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精选8篇)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 篇1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
凡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不作为”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
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
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
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
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1、超过24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超过8小时未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6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
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
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
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
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
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
2、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
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
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
对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的处罚参照《贵州航天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贵州航天医院医疗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及相关终末质量考核标准执行。
四、医疗警示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住院病人沟通制度
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计医疗费用,告之病人,并记入病程记录。
2、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胸穿、腰穿、腹穿、肝穿、骨穿、心包穿刺等),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二)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1、为了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认真履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作为”义务,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制度。如输血同意书、纤维支气管镜手术同意书、各种介入诊断(造影)治疗协议书等等,这些协议书规定了向病人告之的内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并要求患者或家属(监护人)签署同意书。
2、对上述高风险医疗环节,除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同时也尊重病人的拒绝权。病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及操作,原则上不做,以避免医疗纠纷;
3、医务人员在危重病人交接班环节中要认真签字,书面交待,医学影像报告单、病理、检验报告单要实行复核双签字。
(三)敏感时段查房制度
1、落实节假日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制度
节假日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是使住院病人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病人、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病人、新入院病人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对值班医生的考核、监督与管理;
2、夜班、交接班、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必须坚持督查岗位责任制,使医疗工作始终处于警戒,应急状态。
(四)绿色安全生命通道
1、建立以病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全天候院内急诊急救机制。
2、抢救病人过程中涉及的各医技科室、通讯、后勤保障部门实行限时制度。因超时影响急救工作,追究责任。
(五)卫生行政部门参与、法律援助及医患勾通
1、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纠纷,邀请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一起处理。
2、在医疗事故、纠纷应诉案件中,重视法律顾问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病人的诉讼请求,注意医疗文献资料(病历、录像等)在举证中的责任地位,用法律来维护医院、医师的合法权益。
3、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患间相互勾通,是控制医疗纠纷投诉,搞好医疗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4、注意医患之间的情绪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对医疗过程的影响,全员开展换位思考与角色置换的宣教。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 篇2
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预算
企业短期经营主要依靠的是现金流动和周转的灵活度, 企业盈利的数额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的应付款项和应收款项的数额以及流动资金的数目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 先进流量的总额一般会比净利润多。现如今很多世界一流的企业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因此, 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 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制定出一套非常科学的现金流量编制, 这个编制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预警信号, 能够督促经营者及时采取对策, 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预防。企业应该将具体的目标进行比对, 综合分析并且做好未来利润, 流动资金的数量, 财务的整体情况, 以及未来的经营计划进行量化, 这样才能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对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这样才能不断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2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设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企业的财政风险的在企业财务方面的表现主要有, 现金流短缺, 企业无法偿还应付债款, 销售额下降比率超出正常范围, 现金大量减少而收账款却大量增加。某些财务百分比出现不正常现象。例如:资产的周转率急速下降而资产负债率又急剧上升等。通过对一个企业的某些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基本判断出企业是否面临比较严重的财务风险。
长期的偿债能力主要是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尤其是对于有形资产的负债率、产权比率, 能够获得利息的数额等等指标资产负债率越小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少, 如果用产权比率来进行考量, 产权比率越高, 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好, 企业能够获得利息的数额是企业偿还能力的重要保证, 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息数额越高就证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3 确立最佳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机构主要指的是资本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企业在筹集资金是所要考虑的财务结构。当前常用的最为科学有效的资本结构选择方法有综合成本比较法、每股利润分析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综合成本比较法以综合成本最低为决策标准,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缺陷就是没有将风险性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公司价值比较法主要是把风险性考虑到筹资过程中, 因此具有很多的优势。企业在选择时也应该选择公司价值比较法, 企业在进行抽奖资金时要提前对所需资金和当年的利润进行准确地测算, 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负债的方式, 在能够保证负债模式的准确性前提下预算公司价值。
3.1 针对最佳资本结构所选择的债务规模进行财务风险测算
我们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利润的变动是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倍数, 倘若杠杆系数过高则说明企业承担了较大的风险。至于多高的杠杆系数是合适的, 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针对最佳资本结构所选择的债务规模而算出的杠杆系数过高, 那就必须做出调整。
3.2 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
债务按期限可分为长、短期两种。相比较而言, 长期债务成本高而风险低;短期债务成本低而风险高。企业若追求低成本应选择短期债务;若追求低风险则应选择长期债务。如何正确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并控制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可以初步确立了债务规模后, 先按正常的筹资组合将债务分为长、短期两部分。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所需资金通过短期负债来筹集, 长期资产所需资金通过长期负债和自有资金来筹集。然后再利用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来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运用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来评价长期偿债能力, 从而可看出目前所确定的期限结构是否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假如目前的结构使得偿债能力过低, 财务风险过大, 则倾向于采用保守的筹资组合, 即多运用长期负债;反之, 则采用冒险的筹资组合, 即多运用短期负债。
4 实施债务重组
在债务人陷入财务困难时, 债务人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拖延, 等到债权人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甚至宣告破产;二是债务重组, 通过债务重组的收益减轻负担, 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债权人同样有两种选择:一是强制执行债权直至债务人宣告破产;二是接受或提出债务重组。而债权人愿意与债务人进行资产重组不外乎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 企业发生财务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 但是债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还债。对于债权人而言, 即使从债务人方面所收到的资产的价值比应收回的债权的价值小有时也是值得的, 因为这样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二是缓解债务人暂时财务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改善财务状况的希望, 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有可能对债务人造成较大的冲击, 致使债务人原本是暂时的财务困难滑向永久财务困难的境地。一旦债务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债权人只能按比例享有个别追偿价值, 有可能所得的清算价值只占原有债务价值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债权人采取的立即求偿措施损害的不仅是债务人, 也包括债权人本身。
