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2024-11-06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精选11篇)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1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将其应用于高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且微课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

一、通过微课导入新课知识

课堂导入的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中,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因此, 教师应积极探索并设计课堂导入的方法。用微课模式来导入新课, 能够给学生创造更直观的感受。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讲课前给学生放一段相关的《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在视频中结合一些苏轼的经历,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操, 体会诗歌语言中蕴含的万丈豪情和不被挫折打败的精神,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人格魅力, 并深切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在学习《明月几时有》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由此改编的歌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探究的冲动, 主动去鉴赏诗歌,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微课形式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如在学习《醉花阴》时,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李清照的生平介绍的视频, 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文章内容相融合的情景,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来自主鉴赏, 并通过查询资料等得出自己的见解,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鉴赏能力, 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提升了语文的素养。

二、通过微课丰富教学内容

微课模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集中到微课中, 突出教学的重点,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学习《雨巷》时, 教师应注意充分体现文章中几次很重要的关键句,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思想和情感上的变化, 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 体会文章的结构和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体会文章更深层次的内容。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微课, 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如在教学生语文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总结好, 避免由于知识点过多使得学生记忆产生混淆。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如在讲解杜甫的生平时,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杜甫的经历,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杜甫的经历, 对诗人有更深地了解, 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微课还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 做到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并且通过微课的拓展延伸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的相关资料, 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文章, 提高学生对语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的应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把握诗歌的特点, 总结诗歌学习的要点。如在诗歌的表现手法的教学中,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很多, 包括烘托、渲染、借景抒情、比兴等手法, 学生在学习很容易混淆概念, 记忆效果也不好。但通过微课的方式来展示, 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 使得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化抽象为具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习,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新课的微课资料, 在课堂上播放, 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赏析, 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方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 改进原有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分析,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 这首诗本身含义比较朦胧, 教师应避免直接对其进行解释和鉴赏, 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并通过合理应用微课, 激发学生对语文诗歌鉴赏的兴趣, 完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2

帅卓群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中职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多手段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有效、实用。文章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专业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已由工业经济时代走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为社会培养中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职教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已逐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搞好计算机技能教学是面向社会、面向就业、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中职生只有学好计算机技术,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工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的特点是应用型为主、可操作性强,课程基本都是操作性为主的课程。但现实是中职学生不仅基础差,学习能力不高,而且学习意志力也较差。虽然有少部分的中职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比较快,可是随着计算机学习难度的加深,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开始下降了,因此,只 1 要稍微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同时中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将来的前途也感到渺茫,喜欢过得过且过的日子,从不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以致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已经成了教师的心头之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讲,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因此,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有进步和发展?是否通过课堂教学积淀了思维方法和精神,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如何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成为当前我们教师必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开发思维,也只有对一 2 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而他在集中精力做事情的过程中的快乐也会影响到他的精神状态乃至性格,才会真正的发挥出他的潜力。有句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则尤其显得重要。如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的集中大有帮助,为新授课的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巧妙新颖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网络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你们知道上网需要哪些设备吗?如果你家有多台电脑,如何使它们能一起上网?除了玩游戏,上网还可以做什么?一连串的提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对知识一探究竟的欲望;使局域网构建、INTERENT的作用等知识的教学顺理成章,学生也易于接受掌握。

2、启发讨论,活跃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中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容易疲劳厌倦。我上课时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如我在FLASH教学时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广告动画、课件、动画游戏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就顺势引入FLASH动画设计教学。

3、以媒体辅学,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理论表明,教学中要使效果最优化,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视觉,3 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使这一理论变为现实。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是具备独天得厚的条件。CAI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把知识传送给学生,它图文声像并茂,全方位感染学生,并因其较强的交互性,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学理论知识又练操作技能;它提出问题、问答问题、反馈成绩,对学生犹如良师益友;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能因人、因材而施教,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件的使用,让理论教学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操作流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同时又优化了课堂结构,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全面教育和发展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交换想法,使其忘却师生界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4 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敌意和对抗情绪,产生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首先,任务的设置要有趣味性。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应该把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从而实现总体目标。同时把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通过这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过程,能使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得到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理清知识的脉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让学生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及自身的经验,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5 项目教学法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项目的选择与教师相结合,与学生相适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项目教学法适时、合理、灵活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优化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如我在讲授《Photoshop》时,我设计了一个广告项目。我事先通过上课观察、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组6人,假设每个小组既作为广告公司,接受客户需求,为客户制作广告宣传画,又作为客户为其他小组提出广告设计要求,模拟现实,直到“客户”满意为止。最后在全班进行了一次广告作品展,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广告创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当前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于这种情况,如何避免不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一锅煮”,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前提下,使少数尖子学生能及时得到培养和发展,早日成才;使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能避免“囫囵吞枣”,跟上教学的要求不至于掉队;使中等水平学生能不断提高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技能教学中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即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成绩、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综合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组学生分别相对集中地在机房进行上机操作。上实习课时,在考虑到各组学生差异情况下布置上机要求,6 在入门指导的基本实习内容与要求讲完后,充分利用巡回指导与个别辅导的机会和时间,对每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技能目标,并在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上加以适当区别对待。这样,能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成绩好的学生不致于“吃不饱”,觉得知识学不完而兴趣盎然,成绩中等的学生觉得学习有压力而刻苦训练,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学习有信心而迎头赶上。同时定期测试,重新分组。这种方式利用学生了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极易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种分组教学中教师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得更清楚,哪些同学拔尖,哪些同学暂落后,可以真正作到心中有数,比传统的“放羊”式的实习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快,教学上各种新的教法及手段层出不穷,这要求教师要勤于钻研计算机专业技术、紧跟时代,探索灵活多样的教法,要了解现行的职业教育体制、法规、政策,保证自身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主要是看教师的水平。如果你在教的课程上演示得出神入化,就让学生看到学好这门课的希望,往往课堂效果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有以下的能力

