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改革

2024-07-30

课程结构改革(精选12篇)

课程结构改革 篇1

一、引言

受专业覆盖面广及行业涉及面宽等特点的影响, 土木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大土木”专业背景下, 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最终目标[1]。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结构,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在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基础上, 围绕建筑结构的受力体系阐述各种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构构造要求等内容[2]。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程结构课程简介

1. 培养目标。

为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 工程结构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力学的基础上, 初步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为将来从事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结构工程知识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简单的结构构件设计能力, 使其能够解决工程管理中简单的结构问题;同时应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 保证其充分理解结构设计意图, 为其从事工程施工、造价、监理等工作提供良好的结构工程知识基础。

2. 课程概况。

工程结构Ⅰ内容如下: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讲述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与结构选型、建筑结构荷载与设计方法等内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讲述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讲述整体现浇式单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双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梯计算;混合结构房屋设计讲述刚性、弹性、刚弹性方案房屋的相关计算、混合结构房屋基本构件与构造措施、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等内容。

工程结构Ⅱ内容如下:钢结构设计原理讲述钢材的力学性能、钢结构的连接、受弯构件的计算原理、轴心受力构件、拉弯构件、压弯构件、节点设计原理、单层厂房钢结构、大跨钢结构与空间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讲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地基处理等内容;建筑结构新技术讲述新型建筑结构、计算机方法、工程结构的事故处理等。

三、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授课课时少, 授课内容多。

工程结构包含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内容, 授课内容众多。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各专业课程授课课时均不少于32课时, 而工程结构课程的授课课时仅128课时。在有限授课课时内讲述众多课程内容, 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章节内容的重复性与独立性。

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比如, 荷载作用类型方面,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等章节, 主要讲述静力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受力性能与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则重点讲述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与构件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的影响。此外, 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尚存在一定的联系性, 从而造成了部分内容的重复。例如, 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 指出按承重结构的类型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讲述各种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 并对其变形与受力进行了详细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同样介绍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再如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部分, 分析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样介绍了各种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3. 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积极性低。

目前, 我校工程结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 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20%和8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上述考核方式在有限授课课时条件下, 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较单一等缺陷。

四、工程结构课程教改方法

1. 授课课时适当增加, 授课内容适当删减。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工程等课程授课课时均在32课时及以上。在相同授课范围的要求下, 必然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遵循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以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 所谓把握主要内容, 是指将钢结构三大连接方式及其计算、钢结构受弯构件、轴心受力构件、拉 (压) 弯构件等内容讲述清楚, 而有关钢结构材料生产、节点设计、钢结构的塑性设计及抗震设计等内容, 则简单介绍即可;所谓突出重点内容, 是指重点讲述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可适当讲述;所谓穿插细节内容, 是指讲述主要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对一些构造措施处理进行适当讲解。除此之外, 在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适当增加本门课程的授课课时, 以提供充足的授课时间。

2. 章节内容适当归类, 重复内容合理整合。

工程结构课程各章节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 针对此类问题, 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适当归类。按照材料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按照荷载条件, 可分为静力计算、抗震设计;按照受力层次, 可划分构件设计、结构设计两部分。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简要介绍混凝土、砌体、钢材等物理力学性能, 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介绍选型, 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则介绍相应材料的力学评价指标, 如冲击韧性、伸长率、破坏形式、冷弯性能等,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则讲述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根据上述分类,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既要讲授各章节的联系, 又要避免章节内容的重复讲述, 从而达到节约授课课时的目的。

3. 考核方式多样化, 交互式教学的运用。

为提高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消除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为此需要丰富考核内容, 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与成绩进行评价, 如平时考勤、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学习心得、课程建议调查、小组试讲、授课内容总结等方式, 以此弥补单一、枯燥考核方式的不足, 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多种考核方式, 开展交互式教学,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有效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情境和过程的不同, 交互式教学以多种形式出现, 相互作用以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出现。交互式教学可分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以及一些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传统的交互式教学以反馈和交流为主要特征, 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话和倾听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进而在合作和交流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白板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网络及白板环境的交互式教学迅速兴起, 它促使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 新形势下交互式教学以问题主导、小组主导、课堂互动、多媒体辅助、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出现, 以实现以教为主 (教师“满堂灌”) 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 (过分重课堂) 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 (过分重分数) 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与此同时, 交互式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熟练处理教材的系统性并突出讲授的重点, 善于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度理论、深邃思想、深刻思路, 善于应用启发式, 吸引学生同步思维, 从而不断提高讲授的艺术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结论

为提高授课效果, 需要适当增加授课课时, 此外, 需要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坚持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为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讲述, 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归类;为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考核方式, 开展交互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薇, 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1) :68-69, 71.

[2]杨志勇, 吴辉琴.建筑结构[M].第2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课程结构改革 篇2

论《结构力学》课程的考核方法与改革-谈开卷考试方法在我院《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尝试

本文通过对我院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的不足.考核方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全考核机制,提出适合于高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是十分重要的.重实践、重应用、重视各种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够用为度”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在考试考核的方法中加以体现.在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只要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我院高职教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考核方法.

