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2024-05-10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共8篇)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篇1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1020216 【总学时数】48 【学 分 数】3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周学时数】4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及基本功能着手,对计算机的各个基本组成部件及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进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各基本组成部件有机连接构成整机系统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使用能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学时:4 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与语言 1.2 计算机的硬件

1.3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1.4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5 计算机的应用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概况、现代计算机的特点;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过程;理解计算机的分级及技术指标。

重点、难点: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过程,计算机的分级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计算机的逻辑部件 学时:4 教学内容:

2.1 三种基本逻辑操作及布尔代数的基本公式 2.2 逻辑函数的化简 2.3 逻辑门的实现

2.4 计算机中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2.5 时序逻辑电路 2.6 阵列逻辑电路 教学要求:

掌握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及设计;理解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了解阵列逻辑电路。重点、难点: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部件 学时:4 教学内容:

3.1 数据的表示方法和转换

3.2 带符号的二进制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加减运算 3.3 二进制乘法运算 3.4 二进制除法运算 3.5 浮点数的运算方法 3.6 运算部件 3.7 数据校验码 教学要求:

掌握各种进制及其转换、带符号二进制数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掌握定点数,定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及相应的电路实现;

理解浮点数,浮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及相应的电路实现;了解数据校验的概念和方法。

重点、难点:进制及其转换,定点数的运算方法及相应的电路实现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 主存储器 学时:6 教学内容:

4.1 主存储器分类

4.2 主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4.3 主存储器的基本操作 4.4 读/写存储器

4.5 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4.6 DRAM的研制与发展

4.7 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与控制 4.8 多体交叉存储器 4.9 编址方式

4.10 重叠与交叉存取控制 教学要求:

掌握存储器的功能及大致工作过程以及主存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理解主存的重要性、分类、技术指标、基本操作;掌握存储器的扩展。重点、难点:存储器的功能,工作过程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五章 指令系统 学时:4 教学内容:

5.1 指令系统的发展 5.2 指令格式 5.3 数据表示 5.4 指令类型

5.5 指令系统的兼容性

5.6 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和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 5.7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 教学要求:

了解运算器、控制器结构的基础上,大致介绍指令的格式、种类及指令的执行过程;掌握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操作码的扩展技术。重点、难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操作码的扩展技术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六章 中央处理部件CPU 学时:4 教学内容:

6.1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6.2 控制器的组成

6.3 微程序控制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6.4 微程序设计技术 6.5 硬布线控制的计算机 6.6 控制器的控制方式 6.7 流水线工作原理 6.8 CPU举例

6.9 计算机的加电及控制过程 教学要求:

理解控制器的功能、组成,指令的执行过程;掌握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技术;了解控制器的控制方式。

重点、难点: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技术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七章 存储系统 学时:6 教学内容:

7.1 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

7.2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7.3 虚拟存储器 7.4 相联存储器 7.5 存储保护 教学要求:

了解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相联存储器,存储保护;理解高速缓冲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重点、难点:高速缓冲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八章 辅助存储器 学时:4 教学内容:

8.1 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 8.2 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 8.3 硬磁盘存储器 8.4 软件磁盘存储器 8.5 磁带存储器 8.6 光盘存储器

8.7 硬盘、软盘、磁带和光盘存储器的综合比较 教学要求:

了解各种辅助存储器的原理、组成与使用。重点、难点:各种辅助存储器的原理、组成与使用。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九章 输入输出(I/O)设备 学时:4 教学内容:

9.1 外部设备概述 9.2 输入设备

9.3 输出设备――显示器 9.4 输出设备――打印机 9.5 汉字处理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键盘、鼠标、CRT显示器、打印机的组成和原理。重点、难点:键盘、鼠标、CRT显示器、打印机的组成和原理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十章 输入输出子系统 学时:4 教学内容:

10.1 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10.2 程序中断控制方式 10.3 DMA输入输出方式

10.4 通道控制方式和外围处理机方式 10.5 总线结构 10.6 外设接口 教学要求:

