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2024-09-24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精选8篇)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篇1

医疗病历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病案首页(1)、病案首页空项、漏项、手术切口类别和愈合情况填写不准确、不规范。(2)缺少各级医师的手工签名,或缺少主治医师签名。(3)主要诊断选择有误。

(2)、一般项目

主要是入院、采集病史、记录的时间问题较多。如新入院的病人采集病史时间>2h,采集病史时间与记录时间相同,或采集病史时间先于入院时间。与个别医生工作不认真,作风粗疏有关。

3.3主诉和现病史的缺陷 用诊断作主诉,或主诉不能导致第一诊断,或主诉过于简单,部分主诉缺少三要素,或过繁,最长的达22个字。现病史层次不分明,或病情发展过程未具体描述,或对疾病的转归欠全面描述或主要症状描述不详(如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未注明大小、数目,活动度等),或院外诊断、检查、治疗描述不详等。34过去史、个人史、家庭史

过去史描述不全;无外伤史、使用药物史;既往曾住院并手术,但无记录;过去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只写“原发性高血压史×年”,未写明治疗过程,用药情况及目前状况。女性患者无月经史,而男性患者出现月经史;缺少婚姻史及输血史等。

35体格检查

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体征无记录,与本专科诊断无关的其他科疾病的阳性体征记录不完整,甚至漏写与诊断有关的阳性体征。36诊断

诊断不确切,术语不规范,诊断依据不充分,主次排列混乱,没有按病因、解剖、病理生理的顺序排列诊断。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应按此顺序诊断,个别将其颠倒,将失血性休克写在第一位。在住院过程中出现或检查出的疾病未及时补充诊断。37病程记录

重点不突出,记录内容不够准确,过于简单化,个别的象流水账,对病情变化和各种化验检查结果缺乏分析记录,更改重要医嘱缺记录。对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不及时,未能每周至少有1次记录,最长达10d没有记录;记录过于简单,如:“今日×××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同意目前诊断和治疗”,首次上级医师查房缺少四要素或六要素(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注重事项、当前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3.8诊疗计划缺少针对性,过于简单、笼统

从检查情况看目前比较普遍,缺陷率达285%。例如:(1)对症处理;(2)完善各种检查;(3)择期手术。这种形式上有,实质上无的诊疗计划是不确切的,诊疗计划必须对不同疾病有不同的计划,同一种疾病也应因人而酌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计划,主要应有针对性;如主要用药剂量和方法,各种检查名称,手术也应写出完整的手术名称。对病情估计不足,护理等级低,3.9各种小结内容不够规范转科小结、阶段小结、出院小结、死亡小结记录简单不够规范,没能很好地反映其他科治疗情况、目前情况、下一步治疗措施等。出院小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患者建议、注重事项、出院带药的剂量和方法及疗程交代不清。转科的转入记录也雷同转科小结,没按入院记录形式书写,不符合常规要求,不能反映病情及治疗情况和目前„情况。

4原因分析

41医师责任心不强,未按规范要求书写

少数医师对病历书写规范内容不熟悉,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对病历书写带着应付态度,敷衍了事,认为只要看好病、手术做得漂亮就行,病历书写的好坏无所谓。尤其手术科室存在着重临床操作轻病历书写的思想,把病历书写的责任完全推给进修生、实习生,只签名不修改。

42各级医师对病历要求不严

一份病历经过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等多人审核签字,理应成为高质量的病历,但事实并非如此,病历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医师,包括科主任对病历质量要求不严,上级医师不认真审签,盲目签字,甚至出现代签字或模拟签字现象。4.3病案室质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病案室是病案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病历的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医院都在病案室安排了专门的病历质量检查人员,这种形式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对病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检查人员少,出院病历多,只能抽查部分病历进行检查,由于检查者不可能全面了解各专业知识,只能在形式、制度等方面把关,不能全面检查其内涵。5对策

