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因素(共12篇)
护理安全因素 篇1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2]。临床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场所,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为了探索临床工作中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防范危险的能力,本文做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74名临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38岁,平均(27.3±6.1)岁;职称:护士45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2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一般资料,包括护士的年龄、职称、职务等;(2)临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管理,技术、仪器及药品使用;护理教学对护理安全的影响等内容。每题按1~5级评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比较不重要为2分,一般为3分,比较重要为4分,非常重要为5分。共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74名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评分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规程得分最高为(4.31±0.85)分,其次是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急救能力(4.28±0.80)分,新护士岗前培训(4.22±0.75)分,协调及沟通(4.19±0.76)分,临床护理安全规章制度(3.88±0.78)分,护理安全教育及培训(3.78±0.55)分,安全法规意识(3.49±0.68)分,基础理论及护理操作技能(3.67±0.50)分,药品摆放及标记(3.21±0.55)分,护士排班模式(2.88±0.52)分,得分最低的为护士排班模式。
3 讨论
3.1 组织管理水平对临床护理安全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规程是护理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管理不够严格、临床科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等,都是安全护理的隐患。健全和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加强基础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每个人都各负其责,才能防患未然。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深入科室检查护理记录的书写和护理操作过程,从法律角度规范工作流程,对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及时上报调整[3]。
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持护理人员数量适宜,各层次护理人员职称比例适当[4]。在患者增多的情况下,及时调用备班护士。积极解决护士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临床护士的各种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5]。
3.2 仪器及药品使用对临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
急诊来的患者一般病情较严重,抢救患者争分夺秒,所以平时的急救药品、仪器要做到有备无患,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机[6]。护理管理者对药品、仪器应设专人负责,每天严格检查。护士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7]。
3.3 护理教学对临床科护理安全的影响
如果护士的业务基础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不熟练,容易在患者抢救时发生操作失误和操作错误[8,9]。因此,必须重视业务学习,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新技术、新药品的不断涌现,护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护士提高自身学历,轮流选派护士参加临床护理上岗证培训班、临床知识理论学习班,获得急诊、急救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及急救能力[10,11]。
总之,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是减少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5]。在临床管理中,一定要将护理安全与护理质量联系在一起,着重培养护士的安全意识,从法律角度出发,在防范上下功夫,将护理安全贯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安全因素 篇2
当今社会 经济 快速 发展 以及 科学 技术不断提高,患者的 法律 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安全与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医疗护理安全成为 医院 发展重中之重[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引发病人不满和投诉,造成医疗纠纷。一旦引起纠纷,就可能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2]。
【关键词】 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多元角色行为因素
护士是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个体,有着特定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护理是一项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有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希望脱离护理岗位,以逃避辛苦的夜班,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导致发生护患纠纷,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
1.2 护理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管理是指对护理技术工作和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活动过程。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1.3 环境因素
病人所处的医疗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好,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形成护理不安全的因素。环境方面主要包括:(1)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等。(3)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煤气、蒸汽锅炉等潜在不安全因素。(4)病区治安:如防火、防盗、防止犯罪活动等。
1.4 患者行为因素
患者管理是指对那些在躯体上被确定患有疾病个体的管理,而个体因疾病原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与对疾病的认知成正比。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配合及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的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偏听偏信江湖游医,以及家庭经济原因,担心费用太高而拒绝服从 治疗,并出现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 其他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护理过程中给病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害。病人家属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护理工作的一大因素,例如,有些病人家属对护士的工作不配合,这就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护理是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加强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 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安全因素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1]。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属于医院的一项特殊性的护理工作场所,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在护理工作中多做关于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才能更好的将儿科的护理工作发展下去,笔者现将儿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汇报如下。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严谨,对慎独精神欠缺,有少数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随意简化护理操作流程不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完善;②护理工作技术因素:为患儿进行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常会发生穿刺失败,造成患儿哭闹家属不满意;③护患沟通不完善:有些护理人员只注重操作技术但是未重视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造成护患沟通效果欠佳,这样护患沟通很难在护理工作中开展起来,延误了有效工作;④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对于护理方面的工作记录不完善,与实际工作中的护理操作有明显的出处及有主客观成分缺乏的现象,语言与内容缺乏连贯性,无法准确的反应患儿的动态病情变化,与医生的记录不协调,这样会增加医院纠纷隐患的发生率[2];⑤感染知识的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的行为操作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相关隐患发生,工作人员自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要进行加强管理,在有关的护理工作中护士未注意按先清洁后治疗的原则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2患者及社会因素由于现代社会模式的改变,家庭中均为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比较娇惯,因此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水平的期望值过高,其中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穿刺要求能够做到“一针见血”,但在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小儿静脉自身原因导致穿刺失败,会造成家长的不满意。现在社会因素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问题,社会舆论将所有的責任推向医院,关于社会中人群的呼声以及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关于不良医风等,加之患儿家长对医疗中出现的高技术、高风险不能够理解,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到医院就医就好像进了保险箱。医学科学是相当严谨的学科,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对于存在疑难杂症的病例、诊断治疗以及愈后等都会出现不同的风险,患儿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费用较多而且住院时间长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每一项的治疗过程中护士是直接的执行者,因此矛盾较多都会归结于护士。加之儿科的患儿具有天生活泼好动、自我防范意识差的特点这也是诱发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
