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共享

2024-05-14

空间数据共享(精选8篇)

空间数据共享 篇1

0 引言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 空间实体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人们可以对地球实施近乎实时的监测, 这个过程更是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由于应用环境、应用部门不同, 空间数据采集各自为阵, 空间数据具有异地性、异构性特点, 形成数据孤岛, 使空间数据的共享带来极大困难, 严重影响了空间数据的进一步应用。

本文针对空间数据异地分散性的特点, 采用元数据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描述, 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模型, 并在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应用。

1 分布式空间数据的共享模式研究

数据共享有以下三种形态:

复制赠与式:数据所有者将数据发送给需要数据的使用者, 使用者自行保管和维护。

集中共有式:所有可以共享的数据集中保存在公共数据库中, 使用者根据需要自行取用。

分散共享式:数据仍保存在数据所有者的服务器中, 授权给一定范围的用户在需要时提取使用。

针对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空间数据的应用具有分散和异构的特点, 数据分布于各业务部门各自的计算机上, 对应各自的应用和管理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既有以数据库方式进行结构化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 也有大量以非结构化文件方式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包括图形文档资料、图形表格资料、图形数字照片、GIS数字地图、遥感影像、CAD设计图纸、以及各类图形数据库等。不同部门和不同业务常常采用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如ArcInfo、MapInfo、GeoMedia等, Oracle、SQLServer、DB2等) , 运行于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Windows、Unix、Linux等) 。分散异构的数据资源和多样性应用特性, 决定了任何单一的集成或应用系统都难以满足信息共享和集成要求。“分散共享式”可以保留原始数据结构, 在数据所有者的控制和授权下, 进行灵活的数据共享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保障数据所有者的权益, 使数据所有者可以放心地将数据提交共享;同时数据所有者有可以负担对数据维护和更新的责任。从资源应用的角度来说, 各数据服务器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数据网格, 通过计算机网络相连, 形成可以无限扩展的数据资源平台。

2 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体系结构

图1显示了在一个多部门机构中采用分布式来进行数据共享的典型框架。每个部门有一台数据服务器来存储本部门的业务数据, 信息中心有一台元数据服务器存储关于机构中所有共享数据的元数据。数据仍然由各个主管部门维护和更新。内部用户能通过局域网访问, 同时外部用户能通过因特网访问。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数据可以由各自的专用服务器存储管理, 通过公共的元数据服务器查询使用, 完美地实现办公数据的交换和信息共享。通过一个集中的元数据服务器, 可以快速地从整个元数据库中查询可用的数据, 数据服务器不必为数据检索服务, 仅需提供数据访问的服务。

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 建立不同的元数据标准数据库, 将相关数据信息存储于分布式数据服务器上, 实现分散异构的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和流通, 在数据共享平台上搭载现有业务应用和开发新的业务应用系统。

系统的概念结构分为三层:

(1) 数据层

由分布式数据服务器存储管理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包括以SDE形式进行存储的空间信息数据库、非空间信息的结构化数据库、非结构化的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数据信息 (包括空间数据和其他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办公文档、电子报表、数字照片、多媒体文件、GIS数值地图、遥感影像、设计图纸等) 。特别地, 对于空间信息数据, 可以采用ArcSDE进行存储和管理。

(2) 共享管理层

通过对集中元数据和分散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对所有分布式服务器上的数据提供一站式查询检索服务, 在确认用户对特定数据使用授权的条件下, 支持对数据进行远程存取。对GIS地图和影像数据可进行在线格式和投影转换, 用户可以按需要的格式远程取得空间数据。图2为空间数据共享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3) 应用层

环境科学的各类应用系统, 在数据提交者对数据已作出授权的情况下, 另一部门数据可共享使用整个系统数据层的全部或部分数据资源。用户既可使用客户端软件 (或者基于IE浏览器) 远程查询并下载所需数据到本地机后, 再通过专业系统进行显示和处理分析;也可以将各应用系统通过应用程序接口, 与共享管理层进行集成, 直接远程共享使用数据层的分布式数据资源。

3 元数据的设计与应用

3.1 元数据的概念与作用

元数据即“说明数据的数据”, 是关于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它不仅具有按一定标准、格式组织数据, 便于管理、查询、检索的功能, 而且保存了数据的获取时间、更新日期、质量、格式等等信息, 使人们能有效地评价、比较和操作数据, 为数据共享、异构数据的远程访问提供了基础。它屏蔽了数据存储与管理的细节, 数据的使用者只需了解元数据库中的信息就可以完全掌握数据库中的数据情况。随着Internet和Web的迅速发展, 元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异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的核心与基础, 成为分布式信息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2]。

信息元数据是信息数据的相关数据的描述性信息。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照系、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它特征, 是实现空间数据集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

空间元数据的主要作用有[4]:

(1) 确定一套空间数据的存在性及其位置。

(2) 确定一套空间数据的质量、对某种应用的适应性。

(3) 确定获取一套空间数据的手段。

(4) 确定成功地转换一套空间数据的方法和途径。

(5) 确定一套空间数据的存储与表达方法。

(6) 确定一套空间数据的使用方法等。

3.2 元数据的标准

信息元数据必须标准化, 才能真正发挥其支持数据检索、共享与互操作的功能。目前世界上己有一些元数据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有美国联邦数据委员会 (FGDC) 的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 (CSDGM) , 欧洲标准化组织 (CEN/TC287) 的元数据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11) 的元数据标准。

3.3 元数据的设计

信息元数据的设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描述数据的组织结构;二是横向描述数据的内容。设计的目标是简洁、准确、完备地描述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 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查询机制, 根据要求设计以下元数据库。

信息数据的内容、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决定着数据的描述方式, 信息数据按格式与显示表现形式可分为文档数据、遥感影像、矢量地图、栅格地图。它们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 可将元数据分成影像元数据。矢量信息元数据、栅格信息元数据不同元数据的格式是不同的, 应分别设计。

参考国际上己有的元数据标准, 并结合我国信息数据的特点和己制定的格式标准, 确定元数据的描述内容应包括[3]:

(1) 标识信息 (类型标识、内容摘要) 。

(2) 精度信息 (精度等级、比例尺、分辨率等) 。

(3) 空间参照系信息 (坐标系类型) 。

(4) 范围信息 (大地坐标范围、经纬度范围)

