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2024-10-18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精选12篇)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1

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也是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核心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 患者安全问题成为卫生保健体系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据资料分析[1], 大部分医疗事故的发生, 都起因于细节, 因为大的、明显的错误大家都会警觉, 从而小心避开;而对那些小的细节因熟视无睹而更容易丧失警惕。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 操作性强, 工作量大, 环节多, 连续性强, 对细节要求高。为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我院从细微之处入手, 不断完善护理安全细节管理, 取得一定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强化安全管理理念, 提高细节管理意识

增强护士的安全及差错防范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护理部强化对全院护士长、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 组织专题讲座, 学习有关差错事故的相关报道, 分析隐患, 以实例教育引导护士“小细节, 小隐患”影响大安全, 深刻认识细节管理在保障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每位护理人员重视细节、关注细节。

1.2 加强护理安全自查, 查找细节隐患, 及时分析、预警改进

开展护理人员自查、护士长现场查、护理部日巡查制, 针对护理工作的重点环节、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等重点工作加强隐患自查, 查找护理工作细节中的隐患问题, 加强管理。其方法为: (1) 查对问题。存在转抄医嘱有偏差、医护沟通不到位、执行不规范医嘱、抢救过程执行口头医嘱不严格等现象。多由于护士查对制度落实不够, 个别人存在执行医嘱时凭经验、想当然做事的现象, 如抢救过程执行口头医嘱时不复述给药途径, 凭个人经验。采集血标本忽视细节查对不到位等现象。 (2) 病情观察问题。观察病情不到位多由于护士不按要求及时观察, 巡视病房走过场, 不看局部细节等, 如:对于护士刚巡视测血压的一级护理患者, 护理部巡查中发现存在液体外渗现象。患者外出, 护士监测生命体征时不在病房, 患者回病房后护士监测观察不及时。 (3) 特殊药品管理问题。存在特殊药品不按规范管理, 急救药品不及时补充等现象。 (4) 交接班问题。未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 存在危重患者床旁交接、转科、术后交接不到位的问题。 (5) 引流管的管理问题。导管未能妥善固定、特殊患者防护不到位引发自行拔管等, 如2例患者由于烦躁、安全防护约束不够导致自行拔管。 (6) 压疮管理问题。不能正确识别危险因素、评估不全、不重视基础护理致压疮预防措施不到位。患者病情复杂, 患者或家属不配合。 (7) 护患沟通问题。存在沟通、告知不够现象, 如:操作、特殊检查前不充分告知注意事项。 (8) 环境安全问题。病房床挡配置不够, 卫生间、水房湿滑防护措施不够等。

1.3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机制, 强化护理安全细节管理

(1) 建立院科两级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制订护理安全考核细则, 细化护理安全管理重点。 (2) 建立奖优罚劣的医院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每季度对全院各护理单元安全考核结果打分排序, 对排序前5位按层级给予奖金激励。 (3) 健全护理工作流程, 加强流程中重点环节的细节管理。针对护理工作细节中的隐患问题, 及时整理分类, 分析查找原因, 不断完善细节管理重点。针对存在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病情观察不到位的问题, 制订执行流程, 突出细节重点, 如:口头医嘱执行流程, 配血、输血查对流程, 危重患者床旁查对流程, 建立压疮上报管理机制等。强化护理工作流程中的细节管理, 护士长每日危重患者两查房、班班查对医嘱, 双人登记, 强化护士长对核心制度落实的现场管理及考核, 护理部每日下科巡查危重症患者、重点部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等, 促进护理安全质量持续提高。 (4) 重视影响安全质量的系统问题改进, 如:完善各类护理告知单, 推行重点患者腕带制管理, 全院临床科室加设床挡, 加强护理标志系统管理, 加强新上岗人员实践技能培训, 加强防滑倒、防跌伤的告知和防护设施的完善。

2 结果

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细节管理, 护士增强了安全意识, 提高了差错防范和对安全隐患问题的识别能力, 明显减少了差错事故、纠纷、投诉的发生, 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医院整体形象。由于重视了细节管理, 护士在工作实践中, 责任心、工作态度及自律意识均得到了提高, 护士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抓现场管理上, 2009年护理中度及以上缺陷较2007年—2008年减少30%以上, 无护理事故发生, 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

3 体会

细节管理日趋科学、标准、规范, 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来临[1]。在护理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护理管理工作重中之重的今天, 护理安全工作只有从细节入手,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才能实现“护理质量零差错、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技术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华卓君, 杨淑洁.加强护理安全细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4) :51-52.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2

摘要:目的 评价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岗位管理,建立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方案,改善护士薪酬分配。比较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护士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vs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改善了护士薪酬待遇,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薪酬;护理质量

目前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医院对护理岗位的不重视、护士待遇低、缺乏职业成就感等因素,使年轻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也是护士留职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1]。医疗服务离不开护士的参与,护理质量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为提高护理质量,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有在岗护士398人,选取其中136名护士参与本次研究调查。136人来自医院各个职能科室,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1~43岁,平均(34.22±3.17)岁。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136名护士在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满意度。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改变分配的管理模式 医院成立绩效改革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等级医院评审的相关要求[2],将护士系列绩效薪酬交由护理部统一分配。护理部根据各科室和护理岗位的工作量、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进行分级分类,结合护理质量、效率、成本等指标确定各护理单元的绩效总额。

1.2.2护理单元二级绩效分配 各科室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护理服务质量评定个人绩效薪酬。护理单元二级绩效=60%护理单元岗位+40%护理单元绩效。后者又通过护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三个子科目加以考核。①护理单元质量指标:在医院绩效考评中引用平衡记分卡,增加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在护理绩效考评中引入平衡记分卡,内容包括关注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和财务管理4个维度,考评满分为100分,各个维度所占分值为分别为25分,50分,15分和10分。②护理单元效率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数、分级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实际占床日等。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考评项目和分值。③护理单元成本效益指标: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成本率增减数进行绩效分配。