1.3缺乏安全法律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法规,对于护理中的风险意识差,而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只有护士在护理工作有存在一点缺陷,家属马上会出现不满意,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2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的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的各项工作制度,以强化护士工作的责任心[3]。护士要时刻与患者沟通交流,无论在查房中还是进行各项操作技术前,必须得到患者的允许才能够进行各项操作,学会懂得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时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每次与患者沟通时要用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的语言行为来解释和交待注意事项,并耐心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并进行相应的解答或者处理。
2.2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保障护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考核训练。同时要做好护理人员的人才梯队的培养,弥补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不足。护理操作有时带有强制性,例如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导尿、灌肠等操作技术。有些操作患者对护士的期望很高,希望护士做到耐心细致、安全准确,各项操作都在自己身上能够顺利的成功不要出现失误,但是如果护士出现失误时,则会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4]。因此护士在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熟练。
2.3完善后勤保障系统为了确保优质护理落实到具体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如:陪检、送标本、领物等非护理工作都由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可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和患儿进行心里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在儿科配备必要的基础护理设施如:小方凳、沐浴盆、婴儿推车、电吹风、微波炉、雨伞等生活设施可以方便住院患儿各个环节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2]李遵清.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优质护理初深[J].现代护理报,2012.9.6.
[3]许佩珍.提倡感受型服务对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09,21(10):39.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护理安全,护理风险,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管理是对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就是要各级护士层层负责, 用现代科学管理办法建立完善质量体系, 使护士牢固树立“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的观念, 保证护理质量的服务过程和工作过程[1], 使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渐提高, 护理安全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应时刻把消除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放在首位。为了保证护理安全, 现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士素质因素
护士素质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等, 当这些素质不符或偏离了护理职业要求时, 就可能造成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 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结果。常见的现象有疏忽职守, 对病人护理不周;有章不循, 违反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工作责任心差, 工作计划性不强;注意力分散, 错误用药或执行医嘱;情感受挫、疾病、疲劳等。
1.2 护士法律意识差
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病人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大多数护士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病人的病痛和抢救病人的生命, 从而只注重抢救治疗措施、解除病人痛苦的措施、护理技术操作是否及时到位, 往往忽略了保留此标记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 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2]。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佐证材料, 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 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 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 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 在医疗纠纷中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1.3 管理因素
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如管理措施不力、制度不健全、监控不严等。
1.4 物质因素
护理物品、设备、药品是构成护理能力的重要部分。药品失效、变质、护理物品数量不足、物品质量不规范、设备性能不好等, 都会影响护理效果。
1.5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环境问题, 包括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不安全因素, 如地面过滑致跌伤、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烧伤。医院感染、治安问题对病人的情绪也会构成影响。
1.6 病人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 有赖于病人密切配合及支持。病人的心理素质、对疾病认识及承受力将影响其情绪, 进而影响其行为及对医嘱的依从性。
2 对策
2.1 提高护士素质
2.1.1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安全认识
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护理安全的前提。因此, 我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常常运用各种媒体上报道的事例来教育、警示大家,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 分析隐患所在及可能的后果, 促使大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提高维护护理安全的自觉性。
2.1.2 加强职业道德学习
对护士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 倡导礼仪规范, 开展“一切为了病人”的优质服务, 增加交际知识, 避免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 增强工作责任心与同情心。护士应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服务到位;要有“慎独”精神, 维护白衣天使的形象。
2.1.3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掌握得越深广, 技术才能的储备就越多, 素质就越高, 这是护理安全的基础。因此, 我科强调业务学习, 利用每周四下午的业务学习与晨会时间, 学习护理新理论、新知识, 强化“三基三严”学习与考核, 并与奖惩挂钩, 总结、学习一些成功经验, 提高观察能力, 发挥自身优势。训练技术操作与抢救应急能力, 严格按规程进行, 做到准确、及时、应用自如。
2.1.4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的培训
根据不同层次的护士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给新护士制订严密的培养计划, 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提高新进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不断适应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 使其能够按照现代护理观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2.2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护患沟通
2.2.1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 实行了医疗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倒置, 新条例加大了对病人的保护力度, 也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医疗护士的责任, 使医疗机构成为被告的风险增加。故护士应知法、懂法, 杜绝侵权的行为, 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法律意识,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服务于社会[3]。
2.2.2 转变服务观念, 加强护患沟通
随着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形成, 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应增强护士为病人服务的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为急危重病人开通绿色通道,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热情服务, 主动迎接病人, 沉着冷静, 迅速作出正确判断, 保证病人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治。同时, 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与家属进行沟通, 如特殊检查治疗前应征得病人同意, 履行签字手续;履行告知义务, 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告知病人接受治疗护理的名称、目的、注意事项、副反应及应承担的风险;对于意识不清、昏迷、无行为能力的病人, 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对危重病人要及时向病人家属告知病情, 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 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管理