1.了解你要教的学生的能力

学生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了解这些差异,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在讲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时,笔者事先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了解等方式方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同学对其感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门课什么都不想 学。因此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组3至4人,感兴趣的作为电脑公司工程人员,不感兴趣的作为客户,在学习中,模拟现实,公司做到“客户”满意为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消除了课堂的消极因素,效果自然提高。

有选用合适的教材的能力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3、有甄选实用的能力

一是充分了解所要授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做法停留在对课程教材的了解,计算机课由于其自身更新迅速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要对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其发展方向以及与职业的关系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知之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在教FLASH这门课时,教材讲的完全是通用性的知识,到底如何在具体的行业中应用却提得很少。这时,笔者把FLASH做课件、做广告、作动画小游戏等项目加到课堂教学中,忽然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效果明显提高。为什么呀,因为他们觉得学到有用。学会就能够用它做课件、做广告设计等。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 8 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4、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练就一身过硬的技术

如今的职业能力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就可形成,一门课只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份子,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之余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讲授《Photoshop》开始时,笔者不仅知道熟透工具的使用,教会书上的例子,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网页、广告方面的知识,注重自己的审美观的培养。所以授一门课时,千万要检查自己在这方面的权威性,如果不是尽快提高。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资源与手段,使课堂生动高效,要做到理论实践结合,知识技能并举,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乐意学。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9

2、方向_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I],计算机教育,2004(5)

3、聂津《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4、沈军飞教学与管理《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5、张清荣《影响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焦作大学学报》2008.3

6、辛颖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7、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3

微课,也就是微型课堂。它是在没有学生的状态下,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软件,浓缩课堂精华,在5-10分钟内,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所录制的教学视频。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微课具有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解决问题更加直观;指导方法更加明显;学习收效更加显著的诸多特点或者优点。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的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作为传统生物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资源拓展渠道,微课将为我们的教与学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一、充分展示生物微观世界,顺利解决教学障碍。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微观的知识点,例如细胞亚显微结构、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观察,而多媒体生物微课视频作为最直观、最形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不仅给学生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大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网络平台,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所有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正确认识、理解的概念、原理及过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和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现在借助微课资源平台,难点就很容易化解了。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基于自己对难点的理解能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这样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只要使用网络平台搜索,就可以获得多方的帮助,总有一款适合学生的学习。

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在学习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答遗传概率问题时,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等数学概念,理解基因分离定律与减数分裂的关系,会计算一对等位基因的连续自交,两对等位基因杂交时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比例计算等问题。当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自主学习,在众多微课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时,顺利完成了以上学习任务。从而基本掌握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的实质,并学会了解答遗传概率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下完成了知识的理解,留给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比较、解疑,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深度。

三、面对学习困难,及时解决问题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类似的经历:放学了,答疑的电话总是难以避免。学生回家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问题会打电话给教师,教师有时也不能在电话里把问题解释清楚。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第二天到校时询问教师,让问题错过了保鲜期。还有一些学生不愿意请教老师,让问题沉淀,久而久之就积累成大问题。微课的诞生,让学生在家里遇到学习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讲解或帮助,学生可以自带U盘,主动的选择或拷贝相关微课,用简单的行为,实现迁移学习,让学生的自我需求更进一步的展现出来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4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很多学生由于入学前计算机教育的不到位,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情况。而且中职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一般都在50人左右,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都很难兼顾这么多的学生。尤其在实训课程中,学生们每人一台电脑,为了照顾那些计算机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也只能一个个进行个人辅导,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教学时间,还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课堂知识,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所以,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加强调整和改革,加大对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干涩难懂的知识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优势

1. 微课的含义及组成。“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他将微课定义为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下,利用视频等媒体形式,完整记录老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优秀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一种情景化新型视频课程。

