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2024-11-07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共12篇)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1

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加强课程领导,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是宝山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是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校训。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践行这一校训呢?我们的选择就是:提升课程领导力,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一、积极主动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提升学校干部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解、规划、执行和评价的能力。学校领导和教师持有怎样的课程观,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所以,提升学校干部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学校通过专家讲座、个人自学、集体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验,良好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教师执行的课程;而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挖掘学校办学资源、推进教育民主、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根本措施。通过学习,我们树立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校长必须承担起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责任。

而校本课程则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它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关注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二、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精心规划学校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的载体,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我们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就必须做到在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发、运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因此,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编制了既严格实施国家课程,又能有效保证校本课程发展的课程计划。

1. 德育课程求深度

我校以“知礼明理敬礼重义”为核心,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我校成立了礼仪教研组,组织编写了“高境一中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此课程通过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促进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目前,该课程已经在我校多个年级开设。该课程在前不久也和我校的另一门德育校本课程“高境一中民防”课程被评为宝山区中学优秀校本课程,并参加了上海市校本课程的展示活动。

2. 打造品牌特色课程

我校的品牌特色课程是“管乐”课程,我们坚持该课程的正确导向:不在于培养艺术尖子,而在于普及艺术修养,让学生掌握艺术特长,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1)普及为主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完全中学,招收的学生受到区域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从初中部招收来的特色班学生管乐基础几乎为零。我校从零起步,在初中、高中每个年级设置一个管乐特色班,每个初中年级成立一个管乐班队,在此基础上组建校级层面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形成了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梯队型自主培养模式。

我校将每周的管乐课程直接排入教学课表并且分成三个类别,分别是基础训练课、年级合排课和管乐专业课。初中年级每周6课时,高中年级每周4课时,校队学生每周8个课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基础训练为依托,专业指导作保障,通过合奏训练逐步提高的管乐课程体系。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我校的校本课程,打造了特色课程体系。

(2)注重提高

随着我校综合楼的新建和改建工程的完成,目前我校管乐课程所拥有的硬件条件已日臻完善。我校拥有管乐专业琴房11间,一个可容纳近百人的专业排练厅,一个可容纳三百多位观众具有专业水准的剧场,一间专业舞蹈房和一个室内体育馆。这些专业场所的建设为保障特色班学生的管乐专业教学和行进管乐队的训练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管乐的决心和信心。我校每年还定期添置必要的大型乐器(如大号、打击乐器等)。近年来,为不断发展学校行进管乐项目,还添置了不少用于行进管乐表演的专业乐器,为我校行进管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上海的中学生管乐队主要都是室内(交响)管乐队,而青少年行进管乐队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也是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新颖的管乐表演形式。我校从2005年起成立了上海市首支中学生行进管乐队。校行进管乐队还于2011年5月在上海市学生音乐节行进吹奏乐专场比赛中获得金奖。与其他管乐表演形式相比,行进管乐更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也更需要队员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对青少年的体能锻炼和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行进管乐队的建设和管理,从行进管乐、室内管乐、爵士乐等多方面拓展管乐演奏形式,丰富和提升整个学校管乐教育的层次和水准。

为了把特色课程同样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我校设立了从校长室,到艺术总监,再到专业教师及班主任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我们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并通过教代会确立了教师奖励机制,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中推行“乐队首席管理制”和“管乐团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乐队首席由学生自行竞聘,然后成立学生自管会共同参与管乐团队的学习管理。这些激励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锻炼和培养特色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我校从制度上保证管乐课程教学有时间、有场地、有人员、有纪律,使管乐教学管理既能融入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又能独立有序地开展。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2

近几年来,我校教职工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师培养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教委颁发的《中等师范学校德育教育大纲》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狠抓中师生行为规范教育和两个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五爱”教育,形成了尊师重教、文明守纪、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浓厚氛围,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行为规范上花力气

二、在“三自”能力上下功夫

学生的“三自”能力是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好坏是衡量德育工作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三自”能力则是实现中师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把德育工作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在贯彻落实《规范》和《守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的工作力度,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具体做法:一是由学生会派出值勤组,负责检查饭场秩序和两操、自习的出勤情况,一天一总结,每周一评比。通过检查,饭场秩序井然,改变了原来买饭一窝蜂、剩饭到处扔的局面;两操动作整齐划一,克服了出操懒、散、慢的习气;自习课,室内鸦雀无声,安心自修学习。二是由学生会负责安排检查教室、寝室、环境卫生和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每周评比一次,评出名次,颁发卫生循环红旗。三是学生会宣传部负责管理广播通讯工作,从投稿、审稿、定稿到广播完全由学生负责,并制定了广播员和通讯员工作制度,对学校的热点新闻、典型事迹及时给予采访、通报、表扬。四是由学生会学习部负责组织文学社活动,出版各种刊物、手抄报。近年来共出版“颖河”刊物5期181篇文章,不少文章在国家、盛地、市报纸、杂志上发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三、在育人渠道上搞改革

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我们改过去的空洞说教为实践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真正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形成一个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具体做法:

一是在坚定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实行分阶段、有层次的“定向”、“志向”和“去向”教育,所谓“定向”教育,就是在新生入校以后,学生选择了“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要向学生介绍校史、校貌和作为一个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必须完成的学业,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所谓“志向”教育,就是在“定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五爱”教育,使学生进一 步坚定专业思想,立志投身于党的基础教育事业,从而激发师范生为建设祖国培育四化建设人才的学习积极性。所谓“去向”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之前所进行的为改变家乡面貌到家乡去、到农村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扎根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确国家的强盛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进一步坚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二是利用清明节扫墓活动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时间、抓住时间、利用时间。

