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2024-10-18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共11篇)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1

一、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 指示和决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 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 按照教师布置的命令和任务被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落差大,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 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所倡导的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引导和学习、接受的关系, 在人格上身份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道德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不仅应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

只有身份民主、平等, 相互理解、尊重, 共同促进、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应当重视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 把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将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而是以建议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意见交流,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频率和认知效率, 并以此提升整节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常用“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 或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辅导解决, 给予其权威的、唯一答案。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自由发展, 在长期的学习中还将使其养成心理上对教师辅导的依赖性和音乐思维的固定性。与之不同, 非指导性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工作, 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学习行动计划予以实施, 并以取得积极的行动为终结。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用把乐曲的创作意义、具体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作为唯一的固定答案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 而是将目标放在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思辨、作答问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 发展性地了解音乐, 不仅“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 在引导学生完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 学生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提升自己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整体音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以意识、观念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个体, 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动力, 因此, 情境创设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其中, 教学情境分为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偏重于物理情境, 如教室格局布置、教材的使用以及班级建制等, 心理环境则是指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等。

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将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优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可以从视觉、听觉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营造视觉上的音乐艺术效果, 如教师在课堂中的所示范的肢体语言、多媒体音乐课件上的动态谱例图像等, 以最为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 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 如在音乐课堂中讲述相关音乐家的生活轶事、以边听边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等, 从听觉的感官上进行干预, 提升学生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音乐内容的的理解、审美和分析能力;再次, 为学生再课堂中创造音乐实践机会, 如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短时即兴的分声部合唱、以分组竞争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等, 既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 又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上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整体教学物理、心理情境, 通过以上的非指导性教学措施创设创设一个平等、有序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平衡的发展。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用“非指导性”一词来表示与由教师主导、支配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 其“非指导性”的含义并不是指摒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导活动, 而是用一种间接的、不明确的、更为艺术性的指导方式。在日常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 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展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 其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音乐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传统音乐教学情境的比较, 探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2] (美) 卡尔·罗杰斯著, 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吴启迪.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06.

[4]王政, 尹建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上的运用[J].艺海, 2009 (04) .

[5]李雁飞.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渗入音乐教学中的思考[J].艺海, 2011 (02) .

[6]何团喜.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10 (08) .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2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心理治疗”又称“非指导性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马斯洛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实;(2)接受;(3)理解。“真实”,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接受”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理解”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罗杰斯之所以如此着重人际关系,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数学;非指导性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社会各界针对非常关键的教育热点话题有一定的思考。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措施的。例如,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以下内容对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

一、结合语文的实践性实施非指导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启发学生、点拨学生等都要通过个体的言语实践、交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学习等,逐渐训练为智慧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入更多的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和方法,而摒弃过多的被动式接受或名师指导等。

利用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感知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自主体会心灵,大胆产生质疑,独立发表观点,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財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并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性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了小学生的拓展发散性思维,而且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跳跃性比较大,教师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暗示、明示、类比等,提供给小学生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使得小学生产生新鲜感,避免厌烦心理的产生,进而不断培养、激励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结合语文的社会性与合理性实施非指导性教学

小学语文涉及的知识面还是比较有限的,针对于语文教学系统来说,却是一个广泛性、开放性的信息系统。语文学科学习的社会性特别强,关于语文的学习途径可以从社会很多个层面去了解和掌

握。当今社会,各种电子版、纸质版读物资料随处可见,而不仅是通过教学课堂上的简短时间就可以学到所有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授给学生的其实质是阅读的技巧和基本方法。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技巧之后,才能进行独立的阅读。然后教师作为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及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点、点拨,尽量做到恰到好处。

例如,在语文教学内容《太阳》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教学内容程序。(1)学生要读懂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太阳提出问题,以备再次拓展阅读,提供探究意识。(2)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拓展阅读,并分析问题。通过第一步提出了关于太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拓展阅读。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发挥的是指导者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参考书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比起传统“填鸭式”教学要好得多。

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一般学生可能会存在偷懒现象,找到问题答案就草草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进一步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找到正确答案后如何进行答案的研究,要引导、传授一些关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判断观点等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针对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慢慢展开,但是我国国内的实践范例或成功模式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理论人士为之共同努力、研究。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4

