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享空间

2024-07-20

学习共享空间(精选12篇)

学习共享空间 篇1

学习共享空间 (Learning Commons简称LC) 是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在泛在知识环境和协同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发展的新阶段, 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倍受读者欢迎的创新服务模式。学习共享空间不仅是信息中心, 而且是用户的活动中心和学习中心, LC是对图书馆职能的重新定位。LC把信息技术, 图书馆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整合在一起, 突破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限制, 实现了不同机构和服务的融合。

1 学习共享空间的内涵

学习共享空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 它包括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个层次,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整合到一个空间内, 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以及团体讨论的需要, 支持学生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学习和知识的创造。

LC本质上是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体现, LC不仅可以使高校的用户相互协作, 促进自身学习, 挖掘隐藏在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 更能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 最终创造一个泛在时代的图书馆。[1]

2 学习共享空间的构成

尽管每个大学图书馆对于LC的理解不尽相同, 其构成也各有侧重, 但是每个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构成都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部分 (图1) 。[2]

2.1 实体空间的构成

2.1.1 咨询服务台, 提供基本的图书馆使用帮助, 解答一般性需求和方向性问题, 为读者提供接待和指引。

2.1.2 自主学习区, 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 配备充足的参考工具

书方便读者取阅, 提供无线网络, 用于学习和完成作业。为读者创造一个无缝式的信息服务环境。

2.1.3 讨论与协作学习区, 设置能容纳3至6人的独立封闭空

间, 提供计算机和无线网络连接, 配置投影仪和白板, 供用户进行小组学习和研究讨论。

2.1.4 多媒体视听区, 配备舒适的沙发和桌椅, 高配置的计算

机, 各种媒体阅读器, 耳麦, 光盘刻录机, 扫描仪等, 满足读者的视听需要。

2.1.5 报告厅, 安装优质的数字会议系统和多媒体演示系统, 专

业的舞台灯光, 配备视频监控装置, 为举办各种报告会、演示会、新闻发布会、中小型的舞台演出等活动提供场所。

2.1.6 休息区, 设置自动售货机, 提供冷饮、咖啡、小食品等, 配

置多种类型的桌椅和沙发, 给读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息和交流的区域。

2.2 虚拟空间的构成

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是读者学习、交流和讨论的虚拟场所, 其构建的主要目标是整合馆藏数字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系统和平台, 为学习者提供虚拟学习社区和社会网络环境, 提供在线指导和帮助, 支持用户跨越时空的协作与交流。

其构成主要包括:学习共享空间门户, 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参考咨询, 交流谈论板块, 学科信息门户等等。提供虚拟的交流和共享环境, 使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从不同的物理空间汇聚到一起, 和老师、同学、图书馆员、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3.1 空间问题及对策

空间问题是制约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首要问题,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将来可能产生的变化, 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不能满足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需要。对于这部分高校图书馆来说, 必须利用现有空间, 对功能区合理规划和布局, 例如将学生自习室升级改造, 架设无线网络, 增设计算机、饮水机、沙发、桌椅等设施, 把自习室改造成自主学习区和休息区。如果是拟建的图书馆, 则可以在规划时将学习共享空间的规划考虑在内。

3.2 资金问题及对策

构建学习共享空间, 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 并且维持空间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机构, 全部的办公经费都由学校统一拨付, 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 因此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来说也必须根据图书馆自身的经济能力做出适当的调整, 资金宽裕的可以在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上多投入, 全面满足读者需要;如果资金有限, 则可以在协作学习的理念指导下, 先进行小组讨论区的建设, 其他功能区暂缓建设, 并不断的积极争取学校的财政支持。

3.3 人员问题及对策

学习共享空间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 由于空间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包括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但是传统图书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技术力量薄弱。对此问题, 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与其他部门间的交流, 让馆员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另一方面, 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 提高新进人员的学历层次, 根据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 优先选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充实到图书馆的服务队伍里来。[3]

学习共享空间是以知识创造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 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实现了图书馆服务向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辐射与扩展。在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过程中, 要始终贯彻开放、共享、交流、协作的理念, 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加强跨部门协作, 为读者提供无缝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必云, 周凤飞, 冉东贤.论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杂志, 2009, S1:311-313.[1]朱必云, 周凤飞, 冉东贤.论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杂志, 2009, S1:311-313.

[2]朱小梅.打造用户学习中心: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11:83-86.[2]朱小梅.打造用户学习中心: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11:83-86.

[3]李莉.我国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障碍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04:53-55.[3]李莉.我国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障碍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04:53-55.

学习共享空间 篇2

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

基于社会各行各业、政府、公众等对空间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趋增长,对空间信息共享的`背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结合国家提出的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想法,探讨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实现目标、建设思路、平台设计架构、建设内容等.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27(3)分类号:P208关键词:空间信息 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思路

学习共享空间 篇3

一、履行承诺,抱团发展,彰显阳光管理的高度

阳光管理好比一个杠杆,作为管理者总希望能找到一个省力杠杆。泗港小学以“人文化、制度化、规范化、个性化”的理念为支点,通过阳光校务和阳光评价这两个动力点来破解学校发展的难题。

1.履行承诺,构建校务公开新体系

泗港小学推进阳光校务的重要举措是履行“十有”承诺,其基本内容是校务公开有章有法、重大决策有规有矩、公用经费有凭有据、物资采购有本有原、食堂经营有条有理。能积极探索校务公开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基本建立起了“一网、三会、五制”校务公开体系(“一网”即校园网,“三会”即行政会、教代会和教师例会,“五制”即校长值勤制、学生家长评议制、公开栏公示制、重大项目咨询招标制、师生民主评议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务公开模式。

2.抱团发展,开启师资建设新模式

泗港小学着力打造一支拥有“大爱、大气、大智”的阳光教师队伍,重点推行“七星教师”单项评比和“阳光教师”综合评估的评价激励机制。七星教师评比实行积分制管理,分别评出学年的师德之星、教学之星、教科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电教之星、才艺之星。阳光教师的评比实行“1+2”模式:“1”是指师德之星,是阳光教师的首要条件;“2”是指“教学之星、科研之星、育人之星、服务之星、才艺之星、电教之星”中的任意两项。凡是达到“1+2”基本条件的,即自动晋级为阳光教师。阳光教师根据获得七星教师的数量,共分3~7五个级别。为弘扬合作合群合享的阳光精神,他们还加强了书香墨韵团队、文明办公团队、教育科研团队、教学研究团队等群体性社团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呈现了“群星闪耀、团团生辉”的大好局面。

二、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增强阳光课堂的效度

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和“科研”为两翼,通过“学习触动、引领带动、研究互动、评价推动”四轮驱动来生成阳光课堂强大的生命力。

