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效

2024-10-15

实验实效(精选12篇)

实验实效 篇1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提高实验的效果, 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长期的教学, 我把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生活小实验和习题实验等几个种类, 以便把实验教学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用必要的器材把这节课所要阐述的物理规律用实验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也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体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演示实验能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教师对实验器材的正确的操作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对器材进行正确的操作, 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演示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教师不能有一丝的马虎, 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操作, 那么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共性错误。学生刚开始接触实验的时候, 对仪器的操作、药品的取放等知识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 所以,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要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 比如做电学实验的时候, 要注意学生对每个线头的接法, 必须连接牢固, 否则会出现电路的故障。教师只有强调了容易出错的地方, 学生才能更顺利地做好实验, 否则就会造成无端的延长了实验的时间, 使课堂的时间很紧张, 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开始学习电学的时候, 可以用水流形象地比成电流。把电压和水的落差相比, 这样既把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具体化, 同时也把枯燥的物理知识形象化, 从而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对待实验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在实验中要一丝不苟, 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好实验的步骤, 争取步骤清晰, 无懈可击。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 在实验中就可能造成总结不出来规律, 或者出现事故。比如在电学实验中应该控制电压的没有控制电压, 就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或者由于电压过高损坏了设备。

二、学生实验

1. 避免盲目实验

学生要做实验首先要弄清实验的目的和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实验应在学生对实验在理论上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去进行, 这样得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如果学生对实验的目的都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 盲目地机械地做实验, 不仅效果不好, 就是做完了实验, 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填写, 对整个的物理学习没有任何的意义。

2. 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设立实验情况

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在实验中能出现的问题, 做成实验课题, 让学生接触实验中尽可能多的情况和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如在做“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教师提出的情境有: (1) 假设透镜不是整个的, 而是半个或者是打碎了, 是不是也能成像? (2) 透镜成像后我们用白纸遮上半个, 能不能继续成像? (3) 在成像的过程中, 一个苍蝇落在了透镜上, 会不会对透镜成像有影响? (4) 在透镜成像的过程中, 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5) 透镜在成像的时候, 如果我们把物体和像的位置互换了,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这么多的情境, 既给了学生多次试验的机会, 也使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 学生对实验掌握得就更全面, 更能扎实地学习到知识。

3. 规范学生实验的操作

在实验中, 教师一定要规范学生的操作, 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能够自己独立操作实验, 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能用规范的实验去证明, 正确地得出结论。比如在酒精灯的使用过程中, 如何加酒精, 加多少合适, 实验结束后, 如何去熄灭酒精灯等。再如药品的取放, 常用药品的保存等知识, 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只有这样, 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物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学好物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或者用生活中的简单的小实验去证明物理结论。

1. 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如学完电学以后, 我们可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用的电路, 要求家庭用到的电器都要有。在安装之前, 学生应先设计图纸, 然后按图纸安装。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要从电路的下端开始安装,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节省材料, 才能安装得更合理。再就是局部安装, 把最下端的局部安装完, 然后进行连接, 连接的过程中要注意导线的颜色。

2. 让学生设计家庭式的实验, 用这样的实验去证明物理规律

如在学习《折物体的颜色》过程中, 在家里用一个平面镜放在水中, 也可以得到光的色散实验的效果。再如在学习透镜的过程中, 可以在塑料膜上面放水来做个简单的透镜, 这样的透镜能粗略地反映出透镜的性质。如放酒精, 则得到了另外不同的效果, 可以证明不同的物质对光的折射的能力是不同的。

3. 展开专题性质的实验, 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教师负责解释

如在学习《物体的颜色》知识时, 有的学生就注意到, 自己家在使用喷雾器的时候, 假设迎着太阳的时候, 也会出现彩虹。

四、用习题创设实验的情境, 让学生验证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习题, 并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设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提供仪器,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讨论, 教师总结, 这样的习题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学生来说有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 锻炼学生的动手的操作能力和总结的能力。

总之, 实验课的教学有很深远的意义, 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物理知识, 才能胜任实验课的教学。同时,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实验中不能说得到的结论正确的就是好学生, 没有得到正确结论的就是不好的学生, 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其心理和操作行为, 给学生表白自己观点的机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爱学物理, 才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情趣所在, 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青冈县兴华中学)

实验实效 篇2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等化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后,实验在教材中的比重明显增加,甚至还增加了《实验化学》模块,实验教学的地位更加突出。新课标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实验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在新课程化学高考实验的考查上也有所反映。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活动应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设计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

虽然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化学实验教学,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使化学实验教学有一定的改善,但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化学课普遍倾向于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学习化学,对化学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怎样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对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实效研究,得到高中化学教材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校本教材汇编,改变我校化学组实验教学现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探究合作精神。

(3)在研究与改进的过程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创新的教学论文,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教学理论中的创新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化学实验教学的新局面。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

(2)通过探究化、创新型、生活化的实验改进的研究与整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有形象、有特色、有效果、有魅力的化学教学。

(3)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4)为推动本校及本地区开展创新实验系统化教学提供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就是要依托课本中的化学概念、知识、实验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其功能、变换其形式、优化其组合、引伸其内涵、转换其应用而设计出来的实验。

1、梳理、改进教材实验的研究:完善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不足之处的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补充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没有的重要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对3-5个重要演示实验仪器、方案及方法进行改进创新。

2、开展学生家庭化学实验(实践)的研究:以本课题为例,就是先将新课程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中的相关实验或实践材料进行浏览,整理出适合作为家庭活动的部分内容,然后从活动形式与方法上进行分析,将这些材料分出实验类或实践类,再根据家庭实验类活动又可分为教材有实验方案与无实验方案两类,深入研讨不同类别的活动内容所采用的模式。

