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安全管理(精选12篇)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1
护理药品管理是临床药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关系到药品保存、用药效果及其他方面药品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 还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等, 因此护理人员药品管理方面的干预极为重要[1]。安全强化干预是通过强化安全重要性来达到控制护理人员用药管理安全性的目的, 但是临床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十分不足, 本文就安全强化护理药品管理的临床作用进行评估, 现将评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本院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干预组) 30名和观察组 (安全强化干预组) 30名。对照组的3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5~40岁, 平均 (30.7±3.5) 岁;护龄3.0~22.5年, 平均 (10.7±1.8) 年;文化程度:中专7名, 大专20名, 本科3名;职称:护士4名, 护师18名, 主管护师8名。观察组的3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4~40岁, 平均 (30.6±3.7) 岁;护龄3.0~23.0年, 平均 (10.5±1.9) 年;文化程度:中专8名, 大专19名, 本科3名;职称:护士5名, 护师17名, 主管护师8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护龄、文化程度与职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护理药品管理干预, 即不定期于护理工作总结会议中进行药品管理的不足总结, 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制定预见性的管理措施, 以达到预防的目的。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则以安全强化的理念为指导进行干预, 从多方面对护理人员的药品管理意识进行提升, 首先采用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对药品管理知识进行不定期的教育;另外,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与监测, 发现问题即采用讨论的方式解决;再者, 对于出现的用药及药品管理不良情况进行重点点评, 总结经验, 并集合整组护理人员进行问题告知及解决经验的告知, 从干预细节与干预频率方面对护理人员的认知度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人员干预前后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与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统计与比较。
1.3 评价标准
护理人员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采用问卷的形式评估, 问卷中涉及对药品的日常管理、用药指导、用药医嘱处理及其他药品相关护理措施知识, 问卷总分100分, 95分及以上为优良, 90~94分为良好, 80~89分为一般, 80分以下为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后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优秀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后6个月与12个月的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干预12个月内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药品管理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药品的应用过程中, 护理对于药品的管理也是影响到其最终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药品管理保存、发放、用药指导及其他相关措施均是护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干预的方面[2], 如护理人员不能实现较高的药品管理作用, 则可能导致药品管理相关不良情况的发生, 最终影响到药物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3], 故对于护理人员药品管理方面的干预极为重要且必要。安全强化是从安全方面入手, 强化护理人员对于药品管理的认知度及重视程度, 从而最终达到预期的药品管理效果[4,5], 为临床的安全用药提供保证。本研究就安全强化干预在护理药品管理中的临床作用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其较常规的干预更有助于提升护理药品管理质量, 主要体现在提升了护理人员对于药品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 药品管理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率也明显更低, 从而肯定了安全强化干预模式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李琳[6]、安奕青[7]也有研究提示通过发现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增强护理人员药品管理意识、安全强化护理药品管理, 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安全强化护理药品管理的临床作用较好, 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控制不良用药情况的发生, 有助于提升护理药品管理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及评估安全强化护理药品管理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本院的6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干预组) 30名和观察组 (安全强化干预组) 30名, 将两组人员干预前后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与不良情况发生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好于对照组, 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安全强化护理药品管理的临床作用较好, 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控制不良用药情况的发生, 有助于提升护理药品管理质量。
关键词:安全管理,护理管理研究,干预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俊霞.基层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3) :317.
[2] 俞锡君, 苏学.护理单元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 (8) :880-881.
[3] 胡耀梅, 邵寅, 伍忠梅, 等.我院护理人员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 (9) :457-458.
[4] 陈冬勤, 蔡立春, 沈辉, 等.量化安全目标对药品管理的影响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1) :82-83.
[5] 王丽芹, 焦卫红, 孟宪颖.军队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认知现状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21) :32-34.
[6] 李琳.持续质量改进在抢救车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3) :105-106.