罗杰斯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的地位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在网络课程设置中, 通过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网络学习环境, 并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学习活动中, 从而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参与、互动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并促进其情感发展。

(一) 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

非指导性教学是与指导性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式。指导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等, 选择不同的学习课题, 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并从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自然、健康发展, 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使学习在学生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然地进行。

(二) 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相关主张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学习具有个体参与性, 包含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次, 学习是渗透性的, 它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再次, 学习不是教师引发的, 而是由学生自我发起的, 虽然受外界刺激的干扰, 但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获得、掌握的发自内心的想法;最后, 由于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 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学习的成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 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的, 是一种自我评价。

1.关于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指出, 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变化能够灵活适应的人, 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因此不断学习的人, 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目标的实现, 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它强调学生通过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 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2.关于教学阶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 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 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 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 必要时加以澄清。3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 自由地发表看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并初步决定, 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的见识, 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 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关于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 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 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 与全人无关。而意义学习是一种全权参与、自我发起、自我批评, 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更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教师应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的态度, 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以保证学生能够自由、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非指导性”教学中, 教师要有安全感, 既要信任学生, 又要相信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二、网络学习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学习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恰当合理、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则是学生顺利、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以开放的多媒体非线性方式, 为不同特点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并且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交互式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网络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因此, 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就应该考虑激励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学习, 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要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探讨。这样, 既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非指导性,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提供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学习资源, 以促进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 促进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即学生自发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一) 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反对单纯的智育发展, 强调知情合一, 更注重学习者情感的表达、情绪的释放, 促进学习者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网络课程的设置中, 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 要鼓励他们通过上传和下载资源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网络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在学习兴趣、团结互助等情感领域得到发展。

(二)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网络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 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类型进行学习。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课程在注重学生通过自学学习方式发展个性的同时, 还强调网络学习中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还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他们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 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主体”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非指导性, 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思想,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首先,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活动不是在教师的规定和组织下完成的, 而是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完成的。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 也是活动的主体,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进行学习。其次, 非指导性教学中, 师生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交流的,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内容方面, 还表现在情感方面, 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同时, 教学气氛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四) 注重整体性效果的实现

非指导性教学不是单纯地注重学生某一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而是强调整体目标的实现。整体性效果的实现包括学生对文字、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以及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情感领域的发展。

(五) 提倡自由学习,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合理、有效而正当的学习是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 这需要我们为之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习者自动、自发地进行有意义学习。研究表明, 涉及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它包括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会促进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效果的实现。因此, 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要尽量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理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分组学习、学习社区等方式, 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解决问题、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我批判、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使他们在学习评价过程中, 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自主性, 提高他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度与信任度。

四、结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走出了发现教学理论所预设的科学主义方向, 是对发现教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坚持人本主义, 开辟了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学理论的新天地。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能够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探索。同时, 交互 (学生-学生、学生-学习资源、学生-教师) 效果的实现也是促进网络环境下非指导性教学的关键。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 强调在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 实现观念和思想的真诚互动, 以自主、自觉、自愿的态度对待学习, 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非指导性”以及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本文通过“非指导性”的特点和主张引出网络课程, 指出了以“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和意义。网络课程的开发应该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整体效果的实现、提倡自由学习, 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非指导性”。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网络学习,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丁颢, 胡发稳, 付永梅.建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 2007 (01) :24.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 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03) :54-59.

[3]穆肃.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应用效果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07) :47-51.

[4]黄勇.网络课程的共享及其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 2008 (01) :34-37.

[5]Gilbert.L, Moore, D.R.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8, 8 (03) :29-35.

