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护理

2024-08-12

风险管理护理(精选12篇)

风险管理护理 篇1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 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就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同时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还有服务对象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回避护理风险, 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1 护理风险因素

1.1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风险表现为越权操作, 擅自更改、错误执行医嘱等。由于护士忙于应付各种常规治疗, 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记录, 甚至关键的内容漏写;不能体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专科特点。

1.2 护理工作制度贯彻不力

不严格执行制度和操作规程, 不按时巡视病房,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致用错药物, 抽错化验标本。对危重、意识丧失患者未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而发生坠床、压疮、烫伤等;对药物剂量不清楚、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准确和失误。

1.3 工作程序设置不合理

工作安排缺乏合理性或各班内容不具体, 导致在工作中注意力涣散、判断失误而出现护理缺陷。护理人员缺编会造成护理的负荷增大, 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

1.4 护士因素

护理人员素质低、工作作风不严谨, 不能严格执行医嘱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因家庭与工作的多重压力, 造成护士身心疲劳、精神紧张或思维迟钝。个别护士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服务理念滞后。

1.5 患者因素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 患者不合作可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执业;患者个体差异, 如高度过敏体质患者;许多人对自己要花钱看病感到不适应, 心理承受能力低, 常因收费问题引起纠纷。

1.6 工作环境及设备因素

医院环境及设备落后加重了护理的职业风险, 如:地面湿滑可致患者跌倒, 噪声分贝太高影响患者休息, 医院环境管理杂乱无章, 影响患者的舒适和康复, 老年人和小儿未加护床栏, 容易坠床而致摔伤, 医疗设备陈旧, 检查出现误差, 有潜在的风险。

1.7 护理管理因素

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不到位, 理论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临床经验不足, 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 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药物管理不规范, 如药品任意摆放, 过期药品不清理;物品不能按要求分类放置, 如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 不能熟练掌握新仪器的使用方法, 致使护理工作滞后;多数护士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转换, 出现角色冲突, 长此以往, 将使护士身心疲惫, 这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护理风险管理

2.1 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教育

掌握法规的尺和度, 依法执业, 懂得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条文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认真履行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2.2 严格执行各种制度和操作规程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的原则。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种制度、护理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 并严格考核落到实处。对新护士严格岗前培训内容, 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加大监控力度, 定期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严格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 合理设置工作程序

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合理排班并使各班内容具体, 熟练各班工作流程, 尽量按床位比例配置护士, 责权利要明确。

2.4 提高护士素质

树立“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沟通的能力和技巧,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 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提高自身修养, 强化风险意识、法律意识,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2.5 加强患者的管理

对入院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工作,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配合,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需加强管理, 多和患者做解释工作, 督促完成每一项操作, 力争把患者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2.6 改善工作环境增加设备

医院要加大投入完善各项设备, 改善就医环境, 制定风险预案, 病区卫生间应设置呼救铃, 躁狂患者用约束带, 老年、小儿病床加防护栏;地面湿滑时, 设立“慎防滑倒”警示牌;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安全的休养环境。

2.7 注意管理的科学性

在工作中应以身作则, 成为学习、执行、落实制度的模范。不断加强业务新业务和各项技能的培训, 开展岗位练兵, 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爱护士, 排解压力, 使护士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针对一些高风险的护理活动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相应措施。化快, 需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防止并发症, 预防医源性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温度与湿度适宜, 病室通风每日2次, 每次30 min, 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正确留取各项标本,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合理抗生素, 配合医生抗感染治疗, 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昏迷患者鼻饲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便秘患者鼓励其多饮水, 进高纤维素饮食, 进行腹部环形按摩, 自右向左, 必要时用开塞露促进排便。卧气垫床q 2 h, 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取舒适卧位, 并在骨突处垫中空软枕, 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本组69例患者无1例发生压疮。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时呼吸困难加重, 常易发生痰液堵塞或因咯血窒息死亡。痰多患者q 2 h翻身、叩背1次, 护士五指并拢呈中空状 (掌指关节呈120°角) , 手掌离胸壁不超过12 cm, 利用手腕关节运动叩击。依次在后背两边叩背, 叩背时从下至上、从外至内, 背部从第十肋间隙、胸部从第6肋间隙开始向上叩击至肩部, 注意避开乳房及心前区, 力度适宜, 每次叩击的部位要与上一次的部位重叠1/3, 不可遗漏。叩击一侧后再叩击另一侧, 每侧叩击的次数不少于3遍, 每次叩击5 min~10 min, 以助排痰。意识清醒者予以雾化吸入, 每日2次, 必要时吸痰器吸痰, 禁用强效镇咳剂, 防止窒息。本组病例中有5例发生痰堵窒息, 护士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吸出痰液, 解除呼吸道梗阻, 恢复患者自主呼吸。

3.3 用药的护理

应用呼吸兴奋剂及氨茶碱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如出现恶心、呕吐、多汗、面色潮红、面肌抽搐、心动过速等症状时, 应减慢静滴速度, 以防心律紊乱。本组病例中有3例静滴氨茶碱时速度过快感恶心、心慌。应用抗凝剂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等, 本组有2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 因出现皮下瘀斑停药。

3.4 控制性氧疗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低氧伴有CO2潴留, 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降低, 主要靠缺氧刺激, 只能采取控制性给氧, 即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1~2 L/min) [1], 氧浓度为27%~29%。氧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面唇、指端发绀情况, 调节好氧流量及浓度, 注意氧气的温度与湿化。本组病例中有7例在吸氧过程中呼吸困难加重, 经更换37℃蒸馏水, 吸氧15 min后呼吸困难缓解。

3.5 肺性脑病的护理

对于头痛、意识恍惚、谵妄、球结膜水肿、面唇指端发绀明显烦躁的患者, 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禁用镇静剂并加床挡保护患者, 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防坠床跌伤。本组病例中有10例出现肺性脑病表现,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无坠床跌倒发生。