51端正态度提高熟悉,加强医生法律意识 病历全过程的真实写作是医师职责的重要内容,写好病历不仅是一个医生科学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的体现,而且也是对病人、社会法律负责的具体体现。因此,医院应该组织所有医生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了解新条例新规定的内容,从根本上意识到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客观地记录全部病情,以保证患者的合法权利,也保护医务人员的自身利益。

5.2加强岗前培训

对新分配来的住院医师、进修生、实习生应先进行短期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病历书写规范和要求,经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加强临床医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加强病历质量治理的关键。5.3加强病历环节质量检查

要在病历形成的过程中进行监控,发挥网络的功能,对在院病历实时监控,进行环节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进行修改,而不是在病历形成后再检查修改。主治医师要在病历的书写过程中把好质量关。要求科主任带病历查房;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必须进行查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病历送交病案室之前,必须对每份病历进行认真检查并签名。5.4发挥医务处的职能作用

定期对归档病案进行抽查,按照《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考评办法,以科主任查房质量为中心,三级检诊、围手术期处理为重点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讲评。55病历质量缺陷与各级医师利益挂钩病历质量缺陷纳入科室目标治理责任中;本院医师出现病历缺陷与其奖金和年度考核挂钩;进修医生出现病历缺陷,与结业成绩和鉴定挂钩。促进病历书写的质量规范化、科学化。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篇2

为了实现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和确保医疗服务安全的目标,必须建立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与指标设计原则,科学、系统、客观、准确地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并与世界接轨的指标体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所使用的指标,无论是在体现现代医疗质量概念与指标设计原则方面,还是在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准确性、以及与国际接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改进。笔者认为,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所使用的指标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 现行指标与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和指标设计原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1.1 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

所谓医疗服务质量(Medical care quality),是指“利用医学及相关科学的知识与技术,在现有条件下,医疗服务在增加患者期望结果和减少患者非期望结果方面所达到的程度[1,2,3]。”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在国内已逐渐被接受。

1.2 设计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根据医疗服务质量的概念,设计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必然是以患者为中心和注重医疗服务结果。

1.3 现行指标与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和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之间存在差距

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使用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还没有充分体现上述医疗服务质量的概念;与设计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某些国际通用的、直接反映医疗服务结果和患者利益的重要指标,例如“诊断相关组住院死亡率”、“新生儿住院死亡率”、“剖宫产率”、“压疮发生率”、“外科手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患者因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入院率”、“患者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发生率”、“患者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患者非计划重返急诊科发生率”、“患者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患者未完成治疗离开急诊科的比例”、“已挂号患者当日被取消门诊诊疗安排的比例”、“患者身体约束发生率”、“患者在医院内的跌倒率及伤害程度”等指标,在国内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相反,某些已被研究证实与医疗服务结果和患者利益不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却仍在使用。例如所谓“病案优良率”。研究表明,病案优良率高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的结果一定会好!因为病案只是关于接诊、诊断、治疗、病程观察、疗效判断、转归等临床活动的纪录,病案书写仅仅是对临床活动的文字表达,它们与医疗结果并非呈相关关系。“医疗服务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被研究证实与医疗服务结果和患者利益不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还有“甲级病案率”、“病历质量优良率”、“门诊病历合格率”等评价病案质量的指标;“入院三日确诊率”、“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等评价诊断质量的指标。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评价诊断质量的指标甚至也不能准确评价诊断质量!例如“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假设某位患者的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是相同的,但其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都是错误的。如果用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的符合情况衡量,两者是一致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诊断质量好,因为两者都是错误的!

