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2024-08-18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精选10篇)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1

老年胆囊手术是指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性胆囊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 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对于老年患者目前临床常采用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方式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老年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1]。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如体质较差、免疫力下降, 同时伴有其他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给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2]。我们在参照国内外同行进行的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胆囊手术麻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老年胆囊手术患者126例, 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 男35例, 女28例;年龄62~75岁, 平均 (68.2±3.6) 岁。观察组63例, 男34例, 女29例;年龄61~73岁, 平均 (65.8±3.4) 岁。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手术或微创 (腹腔镜胆囊手术) 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特征和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脏疾病, 两组患者均为自愿选择麻醉方式 (事前已将两种方式的详细内容告知患者) 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性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全麻方式进行手术麻醉:术前30 min时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 (阿托品0.5 mg, 鲁米那100 mg) , 并监测患者的心电、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 (0.1 mg/kg) 、盐酸阿芬太尼 (3μg/kg) 、依托咪酯 (0.3 mg/kg) 、维库溴铵 (0.1 mg/kg) 。当机械插管成功后进行正压通气, 并使用静脉泵将丙泊酚3~7 mg/ (kg·min) 、瑞芬太尼0.2~0.5μg/ (kg·min) 泵入, 在麻醉中间还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间断添加维库溴铵来保证患者肌肉舒弛。 (2) 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麻醉:术前采用与全麻组同样的方法, 入室后在L2~3间隙施行硬膜外麻醉, 头端置管4 cm, 在成功穿刺后给患者用2.0%的利多卡因 (3~5 m L) 为试探剂量, 待麻醉平面出现无全脊麻征象后, 通过导管给患者注入含1∶20万肾上腺素和2%利多卡因 (10~13 m L) 。并将麻醉平面控制维持在T6水平。手术中按6~8 m L/50 min的速度施加利多卡因, 在硬膜外麻醉起效后采用全麻法。

评价指标:将麻醉效果、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值情况、麻醉出现的不良反应作为评价指标内容。麻醉效果评判按常用的Ⅰ~Ⅳ级方法进行;心率及血压评价情况为分5个阶段 (T1为麻醉前10 min, T2为插管时, T3为切开后, T4为拔管时, T5为拔管后15 min) 进行对比。

统计学方法:对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基本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两组患者在T1及T5段内比较, 无明显变化, 而在其余5阶段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可以看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讨论

老年人因多种因素发生各种胆囊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能给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但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在手术时的麻醉方法就显得尤为关键。在以往通常采用的全身麻醉是胆囊手术的主要麻醉方式, 全麻方式虽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4]。通过对胆囊手术患者施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的应用, 得到比全麻醉方式更好的麻醉效果、更稳定的麻醉过程以及更低的不良反应率。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阻滞麻醉期间的神经根水平, 并导致患者体内的交感神经无法传入伤害性刺激 (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 从而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强度和发生率, 保证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临床指标 (血压, 心率, 呼吸等) 的稳定、可靠等, 本文的结果充分表明该麻醉方法的有效性[5]。另外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促进患者手术苏醒的恢复时间, 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等。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老年胆囊手术治疗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麻醉方法, 虽然在临床上仍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 但已经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老年胆囊手术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胆囊手术患者126例, 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采用全麻, 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麻醉过程中的T2、T3、T4阶段的心率、血压值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老年胆囊手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老年胆囊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疗效

参考文献

[1]姚红云.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1) :153-154.

[2]阮绪广, 江伟航, 程平瑞, 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5, (28) :69-70.

[3]姜慧.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2) :47.

[4]孟鑫, 赵春江, 张亮.硬膜外联合全麻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旬刊, 2014, (1) :130-131.

