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公知共建共享标语

2024-09-26

打造公知共建共享标语(精选2篇)

打造公知共建共享标语 篇1

【理论调研文章】

共建共享水生态文明

打造幸福美丽新梓州

——三台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三台县水务局 黎华 陈凤琼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我县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美丽新梓州。为此,我们专题对全县的水生态文明进行了专题调研。一、三台县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水生态文明基本情况

三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幅员辽阔,总面积2661平方公里。县境内有大小江河溪流46条,其中涪江、凯江、梓江、郪江为四条大江。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溪河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河有34条。有鲁班水库一座大型水库,团结水库、红旗埝两座中型水库,98座小型水库。有石河水堰1413道,山平塘6402口,冬囤水田23.13万亩。

(二)近年水生态水设施建设情况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县委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建设省级生态县的意见》。为加快全县水生态文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

1、中央小农水建设情况

结合新农村及水生态文明建设,从2011年开始,我县中央小农水项目连续3年分别金石、塔山、石安实施。目前,共计完成新建渠道413公里,整治渠道776.643 公里,整治山平塘947口,整治石河堰 246处,改造泵站171处,新建蓄水池1781口。

2、防洪堤工程建设情况

通过“分段实施,逐步建成”的办法,我县已建防洪堤46.5公里。为确保城区及涪江防洪度汛安全,2011年来,新建了青东坝、南寺坝、刘营大围坝防洪堤。城区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城区共建防洪堤9.55公里、防洪闸8座、排涝泵站3座,分别达到3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前,凯河镇凯江防洪堤正在建设,将新建防洪堤2.8公里,确保了防洪堤内的群众生命安全,同时,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步进行。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情况

我县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近年来,对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彻底整治。2013年对洛神沟等8座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今年将对20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治理后,确保了我县库区水生态文明发展及群众生命安全。

4、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情况

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逐步解决集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2012~2013年,分期分批在30余个镇乡修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6.9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改善。2014年,正准备建设鲁班镇集中供水站,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650万元,解决我县鲁班镇等13个镇乡、140个行政村53000人饮水安全问题。

5、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为遏制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势头,严重破坏水生态文明,我县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和执法检查,加大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余平方公里。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以幸福乡鼓锣村为重点的双江口莲花湾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平方公里,计划完成投资378万元,力争将项目区打造为生态、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亮点清洁小流域。

6、省级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情况

自2012年我县被省水利厅确定为全省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以来,我们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使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工作走上了以管理促用水方式转变,以管理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的轨道,逐步形成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的长效机制。两年来,在塔山、柳池、石安、高堰等镇乡实施了农业节水项目,完成工程投资1000万元,通过农业节水项目的实施为全面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重点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县经济社会、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水环境治理情况

1、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我县“十二五”经济健康发展,我县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期纳污“三条”红线,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取用水和节水、计划用水考核制度等,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水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台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办法》《三台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还编制完成了《三台县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三台县水资源现状利用分析》、《三台县城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报告》等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划和报告。同时,相应制定了《三台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三台县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三台县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三台县取水许可管理办法》、《三台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三台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等六个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对水资源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进行了具体的明确和要求。近年来,共换发取水许可证100余(个),进行各类水资源、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20余次,征收各级水资源费1000多万元。做好水功能区和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努力保护水环境。

2、取缔网箱养殖,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由于长期的网箱养殖活动,水库水质出现富营养状况,无法进行生产生活用水。2013年,县委县府高度重视,4月,对我县鲁班、团结、红旗埝水库等三大水源地的网箱养殖进行全部拆除。随后,县政府出资进行库区垃圾清理以及水质净化处理,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实效,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实现了还一库清水于民的目标。现被评为全省最佳钓鱼湖的称号。

3、永和埝水文化园建设,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永和埝曾是一条流淌着历史故事的古埝,1938年春天,时任国民政府三台县长的郑献征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斗争中变卖祖产,并组织三台乡民修建水利抗战军粮基地,被三台的乡民誉为“郑泽堰”。郑泽堰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振救国家危亡之际,发挥了独特的农水基础作用,县委、县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期间曾为此拍下专题纪录片,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军委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专门还为该影片《后方城纪》题了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旅法作家郑碧贤(郑献征之女)女士申请水利部解决资金,整治了取水枢纽1、2号鱼嘴。之后,为完成父亲遗愿,四处奔波,又向水利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修复古堰包括抗日战争水文化公园。目前,相关重点工程正在扫尾。项目完成后,将对当地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抗战历史纪念等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将永和埝列为全国、全省水文化遗产名录。永和古埝抗日战争水利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构建起独特的水生态、水文明和水文化。