1.2.3三级分配 护士个人的绩效分配指标包括年资、岗位和班次,分别为20%、50%和30%。

1.3护理质量评估 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每月由护理部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协助、同科室医生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各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与护士工资、绩效、晋升、选送上级医院进修相结合,以调动护士积极性。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降低,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反应了护士对自己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的满意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为保证医院护理服务的需要,医院聘用了大量的编制外护理人员[4]。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实施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后,提高了全体护士的工作热情,既提高了编制内护士的待遇,又保证了聘用制护士享有同等薪酬,让聘用制护士得到了安全感和保障感。聘用制护理人员的加入,补充了各科室护理人力的不足,使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明显减轻[5]。护理人员通过考核评估脱颖而出,得到晋升、专科护理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个人发展、薪酬提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 vs 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表明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3.2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价值和专业价值[6],提升了临床一线岗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护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护理质量必然提高,受益最大的是患者,因而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本研究中,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由此可知,实施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何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安全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科 有效风险管理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63-01

1 新生儿生理特点

所谓的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还不到二十八天婴儿。在生理方面,新生儿存在着许多特点,医护人员想要将新生儿进行更好的护理,一定要对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

婴儿在出生之后,其皮肤是粉红色的,在三到四天之后,其皮肤会有生理性黄疸出现,所以,在这个时候,婴儿的肤色是略黄的。黄疸的高峰期是婴儿出生一周前后,在两周之后,黄疸会自行消失。新生儿的皮肤非常的细嫩,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而其防御能力不高,很容易产生损伤以及细菌感染、脓疮等的。同儿童的呼吸速度相比,新生儿比较快,一般一分钟可以达到四十到八十次,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呼吸中枢发育故完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将渐渐变得稳定。从脉搏方面来看,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到一百四十次是较为正常的。从提问方面来看,正常的新生儿是三十六到三十七度。然而,因为新生儿的体温中枢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健全的控制血管收缩的植物神经功能。他们呢的皮下脂肪比较少,因此非常容易散热,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体温皮肤会有很大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新生儿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从体重上来看,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是三千克,出生二到四天内,他们会有一定的体重下降情况产生。在一周之后,体重开始恢复正常。

2 常见的护理隐患

2.1 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为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医护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道,另一方面还需要拥有一些儿科护士的特殊要求,即富有同情心、爱心以及耐心。在对过去的大多数新生儿案例进行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纠纷的原因多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服务不够,缺乏同新生儿家属之间的交流。

2.2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

在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查对不严、不认真进行交接班、操作时违反规定,没有及时进行巡视患儿以及业务不够熟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新生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延误抢救时机。

2.3 环境隐患

在很多医院,新生儿的病区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非感染病房、感染病房以及早产儿病房都没有得到细致的区分。一旦在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频发的季节,新生儿患者会大量的增加,这就会造成病房的拥挤,那些处在恢复期的患儿和处在急性期的患儿在一个病房内休息,因为医护人员都在忙着进行诊疗和护理,不能将消毒和隔离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这就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产生,一旦早产儿感染,就会对其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2.4 医护人员压力大、风险高

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有着工作两大、繁琐的特点,不仅如此,很多医院的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编制还不是很充足。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变换很快,并且容易出现反复情况,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频繁的经脉加药,再加上婴儿的啼哭声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心理调节不当等,长久之后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心情暴躁、容易发怒。

2.5 用药不当

在用药方面,新生儿因为体制特殊,其药剂量个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加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医药科学不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药,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剂量复杂,这些知识是很难掌握的,很容易出现配错药以及换算错剂量的问题。

2.6 使用仪器不当

随着医用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性能复杂的新生儿仪器,例如暖箱、监护仪、推注泵等等。很多护士对这些仪器的性能不甚了解,无法察觉仪器是否出现故障,从而会造成损伤和事故。

3 风险预防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為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向护士进行宣传,将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进而加强他们心中的风险意识。

3.2 护理风险监控

医院应该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改善,设立三级护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所谓的三级是指护理部、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从护理部方面来看,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从而能够随时对隐患和不规则的操作进行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将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并对其他的忽视进行及时的提醒。从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方面来看,每日都要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每个月,都要进行风险事件分析例会,对当前存在和潜在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应该进防范、处理事故的预案的建立。

3.3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大多数医院,由于新生儿的护理人员配备不够充分,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资历较低的护士加强管理,并且使资历较高的护士对其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进行排班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新老护士进行搭配。对于新护士,要对其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对护理安全问题进行注意,特别是中午、夜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

3.4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积极推荐本院护士参加省市的护士培训班,在培训结束之后,让这些护士到科室对其他的护士进行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组织护士进行定期的考核,激励护士进行自我提高。对于那些新的科学技术、新的设备,进行定期使用培训,以避免产生设备使用不当而产生医患纠纷,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生儿科为了将护理安全提高,因该在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丽芳,王慧英,苏宁,桂琳. 干部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 2007(02).

[2] 李琰. 代理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有关问题探讨[J]. 医学与哲学. 2005(09).

