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整合与共享

2024-10-12

数据整合与共享(精选9篇)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1

本文著录格式:[1]朱瑞华, 郑文.城市公安机关数据整合与共享技术研究[J].软件, 2014, 35 (4) :105-107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公安业务的发展和公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公安工作对基础数据从种类丰富程度、数据关联程度、数据时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数据整合与共享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公安工作的一个棘手问题, 各项业务数据分散存放在各业务单位的数据服务器中, 导致数据存放零散, 造成信息孤岛, 各单位间的数据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 使数据协调困难, 影响公安工作的开展。深入研究公安数据整合与共享领域数据接口技术, 切实提高数据整合与共享整体工作水准, 对于推进信息数据整合与共享、支撑信息化实战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存在的问题

数据资源是公安信息化应用开展的核心要素, 是提升各级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的重要基础资源。城市公安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 各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涵盖了各警种, 并沉淀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形成了海量记录。在处理与应用中遇到新难题。

一是数据库类型复杂。需要用一套中心数据库 (数据仓库) 及数据接口来解决不同类型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汇集与数据共享。二是数据类型复杂。在于涉及到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类型。无法仅使用一种数据存储设计和数据接口, 而是需要采用多种数据存储设计和数据接口集的方式来应对。三是访问方式复杂。因各业务部门对自身数据管理的要求不同, 造成存在多种特殊的访问限制, 导致在设计数据接口时须兼容多种方式及第三方数据交互平台等。

3 数据转换集成工具的研究

国外数据集成的研究开展比较早, 许多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专门的数据转换集成工具。这些数据库附带的、第三方公司开发的数据集成工具对于结构化数据在功能上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能满足一般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应用系统采用针对系统本身设计开发的数据集成工具, 有的甚至用手工方法实现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当目标数据库结构发生变化或者重建时, 需要重新编程实现该过程。流行的数据库接口主要有ODBC、OLE DB、ADO和JDBC等。

目前国内外公认较好的数据集成工具有以下几种:微软公司Data Transformer Server (DTS) ;CA公司Advantage Data Transformer Enterprise (ADTE) ;Oracle公司Oracle Warehouse Builder (OWB) 。数据库系统的整合目前已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侧重研究公安综合数据库的架构设计和模型构建, 在技术手段上运用了目前已较成熟的技术。

4 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技术层面看, 要同时研究解决数据仓库中数据的“一出一进”两方面的问题。“出”, 实现数据从多种数据源整合至数据仓库 (N:1) , 数据仓库的数据接口 (数据整合接口) 应能适配获取多种数据源的数据;“进”, 实现数据从数据仓库共享至多种数据库 (1:N) , 数据仓库的数据接口 (数据共享服务接口) 应能向多种数据库推送所需数据。

当前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主要采用三种策略:公共编程界面、公共数据库网关和公共协议。它们都是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 这样可以综合各种计算机协同工作, 各尽其能, 也可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规模优化和规模缩小化。公共编程界面包括客户应用编程界面 (CAPI) 和服务器应用编程界面 (SAPI) ;公共数据库网关 (Gateway) 是一个转换器, 客户通过它就可以访问异构数据库:公共协议是指对客户和服务器间通讯的格式和协议 (FAP, Fralne and Protocol) 及对数据库语言进行标准化。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解决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的方法。这三种策略在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中可以配合使用, 且并不互斥。从各种数据库产品所提供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主要机制来看, Gateway和API是当今集成异构数据库的主要方法。当前一些主要的大型数据库厂商的新版本DBMS几乎都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 (C/S) 体系结构, 强调对分布式功能的支持。它们都具有访问异构数据库的能力, 实现了异构集成。不足之处是其集成通常都是单向的、主从式的;一种产品一般只提供从自己的DBMS访问异构数据库的机制和产品。

5 数据同步平台的设计

数据同步平台是共享数据仓库的建库、过程监控、运行管理、信息发布等内容的配套管理软件, 其中包括对ETL过程实施管理的子系统, 对数据资源归档分类的管理子系统, 对数据面向外部服务的管理子系统, 以及对共享数据仓库总体情况的操作和管理门户等。

数据同步平台以可靠集成、整合公安内外网各类数据资源的异构数据库群为基础, 具备面向各警种提供丰富、安全、高性能数据服务能力的, 可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平台。它是公安信息化整体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 用于对上层应用提供数据共享和服务支撑, 包括对DQB平台、PGIS平台等。数据同步平台框架如图3所示。

数据同步平台架构按照数据获取层、数据组织层、数据服务层3个层次进行设计;一方面, 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获取社会化数据, 与党政军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共享交换;另一方面, 通过请求服务平台获取异地公安服务资源, 以及通过请求服务平台对异地提供数据服务;同时, 与公安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实现数据的上传下发。同步平台通过数据服务 (基于共享服务子系统) 为信息综合应用和业务综合应用提供支撑。数据整合过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

数据同步与整合过程包括:

(1) 创建数据抽取和标准代码库:数据抽取到转储数据库中, 同时整理各个业务部门的代码数据形成代码数据库。这一步骤执行的操作为“抽取”和“代码库建立”, 产生的数据是转储数据和标准代码库。

(2) 数据清洗:对转储的业务数据, 根据定义的数据清洗规则进行清洗。产生的数据是问题数据库。

(3) 数据转换:定义好数据转换规则, 对经过第一步清洗的数据, 进行转换。

(4) 数据集成:对转换完成的数据进行关联关系查找和存储;同时把数据按照要素和层次进行组织。

(5) 数据装载:把完成前面步骤的数据装载到综合库中。产生的数据是经过整合的综合库。

(6) 数据校验:对完成整合的综合数据通过校验器按定义好的校验规则进行数据校验, 找出第二批的问题数据, 使得数据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6 数据整合管理接口的设计

数据整合的核心内容是从数据源中抽取数据, 然后对其进行转化, 最终加载到目标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去, 及ETL过程。某城市公安机关数据同步平台采用的数据整合管理是软件IBM Web Sphere Data Stage, 它为整个ETL过程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开发环境, 它是一套专门对多种操作数据源的数据抽取、转换和维护过程进行简化和自动化, 并将其输入数据集或数据仓库的集成工具。通常数据抽取工作分抽取、清洗、转换、装载几个步骤:

一是抽取。针对各个业务系统及不同网点的分散数据, 充分理解数据定义后, 规划需要的数据源及数据定义, 制定可操作的数据源, 制定增量抽取的定义。清洗主要是针对系统的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数据二义性、重复、不完整、违反业务规则等问题, 允许通过试抽取, 将有问题的纪录先剔除出来,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清洗操作。

二是转换。针对数据仓库建立的模型, 通过一系列的转换来实现将数据从业务模型到分析模型, 通过内建的库函数、自定义脚本或其他的扩展方式, 实现了各种复杂的转换, 并且支持调试环境, 清楚的监控数据转换的状态。