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要经历很多阶段, 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状况都不一样, 因此, 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不尽相同, 所以,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建设。
摘要:财政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 不断降低风险等级, 并且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有非常好的预防工作,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企业风险能够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寻求发展就必须要做好财务分析、预防财务危机, 构建预警体系等工作,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发生财务风险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
关键词:财务风险,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高雷, 王升.财务风险预警的功效系数法实例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 .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 篇3
关键词:新农合;风险防范;防范机制
收稿日期:2011-03-12
基金项目:
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研究”(NJ09145);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农合制度研究”(10XMZ0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玉芬(1968-),女,河北故城人,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200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司长李斌在2010年12月11日卫生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参合率达到95%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大大减轻了我国广大农牧民就医负担。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的重大举措,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制度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项制度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有人需要它,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可以生产出它来,这就是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参与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制度的供给方是政府,制度的需求方是农民,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大病统筹为主。目前这一制度的推广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制度的供给方、需求方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今后的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风险是那些业已存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有危害性的不确定因素。它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需求方农民的逆向选择的风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高风险比低风险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现象。一般而言,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一段时期后,会有一部分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而参保者往往又是经常患病的人,逆向选择由此产生。逆向选择一旦产生,推广合作医疗的难度就会增加。这不但影响参保率,还会使医疗经费出险,当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时,合作医疗就难以持续发展。尽管现在有政府补贴,新农合的参合费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缴纳年人均10元的参合费;尤其是那些在参合之后全家老小都身体保持健康因而无从获得"报销"的人,更加感到"吃亏",往往选择第二年不参加新农合。可以说,新农合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应对逆向选择问题,许多地方的新农合不得不放弃大病补偿的原初设计,把门诊服务纳入补偿范围,同时还为没有生病的参合者提供一年一度的身体检查。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新农合的收益面,让那些没有生病的人不感到缴纳了10元的"冤枉钱"。但是,这些做法又增大了新农合的支付压力。当逆向选择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医疗开支增长甚至入不敷出,保险基金就会出现赤字,失去了分担风险的功能。国际的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
(二)供给方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
政府运作基金的风险就是基金运行风险。基金运行风险,是指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结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管理者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善给基金运行造成的风险。基金运行风险从筹资、结存和支付三个环节表现出来。第一,基金筹集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参合资金的到位。由于中央财政补助经常滞后或被地方财政滞留,导致很多县上半年空账运行,下半年基金沉淀。此外,地方财政虚假补助或补助不到位、参合农民未按时足额缴纳保费也增加了筹资环节的风险。第二,基金结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结余基金的安全。在试点推广初期,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在方案设计上限制补偿种类项目、提高起付线、压低封顶线、降低报销比例以及人为设置繁琐报销手续,造成基金结余较多。大量结存的新农合基金为资金的账外停留提供了空间,对基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隐患。第三,基金审核支付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两方面。从需求方农民看,一些合疗办允许复印件报销,参合农民出租合作医疗证、为他人带药,这些都增加了重复结报、套取货币资金的风险。从供给方看,村医编制门诊费用月报,虚报冒领,套取家庭或个人账户资金。由于审核不严、违规违纪、技术性差错,可能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损失。具体分析我国目前基金运行的现状,最大的风险是县级财政对合作医疗基金的挪用。从制度的长期运行看,最大的风险是基金收支增长不同步。
(三)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医疗道德风险
首先在新型农村医疗运行中,医疗的供给方政府向农民提供医疗服务是委托定点医疗机构这个第三方来进行的,这就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在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表现如下:一是多品种用药,超药品报销目录用药,违规使用有特殊限定的药品。二是为患者提供数量过多、价格过高的药品,为患者提供不必要的检查,擅自夸大医疗范围、延长医疗时间、增加医疗项目,甚至为患者提供有害的医疗技术服务。三是自行提价或不按规定及时调价,未经许可擅自收费并纳入新农合结算,分解收费,收费数量与病史资料的记录不符,巧立名目收费等。四是医院与患者或医院与监督机构合谋,骗取新农合补助资金。其次作为合作医疗需求者的农民参合后也存在道德风险。按照信息经济学理论,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医疗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即参合者缴纳了保险金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医疗消费水平,扩大医疗费用开支。根据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否故意制造,道德风险可分为欺诈性道德风险与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两类[1]。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多属于心理风险因素的非欺诈性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小病大养、无病拿药;伪造票据、无病骗保;借证就医、冒名就诊等。参合人在利益驱动下做出的短期利己行为,最终会引起新农合基金透支,导致新农合运行的低效益。
二
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中国社會科学院名誉院士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就风险的成因而言,风险更多的产生于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我认为这不无道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风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缺陷。
(一)国家设计的与农民实际需要的保障目标存在差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以保大病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保大病又保小病为实际医疗保障需求的目标相冲突。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将新制度目标设定为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形成了新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国家在农村推行规模巨大的农村医疗保障,充分体现了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国家意志,该制度的目标起点是高的。但是,根据国家的经济能力,新制度的落点却很低,局限于“大病医疗保险”上。政府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低投入高目标)”,实现“新制度创新替代传统合作医疗(低水平高覆盖率)”,而不是推行普遍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保大病又保小病。然而,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设定的医疗保险目标持理性选择的态度。农民期望新制度能给他们带来全面而直接的医疗保障,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同样,农民也是以“花最少的钱办最难办的事”解决看病难为目标的,但是与政府目标存在明显差异。在征求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资金投向的意愿时,90%以上的农民坚持将自己的缴费用于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政府的补贴用于大病。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调以保大病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导致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高,产生逆向选择。