2.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 1) 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简。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每节课程40或45分钟的教学模式,微课每节课所需要的时间基本在4 ~ 8分钟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10分钟。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中职学校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这种碎片式的短时间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 2) 占用容量少,便于使用。从微课的资源容量来看,微课包含教学视频和其他辅助性教学资源的总容量只有几十兆而已,占用的容量较小。而且视频格式都是flv、wmv、rm等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使师生们可以很方便的在线观看和下载,将课堂带到学生的手机、笔记本电脑里,实现了移动学习。

( 3) 针对性较强,主题突出。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来看,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很多知识都适合碎片化学习,给了微课大展身手的机会。每个微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展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主题突出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理解微课中所讲的知识点,实现对重难点的攻破。

( 4) 设计难度小,趣味性高。微课的课程内容少、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也降低了微课的设计难度,每个老师都可以进行研发和设计。对于设计的内容,老师们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学生们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老师们可以在设计微课时加入更多有趣味性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如何利用微课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1. 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制作微课时,老师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和设计工作,坚持“一个课程,一个主题”的原则,将微课做到短小精悍,并努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直观的在微课中表现出来。

首先,老师们要做好前期的分析工作,不仅要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等。其次,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要对微课有较好的整体把握,除了加强对内容结构和表述方法的设计外,还要尽量将微课制作得更加趣味化和美观化,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最后,要监督和指导学生们在课前、课上、课后对微课的应用。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通过课前对微课的预习,学生们可以将课堂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和教学目标有整体的了解,使课堂内容的进行更加顺畅。

2. 课上科学利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 1) 利用微课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突破重点难点。在课上教学中,老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仅依靠语言的组织很难讲解的全面和具体,加上中职学校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使课堂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将微课引入到课堂当中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老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尽量直观化,在利用微课的同时辅以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 2) 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微课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不必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老师可以先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们的授课和讲解,形成一套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在学习《多媒体艺术》一章时,由于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的内容较为难懂,笔者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们对这一章节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这一章节微课的教学动画。教学动画是笔者课前上传到网络平台中的,主要是通过动画的形式对信号数字化的过程和文件尺寸计算进行了描绘,短短5分钟左右的教学动画帮助学生们加深了对信号数字化的理解。这样,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微课的有机结合,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又让学生们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加强评估反馈工作,做好学生课后巩固。除了课前预习和课上应用外,一个完整的微课还包括课后的学生反馈和老师评价等环节。课后,学生要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和问题,并将作业和对课程存在的疑问等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微课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们喜欢、能学到知识的微课才是成功的微课。所以,老师们要积极听取学生们对微课和教学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们的客观评价对微课的设计和应用进行调整。

四、结语

通过笔者的实践和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还是很认可和喜爱的。微课的引入和利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当然,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还很年轻,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微课设计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日后加以重视和解决,帮助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充分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优势,并对如何利用微课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5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基础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16-01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中一门主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对中职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与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不断推广,应当合理地革新与完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对革新计算机基础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微课设计

微课就是指根据课程的需求与教学准则,借助视频让教师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讲授某个知识点,或者学习某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微课的技术支持包含视频技术与网络技术,其使学生的学习可通过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对其予以下载或者上网来实现,以使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管理得以充分地应用。因为微课的载体主要是视频,所以,较之传统教学,其既要对视频特征予以充分考虑,也要对课程内容予以充分考虑,也就是指一方面要注重把控视频的时长,通常视频时长不能超过十分钟,六分钟是最恰当的,避免学生因疲劳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要在课程内容上确保各个知识点的独立性,但又要确保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学习可根据自身的步调来进行。

设计微课的过程主要包含设计、应用、分析、制作及评价等五个部分。首先应当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将选题清单罗列出来,其次再对表达形式、内容构造及视觉效应进行设计,对信息化教学方案予以构建,另外,在制作微课的后期,还应对字幕的动效与加工等予以注重,最后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课程予以指引,同时及时地听取学生对微课的评价。

2.当下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

许多学生因入学前缺乏必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缺乏强烈的学习意识,也缺乏足够的计算机基础和自我约束能力。另外,中职院校各个班级通常都有50个或更多的学生,不管是实训课程还是理论课程,组织管理与教学设计对如此多的学生予以兼顾都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实训课程中,每个学生分别使用一台电脑,教师为了对那些缺乏好的学习能力与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予以照顾,就只能逐个辅导他们,如此一来不但需要耗费许多的教学时间,而且还无法确保所有学生是否都对课堂知识予以熟知了,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应当对革新与完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予以强化,加强采用微课等信息技术方法,使知识从生涩、难以理解转变为更加容易明白、生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地调动,进而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3.利用微课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3.1通过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1.1微课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模式得以丰富