[7] 安奕青.我院门诊输液患者药品安全管理改进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7) :280.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2
培养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实效作用
汉滨区大同镇中心卫生院主管护师 陈玉随
[关键词]:培养
手卫生
感染管理
实效作用
医院感染是各级医疗机构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既加大了医疗机构的医疗成本,又引发医患纠纷,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对患者健康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正确认识及掌握各项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项高成本、高投入、高基础设备设置的工作。因此,我院在创建规范化乡镇医院建设活动中,立足实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从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简洁最常用最实用的手卫生做起,控制医院感染。.从实践工作中让护理人员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和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因职业的特点与患者及其家属、其他医务人员接触最频繁,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如稍有疏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暴发流行,因此,要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环环相扣,如影随形。
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如遵守手卫生制度、医院环境清洁卫生制度、治疗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换药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病区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等。诸多制度中手卫生制度是制度实施的基础。是乡镇医院医院感染工作投入成本尴尬局面下最为实用也最为经济易于开展实施的一项简单而又重要的工作。
3.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突出手卫生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强化演练正确的洗手方法,培训七步洗手法。医院各科室、洗手池张贴洗手图片,洗手标示醒目,随时促使提醒护理人员、医务人员正确洗手,培养手卫生的依从性。组织开展手卫生制度、七步洗手法竞赛考试,并纳入医护人员岗位目标工作任务考核,使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发挥作用。.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的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如护士为患者静脉输液时首先做到治疗前洗手治疗后洗手,再是执行“一人一巾一带”、“一人一针一用”,做好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的消毒隔离工作,患者床单被褥的清扫、消毒、更换工作等护理操作,都应与正确的洗手法互为相容相依。预防医院感染,减少院内感染传播,从手卫生上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做好手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是护理工作的职责之一,护理人员在培养自身手卫生依从性的同时应自觉带动和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正确的洗手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切断医患手接触污染,起到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3
[关键词]:护理,强化训练,教学查房,结合运用,价值
【分类号】G642.4;R47-4
一、临床护理教学查房
是临床护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及临床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考核和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带教的常用形式[Ⅰ]。运用于临床带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步骤包括:发放病史摘要;汇报病史;评估病人;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临床护理教学查房采用的是现实院内的病例,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护理强化训练
是指护生临床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巩固护理学基础基本操作所进行的强化训练[Ⅱ]。是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强化训练会对临床常见的操作进行分组培训,但是大多限于课堂,如教学用假人等,较为局限,且与真正的临床护理有较大的不同,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是与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运用于中职护理专业强化训练
是指结合中职护生的特点,将医院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应用于强化训练中,以构建适合于在校中职护生的模拟临床教学查房模式。
四、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方式:
选取本校14级护理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的两个护理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护基操作强化训练模式:在没有设病例的背景下,教师示教操作、护生练习操作、操作考核。
②实验组——采用模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和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的方式:设置病例背景,经过强化训练开始前准备、强化训练期间老师结合范例示教操作,护生结合案例练习操作、验收(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三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随同被研究对象参与整个理论学习、技能实训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系统评价的目的。通过理论考核、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在护基强化训练前后对护基基础操作及临床护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过程
实验组分配临床实例,就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为病人更换床单、鼻饲、导尿、灌肠、超声雾化吸入、注射法、静脉输液、酒精擦浴、铺麻醉床这几个方面给予临床搜集的问题,实验组的同学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临床体验、咨询临床护理教学老师,寻找问题答案,学习临床护理老师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具体实施如下述:
在训练初期,把调查搜集的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分配给每位实验组的同学,让他们就对常见的问题展开学习和训练,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学而无以致用的情况。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所以老师要合理安排好各个项目的临床教学,每个项目用一到两天进行临床见习和课外巩固,临床见习时,一般是老师就病例行各项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口述各项注意事项,例如口腔护理时如何判断棉球是否过湿、并就需要吸痰的病患让学生观察口腔情况、鼻饲患者的体位、导尿时的无菌操作及插入深度、灌肠时患者的体位及灌肠量的把握、超声雾化吸入时的氧流量、打针时的部位选择和持针角度的把控、静脉输液时血管太细或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等各种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在临床体验后,课后的练习就会更加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验收时根据之前发放的问题进行理论考核,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同时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结合病例,行操作考核,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就出现的操作错误进行归纳,让学生课后重点练习。全方位巩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照组成员主要由老师对模拟人和器具做操作示范,并口述行为规范、操作技巧和临床常见的操作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规避一些可能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老师示范完毕后,学生进行分组用模拟人来练习,熟悉各项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口述每项技能的临床操作技巧和问题,最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考核,预实习阶段结束。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
六、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果
七、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组成员,在校的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课堂教学资料没有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在护理实习前的护理强化训练中,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医学类的学习,原本就不能限于纸上谈兵,最主要的在于实践操作,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的知识才能更牢靠,且预实习的护生通过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接触患者,在实际病例的引导下,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融汇贯通,毕竟真实的病例相较于书本病例更加鲜明生动,护生能够通过眼观耳听来深入了解患者的问题,这是单纯的护理强化训练所不可比拟的,在最后的考核中,根据情境操作,在病例指导下,预实习生会较为容易通过考核。同时在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尤其关心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这就使得在沟通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种纠纷,耽误治疗和护理工作,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所以,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日常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书本所没办法教授学生的,必须通过临床才能真正了解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护理教学查房使得学生在正式实习前,能够较好掌握该技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八、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现状
