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指导思想

2024-07-27

体育指导思想(精选12篇)

体育指导思想 篇1

摘要: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 对体育院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 进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思想的策略, 旨在深化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育院校,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国家教委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增加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作为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对体育院校来讲, 培养的体育人才离开学校后, 就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人才, 其对人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依据

随着教育的发展, 体育院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教学体育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 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进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终身教育思想在21世纪得到了广泛重视, 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国际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思想以其特有的广阔视角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需要, 对现今的教育实践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影响。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也深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 因此, 学校体育的发展必然要适应终身教育的改革大潮, 面向终身体育, 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加, 通过系统的相互联系使家庭、学校和谐并进, 实现终身体育。

2. 学习新知识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体育院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培养高级体育人才, 这自然也是学校体育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 体育院校的体育既要满足学校期间的任务, 也要面向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以便于充分展示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多功能、多目标作用, 为全面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过分强调灌输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 思考: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何改变内容单调, 脱离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赋予学校体育以时代气息, 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 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都很重视“终身体育”思想。那么, 在具体的体育院校体育改革中, 必须大胆转变观念, 积极探索体育院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策略, 使体育院校体育为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而服务。

1. 完善体育理论体系, 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中, 普遍缺乏对终身体育相关的一些知识思想的传播, 这就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模糊不清。而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先导和指南, 完善体育理念体系, 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建立正确观念和知识的前提。根据体育认知的形成规律, 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正确观念的建立,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和见效的。因此, 在今后的体育院校体育发展中,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体育理论体系, 将终身体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 无论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 使学生对终身体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 并能指导他人进行锻炼, 进一步提高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终身体育接轨

当前国外许多国家都按照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来设计体育教材和内容。例如在日本, 这个国家在体育教材的安排上, 特别强调基础内容, 非常重视以终身体育、终身运动和提高体力为基本出发点来选择、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这样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和喜好运动的能力和态度, 进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经验, 改变当前各体育院校体育仍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体育院校体育内容时要把社会需要、个人兴趣与学校条件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注重健身, 增强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 且教学内容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易, 对部分有锻炼价值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进, 使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体验到成功;而且还要按社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尽量使教学内容全面、多样, 符合全民性、实用性和健身性的特点, 将部分适合社会体育的多种体育形式引入课堂, 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

3. 选择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单调的组织形式往往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影响学生们对体育的认识和锻炼习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最直观、最生动地反映了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因此,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个别化、多样化及综合化教学方向发展, 构建多种组织形式。另外, 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有较大的自由选择,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另外, 我们还可以依据终身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原理, 结合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构建以终身体育理论为指导, 以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意识为目标的四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4. 构建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为准的体育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院校的体育评价, 重在技能测试和筛选, 而终身体育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使评价目标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一致, 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体育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使体育教育评价要从原先那种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 这就要求淡化考评的选拔甄别功能, 改变以往只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评价, 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我们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 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此外, 要建立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为准的评价体系还要重综合评价, 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中的专业体育人才, 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育评价中, 从考查学生学到什么, 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将越来越注重多元化, 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 不再是学生高、精、尖运动技术, 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评价, 而是要多元评价, 教会学生健体, 教会学生终身体育, 促使他们能在不同的轨道上做到高速度向同一目标前进。

三、结论

体育院校体育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终身体育思想、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影响, 终身体育成为体育院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因此, 在今后的体育院校体育发展中, 我们要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进一步探索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使体育院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为“全民健身运动”和提高未来国家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水平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则珊, 等.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4.

[2]卢绍群, 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117-118.

[3]彭学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1997 (2) :78-82.

[4]陈少宇.从阶段体育到终身体育——谈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应答[J].教师论坛, 2005 (13) :35-36.

[5]连桂红.知识经济与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观念的更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60-62.

[6]黄艳文.21世纪体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6) :60-62.

体育指导思想 篇2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究竟以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还是以锻炼身体为主?在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都有不同主张。一种意见认为,体育课主要是锻炼身体,无须学习那么多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教材越简单越好。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和青少年好动,竞争性强,有进取心,喜欢带有竞赛性的体育活动。如果体育课只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种主张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掌握竞技运动技术的过程,就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过程,两者是统一的。强调体育教学大纲的选材标准,主要应看是否包括现代的竞技运动技术。实践证明,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同系统地学习竞技运动技术是有区别的。从竞技运动技术本身出发,强调提高运动技术,往往容易偏重于技术细节的教学,而降低了锻炼身体的效果,结果是运动成绩提不高,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不好。中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把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同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并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教育。要结合实际,精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体质效果好、简便易行、为青少年所喜好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大纲的教材。教材要与运动竞赛相结合,例如发展奔跑能力的教材部分,尽可能与径赛运动项目规定的距离相结合;在发展跳跃能力的教材中,应包括有田赛运动项目(如跳高、跳远、三级跳远)。国家体委制订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锻炼标准”各组别的项目、标准,都分别列入了各相应年级的教材。

