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2024-10-18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精选9篇)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1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aesthesia, CSEA) 具有腰麻 (SA) 和硬膜外麻醉 (EA) 的双重特点, 以其SA起效快、阻滞完善、肌松满意和EA的不受时间限制、可术后镇痛等优点, 近10余年来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单纯硬膜外麻醉失败率较高。对一些难度大、范围广的手术, 尤其肥胖的患者, 进行脐以下部位的手术时, 往往因麻醉平面狭窄或骶神经阻滞不完善而影响手术操作。为此采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SEA) 的方法, 可达到互补的效果, 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笔者将CSEA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骨科手术患者17例, 男12例, 女5例, 年龄20~65岁, 平均43岁, 体重44~76 kg, 平均58 kg。手术时间30~510 min。术前用药均为手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 苯巴比妥钠0.1 g。

1.2 术中配合

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核对手术患者及术前用药, 所有患者, 术前肌注鲁米那钠0.1 g, 阿托品0.3 mg。麻醉师监测血压, 脉搏, CEG, SpO2, 巡回护士立即用BD静脉留置针开放左上肢静脉通路, 输入林格氏液, 在麻醉开始前, 预防性输液500~1000 ml。并且给患者导尿;②麻醉体位:穿刺时常采用侧卧位, 背部靠近手术台边缘, 两肩及两髂嵴连线相互平行并共同垂直于地平线, 如此即可保证脊柱不至扭转, 为了扩大棘突间的距离, 协助患者俯首抱膝, 使腰部屈曲;③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准备消毒液, 穿刺部位必须进行手术野相同灭菌;麻醉师戴好手套后, 用生理盐水协助洗净手套上滑石粉, 以防操作时, 带入杂质;核对检查麻醉药及制剂, 协助麻醉师配制麻药, 严格无菌操作;④穿刺过程中, 协助固定患者体位, 避免患者移动。如果穿刺不准, 或多次穿刺, 造成硬脊膜损伤, 易引起患者头痛;在穿刺过程中,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⑤穿刺完毕, 妥善固定好穿刺导管。将患者体位恢复仰卧位, 剖宫产患者, 采取向左侧倾斜30°体位, 并密切观察患者麻醉后情况, 随时调整手术床, 改变患者倾斜度, 以调整麻醉平面;⑥术中密切观察患者, 积极配合麻醉师, 确保患者安全。

1.3 配合要点

患者入室到麻醉完毕, 这段时间, 有3个关键环节应予重视。一是患者入室后, 立即开放静脉通路, 预防性输液500~1000 ml, 预防腰麻后血压降低;二是进行麻醉穿刺操作时, 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皮肤必须进行手术野相同灭菌。蛛网膜下腔内应用的药物不仅需要绝对无菌, 而且其纯度也必须保证, 尤其是制剂, 灭菌和其他药物混合过程中, 防止任何微粒杂质进入;三是麻醉起效快, 在给药最初20 min内, 绝对不能离开患者, 随时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

1.4 麻醉方法

于手术相应的脊髓支配节段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 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1:20万单位肾上腺素 (利丁合剂) 实施麻醉。患者取侧卧位, 选用一次性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套针, 常规消毒, 经L2-3或L3-4先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G腰穿针, 穿破蛛网膜后至蛛网膜下腔, 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布比卡因10~15 mg, 退出腰穿针, 再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 平卧位后, 以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 腰麻后10 min根据阻滞平面及患者情况酌情硬膜外给药, 腰麻完全后可给2~4 ml试验量, 如腰麻不全或失败则硬膜外追加麻药。

2 麻醉效果

麻醉显效时间迅速, 从注药到阻滞平面满足手术要求时间为 (8.74±2.48) min。麻醉15 min后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达Bromage Ⅲ级。腰麻用药量为 (12.13±2.25) mg。所有病例腰麻作用完全, 阻滞平面可上升1~2个节段。

3 讨论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取长补短, 更加适应患者生理改变的需要, 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刺激, 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对患者的生理干扰, 具有如下特点。

CSEA将腰麻的确切可靠性与硬膜外麻醉的方便灵活结合, 具有局麻药用量少, 麻醉起始时间短, 效果确切, 对循环呼吸影响小等优点。CSEA可完全阻断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纤维。有效的抑制创伤刺激向中枢的传导, 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下肢手术中, 止血带常给患者带来不适, 而CSEA由于腰麻可阻断本体压力感受器, 所以患者能很好耐受止血带的不适感觉。完善的麻醉效果, 满足手术的需要也减少患者的痛苦。采用重比重溶液的腰麻, 起效快, 效果确切, 没有一种麻醉方法可产生与腰麻类似的肌肉完全松弛, 为中、下腹手术提供良好的术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使麻醉平面便于调节。在平面较低或阻滞时间不足时, 通过经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使麻醉维持时间延长, 作用完善。如在子宫全切除手术中, 要求手术时间较长, 而腰麻时间有限, CSEA就可以及时补充硬膜外用药, 保持持续的腹肌松驰, 肠管安静,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此外, CSEA综合了脊麻以及硬膜外阻滞的优点, 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可靠、可控性强、用药量相对较小并可用于术后镇痛等优点, 同时降低了术后头痛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率。CSEA特别适合麻醉平面T6以下手术和时间超过3 h的下腹部、盆腔、下肢手术。因此, CSEA是一种实用、安全、方便、经济的麻醉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539.