2.3.1 提高护士长的素质
作为一名护士长, 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管理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 护士长应注重德、识、才、学、体5方面的修养, 时刻以群体组织的利益为重, 摆正自己的位置。首先是一名好护士, 要求别人掌握的, 自己先掌握;要求别人做到的, 自己先做好。实际工作中, 不断学习现代管理知识, 理论指导实践, 扮演好大家的贴心人、当家人、领头兵和决策者的角色,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建立一支优秀的护理队伍。
2.3.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制度要求, 对各级护士严要求、严管理, 促进安全制度的落实, 制度面前一视同仁, 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严格考核制度, 每月对全体人员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 作为评优荐才、赏罚的依据, 并报护理部。重视事前控制, 严格查对与复查制度, 确保工作顺利。
2.3.3 结合实际, 预防为主
深入了解每个工作人员的特性, 发挥其长处。对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 超前教育, 超前监督, 做到预防为主, 发挥整体作用。
2.4 确保物品、设备性能良好
护士认真交接, 护士长严查、复查, 及时发现隐患, 及时处理;与相关科室紧密联系, 确保物品、设备性能良好;对所用药品、物品认真按制度查对, 把好最后一道关口;物品按规范统一放置;各班护士工作独立却互相联系, 起到了互相监督、督促的作用。
2.5 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合各科的实际情况, 认真细致地做好入院护理、环境介绍及注意事项宣教, 使病人很快熟悉环境, 防患于未然。对需留陪侍人的病人, 要详细向陪侍人宣教。严格消毒制度, 保持病区、病室环境卫生清洁, 定期消毒, 空气新鲜。减少人流量, 爱护病人财产, 保持住院环境安全。
2.6 病人方面的对策
针对病人因素,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将病人视为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综合体, 善于与病人沟通, 掌握病人情况,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给病人介绍疾病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使病人解除精神负担,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 体会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因此, 如何保证护理安全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 既是战斗员, 也是管理者, 应协助护士长严格管理好自己, 管理好科室, 带领大家不断学习, 学会观察、分析。加强安全教育, 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避免失误、消除隐患、全方位服务好病人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景媛, 撒玉珍.护理质量细节控制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7 (13) :1672.
[2]郝春香, 郝立新.安全管理在防范护理缺陷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2B) :368.
护理安全因素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5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之一,促进护理安全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促进护理安全不仅是医疗护理的基本需要,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核心目标,安全是进行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影响icu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过于原则、机械,没能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操作指导性不强,因无家属陪护,执行制度时不够严谨、灵活,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监控力度不够,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护理侵入性操作增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未切实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工作中的失误和质量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质量监控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医疗仪器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这对观察病情及开展科研极为不利。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icu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技术外,还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需要护士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及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全身心服务于患者。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实施救治。然而,近年来护士护理理念、服务意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护理人员不足,国内大部分医院达不到以上要求,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护士身心疲惫,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特别在已发生差错的危险时段,从而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专业技术不够精湛,急诊科护士除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外,还应有较高的监护及专科知识水平,须进行专业培训方能胜任急诊科工作,因须24小时不间断观察护理患者,必须熟练并能操作许多精密仪器,当医生不在场时能做出紧急判断和妥善处理。
icu护理安全对策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的医疗设备:各种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的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是处理各项工作的标准,是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是检查工作的依据,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更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长让大家每天晨会时提出、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给予跟进,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及二次护理业务学习会议,对本月出现的差错事故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每天科室班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表,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护理单元,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对输液、输血、采血、口服药发放、医嘱查对、过敏试验、术前准备等重要操作进行重点监控。基础设施及布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增加监测设备与治疗设备,所有设备均建立设备使用及维修档案,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对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到定人、定位、定品种、定数量管理,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根据icu工作特点和患者的需求,挑已在普通病房工作1~2年以上的护士。icu的护理人员最好在病房工作1~2年,选择大专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反应灵活、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到icu进行工作,保证编制,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独立工作。科室每月至少二次业务学习、二项操作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定期专科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同时积极与医院心理咨询科联系,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教会大家进行心理调整,增加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尤其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可以宣泄和调节情绪,放松身体,消除疲劳。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引导护士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克服自身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强化法律意识: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2]。同时应提高护士的护理病历书写水平,认真按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加强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努力实现归档病历护理文书零缺陷,定期进行护理文书缺陷分析与改进。
讨论
浅谈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举措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05-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运用各种对策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范事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病人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护理安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必备条件,是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体会如下:
一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一)护理人员因素:
1、专业技术因素:有资料显示:护理安全因素50%是由于技术问题造成的。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创新,对护理要求的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及风险性加大。而部分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没有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2.工作责任心:观察患者时粗心、不细致、不到位 ,人在护理岗位,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主要精力未放在护理工作上,工作中马马虎虎,对病情的发展缺乏主动性和预见性。
