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提升

2024-10-04

课程改革提升(精选9篇)

课程改革提升 篇1

一、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

对于传授知识的教师而言,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片 面注重技 术性、程序化的“机械式”、“单向式”传教过程,而转变为一个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思路的创新式的教育过程,是具有创造性、科研性、连续性的实践教师队伍。对于接受知识的学生而言,课程改革一改传统的一味追求被动的吸纳理论知识,而进一步重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提供增强学生开放性、合作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开展多方位互动活动。

依据传统的课程进度,若较为系统全面地讲解拓宽的新知识点,由于旧模式的课程安排以及分配的时间使用效率,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历史教学。另一方面,若历史教师只是简单笼统的教学,学生所吸纳的理论知识不全面,所学甚少,成效更低。但课程的改革,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教学风格。一方面,任课老师可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对于知识的整理也更为系统,重点分类取舍,针对性解决难题,会使教学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开展的多方位课外活动,互动合作,分享自主学习资源,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对教师的探究教学提供了参考价值,从而进一步改进历史教学,争取更大的进步空间。

二、历史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课程改革,需要历史老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添加历史趣味性和关联社会时事政治性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历史知识与社会大事的兴趣。一方面,课程改革通过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枯燥的理论知识,适当增加历史史料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需要教师注重在实践中积累,以统观全局的大历史观来指导具体的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任务,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位学者说得好: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我在讲授罪恶的三角贸易过程的时候,精心部署:课前分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我把学生共分三组,分别负责出程、中程和归程,每组自制动态课件,同时还要配解说词,准备课堂上展示。领到任务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活动,组内分工明确,有收集、整理资料的,有制作课件的,有准备课堂讲述的……每个学生都积极融入到整个活动中。课堂展示中三个小组准备的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精美,讲述人思路清晰,表述得当,使教学重点深入浅出。贩卖黑奴又称为三角贸易,为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三角形的印象,还要把三组的课件进行组合。我本想在学生面前露一手,没想到学生中有人主动请缨,他可是班里有名的“学困生”,我们都很惊讶,出乎大家意料,他非常娴熟得仅用不足两分钟时间就将其组合成功。我们都惊呆了,随之辅以热烈的掌声。事后得知这个孩子是有备而来,因为他喜欢这种上课的方式,这件事使他重拾学习的信心,而其他学生也都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有露一手的机会。此刻,我和学生共享着课堂的乐趣。

课程改革,还要把人文素养作为不可忽视的关注点之一,历史教学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从而营造和谐的氛围。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导入的设计,导入语的设计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注重增设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针对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实施适当的教学措施。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地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人与历史的地位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课程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学生一味地吸纳任课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的相关知识,未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盲目记忆,割裂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存在意义。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对历史教学中的人与历史关系突显得淋漓尽致。

站在历史的时空视角来说,历史关联的人与历史的关系,着重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个社会方面的研究。对此,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地位影响需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引下,不光要提示现实的人与历史的关系、相互作用,还要指出人应该协调好这种关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增长协调这种关系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认知的水平上了解历史,而且通过相关的对历史的探究,去发扬未知的历史,从探究中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认识,并有机会参与和协调新型的人与历史的关系,从而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策划自己的行动。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学和学习的枯燥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也改变了现实的人与历史的关系和地位。

四、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功能进一步突显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其面之广、现实性之强、综合性之高是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蕴含其中的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及美育等因素十分丰富,而且相互结合紧密,所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历史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层次性、密切性等特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类活动,较强的关联性以及时代性,强大的感染力。

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改变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视理论知识,忽视相关实践性运用的培养,增加了关系性的探究教学课程,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历史考评,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分析历史用来指导社会活动等,主要在于教学自身的强大综合实践性,丰富的技能性教育。初中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互助能力,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价值。

深化课程改革 提升专业能力 篇2

一、基本情况

小学组共收到各设区市选拔推荐的12节体育课,初中组8节,高中组9节。小学组主教材涉及面较广,节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体操、球类、田径、韵律操和武术。初中依次是田径、球类和体操。高中依次是球类、田径、武术和体操,球类中不仅有篮球、足球,还有羽毛球和网球(表1)。

从教龄上看,小学参赛教师平均教龄最长,为12.5年。从学历上看,专科学历仅占31%,主要集中在小学,学段越高,学历也越高,高中参赛教师都是本科学历。从职称上看,小学和初中都是中级和初级教师,中级占大部分,高中有22.2%是高级教师,其他的是初级教师(表2)。

二、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参赛的29节体育课,绝大多数都能够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方法等方面具体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适宜的运动女荷

本次参赛的大多数体育课都能够因材施教,分析好教材的同时,分析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小学组的课都安排了游戏作为辅助教材,中学组一些课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一部分课在学情分析的时候提到了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个别课提到了动作发展,根据动作发展设置相关游戏,为主教材服务。

3.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创新

有些课在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方法时,没有盲目地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和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同时,在课堂语言运用上,有明显提高,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4.教师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本次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都比较到位,而且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示范到位,练习安排科学合理,保护帮助得法等。二是在与承办学校联系、熟悉学生和实际授课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

