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共9篇)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1
ICU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体会
吕丹
(89医院ICU,山东潍坊261021)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ICU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是指各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1]。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一方面病情危重、变化快、监护治疗仪器多;另一方面,随着新手术的开展,手术风险大、对护理要求高、护理工作量加大,护理风险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地护理风险管理。现将笔者所在医院ICU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加强ICU人员配置
笔者所在医院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术过硬、应变能力强、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士,经过在医院重点科室转科学习和外院ICU的进修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ICU工作。根据护士的学历、职称、年资、工作表现和考核成绩,按其实际能力分层次上岗,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的智慧和潜能。
2全方位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呈反比,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患者的安全,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笔者所在科针对护理队伍招聘人员多、更新快、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开展岗位练兵,灵活运用系统教学和随机教学,结合临床业务的开展情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系统的业务学习,如讲课、查房等;以晨会为“园地”开展随机教学提问,并定期给予理论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鼓励多种形式的在职专业学习,并给参加学习的人员一定的优惠政策[2]。通过以上措施加之人性化管理,建立了一支业务水平高,队伍稳定,综合素质强的ICU护理团队。3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目前,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观念越来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需要尊重、接纳,需要安全感,在无陪护的ICU内这种需求更加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强化风险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科结合医院现状及ICU特点,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置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护理人员应牢记风险管理的4要素:①同情(Compassion):对患者要表现出同情心;②交流(Communication):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同时也要与其他医疗伙伴进行交流;③能力(Competence):应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④表格化(Charting):随时书写规范记录,并保证记录清楚、连续、完整[3]。4规范各种护理文书
《医疗事故处置条例》出台后,明确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因此,护士应当非常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针对ICU内重患者多,需要记录的护理表格多,笔者所在医院也重新制定了各种护理表格的书写标准。强调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客观、真实、准确,对病情变化做到随时记录、即刻记录。这样才能反映出护理行为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5坚持护士长每日查房制度
笔者所在监护室制定了“护士长每日查房重点”,将病房管理的内容平分在1周内,护士长根据每天查房的重点对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通过每日查房,可以掌握监护室里第一手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识别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对患者出现的护理新问题制定或修改护理计划,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护士的工作不当之处进行指导,并估计1天的工作量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弹性排班;同时通过查房还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降低了纠纷风险的发生。
6健全、完善管理体系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高新尖技术在ICU的应用,要求护士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及护理工作制度,医院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制度、重症监护病房药品、仪器管理制度、重症监护病房出入院制度、重症监护病房探视制度、重症监护护理质量标准、重症监护护理常规等,将管理制度融入实际工作中,指导、规范各项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7坚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工作中,运用护士长查房制度、护理质量检查、召开家属座谈会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全科护士,共同进行分析,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积极整改。每月将检查的结果及改进措施以书面形式向护理部汇报,以便护理部对病区的工作进行督导,真正做到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笔者所在医院ICU通过推行护士风险教育和培训护理人员应对护理风险的技能,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了护理人员自主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的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抗风险技能,同时还强化了护理人员依法施护,防范风险的自律行为。不论是在病情观察、生活护理,还是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中,护士在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与患者家属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自运行以来无一例护理纠纷,护理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Hospital meet shone care.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01,15(2):50.2刘哲军,席淑华,周立,等.加强急救ICU护理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05,13(4):223.3廖容,刘志霞.临床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B):57.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2