体育与卫生相结合,这是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必然趋势。日本初中以上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课,保健部分的教材,不仅包括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还有预防疾病、营养和卫生、环境学和安全教育等内容。中国是把体育与生理卫生学分设学科,两者在教学中密切配合,在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体育理论”知识部分也含有卫生保健知识。

中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按十年制的教学计划编订的(近年来教育部又颁布了六三三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随着年级的增长,选用教材的比重逐年增多。

体育指导思想 篇3

一、转变教师传统思想观念

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具有十分明显的竞技化特征,而且实用性不强。从体育教师上课的指导思想上看,系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和保健意识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喜爱体育运动却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教师注重系统知识技术传授但传授方法单一乏味;(2)围绕考试项目反复高强度训练,被升学考试指挥棒压得团团转;(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钻研创新。

新改版的体育教材提出了“体育”更为广泛的定义:“体育与健康”。它认为“健康第一”,强调通过体育手段让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包括很多内容,既包括这种文化的传授,也包括运动技能的掌握,包括在阶段教学内达到一定的体质健康标准,还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六病”的防治、用眼卫生的教育、爱滋病防御知识的教育等等。面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特别是“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它向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

由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单一角色”转变为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意识,还要当好学生人生路的向导,和学生交朋友,甚至是学生心理咨询医生的“多重角色”。这就迫使教师更需要注意加强多方面修养:(1)体育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敬业精神。(2)体育教师必须有熟练的业务水平和积极进取精神。(3)体育教师必须具有以身立仪的审美品质。

2.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全民健身运动”扎实有效地在中学生人群中开展,并最终融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达到形成学生健身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

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自我保护和保健意识的培养

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以传授动作技术课为主导的灌输式教法,注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保健知识的传授。比如传统的耐久跑教学,教师过多地注意教站立式起跑途中跑的节奏、呼吸方式及可能出现的极点这些内容,而忽视了告诉学生在耐久跑中,容易产生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知识,使得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对运动后的酸痛损伤,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而背上包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向学生说明其中缘由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如跑时为什么有人肚子疼呢?教师可告诉学生:这在运动生理学中叫运动中腹痛(疾病除外),引发原因有:(1)运动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机体功能一时无法适应;(2)运动时间长,体内盐水分大量流失,水盐代谢紊乱;(3)运动前饮食不当等。分析原因之后,教师还应把防止运动中腹痛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产生疼痛后可降低跑速,调整呼吸及运动节奏,还可调整摆臂方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等,如还不能减轻疼痛,立即停止运动,但千万不要坐着不动,以免发生因大脑供氧、供血不足导致重力休克,要求学生慢走一段距离才休息……由此培养学生自行锻炼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消除在耐久跑中可能产生的不适而引起的担心和恐慌心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耐久跑健身运动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情感强烈且容易波动,既显得生气勃勃,富有朝气,又容易冲动甚至难以抑制,从而带来不良影响。

学校不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摇篮,更是培养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年轻一代的基地。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愉快、乐观、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1)上课内容多样和上课环境的变换,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积极、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2)上课的许多项目需要集体配合,如接力跑,球类等,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3)许多项目的竞争性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感理智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个重任,把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由“学习运动技术——体验运动乐趣——掌握健康功能——形成价值观念——成为一个生理、心理素质健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仅获得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术,而且树立健康的意识并带人到今后生活中,养成自我锻炼自我保健的习惯,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

体育指导思想 篇4

1.1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学校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是大中小学之间相脱节,没有把十四年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在这十四年中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它规律进行研究,也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这就会出现低层次的重复。比如说,前滚翻从小学翻到大学还没有翻好,因为小学没教好,那中学就得教,因为基础没打好,大学就得补课”,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的看法。确实作为体育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这两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脱节、低层次重复等问题,这不仅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更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和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1.2 问题的根源

导致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出现衔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传统观念对体育的忽视,使学生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淡漠,体育锻炼意识薄弱。这种观念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致使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很难发挥。二、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片面追求通过体育教学“刺激学生体质增长”和“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思想,另外许多学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传习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这些滞后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衔接与发展。三、在体育教学中,看似“渐进性”和“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原则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甚至一些地方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不仅有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不均所产生的体育环境差异大、师资分配不均的因素,也与各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地方政府部门的投入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制定课程体系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时,把宏观指导和各地区自己量体裁衣相结合,制定与各地情况相符、注重实效的各级学校体育课程。

1.3 研究现状

对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脱节的现象,有些学者提出“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全面的体育基础教育为主,教学组织上可采用按行政班和男女分班上课模式;高中阶段以选项内容结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教学为主,可采用按年级(或不分年级)分专项班上课模式;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大力推行体育俱乐部机制。”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正如上文所言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组织形式也非一蹴而就,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有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大中小学各学段学校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同时,各学段所安排的体育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促进学生健康的总需求。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学段之间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低级重复。此外,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更要做好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为实现终身体育打好最后的基础”。这一思想与体育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美国类似,不过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照搬先进国家的经验不能适应我国国情,由此,必须寻求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更适合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2 建立各级学校相衔接的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 政府的重视