三是装载。将经过转换的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里面, 可以通过数据文件直接装载或直连数据库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装载, 可以充分体现高效性。在应用的时候可以随时调整数据抽取工作的运行方式, 可以灵活的集成到其他管理系统中。

数据整合管理主要用于实现业务库向数据仓库进行ETL同步抽取工作及相关整合过程的统一监控和管理。

7 数据应用服务规范的设计

应用服务规范规定了接口名称、接口参数、返回值等, 数据源必须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开发。我们在应用资源管理中设计了服务规范, 并可以由用户下载所需的规范。

8 结语

通过建立数据同步平台, 统一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该平台可以简化数据库管理和配置、以友好的人机界面完成复杂的ETL作业调度与管理服务, 有效地实现了数据的抽取、整合、装载、入库及综合管理, 为实现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摘要:随着金盾工程二期的深入推进, 公安信息化进入大集中、高共享阶段。城市公安机关数据整合与共享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项业务数据分散存放, 造成信息孤岛, 使数据协调困难, 影响信息共享。本文针对这一难题, 研究提出了城市公安机关数据整合与共享技术, 经实战应用检验效果良好。推广这一技术对于促进数据整合与共享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公安,数据整合,共享,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朱顺泉.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51-80.

[2]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56-103.

[3]邵佩英.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30-200.

[4]郭超.基于MIDAS技术的数据库的连接[J].计算机世界, 2010.13 (6) :51-52.

[5]王双平.三层数据库与MIDAS技术开发MIS实例[J].软件, 2011, 13 (8) :14-16.

[6]吴玥, 李占羽, 李丹宁等.关联数据在公安情报研判系统的应用[J].贵州科学, 2011, 29 (2) :26-31.

[7]张玉峰, 王翠波, 吴金红等.基于流程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采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34 (2) :42-46.

[8]解萌, 兰月新.SPSS在公安情报中的应用[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 24 (6) :146-149.

[9]钟芳.三层C/S结构MIS系统的设计原则[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2

2.2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平台。高校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能使各个独立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相互融合、类聚和重组,在用户利用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时,还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资源整合平台才能实现。通过这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体育站和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各资源用户的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这个平台上,管理者与用户两个层面可以双向互动交流。面向管理者层面可实现管理功能、资源服务、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等,面向用户层面可以实现跨库检索、资源挖掘、教学、健身导航,也可建立个人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基于上述实施理念和系统分析,其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3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库。体育学是一门集健身和健心于一体的综合类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要根据体育学的特点,根据体育训练、健身、教学的实际,利用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以体育信息化为导向,开发制作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应用软件,承担起建设高校网络数字化体育信息资源库的任务,构建适应体育学需要的知识点库,力求“建为所用”。系统技术采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ADO技术、WindowsAPI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的整体架构可采用B/S架构与C/S架构体系,该基本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2.4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高校网络体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要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的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单位的配合下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所以,应该成立一个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协调领导的跨系统、跨地区的高校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管理协调机制,采取“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府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运行机制,通过共享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架构。因此,要构建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必须协调好用户现实需求、管理协调、保障机制及共享平台建设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高效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体育信息化这一“核动力”,积极拓宽优质网络体育信息来源,科学地合理开发并优化整合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共享环境与机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拓宽优质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收集渠道,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库扩散率和使用率,优化整合资源内容,注重新媒体、网络平台等信息传播途径建设,建立高效、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8(3):111-115.

[2]仇恢.对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2(6):125-128.

[3]阿英嘎,孙育龙.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30(6):17-20.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3

内外网间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1]和适时共享技术与方法,在很多注重数据信息安全的行业应用中,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为确保数据安全,很多行业信息化应用利用物理隔离卡或者安全网闸等硬件设备,将网络划分为内外不同的系统,实现网络间的适度信息隔离。然而,简单的单向数据隔离往往又会给具体的业务流程实践造成障碍。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等江河,是一项特大型的调水工程,其水资源调度管理任务跨越多省、市不同管理机构,覆盖多地域、类型的泵站设施,调度任务十分复杂、繁重。为了能够在开展调水业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保障各泵站水利设施的数据与设备安全,工程同样采用安全网闸设备进行网络隔离,形成管理调度网和工程监控网2个网络环境。然而,在管理调度网内进行水利调度时,不仅需要对各泵站的水情与调水信息,也需要对各泵站具体的工况信息进行合理关注,明晰各机组的基本状态,以便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集群效应。但目前管理调度网对于工况数据的关注粒度较粗,往往采用定时抽取部分数据信息的方式,导入到外网的调水应用系统平台中。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多粒度工况对象模型,重点解决工况数据关系模型与业务流程所需的对象模型间的不匹配问题,契合调水业务应用逻辑。在此基础上,基于Solr Cloud分布式检索引擎,建设适应于南水北调实际工程环境的分布式检索与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内外网数据的统一检索与发现。

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信息分布式检索平台框架

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的现实环境,以及对于调水设施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需要,水资源调度信息的管理具体划分为工程监控专网的内网和管理调度业务网的外网2部分平台进行部署实施。不同网络间所关注的数据类型、粒度各不相同。在内网,多关注具体泵站机组的运行状态,即工况数据,此类数据更新频率高,达到毫秒级以上,但冗余度较高,价值密度低[2],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将会积累下大量的工况数据。相对地,在外网中,则多关注各泵站的水位、流量等水情信息,以及调度指令、状态等调水信息,此类数据更新频率较低,但对调水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这样的方式,往往存在着数据零散分布,缺乏有效组织,数据传输时机不灵活,需要人工辅助等问题。因此,利用分布式索引技术,实现内外网间的多粒度数据整合共享与交换,将内网中的工况数据概要交换到外网中,实现对调水业务的支撑;同时在实时的业务需求下,实时对具体设备工况长时序状态信息的即时获取,是内外网间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的关注重点。

Solr Cloud是一个由Apache提供的开源分布式检索引擎[5]。本研究在对其实现机制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群)调度系统的内外网数据索引整合共享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构建了基于Solr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信息分布式检索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检索平台构建过程如下:

1)进行规格化工况数据的采集与对外服务。具体而言,需经由各泵站利用泵站(群)运行数据规格化技术,对洪泽湖与金湖泵站的运行工况数据进行规格化,将其规格化数据存储在整编数据库内,进而通过工程监控内网平台提供的数据著录Web Service接口,基于对象模型[6],形成工况对象元数据,并著录到内网平台的元数据库中。经整合后,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查询Web Service接口,向泵站(群)实时运行状态评估关键技术提供必需的数据访问服务。

2)建设分布式索引与索引共享平台。在内外网建立泵站群间多类型工况与调度元数据信息的分布式索引,基于索引共享机制,通过内外网间的网闸向外网平台提供内网整编数据的对象元数据信息,其具体粒度与交换频率需要根据外网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普通访问用户、调度共享平台数据管理方,以及泵站(群)运行调度绩效监测与反馈关键技术的具体使用需求确定。从而实现内外网间调水信息的综合管理,为调水业务过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工况信息支撑。