三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管理好、效益高的工厂企业参观,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责任感,主动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四 是邀请在教育战线上或其它行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我校毕业生或上级领导来我校毕业生或上级领导来我校召开报告会、座谈会,进行人生观教育和坚定专业思想教育。五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如举办“爱我界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了解历史,把握今天,挑战未来”、“人生、理想、路标”的讨论会、演讲会和主题班会;举办以献爱心倡奉献为主题的`“雷锋杯”征文,结合军训举办“爱我中华、爱我国防”征文,讴歌人民教师的“光荣杯”征文等比赛;举办“红五月演唱会”、“迎新年庆元旦联欢晚会”、“卡拉OK演唱会”、“毛主席诗词演唱会”等,在校园里奏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四、在奉献精神上做文章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3

1.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其适用范围可以遍及工商管理、财会等领域的各个专业。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网络媒介和硬件教学设施,学生以分组对抗的方式体会一个工业制造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并能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作出理性决策思考。了解企业竞争过程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以及团队合作的意义。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在教学方法上既不同于过去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也有别于近些年来较流行的案例教学方式,是现在在国际上广受肯定的模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利用专用的实训教室、网络资源以及该课程的专用教学用具、学生手册、销售订单等设施,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企业,每个学生都被任命为企业中的一个职位,并在整个实训中完成该职位的使命。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自己作出经营决策、面对困难也要自己分析解决。同时,在学生的经营过程中,也可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况,设计经营方式。

而这门课程的最大优点则在于在学生每一年的经营后,软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经营情况给出分数,而教师的理论讲解正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经营情况,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用学生的实践引出理论,用理论在引导学生实践。

2.教学改革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能够有效的实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实训中,以学生的操作为教学核心,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又让学生在合作中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可以有效的掌握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学生的成绩也是根据实际经营系统生成的,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训效果。

“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先讲述理论和原理,再引入一个或多个案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其意在“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的特点在于理论先行,用事实证明理论的正确,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弊端。学生对一个纯粹的理论会感到生涩、枯燥,引入案例虽然可以让这种枯燥感得以缓解,但案例中的那些企业本身和学生也有距离感,因此学生还是不能深刻的理解一个企业为何成功,又缘何失败。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则更是无法体现其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

企业沙盘模拟实训的教学方式在于把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运作,提炼成一个实物模拟,让学生在这个模型上进行实际演练、对抗,由学生自己组建团队、自己做出经营决策、经营中出现可错误和困难也要自己分析解决。在学生的经营过程中,他们根据团队的经营理念,做出采购决策、生产计划安排、销售方式选择、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思考、保证现金流的健康运转等等关于企业经营全流程决策。

而这门课程的最大优点则在于在学生每一年的经营后,软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经营情况给出分数,而这个分数的形成是学生全面经营情形的体现(包括市场份额、股东回报、客户满意度,成本控制、现金流控制等等)。接下来,就是教师对经营过程进行理论提炼,从学生组建的团队对人力资源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第一年操作的结果,分析企业经营的本质;根据第二年操作的结果介绍战略管理的核心意义以及盈亏平衡点的分析;从第三年操作的操作向学生阐述全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意义;根据第四年操作的情况,向学生讲述运营管理的原理及生产排程的方法;再结合第五年的操作,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成功的作用及岗位胜任度评价;在第六年操作结束后,对学生的总体经营效果做整体评价点评,并由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做出自我总结和理性思考。

上述提到的教师理论讲解内容正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就是我说的这门课程有别于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处。因此把这门课程成为一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用学生的实践引出理论,再用理论引导学生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就在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能力,通过企业沙盘模拟训练,学生在经营对抗中边动手、边动脑,在实践后接受理论,然后,又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因此,这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方式变革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有积极意义的。

“化零为整”的学习方法:企业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往往安排在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之后,这样安排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来一种“化零为整”的感受。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工商管理、财会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会为学生安排很多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品采购等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从一个特定角度去展现企业经营的局部现状,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是,学生即便掌握了每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该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更不理解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的联系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但在完成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进行企业沙盘模拟实训,学生便可以将这些课程整合到一起,起到了“化零为整”的作用。由于企业沙盘模拟是在一个沙盘模型上模拟一个制造型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以及收回货款的整个流程,并需要学生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战略思考,同时,每年的经营过程和结果需要反应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三个重要的财务报表中。整个这个生产经营流程是对学生各门专业理论课的有效运用和检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树木”进入“森林”,对企业运营的全部流程有了系统化的认识。

3.企业沙盘模拟对高职教育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看,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而是要从工作岗位的任务出发学习理论知识。同时,高职教育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做出理性思考的专业技能。以这样的目标为出发点,企业沙盘模拟实训恰好能实现对学生的理论培养,也可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沙盘模拟实训是“高等”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经管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既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而在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中,学生是自己动手组建团队,自己安排生产排程,做出采购计划,也是自己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宣传,更是自己对资金流进行管理,这些实践工作任务都是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碰到的。在对企业全部经营流程进行模拟之后,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会显露无遗,这些个性与学生的职业偏好和岗位胜任度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学生通过沙盘实训能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方向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纵上所述,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在沙盘模拟培训中学生得到的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而是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

参考文献

[1]风巍,周文芳.ERP企业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0

[2]刘勇,郭科,彭蓉.把“市场”建在实验室把“企业”交给学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3

[3]元文会.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5.03

[4]崔玲珑.ERP沙盘模拟教学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26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4