1990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法”,其中有一条指出“无论哪一级学校均应以儿童权利出发开展活动”,体育课程的开展究其根本也应该从这一思想出发。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对体育课程长期摸索和总结,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过程、更能体现教育对学生成长关心的课程形式、更易满足不同学生体育活动需求和选择的课程内容。我国体育事业起步较晚,但是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总结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科学的体育指导思想。只是如何设计学校体育课程,如何有效的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正确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出台多种措施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采取逐步推进体育艺术“2+1”的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由此可见,国家、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发展下了很大的决心,我们应该首先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设计方向上来。

2.2 专家的关注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对此也颇有建树。最早认识到课程内在的本质,并把自己的观点应用到体育和其它教育领域上的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an Friedrich Herbert,主张学习要建立在有次序的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基础之上,他还提倡体育课程需要合理地设计和精心构建。1949年,美国人Tyler正是在广泛接受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发展必须仔细考虑的四个关键问题:(1)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教育目标,应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体验?(3)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体验?(4)如何证明教育目标已达成?这些为美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在关注这些方面。

2.3 严峻的现实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现状非常严峻,心血管和骨骼肌系统的功能明显退化,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有所提高,营养得到改善,但学生的速度、柔韧性、耐力、肺活量、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有下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教育使一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而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养成体育健身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体育活动环境中,随着课程的学习学生会直观接触和培养克服障碍和抗挫折能力、情绪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群体合作意识、自我与集体责任感等。

3 建立各级学校相衔接的体育课程的设想

不论是从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是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大众体育和提高国民的体质方面的。我们要实现的体育教学目标总结起来就是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合理精心的构建学校体育内容和形式。循序渐进、自觉性和兴趣结合、多目标性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仅依靠学校体育课程实现提高国民体质、发展大众体育的愿望是不够的,学校体育课程学习的目的准确来讲应该是使大家领会体育方法,“展现有责任感的个人和社会行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最终达到并保持一种不断增进健康的体育健身水平。各级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包含的内容标准应该是促进身体健康,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运用多种运动技能和知识,养成良好个性和心理,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摆脱我国“学科本位”来制定标准的传统。

3.1 小学体育课程的一维观———培养兴趣

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的体育课程,大多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围绕应试开展的体育项目。因此有人反对在小学把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提倡以娱乐为主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此,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竞技,而是竞技的内容,有些竞技项目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毅力和耐力的培养。日本的前川峰雄曾对高、中、小学生进行研究,并对其身心特点和体育需求进行细分。整体上讲小学生身体活动欲望强烈,对比较单纯的活动感兴趣,模仿动作比较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促进身体各大肌肉群发展的身体练习和一些模仿表现性运动教育和趣味型竞技比赛,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开展一些相对精细的身体练习,并有一定的分工协助,以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有一些基本的安全教育。

3.2 中学体育课程的二维观———技能学习和心理引导

到了初中阶段,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学生的身心特点变化很快,体态体姿出现较大变化。男生运动能力迅速增强,女生进步缓慢并逐渐停止,内心世界开始丰富,通过竞争显示自我的欲望很强。针对这一时期,可开展一些经过适当变形和简化的正规的基本运动项目,有重点开展体态训练,适当加强运动原理的解释和性教育。还可与时俱进的添加一些精神健康、交通安全、应急处理等有关内容。特别在高中阶段,男女生身体发育进入尾声,身体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时可以对男女生有差别地展开各种正规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训练项目,加强运动原理的解释和社会生活观的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高层次的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既利于大学体育课程的衔接,也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

3.3 大学体育课程的三维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既有交往的需要又存在封闭孤独的矛盾,不过他们善于理解和获取知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所以在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取得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育课程应进一步精选神经机能、法定规则及制度方面的有关内容,可以把体育课程与道德培养、身心保健、防御暴力和应急处理等生活技能相联系。还可以安排一些参与社会活动的课程内容,如拓展训练、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等,增加传统和现代体育的课程内容,加强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最终确立他们某项特色体育项目的挚爱,奠定其自觉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意识的基础,还可以开设人体生理学、保健学、营养学、中医养生康复等体育选修课,使大学阶段的学生能够从理论层面指导自己。

4 结语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以“健康第一”为目的的,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体育课程:一、逐步对运动体能、运动机能和运动协调能力方面开展有意识的学习和锻炼,从能引发兴趣的游戏式和模仿式体育到精细、自主选择特色体育;二、从被动的体育到主动体育意识;三、从个体参与体育到集体归属和社会责任的认知。目前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殊的国情,致使我们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模式。对此国家可以制定出宏观的指导方向和基础目标,在保证基础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详细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可持续发展的体育课程,使身体的参与、心理的接受和社会责任感的三维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使之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观念。

摘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脱节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体育教学整体发展,影响我国人才培养和全民身体素质提高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多是保守的开设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采取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文章通过调查走访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实践,认为只有建立小学培养兴趣的体育课程一维观、中学技能学习和心理引导的体育课程二维观与大学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体育课程三维观这一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才能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观念,才能帮助国民形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课程,三维观,衔接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0.

