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2024-09-05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精选8篇)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篇1

强化责任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

强化责任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

摘要:责任是每个人做好社会赋予你的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责任是成果,责任是创新,责任是效率。打造一个勃发的和谐银行,必须建立一种以责任为核心的氛围。本文论述了责任的本质,揭示了当前银行管理中责任缺失的表象,提出了提升银行管理需要强化责任。

关键词:责任;银行;管理

一、责任到底是什么

(一)责任概念的一般涵义

在古代汉语中“, 责”同“责任”,其意义大致有五种。①求,索取;②非难;③义务;④处罚,处理;⑤债。在现代汉语中,有学者认为责任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有做好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为了明确责任的现代含义,冯军博士收集了《法制日报》1993 年4 月1 日至30 日76 个有关“责任”的用语例,对所收集的用语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责任”一词在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即“义务”、“过错·谴责”、“处罚·后果”。常译成中文“责任”一词的英语单词有Duty , responsibility ,Culpability ,liability。其中duty 译为“义务、职责、责任”;responsibity 译成“责任、责任感、负担、职务、任务、能力、可靠性”;culpability 译为“应受处罚、有罪(行为)”;liability 译为“责任、义务、负担;不利、缺点、(复数)债务、负债、赔偿责任”。

从以上由语义学的角度对责任概念所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涵义是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责任概念具有多义性,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一般日常生活中“, 责任”一词被广泛使用,涵义丰富,然而归结起来不外乎实质和形式两方面的要素,而实质要素又可分为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即义务,责任的产生基于一定义务的违反,没有义务就没有责任,“其实责任是义务的结果,义务是责任的原因。”而义务的违反是一种事实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义务是责任的客观要素。主观要素即归责,义务之违反的事实是否必然引起责任的产生;这就取决于行为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和社会对其所作的评价,表规为“谴责”、“非难”、“公平”、“合理”。形式要素即负担或约束力。它是责任实质要素的外在表现形态,是责任得以存在和实现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责任概念,应当由客观、主观和形式三要素组成。所谓一般“责任”,在广义上乃指人之行为作为某种评价对象时,基于一定的事实之价值,而使为一定的负担之一种概念。它是评价对象与对象评价的有机统一体。因此,责任是基于一定义务而产生的合理的负担。这种负担可能是肉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的,还可能是财产上的。根据义务的性质、归责的要求和约束力的形式不同,人们通常所说的“责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道德业务的违反而以社会心理意识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道德责任;二是基于纪律业务的违反而以社会团体约束力为表现形式的纪律责任;三是基于法律业务的违反而以国家强制性为表现形式的法律责任。

(二)责任的二维界定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责任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界定:一是“对谁”负责,二是“为谁”负责。作为人,随着其逐渐成熟,会发现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区和社会负有责任。同时还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自己说过的话、自己的天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件东西负责。

一个人选择对某事负责,意味着他对此事作出了承诺。承诺成为他履行自己责任的动力来源。在“对谁”负责的维度上,他可以选择多承担一点儿责任,也可以选择少承担一点儿责任。也就是说,他在责任圈子里可以选择多承担责任和少承担责任。既然人对自己、家人、公司和社会的责任有的多一点儿,有的少一点儿。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一个人看起来比其他人对工作、对家人、对社会更负责任呢? 大多数人自认为是负责任的。然而,不太有责任感的人往往会为行为承担责任,比如准时出现在一些场合、竭尽全力地完成任务等。而那些被指出更负责任的人,往往是对结果负责。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负责, 即使结果并不令人愉快。

对结果负责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克服所有的困难去达到。因而他们具有更强的责任感。

更有责任感的人倾向于承担更多维度的责任。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为自己的行为过程负责,他们想为结果负责。事实上,对于真正负责任的人,如果你只让他为过程负责,他是不会高兴的。因为这使他们离开了游戏圈,让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判断力和决断力,也感觉不到自己作出了贡献。对于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你只需要告诉他你需要的结果,他就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三)这就是责任

我认为:“如果你能真正地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的衣服更有价值。”忠诚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否做好了你的工作。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甚至也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誉和尊严。

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扛起它,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社会都将是问心无愧的。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是扛着自己生命的信念。

那责任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饰演不同的角色。无论一个人担任何种职务,做什么样的工作,他都对他人负有责任,这是社会法则,这是道德法则,这还是心灵法则。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了不同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角色饰演的最大成功就是对责任的完成。正是责任,让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为了自己,还因为别人。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放弃承担责任,或者蔑视自身的责任,这就等于在可以自由通行的路上自设路障,摔跤绊倒的也只能是自己。

这就是责任。第一,做事之前要想到后果;第二,做事过程中尽量控制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第三,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就是人性的升华。总之,责任就是做好社会赋予你的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 ]

二、当前银行管理中责任缺失的表象

(一)我并不十分清楚这个工作,所以才没有做好这是很多银行管理领导者的理由。因为不清楚所以才没有做好,看起来很顺理成章。其实在这个理由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清楚自己的责任? 如果你对自己的责任边界还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你在做什么你自己清楚吗? 别告诉别人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追问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缺乏责任感,就是自己没想弄清楚自己的责任,或者即使清楚也不想承担责任,才找到这样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其实比较孱弱无力,经不起推敲,它根本不能为你挡住什么。

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将自己的责任无限范围地扩大,这样最终会导致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着力点。责任范围扩大,就会使责任边界模糊,容易造成责任的无法实现,并且为个人推卸责任找到理由。

(二)谁有权力谁负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这是很多工作人员的理由。“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领导指哪我打哪儿,打错了也不能怨我呀。”这个理由看起来的确很有说服力。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你的确没有很大的权力,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有忠诚于银行的义务和对银行负有责任,比如你有责任忠诚地执行领导下达的命令。但更有责任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在领导命令正式执行之前,你已经意识到这个决定有缺陷或者不适合执行,你就有责任把你的真实想法反映给你的领导,无论你的领导是否接受你的建议。

(三)我不是故意的这是许多银行领导者和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失职被发现后作出的一个很无辜解释。“我不是故意的,我也不想出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不是故意出错,就说明可能就是不小心、不留神、马虎才出错的,一个对待工作不小心、不留神、马马虎虎的人,又怎么能够把工作完成得圆满出色呢?