1 一般资料
本科开放床位38张, 护士17名, 床护比1∶0.45;护士年龄24~48岁, 其中副主任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4名;本科4名、大专9名、中专2名。
2 方法
2.1 统一思想认识, 深化优质服务理念。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 把优质服务理念深入每一位护士的内心, 深刻理解护理服务内涵, 彻底转变思想观念, 并充分认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全体护理工作者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 拉近与患儿的距离, 让患儿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安全的, 不会有恐惧和焦虑, 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消除抵抗情绪[2]。在服务过程中, 坚决杜绝态度冷、硬、顶、推、拖等现象, 要主动关心患儿, 多抚触、拥抱、夸奖患儿, 和家属多沟通, 让家属多配合, 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
2.2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计划, 实行弹性排班和责任制护理。
儿科不同成人科室, 针对患儿年龄小不会表达, 对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不配合, 病情复杂变化快, 家长心情焦虑、期望值高的特点制订了符合本科室特色的工作计划。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 实行弹性排班, 增加节假日、双休日、午夜间值班的护士人数, 各班各组做到新老搭配, 护士有什么意愿可以提前一周向护士长提出, 护士长根据临床需要, 兼顾护士意愿, 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科学管理人性化。护理模式上采取小组包干责任制护理模式, 安排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沟通能力强的护士做责任组长, 每位责任护士分管6~8名患儿, 责任组长固定上白班, 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 做到热情接诊、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到位, 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提高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2.3 营造温馨病房, 加强基础设施。
白色庄严肃穆易让人产生恐惧感, 为给患儿增加亲切感, 医护人员统一着粉色工作服, 患儿的被服也选用粉色。病区走廊上贴满各样卡通可爱图案, 及各种彩色健康宣教栏。在病区的楼梯台阶旁置有“小心台阶”, 开水间置有“小心烫伤”、“防止滑倒”等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 给患儿营造了一个温馨、安全、浪漫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护理部给我们配备了生活服务车、沐浴盆、吹风机、便民服务箱、雨伞等生活用具, 极大的方便了患儿及家属住院期间的生活需要。
2.4 强化护理人员三基训练, 提升护士优秀的内在素质[4]夯实基础护理。
护士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技术水平是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 只有提高了护士的技术水平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每月针对现住患儿疑难病历分别两次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 进行一次理论和技术考试, 并进行有关文件和相关知识培训, 规范仪容、仪表和基础护理操作。针对儿科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 家属期望值高的特点, 加强各种较难技术操作的培训和学习, 以老带新, 提升每一名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强化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夯实基础护理, 使责任护士从以往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护士还给患儿, 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 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床单、被罩随脏随换。每周一为科室基础护理日, 由责任护士落实, 给患儿剪指 (趾) 甲, 协助家属给患儿更换尿布、衣裤、翻身排背、脐部、臀部护理等。做好健康宣教, 给家属讲解康复和健康指导相关知识, 帮助照看患儿,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得到了患儿家属的好评和认可。
2.5 加强质控检查, 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
科室建立由技术水平高, 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 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每天检查护理质量, 每月总结, 及时反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量化、细化, 把护士完成临床工作数量、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指标[5]。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在病区显著位置摆放意见箱, 采取多途径广泛征求患儿家属意见, 对服务不优, 患者不满意的护士, 按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惩罚, 并与护士晋升、评先挂钩, 对工作责任心强、效率高、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技术操作过硬的护士给予奖励, 充分调动了全体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 结果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的96%提升到98.5%, 综合护理质量平均分由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的96分提升到99分。患儿的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总结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 强化基础护理, 深化护理内涵, 提升管理水平。本科室采取了边学习, 边思考, 边实践, 边整改, 边对照的方法, 切实转变了护理人员重专业、重技术的观念[6]。
为患儿实施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养和品格, 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价值, 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地位, 展示了护士的技术水平、沟通能力[7]。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促进了医患和谐, 取得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燕红.适应新形势锐意进取促使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5) :305-307.
[2]王秋杰, 曹萌.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探讨[J].当代护士, 2012 (5) :166-167.
[3]朱雅芝, 姜冬九.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10 (5) :10-11.
[4]张跃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J].当代医学, 2011, 17 (35) :124-125.
[5]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医护论坛, 2011, 8 (8) :154-155.
