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提升对策

2024-06-29

实效提升对策(通用12篇)

实效提升对策 篇1

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求我们保持思想的先进性, 因为只有优秀先进的思想政治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和挑战, 才能敏锐的抓住发展机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直深受我党重视。所以, 事业单位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认真规划、制定目标、组织思想教育培训等, 要让员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指导思想的熏陶, 为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 因此事业单位也在深入改革, 不断的向服务型事业单位转型, 而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保证转型有思想动力的帮助, 推进改革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和经济建设不竭的动力来源, 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从事业单位的发展史来看,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里, 问题总是应接不暇, 而要想应付自如, 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工作上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 改革的大道也就顺畅了, 这便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二、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

思想政治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关政治部门却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为部门的地位相较低下, 因此部门的负责人在工作上也力不从心, 不能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对工作开展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其次是相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事业单位的政工部门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让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最后就是严重缺少相关人才, 有些事业单位的规模大, 员工数量大, 但是真正专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却寥寥无几, 这是也是一个致命点。

2. 忽视职工的实际需要

在人们的脑海里, 根深蒂固的想法都是思想工作只是对人做的, 所以工作的安排要首先以人们的需要为先, 但是在现实中, 大多数事业单位都不是根据员工的需求来进行工作安排的, 而总是以工作中出现的事物为先。它们已经形成固定的约束模式, 总是用一些一成不变的政治理论来教育人、安排工作, 而没有真正考虑在人的客观价值, 忽略了人的感受, 仅仅将政治作为掌控员工, 凸显自我权威的工具。

3. 缺乏激励机制

就现在事业单位构建的组织体制来看, 员工们难以得到有效激励,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让员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所以, 事业单位要做到不断的发现员工的优点、进行鼓励, 给予发挥的平台, 根据个人特点安排合适的职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对优秀员工发放奖金, 进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和质量。

三、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1. 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职工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 因此, 满足职工基本的物质需要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放在首要考虑范围的事项, 做到这一点也就保护了员工的基本利益。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并非全部。因为除了物质需求以外, 精神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一个人思想腐朽顽固,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迷茫, 甚至于走向犯罪。所以在实践中, 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 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 这一思想是我国未来工作开展的思想基点。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于人的, 因此以人为本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首先, 要充分尊重人们的人格和价值。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可以知道, 作为人最基本的就是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 在实践中, 我们首先尊重群众的人格、价值和尊严, 保障他们对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对工作的监督等。不断挖掘个人潜能, 进行激励诱导。只有做到尊重一个人, 平等的对待一个人, 才能深得民心。

其次, 要做到以群众为后盾, 因为干部是从群众中来的, 势必要到群众中去, 所以要重视依靠职工来进行工作安排和改革。要想得到民心,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权利, 做到为群众服务, 树立亲民形象。与此同时, 还要考虑干部员工的个性和优势, 鼓励协作, 批评勾心斗角, 做到团结友爱。

3. 完善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利开展, 做到有理有据, 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对员工进行规范化管理, 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高效率的拓展。要想符合现在社会的需要, 事业单位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这样基础设施才能得到升级, 政干的专业素养和办事效率才会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软件的升级, 还需要硬件的提升, 要大量采购先进的硬件设备, 通过多媒体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企业文化宣传。

总而言之, 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符合基本国情、民情,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开放思维,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脚踏实地的为群众服务。根据社会的需求改变工作方向,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鹏宇.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J].珠江水运, 2013 (Z1) :125-126.

[2]张燕.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新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1) :248-249.

[3]杨胜利.新形势下文化事业单位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8) :418-419.

实效提升对策 篇2

过程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质效。把过程管理应用到督查工作中,对督查准备、督查实施和督查结果运用等3个阶段9个环节进行控制,有助于实现具体督查活动开展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提升督查工作实效。

一、认真谋划,抓好督查准备

在督查准备阶段,要抓好制定督查方案、开展督查培训、强化督查保障等3个环节工作,为督查活动顺利推进打好基础。

(一)制定督查方案。督查方案是督查工作开展的总指南。一次督查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个内容具体、要求明确、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督查方案。制定督查方案具体要做到督查时间、督查内容、督查方式、督查人员和督查要求等“五个明确”。以州政府开展的全州“绿满荆楚”行动专项督查为例,在督查时间上,为确保4月底前全面完成省定工作任务,督促各级各部门抓好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州政府将督查时间确定为2月下旬;在督查内容上,为避免重复督查、多次督查,将各县市2016新一轮

培训,州长刘芳震同志对大督查工作提要求。

(三)强化督查保障。要强化督查资料、督查人员及车辆、舆论宣传等“三个保障”,做实做细相关准备工作。一是要抓好督查资料保障。把督查通知、相关政策文件、督查任务清单或问题清单、表格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分类搜集整理到位,并按照要求分别提供给各督查组和被督查单位。二是要抓好督查人员保障。根据督查任务情况,从州政府相关部门抽调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督查组组长,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为督查组成员,并要求督查人员一经确定,不得更换,确保督查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督查车辆实行组长单位负责制,由组长单位落实车辆。三是要抓好舆论宣传保障。对重大督查活动或群众关注的督查活动,要求报社、电视台安排记者全程参与,营造浓厚氛围。

二、精心组织,抓好督查实施

在督查实施阶段,要抓好实地督查、督查反馈和督查情况报告等三个环节工作,确保督查活动顺利开展。

(一)开展实地督查。实地督查,是整个督查活动的关键环节。督查组在实地督查中要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兼顾全局的关系,综合运用好随机抽查、暗访督查和重点督查等督查方式进行督查,了解掌握被督查单位的真实工作情况,着力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随机抽查。督查组根据督查部门提供的督查对象名单,按照一定比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督查对象

位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解决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及时报告督查情况。督查活动结束后,要求各督查组及时将督查情况向州政府报告,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限时报告制度,各督查组要在督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督查组长审签的督查报告报送州政府;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各督查组要如实报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讲问题不能蜻蜓点水、浮在表面,要明确具体、见人见事。三是坚持推动工作的目标要求,各督查组要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三、跟踪问效,抓好督查结果运用

在督查结果运用阶段,要抓好情况通报、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等3个环节工作,确保督查活动取得实效。

