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实效

2024-06-02

教研实效(共12篇)

教研实效 篇1

校本教研, 只有上接前沿教育教学理论, 下接本校实际地气, 充分发挥每一位参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扎根课堂, 实实在在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现状, 从而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才能体现出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那么, 我们应如何改进我们的校本教研, 以切实提升校本教研的效果呢?笔者认为, 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三化”。

一、规范化

1. 校本教研管理规范化

校本教研虽属“草根”式研究, 可它却是提升学校内涵、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不二选择, 是一所学校能够长久生存并发展的能量之源。所以, 重视并规范校本教研管理必须成为我们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校长负责制必须得到有效落实。在一所学校, 校长有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 因此, 只有校长真正重视并对校本教研负起责任来, 才可能在学校上下形成重视校本教研的共识, 才可能制定并落实好校本教研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也才可能及时调配好各种资源并搞好校本教研活动。

(2) 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必须明确分工, 规范管理, 狠抓落实。具体来说, 主要是在活动内容及组织上、人员参与方式与分工上、活动准备与保障上等都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以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教科室、教研组是校本教研各项制度的制定者, 更是落实与管理者, 只有他们之间明确分工, 规范管理, 狠抓落实, 校本教研的规范化才能落到实处, 校本教研活动才会有实效。

2. 校本教研流程规范化

由于对校本教研缺乏应有的认识, 造成当下校本教研无目的、无规范, 也无效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从规范校本教研的流程入手。

校本教研是一种应用型行动研究, 所以它的出发点应是课堂, 归宿还是课堂。因此, 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 校本教研的流程应是:基于课堂实践的问题筛选→理论观照下的问题思考→针对性的课堂实践及观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行为跟进 (再次深入性的课堂实践及观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总结提升→推广运用于课堂。只有在这种规范化的流程中, 我们的校本教研才可能有目的、有效果。

二、合理化

1. 校本教研要实用化

对校本教研而言, 只有实用才能合理, 也只有合理才能实用, 离开了实用, 校本教研就失出了其存在的价值。

实用的校本教研应能解决两大问题。

(1) 能解决本校教学实际问题。解决本校教学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存在的先决条件。一个学校, 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 只有那些通过研究能解决我们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 我们才能把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 否则, 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2) 能彰显本校校本教研特色。校本教研, 除了能解决本校实际问题, 还应能反映出本校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特色———这是其需要解决本校特有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 更是其合理存在的标准之一, 所以才有专家把校本教研定性为“校本性”。

2. 校本教研要内生化

校本教研是用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 所以那种自上而下式的命令型、任务型教研必然与它天生相克———其一是缺乏针对性;其二是水土不服, 难有实效;其三是违背教师意愿, 难以激发参与热情。因此, 要想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 就必须让它扎根于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采用自下而上式的内生型生成方式。也只有这种自下而上的内生型研究, 才易于被“草根们”接受, 才可能因其具有针对性而解决掉我们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这是校本教研合理存在的理由, 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当然, 校本教研也会因其内生性而能反映出学校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个人特点, 从而提升它的研究效果, 彰显学校特色。

三、系统化

1. 校本教研活动专题化

所谓专题化, 就是针对本校课堂教学实际提炼出一个校本教研的主攻点, 然后围绕它倾全校之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完成一个“提炼选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当然, 如果有必要, 这个过程还可以来几个反复, 直到把该问题研究透彻, 研究明白。如果在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生成一些新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就这些新生成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这也是校本教研专题化的范畴。

2. 校本教研活动最优化

校本教研活动的最优化, 包括活动内容的最优化、活动形式的最优化和活动人员组成的最优化。

(1) 活动内容的最优化是校本教研多、快、好、省达成目的的基础。一个校本教研主题, 它需要我们开展的活动内容相当多, 哪些活动内容是必须先行的?哪些活动内容是关键的?哪些活动内容必须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都不是想当然的, 更不是可以随意而为的。有时, 即便同一个活动内容也会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研究效果。因此, 筛选、优化我们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对我们提升校本教研实效至关重要。

(2) 活动形式的最优化是校本教研多、快、好、省达成目的的关键。以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为例, 我们最常见的是“先听课、后评课研讨”, 而这种看似十分关注教师研讨作用的形式,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变成参与教师漫无目的地泛泛而评, 而后组织者“跟着教师走”草草总结了事, 其结果是教研活动的深度没能得到体现, 也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但如果我们优化一下组织形式,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如, 我们可以采用“先在课前列出观察要点、再走进课堂听课、然后课后针对性分析研讨、最后跟踪改进”, 这种优化了的组织形式其效果必然鲜明。

(3) 活动人员组成的最优化是校本教研多、快、好、省达成目的的保证。优化, 一是指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要把参与人员合理搭配及分工。因为参与人员的优点不一样, 有的擅长理论的收集与整理, 有的擅长课堂教学实践, 有的擅长经验归纳与提升, 还有的擅长统筹管理……我们应知人善用, 优化组合, 以求最大效果。优化, 二是指广借外力, 兼收并蓄, 与本校的研究形成优化组合, 进而产生合力。校本教研尽管是“草根”式行动研究, 但它绝不应拒绝来自外部的帮助, 如专家理论上的引领、他校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名师专业的示范和指点等, 只有把它们也纳入我们校本教研的系统, 构成最优化的研究网络, 我们的研究才能如虎添翼, 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局面的出现。

教研实效 篇2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传授技能为主转变为培养信息素养为主。信息技术教师也逐渐地从兼职走向专职、从业余走向专业、从稚嫩走向成熟。接下来,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研人员的面前。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008年,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009年,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0余个。活动过程中,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对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一路走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第一,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更加注重细节。第三,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增强了备课的深度,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耗时、费力,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依托QQ、论坛、U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并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帮助教师成长,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创新活动形式 提高教研实效 篇3

关键词:教研活动形式;暂停形式;个人专场;对话高手;搭档合作

教研活动是最有效的研究形式,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改进教法,并且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校级教研活动的形式有很多,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学习少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亲身体会,讨论得不够深入;(2)听课、评课式教研活动,因为种种原因需要把部分内容提前,而且往往只能上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成了被利用的道具,而且评课的时间也仓促,评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出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走过场现象严重。(3)形式单一,教师参与热情不高。(4)自导自演,单打独斗,缺乏引领与合作。根据以上分析,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实效成了我们教研活动的主攻方向,一年来尝试了以下四种教研方式,收到了不错的教研效果。

形式一:可按暂停研讨课

听音乐、看视频可按暂停键,上研讨课怎么能按暂停呢?暂停的时候学生怎么办?