5.课的设计和教案的格式统一

2008年福建省编制了体育课的设计和教案的统一格式,目的是规范格式,使得一线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教法和学法上。2009年,福建省普教室体育学科在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向近百名市、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征求对格式的意见和建议后推广实施。此次报送的参赛教案在规范性有较大进步。

三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撰写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撰写格式不够明晰。本次优质课教学目标的撰写主要有三种格式,一是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将体能目标放在技能目标中陈述;二是知识和技能、体能和健康目标、情感目标;三是知识和技能目标、体能目标、情感目标。第一种将体能目标放在技能目标中陈述,归类不正确。第二种出现健康目标,且和体能目标放在一起,健康是个大的概念,1989年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按照这个概念,“健康目标”的写法显然不合适。第三种将知识和技能归为一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是台理的,体能目标单列,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赞同这种格式。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中小学优秀体育课的基本要求第二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一部分课的教学目标很泛,不够明确和具体,如“了解气排球,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基本动作” “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仰卧成桥动作”。这种写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概念模糊,初步是一个很泛的概念,何为初步掌握,一千个体育教师有一千种解读;二是没有前提条件,即是在什么情况下初步掌握的。以上第二个例子可改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80%学生的能够完成仰卧成桥动作”。

2.练习密度不够

有些课在分组练习时,分成4~6组(以每班40人为例),组数偏少,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影响了练习密度,身体对动作的体验不够,从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适宜的运动量都是不利的。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组数增加到8~20组,尤其是初高中的课,更要强调练习密度。如高中组的足球课,学生在练习脚内侧传接球的时候,在每人都有一球的情况下,只分成6个组,学生用于等待练习的时间偏长了,影响了练习密度。

3.评价不到位

评价具有诊断、甄别和激励的功能。课堂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掌握情况具有重要作用。有些课在某项内容结束之后,不论学生完成的如何,缺乏即时性评价,有些仅停留在“好”或“不好”这种总结性的言语上,对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有些课虽然对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有反馈,但是反馈的内容不够恰当,时机把握不对。如初中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一课(第一课时),学生各做完4次原地体前变向运球后,针对学生护球动作没有做好的情况,教师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仅仅是“你们的护球动作没做好,做这个动作时,一定要把球保护好,否则容易被人抢断”,如能根据该动作的特点,向学生提供“刚才的练习大部分同学在护球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好,主要是因为蹬跨后,身体没有稍向有球侧转,而且第一次运球没有将球运在跨出去的那支脚的正侧面”的信息,这样的评价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课堂气氛偏沉闷

课堂气氛偏沉闷主要出现在初高中。教师简单的布置任务,学生被动的埋头练习,教师与学生在整节课中互动很少。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参赛教师由于异地授课,与学生不是很熟悉;二是教师的评价和提示缺乏幽默感;三是组织练习的形式无法调动课堂气氛。

四、深化福建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

1.加强研修,提升专业能力

针对本次优质课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在加强研修,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上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规划,加强研修的系统性,包括研修的内容、形式、对象、时间安排等-二是建好专家库,既要有国内和省内业界认可度高的专家、也要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

2.总结推广经验,创新评选办法

为了将本次评选的效果最大化,今后省教研室体育学科会将值得推广的优质课通过研讨会、展示课、研修班、送教下乡、创建福建省小学新课程和高中新课程网站等途径,使更多的福建省中小学体育工作者能够分享到这些经验。此外,为了鼓励更多有一定教龄的高级教师参加比赛,使得大家能够分享到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将考虑设置特别组,调动他们的参赛积极性。

3.编制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

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无论是时机和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注重科学性。目前, 《基于课程标准的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已经立项,将成为福建省今后两三年内中小学体育教研的一项重点任务。

公文写作提升课程大纲 篇3

一、商务及公务文书写作的四要素

1.主旨:正确,务实,集中,鲜明

2.材料:收集要多,选择要严,使用要巧(案例,启发性的,范例)

3.结构:篇段合一式,分层表达式,分条列项式

4.语言:风格平直朴实庄重,表达规范准确简练

二、常用公文写作及公文格式要素范例

1.通知

2.报告

3.请示

4.批复

5.会议纪要

6、总结

8、邮件,短信

三、公文写作提高技巧

1.情感指数

A、计算你的情感指数-亲和力

B、“读者为尊”原则

2.“拒绝”公文的格式

A、三明治的“不”

B、带备选方案的“不”

C、委婉的“不”

3.树立形象-文章的正式程度

――应用“正式性指数”

4.把握公文的整体风格

――应用“游说矩阵”

5.增加紧急性

6.增加可信度

7.使行文简洁

8.采用积极的语调

四、公务及商务文书写作常见病例(结合工作实际)