将两者相结合运用的最大障碍在于能够提供临床案例及护生临床体验的场所。临床实习是实现课堂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能够奠定学生在往后的临床工作中的基础,至关重要,而预实习阶段的强化训练对护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医院实习,完美地完成课堂向临床的转换有重要意义。据调查了解,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因为护理教学查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的各方面负担,且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使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控保障,校企合作寸步难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行业的资源和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九、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
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学校,引导护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能力,有助于增进校企之间的联系,使学校护理教育更多地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护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世纪,能够发现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的企业,将占据有利条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学校与临床的学习环境和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于中职学校护理教学,构建出适合于中职在校护生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和研究。
[Ⅰ]黄秀云,廖雅琪.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5(3):70
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探讨 篇4
1护理人员的素质管理
人是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要把手术室各项工作做好关键在人, 管理者要将人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来发掘和管理, 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1]。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即过硬的操作技术和极强的应急能力等。护士长可根据科室情况, 民主地制定出各种管理制度、工作程序, 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习。护士长经常与科室护士进行交流, 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 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有计划的组织业务学习, 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特别重视新进人员的技能培训, 组织学习各种新手术的步骤, 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方法, 定期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 才能有利于各项手术的顺利开展, 确保配合工作有序, 忙而不乱。人员素质及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和安全。
2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环境控制是否能够达到标准对手术部位感染有着直接的影响。 手术室分三个区域, 即限制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区与区之间有明显的分隔。手术区根据手术的不同无菌要求分为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和感染手术间, 以减少交叉感染。手术前30min开启层流, 对手术间各物表进行湿擦1次, 术后至少30min后关闭层流。如有接台手术, 遵循先无菌后有菌原则, 并要留有自净时间 (不少于30min) 。每周固定卫生日, 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清洁, 包括回风口及滤网。护士长定期检查回风口及滤网的清洁度, 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次, 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 应按规定更换手术室的衣裤、口罩、帽子;戴帽必须遮住头发, 戴口罩口鼻不外露;参加手术的人员不得佩戴饰物;外出时应更换外出鞋, 穿外出衣;手术完毕, 衣、裤、口罩、帽子、鞋等须放指定地点。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区的人员, 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原则上不得参加手术, 如必须时要戴双层口罩。参加手术人员不得大声谈笑, 禁止吸烟。手术室是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 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 可能造成切口或体腔的感染。因此, 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管理和感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3手术室物资管理
手术室器械多而复杂、易耗品多、贵重仪器设备较多, 物品管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手术成败, 也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手术器械是手术操作的基本工具, 器械性能直接影响到手术操作的成败, 为确保器械性能, 充分发挥器械的效用, 必须加强器械管理[1]。因此, 对特殊器械、精密仪器等应实行定点放置, 建账立册, 专人管理, 定期保养, 使用后及时登记。无菌物品应统一放置无菌室, 无菌室要求保持清洁, 温、湿度适宜。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及质量, 发现过期, 应重新消毒, 未经消毒不得使用。手术室仪器应建立档案, 一台新仪器引进后, 应请专业人员介绍仪器性能, 使手术室所有人员都熟悉仪器的使用原理, 操作步骤, 清洁、消毒灭菌和保养方法, 并在科内反复组织学习, 护士长定期检查仪器掌握情况。另设操作程序卡, 挂在仪器旁, 把每次仪器的使用时间、运转情况、使用人员及维修情况等记录在随机保养的登记本上。科室每周集中保养仪器设备1次, 使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随时保证各种手术的正常使用, 还能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不用时要有防尘、防潮设施。手术室内有许多价格昂贵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应该做到班班交接, 并做使用记录。对于一些价格较低的低值易耗品, 极易造成浪费, 可采取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使全科人员参与管理,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终目标。
4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 不仅要了解护士工作状态、手术配合情况、手术室环境卫生、器械、物品、抢救药品准备情况, 及时掌握手术室工作的动态信息, 还要监督检查护理人员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分析原因, 及时改进, 确保医疗安全。手术室护士长应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合理配置人员, 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提高工作效率。可把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与年轻缺乏临床经验的人员进行合理搭配, 使技能较差的得到传帮带。可根据医院和科室情况及时选派人员到先进的外院手术室进行专业学习, 取长补短, 以求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业务水平, 以满足临床科室的业务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控制成本、降低消耗的情况下, 确保急症手术的同时, 实行弹性排班, 在预知无常规手术的时候安排人员休息,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5加强术中管理
强化无菌观念, 执行无菌操作, 预防切口感染,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手术质量的高低, 甚至成败。无菌质量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重要内容, 它是预防手术切口创面感染, 保证切口愈合良好和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很多, 引起手术感染的微生物来自于医院工作人员、手术间空气和不洁的医疗器具。因此,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进行无菌质量控制, 十分重要。无菌技术是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2]。手术室护士慎独素质的提高是手术室无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3], 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也至关重要, 同时要注意跟台人员的无菌技术培训。科室成立无菌技术质量控制小组, 质控小组每天对手术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制定防范措施, 组织落实。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绝对安全, 术中要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物品清点制度, 压疮防范制度, 输血、输液及安全用药制度, 规范记录各项护理记录。护士长对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每天进行督查,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 对容易发生的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 提出防范措施, 增强工作责任心, 做到警钟长鸣。科室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发现违反操作规程者与奖惩考核挂钩。
6讨论
手术室工作是靠手术室全体人员共同完成的, 要维持高水平的工作质量, 仅有好的制度和优化的工作流程是不够的, 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骨干队伍[1]。要做到: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 (2) 护士长要言传身教、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3) 人人参与管理, 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和潜能, 将科室的要求和目标变成每个人的工作准则和方向, 成为自觉的行为[1]。只有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 才能确保手术患者安全, 才能防止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缺陷、差错等发生。才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魏革, 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74, 121, 122.
[2]杨冬妮.预防手术感染的控制策略〔J〕.当代护士, 2009, 2, 7.