(二)供给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选择受益对象有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群体已经发生分化,农村出现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央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选择受益对象是农民,即确定为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并且,中央财政转移拨款是按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进行预算的不包括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而部分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将所有农村居民定为保险对象,其中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农村居民;有的地区则将县城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人口(乡镇居民)也设定为新制度的参保对象。地方政府之所以进行制度受益对象调整,源自于实践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一则可以解决非农业人口医疗保障问题,二则可以增加参保人数,增加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份额,以利于基金安全(大数法则)。然而,地方性扩大新制度受益范围,并不能得到中央财政的配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益对象的范围,因而,在新制度对象选择方面,存在地方政府实践与中央宏观制度安排上的冲突。
(三)供给方政府的监管机制需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有的地方转诊手续规定过严,强调除急诊外,首诊必须在当地定点卫生院,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垄断,使农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农民在用药方面付出的代价十分惊人。另外,还存在管理人员贪污、挪用资金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三
以上风险会影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建立这一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是为消除或减少风险,化险为夷甚至转害为利,而制定的策略,计划,方案,组织制度等。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者政府、农民、医院三方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赖于三大主体间的联动保障机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质量与价格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医疗服务的供给机制;重塑参合农民的主体地位意识,设计合理的参与机制及相应的培训,提升参合农民的参与意愿与能力,构建医疗需求主体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界定、立法规范支持机制、制度安排、财政刚性投入机制等方面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起医疗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化险为夷。
(一)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
筹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起点。筹资机制首先要解决筹资量的问题。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2])的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开发其他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总体变化趋势也是上涨的,即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补偿水平不变,所需要的合作医疗基金也必须相应扩大。而要提高补偿水平,就更需要筹资水平相应提高。为此,建立富有弹性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稳定运行的根本性保证。可考虑,在筹资机制上,以农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筹资标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筹资机制的弹性。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水平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建立弹性的筹资机制更显必要。建议建立三项制度: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地方政府承担合作医疗管理经费的保证制度;政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保证制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以及贫困地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贫困市、县的财政压力,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中,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农民大额医疗费用负担为主、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在维护实施方案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计,适时调整和优化补助方案,使补助方案更趋合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补偿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下面几组矛盾的科学解决:保障农民大病与小病的矛盾(或者说门诊与住院的矛盾);保障面与享受水平之间的矛盾;保障需求与有限资金的矛盾。为此,一是要适当扩增用药范围,尽可能地让农民更多地享受补偿政策的好处。二是兼顾大病住院与门诊、体检相结合,完善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制度,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没有领取过住院补偿的农民也能受益。三是建立科学、严密合理的结算补偿机制,规范合作医疗的结算补偿过程,在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出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比例,让农民真正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
(三)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根据组织管理原则,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农合制度的管理体系可划分为领导协调、管理机构及经办机构三个层次,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角色。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能级原理,试点县区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新农合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对新农合制度的领导、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工作,定期向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合作医疗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在省、市、县成立有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有关政策决策、宣传发动、组织监督及管理指导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经办机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理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合管办在执行合作医疗协调小组与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基础上,具体负责宣传发动、政策业务指导、补偿公示及政策咨询等业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国合作医疗试点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独立管理、保险公司受托管理、财政专项账户管理及医保中心管理四种模式[3](P.21-22)。独立管理模式是指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县级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办公室)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受托管理模式是指社会保险组织商业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业务管理模式;专项账户管理模式沿用的是收支两条线程序,即将新农合基金收缴至财政在银行开设的专门账户,支出定期向财政提出申请,由财政专户予以批准,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医保中心管理模式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部分或全部负责新农合的业务管理模式。试点推广经验表明,合疗办独立管理模式虽然仍是目前的主导管理模式,但容易浪费医疗资源,造成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自成独立体系的局面。因此,在试点推广转向持续规范发展阶段,应鼓励西部地区逐步有序地向财政专项账户管理模式及保险公司受托管理模式迈进,促进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四)强化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机制能增强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信心,为制度的持续稳定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说到底即是要加强对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机构三方面的监督。从行政组织监督看,根据管理与监督分别设立的原则,单独成立新农合监督委员会,成员可由监察、审计、农业、农工委等部门和参合农民代表组成,对同级和下级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经办机构管理行为、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狀况、参合农民就医行为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评议,从而充分保障农民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从社会监督看,主要包括行业监督、群众团体监督及社会舆论监督。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成要由临床专家组成的新农合医疗技术专家组,制定所选病种诊断标准、治疗常规、入院标准、出院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建立新农合医疗资料审核制度。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一些非政府组织,比如新的农村合作组织,对制度供给方的政府以及医疗服务部门进行监督,增加农民的言语权和监督权。总之,通过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法制监督,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在合作医疗基金、合作医疗服务及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偏差,以保障参合者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医疗的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EB/OL].中国政府网,2011年2月17日.