运用微课能够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形式中脱离出来,微课提供了众多的选择可供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上传微课,其次再在课堂教学中将讲解与授课进行强化,构建一种将传统教学形式与微课进行融合的教学方式。譬如,我们在对《多媒体艺术》一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息的内容在理解方面存在难度,所以,教师预先解析了此章节的教材内容,随后指引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对此章节微课的教学动画进行观看。在课前教师已经在网络平台中上传了教学动画,其主要是借助动画的方式来描述文件尺寸的计算与信号数字化的过程,虽然只是仅仅五分钟左右的教学动画,却有助于学生们加深理解信号数字化。如此一来,经过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使课堂的趣味性得以增强,使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得以提升,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变得更加容易,进而使教学效果实现提升[1]。

3.1.2借助微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课上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依旧还是教师,然而单纯凭借组织语言很难对许多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全方位的讲解,另外,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各不相同,许多学生缺乏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些因素导致课堂教学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课上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使这个难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借助视频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化, 再结合教师对那些知识点的解析,能够使学生们对那些知识点的掌握变得更加容易。

3.2通过微课加强课前预习

在对微课进行制定之前,教师应当将前期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充分做到位,始终实行“一个主题对应一个课程”的原则,使微课实现短小精炼,在微课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实现直观化。

第一,教师应当将前期的分析工作充分做到位,除了要分析教材中的易错点与重难点,还应对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及兴趣等方面予以全面地考虑。第二,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体上把控微课,不仅要对表达方式与内容构造进行强化设计,而且还应对微课的美观性与趣味性进行强化,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第三,应当指引与督导学生在课上、课前及课后利用微课,特别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强化,在课前预习微课,能够使学生们从整体上知晓教学目标与课堂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2]。

3.3对评估反馈工作进行强化

课后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反馈也是微课的一部分。学生应当在课后对课上教师布置的作业予以完成,同时在教学平台上上传对课程存在的疑惑与作业。微课是服务于学生的,一个成功的微课必须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且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应当将学生对教学与微课的反馈情况予以全面地听取,依照学生的客观评价,合理地调整微课的使用与设计[3]。

4.结语

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实现提升,使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有效地提高。因此,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14(01)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4)

[3]杨进中.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的移动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3)

作者简介: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6

1. 关注学习评价, 提升校本培训实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 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在组织教师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时发现, 培训的预期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一方面是专家、学者的讲座由于时间限制速度较快, 听课教师现场消化不了, 过后又没有进一步学习巩固, 专家讲授的理论知识如“水过鸭背”, 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 培训结果不了了之。为弥补这些不足, 笔者在本校倡导校本培训, 不仅组织教师继续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 更要在学习效果上下工夫, 把学习与考核落实到位。

比如, 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时, 学校对学习活动作了总体规划。在安排足够时间让教师自学之后, 组织教师坐到一起, 交流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最后还根据学习内容拟出一份试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经过这么一个组织过程, 每个人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教师的学习成效达到“可视化”, 在公布比赛结果时, 教师把藏在心底里的话说了出来———“这种读书活动方式有效, 不做好读书笔记比赛不一定及格。”“为了比赛, 我把这书都快翻烂了。”“这样做也好, 有压力才能记住新知识。”

成人培训不仅要组织好学习的过程, 更要在学习收获的评价上下工夫。

2. 注重知识内化, 拓展校本培训空间

课程理念的更新导致教材编排发生重大变化, 在教学工作中要准确实现课程目标, 读懂教材是关键。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各个章节的编写理念和目标要求, 才能在教法上作出适当的选择。为了帮助广大教师理解教材, 各版本教材的编委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材教法培训工作, 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由专家培训城乡骨干教师, 再由骨干教师培训乡镇各学校的教师, 一般集中在一两天内完成。由于时间关系, 教师对教材各个章节的编排意图和蕴含的课程理念理解不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 方法选择不当, “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新课程是由一线教师去执行的, 其成功的关键是教师, 只有教师理解了新教材设计的理念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才有可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所以, 对一线教师的教材教法继续培训至关重要, 它是课程专家教材培训工作的“收关”动作, 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比如在教材培训中, 除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之外, 更重要的是做好学校各年级的教材培训的后续工作———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培训的方式方法要灵活, 既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再培训, 又要关注教师个人的业余自学, 巩固消化, 还要举办各种评比活动, 展示教师的继续学习成果。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要在考查培训成果上做文章, 突出考查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情况, 突出考查培训的实际效果。

3. 倡导实践训练, 促进新型教学行为的养成

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 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 然而, 接受只是一种认同, 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这种理念进一步的感悟, 而这种感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我们的理论辅导不仅要说清是什么、为什么, 更要讲清如何做, 把工夫下在理念向行动的转化上。如何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这是新课程实施面临的一个课题, 在解决这个课题时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应用能力训练。

比如在学校里组织教师观摩一些名师课堂教学案例, 做好案例分析, 研究名师课例, 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方法, 了解名师使用教材的方法。通过案例评析, 让教师熟知新课程理念的用法, 既加深了理解, 又能形成运用技能。又如在学校里举办新课程教学预案设计比赛, 让教师在反复研究设计教学预案的过程中, 练就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课堂教学的本领。还可以在校内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让骨干教师上一些探讨课, 组织教师观课、议课, 共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同课异构”, 在比较式研讨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尤其是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只有通过多渠道的实践训练, 才能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