作 者:杨韧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刊 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 & WEALTH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教育改革 考核方法 高职教育

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篇3

【摘要】钢结构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中选题、指导、评阅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项目来源】教改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21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8-01

引言

钢结构课程设计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程技术领域,我国依然缺乏大批的既有较强设计能力及较强动手能力又能在现场“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些“理论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差”的“书院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如何改进和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切实增强工程设计的能力,是每个从事钢结构教学工作者都应探讨的问题。本文从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中选题、指导、评阅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些意见。

1.现存问题

1.1 选题单一

传统的钢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为普通钢屋架设计,内容一般包括屋盖结构布置、杆件和节点设计。

1.2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知识

大多数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各构件的结构、尺寸、制造和装配工艺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连接节点构造和支撑布置难以理解。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只能比照书本及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能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来进行设计。

1.3学生对先修课程的掌握不够理想

1.4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改进和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切实增强工程设计的能力,是每个从事钢结构教学工作者都应探讨的问题。

2.做好引导、指导工作

学生课程设计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钢结构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指导教师不但要求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指导老师应定期到设计院学习,到施工现场了解新的设计动态、新的施工工艺和做法,先保证自己具有一定的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在指导过程中更结合工程实际,做好设计引导工作。

2.1指导学生学会应用规范和查阅手册等资料。

课程设计不是对教科书上的例题的模仿和步骤的嵌套,在设计过程中还需应用相关规范、手册、标准、图集等资料,所以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时就列出需要的参考书目,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内容讲解时就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资料,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养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

2.2培养结构模型简化设计能力。

结构模型的建立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结构设计的结果。所以,以力学为基础,对结构进行简化,使之成为正确的结构计算模型,从而达到结构概念清楚、定性准确、计算结果可靠的目的。

2.3要合理规划进度。

钢结构课程设计都是集中在一周时间内进行,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开始阶段比较松散,后期加班加点,根本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为此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要周密计划,划分好阶段,充分利用有效的设计时间,能够科学地、详细地制定设计进度,列出每半天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阶段的任务。

2.4训练图纸表达能力。

指导老师应尽量把施工图上的内容再讲一遍,以便其本人先能理解,再达到正确绘图的目的。图纸不符合建筑制图标准,图纸表达不清和文字表述有错的应要求返工重画。

2.5锻炼社会交流能力。

为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作为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一项依据。

3.完善评阅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在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但考核应力求公平、公开、全面、合理。

结语

中国钢结构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具备钢结构设计和施工能力的技术人员重视钢结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钢结构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为毕业从事钢结构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已成为钢结构教学改革方面的当务之急。针对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钢结构课程设计改进的措施,以期对钢结构课程设计改革有所裨益,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日兵,贾玉琢,龚靖.钢结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

[2]李清阳,李瑞,李颖.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4

一、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的原因

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减少, 使得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能上普高, 直接导致职业学校生源减少;二是家长期望值过高, 不愿意孩子从事服装行业;三是服装专业就业岗位单一,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力不足;四是服装就业门槛很低, 普通机工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 家长认为读职高不如直接去工厂上班更“划算”。外部的客观情况我们无力改变, 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我, 应对这一情况。

二、应对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现状的几点建议

1. 课程设置合理化。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 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即到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社会发展、工厂需求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为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工作岗位需求及人才素质技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我县二十多家服装企业 (公司) 的调查, 可以看出, 岗位人才需求已从原来的服装制作工为主导岗位转向服装打板师、服装生产管理人员、服装销售人员等岗位多元化格局。根据现状, 应加强选修专业课程学习, 根据学生兴趣及能力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就业方向, 并适当改变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之间比例。

2. 夯实基础, 掌握基本款。

结构制图专业课学习与学生的文化基础成绩没有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放慢课堂节奏, 从最基础的画法开始学。比如, 如果不能熟练记忆衬衫各部位的线条名称的话, 学生就会分辨不清袖笼弧线、袖山弧线、袖笼深、袖山深等基本概念, 老师讲袖片制图顺序, 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了, 甚至会闹出笑话。教师需要反复讲解、演示, 让他们弥补知识不足处, 掌握基本款制图知识。

3. 以教材为基础, 适当补充原型、立裁知识。

服装是为人体服务的, 结构设计是要做出合乎人体体型的服装, 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人体构造及其体型特点, 心中有“人”。女装结构中重要的知识点是省道的转移处理, 首先要观察人体的曲线, 标出省道的位置, 对比结构制图中的数据, 让学生知道尺寸位置的来源, 对位置有空间的概念, 让数据“活”起来。通过补充原型知识, 可以直观地了解省的转移方法, 让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立裁知识的补充可以将平面图形转为立体图形, 展开后再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经过动手实践, 利于理解知识点。如讲解袖窿省转为领省、直刀式公主线时, 可通过拷贝纸直观展示, 便于理解省的转移方法, 当遇到特殊开刀时也能理解其原理, 并能做出想要的开刀缝。