一、夸美纽斯自然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学校体育课程目标

夸美纽斯关于对“自然”的理解与其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而对于“自然”内涵的理解也就成为理解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把钥匙。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 “自然”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 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其二, 人发展的种子即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存在人自身, 所以人的发展就属于一种内源性的发展。其三, “自然”还指人的一种合自然性, 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人的身心追求一种和谐的发展, 这是人的一种天性。正是由于身心和谐是人的基木特性, 遂使得普遍的人类教育成为可能, 通过建立学校教育体系, 向人类提供一种周全的教育便成为可能和必要的事情。人类的心性或性格虽然表现出差别, 但这种追求身心和谐的天性是一致的。 其四, “自然”还指一种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使得一切青年都能在此受到教育;青少年在该体系内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教育作为生活的预备, 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我们从夸美纽斯“自然”的教育思想来看, 它首先指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 同时, 也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其次,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 人自身存在学问、德行和虔信的潜能, 在符合自然秩序的教育体系中, 学生在该体系内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内容;教育是作为生活的准备。因此, 这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及内容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和深刻启示。

1.设立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程目标。

夸美纽斯指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 因此, 各级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纵向上的层次划分, 并确定不同层次的达成度, 同时注意各层次上的衔接, 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生长与发展, 进而提高其健康水平。

2.体育课程目标的建构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他认为, 教育要适应自然。在德育方面, 他提出的品德教育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德行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 它还是我们行为的整个倾向和思想品德。至于虔信, 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内心的崇拜。因为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全方位的, 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深刻的内涵。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不仅仅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 还内在包含德、智、美育的观点。因此, 体育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时要运用现代体育道德价值观, 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振奋民族精神, 有助于培养集体观念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 有助于形成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 有助于形成勇敢、无畏的道德品质。品德体现在知识和个性品质两个方面, 因而可以归结为知识和心理的课程目标, 但思想品德对社会和个人的特殊地位, 使得有必要把它作为独立的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品德方面的目标包括:通过体育锻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关注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课程必须配合育人总目标, 把体育与品德教育, 与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与磨练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意志和提高能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起来, 使体育课程丰富多彩。

3.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更关注个人的价值取向。

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身心追求一种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一种天性。并且通过人身心和谐的发展使得普遍的人类教育成为可能, 通过学校教育向人类提供一种周全的教育。因此, 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学生个人和谐的发展, 即个性的发展。通过学校体育课程, 充分挖掘和实现学生的运动潜能;通过运动表现自我, 发展社交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获得社会感、责任感、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 既不能只从学生个人本位出发, 也不能只从国家本位出发, 更不能只从学科本位出发, 而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但是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更关注个人的价值取向, 同时兼顾国家价值取向和学科价值取向。课程目标既要符合我国的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 把时代性与民族性、继承性结合起来, 还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服务;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程培养的学生, 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夸美纽斯自然教育思想与体育课程内容

夸美纽斯把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学问、德行、虔信。“在夸美纽斯看来, 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学问, 即关于一切事物的广博的知识。还要包括德行和恰当的道德。”学问、德行、虔信作为教育内容的三大部分, 其中涉及人的精神领域, 即用宗教改造人和塑造人的精神追求, 或者说是一种人生信仰。他将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新精神。这三者在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而且这三种元素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核心, 体育课程内容要有“学问”, 即包含丰富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同时, 学校体育要配合育人总目标, 把体育与品德教育、美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通过体育课程, 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方面的进步。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原则。

1.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从日本、美国等一些体育先进国家的体育课程目标着, 无不将增进学生的健康摆在首要的地位。但体育课程的多目标要求决定了体育课程内容要综合化、多样化。以增进健康为核心, 从体育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出发选择体育的方法和手段, 是各国课程设置的共同点。美国体育课的内容除一般的运动项目和游戏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水上运动、探险运动及其他室外活动等。日本中学体育课程必修课的项目只是体操, 其余都为选修内容。各国还重视民族体育的开展, 如日本的柔道、相扑;美国的民间舞蹈、高尔夫球等。 因此, 我国的体育课程为了适应增进学生健康的需要, 也为了满足不同的地域、风俗、能力、基础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 近十几年来, 课程内容增加了休闲体育, 如射箭、网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课程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异等, 变得丰富和多样。

2.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 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设置, 必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运动性, 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育文化素养得到增强和提高。

3.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

发展个性的体育观念, 反对体育的统一化, 坚持体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因此, 体育教材既要有统一性, 又要弹性化, 以适应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总之, 从夸美纽斯自然教育思想看, 现代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有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及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使选择课程内容更加适合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研究, 可以看出,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理念, 结合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构建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而又具有时代性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学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

[4]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J].教育史研究, 1991 (1) .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5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之谈

摘要:国际商务单证贯穿着每一笔国际贸易的过程,例如货物的商检、保险、运输、交付、结算等。商务单证人员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中急需的一种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该课程的理想培训对象。本文结合商务单证的特点及所需条件分析、对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及对现阶段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单证”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有所收获。

关键词:商务单证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商务单证的专业地位:

商务单证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须课程、专业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各种商务活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刘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商务单证缮制就是属于该要求和该技能中的一个,是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商务单证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概念。内容丰富,知识广阔。内容涉及到了进出口中的各个领域,为其后的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单证课程就是承接《国际贸易实务》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课程。它的内容只是《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个节选,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其无后续课程。

人才培养目标

为什么商务英语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商务单证课程?