可按暂停的课当然不是由真学生来当学生,而是一位老师执教,其他老师当学生,这样的好处就是课随时可以从上课状态停下来进入研课状态,研好后又接着往下上课。在听课过程中,只要听课教师有想法,可喊暂停,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暂停有时候是针对执教教师的,如果对执教老师所提的意见能让其接受就继续上课,如果双方各执一词,提意见的老师甚至可以自己上去对某一环节提供另一个版本的教学;暂停有时候是针对当学生的教师的,这些当学生的教师,学生当得是否到位,其实就是他对他的学生有多了解。这样,一节课磨下来,所有的老师对该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都能心中有数了。

教师将通过可暂停的研讨课磨课后形成的具有共识特征的课的设计实施于小学生,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反思我们磨课中对学生的假设是否符合真实的学生,以此反思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在下一次活动时将实际实施的情况做汇报,上交修改后的更便于实践应用的教案供大家参考使用。

“可暂停”这种较为新奇的磨课方式深深吸引了数学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大家或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享受久违的校园生活,或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欣赏与批判台上老师的教法,大家会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想法,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总能产生许多激情与灵感,这是多么可喜的事呀!

形式二:个人专场显身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法,都有值得大家学习的经验和方法,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是必须的。

今年春学期,我们数学教案组提出了用“个人专场”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特色上一堂课,再作一个相关的讲座,然后接受同组成员的“你说我说”。大家觉得上课比较容易,讲座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零的突破,有点困难,建议先各自酝酿半学期,后半学期再实施。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有创造力。后半学期的活动证明,每一位教研组成员都能出色地完成“个人专场”,大家惊喜地发现,努力一点,自己也能像个“专家”。上课是呈现自己的想法,讲座是整理、解释自己的想法,为了把自己的教育智慧、课堂艺术、设计亮点或是思考点写成讲座稿,每一位教师都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通过这种“自己不是专家也要把自己当成专家”式的活动,教师独立研究教材的能力以及整理思想的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对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帮助。

形式三:对话高手零距离

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研组应在学校的支持下经常邀请专家莅临指导,一有机会就派教师出去学习,要求不管是专家到校还是外出学习,每一位组员都要多多思考,积极发言,做到俞正强特级教师说的“要不怕出丑”“脸皮要厚”“所有的研讨只是一个借口”,要借机说理,提高自己的看课能力与理论水平。

一年来,我们先后请陈力专家、傅伟主任、徐志扬所长来校指导。陈力老师结合我们教师的课做了题为《数学“发生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尝试教学法的六个环节》等讲座,并对学校“15+25”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让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更明了,更有信心了。傅伟、徐志扬两位老师则对我们进行了“如何看论文”“如何写课题解题报告”的指导。傅伟老师指导我们如何看一篇论文,从“看题目”“看内容”“怎么改”三个方面对一位老师的论文进行了实例剖析,让每一位听众心服口服。徐志扬老师教我们如何写结题报告,让我们明确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2)“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3)“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最后还悉心指导了部分教师的结题报告,向大家传授了每个环节的写作技巧。“润物细无声”,专家的指导与我们组员的上进相结合,大家渐渐地悟出写文章的门道,理论与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形式四:搭档合作更深入

为了提高大家的教研兴趣,教研组长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研讨方式,使大家像孩子一样乐此不疲地研究数学。我们教研组每学期都搞一次变“单打”为“双打”的活动,即两位成员组成一个小团队,一起决定研究内容,一起讨论各家的设计思路,再增加自己的理解,从中寻求更有效的教学之路。如,袁兆名与李松茂合作的《平均数》,先由李松茂对平均数教学的定位变化谈起,谈到了他们对平均数几层意义的理解,整理了关于平均数教学的几种类型,也谈到了他们自己对平均数教学的设想。然后再由袁兆名老师演绎他们对教材与学生的认识。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前没有对该课进行研究的教师,也不至于对平均数一无所知,而是能带着感悟来听课,能带着思想来辩课。锻炼得多了,理解得深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以上是我们教研组一年来所开展的几种教研活动,新颖的活动方式提高了组员的教研兴趣、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成了教学生活中美丽的风景,一路的风景让每一位组员感受了学习、工作的快乐,收获着智慧,学会了从容。

(作者单位 浙江省武义县下杨小学数学教研组)

搭建多元平台促进教研实效 篇4

课改以来, 东湖区教研中心始终以弄潮儿的胆魄、教育参谋的使命感, 站在课改大潮的风头浪尖。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 注重教学教研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积极地承担起了引领全区课程改革实验的重任, 吹响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号角, 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研室, 连续两届获得“省电教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我区网络教研被评为省级特色教研成果。

一、立足学校, 促教研制度化

1. 下校调研, 指导校本教研

为了落实教研重心下移, 我们深入学校搞调研, 制定了《东湖区校本教研方案》, 指导学校形成校本教研制度。同时, 注重对学校校本教研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每周, 我们组织全体教研员下校两至三天, 深入课堂, 深入备课组指导校本教研。在广泛听课的基础上, 分学科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透过教学行为看理念, 通过研讨思改进, 实现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实践指导, 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每个学期, 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能得到我们的具体指导。这一举措, 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他们说, 这是真正把指导、服务送到了基层, 让更多的人受益, 提升了教研实效。

