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水平

2024-10-21

医疗质量水平(精选9篇)

医疗质量水平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卫生现状却存在极大的差距, 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医疗卫生改革至今还未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导致城乡医生的收入状况存在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化。在城市等级医院里, 一些医生的年薪高达数万元, 而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有相当部分人还处于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较低水平[1]。迄今为止, 有的乡卫生院职工还不得不处于半农半医的尴尬身份, 许多村的防保医生因为仅凭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所获取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则将主要精力用在其它经济项目上, 把自己所履行的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当成了“副业”。如果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不注重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城乡医生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进行适当平衡, 切实解决好坚守在广大农村地区且直接呵护8亿农民健康的基层医务人员的生存困难, 将既不利于构建医疗卫生的行业和谐, 又不利于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1 医务工作者的收入状况分析

1.1 医务人员收入组成情况

目前, 我国医生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所谓基本工资, 就是根据医生职称等级所享受的国家财拨工资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防保医生迄今为止还没有享受到固定的财政工资) 。所谓绩效工资, 就是在“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下, 医生创收的总收入减去成本, 其余部分按比例发放的浮动工资, 其中包括处方与检查提成、药品回扣等收入在内。由于我国临床医生尤其是农村职称等级较低的临床医生诊费标准过低, 使诊费收入在医生收入里面所占比例很少。

1.2 客观存在的医生收入两极分化

1.2.1 城乡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的贫富分化。

目前, 我国城市医疗机构与农村医疗机构不正当竞争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绝大部分被城市高等级医院所拥有。由于这些医疗机构居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具备向社会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条件与能力, 由此便可以获得十分可观的医疗收入。大城市里高等级的大医院, 年收入超过数十亿的不在少数, 一些医生的年薪高达数万元, 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比, 收入差距巨大。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还处于低收入阶层, 其中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 到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打工, 且农村留守人口普遍存在有“小病拖, 大病扛”等不良健康观念, 导致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老百姓的购买能力, 都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同样是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站仅凭医疗收入难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 使许多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未能摆脱生存危机。一些乡卫生院职工的工资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 村级防保医生的处境则更为艰难。目前, 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医生因收入太低, 不得不放弃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从商或外出打工。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力量十分薄弱, 高水平的医生不愿来, 就连低水平的医生也留不住, 造成许多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无人承担, 严重破坏了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卫生主管部门虽然针对基层医生技能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状多次举办培训学习班, 但很多医生却因难以解决生活问题而放弃。我国农村许多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没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 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村级卫生站的医务人员既无学历又无执业资格, 仅凭跟师学艺后, 便就地执业。目前, 就是由处于这一医疗水平现状的医疗卫生队伍坚守在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最前沿, 向广大农民提供包括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全科医疗服务, 使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医疗质量问题很难得到保证。

1.2.2 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收入差距。

由于我国城乡均存在中西医收入差距问题, 在利益驱动下, 近年来在西医治疗广泛存在滥用抗生素、激素、大输液以及大处方、药不对症等行业腐败现象的同时, 传统中医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 无论是城市等级医院, 还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都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突出问题, 使中医技术难以得到提高, 中医药营业份额在整个医疗收入里所占比例日渐萎缩。这对解决“看病贵”与完善医疗服务职能都十分不利。从科学角度来讲, 中西医在临床治疗上各有所长, 如果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都以利益来主导自己的医疗行为, 轻视中医中药, 将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1.2.3 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我国所有医疗机构中,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科室与科室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巨大。如皮肤科、传染科的医生要比内科与手术科医生的个人收入少得多, 其悬殊比例往往成倍数。这一局面不仅导致许多低收入科室的医务人员觉得不公平, 而且也导致了医疗机构科室发展失衡, 有的医院干脆取消了收入少的科室。作为医疗机构来说,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首先应当是服务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引起大家的警觉和关注,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必要平衡, 那么就会出现一些老百姓特别需要的科室因收入少、缺人才而逐渐萎缩。

2 平衡医生收入差距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行业是需要很大智力投资的特殊行业, 医生也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高尚职业, 医生在诊治疾病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诊断记录、诊断结论以及处方用药, 都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 医生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劳动报酬理应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但是, 由于受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 只要一提到医生的待遇问题, 社会公众不但反感而且异常敏感, 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医生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普遍希冀, 同时也表现出医生的劳动价值并没有被我国社会充分尊重。这一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与基层医务人员的生存一直面临严峻挑战, 迫使许多医生在对患者疾病的检查、制定医疗方案以及处方用药各个环节里去想办法。由此所滋生的许多行业腐败现象, 不但严重地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声誉和形象, 而且对患者疾病的康复以及祖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消极影响。医生从事的是脑力劳动, 干的是技术活, 就应该挣技术钱, 吃技术饭, 凭技术来体现价值。因此, 医疗卫生改革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医生诊疗服务, 变传统的“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为“以医术养医”做深入研究, 平衡城乡医生的待遇水平, 适当提高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收入和服务能力十分必要。

3 平衡医生待遇的方法建议

3.1 逐步缩小城乡医生待遇差距, 结束对农村医生的待遇歧视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无论是在卫生投入上还是在医生待遇上, 都应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原则立场。如果不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 任何改革措施要想收到良好的卫生业绩, 都将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医生待遇问题上, 应当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也不管医疗机构等级, 只要是取得了合法执业资格的医生, 都应当按相应职称等级享受到公平的国家待遇。只有在这样的改革思路下, 才有助于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8亿农民的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笔者认为, 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应政策, 对城乡医生巨大的收入差距进行必要调节, 让具有合法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的收入由财政工资、诊费与注射等其它医疗服务收费组成, 让其收入水平能够略高于所在地区外出打工农民的平均工资水平[2], 这更有助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改善与发展。要真正将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办成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公益性与福利性的非营利性机构, 就必须将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的网底 (村级卫生站) 与履行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村防保医生从目前的生存困境里解脱出来。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 历年来不但工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就是最该得到解决的养老保险、执业保险, 到目前为止也无人问津。这一系列问题应当得到医疗卫生改革决算层的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当然, 要切实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仅靠提高其诊费标准还不行, 还必须得到国家财政的扶持。

3.2 对医生待遇与职称实行浮动管理, 切实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的质量是通过医生的临床执业效果来实现的。医生的执业效果如何, 取决于医生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与行业风气。医师的技能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就必须对医生的具体执业过程, 包括诊断、处方、售药以及服务效果等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因此, 要切实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只有通过建立处方疗效评估制度来对临床医生的执业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与医生的职称晋升与个人待遇挂钩才是最佳办法。过去, 由于我国医生的职称评定均是只升不降, 有许多医生只要职称到了一定级别, 便安于现状, 满足于优厚的待遇, 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钻研业务与更新知识上, 而是用在打牌、钓鱼、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上, 造成医疗水平与处方疗效日渐下降, 使实际执业水平与职称等级极不相称。患者往往不顾车马劳累, 不顾路途遥远慕名就诊, 但则往往是抱兴而去, 扫兴而归, 意见极大。因此, 通过结合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采取优胜劣汰十分必要。这一措施的核心是医生待遇要随其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发生相应变化。不管城市与农村, 也不管医疗机构的类别, 一律按医生的职称等级确定医生的待遇与诊费标准[3]。通过这一方法, 就可以让每一位患者及每一张处方均有可能影响医生的切身利益, 临床医生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处方疗效这一途径来争取为职称晋升与改善个人待遇创造条件。通过这一方法, 就可以迫使医生在临床执业时拿出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平来对待每一位患者, 开好每一张处方, 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处方有效率。这样, 就可以使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使政府的卫生投入收到最大程度的投入绩效。