2 内外网间多粒度工况对象模型

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运营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省市、流域河系的多个泵站,每个泵站又包含多个泵站机组、发配电设备、通水闸门控制设备等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为了能够对这些设备状态进行即时有效的监控,需要建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PLC的开关量及模拟量等模块,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此类工况数据采集频率高,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数据价值密度较低。在对工况监控历史数据进行存储时,通常采用关系数据表形式,将数据存储在工况数据库。尽管可以通过数据整编处理,为多泵站群间不同类型的工况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表结构,并提供数据库表字典等基础元数据信息;但是,若想对此类数据进行快速理解和有效利用,仍需要付出较大的精力来学习与了解工况或整编数据库的具体字段结构、含义及表间关联等,给其它功能模块的开发制造了障碍。

对象模型基于软件工程的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原理,而关系数据模型则基于数学原理,特别是集合论的原理。2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导致各自有不同的优缺点。对象模型侧重于从包含数据和行为的对象中构造应用程序,而关系数据模型则主要针对数据的存储。使用对象模型,是通过对象间的关系访问对象;而使用关系数据模型,则通过冗余数据连接表中的行。针对基于对象模型与关系数据模型间的不匹配问题,更好地契合调水业务应用逻辑,提出多粒度工况对象模型。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1)将不同工程设备划分为不同粒度的数据对象。例如,将各调水泵站作为第一粒度对象,第一粒度对象中又包含了水泵机组、发配电设备、通水闸门控制等不同类型的第二粒度的设备对象,各设备中又进一步包含了具体测点的第三粒度对象。

2)对各粒度数据对象,依据水利行业标准SL473—2010《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进行元数据信息抽取。以水利对象为主线进行元数据建模,对象属性作为关联元数据进行建模。对象元数据粒度到具体对象,关联的属性到数据子集。

对不同调水设备对象进行元数据抽取的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需要建立对象实体元数据,需要依据具体对象粒度,访问对象基础信息表,抽取所需的对象名称、地理覆盖范围、管理单位等信息。然后依据不同对象的测验关联属性,对相关的属性项进行统计抽取。例如,需要统计特定泵站机组的主机温度数据的记录数量、时间范围、平均更新频率、极值等信息,作为该机组对象的温度属性项。

经过上述过程,形成工况对象元数据库,进而可以利用Solr Cloud的分布式索引平台,建立工程监控网下不同泵站对象的元数据索引,为下一步内外网间元数据索引共享做好准备。

3 分布式检索与资源共享平台

分布式检索与资源共享平台主体构建于外网的管理调度网内,在对内网的工况对象元数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联合系统内的水情与调度管理信息,提供数据门户访问展示,为平台内其它数据应用模块提供信息支撑。相对地,内网平台以数据整合与服务功能为主,偏重提高数据整合和服务效率,仅提供简单的功能服务页面,不进行数据展示。因此,平台内首先需要对工况对象元数据与水情、调度信息进行整合,同时利用构建分布式集群等大数据手段,构建整合数据的分布式检索引擎。其次,为了有效支持普通用户与其它应用模块对于不同类型数据的资源发现与利用,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源发现平台。

3.1 分布式整合数据检索引擎

构建的分布式检索平台主要采用Solr Cloud[7]的开源框架进行数据统一,为建立对象级粒度的目录服务和数据概况分析提供基础。Solr是一个由Apache提供的、开源的、基于Lucene的、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搜索引擎。Solr提供了分页搜索、关键词高亮等功能,并且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包括最常用的XML/XSLT和JSON格式)。

在这一基础上,为了实现不同形式的元数据检索需求,实现对包括工况对象元数据在内的多类型数据构建索引和维护,解析统一发现平台的用户检索请求,从元数据索引库中检索相应的目录信息,需要由元数据注册、存储和检索模块逐一形成水利信息的分布式检索,建设方案如图3所示。

因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3个基础功能模块:1)注册模块,用于将各地泵站的工况元数据注册进分布式检索系统,生成索引,供搜索引擎搜索;2)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倒排索引,该索引中存放着工况元数据相关信息,并在与调度信息索引进行整合后,形成统一索引;3)检索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检索请求,将请求分布到各个物理节点上,最后将所有节点返回的检索结果汇总给用户显示。注册模块主要用于将各地泵站的工况元数据注册进分布式系统,由各泵站管理单位挑选重要信息通过部署在该数据中心的节点注册进调度中央节点,由泵站节点存储该数据中心的细粒度工况元数据项。工况元数据包含的属性非常丰富,但在实际调度应用中仅有部分属性被利用到。因此,为了避免因索引中存放的信息量过大造成检索效率降低的现象,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设置所需存储的元数据的属性,系统通过解析配置文件判断需要进行整合共享的关键数据项。与此同时,在进行调水业务时,一旦需要对检索得到的工况元数据进行具体了解,可通过点击详情显示来展示该元数据的所有内容,并回调到注册该工况元数据的泵站管理单位获取详细信息。因此需要在每条工况元数据中增设2个属性,分别为state(表示工况元数据所属泵站管理单位)和statecontact(存放该元数据数据库的IP地址及端口号)。例:某条元数据state属性为“洪泽”,statecontact中存放了存放该元数据的数据库的IP地址和端口号,当用户点击这条元数据的详情显示时,通过statecontact中的信息,系统回调到洪泽泵站,取出这条元数据的详情信息。

在对工况元数据进行解析后,需要由存储模块将其相关属性存入倒排索引,倒排索引是一种根据对象的属性能够查找对象的索引,所有的倒排索引以文本的形式分片存储在各个物理节点上,其中地方泵站节点存储该数据中心的所有资源信息,调度节点则汇集了各泵站数据中心的重要元数据项。

内外网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数据集群中,内网数据利用定时或自适应方式,向外网平台提供对象元数据的更新状态。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元数据更新频率较低,可设置为1次/10 min;而在调水过程或汛期时,则可提高至1次/min,甚至更加频繁。在进行更新提交时,主要通过网闸,利用外网平台提供的元数据注册模块进行更新提交。

尽管由内外网注册进来的水利元数据以索引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但通过共享整合,可以将元数据索引集中建设在外网的中央调度平台内,建立统一资源发现平台。通过提高中央节点的基础设施及多样化分布式手段,适应对海量访问的支持。

与此同时,在各泵站负责单位部署1个物理节点,由该单位负责对工况数据的筛选、审核和注册工作,同时选择将重要工况数据提交至调度信息索引。各泵站的节点与调度网内的中央节点组成一个松散的分布式集群,用户可以将检索请求提交到分布式集群中的任意一个节点,该节点会将请求分布到其他的物理节点上,最后将各个节点的检索结果汇总给用户显示,以此提高内外网间元数据的注册与检索的效率。