3.6 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当机体出现严重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时[2], 以人工辅助通气装置 (呼吸机) 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 使呼吸肌得以休息, 有利于恢复呼吸肌的功能, 是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在机械通气时, 应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 观察病情变化, 有无自主呼吸, 与呼吸机是否同步, 意识障碍程度是否减轻。如有烦躁不安,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 多为通气不足;发热时常提示感染, 皮肤苍白湿冷, 可能是低血压休克;皮肤潮红、多汗或浅静脉充盈, 提示CO2潴留未改善;腹胀、肠鸣音减弱, 提示气管插管漏气、低钾血症等。准确记录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上呼吸机后随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缓解, 肾功能改善, 尿量增多, 水肿逐渐消退。尿量减少或无尿, 要考虑体液不足、低血压和肾功能障碍等原因;尿量过多, 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如意识清楚, 感染控制, 脉搏、血压稳定, 紫绀减轻, 自主呼吸增强, 常与呼吸机对抗, 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 血气分析稳定, 应间断撤机, 避免呼吸肌疲劳, 防止呼吸机依赖造成撤机失败[3]。本组病例中有4例撤机时发生呼吸肌疲劳, 及时再次佩戴呼吸机, 2周后二次撤机成功。

3.7 心理护理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程长且反复发作不能治愈, 患者缺乏治疗的信心, 表现为悲观、恐惧、厌世等不良情绪;在治疗过程中, 因反复多次动脉血气分析, 患者不愿配合治疗。因此在治疗护理中, 护士要与患者及时沟通, 体贴的语言、关切的问候、娴熟的操作技术, 会给患者安全感,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回访时得知有1例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 因家属言语不慎致患者心情不愉快, 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杀身亡。

4 结论

通过观察、总结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我们体会到:该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 自身免疫力低下, 反复呼吸道感染, 病情变化快而导致病死率较高。在治疗慢性呼吸衰竭过程中, 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性氧疗、加强营养、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等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本组69例患者中虽有16例由于病情严重无法治愈死亡, 1例出院后心理原因自杀死亡, 但仍有52例患者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

风险管理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责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组成,根据不同的能级完成不同的护理任务(护士长巡视监督、主管护师专科教育、护师完成日常的操作、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反馈及评估),有问题及时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开讨论会,护士长为顾问,主管护师主持,会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后评估实施效果并做出进一步整改,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及讨论,达到提高风险管理小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

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来制定相应的再教育方案,并对其安排合适的岗位,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与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进行专科技能方面的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定1个1年计划,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1个档次。

3)开展患儿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患儿疾病情况的不同,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再根据患病儿童的心理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疏导,耐心细致地答复患儿的每个问题,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有效性。

4)建立药物及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针对患儿使用的药物与设备应及时地做好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卫生及有效性,每天的值班护士要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清洗等。

1.3观察项目比较

2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包括给药、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风险)及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能力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风险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任务繁重且琐碎,在护理过程中常出现如护理人员的疏忽、操作不正规、试管乱用、点滴外漏、留置标本出现信息错误、仪器检查不仔细等情况,而在住院期间住院家属的.照看下还有管路脱落、磕伤等意外出现,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管理上风险随之而来,而这种二次伤害,不管是对患儿还是患儿家属都是难以接受的,既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延缓治疗效果,还会给治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3]。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制定出的解决方法应用到进一步的工作中,评估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预防性的工作,解除安全隐患与意外情况的发生,这对患儿的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4]。有相关研究[1-2]证明了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的工作中,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所知的护理管理方法中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力争形成有效的预防,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很大的帮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医疗事故的产生,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水平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表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得到患儿及家属的高度认可[5]。

作者:邹芹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蔡金娣,韦丽.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究[J].饮食保健,2015(8):124-125.

[2]孟红燕.探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的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9):5132-5133.

[3]冯霞.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71-272.

[4]邱光娥.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要点初探[J].医学前沿,2014(11):69-70.

风险管理护理 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安全;风险意识;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23-02

医疗纠纷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开始表现为病人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没有好感,不理解,对他们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发展为对医务人员反感,觉得他们肯定做错了什么,开始找医院的毛病;最后也就是发生医疗纠纷的直接冲突和患者投诉事件。医疗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常牵涉到护理问题,而要减少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最根本的对策还是要提高急诊护理防范意识,预防纠纷的发生。

1产生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

1.1护理人员的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护理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急诊病人一般都是发病急、病情重,病人和家属通常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如果护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服务上不主动、不准确,不能耐心听取和回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常常会导致病人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护理纠纷[1]。

1.2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随着病人就医期望值增高,急诊室越来越呈现出紧张、快节奏、复杂化的工作局面,因此,对护士的临床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面、护理操作技能等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如果观察病人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抢救,或者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失误,仪器使用不熟练都会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影响抢救成功率,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直接会引发护患纠纷[2]。在临床救护治疗操作中,医院有着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需要护理人员逐项遵守执行,如果规章制度等落实不到位,或工作中违反相关操作规程,都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隐患,造成医患纠纷。

1.3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尤其对护理工作更是提出进一步要求,护理文书在法律上成了证据资料。急诊室在搶救病人时口头医嘱多,很多急诊记录是事后补记,如果对医疗文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认真执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对重要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及时,可能会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因无法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潜在的风险因素。

1.4不能有效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除了要在本科抢救外还承担着转运病人检查或住院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某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在病情变化时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

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风险较大的技术操作及病人在转运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未及时告知,取得他们的理解,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引起护患纠纷。

2如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1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学习,明确知道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深刻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从而掌握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

2.2加强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护理人员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个人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要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时刻树立起“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强化“急诊”概念,急病人所急,在就诊、检查、抢救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主动积极,减少因服务意识欠缺而引发的护理纠纷[3]。

2.3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能,落实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护理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事先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2.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理论水平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强培训,采用晨会提问、护理实践、定期考试等各种方式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在急救技术操作上做到规范化,只有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在工作中随意贪图方便或急乱求简,而违反规章制度。

同时还要知道各种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护理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急诊护理文书是护士为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及观察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也是司法鉴定的依据。抢救病人时不能只注重抢救措施而忽视了抢救记录,在记录时一定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不得涂改和遗漏,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护患纠纷中不处于被动地位[4]。

3总结:

3.1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将熟练的护理技术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规避急诊护理中的医患纠纷风险。

3.2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根本对策在于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又在刚开始接触患者时的护理意识上,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医护质量,采取具体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及时排解病人的困难,减轻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就能尽量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管玉梅,陶艳玲;急诊病人满意度分析对开发护理服务空间的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6期

[2]黄秋莲,李东华,范玉英,邓瑞晖;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06期

[3] 李太玉;急诊室安全管理探索[J];哈尔滨医药;2005年04期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确保护理安全 篇4

