馆的地位与价值,首先看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好坏,利用率的高低,其次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的多少,文献资源的覆盖面的大小,种类的多少。

2.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

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而合理的发展目标在与对公共图书馆的正确定位。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传递和开发社会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精神产品和知识产品的机构,其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服务用户为根本宗旨。

微观上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以满足各种层次的读者需求为终极目标。读者,他们是图书馆的用户,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以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3.文献资源建设的措施

文献资源建设首先在于文献的采购,公共图书馆享有自主采购权,主要以购买形式为主。要提高文献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网上购书,引进招投标竞争机制选择图书经销商;对于大型数据库可以采取集团购买,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让有限的购书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采选某些专业领域的文献时,可咨询研究馆员和专家。

其次,重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再次,文献资源建设要求提高图书馆人员素质。最后,文献资源建设要做好与其它相关机构的协作协调。一个图书馆各方面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可以通过本地区其他的文献资源服务机构所开展协作协调,建立一个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开展有成效的合作 。

4.文献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要做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首先要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有益于文献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公共图书馆合理的藏书划分与布局是提高一个图书馆藏书利用率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人性化的导读与借阅提示,使到馆读者能很容易地了解馆藏主流文献,从而根据个性需要简捷地获取相关文献信息。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寻求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文献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意平,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7).

[2] 吳海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8(3):290~291.

[3] 赵明 王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 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2006.5:55~57.

[4] 宋美华,关于县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56~57 .

[5] 沈小丁,段长云,宁阳,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索[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10,26(5):31~34.

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策略 篇4

一、进行共享教育, 优化内部结构

1. 俗话说:

“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 这是人们的固有观念, 也是知识共享的一大思想阻碍, 所以, 思想障碍的消除同组织机构的设置一样重要, 只有当人们认同了知识共享这一理念, 知识共享才可以深入人心, 促使人们自主地共享, 积极地共享。

2. 一个组织能否发挥其整体最优效用, 首先考虑的是其内部机构是否合理。

图书馆自然也不例外。现有图书馆的组织机制, 严重影响着馆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金字塔式的结构, 减缓了知识的流转速度, 增加了知识转移成本。上下等级层次分明, 不利于馆员进行横向交流, 给馆员造成一定的心里压力, 这些都是不利于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所以, 要淡化这种等级观念意识, 组织机构设置要扁平化, 上下信息传递, 平行沟通都要以最快速度的方式进行。

二、实现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 共建共享

1. 所谓网络化, 简言之, 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线路连接而成的系统, 是通过网络可以连接分散于各处的信息系统。它使所有的资源能够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 实现共享。网络化的最显著的功能就是以计算机为手段, 把人类现有的一切信息, 加速到电子的速度上。图书馆是公共获得信息的重要场所, 开展网络化服务和实现电子信息化, 已成为图书馆最重要任务之一。让“无围墙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等等设想, 随着通讯, 网络及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以实现。

2.“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储存各种图文并茂的图书馆, 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 把各种不同载体, 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 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 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 就是一种拥有多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能为用户方便, 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它对应于各种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 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 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科技术, 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 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 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空间限制, 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 将文字, 图像, 声音等数字化信息, 通过互联网传输, 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想象, 当我们对图书馆的使用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时, 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 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 都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的流动速度, 创新速度, 共享速度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这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前竟, 也是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的必经之路。

3. 标准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 我们前面提到的网络化, 数字化, 都是以表准化为前提。这要求图书馆严格按照分类, 著录, 标引以及联机检索标准等工作的统一标准进行日常工作, 并保证其质量。

三、多元化服务, 增加借阅量

1. 无论是改变组织机构, 还是网络化, 数字化, 标准化图书室建设, 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而用户的使用图书馆知识的数量, 频率, 又决定着知识共享的成效。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共享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 二者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促进了知识共享进程, 知识的深度共享, 又提升了用户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 知识信息的供给和投入远远不足。公共图书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走进所有公众的生活。所以, 公共图书馆不能坐等用户的到来, 也要走出去, 采用多种有效形式为公众服务。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服务要有创新, 公众在图书馆不仅要求有获得知识的全利, 还要休闲, 娱乐等多种需求, 公共图书馆要成为集学习, 休闲, 娱乐为一体的公益性场所。在条件较差的地区, 图书馆的建设往往被忽略, 公众也会忽视对图书馆的利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时期内, 图书馆不仅要加大对自身的宣传, 还要开展多种活动来培养公众利用图馆的热情, 提高图书馆的有效使用覆盖面。

2.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增加, 对服务的要求在提高。

图书馆应以新的视野,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1) 地方建立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 总分馆制体系模式, 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等,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路子, 也拓展发展空间。

2) 图书馆应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建设流动图书馆, 流动图书站等富有成效的农村图书馆网络, 把知识, 文化送到老百姓手中, 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公益服务知识共享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3)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公共图书馆的触角可以延伸至各个社区, 分散集中的信息资源。例如,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基层延伸中, 实现了信息技术支撑的通过网络实现的全市借阅一卡通, 通借通还, 全市书目网上查询, 在这种服务平台下, 公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 知识共享速度加快。

因地制宜, 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思路, 新做法, 增强服务的辐射能力, 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丰富服务内容与方法, 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服务, 以多种方式维护信息公平,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公众知识共享。

四、结语

知识共享战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 持久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特点, 联系实际, 改变自身结构,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积极投入到资源共享共建中来。尽快实现公共图书馆内部的知识共享, 用户间的知识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化, 数字化, 科技化, 服务多元化这一目标, 充分彰显其公益性特征, 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免费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韩依桐.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共享[G].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 :21-24.

[2]王宇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7 (1) :22-28.

[3]于爱香.略谈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G].图书馆建设, 2004 (4) :43-45.

[4]王真江.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9) :24-25.