[5]钱万新.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附92例报告)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 30 (1) :39-41.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2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时,需要建立人工气腹并取头低的截石体位,由于这两种处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所以一般对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但全麻可加重气腹及头低截石体位的不利影响,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血液流动受阻,并发症增加[1]。本院自2011年6月起开始,在进行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的手术中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值较对照组低,变化波动小(P<0.01);观察组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也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用药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时,需要建立人工气腹并取头低的截石体位,由于这两种处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所以一般对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但全麻可加重气腹及头低截石体位的不利影响,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血液流动受阻,并发症增加[1]。本院自2011年6月起开始,在进行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的手术中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值较对照组低,变化波动小(P<0.01);观察组的用药量、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也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用药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使用。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69-02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我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40~72 (47.3±11.2) 岁;其中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31例, 肾结石术34例, 胃癌根治术15例;ASA分级为Ⅱ~Ⅲ级;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心肺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及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术前30min均予以苯巴比妥0.1g和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 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静脉通道, 并常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予以硬模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 对照组单纯予以全凭静脉麻醉, 2组的全麻方式相同, 以咪达唑仑0.075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5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以控制呼吸, 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的情况调节通气参数, 使PETCO2维持在35~45mm Hg之间。术中予以丙泊酚4~6mg/ (kg·h) 及瑞芬太尼0.1~0.5μg/ (kg·min) 持续静脉泵注以维持麻醉, 根据患者的心率及血压适当调整维持剂量。观察组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先于T9~10椎间隙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 常规注入试验量3%氯普鲁卡因5ml, 在确定麻醉平面后进行全麻诱导。切皮前, 于硬膜外注射全量3%氯普鲁卡因10ml。术中予以吸入1%~2%异氟醚维持麻醉。2组均间断性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0.05mg/kg。

1.3 观察指标

记录全麻药物的用药量, 采用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切皮时、手术1h及术毕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水平变化, 术后苏醒质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麻用药量比较

观察组的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药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围麻期间MAP及HR变化

2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切皮时、手术1h时及术毕的MAP、HR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术毕直至拔管时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毕直至拔管时的吞咽反射恢复时间、拔管时间、Sp O2恢复至90%以上的时间、唤醒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麻醉效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苏醒质量。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单纯全麻时, 患者手术仍存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反射, 当患者存在强烈手术刺激时, 可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 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儿茶酚胺, 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硬膜外阻滞能有效阻滞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传出冲动, 并抑制伤害性刺激对于患者的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皮质轴所具有的兴奋作用[2]。相关资料显示, 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吸入全麻能抑制术区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从而降低儿茶酚胺的释放量,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3]。氯普鲁卡因是临床常用的短效局麻药物, 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及较好的浸润性, 麻醉强度约为普鲁卡因的2倍, 而代谢速度约为普鲁卡因的5倍, 其麻醉效果可媲美利多卡因。此外, 其肌松及镇痛作用完全、起效较快、毒性较小, 相比于利多卡因无快速耐药性, 应用于腹部手术能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全麻药物的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在围麻期, 观察组患者的MAP以及HR稳定性维持显著优于对照组。术毕, 观察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Sp O2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此外, 吞咽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之,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可减少全麻药物的用药量,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 术后拔管早、恢复快、苏醒质量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8月该院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方式为全凭静脉麻醉, 观察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比分析2组的麻醉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全麻药物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围麻期间MAP及HR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 术后拔管时间、恢复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用于腹部手术可维持手术循环状况的稳定性, 并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 患者的麻醉苏醒质量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全凭静脉麻醉,腹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丽秋, 郭亚忠.硬膜外复合全麻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2) :87.