掌握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掌握中断和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过程;了解通道和外围处理机方式的概念和简单原理性用法;掌握计算机总线的组成和运行方式、总线周期、总线等待状态、总线仲裁的概念;了解PC机系统中常用的几种总线类型;掌握计算机能用可编程接口的功能和一般组成部件(中断有关的逻辑线路,DMA接口的特殊组成逻辑线路);了解一个比较典型的接口电路的功能、组成和具体用法。重点、难点:输入输出方式,计算机总线的组成和运行方式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第十一章 计算机系统 学时:4 教学内容: 11.1 计算机系统概述 11.2 微机系统

11.3 工作站和服务器 11.4 多媒体计算机

11.5 超级要求归还处理机等 11.6 向量处理机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系统概述;理解工作站和服务器的特点及功能。重点、难点:计算机系统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等教学形式:讲授、多媒体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计算机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 李仁发,彭蔓蔓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白中英,科学出版社,2000.11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及其它考核方式给出。期末考试实行闭卷统考。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书,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提问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加强课外辅导、答疑,通过习题强化知识点。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篇2

近年来, 随着高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市场人才需求量增大, 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近年我国颁布了部分行业和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简称PTS) , 用以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行为。指导文件规定了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术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它为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专业, 设置课程、组织师资教学提供了依据, 在此指导下的课程结构, 更是直接反应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两者结合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理念

(一) 专业教学标准内涵

专业教学标准是学院进行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 它是学院开设新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入推进, 要想制定出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 应在开展社会调研、岗位群能力分析、学习领域技能和知识重组、课程体系优化基础上, 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布局, 制定出符合地区人才需求的专业教学标准。

(二)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理念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课程设置学科体系, 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 学科课程多, 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 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等。为此,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应确立以下理念: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是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理念, 如何确定这些因素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重中之重。

1)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 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 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 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 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 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 从岗位需求出发, 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 以典型产品 (服务) 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 (服务) 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 (服务) 的选择要体现滨州乃至山东地区的经济特点, 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4)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 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 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 优化训练条件, 创新训练手段, 提高训练效果,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我国现行三大类高职课程结构内涵分析

(一) 三段式课程结构

三段式课程模式是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的一种主要模式, 它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础课、专业课三类, 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 并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顺序安排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传统本专科的程结构模式, 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各职业院校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课程设置时, 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 使三段式课模式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总的说来, 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未能突破, 已不能满足现在人才培养需要。

(二) 平台式课程结构

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 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排列的课程模式, 称为平台式课程模式。

平台式模式是按专业大类, 拓宽专业口径设计的一种课程模式;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向相关学科基础拓宽,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 则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 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 是一个个的“套间”, 每个“套间”由专业大类下的专业课组成专业课组或专业方向课组, 由学生选学其中的1组或2组,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式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 增强了适应性,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职业更换。

(三)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

该课程结构第一步进行课程目标分析, 第二步是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第三步课程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检验课程设计的产出, 并予以反馈修正。“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 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 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宽基础”阶段课程分为四大板块:政治文化类板块工具类板块、公关类板块、职业群专业类板块。“活模块”是指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 并能够“多证”,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这是目前专业教学标准改革下课程结构的大方向。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脱离, 行业、职业标准模糊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在教学标准改革下改变就业后学生难适应、难上岗的问题,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标准指导下的课程结构, 更是直接反应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 两者结合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长春,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8.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篇3

作为高中新课改首批试验区,2007年山东省、广东省分别单独命题,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命题。其主导意识是凸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这3套试卷在结构技术及命题质量上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是高考语文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充分发挥考试效能的关键。

二、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构建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在某类或某种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试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素,即测评的准则和尺度。构建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评价依据。

《课程标准》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两点是语文命题的旨向:一是测试语文素养,二是选拔人才。

同时,语文命题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客观实际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修课程包含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校的教学是有选择性的。

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从学科特征上来说,语言知识与表达、阅读与鉴赏、写作等三大知识与能力涉及语文科的整个体系,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对高考的命题与解题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命题就必须围绕必修课程,贯彻《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因素,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是语文试卷内容与能力落实的轴心。

三、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要素

《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知识与能力体系。

1.内容要素

命题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方面。必考内容有:①现代文阅读;②古代诗文阅读;③语言文字运用;④写作。选考内容有:①文学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和选考)及能力层级要求。