如果一个炼钢工人不小心炼出了一批劣质钢材,一家建筑公司准备把这批钢材用作建筑材料,他的一个不小心可能就关乎很多人的生命。一句“我不是故意的”这样的解释,能推卸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如果一个护士不小心抱错了一个婴孩,她的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两个家庭的悲剧,而一句“我不是故意的”的解释,能推脱了责任吗? 能够挽回这出悲剧吗? 她又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 你作为一名银行的财务人员,在汇款时不小心写错了一个账号,你的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使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的解释,能推卸掉责任吗?

其实,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能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这些问题还会出现吗?“我不是故意的”这个理由的确很让人怜悯,也会给人一种无辜感,但是无论怎么样,该承担的责任一点都不会少,想推卸责任也推卸不掉。

(四)如果……,我就不会这样了

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某种假设,如果怎么样,我就不会出现问题了。这是比较无力的一个理由。

“如果不是别人拖欠我的贷款,我一定不会这样”、“如果其他环节没有问题,我这儿肯定不会有问题”、“如果不是领导强调这样做,我一定不会不遵守制度”……

如果不是因为别人的原因,你一定不会有问题的。不论这种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总之,你没做好的原因肯定不是你的。难道,这不是你在找的推卸责任的理由吗?一些人不去考虑怎样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而是强调,“如果……,我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假设不能代表现实,无论是懊悔也好,逃避责任也罢,这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三、提升银行管理需要强化责任

(一)责任会使人更勇敢

—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当我们的公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时,我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我知道必须依靠我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我的身后还有那么多人,可能就因为我,他们从此倒下。我不能让他们倒下,这是我的责任。所以我在最艰难的时候,才变得异常的勇敢。当我们走出困境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勇敢表示难以置信,我会这么勇敢吗? 是的,那一次遭遇让我真正明白了,惟有责任,才会让你超越自身的懦弱,真正勇敢起来。”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当他面临挑战和困难时,他会迸发出比以往强大若干倍的能力和勇气。一个逃避困

难,不敢面对挑战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能真正担当什么责任。责任不仅让人勇敢,责任还能战胜死亡和恐惧。

(二)责任能使人更敬业

敬业是一种责任精神的体现。一个对自己工作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会真正为其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自己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人。责任的确认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种强制性,因为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就有责任,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敬业是人的一种主动精神,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要以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海尔的张瑞敏说“, 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是精品。”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才能够生产出精品,也正是这种敬业精神才创造出了海尔产品的“零缺陷”。因为他们知道,1 %的差错就会造成l00 %的问题。敬业,让银行的生命更有力量;敬业,是责任的延伸和升华;敬业精神使银行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三)责任能保证绩效

现在,很多银行都在寻找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工作的绩效。不过很多银行发现,无论是优秀的管理模式还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一应用到自己的银行就“不灵”了,工作绩效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责任。

对于一个人而言,责任意味着他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要把该做的都做好。明确责任,这是提高工作绩效的前提。对于一个银行而言,权责不明不仅会出现责任真空,而且还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或者职工之间互相推诿责任,把自己置于责任之外,这样做的结果使整个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明确的责任体系,是让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可以使银行中的职工能够依据这个责任体系建立权责明确的工作关系,有助于职工之间彼此信守工作承诺,最终确保任务的完成。

(四)信守责任能使你做好一切

现代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职工的一丁点儿不负责任,都可能导致整个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银行的各级领导者应注重对职工责任感的培养,有较强责任感的职工不仅能够得到领导者的信任,也为自己的事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试想,一个在责任感方面很欠缺的职工又怎么能给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呢? 又怎么能树立银行良好的形象呢? 银行里一个人缺乏责任感,那么他所影响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整个银行。这就是那些管理成功企业为什么要把责任融入到职工的日常生活中的原因。

不必找一些理由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借口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负责任的理由。承担责任虽然

有些压力,但总比不负责任要好得多。对别人的不负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对个人如此,对银行如此,乃至国家也如此: 责任是成果,责任是创新,责任是效率。打造一个勃发的和谐银行,必须建立一种以责任为核心的氛围。[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篇2

听是听觉器官快速综合地理解言语的交际活动。高年级的强化训练, 光听不够, 要有指导, 要通过精听、泛听一定的材料, 掌握必要的手法技巧, 所以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英文水平, 选择适当的材料做为培训的素材, 是语言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宏观强化训练

强化的概念是根据刺激——反应的理论提出的, 我国外语界对强化训练比较重视, 不少学校在课上集中一段时间, 大强度大密度地泛听大量的材料、做大量的模拟题就是宏观上的强化, 或者说是泛听。泛听是综合性的听, 听内容、听大意、听要点, 着重广度, 为此在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输入 (input) 、吸入 (intake) 和输出 (output) 不总是等量的, 有时, 学者从所学的语言中, 吸入的仅是一部分, 而输出的就更少了。输入的量大、信息多, 才能提高吸入和输出的能力。所以要达到在尽短的时间内, 听入尽可能多的材料这一目的, 所听材料的语言难度应适中, 一般应低于学者的现有水平。生词率以不超过5%为宜, 以确保内容的可理解性;在文化背景上, 也要考虑学者的接受能力。

