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共6篇)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 篇1
摘要: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体系中的处于重要地位,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在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保障共享工程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有效运行。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民族文化,基层图书馆
农村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为基层群众增加了新颖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享受到优秀文化和实用科技带来的快乐。文化共享工程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 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这一工程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全面、良性、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基层图书馆在民族地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 定位与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主体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文化服务单位,是共享工程整个体系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共享工程实施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一)基层公共图书管的定位
1.基层图书馆是文化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也是基层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基层图书馆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的一切文献和设施均是国家所有。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它的性质和性能决定了它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读者公平、自由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因此,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图书馆应该把公益性放在首位,无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2.基层图书馆是地方特色文献中心。基层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献的搜集、整理、集藏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渠道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每一地区地方文献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鲜明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对这种特色的记录和保存,应该是图书馆的当然职责。基层图书馆一方面要围绕当地特色,加强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培养专人收集、专室收藏、专门管理,保证收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向读者提供本地区特色文献资源查阅、咨询等服务。
3.基层图书馆是公众文化休闲中心。基层图书馆是向大众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是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基层图书馆在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保健知识讲座、专题展览、文化沙龙、知识竞赛等。以艺术休闲、文体休闲、旅游休闲和休闲阅读等内容,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休闲条件和相关服务,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休闲生活习惯,引领先进的社会风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1.保障文化信息资源承接、整合与配送。基层公共图书馆一方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资源接收、整理后,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将大量的文化信息资源,传递给农村、农民。另一方面,为提高文化共享工程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实效,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对共享工程资源作补充,利用地方特色馆藏资源制作当地农民需要的讲座、戏曲、图书、实用农技信息专题资源数据库等。
2.参与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技术指导。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肩负当地乡镇、村级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业务指导,监督农村基层站点的设备维护、资源更新,以及共享工程在当地农村使用情况统计。此外,还需对基层服务点在利用共享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广大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基层公共图书馆还需对其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与指导。
3.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智力支撑。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也是提升农民思想的过程。农民自古以来接受的都是小农主义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这种思想依旧在当今广大农村存在,这不利于新农村的发展,所以建设新农村要用现代化的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而这种文化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基层图书馆建设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这不仅解决了农民买书、借书、看书困难的问题,还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时还有利于推进知识文化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协调发展。
二、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一)财力紧张,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活动有待加强
近年民族地区基层财政收入虽有所增长,但总体来说,质量不高,可用财力少,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对文化工程的投入有限。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缺乏资金支持,不少基层图书馆信息化改造步履维艰,对于共享工程的宣传缺乏必要的活动资金与软硬件资源,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严重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对于网络、电子图书等概念相当陌生,大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仅限于商家下乡促销所进行的各种商品宣传活动和顺带的歌舞表演,大多数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贫乏, 特别在一些近郊农村,一些低俗文化正向农民渗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民之间桥梁的基层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想办法、出主意,在有限的经费下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共享工程的宣传。
(二)资源有限,构建地方民族特色资源数据库缺少素材