2.能力要素

《课程标准》从A、B、C、D、E、F六个层次对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等次。

《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划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征,即重视基础(识记与理解)、强调能力(分析鉴赏)和突出应用(表达应用)。根据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即探究能力。目前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测试侧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拓展,即从文本出发,让考生结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谈谈看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试题,评分时要注重“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四、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想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3套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提出以下构想。

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试卷的核心要素,考什么是试卷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仍将内容定为七个板块,下面对各板块进行分说。

(1)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属于语文科的常规考点。2007年各卷设题情况如表2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有选择地拟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成语、病句的考查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和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拟题。

(2)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科技文阅读和现代社科文阅读。通过阅读这类浅显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以及推断和想象能力。2007年新课程高考这部分设题情况如表3所示:

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选材均为社科文,拟题全部放弃了对理解概念和推断想象的考查。

如果从阅读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部分还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现代文的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章,但是应该将科技文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

(3)古代诗文阅读

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命题情况如表4、表5、表6所示:

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无论是材料的难易还是考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命题的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选材视野开阔,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的考查排除了唐诗宋词,取而代之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从避免考生猜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的角度考虑,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主要源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

我们认为,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诗文阅读考试趋于理性和成熟。

(4)文学作品或实用文的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现当代散文(间或选择小说)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与非课改区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一板块的变化上,命题情况如表7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以上3套试卷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的选材上,山东卷的新闻、广东卷的访谈、海南/宁夏卷的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今后实用文的考查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在必修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阅读又是常规的考查内容,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现代文阅读中的选修内容完全可以独立作为考试内容,不必单列为选考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实用类文本固然有文体的差别,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因文体的变化而有别,不会因文体的变化制约阅读效果;其二,只是考查阅读能力,并未对实用文本的写作知识作识记考查,考生的读写思维仍然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中进行,其阅读质量也并不受文体影响;其三,选修课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考试时如果只把它当成选考内容,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5)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一直以来深受关注,在非课改区被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按照考纲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可以设题的范围很大。2007年命题情况如表8所示: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仿写与创造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故近年来少有省市使用。二是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将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变换句式限制性较强,较难体现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开放性特点,所以近年来也很少受到青睐。相反,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广告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都成了命题热点。

(6)作文

作文历来为命题人所重视,而作文命题的取向是检测考生的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显,视角各异,呈多样化趋势。

首先,改变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19套试题中,命题作文共有10道(9套试卷,其中江西卷为二选一),材料作文5道。其次,关注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如北京卷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句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的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无论立意有多少种,都必须来自这句诗。可以说,这道题将开放与限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如湖北卷的作文题。

新课程高考的3道作文试题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集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富,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广东卷的“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物质的传递,也可以写精神的传递。

其实,对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借鉴《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小论文的形式,或国外作文命题的方法,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智慧、社会生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题型要素

我们提出如表9所示高考语文题型及比例构想:

在题型的选择上,选择题、简答题、表达题为主流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的是鉴赏题和探究题的选择运用。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但是多年以来,出于阅卷评分的考虑,语文探究性试题的步子迈得并不大。

广东卷的第15题和18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第15题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观点,答案就非常明确。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比第15题更显开放。

山东卷的第22题也是从探究的角度拟题的,客观地讲,这道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

4.难度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利于三个方面:其一,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二,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适当拉开得分坡度;其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次语文新课程模式可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因此,试题应该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其难度比应控制为5∶3∶2,其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5~0.70之间。

5.分数要素

高考语文卷总分为150,除作文题60分外,其余部分在2007年3套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及理想比例如表10所示:

山东卷和广东卷的赋分大致相同,而且与全国其他大纲卷大体相同。值得肯定的是,海南/宁夏卷给文学作品/实用文阅读赋分25分、语言文字应用赋分20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卷与大纲卷的差异,而且将文本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倡导。

6.长度要素

语文试卷的长度以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为重要依据,过短或过长都不严谨、规范。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试卷字符均在9000左右,书写量约为1200字,试卷总体控制在8500~9000字是符合考生阅读思维和书写时间要求的。

7.时限要素

高考语文答题的时限为150分钟,这与考试试卷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难度要素和长度要素密切相关。这几年的考试总的态势是好的,没有出现考生完不成试卷或剩余大量时间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的选拔、《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为了确保高考的考试效能,为了平稳地从大纲版过渡到课标版,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卷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改革的步子仍然显得小,或者说新课程高考对选修内容的关注还不够,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标准或教师《专业标准》认识 篇4