1.公文结构层次序号错误

2.数字的使用错误

3.计量单位使用错误

4.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5.名称规范与译名的使用

课程目的1提升沟通交流实力 篇4

一、工作線上主要問題與因應模式 2.因應問題技巧 1.18項主軸切入

二、現代員工特色分析與主管領導因應模式 1.員工主要類型 2員工四調技能 3.主管領導因應模式

三、衝突形成因素與溝通協調技能 1.衝突預防技能 2.溝通協調技能

四、如何與上司、同事、客戶、廠商互動與 溝通協調 1.與上司互動與溝通技巧 2.與同事互動與協調技巧

3.與部屬互動與交流方式 4.與外部互動與問題排除

五、面對問題的處理步驟與要領 1.處理順序步驟 2.運作要領

六、問題排除與再發防止技巧

七、企業心醫謝明堂最具效之溝通口訣發

八、全面提升績效之人性管理、績效管理、人效管理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篇5

上传: 徐向阳

更新时间:2013-3-18 17:10:55

新课改背景下迫切需要校长具有较强的课程教学领导力。然而作为校长,该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对学校课程教学的领导力呢?

一、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

2.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

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二、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提高课程领导实效

1.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上是各有所侧重的,管理更倾向于按照机构的规则实施已有的程序,领导更注重愿景的作用发挥。领导需要确定目标,并启动实现愿景的进程。在课程领导方面,同样也要构筑领导——管理共同体,因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既要勾画学校课程发展的蓝图,又要把这个蓝图付诸实施。要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领导,以及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学校变革与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校成员能否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清晰的课程发展愿景意识或目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严格按照规定机械地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对于学校课程决策与学校整体改革都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因此,校长必须要有领导学校全员进行课程决策的能力,有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帮助教师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来。学校的课程领导不是指一个人的领导,实际上它可以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整个团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来的过程。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其组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共同体的事情。

3.课程领导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个人价值也从中得以彰显。随着将管理重心下移这一改革思路的逐步落实,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校长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和带领一个领导团队的任务。在这样的领导团队中,校长虽是第一责任人,但并不是一切工作的责任人。他应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全局的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校长肯定离不开其他各位领导和各位教师所贡献的智慧。实际上,校长领导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激发、汇集和利用各个学校主体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努力。为此,校长善于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

三、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制定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打算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行打算,包含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行请求和评价等内容。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课程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具体操作,是课程方案的核心内容。

校长要在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方案的基础上,以学校现实为基础,形成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发展请求的课程方案。①要明确学校课程目标,包含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学生造就目标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②要明确学校课程结构,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运动课程的整体架构;③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校中实行的全部课程,从进步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通盘的设计和安排,把握布局和节奏;④要在实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开出更多的精品课程和特点课程,增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全面生动生动的发展;⑤要体现课程发展特点,包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方法和方法策略等;⑥要根据课程发展特点,制定实现课程目标的原则、策略、方法和保障系统;⑦要提出课程管理和评价的领导意见,包含在某些学科履行学分制管理,履行测验内容和测验方法改革等。

3.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引领、决策、激励和推进。开什么课程,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而了解学生的要求和学习愿望,注重面向全面学生,引导探究学习,注重实践活动,突出生动愉悦。比如,樟树市实验小学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改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家乡樟树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开发形成《樟树,我可爱的家乡》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体系,探索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更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是校长课程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研组建设从常规性建设到发展性建设,目前正以示范性建设为目标,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在教研组的示范性建设层面上,这样的教研组必然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拥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在其成就的某一方面,能够对全区域的教研工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学习型教研组的的建设,让老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按照“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运行模式”,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都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各自教研主题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二是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模式。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卡式管理”基本教研形式,制定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此举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三是搭建了教研交流共享的平台。为了加强学校教研工作,我们创建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http://syxx1916.blog.163.com),作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分享平台和深层交流园地。在此教师们不仅可以对每次教研活动中的案例观察畅所欲言,对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提出心得;同时还不妨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教育经验等。透过“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教师们能够目睹自己与同事们的成长与提高,不但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有所提升,还充分体现了“交流与共享”。

5.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而且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科教学也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撑和配合,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懂得和合作。

校长要强化家校合作的意识、掌握家校合作的技巧,在学校、家长、社区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支撑和参与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共同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①要培训家长。要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赞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导观念,懂得、认同、支撑课程标准,逐渐转变对新课程的见解、对孩子的评价方法,学会用课程标准去断定教师教导行动的价值,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者和增进者。②要开放教学。要开放学校、开放课堂,让家长及时懂得学校实行课程改革的情况,懂得学习内容的变更、“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转变,懂得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配合学校实行校本课程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③要开发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要尽可能地发掘家长和社区教导资源的潜力,不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还可以请“客串教师”的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要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参与社区运动创造条件,为学校的课程改革供给广阔的平台。④要领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改革。要让学生懂得新课程的学习请求,控制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转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控制新课程的评价系统,懂得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合适他们的学习资源,赞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总之,课程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江西省樟树市城区教育办 杨敏

课程改革提升 篇6

然而, 由于没有现成模式可参照, 加之理论知识不足, 使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有减缓迹象。因此,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 应该真正承担起课程领导的职责, 引领教师实现课程改革的科学发展。