强化质量意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篇5
在刚刚结束的德州卫生行政部门年终对二级医院的综合考核工作中,专家对我院护理工作进行了考核指导,虚心接受专家给予我们改进下一步工作的建议,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进步,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护理部是医院护士的中枢科室,担负着全院护理工作的安排和协调。为此,在医院领导班子的指导下,围绕工作职责,以护理质量为核心,以优质护理服务为重点,以强化治理为主线,不断加强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护理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涉及每一位护理人员,它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培养护理人员树立集体意识,自觉维护医院及科室的利益,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服务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业务培训、技能训练,以满足病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同时规定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法,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病人的投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达到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工作宗旨。
护理部下一步注重强化全体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引导全体护士牢固树立质量观念,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并对重点环节、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实行重点考核,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版)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做好护理工作,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达标,使医院整体护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 护理质量;胸腰椎结核;整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67-02
脊柱结核在全身各骨与关节结核中所占比例最高,且尤以胸腰椎结核最为常见。脊柱结核患者病程通常较长,且约有10%~18%并发截瘫,其中又有约85%的截瘫患者系胸椎结核引起。因此,加强胸腰椎结核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1]。本研究探讨整体护理对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及效果,以期给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6.8±9.4)岁。随机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48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加强住院期间营养支持,预防和护理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症等。
1.2.2 实验组行整体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干预:由于患者术后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前,护理人员应为每个患者制订详细的心理护理计划。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热情真诚的态度、良好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其恐惧、焦虑、不安等负性心理。此外,护士还可向其讲解已成功干预的案例,说明只要服从护理管理、坚持主动防护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2)基础护理:为预防压疮要定时为患者按摩、翻身,1次/2 h,在翻身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翻身动作正确,即保持脊柱的水平直线位,保持胸、肩、髋、腰于同一平面上,防止脊柱扭转造成植入的骨块移位或松动。保持手术部位敷料清洁干燥,局部引流通畅。若敷料有渗出或引流不畅,应查明原因,及时报告医生。此外,术后置胸膜腔闭式引流管时,应严密观测引流管的水柱波动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3)功能锻炼:于术后1 d开始直腿抬高训练,每次10~20 min,每天3~5次。术后1周即可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抬臀运动,锻炼腰背肌,防止神经根粘连。
1.3 评价标准
随访2~3个月,采用患者定期复查的方法统计患者的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共6项生活质量变化 [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 以()表示,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计数资料用x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六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护理前(P<0.05);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上述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项指标均优于护理前,*P<0.05;而实验组患者的6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在本研究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由于笔者采取了一系列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以“人性化护理”为基础,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3]。生活质量是评价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了个体心理、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其能够综合评价个体和(或)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6]。而作为临床的常用评价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尤其适用于评价此类疾病,包括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因素,其应用广泛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由于整体护理干预遵循了全面化、个别化及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可使胸腰椎结核患者能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功能。本研究中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护理前(P<0.05),而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一方面这说明常规护理干预在一定上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通过心理干预、基础护理、功能锻炼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下一步诊疗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运用综合护理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常见问题实施干预,可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心理变化,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蒋海兰,刘海容,于梅,等.脊柱结核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3):8.
[2] 王琼芳,林雪君,黄雪娟,等.前路结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3):83.
[3] 卢春秀,贺茂林,杨梅,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64例围术期护理需求调查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0,16(4):50-51.
[4] 徐淑红,曾丽雯,李燕荣.脊柱结核术后病人应用躯干支具的护理及康复指导[J].全科护理,2010,8(4):1043.
[5] 曹颖俐,杨晓红,蹇映.不同切口入路脊柱结核67例术中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1,17(4)::34-35.
[6] 王华,李琳琳.28例胸腰椎结核行前路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61.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护理部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全院62名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强化各项护理管理措施, 并督促护理人员落实到位。62名护理人员中, 年龄21~48岁, 平均年龄34.8岁;中专7名, 大专38名, 本科17名;护士8名, 护师17名, 主管护师37名;工作年限<5年8名, 5~10年20名, >10年34名。
1.2 强化护理管理方法
1.2.1 强化手部卫生管理
规范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 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20%~30%[1]。我院护理部大力宣传并培训护士正确采用七步洗手法, 强化手部卫生管理。除讲座培训外, 院内每个洗手池旁张贴了七步洗手法的图解和步骤, 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进行任何操作前后都要规范洗手, 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如护理操作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应戴手套, 操作结束摘去手套, 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必要时消毒双手。
1.2.2 强化病房管理
保持病房整洁, 有完善的防蚊蝇等措施, 病房每日通风1~2次, 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 病房、走廊、卫生间等所用拖布分类清洗晾干;ICU、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定时紫外线消毒, 普通病房备有移动紫外线消毒车, 随时进行病房消毒;保持床单位清洁, 病床、床头桌及呼叫器按钮每日用1:2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或死亡后, 均要进行终末消毒;控制探视及陪护人员, 所有保洁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