[3]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4]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J].体育科学,2004.

[6]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7]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56-659.

[8]龚德贵.“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与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3(1).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及指导思想 篇5

及指导思想[1]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

2、以素质教育全面深化体育教与学方式改变;

3、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4、认真完成这学期趣味体育节开展工作;

5、继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全面提高学生第八套广播操技术动作;

7、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1、加强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芮校长的领导下,周老师全面负责管理学校的体育工作,实行每周例会制,汇报本周的工作情况及布置下周的工作任务。实施“分工负责,分管齐抓的管理制度”,“负责到人,工作到位”的责任制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检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狠抓落实。

2、确定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部署实施体育工作的依据。特别是新教材的实施以后,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根据体育大纲精神,规范堂课质量,领会精神实质,确定工作目标如下:贯彻两个条例,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将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提高堂课质量

本学期体育组将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继续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培训工作,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体育教师坚持“继续学习”,从进修、培训、理论学习和听课中不断汲取知识,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严格执行《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探索“学生体育素质”的评定标准。

4、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其的使用率和安全性。各位老师教育好学生不能随便进入体育室,借了器材要及时归还,做到谁上课谁负责、谁借谁负责。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好体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开学的一切准备工作。

2、协助有关科室做好学期前学生广播操的管理工作。三月份:

1、组织田径队、足球队训练工作。

2、安排科组研修课互听课,深入进行课题研究。

3、完善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及形式。

4、制定xx年华富小学第xx届体育节活动方案 四月份:

1、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及日常体育工作。

2、组织xx年华富小学第xx届体育节暨趣味运动会活动五月份:

1、协助有关科室抓好学生两操管理。

2、六月份:

1、抓好各运动队的集训工作。

2、做好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工作及学期体育工作总结。七月份:

1、2、八月份:

1、2、九月份:

1、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开学的一切准备工作。

2、积极开展学校的田径队、足球队组队及训练工作,争取在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好的成绩。

3、认真抓好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教学。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

4、安排科组研修互听课。

体育指导思想 篇6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康,也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能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健康第一;场地器材;教学观念;阳光体育

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事业倍受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基本前提。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强调了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工作深入、持久、全面开展的基本思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一线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必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努力使学校体育工作满足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健康第一”,就要转变传统灌输式体育教学的模式。通过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体育教学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一、学校体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意义

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展青少年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视。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培养身心健康、意志坚强、体魄强健、朝气蓬勃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自我锻炼。

二、完善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减少体育损伤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的实施通知和实施办法》中规定:中小学现有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如果可以继续使用的,请继续使用(不要造成不需要的浪费),如果需要购置新的器材或者重新修建新的场地时,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执行。各地、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这一标准。首先,补充一批学校紧缺的器材,如增加一些质量较好的篮球、排球、足球等。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合理布局和使用场地器材等。此外,如果学校的场地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开展的需要,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体育活动。如农闲时的打谷场、空地,这些都是天然的运动场所。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亲和力,又调动了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

三、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不仅是教学主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体育上课的内容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兴趣来决定的。旧教材更多的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方法、技能、过程、意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达成。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我们思想的束缚,首先要从体育教师自身做起,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体育教育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体育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其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课堂的基础,只要学生能用心感受到教师的爱,对教师有了感情,就会努力地去学好这门课,所以说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挖掘学生体育方面的天赋,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由地翱翔,在课堂上展示体育的魅力。为了锻炼出学生的体质,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在锻炼中摸索出乐于锻炼、勇于锻炼、善于锻炼的好方法。

參考文献:

[1]李彩霞.转变教师角色激活聋生课堂[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王媛,张百宇,戴毕.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0(6).

[3]王媛,张百宇,戴毕.要把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0(6).

[4]闫得才.浅谈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体育指导思想 篇7

一、贺龙民族体育情结的萌发与发展

贺龙出身了湖南桑植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他的民族体育情结的萌发和发展, 与他当时所处的中国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他的民族体育思想也在发生相应的发展和变化。贺龙的民族体育情结的萌发和发展主要与出身环境熏陶、革命战争环境的考验和新中国成立后沉淀三个不同的时期。