(一)强化督查情况通报。政务督查通报是反映政府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重要载体,要用好这个载体,将督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向各级各部门进行通报,发挥好推介工作经验、促进问题解决和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客观反映工作成效。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介,营造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如实通报具体问题。通报问题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对领导责任不落实、工作推进不力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威慑作用,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明确提出工作要求。

实效提升对策 篇3

一、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时效性的意义

(一)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整体职业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内容包含是很广泛的,而职业道德的本身也是学生在整体道德水平方面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进行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履行自己本身社会责任的过程。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好坏对于规范他的职业情感和行为是非常有效的,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观念、职业操守还有价值观念的形成当中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在校期间和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一些具体行为进行调节,如果一个大学生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他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本身具有的一些专业技术水平,如果一个大学生缺少相应的职业道德,那么做工作的时候他就不能很好的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将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话他也就不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和良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的道德素质。

(二)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的能力。在过去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当中,经常会出现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出现很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毕业进行工作单位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去适应自己的工作,而在加强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之后,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来完成这样的一个过渡,特别是现在的人才竞争非常的激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能得到一个提升,从而来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高要求。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时效性的措施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就是在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当中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应该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现在的这种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时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也应该要有相应的转变,使得本校的教育理念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常说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组成成分那就是职业道德,同时职业道德也是就业过程当中以及以后工作当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保障。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应该要高度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加大相关的投入,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是学院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进行,对于职业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些环节要素要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参与。

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当中,基本上都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经常都会忽视了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是一个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出来,正是因为缺少了实践的教学,所以学生往往就是有业务技术知识都是对于职业道德却是很缺乏。所以在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要积极的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工作去感受纪律性和严肃性在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可以遵纪守法,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还有就是在顶岗实习当中,学生可以对企业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也能够得到加强。

改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评价方式。高职院校和其他的一些普通高校相比在教育的特点上有一些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相关评价的时候也应该要更加的细致一些。首先就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主体评价的模式,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应该是一个评价的主体,他们应该要客观的进行自我的评价,还应该要理性的去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的素养有所提升,其次就是在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用人单位也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学生在工作当中的一些不足,方便他们在以后进行改进和提高。最后就是学校应该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一个客观的整合,充分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真正作用。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一些简单叙述就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是相当有必要的。而不管是对于谁来说,职业道德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职业道德的时效性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相关的部门一定要积极的协作,同时还应该要联合社会的一些力量,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很高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红芳.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才智,2013,25:74-75.

[2]张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职业时空,2010,07:180-182.

实效提升对策 篇4

(一) 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心理问题。

当前,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突击式”的学习方法, 平时不认真听课, 下课不及时复习, 单纯依靠临近考试进行突击复习, 从而导致学习负担过重, 睡眠不足, 使大脑过度疲劳, 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 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这些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 在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工作等的引导下, 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导因素增加。

(二) 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导致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不良问题主要体现在一年级学生当中, 个别体现在高年级学生中。这些学生主要因为从小娇生惯养,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自尊心过强, 高考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 以致入学后出现不适应, 自我管理约束能力欠缺。

(三) 人际关系协调困难导致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成长背景和个人性格等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部分学生过于敏感, 对大学生活中琐事斤斤计较, 因此出现同学关系冲突, 甚至紧张, 使自己产生孤独感、压抑感和挫败感等。

(四) 突发事故导致心理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 家庭的重大变故或突然发生的不幸和挫折, 会使一般人受到较大的精神冲击, 导致心理失常。对于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更加缺少应对重大挫折和不幸的经验, 因此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五) 人性中的消极因素导致心理问题。

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成长中的负面或者不成熟个性因素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相比较而言, 对挫折过于敏感, 对自身过于患得患失的学生, 个人自尊心过强的学生, 对个人心理期望过高和自信心过强的学生, 对自身过于自卑的学生, 对个人自身抱负脱离实际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 日常管理工作的繁重,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

当前, 高校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这些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时间, 使得辅导员很难有专门时间用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另外, 辅导员正常上班时间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基本相互冲突, 也使得辅导员只能牺牲自身休息时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 学生心理保健意识不强,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缺少主动性。

心理保健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目的。当前, “90后”大学生在目的上非常实际, 相比学习成绩、社会工作能力、社团工作等, 心理健康教育在他们心中的重量非常低, 对心理保健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 动力不足。另外, 很多学生也自认为自身不存在心理问题, 对心理问题带有“羞耻”心理, 因此, 很多学生对心理问题漠视, 不清楚自己已经有心理问题, 或者有心理问题也不会寻找合适的途径来咨询。

(三) 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缺乏,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少理论指导。

科学的理论是保证工作有效开展的指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然而, 当前多数辅导员在专业上并非科班出身,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辅导员, 对心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显得比较苍白。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匮乏成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瓶颈。

(四)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不足,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载体支撑, 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不能传授给学生, 不能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当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 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环境建设方面投入普遍不足, 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心理健康活动的场地和载体受限, 心理保健的图书馆非常欠缺等。

三、提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性的对策

(一) 重视学风建设, 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保健的双向合力。

重视学风建设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量。一是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引起的, 因此通过良好的学风建设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充实起来, 将学生的主要心思和精力吸引到学习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高上来, 使得专业学习主导学生心灵, 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一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负面问题。二是专业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与学科本身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因此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效果。

(二)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的深入, 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心理学界及学生实践工作的重视和认可。选拔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兴趣和能力的学生, 通过心理指导讲座、案例解析、心理咨询模拟、素质拓展等活动, 可以有效地将朋辈辅导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抓手, 作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强有力的队伍, 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当然, 如何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学生, 对朋辈心理辅导学生工作的激励机制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学生的培训问题依然是我们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据调查分析, 学习困难生、贫困生、家庭突发事故的学生、激进悲观的学生、违纪的学生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群体, 必须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分门别类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排查, 建立心理档案制度, 通过座谈会、励志教育、谈心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类的学生进行干预和引导教育。另一方面则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 及时消除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病因, 积极防止他们心理问题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紧密结合, 就能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是陶冶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可以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校园心理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 创造一种现实心理环境, 不断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 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既然是社会活动的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准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因此, 辅导员要按照学校的安排, 积极组织发动学生到工矿企业、农村、社区、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到企业去参加挂职锻炼, 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 不断提高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

