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结构

2024-05-16

课程目标结构(共9篇)

课程目标结构 篇1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的依据和起点, 是进行体育课程评价的标准, 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体育课程目标合理与否, 是影响体育课程任务完成的关键。目前, 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由于受制于原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在课程结构上已经难于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难于有效地实现新的体育教育目标。同时当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 建立一套合理的多元体育目标和与之相配的体育课程结构是实现体育教育任务的必要保证。本文对多元体育目标及课程结构作了研究分析, 目的在于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结构, 有效地实现体育教育目标, 完成体育教育任务。

1、多元体育目标的内涵及存在基础

1.1、多元体育目标的内涵

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的发展, 同时, 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需要为学校体育目标多元化提供了存在基础和现实内容。多元化包含了二层含义:

(1) 无论是何类学校, 学生的体育基础和能力有多大差异, 体育教育目标都必须服从于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向;

(2) 要考虑体育本身对人的培养作用, 体育具有愉悦身心、增进身心健康的功能, 在人的不同生长阶段体育对人体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个体无论从主观或客观出发, 都应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有益部分。在当今, 强调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特别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更是把对个体的尊重和关爱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 体育教育目标多元化目的是力求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充分发展和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明确提出了五个领域的体育目标, 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它反映了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良好统一, 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要创造适合于对象成长和发展需要的空间和条件的教育理念。五个领域的目标组成了体育目标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1.2、体育目标多元化的必然性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尽管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已被人们所认识, 但体育所能展现的各种有益功能并没有得到同步的重视, 这里固然有其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 , 轻体育知识运用能力 (程序性知识) 的培养;重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 轻运动技能实际应用的学习和运用;重身体机能的增强, 轻心理的调节;重学校的统一要求, 千篇一律, 轻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出现这些情况, 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根据体育目标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程结构, 以至于在体育教育中产生偏差。因此, 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的出现,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任务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 客观上促成了学校体育必须以多元体育目标为指向的要求, 以形成符合与社会发展、人才需要相协调的态势

2、体育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分析

2.1、体育课程结构的内涵

体育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什么体育课程, 如何设计这些课程等。课程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贯彻体育课程目标, 将影响体育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正如前文所述, 它应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计而成, 作为各类课程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 它的界定应包含以下内容:⑴体育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由一定类型课程组成。⑵体育教育目标多元化要求课类的安排上也体现多样化。⑶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客观上要求各类课的内容安排能全面体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2.2、体育课程结构的功能

体育课程结构的功能是指体育课程结构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是一定外因作用下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合对学生体育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体育课程结构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是指合理的课程要素、课程成分及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实施, 使体育教育目标的各方面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得以充分体现, 它反映课程结构功能对学生所能展现的的影响面。深度体现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上的效果。

体育课程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大小与发挥, 探索课程结构的意义就在于发挥体育课程的功能, 充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

2.3、体育课程结构构建的原则

2.3.1、目标性原则

体育课程结构的构建应以体育目标为方向, 以有利于体育目标的实现为要求。体育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方面, 选择和组织体育教育内容必须围绕体育目标展开。

2.3.2、整体性原则

指导纲要的五个领域体育教育目标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系统, 应充分使这个目标系统体现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

2.3.3、个体性原则

重视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满足学生主体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兴趣爱好。

2.3.4、应用性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注重体育教育的特点, 要考虑学生能利用所学的技能和理论应用于自我的生活实践中, 真正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部分。

2.4、体育课课程结构的基石

长期以来, 由于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薄弱, 体育课程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课程内部各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课程结构单一, 往往把体育课教学等同于体育课程。造成这种课程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以课程的部分目标作为建构体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忽视体育的学科课程建设, 忽视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心理发展的依据。

课程结构受课程分类标准的制约。在课程的分类问题上有多种方式, 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结构。据研究有以下几种分类:以教育目标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标准建构的课程结构;以课程决策层次为依据建构的课程结构;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建构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既是一个实践问题, 又是一个理论问题, 建构一个合理、有效的课程结构一定要符合有利于体育目标的实现的要求, 考虑到目前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以体育教育目标为标准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法。五个领域的体育目标构成了体育课程结构的基石。

3、建立合理、完整的体育课程结构

多年来,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观未能从整体和深层次上把握体育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分类不清, 目标性不强。在课程的实施上试图以一个相同的教学过程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 而如此做法的结果是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成为极少可能实现的目标。建构合理、完整的课程结构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符合体育课程实践, 能把体育课程的及特点体现出来, 二是能兼顾体育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的要求。在综合以上考虑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体育课程的结构应为体育学科课程、体育专项教学课程和体育活动课程。

3.1、体育学科课程结构

体育课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体育理论课程。对于学科课程的一般的、理论化的构想, 无论是基于学科中心式教材, 还是学习者中心式教材结构, 抑或是社会中心教材结构, 要使学生成为具有相当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而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选择以体育目标为定向是可取的。体育学科课程结构应从三个层面去考虑:⑴理论知识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构成比例及相互关系;⑵各学年 (学期) 理论教材间的纵向衔接, 各单元 (课) 的设置与纵横关系;⑶理论学习方式的构成。