[6]肖爱芝.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2) :71-74.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5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第四是“因材施评”原则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6

【关键词】非指导性 掌握学习 异同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提出,归根结底都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当时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运行的结果,也止是由于教育现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才导致了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产生。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非指导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粉饰登场”,也恰恰反应了当时美国的教育现状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总之,一种新教学策略的提出,绝对不会是凭空而来的,而必定是一定社会需求与教育需求之间矛盾推动的结果,也必定是一定社会需求与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反映。

二、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指导思想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在指导思想上,具有养许多的相同点:首先,它们都对学生的潜能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两种教学策略都认为学生具有良好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实现学生的它我”;其次,它们都主张通过积极因素来实现对环境的改造,而较少依赖机器”和`ix备”。这两种教学策略都坚持教师是教学中最巨大的资源,要使教学走向成功,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不是借助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当然,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在其指导思想上也存在养某些分歧:如非指导性教学策略认为促使学生售我”的实现,关键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提供一种真实、亲密、理解的人际关系;而掌握学习策略则认为,要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提供恰当的教学,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纠正。

三、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

罗杰斯指出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中仍存在养一定的步骤,这个步骤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创造接受的气氛要求教师首先应信任学生、信任学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要让学生自己规定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问题。此外,创造接受的气氛还表现在教学环境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方面,如师生围绕一个大桌子而坐,或者师生的座位是一圆形;第_阶段:形成个人的以及小组的目标。当接受的气氛形成之后,教学就进入下个阶段,以我们今天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这一类问题开始。个人先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是相同的,不过可以通过讨论最终形成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接下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小组的诸目标。

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则从程序教学中汲取营养,认为要使教学取得成功就应对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与掌握学习策略在实施过程上,也存在养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而是不同样式的教学顺序。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的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固定的教学顺序,大多数事件都是自然发生的,很少受到学生或教师有意识的控制。而相比之下,掌握学习策略以一套目标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一矫止,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另一方而是不同的教师要求。在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无准备的状态,他无法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预测,但他又必须对即时的需要作出反应,因而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四、非指导性教学策略和掌握学习策略比较的启示

1.重视开发教师的潜能

以上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重视教师潜能的开发。这是因为我们为发挥学生潜能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必须也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起作用,能否发挥学生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要胜任发挥学生潜能这一重任就必须从传统的职能中脱胎出来,必须具备一些更新更高的能力,如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以保证每个学生能不断取得成功的能力,在事先不知道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即时反应作出及时的解决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具备又必然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水平、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见,教师潜能的开发对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来说是必需的,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重视教师潜能的开发。因此,非指导性教学策略和掌握学习策略为发挥学生的潜能,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并且都重视教师潜能的开发。

2.加强教师管理学习的职能

以上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加强教师管理学习,以确保学生认知上的成功。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是学生潜能发展的基础,学生潜能的开发只有建立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重视认知发展的潜能开发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错误,注定要走向衰落。因此,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要求教师加强对学习的管理,要求教师保证学生在认知上的不断成功。如我们以上所讨论的掌握学习

策略,就是从加强学习的管理以确保学生认知成功出发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的。

此外,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说,也要求加强教师管理学习的职能。这是因为近几年来,虽然随养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己经使得教师逐步从传统的控制学生以适应教学的管理学生”的角色中脱胎”出来,而较多地扮演设计教学以适应学生的管理学习”的角色。但这其中也存在养不少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对学习管理的横向和纵向都不够彻底,也就是说:一方面,教师对学习的管理只涉及教学过程的部分环节,而不是整个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对学习的管理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非全体学生。这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打了折扣,并且也使得许多学生的认知成功得不到保证,从而阻碍了学生潛能的发挥。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有必要加强教师对学习的管理。

3.发展教师促进学习的职能

以上两种教学策略的比较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必须发展教师促进学习的职能,以使学生情感上得到满足。这是因为不但认知上的成功能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而且情感的满足也能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这个结论一方而来自于科学研究的证明: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

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另一方而来自教学实践的证明:如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的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都是情感能促进潜能发挥的有力例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实践中也不断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不但要保证学生在认知上的成功,还要促使学生在情感上的满足,这就要求发展教师促进学习的职能。

此外,发展教师促进学习的职能也是由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所决定的。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教师较多执行的还只是一种管理学习的职能,而缺乏促进学习的职能,也就是说,我国的教师习惯于站在学生的上而,走在学生的前而,为学生指明方向,而不习惯于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也不习惯于走在学生的后而,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但这种管理学习的职能在保证学生认知成功的同时,也由于强调一种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而阻碍了情感的交流,从而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快发展教师促进学习的职能对于我国止致力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实践来说也是尤為关键的。