[3]詹晓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2005,(7).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篇4
一、目的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警机制。
二、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
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违反工作纪律
(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有关患者的情况;
(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
(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
(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2、违反诊疗规范
(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
(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
(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午8 时整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良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医疗保障缺陷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
(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作。、诊疗记录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称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7)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严密地签订知情同意文书;
(8)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
(9)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10)各种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
(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2)诊疗科室、病案室保管不周,造成病历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
(二)二级预警项目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 3000元人民币。
(三)三级预警项目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超过3000元人民币;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
六、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医德医风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义务监督员提供;
(五)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患方反映、投诉、举报;
(七)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七、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 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室、党办室、纪检审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在 24小时内立案。
(二)处理程序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后48小时内通知被投诉单位并限期整改,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最迟在 48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检讨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10日内作出处理。、经依法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处罚
1、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度。
2、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篇5
一、目的为了及时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测,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警机制。
二、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
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各安全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
(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冲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的透露或患者有关的情况;
(4)不负责任的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
满;
(5)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
2、违反诊疗规范
(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三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
面会诊”、“电话会诊”;
(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遗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延迟、漏报;
(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24小时内未随访;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 篇6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风险预警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风险预警原则 :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
三、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风险预警信息: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制度及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
(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午8 时整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良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3、医疗保障缺陷 :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作。
4、医疗文书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称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
(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
(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
(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
5、医疗不良事件:
(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
(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
(10)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11)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
(13)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4)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
(15)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16)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
(17)其它不良事件。
(二)二级风险预警信息: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三)三级风险预警信息 :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
(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五、风险预警管理:
(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的管理工作。
(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
六、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室、党办室、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
(二)处置程序: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
(三)处罚 :
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