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1、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

2、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人力素质”对21世纪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旧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作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这样才能创新教育,发展教育。

3、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索与合作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主,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价值。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新课程的“新”如何真正体现出来。

1、学生的主题地位要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使得自己能够更灵活的指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点拨,使得学生不只是在表面上应用知识,而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要重视人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中不要过于形式化,要注意教学的内容。

GPS数据标准格式 篇5

1、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Fix Data(GGA)GPS定位信息

$GPGGA,<1>,<2>,<3>,<4>,<5>,<6>,<7>,<8>,<9>,M,<10>,M,<11>,<12>*hh

<1> UTC时间,hhmmss(时分秒)格式

<2>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3>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4>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5>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

<6> GPS状态:0=未定位,1=非差分定位,2=差分定位,6=正在估算 <7> 正在使用解算位置的卫星数量(00~1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8> HDOP水平精度因子(0.5~99.9)<9> 海拔高度(-9999.9~99999.9)<10> 地球椭球面相对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11> 差分时间(从最近一次接收到差分信号开始的秒数,如果不是差分定位将为空)

<12> 差分站ID号0000~1023(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如果不是差分定位将为空)

2、GPS DOP and Active Satellites(GSA)当前卫星信息

$GPGSA,<1>,<2>,<3>,<3>,<3>,<3>,<3>,<3>,<3>,<3>,<3>,<3>,<3>,<3>,<4>,<5>,<6>*hh <1> 模式,M=手动,A=自动

<2> 定位类型,1=没有定位,2=2D定位,3=3D定位

<3> PRN码(伪随机噪声码),正在用于解算位置的卫星号(01~3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PDOP位置精度因子(0.5~99.9)<5> HDOP水平精度因子(0.5~99.9)<6> VDOP垂直精度因子(0.5~99.9)

3、GPS Satellites in View(GSV)可见卫星信息

$GPGSV,<1>,<2>,<3>,<4>,<5>,<6>,<7>,„<4>,<5>,<6>,<7>*hh <1> GSV语句的总数 <2> 本句GSV的编号

<3> 可见卫星的总数(00~1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4> PRN码(伪随机噪声码)(01~3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5> 卫星仰角(00~90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6> 卫星方位角(000~359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7> 信噪比(00~99dB,没有跟踪到卫星时为空,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注:<4>,<5>,<6>,<7>信息将按照每颗卫星进行循环显示,每条GSV语句最多可以显示4颗卫星的信息。其他卫星信息将在下一序列的NMEA0183语句中输出。

4、Recommended Minimum Specific GPS/TRANSIT Data(RMC)推荐定位信息 $GPRMC,<1>,<2>,<3>,<4>,<5>,<6>,<7>,<8>,<9>,<10>,<11>,<12>*hh <1> UTC时间,hhmmss(时分秒)格式 <2> 定位状态,A=有效定位,V=无效定位

<3>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4>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5>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6>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

<7> 地面速率(000.0~999.9节,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8> 地面航向(000.0~359.9度,以真北为参考基准,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9> UTC日期,ddmmyy(日月年)格式

<10> 磁偏角(000.0~180.0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11> 磁偏角方向,E(东)或W(西)

<12> 模式指示(仅NMEA0183 3.00版本输出,A=自主定位,D=差分,E=估算,N=数据无效)

5、Track Made Good and Ground Speed(VTG)地面速度信息 $GPVTG,<1>,T,<2>,M,<3>,N,<4>,K,<5>*hh

<1> 以真北为参考基准的地面航向(000~359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2> 以磁北为参考基准的地面航向(000~359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3> 地面速率(000.0~999.9节,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地面速率(0000.0~1851.8公里/小时,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5> 模式指示(仅NMEA0183 3.00版本输出,A=自主定位,D=差分,E=估算,N=数据无效)

6、Geographic Position(GLL)定位地理信息 $GPGLL,<1>,<2>,<3>,<4>,<5>,<6>,<7>*hh

<1>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2>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3>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4>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5> UTC时间,hhmmss(时分秒)格式 <6> 定位状态,A=有效定位,V=无效定位

<7> 模式指示(仅NMEA0183 3.00版本输出,A=自主定位,D=差分,E=估算,N=数据无效)