1 做法

1.1 更新管理方法

1.1.1 实施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三级质量监控, 形成自下而

上的风险管理模式。领导机构有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组织协调, 并提供政策支持;实施机构由各科护士长直接参与, 直接领导安全工作的执行, 并激发护士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执行机构则有全体护士直接参与, 全面负责安全监督工作, 人人参与管理。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每月制定“护理安全警示语”, 每月召开质量安全分析会议。

1.1.2 护理部根据患者安全目标要求, 建立健全了病室安全

管理、识别与查对、药品管理、跌倒和坠床的防范等制度, 并规范填写各种表格共18种, 床头、地面及各种管道建立了警示标志, 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管理, 重新修定了病室安全考核标准和护理风险预案, 注重流程中的督察力度, 组织定期检查、随时检查、重点检查、滚动式检查, 堵塞漏洞, 防范缺陷。对违反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的行为发现一起, 从严处理一起。对投诉一经查实, 给予通报批评, 直接与绩效工资、年终考核评比、晋升晋职挂钩, 情节严重者调离岗位。凡属由查对制度执行不力引起的护理缺陷, 当事者承担起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同时, 护理部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提高其应对能力。应用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护理人力, 解决临床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质量。

1.1.3 护士长管理从细节开始, 构建严谨有序而又充满活力

的护理单元。让“事故源于马虎”的警钟长鸣, 注意关于医疗事故的报道并引以为戒, 利用晨会、交班会及例会等机会评析护理工作的得失, 设想某种不周可能导致的后果。重视前馈控制, 做到“三预、四抓、两超”, 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缺陷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重视新人 (新护

工作单位:415300石门县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士、实习护士、新入院病人) 、新仪器、新药品、新材料、新操作、新知识、新规定“七新要素”管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1.4 每位护士明确护士的法律责任, 严格依法执业, 持证上

岗。熟悉病人享有的权力, 明确护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及护理带教中的法律责任问题, 充分认识到护理及带教行为时刻受法律的约束, 具备“人为我梯, 我为人梯”的思想, 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年轻护士和护生。

1.2 确保病陪人满意是规避护理风险的前提

1.2.1 制定了25项工作流程

为了各项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确保护理安全和患者满意为目标, 制定了病室加床安全、导诊分诊、晨间护理、安全陪检、入院病人、转入转出病人、出院病人、温馨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使用、违法违规医嘱处理等流程, 并作为月质量竞赛的项目落实于工作中。

1.2.2 加强护患沟通的培训

出台了《护理服务规范》, 要求护士以诚信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 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 采取恰当的方式与病陪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健康宣教, 以诚相待, 放平心态, 时刻以专业的仪表、仪态、语言和行为, 让病人在视觉、感觉、听觉全方位领悟到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美感, 增加其安全感、信任感, 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 让“挑剔”的病人被护理人员的真情所感动。

1.2.3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护理部经常深入一线进行现场调查, 发现病人的需求, 满足病人需求, 发展病人需求。开展有声服务活动, 实施护理操作前问候与安慰病人及其家属, 实施中询问和鼓励患者, 实施后感谢病人和家属的配合并认真观察。对重症监护病人推出“呼唤式护理”, 在护理治疗时要轻声叫病人的名字, 与其交流, 关注他们的感受, 让关爱在细微中体现。尊重病人的知情权, 实行告知制度:包括入院、出院及各项专科操作如导尿、置胃管、使用约束带等, 操作前向病人耐心说明相关的风险因素, 争取理解和配合, 并签定告知同意书。坚持按护理常规要求巡视病房:根据病情 (等级护理) 或医嘱要求有目的地观察病情, 掌握病情变化, 在实施治疗护理中, 引导病人遵从医嘱, 密切配合, 有意识的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1.3 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规避护理风险的保证

1.3.1 建立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系统

(1) 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不良事件、安全隐患自查报告制度、护理缺陷分享制度、压疮预报制度, 不管是否受到伤害, 都要鼓励护理人员及时上报安全隐患, 以期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和整改措施, 如隐瞒不报, 则按相关规定实施惩罚。 (2) 学习系统和责任系统。美国医学会提倡:构建一个安全的卫生系统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美国NCPS的经验显示:同时拥有学习系统和责任系统, 既可以促进个人能力提高, 又有助于安全体系的完善[3]。学习系统主要针对事件而言, 关注发生了什么, 发生的原因, 找出流程中的隐患, 有错吗?错在哪里?年轻护士怎样把好自己的关?高年资护士如何把关?怎样做才能防止以后再次发生。而责任系统则是针对个人而言, 从本质上看这些人是否关注系统的安全问题, 能否胜任安全工作。学习系统和责任系统构成了完善的事件分析体系, 通过两者的互补作用, 使我们在不良事件发生后, 不仅仅关注谁犯了错误, 而是剖析根源, 针对工作流程中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提高认识。同时, 护理部要检讨管理方面的责任, 护士长要检讨执行分工的责任, 护士要反思自己行为的责任, 吸取教训, 并使自己的道德逐步升华, 提高警觉性, 达到消除护理安全系统疏漏, 不让类似事件再现的目的。

1.3.2 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工作中注重强化护士识别疾病、护理操作、用药、意外事件中的风险能力外, 在医疗仪器方面, 要定期检查其功能, 将仪器使用指南备用, 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 及时解决或请示护士长处理;在环境及设施方面, 地面经常保持干燥, 定期检查车辆刹车, 注意天花板、吊杆、氧气、灯、凳子、门窗的安全, 床栏的功能完好, 传呼仪的畅通, 各种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备用, 走廊及安全通道无阻塞等。

1.3.3 发挥患者的监督作用

世界患者安全联盟认为,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体参与性。护士可能由于工作繁忙忽视某些不利于护理安全的行为, 或由于某些习惯性行为而忽略其危害性, 但患者能够发现护士发现不了的危险因素。因此, 我们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健康信息传播, 提高病人的卫生信息占有量, 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同时, 病人及时信息反馈, 为护士提够了大量的改进意见, 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赢得了机会和时间, 提高了管理效率。

1.4 培养学习型护士, 规范护理行为是规避护理风险的基础1.4.1增强法制观念

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 出台并学习《护理缺陷评定标准》, 定期进行护理缺陷讲评, 做到学法、懂法、用法, 并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防止发生护理纠纷。