2) 内容有趣、故事性强。有趣的情节往往能吸引学者的注意力, 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听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幽默、冒险、侦探和神奇故事很适合做泛听材料。虽然其中也会遇到生词和不熟悉的语法结构, 但大量熟悉的语言材料提供了足够的语境, 通常不会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小孩在听故事时, 很少打断讲故事人的话来问这个或那个词的意思, 就是这个缘故。

3) 要有交际语境。语言教学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真正的交际必须自然地从当时的情景中产生, 句子若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说出来, 听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较难听懂的是那些为操练语法项目而在缺乏交际语境的条件下硬造出来的句子。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情境, 并善于用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直观手段来提高话语的可理解度。

4) 听真实的材料。真实的材料是指操本族语的人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真实的语言, 其教学效果, 要远远胜过灌制的磁带, 因为, 一方面, 它的内容真实实用, 语调自然流畅;另一方面, 真实的语言有利于我们去推断理解。

二、微观强化训练

微观强化训练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听训练。精听是分析性的听, 听内容的细节、语音、语法、词汇或一句话等, 让学生听后填词, 组成完整的意思。而后, 加以核对。另外还可采取对小段文章整篇听抄的办法, 来全面训练考查学生的听力。为此, 笔者认为, “美国之音” (VOA) 的“特别英语节目” (Special English Programme) 比较适合做这种练习。

三、强化听力训练的步骤

课前, 教师需先把准备好的听力材料打印好发给学生或抄在黑板上。如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美国之音》1991年12月12日的新闻报道, 内容是李鹏总理出访印度:

(横线部分为空格)

第一步:诱发学习动机

开听前, 教师可介绍说, 今天我们要听的报告是李鹏总理出访印度的新闻。这样既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时事新闻。

第二步:泛听

1) 先让学生听一遍, 集中听大意, 故事梗概。听毕, 教师可提出问题, 让学生口头回答, 也可让学生复述, 检查其听懂的程度;

2) 再听一遍, 核对答案, 从而掌握大意。

第三步:精听

1) 听细节。听重要而又明显的细节,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

2) 听语言结构。听后做练习, 然后再听一次, 核对答案。

整个过程是从整体理解到局部分析, 从内容信息到语言结构, 从而使学生听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四、排除心理障碍

许多人学习了几年英语, 可一旦置身于实际语言环境中, 不是听不懂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去表达。这一方面说明了以往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的形式, 即注意语音、语法、词汇系统, 而忽略了真正的交际功能。学语言是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你懂了几百条语法规则, 记了一大堆单词, 但听不懂说不出来, 或说得不正确, 那么学语言又有什么用呢?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我们输入的信息不够, 听得不够, 到用的时候没东西。但对于一个有了一定英语基础的人为什么也会出现实际困难呢?主要是他们与本族人接触的少, 听得不够, 练得不够, 这样就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系列障碍。听和说都是通过听说媒介接受和传递信息的。在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中, 心理因素至关重要。要大量的强化听力训练、收听外台广播;使自己天天都能置身于这一语境中, 那么在实践交际中, 也就不会感到陌生恐惧了。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篇3

关键词:痕迹化管理;学校档案工作;关键

1.痕迹化管理的优点

1.1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

痕迹管理的前提是学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学校、处室到教职工的职责分工,痕迹管理再将个人岗位职责内容细化,通过痕迹管理可以很快地判断该岗位教职工工作是不是认真,工作任务是不是繁重,哪些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工作是不是尽责等等,让教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我们发现,有了痕迹管理,教职工工作更加认真了,工作的思路更加明确,也更加注意平时工作痕迹的完善和保存。

1.2评价学校绩效和个人工作能力的依据

怎样评价教职工的工作成绩?我们可以通过痕迹来考察一个年级或一个处室的管理的过程、方法、效果,评价管理的效绩。通过平时工作中的点滴痕迹,“以小见大”地观察和考量教职工工作的方法、结果和个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上级主管部门用什么来评价下级单位的效绩呢?就是靠管理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者说,下级向上级展示、汇报自己的工作,也需要通过观察痕迹;职位晋升、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也要能拿出证据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效绩目标不是空洞的,必须要有各种材料、数据和奖励等平时痕迹的支持,只有平时工作做好了,工作目标的达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1.3便于监督检查工作

上级单位如何考察下级单位工作的成效,领导如何考察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有了痕迹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对下级单位任何的一个工作目标进行检查,从事前的工作计划,事中的方法过程,事后的结果如何,有个全面的了解,大到单位的年度业绩,小到个人的工作业绩都能直观明了地从留下的工作痕迹中检查到。上级单位到下级单位按照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逐项检查下级的运作情况、效绩完成情况等等,可以很方便地监督检查考核工作,避免出现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因私人矛盾故意压分和打感情分的现象,比较客观地反映下级单位的成绩和问题。

1.4便于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追究责任

痕迹管理的框架下,每一项工作都有详细的记录,我们可以方便地查找到要找的事件及其事件的进行状态,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出现在那个环节,由什么人经办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这样就能直观地发现工作存在的不足,追查当事人的工作责任,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让人心服口服,找到改进的措施。

2.痕迹化管理的缺点

2.1加大基层教职工的工作量

痕迹管理强调痕迹,开会要有会议记录,培训有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和培训总结分析等等,这往往会大大地增加基层教职工的工作量,目前学校教师主要集中在教学一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甚至有的是超工作量工作,人手比较紧张,教职工工作负荷本来就大,痕迹管理的实施无疑对基层的工作量又是一次大的增加。同样一份档案往往制作多份,简单的一份工作分成若干小环节,不仅降低办事效率,而且增加基层教职工对痕迹化管理的厌恶感。