一、课程领导是校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课改的出发点是实施素质教育, 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我省率先成为新课改的第一批试验区, 整体推进课程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全方位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不应该牺牲学生的快乐, 不能让不合理的竞争损坏学生身心健康。”时至今日, 儋州一中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 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新课程改革主张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每所学校的教师、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 如果简单化地比较考试结果, 那么可能痛苦的人比幸福的人多。因此, 学校通过对课程的领导、规划、建设、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建构起符合每所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是我们每一位校长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

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提法赋予了学校一定的权力, 改变了学校总是课程执行被动者的角色, 要求各中小学校校长要更加关注课程管理。因而有些校长就担心抓课程管理, 落实三级课程的开设可能影响考试成绩, 对课程改革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这实际上是形而上学、机械主义的观点, 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对立, 而没有看成是辩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本质来理解, 学校的教学活动就是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文昌中学郑副校长提到“实行新课程和高考成绩不矛盾”, 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共识。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加以认真实施, 不会降低高考成绩, 是实践中得来的体会。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也要实施好国家课程。但如何行使好这种权利, 对于校长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聚焦课堂、关注质量, 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课程绝不等于课堂、科目, 也不单纯指教师讲授的学科和几节课的安排。思考问题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没有课程化的培养目标, 办学理念无法落实;没有特色的课程, 办学特色无从体现。具体说, 大到学校的总体布局, 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 甚至教师批评或表扬学生的用词, 都关乎课程理念的实施。教育部最新制定了高中校长的专业标准有六大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发展、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对照这六大标准, 一些问题要引起学校领导重视———

1. 校长对学校整体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校长制定了学校三年、五年规划, 但是那个规划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把握了学校的定位?作为一校之长, 办学中没有正确的理念、良好的思路, 在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等方面还存在糊涂的认识, 即使有规划, 也只能是复制粘贴了他人、他校的内容, 极可能不符合本校师生的共同意愿和需求, 这也是学校办不出特色的根本原因。

2. 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绝不只是植树、种花。

很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有的学校种花、种菜, 让墙体会说话。但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光是外在的, 最核心的建设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 校长缺乏提升课程领导的自我发展需求。

目前, 国家尚未建立起与现在课改目的、要求相匹配的校长工作业绩评价机制, 海南有些高中课程实施中突出的问题是选修课程开设不足, 开设随意。在2014年全省课程实施抽查中, 由于一些校长的功利思想, 致使学校超量安排考试科目课时, 挤占非考试科目现象仍有存在。如果说学校能像海南侨中那样在高三还开设艺术课程, 海口一中在高三还继续开设体育艺术课程, 学生会获益匪浅, 不仅能持续提升学校美育效果, 还能使学生的应考压力在艺术鉴赏中得到释放。

4. 不能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很多校长远离课堂, 缺少专业水准, 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说课程实施的主角是教师, 但教师的专业成长要靠校长的引领和指导。现在, 还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把自己定位在“行政管理”上, 形和影都不在教学上, 有些校长不上课、不听课、不会评课, 远离教学一线, 业务能力与高中校长的水准有很大差距。

5. 不注重优化内部管理。

校长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作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旨在要求学校依照法律法规自主办学, 行政部门做行政监督。校长要处理好学校、政府、社会, 包括服务对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关系。

目前, 各地的党政部门对教育的支持都是空前的, 需要每位校长积极寻找适合学校的外部力量。同时发挥学校的内部力量, 让学校成为所在地区的窗口, 培养人才的基地。

三、校长该如何提高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组织学校多种资源协同运作, 以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一种团队力量。这里所指的校长课程领导力, 不仅仅是指校长本人, 还应该包括整个校领导班子。课程领导力应该体现在学校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 而这一过程, 应该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赢、专业能力共同提高的过程。

1. 引领教师关注课程实施, 提高课程实施力。

课程改革只有引起学校层面的变化, 才能真正体现改革的意义。校长要把听课和分析课当做重要的工作,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权威离不开这一点。校长要贴近教学、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作风;要致力于引领教师的专业生涯以一种课程再造者与研究者的生命状态与课程实施共成长。

同时要加强课程与教学计划任务的落实。校长必须把精力放在课程和教学中, 要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 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 梳理各自学校的办学理念, 创造性地实施好国家课程, 也就是逐步推动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还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 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准确把握课程发展的脉络, 在领导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

2. 加强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 提高课程规划力。

校长一方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 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国家课程体制下, 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 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 开发本校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前面所提部分学校不严格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时、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 都是课程领导力薄弱的表现。要消除这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实施要求的现象, 校长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根据国家课程计划, 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 根据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原则, 开齐开足计划课程。同时,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校长要引领教师:一是课程计划的校本化设计;二是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三是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开发。确保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3. 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 提高课程组织力。

课程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 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 关键是在尊重教育规律、学生发展和教育思想之间寻求平衡点, 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和开发力。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 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分析教学动态, 抓住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 带领教师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并从实践层面 (教什么) 、技术层面 (怎么教) 、价值层面 (为什么) 做出引领, 充分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技能。