1.学习触动

泗港小学的阳光课堂不是什么另辟新径,更多的是对他山之石的挑选和加工,其核心是“阳光”和“高效”,阳光是师生教与学的积极状态,高效是课堂“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三效合一。为进一步加强对阳光课堂核心理念的理解,重点开展“双友”学习活动,从书本、名师处吸纳阳光、感悟高效。一是“与好书为友”,教师阅览室实行只留样刊制度,尽可能让图书回归教师生活,让教师从书本中主动获取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信息。二是“与名师为友”,先后安排英语教师与云盘小学优秀教师结对,骨干教师与吴江实小的名师结对,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理念更新了,对阳光课堂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引领带动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阳光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必须植根于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说得多不如做得好,我们组建了阳光课堂团队研究工作室,让骨干教师承担更多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的角色,“自上而下”地把课堂的阳光和高效通过示范引领呈现给全体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动主要通过教坛新秀的课题研讨课、教学能手的送教下乡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展示课三种形式实施,有效发挥了骨干成员特有的正能量,自主、主动地为阳光课堂的内涵发展贡献力量。

3.研究互动

课堂教学是阳光教育的核心要素,哪位教师忽视对阳光课堂效度的研究,也就意味着他是学校的边缘人。我们把阳光课堂文化建设定格为常规教研活动的主攻方向,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地践行阳光课堂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行为,阳光课堂研究步入了常态化轨道。依托“教育公平理念下阳光课堂的构建研究”、“生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为契机,以“小、实、快”为原则,鼓励教师自主申报校本微型课题,全员参与实践与研究。通过“七色光论坛”、“三人行团队”等研究活动,在合作教研中提高教学技艺,阳光高效课堂“五自”模式初步形成。全校教师先后在省级以上教育杂志发表文章90余篇,有近20名教师在全市教师基本功、评优课中获奖或作课堂教学展示。

4.评价推动

课堂距离阳光、高效到底有多远,泗港小学有专门的阳光高效课堂标准测量器。是否阳光,具有五个显性指标,即阳光温暖之关爱性(主要体现为微笑赏识、民主公平等)、阳光气息之自然性(主要体现为返璞归真、遵循规律)、阳光缤纷之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因材施教、张扬个性)、阳光普照之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和谐愉悦、整体提升)、阳光魅力之共长性(主要体现为合作互动、教学相长)。是否高效,具有三个隐形指标,即效果、效率、效益的三效合一。“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悖于教学目标,最后用“达标练习”来检验;“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看的是课堂容量;“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

三、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折射阳光德育的广度

大题小做,小题大做,意指阳光德育品牌的建设既要懂得传承,坚持做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活动,又要学会创新,拓宽德育视野,丰富和发展原有的德育特色。

1.大题小做,让同城教育呈现新亮点

泗港小学在江苏省“十一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已经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平等、欣赏、悦纳、融合”的教育主张和“零差异、零拒绝、零障碍、零忽视”的“四零”教育理念。围绕同城教育这篇大文章,从实践层面推行了三项举措,即管理策略上“三个优先”、政策落实上“四个倾斜”、行动措施上“五个对接”。学校专门于3月5日成立了教师志愿者阳光服务团队,下设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社区奉献、党团先锋四个服务小组,目前全校已有79名教师志愿者与153名贫困(学困)生和8个社区成功结对。同城教育已经植根在我校阳光教育这片沃土之上,张家港文明网对学校的阳光服务团队活动给予了专题报道,一些杂志先后报道了学校落实同城教育的典型经验,学校也被评为张家港市同城教育先进学校。

2.小题大做,让养成教育焕发新活力

细节决定成败。在泗港小学校园,楼道里很少有追逐打闹现象,学生们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午餐的食堂里安静有序,学生们不剩饭菜,最后一个吃完饭的学生离开时把桌椅摆整齐后才离开;放学的时候,放学路队在短短几分钟里就排列得整整齐齐,离开时齐声和班主任老师说再见。事实上,这样井然的秩序可是来之不易。泗港小学自2011年开始实践养成教育“非常10+1”行动方案,开始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由德育副校长亲手抓。“非常10”指的是学生需要强化的10个常规,学校将其编成了《十好儿歌》———走好路、行好礼;出好操,扫好地;吃好饭,唱好歌;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作业,说好话。人人争戴七色花,“七色花”是这10个常规相对应的奖励。而“1”是指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学习好人好事,宣传好人好事,争做好人好事,鼓励“日行一善”。在每个教室的墙上,都张贴着一张“阳光点点卡”,上面粘贴着本班获得的“七色花”,学校每个月都要根据各班获得“七色花”的情况来进行评比和表彰,使班级之间形成了你争我赶的态势,学生们都努力争做文明少年。

四、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提升阳光体育的速度

体育搭台,文化唱戏,就是弘扬体育传统,丰富特色项目,拓宽体育视野,培育特色文化,最终为阳光体育品牌发展提速。

1.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加速丰富特色项目

篮球、冬季三项、大课间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的传统项目,但成绩只能属于过去,传统项目想要保持长久不衰,唯有自加压力,加倍努力。篮球项目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男女队伍教练“双肩挑”,极大提高了队员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壮大了球队的整体气势,有效克服了队员青黄不接的现实困难,女队再接再厉获得了张家港市第11个冠军,男队朝气蓬勃蝉联张家港市亚军。冬季三项落实长效机制,能根据竞赛规则的调整,坚持每天训练半小时,训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竞技成绩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市团体总分第一、第二的位置。学校把达标运动会、阳光伙伴、独轮车作为阳光体育发展的新项目,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非常“6+1”的团队作用,既强调责任到人,又做到通力合作,力争通过体育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加速这些项目的成长。

2.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加速培育特色文化

阳光体育仅有特色项目的竞技成绩是不够优秀的,培育体育特色文化势在必行。一修女篮成长史。校报《阳光教育报(综合版)》开辟了“女兵不怕远征难”专栏,全面报道女篮队伍的成长历程。组建女篮精神主题教育馆,广泛征集球队的感人故事、珍贵老照片、具有纪念意义的球衣球鞋等重要史料,为女篮队员的成长树立标杆。二办校园吉尼斯。主要借“校园吉尼斯”这个台唱“体育文化”这出戏,把田径运动会、冬季三项比赛等校级体育赛事的结果均纳入校园吉尼斯范畴,校园吉尼斯涉及到体育类的项目多达10多个,学生参与挑战的过程也是女篮精神的学习实践。三辟体育文化点。校园文化融入了很多的体育元素,健美馆的墙壁文化体现了学校女篮辉煌,底楼侧厢文化长廊体现了体育传统,校园景点“自强不息”既是阳光精神的寄托也是女篮精神的写照。

学习共享空间 篇4

1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C)是在数字化时代为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和新型服务模式。它的核心要素包括: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指导学习研究一站式无缝服务。IC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工作站,为用户提供动静皆宜的学习环境,既可以讨论学习,又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取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在参考咨询人员的热心帮助下,解决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和专业上的问题,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支持学习和教研的环境。信息共享空间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二是适应性,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三是灵活性,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四是公共性,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场所,它是信息共享空间得以在许多大学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共享空间(LC)突破了图书馆围墙限制,在校园内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机构融合和服务融合。学习共享空间不仅把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服务和其它相关服务整合在了一起,而且通过机构改革打通了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的联系,使学习更加便利化,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一般包括计算机工作台群集、IT服务台、集体研究空间、多媒体制作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咖啡休闲区等基本要素。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挑战

2.1.1 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这为学习共享空间服务提供了应有的基础。但是,大多数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开发、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更多便利。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学习共享空间服务,吸引更多用户利用学习共享空间的关键。

