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及风险

2024-12-08

医疗安全及风险(通用8篇)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1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及医疗风险管理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抢救病人的病历应及时完成,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小时内据实补记。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4小时

E.24小时

2、腕带登记的信息内容至少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姓名、性别、年龄;B、床号、住院号;C、身份证号; D、本人电话、亲属电话号码;E、临床诊断、过敏史。

3、急诊科腕带采用红、黄、绿、黑四种色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意义分别为:()

A、黑色代表死亡;B、红色代表轻伤;C、绿色代表轻伤;D、红色代表重伤; E、黄色代表中度。

4、危急值处理原则,正确的是()

A、发现危急值,立即电话告知主管医师即可;

B、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再次复查确认,电话告知医生即可;

C、发现危急值,检查仪器无误后再次复查确认;进行登记,报告医生和/或科室护士,接到报告科室护士及医师应双签字;

D、危急值报告登记,原则是体现危急值在工作人员之间,到达检验、科室护理部门或/和主管医师的具体值及时间,并签字确保能够溯源;

E、通知患方患者病情危重,让他们赶快找主管医师。

5、关于《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描述正确的是()

A、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重点是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的手术; B、“三步安全核查法”是指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三步核查; C、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是单独的一张表格; D、手术安全核查由科主任主持;

E、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向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报告。

6、下列疾病进行手术,需要强调标识的有哪些()

A、硬膜外血肿;B、白内障;C、阑尾炎;D、疝;E、输尿管结石

7、病区常见高危药品包括

()

A、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B、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C、放射性药品; D、类易制毒化学品等;E、毒性药品。

8、医院抢救车内物品采用定位放置制度,简易呼吸球囊处于()

A、左上层;B、右上层;C、右中层;D、左下层;E右下层。

9、压疮的好发部位包括()

A、仰卧:枕骨隆突、肘、骶尾部、足跟;B侧卧:坐骨结节、耳、髋部、膝内外侧、踝内外侧;C、轮椅:手(外伤或推轮椅时磨擦)、坐骨结节、脚后跟;

D、俯卧位:前额、下颌、肩、髂嵴、膝部;E俯卧位:乳房、男性生殖器部位、足背、足趾。

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主要内容是()

A、向患方提供健康教育知识;B、提供可选择的诊疗方案;C、签署知情同意书;D、住院患者医患沟通至少三次,分别是:入院时沟通、住院期间沟通、出院前沟通;E、所有不良事件都告知患方,以求得谅解。

二、填空题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时

至少同时使用 ________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病房号作为识别依据。

2、只有对 ___________的特殊情况下

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 ___________在执行时实施 ___________。

3、手卫生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

4、“危急值”项目至少包括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防压疮的发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2

在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院主体内部信息安全、医疗隐私安全以及一系列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问题都没有引起医疗机构单位的足够重视。如何保证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已成为众多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同时,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加快,信息安全与信息风险等问题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医疗的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模型也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Lo和Apler(2000)从宏观政策方面提出了关于电子医疗信息的商业挖掘和安全防护的管理策略;Agrawal(2003)提出了客户电子医疗信息流动的安全性管理模型,提出了保护包括所有权和隐私权在内的个人电子医疗信息的安全管理策略模型;Collmann和Cooper(2007)提出了复杂电子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系统;Walker(2008)提出了一系列包括安全预警在内的协调步骤来促进安全EHR(电子健康记录)的设计、实现和持续改进的实践和理论,将安全管理嵌入了EHRs的规约和设计中;Anderson(2008)重新定义了隐私性和机密性,并针对两者提出了安全管理策略与模型;Xiao(2008)基于软件工程学提出了一种具有多层次安全性要的的安全管理模型与方法;孙强(2004)提出了基于HTP(人员与管理、技术与产品、流程与体系)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模型与策略;黄兰英、赵长军和李德顺(2006)提出了基于PKI的安全医疗信息体系,并对PKI体系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姚晔弘和张建国(2008)提出了一个采用代理+服务器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体系,并对其中的用户认证、审计跟踪和界定认证等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目前,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较为丰富,但在医疗信息管理方面应用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在数字化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对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被动防御思想下对医疗信息系统模块化的静态管理策略与机制,将主动防御和纵深防御的安全管理思想引入的文献较少。本文结合当前医疗信息安全系统的实际,提出了基于纵深防御思想的新型医疗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和构建思路,对其中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类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医疗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对医疗信息安全系统的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了纵深防御下的新型医疗信息安全系统风险管理的侧重建议和优化策略,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医疗信息安全系统风险管理模型与机制提供意见参考。

2 医疗信息系统纵深防御安全模型

医疗信息网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必须具有对数据或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获取五个基本功能。要保障医疗信息系统安全就是要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增强对信息本身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监测控制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事故恢复能力等四项能力,进而建立和强化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当前医疗信息系统,大多采用基于静态防护思想的传统网络安全模型来构建自己的安全防御体系。在这些网络安全模型中尤以P-PDR主流模型为代表。该安全模型包括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Response(响应)、Encryption(加密)五部分,模型以安全策略为中心,防护、检测、响应、加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网络最大限度的安全。

