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效与整合

2024-08-12

创新、实效与整合(精选5篇)

创新、实效与整合 篇1

21世纪, 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 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效性略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 充满了人文关怀、问题探索、知识魅力的课堂。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激发他们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 我在七年级执教《春》一课中,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到网络上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并且欣赏春天的有关的视频, 录像让学生感受春来时的美好。上课时通过创设视听情境, 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 欣赏朱自清先生给我们所描绘的春的图画,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深入浅出, 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符号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运用这一功能,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从而化枯燥为生动, 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 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 从而降低难度, 使教学中的难点顺利化解和突破。初一课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本文作者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 “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本文写于1982年5月, 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 作者非常悲痛, 徘徊于庭院中, 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 睹物释怀, 由花的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于是就写成了这篇文章。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 拨乱反正,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 欣欣向荣。这一历史背景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非常陌生, 这就给本文的教学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精心构思设计了一个融录像、文字、图片于一体的课件, 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实施, 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具体处理如下:①展示藤萝的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藤萝的美丽。所配图片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 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②利用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甩开膀子大干”的资料片突破难点:理解作者对藤萝的特殊感情。学生通过观看音像, 粗浅了解了文革时期灾难情况, 认识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 并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在经历创伤后准备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的热情。③利用图文结合巩固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时无止境的”, 领悟到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 应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的主题思想。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网上阅读, 丰富知识

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 读写结合。那么, 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 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 最终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人文素养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通过网上阅读, 我班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大, 这样,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积累,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 上朱自清的《春》时, 介绍作者另外两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就利用了多媒体, 让学生在网上阅读, 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量。

2. 网上搜集资料, 开阔视野

网络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开始逐步打破校内与校外的课程资源界限, 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了载体。比如, 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 我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 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从语文教学成果来看, 网上发表文章、写博客更是展示学生才能的平台, 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 学生也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一点反思

现在现代媒体占据教室这块领地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作为教师应主动地积极地去适应它, 掌握它和运用它, 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可是现在有的老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认为现代媒体采用得越多越好, 时间越长越好, 不加选择不假思索地乱用一气, 结果适得其反。如现在用多媒体课件取代粉笔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屏幕一出了事, 省事省力, 其实这样却苦了学生, 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汉字书写规律, 叫学生怎么去书写呢?还有的教师朗读的基本功也不练了, 多媒体课件一放了之。过去是小曲好唱口难开, 现在是教师朗诵口难开。过去我们反对教师用“口”满堂灌, 现在我们应大胆地反对教师用“电”满堂灌。现代媒体用得不当, 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就会落空, 会读不会写, 会识字不会用的学生越来越多, 教师要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现代媒体。

我们要记住, 语文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是交际的工具, 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学中要遵循学语文的规律———“大量读书, 读写结合”。整合要讲实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 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 采取相宜的策略, 通过适当的途径, 运用有效的形式, 让学生学得活, 学得好, 得益多。

创新、实效与整合 篇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等化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后,实验在教材中的比重明显增加,甚至还增加了《实验化学》模块,实验教学的地位更加突出。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实验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在新课程化学高考实验的考查上也有所反映。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活动应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设计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

虽然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化学实验教学,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使化学实验教学有一定的改善,但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化学课普遍倾向于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学习化学,对化学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怎样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实效研究,得到高中化学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校本教材汇编,改变我校化学组实验教学现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探究合作精神。

(3)在研究与改进的过程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创新的教学论文,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教学理论中的创新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化学实验教学的新局面。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

(2)通过探究化、创新型、生活化的实验改进的研究与整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有形象、有特色、有效果、有魅力的化学教学。

(3)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4)为推动本校及本地区开展创新实验系统化教学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就是要依托课本中的化学概念、知识、实验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其功能、变换其形式、优化其组合、引伸其内涵、转换其应用而设计出来的实验。

1、梳理、改进教材实验的研究:完善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不足之处的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补充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没有的重要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对3-5个重要演示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进行改进创新。

2、开展学生家庭化学实验(实践)的研究:以本课题为例,就是先将新课程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中的相关实验或实践材料进行浏览,整理出适合作为家庭活动的部分内容,然后从活动形式与方法上进行分析,将这些材料分出实验类或实践类,再根据家庭实验类活动又可分为教材有实验方案与无实验方案两类,深入研讨不同类别的活动内容所采用的模式。

3、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模块经典实验有效教学的研究:研究在高中阶段如何将实验探究过程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将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以后的化学教学,为学校的化学教学服务。