[2] 王红梅.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对开胸手术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30) :135-136.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4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老年病人;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68-02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比较多,尤其是腹部损伤以及胃肠消化道疾病等等,很多疾病都需要进行腹部手术治疗。往往对老年人来说,腹部疾病的致死率较高[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已经发现必须要及时对症治疗。为了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腹部手术应用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我们特意做此研究,以探讨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3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患者。我们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为静脉镇痛组和联合镇痛组,并保持两组患者的数量一致[2]。在静脉镇痛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他们的年龄在6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5岁左右。在联合麻醉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在60-77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5.2岁。所有患者的腹部病情以胃溃疡、胃癌和胰腺疾病为主,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经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相关因素方面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3]。

1.2方法 在手术进行之前,我们对全麻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对联合麻醉组患者,入室后先行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穿刺点在胸12~胸6之间),再用同样的方法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康复时间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全麻+硬膜外麻醉的具体方法及用量为:全麻诱导之前进行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置管3cm,注入利多卡因3-4ml,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扩容以确保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康复时间以及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其中麻醉效果采用疼痛分级计分得分数来表示,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4]。

1.4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和标准差方式,用p<0.05表示相比之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和结果统计与分析,联合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要优于另外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联合麻醉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与静脉镇痛组患者相比明显要短,差异比较具有临床显著性(p<0.05);此外,联合麻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要少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3.讨论

伴随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腹部疾病患者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受老年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和耐受力情况的影响,临床手术之前要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麻醉方式[5]。有研究指出,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方式在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中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对此,本次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联合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要优于全麻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联合麻醉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与全麻组患者相比明显要短,差异比较具有临床显著性(p<0.05);此外,联合麻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要少于另一组患者,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这与相关的研究报道结果相一致,具有临床可信度及重要的参考价值[6]。

综上所述,应用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对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麻醉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此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向东.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 2008, 17(7):519-520.

[2]王根玲.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临床研究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 8(7):12-13.

[3]王琰,王瑛,复乐强 . 65 例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腹腔镜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 中国民康医学 , 2010, 22(7):89-90.

[4]郁万友.刘秀芳.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 山东医药 , 2009, 49(48):67-68.

[5]吴双平.上腹部手术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与单纯全麻效果比较 . 右江医学 , 2009, 37(5):552-663.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收治入院的94 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异位妊娠28 例、卵巢囊肿23 例、子宫肌瘤25 例及不孕症18 例。患者年龄27~65 岁, 平均 (45.35±6.49) 岁。体重50~67 kg, 平均 (58.31±4.62) kg。病程5 个月~2 年, 平均 (0.67±0.24) 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入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需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 (2) 患者均未合并肝肾等严重的脏器功能紊乱。排除标准: (1) 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 (2)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3) 存在呼吸抑制性疾病以及过度肥胖患者; (4) 患者存在研究相关麻醉药物的禁忌证[3]。

1.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身体检查, 以确保患者符合腹腔镜手术的要求。麻醉前给予患者阿托品0.5 mg静注, 然后给予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相关生命体征监测。

1.3.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全麻。给予患者芬太尼4 μ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咪唑安定3 mg以及丙泊酚40 mg静脉诱导麻醉。诱导麻醉成功后, 给予患者静脉泵入丙泊酚4 mg/ (kg·h) 维持麻醉, 直至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给药。术中间断给予患者维库溴铵以维持肌松。

1.3.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方法及麻醉药物用法均同对照组, 麻醉药物用量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减。硬膜外麻醉时, 选取患者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的腰椎间隙作为腰穿的进针点, 向头侧穿刺并置入导管备用。经导管注入2% 利多卡因3 ml, 观察患者反应。无异常5 min后, 注射0.5% 罗哌卡因20 ml+1% 利多卡因10 ml进行硬膜外麻醉。调整麻醉平面至第八胸椎水平。如手术时间超过1 h, 应给予患者2% 利多卡因5 ml维持麻醉, 每30 分钟1 次。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后子宫松弛度;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子宫松弛度疗效评价标准, 优:麻醉后, 患者子宫宫颈可从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其相关韧带均处于松弛状态;良:麻醉后, 患者子宫宫颈在适当用力条件下可从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其相关韧带松弛度相对较差;差:麻醉后, 患者子宫宫颈很难从阴道口拉出, 子宫及其相关韧带松弛度差[4,5]。优良率= ( 优例数+ 良例数) / 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在术前及建立气腹5 min后, 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建立气腹15、30 min后, 两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后子宫松弛度比较