[5]戚敏仪.图书馆知识共享策略研究[G].图书馆园地, 2007 (21) :93-94.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5

关键词:办学定位;图书馆建设;高校

一、高校办学定位内涵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所高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自己建成一所什么样大学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其内涵表现为:(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

二、高校办学定位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1.办学定位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导思想。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办学定位也应是高校图书馆办馆的指导思想。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应依据办学定位中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深刻把握构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2.基础教育改革与新办专业的设置,使读者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明确,使各学科专业结构也随之变化、调整、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促使新办专业的设置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设置的新专业具有地方性、应用性。

3.办学定位促使高校图书馆加大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都注重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深刻把握,这使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定位不断地培育和提升自己的办馆特色,使办馆特色突出基础教育与地方性,并更好地服务于办学特色。

如我院2000年升本后,根据办学定位,在坚持“以教师教育为本”的同时,又“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到2005年已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社会工作、应用化学、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工艺美术、环境科学(含城市与环境管理)等14个非师范专业.同时,还依据乐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乐山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一资源优势,坚持”一个面向,三个结合点”,重点建设旅游学科和专业, 为地方培养旅游方向的应用型人才。

“一个面向”是指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办学,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建立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这一思路,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增加反映地方特色的课程,拓展专业方向,推进了教材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个结合”是指:第一,校地结合,即学校与地方政府及部门结合.校地双方合作建设旅游专业、合作建设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地方政府给予财力、物力的支持,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20万元,共同组建乐山师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所,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第二,校企结合,即学校与地方企业结合。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建设旅游教学实习基地。先后与乐山大佛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旅游实验班;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8人;与峨眉山天颐香都泉、大佛境区、红珠山宾馆等联合建成固定实习基地8个;与峨眉山管委会、乐山大佛寺管委会联合开展“峨眉山天下第一山国际旅游区”研究、“乐山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第三,教研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结合教学改革与地方实际进行科研;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地方内容融入教学,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派的良好局面。

三、围绕新的办学定位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

1.培育和提升办馆特色

(1)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形成特色

一所大学的生命在于学科,一个学科的生命在于特色。新的办学定位赋予了重点学科应有的特色,促使高校图书馆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上形成相应的学科特色,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学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应紧密配合学院的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及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保障。学校的专业学科特色是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最基本特色。因此.对专业学科的教学参考书要系统采集。同时.还要以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和科研为具体内容.建立专业学科群数据库。一方面学科带头人把自己所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输入馆藏系统.在图书馆建立起专业学科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图书馆定期把专业学科群的国内外信息.直接传递给专业学科带头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还应成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有针对性的选藏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文献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2)在队伍建设上形成特色

办馆特色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队伍建设的水平。因此,队伍建设的特色对于办馆特色具有具足轻重的作用,队伍建设是办馆特色的主导因素,也是办馆特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的特色应随学校的类型和办学层次的不同有所不同,如研究性大学,其师资和培养学生的要求着重在理论基础的宽厚及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因而其图书管理人员的结构配置应是基础宽厚,有较为扎实科研能力的学科馆员。

当前新升格教学型本院校图书馆最紧缺的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外语、古籍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而靠培养、培训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能及时调整学科馆员的结构。因此,引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应抓住升本后的层次提高、规模增人等有利时机,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

(3)在服务上形成特色

服务特色,即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可以达到理想服务效果的那些观念与行为,主要是明确一个重点,强化两个认识,发展三个领域。明确一个重点,即深入研究本校较有规律的用户需求,找准服务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前所述,高校图书馆的三个特点,为图书馆的用户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做过细的工作,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把握学生、教师所需文献的类别、数量、层次等一般情况,并结合重点服务对象与内容,制订主动、深入的服务计划。新、快、全地为师生提供所需信息,是特色服务的精髓所在。强化两个认识,一是要强化高校图书馆不是信息交易场所,而是学校教育课堂,是学生、教师通过分散学习形式获得知识信息的场所。因此要从教学的角度看待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流通,创造高校图书馆开展多媒体教育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强化“开发”与“引入”并重的意识。发展三个领域,即在文本信息、网络信息、实用信息三个领域搞好信息开发与服务工作。

2.紧紧围绕新办专业,搞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1)图书馆要从新办专业需要出发,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图书资料的补充和重新配置,在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从本校新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各学科的专家教授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地配置,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对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设置的专业所需的文献资料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补充。如我校的旅游学院在市场营销等3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色设置专业课模块,紧扣地方旅游主导产业寻求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设置特色课程,数学系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要求来设置,并依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方向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增加一些应用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选修课,如数学建模、经济数学、控制论、应用软件等,我们的馆藏就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补充选购,以适应新专业设置的需要。

(2)优化图书资料采集计划的制定

图书资料采集计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与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加强联系,了解学校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科研项目的有关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图书资料采集计划;建立以学校领导、各学院有关专家组成的藏书建设委员会,多方搜集图书资料征订目录,并及时发送给各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圈定;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图书征订专门网页,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了解读者的当前的需求情况;及时了解现有馆藏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拒绝率。综合各种情况,加以研究制定出规划。

(3)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

在增加印刷型图书资料的同时,要加强电子资源存储总量的不断提高,加快采购与自建一些数据库,特别是与图书资料配套的电子光盘,要及时刻写并在网络上供读者下载使用,及时编录,尽快上架,缩短流通周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三年我馆在有经费保障的条件下,平均每年增加2个电子资源数据库,目前电子图书已达到496,785种;自1997年购买《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报刊全文》等数据库以来,目前我馆购买的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已达到24种,包括《超星电子图书》、《维普科技期刊》、《CNKI资源总汇》、《万方数据库》、《CCC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等。同时试用数据库10余种。随书光盘管理系统也已于本学期开始使用,较好地缓解了图书馆由于新专业设置所带来的供需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魏百军.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8-60.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6

一、广西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1. 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现状。

最近, 笔者对广西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现状做调查, 面向15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15份回收13份, 回收率仅86.7%, 但这15份问卷的13所院校是广西高职院校中基础条件好、社会知名度高、文献资源优势明显影响较大的图书馆, 完全能够代表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水平, 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得出如下表格。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广西高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表1所示, 2013、2014年广西高职图书馆纸质图书平均馆藏分别为:463846册、491884.6册, 但从表2所示, 广西高职图书馆发展极不平衡, 2013、2014年还有1所图书馆馆藏数量在30万册以下, 所占比例为7.69%, 2013年还有5所图书馆馆藏数量在30~40万册之间, 所占比例为38.46%。由此可见, 广西高职图书馆纸质建设不容乐观, 与学院的发展不适应、不匹配。