1、国际环境

首先,世界在越来越开放,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营中,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不断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市场地位于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外贸和“三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国际贸易业务发生。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环节众多、手续复杂,各国的法律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相对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贸易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并以单据为中心,结算方式相对集中于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如 INCOTERMS 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 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CRU 522(《托收统一规则》)等(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这些规则和惯例经过长期的实践,已为大多数国家的公司和银行所遵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人去学习这种规则,对防范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安全收取外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培养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单证的缮制方法以及处理和解决因单据买卖所涉及到的纠纷等的贸易知识。

2、专业需求

要学习、运用和缮制商务单证,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并且是商务英语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缮制商务单据。只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普遍具备这一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学习一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技能,成为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的专业人才。

无论从大的国际环境到小的专业要求,从为国家创收外汇到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都要求我们开设好该课程,学生必须学习好该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适应在进出口贸易公司、银行、船运公司等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单证制作、单据买卖等方面的工作。教材的选用

要完成以上的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就如一名好的导游,能引导老师和学生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感觉。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姚大伟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江舟子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结算单据》等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对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使用的单证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如信用证、贸易术语等。

但是,对于各种商务单证的缮制方法、有关单据买卖的国际规则没有详细系统的学习,学生对单据的缮制没有亲身所见,对有关的贸易规则也无法理解和运用。

另外,要学好该门课程,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单证的缮制没有60分,也没有90分,只有100分,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字母都要求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只有百分百的严谨才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

教学方法

商务单证的缮制是一项要求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能有任何的差错,必须百分百的准确。本门课程操作性非常强,因此以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解理论、实践巩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总结深化为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与实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要是对理论进行精辟的讲解。要求做到深入浅出,易懂易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总是枯燥的,是难于理解的,并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社会各方资源为教学所用,这时便使用了实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商业发票时,我拿出了某进出口公司制作的某商品的商业发票。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再联系教师的理论精讲,既学得轻松,也记得牢固。

(2)实践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

实践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才能理解理论、使用理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这又需要有任务去驱使,使学生细致的、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缮制单据时,学生根据教师开出的信用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完成任务。

课程特色

商务单证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单证缮制课程,它还涉及到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规则、各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作为单证人员我们还必须要对个别国家的一些特殊规定有所了解,例如欧盟与加拿大的特殊要求。另外,电脑与网络的快速普及,使用电脑进行单证缮制与传递已经成为主流,这还要求我们学习单证的学生要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业务,跟上行业潮流。因此,在使用实践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电脑机房和有关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体会与学习新的单证缮制方法。

总结: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作为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除了要使学生具备完备的国际贸易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模拟操作时间与次数。只有让学生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一样的操作与练习,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3] 刘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的探讨[J].海外英语.2010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6

一、在课程目标中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素质良好的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颁布,课程设置主要从国家角度出发,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以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其中,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处于时隐时现状态或缺失状态。

当代公民是权利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四重身份的统一,思想政治课程应在个人生活、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国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德行的复合型公民。于时代发展和时代思想成果而言,现行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教师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程总目标中自觉提炼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此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分类目标要求,以公民意识教育的角度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公民知识和意识、公民德行、公民参与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提炼并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目标,详见下表。

二、在模块目标中提炼公民意识教育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过程中、多元文化的选择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公平、合作、判断、责任等公民素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能力,是课程四个模块的目标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每一课的内容目标。模块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以国家视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而较少从微观视角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教师可结合不同模块的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模块目标中明晰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培育公众现代化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追求道德完善的价值取向、自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实践理性、义利兼顾的人生追求等。下表是在模块目标中提炼公民意识教育要素的示例。

三、在单元目标中设计综合性公民意识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材在每一单元结束时,都单独设计了“综合探究”。其设置目的之一是通过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系统地梳理本单元知识,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教材中的单元综合探究重在知识探究,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笔者建议教师可从学情出发,和学生一起提炼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并以此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开发并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

以《政治生活》为例,每一单元可以设计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建议如下表(见下页)。

在单元探究中设置的模拟听证会、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各自都具有比较规范的程序和格式。以模拟听证会为例,有“调查问题——选择课题——收集资料——解决方案——听证展示——总结经验”等六个步骤。常州市邹区中学学生在学习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之后,结合本地是全国灯具集散中心的实际,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建造一个以灯为主题的文化广场,并提炼出本镇的文化内涵。邹区中学师生邀请相关专家、官员参加了模拟听证会,并将听证会方案递交给镇政府。最终,镇政府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筹建了邹区灯文化广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各种公民意识教育活动虽然方式不同,但共同点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未来链接成一体,将自身与公共事务紧密联系起来,以公民身份关注、介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亲历公共政策的产生、研制过程中,公民意识得以主动养成、公民道德得以主动建构、公民素养得以主动提升。同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富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人格不断内化为学生素养,并外显为学生行为。这也正是在单元目标中设计公民意识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四、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综合实现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达成。因此,教师在把握整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须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例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是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在不断践行中逐步达成,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并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以《生活与哲学》中“辩证否定观”为例,本课的三维目标是: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树立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公民意识教育资源。公民意识教育本身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社会现象,寻找公共政策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但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而是在相关教学内容中进行整合,并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以本地、本校和本班学生实际和需求为依据,在公民意识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笔者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中提炼和凸显公民意识教育,力图使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此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些问题尚需继续探索。

(作者单位:常州市教育科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7

一、教师地位、角度的转变

政治课可以说是一门融纳百科的学科,和每一学科或多或少都有联系。它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热门问题,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全面分析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个“全能教师”,各方面的知识都要精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解决者,更重要的是道德的传播者,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美化心灵,走向成熟。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主体”走向“主导”,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按照以前“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整节课就变得枯燥无味了,我们应采用以活动、情境为主的课堂模式,认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讲性格特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相关内容编排小品、短剧;2.分组比赛;3.游戏:猜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一:性格的特点是:态度正确、意志坚强、情绪积极、理智健全。书中主要讲了态度、意志、情绪、理智这四个方面良好性格的表现,不良性格的表现,采用对比的方式,而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枯燥。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良好性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了情境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性格的特点(四个方面)相对应地编排了短剧(全班分成小组,每小组自己构思,学生自导自演,而表演的这些学生大都是老师所认为的“差生”。说实话这些学生之所以被认为是差生是由于他们爱做小动作,说话。其实这些行为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现在就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其他同学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设计意图二:为了让学生达到预习的目的,了解书中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竞争式的方法,根据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男女各一组进行比赛,请每组同学说出有关良好性格及不良性格的有关词语和句子,比赛哪组同学说得多。这样学生势必认真看书,既达到了预习的目的,又调动了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三:学习本课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而这一教学目标在“知识延伸,拓展”这一环节中完成。我采用了游戏式的方法,名字叫“猜猜他是谁”,让学生写出在本班中具有典型性格的人(优点、缺点),然后让大家猜这位同学是谁。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8