2.2造成资源浪费

如何检查痕迹材料?大多数人一般会选择纸质材料,从而造成纸张和耗材的浪费,譬如人事档案和基建档案等。也会形成不必要的浪费。这就要求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灵活把握,对痕迹定义不仅限于档案、文件等纸质材料,还有电子文档、基层走访、图片等多种痕迹形式,减少因痕迹化带来的浪费。

2.3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的矛盾

检查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痕迹管理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监督,但是往往考核的成绩是由结果来决定,好的过程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就造成了过程和结果的脱节,造成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的矛盾,上级检查往往会着重过程而忽视了结果的好坏,结果好的下级单位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彰,造成下级单位之间为学年结束时的成绩产生矛盾,下级单位又往往会按照检查方案产生“造”过程,“造”痕迹的现象。

2.4产生教职工“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现象

基于效绩考核的痕迹管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造成了每个教职工只管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任务通常不会关心,做的事越多,人也越忙,出错的几率就越大,担当的责任就越多,因此教职工只关心自己的“门前雪”,而不愿管他人的“瓦上霜”,对于出现的新任务和上级交办下来的临时性任务谁也不愿意去管。

3.如何做好痕迹管理

3.1处理好痕迹的度

区分工作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在工作中对重点工作强化痕迹管理,做到细致、准确、无误,对次要部分的痕迹管理可以“弱化处理”,明确工作流程,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主次既可以减轻工作强度,又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关键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2强化痕迹管理教育

强化教职工的痕迹管理意识,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考虑“事前有因,事中有监督,事后有结果”,由教职工自己确定根据所办事情的大小、轻重、缓急等状况决定痕迹的强度,同时上级检查痕迹也要拓宽痕迹的范围,不能狭义地认为痕迹就是“纸质文档”,除了纸质文档,电子文档、照片、光盘、等等都可以作为痕迹材料,这样既可以减少纸张浪费,又可以避免痕迹造假,全面了解工作情况。

3.3领导加强协调

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任务和上级交办下来的临时性任务,领导要加强协调工作,新工作任务做到合理分配,临时交办任务个人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必要时组建临时机构,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做好阶段性工作的突击,对于牵涉到几个部门的工作,要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目标意识教育,明确大目标和小目标、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让每个教职工做到“实现自我,乐于奉献”的良好个人素质。

3.4正确实施目标管理

脱离目标管理的痕迹管理是盲目的,不可想象的,目标完成是我们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校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脱离目标谈痕迹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痕迹管理只有围绕目标管理才有意义,为了一个目标思考做事的方法和过程,用最优的路线,用最少的环节达到最好的效果,全体教职工形成一个团队,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聚合在一起,高效地完成目标,取得好的收益,每一个人才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到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学校满意、年级或处室满意、自己满意的多赢结果。

参考文献

强化安全是企业的基础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强化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根据集团公司和省国防科工办文件精神要求,认真开展好“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

我分厂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特点和特殊性,由分厂厂长于书记和副厂长组织了车间骨干和班组长认真学习《安全法规》、《集团公司安全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朝阳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等,并要求与会人员能够以身做责,做到从自身做起。各个班组长做好对班组成员的安全教育,要在班前、班中、班后会中切实的做好安全学习和对一天工作中不安全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并且不断的加强对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结合实际对车间的不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规范管理。与会中于厂长要求班组长必须对本班组成员在工作中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想想岗位手册,在进行操作,不要为了赶进度就忘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中要做的相互监督,相互提醒,互相帮助;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安全的三不伤害要牢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厂长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切实的抓好安全操作,使用设备。要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操作等现象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我做起、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安全时刻在心中,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而对于企业,安全是企业的基础,只有在工作中把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那么生产的进度也会得到提高,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于书记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一个意识

在思想上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分厂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二、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分厂的重点部位监管到位。我分厂的职工的安全意识要加强,特别是在这越来越炎热的天气里,做好个人的防暑降温,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是投入保障要到位。对待车间各个有安全隐患的部位需要加强人员的安全保障力度。

三、是检查整改要到位。对于车间内部检查不到位的安全隐患加强改进,提高分厂的自我安全检查意识。

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关键 篇5

安全生产关系人的生命,关系施工企业的信誉,发生安全事故是施工企业无法承受之重。而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主要是项目的安全生产。项目稳,则整个企业稳;项目乱,则整个企业乱。在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上,施工企业各级都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只有作为项目最高负责人的项目经理,才能直接掌控项目的施工态势,才有可能、有条件切实把握现场的生产安全。

只有项目经理才能真正担负起安全生产的责任

从权责范围看,项目经理对生产安全应担负主要责任。项目经理受企业法人代表委托在现场行使管理权,项目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由项目经理全权支配,施工态势由项目经理一手掌控,项目的所有管理行为都是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展开的,都离不开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项目经理对项目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任何一级、任何人都无法绕开项目经理对项目进行管控,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只有项目经理、也必然是项目经理才能担负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

从施工项目的特点看,项目经理对生产安全应担负主体责任。项目部绝大部分在空间上远离企业本部,具有游离性、自主性强的鲜明行业特点。项目经理是距离现场最近的管理者,对现场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并具有临机决断的权力,对项目的管理是深一些还是浅一些,是严一点还是松一点,完全取决于项目经理。可以说,项目经理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施工生产的有序受控水平,项目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只能落实在项目经理肩上。

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决定着安全管理的深度

面对方方面面的任务压力,项目经理能否认清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责任,是否始终尽心尽责地把安全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去抓,直接决定这一工作的开展情况。