2. 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现状。

根据表3所示, 2013年仍有1所图书馆没有购置电子图书, 2014年各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但是还存在各馆发展不平衡现象, 平均馆藏电子图书达到了451538.4册, 最少拥有电子图书仅3万册。

从表4所示, 广西各高职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大部分馆至少购置了5种或5种以上的电子期刊或数据库。但各馆拥有电子资源数量差异较大, 2013年最多的拥有21种, 最少仅购买5个以下数据库, 所占比例为15.38%。这一情形反映出广西高职图书馆对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 容易造成网络资源在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师生科研、学习需求。调查中发现, 在广西高职图书馆中尽管购买数据库数量不多, 但重复购买现象非常严重, 从表5所示, 购买大型数据库最多的同时被12个高职图书馆所拥有, 这足以说明, 广西高职图书馆对大型数据库购买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没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重复购置造成一定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在调查中, 还发现只有5个图书馆自有建特色数据库, 所占比例为38.46%, 每个图书馆也只建了1个特色数据库, 还有61.54%的高职图书馆没有自建特色数据库, 这说明广西高职图书馆发展不够理想, 各高职图书馆有待加强馆藏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二、广西高职图书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 共享理念缺失。

长期以来, 我国图书馆界受传统“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 对信息资源的收藏与保存都是固守过去那种自我封闭发展的模式, 广西高职图书馆也不例外, 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缺乏共享理念和全局观念, 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各自为政和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以及片面强调藏书数量的现象。各图书馆馆际之间来往很少, 几乎谈不上馆际互借, 虽然广西高校图工委在十年前就推行馆际互借借阅证制度, 高职图书馆也签约办理了广西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借阅证, 但真正使用而且大部分此证进行馆际互借的几乎为零, 这主要是图书馆人理念和思维方式作梗。正是共享理念缺失, 使得许多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仍然羁绊了信息的共享, 导致共享意识缺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图书馆对于图书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 认为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不便捷、不现实。所以, 当本馆馆藏资源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时, 有部分馆首选准备购买相关图书或数据库, 情愿自己花钱购买, 自给自足, 独善其身, 较少考虑向其他图书馆申请原文传递或采用馆藏互借办法解决, 不情愿借鸡下蛋, 走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由于共享理念和共享意识缺失, 已阻碍了我区高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

2. 管理体制制约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开展。

目前, 广西高职高专隶属于不同的厅局或市, 高职高专学校之间办学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 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 在这体制下的高职图书馆就形成了小的条块分割, 各高职图书馆之间缺乏宏观调控, 无法集中统一管理, 客观上给高职图书馆进行统一的计划、分工和合作增加了难度。比如, 对纸质图书或数据库进行团购相当困难, 再加上各个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或引进缺乏协调, 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几乎成为零。高职图书馆正因为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 使用权得各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都是固定的, 造成各图书馆之间“老死不往来”, 造成许多读者, 包括社会上教育、科研技术人员和广大市民看着一个上馆藏较丰富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只能是“望楼兴叹”, 难以走进这个孤立的“知识岛和知识殿堂, 阻碍了高职图书馆馆藏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和图书馆职能的发挥。

3. 文献资源建设滞后。

文献资源不仅是图书馆重要的物质基础, 更是图书馆业务工作展开的前提。由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来的, 造成高职图书馆的基础相对薄弱, 在文献资源方面不论是品种, 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近十年来, 许多高职院校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图书馆基础条件, 增加购书经费改变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和馆藏结构。就广西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 各图书馆馆藏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广西的高职院校进入了高速发展时代, 新学科、新专业不断出现, 招生数量不断扩大, 在校人数创新高。从调查表发现, 近两年广西高职院校生均藏书量分别为51.58册、54.7册, 与教育部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经费原因,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方面难以应对新文献资源的购买, 尤其是外文资料几乎是持弱化的态度, 据了解, 全区仅有几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拥有不足20种外文现刊, 全区高职图书馆对外文数据库的购买仍处空白状态。另一方面, 有些高职图书馆盲目追求数量, 不注重质量, 影响到提高广西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发挥。

三、构建广西高职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及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的举措

1. 更新理念, 统一认识。

实现广西高职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创建图书文献保障系统, 首先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 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冲破“老死不相往来”和“自我保障”的落后观念, 树立“联合保障”、“资源共享”的全局观念, 充分认识实现广西高职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创建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性、紧迫性。只有这样, 才能根除各自为政和唯我独有旧的思想意识, 避免因文献资源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树立全局观念、开放观念, 把广西高职图书馆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来文献资源建设, 使各高职图书馆跨出校门, 超出各馆和地域的界限进行开发使用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自觉地开展大范围的横向和纵向开展文献资源服务。

2. 成立机构, 建立法规。

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制约因素多, 涉及面广, 而且工作也比较复杂,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有一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协调及组织落实等工作, 因此, 要必要成立一个文献资源共享的有效组织或协调机构, 统筹管理和协调全区高职图书馆共建共享事宜, 有力保障文献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比如, 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设立一个有权威的工作机构, 也可以考虑要设立虚拟“中心馆”, 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 调控确定各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的类型和数量, 统筹全区高职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并要确保各馆之间网络畅通, 以实现各馆所有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广西高职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创建图书文献保障系统, 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则相配套, 这样才能为全区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提供法律依据。目前, 广西高职各图书馆基础不一样, 发展不平衡, 在推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各图书馆所需成本是不一样的, 这就会所涉及到各高职图书馆利益, 实现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也是一种互惠互助的行为, 为了让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持续开展下去, 除了需要各图书馆之间精诚团结与合作外, 很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则, 利用这些制度和规则起到政策引导和行为的强制性作用, 这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推进是不可或缺的, 有了这些制度和规则就使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行动、持续发展、共享共建。

3. 组建全区高职所在区域图书馆协作网。

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 广西高职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与本地区公共图书馆和各高校系统的横向联系, 实现与本科院校图书馆、区市图书馆加强合作, 组建全区高职所在区域图书馆协作网, 从组织上加强了高职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和各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联系, 区域图书馆协作网是开展共建、共享的组织保证, 使原来松散的共享互借工作走上了有序的轨道。成员馆在协作网内可以做到馆际互借在手续上的简化, 开展联合参考咨询, 进行联合采购, 制定联机编目的标准化, 实行联合编目, 实现区域性文献资源共建共管共享的目的。