一、教学设计要依据目标性

1. 全面理解课程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纵向分三个层次:总体目标,统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向和总要求;具体目标,规定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主题和具体要求;主题目标,规定主题内容的特有价值和教学要求。横向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纵向、横向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2. 贯彻实施课程目标,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唯有如此,才能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强教学目标达成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着力点从传统的知识习得、技能的训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

二、内容选择要符合科学性

1. 认清内容标准的行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的表现,表达了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新课程标准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运用主体是教师。

2. 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中有些教学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要突破这些难点,科学说明这些难题,教师必须科学驾驭新课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在内容设计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的学

一是储能电路已储能即Q1的e极有高电位存在;

二是Q1的导通要足够快;

三是电阻R1和R2取值要适当,R1选择不易太小,否则放电会太快,存在电路失效可能;也不要太大,一般选择10K≤R1≤100K,R1一般大于R2,最佳值可在具体应用试验中选取;

最后是Ua选取,最重要的就是Ua在关机时,要消失得足够快。

Ua是直流电源,一般从设备的电源次级整流电路中选取一组,该组电压不宜过高,最好在50V以下,否则可能会造成元件损伤,降低电路可靠性;关于Ua需要在关机时消失足够快,可用示波器观测,把电源次级整流电路中的每一组输出都连接至示波器,在相同参照量的情况下,进行关机操作,对比哪一组下降最快,下降最快的一组也即关机消失最快。

上述电路只是针对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输出控制端(MUTE端)在高电位时停止输出的情形。若是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输出控制端(MUTE端)在低电位时停止输出的情形,上述电路原理同样适用,只是在后端再增加一倒相电路即可,见图4,即可消除设备关机时的噪声。该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同前一电路(图3),这里不再赘述。

习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策略要富于灵活性

1. 实施有效教学行为。

应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状况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

2. 高度重视活动教学。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从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应发挥诱导、疏导、引导、指导等“主导”作用,善于评点学生有价值的创新观点和看法,并及时向外扩展、延伸具有科学价值的观点,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采用灵活教学方法。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要突出互动性

1.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

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34.

[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5-55.

[3]胡斌.元器件及实用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表演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盐城市文峰中学,江苏盐城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促进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这一直是所有政治教师所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对来说,初一、初二思想政治课以法律、道德和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给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常常以学生的表演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模拟案例中的角色,发挥学生模仿和表演的才能,以演激趣、以演析案、以演说理、以演激情、以情育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要阐明的观点,学生在课前搜集、选择适当的材料加工处理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合作表演或单独表演3-5分钟,通过表演提出教材要涉及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对具体角色的体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促进道德的内化,从而保证了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表演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变成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也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

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生生互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其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学生以成对或成组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帮助。

五、教学空间要具有开放性

1. 开放课程目标,创设学生的发展空间。

一是基础目标,即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双基教学目标;二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三是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落实。

2. 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它并非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打通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的联系,将教学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3. 开放教学方法,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

教学既要有预设,更要有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参与机会,体验更能丰富多彩,而那些与它不同的体验恰恰就是学生个性的彰显。教学中,教师通过开放的教学方

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特点和个性的主体,表演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来展示问题。材料的搜集、选择———简单的加工———道具的制作———课堂的表演———最终问题的解决,都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在成功的体验和同学肯定的基础上增强了自信心,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外在纯理论的道德灌输,由学生自己充当课堂的主角。初中生表现欲、好胜心较强,在课堂上教师给了他们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和舞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诱惑。在表演中,他们逐渐体会到案例人物的复杂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他们由“厌学”到“好学”进而“乐学”。例如,在讲“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时,两名学生合作表演,甲到乙商店买鞋并取得质量保证,后来甲所购之鞋发生质量问题,要求乙予以赔偿或退换,可乙方认为这鞋是甲方人为所致,两人由此展开争执。表演中,两名学生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他同学也纷纷“参战”,在表演中问题出来了:作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到底应如何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在发生经济纠纷时,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假如我是经营者或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讨论、争执中,他们较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同时,由于这些答案是他们自己在争执、讨论中逐渐明确的,因而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和内化。

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为他们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六、教学评价要体现发展性

1. 完善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知识掌握方面既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在能力发展方面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的考评,又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只有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才有可能保持教学评价的全面正确性。

2. 明确评价的基本要求。

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应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这些要求为教学评价提供了质的规定性,使教学评价有了明确的依据。

3.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 《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有十二年时间。目前上这门课的学生分布在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 每届约200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 《中国政治思想史》于2009年获批校重点建设课程, 2012年度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 同时获得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对精品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探讨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该课程的建设, 也为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建设好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师队伍”, 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 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首先, 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方面, 本课程组现有教师5人, 其中副教授3人, 讲师两人;在学历上, 博士研究生5人, 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00%;这种职称与学历的分布情况, 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强。教师队伍中全在40周岁以下;平均年龄为32.8岁, 年龄结构合理。在师资配备上, 主讲教师5名, 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20;师资整体素质高, 充满生机和活力。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计划形成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梯队的师资配备, 在师资的专业上能够整合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等, 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