在需要对具体工况数据进行了解访问时,可以根据对象粒度,确定具体访问数据对象及属性,进而利用回调机制,对内网提交数据订阅请求。再由内网平台对请求进行解析,访问整编数据库,形成订阅结果后,统一向外网平台用户进行发送。这样实现了内外网平台间元数据信息的统一、快速检索,以及具体工况信息的灵活访问。

3.2 统一资源发现平台

统一资源发现平台需要能够对管理调度网络内不同类型的对象工况、水情、调水等数据进行统一检索访问[3]。这些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在数据结构、表现语义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对用户的检索需求进行统一的支持与数据发现,需要形成可配置元数据关系映射模型,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主要解决不同元数据Schema之间语义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同一概念但名称不同,以及概念与名称不统一),语义的不一致将造成不能精确地检索指定的数据或者检索结果不准确,该模型主要通过将不同类型的Schema映射到统一的逻辑空间形成核心目录服务模式[4],由搜索引擎对核心目录模式进行统一检索,在进行检索结果展示时,再将核心目录服务模式的反演回原Schema,保障元数据的多样性。

在进行统一检索的同时,平台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检索手段,包括关键字检索、目录浏览、单一关键字的快速定位和多关键字组合的精确定位4种检索方式,在对Solr分布式全文检索系统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用户进行精确和模糊检索,以及通过数据资源目录选择检索范围等多样化检索需求的支持[8]。

4 结语

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平台建设需要能够打破传统思维,采用数据源聚合、源同步方式,虚拟化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多业务系统的不同种类和形式、数据量大的分散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其中,内外网间,不同类型与粒度数据的整合共享是这一应用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基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实际,对利用安全网闸设备相隔的工程监控网与管理调度间的数据整合共享过程展开研究,设计实现了内外网间多粒度工况对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olr Cloud的分布式整合数据检索引擎,以及建构在可配置元数据关系映射模型之上的统一资源发现机制,形成了基于Solr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信息分布式检索平台。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调水业务应用的具体情况,对数据索引共享方法进行优化,提高数据整合共享效率。

参考文献

[1]常志华,成建国.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体制调研[J].水利信息化,2010(2):36-39.

[2]冯钧,许潇,唐志贤,等.水利大数据及其资源化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3(4):6-9.

[3]朱跃龙,蔡阳,冯钧,等.一种面向多数据类型信息资源元数据的共享方法[P].中国:201110211643.7,2011-11-23.

[4]朱跃龙,许峰,冯钧,等.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0(2):4-8.

[5]王媛冬.基于Solr Cloud平台的分布式全文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6]宋杰,栾影,王广奇,等.OR-Cache:一种有效的对象-关系映射模型[C]//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2006:3.

[7]蔡学锋.基于Solr的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32-35.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4

陕西省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介绍陕西省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建设的内容、技术方案、设计参考标准、结构、信息流程等.元数据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介绍了元数据库的表名,表结构及基于元数据导航的`数据发布;数据实体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数据集及数据库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及维护.

作 者:夏巧利 陈高峰 邸永强 高宇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西安,710014刊 名:陕西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409关键词:气象科学数据 共享数据库 设计开发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5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在信息资源中, 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 涵盖企业各个阶段全部内容的历史记录, 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 内容最完整、最全面, 也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打造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就必须加强合作。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企业之间只有打破信息壁垒, 搭建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档案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 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 才能使以技术档案为主体的档案核心信息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也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

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相关部门通过使用与共享档案信息,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当然, 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档案部门可以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它所贮存的各类信息资源最为全面、系统和完善。然而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 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 却未让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希望能和他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可是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积极性又不高;只关注本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而忽视其他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档案信息管理观念落后, 未看到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却不知道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观念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有效共享与整合的桎梏。

(二)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工作条件,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争取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化设备,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服务。

部分企业因为经费上的考虑, 即使认可档案管理信息化, 然而尽管电脑老化, 运行速度很慢, 系统急需更新, 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落后, 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一大突出障碍。有一些企业虽然也更新了设备, 更新了系统, 愿意投入经费, 可是对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搭建却有所放松, 各项档案制度流于形式, 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与整合, 与当前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 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 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一支从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和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并能进行软件系统维护的人才队伍对该项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 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 缺乏能独立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员影响了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质量与水平。

(四) 档案系统软件的使用有局限性和制约性

因为企业档案部门各自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开发的软件也不能互用, 没有一个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尚不能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的要求, 还需要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共同开发能使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系统。

(五)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会因为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难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中断。我们在使用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并加以有效防范, 必须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 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确保对合法用户的服务和限制非授权用户的服务, 以及必要的防御攻击的措施。

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 各企业也要加快步伐, 改革体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 加速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进程,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 转变工作人员观念

在信息社会, 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不愿意改变观念, 改善管理, 就极其容易被淘汰, 档案部门存在的重要意义除了帮助企业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还承担着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有价值信息的责任, 这是档案部门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档案管理部门要自觉承担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并分析已有的档案信息资料, 从中提炼出对企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帮助作用的档案信息, 切实扮演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员角色,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员的重要作用。每个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树立科学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 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能的情况下, 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联系与合作, 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库, 通过积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 管理层应加强重视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整合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共享是整合的积极成果和最终归宿,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在促进科技进步与信息服务繁荣与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提供帮助。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加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企业在这方面也不能抱着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态度,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科学运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企业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重大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详细的计划, 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统一部署, 分工协作, 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研究开发高性能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 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有序进行, 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的需要, 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当前,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都必须建立正确的观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主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和一些基础的外语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了解档案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加快档案系统软件的开发, 使其具有信息管理功能和通用性

企业档案部门之间加强联系, 尽量使用型号统一的计算机, 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解决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传递、交流、利用的相关问题, 共同研究开发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加速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五)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为明晰相关责任, 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 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 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前提, 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 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步伐。因为我们要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 细化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环节和步骤;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更改、泄露, 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并且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及不中断。

四、结束语

企业档案信息的整合、共享与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有效提高了效率,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 不仅方便了档案的保存、使用和管理, 也能有效地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档案的信息化共享与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 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的伴生物, 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成为信息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管理的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已逐步实现由纯粹意义上的实体管理向信息服务上的转变。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

参考文献

[1]申玺朝, 吴振泉.依法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 2004, 03.

[2]管先海, 刘伟, 白桦.对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5, 05.