1.贺龙与众不同的出身环境熏陶。

1896年, 贺龙降临在湖南桑植洪家关贺氏大家族, 但当时的中国, 正处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水深火热中。软弱无能、消极腐败的清政府, 一味地对内进行野蛮而残酷地打击和镇压, 对外却有表现出贪生怕死、屈辱求和。正好那几年, 湖南一带不是连年的旱灾就是连年的水灾, 贺龙成长的湘西大地在天灾人祸的多重击打之中, 人民食不果腹、饿殍无数、叫苦不迭、度日如年。尤其是贺龙生活的那一带由于民族众多, 不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不安定, 让贺龙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面对豪绅地主对穷苦老百姓的残酷剥削, 在贺龙心底埋下了憎恶的种子。他发誓一定要为穷人争气, 为穷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正好他所在的洪家关是远近有名的“武术之乡”, 在豪绅地主们的残酷压迫中, 贺龙加入了当地的群众队伍, 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习武学艺, 坚决与当地的恶势力抗争到底。当时, 贺龙虽尚年幼, 但他提出的“为穷人打天下而锻炼体魄”脍炙人口、深得民心, 使得大家深深地意识到, 各个民族的人民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强健体魄, 这样才能真正地在与强大恶势力的抗衡中获得最后的胜利。

2.革命战争环境对贺龙的考验与反思。

1927年, 中国革命道路上被一层浓厚的乌云笼罩, 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 随后, 全国各地的革命武装斗争一触即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贺龙勇敢地站起来, 扛起来革命的大旗, 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无产阶坚强领导下的中共革命斗争。贺龙于次年的1月, 接到中共中央的派遣指示, 再次回到了湘鄂边区, 克服艰难险阻, 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可想而知, 在湘鄂边区敌人与我方力量悬殊巨大的形势, 能保全整个部队的生命就非常不错了。但贺龙却提出要更高的要求, 强烈呼吁“体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在战场上, 他鲜明地提到, 战士假如身体不好, 是肯定打不了胜仗的。所以, 他时常语重心长地教诲指战员们, 同时对每位战士都提出了强化身体锻炼、强健自身体魄的具体要求。除了行军作战, 贺龙平时还经常召集所有的战士练兵, 还直接指导一二〇师篮球队的成立, 教育战士们打篮球和平时锻炼不能当成是儿戏、当成玩乐, 而是要通过这种艰苦的训练, 用到夺取革命胜利的战场上, 要以此能更适应艰苦的作战环境。这样, 不仅加强了战士们的自身身体素质, 同时还加强了革命内部的团结, 在日后革命的胜利发挥中重大的功效。“我们开展体育运动, 是为无产阶级服务, 是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的。”贺龙提到的这种“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体育思想, 是贺龙对革命战争反思的直接体现, 同时是他民族体育情结的具体表现, 为其后来体育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民族体育情结的沉淀。

1949年, 成立后的新中国终于雄伟地屹立在世界之林。贺龙元帅在西南军区中任职司令员要职, 还同时担任了西南体育总会的名誉会长。后来, 贺龙勇挑国务院副总理重任, 同时还兼任了国家体育委员会主任。尽管当时国家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但贺龙元帅依然衷情执著于体育事业, 在加强国防和发展经济领域, 尤其是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远离了革命阶级斗争的全新的历史条件下, 贺龙的民族体育情结逐渐沉淀下来, 鲜明地提出了——体育主要是为国防和经济建设而服务, 这种体育思想的提出十分贴切当时的时代背景, 深入人心。西南区首届体育运动会于1952年5月隆重开幕, 贺龙元帅亲自莅临大会现场, 不仅主持了大会, 而且饶有兴致地为大会作了“开展人民的体育运动, 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服务”的题词。在贺龙元帅看来, 要凝聚各民族的力量, 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就要加大力度繁荣和发展体育事业。贺龙的体育思想精髓也逐渐地形成了系统, 并出现了大众体育、民族体育、人才体育等分支。贺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衍生的体育文化思想不断成熟, 全国人民也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 意志坚强、身强体壮、机智型、综合性人才渐成气候。

二、民族体育情结背景下的贺龙体育思想精髓

1.十分注重筹备体育物质条件。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甚至是到了1948年, 我国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都是非常低的, 尽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但从来没有获得一枚奖牌。更严重的是, 在国内, 没有一支完整的健全的体育团队, 体育领域的专才十分匮乏, 缺乏专业的培养场所, 更别提专业的体育场馆了。贺龙元帅的体育思想中, 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体育物质条件的筹备。新中国成立后, 贺龙广纳贤才, 召集张连华、蔡树藩、张之槐等出类拔萃人才筹备成立了国家体委, 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体育事业领导机构。在1953年11月, 在贺龙的直接领导下, 我国的第一所体育高校———中央体育学院在北京先农坛隆重举行落成暨开学庆典。1954年, 在张一粟 (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建参与者) 和万里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 等人的支持下, 贺龙提出在建设国内第一个多功能体育场馆,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一个涵盖了篮球馆、排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比赛馆、训练馆在内的体育馆, 总建筑总建筑面积超过3.3万平方米。在贺龙民族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我国先后有计划地建成了中型和小型体育场馆38所。同时, 2.5万座观众席以上规模的大型体育馆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建成。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中, 为重点培养国家体育运动健儿, 相继新增了摩托车赛车馆和射击场馆等场所。贺龙还大力提倡举办体育运动赛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也于1959年9月在北京顺利举行, 在中国发展历史中第一个世界级体育运动冠军也由此诞生。在日后的体育运动比赛中, 中国的运动健儿屡屡挑战难关, 一次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并于1965年成为了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一次。贺龙还十分关心运动员的家庭、婚姻、待遇等问题, 解决了他们退役后的安置问题, 同时还为运动员努力争取了许多合法权益, 使得运动员们在宽裕的无后顾之忧的物质条件下, 安心地参加比赛, 为夺得优异成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十分鼓励拓展和发展体育精神。