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附:各相关医疗风险与处置管理组织。
成安县中医院
附件:
各相关医疗风险管理组织:
(一)、相关职能部门
1、医务科: 科
长:刘炳健
成员
刘
鹏
李飞飞
赵志恒
2、质控办: 主
任
刘艳平组
员:刘炳建
张书霞
3、医院感染管理: 科
长:李成河
4、护理部: 主
任:张书霞 副主任:王丹红
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检查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协调、组织医疗缺陷、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1、外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李玉平副组长:张
云
组
员:程海玲
赵利涛
2、妇产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王韶玲 副组长:靳
东 组
员:王艳花
刘金芳 主要职责:
负责本科医疗风险管理,负责处理医险缺陷、事故。调查记录缺陷情况,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三)、其他临床质控小组
1、内科(心血管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冯志芳 副组长:王丹红 组
员:纪文勇
赵相平
2、脑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杨保芳 副组长:杨美芳 组
员:刘建林
乔建新
3、急诊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郝连伟 副组长:苗丽霞 组
员:陈双印
任建光
3、麻醉科(手术室)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刘静波 副组长:李丽敏 组
员:李占峰
赵炳南
主要职责: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 篇7
国外有关医疗风险防范的研究起步较早, 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基于完善医疗差错报告系统的防范措施, 力求通过收集、发布相关信息, 使所有医疗不良事件的经验教训在卫生服务体系中传播, 以达到防范风险, 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保证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1,2,3,4,5,6,7]。
我国目前有关医疗风险防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 没有全国性的、完善的医疗质量监控网络, 因而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都无法得到全国医疗风险防范的总体相关数据, 难以全面、动态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的变化趋势, 同时,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风险监测体系, 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准确地对各地区、各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给卫生行业的管理造成被动局面。
1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1.1 医疗风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1 医疗风险的特点
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它除具有风险的客观性、永恒性、危害性和不定性等一般特征外, 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 还具有如下特点。
⑴风险水平高。首先, 由于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 不同的人患同一种疾病, 可能因各自遗传基因等不同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具有高度的差异性, 同时, 疾病随机体抗病能力的提高, 会改变其原有特性而出现新的变化;其次, 医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的科学, 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 为患者提供的技术、方法也不是惟一的, 诊治手段尚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第三, 医务工作者本身也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⑵医疗风险的后果严重。医疗风险一旦发生, 有可能导致患者器官功能损害, 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同时也会增加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经济和思想负担, 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声誉, 不利于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学的发展。
⑶医疗风险存在于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医疗风险存在于医院各部门、各层次、各种诊疗活动中, 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缺失都会产生医疗风险。
1.1.2 医疗风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2.1医疗风险的分布。 (1) 有关统计[8]显示, 一些医疗事故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占60%以上, 其次是二级医院占30%。说明医疗风险发生的频率与医院的工作量、开展诊疗科目的范围、患者的来源、疾病风险、病情的疑难复杂程度等因素相关。 (2) 大多数的医疗纠纷争议案件以手术科室为主[8,9,10,11,12,13]。如骨科、普通外科、产科、心胸外科等, 这些科室医疗风险较高, 手术治疗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功能情况, 表现最直观;其次, 患者同时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第三, 手术科室的医生往往更重视治疗过程, 而对患方的知情权重视不够, 医患沟通不足, 这是产生医疗风险的重要原因。 (3) 从医疗风险所涉及的人员分布情况来看, 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 是构成医疗风险发生的主要人群, 其次是护理人员。此外, 有关调查显示, 易发生医疗风险的主要为主治医师, 约占调查总数的48.08%, 其次为住院医师, 占总数的36.54%, 副主任医师仅占15.38%[14]。
1.1.2.2 (2) 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医疗风险影响因素是指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引起或促使伤残事件发生或扩大损失幅度的原因和条件。它是医疗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防范医疗风险, 并将它所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就必须研究和认识引发医疗风险的原因和各种影响因素, 以便找到相应的对策。
从目前的认识与研究看, 医疗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管理以及技术3个方面的因素。
⑴社会因素。第一, 医疗资源分别不均匀。我国社会存在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有关调查表明, 农村卫生组织由于技术水平、医疗条件等多方面原因, 医疗事故争议和被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比例很高。这表明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要承担更多的医疗风险。第二, 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没有得到社会认可, 患者及家属对医疗风险的认识更是相当有限。目前人们对医学的诊断、治疗功效, 以及给患者带来的利益均深信不疑, 但对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第三, 有关调查发现, 社会舆论的导向是社会因素中引起医疗风险的最主要原因[14]。在一份住院患者的调查问卷中, 针对“如果发生了医疗纠纷, 您会采取哪种方法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有40.93%的住院患者选择“诉诸新闻媒体曝光, 再向医院索赔”;有27.54%的住院患者选择“私了, 和医院协商解决”;有10.85%的住院患者选择“做医疗事故鉴定, 法院判决”;有10.69%的住院患者选择“做医疗事故鉴定, 协商解决”;有9.96%的住院患者选择“暂且忍耐, 因仍需在此治疗”。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说明, 新闻媒体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已大大超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确实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深思。