1.4.2 提高护理专业水平

每个护理单元针对常见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术、各班职责、常见药物和重点药物、工作特点及注意事项、科室布局、物品摆放等制定“护士入科须知”, 使护士在了解、掌握内容后尽快熟悉并适应本护理单元的工作, 平时遇到问题也可有章可循;每月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 学习相关制度和新知识、新技术;每月进行护理操作示范、培训、考核, 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隐患进行整改, 使制度、人性化服务在流程中体现, 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 杜绝不规范的行为发生;在临床护理中难度大、风险高的操作要求由资深护士完成, 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1.4.3提高对高危病人的观察能力对入院病人从年龄、既往史、活动能力、意识状况、视力、听力、情绪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 属高危人群者, 增强巡视频率。巡视病房时要关注病人主诉, 加强对其表情、呼吸、卧位的观察。要求值班者对危重、大手术、新入院、老年、小儿、有心理障碍特别是重度烦躁、不明原因入睡困难、不舒适反复找医生的病人和有潜在医疗纠纷的病人, 要心中有数, 高度关注, 及时评估血压、心率等, 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1.4.4 认真学习药理知识懂得常用药的作用、毒副作用、剂量、极量、使用方法、禁忌症等, 提高识别正确医嘱的能力。

1.4.5 提高护理记录质量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的重要法律文件, 一旦发生护理纠纷, 护理记录将被封存, 不能修改[4]。所以, 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及时、准确、详细的进行书写, 不能缺项, 禁止涂改, 应使用医学术语, 尤其是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记录要认真填写, 如:病人压疮、跌倒、坠床、烫伤、自伤等, 应与医生记录相符, 不能凭空想象, 随意更改, 避免引起护理纠纷。

2 效果

自2007年起, 通过前馈控制预防风险管理, 各护理单元的工作较以往更有序, 护士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自主管理意识明显提高, 对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大大增强, 未发生护理纠纷和缺陷, 病陪人满意率达到96%。

3 体会

3.1 工作中突出前馈控制的管理

由于护理风险客观存在, 具有不可避免性, 故要重视前馈控制的管理, 把发生护理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护理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控制。这种超前的风险管理模式, 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科学、更全面[5]。因此, 全面更新护理理念,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 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增长职业技能, 加大监管力度, 抓好环节质量, 促使护理终末安全落到实处, 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和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3.2 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

当发生护理风险时, 护理管理者应善于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细致思考, 总结经验教训, 而不能仅责备护理人员, 尤其是新护士, 更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批评指责, 而应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发现问题, 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管理漏洞,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 针对不同情况, 持续改进管理方法, 注重将安全文化的理念渗透于护理活动中, 培养护士安全文化的素质, 构建安全文化的氛围, 保证病人安全。

摘要:总结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确保护理安全的经验。具体方法:更新管理方法;确保病陪人满意;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培养学习型护士。认为工作中突出前馈控制, 可使护士对风险的识别、判断和化解能力大大增强, 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提高了护士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自主管理意识。

关键词:前馈控制,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6.

[2]Julie J Mohr.Creating a safe learning organization[J].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05, 22 (1) :41~44.

[3]James P Bagian.Patient safety:what is really at issue?[J]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05, 22:1~16.

[4]李亚洁, 张丽颖.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920.

护理风险管理 篇5

药物过敏性休克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已知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该药物(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行脱敏注射除外)。

(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3)过敏试验阳性者,报告医师,并在床头卡、医嘱单、三测单、治疗卡及病历夹封面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床头挂醒目的过敏试验阳性药物标志,并告知患者和家属。

(4)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警惕过敏反应的延迟发生。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和护士长。

(2)将患者立即平卧,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工作,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3)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抗组胺类药等。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变化,注意保暖。患者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5)发生呼吸、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7)6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师、护士长→开放呼吸道、吸氧、维持有效通气,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遵医嘱给药,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有效循环→心搏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安抚患者及家属→告知患者今后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输液反应防范及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质量检查 严格检查药物及输液器具的质量。(2)合理用药 一瓶液体中尽量避免多钟药物联合使用,特殊用药,两瓶之间连续静脉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配伍或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药物沉淀或结晶。

(3)减少微粒 计划用药,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抽吸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胶塞,减少药液中微粒的产生,现配现用。

(4)环境适宜 配药在治疗室进行,减少人员流动。(5)操作规范 输液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操作规程。

(6)遵医嘱或根据患者年龄及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处理措施

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对症处理,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

1、发热反应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减慢输液速度、保暖。

对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及时对症处理。

严重者,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留输液器具和剩余药液备查。

④遵医嘱抽血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⑤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完善各项记录。

⑥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药物及输液器具进行封存、双方签字并送检。

⑦及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

2、急性肺水肿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

(2)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高浓度吸入经过30%-50%乙醇湿化处理的氧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缺氧症状。(4)遵医嘱给药。

(5)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记录完善各项记录。应急处理程序

(1)发热反应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保存、送检→报告相关部门。

(2)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或减免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报告医师、护士长→遵医嘱给药、吸氧等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

用药错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妥善保管药物 药物的放置符合药物存储要求,专柜(专屉)、分类、原包装存放(在使用前不能去掉包装和标签),高危药物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识。留存基数的品种和数量宜少不宜多。

(2)杜绝过期药物,坚持“先进先出”“需多少领多少”的原则,定时清理,及时更换快过期药物,报废过期药物。

(3)杜绝不规范处方与口授处方(非紧急情况下),及时识别和纠正有问题的医嘱,从源头杜绝或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

(4)正确执行医嘱,做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式给药,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5)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坚持“三查八对”,严格检查药品质量。(6)用药前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及药物,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倾听患者主诉,如有疑问,停止用药,再次查对无误,方可执行。

(7)加强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临床药学知识,提高用药水平。

处理措施

(1)发现药物错误或用药对象错误后,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报告医师和护士长,迅速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尽量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2)发现输液瓶内有异物,絮状物、疑为真菌或其他污染物质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更换输液器,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患者血样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真菌、抗感染治疗等。

(3)保存剩余药物备查。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完善各种记录。采取补救措施过程中,尽量不惊动患者,避免正面冲突影响补救措施的实施。

(5)妥善处理后选择时机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取得理解和配合。

(6)如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在医患双方在场时封存剩余液体,及时送检。

(7)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及时讨论、分析,针对事件引发原因进行整改,根据情节和对患者的影响提出处理意见。护士长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应急处理程序

用药错误→停止用药→报告医师、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观察病情变化→完善各项记录→患者或家属有异议封存药物送检→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报告。