(5) 数据存储信息 (数据量、存储路径) 。

(6) 其它信息六类。

根据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具体要求, 和本文对研究院内部的数据调查的结果, 本文对元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如下的分类:

(1) 研究报告元数据库。

(2) 政府公文元数据库。

(3) 档案元数据库。

(4) 法律法规元数据库。

(5) 一般文档元数据库。

(6) GIS数据元数据库。

(7) 遥感影像元数据库。

(8) 栅格影像元数据库。

(9) CAD数据元数据库。

文档数据 ( (1) - (5) ) 的元数据项 (条目) 一般应包括: 文档代号, 文挡名称, 主题词 (关键词) , 文档类别, 项目名称, 作者姓名, 作者部门或单位, 联络方法, 保密级别, 发布时间, 最后修改时间, 版本号, 内容摘要, 注释或注意事项等。

GIS元数据应为: 地图代号, 地图名称, 主题词 (关键词) , 地图类别, 项目名称, 制作部门或单位, 联络方法, 数字化员姓名, 数字化部门或单位, 保密级别, 制作时间, 最后修改时间, 数字化时间, 版本号, 内容摘要, 注释或注意事项等。还应参考FGDC元数据标准, 增加空间元数据内容, 例如: 位置, 范围, 投影坐标系, 比例尺, 精度等条目。

遥感元数据应为: 影像代号, 影像名称, 主题词 (关键词) , 影像类别, 遥感平台类别, 卫星名称, 传感器名称, 光谱类型, 通道号, 像元分辨率, 影像尺寸, 项目名称, 订购者姓名, 订购者部门或单位, 联络方法, 数据获取部门或单位, 联络方法, 保密级别, 数据获取时间, 内容摘要, 注释或注意事项等。也应包含空间元数据内容, 如: 位置, 范围, 投影坐标系等条目。

3.4 元数据的组织

上文所述是任一站点上地理信息元数据的组织与设计。地理信息是分散分布在各地的, 它们的元数据库相应地分散分布在各个站点上。必须把这些分散分布的元数据库组起来, 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全局的查询[1]。信息元数据库就是信息元数据的总和。其元数据项是按上节的元数据设计方案设计的信息元数据。区域元数据库是该区域范围内所有元数据库的总结。其中的元数据项就是该区域范围内的某个元数据库的地理位置、网络地址、内容摘要。全局元数据库是一批区域级元数据库的总结。其元数据项是区域级元数据库的地理位置、网络地址、内容摘要信息。它是基于元数据的地理信息查询的最高级索引, 是地理信息查找的总入口点。

所以在这个项目中首先把数据进行调查, 建立相映的元数据库, 在把数据统一的组织起来, 进行统一的上载, 组建起信息快速查询检索网络系统。

4 结束语

针对空间数据的分散性特点, 通过元数据服务器对分散的空间数据进行集中描述, 通过共享管理层对分散数据资源一体化管理、对所有分布式服务器上的数据提供一站式查询检索服务, 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模型解决了异地空间数据的共享问题, 在此基础上今后将对空间数据异构性进一步进行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卷乐.地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标准结构分析与设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5 (1) :16-21.

[2]常原飞, 王伟.城市基础地理信息集成的元数据平台开发[J].遥感学报, 2003 (6) :1-3.

[3]温永宁.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模型[J].计算机工程, 2005, 31 (6) :25-26.

[4]ISO/TC 211 secretariat.Text for DIS 191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Metadata[EB/OL].http://www.gisstandard.org.uk/TC211/1101-1200/1141-1142.zip, 2005.

空间数据共享 篇2

摘 要 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总结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景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55-03

前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加快信息化的脚步是全人类的共同选择[1]。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2]。网络学习空间首次在我国提出,并把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界定

目前针对网络学习空间较为权威的定义还没有,研究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空间。

贺斌、薛耀锋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3]。祝智庭提出,网络学习空间作为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运行于一定的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上。他参照教育传统模型,从“通”“达”两个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要求,即从建设层面和应用层面指出网络学习空间由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过程信息空间四大要素构成[4]。吴忠良提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一块专属领地,在这里空间主人既可以像博客那样收藏、创建、分享学习资源,管理自己的学习,又可以像Moodle、Sakai平台那样组织或参加课程协作学习,及时提供或获取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帮助[5]。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广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指运行在任何平台载体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钟绍春认为,根据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不同的个性化需要的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被称之为网络学习空间。他认为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网络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个人空间,班级、年级、教研组、学校、教育局等机构空间。在这些网络学习空间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相应的应用服务,可以进行个人收藏、关注网站、结交好友、发布通知、接收信息、展示成果等[6]。张子石等指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是一个以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的网络化社交学习的平台,能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7]。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者的观点是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界定,认为网络学习空间特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虚拟空间。

笔者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能够开展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甚至于安排自己的老师与同学。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内涵

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是针对某一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以自身知识或经验为依托,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外化传递、内化吸收的形式,将散落的知识资源整合成为一个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的知识库,通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知识融合,促进知识的快速流动和扩散,实现知识增值的目的,如图1所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特性

动态公开性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共享是同步的交流或者异步的交流,不受?r间和空间的影响,摆脱了传统学习中的层级关系。知识共享活动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教师、专家、教授等特殊角色的束缚,并且交流内容和互动成果,通过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一次知识共享活动并不是限定于一对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共享活动的全过程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是开放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新的成员可以随时加入交流讨论。随着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里存储的数据、信息不断增多,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学习者的加入,新的知识也被引入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库中。

因素不定性 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属性,针对于特定的问题或者特殊的情景,不同的学习者以其自身视角,会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法或者选择独到的解决途径。甚至一些知识的拥有者是将感性理解模糊地传递给知识的获取者,传递的知识不系统,难以被共享。这种不系统、不清晰、难以被共享的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产生伴随着特殊的情景、不同的经验、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和知识拥有者独特的理解。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个学习者的属性不同,每个学习者选择的行为也不一样。

激励依赖性 知识的共享常常伴随实践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学习者通过讨论推理、协作对话完成知识创新,达到知识增值的目的。通过明确推理获得的知识比教师或学者总结的知识缺乏严密性、普适性,学习者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退。在网络学习空间中,对学习者知识共享行为主要以反馈和评价、积分等无形的形式进行激励。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设计