民族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一方面接收上级中心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发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增强共享工程对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适应性,根据当地少数民族农村文化需求特点,发掘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资源,提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就目前各基层公共图书馆资源现状,利用共享工程满足当地农民文化需求面临巨大考验。在少数民族地区馆藏图书中供消遣的小说类书籍占了很大部分,电子资源匮乏。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对尚存历史文物古迹相关资料的收藏非常有限。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适宜农民阅读学习的最新实用农业信息资源储备不足,更不用说用本民族语言撰写的书籍,这导致利用共享工程开展地方文化活动,缺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活动少了亮点,难以短时间内在共享工程资源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需求间产生共鸣,共享工程服务当地农民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馆员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工程要求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网等传输方式,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喜爱的各类信息送进基层。从基层服务点的软硬件建设,到数字资源接收并指导当地使用者使用这些资源, 都需要一大批掌握较强计算机技术和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图书馆工作的简单枯燥,很难吸引年轻专业人才到馆工作,加上现有人员中具备学历与能力优势的年轻人流失严重,因此大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人员构成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共享工程要求。
三、创新思路,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共享 工程新途径
(一)做好交流互动和资源建设工作,扩大文化共享工程 影响力
要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共享工程、走近共享工程、利用共享工程。少数民族地区县(区)公共图书馆要及时总结基层服务经验、加强交流互动,与省、市主管部门互动,把好的经验和先进典型交流、推广辐射开来。做好资源建设工作,突出建设一批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络服务资源,着重解决资源版权问题,不断优化资源内容。针对农民文化需求特点,可选取共享工程中易被本民族接受的地方戏曲、实用农技知识讲座进行现场展示,将文艺表演与共享工程资料发放相结合,通过积极满足广大农民求知、求乐和求美的需求,获得农民对共享工程的认同。针对于地处偏远、 收看电视不便的乡村,可以成立共享工程宣传小分队,由专门委员会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组,将共享工程的有关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在人口较集中的村组,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讲解,来扩大该工程的影响力。
(二)做好队伍建设工作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要始终坚持培训先行的原则,把人才培训放在重中之重来抓。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设备来实施的,硬件的维护、软件的开发设计,以及资源加工都需要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急需建立一个科学的引才、育才、养才机制。要结合不同岗位的实际要求,分类实施技术支持,资源使用,服务开发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懂技术、善管理、熟练掌握文化共享工程技能的专业队伍,为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与省、市一级图书馆共享它们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是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县(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困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依托共享工程,结合省、市一级图书馆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统文化数据库,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其次,利用省、市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构建具有本地农村产业结构特点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提供最新的农业科技资讯与实用技术信息,为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做好信息服务。第三,对于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为其提供务工信息和礼仪培训方面的信息,扩大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第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还可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少儿知识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 篇2
自xxxx年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赴郫视察以来,郫都区干部群众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殷切嘱托,牢记使命、感恩奋进,超常规、大力度、高标准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尤其在促进农村金融改革、提升“三农”综合服务水平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全国率先创建“立足镇村、覆盖全区、融通x、服务x、辐射全国”的“x+x”农村共享服务综合体(下简称综合体)。
综合体按照“政府支持引导、市场参与运作、商业逻辑打造”的理念,以x市七大共享平台之一——农村金融保险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纳入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站、鳖灵人才工作站、农业双创服务点、益农社服务点,聚合“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农村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信息交流、生活便民、人才引育、农业双创、项目孵化”等多元功能,打破了各功能站点零散化、高成本、低效率的“点”状运转方式,提档升级为集中式、低投入、高效能的“网”状服务模式,呈现出广覆盖、多功能、快对接、高运转四大特征,为构建服务完善、功能完备、供给精准、效能显著的农村综合共享服务提供了“郫都样板”。
一、以网络触角延伸为路径,实现农村多层次全域覆盖
(一)构建层级网络服务体系
以郫都区战旗村为示范点,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x+x”农村共享服务综合体,构建起从基层(村)梯次联结全省并辐射全国联网运行的“村、镇、区、市、省、国家”六级综合共享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服务资源跨地域、跨行业、跨空间协同、整合。同时,以战旗村综合体为“源点”,按照“一村一平台”规划,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全覆盖建设,使综合共享服务能够真正内嵌乡土生活,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组织的作用,助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可以通过综合体“接口”实现服务的需求表达和现实获取,从而破解农村服务存在“真空地带”难题。
(二)优化“三农”普惠服务手段