在贺龙民族体育情结的影响下, 贺龙体育文化精髓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十分鼓励拓展和发展体育精神。在中国体育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时候, 他就经常勉励大家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永远不要有低人一等的想法”, 强调运动员必须在“思想、技术、作风”上做到“三过硬”。随着国力的增强、体育事业的发展、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加强, 中国和苏联、东欧和亚洲国家, 还有法国、西德等几十个欧美国家发展了体育往来。另外, 贺龙频繁派遣体育代表团出国访问和参加比赛, 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在关于鼓舞团结拼搏精神方面, 贺龙不断鼓励队员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面对强手, 要敢打敢拼, 胜不骄, 败不馁, 他常讲“输球不输人, 赢球还要赢人”。“打出中国的风格, 打出世界的水平”的口号更是成为当时全国各运动队的行动指南, 至今还流传甚广。他明确要求运动队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应做到“加强团结, 增进友谊,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还提倡体育队伍学外语, 以利于在世界体坛扬我中华声音, 扩大了中国政治影响, 同时也加强了各国的友谊。

3.“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因为自幼形成的民族体育情结, 贺龙元帅一直勇挑我国体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重任。贺龙领导开展了全民的大众化体育运动, 同时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去引进国外专业的体育队伍、强化国内运动员的培养, 为赶超体育竞技世界顶尖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国内体育发展历程的把脉问诊, 结合中国人的自身特点, 贺龙元帅提出把羽毛球、登山以乒乓球等优势项目发展成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口, 以此增加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砝码。中国登山队员在党的领导下, 在贺龙同志的鼓舞下, 依靠集体的力量, 从万分险恶的条件下成功攀登了珠峰和西夏邦马蜂。中国乒乓球运动也由很低水平发展到拿世界冠军, 到如今成为我们的国球, 当时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的贺龙同志功不可没, 国家羽毛球队也是在贺龙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 屡次战胜世界冠军。

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出身环境熏陶、革命战争环境的考验和新中国成立后沉淀, 为贺龙民族体育情结的萌发和体育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中, 注重筹备体育物质条件、鼓励拓展和发展体育精神、“勇攀世界体育高峰”等是贺龙体育思想精髓重要表现。贺龙倡导的民族体育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无限魅力, 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思想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中既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又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培养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尚光威.贺龙体育思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10 (16) .

[2]贺龙传[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

[3]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现实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尚光威.贺龙体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谢香道.简论贺龙的体育思想[J].江西大学学报, 1988 (2) .

[6]黄文辉.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 2009 (4) .

让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走进体育课堂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快乐体育,个性

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 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以达到使学生热爱体育, 发展个性, 形成乐观与积极向上的多重目的。

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 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 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 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 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 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那么何来快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让健康伴随着学生呢?

1 快乐体育的起源

“快乐体育”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始, “快乐体育”的思潮在我国以很快的速度漫延和扩展开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其基本核心是:如何通过各种措施力求使体育教学达到“乐教乐学”这样一个较为完美的境界。从整体上树立科学的全面的“快乐体育”教育观,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 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发展身体, 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逐步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志向和习惯。

2 快乐体育的实质

快乐体育重视每个学生兴趣的培养, 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 并强调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各种身体动作练习中, 以培养运动行为和体育学习的快乐感、喜悦感, 成功感, 以此达到学生热爱体育, 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进而有助于培养其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单调、呆板、教师单向控制的教学局面, 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符合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更有效地发展个性, 培养运动能力, 无疑具有积极作用。而且,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们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内心世界的充实与安宁、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协调, 以迎接现代生活的各种挑战。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快乐体育与人的生活等涉及体育文化内涵的求知欲望, 对体育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3 学校实施快乐体育的要求

当前的学校体育如果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材, 教法的研究这一层面上, 那它肯定不能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这一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扬弃体育学科的本位观和技能观, 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 使之与社会体育接轨, 为终生体育服务。近些年来, 学校体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在当前学校体育中仍较为普遍。

3.1 我国学校体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

价体系的制约, 在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中, 有许多学生是被动进行的, 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发展实施。

3.2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 而仅仅是

体育的开始, 因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未来, 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 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注重健康教育, 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介绍学习各种动作技术, 努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初中阶段, 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 也是多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首先, 应注重体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掌握运动, 增强体质中, 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在高中阶段, 由于学业紧张, 且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其次, 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 便于进行自我锻炼的项目实施教学, 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 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 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终使他们终生受益, 达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化的目的。