高校馆系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篇6

一、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意义

(一) 有利于全校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 优化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虽然校图书馆订购文献品种多、涉及面广, 但还是满足不了某些专业和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 只有与具备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 (系) 资料室进行文献协调共建, 才能使全校文献形成具有群体优势和合理的有机整体, 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的要求。

(二) 有利于图书经费和已有资料的充分利用。

在同一所学校内, 专业侧重点是一样的, 有时会形成购书各类的重复, 造成图书经费的浪费。有的资料室所藏文献只供本单位工作人员使用, 外部门的读者根本不知道某资料室有他们所需要的文献。除图书馆外, 各资料室也很难做到人员结构、知识层次的合理搭配, 使所藏文献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理。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理顺校图书馆和各院 (系) 资料室的文献采购、编目、加工、整理和科学管理体制, 改变多年来一直延续存在的校图书馆与各院 (系) 资料室, 以及各资料室之间文献重订和浪费的现象, 解决合理使用有限经费的问题, 对全校文献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 实现校内文献资源共享。

二、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 各自为政的松散管理模式。

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 形成一种分散型的管理体制。这种情况导致的现状是, 只有校图书馆采用软件管理系统进行图书借阅业务, 而院系资料室仍然维持以往的传统手工借阅服务。因为没有统一和真正进入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 即便读者知道所需的图书资料藏储于某院系资料室, 也无法借阅, 无法真正实现使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 文献资源利用率低。

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各自为政, 重复购书, 资料室只为本院系服务, 而不能为其他院系服务, 尤其是不能为相近学科和专业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结果大量的期刊或文献长期滞架, 无人问津;大多数文献资源的利用仍是处于专业化、级别化或条块化的封闭状态, 既无文献资源的交流, 更没有文献资源开发与互动的整合, 导致文献资源利用率低。此外, 因为院系各专业资料室均不对外开放, 所以对于相关学科的师生就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文献信息。高校因合并而形成一校两地或多地的状况, 各校区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之间又不能共享资源, 所以不能通过馆际和院系资料室之间互访互借、资源共享。

(三) 重复采购与浪费。

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的重复采购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书刊不协调, 造成图书、报刊收藏的大量重复购置, 紧张的图书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部分高校购置图书经费不足, 造成了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文献保障率降低。又因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 采购图书资料方面也出现了不必要的重复和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一) 建立以校图书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这里包括: (1) 全校联合编目, 建立查目中心。联合编目在图书馆与系资料室中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资源共享业务工作需要把这部分工作纳入进来, 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促使各个系资料室共同编制联合目录、机读目录和联机书目数据库, 建立查目中心, 目的在于为资源共享提供查询和检索工具。第一, 校图书馆为各院系资料室安装相同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使之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第二, 统一全校资料室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分类、编目及著录, 各院系资料室可在图书馆馆员的指导下, 将自己颇具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统一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 并按校图书馆统一的MA格式著录文献信息。 (2) 强化数据提标准化和规范化。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共建, 馆系数据上网并能交换, 是文献资源共享的最有效手段。因此, 应当强化各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数据库软件缺乏标准就难以规范, 数据库间没有实用的数据接口, 就难以进行二次开发, 应当强化数据库软件开发商提供实用的数据接口中, 实现数据互联, 资源共享。 (3) 发放统一的借阅证, 实行校内文献互借、互阅。这是实现校内文献资料共享的有效途径。要在协调采购、统一编目、建立文献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 图书馆和资料室统一开放时间, 实行一卡通的借书、阅览制度, 规定统一的借阅范围、方式、时间和借书期限, 这样既使用简便又安全可靠, 更便于管理。一卡通的实行, 已不是简单地为读者提供服务的问题, 它的意义在于将所有的资料室与图书馆联合为一个超越空间的图书馆, 读者可以在其中任意地藏书, 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这样使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之间形成一个看似分离, 实则紧密相连的文献实体。以校图书馆为中心, 把分散在各院系的资料室连接成一个互相协助、互相开放、密切联系、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的多功能、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有机文献网络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编制联合目录, 建立一个完善的馆院图书文献网络, 实现计算机网络缠上共享或数据共享。该项工作可由图书馆和院系料室联合共建, 打破封闭的僵化书局面, 建立起整体协调的动态管理模式, 使两者既相互合理合作又有分工, 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

(二) 建立文献采购的统筹协调平台。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经费通常采用经费切块管理方式。图书馆由学校单独列入预算划拨经费, 而院系资料室是自筹经费购置书刊, 难免出现重复投资与采购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经费的最大效益, 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之间应进行协调采购:各部门互相通报将要购买的图书、期刊和其他信息资料。购置书刊须加强对校图书馆对院系资料室业务流程方面的宏观调控。各院系在订购图书期刊时应组织院系内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师在征订单上选订一定数量的期刊。另外, 经院系领导批准经费并确定所订期刊, 然后将订单交给校图书馆统一办理手续。图书馆需将各院系资料室所订期刊进行汇总, 同时将重复订购的期刊与有关院系资料室进行协调, 最终确定更换或取消重复购置的期刊。

(三) 建立院系专业特色藏书体系。

根据学校的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不同情况, 明确规定校图书馆与资料室各自的收藏范围和重点, 形成一个既密切联合又合理分工的协作信息网络系统。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经费, 而且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文献需要。图书馆服务范围广, 馆藏可以综观全局, 广而博。而院系资料室是为本学院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的, 在藏书建设上注重专业特色, 馆藏专而精。有针对性地选购能反映本学科和专业当前最新动态的理论性、学术性强的学科前沿专著。建立精品特色, 重点收藏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各种工具书, 如年鉴、统计资料等, 形成有特色的藏书体系。编制特色数据库, 在校书目数据库共享平台上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还能实现知识共享。

(四) 提高馆员业务素质。

在院系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 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 需要一批高素质的馆员。今后文献资源共享的合作性最终必然走现代信息管理的道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文献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情报信息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既要有相关的信息学专业知识, 又要掌握熟练的网络技能, 并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 必须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分层次地实施情报信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四、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中指出:“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 接受学校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 提高文献信息服务, 实行资源共享。”只有充分发挥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 提高文献资源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这样才能极大地加快信息和文献的流通和利用, 充分发挥专业文献信息优势, 才能真正实现校园高效率、低成本的知识资源共建共享。

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各自为政, 分散管理的运行模式进行适应性改革。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整合与共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周媛.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融合的具体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 2005, (4) .