[2]张野.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1996, 17 (4) :210-212.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2

【摘要】目的:探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所采麻醉方法对其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对两组患者麻醉之后,两组的SBP和DBP与基础值进行比较,都出现了明显性的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进行手术,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影响较小,适合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

【关键词】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老年下肢骨折;循环功能

对于老年下肢骨折,一般大多采用的是椎管内麻醉[1]。主要的麻醉方式为:腰麻、连续硬膜外麻醉等。然而,复合腰麻使用的非常少[2]。对于老年来说,其的生理机能出现了一定的减退,并且还伴有其他一些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其与椎管内麻醉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对麻醉方式的选择上要特别的慎重,要尽量地选择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少且安全,方便调节且麻醉效果好的药物。笔者所在医院对2007年8月到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手术行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现将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到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0±2.0)岁;ASAI~III级;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30例。很多的患者伴有一种或几种以下疾病:心律失常、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冠心病、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对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检查,发现患者在胸部X线片、血气、肝肾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异常。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在进行麻醉30min之前,对患者采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进行肌肉注射。在麻醉之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大多数患者处于上侧卧位,一般是患者自愿选择。穿刺部位为L3~L4。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硬膜外连续麻醉。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在患者仰卧之后,对患者使用3ml的2.0%利多卡因,然后再给患者使用0.75%的罗哌卡因,每次注射3~5ml。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的复合腰麻。采用是自己制作的由截短改造的16G硬穿针和9G硬穿针以及导管钢丝、普通的硬膜外导管等。在患者蛛网膜下腔留管2cm。根据患者的穿刺的体位,患者的患侧在上的,注入1ml2.0%的利多卡因;在下者则注入1ml0.5%的布比卡因,待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之后,患者处于仰卧,对于麻醉不够者,给患者追加0.5%的布比卡因。

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在麻醉开始30min之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对患者使用芬氟合剂(芬太尼0.1 mg+氟哌利多5 mg)1/4~1/3量,在手术的时候,适当的给患者追加局部麻醉药物。两组患者不进行预先扩容处理。先对患者输入平衡液500ml,速度为300~400ml/h。然后再对患者输入6.0%的羟乙基淀粉500 ml。

对于手术中出血比较多和手术前贫血严重的患者,需要对患者输入全血。当患者的SBP降低到25.0%的基础值时,需要将输液的速度调快。当达到30.0%基础值时,对患者静脉注射麻黄碱6.0mg。当HR在60次/min以下时,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05mg的阿托品。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输氧。

3.观察指标

对SpO2、SBP、HR、DBP、ECG进行监测。麻醉前SBP、HR、DBP设为基础值,在注入麻醉药物之后的30min,每隔5分钟对SBP、HR、DBP进行一次测量并记录。对手术的时间和输液的情况以及麻醉时间进行记录。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结果

试验组患者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为(2.8±0.5)ml明显少于对照组(12.0±2.0)ml,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患者麻醉初开始后的30 min内,患者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试验组分别为3例、1例;对照组分别为8例、4例。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基础SBP、HR、DBP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麻醉之后,兩组的SBP和DBP与基础值进行比较,都出现了明显性的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麻醉的前后,HR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一般都会伴有循环和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3]。因此,麻醉医师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需要考虑多种问题。既要满足手术的需要,还要减少对患者的生理机能影响。由于此类手术所要求的麻醉平面不高,对呼吸功能的干扰通常较小,而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却不容忽视[4]

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具有起效迅速和阻滞完善的效果,弥补了其他麻醉药物阻滞不完全的情况,同时增加了对传入神经的阻滞,获得非常好的肌松效果,同时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其的生理机能出现了明显减退,同时患者的心血管调节能力出现下降,在对患者进行腰麻之后,患者会出现低血压阻滞。使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进行麻醉,使得患者出现低血压的情况要早,因此,在使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时,做到以下几点:采用小剂量,重比重脊麻;对血压下降的预见性。

经过此次的研究,采用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进行手术,复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影响较小,适合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香,张卫文.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笑气吸入两种镇痛分娩方法的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11,04:448-450.