[6]徐美娣, 朱凌云, 蒋燕.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1) :76-77.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3
关键词 护理 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8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护理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换而言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健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制定科室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首先识别护理风险,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配套文件,查询文献等相关知识,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分析出现过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如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问题等。
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在护理部的领导下,护士长负责具体护理风险管理,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科室定时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不断找出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施护理质量的监控;护士长负责及时收集本科室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罗列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重新修订科室相关护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管理年评审文件,分析存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节假日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强调节假日期间要注意人员配备、急救药品储备等问题,规范节假日期间须严格管理的护理薄弱环节;制定病区各种风险预案,如输血风险管理、患者跌倒的防范对策、化学药物渗出的预防和处理等,规范了突然停电时呼吸机等危重患者处理的方法及程序;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对特殊患者、特殊情况实施家属告知签字制。
不断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必须全面抓好护理业务质量建设。为防止出现皮肤护理问题,护士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对褥疮高危因素的患者实行“褥疮预备制”,入院患者带入的褥疮实施“报告制”等。我科列出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组织讲课、考试和临床提问。
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通过分析护理的每个环节和过程,发现以前没有出现问题的某些环节和过程,仍存在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管理的薄弱点。制定了本科“意外事件护理预案”,明确护士发现风险事实或潜在风险的因素,应采取相应对策并调查、记录、汇报。如发现患者突然摔倒或有自杀倾向时处理报告程序,制定患者安全管理规定,预防烫伤、坠床、摔伤等意外伤害。
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由于仪器或护理用品的质量问题也会造成直接或间接护理问题的发生,我们注重了解各种护理物品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规范更换或增加护理物品的管理程序,制定各专科仪器操作程序卡并挂于仪器旁,实行科室护理物品质量问题的检查制和报告制。
加强护理风险监控:护士长经常巡检、督导护士工作与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危重患者护理完成情况,经常到病房调查护理服务态度,广泛征求病员及家属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管理会,讨论风险的危害因素及动态,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召开安全工作会议,通报检查情况及进一步防范措施。
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均要分析护理过程和环节评价、监测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寻找护理安全隐患,寻找改进的机会与环节,制定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当发现安全隐患时,与护士一起查找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当科室出现差错时,不是批评出差错的护士,而是采取引导、帮助的态度,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后,采取相应对策,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科室的相关规定。
加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面对护士法律意识不强,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弱,在健全护理管理制度的同时,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并组织了相关内容考试,医院专门聘请了医疗律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常规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在科内开展护理风险讨论会,要求护理人员每人发表意见和建议,使每位护理人员融入这项工作中,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責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讨 论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4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不良事件中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降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2015年5月~8月采用常规护理管理,2015年9月~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率、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加强对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急诊科护士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对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探讨
护理是充满压力和风险的工作,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急诊科护士面临更多的风险。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1],急危重症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士零距离接触患者及其家属[1],属于高风险科室。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的过程[2]。加强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急救护理领域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分析护理风险隐患,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找出护理人员存在问题和关键风险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护理纠纷及差错,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4月发生的35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找出护理人员存在问题和关键风险点,见表1。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2015年5月~8月3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9~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随机选取3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树立安全管理意识,要求护士人人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全体护士人人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组,制定了工作流程、各成员职责、考核标准。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有高、中、低年资护士组成,每月召开例会,分析、讨论出现的各类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并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并认真记录。