跌倒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定期检查病房设施,保持设施完好,杜绝安全隐患。(2)病房环境光线充足,地面平坦干燥,特殊情况有防滑警示。(3)对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识别跌倒的高危患者并予以重点防范。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4)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未完全清醒时,不要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预防跌倒。(5)术后第一次小便,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小便,确实需要起床小便时,应有人在床旁守护,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压或体质虚弱而跌倒。(6)对长期卧床、骨折、截肢等患者初次下床行走时,应有人守护,并告知拐杖等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7)对于躁动不安、意识不清、年老体弱、婴幼儿以及运动障碍等易发生坠床的患者,置护栏等保护装置,对照顾着给予相关指导。处理措施

(1)患者突然跌倒,护士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同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评估患者意识、受伤部位与伤情、全身状况等,初步判断跌伤原因和认定伤情。

(2)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跌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相应的搬运方法,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处理。

(3)患者头部跌伤,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遵医嘱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受伤程度较轻者,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酌情进行检查和治疗。

(5)对于皮肤出现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渗血者用聚维酮碘清洗伤口后,以无菌敷料包扎,出血较多者先用无菌敷料压迫止血,再由医师酌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6)孕妇发生跌倒,应观察和记录有无阴道流血,流水和宫缩,早期发现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先兆。

(7)了解患者跌倒时情况,分析跌倒原因,加强巡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提高防范意识。

(8)填写跌倒/ 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应急处理程序

患者跌倒→护士立即赶到现场,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必要检查,伤情认定→对症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伤情及病情记录→详细交班→强化健康教育→填写跌倒/坠床报告表,上报护理部。

压疮防范与应急处理 措施防范

(1)对高危患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对难免压疮患者填写难免压疮申请表(以强迫体位及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或特殊、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一项或几项可申报难免压疮),护理部指定专人核实、指导、追踪,必要时组织护理会诊。(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注意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护理。

(4)对长期卧床者,定时更换体位,2-3小时翻身1次,按摩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

(5)瘫痪患者或病情不允许翻身的患者,可用多功能按摩床垫,骨隆突处或受压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缓解局部压力。(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处理措施 避免或减少导致压疮的因素,根据压疮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1)第Ⅰ期 皮肤完整、发红。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指压不褪色的红斑。

处理措施:避免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减少局部刺激。禁按摩,避免摩擦。可局部使用减压贴或赛肤润等敷料。(2)第Ⅱ期 表皮或真皮受损,但未穿透真皮层。临床表现:疼痛、水泡或破皮。处理措施:避免局部继续受压,定时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妥善处理创面,有条件者使用水胶体敷料,预防感染。促进上皮组织修复,有条件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

(3)第Ⅲ期 表皮或真皮全部受损,穿入皮下组织,尚未穿透筋膜及肌肉层。

临床表现;有不规则的深凹,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可有坏死组织及渗液,伤口基底部无痛感。处理措施:根据创面情况进行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清创。使用水凝胶、水胶体、泡沫类或银离子等新型敷料。促进伤口湿性愈合。

(4)第Ⅳ期 全皮层损害,涉及筋膜、肌肉、骨。

临床表现:肌肉或骨暴露,可有坏死组织、潜行、瘘管、渗出液较多。

处理措施:清创,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必要时手术治疗。处理程序

评估压疮高危患者→采取防范措施→根据压疮分期进行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窒息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评估患者误吸的高危因素:意识障碍,吞咽、咳嗽反射障碍,呕吐物不能有效排出,鼻饲管脱出或食物反流,头颈部手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小儿、年老、体弱及进食过快者等。(2)对相关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误吸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吸的玩具和食物。

患者呕吐时,应弯腰低头或头偏于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

指导患者及家属选择合适的食物,进食速度宜慢,进食过程中避免谈笑、责骂、哭泣等情绪波动。

(3)对可能误吸的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措施

床旁备抽吸等急救装置。

对意识、吞咽障碍等患者,护士应协助喂食,或遵医嘱管饲流汁,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移位、脱出。

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及时抽吸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处理措施

(1)患者发生窒息,护士立即采取解除窒息的措施,同时迅速报告医师,查找窒息原因。

(2)针对导致窒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①误吸:意识尚清醒的患者可采取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抱患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患者腹部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勿伤及肋骨)。昏迷倒地的患者采用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患者髋部,按上法推压冲击脐上部位。通过冲击上腹部,突然增大腹内压力,抬高膈肌,使呼吸道瞬间压力迅速加大,肺内空气被迫排出的同时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驱出,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1次。

幼儿喉部异物:现场人员沉着冷静,迅速抓住幼儿双脚将其倒提,同时用空心拳击拍背部,如异物不能取出,应紧急气管切开或手术取出异物。

咯血导致的窒息:立即有效解除呼吸道阻塞,清除呼吸道内的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现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减少或停止,患者出现烦躁、表情恐惧、发绀等窒息先兆时,应立即用吸引器吸出咽喉及支气管血块。

④头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术后窒息:迅速报告医师,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痰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术。(4)做好记录并详细交接班。应急处理程序

发生窒息→立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同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监测病情→护理记录→交接病情。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黏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从伤口尽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 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作相应处理。应急处理程序

风险管理护理 篇6

【摘要】目的 探究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妇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对比2组妇科患者风险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妇科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科;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10-01

妇科患者较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健康恢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妇科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的质量[1],本文主要对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中的应用价值作分析,详情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100例妇科患者(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实验组平均年龄为(33.62±7.10)岁,小学学历7例,初中学历13例,高中学历18例,大专学历10例,本科学历2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4.01±7.12)岁,小学学历8例,初中学历12例,高中学历17例,大专学历10例,本科学历3例。

对比2组妇科患者的年龄、学历等基本资料,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即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检查、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实验组妇科患者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具体为:

1.2.1 树立新的护理理念,即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以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并指导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此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1.2.2 妇科患者在入院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得妇科患者可以做充分的准备接受治疗以及面对不良症状。与患者积极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给予患者鼓励,使得妇科患者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妇科患者家属的交流,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积极意义,以此防止患者因不良情绪而出现自伤的情况。

1.2.3 给予妇科患者治疗,应合理调整给药的速度,并加强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情况,则应立即通知相关医生进行处理。

1.2.4 妇科患者经治疗之后,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嘱咐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加强坠床、跌倒等意外的预防,以此降低妇科患者治疗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妇科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压疮、跌倒、静脉炎等[2]。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妇科患者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妇科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妇科患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妇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风险事件,则会增加患者治疗的难度,对妇科患者的治疗工作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这样则会对医疗部门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妇科患者在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加强巡视以及风险防范等干预来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将风险防范护理管理与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结合,可以为妇科患者实施更加优质的护理,增加妇科患者治疗的信心,及时对患者治疗的情况进行了解,若妇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则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避免患者在妇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3-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实验组妇科患者,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3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妇科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较易出现不良情绪,这样就增加了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式管理与护理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此降低妇科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妇科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爱萍,刘义,徐东燕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1062-1063.