[2] 颜瑞龙.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03:141-142.

[3] 于力,贯玉春,董弘.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1,16:3210-3212.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3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麻醉,腰椎髓核摘除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同期患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病例60例, 年龄33~61岁, 体重48~78kg, ASAⅠ~Ⅱ级, 手术时间1~2h,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CSEA组和EA组, 以下简称C组和E组, 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室前肌肉注射鲁米那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300~500mL, C组采用侧卧位单间隙 (L2~3) 针内针法, SA (蛛网膜下腔) 缓慢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1.2~1.5mL, 先平卧位针刺法测麻醉平面T10~11以下, 10min麻醉平面固定后改俯卧位;E组按常规操作, 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约15mL。

1.3 监测指标

(1) 麻醉效果的评定; (2) 用药量的评定; (3)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4)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实际局麻药诱导剂量按麻醉效能换算成利多卡因剂量,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1∶4∶4) [1], C组SA用药量0.75%布比卡因 (1.3±0.13)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9±3.90) mg, E组硬膜外腔用药量 (15±2.5)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20±60) mg, 两组用药量之比为1∶8。

麻醉效果按优、良、差三级标准分类, 完全无痛表示优, 轻微痛需要静脉注入神经安定镇痛药芬太尼0.05~0.1mg表示良, 无效需要改全麻表示差。麻醉效果统计 (表1) ;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表2)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表3) 。

注:与E组相比之下*P<0.05**P<0.01

3 讨论

从本文两组结果显示,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较硬膜外麻醉 (EA) 用于腰椎髓核摘除手术有许多优越性:麻醉药剂量小、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使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使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制[1], 手术者解剖神经根时, 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有神经传导的感觉, 手术者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 避免损伤神经根, 但患者没有神经根触痛的感觉;单纯硬膜外麻醉, 这种感觉是存在的, 患者难以忍受。单纯硬膜外阻滞, 因局麻药量大, 一旦硬膜外导管误置入血管内即可引起局麻药中毒[2]。椎管狭窄的病人, 有可能阻滞不全;据统计国内硬膜外阻滞完善率为90.4%[3], E组阻滞完善率为90%, 也有可能阻滞平面过广, 导致病人血压下降, 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兼有腰麻起效迅速, 作用完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作用时间灵活等许多优点。两组病人入室后预先补充血容量300~500mL, 从而减轻了CSEA麻醉后血管扩张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C组病人没有一例出现头痛, 与腰穿针细 (为25G) 脑脊液外渗少有关[5]。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82.

[2]郑敏理, 阿孜古丽, 吴桂兰.硬膜外导管可疑误入硬膜外静脉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6例报道[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4) :280~281.

[3]谢荣, 刘亚平.我国临床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调查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1, 11 (4) :240~243.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需要进行硬膜外麻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麻醉?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评分?遗忘程度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取得的镇痛效果显著?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咪达唑仑;芬太尼;镇痛效果

Joint fentanyl intravenous midazolam aided epidural analgesia effect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joint fentanyl intravenous midazolam aided epidural analgesia effect. Sele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were treated 120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to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patients give midazolam aided epidural anesthesia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ive joint fentanyl intravenous midazolam auxiliary anesthesia. Results: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score, forgotten degre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joint fentanyl intravenous midazolam aided epidural analgesia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epidural anesthesia; Midazolam; Fentanyl; Analgesic effect

硬膜外麻醉是把局部麻醉的藥物注入到硬膜外腔,对于脊神经根起到了阻滞作用,使得其他的支配区域处于麻痹的状态,在基层医院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1]?但是硬膜外麻醉过程中的患者意识清醒,对于手术治疗过程中的状况能够看到,常常会引起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术后精神的恢复[2]?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需要进行硬膜外麻醉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麻醉治疗和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治疗的镇痛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120例需要进行硬膜外麻醉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对于严重心肝肾疾病?长期使用精神药物史以及精神疾病等患者进行排除[3]?从手术的类型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占38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占47例,妇科手术患者占19例,疝修补手术患者占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辅助硬膜外麻醉治疗,其中男性患者占39例,女性患者占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8±4.6)岁;观察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麻醉,其中男性患者占例,女性患者占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5±5.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入室后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均对其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密切监测,之后给予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治疗,手术治疗开始的前10分钟开始静脉注射给药辅助麻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治疗,术前使用0.05mg/kg咪达唑仑(生产企业:Roche Pharma (Schweiz) Ltd?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00310)进行辅助麻醉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麻醉治疗,术前使用0.05mg/kg咪达唑仑(生产企业:Roche Pharma (Schweiz) Ltd?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00310)联合1.0μg/kg芬太尼(生产企业:Janssen Pharmaceutica N.V?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10043)进行辅助麻醉治疗?两组患者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均给予面罩吸氧治疗,每分钟吸氧量为3~5L?