其次, 在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 已完成《中国政治思想史》校级重点课程建设, 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优秀奖”编写了1套试题库和阅读资料库;进行了两学时的课程录像;发表了4篇教改论文、6篇学术论文;课程负责人主持了与该课题相关的教研项目1项、科研项目两项;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

再次,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 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本课程组一位教师已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不定期召开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会,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类和教学类会议, 通过这些活动, 青年教师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专业水平、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听课, 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发现问题并给予现场指导。通过座谈等形式, 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针对性培训。青年教师之间也相互听课, 取长补短,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培养了一些教学理念先进、业务水平好、专业素养高、教学成果丰实的青年教师。

二、明确课程目标、重难点及相关教学条件

只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对该课程的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 才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 还得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有所把握, 克服不足, 发挥优势。

首先, 关于课程建设目标。按照国家教育部学科规划, “中外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政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从本系的学科建设看, 这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课堂教学始于行政管理专业招生。本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与水平, 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 了解国情,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提高思维能力等。具体建设目标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 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视野, 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在教学内容方面, 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理论,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 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 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主干课程最终能够优化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使之成为行政管理本科教学的基石和品牌。

其次, 关于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重点主要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把握历史上主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特别是这些思想家的基本问题、主要范畴与命题) 。课程难点主要由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所决定, 本课程对学生关于古文献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自身的史学修养要求较高。必须通过与西方政治思想的对比来关照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因此对学生的西学功底亦有较高的要求。解决办法主要是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 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加强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比较, 凸显中国政治思想的特色。坚持历史主义方法, 把思想家政治思想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来加以疏理与解读。

再次, 关于教学条件。本课程已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项目, 受到了上海市教委的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支持;本课程已经开设多年, 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学、哲学和行政学在内的师资队伍, 专业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 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 总体学术水平较高, 是一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并具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本课程一直以来重视文献阅读训练, 通过对文献解读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扎实基础, 从而具有广泛的专业适应性,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与建设方面, 我们使用曹德本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教材。同时还把萧公权所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学生辅助教材;在图书资料方面, 课程组成员参加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 近年来, 购置了大量与本课程有关的图书资料供师生使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并做好自我评价

首先, 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 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 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作总体的介绍, 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 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去关注现实。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要补充丰富的形象思维的知识内容。主要方法是, 在电子教材中, 插入实物照片或图片。例如, 讲授帝王的统治思想, 让学生们观看皇宫的图片, 通过形象思维, 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贾谊的名言:“天子如堂, 群臣如陛, 众庶如地”。再如讲授孔子, 展示孔庙的照片;讲授政治伦理, 展示关帝庙、关林的照片;讲授李贽, 展示泉州李贽故居的照片等等。以此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优化课程设计, 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 反对死记硬背, 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 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因材施教, 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核 (60%) 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小组发言10+平时作业10。

其次, 关于教学效果。本课程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备课认真, 授课尽心, 编写了系统的教学大纲, 制作了完整的课件, 编撰了详尽的教案。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教学过程精益求精, 力图把理论学习和素质拓展相结合, 专业训练和个人成长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较好评价。本课程近三年在学生评教中成绩均值在90分以上。

再次, 关于自我评价。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完整与重点相统一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古代政治思想史为主导, 并且尽可能论及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以达到相对完整的目的;较为独到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本课把课堂讲授与课程论文、课堂讨论结合起来, 把学习教材与研读原典结合起来, 把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与培养学生合理能力结构结合起来, 把教学问与教做人结合起来, 从而使本课在教书育人上发挥了多功能的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经典文献理解能力的导向。本课通过对于文献的阅读、讨论和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 加强学生对于思想本身总体把握和深度理解的能力。本门课程在经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和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相当成熟的课程结构、相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风格, 同时也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特别是在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中, 依托较为强大的科研实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受到学生、同行和专家一致好评。

最后,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教材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虽然很多, 但很难说有公认的好教材。我们计划在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在2012年内, 争取写出一本适用于教学的教材。已完成了教材的初稿, 目前已进入统稿阶段;尚未有配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史料学”。作为基础教学, 必须培养学生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未来我们将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本课程的辐射作用, 传播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课程在这方面还需要做些探索。

四、规划好课程建设步骤

要实现课程建设目标, 并且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建设规划, 根据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 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效果作动态的调整。

首先, 关于课程建设目标及措施方面。第一,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标: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 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视野, 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措施:派两人参加国内相关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派两人去国内外高校访学。第二, 教学内容方面, 目标: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理论,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措施: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1部;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修改、增补;课程内容调整、修改、增补;制作、完善电子教案1部;完善课程习题库。第三,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 目标: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 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措施:发表3篇高水平的教改论文;课程录像6学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进行作业的批改和课后指导。第四, 在考核方式方面, 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 具有可操作性。措施:制定一套更加完善的考核体系。

其次, 具体时间安排。第一, 2012年下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修改、增补;课程内容整合, 调整、修改、增补;制作、完善电子教案;《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出版;第二, 2013年上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派两人次教师参加国内相关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完善课程习题库;第三, 2013年下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课程录像6学时, 并将其放到网上教学平台;根据上面的教学成果, 对网上教学平台中本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完善本课程参考资料文库。第四, 2014年上半年需要完成的工作:召开课程组总结会, 修改及完善各相关项目;建立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撰写课程建设报告;准备课程建设工作验收。