麻醉后, 观察组中子宫松弛度优29 例、良15 例、差3 例, 优良率为93.62% (44/47) ;对照组中子宫松弛度优24 例、良13 例、差10 例, 优良率为78.72% (37/47) 。观察组子宫松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 (5.2±1.3) min, 术后苏醒时间为 (7.1±3.5) min;术后出现疼痛1 例、躁动2 例、恶心呕吐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 (4/47) ;对照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 (11.0±1.8) min, 术后苏醒时间为 (15.2±2.6) min;术后出现疼痛4 例、躁动3 例、恶心呕吐4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40% (11/47) 。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且手术时间长, 术后恢复慢,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手术逐渐取代传统手术, 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行腹腔镜手术时仅需在患者腹部打孔, 应用内窥镜进行治疗。

在显著缓解相关疾病问题的同时, 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手术中的难题。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不孕症及恶性肿瘤等妇科疾病中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在腹腔镜手术中需要建立人工气腹, 二氧化碳是人工气腹建立的首选气体, 其建立可干扰患者的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 造成系统循环紊乱。在手术中如给予单纯全身麻醉, 可明显加重二氧化碳气腹所导致的系统紊乱状况, 且单纯全身麻醉时, 麻醉用药量较大, 麻醉度深,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 不良反应较多[6,7]。在腹腔镜手术中应配伍使用麻醉效果好、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的麻醉方法, 以降低术中麻醉对患者的损害[8]。

本文为了探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现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收治入院的94 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单纯全麻以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加以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建立气腹15 min及30 min后, 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波动明显较小;麻醉后子宫松弛优良率显著升高;术后恢复时间缩短,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显著, 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应进一步加以研究并推广应用, 造福更多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王月玲.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7) :28-29.

[2]吴新海, 龚琼, 刘晓, 等.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0) :10-11.

[3]何景培, 陈海林, 陈斌, 等.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50-51.

[4]杨杜标.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外医疗, 2011, 30 (35) :77-78.

[5]虞桂娣.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比较[J].中国医刊, 2012, 47 (4) :73-75.

[6]李世业, 刘勇军.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1) :108.

[7]蒋红姣.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5) :2511-2512.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普胸科手术20例, ASAⅠ~Ⅲ级, 年龄50~70岁, 体重50~70㎏。将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 每个小组各10例患者, 组Ⅰ为依托咪酯静脉全麻组, 组Ⅱ为依托咪酯静脉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比及手术时间等方面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咪达唑仑0.05mg/kg。进入手术室后, 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 补充术前禁饮食丢失的液体量 (林格氏液6~8ml/㎏) 。组Ⅰ直接全麻诱导;组Ⅱ先做硬膜外穿刺 (T6~7或T7~8) , 成功后向头侧置管4cm, 给以试验剂量1.73%利多卡因3ml, 无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表现后注入0.5%罗哌卡因5~8ml, 待出现满意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3μg/kg、依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 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呼吸参数: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麻醉维持:依托咪酯10~15μg·kg-1·h-1、芬太尼1~3μg·kg-1·h-1、维库溴铵0.5~1.0μg·kg-1·min-1, 微量泵持续泵入维持麻醉, 组Ⅱ患者每隔4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罗哌卡因3~5ml。

1.3 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 SBP、DBP、MAP、HR、ECG、sPO2和每小时尿量, 术毕采用Steward测试法 (Steward’s test) 对麻醉苏醒状况进行评估, 记录手术时间、麻醉完全苏醒所需时间、术中依托咪酯、芬太尼、维库溴铵等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所得数据由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完全苏醒所需时间

根据Steward测试法意识:清醒2分, 刺激后有反应1分, 无反应0分。气道:能在指令下咳嗽2分, 能维持良好通气1分, 需进行气道支持0分。运动:能有意识的活动肢体2分, 有无意识的活动1分, 无任何活动0分。