二、GARMIN定义的语句

7、Estimated Error Information(PGRME)估计误差信息 $PGRME,<1>,M,<2>,M,<3>,M*hh <1> HPE(水平估计误差),0.0~999.9米 <2> VPE(垂直估计误差),0.0~999.9米 <3> EPE(位置估计误差),0.0~999.9米

8、GPS Fix Data Sentence(PGRMF)GPS定位信息

$PGRMF,<1>,<2>,<3>,<4>,<5>,<6>,<7>,<8>,<9>,<10>,<11>,<12>,<13>,<14>,<15>*hh <1> GPS周数(0~1023)<2> GPS秒数(0~604799)

<3> UTC日期,ddmmyy(日月年)格式 <4> UTC时间,hhmmss(时分秒)格式 <5> GPS跳秒数

<6>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7>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8>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9>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10> 模式,M=手动,A=自动

<11> 定位类型,0=没有定位,1=2D定位,2=3D定位 <12> 地面速率(0~1851公里/小时)

<13> 地面航向(000~359度,以真北为参考基准)<14> PDOP位置精度因子(0~9,四舍五入取整)<15> TDOP时间精度因子(0~9,四舍五入取整)

9、Map Datum(PGRMM)坐标系统信息 $PGRMM,<1>*hh

<1> 当前使用的坐标系名称(数据长度可变,如“WGS 84”)注:该信息在与MapSource进行实时连接的时候使用。

10、Sensor Status Information(PGRMT)工作状态信息 $PGRMT,<1>,<2>,<3>,<4>,<5>,<6>,<7>,<8>,<9>*hh

<1> 产品型号和软件版本(数据长度可变,如“GPS 15L/15H VER 2.05”)<2> ROM校验测试,P=通过,F=失败 <3> 接收机不连续故障,P=通过,F=失败 <4> 存储的数据,R=保持,L=丢失 <5> 时钟的信息,R=保持,L=丢失

<6> 振荡器不连续漂移,P=通过,F=检测到过度漂移 <7> 数据不连续采集,C=正在采集,如果没有采集则为空 <8> GPS接收机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9> GPS接收机配置数据,R=保持,L=丢失

注:本语句每分钟发送一次,与所选择的波特率无关。

11、3D velocity Information(PGRMV)三维速度信息 $PGRMV,<1>,<2>,<3>*hh <1> 东向速度,514.4~514.4米/秒 <2> 北向速度,514.4~514.4米/秒 <3> 上向速度,999.9~9999.9米/秒

12、DGPS Beacon Information(PGRMB)信标差分信息 $PGRMB,<1>,<2>,<3>,<4>,<5>,K,<6>,<7>,<8>*hh <1> 信标站频率(0.0,283.5~325.0kHz,间隔为0.5kHz)<2> 信标比特率(0,25,50,100或200bps)<3> SNR信标信号信噪比(0~31)<4> 信标数据质量(0~100)<5> 与信标站的距离,单位为公里

<6> 信标接收机的通讯状态,0=检查接线,1=无信号,2=正在调谐,3=正在接收,4=正在扫描

<7> 差分源,R=RTCM,W=WAAS,N=非差分定位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篇6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具有143年办学历史,系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

四川省体育传统示范学校,巴中市重点项目——跆拳道训练点。,校园占地265亩,有教职工374名,在校学生7823人。

(一)师资情况: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5人。

(二)学生情况:现有高中教学班77个,学生5478人;初中教学班31个,学生2345人。

(三)场地器材:现有300米和400米塑胶跑道场地各一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20张,网球场2个,双杠区、单杠区、联合器材区,体育教学器材齐全。

综合分析,现有师资、场地、器材可供10个班同时上课。

二、课程实施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强体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1—2项或更多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力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模块设计

现拟定了9个教学模块设计,提出了评价要素及标准,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具体内容详见后附件表1至表11。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一)必修必选课: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统一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并修满学分。

(二)自主选修课:

(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主选修模块,将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由体育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2)每一次选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选报人数选择,一般情况下,每一名学生前两次选项不能重复。

(3)选项教学的每一内容分不同的模块内容,具体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基本情况统一制订,以后学生选择高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过低层次的模块学习内容为基础。