2. 多法指导, 变革课堂教学

在校本教研指导中, 我们聚焦课堂, 制定了科学、全面的《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采取多种形式指导课堂教学。主要有:

(1) 跟踪听课: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薄弱的学校和学科, 教研员首先与执教老师交流教学中的误区, 约定再次听课的时间。然后由执教老师与教研员共同商定教学方案。接着教研员在下校听课中验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 并当场作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点评, 并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 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这种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活动, 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2) 研课听课:为了给每所学校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我们提前一周通知听课学校, 由校级骨干老师带领同年级 (学科) 教师共同研讨形成教案, 分管学科教研员认真修改后, 再听课。教师们群策群力、教研员的课前指导给予了执教教师很大的帮助, 所听的课质量比较高, 老师进步明显。在听课后, 各学科教研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 选出更具有推广性和研讨价值的课, 再次与执教教师及其研讨组面对面作课, 最后推荐其在全校进行公开观摩。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教研员深入课堂的帮扶, 帮助学校或教师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努力缩小了校际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 减小了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落差。

(3) 校长听课:在区教研中心的指导下, 学校充分调动内力, 校长们纷纷当好校本教研的领头雁, 深入课堂听课指导, 多数校长每学年听课达八十节以上。有的校级领导听课达到了一百多节。学校领导每学期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状况做出书面分析,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校长的带动, 加快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3. 搭设舞台, 促进自主研修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我们定期召开全区性的大型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 通过“课例观摩、专家点评、对话交流”三个步骤, 让参与活动的执教老师、教研员和听课者围绕课例坦承而热烈的对话, 促使每一个与会者反思教学, 有效提升教师的自主研修。

我们还不断地推出典型, 推广经验。如:我区百花洲小学建立以课题为龙头的校本教研制度后, 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就组织全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百花洲小学现场取经, 学习他们探索出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 以此带动各校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 争创特色。在各校积极实践的基础上, 召开全区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结果涌现出了以教研组为主体的“教研沙龙”、“一课多试”、“微格研究”等各种教研模式, 使我区各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江西省首届局长、校长谈校本教研的征文评比中, 我区各校纷纷撰写文章参评, 9篇获一等奖, 8篇获二等奖, 获奖数量居全市之首。

二、区域联动, 促教研合作化

我区有全国优秀教师4名, 特级教师3名, 省学科带头人5人, 市学科带头人25名, 区学科带头人16名, 名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示范作用, 我们打破传统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综合教研组的单一模式, 建立“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平台, 以学片为单位, 以名校、名科或优势学科为龙头, 以“大校拉小校, 强科扶弱科”为手段, 创建了区域校际教研协作共同体。

我们以强强联手、就近组合、区间组合、同主题组合等多种形式, 组成了一个个教育教学研究小组, 以团队研究的方式来提炼名师的特色经验;通过讲座、示范课、研讨课、评析等多种形式在全体教师中分享、辐射。

每次活动, 遵循“围绕一个主题,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原则, 通过平等对话、学术交流, 在反思、研究、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 在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上有所提升。每年, 全区小学各学科开展教研共同体活动90余次, 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参与人数近4000人次, 实现了“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共享”, 推动了各共同体的均衡发展, 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三、网络教研, 促教研广泛化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 早在2001年, 我们就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实现在线管理和在线指导的县区级教研网站——“东湖教研在线”,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

1. 设置栏目, 合理丰富

经过深入地思考、周密地策划和几次调整、改版, 我们合理设置了栏目。目前, “东湖教研在线”设置了“课程改革”、“学科论坛”等8大版块近50个栏目, 为全区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有先进理念的研究成果, 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课程资源……畅游在这里, “教育视界”中的“专家视点”、“信息广角”等栏目汇集的前沿的课程思想和教改理论, 让老师们茅塞顿开;“课题之窗”中的“研究进展”、“实验成果”等栏目可让实验学校的研究足迹和科研成果得到充分而及时的展示和交流;“课程改革”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样本班追踪”、“感悟交流”等栏目展现的课改先行者宝贵的经验、创造性的工作方法以及实验者真实、丰富的反思体会, 让老师们找到了良师益友, 课改不再是孤军奋战;“学科研究”中的“教材教法”、“教研推荐”等栏目提供的老师们渴望得到的教学资料, 让他们不再困惑于教学中的疑难。用老师们的话说, “东湖教研在线”成为了他们添加智慧燃料的“港湾”、闯过教改难关的“伙伴”。

2. 建章立制, 共建共享

我们高度重视学校间、教师间资源的分享。制定了《网站通讯员管理制度》、《网站资料上传统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促进学校及时地运用网站资源, 经常性地参与网站建设。各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发布领导小组, 利用学校的骨干教师、网管人员, 每月及时、保质保量向网站各个栏目上传学校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老师们也把教学反思、优质论文、优秀课件等发布在网上, 一篇案例、一点随想、一个话题、一种思考, 形成了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经验共享, 困惑齐研的生动局面。

3. 及时反馈, 有效指导

我们在网上开设了“听课反馈”和“教研点评”栏目, “听课反馈”及时全面地反馈每所学校听课的整体情况;“教研点评”则是教研员们就听课和调研中发现的闪光点与共性问题撰文点评,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全区学校、教师可在第一时间学习、共享教研资源, 防微杜渐, 大大提高了教研指导的时效性和影响面。

4. 互动研讨, 专业支持

我们努力发掘网站的潜能, 不断创新网上教研形式, 优势尽显, 使得广开言路的“校长论坛”、集思广益的“网上案例诊治”、蓬勃兴旺的“课堂教学沙龙研讨”、方兴未艾的“备课室”等网上教研方式一一涌现, 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主动、充分、便利, 实现了区域性的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的研究途径, 形成了平等交流、合作互助、经验互补的良好教研氛围, 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 填补了传统教研方式的不足。论坛还链接国家、省、市学科专家, 与一线老师共同探究教学, 这种教研方式深受我区教师的欢迎, 往往一个帖子发出后, 教师们竞相参与网上讨论, 最多的帖子有近800人回帖。近两年来, “学科论坛”已发布主题788个, 回帖总数近2万个。