3.2、体育专项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项课教学主要是以单个项目的教学和学习为主, 表现为在一个学期内 (或学年) , 教师教授某一运动项目的技能。学校先安排哪些项目, 后安排哪些项目, 学生选择何种项目进行学习, 先选哪个后选哪个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各体育项目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项目间的依存性不是很强。因此, 在研究体育课程结构时, 要架构出整个大学期间的体育专项课程是困难的。以学期 (或年) 为时间跨度来构建体育专项课程为较为可行的做法。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依据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实际体育状况, 体育专项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课程存在的基础, 它担当着大部分体育目标实现的重任。在课程结构的架构上应充分利用专项课程的优势和特点, 围绕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系统, 建构体育专项课程结构。体育专项课程结构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体育专项课程的构成, 它应至少包括体育的态度与兴趣、体育技能、体能三方面的内容, 这是当今任何体育专项课程都要考虑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学期 (学年) 内这些教材内容间关系及在各单元 (课) 中安排情况。第三个层面是体育技能、体育能力、情感、体能等要素的比例与结合方式及这些内容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有机组合。

3.3、体育活动课程结构

体育活动课程所关注的不是课程的具体组织形势, 而应是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其核心是以活动课程的功能为运作方式, 以多元体育目标指向, 展现活动课程的本色。在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 相对于体育专项课程地位而言, 体育活动课程的地位被低估了, 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它应该和体育专项课程一样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基础, 以巩固学生体育专项课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特长、个性, 发展学生体能, 完善学生身心状态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以学生积极参与性、内容实践性、组织形式多样性为特征。体育活动课程结构的构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多元体育目标是活动课程设置和展开的依据, 依目标的不同, 我们至少可设置如下活动课程, 常规性活动课程 (以一般性体育技能的巩固为主) ;提高性活动课程 (以发展体育技能为主) ;兴趣性活动课程 (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 树立体育价值观等) ;体能性活动课程 (一般体能和全面发展体能) ;知识性活动课程 (陈述性体育知识和程序性体育知识) 。⑵活动课程项目的具体安排及与体育学科课程、体育专项课程的关系。⑶体育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 .

[2]廖哲勋著: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

课程目标结构 篇2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诸多殊荣,得到了许多肯定,也引起了广泛热议(但成绩只属于过去)。纵观工作成就与存在的挑战,目前我县的教育形势是七个方面:一是“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三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应试教育”倾向没有根本扭转。四是办学条件总体大幅改善,但教育投入的方向,资源配置方式仍需进一步调整适应。五是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但内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学校、师生、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六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但是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仍然存在。七是拥有近名组成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特别是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总体思路是: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做大学前教育、做强义务教育、做优高中教育、做精职业教育”,力争“十二五”期间,提前五年实现《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要达到三个基本:即基本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由教育名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基本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使“教育”成为继“红色”、“绿色”后的第三张县域“名片”。具体从八个方面规划考虑。

一、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

一是继续实施“两免三补”政策,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纠正“小学化”“托儿化”倾向。二是执行国家收购服务政策,租赁经营蓓蕾幼儿园,转制为公办幼儿园。三是改造红星小学为幼儿园,启动白石咀幼儿园建设项目,不断扩大县域优质幼教资源。四是理顺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社区管理体制,尽快纳入办学序列,纳入到政府办学经常性预算之中。五是加大幼儿教师招聘录入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六是强化对民办幼儿园准入审查,规范保教行为,提高保教质量,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

二、做强义务教育

一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责任,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合理划分各阶段学区,保证生源均衡,满足就近择校上学。认真贯彻“人性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寄宿制办学要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加强对通用技术、生物、地理、体音美、科学等薄弱学科建设。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宏观调控配置资源,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做精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县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部分,必须下大气力,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强力推进。一是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规划建设。对职业技术学校进行重新评价定位,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规模、结构、就业保障、招生政策、经费投入与“人人技能工程办公室”的关系。二是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办学体制。可以选择与高等职院“分校制”、“盟校连锁制”,甚至“民营制”(如四川省一个市职业教育就实行民营制)。三是建议外出考察(相关部门、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参与),形成报告,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全面整合资源,改革创新,规范办学。

四、做优高中阶段教育

一是继续实施高中“两优化一加强”办学思路(即优化生源,优化师资,加强学校管理);二是继续坚持高薪引进教师,由引进中老年教师向引进优质师范院校毕业生转变;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关注大多数人的发展;四是积极与名校合作,实施“传帮带”工程,着力提升质量。当前,阶段性目标还是要强调高考升学率,确定每年二本考生增加不低于上年50—80名。

五、两支队伍建设

(一)校长后备队伍建设。加大考核力度,加大交流、加大培训力度。

(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骨干教师认定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全员培训。力争五年完成两轮全员培训。重点着眼于新课程培训、师德培训、计息技术培训和“三字一话”培训的校本培训;三是完善教师引进补充机制;四是完善城乡交流机制(支教、进城);五是建立健全教师淘汰机制。

六、教育督导与教科研工作

一是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二是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三是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相结合;四是过程督导与结果评估相结合。

教科研工作以校本研训为重点,以促进教学、提升教师能力为目标,本着问题即课题,不贪大求详,不走形式走过场,切实发挥教科研的作用。

七、基础建设

中学以上搞绿化美化,小学、幼儿园搞塑化、软化。经常性补充更换易损设施设备,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八、教育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篇3