1.2.2定期培训、教育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严格执行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对新颁布的《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的护士的责、权、利等方面内容,并对护理风险进行适时地分析,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护理管理者与护士均认真学习,确保掌握新法规内涵,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逐步渗透、内化,使护士的护理行为更加合法、合理。针对年轻护士的护理技术欠熟练的风险点,科内加强年轻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每月护士长亲自考核、赋分,分析年轻护士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技术水平。
1.2.3制定、完善常见急症的抢救流程、患者交接班流程、患者转运流程、设备带故障处理流程、急诊患者输血流程、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三无人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培训,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各类应急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规范各类护理评估表,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评估、告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减少因护理人员告知不到位引起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1.2.4合理使用人力资源,调整人员结构,合理排班。护士长在排班时注意将高年资与低年资护士搭配值班,充分发挥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各自的优势。高年资护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过硬,可以指导、帮助低年资护士,减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新护士因临床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慌乱、处理不当而引发患者不满甚至投诉等问题的发生。低年资护士通过不断地学习、模仿,能够较快成长起来。
1.2.5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就医体验活动,让护士亲身体验患者从挂号、检查、取药、治疗等全程就医的感受及需求。要求护士换位思考,讨论、分析在就医全程中护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活动,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皮肤护理、常见急诊的处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使护士能够发自内心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3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字2检验。
2结果
两组在护理文书合格率、护理纠纷及投诉、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急诊护理是集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多位一体的特殊领域,存在突发性、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护理人员运用科学方法管理患者时应学会总结在护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3],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点,采用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方法,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分发生,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和满意度。
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临床实践证明,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基本避免的。
参考文献: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篇5
一 概念: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有护理服务活动,就必定存在着护理风险。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危害,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医疗护理服务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与危害,受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二、护理风险因素:
(一)、病人因素:所患疾病的危险性、复杂性和医疗护理技术难度等决定护理风险概率的客观因素。因疾病的自然过程和疾病发展而导致不幸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进行的治疗并不都能治疗疾病,治疗成功率也会因人而异。如病人期望值过高或医患沟通不足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医疗事故而发生医疗纠纷。
(二)、护理人员因素:
1、自身素质因素:业务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团结协助精神差等等因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感和不安全后果。
2、技能因素: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临床经验不足或相互配合不协调,直接或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3、没有履行告知签约制度:对有风险的护理措施护士没有严格履行告知与签约制度:如:全麻后病人,护士应将注意事项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必要时让病人及家属签字认可,以避免因健康教育不到位而引起护患纠纷,建议护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护患关系。
(三)、药物性因素:指错误用药、无效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或使用有质量问题的药物所导致的病人病程延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造成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四)、医院卫生环境因素:指医院卫生环境差导致病人和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如废弃物,剧毒药物、消毒制度、化学试剂、放射线污染等。
(五)、医疗设备、器械因素:因医疗器械、设备因素影响医疗护理技术的有效发挥而延误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如设备不全、性能不好、规格不配套、医疗物资供应不及时、数量不多、质量差等都会降低医疗护理技术能力,影响医疗护理效果。
(六)、组织管理因素:指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环境管理、安全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直接或间接对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如职工的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 1 实、业务技术培训不够,人力资源不足、设备物资管理不善、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的措施不力等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
三、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它起到预防为主、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保障病人的身心安全,还保障了医疗护理技术人员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全。
(二)、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如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因风险意识不强、管理不善而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医院及医务人员将承担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
管理组织——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护士长——护士
四、护理风险管理办法:
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与经济损失。它分四个阶段:识别、评估、控制及效果评价。
(一)、护理风险识别: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识别某种风险来自于哪一方面,如人、物品、器械、环境、制度与程序等,再识别该风险发生在哪一环节上,仍存有针对性的找出风险的办法。
(二)、护理风险评估:在明确可能出现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计,通过评估,使护理管理者关注发生于各个环节的护理风险,尤其是发生概率高、损失程度重的护理风险,更要在管理监控过程中严格防范,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三)、护理风险的控制:管理的关键是进行风险控制,在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控制手段主要是制定护理标准、程序与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管理组织,如护士长夜间值班和查岗,带教老师督导实习护士,临床业务规范化培训、安全意识教育与知识沟通技巧培训、保证各种信息畅通等。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6