3.法律意识薄弱:在学校和实际带教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对各种法律、法规重视不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或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未严格执行各规章制度,有的发生差错后不及时汇报或避重就轻不如实汇报及隐瞒不报。
4.服务态度:服务态度不佳,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解释工作欠细致,说话带命令口气,带情绪上班,护理操作动作粗鲁,不顾及病人的心理感受,致出现护理行为的不当或缺陷。
5.护患沟通不良:护士不善于和患者沟通,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说话措辞不当,语气生硬,对病人和家属的问题解释不清。护士工作繁忙,没足够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家属反感或误会。
6、缺乏预见性护理程序的能力;导致病人出现了本可避免的并发症;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出现压疮,昏迷病人坠床等,影响病人康复。
7、护理带教不严 :对实习生未做到放手不放眼,查对不严等而出错。
(二)物质因素:
1、设备方面:如果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不配套或对新引进设备不了解,特别是急救物品器材不到位或故障,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
2、物品方面:护理物品质量差或数量不足,也是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常见的现象有输液器的漏液、甚至导致过敏反应等。
3、药品方面:药品的质量、有效期、名称不清等也会造成不安全。
(三)环境因素:
1、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室的位置,病室插线板的位置,地面过滑,床旁无护栏造成跌伤等;
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
3、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毒麻限剧药品、高压蒸气锅炉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四)管理因素:
1、思想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
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
3、业务技能水平低,对新护士、进修及实习护士的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
4、管理不力、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对工作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力。
(五)病人因素
1、病人家属维权意识过强
2、病人要求过高
3、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护理人员如何应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一)建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1、要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
2、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是护理人员必须遵循的。它既是预防判定差错事故的要素,也是解决护理纠纷的准则。
(二)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监督检查
1、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理安全。
2、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
3、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认识、处理关键性问题,并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及时整改并跟踪评价。
(三)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1、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
2、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四)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
1、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侵权法》等内容及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使护理人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法律及护理文书的重要性
2、及时将所做和所观察到的真实记录下来,留下证明自己无过失的证据。
(五)加强护士素质培养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注意"瞋独"意识的培养。结合医疗纠纷的具体案例进行教育
2、有限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弹性排班缓解资源不足
3、参加各种培训:有计划的进行专科培训或外出进修学习等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思想上,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着想.行动上,做好"四勤",即脚勤、手勤、眼勤、嘴勤
(六)加强护患关系,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技巧。现如今,病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来院就诊要求的不仅是药物、手术治疗还需要沟通和理解,护士在工作中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处事因人而异,避免态度生硬,切忌居高临下,尽量满足病员需求,如不能满足,应委婉解释,避免纠纷。
(七)保证抢救药品、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使用后及时补充完整,做到专人管理,斑斑交接。抢救仪器用后清理消毒检查完好备用。
护理工作中手术安全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手术安全,手术室护士,器械,管理制度
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医疗场所,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杜绝接错患者、手术部位错误、器械缺失等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常见差错,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履行好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神圣职责。
1、人的因素分析
手术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其中手术室护士是主体。手术室护士主要分为麻醉护士、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等。
1.1 麻醉护士
麻醉护士术前负责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如加强老人陪护、播放背景音乐等。根据术前检查表、病历及腕带信息进行首次核对。准备麻醉器械,协助麻醉医师抽取并核对麻醉药物及用具。术后完成麻醉方式、输液输血情况和各项生命体征等情况的核查和交接。
1.2 洗手护士
洗手护士术前负责检查并核对手术器械是否齐全,清点物品数量是否正确、核查消毒灭菌是否满足手术要求。术中全面整理手术器械及敷料,确保手术物品有序准确。术后将所取的标本与医生核对登记,检查交接手术器械。
1.3 巡回护士
巡回护士术前需访视患者,与医生核查手术方式、体位等。做好医疗仪器的准备和核查工作,调整并保持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术中与麻醉医生再次核对病人信息、三方共同确认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并清点手术物品。关闭切口时三方共同核对手术物品,关闭切口后再次核对。与恢复室护士完成手术患者交接。
2、物的因素分析
手术安全中物的因素是成功实施手术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是护理工作的硬件条件,涉及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药物等。正确处理好手术物品是减少人为事故差错的关键。
2.1 术前物品准备
手术器械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例如除锈涂油等。根据不同手术挑选合适的器械及用物。在使用前检查手术器械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2.2 手术物品清点
术前有序摆放手术器械和敷料,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共同清点。清点纱布、纱垫等时要完全展开,避免粘连裹挟。清点缝针数目共2次,巡回护士准确记录数目。检查特殊器械的螺丝是否松动脱落。术前敷料应拿出手术间。分开放置与手术台上可能混淆的物品,如消毒所用的棉球和纱布等。术中及时清理暂时不用的手术器械,临时增加的器械敷料应及时清点补记。探查深部创口时需用止血钳夹紧纱布或棉垫,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填塞并适时取出敷料。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在缝合前后均需清点一遍手术器械、敷料,防止器械敷料遗留体内。注意小件物品的保管,术后交接人员应现场当面交清手术物品的数目,共同签名,避免差错的发生。
2.3 手术标本核对
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标本并由巡回护士交专人送检。器械护士保管普通病理标本并于术后放置病理柜中,病理标本袋上标识清晰准确,责任人在接收标本到送达病理科的每一环节都应严格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数量并签名。
3、制度因素分析
严格执行好各种手术室规章制度是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作为手术室十三项核心制度之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手术室最为重要的安全制度。
3.1 手术安全核查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信息进行核查,防止发生错误[1]。严格执行核查制度是手术室查对制度中的重中之重,是杜绝手术中差错和事故发生的必要前提。
3.2 核查基本程序
术前一天由手术室护士进行访视,根据手术通知单、病历填写、腕带等进行访视、宣教,核对访视内容并记录在访视单上。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生主持共同核对正确病人的身份、手术方式和正确部位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等。由巡回护士向医生和麻醉医生报告,共同核对无误。核对时让清醒的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和特殊用药等。确认神志不清或年幼患者的身份由其合法家属或医师共同完成。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巡回护士主持再次共同核查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和输血等情况,手术用物清点、确认手术标本等。确认无误后送患者离开手术室。
三方共同确认后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分别签名,以上步骤依次进行,不得提前填写。
4、结束语