财务管理目标, 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 通过组织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 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 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它是以一定期间企业所取得的报酬 (按净现金流量表示) , 按与取得该报酬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表示的。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 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 还包含了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如果用V表示企业价值;t表示取得报酬的具体时间;NCF表示第t年取得的企业报酬 (企业净现金流量) , i表示预计风险报酬率, 则企业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nt=1NCFt1 (1+i) t, 若假定企业持续经营, 即n→∞, 且每年的NCF相等, 则V=NCF/i, 由此可见, 企业总价值V与NCF成正比, 与i成反比。即企业价值与预期报酬成正比, 与预期风险成反比。由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报酬与风险是呈比例变动的, 所获得的报酬越大, 所冒的风险也就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因此, 企业的价值只有在其报酬与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一方面, 没有考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 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 其价值不同, 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 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 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 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 使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1.2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 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 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 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 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笔者认为, 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 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 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

2 衡量资本结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 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 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 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 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投资利润率-负债利率× (1-所得税率)

由上式可见, 当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 或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 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 借入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 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 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 股东收益下降, 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 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2.1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成本, 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 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 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因此, 企业在追求高投资报酬率时, 应注意投资报酬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

2.2 降低企业负债利率

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 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趋势时, 企业应选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 反之, 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 优化借款结构, 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四、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 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2.1 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 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 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 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 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 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恶化, 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 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 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 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 一般来说, 由于经济走出低谷, 市场供求趋旺, 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 利润水平不断上升, 此时, 企业应增加负债, 以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

2.2.2 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 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 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 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企业, 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由于这类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 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 利润稳中有升, 因此, 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以利用债务资金, 提高生产能力, 形成规模效益, 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企业, 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价格易于波动, 利润难以稳定, 因此, 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2.2.3 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 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 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 变现能力较强, 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 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2.2.4 预计的投资效益情况

如果预计投资效益好, 且该行业或产品处于上升时期, 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反之, 如果预计生产经营及效益将要下滑, 应适当减少负债, 缩减生产经营规模, 防止财务杠杆风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 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 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 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 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 , 对我国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基于结构特征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 篇4

基于结构特征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

提出了基于结构特征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卫星结构的对称性使得卫星的`一维距离像具有对称性,碎片结构的不对称性使得碎片的一维距离像不具有对称性,文中首先应用RELAX算法提取出目标的强散射中心的位置和幅度,然后根据模式匹配和对称性测度两种方法来检测强散射中心是否具有对称性,进而对卫星和碎片进行识别.经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该算法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别效果.

作 者:马君国 赵宏钟 李保国 MA Jun-guo ZHAO Hong-zhong LI Bao-guo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ATR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3 刊 名:现代雷达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RADAR 年,卷(期): 27(7) 分类号:V474.2 关键词:模式匹配   对称性测度   空间目标识别  

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错位 篇5

(一)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和资金规模方面基本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在给我国带来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其在行业投资结构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平衡性, 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 (表1)

表1反映了2004~2007年期间外商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数据, 其中制造业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重最大, 并且发展趋势稳定;其他比重较大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等短期利润回报率比较大的行业, 并且这些行业近几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迅速, 2007年所占比重高达16.73%;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倾向性还可以从外资投资行业偏向指数分析得到。 (表2)

(二) 我国引进外资的目标导向。

2007年我国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目录》明显表现出积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质量的意图。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 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 环境成本趋于上升, 依赖资源投入增加支撑的粗放型扩张模式难以持续。而且民众健康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也越来越强, 污染企业已难觅栖身之地, 企业的环保费用大幅增加。在这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的产业逐渐被压缩, 外商投资结构也面临调整压力, 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外商投资增长潜力大, 而高污染型产业的外商投资将被严格禁止, 高耗能的外商投资会受到更多限制。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到, 外商投资偏向度较高的行业多数是制造业中的成品加工业行业, 其中尤其以生活消费品行业居多, 反映了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向, 即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和巨大国内市场潜力的行业, 但这些行业多数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较低、甚至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但对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热水生产及供应业、矿产、能源开发行业、重工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偏向度明显偏低。而我国目前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主要是能源、交通、重要原料工业建设项目;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项目;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及节约能源和原料的新设备、新材料项目等。由此可见, 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存在很大程度的错位。

二、外商投资结构与我国引资目标发生错位原因分析

(一) 外商投资的动机、利益、经营目标等存在客观局限性。

外商来华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投资利润, 其投资的主要动机是看中中国的市场广阔、劳动力低廉和资源丰富, 这些都可以给其带来高额利润和市场份额。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主要是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投资回收快、投资利润率高的行业。中小型投资者通过投资消费品加工工业, 尽快获取短期高额利润;而少数跨国企业试图通过建立其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污染产业基地, 实现其劣势产业的转移。但跨国公司一般出于技术保密, 将关键技术留在本部, 而对外投资只限制在装配制作或销售部门;与此同时, 尽量扩大对外出口贸易, 而限制投资重化工业。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数据整理而来

(二) 我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轻工业投资而不利于重化工业投资。

与重工业相比, 轻工业需要投资较少, 能耗低, 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要求低, 区位选择余地大。此外, 轻工业品投资能够利用消费变化快的特点, 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合、更美观、更便宜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重工业需要能源多, 对交通运输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较高, 而且投资额大、能耗高且收益慢。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状况较差, 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即使投资了重化学工业, 其经营也比较困难。

三、改善错位状况的建议

(一) 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要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知识产权制度运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对促进外商在高新技术领域投资至关重要。因此, 对于涉及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和惩罚力度, 增强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信心。

(二)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进行行业转变。

避免外资过分集中于制造业, 减小经济风险。应该引导外资向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行业、环保行业等方面进行投资, 加快这些行业的改革发展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同时, 在这些领域要注意引入货币资本和引入先进技术、管理和高素质人才;鼓励高技术含量、高端生产制造环节、研发总部、运营总部等在中国落户。