⑵管理因素。第一, 国内医院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在管理环节上未形成相应的反风险计划和措施, 导致风险来临时, 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危机;第二, 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偏短且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培养标准和认证制度, 也缺少比较系统的毕业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生培养准入制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15,16]。此外, 在医学院校现行的教育模式中, 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职业人格的重塑, 并且未将医疗风险和相关法律政策作为专业知识纳入教程, 使其在从事医疗工作后缺乏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 成为导致医疗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17]。第三, 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应用, 一方面提高了医学挽救生命、恢复健康的能力, 另一方面, 在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 也提高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水平;第四, 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素。据中国误诊文献数据库显示, 我国目前总误诊率为27.8%。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多与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责任心有关, 如医生的经验不足占25.0%, 医生问诊及体格检查不仔细占17.3%, 医生未进行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0%, 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占14.7%[18]。医务人员因责任心差、玩忽职守而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或因服务态度不好而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例也屡见报端, 这些都增加了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⑶技术因素。第一, 医学科学所具有的局限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待提高医疗诊治水平的同时, 也为医疗行为增加了风险。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已成为医疗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第二, 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在临床上, 经常会看到, 相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症状, 而不同的疾病却会有相同的症状;疾病的发展转归也一样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就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难度, 大量的误诊、误治由此引起。在医学水平、诊断水平、医疗设备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临床误诊率不仅存在, 而且必然保持着一定的百分比[18]。
1.2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确立
1.2.1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原则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 就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并将引起风险的复杂因素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 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因素间的本质联系, 在众多的影响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相关联系、能敏感地反映医疗风险状态和风险程度的具体指标。
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过程中, 风险预警指标是进行风险预警管理的基础, 风险警源识别和警度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基本上将会最终决定医疗服务活动的成功与否。而对于相应医疗服务活动的风险预警, 在使用一定的风险预警方法和模型中, 都必须建立一定的风险预警指标。只有在一整套合理地反映医疗风险的预警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一定的模型, 才能得出相应的风险预警结果。
基于前文对影响医疗风险的因素分析, 并根据医疗服务活动的具体特点, 为保证风险辨识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医疗风险水平状况,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科学性。科学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 是指导人们行动的路标。建立医疗风险评价模型, 也必须能反映客观实际, 即反映出给医疗服务活动的安全运营带来威胁的主要因素。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 获取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 评价结果才会有意义。
⑵系统性。风险指标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要利用系统的方法全面地考察和反映医疗风险的级别。
⑶重要性。影响医疗风险等级的因素很多, 但是一定要根据“二八原则”即20%的影响决定80%的效果, 要抓住20%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⑷相关性。所选择的风险指标应该适用于同一类型的、同一级别的所有医院的医疗风险评价, 并且能够体现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
⑸可操作性。风险指标的设计要方便数据资料的收集, 能够从医院的相关部门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以反映事物的可比性。
1.2.2 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及设定
医疗风险是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疾病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医院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有限性等因素, 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而造成的。
确定医疗风险预警指标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确定性严重, 有些因素很难定量描述, 如外部环境的影响、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的差异性等, 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本文中所确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是根据上面所述的确定原则, 结合我国医疗服务活动的具体实际状况, 应用风险辨识中的德尔菲法 (即专家综合意见法) 对若干专家进行咨询,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等提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剔除那些影响微弱、作用不大的因素, 然后研究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汇总调查意见, 再对专家意见归纳整理, 得出综合意见, 再次征求专家意见, 经过多次反复形成的一致或接近一致的群体专家意见。
首先,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期刊及论文) 、维普资讯网、卫生部网站及其他区Internet网络, 广泛查阅和收集关于医疗纠纷情况分析、医疗事故鉴定案例分析、医疗风险管理实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将相关文献已论证的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进行归纳, 吸收了与本文有关的相关思想, 形成初步的辨识医疗服务活动潜在风险因素的整体研究思路。
其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深度考察和调研。访谈对象是医院医疗安全管理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员, 了解医疗服务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医疗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实地调研, 主要达到以下2个目的:一是验证初步设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研究思路, 就初始设定征询被访谈者的意见, 以检验研究思路是否与现实相符合;二是征询被访谈者对本研究重要性的意见, 以充实完善调查问卷。通过深度调研, 逐步形成初始调查问卷。
第三, 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以访谈及问卷的形式征询医疗行业专家和研究学者对本文所初步设定的医疗活动潜在风险因素的意见, 并根据专家的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本文从医院管理、医疗、医院资源、医院外部等4个方面对医疗服务活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 并最终提出了医疗服务活动中存在的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见表1。
1.3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在指标初步设定之后, 本论文采用了专家意见征询法问卷调查, 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与部分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
1.3.1 专家遴选