[2]王罡, 白庆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图书馆知识联盟[J].现代情报, 2007, (12) .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7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应包含政府组织结构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利益机制、安全保密机制以及共享评价机制。这六种机制中,政府组织结构和政策保障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安全保密机制与利益机制是保障性因素,信息整合机制、共享评价机制与动力因素,机制之间的关

系见图:

其中,政府组织结构机制是其它五种机制的基础,推进政策保障机制的形成,通过安全保密机制和利益机制促进政府组织结构相互协调,通过整合机制在安全保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调和制约下实现共享,最后由共享评价机制保证整个运行机制系统的最优化。

政府组织结构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政府组织环境的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组织模型也要适应新的变化,智慧政务中,“如果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对传统政府组织形态和运作模式进行变革,那么‘智慧政府’只是‘电子化的科层政府’而己”。

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共享的基本组织结构就是三类行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即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结构。从组织结构的视角观察,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政府间(G2G),政府与企业(G2B)、政府与公众(G2C)的信息流动。政府、企业与公众又有各自的组成结构,于是便会构成比较复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而政府的组织结构,是信息共享工作必须重视的基础性因素之一。

(1)政府组织模型设置

智慧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组织模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1)实体与网络化组织并存

网络化组织存在于互联网上,多以政府门户网站的形式向公众公开信息,也可向公众提供信息搜索服务。实体政府组织依然是公众接触政府的通道之一,它可作为网络组织的重要补充,提供给公众在网上不能获得的信息。

2)城市网格

城市网格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城市管理组织新形态。所谓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2)政府首席信息官配置

政府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政府CIO,是政府部门的信息主管。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国家,是随着政府信息化发展建立起来的制度。CIO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战略规划和计划、监控信息化规划和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提升部门的信息化实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必然需要政府CIO角色,来帮助政府制定信息规划、建设,并通过政府CIO自身技术优势,建设、实施、监管政府信息建设。

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政策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政策体系。

(1)信息公开政策

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同时也构建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保障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的覆盖范围很广,但对于信息资源建设领域,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信息的公开和流通与信息的安全和保护,二者不可缺一,要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2)标准规范政策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包括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技术平台对外服务接口规范、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编码规范等等。

(3)经济政策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资源共建。而在共建的过程中,必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要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加大对它的投入。政策中要确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经费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及增长速度,明确其经费来源、拨款渠道、支配权限与责任等。同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政策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资金,并使这种投入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

(4)技术支持政策

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之上的。迅速发展的网络构成高速廉价的信息传输手段。统一的传输协议与文本格式,使不同时空、素不相识的人们可以同时通过基于相同标准的浏览检索工具访问同一信息。所有这些,都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技术支持政策就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积极和稳步发展的方针,确定我国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保障的目标、途径、标准、实施方法与步骤;制定全国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组织和实施方案,加快网络通讯平台的建设;制定数据库建设的规划,改变目前数据库建设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局面,以及小型数据库的标准化改造,加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研基础数据信息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等。

(5)管理政策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需要有效的管理。而管理的手段就是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目前急需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界定各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信息中心的职责和分工;

2建立各部门提供共享信息的内容、范围和规则;

3建立信息资源采集、登记注册、加工、储存、交换与发布管理制度;

④建立信息资源交换与服务结算和监督制度;

⑤政府机构信息主管和组织机构设置制度;

6执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情况的奖惩条例。

(6)人才配置保障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推动者,也是其他各种创新资源要素的使用者,对于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内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实施。可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人才的整合:一是针对特殊重要的科研任务,组织来自不同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形成一新的合作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完成任务;二是通过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促使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价值。

信息整合机制

智慧城市环境下中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基于公众的信息服务和政府提高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的需要,对现有的政府信息资源按照科学的、合理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进行整理合并有机集成的信息处理过程,通过信息整合,实现特定范围内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满足不同用户对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发挥政府信息资源和网络的最大价值。经过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应该具有准确性、权威性、广度性、深度性、可靠性、有效性、时效性等等。

实施手段包括:

(1)数据集中

这是指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通过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对关键部门、重点业务、重要数据,进行集聚,统一处理,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形成海量数据交换、共享、查询和管理机制。进一步通过数据集中挖掘,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2)资源共享

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基础,充分了解信息资源的布局,确定信息交换的标准和流程,将集中整合处理后政府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交换系统,提供各方用户使用,这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

(3)平台统一

这是为了降低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今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基于一个统一的政务信息交互平台进行建设,现有的信息系统也将根据这个平台的技术标准和目标逐步合并升级。

利益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益机制是指通过有效的领导、详细的制度、良好的激励措施、广泛认同的意识,科学地制约和平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达到互惠互利和多方共赢的目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利益的多重性及其对立与冲突是利益机制存在的深层原因。由于政府信息资源来源比较复杂,部门林立,导致了其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利益关系的协调应把握好利益机制的基本特性。

(1)利益机制是一种平衡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表现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状态,表现为各信息资源拥有主体之间在权益分配和权利义务关系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作为一种过程,就是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并由不合理趋于更加合理的动态过程。

(2)共享中既有权利也有与义务

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各政府部门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信息资源拥有者,既有共享其他部门信息资源的权利,也有拿出自身资源共享的义务。与此同时,在共享过程中,我们也要保证信息资源拥有者其利益不受损害。

(3)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关系中,效益与公平的矛盾关系普遍存在。由于参与建设信息资源的部门较多,投入较大,参与各方对于部门的利益更加注重。利益制度若公平则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益机制建立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1)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对保障政府信息资源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行政机关公开信息做了硬性规定,同时也规定了行政机关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

(2)政策引导

政府可以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的方针政策、产业布局以及具体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和利益兼顾,通过制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国家和地方信息政策,利用政策的指导、调节和干预作用,规范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与行为。还可以通过产业倾向政策、特许经营权等手段,支持和引导中介机构(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保护开发者的利益要求。

(3)市场调节

是指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对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政府可以处于自身技术水平和效率的考虑,把一些基础性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整理交由中介机构,支付一些服务费用,另一方面鼓励中介机构开发一些特色信息资源或者有商业利益的信息资源,支持信息开发成果走向市场,促进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

(4)管理教育

政府应该注意培养公务人员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反对狭隘的部门利益关,提倡服务和奉献精神,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在管理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部门、成员评价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公众是否满意”、“政府资源共享效果如何”真正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存状况及其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杠杆落到实处。

安全保密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它是搭建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平台上,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安全先天不足,是一个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和安全隐患很多,对互联网犯罪尚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大量的跨国网络犯罪给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保密问题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

安全保密机制就是指出于保护政府信息资源价值不受侵犯,保证其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安全利益的目的,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手段,防止信息在吸收、处理、传送、保存等过程中被窃取、篡改、和破坏,政府的信息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信息应用等能够抵御侵犯而具有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的手段有:

(1)确定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

需要设立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为不同种类的秘密信息资源设定合适的密级。信息资源共享追求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但绝不可以此为理由而无视他人的隐私。需要法律规定公众什么情况下可以查阅的个人信息资源,可查阅的范围。

(2)加强安全组织与管理

改变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模式,以完成和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实现现代的系统管理技术手段。包括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实行国际标准BS7799和ISO/IEC1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对信息安全进行动态的、全面的、有效的、不断改进的管理,使政府的信息安全以最小代价达到需要的水准。

(3)建立安全标准与规范

对安全产品实施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保证产品安全可信性、实现产品的互联和互操作性,以支持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更新和可扩展性,支持系统安全的测评与评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4)安全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VPN技术,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隔离。防火墙、安全数据库漏洞扫描、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防治工具等安全防御措施。

共享评价机制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评价”的目标是指:通过构建一个清晰、简洁、实用的评价方法,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和一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情况,较为客观地评价地区和部门领导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出对策,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更快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前瞻性的原则。在研究方法上要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框架”设计上特别注意“评价”与“统计”的区别。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特别注意服从各领域的评价功能,而不囿于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指标类型”的选择上注意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在“评价应用”上注意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并重。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决定于多个因素,因此其评价工作也极为复杂,因此相对于多个因素以及根据评价原则,对于评价的总体框架设计了一定的层次结构。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8