【摘 要】目的:探讨并评价ICU病房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23例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1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后护理综合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对照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89.4±3.1)分,患者满意度为89.5%;实施精细化管理后(观察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95.7±2.9)分,患者满意度为95.7%,实施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CU病房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ICU病房精 细化护理管理 效果评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18-02
精细化护理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兴护理管理理念,其建立于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之上,是将护理服务质量精细化,也是对现代管理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可将常规管理向更深入、更关键的一步引入[1]。这充分体现了在管理过程中精细是过程、精心是态度、精品是成绩,真正实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人人都管理[2]。我院ICU病房通过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提升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52.6岁,对照组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5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管理、基础护理管理、专科护理管理、药品管理、器械管理、环境管理、器械消毒灭菌管理。
1.2.2观察组:
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
1.2.2.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全体护理人员接受及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自觉性:(1)提高ICU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服务理念:医院属于服务性行业,想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者需在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将医疗质量提高。ICU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是医院中重要的、高风险岗位。各医院ICU病房的护理质量并非取决于该科室的护理技术及设备问题,而取决于护理操作是否到位及设备使用是否正确。基于上述问题,我科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领会其内涵。组织护理团队学习,可使护理人员及管理者认识到精细化护理管理不仅是一种观念和意识,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认真的态度[3]。(2)采取书面、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全体护士熟悉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方法及策略,使其全面了解何为精细化护理管理,为何我们科室需要精细化护理管理,怎样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引导其树立积极性及主动性,有效、自觉地参与并接受精细化管理。
(3)科室营造一个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氛围:除了向全科护理人员宣传、学习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还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细化护理管理的目的、方法及内容,使其对精细化护理管理有所了解后,向我们提出更多建议及意见,协助我们将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进一步完善[4]。
1.2.2.2严抓制度,重点落实,树立严谨工作作风:(1)护理管理者经常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护理实践,研究分析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将制度细化完善。在护理工作中采用“反复讲、反复学、反复抓”的方法,强化全体护士对各项新增管理制度、服务及管理项目的理解和认识。做好规章制度,使人人知晓岗位职责制度,将之作为约束护士行为的准绳。(2)在护理工作中制定并实施“自己的工作自己去做、自己的任务自己完成,自己的岗位自己负责”的责任制,根据精细化护理管理内容的落实情况逐项登记并打分,纳入年终考核成绩。
1.2.2.3严格监控实施过程,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可安全、有效的进行:(1)只有安全、有效、精细的护理管理过程才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所以,按照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检查实施情况、处理存在问题四个步骤监控与管理,才可使精细化护理制度得到有效的发挥。(2)根据护士各自的工作能力、性格特点、自身优势,将ICU全体护理人员分为业务学习组、护理技术组、护理质控组、护理急救组、护理安全组等,各组自荐或推荐组长,制订工作职责,并同步实施于护理工作计划。组内的成员要相互帮助;各组组长每周以会议形式交流经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5]。(3)护士长、组长、护士各有其责,每月对护理管理的细节进行一次“会诊”,量化考核各级的责任目标,落实三级责任,逐级总结安全有效的护理结果,对平时未及时发现、对最终效果未造成影响的细节问题,认真作好隐患记录,并给予扣分处理。
1.3观察指标: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综合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情况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对照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89.4±3.1)分,患者满意度为89.5%;实施精细化管理后(观察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分为(95.7±2.9)分,患者满意度为95.7%,实施后综合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精细化护理管理是一种服务理念,以意识为主导,是一项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以贯彻预防为主,实施环节控制、促进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精细化护理管理是以优化护理程序,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而不是个人行为,设计简便、快捷、节力、安全的护理流程和模式,明细护理岗位,护理职责,发现点的问题,寻求面的解决,问题在岗位,落实在制度;强调专科护理能力化,专科护士相对固定,主动干预护理风险;岗位能力重点培养,挖掘专科人才,培养临床精英,建立高素质的护理团队。
我院ICU自制定并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来,规范化了每一项护理流程,控制了质量标准,使工作责任达到具体化,护理人员自觉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量化考核突出了护理重点,调动了护士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降差错发生率于最低,患者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各项护理工作中真正落实护理服务、护理价值,达到全面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目的。
精细化护理管理具有全过程性、全面性、全员性,是一种系统、全面的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需护理管理者与护理人员深刻领悟精细化护理管理的实践实质及精神内涵,自觉养成用精细化思维方式优化、改进、分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每一项制度,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工作才可取得良好的成效[6]。
参考文献: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紧张情绪,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手术治疗是外科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大都对麻醉和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 这种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可严重影响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忍耐力[1]。针对患者在手术前后存在的心理、生理问题, 通过人文关怀和专科理论知识, 提供相应的护理, 提高手术成功率, 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对待手术。我科于2007年10月至12月对150例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整体护理, 同时设对照组比较, 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10月至12月的择期妇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50例, 其中男51例, 女99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52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24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6例;妇产科60例、泌尿外科50例、普外科40例。对照组146例, 其中男52例, 女94例, 年龄1~70岁, 平均年龄51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10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例;妇产科60例, 泌尿外科50例, 普外科40例。2组患者均为硬膜外麻醉。以上资料2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所在病区的一般心理护理。实验组实施手术室整体护理, 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整体护理及术后回访。