3、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1》模块经典实验有效教学的研究:研究在高中阶段如何将实验探究过程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将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以后的化学教学,为学校的化学教学服务。

4、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设计与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的研究:研究如何利用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何种方式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进。实验设计与创新如何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中高考对实验设计与创新要求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对比性实验的考查就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的重要体现。高考试题作为这一能力考查的载体,突出表现在实验装置设计的对比和实验方案设计的对比上。对于高考中的新实验题,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的对象

陆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课堂教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它由听课和记录,整理听课记录,课堂教学评价三部分构成。这种听课方法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条件、课堂气氛、学生实验操作和老师实验操作等的观察,通过重视记录教师的导入和过渡语、教师的提问,教师独特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情况的反馈,学生的提问,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典型错误,学生听课表现,小组活动,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等方面,分析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法及效果。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通过Internet查阅资料,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收集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创新与改进的仪器、方法与方案。

3、个案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评价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4、比较研究法:比较各类型学生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6、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常规班和实验班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7、实验分析法:选取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进行定点实验,跟踪分析,进行研究。

六、研究过程

在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下,本课题组的具体研究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学科课题研究组织机制,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任务目标,开展前期研究。主要工作是:

查阅有关理论,收集、分析资料,并分析、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论证课题研究思路;确定学科课题,成立学科课题研究组,撰写课题方案,进行开题并完善研究方案,上报课程教材研究所。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采取分专题突破、阶段总结的方式推进。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科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分子课题开展研究,细化研究过程,逐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是:

1、各地市召开课题组专题研讨会;针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展开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探讨;组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讨、交流和展示活动。

2、各课题组总结、梳理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成果。

3、各课题组整理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中期成果,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议。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实验实效 篇3

关键词:提高;学生实验;实效;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实验又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种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科学教学要迅速有效的提高,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首先必须从教学理念上进行变革。虽然我们已经对“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好多年了,但行动上还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及升学考试没有实验测试等实际情况的影响下,实验教学一直还是科学教学的薄弱环节。有些老师在观念上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意识淡薄,总认为做实验耗时耗精力,效果不一定好,还不如概念讲完后在黑板上多讲几题练习效果好,因而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实验次数,使学生做实验、体验实验、感悟实验原理的机会大大减少,长此下去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且对实验也产生了害怕心理,不知道怎么做心里没底,逐渐对实验的兴趣淡化了,最终影响了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切实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学生。

二、让学生明确做实验的目的

学生不一定清楚做实验的目的,他们认识上以为做实验只是把老师的结论或者老师做过的实验再重复一遍,更有甚者以为做实验就是班级搞娱乐性质活动,所以学生思想上缺乏对做实验重视性,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也不够明确。因此,做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做实验的目的是理解和巩固概念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实验课教学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思想的源泉。因此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设计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昧性强的实验去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两种无色酚酞和氢氧化钠反应溶液变的鲜红色;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而空气中不能燃烧;倒置漏斗中的乒乓球为什么吹不下来;捕蝇草如何捕捉昆虫……这些神奇的科学现象一定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猎取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做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引导,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亲手实践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学生由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其转化为学习实验的主动性,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加强学生实验指导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实验指导,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错误性、无序性,来提高学生实验实效。

(1)指导学生预习实验

预习是使学生对要做的实验提前再现的过程。做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手册及相关资料,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所需仪器操作以及相关的实验注意点,确定好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问题等。

(2)引导学生操作正确规范

正确性、规范性是科学实验的重要准则。教师不仅在实验之前要强调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点,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使学生树立信心,尽快掌握规范性操作,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正确性、规范性操作。

(3)指导学生仔细觀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是认知的重要一环,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以不同目的去观察每个现象,对稍纵即逝的现象尤其应该注意。有些现象非本质的,指引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想象,形成概念,要求学生用思维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把观察到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上来。

(4)指导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做好实验记录是学生实验的重要一环,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一闪即逝的现象要及时记录,有可能成为发现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地安排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尤其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做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比老师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吸引力大,效果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几个实验,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正确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目的。如:通电螺线管能不能吸引铁钉?吸引铁钉的强弱因素是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立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也会活跃起来。解决的办法,最好先做实验,证实通电螺线管能吸引铁钉,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让通电螺线管磁性增强?再让学生做实验,接下来学生自己会逐步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弄清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因素,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我们研究阿基米德定律时,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安排实验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课外实验,开放实验室,促进知识延伸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一些小实验可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的物品进行实验和观察,如:没擦干的菜刀过个晚上表面留下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浸没在食醋中的鸡蛋表面有大量的气泡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于有些实验受到学校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限制,而不能开展的实验,需要学生课外去观察实验,如: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验植物的向光性;种子萌发的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跃规律;还有一些天文方面的如月相变化周期;观察日食、月食的过程;星辰的变化等,这样就能使课堂的教学得到有效补充,促进了知识的延伸。

实验室是学生实验的场所,我们要把实验室还给学生,所以要开放实验室,要把这块教学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多去实验室熟悉一些仪器和药品的使用,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实验(实验与老师讨论过)或者去做老师布置的小实验和小制作,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质和实验技能。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们重视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转变教学理念,认真地进行每一个实验安排、分析、设计,尽可能确保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实验素质、实验技能进行激发与培养,就能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实效 篇4

一、替换实验让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替换实验就是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由于缺少某些材料或试剂, 致使实验操作无法开展, 根据相同的实验原理, 改用其他材料或试剂替换原有的材料或试剂, 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实验方式。