3.3 提高医生诊费标准, 实现以医术养医

要有效遏制开大处方、药不对症等行业腐败现象, 要卓有成效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 就有必要以规范医生临床诊断操作为前提, 适当提高医生诊费标准, 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 让患者付明码标价的钱, 以避免因开大处方、药不对症、药价居高不下等而给患者造成隐形的经济损害。也就是说必须变传统的“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为“以医术养医”。从表象来看, 一方面切断医生与医疗机构之间过于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让医生与医疗机构之间只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彻底杜绝检查提成与处方提成可能给医疗服务质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另一方面又用提高诊费标准等办法来改善医生的待遇, 仿佛“烧起吃与煮起吃”没有多少区别。其实不然, 传统的“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与以提高医生诊费收入而实现的“以医术养医”, 在这两者之间医生都客观存在一个“趋利动机”问题。但“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中的“趋利动机”会滋生开大处方、药不对症、该不该检查的病医生都会叫患者去检查等许多行业腐败现象, 这种“趋利动机”对广大患者疾病的康复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消极的。然而, 适当提高诊费标准, 将诊费作为医生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中间所存在的“趋利动机”, 会迫使医生要想增加自己的诊费收入, 就必须通过努力完善自己的执业技能, 端正自己的服务态度, 千方百计提高其处方的有效率, 以稳固和扩展自己的病号来让自己多看病。因此, 这种“趋利动机”, 无论是对患者疾病的康复, 还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积极的。医生的收入只由财拨工资、诊费以及注射等服务费组成;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由原先纯粹的商业买卖变成医疗机构提供以突出社会公益性为目标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也由原先的商业利益关系变成医术服务供需关系。只有通过这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彻底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与“看病贵”, 也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医患双赢效果。具体办法: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从根本上杜绝开大处方、重复检查等行业腐败现象, 就很有必要对医务人员收入核算方式和奖金分配方案进行重新调整, 不再将药品收入、检查收入与科室、个人的奖金挂钩, 而是让奖金与病人的满意度与临床疗效状况等反映社会效益的综合指标相结合, 促使医护人员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也只有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才能真正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3.4 规范各类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是平衡医生待遇的又一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 在长期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的多元化卫生服务格局已经形成。但如何理顺不同形式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 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职能的设置, 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义务的分配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必须面对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不同形式医疗机构之间混乱无序的过度竞争, 将农村卫生搞得非常被动。如乡镇与农村个体诊所、城市医药公司延伸到各乡镇的连锁药店, 从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站分流了的大批病员, 却没有履行好防疫、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义务。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但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病、卖药、赚钱上, 而且为了笼络病人, 还从事一些不合法的诊疗活动, 想出各式各样办法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进行不断的挤压与包围, 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 令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雪上加霜。因此, 平衡医生待遇, 还需要对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分工与执业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

参考文献

[1]陈益高.建好卫生站.村医有作为.中国卫生杂志, 2008;1.

[2]陈益高.建好卫生站.村医有作为.中国卫生杂志, 2008;1.

[3]陈益高.实施处方疗效评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7;4.

医疗质量水平 篇2

全面提高医院整体水平

北京航天总医院代院长、党委书记

马洪山

传统的医疗质量是指医疗服务通过医务人员遵循医疗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实施有效评价和控制所达到的医疗技术效果。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质量概念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已涉及医疗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营养、卫生环境、对病人价值观的尊重等多方面因素,成为医院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由于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都要通过医疗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现代医疗质量观,从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医疗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我院近几年狠抓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并贯穿病人就医的全过程。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加强对医疗秩序、规章制度、医疗作风的整顿,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科室成立质量质控小组,制定了质量管理工作条例,规定明确的奖惩办法。为稳步提高医疗质量打下了基础;第二步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临床科研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并筹措资金充实必备的仪器设备,改善诊疗手段,开辟新的科室;第三步是加强医疗质量全面管理,进行医疗质量考核,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数据,为对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进行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价。

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决定医疗质量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因素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科研能力、管理水平,以及这些因素的结合程度,即是否有机地形成了医疗工作合力,其中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院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综合管理为基础,着重抓整章建制,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工作质量标准化,其内容包扩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技术标准,直接关系到质量的控制;另一类是属于对质量进行衡量的标准,对每一医疗过程进行终末评价,各部门、各工种,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行政、后勤等都制定这两类标准。如果各项工作都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实现了质量管理愿望。

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监督执行。这是保证医院系统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建立、健全了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管理为尺度,以量化计分为方法,归口管理的医院质量管理和改进的院、科两级组织体系,建立了医疗、护理、后勤、综合四个考核组,按照各级各类考核标准,随机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与利益分配相挂钩,形成了硬性的、可操作性的质量考核体系。医院一级由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对全院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考核、控制、评价,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会议(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输血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等会议),重要质量问题及时汇报主管院长。科室一级成立科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科主任主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本科室质量问题提出具体改进及督办措施,会议记录备查。

其次,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制度体系。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北京地区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为指导,以核心制度为重点,充实、完善、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经临床试行反复修改,充分体现了制度的程序性、实用性、规范性。为医院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规范医疗行为、实施安全医疗提供重要的保障。

第三,完善针对业务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纵向管理体系。新业务实行准入制度,由准备实行新业务的科室收集资料,填写申报表;由质量管理职能部门调查分析,提出意见;由不同级别的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实施。现有核心业务实行备案制度,由各临床科室汇总现在开展的核心业务,完善业务技术规范,交由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备案管理。

第四,完善针对部门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横向管理体系。参照医院评审的要求,我院从内科、外科、护理、门诊、急诊、重症监护、检验、医学影像、药事、输血、医院感染、病历质量十二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质量管理与改进措施,其中以急诊、重症监护、输血和医院感染为重点。

第五、制定四种保持医院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的工作流程。

(一)科室质量综合评价流程:质量管理部门按照“统一化的要求、标准化的表格、规范化的程序”,每日参加科室早交班、三级查房、运行中病历检查,在广覆盖的基础上兼顾重点,发现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按期复检。综合评价结果在院基层科主任例会上公布,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二)院长查房流程:医院各职能处室随院长对科室进行综合测评和现场办公,汇总各职能处室和科室自身反映的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一月一次。

(三)医疗纠纷处理流程:制定了各科室医疗纠纷接待处理的规范和流程,发现医疗纠纷背后的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收集、分析、反馈、处理。

(四)重点患者管理流程:质量管理部门对全院每一位重点患者(特殊社会背景、大额费用、中等以上手术、有纠纷倾向)每日逐一督察访视,通过参加科室对重点患者的全院大会诊、死亡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工作,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发现质量管理方面的缺陷。

通过上述四种渠道搜集到医院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利用医院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医院级组织体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是员工的问题则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如果是制度的问题则完善与补充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医院级制度体系,最后以《临床质量管理改进建议书》的形式反馈给科室,医院质量管理与改进的科室级组织体系落实质量改进措施,并以《临床质量管理改进回复书》的形式反馈质量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典型事例进行剖析,找出根源,分析原因,明确责任,提出要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六、改进管理手段,更新管理方法,转移工作重心,抓好决定质量水准的关键环节。管理上更加突出医疗质量的全程监控,制订质量控制措施,开展质量教育活动,修订质量考评标准,完善质量考评制度,质量管理部门全面实行了表格化管理,以量化积分的方式加以落实,通过分解目标,合理分工,将质量监控、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的工作中去。这样做即便于及时统计、分析,又避免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偏差,管理逐步由“主观”向“客观”,由“感性”向“量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迈进。

几年来,通过不断的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发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横向和纵向管理的效能,使医院质量管理走上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轨道,持续改进医院质量。

二、以重点专科建设为中心,着重抓科研、新技术的应用

重点专科的水平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们克服了过去科室平均发展的弊病,根据科室和专业需要,有选择性的引进人才,促进医院专业技术的大发展。把重点专科的建设纳入了医院业务建设的主攻方向,重点专科建设,是在人力、设备条件、技术提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必要的保障。在选题方面进行研究、指导。通过临床科研,开展新的诊疗技术,以此来直接提高医疗技术能力。如消化科开展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心内科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治疗,骨科研制的微型外固定器治疗手外伤等,在重点专科建设带动下,三年来全院开展新技术成果300多项,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

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为确保医疗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提出了以“建立一个体系、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项技术、建设四个中心、新增五个科室”为中心内容的“2005年一2010年医院发展规划”和“2015年愿景目标”,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六个达到”的奋斗目标,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士气。其次,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在学科发展上,我们坚持固强扶弱,既保持和发扬传统优势,又勇于开拓创新,形成新特色。加大人才引进,新组建了医学整形美容科、内分泌科,介入治疗和微创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综合实验室和解剖实验室,配备了必要的仪器,为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科研人员有用武之地。第三,明确目标,实现发展。移植技术是我院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充分利用医院的综合技术和发展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医院学科建设的起点和支撑,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以提高医疗技术为重点,着重抓医务人员的培养提高