为有效提供“三农”普惠服务,综合体配备了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结合农村“熟人社会”特征,挖掘乡村社会资本网络的内生价值,积极培育村级综合服务联络员作为综合体纳入的金融机构、电商企业、保险机构等与村民的联结纽带。此外,“熟人社会”的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农民及时还贷、发挥诚实守信美德的作用。另一方面,综合体还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服务群众,在村内设置便民取款机等硬件基础设施设备,让村民能够足不出村就可办理信息采集、融资对接、跨行转账、便民缴费、农村电商等多项业务,实现“一门进、万事易、生活美”。
二、以多方主体协同为支撑,实现平台低成本高效运作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x市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坚持发挥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监管等作用,不断破解农村金融改革坚冰。xxxx年x市农委、发改委、财政局、人行等x部门联合搭建起“农贷通”平台,集普惠金融、财政金融政策、信用体系、产权交易等为一体,成为综合体的“初代”,通过不断拓展功能、提升层级,使得综合体日臻完善,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关节。目前,x市已出台了“农贷通”产业支持目录、“农贷通”风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整合支农扶持资金,设立规模超过x.x亿元的“农贷通”风险补偿资金和x.x亿元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产权直接抵(质)押融资、农贷通惠农贷和保险公司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分担。
(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为满足综合体多元功能、多线共行、多业务合一的需求,同时增强服务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为综合体持续性、有效性运转提供保障,综合体坚持以商业逻辑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运作。如x“农贷通”平台由市金融控股集团提供服务运营,郫都区引入社会资本——x迈高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综合体的管理运营职能,结合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强劲势头,深度挖掘其休闲娱乐的附加功能,瞄准外来游人、创客群体等需求,开发品茗、棋牌、清谈、上网等服务产品类型,利用商业运营收入负担综合体房租、设备、人工等成本,截止目前,已服务群众x万人次、实现经营性收入xx万元。同时,综合体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电商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入驻服务平台,xx家入驻金融保险机构,已累计放款共x.x亿元。通过加强与“京东云创”“人人耘”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助推吉峰农机、乙米米、蓝彩虹、京东云创等xx个电商平台投入营运,全区已完成农产品电商销售x亿元。
三、以多元资源整合为重点,实现服务多功能集成拓展
(一)推动“N站”融合,满足发展性需求
综合体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农村人才凋零、土地分散化经营等难题,重构了乡村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还实现了农村“人、地、钱”全要素的共融激活。一是建设鳖灵人才工作站,破解“人”的问题。截止目前,以工作站为载体共聚合xxx名乡村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库”,夯实“三农”领域人才成长服务基础,并打造以战旗村为代表的x个创客村,布点农业双创服务点。二是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破解“地”的问题。依托x农交所郫都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设置村级产权服务点,承担信息发布、产权鉴证、资产评估等职能,促进农村土地产权高效流转。截止目前,全区已流转各类农村产权xxxx余宗,面积xxxxx亩,交易总额约xx亿元。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xxxx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xx宗,园林苗木使用权流转xx宗。三是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综合站,破解“钱”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农贷通”区级平台x个、镇级服务中心xx个、村级服务站xxx个,“农贷通”平台入驻金融机构xx家,累计采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xxx户,注册用户xxx户,发布金融产品xx个,累计贷款达x.x亿元。xxxx年,依托平台全区实现保费收入xxx.xx万元,保险金额达xx.xx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二)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居家性需求
综合体成为了向上承接和向下扩散的公共服务下乡的中介载体,打破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配置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品质、同等标准、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截止目前,在全区建成和投入运营xxx个益农社,以xxxxx农业公益服务为核心,在提供公益服务、培训服务的基础上,聚合集成话费及流量充值、保险购买、远程医疗等便民服务,接入农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水电气缴费、邮政、信贷、小额提现、车船票和机票预订、医疗挂号、旅游推介、快递收发、招聘应聘等服务内容。
四、以技术手段应用为核心,实现供需主体双向快速链接
(一)整合分散资源,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综合体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以信用信息数据库及征信服务为基础,打破了供给主体与分散化的需求主体之间的地域间隔和“信息藩篱”,实现了双方的快速对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综合体利用“农贷通”等信息平台整合分散在政府、金融机构的涉农主体信用信息,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使服务“输出”更加精准、迅捷、有效。正依托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x)基地的技术支持,联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优易数据研究院等,系统分析全区乡村振兴核心数据,开全国先河首发区级乡村振兴指数,并准备持续利用综合体平台进行定期发布,形成全区农业经济大数据,引导综合体平台上的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由专业征信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涉农企业信用报告服务。
(二)搭建“双向”界面,促进供需主体精准耦合综合体通过搭建供需主体双方扁平化、互动式的对接“界面”,使双方的供需能够得以有效耦合。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机构可自主在该综合体平台上发布推广涉农金融产品,或根据新型农业主体发布的项目资金需求信息主动联系资金需求方,完成信息和交易的快速融通对接。从需求端来看,需求方(新型经营主体、村民)可通过平台网站、手机APP等界面金融借贷、电商、产权交易、担保、居家便民等多元服务。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 篇3
摘要:文化作为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推动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广大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不断的反应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协调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98-01