本文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手术安全的人、物和制度等三方面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些因素的内容及规范。现代化的手术室不仅要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先进的硬件条件,还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管理制度[2]。
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首先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使用和处理好手术物品、仪器设备,严格执行好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各个环节层层把关,防患于未然,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赵书云,杨圣俊,李玉琢,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实施和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3(46):265-266.
护理安全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500例产妇护理资料, 其住院日期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 产妇年龄为19~46岁, 年龄平均为32岁。
1.2 方法
将所有产妇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针对产妇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详细记录,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防对策。
1.3 不安全因素分类
1.3.1管理因素护理安全是对患者身心健康保证的基本需求, 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2]。良好的医院管理体系能够创建和谐的医院氛围, 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引发诸多问题。例如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构成, 护理人员的奖惩制度。因此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 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 将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滴产生严重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不安全问题的存在, 健全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的不对护理人员的约束力也会出现松懈, 造成护理人员不足, 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 对产妇的管理也会出现疏忽的情况, 导致临床护理中出现严重的后果。
1.3.2人为因素该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会引起医疗纠纷, 不能满足产妇以及家属的护理要求, 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没有做好护理工作, 不认真专心, 发现问题时没有及时通知医生, 例如在新生儿异常时没有及时发现, 对新生儿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并没有考虑到产妇以及家属的心理问题, 都会造成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人为因素可能成为暴力成因, 影响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 有受暴者个人因素、施暴者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3]。
1.3.3技术因素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技术水平低, 经验不足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善, 医疗水平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在护理过程中已经引用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手段, 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缺乏, 在临床操作中水平低下, 都会影响到护理失误以及错误的情况。
1.3.4医源性因素在临床护理中, 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交流的耐心, 言语或行为方面出现不恰当的表现, 会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不安全的感觉, 患者会出现不安全感, 会对医院失去信心, 造成医疗纠纷。
1.3.5其他因素护理人员对患者使用药物不恰当或者是用药方法不合适而造成患者严重的后果发生。另外产妇在临床中出现产后并发症以及抑郁的症状, 甚至有些产妇还会出现自杀的表现, 这些因素都属于不安全因素。
2 结果
50例产妇护理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中, 7例为管理因素、21例为人为因素、9例为技术因素、3例为医源性因素以及10例其他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3 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干预对策
3.1 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针对医院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预防对策, 并且合理分配护理人员的工作, 各司其职, 定期询问护理人员的情况, 针对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处理, 并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表现, 如果出现违纪违规的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管理者重视健康教育, 完善管理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的潜力[4]。
3.2 提高技术操作水平与护理人员素质
由于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 医疗设施也得到完善, 所以医疗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仪器, 所以这要求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 多组织一些操作技能的培训课程,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手段。研究表明,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与管理,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可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5]。
3.3 加强监督检查
在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有预见的能力并且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 有效地处理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整体水平。
4 小结
在临床护理中, 会有很多原因引起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人员、医院管理以及患者自身原因都会引起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所以在临床护理中为了保证护理安全, 要加强医院的管理体系, 分配护理人员的职责,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临床操作技术水平, 普及法律相关知识, 得到患者的信任, 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邢齐宁, 史艳艳, 李欣欣.小儿外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与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 (27) :87~88
[2]宋春利.骨科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24 (12) :485~486
[3]李淑秀, 张忠勤.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可防性管理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下旬刊) , 2011;17 (2) :50~51
[4]李冰, 郭俊艳, 魏畅, 等.抗震救灾野战医院护理组织管理工作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25 (13) :1~2
护理安全因素 篇9
关键词: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对策
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妇230例为观察对象, 分析所有产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并总结相关的护理防范对策,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产妇共230例, 年龄22~37 (28.95±6.54) 岁, 其中顺产产妇164例, 出现妊娠合并症32例,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4例。将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 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产科护理, 包括观察并监测孕妇产兆、胎心、胎动及血压, 每日两次, 遵医嘱指导孕妇饮食、卧位和休息, 给予产妇关心和体贴, 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1]。
1.2.2优质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服务。给予产妇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主动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 告知其分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2]。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的产后情况及生命体征, 做好护理观察记录, 尤其注意有无阴道流血, 给予产妇及时补充水分, 产后2~4h鼓励产妇自行下床排尿, 24h后鼓励其下床活动, 指导其进行产后保健操, 促进身体恢复。给予产妇良好的饮食护理, 严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事物, 多食水果、蔬菜, 若产妇在3d内无大便则应遵医嘱予以缓泻剂[3]。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产妇在护理过程中的差错, 总结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差错情况产妇的护理差错出现50例,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不安全因素产妇的护理差错出现50例, 护理人员素质和技能是产科护理最主要的一项不安全因素, 占差错事件发生情况的44.0%, 其次是管理因素, 占26.0%, 除此之外, 医院设备与环境、产妇及其家属和其他因素也均是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见表2。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医院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全过程中, 在法律以及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 患者未发生心理、机体结构或是功能上的损害、缺陷或是死亡[4]。提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做好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5]。产科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因其直接关系到孕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并且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事故占所有医疗纠纷案的比重高达41%[6]。因此, 医院须对产科护理予以高度重视, 并加强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研究, 查找并排除产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 降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6]。