4. 创建广西高职图书馆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为了实现广西各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必须形成图书馆联盟体, 它是主要为了便利各图书馆开展对外交流及向师生提供服务, 而在网络上开通的一个跨学校、跨地区、综合的应用系统。具体可以在工作委员会或“中心馆”统筹和协调下, 建立全区高职图书馆联盟平台, 利用网络使各图书馆相互连通, 形成一个区域性图书馆门户联盟系统, 整合全区各高职图书馆的资源, 图书馆之间相互协作, 信息相互流动, 形成一套自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资源统一检索平台。读者还可以利用平台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和电子资源在线阅览下载, 纸质资源实现互借互还等功能。通过这个平台, 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5. 积极参加国家文献保障系统。

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ALIS)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 简称CASHL) 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 形成了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交叉全面的服务体系。作为高校图书馆之一的高职图书馆, 要积极加盟到CALIS和ASHL系统当中, 资源共建, 联合建设,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充分利用CALIS各图书馆的整体优势和使用效率, 依托这两大系统开展“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活动, 实现馆际互借、原文传递、信息咨询等功能。虽然,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工程技术图书馆等多家国家级专业馆为主要成员组成的, 但是利用NSTL可以弥补高职图书馆在科技文献方面的不足, 通过共享、租用、链接、交换等方式与国内外各大文献信息中心的原始文献进行交流。

6. 联合采购大型数据库。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存贮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职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 广西高职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经费约占到总购书经费的10~50%各不等, 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说明每个图书馆都花不少的钱用在数据库购买上, 从表5中发现, 购买中国知网的有12个馆, 所占比例为92.3%, 购买超星电子图书的有9个图书馆, 所占比例为69.2%, 说明广西高职图书馆中重复购置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其实, 根据数字资源的可采用网络化可远程利用和多人同时使用性等特点, 可以采用团购或联合采购的办法集中力量购买大型数据, 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购买现象的发生, 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具体来说, 可以依托“中心馆”, 统一采购大型数据库, 实行数据库资源共建、共享。

7. 建立高职图书馆采编中心。

创建高职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 一是有利用统筹全区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品种和数量, 可以在全区高职图书馆内制订采访计划, 确立全区高职内各图书馆采访重点, 合理统筹协调、分配和补充各馆的文献资源, 逐步建设一布局合理, 体系完整、特色明显的适合广西高职图书馆使用的文献资源体系;二是集中进行图书分编加工, 避免各馆重复加工同一种图书, 有效地节约图书馆的运作成本, 减轻各图书馆业务工作压力, 缩短采编工作的周期, 提高工作的效率;三是便于加强业务交流、规范业务工作, 由于采用统一分编, 使分编工作有相对的权威性, 能够保证编目数据的规范统一, 各图书馆业务得到规范, 也保证了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原始数据质量, 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发展, 文献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 实现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构建区域性图书文献保障系统是满足人们对全社会文献资源需求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广西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及图书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共享

参考文献

[1]汪斌, 刘莉军.浅谈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共建的问题[J].大学教育, 2013, (22) .

[2]唐野琛.广西高职图书馆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 2010, (10) .

[3]史全斌.探析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构建的有效路径[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 (12) .

[4]刘爽.谈市场机制引导下图书馆资源共享新模式[J].黑龙江档案, 2012, (5) .

[5]陈伟莉.高职院校图书馆共建共享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1) .

[6]张志宏.区域图书馆联盟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5) .

[7]赖群, 刘波, 刘静春.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与共享现状探析[J].情报探索, 2010, (11) .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图书馆一向扮演的是资讯提供者的角色, 但在知识爆炸的科技时代里, 单靠一个图书馆势必无法掌握所有的资讯, 满足读者广大复杂的需求, 是故必须要有资源共享, 才能快速得到资讯, 掌握最新消息。资源共享所涉及的不光是图书馆本身的文献资料、资料库、图书馆设备、人力资源等等。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资源共享呢?现今资源共享的落实需通过网络以进行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合作方面虽有若干成就, 但并未有突破性的发展, 依然停留在资料影印、馆际互借的地步, 并未向合作馆藏发展。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图书馆资料及服务费用上涨, 图书馆经费紧缩, 新科技的影响。事实上, 这些挑战已经是图书馆十几年来, 甚至几十年来所面临的老问题。以期刊的费用来说, 每年订费上涨10%—15%已是多年来图书馆员的梦魇, 而60年代以来, 图书馆面临电脑科技的冲击已是无法避免。不过, 多数人会比较同意, 目前资讯科技变化的速度远非昔比, 而图书馆必须承受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有人可能幻想科技的发展会使资讯费用降低, 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可能并不乐观, 科技的进步将不会降低资讯费用或减缓资讯费用上升的速度。因此, 图书馆可以说是面临着各方而来的经费问题。

其次, 电子资源使用权不合理, 厂商限制太多, 网络环境不佳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电子资源虽然有很多优点, 但从图书馆的观点来看, 在使用上还是有很多限制的。例如, 多数资料库有同时上线读者人数限制, 若要购买无限使用权, 则经费昂贵;只限同一校区使用, 不能在不同校区或提供他馆读者使用。虽然这些限制并非合作采购才会发生, 但合作采购往往以相同的合约适用不同的图书馆, 无法照顾到各个图书馆适用上的需求。另外, 无论是连线国外资料库, 还是连接资料库的国内镜像站, 图书馆都常遭遇网络连接速度过慢的问题。某些资料库因本身系统设计不佳, 又没有租用专用网络, 读者在使用时常有抱怨。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