正如国家教育部课改调研组的专家们所指出的:“东湖区在实施新课改中非常重视区教研中心的业务引领作用, 并以教研中心为核心和纽带, 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全区教研资源, 形成合力, 为各所学校和所有教师实施课改提供帮助。东湖区教研中心在课改中以信息化带动教研工作的现代化, 积极依托网站优势开展网上教研, 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教研时空, 为教师课改服务。”还得到了《江西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高度评价。

网络教研与提高课堂实效性 篇5

——课题阶段小结韩 静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自身素质,借助网络教研,服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师生在知识拥有量上的一种经典比喻。现在这个比喻已经不确切了,应该改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条江,一片海,甚至就是江和海的源泉。”了。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启发和激发学生思考,善于诱导和引导学生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卓越的教学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成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努力使自己在专业发展上成为永不干涸的“源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我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好传统的评课,反思以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网络时代,网络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发挥的平台。只有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得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今后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减少低效无效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什么都要面面俱到,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有些课文比较长,如果逐字逐句地去教,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把握每篇课文的重点,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分析。把教学中花在琐碎的谈话,没有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考、实实在在地训练。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时间,还要切切实实地把老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只有新奇趣味,而没有掌握知识,作业无法独立、正确、高效地完成,那么这堂课将被评判为失败的课。现在有一些教师,因为讲课不透彻,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课后要做大量的补救工作,学生累,老师也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和数不清的作业。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为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教师应选择最好的,最适合学生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就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当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合作、探究,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问题研究:让校本教研凸显实效 篇6

一、选点:选取问题研究点

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要面对和解决的目标。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亲身实践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关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各种需求。主题确定时,可以采取“教师和学生需求调查、教研组听评课、研讨交流、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来追寻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一次师生习作教学问题调研时,学生认为习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是老师的习作讲评课模式单一,实效不高;教师认为习作教学讲评课不知该如何超越。由此提出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习作教学讲评课模式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这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语文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题。

二、寻线:寻找研究行进线

找到研究的问题之后,如何结合实际突破常规,确定研究线索是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此时,可组织教师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结合实际、三线并进的研究线索:一是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二是征求学生需求意见,以学定教,改变原有模式,进行突破创新;三是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模式创新。如,“习作讲评课”主题教研活动,教研组可围绕这三条线索,确定三组教师分别总结讲评课原有教学经验,征求梳理学生对讲评课的意见,提炼分析管建刚、李镇西、李白坚等名师讲评课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习作讲评课的三条具体的研究线索:围绕习作要求,教师引导式讲评研究;问题展示,学生主体参与式评改研究;聚焦片段,主题推进式评改研究。

三、入面:进入研究实践面

确立好具体的研究线索后,可安排教师分组形成校本研究团队,从不同的层面入手,立足课堂,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在不同的年级、班级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课例。教研组围绕三条具体的研究线索,组成三个教研团队,凭借集体的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形成各自较为成熟的课例。

四、拓路:拓宽展示交流路

在研究团队集体实践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教师、教研团队的充分交流,彼此反思借鉴,在共享中提升教学水平,还应努力拓宽研究课例的展示交流路径。如,教研团队内反思交流展示,即以一个教研团队或教研组为单位,在组内围绕相关的研究问题进行课例展示交流。要求团队人员全部参与听课、反思交流,大胆发表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寻找研究策略。又如,教研团队间借鉴交流展示,即立足学校层面,安排几个教研团队或教研组在校内围绕相关的研究问题进行课例展示交流。要求相关团队人员全部参与听课,从而开阔眼界,在借鉴中反思交流,提升教学水平。再如,校际间交流研讨展示,即扩大交流层面,让教师面对区域内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展示交流,虚心听取外校教师的建议,不断自我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五、搭架:搭建引领提升架

在教研团队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分管教研的领导要始终注意对教师和教研团队进行全方位的高位引领与指导,搭建新的引领支架,不断提升教研团队的整体水平。一是名师引领,在学习中提升。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推荐全国名师的习作讲评课案例,让教师在学习中开启思维。还可邀请特级教师、教研员等参与听课,并进行现场点评,实现高位引领。二是举行专题讲座,在聆听中提升。围绕研究的主题,学校可安排与主题相关的专题讲座,为教师进行主题研究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有效地进行校内的引领。三是回顾盘点,在总结中提升。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搜集整理各种资料,撰写教学案例与反思,不断总结,形成自己或团队独有的教学经验。如,“习作讲评课”主题教研活动围绕梳理的三条研究线索深入探究,总结了习作讲评课的三种基本模式:①围绕习作要求,教师引导式讲评模式。主要流程为:回顾作文内容及要求——出示讲评要点——围绕要点引导讲评——畅谈收获进行总结——围绕问题二度修改。②问题展示,学生主体参与式评改模式。主要流程为:回顾作文要求——集中问题反馈——现场自主评改——改后对比交流。③聚焦片段,主题推进式评改模式。主要流程为:确定讲评训练点——呈现习作片段——寻找习作问题——开据修改处方——现场进行修改——拓展延伸训练。(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 ■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打好组合拳提升教研实效 篇7

一、因地制宜,加强校本教研

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学校,也要因地制宜,充分激发与发挥学校人文资源和教职工的工作与创造激情,强化校本教研,提升教研品质。

(1)立足课堂,推门听课,构建高效课堂。每学期开学伊始,我校组织班子成员积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为确保听课质量,学校教导处根据校长要求,制订好听课计划,听课内容涵盖所有课程,还专门设计了“新丰镇中心小学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笔记”,听课人除所有栏目填写完整外,听课后要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点评得失。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只有高效的课堂才能确保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紧紧围绕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路,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抓手,学校“推门听课”举措是努力实施高效课堂目标的有效措施。

