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安全(共10篇)
医疗质量与安全 篇1
1 医疗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
医用高值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价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用器械。
目前医院常用的医用高值耗材主要有以下类别:心脏介入类、外周血管介入类、电生理类、心外科类、人工关节类(髋关节、膝关节)、人工器官(人工椎体、人工耳蜗)、消化材料类、眼科材料类(人工晶体等)、骨科内固定器械(骨钉、骨板)、其它材料类。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80年代。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并不神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也;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也;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也。”这里面已经包含了比较朴素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简单地说,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供应链亦称销售链,如果较强调客户则称需求链。
供应链管理是以提高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传统的商务活动进行总体的战略协调,对特定组织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间跨公司边界的运作进行战术控制的过程。
广义的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是指医用高值耗材从研究、开发、生产(试生产、动物实验、临床试验)、销售(出口、进口、代理、分销、零售)、采购、验收(入库)、发放(出库)直至医生救治患者的整个过程的协调和优化。
狭义的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是指医疗机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出库)直至医生救治患者的整个过程的协调和优化。
目前,医院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对狭义的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下面主要围绕狭义的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进行讨论。
2 高值耗材“零库存”管理模式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不利影响
医用高值耗材的历史较短,早期的应用并不广泛。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高值耗材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增长更为迅猛。以阜外医院为例,2004年医用高值耗材的采购额仅2亿元左右,到2009年已突破5亿元。
高值耗材支出在医院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以阜外医院为例,医疗成本占医院收入的80%,其中高值耗材支出占医疗成本的45%以上。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理应引起医疗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医疗机构对高值耗材的管理普遍采用所谓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即医疗机构不储存高值耗材,由供应商直接将高值耗材送到临床科室或临床医生手中。临床科室或临床医生使用高值耗材后,供应商凭临床医生签署的凭据(甚至一张白条)与医疗机构办理结算。
这种所谓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风险因素:
⑴缺货风险科室或医生直接向公司订货,容易发生所需高值耗材无法及时送达、医生在手术台上等耗材的情况。
⑵产品注册证风险缺少把关审核环节,有可能违规使用没有注册证或不在注册证有效期内生产的产品的风险。
⑶有效使用日期风险有可能使用有效日期或消毒日期过期产品的风险。
⑷产品失效风险高值耗材要求有适宜的存储条件,频繁的运输增加了因储运条件不合格而导致产品失效的风险。
⑸使用记录与实际使用耗材不相符风险,增加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
⑹使用记录不完整风险发生医疗纠纷时举证困难。
⑺可追溯风险产品规格型号、批号记录不全,患者植入的高值耗材批号无从查证,达不到可追溯的要求。
⑻医生选择权风险缺少专家委员会的论证,医生个体选择权过大,增加了选择产品不当的风险。
⑼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风险发生坏损等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由医生直接与公司调换产品,缺少了监控环节,容易造成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被忽略,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⑽账实不符风险缺乏合理的入库、出库手续,库存管理混乱,库存账与实物不符的情况比较严重。
⑾应收、应付不详风险高值耗材使用、收费无法及时在财务账上反映,应付账款不能及时计入应付科目,违背财务配比原则,医院无从获得医院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信息,影响医院财务安全进而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⑿收费混乱风险在存在大量的漏费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收费,既损害了医院和患者的权益,又会加大医院的医疗风险,并导致或扩大医疗纠纷,损害医院声誉。
⒀商业贿赂风险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供应商为推销产品频繁公关,医院对高值耗材采购缺乏整体控制,容易诱发商业贿赂,破坏正常的医疗秩序。
3 加强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现代供应链理论,供应链是由消费者拉动的。医院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终消费者,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和医疗工作的特点,医院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代表,事实上几乎等同于最终消费者。
医院作为高值耗材供应链的实际销售终端,在高值耗材供应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医院消耗了几乎100%的医用高值耗材,是医用高值耗材市场最有价值的客户,左右着医用高值耗材市场的发展方向,理应在供应链中具有核心优势的地位。医院在供应链管理上落后的状况与医院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形成明显的反差。为了发挥医院在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上的核心优势地位,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必须对医院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进行改革。
3.1 从采购环节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
⑴开发市场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⑵开发供应商管理系统,对供应商资质、信用、履约情况进行管理,为合理选择供应商提供科学支持。
⑶对产品资质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严防采购资质不合规的产品。
⑷国家未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高值耗材品种,组织有关临床和管理专家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谈判或招标,确定采购品种。
⑸国家统一招标采购的高值耗材品种,根据医疗机构自身的特点,组织有关临床和管理专家进行二次遴选,确定采购品种和份额。
⑹在确保医疗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高值耗材规格品种。
⑺减少代理商渠道长度能选择医用高值耗材生产企业、进口总代理的,不选择代理商;能选择一级代理商的,不选择二级代理商。
⑻与供应商签订诚信供货协议,对于不供货、不足量供货、不及时供货的供应商/提供不合格或不符合有效期规定的产品的供应商/向科室和个人提供各种“回扣”、“违规赞助”或行贿的供应商两年之内实施“禁入”。
3.2 从库房环节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
⑴所有医用高值耗材必须办理入出库手续,未经入库,不得使用、试用。
⑵开发完善的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对谈判、招标、二次遴选确定的供应商和采购品种建立原始账页,详细记录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有效期、消毒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开发财务、物价管理系统,耗材管理系统与财务、物价管理系统关联,新入库品种需财务、物价部门在信息系统中审批进价和销价,调价的品种必须经物价部门重新审批进价与售价。
⑶医用高值耗材入库实施货票同行,要求供应商提供统一格式的随货联,在采购人员审核产品注册证的合法性及单价的准确性并签字确认的前提下,由库管员核对发票、随货联与实物一致性,双人复核准确无误后,录入高值耗材管理系统,生成可用库存。
⑷高值耗材仓储实行分区分类管理,货位相对固定,货位号与高值耗材管理系统相互对应,通过管理系统可以顺畅检索到对应的库存产品。库管员在发货时可以节约拿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新手上岗也可以很快熟悉业务。库存产品一物一卡管理,确保账、货卡、实物完全相符。财务建立详细的高值耗材三级明细帐,实时反映账实信息。