2.2 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空间成败与否取决于员工,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人员问题。人员的配备和选择是LC建设的关键。在选择人员时不仅要考虑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否具备广博的知识,是否具有合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责任心,LC的各种工作人员必须对信息共享空间负责并保证其正常运转。只有具备良好素养的人员担任学习共享空间的工作者,才能为用户解决各种复杂而专业的问题。

2.3 资金预算方面的问题

学习共享区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基础上,所购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软件、硬件配置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多媒体实验室、会议研讨室、小组学习室对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的配置要求更高,还要求有投影仪,或是大型等离子屏幕。因此,进行IC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4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LC整合了多种服务功能,必然会融入资源、技术、服务等各方不同的特质。将LC定位于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服务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新的、有利于合作协调的业务流程与管理办法,保障服务部门、资源建设部门等完美合作。无论是采用联合管理还是独立管理机制,始终要保证LC的所有服务对用户来说都应是无缝的。为了使管理有效运行,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协议,建立良好的用户LC反馈渠道,并匹配适当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报告制度,同时还需要重视效果评估,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

2.2 机遇

虽然说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及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机遇。如:

2.2.1 提升了学习效果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无缝学习环境,充满着无限生机,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富有成效。

2.2.2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图书馆来说,已经没有人还在讨论图书馆是否还能够生存,而是在讨论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通过怎样合作与协作才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机会,图书馆已经被认为是大学校园的学习中心,在大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其他合作部门来说,通过服务形式的转变,借助于学习共享空间,使自己的服务更有效地提供给用户,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效率,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从而提升了本部门的服务形象。

2.2.3 从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开展,校内相关服务机构之间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更加紧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运作效率,为学校的战略方针提供很大的帮助。

3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对策

3.1 实行机构改革,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机构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服务、信息检索、知识生产、教学方式日益数字化,并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高校的图书馆、IT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还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难以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检索和数字化学习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应当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深入融合,建立统一的高校信息服务机构。

拓展学习共享空间,融合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要继续推进横向的拓展,进一步将教学管理中心等教学服务部门整合进来,实现图书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一体化。从纵向上要继续深化服务,充分发挥机构融合的协同效应,整合教学演示、学习对象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与实施等相关工作,面向课程建设、知识创造、学习指导、学术交流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其中学习对象是任何能够被重复使用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和印刷型文献资源。

3.2 促进馆员素质的提升,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的LC工作人员是来自多方面的专家和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学习资料中心或某名牌大学学院的学术带头人等,他们每个月定期开会讨论合作服务计划、讲座和设备的使用规则。这是保证教学与课题研究、支持技术创新、完成建设LC任务的重要支撑因素。对策:合理地安排LC的服务人员,争取多向合作,是LC建设成功的关键。同时,LC还要保持与图书供应商、软件供应与维护商、设备供应与维护商等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保障相应信息资源、工具资源、设备资源、咨询工作、培训工作等协调稳定。

面对LC环境下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应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对馆员培训的内容应依各馆要求及具体岗位而有所不同。要完善LC的人才梯队建设与知识结构布局,就要开辟广阔的人才引进渠道,并将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和充实LC的人才队伍。

3.3 着重服务管理与质量评估

服务是LC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拓宽工作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基础。要通过质量评价和跟踪不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用户信息反馈找出问题,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在构建LC的物理空间和内容规划时,还需要重视效果的评估,要考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用户群参与的评价模式。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反应出LC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否实施了适应用户需求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否制定了应时的培训与指导计划,是否真正达到了优质服务的目标。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LC运行的成效,以及将来如何开展LC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阶段和重要分支,是图书馆为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读者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的需求,与校园内其他学生服务部门合作营造的新型协作式学习环境。除具有信息共享空间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学习共享空间更加强调通过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对实现图书馆服务向整个校园的辐射与扩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选项。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的理念,加强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的有效融合,注重跨部门与跨学科人员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共享、协作与互助的组织文化,为读者提供无缝和透明的服务最为重要。

摘要:本文论述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探讨了我国高校建设学习共享空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机遇与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连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71-73.

[2]王洪华.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9(4):73-74.

[3]樊会霞.创建大学信息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潮流[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68-70.

[4]李瑛.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0):1-3.

[5]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6]朱永武,蒋仁营.依托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构建学习共享空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3.

学习共享空间 篇5

浅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要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提供灵活配置的、集成的、动态的新型信息服务,为用户的学习、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同时,要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整合做充分的分析,立足于现实情况引入功能整合的理念,实现其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另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是信息共享空间顺利进行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 者:梁宏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省曲阜市,273165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9 22(4) 分类号:G250 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背景 篇6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2-02

一、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到馆服务的冲击

随着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了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存储和获取的途径与方式,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了冲击,尤其是到馆用户人数减少,一些大学的管理者甚至公开置疑图书馆的未来。虽然不能以到馆人数来考量图书馆的整体效益,但对传统的到馆信息服务的冲击却很大。图书流通率下降、电子阅览室使用率降低、空间的闲置等都给图书馆管理者带来压力。在今天,图书馆将如何提高用户的到馆率,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开放、多元的服务,增加图书馆对用户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方面来说,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舒适的人文环境、专业的咨询服务是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没法比的。图书馆要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依托技术的支持,提供信息咨询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技术和科研、学习、交流等进行整合。图书馆将提供更开放务实的服务,尽量缩短图书馆各类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较之从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要求多任务、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方式。传统的模式是读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去技术中心处理数据,在课堂上完成学习或讲授任务。但是,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今日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这几项任务。OCLC的一项报告中通过调研得出,读者喜欢、也习惯于“无边界”使用各种分布式信息服务。这种多任务(Muhitask)信息查询、信息获取、处理方式和服务环境,让读者轻松地边喝饮料边阅读,还不会耽误与同行的交流和自我休闲。

2.用户要求图书馆支持和提供E-Learning。学习环境E-learning是基于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与教学模式。E-learning是一种具有充分体验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与研究方法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不局限于时空的变化,无论是在办公室、家庭或其他空间都可进行学习;学习的交流更加方便,具有和以前不同的全新沟通机制。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自主式应用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信息行为的改变,获取数字化信息知识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迫切要求。读者要求对信息获取及其相关的各项服务直接融入学习过程之中,由对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转向集成化、一站式、个性化的检索利用方式。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能够直接进入用户的学习空间和信息获取空间,将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推送到读者的学习活动第一线、直接融入到读者学习研究过程中。

3.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提供团体协作。读者越来越感到个人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不足,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为得到充分的鼓励,学习小组方法逐渐盛行。在国外的高校中,许多课堂作业不是布置给某一个学生的,而是布置给一个协作团队的,协作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怎样为协作团体式学习提供研究空间和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的开发点。