1.2.3 强化医疗用品的消毒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切断交叉感染传播途径。接触患者皮肤及浅表体腔、粘膜的医疗用品如开口器等用1∶100“84”消毒液浸泡30min;使用后的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用1∶200“84”消毒液浸泡30min;肝炎及肺结核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用1∶50“84”消毒液浸泡60min。
1.2.4 强化消毒与监测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液现用现配, 严格掌握浓度, 定期监测消毒液浓度, 如2%戊二醛每周检测1次;物体表面、护理人员手表面、消毒液每月进行1次细菌学监测, 每月空气细菌培养1次;每季度监测紫外线灯管1次, 强度>70UW/cm;供应室做到高压消毒灭菌器每锅进行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检测, 不合格者立即查找原因进行整改。
1.2.5强化住院隔离制度
住院患者安置原则为非专科患者和专科患者、非感染患者和感染患者、普通感染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都要分开安置[2], 特殊感染以及不明原因感染患者应单独安置, 大手术后、血液系统疾病等免疫力下降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
1.2.6 强化医疗废物的管理
制定严格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必须分类收集, 且使用专用包装袋, 损伤性废物必须置于符合要求的利器盒中, 医疗废物盛满3/4时扎口封闭, 贴上标签运送至医疗废弃物暂时储存点放置分类容器中, 建立医疗废物出科登记本, 及时登记医疗废物处理情况并签名。
1.2.7 强化自身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强化自身防护意识。如工作中不慎被污染针头刺伤, 应立即挤出伤口内的血液, 并用肥皂水反复进行冲洗, 碘伏消毒后包扎, 做好预防注射, 并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报。
1.3 评价指标
统计2011年度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并与2010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人数/全年度收住院患者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强化护理管理后2011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2.54% (31/1220) , 较2010年度医院感染发生率7.83% (81/1035) 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护理工作中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接触患者前后不及时正确洗手, 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各项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 留置尿管等各种侵袭性操作的实施等, 都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针对上述因素, 护理部加强全院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强化各项护理管理措施, 将预防医院感染意识贯穿每一项护理操作的全过程, 从洗手、病房管理、医疗用品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细节管理, 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达到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良好效果, 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归雪芳.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措施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1) :152-153.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行颅脑手术治疗患者180例,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 (90例) 和观察组 (9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67例, 女性23例, 年龄41~67岁, 平均年龄为 (52.48±6.33) 岁, 其中脑血管疾病42例, 脑积水30例, 垂体肿瘤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65例, 女性25例, 年龄43~67岁, 平均年龄为 (52.53±6.35) 岁, 其中脑血管疾病40例, 脑积水31例, 垂体肿瘤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外科强化护理管理干预, 包括: (1) 组成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及有责任护士在内的强化护理管理小组, 加强外科术后感染预防推广监控工作。 (2) 建立健全术后感染预防机制及工作标准, 每周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工作中出现问题, 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增强护理人员感染预防意识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行为标准; (3) 完善包含无菌器械管理、抗生素管理及病房环境管理等管理制度;由专门护理人员对无菌物品存放进行规范管理, 按照消毒时间依次排放方便拿取[3];增强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 对医用物品严格依据规范程序进行消毒灭菌, 同时分类收集医疗垃圾, 以阻断微生物污染传播途径[4];保证病房相对湿度维持于55%~60%, 充分通风透气, 每天清扫地面及床铺2次[5]。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患者术后颅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发生例数, 计算感染发生率; (2) 统计患者中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 h, 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例数, 计算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分析分别采用Epidata3.08和SPSS18.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判定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颅内、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其他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合并不同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 h, 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等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外科术后罹患感染风险明显高于医院其他科室, 而神经外科因手术部位特殊, 术后感染常导致严重后果,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能否杜绝外科感染发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外科术后强化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感染防控意识, 积极规避患者治疗护理期间可能诱发感染操作, 阻断患者间和医患间感染途径;建立健全规范术后感染护理管理体系, 全方位为患者提供安全治疗护理环境。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患者颅内、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护理管理干预在控制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风险方面效果确切;而观察组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 h, 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等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则说明护理管理干预用于外科术后有助于降低伴感染危险因素患者感染发生概率, 对于提高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护理管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对于促进病情康复进程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在外科术后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资料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外科近期行颅脑手术治疗患者180例,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 (90例) 和观察组 (90例) , 分别采用外科常规护理干预和外科强化护理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及合并不同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颅内、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其他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合并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 h, 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置管及糖尿病等感染危险因素条件下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护理管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外科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对于促进病情康复进程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管理,外科,感染,预防
参考文献
[1]郑桃晓, 钟渠, 漆晓俐.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效果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68-69.
[2]李静, 田丽, 李想, 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中的应用[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8 (4) :556-5578
[3]赵静丽.护理管理对预防外科术后感染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6) :254-255.
[4]Ambrosi PB, Valenca MM, Azevedo-Filho H.Prognostic Factors in civilian gunshot wounds to the head:a series of 110 surgical patients and brief literature review[J].Neuro Surg Rev, 2012, 35 (3) :429.