[3] 夏佳芬,胡雁,李志红,李宛珍,余爱萍. 关于护士夜班工作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04).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篇4

1 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存在服务观念不强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

由于护士受到传统护理观念影响, 其习惯处于治疗的主导地位, 因此需护士多为患者身体健康等考虑, 并想办法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而事实上, 护士大多忽略相关护理法律问题, 因此极易导致护理纠纷事件发生, 从而导致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而影响患者生命健康。随着法制不断完善, 使得护士难以适应目前环境下的各种体制, 因此其极易出现工作被动和服务态度不好等情况, 同时缺乏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意识, 并缺乏护理服务道德, 进而增加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

1.2 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不规范

实施操作时不认真, 违反相关操作流程, 工作中出现大意, 从而增加护理部安全因素。如护士在进行输液时, 其并不进行严格三查七对制度, 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 并未对输液卡和药物等进行认真核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在执行医嘱时较为随意。进行护理记录过程中十分马虎, 因此导致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 并导致严重性医疗事故发生。

1.3 医院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

无明确相关风险事故防范措施。在护理工作中未对相关护理安全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而导致护理缺陷发生。同时对已发生护理缺陷未进行有效而规范性管理, 并未对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进行查找, 从而增加护理不安全因素。

1.4护士操作不熟练, 缺乏专业护理知识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导致其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则难以有效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因此难以有效判断患者异常情况而延误其治疗最佳时机。有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在实际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士工作缺乏灵活性, 难以做到因病施护。护士进修静脉穿刺过程中, 因操作技术不熟练而出现反复穿刺情况, 进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满情绪而发生护理纠纷事件。在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中, 因操作呼吸机和吸痰等不熟练, 从而延误延误抢救时机而导致患者死亡等, 增加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

2 管理对策

2.1 增强防范意识

为了提高护士临床护理服务及安全防范意识, 其不断加强培训力度, 并强化其法律意识。因此, 医院需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并进行考核, 当护士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工作。从而可减少护理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 减少护理差错发生。

2.2 建立健全相关护理管理制度

制订详细而周密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同时实施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控制, 对护理安全实施严格监测, 并对高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做好相关预防措施。对目前所存在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健全, 从而可促进本院护理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2.3 加强护士培训工作

提高其护理操作技能。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更新, 因此需要求护士具有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增强其掌握知识的能力, 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2.4 严格执行医院相关规章制度

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并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从而可减少医疗事件发生。

3 结束语

由于护理安全管理是一种长期且持续性的工作, 因此需要求医院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 同时增强护士安全意识。但因护理缺陷难以避免, 因此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来减少或控制护理缺陷发生。从而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提高医院信誉。临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其可有效减少临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 从而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蔡纲山.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15) :342-343.

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及职责 篇5

结合我院实际,保证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潜能,以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提高护理专业技能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职责要求,根据护士等级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水平,确保医疗安全,实现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发展作出贡献。

一、护理工作岗位的分层次设置:根据能级原理把全院护士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三个层级。(1)责任组长任职资格(N3)

1)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有扎实专科领域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发现和解决本专科领域病人的个体和群体的护理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有良好预防和处理应急情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育及一定科研能力,具有护理专业热情和良好奉献精神,有良好的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能胜任夜班工作。

2)主管护师或护师以上技术职称,中专学历工作满5年或大专及以上学历工作满3年者;本专业工作至少2年以上。(2)责任护士任职资格(N2)

1)有较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有独立评估和护理重症患者能力,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有良好的带教能力,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胜任夜班工作。

2)护士及以上职称,中专学历工作满3年或大专学历工作满2年,护士以上职称,实际临床工作2年以上、本专业工作1年以上。(3)初级责任护士任职资格(N1)

1)有一定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有独立评估和护理一般患者的能力,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与一定的风险评估及防范能力,能胜任夜班工作。

2)注册护士,中专或大专及以上学历,实际临床工作1年以上。(二)各级岗位职责

(1)责任组长岗位职责(N3)

1)在护士长领导下工作,配合临床医生,负责开展组内病人的护理工作,组织完成本组各项护理任务。

2)运用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常规指导本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负责本组病人的健康教育与沟通工作。

3)全面评估病人,下达护嘱,指导下一级护士完成护理工作并督促护理质量。

4)负责本组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负责本组护理质量监控与整改。

5)负责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抢救,落实重症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完成高风险、高难度的护理操作。参加本组医疗查房、科内大会诊、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前、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6)督促组织下级护士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指导低年资护士的工作。

7)组织本组护理疾病查房和(或)业务学习。参加护理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8)参加各种学习,了解国内外护理动态,积极开展新技术。9)负责本组病房管理,协调沟通本组病人相关事宜。(2)责任护士岗位职责(N2)

1)在护士长及护理组长指导下工作。全面负责对病人的护理及管理,并指导下级护士的工作。

2)运用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常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提出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

3)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任务。

4)在责任组长指导下,参加科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落实重症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并客观及时完成护理记录。5)落实各项护理安全措施,确保护理安全。

6)参与科内护理查房和科室业务学习。参加护理部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7)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8)协助责任组长做好病房管理。(3)初级责任护士岗位职责(N1)

1)在责任组长及上级护士指导下,开展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完成各项护理任务。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2)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

3)严格执行查对及交接班制度,落实各项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保

证病人安全。

4)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参加科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并客观及时完成护理记录。

5)协助上级护士做好病房管理,保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安全、温馨。

6)参加科内护理疾病查房和科室业务学习。参加护理部规范化护士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6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33-02

目前在临床上产后出血为孕妇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该现象也是孕产妇分娩期一种比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孕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孕产妇的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然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依旧不容忽视[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展开分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共抽取132名,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66名。对照组中孕产妇的年龄21-39岁,平均(29.6±12.5)岁,初产妇42名,经产妇24名,早产13例,足月产53例;观察组中孕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28.7±13.1)岁,初产妇41名,经产妇25名,早产14例,足月产52例。研究对象年龄、产次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一组为观察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这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有:产后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等。

1.2.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定期展开风险护理教育,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议,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②对护理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合理增加人力投入。针对该科室夜间急诊多,工作较为繁忙等现状,结合过去所存在的问题,应对1人值班制予以取消,合理增加人力的投入,对全程助产陪伴分娩以及2人值班制予以实施[2]。③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对风险进行识别为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对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对多产、多孕、曾多次宫腔手术、疤痕子宫、产后出血史、子宫畸形、子宫肌瘤、血液病,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一些高危因素应存在较高的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对产妇的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并展开合理处理。④对紧急抢救预案予以建立,对风险处置工作予以加强。对急救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物品管理工作予以加强,抢救物品以及器材均应有专人进行负责,并且进行定期的消毒与保养,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予以详细分工[3]。