在城市市民的生活里伴随着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相对比较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相对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就非常非常的单一。近年来国家开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的方式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但从总体上讲成效明显,不足也比较突出。以旬邑县各村镇为例,全县投入145个文化活动室,大部分活动室存在着各项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桌椅陈旧,书籍单一,无网络等等缺陷。在旬邑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这些形式感重于实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为广大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渗透力非常差。近年来旬邑县把广场舞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镇普及,组织专业老师下乡教,组织各种比赛提升大家学习广场舞的热情,但广场舞并没有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常态化的娱乐形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落后导致教育、科技、思维等多方面的落后,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旬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为例,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在农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民一直都在为温饱问题辛勤耕作,绝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较为原始陈旧,有很多落后的行为品行需要通过好的文化氛围慢慢去影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效果较为显著,许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为老百姓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渠道。以旬邑地区为例,因为旬邑地区本身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文化发展单调落后。面对这种不平衡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调动所有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利用农村地区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将公共文化建设好,通过外力为当地文化生活注入新鲜血液,潜移默化的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方向,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素质品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一项创新的文化治理理念,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旬邑为例,一直以来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缺失的,人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文化活动比较原生态化,群众文化建设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己任,扎根于社会需求中,面向全体社会提供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对群众的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二、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定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反应着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准确的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点,根据群众的需求打造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对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意义重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全面普及开来,伴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拆迁户聚集的社区化村落也在迅速发展起来,居住形式的改变在悄然的改变着群众文化建设的形态,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不断体现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以旬邑为例,多年来旬邑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文化形态比较原始,加上群众文化创作主体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人才特别紧缺,群众文化创作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农村出现了一些比较时髦的文化形态,比如跳舞,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班等等,这些文化形态要生存长久发展下去,需要农村公共文化的相关服务工作的支持,这些现状都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共同促进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小康社会不仅要人民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建设经济的同时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的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起到牢固的奠基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作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后勤保障。
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这是在新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指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的重要环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也在影响提升着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用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方式改善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小结:群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一对引擎,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村文化活动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坚持的庞大工程,政府在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吸引社会其他力量的积极参与,不断发扬八方聚才,多轮驱动,多渠饮水,逐渐将农村公共文化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大众化,真正为广大农民服务。其次要积极培养市场化的文化机构,鼓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引导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发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实现“群众点单”定制文化需要,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极大满足。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张明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馆.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吕芳艳(1984-),女,汉族,陕西咸阳,助理馆员、硕士,旬邑文化馆,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管理与组织理论研究。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 篇4