1.2.1 术前访视
(1) 在手术前1天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到病房进行术前探视。首先阅读病历,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术前准备情况尤其使药物过敏史及各项化验结果, 注意有无异常。向病房护士了解护理计划, 向主管医师了解手术步骤, 手术部位及特殊器械、敷料等。 (2) 到患者床前主动作自我介绍, 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对手术顾虑最担心的问题, 然后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解释, 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术前的准备情况, 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让患者对我们医护人员有一个安全感和信任感。 (3) 介绍硬膜外麻醉的有关配合, 穿刺时应采取双手抱膝, 低头侧卧位, 目的是使椎间隙增宽, 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并帮助患者练习此体位。告诉患者硬膜外麻醉是局部的麻醉, 它是有针对性的, 可有感觉自己完全知道。另外, 我院麻醉科的学术地位和临床经验在全市也是一流的, 大部分麻醉师都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及过硬的理论知识, 患者可完全放心麻醉效果, 如有什么事情可告诉巡回护士和麻醉师, 他们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4) 简要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当明天患者进入手术室时, 会有护士迎接您, 为了减轻您的紧张、焦虑情绪, 我们手术室为患者设置了轻音乐, 在手术等候期间您可以借助优美流畅的轻音乐, 得到适当调整放松, 手术室内的温度会保持在22~24℃, 我们备有特制的小棉被为您解决怕冷的问题, 整个的手术过程中您有任何的不适或需要, 可随时向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反映。我们将为您提供一流的服务, 请您放心。 (5) 简要介绍手术过程, 术中有什么感觉, 怎样配合。如告诉患者术中牵拉脏器时, 不适和牵拉痛, 应行深呼吸, 努力放松, 可减轻反应。 (6) 对于危险大, 手术复杂, 心理负担重的患者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及最佳手术方案的, 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安全性的顾虑, 必要时请做过同类手术的患者介绍经验, 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使之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态。 (7) 护士根据收集的资料和手术种类, 预测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 制定一套科学详细的手术室护理计划。
1.2.2 手术中整体护理
(1) 术前30min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 一般室温控制在22~24℃, 湿度55%左右, 保持环境的安静,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2) 对患者来说, 进入手术室时是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2]。这时, 应由探视患者的巡回护士友善, 热情地迎接患者。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间号, 清点由病房带入手术室的物品, 再次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布置、设备, 以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及神秘, 询问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是否较此前减轻, 并记录。 (3) 术前洗手护士需将手术中所需器械和物品备好, 提前20~30min洗手上台,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器械和敷料, 配合手术, 密切与手术者配合,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巡回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按术前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 防止患者出现压伤、灼伤等意外。掌握术中所用药物的作用, 观察不良反应, 及时提供手术中的所需物品。 (4) 手术结束前, 认真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的全部内容, 为病房护士进行术后护理提供依据。 (5) 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第一助手及麻醉师一起把患者送回病房, 向病房接班护士及家属讲述手术过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给予一定的术后指导。
1.2.3 术后回访
一般术后第2天对手术患者进行探视, 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再次来到患者床前, 了解术后切口疼痛、愈合、有无感染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因体位摆放不当引起的神经、肢体损伤;了解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及有何意见和建议, 并做好记录;了解手术医师对手术护士配合的满意度, 并填写表格来评估术中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 通过反馈指导今后的工作。
1.3 分析指标与统计学处理方法
1.3.1 紧张情绪缓解
手术当日在术前询问患者其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是否较前有明显改善。
1.3.2 血压变化情况
手术前当日在术前测血压, 与其入院基础血压相比观察血压是否有明显升高 (升高达25%或以上) , 已有高血压者与其治疗后保持平稳的血压水平进行比较。
1.3.3 心率变化情况
手术当日在术前测心率, 与其入院基础心率相比, 是否有明显加快 (加快达2 5%或以上) 。
1.3.4
统计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5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在缓解患者手术前的紧张情绪, 防止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及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见表1。
3 讨论
3.1 降低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 无论手术何等大小对病人都有强烈的紧张刺激, 患者意识到这种刺激, 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 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引起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3]。术前患者的这种应激反应随着手术时间的逼近逐渐加剧, 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的进行[4]。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开展, 使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 手术的过程, 术中的配合及麻醉的实施都有了正确的认识, 消除了对手术的各种顾虑, 使患者因手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明显缓解, 由于手术应激引起的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了手术室实施整体护理在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3.2 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 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 从而建立了信赖——合作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 术后满意率达到98.5%, 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开展, 使护士不仅学习专科知识和技能, 还大量学习医学基础理论, 诊断治疗和健康宣教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在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手术麻醉中突发情况的观察与处理, 护士也能做到及时发现, 紧急配合抢救。护士与患者沟通交流增加, 健康宣教的进行, 适时地做好心理护理等, 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在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农.人文关怀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2) :127.