知识共享包含知识发送、知识加工、知识接受、角色互换四个阶段,如图2所示。

知识发送 学习者在家庭作业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困惑时,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同伴就成为学习者寻求帮助的重要途径,促进知识的发送。

知识加工

1)知识转移。知识拥有者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发送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有学习需要的人阅读、收藏此部分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

2)知识整合。将外部获取来的信息内化吸收成为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环节,整合外部资源获取来的语言、文字、图示等转化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分散的知识归类整理成为模块,使知识结构化。

3)知识融合。整合好的知识需要很好地融合,否则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生拉硬套等问题。在群体的分享中,注意融合个人学习的心得和成果,并且将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同时充分吸纳他人的心得体会,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将他人的学习成果跟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实现知识融合。

4)知识创新。当学习者面对复杂的学习情境时,会激发出知识的创造力。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孕育创造力的平台。网络学习者在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学习环境信息的吸纳能力。学习者知识创新的能力越强,进行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就越大,获得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自由度就越大。

5)知识更新。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公布到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的平台中,就实现了知识的更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被平台所接纳,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会对生成性知识有一个筛选和评价机制,知识的更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视角更加广阔。

知识接受 知识拥有者发送知识,知识获取者接受知识,一个寻求者一个提供者。每个学习者在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共享过程中可以担任双重身份,既可以是知识寻求者,又可以是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存储、整理、融合、创新后形成的生成性资源,又成为自由获取的公共知识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知识共享的效率。

角色互?Q 知识拥有者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成为知识获取者,当然知识获取者也可以将自己新获取的知识发送给下一个需要它的学习者,所以一个学习者是在知识拥有者和知识获取者两个角色之间进行转换的。角色的互换使得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更加生态化。小结

本文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过程性、依赖性、情境性、效果性四大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中知识共享的模型,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空间数据共享 篇3

内存管理是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的主要方面。共享池是Oracle数据库内存管理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如果不了解共享池空间内部管理机制,就不能指导应用开发人员设计出高效的SQL语句,也不能设置正确解决ORA-0431问题。有些DBA当发现共享池出现性能问题时,只简单的把共享池设置的非常“大”。而共享池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性能,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挂起数据库。因此,研究Oracle数据库共享池空间内部管理机制对于共享池调优是非常必要的。

1 共享池组成

共享池是SGA的一部分,用于缓存不同类型的程序数据,例如编译的SQL和PL/SQL代码、系统参数、数据字典等,包含Library Cache,Data Dictionary Cache,Reservered Pool,Server Result Cache等组件[1]。从10gR2版本之后,Oracle将共享池的组件分的更加详细,很多组件大小是固定的,并且在实例启动时就已经分配好空间。

使用V$SGASTAT视图查看共享池所包含的组件和各组件的大小:

尽管随着版本的发展,共享池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功能越多,空间管理复杂度就越高。只有清楚共享池空间管理内部机制,才能理解空间不足报错的原因,进而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共享池的空间。

2 共享池结构

2.1 子池

为了避免shared pool latch竞争,从9i开始引入了共享池子池(Shared Pool Sub-pool),每个子池都有freelist和LRU list,这样减少了很多竞争。通过下面因素自动确定子池的个数:

每4颗CPU对应一个子池;

每个子池至少512 MB(10g以后的版本);

最多可以有7个子池。

可以通过查询X$KGHLU视图,查看子池个数。在11g中,Oracle又把每个子池分为4个子子池(sub-subpool),也叫Duration。根据不同类型的请求在相应Duration中分配空间,每个Duration由若干个extent(extent等于SGA基本单位granule)组成。使用下面的语句可以将共享池的结构导出到跟踪文件中:

跟踪文件显示结果为:

sga heap(1,0)代表sub-pool 1的Duration 0,sga heap(1,1)代表sub-pool 1的Duration 1。Duaration地址空间是连续的,是granule的倍数。由此可以得到共享池中子池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Duration 1缓存Data Dictionary Cache;Duration 2缓存游标的Heap 0;Duration 3缓存游标的执行计划;Duration 0比其他Duration都大,主要用户缓存数据库启动时所需缓存的固定组件,也会为其分配足够的extents,当其他Duration空间不足时,会从此Duration向其他Duration动态分配extent。每个Duration的大小会根据数据库负载动态调整,当Duration空闲空间不足时,可以向Duration 0申请。

2.2 Chunk

Extent是SGA向共享池分配内存空间的基本单位,而Chunk是共享池向申请者分配内存空间的基本单位Extent结构如图3所示。Chunk包括header和body,header存储Chunk的描述性信息,body存储Chunk数据。从跟踪文件中可以看到Chunk header的内容:

Chunk header包含下面信息:

第1列:Chunk标记;

第2列:Chunk的起始地址;

第3列:Chunk大小;

第4列:Chunk类型;

第5列:Chunk注释,Chunk的用途。

3 换入和换出

共享池的换入和换出由FREE List和LRU List两个数据结构管理,每个Duration都有自己的FREE List,而每个子池有一个LRU List。因此,较10g版本之前,减少了对两个数据结构的竞争。Chunk分为permanent、recreatable、freeable和free四种类型,作用分别是:

Permanent:包含永久的对象,比如链表、hash表,不能被释放。

Recreatable:缓存程序数据,可以被交换出内存。

Freeable:不能单独使用,分配完recreatable类型Chunk之后,再次申请空间,将分配此类型Chunk。所对应的recreatable类型Chunk交换出内存之后,此类型Chunk也会交换出内存;否则,不会单独交换出内存。

Free:空闲Chunk。

3.1 FREE List

管理Free类型Chunk的数据结构。根据应用的类型,在不同Duration的FREE List中申请空闲空间。下面是跟踪文件中的一个Duration的FREE List结构:

共享池功能较为复杂,应用在申请空闲空间时,申请的空间大小不固定。因此,在每个FREE List中按照空闲空间的大小,使用bucket将相应大小的空闲Chunk连接起来,共有255个bucket。如上面的FREE LIST所示,bucket 0代表所管理的空间为32~39 B的Chunk;如果Chunk超过65 560 B,将连接到bucket 254上。Free List结构如图4所示。

共享池空间分配算法:

(1)搜索bucket列表,查找与申请空间大小相匹配的bucket n。

(2)如果在bucket n中有空闲Chunk,并且“Chunk size–申请空间”小于32 B,执行步骤(5);如果“Chunk size–申请空间”大于32 B,执行(3);否则,执行(4)。

(3)将“Chunk size–申请空间”的剩余空间挂到相应的bucket中,执行步骤(5)。

(4)如果bucket n中没有相应空间,执行换出算法;再次执行步骤(1),如果还没有分配到合适的Chunk,将报ORA-4031错误,异常退出。

(5)将此Chunk分配给申请者,并正常退出。

3.2 LRU List

管理Creatable类型Chunk的数据结构,LRU的管理在子池级别上,LRU结构在子池的Duration 0中。下面是跟踪文件中LRU List结构:

4 空间管理调优

在共享池空间管理中,最主要的错误就是ORA4031。错误提示一般为:ORA-04031:"unable to allo cate n bytes of shared memory("shared pool","ob ject_name","alloc type(2,0)"...)。表示在subpool 2的Duration 0中分配所请求的N字节空间失败。

此时,可以查询V$SGASTAT视图,查看shared pool的free空间是否接近于0。查询语句是:select*from v$sgain-fo where pool=′shared pool′and name=′free memory′。

如果结果接近于0,表明分配给共享池的内存不足,需要增加内存。但是,更多时候结果显示有很多free空间,而仍然会报ORA-4031错误。主要有两个原因:共享池空闲空间碎片过多。有太多的碎片,当申请大空间Chunk时,每个碎片都不能满足应用请求空间分配的大小。即使从LRU List中释放Chunk也不能满足应用请求空间分配的大小。子池之间负载不均衡。有些子池空间耗尽,有些子池空闲空间较多。

4.1 共享池空闲空间碎片过多

4.1.1测试方法

执行下面的查询检测空闲空间的碎片情况:

如果1~4 KB的空闲空间数量较多,5 KB以上的空闲空间数量较少,说明共享池空闲空间碎片较多。共享池中会话之间游标不能共享,子游标较多,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4.1.2 解决方法

(1)修改初始化参数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此参数默认为5%,可以适当增大;

(2)将初始化参数CURSOR_SHARING设置为EX-ACT,不能设置为SIMILAR或FORCE;

(3)修改应用系统中的查询语句,尽量多的使用绑定变量。

4.2 子池负载不均衡

共享池中有多个子池,Oracle将进程分配到某个子池中,由于此子池中没有多于空闲空间,分配空间操作失败。虽然其他子池有很多空闲空间,也不会响应该进程的空间分配请求。当确定共享池空闲空间较多,并且碎片较少时,可以确定子池负载不均衡。每个进程都会存储大量的动态初始化参数设定。在数据库启动时,将进程分配到每个子池中。当PROCESSES参数值较大(允许连接数据库的进程较多),而实际的并发量不大,实际连接到数据库的进程分配的子池不均衡,会出现此现象。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解决:

(1)将初始化参数PROCESSES改小;

(2)修改隐含参数_kghdsidx_count,适当增加子池数量。

参考文献

[1]CYRAN Michele.Oracle database concepts 10 g release 2(10.2)[EB/OL].[2014-07-09].http://docs.Oracle.com/cd/E11882_01/server.112/e25789/memory.htm#CNCPT1226.

[2]BANSAL Amit.Simplified approach to resolve ORA-4031[EB/OL].[2008-07-21].http://askdba.org/weblog/2008/04/application-design-and-ora-4031.

[3]LEWIS Jonathan.Oracle core essential internals for DBA anddevelopers[M].[S.l.]: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1.

[4]SHAMSUDEEN Riyaj.A stroll through shared pool heaps[EB/OL].[2009-01-15].http://orainternals.wordpress.com/2009/01/15/a-stroll-through-shared-pool-heaps.

[5]GREEN Russell.Understanding shared pool memory structures[EB/OL].[2005-09-22].http://docs.Oracle.com.

STOCK共享办公空间 篇4

原有的5层建筑是利用集装箱的框架搭建而成的, 层高较低且没有窗户, 完全是一个被金属包裹着的毫无质感的空间, 因此我们首先在面向道路的一侧开了两排大木窗。建筑建在一个有坡的道路旁, 并无醒目特征, 所以我们在旁边种了一棵12 m多高的红杉作为标记。因为种植区域宽度只有1.8 m, 我们尽可能地压缩红杉根部占据的空间, 种在高坡处, 其他植物根据近大远小的视觉体量效果以及由浅入深的色调进行排布。入口处以一扇曾经服过十年役的海运集装箱的箱门作为大门, 通过开合体现一种日式门帘的效果。

约10 m长的厨房正对着一大片自由空间, 如同舞台, 传出的饭菜香味不仅勾起人们的食欲, 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基于共享办公空间使用者的心情、活动以及工作内容不同的情况, 我们特意设计了更方便于沟通交流的、可塑性较强的家具, 诸如组合在一起像围坐在地炉旁的凳子, 拼在一起可作架子的墩椅;相同的家具不超过3件, 人们可以根据心情选择当天的座位, 这种自由的位置更换能够保证工作时的愉悦感。

“共享”这一行为游离于集合和分离之间。共享办公空间必须兼具促进使用者交流和保障使用者个人时间的可能, 为此需要把空间细分, 让每个小空间都具备特有的功能, 或是让一个大空间具备形态上的可变性。本项目属于后者, 但基于人体尺度的家具同时满足了前者的个体化条件。这样就保证了在集合使用空间时能反映每个使用者的个性, 分离使用空间时能保障每个使用者的个体独立性。

绿色植物与铁质柜台的设计反映出了建筑的个性及设计者对其的期待, 一方面期待该项目能如同矗立的树木一样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另一方面则期待使用者能在这里迅速成长。这样的配置方式在服装店和餐厅的设计中司空见惯, 但在东京的共享办公空间中却并不多见。

空间数据共享 篇5

一、履行承诺,抱团发展,彰显阳光管理的高度

阳光管理好比一个杠杆,作为管理者总希望能找到一个省力杠杆。泗港小学以“人文化、制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理念为支点,通过阳光校务和阳光评价这两个动力点来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