该模型阐述了这样一个结论:安全的目标实际上及时尽可能的增大保护时间,尽量减少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该模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理论中的安全防御,是基于静态安全技术建立的被动防御模型,没有依据统一的安全防御策略对网络系统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全面的防御,对不同层次安全问题的防御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可控性,对威胁和攻击只能进行被动防御,消极反应,事后修补完善。而且,它忽略了内在的变化因素,如人员的流动,人员的素质差异和政策贯彻的不稳定型。该模型所描述的动态安全体系模型中,其唯一的动态因素建立在检测(Detection)上,而解决手段只有防护,因此很难防止有组织的分布式协同攻击和更大威胁更大范围的攻击,不能适应当今医疗信息领域复杂多变的网络技术环境,应对不了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漏洞和日新月异的网络攻击技术和手段。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与改进,提出了基于纵深防御思想的医疗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模型。其中,该模型由预警、防护、监测、恢复、响应和管理六个模块。

(1)安全预警模块(Warning),是根据基于过程的推理、防火墙以及IDS等技术进行风险情报收集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医疗信息网络攻击给出预先警告。其主要包括了基于过程推理的预警系统、代理型防火墙预警系统、IDS与FW联动预警系统三个子系统。

(2)安全防护模块(Protection),是根据预警情报采取手段与措施保护医疗信息的隐私性和机密性信息。其主要包括了信息系统的安全路由器、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网关病毒防护墙、加密、加密网关、增强安全服务器等子模块。

(3)安全检测模块(Detection),是对本地系统中存在的非法信息流及安全风险、系统漏洞进行检测,进而有效阻止来自系统外部的网络攻击。其主要包括了CA授权认证、入侵检测、C/S病毒检测等技术子模块。

(4)安全恢复模块(Recovery),是利用已备份信息受到安全威胁或网络攻击的系统进行及时恢复或修护。其主要包括了网页保护恢复、文件备份系统、数据库备份恢复系统。

(5)安全管理模块(Manage),是整个安全管理模型的资源平台,其主要包括了网络管理中心、入侵检测控制台、安全评估中心、病毒集中管理中心、CA管理主机;另外,管理还要考虑人员、策略、技术的因素影响。

(6)安全响应模块(Response):是网络的第三道防线,通过对各阶段防御提供响应措施,当攻击发生时维持网络稳定。

在该模型中,一个完备的安全体系是在严格的安全管理控制下,人员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依靠技术进行操作。它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安全体系系统,强调了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使用,并强调安全问题的解决要从“事前”(攻击发生前)的入侵预警与安全防护、“事中”(攻击发生中)的动态检测与实时响应、“事后”(攻击发生后的灾难恢复)三方面加以考虑。强调了在加强安全防护的同时,还要形成对攻击威胁的快速反应;也强调了在提高网络系统抗击能力的同时,更突出了系统被攻陷后的恢复能力;还强调了闭环控制下反馈机制的形成,更注重了系统防御能力的动态提升。六大模块技术手段轮式往复,构成了一个具有闭环控制机制的纵深防御模型。

从技术层面考虑,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应有风险分析、安全防护、入侵检测、应急响应、备份恢复、安全管理控台和协同通信平台七大功能模块组成,各安全部件在安全管理控制台的集中管理下,通过协同通信平台进行互通和互操作。该安全体系组成图如下:

3 医疗信息系统纵深防御安全模型的物理实现架构

本模型旨在完成系统主机所在网络内的所有主机的安全防护,通过采集流经网络内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其安全防御流程如图所示。

(1)防火墙

在本网络中部署了防火墙之后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安全和减少子网中主机的风险。入侵者必须首先穿越防火墙的安全防线,才能接触目标系统。设立安全服务区(SSN)定义访问控制规则,对外部网络和内部业务系统实行严格的逻辑隔离;流入流出的所有网络通信均要经过此防火墙。防火墙对流经它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这样能够过滤掉一些攻击,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防火墙还可以关闭不使用的端口。而且它还能禁止特定端口的流出通信,封锁特洛伊木马。最后,它可以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从而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

当然防火墙并非是万能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不能防范恶意的知情者。防火墙可以禁止系统用户经过网络连接发送专有的信息,但如果入侵者已经在防火墙内部,防火墙是无能为力的。内部用户偷窃数据,破坏硬件和软件,并且巧妙地修改程序而不接近防火墙。对于来自知情者的威胁只能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如主机安全和用户教育等。(2)不能防范不通过它的连接。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防止通过它进行传输信息,然而不能防止不通过它而传输的信息。例如,如果站点允许对防火墙后面的内部系统进行拨号访问,那么防火墙绝对没有办法阻止入侵者进行拨号入侵。(3)不能防备全部的威胁。防火墙被用来防备已知的威胁,如果是一个很好的防火墙设计方案,可以防备新的威胁,但没有一个防火墙能自动防御所有的新的威胁。(4)防火墙不能防范病毒。防火墙不能消除网络上的PC机的病毒。对于防火墙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风险评估解决办法和入侵检测解决办法来解决。

(2)防病毒管理

我们使用防病毒网关,该网络设备,用以保护网络内(一般是局域网)进出数据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病毒杀除、关键字过滤(如色情、反动)、垃圾邮件阻止的功能,同时部分设备也具有一定防火墙(划分Vlan)的功能。