(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提高心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心理工作的技巧和艺术, 将心理咨询艺术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来, 能够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报考心理咨询师考试, 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有效指导, 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七) 加强日常量化管理,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经常深入检查寝室, 检查学生教室, 深入课堂, 经常组织和参与学生代表座谈会, 及时听取学生反映集中的问题, 经过学生工作办公室汇总后进行分类, 可以有效的搭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渠道。

(八) 积极做好组织沟通, 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资源。

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组建心理图书馆,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挂职锻炼, 不可能是辅导员个人力量所能够解决的, 因此必须做好组织沟通工作,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来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摘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较多, 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临诸多困难, 通过夯实学风建设、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高自身学习以及整合外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途径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适应形势要求 提升督查实效 篇5

中共安陆市委督查室

行政之要,重在落实;落实之法,贵在督查。督促检查作为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督查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直接影响到各级重大决策的落实、政令的畅通和“三服务”(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水平的提升。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安陆在适应形势要求,提升督查实效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实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一个简要的汇报,和各位领导和同仁一起探讨做好新形势下督查工作的办法和途径。

一、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以强化职能、拓展功能、提升效能为目标,积极推动督查工作实践创新,实现了督查工作机制转型、方式转向、角色转换三个转变,督查工作推动落实更加有力,服务发展更加有为,工作影响更加有位。

(一)整合督查力量,由封闭向开放转型。针对全市督查工作各自为阵、力量分散、重复督查的弊端,我们在整合工作力量,规范运作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由市委督查室牵头,分级负责、统一高效的督查工作格局。一是纵向整合。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的督查工作责任体系,乡镇和部门分别成立督查工作机构,落实兼职人员,乡镇督查机构负责对本乡镇工作进行全面督查,部门督查机

构按照部门职能对各自业务工作进行行业督查,并每月上报督查信息。二是横向联合。每年,我们将上级下达我市的责任目标和年初全市三级干部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下发《督查工作要点》,明确督查事项责任单位,强化督查主体责任,实现了督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今年4月份我们联合市政府督办室、市优化办开展了一次了“发展环境乡镇行”活动。)三是外向配合。对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督查时邀请市电视台参与,聘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担任督查信息员,实现党政督查、督办与媒体、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近几年,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各类代表、老干部参观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请他们提建议,谈想法,促进安陆经济发展。组织重点企业法人对安陆软环境建设进行评议,督促部门整改,提高服务质量。)

(二)改进督查方式,由单一向复合转向。督查工作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一环梗阻,往往全局被动。许多长督不决的事项,多是因为督查方式过于单一造成的。因此,我们在督查工作中注重各个层次的协调配合。一是争取领导重视。领导的重视对督促检查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在督查前,积极向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听取领导的意见;督查中,及时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督查后,把有效的督查结果综合整理出来,送有关领导审阅、批示,充分发挥督

查工作的“震波效应”。二是争取部门支持。县市一级的督办部门,本身存在职能缺位、人员不足等问题,不可能对方方面面的政策、法律和知识作全面的了解。工作中,我们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参与,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对职能工作比较精通的优势,组织职能部门对专业职能工作进行督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达到查纠结合的目的。三是争取被督查对象配合。一般来讲,督查多是依据领导授权去督办某项工作。多数情况下,被督单位的主要领导阅历较深,资格较老。如果督办人员不会协调,不会说话,指手划脚,那样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工作支持配合上就会受到影响。我们在督查过程中,注重协调好与被督查对象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多沟通思想,交换看法,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督查工作环境。

(三)提高督查效能,落实向服务转位。坚持自我加压、高点定位,紧紧抓住领导关注的重点、基层反映的难点、社会关心的热点,在“督”和“研”结合上下功夫,督在关键处,研到点子上,既作落实决策的推手,更当服务决策的助手。在督查个案中,抓住共性特征,抓住潜在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一般规律,解决一个,带动一批。在督查难点问题时,紧紧抓住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探求治本之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刚才提到的“发展环境乡镇行”督查调研活动,就是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有反弹的苗头,组织的一次督查调研活

动。这次共调查走访了有一定代表性的20家乡镇企业,总结分析了发展中的软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思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完善检查考评制度。全面落实全员绩效考核制,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责任目标细化分解到个人,要求各单位加强经常性的检查、考评和分析,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对责任主体到位情况、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将平时考评结果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全面认定工作成效。利用《督办通报》不定期予以通报,挖掘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督促整改一批突出问题,推动全局工作。(实行《督办通报》扣分制。每年绩效考核时,我们将两办通报的责任目标完成进度及通报批评情况进行汇总,一项工作没有完成、批评一次的均扣0.2分,因工作原因通报个人的扣该单位考核分值。)

二、困难与问题

一是督查机构及人员的现状与形势任务的要求不相称。机构改革时,我市督查部门设为党委办公室的内设科室,没有专门的编制和相应的职级,人员在办公室内部调剂使用,督查力量相对薄弱,与其肩负的职责还不十分适应,严重制约了督查职能的发挥。目前,督办室级别为副科级,工作人员3人,其中借调1人。(督办室承担工作量大、事杂。绩效考核从目标制定到组织考核,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落实、领导指示件、信访件等的贯彻落实督办,项目建设督办,县域经济工作,组织承办会议,协助其它科室工作,等等,事无巨细,从无闲暇。)

二是督查网络建设的还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就目前来看,督查网络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大督查格局没有形成,乡镇、部门承办、协办、反馈的主动性时效性有待提高。县市一级督查网络没有延伸到乡镇,乡镇兼职督查员职责不明确,作用难发挥。市一级督查成员单位为松散型结构,且督办的都是平级单位,督办作用不大。如我市很早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督查领导小组,但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是督查方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实际工作中感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督查事项越来越多,领导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与时俱进创新督查方式,依照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难以提高服务水平的。原来的打电话、报材料等办法已经过时了,要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资料,而且特别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有时一句话能办成一件事,有时能让前功尽弃。

三、体会与建议

新形势下,督查职能怎么体现,“三服务”水平怎么提升,我想主要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要在提高保障能力上努力。督查工作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督查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督查目的的实现。一方面,我们自己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实际效果,选题要