[5]秦德广.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13 (6) :992-993.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7月新进本科护士共50名, 均为女性, 年龄21~24岁, 平均年龄22.6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5名, 两组新进本科护士年龄、理论知识、在校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医院为所有新进本科护士组织3天的公共岗前培训, 内容为医院院史、医院文化、医院环境、医院相关制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手卫生等。进入科室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培训, 在科室不固定老师。跟班轮转学习3个月, 护理操作技能和专科理论随科室进行培训, 由护理部统一考核。实验组采用护理安全导师制按计划强化培训3个月, 具体方法如下:
1.2.1. 1 护理安全导师的选择
条件为: (1) 政治思想素质好, 职业道德素质良好; (2) 临床经验丰富, 责任心强, 业务技术过硬; (3) 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强, 乐于承担导师职责; (4) 原则上为科室助理护士长及以上人员。
1.2.1. 2 护理安全导师带教
新进本科护士进入科室后, 指定护理安全导师进行一对一跟班强化指导3个月, 定期对本科护士学习情况进行沟通考核。
1.2.1. 3 护理安全导师制内容, 由护理部统一制订, 内容下发科室。⑴患者走失与自杀管理;⑵如何防止口服药物错误的措施;⑶标本的正确采集管理;⑷防止管道滑脱的有效措施;⑸沟通与护理;⑹患者跌倒与预防;⑺压疮的护理责任;⑻护士如何预防针刺伤;⑼如何做好三查七对, 如何防止输液中途加错患者, 发生输液反应或争议后怎么处理;⑽如何防止输血和输血浆错误;⑾仪器设备的管理 (监护仪、输液泵) ;⑿书写护理记录中的有关法律问题;⒀防止过期的药品用在患者身上的管理;⒁如何保护患者隐私;⒂如何避免发生输液渗漏;⒃急救药品的有效管理;⒄病情发生变化时如何联系医生;⒅护理核心制度;⒆专科内容;⒇实践操作。
1.2.1. 4 护理安全导师制实施方法
安全导师把护理部下发内容分为四部分:护理安全、核心制度、实践操作、专科理论。制订详细计划, 分解到每一天, 导师对于护理安全采用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实践操作采取理论和临床对照演示, 专科理论对照实际病种给予分析讲解, 核心制度护士采取自学, 导师每天在临床工作中检查落实。根据制订的计划, 一周一考核。
1.2.2 评价方法
3个月结束后对两组新进本科护士进行效果评价, 由护理部统一出试卷考核, 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临床理论、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共5个模块, 每个模块20个选择题, 每题5分, 满分100分。
1.2.3 统计学方法
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 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新进本科护士成绩比较, 见表1。
3 讨论
护理安全导师制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护理安全的强化培训与指导, 使新进本科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导师言传身教, 针对带教对象的工作现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点评, 根据护理部下达的导师制的内容, 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调整培训计划, 使培训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 是临床护理安全的保证[2]。而护理安全导师制就是这种规范化训练的一种方式。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很难使新进护士尽快适应环境, 融入团队, 承担起相应的临床工作, 会给临床护理安全带来隐患。通过3个月工作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 护理安全导师制使她们在安全管理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理论方面高出传统培训模式。可见这种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了新进本科护士的岗位能力。
护理安全导师制更加注重护理安全的管理, 实际上护理安全反映了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水平。护理安全涉及到护理操作、标识、用药、院内感染、护理记录、病情观察等许多环节。因此, 带教老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 通过护理查房、专题讲课、提问、规范护理行为和护理操作等形式来提高新进本科护士的理论水平, 提高其病情观察和处理能力,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目的, 加快了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安全导师制的实施能更好地完成护理本科生的培训任务, 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 导师们也会感到压力和自己的重任, 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指导本科护士, 导师需要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探索先进的带教方法, 才能适应护理本科生的带教工作, 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菊芬, 华皎, 谢晓颖, 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 :28-29.
[2]张大双.毕业第一年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3:1272-1274.
强化服务意识 避免护理纠纷 篇10
1 重视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 护士礼仪
护士是患者到医院首先接触的对象, 护士的形象, 形体语言及护士仪表首先关系到医院的第一印象。因此, 护士应注重形象礼仪, 语言沟通等方面。
1.1.1 护士的形体礼仪
我们要求护士在岗时要有端正的形体, 做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走有走相, 注意个人卫生, 着装整齐, 发不过肩。接待患者时起身迎接, 主动问好。
1.1.2 护士的语言礼仪
说话时与患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不宜太远, 以免造成生疏的感觉, 应保持在0.5m内, 说话的语气、态度要诚恳、客气、具有善意。与患者说话时要面带微笑, 说话时要用文明用语:请、您、令尊、令堂。常规处置时应征求患者说:“静脉输液前您能方便一下吗?静脉穿刺第1次不成功, 应用道歉的语气说:对不起, 让您受苦啦, 我可不可以再给您扎一次”等等。
1.2 加强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体对个人行为及服务对象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1]。护士要加强责任心, 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 以增强护理效果, 提高护理质量。
1.3 提高业务素质
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而且要以精堪的技术, 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护理、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来为患者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 护士在工作中要加强技术操作训练, 严格规范执行各项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
2 增强服务意识, 端正行为规范
提高服务质量, 转变服务观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 是医院走出困惑的第一步[2]。护理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遵守医德规范, 严格执行《规范服务》、做到“五心”, 即对患者疾苦关心、对患者服务热心、护理治疗细心、解答问题耐心、听取意见虚心。
3 提升服务品质, 优化护患关系
3.1 没有沟通, 护理人员就无法评估患者, 无法收集有效的资料与信息, 无法发现潜在的护患矛盾。