4、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设计与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研究如何利用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何种方式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进。实验设计与创新如何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中高考对实验设计与创新要求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考查就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的重要体现。高考试题作为这一能力考查的载体,突出表现在实验装置设计的对比和实验方案设计的对比上。对于高考中的新实验题,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的对象

陆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课堂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它由听课和记录,整理听课记录,课堂教学评价三部分构成。这种听课方法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条件、课堂气氛、学生实验操作和老师实验操作等的观察,通过重视记录教师的导入和过渡语、教师的提问,教师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的提问,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典型错误,学生听课表现,小组活动,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等方面,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法及效果。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Internet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收集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创新与改进的仪器、方法与方案。

3、个案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评价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4、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6、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常规班和实验班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7、实验分析法:选取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进行定点实验,跟踪分析,进行研究。

六、研究过程

在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下,本课题组的具体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学科课题研究组织机制,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任务目标,开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是:

查阅有关理论,收集、分析资料,并分析、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论证课题研究思路;确定学科课题,成立学科课题研究组,撰写课题方案,进行开题并完善研究方案,上报课程教材研究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采取分专题突破、阶段总结的方式推进。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科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分子课题开展研究,细化研究过程,逐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是:

1、各地市召开课题组专题研讨会;针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展开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探讨;组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

2、各课题组总结、梳理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成果。

3、各课题组整理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中期成果,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议。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创新、实效与整合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合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Teaching

WU Juhui

(Gongan No.1 Middle School, Gongan, Hubei 434300)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advantageously promote the pace of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is a topic around the past. Through "NSEF Book 3 Unit 4 Astronomy" teaching practice presented their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一堂成功的多媒体英语课,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主持人、导演。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突破重点、浅化难点,促进教学总目标的内容,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笔者以NSEF Book 3 Unit 4 Astronomy 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的具体实施和思考。

1 我的尝试

(1)渲染功能:即营造氛围,渲染情趣。轻缓的音乐响起,漂亮的地球图片不停地转动,《拯救地球》徐徐闪出,“ What’s this? ”让学生带入探究的领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Do you want to know it ?”“ Do you know what it looks like many many years ago? ”你能说出的想法吗?自然地切入地球故事的VCR,通过观看碟片。又反问学生“How did life begin on the earth?”我们知道:很久以前,There’s no life on the earth. But now many kinds of lives are living on the earth.激起第二批思维的小高潮。通过多媒体运用,极大地渲染了气氛。

(2)质疑功能,即仿真语境,引发质疑。即便是高中生,也跟初中生一样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若要是他们把所学的东西立马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束手无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快速选择能模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缩短了英语教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距离,让学生能有学有所用的强烈感受。多媒体课件创设的英语教学情景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本课中,在学生了解了The development of life 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侏罗纪公园》中恐龙与人并存的画面,问学生“Is it right to do so?”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又极具趣味性,最后,学生得出It’s wrong to put them together,因为在人出现之前,恐龙已经灭绝了。接着,在Consolidation的环节中通过展现各个时期不同的图片,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本课中在Discussion这一环节中,地球痛苦的描述,一个三维的画面就让经验再丰富的教师语言此时都是多余的。顺便可以做一个课堂小游戏,假设一个气球就是地球,让学生使劲吹气球,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地球变暖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懂得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让学生知道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our earth ,这些在传统英语教学中,都是做不到的。

(3)启思功能:即启迪思维,引发思考。如在本课中,教师运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资源,谈论喜欢的朋友类型等环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的表达热情,创造学生大胆表达的情境。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或思考问题时,要耐心等待,千万别操之过急。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引导,思维活跃时适时激励。“用思考唤醒思考。”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关键要转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课后我问了很多学生,他们都反映效果很好。可能是由于有人听课的原因,害怕答错,或不太适应多媒体教室,很多学生并没有放开,比较紧张。因为他们平时在教室里上课是很积极活跃的。通过这节课后,我们组教师每周都去多媒体上一节课,一方面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适应多媒体教室上课。

2 我的反思

(1)不能追求容量忽视了互动。多媒体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换,教师容易过分地加大课堂练习量,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与节奏,致使信息输入过量,训练不到位,这样又变“人灌”为 “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危害更大。有些英语老师由于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有限,或者出于懒惰省事,喜欢借用在网上资源,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名师的作品”几乎泛滥成灾。“拿来主义”造成“水土不服”,教师摆花架子看似悠闲自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教与学脱节,无法与教师进行很(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33页)好的交流,这样的英语课,信息量看似很大,互动是一种奢谈。一堂课大半时间就耗在这种单向对话中,这样的英语课过于考虑了学生如何收集信息,而对如何处理信息则缺少相应的策略,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大大压缩了多向对话的空间。再好的技术,再好的课件,再好的设计,都代替不了传统的有情感交流的师生互动。