4、结合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2013年,我县成功创建了四川省第三届文明城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成功对水环境进行了治理。一是出资10多万元,结合“五月水环境专项治理月”“河渠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治理水系工程环境的空白点;二是结合“镇乡为主、辖区管护、业务指导”的思路,成规模地清理河渠、打捞淤泥及漂浮物,着力解决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完成河渠绿化美化1400多平方米,完成日常清扫3.5万平方米,印发水环境政策法规资料4000多份,制作标语37条,进一步实现了“堤岸无规模垃圾、水面无规模漂浮物、河中无规模污泥堆积、饮用水源无污染、入河入库入渠排污口得到整治”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5、河道治理及污水处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今年以来,抓好了中小型西平镇河流治理工作,共清淤3.1公里,综合治理3.8公里。为处理城乡污水,城镇共建设污水净化沼气池822处,净化处理污水1.8万方,养殖场共建设污水净化沼气池432处,净化处理污水8.1万方。企业污水处理采用先进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我县加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形成共识,科学规划,拿出对策,逐一化解突破。

(一)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部分干部群众片面认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就是建设水生态文明,思想意识至今还停留在单纯的防汛抗洪、粮食增产增收等层面,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存发展等问题,缺少考虑谋划,缺少战略眼光和创新手段,认识尚不清晰。

(二)缺乏长远规划,资金短缺。如小农水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局限于基本建设,缺少后续规划设计及资金筹备,满足于打造村庄周边一两个“盆景”式景观,应付检查验收,而以点带面,全面整治水环境,恢复水盆景,打造水文化,维护水安全,一缺规划,二缺资金。

(三)不能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我县鲁班、团结等水库以及江河溪流等水资源丰富,但没有合理运用,不能发挥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

(四)水资源浪费严重。学校、家庭、工业等用水严重浪费。缺少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以及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氛围。

(五)污水处理需加强力度。我县几家大型企业在用水存在如排污口设置问题。以及排污的措施需加强。

(六)新建水利项目分布不均。特别是偏远地带,水利争取项目惠及不到死湾偏角,相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要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了解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学习先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建设水利工程设计时,综合考虑防汛抗旱、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内在关系、并存发展等问题,要从长远考虑,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手段。

(二)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水生态水利建设重在投入。各级要积极拓宽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努力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县政府要统筹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设。镇村要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来弥补资金缺口。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要研究运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三是整合部门资金,形成资金合力,发挥更大效益。四是加强项目策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作为水务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省上有关政策,有的放矢,大手笔、高水平策划项目,精心编制和包装项目,切实增强项目策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力争取,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多联系、多汇报、多沟通,争取上级理解和支持,争取更多关系民生水利项目进入上级重点发展、重点扶持项目盘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步建立水利建设长期、稳定投入保障机制。

(三)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全县水库大中小型水库101座,特别是大型水库鲁班水库及其他的水库,可经过招商的方式,承包给商人。把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供水集为一体开发利用。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都管局合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县委县府要高度重视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要利用 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印制宣传画,发放到社区、学校、工厂,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气氛,提高了群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自觉遵守水法律法规的意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建过程;要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高用水、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加快企业节水改造,重点抓好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以及重复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

(五)严格水资源保护。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要求,大力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加大城乡沼气污水处理池的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工作。

(六)加强对偏远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投入建设我县南山片区等偏远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公知共建共享标语 篇2

关键词:创建生态市;百姓;创造绿色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52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17-2

随着龙井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第十七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落幕,创建生态市已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在两会的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主要任务——紧持标本兼治,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优化环境、强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创建卫生城、园林城、生态城、双拥城,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创建生态宜居城市,这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龙井”、实现绿色崛起,通过走“規划引领+创建支撑”道路,打造生态、宜居的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

1 创建生态市的意义

创建生态市可以促进发展,拉动科技,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创建生态市,在龙井市区域内能形成原生绿地、起伏山地、农田村庄典型的山水田园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围绕服务“自主创新”功能需求,打造人与山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的龙井新城,形成一条主轴,二大核心;一个经济开发区,多个园区;一个资源保护网络,多条生态廊道的城市结构形态。