4. 改变教学手段, 开展多元化教学。

学生在掌握基本款制图方法后, 会对市场上的流行款式有了解的需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点来展示各种款式, 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受, 让学生了解市场流行款的处理方法, 补充教材的不足。比如在结束了两用衫基本款式的讲解之后,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走在时尚前沿的各式各样的服装款式。通过CAD教学, 用工具翻折出领子在衣片上的穿着效果, 及时修改, 达到想要的造型。并可以让学生进行某一款的制板、裁剪、制作, 在成品上找出板型的不足, 并进行板样修改, 从而切实提高制板能力。这种多元化整合教学, 摆脱了原本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照本宣读的尴尬局面, 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中, 为服装制图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5. 加强实训, 提高动手能力。

制图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反复练习, 练习量达到一定值后,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技能, 能看到款式的根本变化, 能在结构制图课程学习中融会贯通了。学生在一年级看到的图全是线条, 特别是省的转移中形成错综复杂的线条, 他们会觉得“晕”。但二年级时, 辅助线在他们眼里自然被弱化了, 结构图变得特别明显, 这就是练习训练带来的进步。但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及时批改和师生交流。交流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能有效地提高动手能力。

6. 尊重个体, 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通过对每个学生能力态度的了解, 可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不同的要求。

针对接受能力较弱, 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 以能看懂、临摹为要求, 让他们扎实学好每一种款式, 以大量的练习为主, 并能学以致用。

针对基础较扎实, 学习有动力、有需求的学生, 教师可在教学中适量增加工业化制板能力训练, 并综合运用款式设计与立体裁剪、工艺制作等课程的组合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 能举一反三, 有独立制板的能力。

7. 教法灵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提倡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练习中找出不足, 主动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答疑的方式来授课, 还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作品的不足来讲解。在练习、总结、再练习、再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8. 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中。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 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其中, 使学生逐渐形成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正确的职业态度。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好教学环节,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才能取得教学最大的收获, 才能改变中职服装专业式微的现状。

摘要:最近几年来, 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现象比较严重, 甚至一些学校已没办法开设服装专业。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服装专业教学经历, 提出了服装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服装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骆振楣.服装结构制图 (第四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凤云.服装制作工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范树林.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服装科技, 2000 (8) .

[4]孙宝元, 宋小华, 洪彬彬.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 [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8) .

课程结构改革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养、教育理论素质和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素养和教育科研素质.

作 者:孙海滨 刘婷婷 张睿 SUN Hai-bin LIU Ting-ring ZHANG Rui 作者单位:孙海滨,刘婷婷,SUN Hai-bin,LIU Ting-ring(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张睿,ZHANG Rui(青岛二中,山东青岛,266061)

课程结构改革 篇6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传统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却不理解这些知识如何应用,只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学生基础薄弱

《数据结构》需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先导课程,高职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对利用数组、指针和结构体编写程序感觉吃力,加上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对同一操作实现思路完全不同,学习难度大。

3.知识点多,课时紧张

《数据结构》在高职院校非软件技术专业大约64个学时,软件技术专业大约是96个学时,重点讲解三大类逻辑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和两种操作(查找和排序),一般采用“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实现”、“算法思路”—“算法实现”—“算法分析比较”的流程讲解,教学内容多且抽象,程序实现和算法分析复杂,老师授课时间紧张,学生掌握情况不好,更谈不上学以致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采用“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上机实践环节,以培养包括“计算机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创新能力”在内的各项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体现出实践性,并制定了《数据结构》的课程标准。

1.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紧张,理清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适当取舍知识点,有的放矢,学以致用。首先将讲授内容针对专业进行精简,以下以非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该课程分为六大知识模块:基础知识、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查找技术和排序技术;每个知识模块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常识性思考开始,导出各类典型数据结构的逻辑特点、存储结构和主要操作,以此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跟练”的形式展开教学。

将“传递-接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模式,按照“提出实际问题→设计算法解決问题→分析算法效率”的路线授课,采用理论-能力-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上机实践项目

同时选取典型算法上机实现,共安排了7个上机实践项目,分别是熟悉程序运行环境并回顾C语言基本知识、顺序表、单链表、栈的应用---进制转换、队列的应用—输出字符串、二叉树叶子结点的计算、二分查找。实验内容贴近现实,学生易于理解,实验题目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旨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会利用数据结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学以致用。

高职非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对C语言的运用和对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能力上,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有差距,设计课程思路的不同点体现在:

(1)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课程衔接度,把数据结构课程学习中用到的C语言的知识点适时回顾讲解,解决基础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在线性结构中讲解第一部分顺序表,定义顺序表的数据类型,在VC++环境中,让学生看清楚结构体是如何定义,定义的数据类型是如何使用的。

#define MaxSize 10

typedef char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DataType data[MaxSize];

int last;

}SeqList;

再比如学生对链式存储结构理解起来困难,特别是指针的指向赋值语句和顺序,更是难点。可以利用ppt动态演示插入或者删除数据元素的过程,逐步写出基本的操作语句,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语句以后,再讲解完整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和主动性。

(2)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尽量降低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比如线性结构内容相对简单,较好理解,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夯实基础,让学生彻底理解“操作的实现依赖于采用的存储结构”。

如顺序表的上机实践课难度由浅到深,基础题目如下:编写算法实现,建立一个顺序表,包含a、b、c、d、e 5个元素;在第4个位置上插入元素f后,再删除该顺序表的第3个元素;进阶题目如下:已知:4个小朋友已按身高递增的顺序站好,一个新成员要加入,应站在哪个位置才能保持队形整齐。引导学生思考提高算法性能的解决方法,给出“边比较边后移”的解决思路,让学生体会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效率分析。

对于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难度较大,在讲解上我们侧重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机实践时我们可以选择程序填空,或者是在现有程序的基础上修改以实现其他功能。如已知以下程序实现的功能是:建立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并对其进行后序遍历。要求:在前面程序的基础上,计算叶子结点数目。这种上机实践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程序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信。

三、结束语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特别是编码理论、存储和存取方法)的研究范围,也与计算机软件(特别是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组织、查找问题)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是一门既有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改革,在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数据抽象能力、算法设计和分析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数据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5).