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 要求每一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进行护患沟通时, 用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符合个性化的语言,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向患者说明诊疗计划、检查、治疗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 并认真倾听患者意见, 准确回答问题。通过有效的沟通, 给患者更多的关爱, 了解其心理活动,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 使患者心情舒畅, 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在遇到患者或家属对我们工作有误解和偏见时, 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患者或家属。
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良好的心情,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顺应性和信任度, 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完成。3.3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经济意识比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所用的费用。对患者提出的有关费用问题、各种各样的疑问及要求, 及时提供查询帮助, 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我们体会到, 优化护患关系, 真心诚意地帮助患者, 能够赢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我们的信任, 从而避免护理纠纷。
4 提高法律意识, 防范护患纠纷
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 明确护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明白护理行为与患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与患者生命的关系, 在实施服务过程中必须依法履行护士职责, 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微群.护士差错归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4) :206.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篇11
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已达2%~3.6%,为20年前的3~4倍?随着病程的进展,无论1型或2型DM使用胰岛素(Ins)治疗均已成为必然?胰岛素泵治疗作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手段之一,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胰岛素泵的临床护理心得总结如下:
1.胰岛素泵适宜范围:(1)主要适用于1型糖尿病人,尤其是那些病情“难以控制”?“易变”?“脆性”的1型糖尿病病人?(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病人?可根据血糖水平增加基础量,缩短“加速”时间(2~4小时1次),可替代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法?(3)微血管并发症?国外报道可使微量蛋白量减少以至消失?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治疗?(4)改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5)缓解新发的糖尿病?(6)适用于妊娠的糖尿病妇女或糖尿病妇女婚后希望能妊娠者?(7)重型糖尿病2型,用既往方法难以控制或合并严重感染时,可考虑使用?(8)糖尿病人必须接受较大外科手术时?(9)因工作原因而生活不规律的病人,胰岛素注射治疗稳定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者?
2. 心理护理 DM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是不可根治的,需要长期调养和治疗,当出现一些并发症时,患者常产生悲观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护士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胰岛素泵的特性,讲明使用胰岛素泵的目的及意义,介绍胰岛素泵的基本操作过程及低血糖症状和处理方法?常见故障等,以便及早告知医护人员处理?解除患者顾虑,使其了解胰岛素泵是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避免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使日常生活更为轻松自由?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告知患者用胰岛素泵治療不仅可以在短期内使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状态,而且还消除了高血糖的一些毒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对应用胰岛素泵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效地降低血糖?
3. 置泵 置泵前3h将优泌林从冰箱取出,放在室温下以防胰岛素受热逸出,防止泵容器和输注装置中产生气泡,影响输注剂量的准确性?根据医嘱要求设定胰岛素泵的参数,选择腹部为输注部位,避开脐周5cm内区域?瘢痕处?皮带下或其他容易被衣服摩擦诱发感染的部位?皮肤经消毒后,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横行刺入皮下,穿刺处用贴膜固定,胰岛素泵如BP机大小,一般选择将泵置于口袋?坤包或装进盒里及拴在腰带上,也可以在腰上绑一个带子,将泵固定?
4. 置泵后护理
4.1 血糖监测 每日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4~8次血糖监测,观察有无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3~7天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本组3例出现心慌?出冷汗?饥饿感等低血糖症状,经及时处理,很快得到纠正?
4.2 胰岛素泵的管理 胰岛素泵内使用的是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当泵传输系统出现问题时,如管道脱落?阻塞?胰岛素用完?电池耗尽等,体内的血糖将迅速升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发展为DM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为了发挥胰岛素最佳效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做好胰岛素泵的管理:加强巡视,严格交接班,检查泵是否正常运转,电池是否充足,观察胰岛素剩余量,以便及时补充?查看置管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出血?脱出?治疗期间每5天更换一次皮下埋置针头?在洗澡?核磁共振检查等情况下,需取下胰岛素泵时,时间一般不超过60min,如时间较长,应根据需要补充适当剂量的胰岛素?护理人员应能识别各种报警,根据报警的原因及时处理?
4.3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DM治疗的基础,使用胰岛素泵并不能根治DM,仍要严格控制饮食,选择比较稳定的食谱,尽可能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要并且与定时定量的餐前量胰岛素应用相配合,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4.4 运动护理 根据DM患者身体情况,鼓励适当运动,锻炼身体?携带胰岛素泵者,运动时,提醒患者不宜做剧烈?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泵管脱出,较好的运动方式为散步,做四肢关节的轻柔动作?
5.使用胰岛素泵的注意事项
5.1注意报警?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特殊情况的处理,在用泵后的3天内应注意监测血糖,3日后可视情况减少监测次数?随身携带可快速补充血糖的碳水化合物?
5.2要防止输注装置阻塞或泄漏?泵程序设定不正确?泵内胰岛素用尽等情况?
5.3加强对泵的保护,防止受潮?损坏,防止静电报警,每日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药量,注意防治感染等并发症?