(三) 加强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强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区域交通体系, 为引进国内外资金投资重工业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为运输其所需的大量能源提供便利进而使其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使外商对重工业投资的区域选择范围扩大。

参考文献

[1]石薇.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明森.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与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篇6

财务管理目标, 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 通过组织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 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一方面, 没有考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 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取得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 价值不同, 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 从而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 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 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 使企业的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 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 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 它是3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1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 第2类、第3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 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 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 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 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 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企业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 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 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一) MM理论的发展阶段

1、最初的MM理论 (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

最初的MM理论, 即由美国的ModigIiani和Miller (简称MM) 教授于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 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 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 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 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 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 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 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理论 (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

修正的MM理论, 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现,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 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 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 负债越多, 杠杆作用越明显, 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 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 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米勒模型理论。

米勒模型是米勒于1976年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报告中阐述的基本思想。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修正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 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 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 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 减少公司所得悦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 米勒模型又回到了最初的MM理论中。

4、权衡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 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 而只要运用负债经营, 就可能会发生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在考虑以上两项影响因素后, 运用负债企业的价值应按以下公式确定:运用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运用负债减税收益-财务拮据预期成本现值-代理成本预期现值。上式表明, 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 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 随着负债减税收益的增加, 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在负债减税利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即最佳的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二)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 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明确的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 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 而且, 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 要求的报酬率较低, 因此, 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在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负债筹资, 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响, 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 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 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 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在加大。这时, 企业投资者、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 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 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

虽然低于其他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 只有处于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 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 企业在筹资决策中, 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 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量资本结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 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投称为“杠杆资本结构”, 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 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投资利润率-负债利率× (l-所得税率)

由上式可见, 当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 或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时, 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 借入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 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 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 股东收益下降, 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 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成本, 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 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 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因此, 企业在追求高投资报酬率时, 应注意投资报酬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二是降低企业负债利率。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 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趋势时, 企业应选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 反之, 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挥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 优化借款结构, 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

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杆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 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 负债比例越高, 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 差额为负, 负债比例不宜过高, 以防普通股股东遭受更大的损失。企业负债比例应以多大为宜, 这固然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 除了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 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 经济周期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地增长, 也不会较长时间地衰退, 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 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 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 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 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 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 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 一般来说, 由于经济已走出低谷, 市场供求趋旺, 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 利润水平不断上升, 此时, 企业应增加负债, 以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

第二, 市场竞争环境因素。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 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 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 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企业, 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由于这类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 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 利润稳中有升, 因此, 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以利用债务资金, 提高生产能力, 形成规模效益, 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企业, 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价格易于波动, 利润难以稳定。因此, 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第三, 行业因素。不同的行业,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 其资金结构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 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 变现能力较强, 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 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篇7

财务管理目标, 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 通过组织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 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 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它是以一定期间企业所取得的报酬 (按净现金流量表示) , 按与取得该报酬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表示的。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 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 还包含了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与预期报酬成正比, 与预期风险成反比。由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报酬与风险是呈比例变动的, 所获得的报酬越大, 所冒的风险也就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因此, 企业的价值只有在其报酬与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一方面, 没有考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如果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 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 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 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 使企业的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1.2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 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 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 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 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但是, 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 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 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 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 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 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2 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 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 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2.1 MM理论的发展阶段

2.1.1 最初的MM理论 (无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最初的MM理论, 即由美国的M odigliani和M iller (简称MM) 教授于1958年6月份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认为, 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 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 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 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 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 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 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1.2 修正的MM理论 (含税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修正的MM理论, 是MM于1963年共同发表的另一篇与资本结构有关的论文中的基本思想。他们发现, 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由于负债的利息是免税支出, 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 而不断降低其资本成本, 负债越多, 杠杆作用越明显, 公司价值越大。当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近100%时, 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 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2.1.3 米勒模型理论

米勒模型是米勒于1976年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报告中阐述的基本思想。该模型用个人所得税对修正的MM理论进行了校正, 认为修正的MM理论高估了负债的好处, 实际上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个人从投资中所得的利息收入, 他们所交个人所得税的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 减少公司所得税的优惠大体相等。于是, 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论中去了。

2.1.4 权衡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 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 而只要运用负债经营, 就可能会发生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在考虑以上两项影响因素后, 运用负债企业的价值应按以下公式确定:运用负债企业价值=无负债企业价值+运用负债减税收益-财务拮据预期成本现值-代理成本预期现值上式表明, 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 使企业价值增大;但是, 随着负债减税收益的增加, 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在负债减税利益和负债产生的财务拮据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间保持平衡时, 才能够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即最佳的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2.2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 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负债筹资, 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 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 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 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 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 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 企业在筹资决策中, 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 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3 衡量资本结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 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 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 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 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是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

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 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 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3.1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 加速资金周转, 降低产品成本, 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 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 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因此, 企业在追求高投资报酬率时, 应注意投资报酬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

3.2 降低企业负债利率

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 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另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 优化借款结构, 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

4 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 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4.1 经济周期因素

一般而言, 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 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 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恶化, 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 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 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 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 一般来说, 由于经济走出低谷, 市场供求趋旺, 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 利润水平不断上升, 此时, 企业应增加负债, 以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