让“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真正成为全员共识。安全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全员心中,安全生产才有最基本的保证。全员的安全意识来自哪里?主要来自项目经理的责任心。责任心首先表现为一种压力、一种焦虑感、一种忧患意识。马为一——人性领导力学派创始人!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公司高级合伙人、签约讲师!面对安全问题,项目经理是食不知味,寝不安席,还是饱食终日,诸事无忧?作为“场”中的领导核心,项目经理的态度决定全员的态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项目经理的意念、举止的辐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让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做到常布置常检查常整改。安全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能否确保措施到位,万无一失,项目经理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强,才能在安排工作时首先安排安全工作,在考核管理时首先考核安全管理,切实扭转安全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极端错误倾向;才能充分考虑安全管理的投入问题,在安全员、防护措施等人力物力的必要投入配置上不讲二话,不留空白;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质量、工期、效益、信誉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当安全与工期有矛盾时,宁可不保工期”“当安全与效益有矛盾时,宁可不要效益”“当安全与长官意志有矛盾时,宁可伤害感情”;才能始终不懈地狠抓安全巡视和安全检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存任何侥幸心理,及时整改问题,把所有的安全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责任心强的项目经理必然服膺海恩法则,必然懂得“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的道理。在事故面前,一个有责任心的项目经理不会找任何借口。

项目经理的管理行为决定着安全生产的受控水平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项目经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求施工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施工方法必须科学合理。一个项目的施工管理是有序的还是混乱的,施工方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生产安全是受控的还是失控的,项目经理的管理行为是枢纽所在。安全生产的受控水平主要取决于项目经理哪些方面的管理行为呢?

强化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的科学论证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实践证明,抓好“方案预控”是确保科学施工、安全生产的根本所在。在施工现场,因施工方法选择不当造成安全隐患或引发安全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落实“方案预控”。在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时,有的是纯粹走形式,编制施工方案照抄标书,虚应故事;有的是不结合实际,编制的方案大而化之,没有配套的作业指导书,更没有具体的施工方法;有的是自以为是,不请专家,不集思广益,主观想象,闭门造车等等。不落实“方案预控”,纵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项目经理难辞其咎。作为项目经理,必须认识到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案和正确的方法,必须以我为主在施工方案、施工方法的研讨论证上做足文章。否则,在方案和方法问题上犯错误,无异于自掘坟墓。

落实正确的施工方法,落实作业规范是确保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故是因为落实方案不力或违规作业造成的,而落实方案不力的本质也是违规施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严格落实方案、严格照图施工、严格依规作业,在于项目从上到下的执行力。作为项目的第一管理者,项目经理必须果敢勇毅,一言九鼎,确保项目上下令行禁止;必须是管理的行家里手,懂得管理就是要把目标与责任紧紧连锁起来;必须抓好健全制度、勤于考核、及时奖惩等各个管理环节,建立起有效的掌控机制,确保终端的作业规范全面落实。如果项目经理软弱无力,管理无方,项目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违规施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就会层出不穷,生产安全事故也就根本无法避免。

选好、用好劳务作业队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选择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劳务队伍,遇到风险较大的工程也可以平稳推进;选一支没有专业能力、谈不上有什么管理的劳务队伍,即使是一般工程也会搞得险象环生。从对劳务队伍的使用管理过程看,如果能够做到对劳务队伍坚持严管与善待相结合,能够做到实时纠偏、及时服务,劳务作业就会成为项目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如果对劳务队伍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放任自流,必然导致偷工减料、野蛮施工等现象,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劳务队伍选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项目经理必须承担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的责任。因为队伍是项目经理选的,也是项目经理用的、项目经理管的,即使有时在个别队伍的选用上难以自主,但队伍终究是由项目经理管理的。选好用好劳务队伍,项目经理责无旁贷。

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要实现安全生产,不仅需要全员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而且需要管理层和作业层均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如何让管理、作业人员真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是关键。但必须看到,施工企业员工分布点散面广,由企业组织集中培训难以操作,往往也得不偿失,安全教育培训(包括各种安全演练)只能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样,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能否开展起来,项目经理就成为关键。实践证明,只有项目经理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也只有教育培训长流水不断线,安全生产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安全管理知易行难。近年来,我们国家出台的安全管理法规不可谓不多,各行各业制订的安全管理办法不可谓不细,但是事故依然不断发生,究其根源,关键就在于没有把这些措施和办法真正落实下去、执行到位,而这与基层生产负责人的工作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施工企业的生产单元负责人——项目经理,在工作作风上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项目经理必须求真务实。安全管理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仅靠刷标语、喊口号、走过场是不能避免事故发生的,它需要现场生产负责人扎扎实实地蹲在现场,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有效整治安全隐患,才能收到实效。如果项目经理不是满天飞就是惯于坐办公室,不喜欢去现场,对待安全管理只是虚应故事,一味搞花架子,事故隐患就会潜伏积聚,迟早引发出惊天的大祸。

项目经理必须严谨细致。祸患常积于忽微。大事故常常是由小隐患造成的。项目经理在安全管理上如果不重视细节,不能把小事当大事,把苗头当事故,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对现场存在的问题、隐患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凑合放任,势必就会使小隐患拖成大问题,小事故拖成大事故。

项目经理必须勤奋好学。在当前施工技术不断升级,工法工艺愈来愈先进,自然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安全管理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新的课题,项目经理尤其是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项目经理,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充分汲取内外事故的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否则,如果迷信自我,无知无畏,盲目施工,就难免付出昂贵的学费和惨痛的代价。

项目经理必须从严治军。违章违纪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每一起事故背后几乎都能发现违章作业的影子。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必须狠抓按章作业和劳动纪律,坚持以铁的手腕整治违章违纪行为。否则,如果不能对违章违纪行为严加制止,严肃惩处,就会放纵事故的发生。严是爱,松是害,在安全管理上就是要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就是要以严格管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成本管理是扭亏增盈的关键 篇6

成本管理是扭亏增盈的关键

近几年来,我们海口火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变了安全生产的落后局面,摘掉了海南工业企业亏损大户的帽子,扭亏为盈.1998年盈利1.21亿元,跃居海南省工业企业盈利大户第二名;1999年盈利1.66亿元,成为海南工业企业盈利大户第一名;2000年盈利1.4亿元,稳居海南工业企业盈利大户的冠军宝座.