实例1,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 (必修1)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 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特别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教学。然而, 在我校实验室暂时没有演示实验中的玻璃纸 (半透膜) 材料, 致使演示实验无法开展。为了开展这个演示实验, 我用鸡蛋的卵壳膜替换演示实验中的玻璃纸, 其实验效果较明显。制取半透膜的具体方法是:取一个新鲜的鸡蛋, 从中部打开, 将内容物倒出, 用食指和拇指将卵壳弄成小的碎片, 注意不要损坏卵壳膜, 然后将卵壳膜上卵壳剥下, 用水稍稍冲洗即可。

二、实物模拟实验直观揭示内在规律

在以往的中学生物教材以及有关资料中还很少涉及事物模拟实验, 随着近几年的教材改编, 模拟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及应用, 一提起生物实验, 人们就会联想到, 动物、植物等生物材料, 显微镜、试管、解剖器等器材, 但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实物模拟实验却不相同。实物模拟实验是指以研究实物模型来揭示实验,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模型———对象的类似物来认识对象, 得出其中的规律的实验。从实验形式来看, 实物模拟实验似乎不是“实验”, 它更像是劳动技术, 只要学生动手制作便能完成。实物模拟实验所用材料也往往除与生物体稍为沾边的“真实性”之外, 其余的实验材料都是“非生物材料”如硬塑料片、细铁丝、乒乓球、绳子、木棒等。

实例: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 (必修)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中, 就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实验,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型———对象的类似物来认识对象, 通过对模型的制作来理解对象的结构。其实验操作是用五边形硬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 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 用一些圆形的塑料片代表磷酸, 然后用一些细铁丝按照DNA分子的特点进行连接组装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多媒体虚拟实验辅助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技术仿真或虚构各种实验环境及对象, 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观察、操纵、构建其中对象, 完成各项预定的实验项目, 以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实例:青蛙的解剖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事先寻找或制作虚拟青蛙解剖的课件, 学生在实验中用鼠标代替了过去在实验中使用大头针、镊子和解剖刀来操作, 学生只需按下鼠标就可以在该点钉钉子、划切口, 使用虚拟解剖刀, 可“剥”开青蛙的皮肤和肌肉, 观察骨骼等结构, 了解青蛙的内部构造。

三种实验教学的优点: (1) 实验材料简单, 常见易得。 (2) 操作过程简便, 效果明显。 (3) 实验污染少, 可持续使用。 (4) 化抽象为具体, 更加直观。 (5) 实验结论快速准确。

实验实效 篇5

摘要: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历经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技能,在情感和态度上获得快乐体验和满足。在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创造实验机会,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演示更有效;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历经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在情感和态度上获得快乐体验和满足,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和实践能力发展。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实验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验过程和方法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实验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享受实验、快乐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一、做好演示实验,让演示更有效

演示实验是一种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直观性教学,具有真实、形象、生动、有趣和示范性功能,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剌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个演示实验。为了使演示实验更有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使演示实验更有效,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性能,实验改进、试做,考虑实验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和不利因素并加以改进。如:在“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环节时,要考虑到天气变化。能否成功地做好这个实验,关键是实验所用的器材一定要干燥、清洁。天气越干燥,实验越容易做成功。晴天需要把毛皮、丝绸洗净晾干,遇到阴雨天,空气的湿度较大,就需要上课之前将器材物品烘干。这样实验容易成功,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又如:教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压缩空气点火”。先要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按教材介绍的做法,上课前要试多几次,保证上课时能成功地演示。经过几次尝试发现,浸乙醚胡棉球不能太大,乙醚的用量也不能太多,否则演示不易成功。由于乙醚容易挥发,在实验室不易保存。没有乙醚时也可以用硝化药棉代替,还可以直接用火柴药来代替药棉,把火柴药剥下放进玻璃管底,每次只需用两根火柴药就可以了,点火是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压活塞一定要迅速有力。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才能成功,教学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2.演示时操作要规范

实验时,教师边讲解边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教师的演示起到示范性作用,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教师演示时规范地操作,突出几个关键点。即:玻璃泡要完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要磁到容器壁、容器,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把温度计拿出后来才读数。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学生很快就掌握温度计的使用了。

3.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要让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楚。实验时,尽量使实验器材或实物抬高,确保全班同学都能看清。但有些演示实验要观察目标的现象很细微,学生不容易看清楚实验现象,就不获得实验所提供的感性知识。如果实验器材简单且方便移动,可以采用走动法进行演示,即走到学生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如:做各种磁体的磁感线分布情况。用手拿一块透明的玻璃,它的下面放磁体,上面撒一些铁屑。展示每一种磁体的磁场分布时,在教室内走动几遍,这样虽然花了一定时间,但是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磁场的分布规律,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如果实验观察现象很细微,又受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台上进行演示时,克服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能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提高了现象的可见度,增强了实验的效果。例如: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规律”。在通电、断电、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摆动情况就要放大,学生才能看清楚。

4.由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

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常常是教师表演,学生观看。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实验。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对于比较简单且容易操作的实验,最好是教师引导,让学生来演示。因为让学生演示时,学生对实验更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得出的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对实验原理、过程和现象印象更深刻。由学生历经过程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更有成就感受。例如:在演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来演示,教师在旁边组织指导:两名同学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另两名同学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由于有几名同学来共同完成摩擦工作。这样不但节约的教师的体力,也减少的摩擦所花费的时间。这个实验还可以判断各种磨擦产生的电荷是哪一种电荷?学生用身边的学习用具与头发、衣服磨擦后自己来演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论是操作实验的同学还是从在下面观察的同学都特别认真。再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改为让两名学生来协助完成演示,学生会更兴奋,更有激情,实验更有趣,教学效果也非同一般。

二、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充分利用手、眼、脑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情感上的积极变化。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实验,亲自体验历经实验过程。分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享受乐趣,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喜悦的心情满满地写在他们的脸上。

怎样使学生的分组实验更有实效呢?

