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预警制度

2024-05-11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精选4篇)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 篇1

护理风险预警是指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分析、预警,分析这些原因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相关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最终需要预防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1]。老年外科手术患者在通常会合并其多种慢性疾病,加上其机体免疫力低下,易造成手术部位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手术患者的预后[2]。因此,做好老年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等安全防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医院从2013年5月~2016年5月起对本病区进行管理整顿,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把管理核心思想渗透到对老年患者外科手术的护理过程中,并获得优异成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起实施手术部位护理风险预警制度,200例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入、出院时间未在同一天;患者同情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接受手术,且患者有手术室缝合切口。排除标准:门诊手术、内窥镜手术;患者不同情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100例,其中行胃肠手术25例,胰腺手术22例,甲状腺手术5例,胆囊手术10例,肝脏手术15例,腹部外伤手术11例,阑尾炎手术15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32例。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59~82(70.5±10.9)岁。对照组100例,其中胃肠手术20例,胰腺手术17例,甲状腺手术10例,胆囊手术13例,肝脏手术12例,腹部外伤手术13例,阑尾炎手术15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32例。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64~87(71.1±18.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常规护理和疾病专科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进行全程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老年手术患者增加风险预警机制的护理安全管理。(1)建立护理风险预警管理组织:首先建立医院护理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护理部主任担任,以各科室护士长为委员会成员。其次成立科室护理风险预警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以护理骨干为主要组员。所有小组成员需接受护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系统培训。(2)收集资料,识别、分析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问题:调查中500个老年手术患者有46例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全面调查护理人员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掌握程度[3]。风险预警小组对感染因素分析确认和对策拟定:分析和确定在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因素、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相对低,全身脏器功能减退,应激能力、免疫功能或代谢机能均明显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极易受到病菌感染。通过护理风险预警小组的各种调查,分析护理风险因素的各种影响因子,分析老年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及护理缺陷,分析风险因素后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及感染预警措施,对原制定的老年患者术后护理操作流程定期评价并修正。(3)制定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制定《预防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警制度》,其内容旨在评估老年患者在术后存在的手术部位感染护理风险因素并予以预防,该制度涵盖老年患者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各种需要注意的护理环节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好血糖,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在8mmol/L,不但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降低,而且中风,尿路感染的风险均低[4]。做好手术室空气的消毒灭菌环境清洁,减少手术部位污染,加强医护人员手术技术的训练、强调无菌操作技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术前术中合理应用抗生素,注意患者手术部位的保护,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老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查干预,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前术后病程记录、各项检验报告等,控制老年患者血糖,对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恢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分泌物和引流物的特性和数量,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临床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立即报告。患者术后30天随访,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录入、分析及反馈。(4)实施风险预警管理方案:制定预防老年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预警培训计划。培训共3个批次,培训覆盖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并定期进行考核,将其加入专科护理质量考核项目,制定预警制度考核标准,每月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统一进行考核、评价、总结。

1.3观察指标通过对比2013年5月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前和2013年5月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后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测评,以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感染标准,并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护理风险预警制度下,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远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知,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远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实践表明,通过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能快速有效地找准目标风险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患者感染预防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提高锁定目标人群的准确率和及时率。观察组通过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制度,有效的预防了老年患者术后部位感染,护理预警制度的建立,不但使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都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显著降低或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对建立和健全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等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逐渐区域老龄化,医院入住的老年患者亦越来越多,老年手术患者也随之增多,由于手术对老年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大,且部分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容易引起组织愈合缓慢并感染增加[5]。在临床护理中应对老年患者进行安全防范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对老年患者的术后治疗健康以及生命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了适合我院发展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通过规范化老年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预警处理流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降低了技术风险系数。因此,护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对部分责任意识淡薄护士还起到制约作用,降低或避免护理差错事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的避免了老年术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责任风险,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同时也提高患者满意度,对健全护理风险防范制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将护理风险预警制度运用于临床老年术后患者风险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华,张玲,刘竹,等.10所医院手术部位感染横断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72-1673.

[2]王巧波.手术室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4-66.

[3]尹梦华.骨科急性创伤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9):241.

[4]胡莹.压疮风险预警报告表在普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97.