4. 要关注基础和教学新常态, 提高课程发展力。

儋州思源学校校长指出海南思源学校的生源基础都较差, 质量提升有个过程。这的确是客观实际, 是要面对的问题, 是我们基础的基础性工作。省教育厅梳理高考成绩, 不是为了给大家排队, 是为了用这些结果反馈指导教学。校长要关注的是基础教学, 不要好高骛远, 要夯实根基。有些学校一味地赶教学进度, 把学生推着往前走。这样做可能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课程领导力,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课程领导的问题, 而从深层次思考, 是一个学校的文化问题。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领导,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领导力。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功夫在诗外”, 需要不断提升所有成员的文化素养。

最近, 我在读一本书, 其内容介绍的是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书中提出“知识图谱”的概念:如果孩子在基础阶段学习中, 对于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在之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再遇到此类问题时, 仍会难以自我跨越这个难点。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如果孩子基础打牢了, 即使就读高职、高专或应用型本科, 或者直接走向社会, 他也会有很好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现在学校的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地点, 让全体学生接受固定的形式完成。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不需要变, 怎么变?“翻转课堂”中有值得思考借鉴的价值思想。就如有的学校让孩子先看视频学习, 再进行课堂小组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形式, 可能使很多孩子对这样接受知识更感兴趣, 这些都是关注课程实施阶段要思考的问题。

四、要为高考制度改革做好课程准备

省教育厅将要制定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政策, 学校要提前做好准备, 着手考虑未来几年实施新方案的资源、条件、师资队伍的需求。根据目前高考改革的动向, 唯有开足开齐课程才能准备充分。高考改革既能推动素质教育实施, 又能让高校更好地选拔人才, 使“人人成才”不沦为一句空话。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 是不分层次的, 是金字塔型的。校长要有这种胸怀和气魄———为每个孩子的成才搭建平台。省教育厅制定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在研讨中, 怎么让综合素质评价、加分政策、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更合理, 大家要共同关注, 齐心协力使新课改朝着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方向前行。

综上所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课程建设上, 提高办学水平的突破点在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改革提升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新课改教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目前,高中课堂教学存在的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传统。在数学课堂上,使用的还是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及“题海战术”的方法。这种模式,直接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在高中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一阶段,更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升华,这样更有利于高考。

2.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强调思维的严谨和扎实的基础。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完成。但是有些学校过于重视练习的重要性,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做练习,却没有给学生指导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学生达不到好的效果,又浪费了时间,导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3.忽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重要,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很有帮助。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学校还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没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会机械地按固定模式解决问题,对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题却不会灵活地去思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氛围的创设很重要。所以,教师首先要创造轻松自在的环境,让学生更自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集中,高效地听课,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理解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分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图形,立体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理解課本的理论。这样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但是要注意,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不能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它们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体还是放在学生和教材上面。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技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只有以教材为主体,以多媒体等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晶.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探究幂函数[J].福建中学数学,2009(03).

[2]第十二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题及解答[J].中学生数学,2009(05).

[3]王淑云.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硅谷,2009(02).

课程改革提升 篇8

枣庄师范附属小学 王玉恩

内容提要:近年来,枣庄师范附小把创建写字课程作为提升育人境界的新途径,探寻出写字课程的三重育人价值,构建了五项载体,建立了两项机制,收获了满园风景。学校编撰出版的《写字文化》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分钟午间练字课堪称震撼,书法兴趣班、百人晨间地书、粉笔书写社团让一大批孩子个性飞扬。

2009年9月,在温家宝总理到北京第35中学视察工作时的照片上,画面中的学生多数佩戴眼镜,写字姿势均不规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当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手指翻飞地打字,当学生的写字水平一天天下降,当人们戏谈“今天你写字了吗”的时候,作为学校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担当责任,在电脑普及、语言西化、应试羁绊之下,使写字教育应对危机、突出重围。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探寻写字课程的三重价值

2007年6月,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各科课堂中有近90%的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字迹潦草。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着力构建写字课程,破解书写难题。四年的探索,我们发现,与其说是“人写字”,不如说是“字写人”,写字课程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1.探寻写字课程的养成教育。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写前观察,认真揣摩汉字的位置、笔画、结构;做到“六不”写字常规,不碰边线、不重描笔画、不乱画、不撕页、不折角、不用涂改液或改正纸;规范“双姿”(坐姿和握姿),常抓不懈。日久天长,我校学生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2.探寻写字课程的审美教育。汉字笔画,“点”有坠云之势、“横”如肩挑昆仑、“撇”似剑锋出鞘、“竖”像一柱擎天,汉字结构穿插避让、勾连呼应、参差错落,极富形体美。我们遵照《语文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的过程中,汉字精神气质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受此濡染,我校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达到形美休健。

3.探寻写字课程的文化认同。公元前15世纪,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各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只有中国汉字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朝夕相伴、星火相传,中国的传统道德、生存智慧、民族精神、风俗人情无不和汉字血脉相连,汉字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写字文化课上,有的学生发现“孝”字,上有老,下有子,儿子背负老子前行,一片孝心,跃然纸上;有的学生探究出“采”字,上部是代表手的“爪”,下部是代表结出果实的“木”,古人的生产场景浮现眼前„„我们通过这些课程资料告诉学生,“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该走向哪里”。写字课程中,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它让每一个驻足其间的人产生温暖的归属感、温润的自豪感和传承发扬的使命感。