(2)不能追求形式忽视了取舍。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学生常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吸引,都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少之又少。无论是容易引起概念的知识点还是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都用多媒体,而且还要达到扩充知识面的效果,造成课时容量过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大容量的知识就必须加快教学速度,否则就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是众多开课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原因。教学速度快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少了。学生普遍反映由于老师切换画面过快,来不及记笔记,引起了学生的不解。很多英语老师感叹再好的课件不修改、不因材施教也会“水土不服”。其实这是追求形式忽视了取舍造成的。鉴于此,首要的是符合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其次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做到两者有机融合,丝丝入扣,不留痕迹;再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过于深奥和冷僻的材料的使用,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最后要做到主次分明,不可使多媒体喧宾夺主,而有悖于初衷。

(3)不能追求适当忽视了适度。在本次尝试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放”而有“度”,“活”而不“乱”?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如何利用小组群体力量,使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自始至终较积极地参加探究活动?其中如何将研究活动设计得既符合外语学习理论,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这是我感到困惑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践证明,在高中英语课堂中会用媒体资源,可活跃气氛,多方位感受世界,激发学习兴趣。若能巧用媒体,才能做到真正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汪奎亮.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

创新、实效与整合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课教学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这是艺术课标中制定的总目标。在实践中教师正朝着“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而迈进。人们已经毫不怀疑它的积极性, 以及新颖的理念。在各地、各学校轰轰烈烈开展艺术教学的同时, 也突显出了一些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 比如:在一节课中如何处理激趣、知识发散、技能讲解的关系, 在时间比例安排上的平衡等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 艺术课无法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的知识, 也无法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提高。

二、理论依据

“艺术课的实践者, 应更多的考虑艺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思考如何使学生的艺术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因此, 要重视教学的策略的选择运用, 防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过于简单化。要重视对学习规律的的研究。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升华认识, 使之获得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

三、实践经验

(一) 拟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课本的编排体系, 制定出章 (单元) 、节、课时的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思想教育) 、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教师要把教学目标深化于教、学、练的全过程。对于目标的展示, 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一次性展示, 也可以多次展示;展示时间可以放在课初, 课中或课尾.

(二)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的职责不是如何去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是通过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创设有趣的模拟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将课堂教学变为亲身体验, 如《五角星》一课, 在了解各种材料的质感这知识点时, 我把学生们带到校园里, 利用同学们熟悉的校园, 使学生进入相关情境。树叶的有什么特点、树胶跑道有什么感觉、用手触摸双杠是什么感受, 不锈钢的饭盒有什么感受,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 利用现有资源, 学生通过动手摸, 用眼观察, 初步感知了各种材料的的特性, 又如, 如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的导入中首先学生看到的是曾侯乙编钟, 听到的是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本主题的文化情境, 再由楚王问鼎的故事把学生引领到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中, 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衬以青铜古乐, 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教育氛围,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一种主动求知, 主动求发展的欲望。

(三) 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思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我想, 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 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新的课程标准, 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 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 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 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 把问题抛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来找到答案, 同学们查询了很多资料, 这节课我没有过多的讲什么, 学生们在引导下彼此交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节美术课, 也得到了收获。我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在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在教学《瓜果飘香》时, 我用做游戏的方法导入, 大家围成一圈, 一人说一样水果的名字, 然后依次拍两下手, 两下肩, 两下腿, 再扭两下屁股, 以传递的方式重复做着, 学生的兴奋点一下达到高潮, 再进行下面的内容时, 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学生, 为他们搭设一个展示的舞台, 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积极实践, 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

(四) 重视留给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

美术的教学活动应该充满活力, 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头脑开放的创造性人才。教学中, 我发现开放的教学能够帮助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材料上的开放。鼓励儿童随意选择材料和手法去表现, 告诉孩子不要以为作画只能用蜡笔和水彩笔, 其实只要你愿意, 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 像棉花团、厚纸片、透明胶纸, 还有我们常见的毛绒布料、树叶树皮、鸡毛蒜皮、各种废旧物品, 都可能是组成一个个美丽画面的最佳材料。如《玩偶大本营》一课, 学生就运用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的材料, 做出了一个个精美可爱的玩偶形象。其次, 是表现方法上的开放。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孩子观察和认识世界与成人不一样, 他们表现作品中的形、色、空间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的感受, 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 如《留住秋天》一课, 学生在创作时, 有的在纸上绘画, 有的用彩纸剪贴, 有的用彩泥捏, 有的用树叶拼贴, 还有的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制作, 设计出了一副副美丽的秋景图。