1. 履行承诺,构建校务公开新体系

泗港小学推进阳光校务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十有”承诺,其基本内容是校务公开有章有法、重大决策有规有矩、公用经费有凭有据、物资采购有本有原、食堂经营有条有理。能积极探索校务公开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基本建立起了“一网、三会、五制”校务公开体系(“一网”即校园网,“三会”即行政会、教代会和教师例会,“五制”即校长值勤制、学生家长评议制、公开栏公示制、重大项目咨询招标制、师生民主评议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务公开模式。

2. 抱团发展,开启师资建设新模式

泗港小学着力打造一支拥有“大爱、大气、大智”的阳光教师队伍,重点推行“七星教师”单项评比和“阳光教师”综合评估的评价激励机制。七星教师评比实行积分制管理,分别评出学年的师德之星、教学之星、教科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电教之星、才艺之星。阳光教师的评比实行“1+2”模式:“1”是指师德之星,是阳光教师的首要条件;“2”是指“教学之星、科研之星、育人之星、服务之星、才艺之星、电教之星”中的任意两项。凡是达到“1+2”基本条件的,即自动晋级为阳光教师。阳光教师根据获得七星教师的数量,共分3~7五个级别。为弘扬合作合群合享的阳光精神,他们还加强了书香墨韵团队、文明办公团队、教育科研团队、教学研究团队等群体性社团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呈现了“群星闪耀、团团生辉”的大好局面。

二、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增强阳光课堂的效度

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和“科研”为两翼,通过“学习触动、引领带动、研究互动、评价推动”四轮驱动来生成阳光课堂强大的生命力。

1. 学习触动

泗港小学的阳光课堂不是什么另辟新径,更多的是对他山之石的挑选和加工,其核心是“阳光”和“高效”,阳光是师生教与学的积极状态,高效是课堂“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三效合一。为进一步加强对阳光课堂核心理念的理解,重点开展“双友”学习活动,从书本、名师处吸纳阳光、感悟高效。一是“与好书为友”,教师阅览室实行只留样刊制度,尽可能让图书回归教师生活,让教师从书本中主动获取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信息。二是“与名师为友”,先后安排英语教师与云盘小学优秀教师结对,骨干教师与吴江实小的名师结对,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理念更新了,对阳光课堂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 引领带动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阳光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必须植根于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说得多不如做得好,我们组建了阳光课堂团队研究工作室,让骨干教师承担更多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的角色,“自上而下”地把课堂的阳光和高效通过示范引领呈现给全体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主要通过教坛新秀的课题研讨课、教学能手的送教下乡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展示课三种形式实施,有效发挥了骨干成员特有的正能量,自主、主动地为阳光课堂的内涵发展贡献力量。

3. 研究互动

课堂教学是阳光教育的核心要素,哪位教师忽视对阳光课堂效度的研究,也就意味着他是学校的边缘人。我们把阳光课堂文化建设定格为常规教研活动的主攻方向,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地践行阳光课堂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行为,阳光课堂研究步入了常态化轨道。依托“教育公平理念下阳光课堂的构建研究”、“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为契机,以“小、实、快”为原则,鼓励教师自主申报校本微型课题,全员参与实践与研究。通过“七色光论坛”、“三人行团队”等研究活动,在合作教研中提高教学技艺,阳光高效课堂“五自”模式初步形成。全校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教育杂志发表文章90余篇,有近20名教师在全市教师基本功、评优课中获奖或作课堂教学展示。

4. 评价推动

课堂距离阳光、高效到底有多远,泗港小学有专门的阳光高效课堂标准测量器。是否阳光,具有五个显性指标,即阳光温暖之关爱性(主要体现为微笑赏识、民主公平等)、阳光气息之自然性(主要体现为返璞归真、遵循规律)、阳光缤纷之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因材施教、张扬个性)、阳光普照之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和谐愉悦、整体提升)、阳光魅力之共长性 (主要体现为合作互动、教学相长) 。是否高效,具有三个隐形指标,即效果、效率、效益的三效合一。“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最后用“达标练习”来检验;“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看的是课堂容量;“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

三、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折射阳光德育的广度

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意指阳光德育品牌的建设既要懂得传承,坚持做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活动,又要学会创新,拓宽德育视野,丰富和发展原有的德育特色。

1. 大题小做,让同城教育呈现新亮点

泗港小学在江苏省“十一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已经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平等、欣赏、悦纳、融合”的教育主张和“零差异、零拒绝、零障碍、零忽视”的“四零”教育理念。围绕同城教育这篇大文章,从实践层面推行了三项举措,即管理策略上“三个优先”、政策落实上“四个倾斜”、行动措施上“五个对接”。学校专门于3月5日成立了教师志愿者阳光服务团队,下设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社区奉献、党团先锋四个服务小组,目前全校已有79名教师志愿者与153名贫困(学困)生和8个社区成功结对。同城教育已经植根在我校阳光教育这片沃土之上,张家港文明网对学校的阳光服务团队活动给予了专题报道,一些杂志先后报道了学校落实同城教育的典型经验,学校也被评为张家港市同城教育先进学校。

2. 小题大做,让养成教育焕发新活力

细节决定成败。在泗港小学校园, 楼道里很少有追逐打闹现象, 学生们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午餐的食堂里安静有序, 学生们不剩饭菜, 最后一个吃完饭的学生离开时把桌椅摆整齐后才离开;放学的时候, 放学路队在短短几分钟里就排列得整整齐齐, 离开时齐声和班主任老师说再见。事实上, 这样井然的秩序可是来之不易。泗港小学自2011年开始实践养成教育“非常10+1”行动方案, 开始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由德育副校长亲手抓。“非常10”指的是学生需要强化的10个常规, 学校将其编成了《十好儿歌》———走好路、行好礼;出好操, 扫好地;吃好饭, 唱好歌;读好书, 写好字;做好作业, 说好话。人人争戴七色花, “七色花”是这10个常规相对应的奖励。而“1”是指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学习好人好事, 宣传好人好事, 争做好人好事, 鼓励“日行一善”。在每个教室的墙上, 都张贴着一张“阳光点点卡”, 上面粘贴着本班获得的“七色花”, 学校每个月都要根据各班获得“七色花”的情况来进行评比和表彰, 使班级之间形成了你争我赶的态势, 学生们都努力争做文明少年。