产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主要的一个课题, 在产科护理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导致产妇出现高危妊娠或是难产等不良后果, 对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7]。对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以研究和分析, 是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在产科护理中采取有效的防范护理措施, 排除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可见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减少产科护理中差错事件发生率。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产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因素、管理因素、医院设备及环境因素、产妇及其家属因素和其他因素。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 医院需要从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整体质量, 确保保护性护医疗护理工作的执行;加强对产房及病区设备和环境的监管, 保护医疗设备和其他设施, 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清洁;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排除产妇产前存在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包括助产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8]。从这些方面做起, 相信能有效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提高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为产妇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梅, 吴莹珠, 汪荣姬, 等.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范对策[J].河北医学, 2012, 22 (5) :686-688.
[2]武军芳, 王利成.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调查及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 (4) :823.
[3]杨凡.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63 (13) :114-115.
[4]李斌.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调查与防范对策探究[J].中外医疗, 2014, 15 (4) :150-151.
[5]叶丽芬.分析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13, 41 (26) :5500-5501.
[6]牛亚卫, 张艳蕊, 许丹丹.20例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规范急救流程[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22 (10) :84-85.
[7]罗翠珍, 王利民, 林珏瑛.349例高危孕产妇转诊病种及母儿结局分析[J].广西医学, 2015, 17 (4) :563-565.
护理安全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08 年1 月—2010 年1 月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血液净化患者1190 例 ( 管理前) , 男695 例, 女495 例; 年龄48 ~ 73 岁, 平均年龄 ( 68. 9 ± 5. 4) 岁。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患者1220 例 ( 管理后) , 男713 例, 女507 例; 年龄49 ~ 74 岁, 平均年龄 ( 69. 0 ± 6. 3) 岁。有血液透析机2 台, 护理人员3名, 均为主管护师职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从2013 年1 月开始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 1) 加强环境、设施的改进与管理: 做好机器设备、水、电的防护工作, 安装稳压器, 水路安装严密; 由专人负责透析机、水处理设备、精密仪器, 并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安全使用化学试剂, 严格按照安全、经济原则, 配置化学试剂时注意使用防护用具, 注意清洁配置消毒剂的容器。血液净化中心尽量限制人员出入, 注意戴好口罩, 穿好防护服, 定时清洁地面、空气、房间, 设置防滑标识。加强透析设备的安全管理, 透析后应清洗并消毒透析机, 透析管路注意清洁冲洗, 透析前冲洗30min。水处理系统中二级防渗水应以24h紫外线照射消毒。由专人负责血液净化中心的仪器、设备, 定期管理、维修和调试。 ( 2)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血液净化中心应贯彻落实透析室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交接制度等, 严格执行工作流程。注意透析规程中 “三查七对一注意” 制度。每隔30 ~ 60min观察1 次透析机的电导度、静脉压及脱水量等参数变化, 确保与设定值相符。患者上机后, 查看患者姓名, 确保无误。明确每位护士责任, 落实查对制度, 并做好床边交接班工作。 ( 3) 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采取弹性排班制, 每位护士分管相应病床, 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安全管理、陪护管理等护理措施, 并评估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采取针对性指导, 相互监督, 相互管理。并由相应护士监督实施情况。 ( 4) 患者管理: 严格制定透析室规章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透析前常规检查输血前5 项, 设置专用病毒感染的透析机和隔离治疗室, 以免交叉感染。相关人员应准确设定透析处方,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处理。 ( 4) 工作人员管理: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工作, 定期组织护理教学讲座, 熟悉透析步骤, 掌握透析机设备管理制度, 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技能, 在出现异常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处理。注意加强透析人员的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积极沟通, 树立以患者为护理管理中心的理念, 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帮助。同时增强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应急方案。若透析期间停水停电, 应立即人工手动摇转血泵, 以免血液凝固或溶血。透析过程中, 操作人员应树立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严格无菌技术。护士注意手消毒、更换无菌手套、预防交叉感染、避免护理差错。 ( 5) 建立护理安全信息登记表:科室应定期开展研讨大会, 对工作人员及护理人员质量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并讨论个案, 明确原因, 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同时实施奖惩制度, 让工作人员引以为戒, 减少工作中发生不安全因素。护士在登记患者资料信息本时, 应详细、准确记录, 确保有据可查。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 不要随意涂改, 向患者讲述血液净化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 3 观察指标比较管理前后护理差错事件 ( 治疗环境差错、仪器设备差错、护理差错、患者自身差错) 发生率; 利用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评价,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 ( 内容包括环境卫生、护理态度、安全防护、仪容仪表、操作技能等) 。利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调查表总分为100 分, ≥85 分为满意, 60 ~ 84 分为基本满意, < 60 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 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管理前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比较管理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3. 3% ( 39 /1190) , 其中治疗环境差错20 例、仪器设备差错12 例、护理人员差错5 例、患者自身差错2 例;管理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 7% ( 9 /1220) , 其中治疗环境差错5 例、患者自身差错4 例。管理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2 管理前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管理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 ( 90. 5 ± 6. 4) 分, 管理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 ( 98. 3± 1. 2) 分。管理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3 管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管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管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管理前比较, *P < 0. 05
3 讨论
在社会飞速发展、时代不断变幻的背景下,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在逐渐变化[6]。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护理质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血液净化中心作为重症器官衰竭患者治疗的主要场所, 其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7,8]。然而, 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还存在一定的护理安全隐患, 本研究将其隐患产生原因总结如下。