一、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将公共文化产品展示给公众, 促使公共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行为以及相关系统和制度的总称, 在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整体素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起到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以及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重要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体现, 而且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催化剂成效。
长时间以来, 新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缺乏, 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低下, 这种现状促使农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匮乏, 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有阻碍的影响, 不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而文化共享工程对于新疆农村风貌的改善、公共文化建设的完善以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一项惠民工程。首先, 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借助于乡镇、各市 (县) 支中心、行政村 (社区) 基层网络点的普及, 开辟出了一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文化共享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 基层群众就能够享受到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文化教育资源, 在汲取了致富信息的同时开拓了视野, 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其次, 文化共享工程一直以来都践行着便利性、公益性、基本性的原则, 其出发点在于促使公民对文化需求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在促使数字鸿沟消除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 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所谓的公平性原则就是每个公民在享受文化服务、汲取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 都拥有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以及机会的享有权利。实施农村文化共享工程, 能够促使更多的文化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广, 促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 乡镇以及基层文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等服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改革。
二、新疆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启动于2006年的新疆文化共享工程, 截至2010年底, 已经逐步建立了1016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7个市级支中心、1个省级分中心以及89个县级支中心, 服务累计数超过了2000万次, 且各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104TB, 所有资源都是借助于光盘拷贝、国家中心网站、移动硬盘、省中心网站等手段共享的, 以这种方式提供给基层服务点以及各级支中心运用。2010年, 全疆形成了县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100%覆盖。2012年, 喀什地区进行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设备配送, 2013年全区部分村级服务点进行设施设备的配送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实现了文化资源信息信息全覆盖。新疆分中心积极探索共享工程的服务模式以提高共享工程利用率。同时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 推动新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年6月22日, 在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期间, 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联合协办的“县级数字图书馆援疆行动”正式启动。从此以后我区县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它标志着新疆县级数字图书馆开始起步。
2011年10月, 新疆分中心全疆范围内启动“农民工买火车票”活动, 鼓励和引导农民走进书屋。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与改革, 完善了长期以来基层群众文化信息资源缺失的现状。但应当看到的是, 基于各地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的建设还没有跟上相应的步伐, 专职工作人员以及运行经费的缺失、传播渠道不够丰富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完善等原因, 不少农村还没有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所带来的便利。
(一) 共享工程服务点的社会认知度低, 建设不够健全
各地区的信息水平、文化水平都存在差异, 相应的文化室、文化站仅仅是摆设, 而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借助的是县级图书馆, 乡村级别的依靠的则是相应的文化站,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共享服务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相应的软件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完善。
(二) 网站信息不够完善、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共享工程长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存在不足, 村、乡镇、县、市和省的资源共享体系仍然不够健全, 这就导致了相关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够及时, 资源的利用率得不到提高。
(三) 工作人员和运行经费的保障措施缺乏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已初具规模。还有2011年免费开放资金的落实到位有力的保证了共享工程的建设。然而有些政府不够重视, 相应的经费没有得到及时充足, 共享工程的设备维护经费的来源以及管理人员的编制与经费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完善和解决。
(四) 管理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于各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而目前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从事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 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匮乏。大部分南疆县级图书馆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人员, 都是依靠外聘计算机公司人员或区图书馆技术人员来维护。
三、文化共享工程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路径分析
共享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所运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相对来说制度比较落后。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也比较僵化, 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应的服务质量和体系都还不够完备,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因此文化共享工程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创新管理体制。所以新疆要结合当地发展特色, 调整好各方面的人员、资源和技术所存在的矛盾, 强化对项目的评估与监督, 并且不断地创新相关的服务项目, 为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提供活力。