1.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是在实验各个环节中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交流和讨论的保证,也是实施学生有效实验的关键。分组时,先由学生自愿分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为了在实验中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笔者把学生分为:小组和单元组两种。由于实验器材不充足,一般是2~3人为一个小组,相邻的两个或三个小组作为一个单元组。在单元组中选定一位能力较强、工作较负责的学生为组长,以便于在实验的一些环节中作为总负责。如:组长组织组员分工,交流、实验方案并讨论评估;小组内不能排除的故障,组长负责协助排除;各单元组在互帮行动中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的发现,及时记录下。在要求的实验完成后,单元组可以共同研究解决新发现的问题或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实验。这样分组的好处: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交流更有实效,实验的收获更丰富;实验课堂更容易管理;教师在巡视时,需要帮助的面更少,能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2.组织学生科学地进行实验

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向学生讲清楚怎样做实验,并演示一番,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表面上学生都很容易完成实验,学生也能够历经动手操作过程,但学生没有学到科学实验的方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显然不符合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最大的功效。

(1)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注意设计情境或小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和思考,还可以产生不少问题,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中提出问题;从观察的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针对实验的内容,有计划地加以训练和鼓励。如:冬天洗澡时,屋里有很多白气,墙壁了有许多水珠。这些水珠是怎样来的呢?白气是汽化还是液化?教材中的插图有好多自然现象,仔细观察往往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问题。在学习了电压、水果电池后,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训练学生学会合理地猜想

合理的猜想就是对自己提出的猜想要有依据。对于一些探究实验,要引导学生合理地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些教师因为怕学生乱猜,与教师原先设想不一样,怕浪费时间影响做实验,就索性由教师包办。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大大削弱了物理实验的功效。其实猜错了或猜得不合理总比不猜、不思考强得多。我们都知道,学习总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开始学习物理的时间段,学生的猜想往往很不合理。在平时的实验,包括小实验或演示实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猜想,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猜想时要能简单说出依据,依据可以从实验现象中获取,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是已有的知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多次实验后,学生养成猜想的习惯。如:“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流过的电流大小是否一样,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A.L1比L2大,(依据是L1更靠近电源的正极,而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的);B.流过L2比L1大(因为闭上开关时,L2比L1亮):C.流过L1电流与L2一样大(串联只有一条路径,象一条水管中的水一样,流过L1的电流也流过L2)……学生在快乐地猜想。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猜想活动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由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给出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做实验,虽然学生能很顺利地做完实验,而且节省时间。但学生没有历经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环节,没有获得体验和实践的经验,情感上得不到充分满足。这样不能称得上学生真正完成了实验。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实验方案甚至改进教材的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前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独自设计实验方案,再由小组交流实验方案或单元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也可以由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方案,全体同学讨论评价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优点。如: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时,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设计或者讨论,结果学生们一共提出了三种与课本不同实验方案。笔者再让他们用自己发现的方案进行实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4.鼓励学生敢于实验,善于发现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积极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新知,在实践中敢于创新。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有许多教师意料不到的新问题新发现。笔者鼓励学生在实验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继续进行探究或利用课外时间实验研究。对于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或纪律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去做。不怕不会做,就怕不去做,因此对做错了的学生,不能横加指责,要肯定他做出的努力,引导他找出失败和做错的原因,鼓励他寻找合适的新方法。巡视时多些关注,耐心指导,注意保护他的积极性。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单元组的职能,对实验结论、新发现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完成课本要求实验后。有一组学生,用一支笔贴近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没有出现笔的像,烛焰的像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变化,好象烛焰的像比原来暗了一点。笔者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他们爱想好做。结果后他们更来劲了,索性用物理课本挡住凸透镜的一半,还是发现烛焰的像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变化,好象烛焰的像比原来暗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只会有好的平台、机会、条件,就可能被释放出来。

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演示实验是教师或学生代表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全体学生做示范实验。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观观察,对实验的可信度不高。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每位学生经过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会更深更全整,可信度更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能有效实现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课本的编排是演示性的探究实验。把小桌子分别正放、倒放在平整的沙面上,看小桌对沙面的印痕深浅程度。由于学生看不到水平放置的沙面,实验效果不明显。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笔者用海绵块代替沙子,市面上容易买到海绵块。在厚纸板或小木块上钉上四颗小铁钉作为小实验用的小桌子。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科学实验探究的几个要素进行实验,学习掌握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由于学生能亲自动手,学习更有精神,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和方法,结果学生很容易掌握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理解。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进行分组实验,由各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特别要开清楚怎样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发动学生利用生活中、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破坏作用来显示现象。如:观察掉入沙中的深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亲自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切切实实地感受实验过程和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在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使他们的收获更充实、更丰富,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文艳.如何才能使初中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31).

[2]周平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运用低成本实验教具[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1).