(2)组织活动,以赛促教,激活教育创造。每个月份,我们学校都会组织至少一次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教,在比学赶帮超的激情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激情与创造活力。本学期初,为深入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盐城市“双语阅读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将课外阅读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使老师更会导,学生更会读,在教科室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开展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竞赛活动,比赛历时一周。竞赛以年组为单位,由年组集体备课并推荐一名老师上课,各年组都非常重视,精心组织备课、磨课,反复研讨,最终呈现了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次活动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三重”的特点:一是重阅读兴趣的激发,二是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三是重阅读习惯的培养。本次竞赛促进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开展课外阅读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二、联谊互动,加强校际教研

闭关自守,非长久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依托上级教研部门,联谊兄弟学校,广泛开展校际联谊活动,承办各级学科教研活动。

2013年10月,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此次研讨活动由盐城市教科院主办,全国写字实验学校———大丰市新丰镇中心小学承办,活动以写字教学为主题。市教科院部分领导,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骨干教师和赛课教师共15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10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语文研讨课,10节课涵盖了高中低段,既有专门的写字课,也有阅读教学中的随堂写字指导。课堂上,老师们对写字中坐姿及握笔姿势的全程重视,他们端正漂亮的书写,细致有效的指导,给与会领导和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孩子们“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模样、端正大气的字体、娴熟自信的互动评价,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啧啧称赞。活动中,特级教师大丰市教研室陈永平主任提出写字教学要有三趣,即情趣、理趣和志趣,我们的写字教学要讲究效度———指导要有效,写字要有效,点评要有效。活动结束后,盐城市教科院陈小平院长作了总结。他指出当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进一步强调各校要根据学段特点认真落实写字教学工作,把功夫下在课堂上,给写字留足够的时间,把写字作为常态教学工作抓实抓好。本次观摩研讨活动,为盐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大家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小学尤其我校写字教学必将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还是在10月,大丰市小学英语“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研讨活动城区组共有6位教师执教,全市各小学英语教师代表60多人观摩了本次活动。课堂上,参赛选手充分展示了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娴熟的教学技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每位老师上课后即进行教后反思。大丰英语教研员王如凤老师还作了精彩点评。本次研讨活动,为扎实推进有效教学,进一步加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仅仅是联谊互动中的点滴,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校内教研的力度与质量,提升了我校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引智培训,加强专家引领

在加强校本教研、校际联谊教研的基础上,我校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引智培训,从实消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科研领航促发展 教研给力求实效 篇8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科研在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通过科研的常态化研究推动教研深入展开,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对于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科研引领教研方向, 明确教研方向和重点

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善于将科研与教研整合, 在课题整体推进过程中, 充分发挥科研团队优势, 以鲜明的问题引领教研内容, 以专题的学习材料引领教研方向, 以课题研究课引领常态课教研, 使教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 以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不断深入。

(一) 以鲜明的问题引领教研内容

长期以来, 教研深入不进去,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旧的教学行为, 将教学现象凝练成教学问题, 通过反思, 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一种新假设。因此科研引领教研,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速度, 首先要从问题入手。选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谁来选是决定教研实效性的前提。学校科研人员, 尤其是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长, 在学校教师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教学中的领航作用。

(二) 以专题的学习材料引领教研方向

教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相关教学理论的支撑。而网络、书籍、报刊中, 各种新课程研究成果浩如烟海, 良莠不齐。为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管理者要借助课题组的团队优势, 积极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课题组应为各教研组教研专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学习材料, 课题组课题学习资料与全体教师共享。

(三) 以课题研究课引领常态课

教学研究中, 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课题组教师在教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研究中, 以同课异构形式展示、剖析课题实验教师的研究课。同轨的其他教师以实验教师提供的课例为基础, 进行专题教研, 吸收课题组和教研组评课意见, 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正。第二位教师按照完善之后的方案上相同的课, 再研讨。课题研究课为各教研组教研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形式和方法。教研组教师在磨合中形成优势互补, 以强带弱, 促进校内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由问题定专题, 边学习边研究, 校本培训紧扣专题研究, 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逐渐形成理论先行, 实践跟进, 感悟提升, 避免了听专家的报告, 做下派的专题,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二、以教研活动为载体, 推进科研工作展开

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科学过程, 仅靠课题组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实际研究工作的展开往往需要学校的各个教研组, 所有教师的努力。课题研究方向明确后, 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长要根据所负责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 提炼子课题。教研组根据本组教学实际, 以子课题为中心, 确定本组研究专题。教研活动成为了各教研组推进课题研究发展的载体。

(一) 教研组实践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理念的归纳和升华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并不缺少教学理论, 真正缺少的是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的返璞归真, 教学实践的凝练升华, 两者的契合点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

管理者追求教研活动的高效, 须依托课题组教学理论的引领和教研组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在“同课异构”“一课多上”和“一人多上不同课”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 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 努力运用课题研究理论, 查找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 提出改进意见。教研组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两组人员共同努力, 使得每次课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完善。

(二) 骨干教师培养, 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管理者须选择锐意改革, 勇于进取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发挥科研型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区、市各项评比、展示活动为契机, 促进教科研骨干教师成长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者组织课题组和教研组教师一起, 收集资料、备课。通过“同课异构”进行引领, 通过“一课多上”和“一人多上不同课”等形式磨砺, 多方面予以教师实践指导, 使教师在实战中真正对教学行为有所顿悟。

三、在教研目标的达成实现过程中总结提炼科研成果

教学问题的解决, 教学效果的变化就是科研结出的硕果。寻本溯源, 科研在教研目标的达成实现过程中总结提炼科研成果。

(一) 减少个体问答, 增加问题启发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即问即答、快问快答的问答方式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标志。这种问答方式却很容易使教师和学生浅尝辄止, 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思维等能力提高缓慢。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学、解、练等形式完成学习的过程达成学习的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鼓励教师大胆讲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针对个别难点问题, 在启发学生后, 不让学生答, 而由教师进行清楚、明确、深刻、透彻的讲。让学生看老师怎么分析问题、听老师怎样表述观点、思考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处理, 充分发挥教师讲解的示范和引路作用。