[2]李娟,李清华.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在妇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9):96-97.

[3]郭巧玉.有关风险防范式护理用于妇科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07(6):163-163,166.

风险管理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产科2014年1~5月收住的孕产妇200例作为研究组, 孕产妇年龄为20~41岁, 平均年龄28.5岁。其中阴道分娩135例, 剖宫产65例;初产妇121例, 经产妇7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19例, 双胎妊娠3例, 前置胎盘3例, 急产3例, 早产6例, 胎盘早剥1例, 产后出血4例, 其余161例无特殊情况。选择本院产科2013年8~12月收住的孕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 孕产妇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27.9岁。其中阴道分娩132例, 剖宫产68例;初产妇123例, 经产妇77例;妊娠高血压疾病18例, 双胎妊娠2例, 前置胎盘3例, 急产4例, 早产6例, 胎盘早剥2例, 产后出血5例, 其余160例无特殊情况。两组孕产妇在年龄、胎次、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 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孕产妇采取一般性产科常规护理方式。

1.2.2 研究组

研究组孕产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具体如下。

1.2.2. 1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组长及管理员组成, 小组预先评估科室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根据风险因素修订科室的各项规定及护理流程, 使流程有针对性、操作性强, 并在科室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管理员负责培训、组织演练、指导、资料收集、统计汇总、分析反馈工作。

1.2.2. 2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方案

孕产妇入院后, 实行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三级评估。评估孕产妇的全面情况, 存在哪些风险因素, 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

1.2.2. 3 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在孕产妇入院后应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告知孕产妇住院期间需遵守的规章制度及掌握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住院期间监测胎动情况、病房浴室防跌倒、住院期间不能外出、新生儿妥善看管等一些易引发风险纠纷的事件进行特别告知, 并签署入院告知书。

1.2.2. 4 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教育

科室除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学习外, 还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如组织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有关知识, 让护理人员既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及相关法律法规。

1.2.2. 5 用药护理风险管理

产科用药涉及面广, 既有一般的药物又有专科用药及抢救药物, 特别是缩宫素在产前及产后的使用需严格把握, 属于产科的高危药品。所以, 科室加强了组织管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用药风险意识强化教育, 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程序, 高危用药标识醒目, 查对提示随处可见。

1.2.2. 6 监管护理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

由护士长、组长及管理员对科室存在风险因素的环节进行监管, 及时发现风险问题, 加强管理, 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1.2.2. 7 应用PDCA循环法不断改进管理机制

评价护理风险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寻找不安全因素, 改进工作流程, 调整对策, 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在产科护理综合质量, 包括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急救用物管理、等级护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消毒隔离、理安全、母婴同室、基础护理 (每小项10分) 及护理文书书写 (百分制) 考核得分情况;比较两组孕产妇满意度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孕产妇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参考文献

[1]吴久玲.孕产妇危重症评审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5.

[2]杨顺秋, 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669.

[3]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上旬版) , 2009, 23 (3) :573-575.

[4]李晓惠, 牛耿.国内外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8, 14 (1) :65-66.

[5]来鸣, 杨明丽.评估标示系统在化疗病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36-637.

[6]谌永毅, 方立珍.护患沟通技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

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急诊88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管理护理, 为观察组。其中患者年龄17~42岁, 平均年龄 (25.24±4.27) 岁;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综合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情况发生率, 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对比。

1.3 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后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情况如下表。从表中对比数据来看, 实施风险管理后, 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者综合满意度提升, 治疗与操作熟练度提升, 护理质量提升, 前后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两组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84.1%, 而观察组患者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100%。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对医院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较高,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意外事故发生率比较

临床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时, 意外事故发生率为9.1%, 观察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3%。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较低,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 各项管理评分分析

通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实施的各项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因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临床护理中风险类型多样, 造成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制度常规、病区管理、技术操作、设备设施、用药管理、患者护理以及院内感染等, 要从这些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与监督。

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 提升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工作中, 树立风险防范的高度意识, 掌握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以个案为例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 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在护理工作中提供给患者更好的服务, 实施人性化关怀措施, 提升自我管理及安全保护意识[2]。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内容, 给患者讲述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 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用药的一些观察, 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指导, 最后还包括患者在出院时对患者的指导, 在护士长的组织下, 同时主管护士和责任护士进行一些交流, 然后才能对患者开展有计划的健康教育[3]。护士门要进入病房和患者进行广泛的交流, 护士可以和患者讨论一些患者比较感兴趣的和喜欢的话题, 交流进行的越多, 患者和家属更容易接受这些问题。

其次是制定良好的护理计划, 明确护理重点, 提升医护人员对于新技术护理流程和规范的认识及掌握程度, 提升业务熟练度;对呼吸科危重患者实施重点护理;落实强化床头交接班制与护士长每天3次查房制;对护理工作实施班班评估, 接班首先评估危重患者, 其次是普通患者[4];对于患者的投诉及需求及时记录, 报告给相关领导;对有潜在医疗纠纷、特殊患者、疑难危重患者, 有护理并发症等, 及时上报护理部, 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下班前, 互相提醒有没有未完成的工作或需特殊交班的事项。

最后是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管理。设专人管理, 定位放置, 随时保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对护理人员先培训后上岗, 制定各专科仪器操作程序卡, 对于不合格仪器、设备、设施、物品, 及时进行处理, 避免增加安全隐患。制定更加完善安全用药管理规定, 强化监督和实施, 做好药物的存放与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 对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内科88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管理护理, 为观察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意外事故发生率以及各项管理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4.1%,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9.1%,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管理以及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 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桂英, 刘国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0) :147-148.

[2]孙琦, 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58-59.

[3]马素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6) :96-98.