三、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和再利用

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导致了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末就开始显现出来,甚至产生了图书馆“无纸化”的论断。图书馆馆藏正在经历从纸质文献为主(P-first)到数字化资源为主(E-first)的转变。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使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变得更便捷,也使得图书馆没有必要独立保存所有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献。这种馆藏结构的变化使许多图书馆开始考虑纸质文献馆藏的使用效益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减少复本量、对使用率较低的纸质文献密集存放、缩减纸质期刊的订购、不再保存过期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纸本文献等。这使一些图书馆的局部空间出现闲置现象,产生空间重组和再利用的问题。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这种变化在21世纪就更显突出,如斯坦福大学就认为图书馆通过强大的检索工具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检索,到2020年,其图书馆将不会保留印本资料,较早的印本资料将会被数字化使用,图书馆将从存储印本书刊中解放出来,转向为研究和学习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而利用这些不断解放出来的空间提供用户更高效的服务,将贯穿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生涯。从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一直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读者开始怀疑图书馆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有人甚至已经说,传统的图书馆可能不再被读者需要了。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来应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顺应读者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方面。1990年,菲利普·托姆帕金斯(PhilipTompkins)就提出的构想,建设一个整合了教学、信息和交流资源的新的空间,为读者的学习服务。这一构想同时也在每一个图书馆决策者的脑中闪现,并最终将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21世纪IC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与研究型图书馆最先应运而生。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便利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可以一站式地享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更突出的是这个空间开始为读者的学习提供各种服务,为每位读者学习提供舒适、安静的空间,同时也为协作团体的学习和讨论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可以打破图书馆以“静”为主的传统;甚至有的IC还设置了休闲区,供小憩、交流之用。正如有学者描绘的那样:“大学生们不仅可以像过去那样阅读、写作和学习,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上网、玩游戏、听音乐,还可以与朋友、同学、教授及其他有着共同思想的人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所以,读者们很多时候都愿意呆在图书馆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到图书馆复习。

学习共享空间 篇7

1 电子阅览室的现状分析

作为电子阅览室, 其功能应该是通过硬件、网络、数据库为平台, 提供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场所, 为师生提供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检索服务,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保障。但从近几年我馆电子阅览室的运行情况和其他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来看, 没有真正发挥其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资源的配置问题:由于电子设配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加之在建设过程中因为资金的问题, 硬件升级不能及时到位, 导致设备的运行速度和功能比较落后, 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经过长期使用, 设备的老化, 故障率提高, 导致一些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影像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二是网络环境建设方面:随着网络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结合, 手机、笔记本等一些高端无线网络的全覆盖,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此造成电子阅览室硬件资源的严重闲置。三是资源利用的效率方面;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上, 学校领导还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从教学到科研, 凡是与医学信息和教学科研相关的数据库相对齐备;每年投入了大量经费和人力到信息服务当中;但从这些数据资源使用情况来分析, 每年呈下降趋势, 信息下载的流量相对较低;综其原因, 除网络资源覆盖的面不断扩大外;还是从信息的推介上, 没有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网络、数据库资源;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图书馆的资源知之甚少, 部分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图书的借还上, 没有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引导读者, 导致电子阅览室软件资源的浪费。四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方面;虽然从硬件、环境、服务等方面都进行了改善, 上机的人数也在不断提升, 但从现有电子阅览室读者的调查和上机学生的了解可以看出, 近90%的学生将电子阅览室仅仅当做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 基本等同于网吧的功能;很多学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和和聊天当中, 不仅没有提高个人的学习需求, 而且消耗了宝贵的时间, 无形中对这些读者在学习上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五是在信息资源的管理方面;馆员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 工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设备维护, 卫生保洁, 基本的操作层面上。缺乏对工作中问题的判断分析, 更谈不上有创新性的信息推送, 资源导读等主动性服务工作, 导致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始终处于低层次, 一些好的资源无法推送, 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存在, 从馆员的发展上, 最终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持久的提高。

2 学习共享空间概述

学习共享空间的诞生源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 而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在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中逐步总结后建立起来的, 从电子阅览室单一的以上网为主的功能上建立了独立成型的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包括多种要素和功能, 除了配备大规模的电子设备外, 更重要的是, 采集和购置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各种办公和学习软件, 开展个人或集体学习和研究, 接受一站式的多项系列服务。学习共享空间的建立就是将图书馆不同部门的数字化服务和传统功能整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新的服务功能, 贯通了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的沟通, 使学习的渠道更加广泛, 增强了读者学习的吸引力, 提高了学习效率, 改善了学习环境。

学习共享空间正是继承了信息共享空间的诸多优势, 正在从一个信息共享转化成信息缔造, 从现有的信息资源中不断挖掘并产生新的信息, 使之成为信息开放的源头, 真正成为信息的资源中心;从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 以不断适应多方位的学习需求。

3 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职能

在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 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 而且可以更好的优化图书馆内部空间, 提升图书馆服务内涵;通过整合图书馆现有服务队伍、服务平台、服务措施以及服务的资源, 总体上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深化图书馆服务内涵。从西方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背景与实践观之, 学习共享空间是大学里的一个动态合作式环境, 常常在实体上表现为图书馆, 用信息、知识为学生学习和研究需要提供帮助。它将个人和组织学习空间相结合, 提供深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包括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各种来源的指导。因此, 我们还是要关注读者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环境创设, 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和研究, 使学生学习更容易并更加成功。简单地说, 学习共享空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站式服务, 服务对象为全体师生, 提供信息技术、多媒体及参考咨询服务, 学习及其环境更加活泼、多元、开放及自由, 提供便利空间和相关设备协助群体团队学习、协同合作、开展知识创新。

4 电子阅览向学习共享空间转换的设想

4.1. 建构学习共享空间的原则以人为本, 以读者的角度, 提供的服务最大化。一是保障教学科研的需要;改进原有电子阅览网上资源浏览唯一的功能, 集多功能为一体, 以满足不同读者需求为基础。二是提升服务的质量和范围;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设备、场地、人力资源, 最大限度提升设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做好信息资源的储备,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 建构学习共享空间的设想从今后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上要做科学合理的配置, 借助图书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 从信息部、技术部、阅览部、流通部等不同的部门整合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针对不同读者需求, 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 在整合图书馆信息情报资源和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 发挥信息咨询台的基础性咨询、设备简单维护管理、读者培训等功能。一是建立读者学习专属服务, 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根据读者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空间扩大, 特别是为满足一些研究生科研人员做课题的需要, 整合一部分专属个人学习区域, 供读者自习、上机、信息检索服务, 并提供必备的电子设备。通过这个服务, 为大学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保障, 创造良好的科研、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无形中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二是继续完善图书报刊资料检索参考服务根据现有期刊阅览室和流通部具体情况, 划分一块区域作为图书报刊资料区。考虑到阅览部现有报刊的阅览率不高 (特别是专业类报刊) , 有些期刊大多读者都不知道, 还没有意识, 在这个区域内精选部分报刊供读者阅览, 以提高期刊的阅览率。另外流通部部分医学著作流通量不大, 还有些畅销类书的借阅宣传力度不够, 读者知道的也不多;为了加大畅销书的宣传, 精选一部分常用数目及畅销书 (只放一个副本, 不外借) , 提高这类书的使用率。

因此, 在推进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使用率, 更好发挥图书馆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观念转变的同时, 还要注意人员的安排, 做到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各类人员服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特别是要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经验给予足够重视, 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图书馆的优良服务传统, 重视图书馆员在参考咨询等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学习共享空间作用