五、结语

《中国政治思想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上海海洋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 实现优化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 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 将《中国政治思想》优化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36.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10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1957年, 首设于北京体育学院, 创办该专业的初始目的是为我国当时并不发达的各级竞技体育训练队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1], 经过多年耕耘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校体育领域内一个重要专业。然而, 从该专业创办伊始, 就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不明确,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点。为此,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院校在调研的基础上,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2]。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 本文拟通过陕西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调研, 探讨该专业创办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提高陕西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推进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增强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 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为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为研究对象, 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分析

通过查阅国内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的有关文献和著作20余篇, 收集了2012年以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为本文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2.2.2 比较分析法

对我校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2.2.3 访谈法

对我校体育学院的三名老师进行访谈, 听取他们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看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部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比较合理, 从学生的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及毕业生具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学生应具备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专业素养和较高的运动技能, 这一目标与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但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着重强调了培养一种能够从事基层运动队、各类院校和体育俱乐部等单位的运动训练、管理、竞赛组织和指导工作的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教育部专业目录提出培养一种掌握现代科学训练, 能够胜任竞技运动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显而易见, 教育部对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模块划分及学分、学时比例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类别主要分为五大模块, 分别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横向上,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类别中“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所占学分比重最大, 占到了总学分的一半以上。而“专业技能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所占比例极小, 共占总学分的百分之十左右。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中有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高运动技能的体育人才”, 然而在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模块”所占比例过小, 难以保证该培养目标的实现。运动训练专业的根本特征是“竞技突出”, 这是运动训练的本质所在, 如果脱离了这个本质, 运动训练专业就失去了其专业特性而成为了其他东西。所以, 为了体现运动训练专业的本质“技能突出”, 这就更需要加大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模块”的学分比重。纵向上, 2012-2015年我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类别的五大模块中“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的学分变化较大, 而“通识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几乎没有变化, 其中对“专业课程模块”的学分调整尤为显著, 从2012年的55学分 (占总学分的36.7%) 调整到2015年的84学分 (占总学分的51%) , 占到了总学分的一半以上。表明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来重视专业基础的学习与提高。而“专业技能模块”从2012年的11学分 (占总学分的7.3%) 调整到2015年的5学分 (占总学分的3%) , 其学分比重进一步下降, 表明对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1.2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现行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2 建议

4.2.1 我院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 应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以人为本, 压缩重复内容, 整合必修课程。

4.2.2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大“专业技能模块”的学分比重, 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甫.对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分析和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36.

[2]黄荔生.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12 (12) :48.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11

关键词:建筑初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整合

面对我国环境艺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环境艺术教学越来越走向系统化、实践化、规范化,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性质分析,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学科,是艺术与技术综合为一体的学科,它的产生为社会带来的是无限的价值。但由于学科建立的比较晚,而且又隶属于建筑设计专业范畴中的一部分,至今还归为艺术学门下,对于这样的一门专业,各个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有着自己学校偏向性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无法统一,专业下的课程教材几乎没有。要想完善和培养出新一代艺术学科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合理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坚实的知识体系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拓宽学生就业面,达到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一体化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所在。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对建筑设计初学者掌握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思维基础训练的启蒙教育。但是,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艺术专业,在专业的方向性与培养学生的目标性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对于两个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也应该按照两个专业各自的特征与需求而制订。如何培养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新一代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力量,是从事建筑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建筑初步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优化改革。

一、加强建筑初步课程体系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中分为三个发展平台、两大阶段系统,在以建筑为始终的基础学习中,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模块:基础理论和理念、程序和方法、理论扩展和实践、创新思维方法解析、手绘表达训练。但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本应学习五年的知识量被压缩为四年学完,这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既然已经制订,我们就得尽可能在这样的期限内培养出五年培养效果的学生,并且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制订出合乎我国国情、适合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方案。由此一来,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构成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

建筑初步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重点,应具有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训练环节。其中,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可设置为阶段性的:

第一阶段,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及建筑设计的所有理论知识。理论部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基础理论和理念模块要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建筑初步的基础理论和学习理念,探讨建筑设计的特点、本质和审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

第二阶段,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程序和专业技能。程序和方法模块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建筑设计程序步骤及设计方法,为接下来的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扩展知识部分,是针对国内外的著名建筑进行赏析,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今后的学习作足准备。

第四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意性思维的能力,并且在课程训练中掌握构思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提高综合的方案能力。在此阶段还要加强实习实践的训练,增加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初步课程内容优化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直应用的建筑学的建筑初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完全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其中忽略了建筑艺术形态中的一些构成理论和空间形式,以及在艺术范畴内对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意性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在设计基础的训练部分,也忽略了针对艺术生审美培养的鉴赏能力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这些内容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建筑初步课程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因此对于建筑初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改革: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包括建筑原设计理论部分和设计基础训练两部分。而我们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培养特性,把建筑初步课程内容设置为:建筑设计理论、国内外建筑赏析和设计基础训练三部分。

1.建筑设计理论部分包括:建筑概论,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空间的形式与秩序,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思维方式,建筑设计的阶段步骤。这样的内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初步的建筑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符合自身专业的课程属性和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2.国内外建筑赏析部分:包括国内外建筑发展概况和世界建筑赏析两部分。这一部分的增加是为了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建筑的特征以及了解著名的建筑大师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为学生带来知识面的拓宽,充分反映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特有的培养方式和对于学生意识的引导和开发。

3.设计基础训练部分包括:建筑表现基本技能,建筑综合表达训练,建筑空间组合训练,建筑设计基本步骤训练,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创意思维训练)。此部分的设置是在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之后进行的基本技能与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空间意识以及创意性的思维能力。