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的高低,提高医学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为造就具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技术队伍,我们采取重点提高和普遍教育相结合,抓技术干部提高为主和管理干部教育相结合;提高临床应用技术为主和提高外语、基础理论相结合;以在职提高为主和外出进修、参观、学术交流相结合。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第一,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提高的方向,高级职称人员,多数是所在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搞好学术交流,做好传、帮、带。中级职称人员,有计划的选派他们到国内各先进医院进修或进行专题学习,使他们尽快掌握最新技术;低年资医师则着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狠抓基础工作和薄弱环节,强化“三基训练”,注重“三严管理”,从基础质量、基本建设、基本队伍、基础设施、基本素质这些固根本、管长远、有后劲的工作做起,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护士和其他卫技人员也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提高方向。第二,加强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周都有全院讲课,广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还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和护理专科班、本科班等。第三,加强外语学习,举办了不同级别的各类外语培训班。第四,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有了较高水平的医学专业技术,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管理水平。医疗服务活动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的过程,除了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外,保障医疗活动的人员如政工、行管、后勤等在医疗质量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保障人员和保障工作的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已把它和医疗工作放在了同等地位来对待。在这方面我们做的部分工作有:增设各种便民设施,统一调换门诊各科室的诊桌、诊椅及候诊椅,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门诊大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张贴常用药物、检查价格表,在各候诊区域安装了闭路电视、触摸式电脑费用实时查询系统,方便病人实时查询,深受患者及其亲属好评。另外,统一、完善了全院的标识系统,按照醒目、易懂、规范、统一的原则,完善工作区域内各种路标和指示牌,方便病人就诊;调整门诊布局,扩大内、外科诊疗空间,完全满足了病人的就医要求。

倡导和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开设了节假日和双休日专家门诊,常规门诊每日提前30分钟开诊,口腔科根据病人需要还开设了夜间门诊;实行实名制挂号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工作,增设了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项目,建立医生和病人的预约联系卡,坚持对出院病人追踪随访,建立健康档案,门诊窗口单位全部实行了中午连班制,门诊化验单查询系统联网,有利于对化验结果的统一管理,也便于患者查找化验单,手术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融洽医患关系,努力拓宽渠道,强化监督。设立意见箱和院长信箱,主管部门定期开箱,及时回复。我院常年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即优良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患者满意),各级各类人员还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特点规定了优质服务的要求和标准。还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患者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在基层科主任例会进行点评,督促其整改。并及时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服务计划,有效地推动了医院的相关工作。

我院在病人就诊流程,就诊环境,病人就餐等后勤保障方面做了许多改进,如在优化流程方面,我院新建急诊输液观察大厅,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危重病人检查、缴费、取药、住院全程陪护,增设院前急救队伍,开通“空巢家庭呼救系统”;设立导医咨询台、预检筛查门诊;增设了简易门诊、疼痛门诊、便民药房等病人需求高的特色门诊和项目;实行划价收费一条龙服务,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等等。开设院长接待日。

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实行统一招标,主渠道进药,杜绝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现象,狠抓收受药品回扣等现象。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加强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实行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医疗质量水平 篇3

值此之故,美国政府和行业评审部门一方面加强对医院管理体系和评审内容的监控,同时推出用经济激励方法促进医疗质量提高。2003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开始建设首项医院质量激励(HQID)示范工程,确定了国家普遍认可的临床医疗程序和评价方法。循证医学证明,这些标准化的程序和评价方法与提高医疗质量有关。涉及的病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膝与髋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疾病。从2006年CMS总结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确认,经济激励措施已经有效地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11%。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入学习国际上质量管理先进理念与方法,开始尝试我国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价的新模式,旨在通过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部分病种进行评价,促进医院从医疗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的持续改进。为此,选择危害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研究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社区获得性肺炎、髋与膝关节置换等病种的过程质量评价。2007年在上年度单病种质量指标基础上,再次邀请专家讨论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权威的指南(包含以循证医学的结论)为依据,拟订了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缺血性卒中/脑梗塞四个病种和髋与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项手术的过程质量为主的评价指标。

选择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意义,在于任何单病种的诊治过程都不是单一的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因此能反映环节质量;对于治疗效果的比较能反映学科的整体医疗质量和水平。实施单病种管理所制定的诊治方案是在实践临床路径的基础上,经过广泛地临床验证证实了的有效的方法,通过规范统一的临床诊疗活动取得最佳诊治效果。由于在临床实践中采取了统一的步骤,也能较容易地查找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有益于质量的持续改进。

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卫生部卫医发(2008)28号《2008年~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文件中都将开展重点病种质量控制列入重点工作。2009年5月7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中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文件中指出: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并参照实行中国医院协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6个单病种临床诊治流程制订依据:一是流行病学依据。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危害百姓健康的头号杀手。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研究中心和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监测总人数共计678718人,总死亡人数为2983例。研究显示,SCD发生率平均为41.84例/10万人,在北京市、广州市、盂县和克拉玛依市,SCD分别占总死亡的13.4%、8.5%、7.7%和8.3%该调查首次得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柳叶刀神经内科杂志报道:过去40年间全球卒中发病率差别加大,高收入国家卒中发病率减少42%,低或中等收入国家增加100%。从2000年到2008年,中低等收入国家卒中的发生首次超过高收入国家20%。北京、上海、汕头的普查显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分别是38.7%、10.8%、13%。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78.5%。二是按照国际国内权威组织的规范或标准。例如美国CMS中心项目;美国国家医院质量激励示范项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规范或指南;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卫生部2007)、呼吸病分会CAP指南2006以及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规范、卫生部各种技术规范。三是循证医学的依据。第Ⅰ类: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大多数人同意所作的诊断/治疗是有益的、有帮助的且有效的;第Ⅱ类:对于治疗的作用和/或功效有相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或分歧;Ⅱa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观点认为治疗有效;Ⅱb类:循证医学证据/观点很少能证实治疗有效;第Ⅲ类:循证医学证据或大多数观点认为治疗无效且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害的。一般不推荐使用第Ⅲ类。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级:A级:从大量随机临床试验或其后的分析中得出的数据;B级:从一个单独的随机临床试验或大的非随机研究中得出的数据;C级:专家得出的一致意见和/或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回归性研究A.L.Cochrane所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想》写道“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恰当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更为可靠。”David Sackett说:“循证医学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用于每个病人的保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一个循证实践的医学过程。强调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必须基于当前可得到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并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三者缺一不可,从而使医生和病人形成诊治联盟,保证病人获得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

以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为例,诊治流程与指标控制的步骤:(1)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属于I类A级;(2)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属于1类B级;(3)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属于I类A级:(1)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属于(I类B级);(4)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属于I类A级;(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属于I类A级;(6)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属于I类A级;(7)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属于I类A级;(8)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第八条由于各地区保健体制不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医疗消费的水平不同,因此难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从以上可以看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单病种质量管理最典型的示范,每一项都有循证医学的支持,易于遵从与操作。但其它病种不是所有流程与步骤都有循证医学的可靠依据。这也是要开展大规模临床路径实践的目的。通过广泛的、统一的、规范化的临床实践,必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循证医学的可靠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地区16家三级甲等医院按照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初步结果如下:自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活动以来,通过自身比较,按照规范的执行率2008年比2007年有所提高,质量指数已经由2007年度67.47%上升至2008年度75.07%,平均上升幅度8.24%,有效地规范了医院的诊疗行为。6个病种的平均住院日不同程度的缩短,最少缩短0.68天,最多缩短3.05天,工作效率明显提高。2008年6个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与2007年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医疗费用明显高于上一年。进一步分析是由于2008年过多地使用了药物支架所造成,其它疾病的平均医疗费用明显减少。总之,16所三甲医院自从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价活动以来,各医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数据表明,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采用“院长工程”的模式进行持续改进,取得连续二年在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名列首位,平均住院日、费用支出、死亡率较低,表现出卓越的成绩,处于领先的地位。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价活动为落实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总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始尝试我国单病种质量管理评价的新模式,旨在通过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部分病种进行评价,在实践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实施单病种管理所制定的诊治方案。2009年,卫生部要求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参照中国医院协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脑梗死,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

关键词:单病种质量管理,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卫生部医政司.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S].2008-08-22.