同时,也必须看到促进学习的职能虽然具有许多的优点,如不但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认知背景之下,而且将它置于一种情感的背景之下,主张打破阻碍师生情感交流的上下级师生关系,将师生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顺应学生发展之自然,不主张以明确的目标和程序来规定学生的发展。但这种职能也有养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毫无教学顺序可高,可能会降低教学的效率,也可能使学生为一些无谓的事情争论不休,等等。因此,单独使用促进学习的职能也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这就要求促进学习的职能能与为它提供补充的管理学习的职能结合运用,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伊文思:心理学的发展》,英文版,1976年,第219页。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7

罗杰斯根据他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 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直接运用于教学。在他看来, 学生同病人一样, 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 他只渴望用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环境中, 学生是中心, 他们能得到理解, 得到尊重, 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 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 而是为学生提供条件, 由学生选择如何学, 教师只起顾问作用, 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研究。也就是说, 教学是非指导性的, 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按照这一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

首先, 教师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索”, 学生不受任何束缚, 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他们的要求参加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 帮助学生澄清和明确自己的意识。同时, 开放性还表现为探索形式的丰富多彩, 不受任何束缚。最后, 学生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

外贸单证实务是一门实操课程, 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获得专业技能。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即结合案例来进行小组活动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就常用的一些活动举例说明。

1. 问答游戏。

要求学生根据外贸单据的缮制内容和要求, 在小组内进行问和答, 可以是一个学生问、其他学生答, 也可以学生交叉问答或者轮流问答, 以达到充分理解各种单证中各栏目的填制内容和操作方法。还可以是小组在共同学习后设计有关的问题, 轮流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问, 并且计分, 最后得分最高者为胜利者。例如, 在学习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内容及缮制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海关编号有几位数?由谁填写?”“运输方式有多少种?分别是什么?”“常用的结汇方式包括哪些?”“集装箱的编号该怎样填报?”“商品编号填什么?”等等。问答游戏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复习、主动归纳。

2.“合作发现”活动。

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等合作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发现新知等活动中来, 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譬如, 在学习信用证的有关内容时, 先让学生在学习完5种不同形式、不同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内容, 并填写信用证分析单后, 分小组对信用证内容的基本表达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信用证的关系人的表达就有:开证人 (Applicant/Opener/At the request of.../By order of.../for account of...) 、受益人 (Beneficiary/in favour of.../in your favor) 、开证行 (Opening Bank/Issuing Bank/Establishing Bank) 、通知行 (Advising Bank/Notifying Bank/Advised through) 、议付行 (Negotiation Bank/Honouring Bank) 、付款行 (Paying Bank/Drawee Bank) 等, 这有利于学生弄明白各种形式、不同银行开立的信用证, 提高学生审核信用证与修改信用证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增强学生审核信用证的信心, 为后期各种单证的缮制做了很好的准备。

3.“同伴修改”活动。

学生独自完成制单练习后, 小组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批改、互相交流与讨论。在此环节, 同学们可以发现别人或自己的填写错误, 并能大胆地提出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当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时, 学生会对该练习内容加深理解。“同伴修改”的近期目标是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责任感, 远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比快比准确”游戏。

该种游戏可以在第一次学习缮制单证的时候进行, 学生可以4人小组的形式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 模仿该种单据的样单, 以最快的速度, 最准确地共同缮制一份空白单据, 然后举手示意完成。接着教师会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说出每一栏的内容, 请其他组核对并且更正。在需要教师更正的时候, 教师才加以讲解, 最后以实物投影的方式把准确的样单投影出来, 确保缮制的单证准确无误。

5.“小老师”游戏。

该游戏是“比快比准确”游戏的深化, 不同之处在于当某一小组示意完成后, 教师会到该小组中对单证进行核对与修改, 并向该小组成员讲解原因, 待这个小组的4位成员弄明白后, 让他们充当小教师, 到其他一些较快完成的组去进行对单证的核对与修改, 同时像教师那样讲解原因。然后这些小组的成员再到完成得较慢的组去做“小教师”。如此类推, 该游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生生互动的范围会更广、更深。当然, 为了确保缮制的单据准确无误, 教师在最后同样会以实物投影的方式把准确的样单投影出来。