2 现行评价医疗质量的指标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与国际上公认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使用的指标在系统性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2.1 缺少某些重要指标

例如,随着现代医疗、护理及其相关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重症监护室(CCU、ICU、RICU、SICU、EICU、APICU、MICU、M/SICU等)已成为医院最重要的医疗单位之一。因此国际上非常重视对重症监护室医疗质量的评价,并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系列评价重症监护室医疗质量的指标。例如“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率”、“患者转出重症监护室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循环系统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呼吸机相关的呼吸系统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导尿管或导尿系统相关的泌尿系统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中患者压疮发生率”和“重症监护室中镇静与止痛剂使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到目前为止,国内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中还没有专门用于评价重症监护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

2.2 指标不完整

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中虽然也使用了某些与国际上评价医疗服务质量近似的指标,但这种使用是不完整的。例如评价手术部位感染的指标,国内目前只使用所谓“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一个指标。而国际上不仅评价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的感染率,还分别评价II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III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和IV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的感染率;在评价各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时,不仅评价手术部位总的感染率,还分别评价手术切口浅层组织(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率、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深层软组织)感染率和手术部位深部器官/腔隙内感染率。

3 现行指标在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3.1 某些指标缺乏科学基础

从理论上说,每个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经过科学的程序和采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后才能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的指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目前评价医疗质量使用的某些指标明显缺乏科学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这些指标是从哪来的!例如国内目前在评价医疗服务质量时所使用的所谓“同一病例一周内再入院率”。文献检索表明,国际上并不使用这一指标,而普遍使用的是“患者因相同或相关疾病出院3 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使用“患者因相同或相关疾病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的科学基础是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患者在前次住院时没有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该患者在出院后的一个月内会因为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次入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因相同或相关疾病非计划再入院,如果患者再入院的原因与上一次住院的原因无关(例如胆囊切除择期手术患者出院后又因为急性肠炎在出院后的第五天再次入院),如果患者再入院是预先计划好的(例如肿瘤患者定期住院化疗),那么这些再入院就是正常的。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同一病例一周内再入院率”显然缺乏科学基础,该指标不仅在时间限定上缺乏研究支持,而且没有对再入院的原因加以区分。科学基础令人存疑的还有“入院三日确诊率”、“抗生素使用率”、“医院感染漏报率”等指标。

3.2 某些指标需要主观判断

指标的客观性是能否准确评价医疗质量的要素之一。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指标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者进行主观判断,那么,由于理解、动机、激励等方面的原因,该指标将很难准确地反映医疗质量的真实情况。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所使用的某些指标,例如“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门诊病历合格率”、“门诊处方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指标,均存在着需要主观判断的问题。什么叫抢救成功?治愈、好转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才算合格?这些都需要使用者进行主观判断。近年来国内医疗质量评价和医院评审的实践也表明,使用这些需要主观判断的指标,很难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情况。

3.3 某些指标过于笼统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帮助被评价医院准确了解自身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以及与医疗服务质量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Benchmarking)之间的差距。研究表明,准确了解自身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和与医疗服务质量领先医院之间的差距,对于被评价医院发现自身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将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所使用的某些指标就存在着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医院感染率”,由于该指标没有指出医院感染的具体类型、具体部位、具体操作、具体科室,因此对被评价医院发现自身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意义不大。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定义笼统、无风险调整(risk adjusted)和可比性差等原因,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早在1999年就将“医院感染率”从其监测指标体系中删除;另由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循环系统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呼吸机相关的呼吸系统感染率、重症监护室中与使用导尿管或导尿系统相关的泌尿系统感染率、N N I S风险指数分级手术部位感染率等重点突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操作/手术均明确)、感染控制措施明确有效的指标取而代之。国内目前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指标中定义笼统的还有“抗生素使用率”等指标。

4 过多使用“间接指标”评价医疗服务质量

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在使用诸如“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平均术前住院日”、“住院人数”、“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床日平均费用”、“门诊人均医疗费用”、“住院人均医疗费用”、“住院人均药品费用”、“住院人均检查费用”等指标评价医疗服务质量。使用这些指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这些指标可以间接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即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使用率,增加病床周转次数和或降低平均医疗费用。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反映医疗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指标并不能间接反映医疗质量!因为医疗质量不是影响这些指标变化的惟一因素。例如,通过先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接着马上再为该患者办理入院手续这种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无关的办法也可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减低平均医疗费用,增加病床周转次数。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践表明,过多使用“间接指标”不仅不能准确评价医疗服务质量,而且还可能误导医院,特别是使那些平均住院日较短、病床使用率较高、病床周转较快、平均住院费用较低的医院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医疗质量也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进而影响其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近年来,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和个人在研究“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5,6,7]。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设计“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仍然沿用国内目前使用的医疗服务质量指标,上述问题将继续存在。

摘要:以国际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准,对国内目前所使用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目前评价医疗质量所使用的指标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现行指标与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和指标设计原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现行评价医疗质量的指标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现行指标在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过多使用“间接指标”。

关键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Donabedian A.The quality of care:how can it be assessed[J].JAMA1988,260:1743-1748.