[3]卫生部医政司.2008年~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S].2008-05-12.

[4]Wei Hua,Lin-Feng Zhang,etc.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4Regional Populations[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

[5]V.Feigin,C.Lawes,D.Bennett,et al.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56population-based studie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ogy,2009,8(4):355-369.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工作方案 篇4

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工作方案

为贯彻执行青岛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关于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青卫政发〔2012〕44号)文件要求,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决定对正在开展的《医疗服务提升计划》进行讨论修订完善,制定《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工作方案》予以下发执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良好的执业发展环境,以实施医疗服务提升工程为抓手,以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便民惠民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有责任、有信仰、有追求、有素养、社会信赖的医疗卫生队伍,进一步提升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努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工作目标

(一)职业精神素质显著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荣誉感、敬业精神、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约束、制度规范、社会监督的医德医风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法行医、廉洁行医的行业风尚进一步树立。

(二)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疗环境、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优质服务、便民服务措施得到全面落实;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施,医务人员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和文明,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医患之间的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消除非医疗质量引发的医患纠纷投诉,和谐医患关系基本形成;医改成果不断惠及普通百姓,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病有良医”期望逐步实现;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普遍推广应用,群众对医疗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推行行业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标准,临床科室、导诊台、挂号室、门诊(住院)收费处、药房、影像科(放射科、特检科)、检验科、注射(输液)室、急诊室、食堂、门卫(安全保卫)实行规范化服务。

1、临床科室:全院开展“亲情服务”活动,倡导“一新、二温馨、三勤、四个主动、五个一、六声”服务理念。一新即全新的医护形象;二温馨即给病人提供温馨的住院环境和温馨的护理操作;三勤即手勤、脚勤、嘴勤;四个主动即主动介绍、主动帮助、主动沟通、主动征求;五个一即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次谈心、一声祝福;六声即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治疗有称呼声、合作后有谢声、遇到病人有询问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

2、导诊台(分诊岗位参照执行):服务总监和导医佩戴胸牌,准时上岗;热情主动接待服务对象,遇到询问时,应站立,使用规范化服务用语,有问必答,耐心做好解答工作;熟悉掌握医院布局和就医流程,正确指导服务对象挂号、候诊、检查;对初诊服务对象,指导填写病历封面;主动为老人、残疾人等特需患者服务,为行动不便者联系提供推车、轮椅服务或搀扶到诊室就诊。

3、挂号室:准时开窗,挂牌上岗,语言文明,服务热情;了解医学常识,指导服务对象挂号,耐心解答服务对象的询问;收费标准明码标价;挂号服务窗口服务对象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

4、门诊(住院)收费处:合并划价、交费环节,提供一个窗口服务模式;准确掌握并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公开,明码标价,主动出具费用清单;划价、收费窗口服务对象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

5、药房: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四查十对”;交待清楚服法和剂量,耐心解答服务对象的咨询或疑问;严格按规定调剂配方;划价、收费、取药窗口服务对象等候时间不超过10分钟。

6、影像科(放射科、特检科):准时开机,挂牌上岗;耐心解答服务对象咨询,告知清楚检查要求;严格执行拍片“四对”(对姓名、对性别、对片名、对部位),及时告诉服务对象取报告的时间及地点;大型设备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不超过6小时,影像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不超过1小时。

7、检验科:严格履行职责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对”(对姓名、对项目、对编号);严格执行院感要求,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纸;及时告诉服务对象取报告的时间和地点,耐心解答服务对象对检查结果的询问;检验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不超过30分钟。

8、注射(输液)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三查七对”,认真查看药品有效期、澄明度、配伍禁忌,做到准确无误,防止差错;严把药品皮试关,注射时和注射后认真巡视、观察患者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搞好隔离屏障,在进行臀部注射时,安排好男女患者分开注射。

9、急诊室:坚守岗位,保持良好的应急状态,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急诊工作制度和危重症抢救操作程序,做到治疗及时有效,对留观患者按时巡视,严密细心观察输液、给氧及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服务热情主动,有问必答,为患者排忧解难;建立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48小时。

10、食堂:以服务对象和职工为主体,热情服务,态度和蔼,合理定价,保证饭菜质量;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保证食品卫生与质量,保持室内外整齐清洁,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避免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做到订餐、送餐到服务对象床头,定期下病房听取服务对象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

11、门卫(安全保卫):着装整洁,站立服务,仪表端庄,文明执勤。严格出入人员、车辆的管理,严格执行探陪制度;恪尽职守,及时巡视、维持院内安全和交通秩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

(二)便民惠民服务项目常态化、制度化。

1、医院全部通过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实现群众就医24小时预约诊疗服务。

2、医院全部建成并使用“服务窗口等待电子叫号”和“服务质量电子评价”系统,系统日常使用率应达到100%。

3、医院应开展延时门诊、无节假日门诊、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等服务。

4、医院全部建立“人性化的逝者关怀室”。

(三)建立完善各职能科室,开展多方位服务。投诉科统一受理群众咨询、投诉等事务;回访办公室承办出院后电话随访、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免费提供轮椅、提供预约挂号、叫号、检验结果(自助)打印、饮用水等服 务项目;同时要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实现集门诊服务、临床服务和综合服务等职能于一体的医前、医中、医后的人性化服务。

(四)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在医院病房内开通“健康教育频道”,为住院患者播放健康宣传片,每周举办一次孕妇学校、妈妈课堂、预防接种知识等培训班。积极开展健康大讲堂、专家进社区、健康知识展板巡展等“健康社区行”系列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发送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短信。在医院实施“五要五不得”制度:

1、对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和检验报告,要由医院安排专人按照有关规定送取,不得让住院患者或家属自行送取。

2、对需要到检查科室进行检查的住院患者,要由病房安排专人陪送,对危重患者要全程陪护,不得由患者自行到有关科室进行检查。

3、对转科的住院患者,要由转出病房派专人护送到转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的各项工作,不得由患者自行转科。

4、对住院患者临时医嘱及一次性使用的贵重药品,要由医务人员领取,不得让患者或家属自行领取。

5、对需要到其他科室或院外会诊的住院患者,要由医院派人陪护,不得让患者自行前去会诊。

(五)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1、不乱检查、乱用药。针对不同患者,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遏制过度检查、用药和医疗行为。

2、不捆绑收费、乱收费。严禁无视病情的强制捆绑项目收费、自立项目、自定收费标准、分解项目收费以及虚增使用数量变相收费的行为;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价格标准,防止乱收费、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

3、不虚高定价。加强药品材料的监管力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从源头加强对药品和卫生材料的价格监管,防止虚高定价,让老百姓最终得到实惠。

(六)全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对纳入我市新农合的患者全面实施住院 “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患者在医疗机构办理住院时,无须预交住院押金,在经过身份核准、证件抵押、协议约定等手续后,直接入院接受治疗,出院时只交纳除新农合报销外个人自负部分费用。

(七)继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工程。医院按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全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为100%;加大临床一线护士配置,医院普通病房的床护比达到1:0.6。完善、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吸引更多优秀护理人才充实到护理第一线,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让更多患者享受优质护理服务。

(八)推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向社区居民发放社区家庭责任医生便民联系卡,将家庭责任医生信息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咨询电话向居民公布,家庭责任医生采取上门服务、电话解答、帮助联系上级医疗机构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主动服务。开展全科医生服务工作,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

(九)深入实施“志愿者温馨服务”工程。医院全面建立常态化志愿者服务架构和双向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监督、评估体系,建立星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重点推出“门诊温馨首程导航”、“市级青年文明号出院直通车”两个规定志愿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医患需求,设置 导医咨询、预约诊疗、陪同检查、健康宣教、图书借阅、理发服务、节日慰问、一般生活护理、心理疏导及小语种语言服务等特色化志愿服务岗位。积极开展以“百名优秀中青年专家走基层健康行”为载体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等常态化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重点推出乳腺病、肾病、肿瘤、糖尿病等病友会志愿服务项目。