作 者:吴清平Wu Qinqping 作者单位:海口火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刊 名: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英文刊名:CHINA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年,卷(期):2001“”(3)分类号:F4关键词: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篇7

一、强化“三种意识”

(一) 强化责任意识

自银行业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单独分离后, 县支行面对矛盾和风险、维护稳定的压力更大, 任务也更重了。在此情形下, 唯有适应新形势, 转变旧观念, 树立新思路, 才能做好县支行案件防范工作。在这里, 强化责任意识可以说非常重要, 即要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搞好本单位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始终把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把加强内控建设、维护安全作为头等大事, 要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要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 防范控制, 主动化解, 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内部和萌芽状态;同时, 要坚持依法行政, 改进工作作风, 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 强化发展意识

面临当前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 县支行要强化发展意识, 妥善协调辖区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努力构建辖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和谐发展的意识, 改进维护稳定工作的方法, 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能力, 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努力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责任制, 有效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经济金融业快速、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三) 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

为把服务经济建设贯穿到整个稳定工作之中, 为推进辖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县支行要强化风险与服务意识:一是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内控检查力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把治安防范、治安管理、集中整治、社会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防范、控制工作机制。二是把打击、保护、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高度统一到发展央行业务工作中来,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辖区金融秩序, 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反洗钱、制贩假人民币等犯罪行为, 不断优化金融环境。

二、坚持“四项原则”

(一) 坚持全面有效原则, 构筑业务管理控制防线

县支行从整体上规划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建立和规范各主要业务、管理工作的三道控制防线:一是对人民银行主要业务岗位, 如会计、发行、国库、再贷款管理等岗位, 严格实行双人、双职、双责管理, 建立自控机制。二是建立对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三是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机制, 加大内审监督的力度。

(二)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防线

内部控制、案件防范能否收到实效, 取决于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县支行一方面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廉洁自律教育, 开展深入持久的“三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从职工思想上构筑防线。另一方面加大对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培训, 实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构筑业务操作风险的防线。

(三) 坚持内控优化原则, 强化对要害岗位的监督

县支行突出内部控制重点, 认真分析研究基层央行业务及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隐患。完善对计算机操作权限的控制, 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干扰, 加强对要害环节、岗位的制度化管理监督,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四)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 加强业务管理制度建设

县支行针对央行业务变化和业务管理不断细化的情况, 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凡是新增业务、新上业务系统, 均在实施前制定相应的操作控制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凡是业务操作及管理程序调整的, 及时对管理制度作相应调整, 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制度培训。

强化安全管理的关键是 篇8

对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自身特点和社会变化发展新要求、消除现有管理工作中的弊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

把强化软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一个方向和选择,努力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真正实现管理育人、服务于人。

[关键词]软管理高校管理科学化

[作者简介]胡荣山(1964-),男,广西灵川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医学

教育。(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24-03

软管理,也叫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与传统的硬管理相比,

它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其作用机制是依靠内在的柔性约束力

和驱动力,即通过文化、精神因素对个人产生心理和行为影响,

使不同个体形成共同价值观,在自省和内疚感作用下,转变为个

人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组织目标相

一致;其次,由于是在内化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

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不会轻易

改变和放弃,因而使其作用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再次,软

管理不是简单地把人当做完成任务的工具,而是基于“社会人”

“复杂人”的理念,着重考虑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因素,从人的需

要出发,通过民主、平等、温情的方式,以符合“人性”的手段“诱

导”人,而非以专断、强权、施压等非人性方式防范、控制人。简

言之,如果说硬管理是使个人在外界的强制作用下被动地完成

组织赋予的任务,那么软管理则是让个人在内省、自律状态下自

觉、主动地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

当前,加强和创新管理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

展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央特别举办省部级负责人专题研讨班,

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3月的全国人大、政协会

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备受关注;规划又把加强和创

“十二五”

新社会管理单列议题予以阐述。面临全社会日益高度重视管理

问题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且担负服

务和推动社会发展重要职责的高等学校,也迫切需要把加强和

创新管理的问题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进一步努力探索提高高

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从高校管理的全局层面而

言,树立软管理观念、强化软管理意识、构建软管理机制、发挥软

管理的作用,应该是高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一个方向和选择。

一、强化软管理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三个坚持”

“三个尊重”。

(一)要切实尊重和维护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在学校建

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管理

从根本上说,广大师生员工和管理工作者只有分工的不同,

而没有地位、权利的不同,是在平等的关系上共同参与和管理学

校的各项事务。因此,高校的管理活动,不存在界限分明的管理

者和被管理者、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管理不是一个纯粹的

你说我做、你管我从的单向性过程,而是不同分工者之间相互依

赖、共同作用的双向性过程。过去往往由人数较少的“管理”者

发号施令,大部分人被动听从,由少数人的意志代表学校的意志

并向多数人强制推行。这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而且也缺乏

群众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广大师生真正体验到主人翁

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关心、支持学校建

设和发展的责任,自觉维护学校建设发展的良好秩序,从而使管

理工作在广泛的民意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上顺利进行。

(二)要切实尊重和发挥师生员工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

线的工作方法

在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制定有关学校建设

和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从事管理工作

的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众、闭门造车、搞独断专行,更不能把一己

之权力凌驾于群众之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解决问题和定制定

规的过程变成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争取民心、凝聚民

力的过程,真正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一旦学校的决策、制

度成为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群众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大大