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之间运用对外贸各种单证缮制的理解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懂得了外贸单证的基本知识, 熟悉了外贸单证工作的操作与管理, 熟练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技巧。

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教师只能以顾问、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这必然会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所以, 笔者认为学生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之后, 教师的正确评价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8

关键词:“非指导性”理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融入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将语文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听说读写的能力,将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经验。

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价值体现,它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是语文课程改革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

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普遍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中无法在课程变革时做出反思和自主的调整。这就无法将《新课标》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传授的方式方法,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起到负面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准确性,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理解就成了重中之重。

2. 师生关系存在偏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在于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而这种古板的师生定位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先进的教育,它忽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将阻碍现代师生关系的正确塑造。现如今,一些教师用“师道尊严”压制学生,最终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正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还禁锢在传统教育中,对于新课改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就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依然是古板的“你教我学”,学生只有身体的参与,没有大脑的参与。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等的关系才有利于改善传统的不对等关系,纠正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错误观念。

3. 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各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老师只在公开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且不尽如人意。公开课中一直存在造假的现象,教师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事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一遍又一遍的彩排,其中包括学生自主讨论、合作的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式表演,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而是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阻碍与败笔。

二、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阐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的研究理论,此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在现代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学生自由思维能力。教师也应营造融洽、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爱上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单向性灌输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可以自我教育,并且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最终达到人生目标的自我实现。

2.“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力,而不是简单的被动式学习,是培养解决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的多少。其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各类资源,而学习的方式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从而形成亲密的关系和激烈探讨的气氛,与传统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可以看出,借鉴“非指导性”思想,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局面,并且可以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行为的转变,这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三、“非指导性”教学基本原则

1. 营造良好氛围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要用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学生,认真看待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给予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丰富的、真诚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那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保障教学效果都是不错的。在小组活动中,与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由过去的类似布置任务的方式变为互相交流及恰当引导。这些转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去展开他们的观点并深入探究。

2. 师生共同决策

师生之间应能平等对话、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并注意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超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意义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其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学生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的反思过程。学生的学习目标及方法均由学生自己制定,当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为自己负责任,并促使学习高效运转,更主动地渗透到生活和行为中。

四、“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确定

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要关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归纳、分析和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措施,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 降低教师的控制度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更贴近生活,走出教材的限制,将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尽量发挥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教师应该将教学的中心由过去单一的灌输知识传授,转化为进行综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学习海洋中遨游。

2. 加强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合作,这个特性是源于“非指导性”理论注重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放式教育。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帮助,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小组学习后,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及建议,抓住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正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思维迅猛发展的阶段。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每个学生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情况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规避传统的单线式教育,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理解学生,学会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应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是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的重点。

4.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交流中展开,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身份的单一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应该体现一种多元的平等与尊重,而不是单线的传授和接受。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独立性,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表扬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总结归纳,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增加信心。最后,在情绪方面要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辅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满足他们爱和尊重的需要。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非指导性”的内涵就是教师尽量减少直接传述、单一命令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间接的、启发性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关注学生,并且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换位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效地掌握了语文教育的特性又在建设开放活跃的语文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鼓励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对学生教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从而发挥他们对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是“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它颠覆了传统教授式的模式。因此,在这样的改革大环境之下,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接受新的挑战,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与学生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努力实现“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董新良.对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9

1 非言语指导的概念及分类

在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指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无声言语将信息传达给对方的行为 (王汝田, 2004年) 。一般而言, 体育教学中的非言语指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体语

体语是以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与体态变化等来传递信息并作为非言语指导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 (王汝田, 2004年) 。例如:在教授铅球投掷时, 教师可以用身体来演示投掷动作, 帮助学生对铅球的技术动作建立起直观的空间概念, 快速加以领会。