对于医疗系统网络,一个安全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阻止病毒通过电子邮件与附件入侵。当今的威胁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病毒,经常伴有恶意程序、黑客攻击以及垃圾邮件等多种威胁。网关作为企业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就象是一扇大门,一旦大门敞开,企业的整个网络信息就会暴露无遗。从安全角度来看,对网关的防护得当,就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反之,病毒和恶意代码就会从网关进入企业内部网,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基于网关的重要性,企业纷纷开始部署防病毒网关,主要的功能就是阻挡病毒进入网络。

这种网关防病毒产品能够检测进出网络内部的数据,对HTTP、FTP、SMTP、IMAP四种协议的数据进行病毒扫描,一旦发现病毒就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隔离或查杀,在防护病毒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防病毒网关也通常被称作UTM(统一威胁管理),我们采用的反病毒网关为McAfee公司的Web Gateway(也称MWG)和趋势科技的IWSA,这两种产品均采用经过优化的linux内核。其中McAfee Web Gateway还支持https等加密流量的恶意代码检测,并支持URL过滤、应用控制、以及对互联网的使用行为进行统计等功能,性能和功能居于业界领导地位。

(3)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以完成一些防火墙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它分散在整个网络中的各个关键部位,实时监控外网和内网的各种业务通信,捕获安全违规活动,根据服务器会话数据流寻找网络攻击模式;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入侵行为时,他会采取一些处理措施,例如切断网络的连接、记录入侵事件和发出警报等。

(4)安全评估

对整个网络系统所有模块进行扫描、分析和评估,发现并报告网络系统的安全弱点。安全评估软件在网络内部署中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评估软件的部署方式较为相近,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而基于主机的安全评估需要在客户的主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1)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评估。可以考虑使用Internet Scanner针对TCP/IP网络设备提供网络安全风险的侦测与分析。透过传送一连串的TCP/IP封包、密码猜测、以及破解程序的执行等,仿真骇客入侵的手法,来进行网络安全弱点的侦测与评估,以辨识网络通讯服务、操作系统、router、E-mail、Web Server、FireWall等,是否有遭外界入侵的风险。(2)基于主机的安全评估。针对主机的安全评估与上述两种安全评估方式不同,它在网络内部署时是采用Client/Server结构,需要在客户要扫描的主机上安装代理(Agent)程序,在控制中心的网络监控中心安装控制台(Console)。由控制台(Console)来控制代理(Agent)的扫描活动。这个模块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配置和安全策略方面的评估。要解决主机和网络管理、配置、策略、审计、安全加固不当对安全的影响。其次是未知漏洞的发现技术。主机和网络中还有很多未知的漏洞没有发现,对这些漏洞人们不易在评估阶段及早发现,也不易防范。第三大规模网络的预警和态势评估。我们说防火墙和主机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黑客攻击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5)网页保护恢复

网页保护系统的基本任务是监视并在预定的时间间隔对Web服务器页面进行校验,页面文件被篡改后,能够及时发现、产生报警、通知管理员自动恢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添加更加完善的功能,如产生日志信息、文件自动上传、远程管理等;对各级医疗办公网络重要的Web服务器配置Web防问控制系统进行防问权限设置,由安全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客户端根据管理中心的授权获取相应的服务,有效地防止假冒进入网络。

4 基于纵深防御的医疗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1)评价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的评价方法与模型相较多,最早关注信息系统安全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1998年5月提出并起草了信息安全技术框架(IATF,information assurance technical framework),又分别于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与完成,并最终将信息安全保障划分为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部分,即所谓的PDRR安全模型。随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就此技术框架为研究基础进行了研究。Changduk Jung(1999)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信息风险评估方法;Daniel Bilar(2003)提出了通过系统优化和设置管理权限控制安全风险的方法;Ashish Gehani(2003)提出一种基于主机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模型;Shawn A.Butler(2003)提出一种协助信息安全管理人进行安全措施选择权重分析的多属性决策方法;钱钢(2002)提出一种基于SSE-CMM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将信息系统的某个特定风险事件的风险用一个属于[0,1]区间的数值表示;朱而刚和张素英(2004)提出一个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任帅和慕德俊(2006)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共同引入信息安全评估模型,得出了评价因素的权重;高阳和罗军舟(2009)运用灰色关联决策算法评估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参数不确定性。

本文结合医疗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实际,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墩医疗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分析与测量。层次分析法是Sat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目前,该方法普遍应用于经济与计划、能源政策与资源分配、项目评价等领域。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速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前文中构建的医疗信息网络纵深防御安全管理模型与机制的构成,论文将安全管理机制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信息层以及管理层五个层面,以此来评价基于纵深防御的医疗信息网络安全与风险。

(1)物理层安全评价指标

物理安全是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设备以及工作场所内外的环境状况必须达到相对应的要求。物理层安全包括信息环境安全、技术设备安全和信息载体安全三个方面。

(2)网络层安全评价指标

网络作为一种建立在开放性技术协议基础上的信息流通渠道,它的防御能力和抗攻击能力比较弱。为了确保医疗信息安全,本文从计算机防病毒、防黑客措施,访问控制措施,安全审计与监控设备三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