[5]周鸿志.规范化标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25.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XX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自我防范,自我控制和自我化解能力,促进我社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人民银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建立X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制度。

第二条 信贷风险是金融部门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其预警和防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金融部门业务的稳健经营。信贷风险预警是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员通过有效手段,对借款客户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监测,及早发现和识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发现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XX农村信用社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的一种贷后管理行为。

第三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制度系统指标体系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及人民银行的要求一致。根据XX农村信用社经营需要和预警监测实际需要或行业管理规定,增加必要的监测指标。

第四条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按月对本单位、本系统信贷风险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向上级联社、当地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报告风险状况和风险处置措施。

第二章 监测指标

第五条 总量监测:对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总量、不良贷款总额、存贷比率、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变动率等总量指标进行监测、趋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其中 :

(一)存贷比率=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一般以不超过75%为标准值,借入支农再贷款的各支行可将支农再贷款纳入资金来源计算存贷比率。根据存贷比率的大小及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盲目扩张信贷规模使潜在信贷风险增大的现象。

(二)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一般以不超过15%为标准值。对于超过标准值的,需对不良贷款变动作重点关注;对于不良贷款比率有上升趋势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三)不良贷款变动率=期末不良贷款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一般以1为标准值,超过1则说明不良贷款绝对额上升。对于不良贷款变动率大于1且有上升趋势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第六条 结构监测:对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中长期贷款比率、贷款行业投向比例等结构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重点关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结构搭配是否合理、行业投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信贷集中“垒大户”等可能引发未来潜在信贷风险的现象。

(一)期限结构。主要是关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的资产负债结构匹配问题,对于期限结构失衡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其中:

中长期贷款比率=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100%,一般以不超过120%为标准值。

(二)行业结构。主要是关注房地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钢铁、水泥、纺织等重点行业贷款的比重和资产质量,对于行业集中度高、比重大、资产质量下降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其中:

贷款行业投向比例=对某行业贷款额/全部贷款额*100%,一

般以不超过15%为宜。对于行业投向比例过大的,需重点关注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信贷风险预警。

第七条 利率监测:对贷款欠息率、利息回收率等指标以及贷款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进行监测,关注信贷资产的价格和信贷业务收益情况。其中:

(一)贷款欠息率=本期应收未收利息/本期应计利息收入*100%,一般以不超过20%为标准值。若超过标准值,表明信贷业务收益存在风险,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二)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变化额)/(本期利息收入+表外应收利息变化额)*100%,一般以100%为标准值。若低于100%,说明利息的回收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利息回收率较低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第八条 风险预警信号

(一)贷户财务状况风险预警信号:

1、信用等级、贷款形态由正常转为不良贷款;

2、不能按要求提供当期或充足的财务信息,或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3、利润、销售、利润率、现金流量的持续下降,存货积压,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流动比率明显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加较快);

4、存货周转率放慢或存货增多;

5、速动比率下降;

6、负债率升高;

7、为了维持盈利或保留现金储备,经常推迟或延迟支付有关费用;

8、应收账款增加趋势;

9、企业为了保存现金而采用拖欠等不正常手段,因而无法 正确反映应付款,或其他应付债务;

10、采用其他不正常行为影响现金流动量;

11、企业毛利率下降;

12、审计部门及会计师事所对企业的账簿和财务记录不断进行检查;

13、企业欠税。

(二)行业风险预警信号:

1、行业整体衰退或属于新兴行业;

2、出现重大技术改革,影响行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变;

3、政府对行业有严格的限制;

4、经济环境变化,如经济萧条或出现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发生影响;

5、不能适应市场或顾客需求变化;

(三)生产经营风险预警信号:

1、持有一大笔定单,如果不能如期履约可能引起重大损失;

2、产品较为单一;

3、对一些客户或供应商过份信赖;

4、对存货、生产和销售的控制能力下降;

5、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关系发生变化,如供应商不再供货;

6、企业地点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7、购货商减少采购;

8、收购其他企业或开设新的销售网点,对销售和经营有明显影响;

9、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10、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的维护;

11、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存在偏差,或计划执行出现较大的调整,如基建项目的建设工期延长,或处于停缓状态,或概预算调整;

12、借款人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下降;

13、受到台风、火灾等自然或社会灾难影响。

(四)管理风险预警信号:

1、借款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进行了租赁、承包、联营、并购和重组等;

2、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反应较为迟缓;

3、高级管理层之间出现严重的争论分歧;

4、最高管理者独裁,听不进不同意见或者周围都是说好话的人;

5、管理层品德低下,缺乏修养;

6、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变动频繁;

7、管理层的核心人员突然死亡、生病或辞职,没有相应的继承者;

8、中层管理层较为薄弱,企业人员更新过快或人员不足;

9、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性眼光和计划,没有实施或无法实施;

10、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行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如有的只有业务特长而没有专业特长;

11、管理层经营思想变化,表现为极端的冒进或保守;

12、理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利润为中心,并且不顾长期利益而使财务混乱,影响收益质量;

13、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发生了重大的不利变化;

14、借款人遇到纠纷和法律问题,如受到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处理,主要管理人员受到涉及处罚问题;