⑸出库遵循“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按批号发货”的原则,双人复核准确无误后办理出库。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系统直接和医院HIS系统相对接,把已使用的高值耗材与使用高值耗材的患者建立关联数据库,方便追溯。
⑹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近效期产品和滞销品种,自动提示库管员及时填写产品换货单交采购中心与供应商联系调换。
⑺对到期产品,管理系统自动显示红色报警提示,条码扫描无法实现,自动禁止出库,确保临床应用品种合格、安全、有效。
⑻根据医疗工作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库存定额,低于定额下限自动提示订货。
⑼通过高值耗材管理系统,库管员能够随时进行供货商资质和产品合法性的查询。
⑽对高值耗材每月应进行一次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于信息系统反映出的近效期产品和滞销品种与实盘时出现的偏差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⑾严格控制温湿度等贮存条件,保证高值耗材储存过程中不发生发霉、变质,确保安全存储(不同厂家、不同产品对存储温度有不同要求,以心内科药物支架和心外科生物瓣为例,见表1、表2)。
3.3 从使用环节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
⑴在重要科室(如介入中心、手术室)设立二级库,由医学工程部门直管、发放,把使用科室从非专业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其专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⑵设置安全库存,优化订货流程,缺货产品及时通知临床科室更换适宜的产品,避免因缺货而造成医疗风险。
⑶在设立二级库的重要科室开发高值耗材收费管理子系统(如介入中心收费管理系统、手术室收费管理系统),科室领用高值耗材实施手术后在系统中记录收费信息;二级库库管员对使用科室领用信息和收费信息进行对照,确保没有漏费与重复收费;每日清点高值耗材,与科室领用信息核对,确保没有差错。
⑷临床科室在患者的手术记录上粘贴高值耗材条形码,医学工程部门和临床科室在信息系统中记录所使用的高值耗材的品种、规格型号、批号等信息,满足快速可追溯的要求。
⑸对使用过的医用高值耗材,由医学工程部门统一监督销毁,确保高值耗材不被重复使用。
⑹对于更新换代的高值耗材品种,根据临床需要由医学工程部门、使用科室配合,组织临床应用培训。
⑺认真进行高值耗材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监控和分析,为高值耗材的采购与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⑻医院每月对高值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根据谈判、招标、二次遴选确定的采购原则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耗材的合理使用。
3.4 从其它环节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
⑴认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动态调整高值耗材采购品种。
⑵严格医用高值耗材档案管理,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准确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环节,强化高值医用耗材仓储管理,跟踪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各环节,最终形成从高值医用耗材准入直至临床应用、全方位、可追溯、全过程综合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4 阜外医院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成效和体会
⑴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需要对高值耗材管理的流程进行再造并持续改进,工作量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供应链各环节的习惯改变和利益关系调整,工作阻力巨大,必须克服重重困难。
⑵院领导和全院上下的认识和支持至关重要。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医院内部——介入中心、放射科、成人外科、血管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关键的医疗部门,各医疗部门对传统的高值耗材管理模式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不利影响必须形成共识,并对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给予大力支持;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必然大大增加医用高值耗材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人员必须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⑶改进和加强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成效非常显著,阜外医院高值耗材采购额2009年已达5亿余元(含低值耗材,采购额达6亿余元),为顺利实施医院的竞争战略,支持医院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阜外医院在“北京市十六家三甲医院检查”工作中,多项关键指标连续三年排名第一,被评为医疗质量“安全性最高、危险性最小”的医院,在心血管病领域收治病人量、手术例数、病床周转率等医疗数量指标居全国第一,跻身世界上最大的心脏病中心行列,各项医疗技术指标与世界一流心脏中心看齐。
5 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展望
当前,医疗行业的供应链整合不足,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企业)对产品、库存和流程的管理相互独立,供应链的关键成员除了进行简单的订货和收款等业务联系外,沟通相当有限,整个系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当前医院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医疗机构自身的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将更多地转向广义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关键成员(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之间的供应链的整合;真正的“零库存”管理模式是供应链各关键环节在充分信任和高度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无缝衔接,快速响应,毫无延迟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传统的医用高值耗材“零库存”管理模式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不利影响,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采购、库房、使用等环节加强医用高值耗材的供应链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举措,并对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医用高值耗材,供应链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韩春雷.建立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北京阜外医院设备、耗材供应链管理的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2008(10):35-39.
[2]张秀云,王巧阳,刘沛先.军队医院医用耗材采供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8):34-35.
[3]徐淑娟,刘吉祥.新增耗材试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2009(4):30-31.
[4]许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防范[J].中国医学装备,2009(6):21-23.
[5]李科,张瑶婵,文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09(6):23-25.
[6]蒋红兵,等.医疗器械供应商评价体系[J].世界医疗器械,2010(4):98-101.
[7]戴海伟,等.肿瘤医院物资管理供应链优化及信息系统平台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0(4):50-52.
[8]李建忠,梁云朝.北大医院高值医用耗材系统管理概述[J].中国医疗设备,2008(8):148-150
[9]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程述森.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5):78-80.
医疗质量与安全 篇2
科室 ___姓名____分数__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60,。
1.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为主题,把维护群众利益,和,关系,作为主要内容。
2.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3.医疗事故包括:、、、。
4.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组织鉴定。
5.当今影响医疗纠的两大因素,鉴定:医院不能作用,不能控制病历:医务人员及医院掌握主动权、不主张医院完善病例。
二、简答题。每题20,共40.(1).如何实施医疗质量管理?