(3)系统层安全评价指标

系统安全是指计算机整个运行体系的安全。为了保正系统的稳定性、确保信息的安全,该层安全评价指标设计如下:系统安全检测、数据库安全性、应急响应性。

(4)信息层安全评价指标

信息安全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不可否认性五大特征,根据信息安全的特征,该层级的安全评价指标设计如下:信息加密防泄漏措施、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数据库信息安全可用性、防抵赖技术。

(5)管理层安全评价指标

实现信息安全技术保障固然重要,组织管理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小觑。本文在该层面的指标设计如下: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科研合作风险控制管理、信息人员素质水平。

(3)各层次权重及一次性检验

应用AHP法对专家的打分数据进行评价,在计算过程中,按从上至下,逐层计算的准则,得出目标层和粗分准则层的关系,即计算A-B层次的关系。

首先,通过专家法构造的1~9标度的两两比较矩阵,构造出判断矩阵A如下: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之和Mi,各元素占的权重W=Mi/∑Mi,算出BW,其中,λmax=BW/Nw,CI=(λmax-n)/(n-1)。计算结果如下:

最大特征值λmax=5.24,CI=0.06,RI=1.12,CR=0.0536<0.10,通过一致性检验。

然后计算粗分准则层与细分准则层的关系,即B-C层的关系。对于B1-C层,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B1,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对于B2-C层,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B2,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对于B3-C层,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B3,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对于B4-C层,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B4,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对于B5-C层,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B5,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到各层CR的值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层次的一次性检验数值均小于0.01,都具备满意的一次性,通过检验。

总排序权值计算结果如下:

由此得出医疗信息安全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作为医疗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的安全风险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从权重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来看,网络层的风险在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最高,达到了0.3162;其次是系统层和信息层,分别占到了0.2388和0.2362;排在最后两位的是管理层和物理层,权重分别占0.1742和0.0346。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层的权重分布来看,计算机防护(防病毒、黑客)措施和系统安全监测技术方面的权重数较高,分别达到了0.19143和0.16623;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信息加密防泄漏措施和安全设计与监控等指标权重较高,均在0.09以上;而载体安全、环境安全、应急响应、科研合作风险控制和设备安全等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低,均在0.03以下。

从风险评价体系权重整体可以看出,在医疗信息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网络技术先进、计算机防护技术为主的安全防护成为了医疗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和首要任务,机构应将安全风险控制中心放在安全防护技术的引入和改进上;其次需要重视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测、数据库信息本身的安全性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完善与优化。

5 结语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3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14-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社区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高,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承担的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便捷的服务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疗安全是卫生服务的底线,如何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把医疗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社区医生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上门服务是社区部分弱势群体的卫生需求

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0%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0%。目前上海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5.8%,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2.5%。上海早在1979年已达到人口老龄化标准,比全国提早了整整20年。老龄化程度上升导致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护理资源出现紧缺,医疗保障筹资压力明显增大。2007年,我国1 350万失能老人需要床位约565万张,但实际供给只有不到173万张,供给缺口为392万张[1]。上海市老年护理床位的需求约为2.07万张,而目前上海市62家老年护理机构实际开放床位仅10 342张[2]。在供需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居家医疗、护理成为这部分患者解决住院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建立家庭病床和提供上门服务则是最主要的服务模式。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2011年建立社区家庭病床750张,家庭医生上门服务0.60万人次,社区护士上门护理0.35万人次。服务对象皆为居住在本街道的老年人,疾病以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上门护理也以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导尿、换药等为主。医技科室还提供了上门抽血化验、心电图检查等服务项目。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方便了行动不便的居民就医,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深受社区弱势群体的欢迎。

2上门服务存在的医疗风险

然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便捷服务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2.1上门服务的安全隐患

目前卫生法规中还没有对社区上门服务进行具体界定,上门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且社区的上门服务项目中有很多都是医疗操作行为,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外科换药、导尿、抽血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治疗项目。由于社区护士承担多个家庭的上门服务任务,输液后不可能留在患者家中观察病情,加上上门服务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完备的急救设备,一旦出现输液反应或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实施救治,如造成严重后果,社区医生难以承担责任。且任何医疗操作行为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对无菌要求也非常高,居民的家庭环境可能达不到医疗环境要求,对于这些操作行为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也无法及时进行回收处理。虽然我们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但是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以及医疗垃圾外流混入生活垃圾的隐患。所以,上门服务的行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

2.2上门服务的法律风险

社区医生和护士的执业地点均注册在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而上门服务都是在社区居民家中进行的医疗行为。随着法制观念的强化,社区上门服务的合法性尚值得商榷。此外,由于医疗事故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一旦在上门服务中出现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医生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治疗过程符合规范,而上门服务时往往没有第三方,也没有监控患者身体状况的仪器设备,医护人员很难进行举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上门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2.3上门服务存在纠纷隐患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于医疗服务的认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就存在不对等性。经过专业培训考核的医生和普通的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因为出行不便坚持要求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但其中部分患者由于不能满足上门服务要求就进行投诉,这种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而引发的有关上门服务的医疗投诉占了整个社区医疗投诉的一定比例。上门服务的很多老年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些连必要的检查也不肯做,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对正确判断病情存在诸多不利。一旦发生问题,医生不能提供客观证据,从而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上处于不利地位。也有些患者认为全科医生水平低,对医生提出的检查和治疗意见不以为然,有了各种不适症状就认为是医生水平差,未对症下药或用药有误,个别患者甚至因无理要求难以满足而对医生进行辱骂和威胁,增加了医生的从医风险,甚至影响到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3]。这些情况下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产生医疗纠纷。