“准”,督查要“实”,通过有所作为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紧扣发展主题,紧贴领导思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耳目”、“参谋”、“助手”作用,主动出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集各方之智,纳各方之谏,设必要之谋,以督查抓落实,以落实促发展。另一方面,上级督查部门要加大协调督办力度,督促基层按要求落实编制、人员、经费,进一步优化办公条件,赋予并落实好督查部门的督办检查、组织协调、调查处理、干部使用建议、通报批评等职权,提高基层督查机构的“三服务”保障能力。

二要在灵活运用督查方法上努力。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督查方法。对一些时效性强的督查事项,要及时督查,及时结案;对一些涉及范围广、影响大、问题复杂的督查事项,可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查;对那些工作有阻力、落实有难度的事项,可借助领导力量督查;对社会影响大的问题,可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优势,进行新闻督查;对全年性目标任务的督查,可建立台帐,进行跟踪监督;对一些特殊性敏感性督查事项,可经请示领导同意,直接下基层,实施“私访”督查,摸清一般渠道了解不到的情况,为领导准确了解下情、科学指导工作、完善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和经验,要抓住亮点、树好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增强督查实效。

关注师生交流提升探究实效 篇6

一、保障交流时间

交流在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探究过程的时间把控不好,往往会造成同伴之间交流的缺乏。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探究活动的时间,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于探究后期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管齐下,采用有效手段保障交流时间。

1.明确探究任务。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注意偏移,为确保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明确探究任务非常必要。对于每一个探究活动,教师首先都要明确探究的目标、方法、步骤,并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清晰地告知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要研究什么”“我要用什么材料研究”“我该怎么研究”。

2.发挥合作优势。对于大多数探究活动而言,由于小学生受能力限制,让其独自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个体特长,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探究活动效率。教师可根据小组的特点,在充分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情况下,帮助其选好小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测试员、发言员等,确保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任务和岗位。

3.提供结构材料。材料是探究活动的对象,材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因此,在探究材料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精挑细选,选择学生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并根据学生探究进程,及时对材料进行适度调整,确保提供的探究材料能够最佳服务于探究活动。

4.及时干预调控。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当探究中心发生偏离时,要及时干预扶正;当探究遇到困难时,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当探究中有新奇的发现时,要及时鼓励继续深入探究。教师的调控要做到张弛有度,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探究任务从事更多的有效探究,并能够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二、教会交流方法

科学课程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后期交流中具有更强的概括能力及对科学术语的表达能力,以便能够更加精确地得出相关的结论。然而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锤炼才能够逐步提高。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让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交流能力。

1.做好科学示范。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语言运用得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科学语言素养的形成及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准确、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例如,“质量”不能等同于“重量”,“物体”和“物质”不能画等号,“力”有压力、重力、弹力、拉力等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规范学生用语。小学生由于受认知发展的限制,思维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容易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妄下结论。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用语,以求语言表述更具科学性。例如,在学生预测或概括实验结论,没有足够的证据时,可要求学生使用“估计”“也许”“可能”等推测性语言。

3.形成表述定式。小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表述的语言往往是零碎而跳跃的,造成“词不达意”的结果,引起听者不必要的误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顺畅地表达,教师可教给学生固定的汇报句式,例如,“我是这样做实验的……”“在实验中我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了……”“在实验中还发现……”等。

三、丰富交流形式

科学课堂上,常用的交流方式是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由于人员固定,交流的时候往往是几个爱表现的学生在“夸夸其谈”,而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则缩在一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让更多的学生乐于交流。

1.教会不同的记录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采用该年级段适合的记录方式,方便探究后的交流。例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多采用画图、文字的记录方式;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多采用表格、统计图的记录方式。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录形式,记录时总的原则是简单清晰,怎么容易怎么记。

2.尝试不同的交流方式。为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爱上交流。例如,组内成员轮流当“发言人”,“强迫”学生人人参与交流;加强组间交流,对同一探究内容形成初步共识,减少全班交流用时;多用图画、表格的交流方式,直观展示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便于学生比较数据,达成探究共识。

3.抓住不同的探究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同质化的结果是大家都能够观测到的,也是相对比较正确的,学生更乐意分享。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追问”精神,如“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等这些可以成为科学教师的习惯用语。同时,对学生的不同发现,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不同发现拿出来和别人分享。

四、培养倾听习惯

美国学者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倾听是影响其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极大。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缺乏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因此,当有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为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往往情不自禁地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者不停地举手低语示意“我来,我来”,其他同学在交流什么,并不是他们所关心和关注的。因此,改变学生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学会倾听、乐意倾听、专注倾听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约定倾听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应和学生“约法三章”,当其他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停下手中的任何活动,专注听别人的交流,有什么意见或者想法先保留,等同学交流结束再举手示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给倾听方法。学生对交流中获取的信息往往不会做出选择,习惯全盘接受。由于接受的信息量大,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时,往往不会进行筛选,时常把别人已经交流过的内容再重复一下,这就导致交流的时间漫长,交流的内容却同质化严重,对听者而言,内容失去了新鲜感,听者耐心倾听的意愿也随之降低。因此,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非常必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见解,也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回答。

教会学生倾听同伴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抓住交流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者关键数据,尤其是关注与自己探究结果相似或相悖的情况,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重复其他同学的观点,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

教会学生倾听自己的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放慢语速,边讲边倾听自己所讲的是否与自己所想的一致,当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交流语言有条理、有逻辑,避免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有效的探究活动后期交流是激活课堂、活跃思维、发展合作沟通能力的有力保障,更是提升探究活动实效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教师只有重视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教给正确的交流方法,让学生敢于交流、爱上交流、习惯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的后期交流成为提升探究活动实效的有力砝码。

实效提升对策 篇7

关键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管理实效,对策分析

习主席一直强调能打仗, 打胜仗。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士官是部队技术维护、军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是国防建设事业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近年来, 为完善军民融合式部队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士官培养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日益成为加强国防和部队建设的重要举措。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为国防兵器工业培养军工特有人才的高职学院, 自办学以来, 为承载国防使命而行, 为实现富国强军而搏, 不断彰显军工办学特色, 致力于军民融合培养军地两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学院与军工企业天然一体的办学优势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社会满意度, 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单位, 为广州军区和总参陆航定向培养直招士官, 学院成为了全国第一所为陆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高职学院。