风险管理护理 篇9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ICU,护理管理

各单位在识别、衡量、分析风险的基础之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处置, 通过最低的成本确保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这样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风险管理。作为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救治的场所, ICU属于一个具有高风险的科室, 与普通病房相比, 其具有明显更高的风险事件发生率。通常情况下, 由于ICU的特殊性, 患者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被隔断, 往往会使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存在误解, 处理不好, 就会使得医患关系不协调[1,2,3]。对于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能够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更能很好的协调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4]。同时, 建立有针对性的护理制度, 使得护理水平、质量提升,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更从容, 使得护理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提高, 这也是改变当下医患关系的重要部分重要的衡量标准。为了对在ICU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该文选择该院ICU病房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管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该院ICU病房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00例, 实验组患者年龄为21~52岁, 平均年龄为 (36.8±2.63) 岁, 对照组年龄为23~50岁, 平均年龄为 (35.5±3.21)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针对ICU病房风险管理, 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 包括药疗组、质控组、卫生管理组、仪器维护组, 并且将各组负责人、管理事务安排清楚, 在工作过程中, 定期召开总结会议, 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下一步的工作具体落实, 通过不断的讨论、研究,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 培养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

1.2.2落实3级护理质量控制各组的护理组长要对高危患者着重观察, 并且细心观察、以防止护理人员的疏忽, 同时要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护理小组长要对本组的护理工作做好安排, 同时详细记录护理效果和其中出现的问题;管床护理人员要对所护理的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并在护理过程中, 观察患者的反应、变化, 以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护理水平。

1.2.3识别护理流程潜在危险因素在护理风险过程中, 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收益甚广。所以, 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对风险意识的识别和评估极为重要。包括在给药、高危药物注射、输血等环节警觉性地观察患者的反应, 并评估过程的风险程度, 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1.2.4提高ICU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理论结合实践, 护理的具体工作要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ICU病房的特点, 护理工作中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优化人员配置, 强化护理人员素质, 调整护理范围, 极大程度杜绝护理隐患。不断加强护理岗前培训, 考核与考试并行。同时, 加强安全护理培训,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强调护理书写的规范性, 降低护理差错, 总之, 秉承建立良好的护理氛围, 使得护理风险管理切实有效。

1.2.5护理风险控制定期开展护理查房, 开展示范性操作演练, 加强技能考试制度。并且, 落实导师制, 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做到记录无疏漏, 报告无遗漏。针对ICU病房患者的病情, 制定突发事件的发生的预防机制, 如大出血、窒息等, 使得应急流程不断的完善。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输血过程的管理,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统计方法

此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n (%) ]表示, 用χ2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差错率、投诉率风险率对比

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实验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8%、差错率5%、投诉率3%、风险率1%,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2%、差错率为17%、投诉率为13%、风险率为16%, 实验组的优势较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病房护理质量情况

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书写、护理态度、造作过程评分进行对比,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临床管理中同样作用明显。临床上, 任何操作都具有危险性, 然而,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使得风险大幅度减小, 所获效益更为明显。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 能够降低潜在风险因素的发生, 从而使得医疗、护理水平明显改善[5,6]。

作为高风险科室, 由于各科室病危重症患者集中, 所以ICU病房的风险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病房, 加之ICU对于传染的严格控制, 所以患者家属进入较难, 潜在着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使得医疗纠纷也常发生于此[7,8]。

ICU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 绝大多数是由于原发病因影响导致器官或系统受损, 且以侵入性治疗为主, 风险较高[9]。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实验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8%、差错率5%、投诉率3%、风险率1%,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2%、差错率为17%、投诉率为13%、风险率为16%, 实验组的优势较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该研究分析,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态度、沟通能力, 护理书写等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风险管理后, 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都有明显的改观 (P<0.05) 。刘珊珊[10]的《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之后, 护理投诉率为45, 护理风险率为2.67%, 护理满意度为97.33%, 该结果与该文研究的结果相符合。

4 总结

所以该研究认为, ICU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 作用明显, 能够有效的开展护理工作, 协调护理过程有序性,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 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达到患者对护理的理想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6, 3 (6) :1179, 1182.

[2]陶红梅.医院档案管理的改革及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 2015 (20) :103.

[3]熊志娟.浅谈医院档案管理现状与工作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6 (4) :39-40.

[4]符冉.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3) :127-129.

[5]崔晓林.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 2016, 10 (6) :248-249.

[6]高艳.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6 (6) :260-261.

[7]熊小玲, 黄苑玲, 何绍敏, 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4, 13 (4) :59-61.

[8]杨中气.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CI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2015, 25 (22) :162-163.

[9]林松茂, 李雁.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23 (12) :71-72.

风险管理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ICU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 (38 例) 和观察组 (52 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 年龄18~76 岁, 平均年龄 (46.26±9.13) 岁;疾病类型:5 例重症胰腺炎, 8 例脑出血, 11 例呼吸衰竭, 14 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 年龄19~76 岁, 平均年龄 (46.35±9.14) 岁, 疾病类型;6 例重症胰腺炎, 9 例脑出血, 15 例呼吸衰竭, 22 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确保ICU湿度、温度适宜, 保持空气畅通,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对其进行生活、压疮及气道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 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 主要包括: (1) 成立护理风险小组:选派护士长为组长, 设质控员、药疗、仪器监护与消毒隔离小组长, 制定各自工作职责与标准, 每月开展1 次风险管理会议, 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2) 强化教育与操作技能:遵照ICU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予以培训, 每月组织1 次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识别能力。 (3) 建立激励机制与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每年科室投票选出优秀医护人员予以嘉奖, 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2]。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3]护理质量参照ICU评分表, 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 满分100 分, 得分与质量成正比。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 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与护理技能等, 总分100 分, ≥ 80 分为满意, 60~79 分为较满意, ≤ 59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 ( 满意+ 较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对照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分别为 (80.15±2.60) 、 (82.21±1.50) 、 (78.26±2.50) 分;观察组分别为 (92.90±6.09) 、 (92.46±6.70) 、 (92.80±6.30) 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31、5.24、7.65, P<0.05) 。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0 例 (76.92%) 、9 例 (17.31%) 与3 例 (5.77%) , 总满意度为94.23%;对照组分别为20 例 (52.63%) 、6 例 (15.79%) 与12 例 (31.58%) , 总满意度为68.42%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 P<0.05) 。

3 讨论

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与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 加之患者营养状况较差, 肢体体位受限, 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 影响预后[4]。为寻求ICU护理管理有效方法, 本研究对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士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P<0.05) , 具体表现:观察组操作熟练度评分 (92.80±6.30) 分比对照组 (78.26±2.50) 分高, 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改善患者预后。考虑可能因为护理风险管理中, 注重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 严格遵照ICU培训计划, 每月落实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等, 并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 均有利于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等。此外, 激励机制建立和加强护理记录管理等,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意识, 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2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 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考虑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时, 在护理风险小组中设立组长与小组长, 制定各自工作职责及标准, 各司其职, 且每月组织1 次风险管理会议以探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等, 有利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从而提高护理总满意度。

综上所述, 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90例ICU患者, 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 (38例) 与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 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秋琴.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7) :13-14.