CT强化扫描的临床护理 篇12
关键词:CT强化扫描,临床护理
强化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 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 增强病变器官、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 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特点, 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判断肿瘤血供情况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帮助患者克服或减轻药物致敏的各种反应及并发症, 顺利完成CT检查, 是CT室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 就患者强化扫描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接受CT强化扫描患者106例, 男性56例, 女性50例, 年龄最小5岁, 最大70岁, 平均55岁, 其中头颅43例, 胸部15例, 腹部35例, 盆腔13例, 有彩超报告直接强化的84例, 平扫后强化的22例。
1.2 使用设备
美国GEPROSPEED螺旋CT、高压注射器;使用碘海醇造影剂。
1.3 注射方式
头部用人工推注50 ml碘海醇, 9号针头快速注入后立即跑出扫描间开始曝光、胸部、腹部等其他部位,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10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2 ml计算, 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 注射速度1~3 ml/s, 开始注射20~30 s后进行扫描, 继续给注射剂, 成人至100 ml, 儿童至需要量, 边注射边扫描。
1.4 心理特征
(1) 焦虑紧张心理有报道认为疾病不确定感能影响患者心理调节和应对能力, 疾病不确定感强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焦虑症状[1], 并能提高心理紧张度。另外, 对强化CT知识不了解, 心理准备不足;担心辐射量大对身体危害严重, 常表现为急躁、忧心忡忡、忐忑不安; (2) 猜疑恐惧心理绝大多数CT平扫后精神异常恐惧;对高压注射器感到陌生, 表现为对医务人员和家属之间谈话特别敏感, 揣度自己病情, 胡思乱想; (3) 逆反、不信任心理表现为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 责怪“我实际上没病, 何必花冤枉钱”而拒绝检查; (4) 悲观、回避心理此类患者经反复检查治疗, 对病情有较多了解, 认定病情恶化。感到无所适从, 听之任之。表现为对医务人员态度冷漠, 不提任何问题, 也避免谈论自己的病情。
2 结果
成功99例 (93.39%) , 失败7例 (6.60%) , 其中血管严重渗漏2例, 明显不适1例, 高压注射器故障1例, 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3例, 轻型2例, 中型1例。
3 结论
3.1 心理护理
造影检查前, 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恐惧、顾虑多, 可引起心率加快, 手足冷汗, 头晕及恶心胸闷等综合反应。护士要耐心细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强化CT扫描的意义、方法、优点、必要性、安全性、注意事项和正常的药物反应对患者态度和蔼, 关心体贴, 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 并真诚地提供各种帮助, 让患者感觉温暖, 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整个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根据Mishel理论, 疾病不确定感可以被患者视为一种威胁, 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转变的契机[3]。因此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 保护患者自尊心, 感到受重视, 鼓励患者表达出他们的焦虑和情感。并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 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 使其在安静自然的心态中配合扫描, 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 也是保证增强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属当患者面对医务人员提出疑问和猜测, 护士要及时婉转制止。确保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进人CT室, 密切配合。
3.2 造影检查前的护理
3.2.1 首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做碘过敏试验, 试验阳性
者及有过敏史者禁用。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强化扫描后需在申请单上签字方能做该项检查。
3.2.2 备好抢救用品, 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3 环境安全要求
扫描间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 地面防滑, 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 (20℃~23℃) , 勿使患者着凉。3.2.4在CT增强扫描前, 均先予以应用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药, 如检查前半小时肌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 mg, 马来酸氯苯那注射液 (扑尔敏注射液) 10 mg, 或检查前1 h口服西米替丁2片, 检查前半小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 mg, 这可增加其安全性。
3.3 密切观察患者变化, 在增强扫描中, 造影反应的发生程
度是难以预测的, 因此在注射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精神状况及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 并向患者说明后可能有轻度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 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并随时将变化反馈给我们, 另外, 护士操作动作应熟练、轻柔, 因针头较粗, 争取穿刺一次成功, 注射速度宜先慢后快, 争取在1 min内注人全量, 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时, 一定要在注射开始后观察10秒钟, 确认无误后再离开扫描室, 即刻进行各期相的动态扫描, 若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发生其他病情变化, 应立即停止注射, 并紧急组织抢救。
3.4 CT强化扫描后的护理
强化扫描后让患者留下观察30 min, 无特殊不适方能离开CT室;嘱患者多饮水, 以利于对比剂的代谢排除;穿刺部位按压5 min, 防止出血。若发生局部外漏现象, 则抬高患肢, 肿胀面积小者可用75%乙醇涂擦, 肿胀面积大者可用20%甘露醇纱布湿敷或用50%硫酸镁冷敷, 患部禁擦油或热敷, 经此妥善处理后, 一般3~4 d可消肿, 严重者可常规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或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封闭局部, 中度变态反应者减缓注射或停止给药, 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0.5 mg或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
总之, 临床护理在CT强化扫描中起着重要作用, 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 认真做好造影前准备工作, 造影前准备工作对造影能否成功, 避免或减少碘过敏反应发生, 能否获得理想的CT图像, 以及检查后患者的处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红, 郭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44-246.
[2]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