提高,制度的遵守就不再是一个外在强制的行为,而是一个内在

自律的行为,学校管理成本就会因此大幅下降。

(三)要切实尊重和满足师生的利益诉求,坚持把师生的利

益放在学校建设发展的第一位

在学校的发展中,要把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当做

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主要追求目标,正确处理好“为

人”和“处事”的关系,坚持人在事先、事为人做、以人为本、以事

为用的原则,把满足师生需要的“人”的发展而非校园规模等

“物”的发展放在首位,坚决防止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人的“异

化”。师生切实分享到学校发展的成果,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从

学校的发展中获得满足,就会产生牢固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

产生牢固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同心协力地履行职责和义务,为

学校发展作贡献。在此情形下,学校管理工作的种种阻力将得

到最大限度的消除,学校正常的秩序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强化软管理是高校作为高层次文化组织的特性决定的

(一)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文化机构和组织,保存、维护和发扬

人文精神是高校最本质的内涵

当今社会,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不断发展,得益于诸多因素的

共同作用,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高等学校,无疑是不可或缺

的重要因素。用现代话语体系表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

等,构成了文明和人性的核心要素。高校具有高度的文化性和

人文性,因此,高校的任何行为,包括管理工作在内,都应该与传

播进步思想、塑造人文精神、提高文明素养的要求相一致。由

此,那种在管理中以“防范”为心理基础、以“管控”为主要手段、

以“强制”为主要特征、以“服从”为目标追求的做法,显然是与高

校文明守护者、传承者、发展者的形象不相吻合的。

(二)高校是高知识群体和创造性脑力劳动者的集中场所

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一般具有较高层次的追求,与知识层

次较低的人群相比,其精神需要甚至超过了物质需要,比如,他

们更希望得到尊重,更看重面子和名誉,更敏感有损人格尊严之

嫌的言行等。知识分子的这种人格特质,使他们对那些有可能

触痛和伤害自己精神情感的人和事,更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

而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人和事,则更容易认同和接

纳。高智力条件下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与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

相比,其活动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是否拥有一个较宽松的

环境,对活动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不仅不宜用统一的定性

定量的刚性标准对活动进行量化和衡量,而且还应当给它留出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和特殊劳动,要让

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软管理显然比硬管理更

具优势。

(三)高校有自己特殊的运转模式和运行规律

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的活动非常松散,比较自由。在其

他许多社会机构和组织里,人们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固定的工作

时间甚至固定的工作程序,可在高校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教师

可以不坐班,学生安排有大量自习,师生均有充裕的可自由支配

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的活动是否总能保持在工

作、学习状态?承担的责任和任务是否总能有质量、有效率地完

成?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否能时刻受到每个人的关注?所有这

些,都取决于师生是否自觉及其自觉性的高低,而能否产生发自

内心的自觉行为,与师生对学校有无认同感和责任感密切相

关。如前所述,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生成,绝非强迫的结果。

(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

如果把“人才”比喻为产品,那么高校就是企业、工厂。对一

般意义上的企业来说,其产品不管多么高端,有多么高的技术含

量,都不过是按照一个固定模式和一套固定程序“制造”出来

的。但对学校这个特殊的企业来说,其被称为“人才”的产品,却

出来的。的过程,是“培养”“培养”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不

断地、由外而内地教育、引导、修正、转化的过程;被称为“人才”

的产品,不是无生命、被动地当做工具使用的“物”,而是有思想、

有主张、有情感、有自我意识的“人”。人的复杂性,人才培养过

程的复杂性,都要求高校的管理必须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的

规律,真正做到管理“育”人。如果学校的管理充斥着冷漠、粗

暴、专制、那就只能出“劣质品”甚至

权势,“生产”“次等品”,“危

险品”。

三、强化软管理是高校顺应社会和自身变化发展新形势的

合理选择

(一)从社会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人民民主随

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正日益成为现实。民主是现代社会的重

要特征和标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群众拥有参

与和管理国家、社会一切事务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

主政治建设已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

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步的新形势、新要求,扩大管理工作中的民主因素,是高校管

理体制改革创新不容回避的大问题。广大师生不应是处于附

庸、从属地位的被管理者,而是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

的管理者;不应是学校管理的客体,而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不应

只是消极地听命和服从,而是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

权。那种漠视民意、以上欺下、以权压人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

仅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而且也必将

越来越行不通。只有以相信人、关心人、尊重人、服务人为出发

点和归宿的管理方式,才能与社会变化发展的潮流相一致,才能

使担负重大社会职责的高校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不是

阻碍者。

2.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民生

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追求。改革开放使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弘扬公平正义、保障民生、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等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只追求

GDP指标而忽视改善民

生的片面做法,要让群众在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中感到生活

有幸福、活得有尊严。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也要把师生员工

的幸福和尊严放在第一位。只有让师生员工过得舒心,才能让

他们感到放心;只有让师生员工感到放心,才能让他们留得安

心;只有让师生员工留得安心,才能让他们干得尽心。

3.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

高。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要有竞争、进取、开放、创新的意识

和精神,要富有想象力,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然而,一个公

认的事实是,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是本分有余、想象力

不足,服从有余、创造力不足,难出思想者,难出杰出人物。这就

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所谓“钱学森之问”。造成这种状

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的管理方式过于强调“管理”

“遵从”,“把人管得太死”。可见,以

“循规蹈矩”亦即俗话说的

“管”“硬”为特色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弦易张,强化有利于营造人才成长环境的

软管理。

(二)从高校自身变化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

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呈现多

样化、差异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师生员工思想

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使得形成某

一共识的难度加大。

2.学校师生群体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年龄结构的变

化。不仅学生群体已经完全是“80后”

的新一代年轻人,

“90后”