1. 合理构建图书馆馆藏结构。

依靠各部分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比例来进行藏书评价。馆藏信息资源要新、精、全、适用, 至少达到研究级收藏水平。首先, 在藏书数量上, 以藏书数量来保证藏书特色, 但不是以某类文献的绝对数量来评价, 而要看其收藏的完备程度, 通常用文献缺藏率来衡量;文献缺藏率:某种必备文献的缺种数与某种必备文献的总种数之比;必备文献的种数可由《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报刊索引》及一些内部目录进行统计。其次, 在藏书质量上, 新书率:某类图书 (如某一学科) 中新书入藏的总册数与某类图书入藏的总数之比。新度是从定性的角度来描述藏书质量的, 而新书率是从定量的角度描述的。新书率能反映藏书的新度, 但藏书新度的含义要广泛得多。一般公共图书馆的新书率要在15%—20%左右, 高校图书馆的新书率要在20%—35%左右才能维持和巩固藏书特色。再次, 在重点藏书上, 特色化主要体现在重点藏书上, 但并不是所有重点藏书都是该馆特色藏书所在。重点藏书要有针对性, 符合读者需求, 收集要全面系统, 要保证藏书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核心期刊情报密度大, 内容质量高, 论文寿命长, 引用率、文摘率、借阅率均较高。对体现馆藏特色的核心期刊, 要系统订购、优先入藏、优先装订、妥善保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最终衡量标准是其使用质量。内容质量和构成质量都要通过使用质量加以检验。从实用性原则出发, 提高藏书质量, 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2. 加强图书馆间的合作馆藏。

所谓合作馆藏, 必须是图书馆之间在馆藏的建立及管理等方面有正式的协议, 各馆的馆藏发展政策互相影响, 而且保证彼此的馆藏能够互相依赖。合作馆藏发展不仅要做到目前馆藏资源的共享, 也规划未来馆藏资源的共享。合作馆藏有很多功能:提供读者更广泛的馆藏服务;提高读者获得资料的比例;减少罕见资料的重复购置;使个别图书馆能提升馆藏的专门性, 以反映本馆读者的基本需求;利用合作组织内各馆的资源, 使图书馆资源扩充而不增加成本;合作馆藏能由比较专业的馆员为读者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使读者找到资料更容易, 不必到处奔波, 图书馆间的工作联系密切, 可分享处理问题的经验, 同时也可使得图书馆更清楚了解本身的馆藏。当然, 合作馆藏发展计划成功与否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之间是否了解彼此的馆藏发展政策, 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合作馆藏发展之前, 必须要先明确馆藏的发展政策。比如, 可以协调采购昂贵资料。在同一地区的图书馆联盟协调某些昂贵资料的采购, 一般而言, 有高度需求的图书馆承担采购责任。在电子资源普及以后, 除了原有的联盟特别注意电子资源的合作采购或合作馆藏发展, 也有一些新的联盟产生。以联盟方式采购电子资源, 一方面是利用馆际资源共享, 降低电子资源的采购价格, 以及通过联盟的集体力量可以在电子资源价格、著作权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但虽然联盟可以节约经费, 满足更多读者需求, 但同时也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图书馆必须在虚拟馆藏与有选择性的购买之间达成平衡, 考虑图书馆的处境与未来发展。选书原则不再是固定不变, 必须灵活调度, 选书范围变得广泛。合作沟通的能力是图书馆员的必要条件, 决策的能力与时机变成关键, 联盟在作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个会员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3. 整合区域内文献资源和服务。

整合区域内的文献资源和网络服务,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内所有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将集中整合, 在制定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上, 加快馆藏文献的回溯建库, 建成地区馆藏书刊目录数据库, 实现一站式检索服务;整合地区馆藏电子资源目录, 尽可能满足读者自主服务以及读者与馆员互动服务的要求;实现各类文献资源的合作分类和联合编目。即对入藏文献信息内容的科学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提出明确的标准, 对入藏文献要达到的广度、深度、新度和各类信息载体的比例提出明确的要求。藏书质量的优劣, 并不单取决于文献本身的科学文化价值, 而且取决于其实用性和使用效益。比如: (1) 教学用书:主要指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和一般教学参考文献, 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内容的系统性、利用的集中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要求达到大学级收藏水平。科研用书:系统完整地收藏有关专题领域内不同学派、不同文种的文献, 具有品种多、学术性强等特点, 要求达到研究级收藏水平。 (2) 课外阅读用书:广泛选择有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文献入藏, 如道德法规、科普读物、文艺作品等, 要求达到基础级收藏水平。本校出版物:本校编印的教材、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教学科研计划、学报、校刊;本校教学和科研人员撰写出版的论文、专著、学术报告、考察报告等;学生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等, 尽量达到完整级收藏水平。 (3) 科学专业图书:主要为本系统内专业人员的科研服务, 要求建立有专业特色的专门化藏书体系, 本着本专业求全、相关专业及其他专业求精的采访方针。 (4) 文献收藏范围主要有:系统完整地收藏本专业的中外文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参考工具书、检索文献等;重点收藏相关学科文献、其他学科经典著作和科技史料等;有选择地收藏其他学科基本著作、参考工具书等。

4. 加强馆际合作。

现今资源共享的落实需通过网络以进行资源共享。馆际合作包括合作采访、合作编目、合作典藏及馆际互借、互赠等合作关系, 是根据协定相互利用对方馆藏以满足本馆读者需求的合作方式, 可视为本馆馆藏的延伸, 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在统一规划下实现通用借书证, 逐步实现高校内“网上预约、通借通还、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 如:在各高校之间实现通阅、局部的通借通还, 办理地区内通用借书证等。

传统的文献资源共享, 都是建立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协定基础, 而今天已经有了网络, 拓宽了资源共享的范畴, 不同形式的文件传递服务系统介入图书馆与读者之间, 读者可自行利用, 不需通过图书馆则达到目的。网络技术进步除了使读者可通过资源共享受惠更多, 馆员也可经由一个专门的电子论坛彼此分享工作经验, 甚至探讨工作上遭遇问题及获取自我进修机会,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共享形式。资源共享的方式, 是为达成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而存在。资源共享亦是网际网络的最大意义与存在价值之一, 但网络资源缺乏有系统的组织, 也影响了资源的有效运用, 因此, 书目控制是资源共享理念之实践。另外, 完备的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一国或一地的资源合理分配, 在资讯泛滥的时代, 常面临资料太多, 无从取得的困境。为落实资源共享应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依归, 以地区分, 以图书馆类型或专业类型划分, 跨地域、多功能、多元化的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馆藏量的充实是绝大多数图书馆追求的目标, 但在出版图书日增及图书馆资料购买费用上涨的情况下, 图书馆比以前更需要互相依赖, 合作馆藏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孙君洪.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 1998 (2) .

[2]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996.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结构调整调研组, 中国科学院系统文献情报结构调整的思路[J].图书情报工作, 1994 (3) .