四、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提升阳光体育的速度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就是弘扬体育传统,丰富特色项目,拓宽体育视野,培育特色文化,最终为阳光体育品牌发展提速。

1. 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加速丰富特色项目

篮球、冬季三项、大课间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的传统项目,但成绩只能属于过去,传统项目想要保持长久不衰,唯有自加压力,加倍努力。篮球项目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男女队伍教练“双肩挑”,极大提高了队员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壮大了球队的整体气势,有效克服了队员青黄不接的现实困难,女队再接再厉获得了张家港市第11个冠军,男队朝气蓬勃蝉联张家港市亚军。冬季三项落实长效机制,能根据竞赛规则的调整,坚持每天训练半小时,训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竞技成绩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市团体总分第一、第二的位置。学校把达标运动会、阳光伙伴、独轮车作为阳光体育发展的新项目,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非常“6+1”的团队作用,既强调责任到人,又做到通力合作,力争通过体育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加速这些项目的成长。

2. 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加速培育特色文化

阳光体育仅有特色项目的竞技成绩是不够优秀的,培育体育特色文化势在必行。一修女篮成长史。校报《阳光教育报(综合版)》开辟了“女兵不怕远征难”专栏,全面报道女篮队伍的成长历程。组建女篮精神主题教育馆,广泛征集球队的感人故事、珍贵老照片、具有纪念意义的球衣球鞋等重要史料,为女篮队员的成长树立标杆。二办校园吉尼斯。主要借“校园吉尼斯”这个台唱“体育文化”这出戏,把田径运动会、冬季三项比赛等校级体育赛事的结果均纳入校园吉尼斯范畴,校园吉尼斯涉及到体育类的项目多达10多个,学生参与挑战的过程也是女篮精神的学习实践。三辟体育文化点。校园文化融入了很多的体育元素,健美馆的墙壁文化体现了学校女篮辉煌,底楼侧厢文化长廊体现了体育传统,校园景点“自强不息”既是阳光精神的寄托也是女篮精神的写照。

关于高校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 篇6

1 IC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1.1 IC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它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通俗地讲,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是大学图书馆的心脏,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学生、教师、技术专家、图书馆员、写作指导教师、教育设计师和其他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1.2 IC的特点

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环境。美国学者罗伯特·希尔(RobertA。Seal)认为IC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12]。其中普遍性(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适应性(utility),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现实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公共性(community),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在此意义上来讲IC一是鼓励用户长时间在此停留和工作,参考咨询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联合为其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二是它根据用户提出的需要,将各种服务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1.3 IC的优势

IC具有的优势:(1)用户在图书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用户教育中心的作用;(2)采用先进技术支持用户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获取必需资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3)向用户提供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功能进一步加强;(4)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将信息资源处理成自己需要的形式(word文档形式等)。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易用"空间的功能;(5)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组织模式,图书馆成为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先锋。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因此,除了具有传统的纸质资源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图像文件、检索帮助和网络入口等信息资源,同时集成高性能工作站和打印机、多媒体等外部硬件设备。

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家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缩微胶片和多媒体,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确保信息共享空间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场所。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设置

空间问题也是构建一个成功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因素。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来设计出不同的区域,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它至少包括:(1)一个安静的供个人计算用的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喧闹的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喧闹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2.3 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构成

人员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运作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由图书馆员、专职的计算机专家和接受过图书馆和计算机培训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前台接受服务并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他们会建议读者到专家或相关办公室咨询。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由经过基本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学生助手、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日制计算机咨询人员和图书馆员组成,采用一种梯级服务方法,简单的问题由咨询台前的学生回答,较困难的问题由坐在后面的图书馆员和计算机专家回答。

2.4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构建

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科研活动,需要不同学科的多种资料,许多图书馆加强了与其他院校或院系单位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完善的服务。这种信息共享空间的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时面临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由于技术成分和在线资源的加入,图书馆员的服务变得更加复杂。显然,传统的参考咨询模式不能较好地服务学生,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种集成的、动态的服务模式,以便为用户甄别、检索、处理和发布各种格式的信息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因此,在规划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时,图书馆员必须以相互协作为前提,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为用户提供恰当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在于用户的使用和支持,针对用户、吸引用户、抓住用户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不论图书馆怎样改革和创新,都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始终把用户的需求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广大师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将工作重心偏向全校师生、了解并迎合他们的需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将IC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构建IC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

3.1 IC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迎合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创建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即"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服务模式,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3.2 IC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和资源环境,顺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

现代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空间是小范围的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供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在IC里,用户可以很好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用户也可以与图书馆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者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图书馆员明确掌握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总之,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信息资源的、鼓励学术交流讨论的空间,顺应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必定会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地位。

3.3 IC注重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馆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

IC培养用户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需要信息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具备这些信息能力的用户,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轻松而且得心应手。同时,信息共享空间也十分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信息服务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创造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推动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信息共享空间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特点及具有的优势,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构建

参考文献

[1]瞿学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2):25-29.

[2]管进.高校图书馆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15-18.

[3]谭泽红.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44-46.

[4]倪代川,任树怀,季颖斐.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图书与情报,2008,(1):41-42.

[5]虞莹.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4):6-9.

多队列共享内存空间通用算法研究 篇7

关键词:队列,内存,共享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内存成本越来越低,但相对于许多硬件设备而言,内存单位容量的制造成本依然较高。为使整机达到尽可能高的性能价格比,计算机中一般都配置容量较小的内存,目前市场上个人机的标准内存配置一般为2~4G,单片机等计算机中配置的内存更小。

同时,作为工作存储器,所有程序的运行都离不开内存,而计算机中要运行的程序又非常之多,这样,如何提高内存利用率就是一个经常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待编程解决问题的规模比较大时更是如此。

队列是一种操作受限的线性表,只允许数据从一端进入,称为队尾,而数据在取出则从另一端进行,称为队头。通过队尾将数据放入队列中(称为入队)以及把队列中的数据取出来(称为出队),在操作中呈现出一种“先进先出”的特性。

队列的存储结构通常有两种: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其中顺序存储结构的队列要求占用内存中一段连续的存储区域,而链式存储结构占用的内存空间则不需要连续。

运行中的系统经常有多个队列共存于内存中,由于各个队列使用的随机性和不均衡性,往往出现部分队列已满,无法执行入队操作,而分配给另一部分队列的空间则空闲而得不到利用的情况,导致整个系统的内存利用率降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下降。