3.3 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论”的思潮,

强调运动乐趣在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 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 即产生爱好。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 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

4 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备

备好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 易受干扰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 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5 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作用

5.1 要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

点, 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认同、悦纳、内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 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他们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 归属感的满足, 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 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 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 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 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5.2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

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 专注的精神, 优美的动作, 生动的语言, 娴熟的技巧, 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 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 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 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

5.3 体育教学中, 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

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 使活动具有新异性, 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识内驱力;活动之初不知结果可引起探索结果的意向和期待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

同时, 培养了一批体育尖子生, 他们已成为学校升学队伍中的一支后备军。体育教学中较好的体现了快乐、健康教育思想, 初步建立起快乐、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及目标评价体系。

总之,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 面向全体学生,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 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林虹, 快乐体育与高职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2]王安盛等.浅析“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4)

[3]杨靖, 对“快乐体育”的再认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4]蔡武成, 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再认识[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4)

[5]陈晓鹏, 费甫明, 王章明.成功快乐挫折体育教学思想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0)

体育指导思想 篇9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 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 激发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持久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以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想学、会学和爱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带学生锻炼,而要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提出了相近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则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2]林格.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体育指导思想 篇10

(一) 更新观念, 明确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高中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以及通过体育老师的辛勤劳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学生培养成喜爱运动, 具有良好身体, 拥有健康生活, 掌握安全技能的身心俱佳的合格高中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是一般人眼中的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体育与健康课是让每个学生通过饮食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体育和生活教育, 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为一生的快乐幸福奠定基础。而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明确高中体育教学任务, 要改变过去高中体育纯技术教学、只关注学生技术的旧观念, 树立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的新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 引导学生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 适应新形势,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教材, 它是高中阶段必修课程之一, 学生修业期满, 共获11个学分, 必修健康教育专题和田径类项目各1分, 新教材反映了新理念、新形势以及学生的求知欲,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指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田径类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 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为了更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真正领悟终身体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要求, 既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 还要按照终身体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爱好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有目的增加体育理论的内容, 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特别是充分搞好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三) 结合实际, 重视爱好。

现在, 学生手中使用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材, 主要分两大版块:田径运动和健康教育。而选修课学习指导部分中的球类课程和民族民间体育类课程尤其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 结合我校的实际, 认真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民族民间体育类课程上狠下功夫,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 有机分组, 有计划地开展女子防身术、跆拳道、少林拳、太极拳等项目的教学辅导, 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主动锻炼、主动参与意识明显提高。丰富多彩的选修体育项目, 符合学生的实际, 兼顾了学生的爱好, 既增强了学生体质, 培养了他们的坚忍不拔意志品质, 又逐渐促使他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四) 用好载体, 有序安排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锻炼。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豆芽身高、胖墩身材增多, 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贪图享受的思想, 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然而, 好在学生普遍存在接受能力比较强, 模仿能力也比较强, 所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技能, 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图片和竞赛等有效载体, 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能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体育教师在利用好课堂教学和“两操”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有序地安排好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 比如, 每年的校园田径运动会, 年级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广播操比赛以及冬季的竞赛项目长跑、拔河、跳绳等, 以此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 实现和达到高中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

编辑/牛萌

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 篇11

在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中,将体育作为教学内容最迟在商代,学校分别称其为“校”、“序”、“庠”,孟子认为,“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其中的“序”是商代的学校称呼,其教学内容以习射为主,这与殷人尚武之风是一致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承继了夏商以来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关于体育的思想当然也是源于此处。这也成为后来孔子教授“六艺”的主要内容。

“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 “御”,也就是驾车。射、御是孔子“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全面发展教育的体育内容。《论语·述而》中讲到,“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当中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力活动及行为规范等。当然,孔子教学生射、御,原则上不是主张武力战争,不是让学生学会打仗的本领。射和御有信礼的成分和内容,但就其活动的本质来说,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目的是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具有了现代体育的雏形。