1.2.2 根据OAA/S评分法对两组麻醉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评分,1分表示推动没有反应;2分表示推动之后才有反应;3分表示大声呼喊患者的姓名才会有反应;4分表示正常音量呼喊患者的姓名反应较为冷漠;5分表示正常呼喊姓名有反应?对两组麻醉方法的遗忘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分为完全遗忘?不完全遗忘以及无遗忘,完全遗忘指经过提示之后对手术治疗过程不能够回忆;不完全遗忘指经过提示后对手术治疗过程能够部分回忆;无遗忘指对手术治疗过程能够回忆正确?

1.2.3 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评分?遗忘程度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在基层医院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是在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意识较清醒,对于手术治疗过程中的状况能够看到,常常会引起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术后精神的恢复,加上阻滞和牵拉不完全等情况,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使用辅助药物达到镇痛和镇静效果,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单独的药物辅助麻醉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咪达唑仑具有良好的肌松效果和镇痛效果,能够加强患者对于手术治疗过程的遗忘,芬太尼的镇痛效果较好,二者联合应用于辅助硬膜外麻醉治疗中,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上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评分?遗忘程度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了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取得的镇痛效果显著,提高了临床麻醉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媛,邬秀英,朱萍等.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2):153-154.

[2] 蒋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5):376-377.

[3] 王洪彪,王恒所.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113-114.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产妇130例, 全部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分娩, 在术前均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无心、脑、肝、肾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年龄21~42岁, 中位年龄28.5岁, 身高148~171cm, 体重51~81kg, 分娩方法:均给予剖宫产术分娩。将130例产妇根据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 全部产妇或家属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手术及麻醉知情同意书, 2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及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予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 麻醉时经L1~L2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 成功后头侧置管3.5cm, 注入2%利多卡因4ml, 观察若无腰麻征象, 再次注入2%利多卡因10~12ml, 根据手术需求及患者个体情况适量追加2%利多卡因, 并根据患者在术中的反应情况给予不同的麻醉性镇痛。观察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选择L2~L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经套针后孔置入25G腰麻针在蛛网膜下腔行穿刺, 待针尖达到蛛网膜下腔后, 抽出针芯, 脑脊液流出后, 根据患者情况注入布比卡因4~6ml, 然后拔出腰穿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导管固定好后, 让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 在给药10min后, 若阻滞平面仍低于T10, 则经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4.6ml, 当阻滞平面达到T8~10时开始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产妇在术中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麻醉效果评定

根据我国学者许伯林等研究标准进行评定[2]:优:手术时切皮不痛, 肌松较好, 手术过程中患者安静无反应;良:手术时切皮不痛, 术中有轻度牵拉痛, 肌松尚可;差:手术切皮时有明显疼痛, 术中牵拉痛, 肌松较差, 需辅助用药后方可进行手术。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恢复时间及新生儿评分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麻醉效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共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对照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共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经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好转。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麻醉比较特殊, 既要考虑产妇的生理改变, 还要使对胎儿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关系到母婴二人的安全。传统剖宫产术麻醉方式多以硬膜外麻醉为主, 具有操作简单、对循环影响较小等优点, 但起效时间较慢, 神经阻滞不完全, 甚至需要其他药物辅助麻醉, 对产妇造成身体痛苦, 患者对牵拉子宫、阴道有明显疼痛。有资料显示: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完全阻滞平面多在T8~L4之间, 对盆腔神经丛无法完全阻滞, 麻醉时患者很易产生内脏牵拉反应, 其麻醉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在剖宫产手术中高达25%以上[3]。因此, 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案已成为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结合了两者的特点, 可在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纤维, 并可持续给药, 利于术后镇痛[4], 近年来有成为剖宫产手术首选麻醉方法的趋势。这种麻醉方法起效快、诱导期短、肌松良好, 镇痛完善, 局麻用药量少, 可消除盆腔深部牵拉, 无需辅助用药。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当中。本文结果显示, 给予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同时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麻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就表明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硬膜外麻醉, 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对新生儿同样安全。

总之,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完全、起效快、肌松好等诸多优点, 是目前剖宫产术麻醉方案的最佳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力平.腰麻—硬腭外联合阻滞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05, 17 (4) :674-675.

[2] 许伯林, 杜祯祥, 王庆安, 等.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09, 21 (8) :1323-1325.