学习共享空间可以满足职工、科研人员、学生个性化信息需求, 为其提供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的共享平台。在这样一个学习工作的空间中, 读者可以通过直接与读者、工作人员、技术专家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学习共享空间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间中配备的各种信息设备, 获取网络信息资源。这种服务可以直接融入读者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 从而推动其学习, 提高研究效率;学习共享空间可以集资源共享、空间开放和集体学习科研合作方式为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图书馆转变传统被动式、分散式服务理念, 整合馆内资源与部门, 增加服务项目, 实现“让资源围着用户移动”, 提升图书馆在大学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信息服务环境和一站式服务, 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地支持, 扮演着大学教育的支撑角色。

6 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职能

6.1 学习共享空间与学科化服务目前大学图书馆正置身于网络环境之中, 网络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基于文献、基于物理图书馆的服务到基于知识、基于用户的服务, 是图书馆服务的重大转型与变革。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 迫使图书馆必须重新审视存在与发展的基点, 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与功能, 重新确立自身的价值与任务。环境变了, 用户的需求变了, 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动态地适应和改变。这是用户的需要, 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必然选择。上海大学正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 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图书馆地位越来越重要, 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学科化服务空间与渠道, 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建设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为用户排忧解难, 为学校发展、为学科建设等提供文献保障服务。

6.2 以学习共享空间为基地具体开展学科服务学习共享空间作为图书馆服务探索与发展的重要产物, 其理念所包含的服务思想, 其实体所展示的服务空间, 其内容所聚集的资源布局等对于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学习共享空间以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馆员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 我们可以以学习共享空间为基地, 通过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信息推送活动, 全方位开展学科服务, 满足学科需求, 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准。

总之, 尽管在大学校园内处处存在着学生学习的场所, 但是, 作为图书馆仍然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的首要选择, 因为这里不仅藏有丰富的纸质书本, 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 这些各类阅览室空间以及各自的馆藏资源共同组成了校园的重要学习空间。而且这个“空间”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包括传统的阅读功能同时包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提升, 信息传递的高速运转, 为适应更高层次信息技术环境变化和教育方式的改变, 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功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变革, 从工作方式到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 作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 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改进服务职能, 提高服务的范围。图书馆应通过融合文献信息服务和IT服务, 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并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 突破图书馆围墙的限制, 实现图书馆与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的深入融合, 逐步向学习共享空间发展转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习共享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连分.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4) :71~73.

[2]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3) :7~10.

STOCK共享办公空间 篇8

原有的5层建筑是利用集装箱的框架搭建而成的, 层高较低且没有窗户, 完全是一个被金属包裹着的毫无质感的空间, 因此我们首先在面向道路的一侧开了两排大木窗。建筑建在一个有坡的道路旁, 并无醒目特征, 所以我们在旁边种了一棵12 m多高的红杉作为标记。因为种植区域宽度只有1.8 m, 我们尽可能地压缩红杉根部占据的空间, 种在高坡处, 其他植物根据近大远小的视觉体量效果以及由浅入深的色调进行排布。入口处以一扇曾经服过十年役的海运集装箱的箱门作为大门, 通过开合体现一种日式门帘的效果。

约10 m长的厨房正对着一大片自由空间, 如同舞台, 传出的饭菜香味不仅勾起人们的食欲, 更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基于共享办公空间使用者的心情、活动以及工作内容不同的情况, 我们特意设计了更方便于沟通交流的、可塑性较强的家具, 诸如组合在一起像围坐在地炉旁的凳子, 拼在一起可作架子的墩椅;相同的家具不超过3件, 人们可以根据心情选择当天的座位, 这种自由的位置更换能够保证工作时的愉悦感。

“共享”这一行为游离于集合和分离之间。共享办公空间必须兼具促进使用者交流和保障使用者个人时间的可能, 为此需要把空间细分, 让每个小空间都具备特有的功能, 或是让一个大空间具备形态上的可变性。本项目属于后者, 但基于人体尺度的家具同时满足了前者的个体化条件。这样就保证了在集合使用空间时能反映每个使用者的个性, 分离使用空间时能保障每个使用者的个体独立性。

绿色植物与铁质柜台的设计反映出了建筑的个性及设计者对其的期待, 一方面期待该项目能如同矗立的树木一样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另一方面则期待使用者能在这里迅速成长。这样的配置方式在服装店和餐厅的设计中司空见惯, 但在东京的共享办公空间中却并不多见。

学习共享空间 篇9

1.1 信息共享空间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览习惯、学习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面临着与新型学习生活方式脱轨的危机,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在网络环境下的生存价值,从而更紧密地融入到读者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深化职能、拓展服务来提升价值。在此背景下,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IC通过投入专家、馆员、技术人才智能,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自动化设备等最新技术设备,整合馆内外实体和虚拟资源,使得图书馆与相关部门形成良好的资源协作,为从事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用户在同一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一种特定空间[1]。

IC是空间、资源、服务的有机整合。所谓空间,是IC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学习风格与研究习惯而营造的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实体场所。资源是IC基于空间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IC在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完备周到的服务,如联合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其中一站式服务是IC的灵魂所在。一站式服务强调融入用户学习、研究过程,为解决用户实际问题提供资源或技术上的帮助,这恰恰与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宗旨相吻合。因此IC的一站式服务是我们将IC与学科化服务结合起来,创建新型用户服务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1.2 学科馆员服务

医院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汇聚有不同专业的临床医、教、研人员,他们有着相近的科研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研究习惯、行为方式等,有着相对集中的、对于学科知识与服务的共同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图书馆应开展更为专深和细致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任务的不断复杂化,用户更希望图书馆能够融入其学习、研究的全部过程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化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化服务应运而生。

所谓学科馆员服务,就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制度为主要形式,按照学科、专业融入用户整个学习、研究过程并以解决用户实际具体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2]。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面向临床各科室,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入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因此,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将IC与学科馆员服务结合起来,创建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的更为专业化、细致化的学科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SIC)服务。

2 医院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医院SIC的构建要求将IC的空间、资源、服务三要素与学科化信息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IC与学科化服务的无缝集成,确保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的实现。

2.1 空间规划

学科IC的馆舍空间布置是实现功能的重要一步,各功能空间布局要合理紧凑,强调连贯性和整体性,以便集成各项服务;同时,各项服务之间又要有很好的隔离,以保障各项服务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此外,环境还要优雅舒适。按空间的不同服务功能,主要可分为:

2.1.1 参考咨询台。

应处于学科IC最为显著的位置,引导师生使用学科IC,详细介绍学科IC的各模块布局、功能、设施,消除师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设施的技术障碍,解答师生学习、科研中的疑惑。咨询台除了解答常识性的询问外,对于咨询台无法回答的学科问题,应及时提交给学科、技术专家,做好师生与专家之间的沟通桥梁。此外,还要对咨询问题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库。

2.1.2 集体工作区。

是读者交流学习、协同科研创作的讨论空间。该工作区建议直接设置到临床各科室,可分为两空间:一个是配备有计算机等设备的协作工作区,学科小组成员在专家和馆员指导下,合作研究、共同创作;另一个是没有计算机的小组讨论区,学科小组可以开展讨论,启迪思想。

2.1.3 个人学习区。

是师生查询检索资料、阅览思考、个人创作的安静空间,也分为两个空间:一个是传统纸质资料阅览区;另一个是电脑学习区,主要用于检索、浏览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撰写论文,制作多媒体文件。该工作区参考利用图书馆原有的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避免重复建设。