(一) 重视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基层群众的认知程度。其一,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将该工程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去, 同时各地方负责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等宣传方式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二, 做好文化共享工程, 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不断地强化公共文化建设, 抓住文化建设的先机。
(二) 加强资源征集和资源数字化工作, 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资源建设始终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为全面推进资源建设工作, 自治区分中心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要完成1TB的资源征集、资源制作任务, 同时还要重点搞好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维、哈、柯等少数民族各类适用资源的建设。希望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要从分发挥地方的各类资源优势利用共享工程平台报送优秀节目丰富我区共享工程资源内容。同时, 继续加强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计划, 实现优势互补, 互惠双赢。
(三) 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强力保证就是要建立一支业务熟练、服务优良、管理规范以及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队伍, 首先,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通过选拨事业心强、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乡镇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县中心、村级小学校等工作人员, 将其纳入到共享工程的服务体系中去, 不断地提高各个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以便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加贴心的帮助和指导。其次, 要充分借助于光盘教学、卫星广播、集中授课和网络互动等手段, 不断地提高基础服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 为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 扩大服务覆盖面, 创新服务工作方式
文化共享工程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区地级分中心、各市、县 (区) 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将组织活动、建设内容、服务方式以及宣传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以卫星网、互联网、移动存储、光盘、移播宝等多种传输途径, 创新服务模式, 开展服务创新, 努力打造共享工程服务品牌, 结合全民读书月、文化六进、百日文化广场、学习型社会、党组织建设、“双语”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农副产品网上营销等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 实现人人共享, 时时共享的新模式、新目标。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借助于便捷、优质的服务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到工程中来, 增强工程的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 将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运用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的手段, 不断地拓展服务内容, 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服务质量。同时开展特色的技能培训、咨询服务、各类知识讲座等, 不断地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出发点,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群众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 让他们熟知相关的工程知识和内容, 让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 在此进程中促使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满足, 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优势。
(五) 建立建设、管理、服务、监督和保障发展机制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 惠民工程。积极建立各级组织机构, 政府进行统一领导, 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同时今后在开展工作的进程中, 要不断地强化协调与沟通, 与农业、广电、组织、电信、财政一级教育等部门作好协调工作, 共同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http://www.xjwhgx.cn/
[2]崔建飞.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J].图书与情报, 2007 (5) , 17.
[3]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要文件汇编[Z].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数字信息服务 篇5
1、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与数字信息服务
从1998年起,我国图书情报界开始探讨数字图书馆, 如今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深入人心,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数字图书馆为文化产业整合提供了纽带,与共享工程有着紧密联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共享工程对数字图书馆已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共享工程是未来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早期实现形式,它的实施将在一个侧面缩短人们与数字图书馆的距离,亲身感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文化信息资源是文化共享服务的来源,是文化共享服务的前提与基础。作为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其目的是利用以音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的海量数字资源,向各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网络连接的135计划,即实现1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和5000个以上县乡社区和街道基层网点的联网;完成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等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级图书馆理应承担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参加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也将从中受益,这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状况、人员队伍素质、技术与服务水平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是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基础, 实现数字信息服务又是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两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从建设到现在已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这些数字资源为基层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2010年是文化共享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服务点覆盖全国所有的县、乡镇和村,资源总量达到100TB。