[2]Donabedian A.Quality assur-ance in health care:a consumer’s role[J].Quality of Health Care,1992,1:247-251

[3]HSRG(Health Service Research Group),Quality of care,What is quality and how can it be measured[J].Can Med Assoc J,1992,146:2153-21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

[5]张丹阳,张仲,樊立华.黑龙江省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26-28.

[6]刘卫东,徐剑城,黄春基.医院临床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3):19-20.

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医疗废物;医院感染;管理;问题;相应对策

医疗废物是指由于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保健、预防以及其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毒性、感染性以及有危害性的废弃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不断改变,医疗废物的产生、管理以及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已经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现行医疗机构为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安全,避免医院环境的污染,终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性,减少其对人类、社会和医务人员的各种伤害,根据国家的卫生部相关文件发文有关医院应对医疗废物做出相应的管理具体从产生、收集、包装、处置以及运转全程进行密切的管理。

1医疗废物管理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严格的对医疗废物的产生及分类进行把关,做到降低医疗废物的量,节约医疗用品资源,同时减少污染。生活垃圾要与医疗废物分开放置,具有损伤性废物应置于利器盒内,医疗废物袋和利器盒应有规定的标识。

1.2经济原因医疗废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投入人力、物力的资源,一所中等医院每年大概支付18-20万元的医疗垃圾的处理费,而且此费用逐年上升,因此就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已经是医院的一大负担。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医院对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置造成影响。

1.3科学处理医疗废物的理念滞后目前医院中一部分医疗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处置认识不够正确,对其概念不清,把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为一体,有的就当作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使医疗废物分类不符合要求或者分类不清楚。使其处置不合要求,造成数量加大,从而使医疗废物管理的难度加大。

1.4医疗废物管理不健全在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中,医院在建筑设计时缺乏有关医疗废物正确处置的设施。根据新华社记者报道,在医院的污水的有关处理,广东省有关医院,特别是乡镇一级医院,对医疗污水及化粪池的水直接排入河流或者排入市政下水道,有一部分的医院没有设立焚烧炉,医疗废物未作特殊处理与普通生活垃圾相混淆。这一类的现象在县级医院普遍存在。同时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容器、运送工具、暂时贮存地以及终末处置设施已经缺乏正确的设施或者设施完全不合要求。

1.5相应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督医疗垃圾督导部门难于有效行使督导职能和责任,履行其相应权利义务,存在相互之间推诿现象。在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中完全缺乏监督工作,使医疗废物产生不明、分类不清、运输不好。在管理中从制度建设、人员组织以及检查监督工作等都有一定的缺乏。在医疗废物管理中没有相应的储存和处置等一系列重要的环节,无健全的专人专项管理和监督体系,因此,一些相关医疗机构对此要需采取对策。

2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做好从根本上完善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体系从医疗废物产生的根本基礎上做好分类收集把关,必须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所有医疗废物都应放入黄色的废物袋或桶内,对于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物分类培训,保证废物的正确分类处置,其他垃圾一旦放入医疗废物垃圾内后不能再取出。

2.2根据国务院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要求健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医疗学习培训,特别是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制定明确的责任,进行合理分工,对于医疗废物的严格执行分类,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盛装、明确标识、 准确登记和运输。抓好医疗废物的基础工作,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措施。