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中治疗环境、仪器设备性能、护理人员及患者是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9]。由于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患者人数较多, 但资金有限, 机器相对较少, 同时护理人员数量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 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过大, 其不仅要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 同时还需为患者取药、缴费等[10]。同时, 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应有应对急症的能力与对机器故障加以排除的能力, 而参加护理的护士工作年限较短, 并不能很好满足这一需求, 这就会出现一定的护理安全隐患[11]。同时, 血液净化中心消毒隔离制度不合理, 透析机未及时清洗消毒, 是导致患者乙肝、艾滋病等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2]。透析期间, 仪器设备性能是保证透析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若透析期间仪器设备出现问题会影响患者透析安全, 诱发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操作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 对工作疏忽大意等会影响患者的透析, 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13,14]。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等严重疾病, 在透析期间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4], 对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中, 应针对护理安全隐患, 采取一定的护理管理措施[15]。
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重视环境合理布局、加强仪器设备性能的管理和改进、制定安全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定期开展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合理配置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工作资源的合理性、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是确保医疗安全的主要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 管理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高于管理后, 提示在血液净化中心应采取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可减少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 如加强环境、设施的改进与管理, 完善透析期间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及患者管理, 开展护士业务培训工作,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建立护理安全信息登记表, 定期开展研讨大会, 明确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护理管理的完善, 以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使患者能够安心接受医疗护理。本研究发现, 管理后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 提示管理后, 患者对护理工作与护士的认可程度均有明显提高, 这对于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明确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能够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血液净化患者1190例 (管理前) ,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1220例 (管理后) , 对比护理管理前后安全差错发生情况、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管理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管理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高于管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明确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安全管理因素, 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措施, 能够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因素 篇11
关键词:外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47-01
1 前言
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护理安全,这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创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容易导致护理效果降低,激化患者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引起护患矛盾等情况,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将外科护理人员分为两组,对其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护理情况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外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护理人员资料:外科护理人员中将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通过专业护理培训的10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岁;学历分布为,4人为中专学历,5人为大专学历,1 人为本科学历;职称为,4人为护士,5人为护师,1人为主管护师。将不满3年工作经验,没有经过专业护理培训的1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1-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5岁;学历分布为,8人为大专学历,2例为本科学历;职称为,9人为护士,1人为护师。对比两组人员资料,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方法: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外科患者,并对被调查患者说明具体原因,问卷填写方法,已获得支持。问卷内容包括评价两组护理人员工作中的护理行为,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问卷采取100分制作为评分标准。
2.3 统计方法:采用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0.05说明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产生出现不良护理行为的人数观察组有2名比对照组的3名低,而患者评价观察组满意度为87.2%比对照组的81.5%高,两组对比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不安全因素探讨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一些护理人员没经过培训就上岗,经验不足,对常规护理操作不够了解,在疾病处理中容易对患者病情产生延误,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医疗纠纷。护患之间产生纠纷时,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淡薄,无法采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利益。护患沟通不畅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成为引起护理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护理人员尽管与患者每天接触频繁,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够细心,对患者讲解病情不够耐心。一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经常出现护理记录不全,违反操作规程及有关规章制度,只依靠经验,对患者不能严格根据医嘱用药,甚至产生发错药、不规范的无菌操作等护理错误,而引发院内感染。
因外科护理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对护理人员排班不合理容易引起各项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不到位,导致产生各种致病的并发症。护理人员不规范进行记录、补记与漏记,无法反映护理措施落实效果及观察评估患者病情等,对患者基本情况不能正确反映,内容比较简单,字迹涂改不工整,与医生记录存在差异,记录缺少真实性,容易产生举证不利的后果。
5 干预措施
一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为护理人员积极创造培训机会,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学习,掌握有关仪器设备及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为有效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应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二是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引导护理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基于家庭化护理理念,以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为患者着想,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与好感,不断提高护理效果。三是加强证据意识,护理记录作为护理整个过程的重要依据,应准确、客观、完整,认真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用药情况、病情变化、处理措施等内容,在发生问题时可作为护理过程的重要依据,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四是加强检查,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通过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6 讨论
本研究中的调查数据体现出观察组护理人员存在不规范护理操作与护理记录、法律意识缺乏引起的医疗纠纷等方面的人数比对照组少,对比具有明显的意义(P<0.05),说明对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干预后将减少不良护理行为,护理经验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中产生不安全因素的几率。对护理不安全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后,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患者的好評。
7 结语
总之,外科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护理失误,使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 郑桑,钟辉.外科不安全因素讨论制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18.