实验实效 篇6

一、材料要有典型性

科学家进行研究,是在结论未知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的实验,而小学生进行的科学实验则是在教师已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因此,课前教师应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最为典型的实验材料进行观察,以获得最佳的观察结果。例如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这一单元《各种各样的花》一课的教学,虽然课前布置学生去采集花供课上观察,但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补充准备各种不完全花和完全花,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两种花的异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在《花、果实和种子》一课中,在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时,可以选用百合花,这种花的花蕊比较大,花粉也比较多,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再比如五年级上册《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中,在让学生观察大小不同的土壤颗粒时,教师可以先从众多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寻找比较典型的土壤供学生观察,也就是沙砾、沙、粉沙、黏土的含量比较均匀的土壤;其次,提供给学生的土壤的量要少,量越少学生分得越仔细,给的土壤量太多学生反而会觉得无从下手,不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出结论。

二、材料呈现要有结构性

材料的呈现次序能带动学生进入不同阶段的探究,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学习中,不少学生认为越大的物体越容易下沉,于是教师可以出示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和回形针,让学生猜测哪个沉,哪个浮,并演示实验。此时,学生会发现小的回形针反而下沉了。这时候,有的学生会认为是越重的越容易下沉,教师可出示一个空的玻璃瓶和回形针,让学生猜测,再做实验,学生会发现比较重的空玻璃瓶反而是浮的。通过这两组实验材料的呈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提出应控制有关的因素进行实验。接着,利用一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就可以看出,在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越重的物体越容易沉。再出示一组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学生又发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越小的物体越容易沉。通过一系列材料的呈现,推动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

再比如五年级下册《做一个摆钟》一课,在上一课已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无关”的基础上,教师先出示两个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不同的摆,让学生猜测摆的快慢一样吗,并演示实验,再出示两个摆,它们摆绳长度相同、摆锤长度相同,只是其中一个摆的摆锤上固定了一个重物,再问这两个摆的快慢还一样吗?演示后,再问,如果改变重物在摆锤上的位置,那么摆的快慢还会不会改变。这样,结合材料的出示,不断抛出问题,推动学生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式发展。

三、材料应富有探究性

有时候,教师把材料准备得太好,或者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应该由学生处理材料的过程省略掉,反而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思考和动手锻炼的机会。如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中,课本要求学生自己组装小车,如果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事先就帮学生组装好,那么学生就体验不到:如果车子框架没固定好,小车容易出现跑偏的现象。而在用橡皮筋做动力这一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给小车安装橡皮筋,思考橡皮筋要怎么装、装在哪里才能起到驱动小车的作用等。在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会发现气球吹太大小车容易打滑、圆形的气球容易卡在车身上等问题。

四、适当地对材料进行改进

平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对课本上设定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要求学生自制日晷,所用的材料是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一样大小的白纸、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或一根筷子)及橡皮泥。实际上,由于橡皮泥黏性不够大,因此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太容易被橡皮泥固定住,同时学生也很难找到一块大小适合的平滑的木板,就算做成功了由于做出来的日晷太大,也不便于携带。因此笔者将材料进行了适当的改进,用牙签代替铅笔,用硬纸板代替木板和白纸,直接用量角器在硬纸板上面画圆,同时标上角度,再将牙签插在圆心上,就可以做成一个既小巧又精准的日晷了。

再比如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课的建一个“星座”模型活动中,课本上要求用纸板、细线来挂橡皮泥小球,实际上,纸板太软,不利于吊起那么多橡皮泥小球,加上绳子太细,容易缠在一起。因此,笔者让学生用泡沫板代替纸板,解决了纸板太软容易变形的问题,同时,用竹签代替绳子,省掉了打洞穿孔的步骤,直接将竹签插在泡沫板上即可,这样做也比较容易调整小球离泡沫板的距离,更便于操作。

总之,虽然实验材料的准备会耗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备好实验材料,实验课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材料的准备,不断探索,不断实验,让实验材料成为学生有效探究的前提。

实验实效 篇7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标准把“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所以, 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创设一个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的情景显得非常重要。在引入“液体压强”的课题时, 我创设了以下物理情景。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副图片:1.潜水员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的结构特点———用厚钢板制成的;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常常会死亡。让学生看完图片后, 相应地提出三个问题: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3.你见过活的深海鱼吗?这些问题旨在设疑,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此处, 并很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让学生经历“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重心从强调知识的传承转化到知识的探究过程, 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主体性的发挥,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探究方法,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发现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更要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1. 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安排了以下实验探究。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往一个底部和侧壁不同深度处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水, 观察橡皮膜的变化情况。 (橡皮膜都会凸出, 但底部凸出最明显;越浅的地方, 橡皮膜凸出越不明显) 通过分析, 学生可以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有压强”这一特点, 而且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 学生分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 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后, 笔者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方向的压强和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时, 都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 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

(2) 进行实验: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笔者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 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 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 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 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 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3) 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通过设计这些活动,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 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 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同时,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 师生共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先定性、后定量分析法, 即先从实验现象或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之间定性的结论, 再进一步分析液体中某个液柱对它的下表面向下的压强大小推导得出定量结论。通过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不同表述形式的物理规律, 都要使学生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并且在讨论物理规律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液体的压强》的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1.带领学生讨论82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而跟所取的面积无关”的结论;2.针对学生对深度与高度的概念混淆不清, 画出示意图予以讲解。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列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注意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动手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 发挥主动性, 揭示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物理规律, 并理论联系实践, 再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物理应用的能力。

因此, 在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当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去尝试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液体压强”的教学设计中, 得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公式后, 笔者设计了以下内容:1.师生共同完成课文中的例题计算, 并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简单计算;2.师生讨论83页“想想议议”中“拦河坝为什么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的问题;3.让学生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自学船闸的工作原理及工程。

通过教师用典型问题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 使学生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 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实验实效 篇8

但重视实验并不仅是多看实验内容、多做实验题。近年高考对实验考查形式的灵活性、范围的开放性正逐步增强。已从考查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逐步过渡到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下的实验问题, 加强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传统的“黑板实验”、“试题实验”已经很难适应高考需要, 要想考出高分, 就必须真正理解实验, 动手操作实验否则学生不再是“高分低能”, 而是“低分低能”。