2.3尽快出台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实施按比例、多渠道的分摊收费法,妥善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置费用问题进行解决;建议采用“市机关、医疗机构、患者进行按比例、多渠道的分摊的收费法”确保医疗废物管理的资金的收费来源。

2.4各级医院尽快建立相适应的医疗废物处置的实施制度完善医疗废物的储存、运输体系医疗废物的相应定点储存制度与运输单管制度,使用医疗废物进行密封运输,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储存的设备与设施,禁止将医疗废物露天存放,且医疗废物暂时存放的时间不得过长。

2.5建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 “五联单制”规范医疗废物的监督管理对医疗废弃物交接流程的每个环节就其数量内容等进行严格的登记,防止医疗垃圾不当流向对社会与遗失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另外,按照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的相关原则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的定期性监督检查,增加检测设施,要加强监测技术,建立关于医疗废物的监管档案。各级卫生医疗的主管机构应派专门人员认真学习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以及健全各种配套的设备,管理规定、实施规划、规范标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明确分工,规范监督系统以确保法律的执行,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章制度者予以强制性惩罚。

总之,医院是防止疾病传播的主要场所,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环境安全为主要目的,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和危险废物处理为重点,以建立医疗废物处理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为主要保障,切实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善我国医疗卫生废物处理的现状问题,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月东.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39.

[2]张屹.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5):154.

[3]梁道宝,李书建.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252-253.

[4]李月东.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39.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篇4

1.大肆收取药品回扣。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回扣是医疗卫生系统腐败的主要形式。涉案人员往往与医药和医疗器械销售代表“单线联系”,商谈回扣比例(比例从3%-50%不等),依据比例高低和关系亲疏,选定供货公司。

2.医疗器械代表回扣。医疗器械采购回扣是医疗卫生系统另一种腐败的主要形式。基本都在20%以上。

3.伺机捞取工程建设“好处费”。作为业主单位,卫生院采取虚增工程量、及时拨付工程款救急、忽略工程质量和监督等手段,同承包方勾结,承包方为了感谢,给予“好处费”等。4.随意收受“过节费”、“拜年费”、“慰问费”等。涉案的人员不仅均收受过医药公司销售代表、建筑公司包工头等人给予的“过节费”、“拜年费”、“慰问费”,金额从几百到上千不等;而且随意很大,他们认为这些是社会交往的需要,过年过节“意思一下”无可厚非。

5.接受病人家属红包,所谓床位费,开刀费,关照费等 6.超编制安排工作岗位,随意收取实习生以及规培生费用。7.素质较低,服务态度差。医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少数人员学历素质均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对待病人态度敷衍甚至呼来喝去。8.收费名目过多混乱。提供服务项目与实际收费不相符,一站式收费,但是无法提供一站式服务。不管任何情况,直接要求病人做所有检查项目。

9.不开医保药物,专开不能报销药物。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篇5

督导与评估反馈存在问题:

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1、医院无院感管理兼职人员;从未召开院感委员会会议,无计划和总结;无医院感染相关制度。未进行院感质量检查。

2、未进行全员院感知识培训,兼职人员也未参加过学习。

3、未开展医院感染相关监测:病历监测,环境卫生监测及灭菌监测。

二、手卫生制度:

1、未制定手卫生制度,未开展手卫生制度的全员培训。

2、洗手肥皂和容器未能定期清洁、消毒;非常脏。

3、抽2名护士六步洗手均操作不正确。

三、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1、储槽开启后超过24小时仍在使用;碘酒,酒精瓶每周不能做到灭菌2次。

2、治疗车未配备速干手消毒液。

3、氧气湿化瓶未按规范要求清洗,消毒,氧气湿化液不采用无菌水。

4、紫外线灯消毒登记不正确,无累计时间;未按要求擦拭灯管。

四、供应室管理;

1、未设置供应室。

2、灭菌缝合包内外均无化学指示卡;外科手术器械仍使用化学浸泡方法进行消毒,无任何标识,消毒液无浓度监测,容器未能灭菌,器械生锈,清洗方法不正确。

3、灭菌器未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无任何记录。

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2名医护人员均不知晓针刺伤后的处置流程,无全员培训。

六、医疗废物管理:

1、只有利器盒,无其它医疗废物包装袋;护士不知晓医疗废物的分类;部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清洁工不知晓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2、医疗废物登记不正确;暂存地不符合相关要求。整改:

1、成立委员会,李振江同志为院感管理兼职人员,负责院感管理日常工作;

2、定期进行全员院感知识培训,制定手卫生制度,开展手卫生全员培训;

3、提高无菌观念,增强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

4、设置供应室,更换灭菌压力锅;

5、进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增强防护意识;

6、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全员培训,按照医疗废物处置流程进行医疗废物处置。

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1、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缺护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科室护理质量小组、一级考核评价管理小组、目标不明确;

2、护士床位比不符合要求,护士人力资源缺乏;

3、无技术操作标准,疾病护理常规,询问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知晓情况为“0”;

4、无绩效考评记录,护理质控记录不客观,不符合要求;

5、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不规范,氧气装置不处于备用状态;

6、护理分级标志不标识;

7、三基三严培训、理论考试合格率不达100%,培训考核不达要求,技术操作考核无标准;

8、抽查在架病历,存在无证护士医嘱执行一周后无有证护士签名,还未执行第三版《病历书写规范》;

9、“优质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不符合要求,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工作。

整改:

1、护士长完善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2、护理人员必须全员掌握护理核心制度;

3、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合格率100%。

药事管理及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药品管理的各种岗位缺工作职责;

2、处方书写欠规范,药品名称书写不正确,无临床诊断,用法用量不全等问题存在;

3、促进合理用药方面手段无;

4、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缺;

5、药房要求环境整洁、明亮、无油烟、无污染源,药房检查室内东西凌乱,药架及柜面有灰尘,室内有炊具,取暖烧木炭。

整改:

1、制定药品管理的各种岗位工作职责;

2、严格处方书写规范;

3、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4、加强药房内务管理,严禁药房油烟,禁止室内煮吃,木炭取暖。

临床实验室管理、合理用血存在的问题:

1、有质控测定,没有建立质控分析;

2、危急值登记制度没有建立;

3、没有系统的样本登记本。

整改:建立质控分析,建立危急值登记制度,完善样本登记本及报告登记本。

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疑难病历讨论病历。

2、交接班本存在无人交接班的情况,有的有交接班无接班人员签名。

3、医疗核心制度掌握不全面,内容记不全。

4、三级查房制度未落实,无科主任查房,有的上级查房记录无上级医师签名。

5、抢救室缺相应设备,无气管插管及呼吸率的建议设备,氧气未处于备用状态。

6、未执行第三版病历书写规范。

整改:

1、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2、完善急救医疗设备的配备;

3、进一步落实三级查房工作制度;

农村医疗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6

解决方案:

改革的方向:明晰产权结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医院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经营绩效,提高运行活力,降低运行成本,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技术、合理的价格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改革的基本原则:

1、合理分配好政府责权和医院自主经营权

2、根据精干、高效、满负荷的工作原则,按需设岗。按工作任务、岗位职责核定人员,实行定编、定岗、定员。

3、坚持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医院两级管理的权限,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根据岗位职数,实行全员聘任制,公开招聘,逐级聘任,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4、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鼓励先进,奖优罚劣,使医护人员的待遇体现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数量及对医院贡献的大小上。

改革的具体措施:

1、精简农村卫生医疗机构主要保留基本医疗部门(比如:重要的简单必须的治疗科室;必须的检验室,诊断室,接待室,病房,药房.....)