15、借款人还款意愿较差,与本社不合作;

16、管理层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

17、借款人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和报表资料;

18、借款人突然更换注册会计师或结算银行;

19、外部机构对借款人的评级进行调整;

20、借款人违反与其他银行或债权人的协议,不能偿还其债务;

21、借款人以不正常途径或不合理条件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

22、借款人向其他银行的借款被拒绝;

23、借款人的存款余额和结算量不断下降;

24、接到许多银行的资信咨询和调查;

25、借款人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

26、借款人不能提供本社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27、借款人拒绝与注册会计师、评估师接触;

28、借款人提出再融资或重组贷款。

(五)银行信贷管理风险预警信号:

1、违反规定发放贷款;

2、对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贷款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

3、借款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或用贷款牟取非法收入;

4、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5、偿付来源与贷款目的不一致;

6、违反XX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和程序发放贷款;

7、贷款合同存在法律性的问题;

8、信贷档案不全,重要文件遗失对偿还贷款有实质性的影响;

9、本社对贷款缺乏有效监督,不了解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还款来源;

10、贷款抵押价值下降或本社对抵押品失去控制;

11、本社无法与借款人进行正常的联络;

12、本社不能取得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

13、到期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贷款不断增加,没有压缩;

14、贷款需要重组或已经被重组;

15、本社已通过法律诉讼的贷款。

(六)保证担保预警信号:

1、不履行或消极履行保证责任记录;

2、对外提供担保管理不严,显得随意;

3、有未经授权而对外提供保证的历史;

4、与借款人之间有互保协议,或与借款人之间存在连环担保关系;

5、保证人因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而被迫提供担保,如保证人欠借款人贷款,或其为贷款人提供借款担保并非出自本意;

6、保证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母子公司等股本关联关系,当本社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时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7、保证人具有特殊地位和背景,本社要求其履行保证责任时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

8、保证人对外承担债务保证责任的未清偿余额较大,已超出其承受能力;

9、保证人的财务实力较弱,对外商业信誉较差;

10、保证人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差,或者保证人不具备对外提供担保的资格或没有经过充分授权等。

(七)抵押担保预警信号:

1、担保的所有权出现争议;

2、担保品的流动性变差;

3、担保品的变现价值下降;

4、担保品的折扣率上升;

5、担保品的评估与账面价值偏离较大;

6、担保品的占有与控制程度下滑;

7、担保品的保险、登记便利性和成熟性较差;

8、选择荒地、荒滩的土地使用权、项目或在建工程、机器设备等作为担保品;

9、对办公楼、商品住宅、土地使用权的价值风险估计不足,抵押率普遍较高。

10、担保品过于集中为某一类物品,或某类担保品过于集中在某地区域,这会给本社处理担保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三章 监测要求

第九条 各支行要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密切关注信贷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动态变化和风险状况,尤其要关注房地产、消费信贷、以及国家宏观调控限制行业的信贷投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第十条 贯彻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好中长期贷款,着力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第十一条 对出现风险预警的客户,贷后管理员和各分行行长应在2日内报告,XX农村信用社贷审会接到风险预警报告的5个工作日内采取措施处理。

(一)召开贷审会,研究应对措施;

(二)下达决策措施意见书;

(三)督促下级监督客户限期改正;

(四)加强账户监控,收回到期贷款,做好未到期贷款的提前催收准备工作;

(五)关注担保物,监控担保物是否能转移,隐匿损坏或损失;

(六)关注借款合同诉讼时效;

(七)停止发放新的贷款。

第十二条 对提示风险预警的客户三个月内或预计三个月内不能消除的,要及时上报专题汇报材料,报原审批机关研究制订风险化解措施,由联社负责实施。

第十三条 认真填报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表和报告,对于信贷业务经营中发现的各类风险,要建立不定期的风险预警和报告制度,正确评估和预警所存在的信贷业务风险,分析风险形成的条件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信贷经营情况,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所初步建立的信贷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提出有益的改进意见,促进信贷预警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 篇3

关键词:护理预警,风险管理,护理

如何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确保护理安全,及时发现护理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当今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我院自2007年2月实施了护理预警管理制度,我科严格按制度执行,显著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对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最大程度地控制和避免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护理预警制度的建立

护理部根据本院的安全医疗警讯事件报告制度,制订了护理预警事件报告制度(包括定义、范围、职责、内容、等级、报告及处理方法、奖惩)和护理预警事件处理报告流程。护理预警指护理工作中观察到的可能造成不良预后的疾病变化、可能发生的护理并发症或可能引发的护理安全隐患事件进行提前警示、积极干预。护理预警内容包括疾病预警和日常事件预警两个方面,护理预警等级有一般预警和紧急预警两个级别。