[2]胡涛.以案例激发兴趣的高职数据结构课程改进探索[J].科教文汇,2014(6).

课程结构改革 篇7

技工学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 力争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同步, 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我认为当前我校的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应该从下边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念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向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人们习惯地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并使之娴熟的教育。随着科技进步, 社会迅速发展, 对人的基础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从终身教育的框架来看, 中职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 现时的教育要为以后的教育准备必要的基础, 贮备发展的潜能。因此, 中职教育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势在必行。目前有部分学校已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人文科学的比例。

二、专业设置向综合化、群集化方向转变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适应。它包括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急剧变化的形势相适应;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 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相适应。为适应这种形势, 职业学校专业的覆盖面向宽的方向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了明显的趋势。例如, 把原来的钳工、铆工、管工专业合并为安装专业;机加工、车、铣、刨、磨专业合并为金工专业;电工和仪表专业合并为电仪专业等等, 已成为并不鲜见的事实。这种加宽不仅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增加了选择的路数和竞争力, 适应了企业增设综合性岗位的要求, 而且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可塑性, 使学生就业之后遇到换岗转岗的情况时也能适应。

三、课程设置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实践证明, 学生的知识面不宽, 毕业后就业门路就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 随着科技进步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 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的思想, 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 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 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 还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 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 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 缺乏教养, 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因而, 不少学校已在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 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趋于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 以利于形成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 则划分成若干中心, 形成多个知识模块, 模块之间能相对独立和互相组合。

四、教学模式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方向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大力改革之中, 教学模式呈多样化态势, 目前较流行的主要有三种:

1.学科本位模式。这是传统的、目前仍被广泛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仿照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做法, 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强调科学理论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注意课程间的前后衔接, 循序渐进。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四大块, 即政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等。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教师为主导, 课堂为中心, 书本为依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它能较好地符合教学规律, 能传授给学生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主要缺点是以抽象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认识和解析能力不足的职校学生较难适用, 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 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目标。

2.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严格说来只是教学安排上的变化, 但这种模式目前已被冶金、化工等大生产工种 (专业) 所采用。双元制是取之于德国人的称谓。实际上是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 在学校进行政治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则移入生产工作岗位, 由现场职工和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被视为生产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 由学校和生产工作单位共同管理。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待遇, 毕业后基本留岗工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习、上岗融为一体, 较好地解决了针对性和实践性问题。

3.能力本位模式。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这种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 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设计课程, 以各专项能力作为教学单元, 编写模块式教材, 各个突破, 最后累计叠加。这种模式针对性强, 以实践为中心, 理论知识以满足专业需求为限度, 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有利于实现职教培养目标, 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但普遍采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要进行职业分析, 对各职业的职业能力要作全面的科学的界定和合理的单元划分, 编写模块教材, 以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等等。尽管如此, 这还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五、施教方法由封闭性、理论性向开放性和实践性转变

职业能力是胜任工作的本领, 它以心理特征为表征, 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来体现。打破封闭突出实践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打破封闭, 包括打破学科内容上的封闭性, 舍弃传统学科的划分系统, 按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重新组织模块知识系统, 从单元教学到模块组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封闭性, 提高渗透性。如各科教学都要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等等, 力争德育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同步;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性, 争取最大限度地接触社会实际。如在校内进行基本的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 增大社会实习面和时间, 把社会力量引入学校教学等等, 还有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演讲比赛、体育文艺竞赛、学科技能竞赛以及为民服务、市场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 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式, 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打破原来的教学体系, 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等综合性改革的大动作, 才能充分发挥我校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 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探讨 篇8

当前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体现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原则,课程改革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及企业要求为标准,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从素质、技能、知识三方面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桥梁结构设计》课程在课程模式上,不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在课程目标方面,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课程内容方面,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使学生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问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对学生缺乏创造力和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在课程评价方面,过于强调结果的评价,重视以教师为主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改善。因此,需要对《桥梁结构设计》课程进行改革。

《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首先应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然后研究课程改革的内容,最后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特色和将取得的成效。

1 课程改革的目标

《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共同实施课程教学等,使本课程教学更符合道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道桥施工技术领域技术员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知识目标是了解钢筋混凝土材料基本性能,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构件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了解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知识,掌握桥梁总体规划和计算原则,了解梁桥构造,掌握梁桥结构设计方法。《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能力目标是会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构件,会计算桥梁上的荷载等作用,会设计混凝土简支梁桥结构,能够识读桥梁结构施工图,参与图纸会审;能够正确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结构问题。《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素质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具有系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一定的桥梁结构构件及梁桥结构设计能力,具有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2 课程改革的思路