1.2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在体育课中, 师生间空间的每一变化都反映出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乐, 2009年) 。例如:当学生表现优异时, 教师可以拍学生的肩膀以示鼓励, 或者学生违反上课纪律时, 教师只需走近学生便可以起到提醒作用。

1.3 辅助语言

辅助语言主要指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换、停顿、沉默以及哨音的运用等都属于辅助言语 (胡加辉, 2006年) , 它能强化言语的质量, 具有诱导、吸引的功能, 可以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 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具有的情感。例如:教师上室外体育课时, 口哨就是最常运用的辅助言语工具, 教师利用口哨可以传达集合、列队、解散等不同的指令。

1.4 其他形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音乐作为运动节奏的信号, 不仅让学生体会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此外适当运用标志, 可以引起学生良性的反射。例如:进行立定跳远测验时, 教师运用标志, 在跳远区域内画好相应距离的标志线, 这样往往能使学生跳出更好的成绩。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颜色, 比如:红、黄、蓝、白等鲜艳的颜色来布置教学场地,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

2 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6所中学 (市一中、市八中、兵团一中、兵团二中、师大附中、农大附中) 随机抽取240名学生、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合计290人。发放教师问卷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份, 有效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240份, 回收232份, 回收率96.6%;有效问卷214份, 有效率为89.1%。运用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非言语指导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运用情况

问卷结果表明,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指导主要用于操类课程 (35%) 和球类项目 (31%) 中, 而在田径 (12%) 、武术 (14%) 及其它 (8%) 项目中运用的比较少。这与这些课程的不同特点有关。操类课程需要体育教师运用大量的非言语指导, 诸如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示范、标志物以及音乐等, 将所要教授的动作套路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出来。球类项目同样要求体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运用大量的非言语指导, 如战术的手势暗示和口哨、技术动作的身体演示等,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相比而言, 田径、武术及其它项目中, 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就比较小, 这说明教师认为这些项目不需要过多的非言语指导。

2.2.2 非言语指导的运用形式

问卷结果表明,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非言语指导是体语 (39%) , 这是因为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示范、手势等非言语指导, 可以及时、准确地表达老师的意向, 既可以和言语指导同时使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 所以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非言语指导。辅助语言和人际距离基本居第二位, 分别占18%和16%。例如:体育老师上课一般都会借助哨音来集合和整队, 教师的语调高低、快慢也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注意效果。人际距离更多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调整变换自己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以便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靠近需要帮助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少的非言语指导是标志物 (11%) 、音乐 (9%) 及颜色 (7%) , 就教师而言, 在体育课堂上运用标志物等非言语指导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但是, 学生的问卷则反映出希望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多运用标志物、颜色及音乐, 他们觉得这样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有趣。

2.2.3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心里期望的非言语指导对比

课堂上, 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应的反馈。一般分为表扬和批评。通过分析问卷, 我们发现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心里期望的非言语指导是有一定差距的 (见表1和表2) 。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是不一样的。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教师而言, 口头表扬 (41%) 是体育课堂上最常采用的方式是, 究其原因, 教师都认为口头表扬在课程进行中既可以及时激励学生, 又可以节省时间。至于其它几种类型, 教师认为, 根据不同的情景需要, 他们会适当采取一些翘起拇指、点头、拍肩膀之类的非言语行为。但是, 学生并不是很愿意教师采用口头表扬的非言语行为来肯定自己的进步, 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表扬方式是教师对自己满意的点头 (39%) 。这应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相关。他们不希望当众得到老师的表扬, 感到老师如果当众表扬自己容易招致一些同学的闲言碎语, 甚至有些学生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窘迫 (戚慧明, 1995年) 。学生认为教师只要对自己满意的点点头, 通过目光让自己感到被表扬和得到肯定就可以了。这说明教师所采用的表扬方式和学生所期望的表扬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分歧。

同样的分歧也表现在对待学生违反纪律时,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行为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行为是有差异的 (见表2) 。