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 篇3
回良玉在贺信中指出,保障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当前,全球粮食等主要食物产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各国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加强各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全面分析全球食物与营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交流经验,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总顾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未来中国全面推动食物与营养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营养与生产协调发展,坚持食物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坚持科学引导和措施干预相结合,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抓起,有效解决食物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万宝瑞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来自美国、德国、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泰国、巴西、乌干达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非洲联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围绕“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主题,国内外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在此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做法与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研讨。代表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特别是在食物与营养管理、政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尤为迫切。研讨会形成了4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一是建立专门的国际食物与营养信息共享体系,进行常态化的信息交流;二是开展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合作研究与调研;三是定期进行会议研讨;四是开展专业人员的互派学习和培训等。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应用安全 篇4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应用到临床医疗设备中, 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有力的保障, 也为患者创造了更开阔的医治空间。然而在临床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 设备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性、有效性,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也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信誉和经济效益。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不但取决于医疗设备本身的设计能力和出厂质量, 更依赖于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1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由于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 医疗设备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其维修技术、部件、元器件来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全球化。在这种条件下, 医院医学工程部门较长时间以来的主要职能, 面临从单一维修向维修、预防维护、校准与计量、安全监督、智能与远程控制等多功能、多职能和多任务转化。其中, 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成为医疗设备现代管理的重中之重。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临床应用质量和病人安全, 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医疗设备采购质量控制, 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医学工程保障质量控制三大部分。整个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 忽视其中任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风险问题。
(1) 采购质量控制
在医疗设备采购过程中应考虑到临床需求、技术评估、论证、技术与商务谈判、医院准入检测等方面。设备采购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而要把好“采购”这个环节, 一是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购置途径, 三是要做好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购置适合本医院应用的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设备。
(2) 临床质量控制
在临床设备应用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是可能造成设备故障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 就应该对医学工程人员及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使用培训, 使其能熟练掌握医疗设备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并在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从而避免因设备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3) 保障质量控制
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保障机制, 主要应由医院医学工程部门主导完成, 该机制覆盖了设备从入院使用直到报废的全过程。针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计量、检测、维护保养和维修。对于不同的设备制定不同的质控策略, 定期开展相关维护, 维护数据应进行记录并归档, 为质控数据定量分析提供原始的数据依据。
2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案
鉴于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的数量、类型在不断增加, 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保证在用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在用医疗设备 (器械) 对于病人、医护人员以及环境的危害, 保证在用医院采购、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护、处理、报废医疗设备等过程应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1) 购置
(1) 医院应采购与自身管理水平、医疗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设备。
(2) 医院应向具有有效产品注册证、生产 (销售) 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的生产厂商或销售商采购医疗设备。
(3) 采购前医院与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明确设备的搬运、安装、保养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4) 采购前医院还应考虑以下问题:
(a) 该设备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b) 功能是否能满足预期要求及设备的预期寿命。
(c) 医院自身是否具有与设备安装、使用相适应的条件, 如电力系统、防电磁装置、相关能源、污染处理、放射防护设施等。
(d) 设备的电磁干扰兼容情况和操作安全性。
(e) 新设备和已安装设备的兼容情况。
(f)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是否提供分别针对操作者和设备管理部门的说明书。
(g) 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安全原则的外部因素和附带影响。
2) 安装验收
(1) 医疗设备应由生产厂商或具有资质的工程技术部门进行安装。
(2)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向医院提出明确的安装要求或指导意见。
(3) 开箱接收后, 医学工程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应派专人参加设备调试验收工作,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向上述人员演示该设备在采购合同中列出的所有功能和技术指标。医学工程部应填写验收记录, 与设备使用部门共同签字后交由档案室存档。
(4) 验收工作全部结束后,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以中文或图形的形式将设备的简易操作流程、保养维护流程、警告防护标志和其他注意事项标注在设备的醒目位置。
3) 培训
(1) 生产厂商或销售商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并根据设备情况制定书面的培训大纲。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记录培训情况, 包括参与人员签到表、实际培训内容以及考核情况等, 将该记录存档备案并抄送参与培训的医院有关部门。
(2) 医院应派医学工程管理人员和设备使用部门人员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做好培训记录。培训结束后, 应将培训记录与设备说明书一起存放在使用部门和档案室。
(3) 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负责本单位其他使用人员的补充培训。