关键词:校本资源库,存在问题,优化,整合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十三五”期间, 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下半年,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福建省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因此,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方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设备的完善并不代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在平台建设的后期往往会出现资源荒。没有优质的电子化资源, 教育信息化只能是装备的信息化, 无法真正实现教学信息化。资源从哪里来?共享型校本资源库就是实现一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渠道。

我校于2015年8月建成基于本校校情的校本资源库平台, 这一资源库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 力争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高效检索和清晰归档, 是集资源存储、资源管理、资源搜索和资源评价为一体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资源库的建设, 享有校本资源库丰硕的成果。资源库建成十个月以来, 资源不断丰富, 质量不断提升, 广大教师从资源共享中尝到了甜头, 大大提高了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过, 在建设过程中, 校本资源库同时存在资源重复率高、利用率低、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大大影响和制约了校本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一、校本资源库使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1. 上传的资源重数量轻质量。

资源库建设初期, 本着先覆盖初中所有学科的每一章节和课题的目标, 要求教研组和集备组将现有资源先上传, 完成数量上的目标。因此, 在短时间内, 资源上传的文件总数就达到717个, 资源容量为3.66G, 其中包括多个压缩包文件, 从数量上来说, 应该是还是可观的。不过, 在资源的上传过程中, 发现资源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教师自主创造的资源由于个人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存在优劣之分, 而网络上下载资源的质量更是无法保证。因此, 在强调资源库资源数量的同时, 容易出现重复率高、利用率低的资源, 甚至是无效资源, 给资源管理增加了负担。

2. 资源上传标准不规范, 造成资源检索困难。

在资源上传过程中需要教师填写所上传资源的一些关键词, 如学科、年级、课题名称、资源种类、资源描述等。但是, 部分教师在上传过程中为节省时间, 并没有认真填写资源种类及资源描述, 造成资源检索困难, 为资源使用者带来不便。此外, 学校还要求教师在一个学期结束后, 将本学期的相应资源打包上传。不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将自己一个学期积累的相应文件夹未经整理就压缩上传, 这样的资源不仅占据了很大的硬盘容量, 而且内容庞杂, 重叠、关键词不清晰, 人为地形成了资源获取的障碍。

3. 资源更新优化不及时, 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该跟随着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积累而不断更新, 这样的资源才有生命力和时效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大多资源不能做到及时动态更新, 这就容易造成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设计进行的调整和改动, 以及在考试结束后对试卷的命题进行的一些反思,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更新目前还无法及时跟上。

4. 教师数字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经笔者调查了解到, 90%以上的教师目前只能开展浅层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 即用简单的PPT讲解课堂内容, 穿插图片、音频、视频等基础性的信息化资源, 至于如何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质课堂, 很多教师无从入手。尤其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微课软件、复杂的三维动画、仿真实验系统的使用教师人数, 目前相对还比较少。这就导致校本资源库中的相应数字化资源更缺乏。

二、优化资源整合, 促进资源开发

校本资源库建设是否成功与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变革, 以及教学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增值。为了使校本资源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其作用, 在强调资源内容建设的同时, 还需要在学校层面制定完善的办法与机制。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库管理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个全面合理的规范指导资源库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资源库的规范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资源审核:贯彻“追求质量、强调应用、兼顾数量”的原则, 资源库建设初期, 主要呈现为个人资源的原始积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宽资源收集途径, 如互联网教学资源、兄弟校互换资源等。教师自己需先把关上传的资源的质量, 每个教研组还有专门负责审核的教师, 对上传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审验, 这样从源头上可以对资源进行充分的筛选。

(2) 资源描述:在上传资源时按照学年、科目、年级、类型等做好资源的分门别类工作, 这样有利于资源搜索, 同时防止资源重叠、相互包含。还应做好资源的简介描述, 课件类可描述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及教学效果, 试卷练习类可增添习题的实效性及正误率, 以方便使用者查询下载使用。

(3) 资源评价:要想资源库发挥更大价值,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做好资源的评价工作尤其重要。目前系统平台可采用打星方式进行资源的评价。规范上可对教师下载资源进行相应评价方面的规定, 如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后结合心得体会对资源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好促进资源的优化与发展。

(4) 资源更新:校本教学资源库应紧扣时代脉搏, 随着时代变化和教学实际不断更新, 才能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因此, 上传的教学资源必须经常性不断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优化, 以求找到新的教与学的结合点和增长点。可对每个教研组进行资源更新的详细规定, 如一个月或半学期对之前上传的课件进行完善或整合, 让资源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5) 精品资源:资源库增设“精品专栏”, 此项要求上传教师的公开课精品课的相关资源, 包括一节课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反思等素材。精品优质资源的积累是推动校本教学资源库发展的核心内容。

2. 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库激励机制。

麦格金森等人认为:“激励就是引导有各自需要和个性的个人或群体, 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同时要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将帮助提高教师们参与建设资源库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知识共享, 推进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1) 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估体系, 将教师共享的成果纳入其绩效考核范围。积极参与校本资源库的建设, 上传学科精品素材和资源, 并获得较高下载量的教师, 在教师年终个人绩效考核中可给予一定的加分。

(2)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及教研组给予足够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通过资源库平台的“教师上传排行”每学期产生六至八名突出贡献教师及一个教研组, 召开颁奖大会, 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 提高教师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3.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的积极性。只有教师广泛参与, 主动建设, 才能使资源库的资源保质保量, 适应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 加大培训力度, 强调自主学习, 不断提高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水平, 是提升校本教学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

(1) 进行对校本资源库平台应用的全员培训。由学校负责资源库建设的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资源库平台应用的全员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资源的上传、下载、检索、评价、等具体操作。对负责资源管理的部分教师进行资源管理培训, 包括系统管理、注册用户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校本资源库平台的相关功能, 才能更好地让校本资源库服务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

(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项培训。我校的校本资源库需要更多的电子信息化优质资源来优化资源库内的现有资源。正因为此, 学校要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同伴研讨式、经验交流式等途径进行,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 适应现代化教学。

校本资源库的构建不仅为本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还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它的优化与整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本着以应用促建设, 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 真正调动学校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激发教师使命感, 共同创造与分享优质资源, 促进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道静.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库的优化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

[2]王耀松, 姚明.优化资源整合提升办学效益——江苏省清江中学学科资源库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4) .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9

1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

1.1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信息共享机制体制方面的2个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欧盟[1]。

美国是世界上数据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数据库总量一直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美国在信息的共享、收费、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协调和系统的处理。总体上是“完全和公开”的共享,同时保护版权,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欧盟数据共享和服务实践有2个特点:(1)对数据库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2)对数据服务允许“成本回收”,以“有偿”为原则,以“无偿”为例外。