和表扬行为一样, 当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违反课堂纪律时, 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批评 (35%) , 而学生最期待的提示方式则是眼神暗示 (42%) 。出于省时省力原则, 教师认为口头批评在纠正学生的不适当行为方面可以取得良好的警戒和震慑作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 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批评, 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感障碍还可能造成该生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 同时还会影响整个课堂纪律, 所以学生最不愿意接收的批评方式是直呼其名 (4%) 和口头批评 (8%) 。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用眼神暗示 (42%) 自己, 这样不会伤害到自尊心。

由此可知, 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 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用非言语行为来实施, 但是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仍然有很大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在体育教学中非言语指导主要运用于操类课程和球类项目中, 田径、武术和其它项目中运用的非言语指导比较少。

(2)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非言语指导是体语、辅助言语以及人际距离, 对音乐、标志物和颜色的运用的比较少。

(3) 在体育课堂中, 教师采用的非言语指导和学生期待的非言语指导有很大差异。教师常用的表扬方式是口头表扬, 而学生期待的表扬方式是教师给予自己满意的点头。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教师通常会采用口头批评, 而学生期待教师通过眼神暗示。

3.2 建议

(1) 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多运用非言语教学手段, 将言语手段与非言语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这样有利于维护教学秩序, 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除了操类课程和球类项目, 教师也应在其他体育项目中多运用非言语指导, 因为非言语指导比言语指导更直观、易懂, 对组织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 可以适当运用音乐、标志物和颜色的非言语手段, 来布置教学场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4)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指导时, 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心理期待和个体差异, 运用不同的非言语手段, 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教学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乌鲁木齐市体育教师的非言语指导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 以期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非言语教学手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非言语指导,体育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汉华.非言语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原则[J].学校体育学, 2013 (8) .

[2]胡加辉.非言语沟通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06 (9) .

[3]王汝田.试论非言语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6) .

[4]杨乐.非言语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 (32) .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篇10

一、学习动机理论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似乎就学习动机是通过激活学习者的行为并给予其指导,决定学习者的行为方式达成一致,但是关于学习动机是 如何发生 这种情况 的 , 以往文献 却说法不 一(D觟rnyei 1998)。例如 ,William和Burden(1997)认为 ,动机可以解释为认知和情感的激发,从而导致一种有意识的决定,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 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从脑力上和体力上不断地付出努力。而Gardner则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定义为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因为需求欲望及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而为学习语言所做的努力(Gardner 1985)。

2.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不仅提供了学习者开始第二语言学习最初的动力,而且维护了后续学习过程的持续性(D觟rnyei 1998 D觟rnye2005)。D觟rnyei(2005)指出,没有足够的动力,即使拥有最非凡能力的人,也无法完成长期任务;没有足够的动力,即使课程安排科学,教学方法运用恰到好处,也无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另外,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可以弥补学习者在语言能力和学习条件上的缺陷。由于动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关于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对学习动机的探索(D觟rnyei 1994a;D觟rnyei 1998)。

3.外语学习动机理论

(1)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D觟rnyei(2001a)提出 ,以往文献中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所有理 论中 , 最具影响 力的是Gardner的社会心 理模型。Gardner的动机理论通常被解释为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种动机的相互作用 (D觟rnyei 1994a;D觟rnyei 1994b;D觟rnyei 1998;D觟rnye2005)。融入型动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群体一种积极融入的思想倾向,期望参与该社团的社会生活与学习,并最终成为类似该社团群体中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成员。而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把目标语言当做一种工具, 注重其潜在的实际利益的学习愿望,如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或升职加薪(D觟rnyei 1994aD觟rnyei 2001a;D觟rnyei 2001b)。然而 , 这里需要 指出的是 ,Gardner的理论和测验体系远比融入型 /工具型这种简单的动机分类方式要复杂得多(D觟rnyei 1994a)。在第二语言习得专业领域,对Gardner的理论误解的主要原因,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由于其理论描述简单且具有广泛的意义。此外,广义的文化情感和实际工具两个方面经常出现在学习动机的经验报告中,这也是融入型/工具型学习动机这种分类方法流行的原因所在(D觟rnyei 1994a;D觟rnyei 1994b)。