一、深化三个认识, 确定科学培养定位

要深化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身份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定位的认识, 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升管理实效。1、身份定位: 首先是学生, 所以首先就要把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管理纳入大学生管理的范畴,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2、培养目标定位: 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和士官基本素质, 德、智、军、体全面发展, 具有某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机械化部队设备维修保障需要, 能够完成一般技术工作, 具备一定的组训和管理能力, 适应各兵种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 懂维修、能保养、精维护、会创新的技能型初级士官人才。3、培养规格定位: 在了解武器装备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武器装备的维修方法, 具备识别武器装备故障点、分析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的基础能力, 能够对武器装备进行维护保养, 具有武器装备战场抢修技能及专业组训能力, 具备向部队基层单位教练员、训导员等岗位的迁移能力。学院确定了 “四能力”士官生培养目标, 打造 “五个过硬”品牌, 即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文化过硬、专业技能过硬、作风养成过硬、身心素质过硬, 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紧贴部队需求。

二、抓好三个环节, 保障培养质量

要抓好定性培养直招士官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三个环节的各项管理工作。1、入口关, 强化习惯养成, 内务、量化的日常管理评价体系, 了解士官生管理制度, 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性的标准建立, 加强国防意识、国防知识的宣传。2、培养关, 对接部队和企业, 按照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建立考评管理模式, 培养思想政治合格、军事素养过硬、专业业务扎实的学生。3、出口关, 把好淘汰机制关, 思想问题、纪律作风、学习成绩、军事素养不合格, 坚决淘汰, 保证把合格的人才送入部队。

三、凸显军字特色, 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培养部队需要的人才, 要接 “军气”, 所以, 学院高度重视加强对士官生军政素质的培养, 对士官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以凸显“军”字特色。

1、按照部队编成模式, 强化军事素质养成。为了使士官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实现校门与营门的零距离对接, 适应部队生活, 必须在对士官生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强化他们的军事素质养成教育。在专业班级建制基础上参照军事院校的编制模式, 将士官生组成一个大队, 聘任战斗英雄、部队教导大队转业干部、现任人民武装干部担任大队长, 学生处处长兼教导员, 按照专业不同编成了中队, 2个班, 实行准军事化、半封闭式管理, 让士官生充分感受到了部队的训练及管理, 在军事能力和身体素质上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他们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培养部队需要的合格人才, 首先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士官生都是 “90”后青年,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 必须坚持通过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使士官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从而筑牢士官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3、营造军营文化氛围, 创建部队育人环境。环境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借鉴国防科技大学培养国防生的做法, 打造部队育人环境, 营造军营文化氛围。按照既能体现当代大学生青春气息, 又能体现军营文化特征的原则, 建设士官生大楼, 在士官生楼等地布置了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战斗精神、士官生成长目标的展板等, 以此教育引导士官生坚定信念、固本强基, 打牢献身部队的思想基础。此外, 学院规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动员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帮助下, 依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建设一个2万平米的武器装备博物馆, 陈列19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以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生产的各类武器装备, 大力开展国防知识教育, 推广兵工文化, 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出版社, 2001:4-5.

[2]李道军.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实效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7) .

“三度”拓展,提升课堂实效 篇8

一、拓展要有限度, 不能随心所欲

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文本为中心, 在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 而且拓展要有限度,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要围绕文本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书籍, 因而所有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文本进行, 拓展也不应例外。 因此, 教师需要围绕文本以及学生实际进行拓展,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 比如教学《 三顾茅庐》一课, 教师就可以适当拓展诸葛亮“ 借东风”“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等故事以及三国的最后走势,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再如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这篇课文, 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写樟树是为了写人, 教师就需要通过拓展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进而认识到作者是通过写樟树来衬托宋庆龄的品质的。

2.要控制时间

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拓展资料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拓展时间。 衡量资料拓展是否有效的标准不在于拓展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拓展的效果如何。 教师在进行拓展时, 不能全部实行拿来主义, 需要进行有选择的筛选, 最好对网络资源进行二次加工, 从而更能发挥拓展的作用。 比如教学《 竺可桢》 这一课, 教师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 比如竺可桢的经历、 成就以及对科学研究的态度, 等等。 教师如果拓展的内容过多, 难免耗时耗力。 在选择拓展素材时, 笔者为学生拓展了竺可桢在气候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的小故事, 在时间把握上则主要放在导入阶段以及自主阅读阶段, 时间控制在10 分钟内, 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3.要服务教学

选择拓展内容的唯一标准就是服务于教学。 在拓展时,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拓展方式, 比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 等等, 但是教师同样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拓展方式, 而不能随心所欲, 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大幅度采用图片或者视频形式。 比如教学《 九寨沟》 这篇课文, 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图片拓展, 但是如果过度运用图片, 就会让学生只记得欣赏图片中九寨沟的美景, 而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去想象九寨沟的美景, 这种只图热闹的拓展, 其实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二、拓展要有准度, 不能面面俱到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时机, 才能让拓展更有效。 因此,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 深入解读文本, 在教学最为关键的地方进行拓展, 从而让拓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1.围绕重点难点

在一节课中, 教师要讲的内容很多, 如果全面拓展, 必然会浪费时间, 而且学生也不得要领。 因而教师要把握拓展分寸, 要明白拓展仅仅起辅助作用, 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 应围绕文本重点难点进行, 或者是从关键内容处进行拓展, 或者是标题, 或者是关键字词, 或者是中心句, 等等。 比如教学《 泉城》 一课, 对于珍珠泉、黑虎泉以及五龙潭等等泉水的名字, 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到解释;唯独趵突泉这个泉水名字, 在文本中没有相关解释, 学生无法理解。 这时笔者没有直接解释趵突泉的来历, 而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 趵” 的意思,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趵突泉的景色以及其向外喷发时的声音。 另外, 笔者还故意拉长发音———“ 趵—突—趵—突—”, 以模仿泉水的声音。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趵突泉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声音得来的。

2.围绕文本留白

在教材中, 我们会发现作者或编者会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 这从国画角度来说, 属于“ 留白”。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对留白能真正拓展到位,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这篇课文中, 作者更多地对爱因斯坦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描述, 同时也对小女孩怎样教导爱因斯坦进行了描述, 而对于课文中提到的“ 一个伟大的人”却没有进行描述。 这时教师如果适当拓展一下爱因斯坦的事迹, 以及他伟大的科学成就, 比如创立“ 相对论” 等, 这样学生就会在惊叹的同时更容易感知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同样也能深层次地感知文本的主题。