[3] 曲仁海.论单次腰麻与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法[J].实用麻醉杂志, 2005, 6 (1) :8-11.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月我院ASA1级剖宫产患者98例, 随机分为两组, CSEA组 (n=50) 和EA组 (n=48) , CSEA组产妇年龄21~39 (26.0±7.26) 岁, 平均母体质量 (68.4±5.42) , 孕周 (39.1±1.63) w;EA组产妇年龄21~38 (25.6±7.02) 岁, 母体体重 (67.8±5.67) kg, 孕周 (38.7±1.42) w, 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医生需在剖宫产术前向产妇及其家属告知两种麻醉方式的异同, 并取得产妇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无需用药, 术前常规吸氧, 对产妇心电图、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常规监测, 开放静脉通道, 快速输入平衡液500ml, 产妇取右侧卧位, 使产妇脊柱处水平位置;CSEA组采用一次性腰硬联合包, 于L2~3间隙进行硬膜外间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 放入笔尖式腰穿针, 脑脊液流出后匀速缓慢注入0.75%盐酸布比卡因1ml~1.2ml;药液注入完毕后, 取出腰穿针并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快速使产妇平卧并左倾15°。CEA组同样于L2~3间隙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注入2%利多卡因4ml5~10min后, 确认硬膜外麻醉起效且无腰麻征象后, 注入0.75%罗哌卡因7~10ml。

1.3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根据产妇肌松效果、疼痛程度及牵拉反映等方面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定:I级:镇痛效果好, 肌松良好;II级:轻微疼痛, 肌松欠佳, 无明显牵拉痛;III级:疼痛明显, 肌松较差, 少许牵拉痛;IV级:剧烈疼痛, 肌松很差, 明显牵拉痛。

1.4 统计学数据处理

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效果、麻醉用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CSEA组和EA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用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的比较差异较显著, 统计学均有意义 (P<0.05) ;而两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的比较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CSEA组和EA组麻醉效果比较

CSEA组的麻醉效果较EA组的好,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C=56.1982,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要求麻醉起效速率快、镇痛效果好, 肌松效果好、便于产妇术后镇痛[3], 且由于剖宫产手术所用的麻醉技术或药品直接作用于母体和胎儿, 因此, 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对母体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多采用EA进行剖宫产手术麻醉[4], 主要是由于其可以根据需要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但其起效缓慢, 往往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麻醉平面, 且经常出现阻滞不全现象。而与之相比, SA的操作简单, 起效快, 效果可靠, 但SA麻醉的可控性较差, 容易发生低血压, 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反应, 并且不能根据需要延长麻醉维持时间, 也不便产妇术后镇痛[5]。CSEA是一种新型的椎管内手术麻醉方式, 同时具有SA和EA的优点, 起效迅速、镇痛和肌松效果良好, 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 符合剖宫产手术对于临床麻醉技术的要求[6], 其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研究中, CSEA组麻醉起效快, 镇痛作用、肌松和术后抗牵拉反映良好, 给予主治医生较好的手术条件, 因此, CSEA组的麻醉用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较短, 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也稍高于EA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EA组患者麻醉用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较短, 则缩短手术期间胎儿在子宫内的时间, 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风险, 减少产妇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产妇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7]。

综上所述, CSEA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疗效较EA好, 其操作简单、易行、起效快且阻滞完全, 可积极应用于临床麻醉。

摘要: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月我院ASA1级剖宫产患者98例, 随机分为两组, CSEA组 (n=50) 和EA组 (n=48) , 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效果、麻醉用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两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程度和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麻醉疗效较单纯硬膜外麻醉好, 可积极应用于临床麻醉。

关键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剖宫产,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先保.詹鸿有关剖宫产手术麻醉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6) :936 ̄938.

[2]张晓强.3种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6) :5517 ̄5518.

[3]唐宝芹, 万心梅.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 2013, 39 (18) :2209 ̄2210.

[4]张宙新, 徐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3166 ̄3169.

[5]刘晓欧.不同麻醉方法在HIV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7) :1269 ̄1271.

[6]吴霞, 韩传宝, 蒋秀红, 等.影响剖宫产患者硬膜外穿刺深度的相关因素[J].江苏医药, 2014, 40 (8) :932 ̄934.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298例,均为ASA分级Ⅰ~Ⅱ级;单胎初产妇;最小的产妇年龄21岁,最大的产妇32岁;体质量均在49~90 kg;孕周最短38周,最长42周;身高最矮150 cm,最高产妇171 cm;排除胎儿宫内窘迫、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的168例产妇,设为观察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EA)的130例产妇,设为比对组。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身高、体质量、以及ASA评分等临床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在进行麻醉之前,均给予0.1 g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同时,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电图等,并将上肢静脉通路开放,给予吸氧。单点穿刺时选用18G硬膜外穿刺针,位置选择L2~L3椎间隙。观察组患者在成功穿刺后,通过成功的硬膜外穿刺针穿过25G腰穿针,直至蛛网膜下腔,待产妇脑脊液回流通畅,注入1.8~2.1 m L 0.5%布比卡因,将腰穿针退出,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进行10 min的腰麻之后,观察产妇阻滞情况,酌情追加2%盐酸利多卡因于硬膜外,调整药量,将麻醉平面调节到T6之下。为了术中、术后麻醉方便,以及麻醉组织时间的延长,要选择硬膜外留管。比对组的130例产妇,在成功穿刺后,直接置管,并进行5 m L 2%盐酸利多卡因以试验,观察不良反应情况,酌情追加8~10 m L 2%盐酸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1.3 监测指标:

在产妇进入手术室后,要对产妇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心电图等进行连续监测;对注药后与切口区痛觉消失之间的时间间隔,即麻醉起效时间进行测定;测定感觉阻滞程度;采用Bromange法进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的测定;采用Apgar进行新生儿出生后1 min评分;对麻醉过程中麻醉用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进行用量记录;观察产妇在手术中的出血情况,牵拉不适感,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6.0统计学软件;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量、麻药用量、感觉阻滞程度、MAP、Apgar评分、Bromage评分比较:观察组分别为(6.23±2.16)min、(130.51±24.71)m L、(20.35±8.41)mg、(4.82±0.35)分、(13.60±2.99)k Pa、(8.51±1.42)分、(74.25±16.41)分;比对组分别为(9.83±3.71)min、(158.85±22.82)m L、(43.28±6.27)mg、(1.34±0.43)分、(13.28±3.02)k Pa、(8.42±0.23)分、(54.35±14.26)分。两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观察组的168例产妇中有4例出现寒战,2例出现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比对组的130例产妇中,出现头痛1例,恶心呕吐3例,低血压2例,寒战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1.54%。

3 讨论

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羊水早破、胎儿宫内紧迫等严重并发症,但是,为了确保剖宫产术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麻醉[1]。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点,麻醉效果较好,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单纯的硬膜外麻醉,虽然术中出血、不良反应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麻药用量大,阻滞不完全概率较高。对胎儿窘迫的剖宫产者,为快速娩出胎儿,在阻滞还尚未完善时即开始手术给产妇带来一定的痛苦,尤其是横切口剖宫产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因其用药剂量小、阻滞完善、起效快、镇痛、肌松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产科剖宫产手术中已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中,两组孕妇所用麻药量、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药物不良反应、阻滞效果、Bromage评分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可见,在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镇痛效果快速,肌松效果良好,麻醉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摘要:目的 对剖宫产术中应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进行剖宫产术的298例单胎足月孕妇,ASA分级均在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168例,设为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的130例孕妇,设为比对组。观察两组孕妇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药物不良反应、阻滞效果、母婴健康情况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Apgar评分、MAP之间,差异不明显,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孕妇所用麻药量、麻醉起效时间、术中出血、药物不良反应、阻滞效果、Bromage评分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镇痛效果快速,肌松效果良好,麻醉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剖宫产术,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麻醉疗效

参考文献

[1]赵泽宇,王茜,李志全,等.椎管内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Z].第二届全球华人麻醉会议(GCCA2012)第五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C].2012:166.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剖腹产手术的孕妇40例, 年龄24~35岁, 体重65~90 kg, 足月分娩, 排除妊高症、子痫前期、糖尿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患者,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 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1.2 方法

术前30 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5 mg, 苯巴比妥0.1 g, 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 (ECG) 、无创血压Hp、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上肢静脉, 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00 ml。取左侧卧位, 于L2-3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用针内针穿刺, 有明显的突破感或/和见到清晰的脑脊液流出, 注入0.75%罗哌卡因1.5 ml, 速度10 s/ml, 拔出针内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固定。然后将患者转为平卧位, 调节麻醉所需平面, 控制阻滞平面在T6~T8以下。麻醉过程中持续鼻导管吸氧, 输注液体均为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过程中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低于基础血压30%时, 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 mg, 有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患者左倾20°, 同时静脉注射麻黄碱10~15 mg。其他不良反应对症处理, 术后留置镇痛泵术后镇痛。

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持续监测ECG、血氧饱和度 (SpO2) 、Bp, 用针刺法测定腰麻后阻滞平面;应用改良Bromage评定运动神经阻滞 (0级, 无阻滞;1级, 不能抬腿;2级, 不能抬膝;3级, 不能伸踝) ;用视觉模拟法评定手术医师切皮、切腹膜和胎儿娩出时评分 (VAS, 0-2分为满意;<3分为良好;3-5分为较差;>5分为差) 。由手术医师评定包括镇痛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射;记录麻醉不良反应, 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及腰麻后头痛。