2.2 麻醉药用量的比较

组Ⅰ与组II依托咪酯、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及麻醉苏醒时间见表2, 两组间三种药物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实, 与单独全麻相比,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阻断手术应激反应, 提供完善的术中麻醉, 降低全麻药和镇静药的用量, 使病人尽早苏醒, 而且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是一种很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胸段硬膜外麻醉由于交感神经的广泛阻滞, 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复合全身麻醉时为了不产生血压、心率等方面的剧烈波动, 局麻药应以低浓度为宜。国内研究人员[2]在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人胸腔手术循环的影响中发现, 当布比卡因的浓度在0.375%或以上时, 可产生明显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本实验中维持硬膜外麻醉布比卡因的浓度是0.25%。

依托咪酯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很小, 静脉注射0.3mg/kg, 可使动脉压轻度下降, 末梢阻力稍减小, 心排血量和心脏指数稍增加。本实验选用依托咪酯作为静脉麻醉诱导药与维持药, 就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由于硬膜外麻醉能提供不同程度的镇痛与肌松作用, 因此, 本实验中复合麻醉组静脉麻醉药、镇痛药和肌松药的用量明显减少, 苏醒时间也明显缩短。

与单纯全麻相比,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苏醒时间缩短, 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减少。

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 (GA) 复合硬膜外麻醉 (EA) 对胸科手术患者麻醉苏醒和全麻药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普胸科手术2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10例。组Ⅰ为单纯全麻 (GA) 组, 组Ⅱ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CEGA) 组。术毕采用Steward测试法 (Steward's test) 对麻醉苏醒状况进行评估, 记录术中依托咪酯、芬太尼、维库溴铵等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结果:组Ⅰ与组Ⅱ患者麻醉完全苏醒所需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组Ⅱ少于组Ⅰ;与组Ⅰ相比, 组Ⅱ患者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苏醒时间缩短, 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减少。

关键词: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苏醒

参考文献

[1] Tverskoy M, Fleyshman G, Bachrak L, et al.Effect of bupivacaininduced spinal block on the hypnotic requirment of propofol (J) .Anaesthesia, 1996, 51:652-653.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0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择期开腹行胃大部分切除、胃癌根治、胆管切开等手术病例40例,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好, 均无心、脑、肾等疾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ASA分级为Ⅱ或Ⅲ级, 均无硬膜外阻滞禁忌症, 随机分为两组:GEA组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组为全身麻醉, 患者年龄60~75岁, 体质量48~72 kg, 两组病例在性别、患者年龄及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30 min均肌内注射鲁米那100 mg, 阿托品0.5m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外周静脉及颈内静脉输液通路。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进行术中持续心电监测, 并行桡动脉穿刺建立有创动脉测压。记录入室10 min后患者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心率作为基础值。GEA组先行胸8~9或胸9~10椎间隙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 m L, 观察无全脊麻现象, 测定麻醉平面出现后, 5 min后由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 (2%利多卡因10 m L和75 mg罗呱卡因10 m L混合液) , 测试麻醉效果, 待平面满意10 min后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按顺序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 维库溴胺0.08 mg/kg和异丙酚1.0~1.5 mg/kg, 气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机行全程机械通气。丙泊酚维持麻醉, 间隔60 min追加局麻药 (2%利多卡因10 m L和75 mg罗呱卡因10 m L混合液) 3~5 m L。并适时间断追加舒芬太尼和维库溴胺。GA组患者予静脉推注咪唑安定0.0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 维库溴胺0.08mg/kg和异丙酚1.0~1.5 mg/kg麻醉诱导, 气管内插管, 切皮前追加舒芬太尼5~10μg, 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维持麻醉, 维库溴胺维持肌松, 根据血压调整剂量。术中血压低于基础值的20%时, 给予静脉注射麻黄素10 mg。心率低于50次/min时, 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0.3 mg, 使用血管活性药超过3次或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25%者, 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术毕随身携带镇痛泵维持术后镇痛, G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 配方:舒芬太尼1μg/k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至总量100 m L, 每小时2 m L自控给药。GEA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 配方:罗呱卡因150 mg+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至总量100 m L, 每小时2 m L自控给药。两组患者术后采用VAS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评价疼痛程度, 维持VAS≤3分。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 (T0) 、手术结束时 (T1) 、气管拔管前 (T2) 、拔管即刻 (T3) 、拔管后5 min (T4) 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及心率 (HR) 。记录术中输液量、出血量、输血量、尿量及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情况。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评估, 采用4分量表进行评估 (1分:安静;2分:不安静, 但呼唤后容易安静下来;3分:中度躁动, 手足出现不自主的轻度活动, 或口中喃喃自语;4分:躁动, 肢体难以控制地剧烈活动) , 1~2分认为无躁动, 3~4分认为有躁动。术后24 h随访是否有术中知晓及围拔管期痛苦回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尿量、出血量及阿托品和麻黄素等血管活性药用量等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异丙酚及舒芬太尼用量, GEA组明显少于GA组 (P<0.05) 。GEA组患者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GEA组少于GA组 (P<0.05) 。两组术后24 h随访均无有术中知晓及围拔管期痛苦回忆。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术后GEA组收缩压、舒张压较术前下降 (P<0.05) , 而GA组收缩压、舒张压有所上升, 术后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 GEA组低于G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GA组比较*P<0.05