(2)自我决定理论

D觟rnyei(1994a)指出 ,为了更好地阐述外部/内部动机 (extrinsic/intrinsic motivation)这一概念 ,Deci和Ryan引入了自我决定理论, 这种动机分类方法是目前在学习动机研究理论中应用最广和接受度 最高的 (D觟rnyei 1994a)。D觟rnyei(1994a)提出,外部动机激励个人为了得到一些外在报酬(例如优秀的成绩)或是避免受罚而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相比之下,内部动机行为来自于学习者本人, 从事一项特殊活动的快乐感或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D觟rnyei 1994a)。

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动机探讨

将二语习得的动机分为融入型/工具型动机,如果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似乎有一定的局限 性。D觟rnyei(1994a)提出,Gardner的动机理论主要适用于与社会环境而不是外语课堂有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动机组成要素。此外,Hedge(2000)认为,融入型/工具型动机的分类方式应用,在像加拿大这样的双语社会或者在目标语国家进行短期的语言培训的情境似乎最合适。

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普遍有很强的英语学习动机,其中外部动机是当今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流动机。这是因为在我国,对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他们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证书,进而在将来毕业寻找工作时,给自己添加筹码。因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保持他们的外部动机。学习者很容易在外部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兴趣, 但是很难长久保持这种动机(Harmer 2007b)。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将学习者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激励方式,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良好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动机被看做是一种潜在的核心动力(Deci & Ryan 1985)。此外,Harmer(2007b)指出真正的动机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在多数情况下,内部动机能比相应的外部动机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Harmer 2007a)。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似乎是如何保持学生的外部动机,甚至将这种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本文就这一问题简单给出几条建议:

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使英语课更生动有趣, 从而达到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目的。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或者选择多样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让学生喜欢英语课堂或是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融入课堂的主动性, 激发其内部动机。有数据表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是由教师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释放自己手中的权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D觟rnyei(1994a)提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结语

学习动机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方针,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如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保持这种外部动机,甚至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将这种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使自己的课堂更具吸引力。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第二语言教育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概述学习动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实际情况,探讨该理论对这一群体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激发其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思想方法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高于具体数学内容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会数学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法宝,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学思想方法已越来越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一、目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指导的现状

(1)教师不明确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甚至不能说出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就是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2)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通常运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由于小学的数学较为基础,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注意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3)不明确指导方向。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人的探讨,使教师不明确该用哪个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指导,或不明确联系到某一数学思想时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明确数学思想的指导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推广应用。

(4)方法运用不当。在数学教学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知道教学,但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再数学的学习中很好的运用。有时,教师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直接指导学生运用何种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研究而明确的,这也是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出现问题,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学学习。

二、在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小结和复习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同一内容可表现为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因此,应在单元小结时,对数学思想方法作系统整理。例如,在六年级的分数三类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在小结中可概括性的向学生指出分数应用题实质是对应思想,找准具体数量的关系,然后应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2)培養提出问题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问题。另外,可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对已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数学新事实、老问题引伸出的新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派生出的新问题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训练学生良好思维方式,使学生的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讲授中注意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是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抽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把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等来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在数学研究中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能突出数形结合思想,那将非常有利于受教育者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指导的对策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因为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更加的难以理解,并不是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教会的,因此必须依靠学生本身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因此,要想要学生能不断的在数学的学习中熟练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资助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创造,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的体系,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

(2)使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要不断的加强对习题的练习,才能更充分的掌握知识,促进数学饿进步。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的进行习题训练,同类型的习题通过不同的数学思想进行探究,找到最合适的思想方法,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思想体系,真正的帮助自身进行数学的学习。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让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或书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问题的每一步都思考的透彻,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充分的人事数学思想方法,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建立起数学思想体系,把数学思想代人难题,促进难题的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数学成绩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学生不理解数学思想的时候,必须加强对数学方法的指导,指引学生用正确的数学方法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就会增强思维上的训练,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思想体系,促进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数学思想方法应有机地渗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的,但是如果只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空白的框架,这样教学很空洞,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无方法可言。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小学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总结出教学的关键点,在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三位一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立体化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数学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并且也把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无形中传授给学生。

总之,在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研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变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成为积淀学生素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文汇出版社,2001-6.

[2]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上一篇:电视广告管理下一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