4. 建立保障机制, 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工作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微探 篇7

一、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材安排不合理

电工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教材不完全配套, 有些内容属重复, 而有些内容则相互脱节。 即便是电子技术课程教材本身也存在着编排结构不尽合理, 知识点过于陈旧, 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需求, 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衔接性差等问题。

( 二) 教学方法陈旧

在很多的中职学校, 教师的上课方式更多依赖于传统讲授法, 不能采用理实一体教学。 这一方面是学校实验实习投入不足, 实验实习设备跟不上;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实验实习课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教师怕麻烦、图省事, 得过且过, 懒得去上实验实习课。在现今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仍然按原有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 学习的热情会逐渐消磨殆尽。

( 三) 教学评价方法死板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肯定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同样也是教师用来检验学生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途径。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 所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死板, 并不具有全面性, 而且评价的方法不够灵活, 很多时候会造成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存在一定的偏差, 缺失了公平性[1]。

二、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的开展

( 一) 定期组织教材编写

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学校骨干老师、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教材安排必须要从学生的专业状况入手分析, 同时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应用操作的掌握能力。 不仅理论知识的编排要清晰合理、重点突出, 同时要确保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够较好地融合。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以配合统编教材使用。

( 二)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电子技术课是专业基础课, 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投入, 配备好相应的实验实习室, 力求理实一体化教学, 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三) 借助多媒体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网络资源、媒体资源运用广泛, 多媒体资源已普遍运用在许多学校。 将多媒体技术适时运用到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 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 加深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2]。

( 四)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肯定, 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良好动力。 广大专业教师要开动脑筋, 善于运用评价方法, 创新评价考核方法, 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 以及毕业后的应用性。 当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子电工类专业已经倍受广大中职生青睐。 为了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电子电工类专业人才, 专业教学必须改革创新, 必须实现有效性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 才能真实实现中职学校自身的历史使命。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电子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好这门课程能为本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是很高, 物理数学等理科知识学得不够扎实, 因此要学好电子技术课程仍存在很大的难度。对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有效性教学进行微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有效性教学,微探

参考文献

[1]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8

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制定一定的任务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诱发, 加强并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欲望。成就动机被认为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动力系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由教师制定, 并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 要能够积极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形成, 完成由内向外的演化与成就动机的产生。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1 加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使得教学由之前的教师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符合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目标, 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及人才培养的效果。

1.2 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

由于任务驱动法是以项目完成作为目标, 因此以一定的任务作为教学载体, 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同时也能对知识点所对应的能力进行锻炼, 能够培养在实际任务中应用所学习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任务驱动教学目的性强

任务驱动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具体任务中, 学生能够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到相对应的知识与能力, 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学生能够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掌握程序流程图、迭代控制等知识能力。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 按照企业对于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 设置了数据自动排序、流水灯控制、学生基本信息处理等学习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 有效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模块以及应用能力。本学习模块可以使学生掌握结构性数据的定义、输入方法、结构体数据的保存以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学生信息处理教学任务如图1所示。

2.1 通过任务效果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将任务的效果进行实际演示, 使得学生能够有成功的欲望,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以及主动性。同时教师需要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 使得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作用。这样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 学生任务清楚能够学有所得, 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2 分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在本次教学任务中, 学生要能够掌握结构体数据的定义以及描述、数据的保存及处理等知识能力, 教师可以将任务中的各个步骤功能进行分解, 进行知识能力点的对应。将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是否有更优化的完成方案, 并制定完成任务的基本步骤。

2.3 各个知识能力的学习

以结构体数据的定义以及表达为例, 学生数据就是结构体数据, 包含学生的学号、性别、年龄、邮箱等方面的信息。学生能够对C程序允许用户进行若干不同数据类型进行数据定义的结构体的定义有直观的了解, 学生就能掌握结构体数据的定义方式, 如何对学生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

下面就是如何进行数据的初始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任务中进行各个知识能力的学习, 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的, 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认知, 学习效果良好。

2.4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教师进行指导

任务驱动学习方法下, 学生在进行必要知识能力学习的前提下独立完成任务, 教师起到答疑的作用。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加能够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与可行性分析。

2.5 进行任务检查并评价

学生检查完成的任务, 检验程序的输出, 如学生可以进行输出信息查询等功能的验证。任务驱动学习方法下要形成学生自查、小组互查、教师点评的方案, 论述任务的成功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样的过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设计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各个事项。评价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评价机制要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相适应, 建立过程化的考核机制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效果、工作态度、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等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考核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3 任务驱动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注意事项

3.1 任务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的兴趣

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 任务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能够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与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结构符合, 要符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3.2 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

任务驱动教学中, 学生要求在理解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任务, 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忽视, 教师要积极参与,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同时要具备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 使得学生能够在评价机制下更好地学习,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更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适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而且适合于其他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的授课。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 正确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82-83.