专家遴选将直接影响到咨询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是研究信度、效度的衡量指标之一。对于专家的选择, 既要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 (学历、职称、专业) , 又要兼顾本研究的基本情况。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经验选择的方式, 按照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的原则, 遴选出各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其从事的工作部门来看所选择的专家包括医院管理、医疗安全管理、临床医疗、临床护理以及医技、后勤管理等医院运营各个部门人员, 其中55.56%的专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从事专业工作年限均在10年以上, 具有较强的管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代表性。有关专家构成见表2。
1.3.2 专家可靠性分析
(1) 专家的积极性。专家的积极性系数, 一般以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表示, 及参与咨询并有效反馈的专家人数占全部咨询专家人数之比。本项调查问卷内容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份, 回收率90%。艾尔巴比指出, 对于德尔菲法咨询的调查表回收, 一般认为50%的回表率是用来分析和报告的起码比例, 60%的回收率是好的, 70%就非常好了。本次调查表的回收率为90%, 因此可以认为回收率已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专家认真填写了各项表格, 部分专家还对问卷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显示专家积极性较高。 (2) 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说明了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对咨询的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影响。熟悉程度主要通过自我评价。熟悉程度越大, 专家意见越有价值, 结果越可信。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专家对调查内容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价。经统计分析, 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 专家对调查内容非常熟悉的有27人, 占75%, 比较熟悉的有5人, 占13.89%;一般熟悉的有4人, 占11.11%;不熟悉的人没有。
1.3.3 调查结果的处理
调查问卷中请专家对指标的设置、命名提出修改意见, 如同一指标专家认同率小于95%, 则根据专家意见, 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 对该指标进行修改。根据前一轮咨询结果意见分歧程度, 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另一轮咨询。
本轮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份, 回收率90%专家咨询结果如下:一级指标调研结果显示, 4个一级指标的设置及命名100%赞同, 没有提出异议;二级指标调研结果及修正情况显示, 16个二级指标设置及命名100%赞同;三级指标调研结果及修正情况结果显示, 47个三级指标的设置及命名中, 有19名专家不赞同B4b项“医护人员紧张性失误所产生的风险”的设定, 建议删除;有21名专家不赞同B5b项“患者违规使用药品、器械产生的风险”的设定, 建议删除。
最终确定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以45个三级指标的医疗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见表3) 。
2 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评估
任何风险最终都需要用数字或精确的文字描述来表述, 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正确认识。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评估即医疗风险的度量, 它是将医疗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以后, 依据医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予以数据化的统计过程。
2.1 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方法及步骤
风险的矩阵量化一般是通过风险的2个维度, 即发生频率与一旦发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分析的。
2.1.1 发生概率的量化
概率是指不确定事件的确定性程度。即衡量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尺度, 它是用来表示随机发生可能性大小的1个量。人们把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1;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0;而一般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介于0与1之间。用公式表示:
0≤P (A) ≤1
式中:A表示某种随机事件;P表示事件的概率逐渐趋于某个常数;P (A) 表示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1表示必然事件的概率;0表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
在一般条件下, 概率大, 表示某种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就大;反之, 概率小, 则表示某种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就小。
概率值永远是正数。如果将同类事件的所有不同结果的概率都相加, 则概率之和必为1。即:
以概率为尺度, 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随机现象变动的关系和规律性的科学则称为概率论。
关于医疗风险发生概率的量化见表4, 其产生后果严重性的量化见表5。
2.1.2 风险量化矩阵
图1是5×5矩阵的组成和步骤说明。矩阵1代表风险发生频率低, 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也低;矩阵25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都非常高;矩阵6、11、16、21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低, 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依次递增;矩阵2、3、4、5代表风险产生后果不严重, 但发生频率依次递增;医院应该尽量避免并适当地将管理重心放置于位于红色矩阵25内的风险, 经常关注位于矩阵1和矩阵25之外的黄色矩阵的风险, 而不必过多将重心用于防范绿色矩阵1内的风险, 以利于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见图1。
2.2 医疗风险的矩阵量化研究架构
根据之前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的45种医疗风险以及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方法, 笔者继续拟定第2次专家咨询问卷。第2次问卷的内容中分为人员基本信息和问卷问题2大部分。其中, 人员基本信息与第1次问卷相同。
问卷问题主要针对已设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45个指标, 对其发生医疗风险的可能性以及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进行问答。
第2次问卷的发放范围从医疗机构数量以及被调查人员数量上均较第1次问卷调查更为宽泛, 涉及6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中专科医院5家, 大型综合医院1家。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183份, 回收率61.0%。
2.2.1 专家咨询结果
⑴183位被调查者针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进行了填报。调查结果显示, 除B5b项“患者心理紧张产生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均值为0.39外, 其他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均值在0.44以上, 显示预警指标体系中所设定的各风险因素在实际医疗服务活动中的实用性得到专家认可。
其中A1a项“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产生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均值最高, 为0.67, 其次是A2a“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产生的风险”、A2b“各项操作流程不够标准规范产生的风险”和A2c“制度及流程的执行没有严格可行的权责对应制度产生的风险”三项, 发生概率分别为0.65、0.64和0.64。由此反映出专家对于医院风险管理现状的不满意, 这也说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必须从医院的决策和制度建设和执行入手。
⑵183位被调查者针对各项风险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填报。
医疗风险所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分为五档, 后果不严重得1分, 后果不太严重得3分, 后果严重得5分, 后果较严重得7分, 后果很严重得9分。统计结果显示, 所有指标因素产生的后果严重性得分均值大于4, 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前述所确定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合理性。