五、教学方法

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性格与性别、兴趣与能力的差异,导致课程内容设臵的多选择性和教学中的区别对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男、女分组教学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更有利于提高女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发展基础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按基础体能与技能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如篮球教学,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制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方法,在篮球课学习中让他们自主练习和自我发展,定时检查学习效果。对于基础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由教师组织学习与练习,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采用择优提升的方法,进入上一类学生活动的行列;按兴趣、能力分层教学。如必修内容教学的分组练习,采用按学生锻炼兴趣、能力相近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有利于教师指导和相互促进,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

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缺少原理指导和有效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追求和成功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必修课程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分项教学,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的模块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练习方法中发展自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我追求与发展、合作学习与竞争、探究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六、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

依据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办法》的要求,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如下。

(一)学习评价

1、评价机制。建立必修必选模块学习、自主选修模块学习、健康教育系列专题模块学习自评机制;建立以班委、学习骨干、分组或选项学习小组的相互评机制;建立过程评价、模块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师评机制。

2、评价方法。

(1)学段终结评价:以高中三学年累计获得11个学分或超过11个学分为标准,开展高中学段终结评价。

(2)模块评价:过程评价(50%)和技能评价(50%)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评价,并认定学分。

①过程评价(50%)。

A、自评: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进步度、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健康状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态度进行小结与评价。

B、互评:每一个教学模块学习结束,相互评价小组对本小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度、合作学习、健康状况、情感因素、体能与技能的表现力进行等级评价。

C、师评。加强教学的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可选择性,突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好常规记录、考核记录和评价记录,结合自评和互评,确定每一个学生完成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结论,并以分数呈现。

②技能评价(50%)。

根据该模块的评价要求及标准,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技能进行模块考试,其成绩以分数呈现。

(二)学分认定程序

1、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向任课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由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在学生学分认定申请表上填写学分认定意见并报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

3、年级部学分认定工作组汇总情况后报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由学校学分认定办公室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定并公示。若学生对公示的成绩提出异议,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调查复议并作出认定结论。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培。

教师的观念、态度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制定一份新课标教学理念、课程理论、实施方法与过程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交一份实施成果小结或专题论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高中各年级部的管理干部要经常性的组织听课与交流,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篇7

焊接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在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焊接已在许多工业部门的金属结构制造中几乎全部取代铆接。课程设计是学生适应实际生产的必要阶段。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是焊接方向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必修课, 是学生学习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焊接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焊接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 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 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目前国内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选题和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如重庆科技学院针对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和实施进行了教学改革。佳木斯大学则将焊接结构的课程设计选题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让学生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企业对焊接工程师的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对焊接专业进行改革, 把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融入到本科教学中, 培养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的本科毕业生,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随即南京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沈阳大学、抚顺石油大学等30多所院校都积极地开展了在校学生的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另外, 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中还增加了“焊接生产及应用”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综合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强, 培训教材的各部分内容都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并且将相关行业的主要标准穿插其中, 进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过程中, 除了理论培训外, 还有60学时的动手实践环节。该培训环节是基于国际最新ISO标准条件下的实训练习, 包含了实际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焊接工艺方法。总之, 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提高了竞争力。

我校1992年成立焊接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焊接人才, 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焊接专业一贯坚持的办学准则, 为此焊接专业除理论和实验课程外, 还设置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课程联系生产实际的机会。但由于受时间、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设计环节对标准规范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期望通过该项改革, 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核心就业竞争力。

二、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中存在对标准和规范的认识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焊接结构课程设计还是焊接工艺课程设计, 其实都是对标准和规范的具体应用。比如设计压力容器时, 应用的就是从GB到JB再到HG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由于历史原因, 我校任课老师多为学院派, 对工厂里规范和标准的应用缺乏充分的认识, 所以对标准和规范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 很多时候不是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规范指导, 错失了教会学生学习标准和规范并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本文即针对这些不足,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改善教学效果。