[4]黄宗忠.文献信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8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1、长期以来, 信息的主要载体

为印刷型文献, 这特点决定了获取信息资源就必须拥有该信息的实体, 占有资源成为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核心, 馆藏资源的多少成为评价图书馆的最主要标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图书馆中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然而在信息时代,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搜集齐全文献信息, 图书馆的实力不再以藏书量的多少来衡量, 而是以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量来确定。

2、全国范围内的宏观控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各系统内和系统间缺乏协作、缺乏统一管理, 宏观控制薄弱, 资源雄厚者担心受益小、麻烦多而态度暖昧, 资源缺乏者坐享其成思想严重。归根结底, 未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调控机制, 不能以法律手段对各系统、各地区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发挥导向和制约作用。

3、经费短缺是困扰着高校图书

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的主要问题。每年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仅够维持特色馆藏文献的采购和数据库的建设需求。如进行馆际合作、资源共享, 那么协作采购, 联机编目, 联机检索, 联机网络建设等,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项经费。对于一些专业型较强的小型图书馆原本经费就紧张, 再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共建共享建设费用, 问题就很难办。

4、数据库建设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目前分散的自建库方式在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上还很普遍, 只有部分图书馆采用标准书目建库, 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化、规范化, 但仍有大部分图书馆是分散的, 不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5、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匾乏及图书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是高校图书馆迅速发展的又一瓶颈。目前, 高校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 具有正规学历的人员不多, 这些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较差。

二、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1、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首先, 提高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 正确处理共建共享的关系, 充分考虑网络化信息的环境, 着重从利用新技术、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程度、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去衡量服务水平。其次, 树立图书馆合作、文献资源共享观念。只有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上网, 网络才能真正成为资源丰富的宝库;最好要树立全局观念, 把自己的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财富, 加强在馆藏发展中的分工协调, 致力于馆藏的特色化建设, 把参与支持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当成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积极主动地开展共建共享的协调活动。

2、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可确保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进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 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规范各方而的行为, 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3、向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宣传, 以得到政府和各界的支持。

首先, 向政府宣传文献信息保障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本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让政府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资金的节约作用, 以得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次, 广泛宣传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建立功能完备的数字检索通道。

顺利实现本地区各高校文献信息资

源的共享体系, 必须建立各高校图书馆间的共享主页, 将所属区域的高校馆转变成若干个文献信息中心, 形成一个网络互联互通、资源高度共享、服务功能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 打破馆与馆之间的界限, 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信息资源颁布格局, 提高信息保障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5、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专业人才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要求图书馆员能为用户提供利用信息的技能培训, 解答用户信息源查询、网址查询等各种疑难问题, 引导用户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对图书馆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既能参与对馆藏信息资源的管理, 又能参与对馆外信息资源的管理。因此, 图书馆必须重视对馆员进行培训, 逐步改变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 同时吸引人才, 进行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 小断推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程。H

摘要: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黄筱玲, 赖宁, 等.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践, 2004 (6) .

[2]朱常红.关于中国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的思考[J].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 2000 (3) .

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文献资源的建设 篇9

关键词:直接信息,间接信息,文献的基本功能

1 信息的类型与作用

1.1 信息的类型

1.1.1 按信息内容分为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反映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描述, 自然信息是指反映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状态的客观描述。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一旦进入到人们能够感知的领域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1.1.2 按获取方式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从人们的直接经验中即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是直接信息, 多指事实和现象;间接信息是从人们的间接经验中即利用他人的实践和认识成果获得的信息, 它主要包含在文献、资料、数据等之中的信息。

1.1.3 按存在方式分为内在信息和外化信息

储存在人们大脑即体内载体中的信息和以符号形式存在即寄存于休外载体中的信息分别称为内在信息和外化信息, 也可称为个人信息和社会信息。

1.1.4 按加工程度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零次信息即末经加工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信息;一次信息即根据零次信息创造而成的初加工信息;二次信息则是在一次信息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引导使用一次信息的信息, 是信息组织的结果;三次信息是根据二次信息提供的途径获取并使用一次信息, 结合其他零次信息, 分析综合形成的高层次有序信息。

除上述划分方法外, 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按信息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为标准, 将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按认识论的标准, 将信息分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还可按组织有序性分为系统化信息和非系统化信息[1]。

1.2 信息的作用

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是通过翻信息的功能得以体现的。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持和强化世界的有序性, 信息的社会功能则表现为维持社会的生存,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个体、团体、社会三个层次考察信息的功能, 还有学者从信息与管理、决策、控制、组织等方面加以考察。

1.2.1 信息是万事万物有序性的依据

缺少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无机体与有机体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来维持它们之间的协调有序的状态。自然界如此, 人类社会亦然。信息规定了自然界个体之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法则, 即信息为世界立法。维纳认为, 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人类社会之所以称之为社会, 乃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交流, 因而知识得以积累, 文明得以延续, 社会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1.2.2 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中介

人类是通过感官或仪器捕捉事物发出的各种信息来认识世界的, 不包含信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只是由于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 在一定时间段上和一定范围内会有一些事物没有被认识和改造。这就需要挖掘潜在信息, 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深刻。

1.2.3 信息是智慧的源泉

信息是智慧的源泉, 表现为智慧来自于知识, 知识来自于信息。通常认为信息是有储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之中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类认识世界正是凭借这些信息才得以顺利进行。知识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 它由各人的隐式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及判断等组成, 是人脑加工的产物。是智力成果所以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是知识的源泉, 但同时知识又是信息的一种形式, 是其构成的一部分。没有大量的信息作为储备, 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即是公共知识的集合,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

1.2.4 信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条件

国家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国民的信息能力和生产资源中的信息含量, 减少能耗, 物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 提高国民竞争力, 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发达国家掌握着绝大部分的信息资源, 落后国家拥有的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信息的鸿沟正在扩大, 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将进一步制约国家的经济地展。因此, 对信息社会的每一个国家而言, 获取信息的能力将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因此信息的组织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消费、使用上的社会。然而, 信息的开发、使用离不开信息组织活动。只有从大量的信息 (如文献、资料、记录、数据) 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按照某种标准组织起来, 才能为信息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资源。信息的组织建设工作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序系统的方法。信息组织活动是随着信息数量规模的增长和信息检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2 文献资源建设