4.2 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 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企业, 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由于这类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 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 利润稳中有升, 因此, 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以利用债务资金, 提高生产能力, 形成规模效益, 巩固其垄断地位, 而对于一般竞争性企业, 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价格易于波动, 利润难以稳定, 因此, 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4.3 行业因素

不同的行业,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不同, 其资金结构相应也会有所差别。商品流通企业因主要是为了增加存货而筹资, 而存货的周转期较短, 变现能力较强, 所以其负债水平可以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需要大量科研经费、产品试制周期特别长的企业, 过多地利用债务资金显然是不适当的。

4.4 预计的投资效益情况

如果预计投资效益好, 且该行业或产品处于上升时期, 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反之, 如果预计生产经营及效益将要下滑, 应适当减少负债, 缩减生产经营规模, 防止财务杠杆风险。此外, 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负债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对经济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并富于进取精神, 喜欢冒风险的企业往往会安排比较高的负债比率;而那些对宏观经济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 或者一贯以稳健著称的企业, 则会只使用较少的债务资金。

摘要: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 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 , 对我国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价值,目标,理论,企业,利益,财务管理,负债,成本,资本结构,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王满.对企业负债经营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1997. (8) .

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 篇8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地位及其本质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公司治理结构是通过公司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建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 即谁参与治理, 现代治理结构认为, 企业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二是治理客体或者治理对象, 治理结构着重解决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关系, 尤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 为了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 每个利益相关者必须有监督、约束对方的权利, 必须分享资源配置的决策, 这些权利就是控制权;三是治理手段对法人治理结构来说, 要达到合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必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 如表决程序、利益分配程序、人事任免程序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

(二) 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运营中的地位及其本质

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的利用资源, 以便更好的实现公司的目标。但是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 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 还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遵循着不同的逻辑, 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角度来说, 前者可以称为“股东至上”模式, 后者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只是为股东的利益服务, 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或当事人的利益服务。在“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下, 股东是资本的所有者, 他们的地位是最高的, 因此, 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意愿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效率的保证。所以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股东们如何能设置一个最有效的并且可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的工作。但是,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再取决于出资人的物质资本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本, 股东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即包括员工在内的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 与其长期的合作, 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所以,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并且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来说, 这两种权利是相互对应的, 而这种双方或多方合作就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作为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的一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确定了公司的目标, 并且提供了实现运营的手段和方法, 而财务管理目标作为实现公司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理所当然也是由公司治理结构来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公司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 当公司治理结构发生调整、变化时, 也应当适时调整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否则财务运营机制就会产生问题, 产生不合理的现象, 从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行效率。而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给股东带来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 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 股东的财富是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来决定的, 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 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 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间接理解为股票价格的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 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因素和时间价值的存在, 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并将风险控制在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 协调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稳定股东的收益;第二,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关心职工的利益, 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 加强与债权人联系, 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 培养稳定可靠的资金供应者, 第四, 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 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显而易见, 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 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 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通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也间接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因此,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 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 特别是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

(一) 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1、公司治理结构为公司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构成基础环境

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系统中一个占据着十分重要而又特殊地位的子系统, 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 对公司任何一方面的管理都不可能像财务管理一样全面的掌握公司的投入和产出。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分配等环节, 因此, 公司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 它直接表现为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 表现为财务管理活动中主体要素对客体要素的主观行为, 它要求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主体要素应按照既定的目标对客体要素实施控制和运作。

2、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管理系统结构及其主体要素的决定因素

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指由谁来行使企业的财务活动管理权, 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下, 公司治理结构的权益主体应是多元的, 不仅包括股东、还应包括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客户和政府等与公司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者。而这些权益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 必然是借助企业的财务活动来实现的, 这就决定了公司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要素, 应由公司治理结构的权益主体即:“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因此, 应依据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将财务管理活动的主体要素分别赋予股东大会、董事会、专业财务经理、企业职工进行内部治理;由银行、政府为代表进行外部治理, 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影响和控制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内外两个主体要素之间既要彼此独立、相互制衡, 又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从而保证在不断的信息与物质的交换中, 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得以实现, 并使财务管理系统得以健康、高效的发展。

(二)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其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从各国公司治理的现状来看, 公司治理是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统一, 其中内部治理在一定情况下构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 而外部治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了对公司的治理目标。因此分析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的现状, 应该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 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反映, 即:决策机制的有效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治理比一般的国有企业要完善的多, 但在上述三个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1) 国有股“一股独大”, 所有者代表严重缺位的情况下,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不少股东大会的实际职权非常有限, 并有被削弱和趋于形式化的倾向, 因此作为股权资本主体的政府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2) 经营者激励与约束不相容, 既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 也缺乏有效的控制。由于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监督弱化, 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多的通过在职消费等形式, 来扩大自己的实际福利水平, 如更大的住房、私人用车、利用公款吃喝、娱乐、旅游等。

第二, 外部治理的有效性, 可以通过对企业外部竞争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外部治理的有效性受到竞争性外部市场如:信贷市场, 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发展的约束。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我国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如:经理市场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形成、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兼并机制和破产机制尚未完善起来等等。

总之, 当前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在内部治理上, 没有真正的体现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内涵的运作机制, 相反却带有更多行政化的运作方式。在外部治理上, 由于外部竞争性市场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造成外部治理机制的虚化, 外部对管理层没有压力, 内部也没有动力改善公司经营。因此, 可以说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应该说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 具有显著的“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特征, 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 为了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 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 与政府进行博弈, 其结果造成了国有资产在评估中、在关联交易中、在决策中甚至在破产中大量流失, 严重的损害了包括国家和个人在内的投资者的利益。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由于受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特殊性的影响, 在财务决策的方法和程序、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确定、投资决策、股利分配以及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上都表现出独有的活动形式。