2结果

本组腰麻穿刺均获得成功, 1例因硬膜外置管时置入血管而放弃硬膜外置管, 麻醉效果明显, 麻醉平面T6-8 5例, T8-10 35例;切皮时VAS评分为0分, 腹膜牵拉时VAS评分 (1.27±0.86) 分, 胎儿娩出时VAS评分 (1.83±0.75) 分, 术中手术医生均认为麻醉效果优良, 运动神经阻滞级别Bromage评定为3级。

本组低血压发生率为7例, 同时并发有胸闷、心率减慢, 与仰卧位低血压发生密切相关, 相应处理后明显改善, 胎儿娩出后无低血压发生, 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 余无异常。术后随访均未见头痛及其他麻醉并发症。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其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点均与布比卡因相似, 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 常用于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1]。

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甚少, 这可能与罗哌卡因对脊髓血流影响有关。 Kristensen等报告, 0.5%罗哌卡因可使大鼠脊髓血流可逆性短暂轻微下降, 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是2%罗哌卡因可使脊髓血流下降约55%, 需20~40 min才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并且罗哌卡因对软脑膜血管收缩呈剂量相关性, 提示罗哌卡因具有直接收缩软脑膜血管的作用, 然而临床应用罗哌卡因于蛛网膜下腔中未见神经系统并发症。

腰麻相对于硬膜外麻醉具有用量少, 起效快, 成功率高且损伤小的特点, 但临床有并发低血压的可能。本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与用药总量少有关。罗哌卡因脊麻后血流动力学稳定, 低血压发生率低, 与剂量有密切关系[2,3]。罗哌卡因脊麻后循环较稳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罗哌卡因的运动神经阻滞弱, 下肢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 而静脉回流影响较轻, 从而使血压下降幅度小;另外, 罗哌卡因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也明显低于其他局麻药。

恶心、呕吐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压, 迷走神经活性反射性增强, 手术操作及患者精神因素均可致其发生。本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因麻醉用药量小, 麻醉平面不超过T6, 交感神经阻滞平面较低, 相应迷走神经活性降低, 效果良好, 手术牵拉反应较轻, 恶心、呕吐发生率相应降低。

本研究表明, 罗哌卡因硬膜外-腰麻联合麻醉, 麻醉效果确切, 副作用小, 是可供选择的脊麻药, 可安全用于剖腹产术。

参考文献

[1]易杰, 黄宇光, 罗爱伦.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 20 (1) :26-28.

[2]Malinovsky JM, Charles F, Baudrimont M, et al.Intra-thecal ropiva-caine in rabbits:pharmacodynamic and neurotoxicologic study.An-esthesiology, 2002, 97:429-435.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2例阑尾切除术患者男69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7岁, 最大68岁;7~14岁22例, 18岁以上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68例, 慢性阑尾炎患者3 4例, A S AⅠ~Ⅱ级, 体重2 0~8 0 k g, 身高1 1 0~175cm, 手术时间50~90min, 所有患者皆无明显心肺疾患和麻醉禁忌证。

1.2 麻醉方法

入室常规给氧, 建立静脉通路, 监测BP、HR、ECG及SpO2, 麻醉前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500mL (儿童:10~20mL/kg) , 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 (儿童:鲁米那钠2mg/kg, 阿托品0.02mg/kg) 。患者取侧卧位, 选用合适腰-硬联合穿刺针于L2/3或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硬膜外麻醉针到达硬膜外腔, 再用腰麻针经硬膜外腔穿刺至蛛网膜下腔, 见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mL、25%葡萄糖0.9mL、肾上腺素0.1mL, 注射时间为30~50s, (儿童:0.5%的布比卡因0.3mg/kg, 20~30s注完) , 退出腰麻针, 置入硬膜外导管, 操作完毕后置患者于水平仰卧位, 5~10min后测试麻醉平面。根据平面或术中情况可追加局麻药 (2%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 。对于不能配合的患儿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3~0.05mg/kg, 氯胺酮0.5~1.0mg/kg。

1.3 麻醉效果观察与评定

术中观察麻醉镇静、镇痛效果, 腹壁肌松和牵拉反应。我们将麻醉效果分为3级, 优:无不适感, 肌松好, 无须任何辅助药;良:偶有轻微不适、可忍受, 肌松稍差;差:疼痛, 肌紧张, 需改麻醉方法。