4) 使用
(1) 设备使用部门应做好设备使用记录, 有条件的医院应使用电子化管理。
(2) 设备操作者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设备的规范操作流程和安全防护知识。
(3) 使用医疗设备前应注意:
(a) 要清洗消毒的设备应先关机清洗消毒后再使用。
(b) 需要校准、预检预热的设备应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后再使用。
(c) 检查耗材是否充足, 需要使用氧气的, 应首先检查氧浓度指标。
(d) 检查电源情况, 插头是否牢靠, 有无电线裸露等。
(e) 注意其他设备对该设备的影响。
(f) 开启设备中相关的报警设置。
(g) 其他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的因素。
(4) 使用医疗设备时应注意
(a) 禁止通过拉电线拔出插头。
(b) 禁止在使用的设备上放置液体。
(c) 禁止关闭已经预设好的报警装置。
(d) 在手术室和重要监护室内, 使用于同一病人身上的仪器应插在连接于同一接地点的插座上, 即两接地极之间的接地电阻小于0.1Ω。
(5) 医疗设备应符合要求的医疗环境条件, 如通风、干燥、无菌等。
(6) 避免设备直接暴晒。
(7) 使用氧气时注意防火。
(8) 使用中如有疑问, 应首先向医学工程部门咨询。
(9) 使用医疗设备后应注意
(a) 按照要求, 做好清洗消毒或其他保养工作。
(b) 按照要求, 关闭电源或将设备设置为待机状态。
(c) 做好使用记录。
(10) 血透机、除颤仪、监护仪、婴儿培养箱、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注射泵、输液泵及其他可能直接威胁病患生命的治疗和生命支持设备应由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检测计划,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测工作。在设备上应做好检测情况标记。
(11) 鼓励医院配备专门的设备安全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 完善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工作。
5) 存放、保养与维护
(1) 医院或设备使用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医疗设备的存放保管工作, 应按照要求的环境条件进行保管。
(2) 医院与生产厂商或销售商应按照合约履行各自的维护保养义务与责任。
(3) 设备的定期保养工作应包括:
(a) 更换设备易损耗部件。
(b) 对设备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测。
(c) 对设备进行校正、调试。
(d) 设备使用部门应做好设备的报修记录, 医学工程部门应做好保养维修记录。
(e) 医学工程部门应熟悉急救设备的常见维修方法与应急方案。有条件的医院应配置两台或两台以上相同功能的设备, 有利于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
6) 报废与处理
(1) 医疗设备应由医学工程部门或其他具有资质的设备检测机构认定报废后, 经医院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报废。
(2)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带放射源等其他医疗设备 (器械) , 应按照设计要求的标准执行报废程序, 并做好记录。
(3) 无论以任何方式 (出售、租借、赠送等) 向其他医院转移的医疗设备需由相关机构或部门鉴定为可以安全使用后方可转移。原医院承担有组织培训、指导安装和调试等相关责任, 并应将培训记录和其他交接文件备案保存。
总之, 在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要求各级医技人员, 必须对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熟悉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 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视病人如亲人, 时时把患者的生命与安全放在第一位, 才能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全面细化检测技术规范, 逐步修改完善为质量检测规程, 将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纳入国家质量管理范畴, 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由于医疗设备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医院应该采取必要的对策消除或降低医疗设备风险。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医疗设备的购置、安装验收、质量检测、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过程。根据国外的经验, 其质量保证手段包括用前检查、质量检测和计量检定。本文先从质量体系建设, 再从设备的各个流程对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性
参考文献
[1]ACC/HIMSS/RSNA, IHE Technical Framework, 2006
[2]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 , 2006
[3]杨丽晓等.浅析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6) :109.
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责任书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根据上级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我院医疗安全责任书:
一、各医务人员应遵守以核心制度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的按医院优质服务、承诺服务的规定进行工作,做到按章办事,违章必究,凡因违反而事故差错纠纷发生者,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二、各医师的查房记录或指示必须在病程中明确无误的显示出来,各种病历书写必须内容真实完整、客观、准确,记录及时清楚。病历管理人员加强对现病历及归档病历的管理,防止丢失、遗漏、涂改、伪造销毁。不经医务部批准,不得借调、摘抄、复印病历,否则引起纠纷,当事人应全部负责任。
三、履行告知义务,病情告知书、各项手术、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治疗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必要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同意检查、手术签字后方可进行。对危重患者应及时书写转院建议书,家属签字同意。对患者的隐私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
四、各工作人员应互相支持,团结协助,不相互拆台,更不能在医患之间挑拨是非,借患者之口达报复个人之目的,制造医疗纠纷。
五、各医生未经科主任批准严禁脱岗,未经批准私自外出者一律视为旷工,因脱岗引起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者责任自负,院方不予承担任何责任,并且追究当事人责任。
六、各护理人员要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执行医嘱,经常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书写护理记录,及时准确的向医生反应病员的病情变化,对病人应热情服务,对工作一丝不苟,搞好各病房卫生,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值班期间不离岗位,及时接待并处理病患。
七、认真落实院领导24小时带班制度,保证电话畅通,及时安排、处理紧急情况。各科室成员除正常日班外,实行正常班外总值班制度,值班期间应坚守工作岗位,随叫随到。坚持执行首诊负责制、负责急诊急救的接诊工作、急诊抢救的医务人员组织,管理住院患者、担任护理人员下夜班后住院病人的护理工作、维持院内卫生清洁。负责卫生院安全保卫。对重大灾害、突发事件应及时处理和逐级上报,不得拖延,否则引起的事故、纠纷、追究当班人员全部责任。
八、如医疗纠纷发生,当事人应按《西安雁塔女子院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及医疗纠纷投诉处理制度执行处理。对相关的责任人,按医院的处罚规定执行,并负担造成的损失,触犯刑律的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九、药剂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负责监督医师处方的合理性及差错。
十、上述各项规定,望大家严格执行,全院职工与院长签字,以示负责。
医疗质量与安全 篇6
在医学领域,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产品, 它的质量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几十年来,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 可以说医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都与其相关器械的产生紧密连接。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以高技术为特点, 以高质量为标志。医疗器械作为治病救人的技术和手段, 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 甚至是安危。
2 医疗器械的风险
2.1 对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监管难以到位
在我国, 标准体系主要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注册产品标准 (企业标准) 、国际标准 (参考)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以社会平均技术水平制定的, 是一个基本要求, 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相关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医疗器械标准是医疗器械产品生产、销售、质量验收、仲裁的依据, 是医疗器械监管的基础。医疗器械产品有量多面广的特点,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产品, 而大部分是企业自己制定的注册产品标准, 相比国标行标, 标准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为:产品名不统一, 一品多名;标准编写不规范、没有覆盖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检验方法没有可操作性、判定规则不合理等, 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立并不完善, 漏洞较多, 给医疗器械质量监督和质量仲裁带来很多的困难, 对医疗器械生产领域的监管难以到位。