2 龙井市生态环境基本现状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全市土地面积为2208平方公里,行政区内2个街道,7个社区,7个乡(镇),65个村委员会。2013年龙井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2013年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PM10)年均值为0.058毫克/立方纳米、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为0.015mg/Nm3、氮氧化物(NO2)年均值为0.026mg/Nm3,符合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海兰江石井断面高锰酸盐平均指数为4.14毫克/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城市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饮用水源水源地水质控制在三类水体以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7%,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5%、2.9%。

3 创建生态市工作成果

3.1 《龙井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颁布实施

2012年11月,《龙井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专家组认证,并于2013年3月11日通过省环保厅审核,2013年5月29日市人大审核通过后予以颁布实施。

3.2 纳入绩效考核,促进生态建设工作

现阶段龙井市已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重点工作内容,将工作完成情况与部门评先选优、领导干部职务晋升相挂钩;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相关单位落实、创建机构督促、社会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3.3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发生明显变化

龙井市大力实施“亮绿美净硬”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创建以来,龙井市安装路灯1700基、庭院灯2100盏,新增绿地44.5公顷,完成梨花民俗广场和龙延广场绿化工程,启动海兰路两岸和东山公园绝对化工程,摊铺沥青路面15万平方米。总投资3.34亿元先后投入使用处理能力为2.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一座、处理能力为150吨/日垃圾处理厂一座、热源建设和供热管网改造等工程。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拆并小锅炉,加快城房改造工程,改造市中心区域内火炕楼和平房。2013年龙井市全面完成1.5万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解决农村6300多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几年来,共拆除30多台小型供热锅炉,目前市中心区域内火炕楼和平房基本改造完毕。完成“暖房子”改造61万平方米,整治小区环境2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00户,新建农村公路12公里,解决1.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3.4 生态示范创建成果显著

创建三年以来,龙井市7个乡镇65个行政村中的56个州级生态村获得州级生态村命名,各乡镇已达到申请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基本条件。三合镇三合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同时7个生态乡镇已全部编制完成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三合镇、德新级率先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三合镇于2013年4月18日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3年8月,开山屯镇、老头沟级、智新镇、东盛涌镇、白金乡5个乡镇经过艰辛的努力,顺利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并于10月18日获得省厅正式命名。

3.5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有序开展

2013年,龙井市被列为吉林省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建设54个饮用水围栏、54个饮用水源地标志、15个堆肥场、54个垃圾收集暂存分类站,购置垃圾运输54台、垃圾收集车(拖拉机)230台、垃圾箱2375个,钩铲车54台。垃圾运输车、钩铲车现已全部向各乡镇发放完毕。项目总投资额3185.05万元,目前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环评、立项、选址、地勘等项目前期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毕,土建工程也已于2013年9月全面竣工。

3.6 污染减排工作显著

创建以来,龙井市大气污染企业国电吉林龙华龙井热电厂关停,龙井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延边恒兴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已完成了农业源减排任务。

4 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生态创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条件制约。龙井市经济总量偏小,老污染企业的治理欠帐多,效果不明显,统筹发展与保护难度较大,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目前龙井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已完工,但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实现稳定运行,工业污染防治、推行清洁生产,企业环境管理相对滞后;经济发展设施建设满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目标残余同归,存在脱节现象,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龙井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后;农村环境污染凸显。一是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三是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满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

5 创建生态市的对策

市区及乡镇主要街道应悬挂环保宣传的标语和设置橱窗,加大生态创建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理念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加大生态创建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理念在城市建设民展中的作用;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市建设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创建工作的资金投入应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挤出部分资金投入生态市创建使用。龙井市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与生态市建设要求,指标相悖,生态市建设必须脱掉贫困的帽子。要高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各乡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有待改进,提高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充分利用各乡镇已建设的垃圾分类间,杜绝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的情况发生。

加强生态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创。创建生态市,根本目的就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一个绿色、美丽、宜居、和谐的龙井新城,给龙井新城老百姓创造绿色环境。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全民全社会动员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投身生态市创建实践,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上一篇:观陈安之视频演讲的心得下一篇:小幸福的高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