2 结果

其中麻醉效果评优的患者95例 (93.14%) , 麻醉效果评良的患者7例 (6.86%) , 没有患者出现麻醉效果评差。

3 讨论

正确选择麻醉方式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 新开展的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集二者优势于一体, 弥补了二者单一麻醉的不足, 增加了对传入神经的阻滞, 起效迅速, 阻滞完善, 获得了满意的肌松和完善的镇痛, 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已广泛应用于阑尾切除术、分娩镇痛等下腹部、盆腔手术的麻醉。有文献报道[1]采用腹腔镜行阑尾切除术, 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中有80%的患者阑尾牵拉反射较重, 且麻醉诱导时间长、起效慢, 麻醉完善率仅为90.45%, 增加了人工气腹对患者的不适感, 为此常需辅助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增加了麻醉的危险性。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有硬膜外置管, 可以根据平面和术中需要追加药物, 不受手术时间的影响;术后还可接一次性使用的持续微量泵用于镇痛。所以, 现已常用于发作时间短、没有腹膜炎症状及全身症状的急性阑尾炎切除术的麻醉。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 尤其是老年人, 心血管的调节能力下降, 腰麻容易引起老年人麻醉后低血压和循环波动;老年人由于椎管内解剖的变化, 硬膜外阻滞可导致用药量的不确定性, 时常出现麻醉平面不足或平面过广现象, 甚至有时需要静脉辅助其他药物才能完成手术, 增加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如果麻醉平面过高, 又因老年人肺组织退行性变, 肺活量、肺顺应性和弥散功能降低, 可并发低氧血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一般情况, 严格控制麻醉药的剂量、注药速度及麻醉平面;如果麻醉平面或深度不够, 可以随时通过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 增加麻醉平面和深度;所以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血液动力学稳定, 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本组102例患者均阻滞完善, 效果满意, 无中途改转麻醉方式;1例67岁患者由于身体素质低下, 麻醉后出现低血压, 积极处理后好转。小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 脊柱较为平直, 体表解剖标志清晰及脊柱韧带富于弹性, 穿刺时层次感觉明显而容易。由于小儿循环系统代偿能力较大, 我们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5~8以下, 术前适当扩容, 本组患儿术中血压平稳, 未出现明显波动。小儿水代谢比成人快, 脱水耐受性差, 术中要适量补液, 以免因血容量的变化影响到循环功能。有时术中气腹和手术牵拉对小儿产生的不适感, 我们积极静脉注射咪唑安定和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 (0.5~1.0mg/kg) , 有效地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患儿均注射一次便顺利完成手术。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是最目前常采用的椎管内麻醉技术, 损伤相对较小, 患者术后取仰卧位, 头颈部下垫枕头稍抬高, 可以避免因头部低于躯干, 颈部肌肉和腰部肌肉均保持僵硬状态给患者带来的不适。近代心理生理学对慢性疼痛的研究发现, 负性情绪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造成体液、激素酶类的异常, 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增高, 抑痛物质降低, 使痛阈下降[2]。患者术后在保持清醒状态下, 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会产生烦躁情绪, 术后鼓励病人翻身变换体位, 可以取侧卧, 同时还可效防止呕吐物误吸。有报道显示[3], 腰穿恐惧及术后头痛、腰痛有明确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所以, 术后使病人处于舒适的体位和心理干预, 可以使病人处于愉悦状态, 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穿刺针较细, 脑脊液丢失少, 术前积极补液, 术中适当补液, 损失的脑脊液易恢复, 麻后头痛发生率低;本组术后仅1例老年患者发生麻醉后头痛。有资料显示[4]一般腰麻后头痛率为3%~30%, 明显高于本组。

本组研究发现, 使用重比重液局麻药时, 患者取右侧卧位穿刺麻醉效果更好, 肌松好, 术中牵拉反射轻, 可能与阻滞平面易于固定在患侧, 阻滞更加完善有关。麻醉时积极防止全脊麻醉, 追加硬膜外用药时要少量、多次、缓慢;腰麻给药后, 要快速硬膜外置管, 以便抓紧时间调节麻醉平面, 防止麻醉平面过广或不足;对于小儿和高龄患者, 我们根据身体素质和一般情况, 合理用药, 均可取得满意效果。本组102例患者, 其中麻醉效果评优的患者95例 (93.14%) , 评价良是7例 (6.86%) , 没有患者出现麻醉效果评差。

总之,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具备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双重特点, 起效迅速, 效果确切, 可控性大, 并发症少, 可延长麻醉时间和用于术后硬膜外麻醉止痛等优点, 为急诊阑尾腹腔镜切除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

摘要: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是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 广泛用于下腹部、盆腔及下肢手术的麻醉。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参考文献

[1]谢荣, 刘亚军.我国临床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调查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1, 11 (2) :240.

[2]赵俊, 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4:10~23.

[3]刘业, 杨长琼, 雷音, 等.心理干预在减轻腰穿恐惧及术后头痛和腰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12) :707~709.

上一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下一篇:巧用过渡语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