2.2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风险
现代医学技术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医疗器械。医务人员在临床使用医疗设备获得成功过程中, 常常伴随巨大风险。风险是由于人们未充分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而引起的。例如:呼吸机使用错误导致病人死亡;高频电刀漏电流过大直接危及病人生命安全;输液设备输出液体量精度不准, 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等情况。
3 如何做好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3.1 JCI评价体系基本概况
JCI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简称JCAHO) 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的附属机构。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 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JCI认证是一个严谨的体系, JCI标准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可达到的标准, 要求参加评审的医院以病人为中心, 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以鼓励按照“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去执行, 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并符合当地的文化。这些目标着重于医疗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循证与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持续改进, 从而实现医院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及管理获得全面的提升。
3.2 对JCI评价体系中医疗器械 “质量” 与“安全”管理的深层理解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 “安全”与“质量”是相互联系的, 但其涵义有不尽相同:质量是达到标准即为合格, 没达到标准还可以改进:然而安全却是一旦发生问题就不可挽回, 而且后果严重, 它造成的危害往往不仅是一个人, 甚至可能是对一群人的危害。所以与质量相比, 安全问题更具风险, 只能防患于未然, 根本不能给它发生的机会。
3.3 对照JCI标准建立完整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3.3.1 成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部门,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规范;
2010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 使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其中强调要“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 建立培训档案, 定期检查评价”, 体现了对高风险产品、在用医疗器械、进口医疗器械、配发捐助医疗器械的特殊管理要求;强化了应严格按使用说明书使用和维护, 充分体现规范医疗器械管理的理念, 通过《规范》的实施, 达到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目的。
鉴于国家对高风险医疗器械并无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规范》的附则中只是列举了一些使用风险较高的医疗器械类别作为提示, 在《规范》实施过程中,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使用实际, 制定本单位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目录, 从而切实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
3.1.2 在医院内依据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 建立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通过标识可进行产品信息全面追溯;
3.1.3 建立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 分类分安全等级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
依据ISO14971医用装备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应用”推荐的方法对医疗设备进行分类风险等级, 依据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后果的分析, 将设备风险分为6个部分: (1) 设备属性; (2) 物理风险; (3) 设备特性; (4) 安全性能; (5) 致死状态; (6) 使用频度, 依据此评分标准可计算出每一台设备风险分值。例如:计算出呼吸机、除颤仪、加速器、起搏器等设备风险分值超过40分, 属于超高风险类设备。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 建立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 分类分安全等级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活动, 利用维护保养及周期性质控检测对设备使用状态进行监控, 并开展定期评价活动。
3.1.4 加强对医疗设备使用人员的应用培训、考核与监管;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通过相关培训后, 对设备的性能与状态较为熟悉, 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坏, 同时有利于及早发现存在安全隐患, 有效控制临床使用风险的发生。
3.1.5 建立制度和流程是质量改进的起点, 树立流程是管理重心的意识;
在建立医疗器械全寿命完整的管理体系过程中, 对每一件事要有完整记录, 要形成齐全的质量控制痕迹, 很多差错的原因源于制度和流程上的问题, 鼓励人员出现差错积极上报, 并要求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认真查找制度和流程的缺陷, 提出改进措施, 加强对工作流程的重视, 特别是对于差错的正确认识。
4 结束语
总之, 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严谨的、有效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 步骤要尽可能细化、量化。着重于医疗器械在医疗服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要分析原因, 找出缺陷, 持续改进, 从而实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管理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自林.医院管理学医学装备管理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质量控制 篇7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电气安全
1 引言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用电气设备进入医院临床诊断、治疗的各个领域,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设备往往直接与人体接触,甚至设备的部分电极植入体内,从而存在电击风险,一旦发生电气安全事故,可造成一系列的生理效应,从较轻的刺痛感到严重的电击灼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安全使用医用电气设备,防止电击事故,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1]。而研究和解决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问题,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质量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首要职责。
2 电气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与方法
2.1 检测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医疗设备应避免在正常使用和单一故障状态时发生电击危险[2]。按照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医用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规范》,检测项目包括电源电压、保护接地阻抗、绝缘阻抗(电源—地、应用部分—地)、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患者辅助漏电流等。
2.2 检测工具及方法
使用瑞典奥利克公司的Rigel 288全自动电气安全检测仪,对我院在用的80台心电监护仪、6台心电图机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模拟被检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对相应参数进行检测。正常状态在电源极性正常和电源极性反转2种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单一故障状态在断开1根电源线和断开地线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对地漏电流不进行断开地线模拟,其他漏电流项目均在正常状态以及单一故障状态(断开1根电源线、断开地线)条件下进行测量。
检测方法如下:
(1)保护接地阻抗:保护接地测试点包括被检设备保护接地端子或者等电位端子以及其他接地金属部分。
(2)绝缘阻抗:测试电压选择500 V,分别对电源线与地线、应用部分与地线间阻抗进行测试。心电图机硬开关置于开状态进行测试。
(3)对地漏电流:测量由电源部分穿过或跨过绝缘流入保护接地导线的电流。由于被检设备由电气安全检测仪288型供电,该参数指通过电源线流入检测仪接地端的电流。
(4)外壳漏电流:测试点包括在正常使用时操作者或者患者可接触的外壳或外壳部件(应用部分除外)。
(5)患者漏电流:测量从患者流入地的电流。对于心电监护仪,测试应用部分包括心电导联(CF类)、体温探头(BF类)等部分;心电图机应用部分主要为心电导联(CF类)。
(6)患者辅助漏电流:测量应用部分与应用部分之间的患者漏电流。
3 电气安全检测结果及分析
3.1 检测结果(见表1)
86台检测设备中,11台电气安全检测不合格,不合格率12.8%。不合格设备中,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2台对地漏电流超标,2台外壳漏电流超标,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均合格。