2、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1)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对公司融资方式、资本结构确定的影响

我国公司目前的现状, 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上具有逆国际企业潮流而动的特殊性。而且, 我国国有企业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是负债率较高, 例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 1994年国有企业包括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在内的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 这一比率除了低于日本以外, 高于其他发达国家。1996年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5.1%, 1997年年末资产负债率64.82%, 而流动资产负债率则达到了100%以上。同时,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不尽相同, 1997年大、中、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1%、72.2%和72.8%;轻工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1.42%, 重工业为62.66%。可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中小企业高于大型企业, 轻工业高于重工业。总之, 我国在转轨期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 导致一般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既不同于英国、美国;也不同于日本和德国, 而是从总体上呈现出内源融资严重不足, 外源融资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显然与我国信贷市场的信贷软约束有关, 具体表现在:第一, 对企业与非金融机构之间商业往来而形成的商业信用几乎无约束可言, 廉价的信用使得欠款人有恃无恐;第二, 银行作为企业的最大的债权人, 在软信贷的压力下, 对企业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并不能真正的发挥对企业财务活动控制的作用, 同时银行由于自身也产权不明晰, 因而根本也没有动力监督企业, 结果造成银行大量贷款无法收回, 企业的赖账行为与银行的高不良资产并存, 致使以银行为中心的外部财务监督体系根本无法起到作用。但是一旦企业转为国有控股的上市股份制企业之后, 这种情形又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年末资产负债率1996年为53.53%, 1997年为48.27%, 1998年为47%, 1999年为46.23%, 大大低于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而且还在逐年降低, 这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外源筹资的顺序与发达国家的融资顺序是完全不一致的, 西方国家一般遵循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的融资顺序, 而我国上市公司则对股票融资具有很强的偏好, 这种现象正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在融资选择上的一种反映,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所呈现出的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使经营者认为在日常经营中, 无论是国家大股东、法人股还是作为中小股东的散户, 对自己都难以进行控制和约束;与此同时在我国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 公司债券市场却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企业债券的市场容量太小, 最大不过三四百亿的规模, 而且二级市场发展不足, 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 公司通过债券筹资所获得的资本优势不明显, 限制了有条件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债券融资, 因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内部的不平衡, 而且也限制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实现约束、激励财务经理, 降低股权代理成本的目的。

(2)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对公司利润分配活动的影响

当前, 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分配, 最能说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 利润分配活动的规律。首先, 我国股份制企业股利分配的方式, 一般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以及负债股利等方式。由于我国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决定了中小股东的“用脚投票”对经营者不起作用, 因此, 资本市场难以发挥从外部治理公司的作用。

(3)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对公司财务决策机制的影响

我国公司目前的现状, 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策机制尚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在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下, 股东大会应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拥有对公司的最终决定权, 但据中国证券报的调查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只有16%投资者曾参加过股东大会, 2%的投资者是委托他人参加的, 而高达82%的投资者没有参加过股东大会。由于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少, 股东大会实际上在公司决策中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在对“由谁制定公司发展战略”问题的调查中, 50.3%的人选择由董事会负责, 44.1%的人选择由经理负责, 而选择股东大会的人只占5.6%, 选择大股东的则更少只有2.5%, 可见我国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相当严重, 甚至还有经理层越权的现象, 显然我国公司制企业最高决策机关的异位, 必然要波及财务决策。董事会、总经理在重大投资、融资、财务预决算决策权、利润分配、重大资产处置等本属股东大会的重大财务决策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进一步研究

课程目标结构 篇9

河流健康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水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变量,维持和恢复河流健康必须考虑河流水流流态的巨大影响[1]。认为生活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依靠主要由水流决定的生境条件而生存,而水流条件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可能很大,形成了各种持续动态变化的河流生境。在几百到几千年的演化过程中,河流物种已经适应了河水自然涨落变化所形成的生境,并可以通过河流水流的自然变化而得以满足,河流系统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流的天然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模拟自然水流条件才是保护和修复河流健康的最佳方式。

基于维持下泄径流尽可能贴近于天然径流序列这一想法,很多学者提出了表征天然径流序列特征的指标体系[2,3,4,5,6],但如何将这一想法付诸实施,如何将指标评价体系转化为指导水库运行的具体目标仍罕有研究。本文提出结构化生态目标,即将表征天然径流的指标序列通过数学方法整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其他与水库目标相协调,指导水库运行中不断寻求经济与生态的最佳结合点。

1 生态目标选取

水库生态调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善下泄水流条件,恢复河流生态水文联系,保障生态系统健康。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了解水流条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响应机理,同时提出兼具可行性的生态控制目标。目前有关生态控制目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需水领域,以水文学方法和水力学方法居多[7],且多以基流形式给出,缺乏对生态需水过程的形态表现。本文根据文献[8]中对河流生态需水结构目标的分析,将黄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如表1)作为生态水文调控因子。通过长期指标、年内变化、高低流量、涨落指标、极值指标、发生时间和大小洪水等7个方面来表征河流年内的流量变化特征,并调控河流生态水文系统的健康状态。