[2]刘鹏.介绍日本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7) :557.
[3]胡佩诚.医用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6:176.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8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33-02
目前在临床上产后出血为孕妇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该现象也是孕产妇分娩期一种比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孕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孕产妇的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然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依旧不容忽视[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展开分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共抽取132名,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66名。对照组中孕产妇的年龄21-39岁,平均(29.6±12.5)岁,初产妇42名,经产妇24名,早产13例,足月产53例;观察组中孕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28.7±13.1)岁,初产妇41名,经产妇25名,早产14例,足月产52例。研究对象年龄、产次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一组为观察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这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有:产后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等。
1.2.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定期展开风险护理教育,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议,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②对护理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合理增加人力投入。针对该科室夜间急诊多,工作较为繁忙等现状,结合过去所存在的问题,应对1人值班制予以取消,合理增加人力的投入,对全程助产陪伴分娩以及2人值班制予以实施[2]。③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对风险进行识别为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对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对多产、多孕、曾多次宫腔手术、疤痕子宫、产后出血史、子宫畸形、子宫肌瘤、血液病,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一些高危因素应存在较高的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对产妇的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并展开合理处理。④对紧急抢救预案予以建立,对风险处置工作予以加强。对急救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物品管理工作予以加强,抢救物品以及器材均应有专人进行负责,并且进行定期的消毒与保养,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予以详细分工[3]。
1.3 效果评价 ①对产妇的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采用容积法进行测量统计。在胎儿娩出后便将聚血器放置在产妇的臀下,对阴道血进行接量。②在产妇出院前1天对其展开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护士长对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
1.4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为(313.78±25.79)ml;对照组为(421.37±28.31)ml。显然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32例,基本满意者28例,不满意者6例,满意度为90.91%;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37例,不满意者14例,满意度为78.79%。显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3 体会
临床上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将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化成护理危险事件发生前的一种积极预防。产后护理的服务对象为健康人,在出现产后出血之后所引起的直接后果为休克,需要进行紧急的救护,稍有一点的疏忽或者是延误便会导致产妇死亡等一些严重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所以应该对做好预防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护理风险得到有效地回避,关键便是使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以及能力能够得以提高[4]。因此应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工作予以加强,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够得到强化,对风险控制予以加强,对助产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技术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产后出血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评估能力予以增强,从而使对产后出血风险发生前的预防以及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科学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最终实现降低产后出血量[5]。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孕妇的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5)。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予以了证实。
由于人力投入增加,可以使各项护理服务到位得到有效保证。助产士通过对产妇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能够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早识别,从而作出具有高度的预见性评判,展开治疗性的交谈,让产妇以及家属能够对事实给予正视的态度,在理解与配合情况下能够对风险予以主动接纳,护理人员尽量对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需求予以满足,使护患关系融洽[6]。研究中从表2我们得知对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较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生率明显的提高,没有发生护理纠纷与投诉,使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力,徐辉,曹玉屏,等.进一步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政策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17(21):392-393.
[2] 缪卓慧,王惠珍.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19(10):1982-1983.
[3] 陶曙.護理文书质量控制3个环节实施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10,12(14):185-186.
[4]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25):375-377.