围绕这一些理论, 在制定“高高的山”这一课的目标时, 明确的落脚在以美术为主艺术形式上, 提出了“让我们欣赏大自然中的的山脉, 感悟壮丽、雄伟、巍峨和俊俏山的“品格”, 培养学生爱祖国和家乡山脉的爱恋之情。能用美术的形式画一幅表现山的图画”的目标。在开课教学引入时, 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 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对山的认识。在朗诵结束时, 不去问学生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而是问学生“这首诗中描写的瀑布为什么这么壮观”, 要学生感受到壮观的瀑布来自于高高的山, 在开课时, 没有使用过多的来自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手段。目的就是围绕学习目标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环环紧扣山展开。如欣赏大山的诗歌, 观看大山的图片, 围绕山而提问“为什么站在庐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山的搏大、高大。在这些环节中, 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山进行。没有安排一些花梢的形式。为后面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创作想法、教师讲解画“高高的山”构思、构图要求留出了大量的时间。从效果上确实保证了大多数的学生有时间充分的思考构思、构图及表现画面。同时也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是今天艺术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为过多的艺术形式和知识的牵移不能帮助你所切入的艺术形式的深入完成。在这一节以美术形式为主的艺术课上, 如果为了综合而去综合, 过多的“非学科因素”的价入, 会使美术迷失了自我。我认为在这节课中, 比较好的处理了学科独立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注重了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大量的山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了山的魅力, 对于它的形、色、构图、线条的感受, 为学生后面的创作提高依据, 打开了眼界, 激发了学生对美的理解。要“种好自家的田”, 就必须围绕“自家的田”设计教学活动。要紧扣美术的语言。在这节课中由于没有过多花时间在听觉、舞蹈上。因此也就没有削弱美术的语言。使学生自始至终在体会、感受山和了解如何表现山上面比较深刻。在一节课中, 由于环环紧扣对山的认识、感受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不同地域的山的特点。保证了教学目标的的顺利完成。

在努力钻研、大胆实践的过程中, 在无拘无束的教学活动中, 孩子们认识、操作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尝试了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 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艺术素养。

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小画家, 而是在于培养其生活技能、生活的创造力, 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 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 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 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所以, 我会继续用我的热情, 投身到今后的改革实验中, 不断探索美育教学新模式, 总结新经验, 创造新思想, 使美术教学活动有张有弛、有效有序, 成为每个孩子享受快乐的天地。

摘要:艺术课教学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小画家, 而是在于培养其生活技能、生活的创造力, 以良好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健康的人格来面对社会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观念, 要以愉快的心情、引人入胜的方式, 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 在美术活动中唤起孩子对美术的追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艺术课,综合素质,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

[2]〈课堂艺术〉

[3]〈艺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与创新 篇5

作者:朱东华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第一中学

摘要: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诚恳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点,合理有效的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引导他们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处于课改洪流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到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建立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在一系列交互作用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 整合 创新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描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学,把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的。信息技术与创设情境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如:九年级《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2.1 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 如图1,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上述图(3)(5)是两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少书上都是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并不一定能对解上图中(2)(4)题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2.2 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例2 讲“弦切角定理”时,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可展示过程,以发现规律。

首先,可用电脑演示:当弦切角一边经过圆心时,(1)弦切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2)∠CAB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3)此时,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直角。

接着,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点为端点,旋转AC边,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观察它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最后给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注意事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我认为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一年级有理数运算的训练课中,学生算对时给出一个笑睑动画,算错时给出一个哭脸动画,并要求学生重新计算。初二时,我们的课件设计就应该着重逐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在设计课件中加入演示几何分析证明过程。初三时,利用课件制作图表等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综合起来。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具备准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正确的空间观念、运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在运算能力的培养方面,利用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运算,使学生的运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得到提高烟过多媒体图片或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几何体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注意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离不开计算机的,如果我们在课件设计时,脱离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因计算机知识的障碍而不能完成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学研究》

上一篇:精品建设下一篇:医疗维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