由此看来,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 提高实验复习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生物实验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1.近年高考实验考查的特点

1.1注重对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实验考查的基本知识包括实验材料和器具的选择、实验原理和过程的阐述、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 例如2013年海南卷的第8题主要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实验原理、试剂及其作用。

1.2注重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考查。2013年新课标卷的第2题、浙江卷的第5题和江苏卷的第28题分别通过表格、柱形图坐标曲线图记录实验数据, 考查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 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1.3注重实验方法的迁移, 关注创新能力。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 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例如2012年江苏卷的第27题将酵母菌的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的取样计数法进行迁移, 用来对藻类细胞进行计数。

1.4突出设计 性实验的 考查。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强考查全面、能力要求高等特点, 是高考实验考查的热点, 也是得分难点。例如2013年浙江卷的第31题以未成年小鼠为实验材料, 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为载体, 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及绘图能力。

2.提高实验复习实效性的策略

2.1夯实基础 , 先“化零为 整”后“化整 为零”。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 并与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高三一轮复习时, 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复习方法 , 将高考考查的实验逐个分解、穿插渗透于到具体理论知识中。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复习时可利用此实验进行拓展, 并研究、分析如下问题:1能否选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观察材料?2有两瓶浓度为10%和30%蔗糖溶液, 但已失去标签, 能否利用此实验进行鉴别, 实验的步骤和预期现象是怎样的?3如果上述失去标签的两瓶是30%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 那么又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现象?

在二轮复习中, 可采用“化零为整”的复习方法, 围绕关联主题, 整理形成“成串”的系列知识内容,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 进一步解决综合性实验问题。如可将高考考查实验划分为物质鉴定和提取类、显微观察类、实验探究类、调查统计类、技能操作类等专题进行复习, 让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在复习中还可将一些实验的基本方法进行比较归纳, 如比较盐酸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实验中的作用;再如还可通过实验材料———酵母菌, 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等实验串联起来。

2.2在“真做”中 , 提高实验的 操作技能 。多位高考命题专家都说过:要让没做过实验的学生做不好实验题。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来看, “没做过实验”与“做过相应实验”的考生有本质区别, 特别是在对实验步骤, 流程进行描述, 以及对实验做恰当评价时, “未做过实验”的考生因为没有操作过此类实验, 心中没底, 回答起来答非所问, 答不出要点。而做过实验的考生“心中有实验”, 脑海中能浮现出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就能扣准题目要求, 回答问题也就能得心应手。

在高三一轮复习时, 可以挑选部分经典实验、重点考查实验重做。当然, 高三重做实验不能是简单机械重复。重做实验时, 要做到有准备, 有变化, 有问题。有准备是指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看明白、记清楚, 同时老师心中也要清楚本次实验的重点在哪里, 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变化是指重做实验时, 有选择地对教材实验进行延伸、拓展、综合等改造。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境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 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通过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实验, 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 为什么要用铅笔画一条基准线? 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中, 溶解海藻酸钠时为什么要小火间断加热? 制备凝胶珠时哪些因素会导致拖尾? 这样可以通过具体操作解决一些实验的难点和疑点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二轮复习时, 由于课时紧张, 整班重做实验已经不可能, 可以考虑开放实验室, 让部分有需求的同学操作。

2.3举一反三 , 提高实验 的迁移能力。 高考实验题往往不是课本中的原实验, 通常是对课本实验的创新, 是课本实验方法的迁移。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或相关探究实验中, 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要达到这样的水平, 必须在迁移变化上狠下工夫, 而迁移变化的基础是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真正理解, 同时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做到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例如采用“吸水涨破法”不仅可以提取细胞膜, 而且可以破碎细胞获取细胞内物质, 如DNA和蛋白质等。

2.4给以“规矩”, 成就“方圆”。从平时答题及模考、高考的评卷结果来看, 学生在解答实验题时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 “二苯胺、滤液细线、标志重捕法”等专用名词易写错别字;实验设计时思路不清晰, 步骤不齐全, 弄不清出题者的考查意图;实验叙述时词不达意, 文字表述不到位、不严密、不完整;对“陈题新考”题, 思维僵化, 实验技能和方法不会迁移。

因此, 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训练:1要规范专业术语的书写, 单位符号要用国际标准, 专业术语要体现学科本质, 可在实验前预发学生比较详细的资料, 让学生明确基本操作及规范表达。2要规范解题步骤, 做到思路清晰, 步骤齐全, 减少失分。3要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做到要点准确, 语言简练。4要加强学生审题的指导, 引导学生在读题时, 圈出关键字词依次写出条件, 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 然后仔细琢磨, 体会命题意图, 降低过失性扣分。5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 以便对症下药, 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解题规范,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 在高三生物实验复习中, 只要我们力求以学生为本, 以实验基础为主线, 以实验能力为核心, 夯实实验基础, 勇于实验创新, 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就能提高课堂实验复习的实效性, 就能让学生在应对高考实验时做到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江苏省) 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10.