1.3 效果评价 ①对产妇的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采用容积法进行测量统计。在胎儿娩出后便将聚血器放置在产妇的臀下,对阴道血进行接量。②在产妇出院前1天对其展开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护士长对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

1.4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为(313.78±25.79)ml;对照组为(421.37±28.31)ml。显然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32例,基本满意者28例,不满意者6例,满意度为90.91%;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37例,不满意者14例,满意度为78.79%。显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3 体会

临床上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将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化成护理危险事件发生前的一种积极预防。产后护理的服务对象为健康人,在出现产后出血之后所引起的直接后果为休克,需要进行紧急的救护,稍有一点的疏忽或者是延误便会导致产妇死亡等一些严重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所以应该对做好预防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护理风险得到有效地回避,关键便是使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以及能力能够得以提高[4]。因此应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工作予以加强,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够得到强化,对风险控制予以加强,对助产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技术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产后出血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评估能力予以增强,从而使对产后出血风险发生前的预防以及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科学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最终实现降低产后出血量[5]。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孕妇的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5)。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予以了证实。

由于人力投入增加,可以使各项护理服务到位得到有效保证。助产士通过对产妇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能够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早识别,从而作出具有高度的预见性评判,展开治疗性的交谈,让产妇以及家属能够对事实给予正视的态度,在理解与配合情况下能够对风险予以主动接纳,护理人员尽量对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需求予以满足,使护患关系融洽[6]。研究中从表2我们得知对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较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生率明显的提高,没有发生护理纠纷与投诉,使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力,徐辉,曹玉屏,等.进一步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政策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17(21):392-393.

[2] 缪卓慧,王惠珍.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19(10):1982-1983.

[3] 陶曙.護理文书质量控制3个环节实施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10,12(14):185-186.

[4]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25):375-377.

[5]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9,11(29):157-158.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7

1 患者的安全管理

1.1 透析前的安全管理

坚持首次体检制度, 凡首次透析的患者须进行肝肾功能及感染等6项指标的检测;对患者及家属作好透析前心理及物品准备;介绍血净中心的环境、管理制度、注意事项及医患联系方式;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血液透析。

1.2 透析期间的安全管理

1.2.1 加强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预防感冒, 避免感染等。

1.2.2 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使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5 %或每日体重不超过1 kg;少食高磷、高钾食物;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0~1.2 g/kg。

1.2.3 指导患者准确记录每日尿量及体重情况, 保持大便通畅, 并定时监测血压。

1.2.4 指导患者正确维护和监测血管通路。对动静脉内瘘者每日应对内瘘进行触诊、听诊检查, 并避免术侧肢体负重;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每日应注意置管部位出血、局部分泌物和不适表现。

1.2.5 对烦躁不安、意识淡漠患者使用护栏, 对水肿严重患者加强翻身、使用气圈预防褥疮, 对有心理负担患者加强护患沟通[1]。

1.3 并发症的安全管理

透析并发症包括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及发热等。要求透析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每0.5~1 h监测各项指标,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采取措施, 控制和缓解各种并发症,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2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

2.1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如血液透析室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血液透析操作程序等, 并对各项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及时分析、整改并不断完善。

2.2 护理人员配备充足, 合理排班, 避免疲劳作业, 既要保证工作连续性, 又要缓解护士的身心疲劳, 张驰有度, 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性。

2.3 增加个人防护意识, 针刺伤是血透室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且刺伤后存在发生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2]。因此要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定期进行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的检测, 对于抗体阴性者及时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

3 环境质量的安全管理

3.1 血液净化室设置在清洁、安静较独立的区域,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医务人员、透析患者进入血液净化室应有各自的通道, 治疗室、办公室、更衣室、水处理室、储藏室、配液室、处置室、接诊室等分开设置[3]。进入血液净化室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戴帽子、口罩、穿专用鞋;透析患者需更换病员服、拖鞋后方可进入;严格限制家属探视和陪护, 如病情需要, 陪护人员需更衣换鞋后进入, 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3.2 对乙肝和丙肝患者要与一般患者隔离, 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标识, 严格定机器、定器械、定专人操作, 隔离透析。

3.3 血透室空气要求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Ⅲ类环境, 有空气消毒机、空调等, 每日定时对血液净化室进行空气消毒, 开窗通风2次, 保持室内安静、清洁、整齐。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等细菌培养, 血液净化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cfu/cm3、物表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3.4 透析患者采用一人一床单制。每班透析结束, 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 并对地面、床单位及物体表面等进行含氯消毒剂擦拭。

3.5 血透室的机器多, 相对空间小, 所以要控制环境噪音。噪音主要来自于水处理、透析机、空调、空气消毒机、电视机、冰箱等。要求护士进行各种操作时做到“三轻”, 并做好机器的保养和维护, 调整机器报警音量, 加强巡视, 减少报警发生率;水处理机工作时, 应及时关闭该室大门, 减少噪音干扰, 以消除护理人员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引起的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

4 机器设备及透析用水的安全监测管理

4.1 建立健全设备保养维修与清洗制度、透析用水定期消毒和消毒效果检测制度等。每月对各项制度和质量控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整改。

4.2 机器设备运行的安全管理, 水处理机及每台透析机应该处于良好运行的工作状态, 建立独立的运行档案记录, 每半年进行技术参数的校对, 并由专人进行维护保养。透析治疗结束后应校准透析机的工作参数, 透析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冲洗、消毒。对治疗时溅到机器版面上的液体、血迹和污渍及时用含有效氯消毒剂擦拭, 显示屏用清水软毛巾擦拭。

4.3 水质监测的安全管理, 配液应由经过培训的血透室护士或技师来完成, 透析液应现用现配, 有配制记录及核查登记。透析液及反渗水的细菌培养应每月1 次, 内毒素检测每3 个月1 次, 化学污染物检测至少每年1 次, 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检测至少每周进行1 次。并将监测结果保留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冬娟, 林莲娇, 翁月花.血液透析风险预防的管理[J].当代护士, 2007, (2) :90-91.