统计结果中, 以A1a“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产生的风险”所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 为7.13, 介于较严重0.7和很严重0.9之间;其次是B1a“诊断失误延误产生的风险”和B4a“违规操作产生的风险”, 分别为7.13和7.05, 其发生后果严重性超过了“较严重”一档, 而后两者的发生概率分别为0.6和0.57, 超过了概率发生的中等水平, 说明该3项风险因素应列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重点防控项目。
此外, B3c项“因麻醉伤害产生的风险”发生概率虽然为0.5, 但后果严重性为6.25分, 所以必须在医疗风险的防控中加以重视;而D3b项“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结果的期望值过高产生的风险”发生率较高, 为0.61, 且后果为5.86分, 显示医方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重要性, 该项风险也是医院风险防控所不容忽视的内容。
2.2.2 由此形成的医疗风险指标量化矩阵如图2所示。
3 总结
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防范分析 篇8
【关键词】 民航企业 财务风险 预警防范
引言
伴随全球经济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市场的快速发展,民航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
1. 民航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1.1汇率风险
目前存在的汇率风险有三个方面:(1)引进飞机时大量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使得外幣负债负担加重;经营多种国际航线,虽然赚取了大量的外币收入,不过一旦外币汇率发生波动,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公司财务,风险较大。(2)外汇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完整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多数民航公司管理时沿用传统经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导致汇兑出现巨额损失,无法正常准确的作出汇率风险的预测。(3)对汇率风险的认识不够,态度上不够重视。
1.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有两方面:(1)客观方面,航空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严重制约着资金的流动,很可能带来企业正常运作的风险。(2)航空公司拥有固定资产价值较大,转换成现金十分不便,一旦运转过程中出现失误,可能导致财务陷入危机,造成正常运转的风险。
1.3结算风险
民航企业的结算复杂,细节繁琐,发生结算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极易引发企业的内在财务风险。引发财务结算风险的原因有:(1)民航企业的销售与收入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性,无法保持步调一致。(2)由于民航企业需相互之间进行销售与签转票证的代理工作,国内外的情况都有,复杂性较大,容易引发结算风险。
1.4投资、筹资分风险
由于民航过于密集的资本,因此在投资方面需要耗费的特别大,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变量增多,我国无法十分精确的保障航空公司的决策信息,这样就造成了投资方面出现风险。
在资本结构决策时,无法对债务和权益的资本比例合理安排,企业过分追求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在某时段内需要承担巨大的利息支出,产生财务危机。不能为了缓解暂时的资金紧张状况,随意扩大企业的负债数额,增加筹资风险。
2.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各国间的政治、文化交往都关系着航空公司的生存发展。
2.2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极大的增强了航空公司的风险。激烈竞争的民航市场将会带给我国民航企业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
2.3民航公司位于航空业产业链的后端,上游企业深刻的影响了航空业的生产经营,一旦上游企业略微提高相应产品的价格,航空企业的成本及支付能力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2.4航空业资本密集的特点造成了其大规模的举债,民航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经营的现象,都具有高负债的特点。
3. 财务风险预警
1.1潜伏期预警
通过综合分析、评判公司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的控制(如组织管理状况、财务运行状况)情况可以得出预警结论。潜伏期的风险表现:外部环境变化、内部控制失控。
1.2发作期预警
潜伏期财务风险得不到控制解决,会发展进入发作期。发作期风险因素来源有: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财务数据上的问题和再融资产生困难等)、业务状况及或有事项。
3.3恶化期预警
发作期的财务风险因素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解决,会向财务风险的恶化期转化。
3.4财务风险短期预警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可实现现金流动财务风险的预警。航空公司要汇总企业的各个具体目标,与未来的现金收支、投资及融资情况相结合,对未来现金收支情况进行预测,时间段采用周、月、季、半年等,建立滚动式的预算,方便发现缺口,提前或及时实施预防、应对措施。
3.5财务风险长期预警
支付危机是航空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航空公司经营不完善,财务状况最终会恶化,长期亏损会引起现金流通困难。长期的财务风险有以下四方面:(1)获利能力。航空公司生存发展的前提以及最终目标都是效益最大化,投入产出的比值是衡量活获利能力的标准。(2)偿债能力。航空公司的偿债能力弱,很可能出现支付危机。(3)营运能力。这一能力充分反映了航空公司在资产与资源方面的配置组合能力,其能力的高低对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有直接影响。(4)发展潜力。它是航空公司未来的发展能力,航空企业可以对历年的指标纵向进行比较,判断出公司未来的动态发展趋势。
4. 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4.1考虑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在债务方面的比例,使一部分利率因变化产生借款不利影响会被其他的借款有利影响抵消。
4.2处理汇率风险可运用以下六种方法:(1)将结算货币的币种分散,构建外汇的组合模式;(2)对贸易的条件进行调整,把风险转嫁。在进行外币交易的时候,坚持收汇硬币、付汇软币原则;(3)汇率发生变动时期,依据情况提前付款或滞后付款;(4)保证外币资产和负债的匹配;(5)合理进行海外营业部与公司总部往来款项时间、空间上的调度,尽量避开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6)积极利用金融的衍生工具。
4.3对飞机的航油需求进行有效、科学的预测;充分利用石油的期货管理,通过自主操作避免航油价格风险;积极运用期权及采用签订远期合同来实现航油价格的风险管理;目的地的油价如果相对便宜,可以采用在目的地机场加油的方式降低航油成本,适用于有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
4.4通过对公司的内部环境、战略目标及投资规律进行分析,制定出现金流流向的战略决策;依据公司的战略决策进行预算的管理,保证日常的预算管理有条不紊,生生不息;根据公司所处的阶段,不同的发展期制定出不同的现金流流量控制策略,并实现现金流流速的管理。
4.5负债风险的处理:(1)做好财务预算工作;(2)进行合理的资本结构安排;(3)采用多种渠道、方式的筹资手段;(4)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筹资机构。
4.6公司内部实行业务管理的交叉检查及交叉控制,防止个人舞弊行为引发公司财产损失及财务风险。
总结
财务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危机,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化解,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重大意义,是民航企业实施有效、规范管理,避免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宁安.民航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1,31(4):58-61.
[2] 张辉.民航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6(9):24-25.
[3] 赵红健.民航运输企业财务安全的预警与风险防范[J]. 电大理工. 2009(3):15-16.
[4] 王卫华.我国航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市: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
【医疗风险预警防范制度】推荐阅读:
医疗风险预警制度07-14
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09-13
医疗风险防范工作总结11-23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11-22
医疗风险防范的认识及应对措施08-18
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专项整治工作总结09-10
医院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12-17
村级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实施细则06-21
护理风险预警制度05-11
风险管理医疗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