3.2 检测分析
(1)对于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对其电源电缆进行了确认测试,测试发现,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中,6台设备电源电缆存在着电源电缆阻抗过大的问题。更换电源线后,该指标合格。剩余的1台设备更换电源线后,发现保护接地阻抗仍然过大。拆开仪器外壳,发现保护接地端子与地接触不良。修复后测量,保护接地阻抗指标合格。
(2)规范中对绝缘阻抗的要求不小于10 MΩ,被检设备经检测全部合格,通常绝缘阻抗值均大于100 MΩ,而有一台设备的应用部分到地的绝缘阻抗为58 MΩ。分析发现,该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应用部分到地绝缘性能下降可能是因为内部灰尘堆积或电路老化造成的。
(3)对于对地漏电流和外壳漏电流超标的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后再检测相应指标均合格。检测中发现,无论是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还是辅助漏电流,电源极性对于漏电流的影响通常较小,电源极性正常条件下的漏电流和电源极性反转条件下的漏电流大小相当。尽管从分析数据上我们并未得出电源极性反向将增大漏电流的产生,但火线和零线的方向应严格规范化连接。
对于对地漏电流,部分设备在断开1根电源线的单一故障条件下,发生了电流增大的情况,且增加了2倍以上,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对于外壳漏电流,在地线断开情况下,漏电流发生明显增加,且该值与正常的对地漏电流值大小相当。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的外壳金属部分通常与保护接地端子相连,因此,在地线正常连接的情况下,该部分漏电流正常经地线流走,外壳漏电流较小;当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时,该部分电流无法经地线到地,造成外壳漏电流增加的现象。从该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安全接地对于设备电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发生未接地或地线故障的情况,将导致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
(4)对于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所有检测数据均在规定指标范围内,但部分设备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漏电流大小增加。通过比较,发现该部分设备的导联存在着屏蔽层部分脱落的问题。更换导联线后,地线断开条件下漏电流增加不明显。
4 总结
通过对心电监护仪和心电图机的电气安全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几点该类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1)电源线需使用阻抗符合相关标准的3线插头。使用2线插头,不能保证对I类设备进行正常接地,容易造成外壳漏电流超标,增加发生电击的风险;电源线阻抗不合格或者长期使用后,电源线存在老化、腐蚀等问题,也容易造成接地阻抗过大[3],无法保证对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安全保护。
(2)仪器外壳或旋钮等部件不应有裸露的金属部分,心电导联如果发生绝缘层脱落等损坏时,应及时进行更换。不推荐使用医用胶包裹后继续在临床上使用。
(3)对临床使用人员,应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形成制度化管理,如对电源电缆、导联线等是否完好的检查;如何确保接地;导电膏的正确使用和作用等。
通过定期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和排查被检设备潜在的电气安全风险,使医疗设备更加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贾建革.医用电气设备电气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探讨 篇8
1 构建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医学工程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医院的医疗质量控制活动中关键的环节, 而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乃是医学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因此, 必须努力寻找甚至减少可以影响医疗设备质量和医学工程相关的各种要素, 重视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
1.1 评估风险, 保障安全
医疗设备性能与功能退化引起的医疗风险必须正确评估, 定期开展医疗设备质量的检定与测试, 确保医患安全。我院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相关制度努力保障在用设备的准确、安全和有效, 从而大大减少了医疗差错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1.2 制定规程, 加强培训
制定和强化医疗设备及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 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操作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医院病员增加快、科室医护人员缺编及医护人员新老更迭频繁, 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 在工作中要善于创新方法, 规范管理医疗设备。要经常利用设备巡检时机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 耐心与细心指导使用, 尽力降低设备人为故障率[1]。
1.3 注重总结, 控制成本
要注重总结医疗设备与医疗耗材的使用规律, 同时采用临床工程的技术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揭示医疗成本与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示并配合使用科室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要经常通过临床设备的使用量、使用病种与使用频率等一手资料, 结合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等信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 找出设备在用期间使用成本最低与最高的不同阶段。便于使用科室充分利用设备在磨合期的适量使用。实践证明, 人机磨合在医疗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 使用人员必须摸透机器的“脾性”才能使其性能发挥极致, 必须用熟才能避免因人为错误的操作因素而带来不必要的人为故障。
2 医疗设备的应用安全与质量监管
医疗设备应用是否安全,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与切身利益。因此, 医疗设备在保障人体健康, 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康复训练与服务等环节凸显出十分重要作用[2]。比如, X射线诊断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核医学设备、接触治疗机、浅层治疗机和深度治疗机等医疗设备在投入临床使用前要有严格规范的质量检查与鉴定。必须牢记合格的设备才能用于临床、用于病人。不合格的坚决要进行维修或更新。对有操作资质要求的医疗设备必须持证才可上岗, 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医学工程师要加强强监督千方百计地切实了解和掌握医疗设备的使用状态。我院安排专人专职负责大型医疗设备的“三证”管理, 要求建立管理档案, 设备的配置许可证与应用许可证全部悬挂上墙;设备与人员的更迭信息即时公开, 证件到期及时更换, 让设备均在掌控之中, 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3 医疗设备维护与修理的措施
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修理, 保障医患安全, 已经成为摆在医院面前的一大课题[3]。有些医院对医疗设备维护与修理的措施相对薄弱, 由于现代医疗设备检查不到位, 造成医疗设备“带病”工作让医生临床误诊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命。对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用进行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消除医疗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的“空白区”, 需要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医疗设备的市场准入、医院采购时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采购, 检查必要的证件。医院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技术要求安装使用。在保修期内厂家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承担责任, 医院对应用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承担责任[4]。值得一提的是, 医院要重视人员储备和技术的积累。医疗设备购买环节可要求厂家提供维修培训的机会, 培养锻炼医院自己的工程师, 增加其相对专业的技术知识积累。医院对工程师储备上要尽可能在编制内搭建各专业人员的结构模式, 尽量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保证工程师的队伍的稳定。
4 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对设备档案管理, 要实行专人专管和信息化管理。将医疗设备按照类别编号、生产厂家、销售公司、出入库日期、购进价格、成本折旧期、使用部门、操作使用人员、设备技术资料及使用维护情况等相关信息全部录入设备电子管理系统, 以便管理者查询、浏览、统计与生成相关报表[5]。实践表明, 应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掌握设备使用状态, 对平时和战时动态调动装备, 快速、有效形成战斗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丹.急救医学装备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2]晏妮, 杨东明.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浅谈[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27:86-87.