[2]詹先萍, 邓超.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8 (16) :58-60.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8

1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缺乏系统认知

护理人员对《病人安全目标》缺乏系统认知。

1.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①在给药、采血、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未采用两种方法识别病人。②执行医嘱、治疗过程中存在问题:人力不足导致部分科室办公室班录完医嘱后, 由本人复核即取药;长期输液应下午摆药, 有部分科室因人员不足和摆药后易丢失两项原因, 改为次日晨摆药;长期以来临时医嘱由中班独自转抄、摆药、加药。3项问题均存在缺乏第二人二次查对环节, 为查对薄弱之处。③原有床头卡字迹小不易辨认, 饮食及护理级别的转盘易被随意转动, 起不到查对作用。

1.3 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①未使用“腕带”, 无使用制度及流程。②缺少部分制度、流程、规范:如病人识别制度、用药后观察制度、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等;缺少病人自杀、地震、导管滑脱、外出未归、等应急预案;核心制度执行不力。③关键流程管理不完善:急诊室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流程管理具体识别措施不严谨, 无交接规范及流程。手术室与病房、与ICU之间, 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管理存在同样的问题。④接获“危急值”无统一规范记录的要求。⑤口头医嘱较多, 易出现混乱, 导致医患纠纷和不必要的浪费。⑥病房药柜内同时存放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及纳肛药品;部分药物拆掉原包装, 堆放在纸盒内, 并有混放现象;高浓度电解质, 如10%氯化钾、10%氯化钠与各种10 mL规格的药物码放在一起。以上药物品种、数目不定, 处于无序状态。⑦床护比平均1︰0.26, 与1︰0.4相距较远, 每年招聘护士远远赶不上病人增加的速度, 床护比不升反降。

1.4 压疮与跌倒管理不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 压疮的出现是护士工作未尽职, 通常采取责罚的方式管理, 在检查中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因此压疮上报率极低, 住院后出现的压疮上报率几乎为0。缺少压疮与跌倒管理网络及流程, 警示标志不全。

1.5 尚未建立主动报告医疗隐患与不良事件的机制与体系

不能自愿报告的原因包括担心受批评、害怕处罚、承担责任等。在传统差错管理中, 甚至形成只要上级未发现, 或者差错纠纷未严重到隐瞒不住的地步, 决不上报。

2 对策

2.1 全员培训, 普及《病人安全目标知识》

我院于2007年9月、2008年3月举办2期《病人安全目标》知识讲座, 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组织全院护士参加, 同时购买《病人安全目标知识问答》, 人手一册, 要求各科室个人自学与组织学习相结合, 大科组织2次书面考核, 护理部组织知识竞赛, 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达到“人人掌握安全目标, 个个熟知评估标准”要求。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①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采用姓名、住院号作为识别病人的2种方法。②强调各护理单元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简化工作流程, 改变常规, 影响核心制度的执行。制订并严格执行“医嘱处理流程”, 增加临时医嘱处理后查对环节, 恢复下午摆药, 以保证2次核对。③改制床头牌及等级护理饮食卡:改制后的床头牌为无色有机玻璃, 上半部分用来插放等级护理、饮食、药物阳性、慎防压疮、绝对卧床等警示标牌, 下半部分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日期, 住院号等项目。所有标志色彩醒目、字迹清晰、一目了然, 投入使用后反映良好。④建立腕带识别标志制度及制订使用流程, 组织学习执行。订制的腕带上有我院标志图案、医院全称和病人信息。全院所有医疗护理单元均使用腕带作为手术、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重症病人, 在各项治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⑤护理部组织人员查找、讨论、补充、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及应急预案, 对所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及时制订护理常规、操作规程。⑥采用腕带作为关键流程具体识别措施, 制订《病人转科交接记录》, 交接流程, 统一交接内容, 并要求病情记录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⑦建立接获危急值制度、流程, 制订接获危急值报告本, 统一规范, 与医疗、各辅助检查部门协作, 共同执行。⑧取消口头医嘱的关键在于, 医生树立起非抢救时不得下口头医嘱的观念, 从源头抓起。因此护理部与医教处协调, 由医教处规范, 科室主任督促, 医、护联合检查, 逐渐杜绝口头医嘱现象。⑧将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上报院领导, 有计划招聘持有注册证的护士, 同时对现有护理人员灵活调配。

2.3 病房用药安全管理

①将药品柜分区, 针剂按常规用药, 专科用药, 抢救用药等分类放置, 口服药物单独存放在分隔好的抽屉内。②将散放的药品归入多层抽屉塑料盒, 定量并贴上标示, 方便取用, 同时可起到避光的作用。③10%氯化钾、10%氯化钠以原装盒置于塑料筐内, 与其余药物分开, 10%氯化钾贴上红底白字标志, 10%氯化钠蓝底白字标志, 标志大小8 cm×12 cm, 标有剂量、数量, 达到醒目要求。④用隔板分隔抽屉, 每个抽屉由原来存放10种药物增加到20种。⑤各科室自行核定药物的种类、数量, 制订出《药品交班表》, 采用“四定、五常法”管理, 由办公室班负责, 各班执行。《药品交班表》呈报护理部备案, 作为检查依据。⑥毒麻药品双锁放置、五专管理。