还有的教师以学生的精彩回答代替教师的讲解。其实不论学生回答多精彩, 在语言的精炼准确程度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为避免以学生回答代替教师的讲解, 我们要求学生答后, 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 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上升,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注重课本和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整节课学生都不翻书, 读课文、认、做练习全在屏幕上完成。这样教材搬家式的电灌课型, 语文、数学、英语各科教学都存在。多媒体资源不分时间、场合、内容的滥用, 以及课本的闲置不用, 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提倡教师注重课本的运用, 以读促学, 以读促思, 以读促练, 以读促解,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

网络教研实效性的提高策略 篇9

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 以跨区域、开放性、多层面的交流为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 网络教研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 围绕着其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总觉得网络教研的开展仍然缺乏相应的实效性, 网络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产生,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研的优势, 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明确, 考虑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 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 但用网络平台当面子工程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网络教研平台已搭建起来了, 但其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 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 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 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种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 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 而不是教研的骨干, 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平台, 而没有教研的内容。

每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很好, 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为一旦平台搭建起来, 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 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各类学习网站、资料网站的活动通知, 但有些是纯理论上的研讨, 有些是从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 这就忽略了一线教师的需求, 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脱离了一线教师的需要, 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 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所以, 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 必须紧密联系一线教学的实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某个论坛的网络教研, 主持者是某高校的教授, 但最终结果是过程中理论的东西高于实践的东西, 网络教研脱离一线教学, 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教研活动是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指导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项主要由教师参与的学习研修活动。网络教研也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 其活动的主体和活动主要影响都是教师, 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 网络教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 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建网络、做教研, 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主体, 人人参与体验, 共建共享, 这样网络教研才能充满生命力。比如, 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主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突出人文性, 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 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 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笔者曾参与了“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微机课堂纪律, 你是怎么处理的”等教研活动, 活动的过程如下:

1. 公布研修主题;

2. 网络研修;

3. 公开课展示;

4. 研讨分两个阶段, 现场研讨和网络研修;

5. 中心教研组的一位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形成教学资源。

这些自主的言说经细心梳理, 可以凸显出教师群体关注的理论或者实践主题, 为群体更深层次的研讨以及专业成长提供生长点。同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制订一系列的教研主题活动计划, 让教研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二、形式多样, 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 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 (研讨) 、专题学习 (研究) 网站的利用等多种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 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 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更新快, 这要求参与者眼快, 思维也快, 往往是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 后面的东西又来了, 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解决,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论坛讨论, 针对性强, 支持者易于调控, 但是信息量相对较小。所以, 在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优点, 尽力弥补其不足。

专业论坛的网络教研必须有着定期的活动计划和实施, 必须要有着明确的话题讨论, 并且话题应该提前一周公布, 让参与者有较好的准备和思考, 也就是让参与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参与。组织者的话题讨论框架必须有条理、有思维的跨度, 而不应该是凌乱、跳跃性的。组织者的引导必须突出重点, 尤其突出话题讨论的重点, 并围绕重点进行引导和分析。

有些教师的意识仅仅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 希望能够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现成的资源 (如现成的教学设计、现成的优秀试题) , 而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 这样的做法不能丰富教研资源, 不利于“研”的开展。所以, 即便平台再好, 缺少了参与、交流和互动, 平台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 在许多教师心里便会逐渐形成网络教研“虚空”的印象, 缺乏吸引力。所以, 网络教研还要与传统教研相结合, 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也是优势互补的。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 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而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传统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延伸。对传统教研来讲, 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深刻的;网络教研则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放大”专家的功能, 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 实现跨区域的互助研讨。比如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上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后感等资料发布到信息技术教师的QQ群上, 各听课教师除了现场的评课外, 还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回去后将再思考的体会发布到平台上, 大家一起交流。再比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名普通教师, 笔者加入了携手博客的信息技术教师群后, 能及时感受到浙江省内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近况, 学习到各路专家的思想理念, 及时关注到浙江省内一流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动态, 可以与他们交流研讨, 这样的网络教研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立足以园为本,提高教研实效 篇10

关键词:园本教研,幼儿园教育,创新

园本教研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园本教研能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合起来, 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更紧密地结合, 引导教师的教育实践由经验走向科学和理性, 并从理性进入丰富多彩的“情景”。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 扎实园本培训

(一) 丰富的培训内容

为了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 发展于工作之中, 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 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我园确立了教师培训的六大块:师德培训、理论培训、教学实践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学历培训。

(二) 灵活的培训方式

(1) 自主参与。首先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以改变目前教师培训中领导和群众、专家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互相隔离、缺乏沟通与合作的现状, 努力形成培训中的学习共同体。其次, 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参与的空间, 如:让教师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结束后的点评等。 (2) 以老促新。在实地经历和经验中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因此, 我们要求新老教师紧密合作, 共同设计教学内容、互相观摩、讨论、协商和评价。新教师分享老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老教师新教师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中获得启示与灵感, 使得教师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

二、以教研专题为载体、创新教研方式

(一) 确立教研专题

陈鹤琴老先生便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作为一所年轻的幼儿园, 在底蕴不深、内涵不足的基础上, 我们把幼儿最基本的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作为了我园的教研专题。

(二) 对话式研讨

我们将教研内容交给全体教师, 由年级组自拟研讨内容, 教师轮流主持教研活动, 使教师的角色从“接受者”转为“互动者”, 教师们以主人的身份, 用对话的方式, 争相提问题、说见解、展开讨论。如果问题一时没法解决, 大家便会分头找资料, 进一步实践, 另找机会商讨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如:我园中三班由于班级所处位置特殊, 有许多游戏无法开展, 于是中三班的老师提出:能不能改变各班各自游戏的传统方式, 打破班级界限, 让幼儿可以参与其他班级的游戏, 教师分区域进行指导。问题一经提出, 大家各抒己见。经过多次实践、研讨老师们发现小区域的打破界限即有利于教师的指导, 又能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她们将医院、超市、理发店等服务性游戏区域串联起来, 各班则仍保留自己班中具有特色的游戏活动, 使得各班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深入开展了下去。