2.1.4 文献资料区。

主要是存放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和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缩微资料、光盘资源等。

2.1.5 多媒体教室。

主要用于以授课方式传播知识的空间,是学科专家传授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学科馆员教授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技术专家讲解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的空间。

2.1.6 多媒体功能区。

是一个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的空间,用于师生自助使用。多媒体空间可以集中于一个空间,并通过网络连接各功能区的计算机,也可以是分布式的,把多媒体设备分散融入到其他各功能区。以上各部分的设置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而应该是互相融合,充分整合各功能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2 信息资源建设

传统纸质资源的建设,应精选图书馆的学科资源,结合专业科室的资源,动员医护人员共享科研成果。整理、序化这些资料,编制书目、题录、简介、文摘和综述等二、三次文献,并制定IC馆藏的OPAC。数字资源的建设,应凭借图书馆订购的丰富专业数字资源,收集网络开放存取免费资源和其他网络专业学术信息,将所需要的专业学科知识经过比较、去重、排序和标引后,制作同一的学科跨库检索界面。学科IC信息资源的建设本着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和适合性的原则,不断更新。此外,还可以利用Web2.0构建开源知识库,设立博客聚合等,共享专家、教师的学习工作经验。

2.3 软硬件资源配备

IC的建设对软硬件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硬件方面具体的需要有无线和有线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图书自助借机器等设备。软件方面需要安装有写作阅读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AdobeAcrobat Reader、CAJ文件浏览器和超星阅读器等;多媒体处理软件,如OCR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还要有学科方面的辅助软件,如医学统计软件等。

2.4 人员设计

学科I C需要一支高素质、多样化、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团队,在人员选择方面要考虑资源、服务、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的兼备合作。

2.4.1 学科专家。

主要是由两三位专科资深医师组成,解答馆员无法解决的专业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科最新动态、科研成果的推送,专业知识的讲授,高层次学科问题的解答。

2.4.2 学科馆员。

是医护人员与学科专家之间的联络员。主要收集学科信息资源,整理学科知识库,对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层面的加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并培养医护人员信息素养。

2.4.3 技术人员。

主要指导读者使用计算机以及各种多媒体设备,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培养读者的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技能,保障整个学科IC良好运行[3]。

3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

学科IC服务作为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一部分,文献传递服务必不可少。在院系教师的协助下,学科IC的信息资源更丰富、专业、新颖、合适。学科IC除了提供基本的文献传递外,服务内容还有如下几方面:

3.1 信息增值服务

信息增值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图书馆的信息增值服务主要集中在对信息外表特征的整理,深入信息知识单元的加工较少。学科IC集合专家和馆内学科馆员深化服务,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学科知识库的开发、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增值服务。

3.2 学科参考辅助服务

学科IC邀请学科专家定期讲授专业知识,延长专业化咨询时间,深化咨询层次,整理常见问题,举办讲座,并建立学科知识库。提供空间、资源和人才,辅导读者撰写论文,配以完善设备协助试验工作,为小组学习讨论和个人安静学习提供舒适的空间。学科IC积极参与临床医护人员课外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医护人员的“第二起居室”。

3.3 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能力培养服务

学科IC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基地,学科IC通过开设文献资源检索课,协助医护人员检索资源并答疑解惑,增强临床科、教、研人员的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对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全面的指导。学科IC的设立本身就是对医护人员信息素养重视的结果,医护人员在与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在学科IC共同工作学习,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计算机技能,提高了信息素养。

3.4 多媒体服务

学科IC为读者提供自助的打印、复印、扫描、光盘刻录服务。开发可视化信息检索服务,挖掘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对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类型信息进行阅读、加工制作和输出,并相互转换各类型媒体资源,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让读者更直观明了地获取信息知识。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以读者为本,以学科为龙头,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在医院图书馆实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多层次(文献、信息、情报和知识服务)、全方位(采集、分编、加工、布局、管理、使用、环境)、网络化(网络查询、在线咨询、网上下载、学科导航等)、一站式(检索、借阅、咨询、导读、培训、信息、查新、情报等)、定题式(对重点项目与课题实行定题定向服务和打包等)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图书馆自身的吸引力,是医院图书馆改革方向和重点,是防止图书馆被边缘化的根本措施。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其空间、资源、服务的无缝集成以及专业性、动态性、灵活性、协作性等特征,不仅有力支持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而且其以学科化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将成为图书馆在信息化大潮中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错位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馆员服务都强调直接融入用户整个科研过程,并提供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这为二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文章从两者共性出发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科服务的医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设想,并从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科馆员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科馆员,医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2):82-89.

[2]王丽丽,等.基于学科馆员的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7):883-884.

关于高校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 篇10

1 IC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1.1 IC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它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通俗地讲,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是大学图书馆的心脏,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学生、教师、技术专家、图书馆员、写作指导教师、教育设计师和其他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1.2 IC的特点

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环境。美国学者罗伯特·希尔(RobertA。Seal)认为IC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12]。其中普遍性(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适应性(utility),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现实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公共性(community),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在此意义上来讲IC一是鼓励用户长时间在此停留和工作,参考咨询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联合为其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二是它根据用户提出的需要,将各种服务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1.3 IC的优势

IC具有的优势:(1)用户在图书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用户教育中心的作用;(2)采用先进技术支持用户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获取必需资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3)向用户提供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功能进一步加强;(4)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将信息资源处理成自己需要的形式(word文档形式等)。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易用"空间的功能;(5)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组织模式,图书馆成为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先锋。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因此,除了具有传统的纸质资源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图像文件、检索帮助和网络入口等信息资源,同时集成高性能工作站和打印机、多媒体等外部硬件设备。

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家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缩微胶片和多媒体,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确保信息共享空间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场所。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设置

空间问题也是构建一个成功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因素。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来设计出不同的区域,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它至少包括:(1)一个安静的供个人计算用的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喧闹的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喧闹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2.3 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构成

人员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运作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由图书馆员、专职的计算机专家和接受过图书馆和计算机培训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前台接受服务并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他们会建议读者到专家或相关办公室咨询。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由经过基本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学生助手、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日制计算机咨询人员和图书馆员组成,采用一种梯级服务方法,简单的问题由咨询台前的学生回答,较困难的问题由坐在后面的图书馆员和计算机专家回答。

2.4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构建

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科研活动,需要不同学科的多种资料,许多图书馆加强了与其他院校或院系单位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完善的服务。这种信息共享空间的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时面临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由于技术成分和在线资源的加入,图书馆员的服务变得更加复杂。显然,传统的参考咨询模式不能较好地服务学生,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种集成的、动态的服务模式,以便为用户甄别、检索、处理和发布各种格式的信息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因此,在规划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时,图书馆员必须以相互协作为前提,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为用户提供恰当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在于用户的使用和支持,针对用户、吸引用户、抓住用户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不论图书馆怎样改革和创新,都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始终把用户的需求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广大师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将工作重心偏向全校师生、了解并迎合他们的需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将IC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构建IC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

3.1 IC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迎合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创建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即"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服务模式,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3.2 IC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和资源环境,顺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

现代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空间是小范围的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供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在IC里,用户可以很好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用户也可以与图书馆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者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图书馆员明确掌握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总之,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信息资源的、鼓励学术交流讨论的空间,顺应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必定会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地位。

3.3 IC注重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馆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

IC培养用户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需要信息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具备这些信息能力的用户,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轻松而且得心应手。同时,信息共享空间也十分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信息服务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创造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推动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信息共享空间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特点及具有的优势,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构建

参考文献

[1]瞿学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2):25-29.