中度干扰假说(IDH)表明个体分布中中等扰动的是最高的,过高、过低的扰动频率则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在那些经历过频率极值的地区扰动会更为明显[9]。太强的扰动可能会排斥分类以致减少物种多样性;同时,只有轻微的扰动才能促进竞争,因为只有适应性强的有能力生存下来。实际上,定期的干扰(洪水、干旱、温度变化等)是抵御外来物种的关键。诸如洪水、干旱等水文事件可以被认为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水文事件的频率强烈影响了生物的物理栖息地和地理生态条件。扰动水平可以通过生态水文指标来反映[9]。在天然的水流条件下,统计每年发生低流量事件的频率,发现不同发生次数对应的频率不同,基本呈近似的正态分布。以图1为例,可知发生41~45次低流量事件的频率较高,而大于45或小于41的频率相对较低。这样一个天然流态的水文特征是与中度干扰假说的观点相符的。因此,可将这一概念用到河流管理领域来表征河流生态水流流态,即对于每一个生态水文指标,他们的中等取值范围可以被设定为一个河流管理目标。而比设定目标高或者低的值尽管也能被接受,但对水生态系统来说,可认为它是不理想的。

2 基于结构目标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的建立

结合前面的水文改变指标,可将上面的思路目标化:即通过分析无人类干扰的历史径流序列,将获取的水文变化的中等范围认定为最期望的河流生态管理目标。如果水文变化的过高、过低,则降低期望等级。满意程度通过模糊方法确定。生态水文指标模糊化后,生态水文指标中等范围的隶属度接近1,隶属度由中间向高低两端逐渐减小。生态需水目标:选取水文变化指标的加权隶属度最大作为优化目标,并根据已有的水库调度研究成果及经验,设定约束条件中实现对下游供需平衡、防洪要求、环境稀释需水和冲沙问题的满足[10]。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如下:

目标函数:

式中:S为水文变化指标的加权隶属度;index(i)表示第i个指标值;IHA指水文变化指标统计;Q(t)指坝址处的天然流量或水库下泄流量;αi为各指标的加权权重,可取等比例赋值或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获得;Fuzzy表示模糊化获得隶属函数,即模糊数结合高斯曲线隶属度函数[9]:

[ΗS2]μ(x)=e(x-m)22σ2(2)

式中:μ为生态水文指标的隶属度值;mσ2分别表示历史指标的均值和方差。

人类需水目标:人类需水在时间、空间、功能等方面是变化的,水库的运行也是多元的。一般要满足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输沙等任务,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问题[11]。然而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生态功能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生态需水没有作为水库的功能而被重视起来,出现了人与生态抢水的尴尬局面。

人类需水的目标主要是利用可用的河流水资源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根据水库实际运行情况,我们采用设定水库的工作周期为365 d,泄流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其次为灌溉、发电,并相机冲沙。而防洪任务则直接设置为强约束,在模型中运行。因此可设定缺水率最小和发电量最大作为模型的人类需水目标。

式中:第一部分为缺水量;i为供水子系统的编号;QR(i,t)为第i个子系统的需水量;t为计算时段,t=1,2,…,T;θ(t)为t时段缺水判别系数,当Q(t)-i=1ΝQR(i,t)<0θ(t)为1,当Q(t)-i=1ΝQR(i,t)>0θ(t)为0。第二部分为总发电量;N(t)为t时段的平均出力;αβ表示权重因子,文中取平均值,即1/3。

约束条件:

水库水量平衡约束:

Vt+1=Vt+(Qnatur-Qloss-Qt-St)Τt(4)

水位约束:

ΖminΖtΖmax(5)

水轮机最大过机流量约束:

QtQmax(6)

下游综合用水量约束:

QdownQt+St(7)

电站出力约束:

ΝminΝtΝmax(8)

其他约束:各电站库容曲线约束、出力限制约束、非负约束等。

式中:VtVt+1分别为时段初、末的水库蓄水量; QnaturQloss分别为水库坝址处各日天然流量、水库各日蒸发渗漏损失量;Zmin、ZtZmax分别为第t时段水库最低水位限制、时段末水库水位、第t时段水库最高水位限制;QtQmax分别为水电站的日平均发电流量和水轮机组的最大过机流量;Qdown为第t时段水库综合利用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包括发电、航运、供水、水库及下游河道的排沙流量和河道生态需水流量等;St为时段弃水流量;Nmin、NtNmax分别为水电站的保证出力、时段平均出力和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3 求解方法

在基于结构目标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中,指标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在具体的调控措施上很难明确或实施,因此采用动态规划、POA、大系统分解协调、粒子群等优化算法通过调控具体的操作因子而进行寻优对此模型是不适用的。鉴于此种情况,模型求解采用遗传算法来进行,通过变异操作来代替操作因子进行迭代寻优,以获得优化的计算效果。模型涉及人类需求目标和生态需求目标两项,在多目标问题的处理上,可以选加权组合的方式,耦合成一个目标来求解。由于模型进行的是日调度,算法中染色体的基因数将达到366个,计算维数大。为了能够快速寻优、缩短时间,必须对初始值做较合适的设定,以减少寻优的难度。本文拟选基于流量目标模型的计算结果[8]作为结构目标计算的初始解,以便缩短计算时间。具体计算流程如图2所示。