1)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制订学习计划,通过自学与进修等方式,系统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内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2)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成立由路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校内骨干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3)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内涵为参照基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路桥企业进行调研,围绕完成桥梁结构基本构件设计和梁桥设计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需求来组织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学习型工作任务。4)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与就业能力。5)实施过程考核与多元评价。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6)反馈课改效果。对课程改革效果实施反馈,对课程实施过程及相关试验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归纳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 课程改革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程建设团队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与施工一线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等交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岗位工作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学生岗位工作适应性调研等,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试点对比分析法。

选择相应的试点班级、试点教师进行试验,记录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材特色问题、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实训条件满足问题等,然后进行纵向的历史对比分析和横向的试点与非试点分析,找出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对策。

4 课程改革的内容

4.1 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能理性地采取职业化的、专业化的行动。2)完整性原则:按照路桥施工技术领域技术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设计完整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让学生按照工作程序,独立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3)规范化原则:应特别注重桥梁结构设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学生应严格按照《公路桥梁结构设计通用规范》要求完成桥梁结构及构件设计任务。

4.2 课程标准开发

1)课程标准开发原则。依据《公路桥梁结构设计通用规范》和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路桥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道桥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开发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内容要素。《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标准包括的内容要素有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定位、职业能力要求、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学时分配、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资源、教材要求、课程实施建议等。

4.3 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根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拟设计五个学习情境,其中学习情境一为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学习情境二为钢筋混凝土柱设计,学习情境三为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学习情境四为圬工结构设计,学习情境五为梁桥结构设计。

4.4 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模式设计。根据内容特点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调研确定学生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选择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组织到教学中。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学会桥梁结构知识,掌握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2)教学方法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让学生在学中做,从做中学,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课程教学拟采用启发引导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六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3)教学手段设计。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运用。新知识传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同时穿插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得到认知训练。

4)学习方法设计。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任务、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5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结果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按照教学情境分别考核,考核成绩是各情境考核成绩的累计,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结果性考核通过学期末集中考试以开卷方式进行。

5 课程改革特色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桥梁结构构件的设计能力。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每一个项目下设置若干学习任务,该课程设计保证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

2)基于设计规范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内容体系由五个学习情境构成,每个学习情境下设多个真实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要根据现行《公路桥梁结构设计通用规范》规定设计完成。

3)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学生以设计者身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注重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教。

6 课程改革成效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0引言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各高校的具体教学中,因该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等各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探讨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推进《数据结构》教学意义重大。

1课程概述

《数据结构》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关操作算法,以确定怎样合理组织数据,为所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设计、优化算法,以提高计算机执行程序时间、空间效率[1]。 它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从事软件项目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据结构》作为数学、计算机硬件、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好非计算机专业其它课程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许多电类非计算机专业也将它作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针对简单的应用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并编写出有效的算法程序。《数据结构》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还要求学生动手设计、上机实现各种算法,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应用各知识点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安排主要存在两个矛盾:一是繁多的教学内容与少量的教学学时的矛盾。该课程安排了顺序表、链表、树、图、队列、堆栈等,还有各种查找方法、排序方法以及分析和计算等课程基础知识[2]。教学内容繁多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紧张,有些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无法将理论知识完全讲深、讲透、讲实;二是理论教学偏多与实验教学偏少的矛盾。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该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基本能掌握顺序表、树、图、哈夫曼编码等基本知识,并能应付笔试, 但对数据结构如何灵活变化、如何实际操作、如何实际应用难以掌握,其主因就在于学生上机实验不足,很难联系实际去学习和深化理论。《数据结构》的抽象理论教学,有其独立于应用的好处,然而也正是这种抽象性反而如一堵墙挡在了它与学生之间,如何将这堵墙转变成一架桥是广大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2)与其它课程衔接不到位。《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至关重要,如果其它课程内容安排不好,会增加学习难度。《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等专业课程,特别是《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函数、指针以及结构体等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 《数据结构》很重要[3]。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中,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部分课程的内容比较粗浅,也不全面,引起学生学习困难。如C语言的教学就因为课时较少而使其编程教学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数据结构中的程序时,学生普遍难以适应和理解。同时,还删减了C语言教学中链表的相关内容,仅仅学习语言语法,且指针的学习也不深入,而《数据结构》讨论的抽象数据关系和算法要用C语言去实现。由于算法程序中省略了不关键的辅助变量定义,使学生在开始阶段难于起步。而如果在数据结构开始阶段的线性表程序不能独立完成,对后续的树、图的内容更加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基础先修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基础不牢、掌握不熟的情况,导致本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

(3)学习主动性激发不够。计算机的学习本应是一件有趣的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较抽象等原因,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影响学习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模式的限制。目前,《数据结构》的教学仍是以“教”为主,学生实验不足,教学互动不到位,教与学没有同步。如有些教师在《数据结构》教学中,对知识掌握程度高、见解比较独到、讲授也比较清楚,但因为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互动式教学,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致使学习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二是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枯燥,部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对该课程的应用缺乏深入了解, 觉得这门课程是空讲理论,并不实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是学生个人因素。由于学生个人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