[2] 郭凤梅,郭素红,王晶峰等.骨科护理中医疗纠纷的潜在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16.
[3] 陆新玲.改进护理流程以防范护理风险[J],中华医院管理,2011.19.
[4]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2012.20.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和管理对策 篇12
关键词:护理安全,影响因素,护理管理,对策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 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 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又是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如何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确保病人的安全, 是护理管理者思索的问题。现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法律知识缺乏、意识淡薄
绝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在医疗活动中, 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 打针、输液、发药等, 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病情的观察与记录、特殊事宜的告知等。对由此引起的纠纷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处理能力。
1.1.2 知识结构陈旧
近年来, 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普及, 在各大医院, 增加了一批护理的新生力量, 包括护理的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护理人员的整体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仍跟不上医疗的发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全面引进与开展, 新的药品、治疗方法不断更新, 使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操作的风险性大大增加。
1.1.3 护理人才流失,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工作压力大
护理人员三班倒、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等导致大量的护理人员流失。为了应付临床工作, 新引进的护士边培训边上岗, 临床经验不足, 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 大大降低了平均住院日, 提高了病床的使用率, 造成了临床上病人的“大进大出”, 护理工作量成倍增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1.2 护理管理因素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培训不到位。护理人员缺编、工作压力大、护士的待遇低。
1.3 医疗基础设施因素
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 病房内无防跌倒、防滑的警示标志, 卫生间无紧急呼叫铃, 冷热水无标志, 病床无护栏等, 设备陈旧老化, 无人检修、保养。
1.4 病人因素
病人不愿服从护理人员的管理, 不愿主动、真实地向护理人员反应自己的病情及感受;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在病房内私自用电、酗酒;未经请假, 擅自外出等。
2 管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的教育
经常性对护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 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理念。明确了护理人员如果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引发差错、事故时, 护士作为其主体,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提高护理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让其懂法、守法、依法。
2.2 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 带领大家不断学习。在完成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同时, 通过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形式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 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定期有计划地选派护理人员进修学习。
2.3 关心护理人员, 合理配备、使用人力资源
关心护理人员, 提高其工资待遇, 配置适宜的护理人员。护士长应根据护士的才能、资历, 安排适合其能力的工作, 改善工作环境, 防止因疲劳过度或压力过大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管理体系, 成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骨干护士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 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分析整改, 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产生护理隐患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对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 鼓励非惩罚性积极上报。
2.5 各类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 坚持预防为主
医院对临床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情况要有处理的应急预案, 如停电、停水, 突发性过敏性休克、输血反应等。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时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措施, 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抓5个关键环节[2]。①关键病人:急重症病人、疑难病人、手术病人、出入院及接受特殊治疗的病人;②关键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等核心制度的落实;③关键时间:节假日、双休日、连班、夜班及人员少、工作忙时;④关键人员:护士长、护理骨干、新上岗护士、进修实习人员;⑤关键部门:手术室、监护病房、产房、消毒供应室等。
2.6 创造安全的服务环境
病房内要有防滑、防跌倒的警示标志, 护工送开水、饭菜至床边。定期检查医疗仪器、设备的完好性, 损坏物品及时维修。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
2.7 加强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3], 改善护患关系
加强对病人的宣教, 让其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 让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总之, 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 是病人选择医院的重要依据, 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4], 注重教育, 加强学习和管理, 才能降低护理差错和事故, 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 等.医学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238-245.
[2]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及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A) :67-68.
[3]徐丽华.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236-237.
【护理安全因素】推荐阅读:
护理不安全因素09-29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08-25
护理安全与护理制度07-11
强化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服务 保障护理安全10-22
加强护理安全05-29
护理安全质量06-24
护理安全问题06-27
护理安全文化08-12
安全护理模式09-05
护理安全事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