(十)实施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落实在全民医保体系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起伏线等优惠政策;医院要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要开设中医门诊和养生保健指导门诊,鼓励开展中药专方传统加工、小锅煎药、膏方制作等药事服务项目。

(十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医德医风考核。开展医务人员重温医生誓言活动。组织老专家向年轻工作者传授高尚医德精神和职业操守经验,用先进事迹、优秀典型人物心得进行职业精神启发性教育。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建立健全行风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内容和指标。规范医德考评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不断加大社会评价分值比重。畅通信访举报渠道,认真排查投诉、信访线索,对查实的索要红包、收受回扣等商业贿赂的违法违纪人员,按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合同和吊销执业资格。建立“三线一网”群众所提意见反馈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十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医院凝聚力和荣誉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和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实现卫生事业发展与单位、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和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青、妇和职代会的职能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下级之间、职工之间、医患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使干部职工倍感组织的温暖,从内心接受单位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坚持促进发展。围绕单位改革发展任务,以卫生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十三)积极开展卫生新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深入开展“院长谈服务”、“医院开放日、市民体验日”、“医德医风宣传月”、“白衣天使在行动”、“岛城媒体走基层看卫生”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卫生系统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医患和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大力宣传先模人物和先进集体,以先进典型为导向,引导职工发扬奉献精神,增强服务观念,钻研医疗技术,改善服务质量,争做新时期的白衣天使。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1月-3月)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下发文件,部署活动任务,在宣传栏和医院网站上进行宣传。力求使每一位职工都进一步明确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职责,增强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优质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7月)

组织实施阶段是优质服务提升活动的主要阶段,也是各科室落实执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的具体体现。各科室要按照医院整体部署,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订优质服务承诺措施。根据医院提出优质服务的具体内容,结合科室 的岗位和工作,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各科室要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完善和制订优质服务承诺措施,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防止活动流于形式。请各科室于4月13日前将本科室在此次活动中制订的优质服务承诺措施上报活动办公室。

2、开展多种形式的征求意见活动。为及时掌握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住院和门诊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组织医院行风监督员开展明查暗访并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主动征求各方意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与医院培训计划相结合,开展医德医风、文明礼仪、奖惩制度、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

4、强化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重点进行督导检查服务态度、仪表仪容、便民服务、医疗收费、行政效率、后勤保障等工作及有无“红包”回扣现象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奖罚,确保优质服务承诺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执行。采用走访、现场检查、设立意见箱、投诉电话、接待室,医德医风监督岗等形式对服务承诺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医院医德医风科室考核评比中。

(三)整改提高阶段(8月-11月)。

各科室要针对活动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举一反三,查找漏洞,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医院将加强督促和指导,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具体实施工作基本完成后,各科室要把查找情况、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报活动办公室。

(四)总结表彰阶段(12月)。

1、医院将对各科室开展服务质量提升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以活动监督检查小组的监督检查情况为依据,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

2、对表现优秀的职工和科室进行表彰奖励,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宣传先进、学习先进的力度,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院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此活动,进一步提高全院服务意识,职能部门要树立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意识,临床医技科室和窗口部门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二)建立层层责任制。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党支部、科室抓好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全面参与,努力做到人人有责,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三)加强督促,确保活动成效。医院将加强对各部门活动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对执行落实工作不认真、消极应付的,要进行重点督办,特别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科室、支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对因服务态度差等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人和事坚决予以从重惩治。医院将派出工作人员,有重点地对科室落实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医疗质量水平 篇5

1 强监管必强基础

医保监管是规范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行为和建设质量医保的一个关键环节。强监管必须先强基础管理。做强基础管理,一是要立制求强,即实行制度化监管、社会化监督;二是要以精求强,即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指标管理,力求精确化、精细化;三是要以优求强,即实现监控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提升防控骗保、过度医疗等投机行为的效果,确保基金使用安全;四是要以深求强,即深化监管重点,延伸到医师的医疗服务行为。

基于上述思路,沈阳市从医保药品、诊疗项目及病种等三个目录的基础管理着手,历经5年契而不舍的努力探索,建立起“三库两制一系统”基础管理体系,即病种编码库、药品库、医用材料库;医保医师备案管理制度、住院费用指标控制和评定制度;标准化病历审核监控系统。

2 强基础的主要做法

2.1 以管理信息数据为手段,建立医保病种编码库

将国际通用的ICD病种编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自主研发出沈阳市医疗保险ICD病种编码,收录主码10723条,手术码4338条,识别码108条,并于2009年开始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启用实施。病种编码的统一使用和标准化管理,为医疗服务监控、结算管理、费用公示、指标评定以及深层次数据统计分析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2.2 以控制医药费用为根本,建立标准化药品库

标准化药品数据库共收录药品信息41188条,并在全市定点医院运行。新编码药品库实现了一药一码、同药同待遇、限制用药程序化、药品信息动态维护,并为搭建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药品价格谈判等奠定了基础平台,为降低医疗费用和药占比、减少大处方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创建医保药品使用分析监控系统,药品信息化监管、药品数据利用分析力度进一步加大。

2.3 以规范准入制管理为抓手,建立医用材料库

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材料尤其是各种植入性材料、人工器官、一次性材料等,因其价格昂贵,已成为医疗费用的新增长点,但对医用材料使用的标准、控制及监督,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沈阳市严格执行准入制管理,建立的医用材料库涵盖了产品的编码、医保类别、分类目录、注册证名称、医保标准化名称、注册证号、注册证有效期截止日期、规格型号、计量单位、产地、生产企业等13项内容。目前,医用材料库已经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分批次使用,对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用材料尤其是高值材料的使用,遏制医疗费用攀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以强化医疗服务为目的,建立医保医师管理制度

将全市684家定点医院的24354名医保医师的基本信息录入医保医师库,进行统一备案管理。出台了《沈阳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医保医师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医保医师的职责清晰明确,对医保医师的考核方式为记分制管理,并与费用结算直接挂钩。

2.5 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建立费用通报公示和指标评定管理制度

一是每季度将次均住院费用、全口径报销比例、人头人次比、住院率、药占比等住院相关指标,定期在定点医疗机构内部进行通报公示,并在年度会议上进行点评,促使定点医疗机构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二是每季度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药品总体情况、各等级医院药品使用情况、重点药品使用情况、用药费用过高的医保服务医生进行通报排名,促使临床医生合理用药。三是每年两次向社会公示包括常见病、多发病及心脑血管介入、腔镜手术等高新技术治疗的28个病种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个人自费等信息,引导参保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就医。四是制定了住院费用相关指标的具体控制措施和评定办法,并将其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年终评定管理,与年度保证金返还、重症病例超支补偿直接挂钩,从利益机制上促使医院加强自我管理。

2.6 借助电子信息化平台,创建标准化病历审核监控系统

通过参加人社部信息中心的医疗服务监控系统试点,并借助医疗服务监控平台,创建了医保门诊统筹和住院病历电子化审核监控系统。门诊统筹电子病历实现了按医师、患者、就诊机构、日期、疾病、治疗、费用等监控功能;住院电子病历包含了病历首页、长短医嘱、手术记录、出院小结等管理内容。目前,电子病历信息与单病种和高费用的标准认定及药品审核指标相关联,其中对住院总费用、住院间隔天数小于15天、同一人同年同病种住院3次以上及累计住院6次以上、单次住院药点比低于2%或高于98.8%,统筹结算定额超支费用在1倍统筹定额以上、个人负担大于50%等进行重点监控,实现了对病历信息的网上审核和监管。电子化病历管理与医疗服务审核监控系统的结合,促使医疗保险审核结算和监控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创出一个崭新管理模式,既实现了诊断、治疗、病历审核的实时、准确监控和对比分析,又降低了人力成本,效率大提升。

3 强基础的效果

“三库两制一系统”实施后,对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减轻参保人员负担、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发展等都收到了明显成效。