[2]管进.高校图书馆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15-18.

[3]谭泽红.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44-46.

[4]倪代川,任树怀,季颖斐.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图书与情报,2008,(1):41-42.

[5]虞莹.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4):6-9.

学习共享空间 篇11

互联网进一步普及,推动弥合数字鸿沟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各国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蜂窝网络已覆盖95%的人口。预计2016年底,全球固定宽带用户数将达到8.84亿,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到36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有75%和50%的用户带宽达到10Mbps。截至2015年底,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83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最不发达国家都已实现宽带委员会提出的价格可承受性目标。过去一年,全球IPv6增长翻番,有力支持未来基础设施的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保持创新活力。信息通信技术继续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2015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内,计算机技术类、数字通信类和电子机械类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前三。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的全球十大科技突破性技术中,涉及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占6项。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规模高速扩张。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2%,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从2015年的0.14万亿美元将增长到2020年的1.03万亿美元。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出现,对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和专业分析、庞大计算能力等的需求,培育了新的市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三者结合,成为向各行业渗透的重要切入点。智慧城市项目全面启动,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

弥合数字鸿沟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互联网用户保持增长,从2015年32亿提升至2016年3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1%,但仍有半数以上人口未使用过互联网。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超过80%,而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网民数量(2.7亿)普及率仅为23.5%。金砖国家果阿峰会认为应采取多维度、包容性措施,致力于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和技术鸿沟。

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交流互鉴不断深化

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多样性。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对保护文化创意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WSIS十年审议决议提出要用数字技术保护和记录文化遗产。G20杭州峰会《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主张要通过网络空间繁荣文化,认可多语言原则的重要性。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将年轻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宽容的态度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互联網对多语种的支持让更多文化内容得以展现。人类文化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空间持续繁荣,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语言地图”项目,促进世界语言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互联网应用所能支持的语言种类已超过300种,网络的包容性让更多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多语种域名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包含保加利亚、印度等39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申请的53个多语种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字符串通过ICANN评估流程,其中43个已入根。

移动社交平台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提供便利。移动社交平台对文化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2016年移动社交用户达24.4亿人,成为人们网络社交应用的主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翻译软件等应用取得显著发展,进一步便利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各方共享数字红利

各国和地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互联网媒体和数字物流等领域,创新型ICT企业和互联网初创企业正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2015年以来,欧盟推动数字化单一市场建设。2016年,G20杭州峰会宣布将数字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OECD召开的数字经济部长会议确认了数字化议程的四个关键政策领域。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互联网推动更多跨境货物、服务贸易,使更多消费者和企业摆脱国家边界限制。据预测,2016年,全球电子商务零售市场规模将达1.9万亿美元,其中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将达0.51万亿欧元,中国网络零售额将达0.8万亿美元。

数字红利有力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通过消除信息障碍、优化要素配置等,降低了全社会的信息、交易成本,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使得边远地区、贫困家庭以及各类弱势群体的人们都有机会享受数字红利。

网络安全问题凸显,国际社会积极应对

多国和地区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2016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或完善网络安全战略规划,颁布法律法规,设立专职机构,完善机制建设,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培育网络安全文化,加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

关键基础设施和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重点。各国政府纷纷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发布政策和标准,开展专项行动,着力提升防护能力。各方高度重视数据保护的标准建设,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探讨分享最佳实践。

各方积极应对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威胁。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严重危及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各国致力于通过跨国司法与安全合作,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防止将技术、通信和资源用于犯罪或恐怖主义目的,根除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潮在网络空间传播的基础与土壤。打击网络犯罪的双、多边合作机制相继建立。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展积极,新成果令人期待

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对话积极活跃。第五届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会议聚焦网络空间国家行为规范及国际法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适用、信任措施等问题,取得良好开端。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发表《塔什干宣言》,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制定网络空间负责任国家行为的普遍规范、原则和准则。G20、OECD、金砖国家、东盟等均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网络空间的威胁与挑战。

国际社会积极推动互联网治理体系构建与完善。更多国家强调尊重各国平等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认为应在尊重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2016年WSIS与IGF启动新的十年进程,支持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治理主题。G20杭州峰会一致认为互联网治理应继续遵循WSIS成果,强调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技术团体和国际组织等各方应根据其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充分、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国际电信联盟(ITU)、世界经济论坛(WEF)等国际机构持续讨论网络空间发展治理问题。IANA职能管理权移交完成,各方期待ICANN进一步国际化。

国际社会持续致力于儿童在线保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制定行动计划,推动各方参与,开通投诉热线,开展国际合作,有效打击网上儿童色情,治理网络欺凌等。第二届“儿童在线保护”(We Protect)全球论坛上,41个参会国共同签署联合行动声明。

展望未来

世界互联网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将呈现如下趋勢:

1、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在全球互联网发展中保持令人瞩目的势头,数字鸿沟问题仍然备受关注,数字红利逐渐惠及全人类,以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

2、网络空间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网络文化日益繁荣,文化多样性获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3、各国将继续保持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尊重网络主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4、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共享、共治”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5、网络安全和互联网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将在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探析 篇12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被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 (John Portman) 引入他的“人看人”的旅馆之后, 这一特殊的空间形式在现代公共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的逐步深入, 以“生态”为目的的共享空间设计应运而生, 然而实际使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常常出现室内环境舒适度差和空间能耗过高等问题。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 它的生态化设计需要建筑师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2.“共享空间”的溯源与发展

共享空间在历史上是波特曼把现代中庭空间引入酒店建筑时论述的一种空间模式, 其形态演变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中庭 (图01)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传统中庭的空间尺度和组织模式获得了不断的突破, 在空间关系上, 经历了一个从室外、半室外, 到室内的空间演化过程 (图02) 。20世纪60年代波特曼开创性的将绿树、水池、雕塑和透明电梯引入中庭空间, 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社会化共享场所, 赋予了中庭一种新的内涵, 确定了现代共享空间视线自由、功能交汇、空间开放的基本特征 (图03) 。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精神愉悦的同时, 共享空间也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 并由此引起建筑师的理论与实践反思。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共享空间在吸收太阳辐射、改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它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空间的精彩演绎, 还是生态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1。

01. 古罗马露天中庭住宅, 公元前约 200 年 (图片来源:王其钧, 永恒的辉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02. 伦敦水晶宫中庭空间·帕克斯顿, 1851年 (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

图片来源:http://chengdu.kaiwind.com)

纵观从古代中庭到现代共享空间的演变过程, 基于气候响应和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空间模式, 经过一系列发展演变, 最终又回到原初的思考, 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合理设计建筑空间, 从而达到提高空间舒适度, 降低建筑能耗, 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3.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现状与反思