2.4上门服务监管困难

上门服务往往都是由一名医务人员完成,医务人员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完全是独立进行医疗服务的,但是医疗行为是否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医疗文书是否按照要求及时准确书写、是否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等、这些都缺少实时的监管,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可能存在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影响了上门服务的质量。以社区护士为例,社区护士上门服务主要是进行输液、注射、插胃管、插尿管等,这些治疗都属于无菌操作,应在病房或治疗室内完成。而在患者家中,首先家庭环境可能不适宜进行护理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医疗隐患;其次在完成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无第二人核对,一旦出现操作失败没有他人及时给予补救。因此,在进行家庭护理的操作过程中,护士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担心操作失败及差错事故给患者造成痛苦,担心患者及家属不满意,甚至还担心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能全程观察患者的情况[4],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3做好社区上门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上门服务的政策法规

社区卫生服务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政策、法规的支撑。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针对上门服务的规范,明确社区上门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操作规范。在法律方面,有律师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委派有执业资质的医生、护士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可以把居民家视为医生、护士执业场所的延伸,应当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至今法律上没有对此进行明确并加以合法化。只有建立健全上门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使社区上门服务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3.2提高上门服务水平,确保上门服务的质量

3.2.1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

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医疗风险发生,应该努力提高上门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可以加强日常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上门服务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可以包括心理学、社交礼仪等内容来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助于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使得上门服务的医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2.2适当增加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

目前的上门服务面临着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可以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最好能实行双人上门服务,不仅能确保操作规范,而且也有效保证了医疗质量。建议为上门服务人员配置简易的急救箱,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和简易急救设备,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能进行紧急救治。此外,建议社区医疗机构对上门服务人员给予适当的医疗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3加强上门服务的医疗监管

为了保证上门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对上门服务人员的有效监管。可以借鉴国外社区的护理监管方法,每次服务后由患者或家属对服务情况进行确认签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患者回访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检查医疗文书,随机抽查上门服务的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情况等形式,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明星评比活动,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从而有效地对上门服务进行监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3医患双方签订协议,增加互信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将在全市推广。医患双方将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建立互信,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互信的基础上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每次上门输液前,可以发放告知单,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液注意事项和简要的处理办法,并由家属签字,以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

3.4发展社会护理队伍,培训护工队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社区老年人群需要医疗照顾,应该大力发展社会护理队伍。建议由街道招募社区护工,社区护理人员不同于普通的家政人员,可以由医院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些常用的医疗护理知识与技能,经考核合格后从事社会护理工作,同时纳入社会老年护理保险范畴。上门服务如果有社区护工的配合,既可以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也可以适当规避一些潜在的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倪荣, 刘新功, 朱晨曦.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 卫生经济研究, 2010, 27(7): 39-40.

[2] 孙刚. 力争5年增6 000张老年护理床位[EB/OL].(2010-7-26)[2012-2-2].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4/node13/node1236/userobject1ai26232.html.

[3] 吴南屏. 浅谈全科医生在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中医疗风险的防范[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10): 616.

[4] 杨瑞平. 对社区护士上门服务工作压力的分析[J]. 北京中医药杂志,2009, 28(7): 570-571.

(收稿日期:2012-01-18)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4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根据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医疗安全隐患整改活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职工学习活动精神,根据要求对医院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专项整改活动。通过整改活动展开以来,现将我院整改时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汇报以下:1、存在的问题:(1).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门诊科室存在的问题根据门急、诊科室的管理要求,我院门急诊科没有单独设立,没有固定的业务技能强的门、急诊工作人员。门急诊医生持证上岗率不高,存在无证行医、非法行医情况。部份医务人员业务技能不高,不能够对 1 些常见急救装备进行熟练地掌握和利用,对 1 些基本急救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紧密,科室人员之间协作不够。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要素不全,剂量用法不详,抗生素利用不规范,存在不公道用药情况。门诊留观病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够严格规范书写留观病例。住院病例质量管理不到位,部份医务人员病例书写不规范、不及时。各种记录不规范,急危重病人谈话记录、抢救记录、疑问病例讨论记录、死亡病人讨论记录等书写不规范,书写要求远未到达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规范要求。各种门诊日志记录登记不全、不连续、不全面。部份医疗制度及核心制度建立不全、不完善。有待与进 1 步建立、健全、落实各科室相干制度,特别是乡镇医院延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部份制度已不符合现阶段医院管理的需要。护理部存在的问题各项护理制度建立不全、不完善。之前的各项护理制度是以门诊制度管理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自从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以来,原来的制度已不等够适应现在管理的要求,现需结合住院部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干标准制度。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不建全。未能够依照《护士条例》制度规定,实行相干