3.1 医疗费用增幅明显下降

一是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人次同比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次均住院总费用为8929元,同比增长2%,2012年次均住院总费用为8926元,同比持平。2011、2012年次均住院总费用为近5年来增速最缓,低于预计的5%控制指标。2011年住院人次增长15%,为近年增幅最慢。2012年住院人次人数增长趋向均衡,人头人次比为0.75,与2011年持平,人头人次比在连年下降的趋势下,近两年保持稳定未降。二是住院次均药费和药占比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年住院次均药费3922元,与上年同比下降3%,药占比44%,与上年同比下降1%。2012年由于次均药费下降,遏制了当年医保次均住院费用的增长,与上年持平。三是抗生素和肿瘤用药等重点药物使用趋于规范。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住院患者次均药费环比全部下降,总下降水平为7%,其中一级医院下降最多,达16%。同时,抗菌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也同步下降2%。肿瘤患者免疫调节剂的次均药费下降4%,中成药肿瘤用药的次均药费下降13%。

3.2 参保患者个人负担减轻

2011—2012年,参保住院患者全口径和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连续两年呈现稳降趋势,同比连续下降1个百分点。2011年全口径次均自付费用2608元,为近6年来首次下降,下降1%。2012年为2525元,同比下降3%。

3.3 促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

“三库两制一系统”基础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使医保监管的手臂延伸,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医师服务行为的监控和结算管理,而且保证了源头数据的准确,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一方面,基础管理体系帮助医院实现了自身想做却难以做成的全市病种编码的统一、药品和医用材料的使用、类别确认、信息的规范收录和对照标准的统一规范管理,提升了医院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促使医院主动作为,创新医保管理模式,提升医保运行质量。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充分重视医保工作,将其摆在医院全面建设的突出位置,列入年度大项。其中,三级、二级医院普遍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定期例会、听取汇报、制定目标等制度,并在院内网站开通“医疗保险网页”、出版《医保月报》、定期公示医保用药信息及排名等;一级医院普遍在科室设立医保监管员,对网上筛查的医保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各级医院呈现出医保指标持续改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医保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4 监管成效初步显现

通过建立“三库两制一系统”基础管理体系,医保经办机构从简单、被动的支付方,转为积极主动的医疗服务引导者、医疗质量监督者及参保人权益维护者等多重角色。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上,从单纯的“协议管理”延伸为“事前协议约束、事中数据监测、事后综合评定”的更为专业、高效和有力的“全程监督”。2012年,通过信息化审核监控系统筛查后的实地稽核,查出不符合单病种病例507人次,共处理违规定点医疗机构120家,同比增长56%,违规扣款292万元,收缴违约金524万元,扣除保证金95万元,共计911万元,同比增长143%。

摘要:提升质量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新课题。沈阳市通过建立“三库两制一系统”管理体系,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管”,有效规范了医师医疗行为,遏制了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医疗质量监督水平全面提升。

关键词: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国锋.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黄燕.医改医管赢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于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篇6

关键词: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调查水平,诊断放射学,核医学诊断,最优化

在应用患者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时,患者同时是危害和利益的受体,受到的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临床需要。与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不同,对患者的个人剂量约束是不适用的,因为这样做可能影响患者的诊断或治疗效果,使得弊大于利。但是,对患者所受照射需要实施有效控制,使其与临床目标相称。在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检查程序的照射中,使用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来达到防护最优化的目的[1,2]。本文对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概念、实际应用和制定程序试作简要探讨。

1 术语和定义

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BSS)[3],医疗照射指导水平(guidance level fo medical exposure)是指医疗业务部门选定并取得审管部门认可的剂量、剂量率或活度值,用以表明一种参考水平,高于该水平时则应由执业医师进行评价,以决定在考虑了特定情况并运用了可靠的临床判断后是否有必要超过此水平。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2,4,5]则采用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DRLs)这一术语,对儿童又称“参考剂量水平”(reference dose levels),并定义为:在电离辐射医学成像中,在正常情况下用于指明某一特定程序对患者造成的剂量或施予的活度对这一程序来说是否异乎寻常地高或低。

欧洲委员会[6]也采用DRL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以广泛使用的设备对标准身材的患者进行典型的检查时,医用放射诊断过程的剂量水平或核医学检查中放射性药物的活度水平。当良好的诊断和技术性能用于正常实践时,标准检查程序中期望不超出这些水平。

不难看出,上述术语含义是完全相同的。GB18871–2002(以下简称CBSS)[7]采用了“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这一术语,并在借鉴BSS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的指导水平[7]。

2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实际应用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仅适用于诊断性照射(包括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的安全防护管理和质量控制。将指导水平用于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治疗过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对每个患者逐个选定靶组织剂量应是制定治疗计划的一个部分:靶组织剂量必须大到足以有效,同时应当尽可能降低非靶组织的剂量。

BSS[3]和CBSS[7]要求制定供执业医师使用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指导水平的目的是:对中等身材的患者提供一种合理的剂量指征;对以现行良好的实践可以达到的而不是对被认为是最佳作业条件提供指导;如果可靠的临床判断指明要求采用更大的照射,则可以灵活地加以应用。根据指导水平的这一内涵,应当强调,随着各种设备和技术条件的不断更新与改进,显然应适时修订相应检查的指导水平。

ICRP第三分委员会对诊断参考水平的附加建议[4]指出:诊断参考水平可以用于:(1)通过降低未经正当性分析的高、低值的出现频率,在地区、国家或当地水平上,来改进对一般医学成像观测结果的分布;(2)鼓励获得较窄范围的值,对较为特殊的医学成像任务而言,这代表了良好的实践;(3)对特定的医学成像方案,鼓励获得最佳范围值。当实际观测值明显超出选定的上、下限值时,要进行适当的当地评审并采取行动。一般来讲,此过程有助于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组织剂量,即有助于避免与辐射健康效应相关的不必要危险。文献[4]还提供了上述三种用途的应用示例。

当施行某种检查时,如果受检者的剂量或活度超过相应指导水平,则应加以评审,对该医疗过程和设备进行检查,以判断防护是否已达到适当的最优化;如果没有最优化,则应在确保获取必需的诊断信息的同时,尽量降低受检者所受照射。反之,如果剂量或活度显著经常低于相应指导水平,而照射不能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和给受检者带来预期的医疗利益,就应对所获影像的质量进行地区性评审,按照需要采取纠正行动。

指导水平不是剂量限值,只适用于医疗照射,而不适用于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指导水平是对专业判断水平的补充,而不是在医疗的好与坏之间提供一条区分线。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因此,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考虑身材和年龄。正如ICRP[5]所言,“它们的应用应有灵活性,以便容许根据正确的临床判断需用较大的剂量”,个人受到的剂量超过该指导水平,并不一定构成违反要求。然而,反复地和显著地高于指导水平则可能提示存在重大问题,并可能是由事故性医疗照射所致,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调查。

对那些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受检者个人剂量或集体剂量的领域,以及降低吸收剂量意味着可导致危险性大幅度降低的情形,指导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些情况包括:(1)包括健康筛查在内的常用检查;(2)对受检者带来较高吸收剂量的检查(例如CT)或需要进行长时间透视的程序(例如介入放射学);(3)对放射敏感性较高的患者(例如儿童)实施的检查。但是,应当承认,对CT、介入放射学和儿童群体制定指导水平与更为常用的复杂程度较低的照射相比要困难得多。因此应只涉及普通类型的常用诊断检查和型号广泛的设备。因此应当优先考虑对复杂程度较低更为常用的诊断性照射制定指导水平,水平繁多将会损害其实用性[6,8]。

3 制定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原则和程序

3.1 原则

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是通过广泛的质量调查数据推导的。它是以现行良好实践为基础,对一般患者可作到的合理剂量或活度的参考水平,是平均而言的典型值。考虑到当地的医疗实践和可获得设备的性能等具体情况,指导水平应具体到国家或地区。因此,审管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实施地区性或全国范围的调查,以确定典型的剂量和活度。指导水平的制定应该由相关专业机构与审管机构磋商,并遵循基本安全标准的相应要求[3,7]。