3教学改革对策与措施

针对《数据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可从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综合组织教学内容。一是从宏观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内的相关课程都要从计算机专业的整体出发,统筹考虑教学内容,做到整体安排科学合理,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而不是相关课程各自为政、各说其是,甚至互相矛盾,基础必修课程必须考虑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二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要选择好《数据结构》教材,做到教材版本新、教学内容实用。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应及时将学科前沿动态加入授课内容,防止内容滞后。如数据结构的描述上尽量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描述语言尽量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C++、Java等语言,在教学安排中也应把这些语言作为先修课[4]。

3.2加强实践教学

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更多通过上机实验来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根据教学总体安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基础型、应用型、开放型等多个层次安排实验内容,便于学生掌握理论,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如针对所有学生可选择基础性实验,重点巩固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针对部分已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选择应用型实验,提高理论应用能力;针对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自主选题进行实验,教师适当指导。

3.3导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喜欢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例如嵌入式、 DSP等。因此对于数据结构教学,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其作用就十分关键。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偏理论、实用性不强,究其原因是对《数据结构》的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其实际应用不了解。实际上,许多工程实践都需要用到数据存储结构和算法,《数据结构》的应用比较广泛,运用的案例也比较多[5]。因此,可以用这些实例向学生展示《数据结构》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从案例入手,根据课程内容导入一些贴近生活, 趣味性、启发性强的案例,学生在开始学习前就对《数据结构》有相应的直观认识,激发其探究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每章知识点,讲解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恰到好处地从案例过渡到具体的数据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要重点解析经典案例,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概念,提升应用能力。课程导入案例可激发学习积极性,但要想更加深入理解和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就需要对经典案例进行系统解析。经典案例有相当强的代表性,其覆盖的知识点比较全面,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解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认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往往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经典案例的选择十分关键,应尽量选择能充分体现数据结构特征和主要算法的案例,难度适中,便于学生操作。

4结语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技术基础,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要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曲爽,姚艳秋.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1-2.

[2]张力,陈彬,张胜利,等.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软件导刊,2012,11(5):181-183.

[3]季晓慧,王群,管建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16-119.

[4]段明秀,陈国平,何迎生.内外兼修——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新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4):26-28.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1、教学现状和原因分析

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既包含较多的抽象的概念、算法和编程思想, 又包含许多前驱课程的知识, 再有对程序实践又有一定的要求。这一切都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困难很大, 教师很难能通过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不利于学, 是为失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不对应

通过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总认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网站建设和系统开发就可以了, 注重对实际采用的开发工具的学习。由于这种思想的引导使得学生对C这种"过时"的语言, 不是很重视, 对于抽象问题的研究更不重视。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借助某种工具语言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编程思想、编程技能。专业学习中具有较强的前后衔接性, 而学生却孤立看待每一门课, 只求能过关。学生要求的"简单实用"而教学目标博而杂, 二者显然存在冲突。因此也就认为学数据结构无实用价值, 所以畏惧抽象的事物, 进而畏惧这门课。

1.2 教学方式呆板, 教学交流少

目前我校所采用的数据结构还是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对于抽象的概念、算法和编程思想的理解会造成认知鸿沟。虽然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案例较为陈旧, 实用性不大,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无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再有教师上完课, 基本就离开学校, 学生有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沟通, 造成问题累积, 影响后续课程学习;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也就无法根据学生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焦点。

1.3 学习动能不足

C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之一, 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 直接影响到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C语言引入指针后程序的灵活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但学生恰恰就对指针、指针函数、函数指针、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掌握不好, 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虽然已安排了2课时进行C的复习, 但对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来说仍存在认知难度。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中的例题程序时, 他们就会有"云中漫步"的感觉, 不知去路。

找到问题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探讨"数据结构"教学的一些方法,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以推动"数据结构"课程不断向前发展。

2、数据结构教学理念探讨

2.1 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角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怎样教, 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和学习促进者。譬如"教"与"学"目标冲突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改善:

(1) 要在入学教育中, 说明老师的作用、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

(2) 在课程内容介绍时, 强调其对后续课程学习乃至职业生涯的作用;

(3) 介绍算法时可以先介绍发明该算法的专家事迹;

(4) 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寻找合适切入点, 与时俱进地改变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内容。

要当好学习开发者,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质疑也就没有创新。学生在质疑时, 好奇心最强。因此有时可以采用"失败"案例, 引导学生质疑, 使学生养成发散思维方式。尤其在进行编程评讲时, 可以先给出错误结果, 让学生理解、找错和改进算法, 最后总结, 效果往往比直接提供答案要好。例如对Joseph环问题用顺序表处理可否改进, 对二分查找算法能否改进等, 这些都能引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要当好学习组织者、引导者, 在这种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导向, 分析问题特点, 启发求解过程, 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总结。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 而是策划课堂情景, 准备好"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 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进而激发学生思维, 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言堂"的课堂变成"群言堂"的论坛。

要当好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 这角色要求从学生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然后总结规律, 例如二维数组的一维伪地址问题, 要分解求解过程, 其次对容易出错的是否加1情况分析总结头尾都在计算范围内加1, 缺1个不加1, 都缺减1。这些都要求老师要贴近学生思路, 能把握问题中存在难点, 能帮学生理清思路。