护理管理工作,未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自医院住院部投入使用以来护理管理部门不能够依照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和任务建立起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各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中存在相互推委情况。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建全,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护士管理制度。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技术能力、技术标准无明确要求,未能建立健全护士级别、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医院护理人员配备标准,病房护士与床位达不到要求标准。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建立不全、不完善。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不及时,流于情势。不严格依照《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书,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书写质量不高。各种登记不全,如消毒记录、留观记录,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交接班记录等。无菌技术观念不强,操作仍需进 1 步提高。未能有效建立各项护理技能操作规范标准,部份护理人员技能操作不规范,1 次性物品的烧毁不完全、不规范。门诊、住院部等科室卫生较差,存在交叉感染隐患,被套、床单陈腐,玻璃不干净,清洗不及时。

3.药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药房药品管理制度不建全。毒、麻、剧药品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帐务记录不规范,管理有隐患。药品管理工作不到位,过期失效虫蛀药品仍存在。医院因工作实际从事药品调解的人员是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由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经药检局培训合格后上岗从事药剂调配。对相干药品调解药品知识了解不够,处方调配时把关不严,时有不合格处方调解产生。部份调解人员责任心不强,时有调解错药品情况产生(2).服务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门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患者时有反应,服务态度、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差,医疗服务当中存在冷、碰、硬、顶等问题,服务态度有待于进1 步提高改进。护理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未能体现人性化服务。提供的基础护理和等级护理措施不到位,对住院病人的护理停留在原

始阶段。部份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差,患者反应强烈。部份护士岗位职责责任心不够,3 查 7 对制度履行不到位,存在医疗隐患。护理过失报告和管理制度履行不到位,对患者的视察不到位,护士不能够主动报告 1 些护理不良事件。

3.药房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需进 1 步改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态度不好,未能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服务模式。对患者服务言语生冷,态度差,存在和病人吵架情况,患者反应强烈。服务态度方面有待于进 1 步提高。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5

一、熟悉防范医疗风险的内容,明确目的:

熟悉防范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的主要目的是:

1、作好医患纠纷的防范工作;

2、正确应对医患纠纷与风险;

3、规避医疗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4、建立预警机制,降低医疗风险;

5、提升纠纷防范处理的技巧与艺术。

二、了解学习培训的背景,提高重视程度:

在门诊、住院、出院、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卫生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但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风险一旦发生,将对医院形象及医务工作者信誉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古今中外,凡医疗活动都难免风险。在我国,六百万之众的卫生队伍中80%的人,在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目前对风险的防范缺网络、缺数据、缺管理。我国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超过20全国30万个医疗机构(其中包括1.7万家医院)都在从事医疗服务,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医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给整个体系带来巨大风险。谁也无法推算他们每天会遭遇多少风险,然而,如何承载和化解医疗风险,却关乎着这支队伍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事业的发展大计。

三、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内容,熟悉并识记相应的流程:

(一)纵论医疗风险:

1、医疗风险的概念;

2、医疗风险的特点:(1)不可避免性;(2)类型复杂性;(3)危害严重性;

3、医疗风险的起源:

(1)医患双方缺乏正确认识;(2)系统性因素导致风险发生;(3)政府扮演风险管理主角;

4、由医方原因导致的风险:

(1)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缺乏;(2)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3)医院对医疗风险的管理机制落后;(4)没有建立高效持续的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5、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1)自力救济;(2)社会救济;(3)公力救济;

(二)常见的医疗风险:

1、猝死;2、特殊体质;3、药物的不良反应;4、无过错输血感染;5、医疗意外、并发症;6、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了解的局限性;

(三)医疗风险的防范:

1、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和增强法律观念;

2、加强风险管理:

(1)正确认识医疗风险,规范医疗行为;(2)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3)完善病历和有关资料保管归档的制度;(4)尸体解剖(举证责任倒置需要);

3、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承担机制:(1)要投保;(2)强化医务工作人员技术水平;(3)提高服务质量;

(四)医患沟通的技巧:

1、医患沟通有两类;

2、医患沟通七步走:首先,与自己沟通;其次,与立法者沟通;再次,与司法者沟通;第四,与法医鉴定人沟通;第五,与行政部门沟通;第六,与舆论界和媒体沟通;最后,与广大患者沟通;

3、医患沟通遵循个原则:(1)诚实信用原则;(2)尊重医学的原则;(3)合理和酌情原则;(4)以事实为根据的原则;(5)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五)住院医师的医疗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风险预控;

2、注重证据意识的培养;

3、进行系统的医疗风险防控教育;

4、对规范化培训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5、进行风险识别和应对的及时指导;

(六)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

2、医疗风险存在方面:(1)医疗管理方面;(2)医务人员个人因素;(3)设备因素。

3、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1)风险识别;(2)风险估测;(3)风险评价;

4、医疗风险预警的体系建立:(1)成立专职专家的督导组;(2)设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3)加强全员的培训力度;(4)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5)严格外科手术准入制度;(6)严格执行入院告知制度;(7)严格执行制度,加大处罚力度;(8)统一医护操作标准,改进系统制度缺陷;

5、建立预警机制的四大目标:安全,实用,及时,平等

四、制定关于防范医疗风险的对策,落实相关管理:

1、实现医疗风险信息化管理;

2、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

3、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临床医疗风险管理措施;

4、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5、完善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规范医疗操作流程;

五、制定相应方案,进一步加强管理:

1、建立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2、开展医疗安全教育;

3、严格实行技术准入和人员准入制度;

4、加强对高风险科室(专业)及急诊急救工作的管理;

5、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6、重视加强医患沟通,重视社会沟通;