[2]刘光蓉, 周红, 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8) :61-63.

[3]费茵.浅谈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 (1) :49-51.

[4]梁新艳.在计算机公共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学习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99-102.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9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 长期以来坚持“以服务 (区域经济发展) 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而, 众多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 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然而, 基于影响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因素较多,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应有实效, 我试就该问题作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一、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 主要问题

一是大多学生虽能识记基础理论知识, 但未能较好实际应用。据我调查,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大多数的学生在测试中能较好地做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重在测试基础理论知识的题目, 但在做应用写作题时往往不能较好运用所学知识, 应用写作水平仍停留在中学阶段, 未有质的提高。

二是大多学生习惯模仿范文, 自主写作能力不够。网络的发展, 给当前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无比丰富的资源库和无比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众多文体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到相关范文。但应用文是直接用于“传递信息”、“处理事务”的, 不同的环境、事件、内容对应用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许多工科高职学生因基础较弱, 自主写作能力不强, 往往处于简单模仿阶段。

三是应用写作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不够。所谓应用写作的“类化”思维能力, 就是应用写作主体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 把握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和特征, 对事物进行归类的思维能力[3]。所谓应用写作的“序化”思维能力, 就是应用写作主体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 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 对应用文进行恰当布局排序的思维能力。“类化”、“序化”思维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应用文的写作效果的优劣, 而多数工科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意识不强, 能力不够。

(二) 影响因素

1. 学校层面

(1) 课时安排。对于应用写作教学来说, 对学生要求的不仅仅是识记、理解一些概念、理论, 还包括主体意识的提炼、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 需要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需要饱满的教学时间做支撑。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应用写作》课程, 课时安排不够应用写作教学所需, 制约了《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取得。

(2) 师资配备。一些高职院校对《应用写作》课程师资配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应用写作》课程只要是文科出身的教师或管理干部就可以上, 个别教师自身水平、能力有限, 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不能给学生有效、有力的指导与帮助。

(3) 教学督导。一些高职院校因组建时间不长, 教学管理还不规范, 教学督导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评教、评学、评管”阶段, 督导专家没有根据课程需要与实际, 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教学技能、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深入指导。

2. 教师层面

(1) 教学技能。对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来说, 因为不仅牵涉到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而且包括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因而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如扎实的应用写作知识素养, 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管理的能力, 以及总结提高的技能。

(2) 用心程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是一项付出精力较多而见效较慢的工作, 需要教师用心投入。首先要用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学生积极、主动加强应用写作学习与锻炼打下基础;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 循序渐进, 既不可照本宣科, 又不可揠苗助长;再次要耐心引导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 去引导、帮助学生, 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类化”、“序化”思维能力能力的训练;最后要身体力行, 在布置给学生作业时, 自己也做同题作文, 并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总结、分析, 让学生在一篇较好应用文的完成过程中有所启迪、领悟和提高。

3. 学生层面

(1) 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于提高《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实效来说,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基础和关键。一些工科高职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程兴趣不高, 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笔”, 存有畏难情绪, 上课时昏昏欲睡, 练习时望“文”却步, 影响教学实效。

(2) 写作理念。一些学生不明白应用写作判断的标尺其实是简洁、明晰、具体, 误以为有优美的语句就是“好文章”, 长篇大论就是高水平, 结果写得不伦不类;一些学生迷信范文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结果难以提高作文水平。这些错误的理念, 制约着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实效。

(3) 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制约写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制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工科高职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高, 应用写作的立意、行文等方面技能亟待提升;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训练, 习惯记“流水帐”。

二、几点对策1.学校方面

一是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课时给予保障, 至少安排两个学期的《应用写作》课, 第一学期重在教授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学期侧重实际写作训练。

二是要合理安排任教教师。在给兼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师安排课程时, 必须先严格考察其能否胜任并进行基本知识与写作能力测试、试讲考察;通过组织教研室集中学习和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参加会议交流等途径切实提升教师素质与水平。

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督导专家应在了解授课计划、进度、方法和学生情况等背景资料的基础上, 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技巧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重点的记录, 围绕教学目标, 以课堂观察记录与客观材料为依托, 与教师一道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探讨改进的方法与方向。

2.教师方面

一是要不断坚持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教学相长,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自己“真学、真懂、真会”, 才能“教”好学生, 提高教学实效。

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要认真研究学生基础与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 传授技能做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可以操作, 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教学的互动与信息量;要充分运用各种条件和途径, 如组织作业互评、作文比赛, 组建班级应用写作博客、QQ群等, 对学生进行最大限度的帮助;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多样化, 扭转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思想。