2.4 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①成立伤口造口护理小组, 建立压疮上报制度、制定网络成员职责、病人入院发生危险因素与评估工作流程、伤口护理会诊制度及流程。要求无论新发生或带入压疮要求在24 h内上报到护理部。②病人床头设有谨防压疮、跌倒、坠床等警示标志, 卫生间、走廊有预防跌倒的警示标识, 提高了病人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杜绝了安全隐患, 保障病人安全。

2.5 制订不良事件上报表, 建立上报网络

各护理单元护士长为责任人, 并设1名有责任心的主管护师为联络员, 护理部1名干事负责收集报表。

2.6 建立“病人安全质量管理”网络

建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有计划地跟踪检查, 以保证每一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制订出“护理安全质量检查表”, 每月对全院的各护理单元进行检查, 督促措施的落实, 纠正偏差, 以此保证各项护理安全工作中实施。

3 实施效果

通过学习, 我院护士《病人安全目标》相关知识考核通过率达100%, 建立了安全管理新理念, 大家认识到:“错误人人皆有, 错误往往是来自不良的系统设计, 作业流程及工作条件等, 促使工作人员出错或疏于发现错误”[1]。大多数医疗错误的发生不是因为个人的鲁莽, 而是医疗系统出现了偏差。“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保健系统, 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到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而一半以上的医疗不良事件是由可预防的医疗错误所致。根据海恩法则, 我们懂得:一起严重的事故绝非偶然, 其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隐患。所以在安全文化认知中我们承认高风险、易发生差错, 认可护士对降低风险负有责任, 公开承诺病人安全, 公开交流安全事件, 创造非惩罚性环境, 以利报告差错与不安全事件。

安全意识得到强化, 在2008年等级医院评审中, 护理制度、流程、常规、应急预案考核合格率为100%。所有的科室均能按要求使用腕带, 转送病人有完善的识别措施及流程, 并能坚持使用转科表。特殊情况下医护沟通良好, 90%的科室能够按要求使用接获危急值记录单, 抢救时沟通良好并能及时记录。病房药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增加了药品存放的空间, 改变了药品混放、不知数量、不定品种的局面, 口服药、注射药、外用药严格各自分类分开放置。1年来病人坠床、烫伤、跌倒事件发生率为0, 床护比也提高了1︰0.34。未出现差错及影响医疗护理秩序的纠纷。

然而, 也应该看到压疮上报无明显改善, 仍是仅上报带入压疮, 不良事件上报仅有2例, 差错事故上报情况也不容乐观, 多数科室上报率为0。

4 体会

若要有效地实施《病人安全目标》, 首先要让全体人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即其产生的背景、重要性、必要性及目的。其次, 要有分解可具体执行的计划, 以保障目标逐步的实现。第三, 制订质量标准, 把已经实施的工作逐步纳入质量控制的轨道, 定期检查, 对表现出色给予肯定, 不足的科室及时反馈限期完成, 以保障计划的实施。

医、护、技通力合作有利于安全目标的实施, 院级领导的介入、统筹与协调能够加快和有效实施病人安全目标。病人安全目标能否持久实施, 质量是否得以持续改进, 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检查是关键, 没有检查考核, 实施的质量、力度都将大打折扣, 目标达成的时间也会延长, 甚至不了了之, 消失于日常工作中。

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并使之良好运行尚须努力, 病人安全的落实任重而道远。医学文化创造了近乎完美的期望值, 并将差错归因于粗心或无能, 责任划分阻碍了差错浮出水面, 也阻碍了有关如何纠正它们的相互交流[3]。因此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应当学习安全文化新理念, 转变观念, 尤其是领导层、管理层, 更应当明白个别事件或差错的发生, 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味责备某个人并不能改变这些因素, 同样的差错很可能还会在某时或某地重现。没有领导者的引导, 免于曝光处罚、追究责任制度保障,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将是一句空话, 差错不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讨论交流, 系统将不能在伤害发生之前鉴定并纠正自身的不足, 病人安全保障将仍处于事后聪明的表象,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差错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实施《病人安全目标》, 构建更加安全的护理系统。[方法]通过学习目标内容, 制订护理安全实施计划, 完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应急预案、表格等, 组织实施、检查、督促落实。[结果]安全意识强化, 减少诊疗操作错误, 提高用药安全, 减少病人意外伤害。[结论]各级人员转变观念, 把一味追究个人责任, 转变为改善促成差错的系统, 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病人安全,安全护理系统,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Medicine.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w-tem[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9:1-4.

[2]Julie J M.Creating a safe learning organization[J].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05, 22 (1) :41-44.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9

关键词:护理组长,护理人员,护理层级,管理

护理层级管理对于护理管理中人力资源不足与人员的配备和人员使用的不合理等现象具有较好的解决办法。护理层级管理主要是在科室内组建护理小组并确定护理组长的一种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就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展开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38位护理人员的资料。在38位护理人员均是女性, 年龄21~49岁。护理人员的体重为44~58 (49.8±5.3) kg。两组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8例, 高中及高中以上10例。38位护理人员中, 1位副主任护师 (护士长) , 9名主管护师, 12名护师, 16名护士。随机分成两组, 试验组20名, 对照组18名。试验组20名护理人员采取“护士长 ̄护理组长 ̄责任护士”护理层级管理, 对患者的管理具体到人, 在护理组长的带领下, 该组护理人员一起协作患者完成治疗工作与护理任务;对照组18位护理人员采取“护士长-责任护士”护理层级管理。所有护理人员无论是性别、年龄, 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差异, 具有可比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试验组“护士长 ̄护理组长 ̄责任护士”护理层级管理中, 护理组长的具体工作职责是: (1) 组织医疗查房与安排交班。 (2) 对新入院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观察, 并对其展开安全、特殊等方面的评估。 (3) 向患者宣传健康方面的知识, 及时处理患者的意见, 并对患者开展随访调查。 (4) 将护理工作中的纠纷、不良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及时向上级禀报。 (5) 当护理人员遇到棘手难题时, 应及时对其进行指导。 (6) 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引导与特殊用药进行实时检查。 (7) 负责本组护理文书的编写, 对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教学指导, 考核她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护士长 ̄责任护士”护理层级管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知识考核结果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知识考核评分结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综合的护理质量情况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对患者综合的护理质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医生和患者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的评分情况

对比医生和患者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的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综上所述, 护理组长的设立对于护理层级管理的作用相当明显, 当护理组长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工作能力时, 可对本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教学, 提高护理人员处理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 对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较大, 还能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与患者健康教育的普及率。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对护理人员整体专业知识考核结果与综合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是一种值得广泛普及和应用的优质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玉美.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3-5.