字里乾坤大,育人天地宽。四年探寻,我们欣喜地收获了实施写字课程的巨大福利。老师发现:学生在大幅度提高写字水平的同时,直接影响着行为习惯:个个昂首挺胸,铿锵前行;自动化的课间操阳光朝气,千人如一。家长反映:“六不”写字规则长期坚持,孩子不仅书写进步,做事变得精细、沉稳,有始有终。社会评价:附小的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品行端正、气宇轩昂、谦让儒雅,既有现代风貌,又有文化底蕴。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构建写字课程的五项载体

课程载体一:高水平师资,练就“活字帖”。作为写字课程的生命载体,教师就是学生的“活字帖”。为了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学校在多批次派骨干教师赴北京、江苏学习的同时,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大练“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活动。一是开设“周周书法讲堂”,由专职书法教师主讲,提高教师的书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是举办“写字文化论坛”,交流教师的心得体会;三是提倡课间练字,每周轮流展示教师的书写成果;四是日常工作书法化,上课、备课、改作业等日常工作中,只要动笔,必须认真书写,字迹美观。经过坚持不懈地练习,我校教师的书法素养、书写技能大幅度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载体。

课程载体二:常态语文课,凸显写字特色。在语文新授课中抓住关键生字,结合语言情景、汉字的起源进行识字,通过自主观察、教师示范、书写展评三环节指导写字。对于有写字教学任务的语文课,经过调研,学校规定1、2年级课堂写字时间不低于8分钟,3、4年级不低于6分钟。我们力求识字教学灵动深邃,写字教学扎实有效,凸显写字特色。这一“附小特色”,从时间和质量上保证了写字教学的需要。

课程载体三:写字文化课,走进字里乾坤。作为校本课程,写字文化课每周安排一节。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一个汉字的起源,引出关联字串,指导书写要领,共同走进由这个汉字生发的文化背景。如教学《有趣的“勺”》,首先探究“勺”字的起源和演变,然后指导写好中间的“一颗豆”,写好含有勺部的几个汉字,最后,师生一起探寻“勺文化”,由厨房里的勺子,到马勺脸谱、长勺之战。

2010年6月,学校把教学中积累的课程资料汇编成《写字文化》(上、下),正式出版了校本教材,免费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专家认为,《写字文化》填补了写字教学的一项空白。今年秋季开始,山东枣庄、河北邯郸等地,将有数千名学生使用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

课程载体四:午间练字课,提升书写水平。学校每天安排20分钟的午间练字课,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在古筝曲的伴随下,师生共做自编的练字操;二是书写练习,实行“双师”教学。一名老师范写指导,一名老师矫正书写双姿,及时圈画批阅。20分钟美好时光在分分秒秒、年年月月的累积中,在悠扬的古筝曲伴随下,在一导一辅的和谐氛围里,渐渐形成了一份强大感人的练字气场。国家级书写特色学校评估组专家这样评价:附小的练字课真是蔚为壮观,让人震撼!

课程载体五:社团活动,培养书法特长。学校精心装修了高标准的书法教室“弄墨轩”,为书法特长生提供了优雅的练字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一笔一画学起,楷书、隶书、行书,双勾、描摹、对临,一步步走向书法的臻美境界。学校成立了“逸云社”学生粉笔书写社团,每周师生共同展示粉笔字书写。午间“小白鸽播音室”讲述汉字特点、造字来历,以及历代名人练字故事。每个周三、周四的早晨,近百名书法爱好者齐聚操场,开展“百人晨间地书”活动,以地作纸、以水代墨,挥挥洒洒,自成风景。

三、青山着意化为桥——建立写字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三全”策略,推进课程实施

1.“双师”教学,全员参与。午间练字课,需要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各一人。28个班级共56名老师,加上学校管理和后勤人员,教师全员参与。能者为师,指导教师不仅由书法教师和语文教师担当,也有美术、数学等其它学科教师。

2.常规检查,全程跟进。我们明确“双姿”规范,细化要点,编写口诀,制作展板。从练字课,到常态课,每天由两位干部值日检查,内容包括“六不”写字常规、学生“双姿”、教师示范和学生作业等项,检查结果及时公布。

3.营造氛围,全域铺开。步入校园,教学楼墙面上“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赫然入目;走进门厅,抬眼便看到“汉字寻根”大幅展板,呈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教室前面走廊,是优秀师生书法展示园地;楼梯墙面悬挂24个基本笔画书写歌诀和名家碑帖;班级内,悬挂了自主设计的学生书写双姿规范展板。学生在行走之间就能揣摩汉字的书写技能,游戏之中也能品味汉字的文化魅力。

(二)课程评价,激励师生成长

1.学生评价。一是以赛促评,不定期组织作业展览和三笔字比赛,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书写比赛活动,让师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二是实行“写字考级”,学校制定了《写字考级标准》和《操作规程》,一至六年级共设3段8级,每学期考评一次。三是档案袋评价,学生建立写字档案,积累写字等级、练字课表现、日常作业、卷面书写、参加活动等材料,用于每学期评选“百佳双姿规范生”、“百佳书写能手”,并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依据。