[3]于京杰, 陈锐华, 汤黎明, 等.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1) :66-67.
[4]陈红.试论医疗设备管理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1 (4) :40-42.
医疗质量与安全 篇9
1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树立质量战略意识
1.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原则, 对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及标准意识。开展医疗质量服务月活动, 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及服务艺术, 改善服务态度, 在全院形成一个“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共识。打造以护理为龙头的优质服务体系, 将“两个不能, 六个之前”作为优质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即“护理人员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能说‘不’, 辅助支持系统对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提出的合理需求不能说‘不’;帮助在患者求助之前, 解答在患者询问之前, 服务在患者要求之前, 沟通在诊疗实施之前, 巡视在红灯闪亮之前, 质控在问题发生之前”。护理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 实行整体化护理, 推出一系列优质服务举措, 受到患者的高度评价, 其中保健中心护理组获得了“河北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称号。
1.2 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多层面的质控教育工作
一是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各项医疗护理技术规章制度、质控评分标准及评估方法等医疗质量的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科室, 并在院内局域网发布卫生法规及信息,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讨论。二是定期为医护人员开展维权自律、医疗质量安全讲座, 开展质量控制及品质管理活动,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定期召开质量讲评会议, 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例, 由各科主任根据医疗质量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 现场说法, 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教育及讲评, 提高了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能力。
1.3 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新临床医师进行岗前培训、轮转和考核, 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住院医师加强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 对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考核危重症抢救知识, 提高各层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1.4 抓规章制度建设, 落实各项质量检查标准
一是根据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我院工作制度, 如《麻醉科工作制度》、《检验危机值报告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医疗缺陷管理办法》、《三基考核制度》、《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合理用药制度》等管理制度。二是健全各项医疗服务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 严格各级医务人员的准入管理, 医务科定期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 严格规定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业务水平持证上岗, 并根据个人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授予不同的诊疗工作权限。
2完善质控体系, 强化质量监督
健全的质控体系对实现质量持续改进, 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院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安全的质控体系建设, 明确了1名院级领导专职负责医疗质控工作, 健全了医院、科室、医疗小组三级医疗质控网络, 并根据各个科室的专业特点和各级人员的职责, 确定了三级质控目标, 明确了各级质控的职责, 形成了有效的监控预防机制。一是开展医疗小组自我监控, 医疗小组明确1名质控员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质控标准随时监控本小组的医疗质量动态, 主动报告医疗差错情况, 并及时纠正, 做到了把差错扼制在萌芽。二是强化科级质控, 科级质控组织每月按照科级质控的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科室质量安全自评自控, 发现问题, 追溯根源, 认真整改, 改进和提高了科室质量管理水平。2008年科室质控小组自查整改上报缺陷232例, 有效防范了医疗事故和纠纷。三是加强院级质控, 由质控办、医政科、门诊部、护理部、院感办、病案科、物价科等职能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质量联合检查, 重点检查科级质控开展、相关质控指标的落实以及整改情况, 有力推动了科级质控工作。同时, 还通过印发医疗质控简报, 将发现的问题通报全院, 督促整改。2005年以来, 共印发质控简报247期, 有力推动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重点监控, 医疗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全院质量控制工作情况通报, 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 针对薄弱环节, 确定质控重点, 及时纠正质量问题。一是突出病历质量全程控制, 病历质量是质量管理的难点, 也是管理的重点, 针对病历中存在的问题, 选择着力点、找准突破口, 重点加强了医疗小组或医务人员个人、科级对病历的质控工作, 实现了从病历初建、运行、归档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提高了病案书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突出“缺陷”控制, 及时查找缺陷、分析缺陷、改进缺陷, 对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院为加强医疗服务缺陷管理, 制定了《医疗缺陷管理办法》及《医疗缺陷标准》, 将医疗缺陷、投诉缺陷、自查缺陷、医疗事故鉴定缺陷给予明确划分, 细化了缺陷管理的内容, 鼓励医务人员自查、自改、上报缺陷, 定期组织基层质控进行研讨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 制订对策, 有效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三是突出用药合理性控制, 不合理用药是目前医院存在的突出问题, 也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针对此问题, 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合理用药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制定了胰岛素、抗菌素和化疗药物等药物的临床使用规范, 通过公示、通报不合理处方和停用药物等措施, 有效减少了不合理用药行为。
4体会和思考
我院医疗质控体系的构建符合实施全时监控的思路, 通过确立标准, 实施控制, 衡量成效, 纠正偏差, 达到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一是全员参与质量改进, 扩大了质量控制的深度和广度。质控员从医疗质量的细微之处着手, 严格按照自查、互控的方法和程序, 多渠道、多层次及时准确反馈第一手医疗质量信息,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 全程动态监控医疗质量, 改变了过去由于忽视医务人员参与、环节质控薄弱而造成的监控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管理盲区的现象。二是全部门监控, 临床、医技科室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各个岗位都按照质量指标和具体监控方案进行质量自查和互控, 做到全程性控制与重点性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与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与科间横向控制相结合等, 保证了医疗质量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管理到位, 质量得到强化。三是全项过程监控, 检验、治疗、护理工作中的各项质量都在监控之列, 使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与开展管理年活动之前的2004年相比, 2008年门诊量增长了115%, 住院诊疗人次增长了15%, 手术人次增长了26%, 医院甲级病案率保持在90%以上, 医疗缺陷、医疗纠纷发生率下降40%。
医疗质量与安全 篇10
1 手术分级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依托于手术管理体系, 实行院、科两级管理构架