确定指导水平,应遵循下列指导原则:(1)地区、国家或当地的目标要清楚界定,这包括对医学成像任务临床和技术条件的规范程度;(2)要根据有关地区、国家或当地的数据来选择指导水平值;(3)指导水平所用的量可通过实践途径得到;(4)指导水平所用的量是患者组织剂量,因而也是给定医学成像任务的患者危险度相应变化的适宜量度;(5)清楚地阐明应用于实践的指导水平方式[1,4]。

3.2 诊断放射学

诊断放射学中指导水平的推导过程源于以所用的技术参数(例如,千伏特,毫安·秒,焦点胶片距)为基础估算患者所受到的典型剂量的制度。指导水平应以易于测量或估算的度量方式表达,例如,X射线摄影的入射体表剂量(ESD)或剂量-面积之积(DAP),X射线透视的入射体表剂量率,乳腺X射线摄影的腺平均剂量(AGD),X射线CT检查的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等。在复杂程序和无法直接得到患者剂量相关数值(例如DAP)的情况下,可用其他数值(例如,总透视时间和总显像时间)来表示指导水平。剂量评估可以渐进实施,而且通常应当与影像质量评估并行[8]。

审管机构应该鼓励专业协会、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调查常见诊断程序中典型成人患者相应的ESD或DAP等。这些调查结果可使指导水平得以确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技术和工艺得改进时加以审查和修订。在未进行广泛调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BSS[3]一览III的表III-I~III-Ⅳ提出的指导水平。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考虑身材和年龄,不应将这些数值应用于患者个体。指导水平对应于75百分位数(P75),即75%的患者个人受到的剂量低于相应的指导水平,提示所受个人所受剂量超过该水平的25%的患者还存在进一步降低剂量的可能性[6,8,9]。

3.3 核医学诊断检查

核医学诊断过程的指导水平用施予受检者的放射性药物的活度(MBq)来表示,它是基于标准程序中获得满意的影像所必需施予的活度,而不是基于P75。对标准的检查程序推荐使用相应指导水平的活度。如果使用推荐的活度也可能产生质量很差的影像,则需要对γ照相机、剂量校准和医务人员所使用的操作程序进行检查[6,8]。

审管机构应该鼓励专业协会、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对常用核医学诊断程序中典型成年患者所施予的放射性活度进行广泛的调查,以确立各国指导水平的“最优化”值,即对标准身材进行检查时足以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的所施予核素活度的参考水平,并随着技术和工艺得改进时加以审查和修订。在未进行广泛调查的情况下,应该使用BSS[3]一览III的表III-Ⅴ规定的指导水平来评价核医学设备的性能。这些水平只适用于典型的成年患者。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数值时,要注意医疗技术水平、身材和年龄。对患者个人不应该应用这些数值[6,8,10]。

在各种体质和病理条件下,偏离常用量可能是必要的。实施检查的医生对这些情况应该给予特殊的考虑。例如,正在生长的骨骼对某些药物(67镓,磷酸盐,磷酸盐化合物等)的摄取增加,应适当减少施予这些药物的活度[8]。

4 对于介入放射学的特殊考虑

对荧光透视引导的介入放射学操作,指导水平原则上可用来改进对患者的剂量管理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随机性辐射危险。但是,即使对一个特定的方案,观测到的患者剂量分布也很离散,因为对于每一个程序的操作,荧光透视照射的持续时间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况。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不仅要考虑通常的临床和技术因素,还有考虑程序的相对“复杂性”。这可能需要多个量值(即多个指导水平),才能充分估算患者剂量和随机性效应的危险度。

指导水平不适用于对来自荧光透视引导的介入放射学操作所产生的确定性辐射危险(即辐射诱发的皮肤损伤)的控制。在此情况下的目的,是要避免来自虽经正当性分析、但时间长的复杂程序引起单个患者的确定性效应。对特定患者进行的实际程序,需要的是实时监测,以明确是否达到或超过了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相对危险度量值是在皮肤最大累积剂量处的吸收剂量。一个实用方法是,对将要采取涉及患者记录或处理的各种临床行动(与潜在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有关)处的皮肤,要选择那里的最大累积吸收剂量量值。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对有助于指明皮肤最大累积吸收剂量的适宜量值进行监测[1,4]。

5 我国当前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5.1 放射诊断

放射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可参见CBSS[7]附录G的表G1.1~表G1.4:

(1)表G1.1中对14种X射线摄影(含不同投照方位)典型成年受检者剂量的指导水平用每次摄影的ESD(m Gy)表示。这些数据适用于通常的相对速度为200的胶片-荧光屏组合。对于高速胶片-荧光屏组合(相对速度为400~600),这些数值应该减少到1/3至1/2。(2)表G2.2给出典型成年受检者3种X射线CT检查以MSAD(m Gy)表示的剂量指导水平。MSAD是由水当量体模中旋转轴上的测量值推导的,体模长15cm(头)和30cm(腰椎和腹部)。

(3)表G1.3给出了以每次头尾投照AGD(m Gy)表示的典型成年受检者乳腺X射线摄影的剂量指导水平。AGD是在一个50%腺组织和50%脂肪组织构成的4.5cm压缩乳腺上,针对胶片荧光屏系统及专用钼靶和钼过滤片的乳腺X射线照相装置确定的。

(4)表G1.4给出了以入射体表剂量率(m Gy/min)表示的典型成年受检者X射线透视的指导水平。根据我国实际,历史原因X射线透视比例偏高,近年来有所转变,但在基层医院仍然占一定比例,加强对此约束有其现实价值[11]。

5.2 核医学诊断

CBSS[7]在“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核医学常用52种检查分别给出每次常用最大活度值,提出我国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参考水平,见CBSS[7]附录G的表G2。从检查项目到所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化学形态以及推荐指导水平均与IBSS有较大不同,对指导各地核医学诊断中合理减少受检者内照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注意,BSS[3]和CBSS[7]所提供的指导水平数值,对应于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调查。近年来,核医学发展很快,新技术和新的放射性药物不断涌现,标准中所列的有些放射性药物或检查项目可能已被替代,不再使用。

全球范围内都在持续致力于制修订和应用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文献[4]汇总列出了多个管理机构和专业团体确定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方法和选定的数值,可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参考文献

[1]ICRP.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medicine,ICRP Publication105[R].Oxford:Elsevier,2008.

[2]ICRP.The2007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 Publication103[R].Oxford:Elsevier,2007.

[3]FAO,IAEA,ILO,OCED/NEA,PAHO,WHO.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afety Series No.115[S].IAEA,Vienna,1996.

[4]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著;刘长安,高磊,译.辐射与你的患者:执业医师指南[R].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5]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著;季明烁,译.医学中的放射防护和安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73号出版物[R].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

[6]European Commission.Radiation protection109,guidance for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s)for medical exposures[S].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1999.

[7]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8]IAEA,PAHO,WHO.Radiological protection for medical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Safety Guide,Safety Standards Series No.RS-G-1.5[S].Vienn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2002.

[9]IAEA.Applying 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using X rays,Safety Reports Series No.39[S].Vienna:IAEA,2006.

[10]IAEA.Applying radiation safety standards in nuclear medicine,Safety Reports Series No.40[S].Vienna:IAEA,2005.