3.围绕习题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练习题, 借助课后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拓展。 如 《 人类的“ 老师”》 的课后有这样一道题:“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 老师’的事例吗? 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这里就明显提出了拓展要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课后练习题进行适当延伸, 或者将练习题的内容穿插在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之中。 如在导入阶段, 教师就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人类以生物为“ 老师” 的例子,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文本奠定基础。

三、拓展要有广度, 不能单一化

在教学中, 教师有时需要进行多处拓展, 但是在拓展的时候, 要考虑内容之间的联系, 尽可能让拓展有广度, 要实现环环相扣, 这样不仅可以让拓展更加有效, 而且还有利于课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便于精彩课堂的生成。

1.构建拓展链

何为“ 拓展链”, 顾名思义, 就是用一条线串起所有的拓展内容。 相对而言, 这条线主要是针对拓展点以及拓展时机而言的。 比如《 给家乡孩子的信》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针对这句话, 这一难点, 教师如果仅仅拓展巴金对自己写作的论述, 那么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巴金的理解, 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这种理解、这种品析, 无论怎样还是停留在巴金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对而言, 不够全面。 对此, 最好的拓展方式就是围绕这句话, 拓展一些关于鲁迅、 柯灵等作家对巴金的评价, 这样就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拓展链。

2.构建拓展网

在教学一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进行多处拓展, 并将这些拓展联结成一张网。 有了这张网, 学生理解、感悟文本主题就变得更容易了。 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把握课堂的整体结构, 尽可能把一节课所有的拓展串成一条线,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比如教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 教师就可以进行多处拓展, 如关于酷刑, 司马迁的故事甚至汉武帝的故事, 等等。 这些拓展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拓展网。 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的缘由, 从而理解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

3.构建拓展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教学《 春联》 这一课, 教师可以直接拓展对联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对春联有所了解, 之后, 再次拓展,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搜集一些春联, 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简析春联。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对对子, 通过拓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注教学细节 提升课堂实效 篇9

一、突破难点的点睛之笔,细节创造神奇[问题现象一]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教材五上年级的“可能性”(第一课时)一课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小组内抛硬币的活动搞了,全班的数据汇总也做了,数学家的实验结果也出示了,但在总结环节,学生对于“当试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接近,都越来越逼近”这一结论都听得云里雾里。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汇总的数据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相差了16次,比小组试验结果大多了!科学家试验的总次数更多,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相差了几百次,甚至还有上千次的!这怎么能说是越来越接近呢?

[应对细节]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学生都在关注具体的数据,他们看到的是每组试验结果,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结果到底相差几次(4次、16次、几百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呈现数据的方式不太合理。如果教师用统计图(见图1)直观呈现,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最后得出结论,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问题现象二]

对于人教版数学教材一上年级“认识时间”一课,教师都有一个感觉:认识几时半,感觉应该是很简单的内容,但像左边钟面上的时刻,学生总是会读成8:30。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对于“动”和“静”沟通得不够。教材、作业本中提供的都是静态的钟表,显示的是一个静止的时刻,教学时,老师大多着眼于认读的方法,却忽视了关键的一步——对“钟面上针的转动方向”的认识!一个正常的钟表,时针、分针是每时每刻在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对于大人来说,这不需要解释说明。但对于一个入学伊始的孩子来说,“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点是需要教师着重阐述的。

[应对细节]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钟面时,可以增加一个小环节: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时针、分针,按1、2、3、4……的方向转动,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方向,数学上把它叫做“顺时针方向”。再请学生看着钟面,按顺时针方向数一数这些数。

基于这点认识,再来看刚才的钟面,按顺时针方向,时针转过了“7”,还不到“8”,应该是7时半。

这样,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的小细节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难点的突破要落到实处,细节问题要细细揣摩,一个好的细节处理,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细节促成融合

[问题现象三]

人教版四年级教材只要求学生认识画在图形内部的高(如图2、图3),对在底边延长线上的高不作要求。而到了五年级,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书中就出现了图4这样的三角形,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理解图4中△ABC和△ABD同底等高,并且面积相等呢?又比如,图5中,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8平方厘米,A是底边的中点,求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涂色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岂不是又要寻找钝角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高了吗?

那么,怎样让学生较好地了解钝角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高呢?

认识钝角三角形短边上的高,与学生原来对高的认知(高是画在三角形内部的)有冲突,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了。其实说到底,出现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对高的含义理解还不到位。

[应对细节]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平行线间认识图形的高。学习图形面积(以三角形面积为例)之前,先安排以下这个复习环节:

①在下面一组平行线间画一些不同的三角形

②说说我们画的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若以图中指定边为底的话,这些三角形底边上高的长度都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所以长度相同。

③你能把这些三角形的高画出来吗?

图7所示的三角形,是学生画高的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两条平行线(如图8)加以引导:三角形的高是从某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并且这些三角形底边上高的长度,都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到错误,在辨析中加深印象。有了这样的认知铺垫,学生学得也比较顺利。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只有从知识链中去分析各知识点,关注教材的连贯性,让细节成为知识融合的催化剂,才能有效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夯实教学之基。

三、抓住即时的生成资源,细节凸显灵活

[问题现象四]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最害怕学生出现的话语是:“老师,我能用2cm、3cm、5cm的小棒围成三角形!”学生会很努力地操作,使3根小棒首尾相连,“围”出一个三角形来。

对于这点,笔者在教学时特地准备了一段说词:“我们现在是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小棒有点粗,看起来好像是围成了,其实数学里研究的线是没有粗细的,你想象一下,如果这根小棒变细点,再变细点……还能围得上吗?”但是显然,四年级学生无法很好地区分小棒与线段的不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线没有粗细”这种说法。那么,如何使数学的理想模型与学生的思维现状得以沟通?

[应对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有趣的话语,都可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对于上述问题现象,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投影上有长度分别是2cm、3cm、4cm、5cm、6cm、7cm、8cm的小棒,你能选择合适的小棒来说明,你支持“围成三角形的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由吗?