[2]刘云, 潘凌蕴, 孙琳, 等.护理人员分级管理中护理组长的设立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9) :824-826.

[3]张莉红, 胡迎春, 龚文妍, 等.护理组长负责制交接班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9) :791-792.

[4]徐永丽, 葛梅, 梁景花, 等.设立护理组长实施外科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 (3) :56-57.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10

1 具体做法

1.1 活动内容

1.1.1 动员全院护理单元参与, 以患者满意度为主线, 结合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医护协作、护士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打分。评定标准按100分制, 三星级:95分以上, 为优质规范服务;二星级:90~94分, 为良好规范服务;一星级:85~89分, 为基本达标规范服务;低于85分为不合格。

1.1.2 科室星级护士包括服务态度、各班职责履行情况、工作质量、三基理论、技术操作、劳动纪律、医护协作、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每月对每个护理人员进行评分;季度三星级护士由护理部评分, 根据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结果、护士素质、患者满意度、护理技术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业务学习等情况进行评分。

1.2 实施方法

1.2.1 各科成立质控小组, 由护士长、护师以上高年资护士及主任 (或医师) 3~4人组成。每月质控小组成员集体汇总评分, 相关质控成员自我评分时予以回避。

1.2.2 要求各科室每月将星级护士评选的原始资料上交护理部审核, 以保证测评工作的严谨和公平。每季度护理部从科室星级护士中评选全院三星级护士,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护士素质、质量检查、护理技术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业务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

1.2.3 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当月评星资格: (1) 出现严重护理差错者 (包括带教学生的差错) ; (2) 因服务问题导致患者或家属到医院投诉者; (3) 无故违反组织纪律者。

1.3 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

1.3.1 护理部要求各科室严格按方案要求, 将全科每位护士予以评估, 并将活动所有资料于此月1日前上报护理部, 护理部将在医院内网上予以公布。

1.3.2 病区设立“星级服务”专栏, 各级护士彩照上墙, 每人每月的测评情况及时在科室公示。同时配星上岗, 营造服务氛围, 带动优质服务。

1.3.3 科室奖金分配系数按三星护士1.1, 二星护士1.0, 一星护士0.8, 无星护士0.5执行。与工作量相结合, 在工作量分值的基础上按星级予以相应系数分配。

1.3.4 院季度三星级护士医院给予200元/人次奖励, 颁发“星级护士”荣誉证书, 三星级护士配星上岗。

2 效 果

(1) 转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规范了护理行为, 逐步实现标准化护理服务。 (2)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体现了我院护理工作的务实性和动态性。 (3) 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提高了护理质量, 做到了护理服务零投诉, 护理技术零缺陷。

3 体 会

3.1 实施护理星级服务活动, 必须要做好各级护士及护士长的动员工作, 使大家充分认识星级服务活动的开展对护理工作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通过自加压力, 寻求努力工作的动力, 努力达到星级服务的标准, 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

3.2 实施护理星级服务活动, 必须保证活动的公平、公正及持续性, 避免形式主义, 要将各环节衔接紧密, 各项分值比例合适。并注意测评面要广, 涉及每位住院患者的意见, 忌讳突击完成任务和护士长的主观意见, 护理部要做好监督审核工作。

3.3 实施护理星级服务活动, 能够创造一个良好工作氛围,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良性运行。

3.4 实施护理星级服务活动, 能较全面地考核每位护士的工作状态, 杜绝护士长人为因素造成的待人不公、分配不均的现象。并通过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测评, 使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时时有人监督考核,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不断培养每个人优秀的行为, 并逐步形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11

关键词:话疗;老年病科;陪护;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1-01

话疗:,是通过一系列谈话技巧,以聊天的形式与老年患者陪护沟通,从中,不断用实例强化安全意识,言传身教传授护理安全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技能,最终目的达到患者的医疗、 护理安全。现将具体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实施话疗内容及方式归纳如下:

1跌倒:老年患者由于四肢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反应迟缓,因此走路步态不稳,加之感觉功能减退,视力下降,疾病的折磨,药物的作用等因素,在单独行动如上厕所、变换体位时,容易跌倒。而严重的跌倒又可能发生骨折、脑震荡、脑出血等,使老年患者病情加重、残疾甚至死亡。

针对跌倒话疗实施方式:根据老年患者的个性情况,全面评估,认真筛选高危因素,前瞻性的采取系列安全防范措施。配备防护设施,如:平车、轮椅、保护带等,并学会使用方法及掌握注意事项,保持地面干燥,周围环境物品安全,不可单独行动,随时陪伴左右。

2 坠床:老年患者坠床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坠床往往与其平衡感觉的减退有关。

针对坠床话疗实施方式:可使用床栏、约束带,防护栏等。

3 烫伤:老年患者感觉器官衰退,温觉、痛觉、触觉功能都有所降低,使用热水袋时易引起烫伤,冬天烫伤发生率高。一旦发生烫伤,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

针对烫伤话疗实施方式:寒冷的冬季使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外边用毛巾包裹,手摸上去不烫为宜。注意热水袋的盖一定要拧紧,经检查无误才能放置于包被外,要定时更换温水,既保暖又不会烫,水瓶不要放在桌子上。