2、关于管理制度:有独立的竞争选拔机制,实行岗位公开、条件公开、按岗择优,公平竞争(在担任管理职务的同时担任有具体医疗职务);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大医院有直接的治疗转接机制(形成小病简单病的高效处理,大病难病的准确鉴定并及时合理转送),类似于大公司下的分公司。

3、关于用药管理:有合理的用药准则,并遵照上级医院准则(符合人类自然和谐发展)。

4、关于基本医疗信息建立:责任承包制(类于责任下的家庭医生即每个农村医院医生负责该地区的一定数量的群众的健康跟踪)并形成规范的档案包含其医疗方面所有信息。

现行医疗保险体制存在问题及思考 篇7

关键词:医疗保障,重心,转变,社会和谐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以来, 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覆盖城乡居民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使绝大部分人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及“因病返贫”的现象, 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一、现行医疗保险体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有制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 非公有制单位的劳动者已经成为主要从业人群。现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 覆盖面较窄

虽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保障制度的框架已经初步建立, 但各项制度建设进展不平衡, 实际的覆盖面偏窄。一是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和改制、破产、集体企业中的下岗职工及其退休人员, 由于本单位没有能力缴纳基本医疗保险, 当职工患病时, 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二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 疾病威胁始终是这些人的心腹大患;三是患大重病的人员, 尤其是低收入职工和退休人员, 大额医疗费用个人难以承受;四是大量的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劳动者。

2. 稳定的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城乡居民以及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经济状况差异比较大, 缴费能力高低不平。同时, 有些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 没有了单位的依托, 根本缴不起费, 大数法则的实现难以达到, 另外很多农民报着“大家缴, 我才缴”的心态跟进合作医疗, 存在投机心理, 目前还没有形成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缴费的合理机制。这几年, 虽然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 纵向比较增长很快, 但制度设计过于单一, 不同医保人群财政补助的不一致性, 人均补助水平对参保起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 不能适应参保人员的实际状况和客观要求, 不利于调动大家的参保积极性。

3. 医疗保险有效的转移衔接机制未形成

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范围目前都是以参保人员的身份、地区人为地来划分的, 而不是以参保人员的经济水平和意愿来确定的。有些地方经济水平较高, 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但现行政策却不允许。城乡居民在参保上, 没有选择的余地, 居民只能选择居民医保, 农民只能选择新农合。由于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和制度之间缺乏配套和衔接, 最终使社会弱势群体游离于医疗保障制度之外, 没有得到体制上的保护。

4. 经办管理机构多部门和制度设计的多样性, 造成行政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

现行的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不同部门分头实施。加上不同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差异、个人支付能力的差异、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的地区差异、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因素, 实现“三网无缝对接”已成当务之急。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同, 管理机构的不同, 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涨以及由于多套制度间的筹资、待遇支付存在差异, 导致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幅上升, 给管理和服务带来的较大难度, 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1. 健全城乡医疗保险体系, 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为了适应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打破城乡分割,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地级市统筹或者更大范围统筹。在确保做好城镇困难、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的参保工作的基础上, 打破界限, 由“城镇”向“全民”跨越, 医疗保险参保范围扩大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及各种就业形式的社会从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

2.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多渠道筹措机制

作为国家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障模式, 国家财政必须要有个兜底机制。按经济水平和医疗需求设定不同的保障层次, 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筹资与补偿水平, 划分不同费率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坚持倾斜性, 对参加不同险种的人群给予不同的补助, 对特殊困难群众给予全额补助。这样, 既满足了参保人员的需要, 又增强了制度的公信度和吸引力。还可以通过从土地收益和国资转让收益中提取、国家补贴、彩票发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3. 提高统筹层次, 健全医疗保险转移续接办法

打通城乡通道, 把统筹层次逐步提升到以地级市为统筹单位, 拆除以人员身份参加医疗保障的门槛, 建立不同参保手续的转换通道。参保者可以依据自身的经济能力而不再是原来的身份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体系, 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 在不同的体系间转换。只要有缴费能力, 都可以向上一个层次的险种过渡, 在待遇标准的设计上对参保人员进行缴费和保障层次的激励和引导, 保龄和待遇梯次延伸, 逐步构建覆盖广大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