形态高大的共享空间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 广泛应用于商业、酒店、医院等公共建筑以及综合体建筑中。但由于建筑师设计不当, 冬季寒气袭人, 夏季热浪扑面的共享空间司空见惯, 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舒适度感受和空间体验, 也造成了空间和能耗的双重浪费。目前, 我国公共建筑空间面积增长迅速且单位面积能耗巨大, 对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进行反思, 挖掘其生态节能潜力已势在必行。

3.1 气候特点认知不足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气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按照美国建筑气候学专家吉·格兰尼博士 (Gideon S·Golany) 的观点, 我国有相当大的地区当属气候恶劣地区。我国五个建筑热工分区, 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 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 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如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 又有夏季制冷要求2。

虽然共享空间作为建筑应对气候的缓冲层具有先天的生态特性, 但由于它是建筑受外部环境影响波动最大的空间, 其空间的舒适度也受外部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大, 应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也须因时因地制宜。而现实中对于相当多的建筑师来说, 由于相关经验知识的不足, 对于气象数据的应用和处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更有甚者忽视气候因素, 随意的简单模仿, 最终导致室内舒适度下降或过于依赖设备而产生高能耗等负面效应。因此, 共享空间设计应该基于地域性气候分析, 通过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气候、地域和人体的生物舒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2 建筑空间偏重形式化表达

随着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 其中共享空间的体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巨大透明的空间尺度虽然可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但也导致了采暖和制冷能耗的大大升高 (图04) 。现阶段建筑师多以功能-形式为公共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且常受“以大为美”的权利空间美学影响, 片面追求空间上的视觉效果, 导致了建筑空间形态与节能设计的严重脱节, 在方案设计阶段就留下了高能耗的隐患。如寒冷地区的许多共享空间一味追求通透的空间界面效果, 大面积高透过率的玻璃幕墙在毫无遮阳构件保护的状态下, 直接面对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冬季又无保温措施, 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环境舒适度。不同的气候环境和设计条件决定不同的空间形态, 忽略生态化设计思考的空间设计注定是有缺陷的。因此, 针对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设计不能仅贪图“高、大、新、奇”的形式设计倾向, 应尽可能的发展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型建筑空间。

3.3 缺乏节能设计策略的系统性应用

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节能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设计中节能设计策略的应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单一设计策略的季节性矛盾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过程, 是一个综合考虑全年效能的设计过程, 单纯应对某一季节的节能设计策略, 往往产生季节性策略的矛盾和制约, 若仅凭经验应用, 往往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例如, 在冬季, 为了采暖把太阳辐射热引入共享空间, 通过温室效应可以使室内温度升高, 从而降低建筑冬季能耗。但同样的热过程在夏季依然发生, 而且强于冬季, 当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的遮阳降温措施时, 将导致空间过热, 即使在空调运行情况下温度仍然很高 (图05) 。诸如此类的矛盾性策略在冬夏气候差异性较大的区域较为常见, 很多气候因素的利用与防御是截然不同的做法, 建筑师需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组合来提高建筑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05. 温室效应导致夏季过热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不同目标的策略对空间需求的冲突

一般来讲, 每个设计策略都会对应一种空间模式, 如热压通风需要共享空间的高宽比大一些, 利于形成烟囱效应, 加强自然通风。但是太阳辐射得热和自然采光对高宽比的要求恰好相反, 高宽比小, 底层获得的光和热就会多一些 (图06) 。得热、通风和采光作为建筑可同时需要的节能措施, 在空间的需求上发生了冲突, 设计中如何取舍或平衡, 建筑师常常缺乏判断依据。而实际设计中遇到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与节能策略对应的空间模式还须考虑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人的空间感受。因此, 只有理顺节能设计策略、建筑空间模式和人的空间感受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06. 得热、通风与采光对空间高宽比需求的冲突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不容乐观, 其实际效果与建筑师对于空间生态化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策略的合理应用以及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 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应深入研究当地气候条件, 制定合理的系统策略, 通过利用简洁高效的软件设计工具驾驭复杂的信息数据, 这将是保证共享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发挥良好的生态效能的重要手段。

4.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的研究方向

4.1 基于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

建筑关注气候古已有之, 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和巢居, 还是文明对时代的乡土建筑都表现出适应气候的要求和特征。它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此视为生态建筑的原点3。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 对建筑空间的生态化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空间设计中除了要研究其位置、形状、尺度和界面等空间要素以及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还应重点考虑地域气候和场地环境。空间设计中融入气候因素, 积极回应气候的影响, 避免从形式入手, 顺应更加基本的设计原点, 这样才能形成自在生成的形式。当今人类面临气候恶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生存环境, 响应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4.2 整合设计策略的直观应用

在建筑学科领域内, 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已从不同侧重点对建筑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宏观到微观, 由外到内的层级式策略对于指导建筑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 策略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关联组合来创建一个生态节能建筑, 仍知之甚少, 要组合一套可行的策略而不遗漏一些重要内容需要丰富的经验4。

整合设计理念强调全面协同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 以整体综合设计取代现有线性思维的设计理念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气候的特殊性, 使得设计策略不能随意拼贴式使用, 它需要在一个清晰的设计策略框架下把人的舒适度、空间的形态以及自然的动态性进行重新整合, 并直观地呈现出各策略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 从而使众多策略间的关系更加形象化, 便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提高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3 建筑性能模拟软件与设计软件的协同操作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面临诸多重叠复杂的设计要素和信息数据, 沿用传统的估算方法已经难以准确应对, 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将会使设计事半功倍。建筑性能的计算机模拟是了解和预测建筑物理环境和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 但现有的大多数模拟工具进行模拟时需要有详细的建筑信息, 很少有专门针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拟辅助工具。因此模拟工具总滞后于设计过程的问题, 使得建筑性能模拟只能起到评价设计效果的作用, 而不能真正辅助设计5。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性能模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是实现方案设计阶段节能设计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模拟软件本身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案设计过程和模拟过程的关系, 并在模拟辅助设计的原则下开发符合方案设计阶段特点的软件集成化模拟平台, 如建立环境性能模拟平台与建筑信息建模平台之间的数形关联模型, 实现性能模拟数据为建筑空间生态化设计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支持6。面向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模拟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 将有助于提高方案的生态化设计水平, 并能实现建筑方案设计过程的革命。

5. 结语

面对今天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建筑师在进行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时, 不能只凭经验或仅偏重于美学形式的表达, 而应把它看作一个可以协助建筑进行节能和调节气候的空间, 使之成为一个以整体环境为中心的系统概念。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研究应当成为建筑师的一个关注方向, 以往忽略其生态效能造成的盲目和随意的设计现象, 在今天务必得到扭转。以地域气候条件为基础, 设计策略整合应用和软件协同操作的设计方式将促进真正的空间生态化设计, 使共享空间与建筑的其他部分同外部环境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雷涛, 袁镔, 生态建筑中的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学报, 2004 (8) :68-69

[2]吕爱民, 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馥艺, 刘先觉.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新建筑, 2000, (3) :69-71

[4]Mark Dekay, Using design strategy maps to chart the knowledge base of climatic design:nested levels of spatial complexity, PLEA2012-28th Conference

[5]夏春海, 朱颖心, 林波荣, 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方法综述, 暖通空调, 2007 (12) , 32-40

上一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