[2]张伟英, 王万娟, 陆冬妍, 等.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21) :67-68, 76.

[3]李景华.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2) :74-75.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42-01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提高护理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护理缺陷、减少护理差错、满足护理需求已成为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同时,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期待值也在不断增高。因此,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护理部必须严格加强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任务,防止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事故的出现,这就要求有各项健全的规章制度,用于指导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在提高护理质量方面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意识

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护士岗位职责。(1)制定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图,要求各位护士认真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2)严格查对制度,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事故的出现;(3)严格无菌观念,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制定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4)制定病房管理工作制度,嚴格加强病房管理,为患者创造优美的修养环境;(5)坚持护士长查房制度,提高全院护理管理水平;(6)制定各种紧急状态下应急预案,各类考核标准;(7)设计制定了护士长工作手册,该手册涵盖护理质量管理内容;(8)制定疑难危重患者的报告制度、护患沟通制度、护理病例讨论制度等等。使全院护理人员能时刻以制度和标准对照自己的工作,时刻规范护理行为,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忙而不乱,将各种差错和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护士的独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

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护理内容的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对护士有着较以往更加多元化的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争取为促进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2]。要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要从提高思想素质入手,突出思想素质教育,解决服务质量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新的护理质量观,用全新的护理观念指导工作,使其在工作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展开主动的、全面的、整体的护理服务。

3 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护理水平

成立了以护理部为核心,科室质控人员组成的二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并进行分组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组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组成,每季度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全院各科进行检查,并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估[3]。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应的统一规定,体现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理念。护理部每月定期针对某一临床科室进行一次业务查房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切实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4 层层把关,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采取不同形式检查,如护理部不定期查,每季度质量大检查,每月重点抽查,节假日天天查,每周2次护士长夜查房,对每次检查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都及时将检查结果作出统计、分析,反馈给相关科室,每月召开了护士长例会,进行分析讲评,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督促加以改正,同时,科室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实。各科每月组织2次业务查房,根据每位护士的特点、能力,成立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协助护士长督促检查病案管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教学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把护理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从根本上提高和强化了护理人员对专病、新技术的认识。

5 强化“三基”训练,保证护理质量落实

建立各级人员培训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区分不同层次人员,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并对各级护理人员提出要求。各科采取个人自学、专家授课、早交班提问、特殊患者现场教学、外请专家讲课、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培训年轻护士,护理部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指导,坚持常抓、常练、常考,做到科室考核,护理部统一过关的办法,层层把关,严格岗位练兵。

总之,护理工作千头万绪,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护理部必须严格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对广大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护士的整体素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赵晓云.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8,22(9A):2349.

[2] 张端香,段秀卿.强化护理管理 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研究,2007,21(增刊1):240241

[3] 蔡敏,蔡郁,窦丽君.强化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医院护理质量[J].护理研究,2008,22(增刊2):195196.

[4] 武文萍,王海燕.浅谈提高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能力[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1):205

风险管理护理 篇12

1 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许多可能造成护理风险的事件。如未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发错药、交接班不清楚造成治疗错误,或护理操作技能不过硬或成功率低,而造成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或刚擦拭过的地板造成患者摔倒等等。管理者要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查阅有关文献,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正确识别目前存在与潜在的护理风险。见表1、2。

2 护理风险的原因剖析

2.1 护理规章制度执行方面

护理工作细致而繁琐[2]。尽管护理工中有许多明确的规章制度与操作常规,但部分护士未严格按照执行,以至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护理技术方面

个别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过硬,经验不足或协调能力不强等原因,而造成护理风险。特别是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技术要求提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更高的护理技能,从而导致护理风险增大。

2.3 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素质或人员数量方面要保证满足护理工作的要求。当前,护理专业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要求都有较大提高,要根据技术的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人员调配,注重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护理安全的有力保障。

3 健全护理风险管管理机制

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1]。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3.1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

本院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成立了以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以及由高级技术职称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加强护理风险的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工作。

3.2 持续完善护理风险监控机制

护理部每季度展开护理安全教育讨论会,详细分析护理过程与环节,评价、监测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寻找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和改进措施,制定护理应急预案,要求护士从法律角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正确执行护理操作和书写护理文件。护理部经常深入到科室,与科室护士一起进行护理风险防范座谈会,找出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组织并参与护理缺陷与差错分析,把平时发现的违规操作事件及时通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探寻护理风险的潜在因素,进行防范教育。并将风险防范作为各项管理者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检查护士长的科室管理、夜查房及节假日期间等护理工作,大大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3.3 强化护士业务与素质教育,提高防范风险“免疫力”

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抓好护士的素质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免疫力”。面对护士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的状况,在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举办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学习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安全知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制度等都是在履行法律职责,都是在保护患者和保护自己。.

本院护理部鼓励护士在职教育,以自学为主,倡导自学内容与工作目标相结合,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开展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专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加强年轻护士的带教工作,实现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适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把关[3]。临床开展新项目,预先组织学习有关新知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开展。结合临床上的风险苗头或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

3.4 加强护理规章制度的改进,以提高安全系数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医院的护理工作,分析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了本院的护理安全制度10余项,制定了《节假日科室安全规定》。其目的是要求护士长在节假日前做好护理安全各方面的人员准备、物质准备等工作,规范了节假日的护理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了《病区安全细则》,以利科室防火、防盗等,风险及时处理和及时上报制度、实习带教制度、制定了患者告知书、签字制度、陪伴制度等,着重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多事之地、多事之人、重要之物等的管理和检查力度,为护理安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本院通过科学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更进一步健全了护理管理机制,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及护理质量改进,护理业务能力均不断增强,多年来无护理事故的发生,护理投诉及纠纷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目的利用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正确识别现有与潜在的护理风险,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正确识别现有与潜在的护理风险,加强护士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结果护理差错发生率由0.015%下降至0.002 8%,住院患者满意率保持在96.0%以上。结论利用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对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防范,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 343.

[2]孙玲芳.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2,18(3):59.

上一篇:公有制实现形式下一篇:提炼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