4. 调整医疗保障管理体制, 实现三大医保基金无缝衔接

医疗质量存在问题 篇8

(一)医疗保险支出待遇差距大,保障程度不统一

从基本医疗保险体制、机制现状看,医疗保险支出待遇差距大,保障程度不统一。离休人员的医疗费用基本实行实报实销。城镇职工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较高,多数能报销,报销比例在87%以上。收入水平最低的农村居民参加的新农合报销比例相对最低、起付线较高,尤其是在等级较高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更低,农村居民因患大病、重症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小病”报销比例高、补助金额相对大,“大病”报销比例低、补助金额相对少的问题。同时根据不同参保人群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制度,享受不同的医疗保险待遇支出,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二)险种内容多而杂,参保对象含混不清

从目前掌握的基本医疗保险情况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分为:最有优势的离休人员全额医保、机关事业单位的优惠医保、国有企业职工享受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十五”期间为农村居民试行的新农合、“十一五”末起步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特殊行业自行管理的医疗保险以及形形色色的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险种又根据不同的参保对象和补助情况制定多种制度,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又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国有困难及破产关闭企业人员医疗保险等,医疗费用的报销又分为基本的住院医药费、大病救助、慢性病、门诊急诊费等,内容五花八门,参保对象含混不清,出现部分本应报销的医疗费用未报销的问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缴费人员分为成年居民、老人、未成年人、大学生、享受低保待遇、持残疾证的个人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金额,内容繁多。由于对低保、持有残疾证人员有财政补助政策,部分地方出现了冒充以上两种人员的现象,造成财政补助资金的损失浪费。

(三)多头管理,国家财政投入加大

目前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社部门管理,新农合由卫生部门管理,在两个部门分别设立经办机构,各自为政,从而造成多头管理现象。一是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同新农合制度衔接不紧密,注重自身利益,部门间缺乏协调,信息沟通不畅,资源不能共享,导致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待遇等问题发生。人社部门未将乡镇卫生院确定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造成基层参保城镇职工和居民不能就近就医和乡镇卫生院只能给农村居民看病的局面,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初衷相背。二是国家财政投入加大。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中,部门为了完成参保率,将已在农村参加医疗保险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在校大学生拉入参保人群,造成重复参保和财政资金重复补助的问题。多头管理还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出现人浮于事和财政重复投入的问题。

(四)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大,增值空间小

当前,各地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普遍较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保基金只能存入银行、购买国债、委托国家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审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医疗保险基金几乎全部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各类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将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息计息,未将存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极少量进行购买国债,无一委托国家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加之统筹级次低,无法形成大量基金积累,基金分散于各级财政、社保经办机构,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五)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要想提高管理层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目前医疗保险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未建立与公安人口信息、家庭信息,工商企业注册信息、纳税信息、民政低保信息、残疾人持证信息等资源共享平台。部分经办机构对医疗保险的管理仍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二、关于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议

(一)打破条块管理现状,提高医疗保险统筹级次,实现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将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同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合并,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网络,资金直接进入银行财政专户管理,实现中、省、市、县各级属地缴费,达到真正意义的收支“两条线”。根据《社保法》要求,进行长远和近期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统筹级次,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进而实现省级统筹。只有基金归集上移,基金大集中,才能充分发挥基金调剂、保值增值功能。

(二)提高筹资水平,建立统一、公平的医疗保障制度

近一步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使全民平等、公平共享公共财政。近期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合一,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一样的医疗保障。在此基础上,逐步拉近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报销比例等,最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确保国家公务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医疗保险,达到全民人人享受公平、合理、公正的医疗保障,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三)简化医疗费用报销制度

将当前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门诊统筹、门诊急诊、慢性病、大病救助、住院治疗等报销制度化繁为简,建立一种单一的医疗费用报销管理制度,即只要医疗费用超过起付线,就按规定比例给予报销,让参保人更好地享受医疗保障。杜绝当前只有部分政策知晓者才能享有门诊统筹、门诊急诊、慢性病、大病救助报销的问题发生。

(四)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科学化、手段简单化、传递信息化、业务流水线的操作方式

上一篇:车辆通行证承诺书下一篇:小区门口禁止停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