在图书馆的流通部主要是收集和保藏以文字为载体的图书这种文献, 以供借阅的, 它是信息表达方式的一种, 文献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存贮和传递的工具产生的。随着文献内容复杂化程度的提高, 数量的逐渐增多, 就需要专门的社会机构对文献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和贮存, 以便提供日后的利用, 这种机构就是图书馆。图书或称书籍是一种比较系统完整而又成熟定型的出版物。它的历史悠久, 流传广泛, 数量庞大, 是迄今为止最主要的文献类型。因此, 图书馆产生的直接目的, 就是收集、整理文献, 以提供利用。

2.1 图书馆藏书是社会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

文献是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存贮和传递的工具产生的。随着文献内容复杂化程度的提高, 数量的逐渐增多, 就需要专门的社会机构对文献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和贮存, 以便提供日后的利用。这种机构就是图书馆。因此, 图书馆产生的直接目的, 就是收集、整理文献, 以提供利用。几千年来, 图书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知识交流的需要而不断地自我更新, 必变自已的形态, 但是, 图书馆对知识载体进行收集、积聚这一基本功能始终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正是这在功能, 使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古今中外丰富的文献资料, 得以在图书馆汇集[3]。

2.2 图书馆藏书是社会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

图书馆藏书的概念, 包含着两方面含义:

(1) 图书馆藏书是文献, 所谓文献, 就是记录有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如前所述, 文献的载体几千年来不断地变化、发展, 现代文献的载体形态多种多样, 多姿多彩, 所以, 图书馆藏书概念的外延也是相当广泛的。我们使用“图书馆藏书”这个概念, 只是沿用图书馆界的习惯称谓, 只是针对于流通部的工作性质, 实际上, 这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与传统的“藏书”, 是有很大区别的。

(2) 图书馆藏书只是整个社会文献资源的一部分, 即经过图书馆选择、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那一部分文献。图书馆藏书有其开成发展的过程。首先, 它是图书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从庞大的文献群中选择收集起来的。现代文献数量浩如烟海, 类型复杂, 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文献收罗无遗, 而只能依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的需求, 选择和收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次, 藏书还要经过图书馆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规则进行加工整理。再次, 藏书工按一定的体系布局徘列, 并进行精心保管, 以便读者利用。只有具备了上述要求的文献, 才能称为图书馆藏书[4]。

图书馆的藏书是一个发展的文献资源体系。随着知识量和文献量的增长, 藏书只有不断发展, 才具有生命力。不同类型图书馆藏书的类型、范围、重点及发展方向、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图书馆的藏书体系, 要不断补充, 又不断剔旧更新;不断开发利用, 又不断转化为新的文献, 从而形成永不枯竭而浩瀚的文献资源流。

参考文献

[1]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蒋永福.论知识组织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1) .

[3]吴慰慈, 刘兹恒.图书馆藏书:补充、组织、控制与协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10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文献资源 延伸服务

一、文献资源延伸服务的含义

文献资源延伸服务是指公共图书馆利用各种文献资源优势,以传统服务为依托,利用先进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加强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范围的扩大以及服务领域的扩展,为社会广大公众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

二、文献资源延伸服务的意义

文献资源延伸服务是当代公共图书馆为民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通过先进的服务新机制和新途径,利用全方位的设施和技术条件,全方位立体化的利用文献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性、综合性的服务。通过开展文献资源延伸服务,不仅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拓展了服务空间,使服务大众更加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文献资源延伸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提升具体服务功能的根本体现。在新形势下,要保持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就必须彻底摆脱传统服务观念的约束,不断开辟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大众对文化信息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全方位的进行有新意的创新与尝试,是图书馆服务领域深度广度的延伸。

三、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延伸服务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

首先要建立街道、社区图书馆分管。确定市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总源头,由街道、社区提供场地、设备、人员等,以及日常维护的基本经费。要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力度,政府努力投资整体的文化建设,以填补图书分管空白的局面,形成多方受益的系统化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拓展。

其次要建立农家书屋,投资丰富农家文化大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形成了农民渴望学知识的热潮,由于公共图书馆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能为农民书屋提供强大的文献资源后盾。建立由农民自己掌控、快捷方便的书屋,增添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形式的文化服务设施,并且组织人员进行上门培训、定期上门提供行为上的指导,把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二)建立和完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要积极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完备的文献资源服务。图书馆要彻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调整和确定文献的收藏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进行图书采购时,主要以地方人士出版书籍、地方的名人传记、地方戏剧等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书籍作为采购重点。进行报刊收集时,将地区公开发行和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报刊作为收集重点。

要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优势,为地方领导干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和资源优势的不同,就会使文献资源服务形式必须体现服务地方特色的主题。地方领导非常重视地方文献资源优势,并且直接影响地方领导干部的重大决策。公共图书馆依靠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优势,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精心收集和合理筛选,适时给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必要的文化参考,提供有力的特色文化价值。

(三)定期组织公益性讲座

公益性讲座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拓展的重要手段。公益性讲座能广泛的传播文献信息知识,由于其涉及领域广的优势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公共图书馆要以满足大众愿望为基本出发点,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公益讲座,传授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念,以丰富大众的知识层面内涵。公益性讲座极大地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感召力和公信度。

(四)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图书馆的流动服务

要合理建立流动图书馆,就是针对一些不便利图书馆人群,通过各种途径定期或不定期的配备大量的文献资源,以满足这些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流动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纵深发展的重要体现,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流动服务平台,不仅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区域,而且也提高了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文献资源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要为残疾读者提供具体的服务,根据残疾读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突破单一的服务项目,有专人进行具体的培训和指导,并定期登门服务更换新的书刊。对于手头没有的文献资料,要及时登记和采编,并送书上门,保证残疾读者及时获得需要的文献信息。

(五)通过互联网开展文献资源延伸服务

互联网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现在及未来的重要渠道。网络化的普及,使不出门就获得文献资源成了可能,网络服务快捷、方便、广泛,无疑是开展文献资源延伸的必备手段。公共图书馆要投资现代化的设备,应该开通互联网,建立图书馆的独立网站,并建立电子阅览室等,在网上设立信息咨询服务、预约借阅以及图书信息查询等,并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和网站导航服务。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指导,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延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总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延伸服务,是相当有潜力的,也是多方面的工作。构建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并且使职工建立起社会服务第一的意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工作有一股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努力推进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力群.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化服务探究[J]. 贵图学刊, 2009(04) .