三是要十分用心地开展教学。细致分析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对于个性的因素进行个别辅导;批改作业应细致认真, 评语应是客观地与学生探讨文章的优点与不足, 以及改进的方向, 而不是简单写上“查”、“阅”。同时, 乐于、敢于与学生一起做同题作业, 并接受学生的品评, 做提升应用写作水平的“同路人”、“领路人”。

3.教学方面

一是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首先从淡化作业难度入手, 不一定要学生一开始就写好整篇应用文, 而是一个段落, 甚至一个句子,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萌生兴趣;二是从学生接触较多的应用文种讲授起, 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命题, 让他们“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牢固写作兴趣;三是经常组织“我们来找茬”等活动, 让学生总结身边所见应用文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升, 提升写作兴趣;四是在作文讲评时, 以激励、鼓励为主, 激发他们进一步写作的兴趣。

二是加强对学生写作的引导, 包括点与面、形式与内容和对学生应用写作理念的培养, 让学生明白主旨是应用文的灵魂、结构是应用文的骨架、文字是应用文的血肉的道理, 引导并加强学生对于应用写作主旨的提炼能力。而对于文字, 则引导他们“辞达而已”、简洁明了即可, 不必追求花哨、堆砌。

三是多管齐下提高学生表达水平。不断强化应用写作的“类化”、“序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带领学生“多读、多写、多想”,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从而切实提高工科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当前, 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因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教学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厘清影响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 试提出提高工科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实效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维新.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有源头活水来——《应用写作》教与思.新课程研究 (作文教学) , 2010: (08) .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应用写作.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

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时段,大学生科学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自身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提升职业能力,而且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距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尚有差距,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许多高职院校亦不例外,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和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总结。

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理解能力较差,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逐年下降,这个特点愈加突出。因此在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取、整合教学内容,将知识量和难度都控制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避免出现教条化、理论化。

如在有关"自我认知"的部分中一般涉及价值观、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若干代表人物所提出的不同理论和测量方式,林林总总;又如在"生涯决策"的章节中会涉及到"CASVE循环"、"SWOT分析法"、"决策平衡单"等理论方法,若按照教材逐一介绍讲解则容易使学生混淆,难以掌握,导致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对授课内容做合理取舍,掌控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将一些抽象性、理论性色彩重的部分去除,保留基础性、实用性强的知识并且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保证学生能够消化吸收。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所举的案例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如讲解气质类型和性格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从当前的热播影视剧中寻找代表人物并进行剖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其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求职类节目视频也是较好的教学补充内容,但这需要教师从大量的影像资源中认真筛选,截取与本专业、与高职学生契合度高、启发意义较强的片段播放,并且要避免一播到底、播完即止,应该在关键部分暂停或视频结束后精心设问,引导大家思考、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点评,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二、加强职业理想和责任感教育

职业与专业相匹配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之一,否则学生在求职时势必要付出转换成本,这对个人、学校和社会而言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生涯规划课堂上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有态度和观念的培养,其中专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是重中之重。

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学时部分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迷茫、消极,不知所措,缺乏学习动力;二是求职时不能准确定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无法接受起点低、待遇低的基层工作;三是就业后心态浮躁,不能俯下身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在工作中稍稍遇到挫折就放弃,动辄跳槽、转行甚至离职待业,就业流失率居高不下。纠正这些偏差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激发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首先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知道将来所入行业的重要地位及发展前景,并且要了解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职位晋升、职场规则等内容,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让每位高职学生的心中都坚定一个信念:"这个行业将为我提供成功的平台,并且她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的参与和付出"。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及能力,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因为情感是认知学习的重要手段,没有情感的参与,学习本身必然是缺乏动力和深度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在求职时摆正位置,入职后迅速适应环境,保持平稳正常的心态,养成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最终在本行业中发挥作用,做出成绩,而不是一有困难就退却转行。尤其与本科学生相比而言,高职毕业生初入职时的待遇及岗位等级可能更低,升迁所需的时间可能更长,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因此他们更需要将行业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内化于心,做好心理调适,在岗位上扎实耕耘,厚积薄发,使职业生涯规划 "定向、定点、定位、定心" 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除此之外,在职业生涯课程中加强职业理想与责任感教育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正是融入了情感和意志,有了对行业的热爱和使命感,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自信、自尊、内心充实的劳动者,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希望和期待,享受工作过程,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自我效能感。因此我们要注意发挥本课程对学生的"塑造"和"发展"功能,避免功利主义,即不应把出发点和目光只局限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本专业就业率,而应从帮助学生谋求岗位转变为引导学生享受职业生活,使他们在树立职业理想的基础上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关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的过程与自我成长、完善、发展的过程相融合。