(三) 行动式研究

为了进一步帮助教师明确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要求及更好的组织游戏各环节,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到各姐妹园进行游戏观摩与研讨活动, 并在园内也组织了全园性游戏观摩研究活动。但以往组织教师外出观摩时, 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开了哪些游戏, 提供了哪些玩具、材料等等, 直观效果好的大家就照着学。不太注重分析:为什么要开展这些游戏?依据的是什么?适合我们的孩子吗?而现在, 我们主张在研讨中体会, 在实践中体验新教育观念并使之随着教研的深入而逐步转化为教育行为。在组织研究是首先交流:设置了哪些游戏区域?为什么这么设置?再结合本次活动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入研讨:这么设置合理吗?为什么?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怎样的作用?游戏过程中引导者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教师哪些指导行为比较适宜?作出尽可能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最后针对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思考:如果我来组织, 我会怎样解决?

三、以常态课为抓手, 提升专业水平

(一) 开展常态课观摩活动

观摩是展开相互学习的活动, 为了使观摩活动成为促进教师深入研究的过程, 我们将观摩活动定位在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上, 鼓励教师将课程实践中的难题、困惑拿出来研讨。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相关研讨问题, 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在活动中为使观摩者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 , 我们在活动前先请被观摩者介绍活动目标、教育难点、准备尝试的教育方法和要探讨的问题, 这样观摩的老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看活动, 观摩之后也能充分参与到研讨中, 为被观摩的老师提供教育策略。在观摩后的研讨中, 我们尽量淡化教师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将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行为的分析、研究上, 引导教师分析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幼儿产生的不同影响, 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二) 开展“一课多研”活动

“一课多研”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 让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

(1) 一课多磨:由各教研小组每月选定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取轮流执教的方式, 在本组内公开教学活动。在一次次预设—修改—再试的过程中, 使教师真切的体会到每一次调整后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变化, 并深刻的体悟到, 为什么以及怎样让“幼儿的经验承前启后;活动的目标重价值、重过程、可操作”等, 促使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 一课多教:鼓励骨干教师大胆跳出原有的方案框架, 采取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一课多教”活动, 然后再与同组教师切磋、交流、总结、分析, 从而帮助教师们创造性使用教材。同时通过实践、交流、研讨与分析, 拓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也促使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语文学科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探究 篇11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效性;语文教学

“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采用的大多是从“集体备课”、“上课演绎”到“评课反思”的三步常式研讨方式。这些看似搞得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是否真的行之有效呢?下面以语文校本教研为例,对常式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作以下几点探究。

一、集体备课要下工夫:钻进去,驶出来

当前的一些的备课不容乐观:教师拿到文本,习惯了依赖教参中现成的教材分析、电子备课,一旦离开了这些,便成了“私塾先生”,只会摇头晃脑地读。上公开课时,有些教师收集大量的网上资料,在课堂上面对鲜活的学习生命体,往往会因教学意外而措手不及。因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教学往往游离于文本之外;或因教师教学视角过于狭隘,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文本的主旨,甚至把自己的失误当做创意,对学生造成误导;或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熟悉,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有个教师在执教《太阳是大家的》时,指导学生朗读“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 到西山上就要落下”这句话,一个学生读得很沉重,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伤心地说:“太阳落山了,我感到很可惜。”教师表扬这名学生会读书,有自己的感受,于是要求其他孩子也这样读,强调要读出“很可惜”的样子和语气。由此可见,这个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已游离在文本之外,根本就没有把握好整首诗的基调。诗歌描绘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做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虽然在这儿落下了,但不可惜,因为她会去别的国家,给那里的人们带去快乐和希望。这与诗歌的结尾相呼应,怎么可以说感到可惜呢?学生刚开始读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但教师要适当引导,让他们准确地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教师出现这种教学状况是很不应该的。要对文本深度触摸,要对文字反复咀嚼,钻进去“细细读文本”。

校本教研要发挥团队优势,实施教师合作式备课,使教师从过去单个地抄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集体研讨解读文本时,一要研究细读文本的基本任务,二要交流解读文本的招式,三要拓展解读文本的多维视角和丰厚资料。组织集体备课,主持者要组织全体成员将一篇文章多读几遍,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细读进入作者角色。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备课时要循路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以达到与教材的思想感情融化在一起的境界。教师进入教者角色的关键是选择教学策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集体教研备课时,我们的责任就是提升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集体解读文本可以求同存异:解读文本的多元性,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新颖的意义。经过集体智慧的碰撞,拨云见日,大家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充分解惑,进行认知重建,这样才能体验“研”的味道,突破以往的教学难点。

教师还要驶得出来——从学生视角来设计教案。备课的第二步是如何把教师解读到的教学信息有效地转到学生的视角上来:学生觉得课文哪些是可以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他们会有哪些奇思妙想……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孩子,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基础、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集体琢磨教材已有高度和宽度的同时,要移位体验,去罗列孩子理解上的可能性,分析各种想法是否合情合理,充分预设如何启发引导。在一些新教师的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景象,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当我事业遭受挫折,心情沮丧,踏上这德国的街头,看到这一片花海,感到 ……学生的回答很勉强。学生的感受从何而来呢?这样的问题设计还是以教师的本位为视角。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集体备课时值得重视的研究主题。

二、听课要重价值取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线教师长期埋头于重复的日常教学活动,对时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有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教学行为的失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也走进他人的课堂。

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观课教师能否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对所观察到的具体的事实本身,交流自己朴素感受到的一切,兴许能学到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东西。看别人的课,说别人的课,就要思考别人课堂中的亮点,在校内积极营造向他人课堂学习的氛围;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在学习交流中开放自己的心态,接受别人来听课,在校内形成互学共生的教风。