实验实效 篇9

一、在实验中架设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 我在教学分子的热运动时, 给同桌的同学分别发放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让他们同时向杯子里注入一滴红墨水, 然后观察, 学生很快就可看到热水中的红墨水立即均匀地散开, 而冷水中的红墨水几乎不动, 很长时间后仍然聚集在一起。从这一实验中, 学生很明显的看出:温度越高,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就越快, 因此物体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从简单的表层现象, 透视出物理本质。通过这样的亲自实践, 学生不仅经历了规律的发现过程, 还培养了他们分析、总结能力。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课本中的规律, 大多言简意赅, 精练简洁, 浓缩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精髓, 很多学生在接触这些物理定理和规律时, 往往并不能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术语, 更是不明就里, 教师如果此时将学生置于问题探究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发现, 自己总结, 自己归纳出结论, 就势必会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术语, 让他们感受规律的生成。如我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 我在课堂上为每一组同学准备了一大杯水, 一个大木块, 一枚大头针, 让大家体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很多学生利用大头针的尖端向下压木块, 切实体会了木块浸于水中的体积越大, 自己用的力也就越大, 直到木块全部浸没入水中。从而理解了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后来, 我让大家写实验分析和感悟, 一个学生写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了, 为什么将一块铁板放到水中, 它会沉底, 而用铁板制成的轮船却可以航行在大海上。在这个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切身体会, 不仅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物理规律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

现行苏科版物理教材中配有很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特别是配套的实验手册中还为学生遴选了大量的课后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 如果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去主动发现、总结,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更可开发学生智力, 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热情。

三、在实验中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 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概念, 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如果总是回避或将信将疑, 长此以往, 就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懈怠心理, 影响学生的自学情绪。怎样克服学生的这一问题呢?我认为, 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 就地取材, 指导学生通过小实验, 小制作来验证物理规律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在预习摩擦力的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感受一下手抓鱼的感觉, 让他们体会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学习压强的知识时, 让学生体会两只手分别抵住铅笔尖和铅笔尾部的感觉。课后小实验不仅可以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 更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的精神, 培养他们善于借助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帮助自己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 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个体综合素养中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中, 要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 学生要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操作便是检验其能力形成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课堂上的小实验, 从设计方案到制作, 从演示再到观察、总结, 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 通过眼、耳、脑、嘴、手的共同参与来完成, 此间, 学生的灵活操作, 不拘泥于实验方案, 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 学生将小铁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 小灯泡发光, 说明电路处于通路, 铅笔芯是导体;当小铁夹夹住铅笔木材部分时, 小灯泡不发光, 说明木材部分不易导电是绝缘体;而此时再用两手各握一个小铁夹时, 小灯泡也亮了, 从而说明了人体也是导体;而再松开一只手时小灯泡熄灭了, 又能说明空气也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验中, 学生充分感受了身边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形成了持久的记忆, 知识在训练中巩固, 能力也在操作中得到了提升。

五、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物理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分析推理能力, 就必须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及时延伸迁移, 不断深化, 形成知识系统, 而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将相关知识串联, 帮助学生将知识重新整合, 形成系统。如教师通过手指顶起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烟斗, 让其处于平衡, 可以引导学生整合“重心”和“重力方向”、“二力平衡的条件”等知识, “手抛重物”可引导学生回顾“惯性”、“重力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知识。通过这样的小实验串联起大道理, 可以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实效 篇10

关键词:精益求精,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实验环节是高效课堂重要保证, 它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领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际, 初步摸索出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的放矢, 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围绕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设置的, 安排得恰到好处, 因此。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实验教材, 吃透实验目的, 把握实验实质, 使每一个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有比较大的收获。我在课堂试验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 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的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科学、合理的演示实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 准备好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先到实验室同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 同时虚心听取实验员的意见及建议, 对仪器、药品到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并且能预见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 做到胸有成竹, 防患于未然。在课堂实验前, 教师至少自己操练 (预做) 一遍, 从而确保实验的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演示实验, 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2.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 达到精益求精

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一定要规范, 包括所用的仪器、药品和在讲台上的摆放要有条不紊, 以给学生美观整洁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切忌满台仪器药品杂乱无章。做实验时,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 即使每一个细微动作也要做到位。实践证明:教师成功的演示实验, 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积极的求知欲, 同时, 也为以后的学生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 我在“粉尘爆炸实验”操作时, 先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接着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部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再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 点燃蜡烛, 用塑料盖盖住罐, 最后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 (人与该装置的距离至少一米) , 使面粉充满罐,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总之, 整个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使学生观察后受益匪浅。

3.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实现有的放矢

教师的演示实验应该注重灵活性, 必要时应突破书本实验的限制, 可以结合实验内容扩展实验的外延,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信息输入—思维分析, 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做“酸碱中和反应 (用稀盐酸滴到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 ”时, 先让学生预习实验并提出问题。实验时有些学生提出:酸碱完全反应会生成NaCl和水。许多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 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 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完全中和?哪些组获得的溶液成分完全一样?针对类似问题, 我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性总结, 使学生能充分把握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 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灵活补充教学实验, 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拓宽知识视野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更和谐。由于初三学生刚步入化学迷宫, 是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时, 一般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他们往往把化学老师当成了“魔术师”。因此, 教师必须联系教学实际, 创设好比较有吸引力的情境, 从而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譬如, 我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 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 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 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 蝴蝶又渐渐褪色。此时的学生已经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中, 感悟到学好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辟学生家庭化学小实验天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我平时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和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 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 用食醋代替酸等, 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实验。譬如, 当学生学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内容后, 我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 (体积含量) ,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回家后用茶杯代替钟罩, 用小盆代替水槽, 用小蜡烛代替红鳞, 反复进行实验, 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成功了。其实, 学生对同一个实验所选用器材和设计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 通过各自的实验能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在类似的家庭化学实验中, 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器材,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 必然能达到锤炼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实验实效 篇11