(1) 成立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 作为院内实施手术管理的最高机构,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通过集体决策形成医院手术管理的原则和总体方针, 制定和通过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评价标准及技术指南等文件, 对院内手术科室和麻醉科、手术室的运行、手术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手术所涉及的各个医疗环节的协调配合等进行监管和评估。委员会对医院的手术分级原则、医师手术权限授予原则、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管理制度都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定期审查更新, 委托医疗质量控制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2) 科室设立手术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科室手术管理责任人, 手术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科室内手术管理工作;制定本科室手术分级标准, 提出本科室医师手术权限, 上报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审批, 并定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监督包括手术分级制度在内的各项手术管理制度的实施;调查和了解本科室对手术管理的需求、执行手术管理相关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医院手术管理工作;组织科室内手术管理内容相关培训。
1.2 建立有专科特色的、与患者病情相结合的手术分级标准
(1) 手术分级原则: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将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及有创操作, 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分为四级: (1) 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以及新开展的手术、残废性手术、科研项目的各种手术。 (2) 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3) 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4) 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普通常见的各种手术。
(2) 借鉴DRGs (诊断相关分组) 和病例分型的概念, 建立符合各专科实际情况的, 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涵盖手术名称、患者相关合并症情况、风险因素和手术方式的细化的手术分级数据库内容。
1.3 根据手术医师分级和权限原则, 结合医师手术质量评估结果为每位医师授予手术权限
(1) 我院根据医师专业技术水平任职资格和相关岗位工作年限确定手术医师分级原则: (1) 低年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2) 高年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 (3) 低年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4) 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上。 (5) 低年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 (含) 以内。 (6)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 (7) 主任医师。
(2) 同时规定了各级医师授予手术权限的原则: (1) 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可主持一级手术。 (2) 高年资住院医师:可主持一级手术。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 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3) 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 (4) 高年资主治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可主持三级手术。 (5) 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的手术。 (6) 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7) 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新技术新项目手术。 (8) 新调入聘任的各级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前, 按聘用职称降一级手术权限, 所在科室手术管理小组考核5~10例手术。 (9) 进修医师无论其职称如何, 均不得独立完成各类手术。 (10) 对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必须持证上岗的手术, 术者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2 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的申报、审批流程
(1) 各科室手术管理小组根据手术医师分级和权限原则, 结合对各位医师手术质量的评估情况, 确定每位手术医师的对应的手术分级以及具体的手术项目, 形成医师姓名与手术名称一一对应的医师手术权限。
(2) 科室手术管理小组制定初步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 上报院级手术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根据各科室诊疗范围、医师技术档案信息和医院整体规划审核科室提出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 对于不同专科实施同种手术这种交叉现象, 委员会根据院内资源配置、学科发展方向和不同学科间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别对不同专科间实施的同种手术的分级进行调整, 通过后作为年度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组织实施。
3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对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的实时管理
3.1 常规择期手术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首先由医师填写手术申请单, 系统调取医师技术档案内医师信息, 判断申请手术医师是否为医师手术权限范围内的医师, 如果是则调取手术分级信息, 判断是否为该医师手术权限内手术, 如果是则允许手术申请单执行, 发送至手术室, 安排手术, 见图1。
3.2 常规急诊手术业务流程
急诊手术权限原则上与常规择期手术权限一致, 科室根据常见急诊手术和本科室医师手术权限合理安排值班人员。遇超出值班医师手术权限的急诊手术,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术后由科主任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3.3 新技术、新项目手术业务流程
尚未在院内开展的手术均被纳入新技术、新项目管理范围, 首先需要经过科室申报-新技术、新项目委员会分类审批-院内应用的步骤, 经批准在院内实施的新的手术项目方可进行手术分级并配套建立手术权限, 然后与其他手术同样进行日常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管理。
4 手术分级管理的成效与体会
4.1 实现了手术准入的制度化、规范化, 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手术质量和安全
手术分级管理的实施, 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各类医师的手术范围, 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控制, 避免了不充分考虑所在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水平、病人个体病情以及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 盲目追求实施高难度手术和高收费手术的情况,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手术引起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
4.2 从制度上为培养年轻医师临床手术技能提供支持
动态的手术分级和医师手术权限调整, 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个别医师长期独揽、把持部分手术项目, 为年轻医师通过实践练习, 提升手术技巧, 循序渐进的掌握高难度手术铺垫了道路。
4.3 为外科科室绩效评估和外科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通过建立手术分级, 使得评价不同级别、年资医师的手术技术水平时, 更加具有可比性, 不仅可以通过实施手术的级别差距反映医师技术差距, 还可以在实施同级手术的医师间, 通过其手术质量指标评价其手术能力的高低。另外, 在不同专业的外科科室间可以通过对比其同级手术的开展情况, 作为评估其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怀峰, 梁立强, 祁建伟, 等.制订手术准入标准·实行手术分级管理[J].中国医院, 2003, 7 (2) :36~39.
[2]石青龙, 刘广东, 张思兵, 等.实施手术准入管理, 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1) :28~30.
[3]杨海生, 闫晓勤.对医师手术准入的管理[J].中国医院, 2004, 8 (8) :74~75.
【医疗质量与安全】推荐阅读:
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总结08-28
医疗质量与安全试题10-24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08-14
手术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讲义08-25
外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07-26
心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09-13
医疗质量和安全09-18
医疗质量安全11-19
医疗安全质量制度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