2.教师评价。把教师板书、教师习字作业、教师练字课指导效度、教师参与培训情况等记入教师量化,每学期都要评选“优秀书写教师”和“优秀指导教师”。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收获写字课程的满园风景

走进枣庄师范附小,聆听着悠扬的古典名曲,欣赏着学校自编自创的练字操,领略着书法兴趣班学生泼墨挥毫,翻阅着学校精心编写的《写字文化》读本,品味着细致高效的写字文化课„„这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气息如春天里泥土的芬芳沁入心脾,如琴键上荡起的旋律拨动心弦。

打开获奖史册,近两千人的学校在两年之内有200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类书法奖项。《山东教育》、《语言文字报》等多家报刊对写字课程进行了专题报道。云南文山州、河北邯郸、山东各地30余所学校1000余人次来校参观交流。2011年,我校成为枣庄市唯一一所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如今,写字课程已经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一张崭新的育人名片。

课程改革提升 篇9

——劲松职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课教学模式》阶段汇报

(弱化课题,强化教学改革;弱化我个人的作用,强化内涵发展需要)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所有着34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学校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

我校1983年建校,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2014年通过三部委验收,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不够。随着中职生源质量的持续滑坡,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家长学历层次较低,对学生期望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此场合不宜这样表述)但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仅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企业员工的核心职业素养,也是决定其职业生涯层次的关键因素。这两方面的能力恰是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短板,导致他们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学校的教育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育人质量,适应学校及专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015年9月,郭延峰校长将普通中学“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带到劲松职高。寒假里,他组织教师自主学习了99页的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文章。开学后,先后组织了15次关于“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学习、建课培训,利用周二大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校116名老师全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课任务,共推出30节 “翻转课堂”组内研究课。

从理论学习到培训研讨,再到教学实践,这些都是在教与学方式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职业学校的实训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有着显著的差 异,学生自主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相应保障,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认真分析,寻找新的切入点。

2016年6月,郭校长主持的市级规划课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正式批准立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科研引领,而且选取了最具职业学校特色的、在操作上比文化课更有难度和多样性的实训课作为研究的突破口。10月份课题正式开题,在专家的建议下,课题分解成6个子课题。为保障研究有效推进,郭校长及时组织学校干部和教师进行学习、调研、分析,并结合学校实际对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指导。29节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例研究为“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总结提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实施准备

教师是课堂改革的主力军,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必须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然而调查中发现: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足,教师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教学所需的资源不足、学校配套的硬件设施和学生家庭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有问题,这些都是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条件。

针对老师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郭校长推荐全校教师共同阅读两本书:《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创新推动教育革命》、《如何培养21世纪技能——教学策略与学习工具》,并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学校先后组织了15次理论培训、操作实务培训、技术使用培训及外出参观考察学习。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校长派出学校德育教育团队到71中、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等进行交流学习。并亲自指导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一起研究学生合作学习策略。每次听完课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感受与收获。

针对课程学习资源不足,学校依托区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与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并以专业组、文化课组为单位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共建设完成500多个技能视频和微课。

针对学校硬件设施支持不到位的情况,学校首先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各实训室、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齐全,定期检修。针对学生家庭信息化条件不足问题,学校召开家长会,进行宣传和动员,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特别是针对住宿生自主学习问题,学校晚上开放图书馆、机房和实训室,由专人负责管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研究策略

策略一:科研引领,培训先行

在郭校长主持的总课题之下,设立了6个子课题,分别是:《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现状调研分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教学模式研究》、《单项实训课、综合实训课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基于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研究》、《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班级学习小组评价管理机制研究》、《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及网络平台应用实践研究》,从前期的调研、分析到问题的解决,从理论到实践,从机制研究到资源及平台保障,将课题研究工作与部门工作紧密集合,整体推进。

除了学校整体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子课题负责人认真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应的实践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进行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培训、学生学业评价培训、班级小组评价管理培训等,使得科研引领下的实践研究既面向全体,又突出重点。

策略二:整合资源,构建研究共同体

郭校长认为,任何一项研究要想深入,仅仅依靠校内的研究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研究共同体,研究才可能深入。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构建了以下几个共同体:

一是建立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北京市课改专家杨文尧、朝阳区特级教师桂富荣、朝阳区教研员陈清等组成专家团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题研究和课例实践进行全面指导。

二是组建课题核心研究团队。郭校长牵头,6个子课题组长(分别是教育、教学、教科研、督导、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研究团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结合部门工作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建立区校研究同盟。依托朝阳区教研部门,以区级研究课为抓手,区校共同研究与实施课例,形成了共学、共研、共实践的研究共同体。

四是组建校内研究团队。一类是横向研究团队,即以各专业主任、教研组长为主,共研、共听、共评一节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另一类是专业或学科 研究团队,专业主任、教研组长将横向教研经验带回本组,培训指导组内教研,开展周二大课堂课例实践。