[5]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9,11(29):157-158.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 篇9
【摘要】 探讨制定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经验。对我院近年来神经外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六个方面出发:(1)护士素质;(2)技术层面;(3)管理层面;(4)物质层面;(5)环境方面;(6)患者方面。总结要点:包括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质量建设,规范关键护理过程的管理,协调好护理工作与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回避护理风险,持续质量改进。
【关键词】 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我院是黑龙江省明水县的诊疗中心,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转诊困难。拥有固定床位300张,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医保政策的落实,每日病人数总在300余人,由此而增加的护理工作量显而易见,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也就逐渐成为我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我科是神经外科,近年来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成倍增加,此类患者具有意外发病,家属及患者本身感到猝不及防,不能接受及病情危重的特点,因此对医疗、护理要求明显增高,而患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量大,工作紧张,致使护理人员没有更多时间和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容易引发患者或家属的不满意,从而引发护患纠纷,增加护理风险。为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优质护理,我科就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特点、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了回顾与分析,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总结出适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方法
1.1 明确护理风险相关概念及特点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护理风险是医疗领域中因护理行为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即从事医疗护理服务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人身安全风险等。护理风险四项具有代表性的特点:难以预测性、难以防范性、与护理行为的伴随性、后果的严重性。
1.2 制定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识别评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实——评价总结。
1.3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在临床中的应用
1.3.1 识别评估 护理人员在对临床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因素、可能发生的环节,如人员(护士及患者本身)、环境、物品、器械、制度和程序等环节,有预见性的建立护理风险评估表,将“怕出错”的意识,积极转变为“哪里可能出错”,现将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的护理风险分为以下四类:控诉事件、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差错事故。
1.3.2 制定措施 对入住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有了初步的识别与评估,就应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策略,一旦出现相应的风险,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危害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
1.3.2.1 投诉事件及控制措施(1)控诉事件:颅脑损伤患者大多意外发病,且病情危、重、急、险,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陌生,极度紧张,对医护人员即充分依赖又持怀疑态度,此时他们大多希望得到全体医护人员语言及行动上的重视,此时接诊护士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护患纠纷,招致患者投诉态度不好、病情观察不到位、护士操作技术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要求护士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换位思考,体验式服务,以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避免,五个沟通方式要求自己。一个要求即要求自己多听患者或家属说几句,多对患者或家属说几句;两个掌握即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医疗费用情况;三个留意即留意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的情绪变化,留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及医疗期望值,留意学会自我控制;四个避免即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词汇,避免使用对方不易理解的专业词汇,避免刻意改变和压制对方情绪,避免强迫对方接受事实;五个沟通方式即预防性沟通,交换性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在抢救过程中,规定开放静脉通道、准备供氧吸痰装置、准备床单位、剃光头(备皮)、备血、陪送急查头颅CT等需由哪个班次完成以缩短抢救时间,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加强与辅检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得到患者辅检结果的反馈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1)意外事件:颅脑损伤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动不安,陪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坠床、跌倒、烫伤或走失,偶尔停水停电也会导致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中断,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装置出现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强陪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躁动的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护栏、约束带,对昏迷、年老、反应低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水温控制,对颅脑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给予高危风险预见性告知,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设备前检查储备电源的完好性,备好电动吸引器、医用筒装氧,做到班班交接,当班人员熟知备用医疗器械备用现状,保证特殊情况下及时到位。
1.3.2.3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1)护理人员因素所致风险: 护理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专科技术护理操作不当、护理记录不完整、服务观念和态度滞后,医护耦合不当是风险发生的潜在危机。(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医护与耦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风险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资高的护士、神经外科学科主任准备有关颅脑损伤患者观察与护理的课件,如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与应急措施、如何观察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变化、颅内出血保守期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等等,并在学习中进行讨论,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和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医护沟通效果,其配合并参与到治疗疾病中。
1.3.2.4 护理差错事故及控制措施(1)护理差错事故:执行医嘱给药不当、执行医嘱错误、护理操作不当等给患者造成伤害,如甘露醇剂量、时间使用不当;甘露醇渗漏入皮下;吸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取得
痰时间超过15 s、吸痰顺序颠倒、吸痰时未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未及时观察神智、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导致脑疝发生引起病情恶化;使用中的呼吸机未进行消毒管理导致医院感染;未及时翻身、未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导致褥疮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护理关键环节建立标识牌,将护理差错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建立甘露醇推注治疗牌,每日与电子医嘱核对,甘露醇瓶外挂高渗液体标识牌,建立班次负责使用中呼吸机的消毒保养工作,颅脑损伤患者床头常规建立“请为我更换卧位”标识牌,安排有关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与专科护理知识讲座,以加强年轻护士业务能力及应变能力。
1.3.3 控制落实 护理风险与质量控制紧密相连,把质量环节管理控制好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我科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成员,其中护理组长负责护理风险的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护士长肩负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员,及时行为引导等总监督责任,对风险防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并适时予以纠正。表1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
2005年5月2日 患者家属对大多数护理人员不信任要求过高 适当移情,换位思考,要求护理操作熟练,精炼语言 家属逐渐理解、接受各级护理人员护理 仍应加强个别护理人员素质修养
1.3.4 评价总结 完善最初建立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表1),提出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