总体上,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无偿共享,以欧盟为代表的收费政策,其他多数国家以不同比例、采用不同程度进行收费。

1.2 国内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各政府部门大都建成了本部门基本的数据库,但标准的、大规模的公用数据库建设还不完善,大部分数据库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并实现增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的矛盾十分突出。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主要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信息应该公开。但该政策未从信息投资的角度,对政府投资产生的信息共享方式进行约定。在国内,有很多信息虽然由国家投资,但并不是由行政机关收集,而是由一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生产。

国内信息共享影响较大的包括气象、测绘等部门。

(1)气象信息的共享。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盈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所需的气象资料免费提供。

(2)测绘信息的共享。继无偿提供1‥2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后,又向部分有需求的部门提供了全国东中部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3)其它信息的共享。国土、环保、林业、海洋、农业等信息主要采用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公益性信息开放、商业信息收费的原则。总体上,公开的信息粒度较大、种类较少,无法支撑深入应用和分析。

2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

水利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等。

2.1 基础设施

2.1.1 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至2008年底,全国水利部门已建成的各类信息自动采集点达到63 324个以上,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点达到2 645个。

(2)水利通信。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及网络管理中心、582个卫星小站组成的水利卫星通信网络。

(3)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政务外网覆盖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政务内网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部分省实现了县级以上全覆盖,并不断扩展。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到2008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配备的各类存贮设备形成了215 317.6 GB的在线存贮能力,数据库存贮的总数据量超过37 119.222 GB。

(5)视频会议系统。截至2008年底,23家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对下一级单位的全覆盖。水利部机关与下属的48个异地直属单位中的39个实现了视频会议系统互联。

2.1.2 共享现状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共享。水文站网共享正逐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建设中,超过200个监测站利用现有水文站网。水务部门的水源地特别是地表水水源地监测也主要依托于水文部门的水文站。

(2)水利通信共享。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拥有27.2 MHz卫星转发器资源,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成本大幅下降。

(3)水利信息网络共享。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为水利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水利信息网络骨干网带宽2 MB,免费提供给通达的水利单位使用,可传输不涉密信息。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共享。各级水利部门基础性的信息及防汛所需信息集中存贮,其余大部分信息分散存贮在各业务单位。

(5)视频会议共享。2008年视频会议系统,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共组织召开视频会议334次,累计92 717人次参加会议,效益显著。

2.1.3 共享服务模式

基础设施共享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信息采集服务。首先是共用现有站网采集的信息,其次是增加监测项目,优化监测制度,若还不满足要求,在现有站网基础上增加监测点。

(2)网络传输服务。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传输服务,水利系统各单位不应再建设各自的纵向网络,水利信息网络未通达地区,可利用其他网络资源。

(3)通信服务。现有通信信道带宽较大,卫星转发器等资源免费使用,应充分利用。

(4)视频会议服务。应尽可能地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异地视频会议,提高效率,节约办公经费。

(5)主机托管等服务。提供带有备份的电源及放置主机的机房和网络环境,或提供主机等。

(6)加速服务。通过建立镜像、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加速处理速度。

(7)安全服务。安全服务包括安全评估、入侵检测、漏洞修补、管理防火墙和VPN等。

(8)存贮服务。存贮服务主要集中在数据备份上,也可以提供应用数据的实时存贮。

(9)监控服务。监控服务包括对网络资源的监控和对主机资源的监控。

2.2 信息资源

2.2.1 建设现状

地理空间信息方面,水利部集中组织开发了1‥250 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水资源方面,结合全国水资源规划工作,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已入库;水土保持方面,建设了以县为单位的1‥100 000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农村水利方面,积累了大型灌区分布、基本情况、工程改造情况等信息;农村水能水电方面,掌握了全国农村水能资源分布情况;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方面,初步建设了标准、法规、专家、文献等数据库。

2.2.2 共享现状

部信息办主持开发的1‥250 000水利电子地图数据免费分发到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需要的直属单位。

目前,实时水雨情、地表水水质评价、北方地区地下水动态等数据已经在水利部网站实时公开发布。水利部每年公开发布水资源公报、河流泥沙公报、水资源质量年报、水旱灾害公报、水土保持公报等信息。同时,6个流域、30个省级水文部门已初步建设了水文数据库,提供水文整编资料有偿服务。

2.2.3 共享服务模式

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以下3项主要内容:

(1)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包括网页浏览、在线下载和数据集加工等。

(2)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基于元数据库和目录系统提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3)信息发布服务。通过网站定期公布数据资源动态和各种产品通告,为用户主动及时提供最新信息。

2.3 业务应用

2.3.1 建设现状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水利业务应用开发逐步深入,水利部明确了近期水利信息化8大重点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部分系统功能已投入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3.2 共享现状

业务应用共享较好的主要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中,一方面是应用支撑平台集中在水利部统一开发,下发各流域和地方部署;另一方面,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抽取出来,封装为共享基础软件。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水利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在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实现了集中开发、分别定制。

2.3.3 共享服务模式

业务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

(1)统一应用支撑平台。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可以快速创建、组装、部署、管理动态的和健壮的应用逻辑。

(2)共建公用基础软件。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抽取出来封装为可共享的软件资源服务集合。

2.4 保障环境

2.4.1 建设现状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以下特点:(1)投入持续增加;(2)安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4)运维管理逐渐规范。

2.4.2 共享现状

保障环境共享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根据2007年的调查情况,40个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6个由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1个没有管理部门。参加统计的1 325个区县级以上水利单位中,681个无明确的管理部门。可见,统一的管理维护还较薄弱,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水利部门[3]。

2.4.3 共享服务模式

保障环境主要是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建设机构,以及专门的运行维护队伍。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1)统一规划。应对水利信息化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并严格规划的效力和作用。

(2)统一标准。应形成标准体系,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访问接口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标准应全国统一。

(3)统一管理。应落实专门的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责任、人员和经费。优先安排有利于整合共享的项目,优先保证整合共享服务处理较好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

(4)统一维护。各级水利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整合人力资源,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标单一。许多系统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服务目标单一。

(2)资源割据。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

(3)共享困难。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加上系统规范性差,形成了共享困难的技术鸿沟。

(4)效能低下。这些孤立的系统只能在有限范围和时段内由少数人员使用,系统很难随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影响了系统效益的持续发挥。

(5)重复建设。各系统独自建设,造成不必要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以上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1)建立高效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协调机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影响面广、牵涉多方利益的工作,必须按照精心部署、统一领导的原则稳步实施。

(2)建立健全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管理办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

(3)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录、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等。

(4)加强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将从事信息化技术工作相对分散的人员逐步整合,形成集中的水利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

(5)以项目为依托逐步建设和完善共享机制体制。当前最急迫的是开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水利数据中心,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水利数据,并为新一代水利业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上一篇:视觉包装下一篇:走进课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