三、融入自我管理教育

高职学生在入校前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近距离约束,处于更为"自由"的环境,因此在生涯规划教育特别是"生涯行动"的章节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职业生涯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讲授"时间管理"的模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时间分配外,最好能围绕高职学生在时间管理及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拖延症",课程设计中可以在网络上选取有关拖延症的漫画播放,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拖延症的症状和特点,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发表感想,充分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并引导大家探寻、总结出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包括维持动机的唤醒水平、将目标分解各个突破等,此时要注意将解决策略生活化、可操作化,如建议学生列好任务清单并严格执行、删除手机内的游戏、自习时不带与学习无关的用品、结伴互相监督等等,提高方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可以列举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给予学生正向激励(如清华大学双胞胎姐妹马冬晗、马冬昕的学习计划表等),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学会抑制和延迟满足自己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任务需求,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提高执行力,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在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渗透自我管理教育,不仅要有情感和态度的激发培养,还应有方法的传授与实践引导,贴近学生实际,将效果真正落到实处,以增强其生涯行动的持久度和有效性。

综上,提升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全面而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授课内容、方法和理念等方面都必须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同时必须看到职业生涯规划一门是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种门类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如何提升教学实效性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好教学反思和研究,不断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加强对课程的建构性研究,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职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隋新华.大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邓宏宝.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提升微课程实效性 篇11

1高校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的作用

1.1落实方针政策

近年来,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国家不断重视高校创业教育,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2年3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2012年8月,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提出, 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 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2]2015年12月,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可见,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树立创业信念

创业是一种生活态度, 更是一种风险投资, 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 坚定的信念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催人奋斗, 使人进步。由于社会经验不足, 不少大学生对创业过程想得太过简单, 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风险预估, 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沮丧消沉,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导致创业活动半途而废。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创业信念, 使其能够用正确的心态, 去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1.3传授创业知识

创业者要想成功, 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创业有关知识的积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一方面能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定位、产品选择、市场营销、团队管理等创业有关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 也能让大学生从众多创业的具体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 通过总结和学习实践, 提高创业能力。

1.4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切身利益, 也关系着高校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的大学生对就业目标不明确, 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大学生不知道找工作的方法, 就业过程中不知所措。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开设, 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了解国家支持创业的有关政策, 转变自身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大学生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缺乏重视

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 但不少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误区, 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有的高校认为开设创业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 没有开设创业课程或进行创业讲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创业课程只是单纯应付上级的要求;没有建立专业的创业课程教师队伍;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没有出台支持学生创业的学分管理制度, 没有有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没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

2.2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课程是一门学科跨度较广的课程,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相关学科基础。当前, 除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外, 绝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归属于就业指导教研室, 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 但由于教研室缺编少人, 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多由年轻的辅导员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 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距甚远。[4]辅导员由于创业经验少、专业背景多样, 对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甚至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就走上创业课讲台, 导致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3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创业课程多数任课教师平时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或其它行政事务, 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有限, 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 教学过程的随意性较大,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水平较弱。创业课程虽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 但还是无法改变教师单纯的讲授、播放PPT、影像资料等为主的教学模式, 没能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4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否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 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局限于介绍创业环境、创业者、市场调查与营销、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创业基础知识, 重理论, 轻实践。实践基地欠缺, 多是以企业参观、实训室模拟实训等形式, 缺乏实效。[5]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满足不了大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 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兴趣不高, 从而导致创业课程的效果不明显。

2.5课程设置薄弱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对创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不够深入, 导致高校创业课程设置还比较薄弱。绝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都只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这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 以此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普及性课程, 没有开设其它更加具体专业的创业有关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虽有一定的帮助, 但由于缺乏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不明显。

3提升大学生创业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3.1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应切实加强创业课程的制度保障, 要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完善组织机构, 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和研究中心, 学校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3.2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引领和指导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取决于教师,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6]当前, 高校创业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扩大教师规模, 建立专门从事创业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 经常性地开展创业教育有关培训和交流, 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并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活动以提高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校外的联系, 聘请有创业经验及企业管理经验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创业经验。

3.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有关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充分抓住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 有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 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3.4丰富教学内容

创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教学对于实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业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7]因此, 在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 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实行课堂教学加课外实践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走出课堂, 努力寻找创业机会, 体验创业活动, 使得创业教育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实际,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充实一些创业案例, 尽可能使教学内容活泼易懂,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5增设创业相关课程

除《大学生创业基础》这一普及性课程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公选课外, 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情况, 积极整合有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 共同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对创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 迎合学生需求, 增设《创业心理》、《创业营销》、《创业实务》等有针对性的创业有关课程作为公选课供学生选择, 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创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也成为大学生开辟新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自然而然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完善制度保障, 加强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进行大学生创业课程相关研究, 以优质的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OL].http://www.moe.gov.cn/

[2]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R/OL].http://www.moe.gov.cn/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R/OL].http://www.moe.gov.cn/

[4]李国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11) .

[5]杨波, 葛珺沂.开放大学创新创业体系构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 .

[6]徐志强, 林德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 2011, (4) .

上一篇:高校分类下一篇:培训业服务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