“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在学校有一定规模,同年级班级较多的学校,采用“一日一课”校本听课模式,同学科教师相互切磋,跨学科相互听课。这样,可以时时把发生在师生身上的常态课作为改善教学的活教材,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的差异性、丰富性等特点,推出了全方位开放课堂的举措。学校教研组在听课的数量、范围等方面作一定的规定,设计听课反馈表,要求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所听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

校内听课平台的创设,加强了教师合作反思的意识。教师带着教学研究的心态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彼此间的想法、观点产生了碰撞,共同关注教学的改进、优化。

三、评课要有激情:共鸣、碰撞、砥砺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及其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科学、正确的评课能较好地发挥其互动、导向、推广等功能。校本教研总离不开评课:有话要说,有问题要思考,有惑要解,有事要做。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败笔”,往往会有自己的“偶得”“智慧火花”,或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每堂课总多多少少有点触动,或零碎的,或系统的,与我们的理念、行为进行碰撞,或共鸣,或抵触,或是交相辉映,这些是我们学习的内化,是思考的外显,是实践的结晶,是研究的源泉。

在校本评课中,我们不妨走得更远些,让有内涵和深度些——“百家争鸣才气象更新”。总观当前的评课现状,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不议不评,听之了之;有的空洞虚幻,随心所欲;有的事无巨细,不抓关键;有的高唱赞歌,浮华不实;有的条理不清,语无伦次;有的方法单一,步骤成规;有的只有不足,没有对策;有的言语偏激,习惯指责;有的不求实际,一味追风。通常的评课有了基本的模式:找上几处优点,以示鼓励;提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或是商榷点,以示真诚。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总是半拉子工程,不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要顾及施教者的面子……这种教研起不到效果。

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辩课进校园”已经是26站了,笔者每期必看,每每让人耳目一新。《怎样把课文教到实处》《什么样的阅读指导最有效》《一堂课训练点应如何确定》,正是我一直想在校本教研活动第三常式中追寻的境界——让我们真诚地辩起来。围绕“课前谈话,谈还是不谈,如何谈”“这样的词语教学究竟好不好”“‘逆形而上’学习课文,这样的倒退法有无必要”“用‘因为……所以’训练是否妥当”“是‘霸主地位’还是有效引导”“是画蛇添足,还是拓展延伸”“是制造思维混乱,还是引发多元感悟”等多个主题,听课评课者来回答辩,冲击着语文教学的思想。是的,教学需要激情,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参与也尤其需要教师的激情。 “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校本教研保持“行走”的姿势,我行我诉——成长有痕。

参考文献

[1]韩义文.抓教研教改质量促学校科学发展[J].教学交流,2011,(11):181-182.

[2]王淑娟.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三个层面[J].当代教育科学,2009,(6):21-22.

[3]孔凡艳.展开备课过程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1):77-80.

责任编辑 余 华

教研实效 篇12

●打造一个教研平台

我市构建了以市“教研在线”、“学科教研网站”、“学校教研网站”为主阵地,“教育博客群、QQ群”为主要交流途径的网络教研平台。“教研在线”由市教研室主管,以指导全市网络教研为主要宗旨。“学科教研网站”由学科教研员主办,以“交流、互动、共享”为宗旨。“学校教研网站”以学校教导处为主管部门,以开展学校网络教研,突出学校个性为宗旨。“教育博客群、QQ群”以开展网络交流为宗旨,内容和形式活泼开放,充满个性,张扬活力。教研平台的建立,为教研员、教师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为网络教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完善两种运行机制

为保证网络教研的正常运行,我们努力完善两种机制:一是技术保障机制。技术保障小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软件平台的搭建、网站建设的技术指导等工作。二是教研网站建设机制。教研网站建设小组由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本学科教研网站的规划和建设。每个学科都吸收了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参与栏目管理,各学科骨干教师定期更新上传内容。每学期教研员或以学校为单位,或以教师为单位,对上传及录用资源进行量化考核,对优秀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推行三种应用模式

1. 名师引领,广泛交流

为充分发挥名师专家的引领指导作用,建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队伍。在组织结构上,以教研员牵头,以名师为中心建立区域性网络教研指导小组。在活动方式上,通过同步互动的博客建立区域教研博客群或QQ群。要求名师建立个人主页及博客群,帮助一般教师建立“成长博客”;定期利用博客群、QQ群开展网络备课、网络议课、网上讲座、网上答疑、主题研讨等课题研究和交流活动,并做到主题明确、交流及时、追踪跟进、多元评价、共享成果。

2. 开展活动,全员参与

每学期各学科教研员都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科教育教学专题教研,并将活动过程录像后存放在网站上共享。市、乡、校每学期逐级组织一次优秀网络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内容包括教研网站、博客之星、优质课、教学案、课件、试题等。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网管员四个组别。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使网络教研开展得扎实有效。

3.课题带动,持续发展

为使网络教研持续发展, 我们共立项国家、省、市、县课题100多个, 如昌邑一中的“网络教研实践与探索”、文山中学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实验中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外国语学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二实小的“构建区域教师博客社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等,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基本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的实验氛围。

●建立四项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领导,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技术保障和教研应用两个小组。技术保障小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软件平台的搭建、网站建设的指导等工作。教研应用小组由教研室、职教科、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分别负责网络教研、业务技能培训、网站建设指导等工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为网络教研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 强化培训,提高素养

为使培训工作有实效,针对性强,我们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负责日常网络教研业务培训;依托电教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依托职教中心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教师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培训。辅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和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网络教研水平,保证了网络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表彰激励,增添活力

为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我们通过网络及时通报各单位网络教研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情况。每学期召开一次网络教研点评会,对在网络教研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另外,我们将教师参与网站建设情况、上传资源情况、发表贴子数量等纳入了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考核。通过表彰激励,激发了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为网络教研增添了活力。

4. 制定标准,科学评价

我们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网站建设、资源建设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不同类别的内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对教研成果进行评审时,我们采用专家评审与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用户评价主要以被点击次数、被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和用户在网上的评论信息为依据,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评分,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网络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篇:在线论坛设计论文下一篇:双机热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