2 护理预警制度的执行

2.1 护理部层面

护理部将护理预警相关资料发放至每个科室,先组织各科护士长学习护理预警知识,再由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

2.2 护士长层面

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1,2],要想早期识别护理风险,需积极调动护理人员参与预防和监测护理风险的积极性[3]。科护士长在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了院级护理预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并制订科内常见护理预警及处理流程。

2.3 执行护理预警制度中4个重点环节

重点制度、重点病人、重点时段、重点人员的督查[4]。预警病人班班交接,以引起全科护士对护理预警的高度重视。

2.4 护理预警制度的完善

我科每季度集中讨论一次,总结分析原有护理预警及处理流程是否需完善,是否需制订新的护理预警及处理流程。

3 护理预警的处理

3.1 护理预警事件报告处理程序 见图1。

3.2 一般预警当事人报告首席护士或上级护士,经审核确定,由首席护士或上级护士告知科内每位护士预警原因和防范措施,并在病员一览表插上蓝色预警标识,启动一般预警。当一般预警事件不能解决,启动紧急预警。

3.3 紧急预警当事人在护理记录上详细记录疾病发生经过和处理过程等,科护士长4小时内先电话形式报告,再以书面形式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组织专家进行干预。当紧急预警事件不能解决,启动警讯事件,及时向质改部报告,再按医疗警讯事件流程处理。

3.4 护理预警解除后,首席护士或上级护士及时撤除预警标识。

4 实施效果

4.1 回顾性分析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前(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病人628例,发生26例护理风险,其中6例发展为医疗警讯事件上报质改部。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病人650例,仅发生7例护理风险,由于积极启动预警流程均科内圆满解决,无1例发展为医疗警讯事件。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前后护理风险分布情况见表1。

4.2 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前发生护理风险26例,未发生护理风险602例,发生率4.14%,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后发生护理风险7例,未发生护理风险643例,发生率1.08%。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检验=11.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5 讨论

5.1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对保障病人生命安全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我科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减少,而且无1例发展为医疗警讯事件。

5.2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5]。也为医院赢得了社会经济效益。

5.3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能降低或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规范化处理流程不但弥补了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缺乏和专科知识的不足,提高她们防范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降低技术风险系数。还制约了部分责任意识淡薄或有章不循护士的粗心大意、主观臆断,避免责任风险的发生[6]。

5.4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预警病人的警惕性

预警标识的设置和预警病人的班班交接,能及时知晓预警病人的观察重点和处理流程,降低了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5.5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风险防范意识

跌倒危险因子和Braden Scale评分的设置,强化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安全告知,从而降低了护理风险系数[7]。

5.6 护理预警制度建立,健全了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

该制度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规范化的处理流程,健全了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并使管理人员有了科学的风险管理标准,为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能否长期、有效推进,还需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8.

[2]Praittn,Thromasl,Atkinsp.Measure patient harm in realtime.Nursing Management,2005,36(11):16-19.

[3]王军,王亚军,高新强.医疗护理纠纷干预转化趋向的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43-45.

[4]李宜.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涉及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54.

[5]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6]姚梅林.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范对策[J].淮海医药,2006,24(2):137.

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管理制度 篇4

一、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2、惩防并举,防控结合。

3、深化改革,推进创新。

4、全面覆盖,有序推进。

二、主要任务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施范围包括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中要突出“三个层次”,查找“四类风险”。一是查找领导岗位风

险;二是查找中层岗位风险;三是查找其他重要岗位风险。

三、主要内容

1、清理部门职权。清理范围:一是行政执法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评审、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以及其它行政执法权。二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重大事项决策权,包括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决策权。四是内部管理权,包括内部人员录用、调动、任免、奖惩、财务支配、物资采购等。对清理出来职权,按照最终决定权分成ABC三类。

2、绘制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按照程序严密、精简效能、职责明确、方便办事的原则,根据环保职能、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绘制不同岗位(或专项工作)的运行流程。

3、排查廉政风险点。领导班子、各科室、各单位要结合具体工作任务和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对权力运行每个环节逐一分析、论证,查找可能发生腐败问题的环节,确定相关廉政风险点和划分风险等级。

4、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对照查找出的腐败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加强内部管理,科学配置权利,优化工作流程,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健全完善制度。对权力过于集中的,进行合理分解和配置,达到权力运行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制衡;对于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细化裁量标准,规范实施程序;对工作流程不规范的,进行流程优化和调整;对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抓好落实,从源头上防控廉政风险。

上一篇:转子磁极下一篇:飞机客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