三、焊接工艺和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往不重视标准和规范情况, 本次教学改革确定一切以标准和规范为导向, 教育学生尽早学习和应用标准和规范。焊接结构的设计, 大到整体尺寸的计算, 小到一个螺栓的选择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教导学生如何应用一整套标准体系, 以及标准之间的涵盖关系。焊接工艺、焊评、焊考也都有相应的标准, 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 将来的工作就是吃透标准和应用标准。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智力资源, 师资结构的合理性, 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 所以做好师资队伍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我院《焊接结构课程设计》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提高自己对标准和法规的理解, 在学校的支持下, 去沈阳东方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 东方钛业安排了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王达理工程师, 对两名实习教师进行专人辅导, 模拟企业接到合同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在此期间两位老师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完成了一台固定管板换热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学会了熟练运用SW6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并编制了SW6软件的学习课件, 并决定以后进行焊接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运用SW6软件。根据GB150和GB151等压力容器行业的标准法规, 选定了换热器的关键部件, 确定了关键尺寸, 按照设计草图在CAD上画出了正规的装配图和零件图。通过亲自动手设计、绘图, 发现了原来在教学中存在的装配图不规范、零件图不完整等问题, 并打算在未来的工作中逐一纠正。

四、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涉及标准

根据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我校焊接专业教师制订书面的计划, 并编制合适的课程设计指导书, 推荐合适的参考资料。自2012年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尝试, 至今已经在整个焊接专业推广了该方法。具体做法为两个课设使用同一个题目, 主要为压力容器类题目, 如球罐、卧罐、立罐、换热器等。焊接结构课设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部分按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和GB150.1~GB150.4-2011《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2011《钢制球型储罐》、JB/T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JB/T4734-2002《铝制焊接容器》等标准进行。计算过程也由原来的手算改为采用工厂通用软件SW6进行计算。焊接结构设计除强度计算外还包括焊接坡口的选择、焊缝的标注两部分。坡口设计采用的标准为GB/T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和GB/T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焊缝的标注标准为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分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工艺制定和焊工考试三部分。焊接工艺评定的标准为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NB/T47016-2011《承压设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力学性能检验》。焊接工艺制定标准为NB/T47014-2011《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47018.1-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采购通则》、NB/T47018.2-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钢焊条》、NB/T47018.3-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3部分:气体保护电弧焊钢焊丝和填充焊丝》、NB/T47018.4-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4部分:埋弧焊钢焊丝和焊剂》、NB/T47018.5-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第5部分:堆焊用不锈钢焊带和焊剂》。焊工考试的标准为TSG Z26002-2010《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

五、收获与体会

焊接专业是材料、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 焊接结构和焊接工艺课程设计则是焊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标准和法规重视不足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促进了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了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专业人才, 弥补了当前本科生“通才”教育的不足,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缓解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时间来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出现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来, 不仅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 教师也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相信本次课改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方洪渊.焊接结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J].焊接, 2002, 12 (5) :16-18.

[3]闰久春, 吴林.加入WTO以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 2004, 13 (9) :26-28.

[4]邹家生, 蒋成禹.老专业新办的问题与对策——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 :87-89.

[5]陈少平, 王文先, 孟庆森, 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4 (4) :79-81.

[6]初雅杰, 王章忠, 吴梦陵.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0) :42-44.

[7]曹永胜, 吕迎, 张敬强, 庄明辉.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华章, 2010, (1) :92-93.

基于课程标准的微课程研发过程 篇8

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李峰、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在《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1期上撰文认为,微课程研发存在“重视频、轻课程”“重讲授、轻探究”“重技术、轻设计”的问题,微课程研发应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其过程如下:(1)依据内容标准界定微课程目标。一是分解内容标准,即理解内容标准的陈述结构和关键词特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确定学习条件和表现程度;二是表述微课程目标,即依据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按照教育目标的陈述方法和策略描述微课程目标。(2)细化微课程目标,建立“问题链”。按照微课程目标界定学习问题,将其细化为几个核心子问题,分析学习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问题链,进而确定达成微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3)解析问题需求,研制微视频。 首先聚焦核心问题,組织相应的学习内容,选择问题解决办法,设计微视频的学习过程;然后按照问题解决过程,分解微视频制作的环节,编写解决学习问题的脚本;最后依据微课程开发脚本,录制微视频,进行后期技术处理和精加工。(4)针对微课程目标设计学习评价。分析微课程目标,明确学习者预期学习结果;按照学习结果选择微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结合评价方式确定微课程评价任务。

nlc202309010145

上一篇:西工大poj终极版答案下一篇:×局党务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