六、医院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展望: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处理程序 篇6

一、目的为了及时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测,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预警机制。

二、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三、原则

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各安全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四、要求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五、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

(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冲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的透露或患者有关的情况;

(4)不负责任的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

满;

(5)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吃拿卡要,收受红包。

2、违反诊疗规范

(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三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

面会诊”、“电话会诊”;

(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遗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延迟、漏报;

(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24小时内未随访;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7

医疗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的临近、使用人员操作不当、维修工程师维修保养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加强临床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

1建立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

传统的医疗器械风险控制与管理只局限于医院设备管理部门,且只注重维修结果,认为只要解决故障能继续使用即可,往往疏于填写维修记录、忽略故障产生的原因、缺乏使用安全风险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医院管理层没有足够重视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管理,而设备管理部门因人员紧张而疏于管理,临床又缺少相关组织人员监管,导致很多医疗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医疗设备故障和使用不当有关。所以医院建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其体系成员应包括医院领导层管理人员、质控办、院感办、医务部、护理部、临床使用医护人员以及设备管理部门医学工程人员等,同时建立相关机构、制度,负责对重点在用的医疗器械进行风险分析、评估、控制、定期监测[1,2,3],以保证医疗设备安全、有效地应用。

2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

医院常见的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①医疗设备在使用前未自检,致设备出现故障;②使用前培训不到位;③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未按照使用流程操作;④带有放射源或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医疗设备造成的使用安全风险;⑤各设备的组合相互之间产生影响造成的病人或操作人员的使用安全风险;⑥不重视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⑦医疗设备清洁、保管不善;⑧未经用电部门批准擅自领取、使用电源插座,而引起的医疗设备超负荷用电事故;⑨使用前未检查医疗设备电源线有破损、接头处有电线外露;10将液体放置在有源医疗设备的上方,致漏液损坏设备;11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没有相应的上岗证或上岗证已过期;12操作人员把110 V或24 V的低电压用医疗器械接到220 V的电压线路上;13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未严格按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14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15设备出现故障时停机检查修理,但未挂上“正在检修、请勿使用”的标牌,而造成再次使用;16碰到设备起火,一时无法判明原因,未切断电源再灭火;17使用医疗器械时,未先插电源插头,后开电器开关。用完后,未先关掉电器开关,后拔电源插头,在插、拔插头时,手未握住插头绝缘体,并使劲拔电源线。以上例举的17项均可造成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

3避免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的措施

(1)加强医疗设备在使用前的技术验收。对所购设备的品牌、型号、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记录。主要分2部分:①资料验收。根据医院规定的验收制度和经批准的订货单、合同等采购文件,由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指定专人将设备的商检报告、进口许可证、进关材料、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合格证等资料收齐,并根据设备配置清单逐一清点;②设备验收。设备对地漏电流测试,通电试机,对医疗设备所要完成的医疗目的进行检测,功能参数是否能设定完成、报警设置是否灵敏、日常维护内容等[4]。验收完成后,填写验收报告,对设备登记编号,资料入档。

(2)加强设备使用前、中、后期的相关培训。对所购设备验收完成后通知厂家资深T.程师到现场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管理部门工程师、护理部相关人员、临床日常清洁保养保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参数设置、使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常规保养和简单故障排除、计量要求、消毒清洁等,培训结束后做好相关培训记录。每年按照临床实际需求,邀请厂家对一些重要的设备(如急救设备、生命支持设备、大型医疗设备)开展全院培训课程,并实施考核。

(3)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根据培训内容及设备说明书制定医疗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相关注意事项[4]。制作完成后挂于设备醒目处,供操作人员和保管清洁人员参考。

(4)制定医疗器械预防性维修(PM)计划,进行PM保养。对现有的医疗器械制定维护保养计划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流程图,见图1。预防性维修保养能主动发现、排除设备故障隐患,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危害,进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安全风险[5,6]。

本文结合医院设备管理部门实际情况,提出以医疗器械风险评估系统为基础的PM方式,根据医疗器械评估风险系统对设备在临床的功能、故障风险、预防性维护作用等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标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7,8]。监护仪风险评估表,见表1。

注:建议PM保养频率:每年半1次。总分在10分以上(含10分)的设备每半年进行1次PM。总分在10分以下的设备定每年进行1次PM。

(5)制定安全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专人监测。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分类,把急救设备、生命支持设备和大型医疗设备列为重点监测对象,设计安全监测记录表,每月记录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来源次数,供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小组进行分析。安全监测纪录表(以电子监护仪为例),见表2。

4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实践

医院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小组每半年收集各临床监测记录表格,连同监测人员共同分析不同医疗设备在半年内主要的使用风险来源及发生的次数,分析发生的相关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我院2011年电子监护仪为例,上半年使用安全风险来源主要体现在①、③、⑥、⑦、⑨、15、17项。通过分析发现造成风险来源的主要原因有:①有些医疗器械自检通过,但有一些小的报警,不影响使用,操作人员忽视此类报警;②设备故障报修后,忘记挂标示,引起故障设备再次被误用;③清保管洁人员未按照规定消毒清洁,导致导联线绝缘层脱落,出现干扰波形;④临床护士流动性及使用随意性比较大等。下半年通过一系列持续改进措施,电子监护仪使用安全风险次数明显下降,甚至大部分发生次数为零。

5总结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问题一直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医疗设备的上市都要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安全验证和严格审批,但是多种因素使得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曾预料到的风险和后果,从而影响病人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通过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能有效地避免由于医疗设备使用安全风险来源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确保病人与操作人员的安全。

摘要:本文分析了医疗器械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安全风险的来源,提出了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和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避免设备故障引起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使用安全风险,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顾成雄.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2(3):222-224.