策略三:骨干引路,党员、干部带头

为了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实践,郭校长在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上提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求骨干典型引路,干部先行先试,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本学期展示的典型课例,全部是专业主任和骨干教师承担。今年4月份周二大课堂展示的17节课中,党员、干部、骨干的比例达到88%,确实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策略四:捆绑实施,绩效管理(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绩效管理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校长要求把部门、校区、专业组、教研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情况分别纳入干部绩效管理、校区绩效管理、专业及教研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并将部门主管、专业主任、教研组长的考核与其所带领的团队考核捆绑在一起,确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策略五:构建机制,目标导向

学校“十三五”规划在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中提出:实现“全专业、全学科80%的课时”网上建课与授课。这一目标在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和目标分解中逐层落实。配套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课管理办法》、《专业实训课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制度》、《学生专业实训课学业考核评价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

策略六:行政推动,部门配合

郭校长作为课题主持人,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先行指导,带领课题组共开展了15次专题研讨活动,还深入教学一线亲自指导课例,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作为校长,他说自己在这项改革中的作用还体现在:整合资源、行政推动、创造条件、做好保障。子课题的负责人分别来自教育、教学、教科研、督导及信息中心等部门,课题研究内容即部门重点工作内容。因此,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真正立足学校实际,把问题当作研究的课题,把研究内容与部门工作紧密结合,在科研团队的引领下,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下开展实施的。

四、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技能习得型专业课教学模式》

该模式从新技能习得的学习规律出发,遵循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将动作性技能的学习分为:感知——模仿——练习——内化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机械练习,而是包含了学生内隐的心智认知的参与。

在“四段”的学习中,我们还从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知识呈现和提供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应的上课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参考建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新技能的学习在四个阶段的发展中,其水平层次实际是经历了四个不同的提升阶段,从而也构成了教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自身教学效果的基本尺度,归纳为“四评”,即知识学懂——网评;操作学会——做评;技能学好——综评;能力学透——标评。

该模式的总结提炼基于对大量课例的分析研究,而现行课例的实施又是在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正在不断修正和丰富模式的内涵。

(二)提升了实训课教学实效(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混合式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教师将学习任务及资源上传至学习的平台,学生利用移动端进行理论及知识的学习,根据操作视频尝试操作。带着问题和初步经验来到实训基地,教师会领着学生解决问题,突破关键技能。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模拟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环境中内化知 识、习得技能、获得工作经验。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以前四节课完成的任务现在三节课可以完成,在评价研讨之后,还有时间可以进行任务拓展练习。

我们不难看出,以前的实训,学生在实训基地只有一次实践机会,剩下的时间是听老师讲,看老师做。学习方式变革之后,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四次操作,从自主训练、难点突破、完成工作任务到拓展练习,真正实现了“做中学”,不仅提高了实训效果,还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的教学服务功能。

(三)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面对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固有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我校在实混合式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教师质疑、观望、尝试、接纳到创新运用的过程。随着实践研究的推进,教师从学生学习态度及效果的变化上找到了教育的成就感。例如:成晓春老师时常感慨,我教了一辈子面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奋过,学生的技能水平每天都有提高,太不可思议了!从混合式课堂教学到指导社团活动,再到技能大赛的辅导,成老师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技术技能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教”“学”相长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年中,我校教师制作完成了有研究价值的学科微视频500多个,物化了一批与混合式相关的课例和论文,其中20余篇论文在北京市第五届智慧教师论文评选中获奖。

(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职业学校作为未来“大国工匠”的摇篮,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工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混合式学习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实现“大国工匠”梦想的道路,他们在这条路上找到了自信,体悟到了获得感。

抽样调查标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不了、表达能力等均得到明显提高。75%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80%的学生认为提升了学习效率。82%的老师认为混合式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再来听听我们学生的学习感言吧:“每天都会和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以前的时候上晚自习除了玩手机,就是看书,跟现在相比都觉得把以前荒废了。现在我们接到任务后就上平台看视频,还网上讨论。”“我们的作品还得到了行业大师、学校领导的肯定,我们的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在今年的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酒店专业实现了突破,8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还有一名同学在备战国赛。烹饪专业的学生更是成绩斐然,尤其是高一年级的选手,是混合式学习的最大受益者,她捏出的包子具备了国赛一等奖的水平,这在历届的选手中是从未有过的。

(五)获得了和家长的认可(后面内容就是串场,还要缩减)

中餐王凯同学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非常欣慰。她说,以前孩子在家无所事事,几乎不学习。这半年多,天天回家给我们做饭,把学校新学的品种在家试验,还带着我们一起看操作视频,家里的老人可开心了!我把孩子做的蒸饺、花卷等发到朋友圈,大家可羡慕我有个学厨艺的好儿子呢!

我们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还不到一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如激发教师更加主动探索研究的机制建设问题、班级小组制配合实施的问题、学生学业评价大数据积累与统计分析的问题、课程资源的制作与适用性的问题等等。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职业学校招生大幅缩减的今天,转型升级、增效提质是每一所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迅速适应新形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是我们将混合式教学推向深入的动力与目标。

上一篇: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我说过的一句最智慧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