在孔子看来,培养人才要注意仁、知、勇三个方面。“仁”是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属于德育的范畴;“知”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属于智育的范畴;至于“勇”则基本上属于体育的范畴。“勇”主要是指勇敢的意思,但也包括了勇敢的行为和技能。在《论语》中有九处讲到“勇”。“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这里的“勇”主要是指“见义勇为”的勇敢精神。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健壮的身体,掌握当时所盛行的射、御等体育技能。从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人来看,子张、公良孺等都是精通武艺的勇士。儒家教育这种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际上是将社会的改良与国家的稳定依托于人素质的提高,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在理论上提倡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的全面教育外,孔子在实践上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社会。据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类,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在射箭方面相当有名,据说“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当孔子听老百姓说自己是“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便开始学习“御”。此外,孔子还擅长驾车,并且喜好郊游、登山、钓鱼等体育活动。总之通过自身的实践,孔子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树立了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新形象,这种儒者风范与后来儒家“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问题的关键是,军事竞技运动怎样才能不为战争而为和平、为“仁”服务呢?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礼”入“艺”。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抑或是荀子都认为,礼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体育活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射御,都必须中礼。其中射礼分为大射礼、宾射礼、燕射礼、乡射礼等。御礼中对车的制造、大小、马匹数量几驾车者皆有规定。各等级之间不能互相逾礼,如果礼乱了,“艺”将有害于“仁”,有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礼”在“艺”与“仁”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先秦儒家将礼引入体育运动中,其积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体育在全民中发挥全面教育的作用。由于礼居于竞技比赛的主导地位,就改变了人们对竞技目的的认识。因为把竞技当作习礼的过程,从而竞技运动不再具有残酷的色彩,吸引着人们自觉投入体育运动中来。通过礼的引导,使一种少数人从事的竞技运动变成了多数人喜爱的体育运动。竞技运动的社会化标志着真正成熟的体育教育的诞生。二是使体育活动的开展比较健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思想要求凡事都要以“礼”来衡量。因此,体育活动也基本上是在礼所容许的范围内发展。一般传统体育运动中没有淫秽、怪异和粗野的动作,没有危险、野蛮的活动。三是使运动的参与者懂得遵守规则,合理竞争,点到为止,“礼”在“艺”先。孔子在谈到射箭时说,比赛的目的是提高技艺,锻炼身体,只要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了。此外,要加强友谊,比赛双方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节、礼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是可贵的体育道德观。当然,儒家的引“礼”入“艺”,也有其消极影响,本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体育系)

体育指导思想 篇12

1 快乐体育的内涵

快乐体育实质上指的是每一项体育运动本身所带有的独特乐趣, 是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下使中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悦感, 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 并可以激发中职学生的运动热情, 健全人格魅力, 从学生的兴趣着手, 全面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 随着中职体育对快乐体育教育的重视, 使中职学生可以在开心愉悦、自由自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并能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让中职学生自觉而愉快地进行锻炼。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来说, 对中职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思想教育, 提高其自身的人格魅力, 培养其终身体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师生关系在体育活动中更加和谐融洽,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并且在体验快乐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 发现快乐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一种自身成功感,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体验到快乐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2 中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快乐体育可以在心理上使中职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体验到体育运动中的乐趣所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重视中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 完善教学体系, 在快乐体育中培养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由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化, 老师教什么做什么, 使得体育教学显得单调乏味, 加之对学生的培养意识不足, 利用呆板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课不积极, 没有上进心的现状, 加之中职院校体育项目不健全, 基础设施陈旧, 使得中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产生反感。因此, 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 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下享受锻炼, 使身心得到舒展。同时, 体育教师也要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促进其锻炼意识, 并能在运动中享受快乐, 综合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充分发挥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 以期推动中职院校的体育改革。

3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行快乐体育注意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

从塑造主体的角度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发展。只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让中职学生在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下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3.2 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实际上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是在和谐的氛围下建立的教学模式, 使师生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 并能在教学课堂中相互讨论,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使中职学生感受到快乐体育的和谐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坚实基础。

3.3 多方面培养学生兴趣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以快乐体育教学为核心, 对中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体育兴趣培养,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不断发展中职学生的创新、独立、分析能力, 更加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 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 达到积极锻炼身体的目的, 为培养社会新型人才做出努力。

4 中职快乐体育教学的研究对策

4.1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

中职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内心想法丰富。在快乐体育教学中, 体育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 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创新, 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 重视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 让学生在愉悦的快乐体育教学下享受锻炼, 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4.2 创新教学内容

由于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含义不明确, 对知识问题认识不足, 意志力弱, 没有课堂学习意识。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 只有寻求合理的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才能使中职学生在新颖有趣、富于变化的快乐教学氛围中进行体育学习。

在创新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应用, 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 常见的体育课堂上的球类授课可以改编成以游戏形式为主的球类授课,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加广泛地接受体育活动, 积极参与体育项目的创新。

4.3 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快乐体育是注重学生为主体,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 并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感, 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让快乐体育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例如, 在体育项目中根据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进行分组, 在环境一定的条件下, 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能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使中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通过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教学, 让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发挥, 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中职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发掘中职学生的内在潜能, 激发了中职学生的运动热情, 满足了他们自身的心理成就感。

4.4 推进快乐体育的实施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要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 重视快乐体育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快乐体育教学, 不断引进新型的体育项目, 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例如, 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舞蹈以及其他的健身活动, 在不断创新中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对体育项目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总结、创新, 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才能更好地推进快乐体育的不断实施。

5 结语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下, 快乐教育思想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快乐体育思想, 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由该文可知, 只有采用“以人为本”的新型快乐体育教学方法, 才能使中职学生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快乐, 对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景丽云.浅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思想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7) :75-76.

[2]王伟胜.试论快乐体育思想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 2012 (7) :146-147.

[3]周杨.浅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思想的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 :265.

上一篇:新闻失真的叙述分析下一篇:结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