生:我选择2cm、3cm、4cm的这三根小棒。

生进行比一比、围一围的操作如下:

笔者意识到图9的动作若放到a+b=c,或者a+b<c的情况中去,课前担心的问题可就迎刃而解了,于是马上组织其他学生来细细品鉴该生的操作。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看,他选好小棒后,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师:我们清楚地看到:两根较短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可别小看这一小小的动作,有时它也能清晰地展示数学信息。

接下来又有几个学生上来选小棒操作,并都仿照了该生的操作。

其实,“比一比”这个动作的最大价值应该体现在本环节中。如课前所料,在进行a+b=c这种情况教学时,课堂上果然出现了“我能围成三角形”的声音,但仅出现一位学生,经过其他学生用“完全趴下才刚刚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这句非常形象的话语来解释他的疑惑。

开展生命教育,提升德育实效 篇10

一、观念引导

与复杂的社会相比, 校园素来是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 然而, 近年来常见诸新闻报端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轻生事件、师生关系恶化问题等, 无疑给本应纯净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不谐之音。细细推究, 个别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问题发生的直接诱因, 但学校德育工作、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首先要让全体师生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 认识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 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缺少这一内容, 教育就沦为“知识训练”或“技能培养”, 成为狭隘、功利的教育。

对此, 学校通过请专家、办讲座的方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理念上的积极引领, 让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业绩、学习成绩仅仅是教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习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与气质、个性与兴趣、情感与思想, 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 每个人都应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其次, 学校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专题的选修课, 融合生物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知识, 以生命智慧认知自我,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充实学生的头脑, 提升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 全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对教育工作、学习生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师生关怀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不仅仅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来完成, 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渗透到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 与中学教育、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融合。提起校园,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与教师, 二者互相影响, 互相依存。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巨大, 教师的价值也常常是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间接体现出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发展趋向, 必须了解、尊重学生并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教师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独具的生命个体, 但在长期形成的功利氛围与应试思维的影响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把学生当做产品来进行“标准化加工”,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在此背景下, 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培训与讨论, 引导教师将生命教育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体系之中, 让教师明白,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以自身对教育的深刻体悟及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最大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感悟、提炼、升华, 金岭中学提出了“自然课堂”的概念,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营造平等、和谐、发现、创新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与人文气息, 使得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便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实践。虽然目前囿于教师素养尚低、时间仓促等因素, 实际效果与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 但相信随着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定会实现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 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契机。与书本世界相比,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本源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是自立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日常交往中,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尊重、信任、赏识、关爱, 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自己的素养来影响学生。为此, 学校有计划地创设爱与关怀的环境, 如课外活动时间的辅导、交流, 艺术节中的师生同台竞技, 任课教师参与课堂管理等, 引导教师把握一切机会开展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心声,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为他们答疑解惑, 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关怀的魅力, 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对生活价值的体认。

三、内在生成

人们往往把德育工作与枯燥的说教联系在一起, 其实真正的德育是鲜活的, 是丰富多彩的, 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领下内在生成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 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 化学校期望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育的内容也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内容和生活目标联系起来, 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中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 每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与创新能力的生命个体, 他们有着参与各种活动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强烈渴望。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与生命有关的各种知识, 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与意识, 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意识。

对此, 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长征胜利纪念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开展以“传承长征精神, 做新一代中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等, 使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传承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到来之际, 邀请家长到校, 开展以“请妈妈给我算笔账”为主题的班会, 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与节俭意识;适时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 全部交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 培养了同学们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学校还组织多次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进行传统文化、家乡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调查, 让同学们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与体验中增长了才干, 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到了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走出师训误区 提升师训实效 篇11

误区一:对事不对人。主要表现在培训目标关注教师的学历、学时和技能等级,而不关注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导致了师训工作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

误区二:重测不重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对每一项技能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尽管技能检测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实际情况是多数教师都未能按要求检测。同时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工作也难以有效进行。

误区三:重教不重学。表现一,培训学校或教师操纵教学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教师的选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到培训结果的评定,受训教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选择的自由。表现二,培训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教学技能还不如一线的教师。表现三,不关注培训学员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方法、时间安排等。

误区四: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培训以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为主,且陈旧、空洞,难与实践结合,学员普遍感到没有应用价值。

误区五:能上不能下。表现一,是自身培训能上不能下,乐于参加上级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不愿深入课堂向一线教师学习。表现二,是教师培训能上不能下,培训远离一线的教学情境,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表现三,是课堂教学规定了师生的活动范围。讲台是教师的专属活动区,教师也不愿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与学员共同分享乐趣。

误区六:重计划内培训,轻计划外培训。多年来,师训工作都在按计划经济的体制在运转。从学历达标到技能训练,再到今天的新课程培训,各地进修培训几乎是一个步调,一个模式。培训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培训对象的学习需要。

二、走出误区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明确培训目标。人本主义者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之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倾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我国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人是教育工作的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应尊重人的个性。由于人所具有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同,受教育的情况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况且,接受培训的教师都是成人,世界观,人生观已走向成熟,对现实问题和各种理论都有自己的思考,他们不迷信权威,更不喜欢强加于人。尊重个性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需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较大选择性的培训,就是要为教师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就是要对培训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价。

其次,依靠主体参与,激发人的潜能。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离开主体参与,师训就象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毫无意义。依靠主体参与,激发人的潜能,就是要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培训目标、选择培训内容、探讨培训模式与方法,让学员参与到培训中来,亦生亦师,与教师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存、促进入的发展的教育。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质量与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关注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更关注知识的质量,以及一个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所以师训还是要“授人以渔”,使教师具备职业专业化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紧跟时代,选择培训内容。笔者以为培训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专业性。这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包括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技能性知识;

2、背景性。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打破了时空的界线,现代社会对教师知识结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的限制,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基础性、程序性的知识,否则,不仅回答不了学生捉出的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技术性。技术性知识是教师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说学校里最应该教的学科有两门: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思考。教师如果不掌握本学科的学习策略,不会运用现代学习手段,未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无论过去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贴近生活,更新培训模式。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培训群体,具有主体意识强,知识面广,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强,工作繁忙,实践性强,团队合作要求高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除了常用的传授式、示范式等培训模式外,采用下列培训模式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1、互动参与式。这是充分尊重学员学习的主体性,相信学员的知识准备和行为能力,发挥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使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培训方式。动的方式有自动、与同学互动、与教师互动。动的内容可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只要教师组织得好,就能使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2、自学指导式。学习化社会中自学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是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掌握学习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就是在工作中通过自主学习而逐渐成为名师的,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学习什么、从何人手?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计划性,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指导自学,应让学员有目的、有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内容,知道运用学习策略,通过自我监督、控制,达成学习目的。