注:与GA组比较*P<0.05;与T0比较▲P<0.05

注:与GA组比较*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增高, 药物的吸收、降解和排泄均较缓慢[2], 易发生苏醒延迟。因此老年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和正确合理的麻醉用药尤为重要。全麻下行腹部手术仍存在较明显的应激反应, 单纯全麻只能抑制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或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 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由于不能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传导, 使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升高, 机体分解代谢亢进, 表现为血压上升、心率增快、血糖增高等心血管反应[3]。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 不仅弥补了单纯全麻不能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的不足, 也优化了单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有效抑制了来自上腹部的传入神经冲动, 也消除了腹部手术的牵拉反应, 是目前有效抑制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4]。本研究结果显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不但有效抑制术中的应激反应, 减轻了围手术期的心血管反应, 也使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 缩短了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及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

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患者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与硬膜外使用局部麻醉药有密切关系。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患者的血压、心率较单纯全身麻醉组的患者在同时点比较稍有降低, 其机制可能是硬膜外阻滞可导致阻滞区域的血管舒张, 回心血量减少, 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导致血压降低。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均较稳定, 无剧烈血流动力学波动。本研究中, GEA组于达拔管指征时 (T2) 和拔管时 (T3) 的SBP、DBP较GA组患者有所降低, 这可能主要与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提示硬膜外用药后阻断了相应部位的交感神经兴奋, 抑制了兴奋性激素增加, 降低术后伤口疼痛程度, 从而缓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剧烈波动[5]。

老年患者术后苏醒期, 由于麻醉减浅, 切口疼痛, 气管内机械刺激等原因,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本研究中GEA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异丙酚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 主要原因为硬膜外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术中的异丙酚及舒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 另外, 因为硬膜外阻滞有效抑制手术伤口的疼痛, 患者苏醒后不能及时感受伤口的疼痛, 从而减少了术后因疼痛导致的苏醒期躁动。GEA组患者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GA组, 可能与术中异丙酚、舒芬太尼的用量减少有关, 老年人全身麻醉用药量明显减少, 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有研究表明, 硬膜外阻滞也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其不仅阻滞了交感神经的兴奋传导, 也增强了全麻药的敏感度, 减少了异丙酚的用量[6]。