云南省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篇7

云南省自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 随着筹资标准不断提高, 新农合运作机制和补偿方案不断完善, 农民群众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不断提升。目前, 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412万人, 参合率为95%。人均筹资标准由试点初期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140元;其中, 个人缴费20元,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补助60元。据悉, 明年人均筹资标准将提高到150元。总体上看, 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体现了“以大病统筹为主, 适当兼顾小病”的宗旨。全省住院补偿比例乡级达到70%, 县级达到55%~65%, 州市级达到45%~55%, 省级达到30%~40%。2009年, 全省新农合基金共支出34.39亿元, 基金使用率为104.3%;其中, 住院补偿支出占基金支出的73.64%。目前, 全省参合受益农民群众达到7582.56万人次, 受益率达到230.23%, 住院报销封顶线统一提高到3万元。

为确保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云南省加大投入, 使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25个边境县 (市) 中边境一线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居民、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及年龄不满18周岁的独生子女、只生育了两个女孩并采取了绝育措施的农村夫妻等特殊群体全部实现资助参合。2009年, 全省共全额资助617.15万农村特殊群体参加合作医疗, 资助金额达到1.23亿元。同时, 云南省不断创新新农合运行机制, 为农村医疗服务提供保障。禄丰县通过推行门诊总额预付制、住院床日付费制等支付方式改革, 有效减轻了农民就医负担。开远市每年支出1000万元, 开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试点工作, 农民与城镇居民报销享受同等待遇。

医疗质量水平 篇8

一、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泰州市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2003年, 省政府、市政府分别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意见》, 并积极开展试点。各级政府均将新农合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加以推进。经过多年的新农合制度的运行, 泰州市的参合率逐年提高, 由2004年的70.96%提高到2010年的99.57%, 筹资标准由当年的人均30元提高到2010年人均不低于150元, 补偿范围从单纯大病住院扩大到门诊住院统筹补偿, 补偿方式从一年一报发展为在市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 最高补偿金额从不足5000元提高到2010年的8万元。通过实施新农合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下几个紧迫性问题:

1. 有病及时诊治, 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新农合制度实施前, 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障,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许多农民是“小病拖, 大病挨, 得了重病才往医院抬”, 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 农民看病得到了报销, 农村居民医疗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原来不想看或不敢看的病现在因为能报销敢看了, 有病能及时治疗, 有效地防止小病拖成大病。2004年, 泰州市新农合住院率仅为1.99, 2010年截止目前住院率为5.29%, 增长了1.66倍。新农合的实施, 帮助农民有效克服了“小病不看, 大病硬拖”的现象。

2. 减轻农民负担, 缓解“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

随着筹资标准的增长, 我市新农合实际补偿比逐年提高, 补偿比由2004年15.26%提高到目前的43.55%。2010年截止三季度末泰州市累计补偿32397.98万元 (其中住院补偿29866.67万元, 门诊补偿1609.192万元, 分娩定额补偿676.625万元, 特种大病补偿242.7471万元) 。受益面为23.92%, 住院实际补偿比为43.55%, 有效减轻了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同时, 我市根据省新农合实施意见的要求, 在泰兴市开展依托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的试点, 进一步探索建立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补偿办法, 减轻农村居民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在姜堰市开展“综合支付方式”改革的试点、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使参合人员得到最大的实惠。

3. 实施医疗救助, 提高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

新农合制度虽然解决了目前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但对于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对农村中的重特大病患者, 光靠新农合制度是无法缓解的。为此, 泰州市政府大力实施医疗救助制度, 我市的低保、五保和重点优抚对象免费参加新农合, 其参合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全额支付。随着《泰州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等救助政策的实施, 不但保证贫困人口都能参加合作医疗, 而且对生大病重病、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费用较高的患者给予一定的医疗救助。为进一步简化手续, 方便办理医疗救助, 部分市区已实现了新农合补偿和医疗救助的同步结算, 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效率, 让贫困人口及时获得医疗救助。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存在不足及原因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于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相比而言, 仍有一些差距, 具体表现在:

1、补偿标准偏低

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 我市的补偿比虽然有所提高, 但由于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提高和次均住院费用的上涨, 农村居民的医药费支出未得到有效降低, 主要原因是我市的筹资标准偏低, 部分市区执行的是全国最低限标准。筹资标准和泰州市财政的配套补助标准位列苏中地区的最低水平, 导致少数市区乡镇政策补偿比不足60%, 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政策补偿比不足40%, 参合人员的实际补偿比不足45%, 农村居民自付的医药费仍然较高。

2、管理体制紊乱

我市四市两区新农合经办机构除泰兴、姜堰仍隶属于卫生局外, 其余全部纳入人社局进行管理。由于主管部门的不统一, 新农合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实施在四市两区难以统一, 管理体制难以理顺。上级文件的出台和相关措施的落实难以统一步骤。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重复参保的现象。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在校学生的重复参保, 根据要求, 农村在校学生应以户籍所在地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农合, 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又将在城区上学的农村学生纳入了学生医保的范围, 造成了部分人员既参加了新农合也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如2009年, 兴化市共有5653名人员既参加兴化新农合, 又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其中含5434名农村小学生) 。以上情况, 既增加了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的重复投入, 同时, 相关政策规定重复参保的人员无法多重享受医药费补偿, 也增加了部分参合人员的负担。另外, 由于部分地区主管部门的不同, 政策的不统一, 部分参合人员既享受了医保补偿, 也享受了新农合补偿, 既违反了文件的要求, 也影响了我市新农合基金的合理使用。

3、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与要求有差距

市区各新农合经办机构根据省编办要求核定编制, 配备了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经费全部由各市区财政全额拨款, 但经办机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部分县市无医药专业人员, 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诊疗行为以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 部分市区镇级经办机构既无专职的新农合工作人员, 又无工作经费, 基层大量的新农合工作由卫生院 (医院) 工作人员兼职承担, 人员流动性大, 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立新农合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

根据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我市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需求和医药费用自然增长的实际, 建议:我市每年的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3%, 其中个人筹资不超过标准的30%, 各级政府财政配套补助不低于70%。加大我市市级财政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 不低于同等地区其他地级市的水平。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偏上,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196.72元, 2010年筹资标准只占农民纯收入的1.83%。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 参合人员对医疗的需求不断提高, 我市应建立稳定的新农合筹资增长机制, 每年根据要求及时下达筹资标准, 既可提高补偿标准, 也可避免每年由于筹资标准出台较晚, 导致新农合补偿方案滞后, 影响参合人员补偿的及时性, 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2、实施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 提高管理水平

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求: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救助之间的衔接, 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并逐步整合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为改变我市新农合经办机构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的现状, 建议理顺市级、县级、镇级经办机构的关系,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既要保证人人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又要防止重复参保、重复补偿、重复资源、重复管理。推动我市各项制度平稳、协调发展, 提高我市医疗保障的管理水平。

3、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提高工作效率。

新农合工作是政府关注民生的一件好事, 为能把好事做好做实,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规定在各县级经办机构配备人员的标准和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 在各镇配备专职的新农合结报人员, 进行新农合的补偿结报和一定的监管工作, 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做到“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参合人员及时享受新农合的补偿, 进一步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人民期盼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篇9

在医疗方面,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 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有关医疗改革的内容颇具新意, 虽篇幅减短, 但重要性更大。报告中所有任务都是按照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轻重缓急提出的。首先提到基层, 然后是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 后面是医保。这样的排序符合当前医改的实际工作情况, 也指明了下一步主攻方向。”在两会期间,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刚指出, “十二五”时期医改规划和实施方案, 对2012年到2015年的医改工作做出了统一的部署, 将主攻的方向进一步聚焦到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个重点。同时, 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明确表示, 人民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是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

2013年正是换届之年, 新的变化承载新的期待。作为医疗队伍中的一员, 我们有理由相信, 借着医改的春风, 《中国医药导刊》也必将伴随着中国医疗事业一同发展、前进!

本期导读:

呼吸系统疾病方面:

李杨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 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理想, 其特异性免疫治疗维持时间是治疗CVA的关键。

张加强的“94例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SCT诊断分析”, 结论:在MSCT诊断中, “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清楚毛糙的界面、棘状突起、分叶、类圆形皆为MSCT鉴别恶性结节的主要征象, 诊断准确率高, 能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及早对症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张美芳的“舒利迭气雾剂加储物罐治疗2岁以下儿童哮喘50例的疗效观察”, 结论:舒利迭气雾剂加储物罐治疗2岁以下儿童哮喘疗效可靠, 复发较少, 成本较低, 使用方便, 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 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肿瘤疾病方面:

蒋云姣的“蜂黄液早期干预鼻咽癌放疗所致皮炎的效果观察”, 结论:蜂黄液对鼻咽癌放疗所致皮炎早期干预效果良好, 能减轻放射性皮炎的反应程度。

陈元鸿的“血清癌胚抗原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癌胚抗原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论:临床中测定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癌胚抗原在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而且通过测定含量情况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状况, 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本期基金论文:

卢联合的首发基金项目“儿童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的研究”;

李盛强的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早产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上一篇:身份识别系统关键技术下一篇:IPTV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