三、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采用PowerPoint演示课程内容,配合大量的示例图片,使学生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尤其对于艺术专业来说,更加具有表现力,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另外,在建筑初步这样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是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对于刚刚接触建筑与设计的学生们,我们应该改变一开始就大篇的理论和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得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式教学法”,在开始的第一堂课,可以先以引导的方式开始课程,寻求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不感觉到有压力和抵触,并且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互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讲授当中,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归纳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伸,而且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建筑初步课程的实践训练

现代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都是优秀生,但是在找工作的時候,却都备受打击,其原因就是只有理论的学习,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到了工作单位无法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针对这个问题,各个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实习实践课程的存在,但是相对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还是相差很远。所以,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与就业单位无缝接轨,我们以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作为改革的样本,在其中加入大量的实践训练课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乎在学时上各占50%。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之后就可以马上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尤其是建筑初步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环境中存在的实体建筑,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材料、技术、工艺,并结合建筑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讲解与分析,学生会更加直观和立体地理解所学内容。

课程的改革与优化都应该为课程的内容与模式建立符合专业性质的新方向,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内容,并且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角的现代教育观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林芝.《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2]田波,王剑,吴雅君.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 篇12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2], 课程知识量大、逻辑性强、与工程建设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学时一般较长, 学生工程力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对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有很大帮助,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科学设计, 能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比较大的作用。目前, 虽然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宏观上有了一定的改观, 但是, 从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来看, 教学模式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适应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需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出发, 进行设计和创新。

1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专业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下,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 学生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对解题方法、公式死记硬背, 不注重公式的来历以及原理的分析, 对课程的内容不求甚解, 创新基础薄弱;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过程缺乏设计, 课堂教学还是采用知识讲解及习题训练的模式, 与学生很少互动, 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状态, 缺乏主动思考的时间, 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 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和开发;还有, 教师多媒体电子课件大部分来自网络, 由于资源有限及电子课件制作费时, 大多只是课本内容的堆砌, 同时, 也普遍缺乏基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授课内容逻辑关系、讲解次重点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有待创新。

工程力学教学课时长, 课程内容较多, 逻辑性、连贯性强, 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达到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效果。

2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

2.1 预习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 工程力学的课程知识,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适当的运用不再是最终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及所讲授部分的难易程度, 在课堂讲授结束时布置本章、本节或某个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总结, 也可以布置下一章、节或知识点的预习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总结的撰写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 可以锻炼学生对重点的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预习报告的撰写可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能力训练作用。其中, 对于预习报告的安排, 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不能简单的以预习某章节为题目, 这样学生的研读会很随意, 不能达到训练的要求。教师要采用引导的方式, 可以采用一连串前后逻辑明确或层层深入的问题, 这样可以教会学生理清思路, 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找出答案。总结可以在每章课程讲授结束之后, 要求学生总结某个结论或公式的分析推导的步骤和方法。预习报告和课后总结建议在每一个新的章节或知识点讲授的前后布置, 也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灵活安排, 以达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重点的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除此之外, 预习与总结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内容, 可以为教师课堂讲授节省更多的时间, 从而为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提供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预习和总结布置之后, 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可以采用提问、抽查、批改打分等形式监督学生预习、总结的质量, 保证学生认真完成, 以达到学习和训练的效果[3]。

2.2 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传统的工科力学课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讲解和习题讲解, 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将课程知识全面深入的讲解, 力求课程讲解熟练流畅, 希望学生能全神贯注, 听懂并熟记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往往也觉得教师讲的很流畅, 自己也理解的很透彻, 知识点记忆也很清晰, 但是, 只要题目或问题稍一出现变化, 就不知从何处开始分析。创新思维的基础是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不足。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表明, 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有较好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4], 在工程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 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的习惯, 从而激发创新思维。要达到以上的效果, 需要对课堂整个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做出精心的设计, 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 内容的选择要精炼, 在布置学生预习过后, 学生对将要讲授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分析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只需要将重点内容展现在课件当中, 不需要面面俱到, 同时, 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课件的展示和表述当中要能清晰体现。第二, 课件采用多媒体展示时应逐行, 或逐个问题展示, 先显示问题, 留一段时间, 让学生思考分析, 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作简单的提示和引导, 再展示答案和总结。第三, 工程力学教学当中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要重点分析讲解, 例如杆的拉压、圆轴的扭转、梁的弯曲构件横截面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从变形的分析到应力的分布再到应力公式的得出, 要精心设计, 梳理课本内容, 制作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多媒体课件, 与学生一起完成分析模型、思路、方法及最后的结论的学习。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涉及知识面宽, 对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锻炼创新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设问、强调、板书等形式, 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效果。

2.3 科学的课程实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科学的课程实验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 本科课程教学中实验一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实验对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已及实验中学生参与的深度。

工程力学实验的设置, 目前大多只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 主要有金属材料的拉伸和压缩实验、金属材料的扭转破环实验、梁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主应力测定实验等, 通过这些基本实验的训练, 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熟悉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果, 并通过分析处理, 写出实验报告。这些基本的静态应力测试实验, 对学生初步形成实验的概念, 认识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还需要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例如, 可以根据实际条件, 开设弯扭组合实验、偏心压缩实验、压杆失稳实验等实验,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独立思考、建模分析的能力。为加强实验训练的效果, 实验一般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 教师制定实验大纲, 准备实验设备,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 学生实施。让实验室变成一个开放的课堂, 以基本验证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 以综合性实验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 达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3 结论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办学体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设置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课程教学的层面出发, 针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支持这些方法的实施, 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水平, 同时, 整个教学管理的模式也要同步调整, 以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包瑜.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2]刘新柱, 王冬, 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4 (1) .

[3]戴海燕, 工程力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41) .

[4]鲁中健, 杨汉嵩等《.工程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1 (3) .

上一篇:宜春学院下一篇:交易中间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