2.2 把握结构, 案例为砖, 借助多媒体技术, 化抽象为具体

《数据结构》教材都以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三条主线贯穿始终。教学中要始终让学生把握这条主线。但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 尤其是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 让学生自己在直观上先观察、分析具体问题, 领悟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然后再归纳总结。例如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排序查找的过程等。使用多媒体技术要切忌变成单向内容灌输, 应该要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交互方式, 要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软件, 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 形成对问题分析和知识探究的兴趣。

2.3 目标明确, 适度训练

为使学生真正学好"数据结构", 必须让学生多实践。实践可分为做习题和上机验证实践两种形式。

实践的首要环节首先是要多做习题。习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不仅学生要做, 更在于教师是否尽心批改, 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总结、归纳、讲评。对于我校高职学生而言, 由于编写程序能力较差, 因此更要加强基础知识点的训练和阅读程序训练。讲评时既要强调解题思路, 更要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习题着眼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 上机实践则是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基本方法。编程中的问题往往比平时的习题要复杂的多, 也更接近实际。编程选题应能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目的, 同时, 编程也是对学生软件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程序设计习题选择时采取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方式, 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与函数的复用性, 提高编程的工程能力和思考能力。

依据实验教学的目的, 以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实验设置成不同的层次类型--验证型、修改完善型、分组编程型。验证型是将书本案例题目、程序做连同测试数据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描述测试结果和测试结果实现过程, 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算法的理解。修改完善型是将存在部分错误或设计思路不好的程序提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找出存在错误部分, 改正错误或改进算法。分组编程型则是由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一些较大的设计课题, 使学生分组共同完成。这既增强了他们交流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又确实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 在难易程度方面要求做到量力而行, 譬如在.net平台上实现利用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实现关于栈的操作。

2.4 结合精品课程建立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譬如:为数据结构课程建立一个学习网站, 包括如下内容: (1) 各种教学辅助材料: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教学录像、算法演示程序、典型问题示例程序等, 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提高; (2) 习题训练系统:提供习题和答案, 用于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3) 答疑解惑:现在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时间少, 存在沟通鸿沟。该模块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便于学生及时发布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我系构建的数据结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已经发布在校园网上。但精品课程建设不应成为一种表面文章, 更应实现具体化, 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我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将逐渐体现出其效能。

3、结束语

根据二十一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学应重在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采用务实的精神, 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把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教材选择、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实践和探索, 特别是要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研究。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应用, 特别是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变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等教学基本功。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本文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 分析了当前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有关教学案例, 介绍了有关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体会, 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陈萍.浅谈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与信息素养的培养[J].福建电脑, 2005第5期

[2]殷人昆等.数据结构习题解析 (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语言描述)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连进.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5 (5) :183-184.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

引言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大学的课程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基本教学内容多、公式多、计算量大、设计规范结合紧密,并且还有课程设计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以前是以道路与桥梁方向的学生为主,从2005年开始招收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如何在教学中使本门课程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使本课程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体现。

1. 结合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各种基本构件(弯、剪、压、扭、拉)的受力性能分析、设计计算、构造要求和配筋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结构和基本构件都是由建筑材料建成的。结构按照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俗称圬工结构(包括砖结构、石结构、混凝土砌块结构)、木结构等。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讲授时必须和本专业相结合,有所侧重。例如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很可能是地下商业街、地下建筑、地铁的修建,所以在上面所谈及的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也加入了梁板结构的内容讲述,并且是一个重点之一。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一般岩土与地下工程结构基本构件的基本计算原理和方法, 并能够结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熟练地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梁板结构等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配筋计算和承载力复核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其应力、裂缝和变形验算,并能根据有关设计规范和资料独立进行岩土与地下工程基本构件的设计。

2.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有着传统板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信息量大、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会使教学效果比较生动等,在现在的教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需要拉上窗帘,教室光线昏暗,学生容易困倦;授课速度较快、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等。笔者认为应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所以在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是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授的具体内容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先张法和后张法的施工工艺时,会采用放映动画的手段,将整个施工工艺的顺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在讲解梁板结构时,会先放映一些梁板结构方面的图片,使学生先对梁板结构有个整体概念;而在讲授一些基本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涉及的公式很多,而且计算过程逻辑性很强,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就不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而是采用板书的形式,领着学生一点点分析,让学生回答下面应该进行哪一步,带动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

3.针对课程特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混凝土结构这门课程,看似是在讲解各种不同的构件和各种不同截面形式的构件的设计原理,互相之间比较独立,其实不然,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联系,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材里介绍了弯、拉、压、剪、扭构件,看似内容很多、很杂,其实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些构件都是沿着实验研究——基本假定——计算图示——基本公式——公式适用范围——公式应用——构造要求这个思路进行的,所以在授课时,我也会按照这个思路讲解,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吸收。如在讲解受弯构件双筋矩形截面的承载力计算时,我会先领着学生复习单筋矩形截面的基本假定、计算图示、基本公式、公式的适用范围和设计步骤,把这些内容写到黑板上,然后讲解采用双筋截面的原因和方式,在单筋的基础上,增加上双筋的公式,通过对比和联系,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而在讲解受压构件时,我又会先领着学生复习受弯构件双筋矩形截面的基本内容,然后讲解偏心受压构件,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现在所讲的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全书的基本构件有个整体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在看似无意中埋下伏笔。例如站在学校的教室里就会看见当地正在修建的松浦大桥,这是一座跨江的斜拉桥,我在讲课之前就会引导学生观看正在修建的100多米的主塔,然后问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基础,如果采用桩基础,是什么构件,一般会采用什么截面形式,应该怎么设计,是否需要配置钢筋等等,然后在上课时引入课堂内容“圆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学生一起解决刚才大家讨论的内容,学生一看和工程实际联系这么紧密,很有成就感,學习兴致很高。