3、小组互助合作式。这种模式可以在集中培训的时候使用,但更多的是在工作期间,与教研组、年级组、学校或学校间,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互助合作式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与团队一起成长。

4、专题报告式。这种模式可以在集中培训时使用,更适宜在校本培训中使用。可用一事一讲的办法,针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理论问题或操作问题,精心设计、灵活安排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题报告。

5、课题研究式。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自设课题、申请课题、参与学校课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独立或合作性质的课题研究,以此促进自己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依据实际,改进培训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地学习”,这为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提供了启示。

1、问题引导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带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首先,应注重从教材中、现实中、学员中发现、提炼问题;其次,要创设情境,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不仅善于思考问题,更要善于发现问题,有探讨问题的激情;第三,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调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让问题成为教学的障碍。

2、案例分析法。指在培训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的案例,让学员分析、讨论,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这样,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对学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示范性,有利于学员对照案例,反省自我,改进工作,提高效率。运用这一方法,首先,应精选案例,提高案例的含金量、说服力;其次,由表及里,层层剖析,逐层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第三,引导学员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通过发散、联想、改编案例、对照自身、各抒己见,从实践中寻找案例的影子。

3、反思指导法。这是通过引导教师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方法。指导反思应明确反思的内容:教育观念与行为是否一致,教育技术运用是否得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教育目的是否实现。其次,应寻找反思的结合点,把培训内容和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起矛盾冲突,形成反思的焦点,第三,寻找解脱的答案,别让教师陷入反思的苦闷不能自拔。

4、资源共享法。指培训过程应打破严格的师生界限,充分发掘学员中的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同体,供全体师生分享。受训学员中有许多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并不在培训教师之下,其实践经验比培训教师更丰富、更新鲜,更容易被学员接受。因此,相信他们的能力,调动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种办法是,引导学员课内互动,把自己的观点、办法、案例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供大家分享;一种办法是,结合培训为个别术业专攻的学员设计小而实的专题,让其理直气壮地充当培训教师的角色,还一种办法是,引导学员利用课间或课余休息时间,自由组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这是学员最具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实效,加强培训管理。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管理层面多的复杂工程,有序的管理是有效培训的保障,否则,培训流于形式,得过且过。

首先,应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系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培训纳入管理的重要范畴,把师训同教师聘用、评职、晋级等方面联系起来,加强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业务管理,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既有培训过程的记载,也有培训结果的认定。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把培训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教师也要为自己制定培训计划,自主学习是教师自我培训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其次,应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选拔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技术能力强,能胜任师训工作的专业队伍。其次,通过从高等院校聘请专家、从一线教师队伍中、从社会其它行业中选拔学有所长的兼职教师充实师训队伍。第三,发掘培训学员中的教育资源,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完善、补充师训队伍的不足。

再次,对培训信息资源的管理。培训的信息资源有三类,一类是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机构,根据阶段性工作安排矾定的计划性培训内容,一类是从包罗万象的信息网中、从地方教育实际中筛选的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信息,一类是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师生的活动而产生的教育信息。三类信息都是培训的宝贵财富,培训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培训资料库,综合利用三种资源,通过网络、讲义、言语交流等方式转换成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

营造活力课堂 提升教学实效 篇12

一、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我们应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 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 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同生共构, 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案例1】《东方之珠》课堂描述:

曾看过这样一则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东方之珠》一文时, 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 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 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 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 学生有的吟诗赞颂, 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 好一派情趣盎然。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 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 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 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 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 感悟精妙表达, 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 失去了语文味, 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 这样的课何谈有效?

语文学习, 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但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形式来实现, 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体悟过程中。

二、努力实现课前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相得益彰

《新课标》告诉我们, 只有以预设为基础, 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 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也只有这样, 课堂才会收获“一地不可预约的精彩”。

所以, 在教学之前, 我们先要吃透教材, 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 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 掌握教材的主旨,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在课上表现情况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难点及时诱导、点拨, 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痕, 教学无痕。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 特别是我们低年级的学生, 一张卡片、一朵小红花往往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努力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可以说,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 正在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时候, 它还只是一句口号:充分自主成了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 探索研究缺少思维挑战, 从而造成了一种“假主体行为”。老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变革, 却没有真正思考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目的与实效。我们的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迷失自己, 更不能削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案例2】《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曾听过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 薛老师根据课文特点, 合理引导学生“学”、“读”、“悟”, 使他们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从而对文本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在教师富有智慧、层层深入地引导下, 学生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 这一节我们重点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我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6至12小节, 其他同学要注意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例如, 你们看这句话: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看出汤姆的心情吗?

生:很惊讶。

生:欣喜若狂。

师:你们看到汤姆的心里了, 真了不起。

(一生开始读课文, 读到爸爸的话的时候, 语气没有力量。)

师:这是一个温柔的爸爸。 (众笑) 你能再读一次吗?

(生在老师的启发下, 把爸爸的话读得很斩钉截铁。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时, 师插话。)

师:这是第一次写汤姆的心情。想一想, 此刻, 汤姆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读到“慢吞吞”时, 师打断。)

师:这是写汤姆的什么? (动作)

(生读到“汤姆叹了口气”时, 不自觉地加了一个“唉”。师插话。)

师:你为什么“唉”?

生:我觉得自己就是汤姆, 很难过、很伤心。

生:我补充一点, 汤姆觉得很可惜。

师:课文中一共几处写到汤姆的心情?

生:三处。

师: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在课后练习中, 让我们读读这些句子, 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生:不情愿。 (师乘机板书:不情愿)

师:如果我是汤姆, 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 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 就让你们便宜一点, 我演儿子, 你们演汤姆。 (众笑) 先读读爸爸的的话, 谁先记住, 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由此可知, 虽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 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精彩句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 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 老师要及时引导, 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 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 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上一篇: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技术下一篇:导热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