一、设计实验,激发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自然教学的基础。它不仅是学好自然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先在教室的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然后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表示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当“月球”分别运行到1~8的位置时,让学生画下自己所观察到的“月相”,并提问:“在1~8的位置,我们观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样生通过实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观察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验教学在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让学生做“观察白天的月相”的实验:①准备两张记录纸,画上15个大小相同的圆,并标示方向。②在每天下午放学或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将天空的月相、月相的旧历时间、月相所在的位置、太阳所在位置记录下来。③我们也可以在夜晚做一些观察,与白天对比一下,看看月相有什么变化?这对全面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有很大作用。实验中,学生要观察时间、温度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和探究,学生会发现在白天,有时会出现天空中有月亮的情况,从而对白天的月相有了一定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全面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对比实验,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观察现象的认识,还能促进学生观察的深入,使学生对实验有更大的爱好与兴趣,并从中发现某种自然规律,为学习较高深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比实验的教学中,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

例如,在教学《保持水土》一课时,为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师必须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相同条件是:木板的坡度、土层厚度、“雨量”大小都相同。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个木板上有草覆盖,而另一个没有草覆盖。其结果是:有草覆盖的水下来的少,土也少,而另一个水下来的多,土也多。由于两实验中唯一不同条件是一个有草覆盖而另一个没有,由此可以判断有植物生长(草覆盖)的地方可以保持水土不流失。

但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总随之发生相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例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不同影响,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20摄氏度、40摄氏度、60摄氏度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固体。在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作如下推理:水温在20摄氏度时固体溶解;水温在40摄氏度时,固体溶解较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四、动手实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动手实验包括动手试,即让学生试试、摸摸、体验体验,然后引出概念或结论。

例如,在讲《水》时,每组桌子上准备好木块、石头、清水、牛奶、酒精、盐水等物体。首先,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用手去摸这些物体,亲自感觉一下。这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把看到的、摸到的想一想,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把这些物体根据特征分类。这时,孩子们兴趣非常高,他们有的在静静地看,有的在动手摸。不大一会儿,大部分学生把这些物体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接着,老师可让学生把一杯水倒在水槽里观察,问他们发现了什么。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言,气氛热烈,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共同总结出: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质叫液体。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紧接着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喊“白色”。此时教师可拿起一杯牛奶和一瓶清水,再一次让学生看一看。这一比一看,让他们一目了然,争辩出了白色和无色,得出了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从清水、酒精、盐水、汽油这些无色透明的液体中找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有的要闻,有的要尝,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做。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闻和尝也是科学实验的方式,并在鉴别物体气味、尝物体味道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把学生的探索活动引入科学轨道。学生在掌握要领之后,科学规范地去操作、去实验,结果各组学生都把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清水从几种无色的液体中找了出来。

在这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还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一些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原则,深深体会到了探索科学的无穷乐趣。

实验实效 篇12

一、巧设物理实验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冲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的熏染下,主动而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巧设实验引入,激起学生的探究冲动。

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物理知识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巧妙地设计出出乎学生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意外的实验带给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此,我在本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铅球做了一个大型的钟摆。然后把这个钟摆悬吊在了我们教室一角的天花板上,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这个钟摆,然后思考:如果我把钟摆拉到自己的鼻子下,然后松开手,钟摆会怎么样?学生们有的回答到:钟摆会摆过去再摆回来。我接着问学生们:如果我站在原地不动,这个钟摆会不会砸到我的鼻子呢?学生们回答:老师千万不要站在原地不动,那样太危险了。这个钟摆这么大,一定会伤到你的。我接着说:那我们就来做一下这个实验,看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我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始了实验演示,学生们在看到钟摆往回摆动的时候,都在为老师捏着一把汗,不由得心都悬了起来。可是,实验的结果却与学生们担心的有所不同,学生们看到,钟摆并没有碰到老师的鼻子。这样的现象和过程充满了惊险和刺激。学生们在感受精彩实验过程的时候,也印象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兴趣。

可见,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正是教师在上课的引入环节中给学生设置了这样惊险刺激的实验环节,才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来。

二、搭建自主实验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

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乐于进行自主探索,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是实验设计应该达到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小组实验,能够给学生搭建起自主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创设出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摩擦起电知识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我把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作为学生实验探究要达到的目的。为此,我在本节课教学之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设计和要求: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自主完成实验探究活动。首先,自己准备好两根干燥的塑料吸管,先让学生用一根吸管去吸引另一个根吸管,观察并记录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手指不断地摩擦吸管,之后,再用这根摩擦后的吸管来靠近另一个根没有经过摩擦的吸管。观察并记录下出现的现象。接着把摩擦后的这根吸管放在一次性塑料杯上,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摩擦另一个根吸管,把这两根放到一起,观察出现的现象。是不是会出现相互的排斥或是相互吸引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安排,给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实验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实验探究的锻炼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

三、巧妙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生动、形象的实验发生过程,领会实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探究蕴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性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单纯地通过实验演示和探究,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提高实验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有关LC回路中的电磁振荡实验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通常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电磁振荡现象,让学生间接地感知电磁振荡的产生和振荡过程。可是学生对电磁振荡的产生和运作过程由于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而阻碍学生对电磁振荡原理的正确认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演示手段,同步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给学生呈现出印象深刻、一目了然的实验效果,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实验中电磁振荡原理的正确印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主观认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帮着教师扫清实验教学的盲区。

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实验创新,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一切有利于实验的手段,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的物理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阶段,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的物理实验研究来做支撑。加强物理实验的优化设计,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和创意,吸引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更有效地感知实验现象获得实验规律。

摘要:理想的实验是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是优化物理教学的得力措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的巧妙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物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教师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展示,真正发挥出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魅力,从而引领物理教学。

上一篇:技工学校班级管理点滴下一篇:药品零售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