4.结合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工程实际,改革实践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为主的院校,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之路。而高素质应用型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方案比选、材料选择、截面设计和合理布置等多方面,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对于构件设计,并不仅仅是构件承载力和变形的计算,同一构件在给定的材料和同样的荷载作用下,即使截面形式相同,设计结果的截面尺寸和截面布置也不是唯一的。设计结果是否满足要求主要看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且满足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等。好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学过的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也能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精简、糅合,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60学时,而将课程设计的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增加到现在的两周,加大课程设计的内容。为了避免课程设计的单一,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工程实践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渗透其他方式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本地正在修建地铁,教师就会联系工地施工人员,组织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观看地铁工程中的钢筋笼的绑扎工艺、钢筋的加工过程等,让学生有个感官认识。也会给学生放映本方向最前沿的施工技术的资料和录像,介绍最新的工程建设成就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和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等专业资料的能力,逐步增强处理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拟定方案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计算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环境意识。

结论

我们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使本课程能够更好第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振东.混凝土及砌体结构[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S]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一、面向对象的教学思想

数据结构是伴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形成于70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的计算机软件规模相对较小, 软件开发普遍采用结构化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 因此描述软件涉及的数据结构也采用了相应的思想.近年来,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 面向对象的思想已渗透到包括数据结构在内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作为高校的《数据结构》课程, 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目前大部分的《数据结构》教材仍然采用的是“面向过程”的描述方式.

在软件领域, 有两个关于“程序”的经典公式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1)

程序=对象1+对象2+… (2)

前者是面向过程的思想对程序的描述, 算法即对数据的处理, 它将算法从数据结构中脱离开来;后者是面向对象的思想对程序的描述, 它把程序看做对象的组合.两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程序的本质, 但后者更符合今天的软件设计思想.事实上, 数据结构和算法在软件中是不能被截然分开的, 有什么样的数据结构, 就会有什么样的算法, 即算法依赖于数据结构, 这种依赖关系制约着软件的重用.如今面向对象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它将数据结构和相应的算法封装为一系列独立的、便于重用的对象, 然后由对象来“组装”程序.

从目前《数据结构》的教学思想来看, 面向对象的软件结构和面向过程的数据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开设《数据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与设计能力, 但目前传统的《数据结构》的教学思想普遍与主流的软件设计思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如何修正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教学内容, 来适应快速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就《数据结构》而言, 笔者认为, 引入面向对象的软件思想, 采用主流的对象化的描述手段来开展教学任务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讲授《数据结构》课程时, 跟踪最新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 对课程的内容、组织体系、教学方法、技术思想及其实现方式进行必要的更新, 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通过对象化的手段来表达和描述,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描述今天的软件所涉及的数据结构.

二、实例化教学方法

所谓“实例化教学”, 就是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选配适当的例题, 运用恰当的比喻, 制作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和说明,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并适当加以引申, 引导并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由于《数据结构》课程中某些概念比较抽象, 算法比较复杂, 描述困难, 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被公认为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较难学好的一门课.因为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死记硬背, 要求理解后掌握其基本思想, 并能灵活运用, 但由于其抽象性, 想要理解掌握又很困难.因此,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例, 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 对学生理解抽象的课程内容将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

如在介绍链表的操作算法时, 选择一些适当的例题, 增加图解演示教学, 加深印象, 促进理解, 在介绍图的应用时, 介绍各种排序算法, 对每一趟的排序变化情况通过动画进行动态演示,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 提高技能

《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是训练学生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技能和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通过布置有意义的实验题目 (如二叉树和树的应用:哈夫曼树用于通讯编码、下棋问题;图的应用:旅游最短路径问题、网络通讯造价问题、课程安排等) , 使学生学会如何把书上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 起到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同时, 应该改变以往仅仅进行结果验证的模式, 设置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分别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完成.首先让学生在课程实验中验证课堂或教科书上已有算法、程序的正确性, 再通过设计一些合适的实验题目加强基础知识, 算法的理解, 同时在学期末布置一些较大的课程设计题目, 开拓学生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

数据结构及其算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它们的抽象性和动态性, 在授课中可以采用图示、CAI课件、动态模拟演示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 课后学生可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本文从实际出发, 提出面向对象的教学思想,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兴趣, 建立直观的教学模式,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据结构,算法,面向对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数据结构 (C++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5.

[2]贾代平, 邹海林, 吴丽娟.数据结构的对象化教学思想与实践.理工高教研究, 2004:97-99.

上一篇:热泵热水机下一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