[2]李伟.现代医院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09,(6):26-28.

[3]张素敏.国内外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34(6):442-447.

[4]刘剑.医疗设备全程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80-81.

[5]晁勇.基于质量控制检测的预防性维修模式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73-74.

[6]6李怡勇,米永巍,郭赤.建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实践和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0,(8):126-127,129.

[7]汤黎明,吴敏,于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31-33.

医疗安全及风险 篇8

【关键词】外汇  信息安全  风险  保障措施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系统已基本替代了手工操作用于处理外汇管理日常工作,在外汇监管与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汇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已成为外汇局开展业务开展的前提,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系安全管理缺失,都可能给外汇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外汇信息系统和数据所面临的风险

信息安全就是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平可否认性。

外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在采集、保存和使用等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风险,例如硬盘损坏等物理环境风险,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漏洞导致外汇信息数据被非法访问、修改或恶意删除,最终导致外汇信息丧失上述安全特性,从而影响了外汇业务的正常开展。本节仅结合外汇信息系统和数据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外汇信息常见的风险。

(一)电子设备存在软件和硬件故障风险

外汇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往往会面临硬件设备发生故障,软件系统出现运行错误的风险,例如服务器电源设备老化、硬盘出现坏道无法读写、软件崩溃、通讯网络故障等问题。上述问题是外汇信息系统实际运维过程中最为常见风险源。

(二)人为操作风险

因人为操作外汇信息系统产生的未授权的数据访问和数据修改、信息错误或虚假信息输入、授权的终端用户滥用、不完整处理等。产生该类风险的原因是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未授权访问数据造成外汇信息泄漏,数据手工处理导致的错误或虚假信息,未授权用户操作等行为都会造成信息系统安全性风险。实际外汇信息系统运行中,人为事件造成损失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威胁造成损失的。

(三)系统风险

一般所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在组织业务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来自这些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问题和缺陷会对一系列系统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互联时,影响会涉及整个组织的多个系统。例如,部分系统具有维护困难、结构不完善、缺乏文档和设计有漏洞等多个隐患,有时就会在系统升级和安装补丁的时候引入较高的风险。

(四)物理环境风险

由于组织缺乏对组织场所的安全保卫,或者缺乏防水、防火、防雷等防护措施,在面临自然灾难时,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外汇信息安全基本准则和特性

外汇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保障外汇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专用的信息系统,近年来在不断加大信息科技方面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完善。为有效应对外汇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科技部门应同步提升科技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执行力度、管理精细化程度。制定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之前,首先需要我们认清信息安全的基本准则和一些特性:

(一)信息安全短板效应

对信息系统安全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安全保护即全面构筑外汇管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加强对安全洼地、薄弱环节的安全防护。

(二)信息安全系统化

信息系统安全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管理、技术、工程等层面总体考量,全面保障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安全。

(三)信息安全动态化

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所防范的对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信息系统也应该随着内外部安全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

(四)信息安全常态化

信息安全从时间角度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严格把握重点,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的可持续构建,才能保障外汇管理局信息系统安全。

(五)系统操作权责明确

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是要严格内部授权,划分各岗位职责,如加大内控风险防范和控制。使各系统角色操作者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

三、外汇信息安全保障应对措施

外汇信息安全工作应以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依据,遵循基本准则,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制度为我切入点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建立系统性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要包括人员管理、资产管理、数据管理、网络管理、运维管理、应急管理、事后审查等方面内容

(二)建立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从物理环境安全、网络边界安全、设备安全、应用系统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部署相关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措施。

(三)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因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外汇管理局科技部门可定期对辖内外汇信息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培训,更新安全知识。为了有效防范未知威胁和隐患,外汇管理局科技部门可对辖内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确保外汇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保障外汇信息的可控、可用和完整性。

(四)开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做好系统等保工作

首先对外汇信息系统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识别威胁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作为制定、实施安全策略、措施的基础,风险评估同时也是外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重要前提与依据。其次确定信息系统安全级别,根据级别的不同,实施对应的保护措施,启动对应级别的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程序。

(五)运用入侵检测等技术,预防恶意攻击

随着技术发展,当前恶意攻击手段呈现越来越隐蔽的趋势,需要科技部门采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技术手段来应对,如入侵检测、数据挖掘等技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当前安全措施的缺陷,及时纠正和预防内外部风险再次发生。

(六)完善监督管理,实施信息安全自查与检查相结合

查找现有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井切实进行整改,建立良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开展信息安全检查与自查是完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信息安全检查方案的设计是安全检查的核心,科技部门需要根据外汇业务实际情况,将外汇管理局有关要求进行梳理完善,对相应风险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科学设计了信息安全检查方案。

参考文献

[1]林国恩.信息系统安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上一篇:我想变得强大下一篇:中学生民防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