[2]刘进.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 图书馆杂志, 2008(12) .

[3]杨卫东. 关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几点思考[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06) .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 篇11

工程建设顺利起步, 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共建共享工程建设, 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保证了文化共享工程的顺利起步和推进, 先后投入专项经费, 为县级图书馆配置了设备, 借助“农家书屋”工程, 建立完善了乡镇、社会文化站、基层服务点。各乡镇、社区设立了专兼职文化干事, 明确了专干职责, 指导各基层服务点做好群众服务工作, 各基层服务点依托文化活动室的便利条件, 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杂志等资料, 向群众开放, 作为基层服务点。在村党员电教播放点增挂文化活动室的牌子, 每个服务点确立管理人员, 各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 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他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党员电教室设施设备的优势, 使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学电视等合作建设了一批服务点,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州的“共享工程”服务网络。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重视“共享工程”建设, 是基层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重要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是根本、文化是关键,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较为滞后,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图书馆依托“共享工程”平台引导人们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能影响人的一生, 因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其阅读的过程, 代表着社会文明及其道德风尚。在图书馆这座“精神家园”里浸润着中外优秀文化及各类文学作品, 势必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城乡之间出现贫富悬殊, 反映在文化生活上呈现明显不公平。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 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 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 文化生态严重失衡, 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社会 (政府) 出资兴办,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坚持“平等服务”的原则, 无偿地、公平地为农民服务。保障每个人都有“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的自由和权利, 都有充分机会通过图书馆获得知识。图书馆依托“共享工程”平台, 让每一个农民都拥有自由与无限制地利用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权利, 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信息资源需求, 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逐步缩小贫困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失衡的差距, 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这二十字要求是个有机的整体, 既包括了发展农村生产力, 也包括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更包括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文明靠什么来支撑?只能靠人, 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因此, 需要的是通过多种形式, 对农民进行现代观念、知识素养的教育。图书馆用“共享工程”特有的文化方式把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型”社会氛围, 创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农业大学”, 努力培养农村成员的道德人格, 普及农民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具有一定的影响。现代社会, 衡量农民是否“生活富裕”, 不仅要看其是否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等的基本物质生活要素, 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自由、公平、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因为, 信息社会, 信息资源已经取代物质资源而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目前, 由于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而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不足, 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高质量、大规模发展的“瓶颈”。而“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 通过工程网络体系, 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光盘等形式, 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让各阶层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创新工程, 对于打破贫困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 缩小城市与农村信息差距,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 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层“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应立足于农牧民多样化的需求

“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是服务的核心。不可否认, 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很优秀, 这是国家中心的专家及优秀的技术人员的杰出成果。受众越多, 才越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是工程的根本目标。而针对农民的信息传递却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比如养牛的专业户不用听养鸡的课程, 养奶牛的不用听讲怎样养肉牛的课程。而技术是一个可以不断细化的东西, 越专一, 受众就越少。解决农村“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在满足众多农民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是基层“共享工程”服务的关键点之一, 保证农民的信息服务质量是县级分中心的首要任务。“共享工程”服务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为信息员与农民之间、县级分中心与省级分中心之间、省级分中心国家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工具, 以此来解决农村信息资源匮乏的各种问题, 丰富他们的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当前我国“共享工程”集中极大的精力去完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试图把所有文化信息需求都综合包容其中, 而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信息服务不是可以包装和储运的产品。这样就要求基层分中心及时反馈信息需求, 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资源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强化。不过农民的信息服务质量问题并不是县级分中心与基层服务点可以解决的, 从农民自身方面看, 他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是要培养信息素养, 即对信息的敏感性, 知道自己缺乏哪些信息, 如何去获得这些信息;二是要掌握学习策略, 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新“共享工程”服务形式与内容

“共享工程”服务必须转变观念, 克服目前存在的诸如资源总量少、经费短缺、人员技术水平偏低等因素, 满腔热情地把“共享工程”当作图书馆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一个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变坐等读者上门服务为主动走出图书馆深入乡镇、深入村队、农户上门服务。如我馆为使“共享工程”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主动与全县的乡镇联系进行调查摸底, 筛选出科技带头户, 并选送针对性强的资料送到科技户手中, 安排专人跟踪服务, 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我馆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文献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农民需要什么, 我们就提供什么。主要是通过印制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 文化娱乐、农民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如《致富经验》《养牛技术》以及生活小常识等实用科技资料多个种类, 采取多种形式将科技资料传授给群众, 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正是基于对农村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的认识, 县级图书馆必然要运用创新思维改变单一的服务模式, 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要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因读者需求变化而变化, 因服务的效果如何而调整, 因新农村建设与生产技术的需要而变化, 使“共享工程”的服务体系赋予活力。因此, 不断建设与完善县级“共享工程”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服务模式的定位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会直接影响“共享工程”文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此, 我们必须做好几下几点工作:

1. 加强各基层服务点建设, 完善基层信息网络。

服务断层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成熟的村级服务点建设。加强信息员的管理是解决服务断层问题的关键。在目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聘用和管理信息员的工作应该作为基层政府的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和工作。首先是真正设立有报酬的专职信息员。其次是在此基础上, 积极开展探索和发现适合信息员角色的管理机制, 包括乡镇技术推广员以及类似信息员相配合的复合型信息传递者。调查农明, 农民专业协会、村能人、农村教师等构成的村级信息网络因其熟悉农户所需、知晓市场行情, 工作时间较为灵活, 而深受农户信赖。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 信息员应该是当地农村的信息传递者。

2. 建立农民需求评估与文化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支持系统, 此系统应该包括经常性的需求评估和服务评价, 及时调整和改进县级资源整合与加工的工作。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服务质量保证制度, 来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针对不同的需求对象, 应能做到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内容充足而没有冗余。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业中的“信息支撑”作用, 为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的农村信息服务效果, 对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摘要:本文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主要探讨了基层“共享工程”的建设。县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的重要平台, 文章从地区“共享工程”发展概况、提高对“共享工程”的认识、不断满足农牧民多样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等几方面论述了“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祝忠明.甘肃省科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2) .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病及其防控下一篇:农户融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