如何解决此矛盾呢?通常有两种思路:在支持内存动态分配的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中,可对内存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分配,用完及时回收。这种思路最常见的具体实现办法是对队列采用链式存储结构,其实质是在整个可用内存范围内的空间共享;另一种思路是给多个队列分配同一份内存空间,大家共享,其实质是在局部范围内的存储空间共享。后一种思路适用范围更广,既可以在支持动态分配的计算机语言中实现,也可以在只支持静态分配的计算机语言中实现。下面就后一种思路进行研究。

2 多队列共享内存空间算法思想

多个队列共享内存空间思路如下:

(1)定义一个数组,将此数组所占内存空间作为所有队列的共享内存空间,以数组元素为基本单位进行内存的分配及回收。

(2)定义数据结构并设计相应函数对此数组中元素进行管理,以具体实现内存空间的分配及回收。

(3)某队列需要内存时就通过相应函数从共享数组中申请元素,使用结束后再将元素交还给原数组。

具体来讲,先按工作队列(即程序中最终要实现的队列)中结点的类型定义一个数组,数组元素的个数、类型都根据所有工作队列对内存空间的需求情况来定。再定义相应数据结构对此共享数组中的元素进行管理,在此采用一个管理用栈进行管理。开始时先将共享数组中所有元素下标放入管理用栈中,完成管理用栈的初始化工作。接下来定义一个内存分配函数,其功能是通过管理用栈从共享数组中找到一个空闲元素并返回元素下标供工作队列使用。再定义一个内存回收函数,其功能是将使用结束后的数组元素的下标压入管理用栈以供后面再用。

另外,由于各个工作队列使用共享空间中数组元素的时间、数量都是随机的,不能保证同一个工作队列中逻辑上相邻的结点所占数组元素物理上也相邻,故而工作队列应该采用链式结构。为了最终实现链式工作队列,还需要定义一个用于存放下标的数组,其元素个数与共享数组元素个数相同,用于实现链式工作队列。

具体各函数的实现算法都是与栈及队列相关的基本算法,不再赘述。

3 C语言实现

下面给出了以两个队列为例的完整演示程序。//演示程序:

此程序在VC6.0中运行通过。

4 性能分析

在给每个队列单独分配内存空间时,假设需要分配给各队列的结点数为,则给M个队列共需分配个结点,但其实很多情况下总有部分队列的空间并没有完全使用,造成了空间的浪费,而另一部分队列则可能由于分配的空间不够而导致入队列操作无法进行。多个队列共享同一份内存空间时,就克服了这个缺陷。此时,在共享队列中,完全可以设一个小于一定值的总结点数N,从全局来讲,就可以节省内存空间,而且节省的内存空间大小随着工作队列中结点所占内存单元数的增大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在给各队列分别分配内存时,假设各单独设置的队列的结点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则在共享同一内存空间时,总结点数N可设为跟差不多即可,通常要远远小于。假设都为1/2,则仅为的一半,可节省大量内存空间。

其次,虽然此处的演示程序是用C语言实现的,但实际上这种算法用其他计算机语言完全可以实现,是一种通过性很强的内存共享算法。

同时,与传统的链式队列相比较,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并未增加。

传统链式队列中申请内存和释放内存都是通过系统自带函数来实现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开销;此算法中则是通过自定义函数来实现,时间复杂度为一个很小的常量级,速度很快。

建立传统链式队列时需要有指针域部分实现相邻结点的链接,在VC6.0中,每个指针域占用4个字节;此算法中则给每个结点增加了一个用于存放相邻结点所对应元素下标的整型变量,在VC6.0中,整型变量也占用4个字节。与传统链式队列相比,空间复杂度也未增加。

总体来讲,此算法在未增加时间复杂度及空间复杂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多个队列对内存空间的共享,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内存资源,是一种不受计算机语言限制的通用算法。

另外,可将此算法思想进行推广,完全可以用于实现多个栈甚至多个栈与队列同时对某段内存空间的共享,具体实现细节请读者自行设计。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耿国华.数据结构(C语言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傅清祥,王晓东.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4]谭浩强.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空间数据共享 篇8

2丨单一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3丨混合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体系统筹、居民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将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站点,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通过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寻求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园区作为具有集约效应、优化资源的职业教育空间被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土地资源稀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教学空间重复建设等现实问题使得园区的发展陷入新的瓶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互动与共享”的园区规划理念,以渭南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设计为例,在城校互动理念与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探讨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模式。

2“互动·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城校互动理念

城校互动理念是在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过程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模式,在空间上,它将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来看,职业教育园区作为符合城市发展的一种空间形态园,对城市空间是积极的拉动作用,适当的园区空间选址有利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跨越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时间上,它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融为一体。一方面,园区作为人口结构轻、消费倾向大的高度密集区,需要一定的服务设施以及提供服务的人员,城市成为提供相关服务设施和人员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园区的构建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拓展必要前提,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的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2 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是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它将职业教育园区的教学、实训、生活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按照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构建对应的空间关系,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共享空间结构,使得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职教园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将园区的功能纳入到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园区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与城市形成开放共享关系。

3“互动·共享”的空间模式

3.1 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采用规划的空间手法将职业教育园区的功能构成符号化,划分为:实训空间、教学空间、居住空间、运动空间与共享空间。其中实训、教学、居住、运动四大空间构成职业教育院校的基本模块,共享空间包含商业、金融服务、文体娱乐、行政办公等与职业教育园区运行相关的共享功能。这五种要素构成园区空间的基本模式: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基本模块为单元围绕共享核心布置(图1)。

3.2空间共享模式

(1)单一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中教学共享资源指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资源,职业院校的基本模块保持原状;生活资源共享在后勤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生活设施共享的联合,职业院校在办校过程中不再承担学生后勤服务职能。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为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建,院校基本模块将居住功能集中布置,实现生活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空间结构单一,对共享内容的分配还处于浅层次,适用于小规模职业教育园区的开发(图2)。

(2)混合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共享内容更为复杂、成熟,混合型共享实行联合扩张模式,打破了明确的校区界限,将与教学相关的公共性社会基础设施和通用性教学设施由地区政府统一进行建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租赁、销售或无偿提供给各个职校;对于生活资源共享延续单一型的后勤社会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依然延续单一型的内容,但院校基本模块呈现两种趋势,一类是功能完整的独立模块,另一类是实现部分教学共享的变异模块,实现教学空间的共享。此模式适合于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高的区域,通过小院校的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提高整体职业教育水平(图3)。