4 实例计算

本文以刘家峡水库为例,设置兰州断面为控制断面,河口镇站为监测断面,水文数据采用1992-1993年。具体计算过程:①根据刘家峡坝址处的天然日流量过程(可近似由74年以前小川站的日径流过程代替),统计各指标的分布函数,并标准化,使生态目标具有可累加性。②以循化、红旗、冯家台三站1992-1993水文年日径流资料作为刘家峡的入库径流,1 710 m起调,带入基于结构目标的水库生态日调度模型,采用十进制代码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其中,染色体与水库库容值相对应,适应度值与模型中人类需求和生态需求的综合值(目标耦合权重取7∶3)相对应。

刘家峡下游需水过程线:根据以往的刘家峡水库调度运行经验及下游的实际用水情况,经各相关利益方协调,确定兰州断面各月控制流量采用表2中的成果并以此作为基本的用水方案。

m3/s

取遗传算法的相关参数:种群长度pop=366;选择概率Ps=0.8;交叉概率Pc=0.6;变异概率Pm=0.004;种群数M=20。计算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构化模型中,人类需求与生态需水按7:3赋权,计算得到刘家峡供水破坏率8.6%,兰州断面生态破坏率为0.27%,即只有一天破坏,河口镇断面的生态破坏率9.0%。由于兰州断面的综合利用水量远大于生态环境需水,在模型计算的结果上兰州断面生态保护体现不显著。兰州断面的生态破坏率为0.27,而河口镇断面受下游用水单位引水的影响断面生态流量不能完全满足,有9%的时间发生了破坏。其他兴利指标表现较好,这主要是由于水库入流采用了龙羊峡下游站循化站的流量,在入流中已包含了龙羊峡对下游用水的补偿作用,因此刘家峡调节后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5 与流量目标模型的结果对比

为了分析结构目标与流量目标在调度之后所产生的变化,本文以刘家峡为对象,对基于流量和结构目标的水库日调度模型分别进行了求解。由表4可见,由于在结构目标的日调度中,采用了流量目标的调度结果作为其初始调度线,因此计算结果与流量目标日调度结果比较相近,保证出力与发电量基本无变化,生态破坏率和供水破坏率有微增,这主要是由于结构目标更强调特征水流,包括极枯和低流量,因此在以最小流量为基础设定的生态破坏率指标中则体现出增大的趋势。不过由于指标数多且所占比重较小,在模型计算结果的反应上并不明显。在水文过程变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非汛期的低流量次数与延时和逆转次数上。

对比发现,流量目标更倾向于对设定的生态要求的满足,而结构目标则依据设定的权重的大小,决定泄流贴近于天然水流状态的程度。由于兰州断面的综合用水要求较高,泄流更多的反映了综合用水的要求,而对生态径流过程的表征不明显。

6 结 语

水库生态调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涉及水文学、河流动力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复杂性。其中生态控制目标的获取是水库生态调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控制目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需水领域,且多以流量形式表征,缺乏对生态系统细节过程的描述,如水流形态、极值变化、洪水脉冲等。开展基于结构目标的生态调度,可加强对特征水流的补充和实现,通过权重设置上的差异,可针对不同河流断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时段差异化调节。不过受社会经济体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多承担有发电、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任务。因此在考虑发挥水库生态效应的同时,必须做好与其他目标的协调,对不同用水进行多时间尺度耦合,建立分时段和区段的优先功能原则,进而形成一套多功能、多对象、多尺度的特征水流生成技术。

摘要:传统水库生态调度中生态需水目标多采用基流方式,缺乏生物对天然水流形态和特征响应方面的信息,以致生态目标对生态系统需求的表征不够全面。因此,基于天然水流表征体系开展水库生态调度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基于黄河生态水文指标体系,提出了表征河流天然水流形态的结构化生态管理目标,并将该目标引入模型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结构目标的水库生态调度模型,提出求解方法。通过实例研究发现,结构目标模型结果与流量目标相比,供水破坏率、生态破坏率有所增加,RVA改变度有所减少,保证出力与发电量变化甚微。可见,基于结构目标开展生态调度对恢复河流天然水流特征是可行的,且对水库原有的兴利指标影响较小。结构化目标中不同因子的权重关系对生态调度的效果影响较大,对不同河流或河段进行分时段差异化调节将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生态调度,数学模型,黄河,结构目标

参考文献

[1]Poff N L,Allan J D,Bain M B,et al.The natural flow regime:a new paradigm for riverin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J].Bio-Science.1997,47:769-784.

[2]Growns J,Marsh N.Characterization of flow in regulated andunregulated streams in eastern Australia[R].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Freshwater Ecology Technical Report,Septem-ber 2000:1-66.

[3]Olden J D,Poff N L.Redundancy and the choice of hydrologic in-dices for characterizing stream flow regimes[J].River Researchand Applications.2003,19:101-121.

[4]Suen Jian-Ping,Herrick E E,Eheart J W.Eco-hydrologic indica-tors for rivers of northern Taiwan[C]∥ASCE/EWRI World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ngress,Salt Lake City,USA,2004.

[5]徐天宝.河流生态水文指标体系及其在长江中上游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

[6]Armbruster J T.An infiltration index useful in estimating low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basins[J].Journal of Research,1976,4(5):533-538.

[7]王西芹.河流生态需水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4-47.

[8]张洪波.黄河干流生态水文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9]Suen Jian-ping,Eheart J W.Reservoir management to balance e-cosystem and human needs:In corporating the paradigm of the ec-ological flow regime[J].Water Resource Research,2006,42(3):417-422.

[10]舒丹丹,马细霞,涂莹.生态友好型水库调度模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37-39.

上一篇:网络可靠度下一篇:文化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