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可知,仅1995年到2009年这15年间发布的标题或关键词中含“数字图书馆”的论文有11000多条。可见,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在各大中型图书馆及相关机构进行探索和实施,已初步建设成了具有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海量存储以及强大检索功能的数字平台系统。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9年底拥有的电子图书已达150万种以上;期刊论文超过3000万篇,均提供网上查询和原文服务;电信20M光纤网络;购买了磁盘阵列;采用了TRS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平台。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共享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共享工程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利用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文化共享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受国家中心投递信息和地面卫星接收器接收效果及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等制约。国家中心向我省投递的信息资源是农村版资源,主要包括电影、地方戏实用讲座、城镇务工人员技术、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农贸市场行情等类,这些资源大多适合农村群众。但真正的农村群众又没有条件收看,且在这些资源中,一是城镇务工人员、农贸市场行情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适用性强的资源信息量不大,更多的是地方戏、话剧和电影类的资源,地方戏因区域性较强,多数群众难于接受。而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等信息资源少且不能做到根据各地区、各季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投递信息资源,如:云南的农业支柱产业是烟草、蔬菜花卉;而北方大部份地区主要是以粮食为主产业等,因接收到的信息资源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再者因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有限、内容单一和城乡群众的需求差异及基层服务网点发展不平衡等限制,许多基层群众还不能享受到文化信息资源的实惠。
3、如何利用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
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数字信息服务工作。
3.1 丰富共享工程数字资源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服务是根本,利用是关键。各中心要从资源建设内容和形式、资源量规划、技术指标、经费预算以及版权范围和年限等几个方面调整资源建设方案,树立精品意识,讲求效率,把资源使用效果作为资源建设的着眼点。文化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需要各级中心的共同建设,并最终建成规模庞大、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为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我们要积极探索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对基础信息、特色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丰富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除接收国家中心和省中心的数字资源外,要根据基层群众需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如广东省韶关图书馆已经整合2000余类地方文化信息资源,基本形成静态性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历史人物、民风民俗、城市历史等信息简介1000多条。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文化,韶关支中心还先后建立了“张九龄文化研究资料”、“南禅宗六祖研究资料”、“地方史志资源”三个全文数据库,数据量达近百兆。作为经费紧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不可能做得像他们那样大的规模,但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思路和做法,在开发地方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源和建设上寻求突破,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共享工程资源。
3.2 构建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大力建设文化共享工程,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实现的目标。例如,山西省共享工程分中心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等,搭建了省、市、县、镇、村共享工程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和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雏形,全省范围内初步实现“一证通用”和“通借通还”,省、市、县三级图书馆的所有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均可以共享,均可以无偿、免费提供给山西广大群众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惠及大众。近年来,山西省已有1个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6个市级支中心,109个县级支中心,539个镇级基层服务点,近25926个村级服务点加入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还为全省15466个村服务点配备300册流动图书,为59个县支中心配备流动图书车和39万册流动图书,图书在县城内进行流动服务,带动了市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各级中心可参照山西省共享工程模式,来构建服务网络,让数字信息服务深入人心。
3.3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共享工程工作能否可持续地发展,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是关键。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地通过多种途径,如:引进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也可将馆内现有人员送到专业学校进修或是到工作做得好的站点学习培训等,提升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加工整合信息资源的技巧,不断改进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一批业务技术精、政治素质高、能吃苦,又有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加快资源建设与更新步伐。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引进的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外语专业、信息情报专业的人才,以改善公共图书馆人才专业结构配置不尽人意的现状。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基础;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是目标。为追求共享工程服务成效的最大化,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范围,有效利用共享工程进行数字信息服务,努力使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摘要:文化共享工程是面向农民群众的最为快捷的数字信息服务工程。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进行数字信息服务, 是我们图书馆人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数字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 2004 (1)