而且教工群体中“80后”年轻人的比例也迅速上升。与

20世纪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他们一方面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民

主、平等、开放、求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又有心理脆弱、难抗挫折

等不足。二是来源结构的变化。在许多高校,不论是教职员工

还是学生群体,都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大陆之外或在大陆之

外生活过的人加入其中,这些人在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工作方

式乃至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与“土生土长”的人有许多不同,

对以“遵从”为特色的“中国式”管理往往有许多不适应之处。

以上这些仅仅只是来自于“人”的变化,就已经对高校的管

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无视师生队伍构成的巨大变化,仍固

守传统的管理思维,仍寄希望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以为单凭制度

的“约束”、规范的“严格”、领导的“命令”,就可以管住人、理住

事,那不仅有可能达不到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使形势走向管理者

预期的反面。

四、强化软管理是防止和消除当前高校管理中一些不良倾

向和弊端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管理工作是分不开

的。但在充分肯定管理工作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其中

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和弊端,有些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正视

和解决的时候。

(一)管理工作中的官本位思想和行政化倾向依然大量存在

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尽管社会上建立现代大学制

度的呼声很高,但在高校管理中依然是官本位思想浓厚、行政化

管理特征明显。比如,讲究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看重管理干部和普通职工、带“长”字的人和没带“长”字的人的

身份区别;上面习惯于发号令、搞检查,下面习惯于听指示、做汇

报;重单向性的一个人或少数人作决定,轻双向性的民主、平等

协调;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等。在人人

竞言民主的今天,在以崇尚思想自由、创造文明进步为天职的高

等学府,“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陈腐气息却还如此浓重,实在没有

任何可为之辩解的理由。这样的管理,既容易伤害师生员工的

感情和权益,又损害了管理人员自身的形象,还可能导致双方的

情绪对立,最终使管理走入歧途。

(二)过分强调制度的作用,迷信“制度管人”

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系统,学校的事情毕竟简单明了得多,而

且高校突出的文化性和人文性特点,使它更适于讲求“人性化”

的软管理。因此,高校管理与社会管理理应有所不同,当社会管

理推崇以制度管人的理念时,高校固然有必要予以借鉴并重视

制度建设,但丝毫没有必要把制度管人的作用绝对化。然而,当

前高校在管理中却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认识的误区,一些人

对制度的作用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整天思虑着要制定什么

新规章、要发布什么新方案,结果便是名目繁多的各种制度、规

定层出不穷,师生员工应接不暇。至于这些规章制度、条例方案

是不是符合实际,是不是合理,可行不可行,效果到底怎样,则经

常如石沉大海。这种把制度的作用绝对化、迷信化的管理办法,

实质是以事而非以人为中心,使管理变得官僚、教条和生硬,某

种程度上其实是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愿深入基层开展细致

工作、逃避自己责任的一种借口和手段,是一种“懒人政治”的表

现。有学者称之为“复杂主义”,并认为其最大特征在于“试图以

程式化的语言包装官僚主义,以文山会海体现文牍主义,以各种

规章制度推卸自己的责任,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序设计强调自

身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这样一个高知识人群集中

地,管理队伍中却有大量较低知识层次的人员。由这些人“想”

出来的制度、规定,自然更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实际效果就更

难保证。我们应该清楚,制度总是靠人执行的,人的思想不通,

制度再多也无用。而且即便能定出再多的制度,也总有遗漏的

地方;即便没有任何遗漏,也总有不宜用制度管理的事务。所

以,如果高校的管理只一味强调“制度”这一硬管理之手,忽视软

管理的一手,很多时候免不了会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必须是

硬管理和软管理两手一起抓,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三)片面追求网络化管理,迷信现代技术管理(办公)手段

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一样,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

术,大力倡导和推行无纸化办公、网络化管理,成为当前高校管

理工作改革创新的一种趋势。各种信息、文件、通知等的发布,

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不再由人来传递,而由网络系统来完成。

很多人都以为,网络化管理可以精简人员,节约开支,减少中间

环节,提高效率等。然而,实际的状况远没有这样乐观。比如,

由于片面强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一些管理部门设立办

公“QQ群”,师生员工要知道什么信息、要了解什么事情,不得

不每天都上网查看,一些重要文件还得要下载、打印、装订,稍不

注意就可能延误工作。如果说这是提高了效率,师生们恐怕难

以接受,相反倒会产生怀疑:宣传和推行无纸化办公的人,到底

是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还是更多地考虑群众的方便

和利益?还特别要指出并应引起警惕的是,无纸化办公、网络化

管理,是只见物不见人,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

走动、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也因此大大减少。其后果之一,就是

技术功利主义盛行、人文主义精神缺失,使本来“低头不见抬头

见”的校园环境,变得人际关系生疏、人情关系淡薄,使本来应该

充满温情、善意的校园,变成了所谓“公事公办”的陌生、冷淡、隔

阂场所。这一切,对弥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与普通师生间近乎

天然的鸿沟,增强师生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信任和凝聚

力,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总之,高校的管理改革不论怎样进行,都应该紧紧围绕提升

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这个目标,始终牢记“管理育人,服务于人”的

原则。强化软管理,既符合高校管理改革的原则,又有利于实现

高校管理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荣山.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强化社会软管理研究[J].前言,2010(12).

[2]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

报,2011-03-17.

[4]李晓燕.以文化管理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1(2).

[5]蓝祥龙.激励理论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中的运用[J].

教育与职业,2010(14).

[6]顾明远.探寻“钱学森之问”解决路径笔谈[J].新华文摘,2010(14).

[7]乔新生.社会管理应奉行简单主义[N].环球时报,2011-5-14.

2012年5月中26

上一篇:体育立定跳远说课稿下一篇:保安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