4 误吸、误食:老年患者中,多种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极易造成误吸。患者咽喉感觉、运动功能减退易发生吞咽障碍,使食物、唾液呛入呼吸道。

针对误吸、误食话疗实施内容:让陪护了解误吸、误食的危险性、饮食管理上;注意食物的选择,进食的环境与体位,进食的状态,喂食的技巧,必要时,也可通过留置胃管进食。

5 窒息:老年患者由于呼吸肌弹性减弱,咳嗽反射能力下降等导致肺部张力降低,排除异物的能力降低,易造成痰液阻塞窒息。

针对窒息話疗实施内容:让陪护了解窒息的相关知识及临床表现。窒息是指异物滞留在食管、气管、或支气管,阻塞呼吸道而引起呼吸困难或发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轻者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如:患者发生窒息,应立刻有效清除吸入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6 褥疮:由于老年患者对疼痛、触摸的感觉减退,皮肤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活动受限,使皮肤长时间受压致其损伤。

针对褥疮话疗实施方式:首先,让陪护知道褥疮发生的基本原理,掌握预防方法,主动帮助患者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定时翻身,最好每2小时至3小时翻身一次。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用汽垫或海绵垫把受压部位垫起,特别是骶尾部。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经常更换床单,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诱发褥疮。

7 轻生:有些老年患者身患多种疾病,有些因慢性疾病反复住院,难以治愈,无疑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及生理问题,有可能出现痴呆、精神错乱等症状。出现以上情况,老年患者缺乏自制力,有些对住院及治疗有反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都有可能导致老年患者一时的过激行为而走向轻生。

针对话疗轻生实施方式:通过真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来主动走近老人获得信任,用同理心,促使老人积极的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倾诉。同时,除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的心理疏导外,为防止意外还应严禁将可能给患者和他人生命带来危害的物品(刀、剪、绳子、打火机等)带入病房,确保患者安全,努力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氛围。医疗安全是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全过程中,要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除医生、护士、保洁员及医疗环境因素外,陪护也是患者医疗安全保证的重要环节,因此,介入话疗指导老年病科陪护实施安全护理,提高老年病科陪护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也是医疗、护理有效、安全保障之一。

总之:话疗实施的介入,不但提高了陪护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可使其逐步成长为具有专业素质的、高效的医疗服务团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陪护服务。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管理实施 篇12

1 方法

1.1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近年来, 全国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力配置未达到床护比1∶0.4的配置标准。我院神经外科在创建省级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试点单位前床护比仅为1∶0.23。我们通过4条途径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一是聘用合同制护士, 增加护理人员数量;二是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合理安排人力,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支持作用, 减少护士承担的非护理性工作, 避免护士一职多用现象;四是全院护理岗位实施动态管理, 护理部根据各科室的工作量, 随时调配护理人员岗位, 保证创建病区的人力需求。

1.2 分层培训, 统一护理服务流程标准

1.2.1 召开全院创建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动员大会, 学习

《山东省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山东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标准》等文件, 明确创建的目的、要求、标准,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聘请省级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护理专家讲课, 交流创建工作经验, 提高护理人员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医院护理骨干讲解护理服务流程, 进行现场模拟演示, 供各科室借鉴学习。

1.2.2 护理部将有关护理服务流程的相关信息制作成创

建手册, 下发到各科室, 并随时更新资料, 各科室护士定期组织学习。神经外科病区根据医院流程, 组织全科人员细化服务标准, 从护士着装、规范用语、病室物品摆放等具体问题做出统一的要求。

1.3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严格落实服务流程。创建病房

采取责任小组包干负责制, 将病区分成3个责任小组, 每组配备3名护士, 每名护士负责3~6名患者。每组有一名高年资护士不参加轮班, 负责掌握本组患者的全面情况, 落实新入院患者护理流程、病情观察、病房巡视、文书书写等工作。其余2名护士参与值班, 负责执行温馨护理操作流程、完成基础护理、手术前后服务流程, 晨晚间护理流程等护理工作。护士长负责对每日的流程执行情况进行督导, 包括病区环境管理、护士行为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知程度等, 落实环节质量控制, 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调整, 使患者得到快速、便捷高质量的服务。

1.4 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1.4.1 完善考核工作, 保证有效落实。考核工作由三部分

组成, 一是护理部将服务流程纳入质控内容, 成立服务流程考核组, 每周不定期对护理服务流程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在每个病室建立意见簿, 病区走廊设立意见箱, 并公开监督电话, 护士长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 征求患者意见, 让患者评价护理服务工作。三是每月由医疗为护理服务工作做出评价, 为护理服务流程的开展提出意见与建议。1.4.2建立激励机制, 提高护士的积极性。为激发护理人员的上进心, 每月根据考评情况评选出病区服务标兵, 服务标兵佩戴胸牌上岗, 并给予物质奖励, 同时, 将评选护理服务标兵作为年终评选市级先进的条件。

2 结果

2.1 规范了护理服务流程, 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

运用护理服务流程后, 患者从入院开始, 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有了明确的工作标准, 护士接触患者的言行、举止得到规范。熟练运用流程, 有效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掌握工作内容, 条理清晰、内容明了地进行护理操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首迎负责制、首问负责制的实施让患者得到了连续性的服务, 避免了护理工作脱节现象, 使护理服务从单纯的功能制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2.2提升了护士的综合业务素质实行责任小组包干制度, 要求责任小组护士既要准确掌握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 又要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 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改变了以往护理人员仅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症状, 不能解决常见护理问题的现象。实施健康教育流程, 要在患者治疗的不同时期系统的讲解疾病的防护知识, 也要求护士加强学习, 积累经验, 否则不能得到患者及同事的认同。

2.3 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及满意率

实施护理流程管理后, 护理人员按流程工作,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护士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服务工作内容, 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 按护理服务流程工作, 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 护士能主动与患者交流,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

上一篇: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一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