(3)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观念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把职业教育资源作为最大的共享资源,还包括与园区运行相关的图书馆、礼堂、会议中心、体育中心、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它将职教资源划分为封闭区和开放区,其中封闭区由各个院校自己管理,承担专业教学、实训技能培养等教学要求,保护各个学校特色专业的知识产权;开放区则对其他院校开放,形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有助于帮助规模小、建校时间短的院校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形成良性的带动作用。对于生活区的后勤服务则采用社会化管理,实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且可以有条件对社会开放(图4)。此模式的结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较为复杂,要求与城市经济现状、空间结构发展方向统筹考虑,以应对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本模式适用于大型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园区建设行为支撑城市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予以引导。

(4)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对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的优化,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园区资源的分层级共享使得园区的开发具有较强操作性。此模式保留了整合共享模式的精髓,如与城市的资源共享、封闭、开放的校区共享以及后勤社会化共享等优点,进一步划分共享层级,提出校区级、园区级、城市级的资源共享内容和方式。以城市级带状资源组团为核心,注重与城市功能的互补,采用轴向方式延续城市的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的功能格局,将园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的融为一体,通过互动和共享更好与城市互生多种资源,如知识、信息、技术、文化、技能等,最终于与城市产业形成联动、协调一致,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图5)。

以上的四种模式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出现之后产生园区空间共享模式,分别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深刻认识到由于自然条件、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等地区差异,没有一沉不变的园区空间模式,因此在园区开发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共性中需求个性,保证园区互动、共享理念健康有序的传承。

4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应对

4.1 项目概况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渭南市的职业教育,使其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把渭南的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品牌、渭南市的一张名片而提出的职业教育空间,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将有效整合办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

4.2 宏观层面——园区规划用地布局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采用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在土地利用层面汲取渭南市的城市资源特性,将城市资源与园区资源相融合。规划依托职业教育的空间特性,以组团结构为园区与城市的互动提供空间基础,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园区用地布局。规划根据功能定位和规划理念提出园区的用地布局,以共享的公共设施用地为十字骨架,将用地划分为多个地块,主要包括共享用地和职校用地两大类。

(1)南北向的城校共享用地,依托东风大街形成职业教育园区南门户,向北延伸联系职业教育园区的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展览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科研设计中心;东西向的园区共享用地承接了城市东西轴向发展,将职业教育园区与高新区的公共中心有机联系,公共设施用地呈十字相交,将城校共享核心和园区共享中心串联起来,利于公共生活的展开。

(2)职校用地围绕共享用地布置,呈现圈层结构,从内向外分别为校区公共设施共享用地、学生生活用地、学生教学实训用地。校区公共设施共享圈层布置于校区几何中心,包括图书馆、校区医疗、商业服务等服务设施;学生生活圈层布置于共享圈层外围,包含满足学生生活的住宿、体育运动、食堂、洗浴等功能,可以实现与外围教学实训圈层的便捷联系;学生教学实训圈层布置于最外围,包含满足职校学生学习的教学、实训等用地(图6-7)。

4.3中观层面——职校空间模式构建

4.3.1 刚柔并济的职校空间

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不确定性,在空间设计中采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职教空间多元化及灵活性变化的要求。此模式是从渭南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用地环境,在保证资源共享得以实施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框架性的空间结构模式,能够产生出多种不同规模学校的组织和布局方案,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图8-9)。

4丨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5丨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

6丨土地利用规划

7丨园区整体鸟瞰

8丨园区二期规划平面

9-1丨教学空

9-2丨生活空间

10丨方格网标准化

11丨空间的弹性置换

12-1丨北校区实训建筑

12-2丨南校区实训建筑

12-3丨北校区图书馆

12-4丨南校区图书馆

12-5丨北校区教学建筑

12-6丨南校区教学建筑

4.3.2 高效整合的实训空间

对于以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训资源的共享是职校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依据渭南职业教育园区的入驻情况,园区规划提出基于共享理念的实训空间整合。该整合模式将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平台,从实训空间的通用性出发,将具有同种空间属性的实训建筑进行集中建设,打破了学校之间禁锢,使得校际间的专业可根据具体招生情况进行实训资源的优化配比。

4.4 微观层面——建筑空间弹性置换

采用标准的95m×95m的方格网系统进行职教空间的划分,每个方格内部继续以8m为标准柱距控制建筑布局(图10)。通过8m柱网控制建筑的基本模数,使建筑的位置、开间及进深可在柱网内根据需求灵活变化。在多个方格内建筑可以通过组合、错位、叠加等方式围合形成不同大小、形状的院落空间,创造丰富的室外空间和室外活动场地,使得未来建筑空间具有可变性,多个专业之间的建筑功能可以实现空间的弹性共享(图11)。

方格网标准化模式使校园空间环境呈现出强烈的秩序性,创造了一种具有复制功能的建筑布局方式,可以很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园区快速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有利于增强校园的建筑空间资源的共享。该模式鼓励差异性的出现,这些差异性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组团的变化和易读性。在同一建筑形体的前提下,通过连廊、楼梯间、外装饰色彩的改变,形成不同功能组团的整体印象、不同校区的整体印象,避免“千园一律”的产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对建筑美学以及景观艺术的要求(图12)。

5结语

职业教育园区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空间形式,对于它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次以渭南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为研究案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以城校互动和资源共享做为横贯设计始终的核心理念,在园区用地层面通过城校资源互补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园区用地布局,在职校空间建设层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职校空间模式,在建筑空间层面进行弹性置换的方格网标准化模式的尝试。本次规划通过对互动与共享理念从宏观到微观的逐步落实,确立了园区与城市互动、共享的发展关系,为渭南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同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园区中城校互动与资源共享理念的分析,提出园区的空间共享模式,并以渭南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设计为例,从园区规划用地布局、职校空间模式以及建筑空间置换等层面探讨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模式,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设计予以指导。

关键词:城校互动,资源共享,空间模式,职业教育园区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小良.独立与共享: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上一篇:高校教学秘书论文下一篇:过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