[2]卫传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研究综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5)
[3]伍清霞.数字图书馆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关系.图书馆学刊, 2011 (1)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 篇6
1 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统筹”新模式的开展, 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工业反哺农业, 进而带动县域各项事业发展的旧模式。新模式的目标则是将县域各项事业发展, 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中。作为县域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县域人口, 也将通过自身努力以及政策导向, 逐步融入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来。因此, 正确回答“如何让县域人口真正的融入城市化的进程中来”的问题, 就显得格外紧迫。笔者认为, 县域人口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中来, 除了需要在生活方式上的城市化外, 还须在他们的精神层面来挖掘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县域人口在精神层面上的“城市化”, 体现为对城市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 将极大地激励他们作出融入城市生活与环境的努力。这种归属感应来自县域人口的内心信念, 而增强这种内心信念, 就在于他们不断地进行各种知识素养的积淀。
在目前现有条件下, 县域人口知识素养积淀的主要场所, 通常为县级公共图书馆。馆内的公共图书涵盖了包括专业技术、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一文化共享平台对于促进县域人口的知识养成, 以及拓宽他们的视野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县域读者群的趋势分析
随着县域人口近年来的大规模流动, 使得农业内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群趋向进行现实分析, 对于将来更好地实现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服务将起到导向作用。
2.1 县域的资源禀赋条件分析
资源可以被看作为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县域的资源禀赋条件, 对于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群趋向的影响表现在:因县域资源禀赋条件的异质性, 将促使各县域内的读者群形成不同的阅读趋向。基于我国县域人口地理分布上的广泛性, 使得各地资源禀赋条件的异质性较为明显。本文选取成都、上海两地的县域, 分别代表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县域样本。
以成都地区县域为考察对象发现, 该地区属于西部的发达区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这一资源禀赋条件使得该地区县域人口的阅读偏好, 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 如:特种养殖、果树栽培等。
以上海地区为考察对象发现, 该区域土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如成都, 但经济环境优于成都。因此, 由于受资源禀赋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依据“比较利益”原理, 上海地区的县域人口具有阅读商业以及特种经济养殖、种植等方面图书的偏好趋向。同时, 作为沿海、沿江城市, 有关农业产业化以及特种经济养殖类图书的阅读趋向显得更加明显。
2.2 县域的外部生态分析
“生态环境”一词来源于生物学领域, 将“县域的外部生态”引入分析中, 主要出于对生物学隐喻的使用。拉马克主义认为, 生物体并不是被动的面对自然界的选择, 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组织功能的调整来适应外部环境。基于这一生物学隐喻, 笔者认为, 县域外部生态的动态演化效应, 将使得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趋向发生动态适应。动态适应性的现实特征就表现为, 读者群趋向的可变性与非线性。同时, 东部与西部农户的外部生态并不同质, 区域分层结构是其生态环境的分布特征。由于这种特征, 不同区域读者的动态演化趋向, 就表现为一种异构性。这里, 笔者尝试把地域文化植根于生态环境之中, 该要素对于县域人口阅读偏好的形成具有锁定功能。
以成都地区为考察对象。由于内陆地区工厂企业的工资性收入普遍上涨, 造成该地区的青壮年县域人口逐渐回流, 这是县域人口基于机会成本的理性决策。这一决策产生的效应, 就在于逐步改变了当地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群空心化的趋向。乡镇企业的开设, 使得县域人口从“离土又离乡”的生产、生活状态, 逐渐转变为“离土不离乡”的态势。进而, 读者群的密度趋向也将摆脱以“农忙”“农闲”为时间节点的非均衡分布。
以上海地区为考察对象。因受县域外部生态的影响, 当地县级公共图书馆读者群的趋向, 也发生着动态演变。趋向动态演变的依据就在于:随着上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 以及商品经济活动的频繁, 县域人口读者群阅读的偏好趋向更加以市场为导向。这就对改善当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结构提出了要求。将文化因素植根于生态环境中发现, 上海县域人口读者群的阅读持续性趋向强于成都地区。
3 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服务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所获得的结论, 可以得出: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服务方式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 即在不同的时期服务方式具有差异性。同时, 受我国县域人口分布广泛的因素影响, 有关服务方式还具有区域差异性。
3.1 根据县域自身特征选择相应图书
由于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 造成不同县域人口的阅读偏好也不同。因此, 若要更好地完成服务方式的构建, 县级图书馆就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实地调研, 使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与当地人口的阅读偏好相吻合。
3.2 柔性化开展借阅活动
西部县域内的劳动人口逐步返乡参与工作, 这种态势逐渐改变了以前县域人口所呈现的空心化特征, 增大了县级图书馆的阅读密度与阅读频率。因此, 相应的柔性化借阅活动的开展, 将直接提升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服务方式的优化。同时, 县级图书馆也可以和当地的乡、村委员会接触, 通过送书下乡、开办村图书室等形式来满足县域农户对图书的阅读要求。
4 小结
通过对县域地区公共图书馆读者群的趋向进行现实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目前, 乃至以后县域人口的阅读需求。最终实现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作用与服务方式的优化, 并能更好地承担起推动县域人口城市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奕凌.基于城市化背景论农业组织资源的优化[J].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9) .
[2]王燕.农村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10) .
[3]朱婧文.论农村图书馆的困境与出路[D].山西大学学报, 2007 (6) .
[4]张楠.探讨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3) .
【文化共享与农村服务】推荐阅读:
骑共享单车,赏“共享”文化作文07-09
文化共享06-10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09-21
关于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调查和思考10-2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管理员职责11-06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08-24
共享服务09-26
共建共享服务06-26
共享服务模式09-24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