综上所述,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 可降低术中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和拔管时间、增加麻醉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对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40例, ASAⅠ-Ⅲ, 术前精神状态相似无异常, 无肺部感染, 无呼吸功能明显异常, 无明显肝肾功能损伤, 随机分成2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GEA组) 与单纯全麻组 (GA组) , 各20例。GEA组患者先行硬膜外麻醉, 待硬膜外平面确定后, 行全麻诱导 (药物为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胺) , 气管内插管, 术中用丙泊酚泵入维持, 根据需要少量给予肌松剂 (维库溴胺) , 术后行硬膜外镇痛。GA组患者常规给予全麻诱导, 气管内插管, 术中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 术后行静脉镇痛。观察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期并发症, 并且统计手术时间、用药总量。结果 GEA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G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苏醒质量评分优于B组。GEA组舒芬太尼, 丙泊酚, 使用量少于G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苏醒期并发症比较, GEA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GA组 (P<0.0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单纯全身麻醉, 可以节约全麻药的用量, 且患者全麻苏醒早、苏醒更彻底, 是老年患者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老年人,上腹部手术,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Morley AP, Derrick J, Seed PT, et al.Isoflurane dosage for equivalent intraoper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up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epidural blockade[J].Anesth Analg, 2002, 95:1412-1418.

[2]Stanle Muravcchick.Anesthesia for Elderly[M].ED, American:San francisco, 2000:2140-2154.

[3]Samad K, Khan F, Azam I.Hemodynamic effects of anesthetic induc-l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eta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J].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 2008, 19 (5) :1111-1128.

[4]Hodgson PS, Liu SS.Epidural lidocaine decreases sevoflurane requirement For adequate depth of anesthesia as measured by the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J].Anesthesiology, 2001, 94 (5) :799-803.

[5]Mark C, Louise C, Richard H, et al.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ardiac surgery:the effects on tracheal intub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J].Anesth Analg, 2002, 94:275-282.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老年男性手术患者的102 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以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 (51 例) 与对照组 (51 例) 。 观察组最大年龄78 岁, 最小年龄62岁, 平均 (69.8±1.9) 岁;腹部手术患者47 例, 胸部手术患者4 例, ASA分级 (麻醉危险度分级) :I级23 例, Ⅱ级28 例。对照组最大年龄79 岁, 最小年龄61 岁, 平均 (69.9±2.1) 岁;腹部手术患者48 例, 胸部手术患者3 例, ASA分级:I级23 例, Ⅱ级28 例。 两组都已排除严重精神或神经疾病患者、长期口服镇痛药物患者、有严重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前30 min均给予0.1 g苯巴比妥钠、0.5 mg阿托品, 肌内注射。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且静脉通路建立后, 需对患者心电图、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 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 使用0.05 mg/kg咪达唑仑、0.2~0.3 mg/kg依托咪酯、3~4 μg/kg芬太尼以及0.1 mg/kg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 待其气管插管完成后进行机械通气。术中间断给予维库溴铵 (静脉注射) 、持续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 (静脉注射) 进行麻醉维持, 并间断吸入异氟醚进行麻醉深度调整。 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麻醉药物注射。 观察组同时复合硬膜外麻醉, 在腹部手术患者第10~11 胸椎间实施硬膜外穿刺, 在胸部手术患者第4~5 胸椎间实施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置管, 将3 m 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经导管注入硬膜外腔, 随后追加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 2~3 m L/次。将腹部手术麻醉平面尽量控制在胸6 以下, 胸部手术尽量控制在胸2~胸10 左右。 术中需根据患者麻醉深度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维持。

1.3 观察指标

麻醉前及麻醉后12 h、24 h、1 周分别对患者智力、精神状态进行评价, 采用MMSE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评分实施评价, 评分最高为30 分, 当MMSE评分≤23 分, 即可判定患者发生了POCD, 分值越低, 表示患者POCD越严重。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发生早期POCD情况[1]。

1.4 统计方法

该组所有研究数据均选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形式表示, 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形式表示, 应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72 h内出现POCD患者共11 例, 发生率为21.6%;对照组术后72 h内出现POCD患者共17例, 发生率为33.3%。 观察组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1, P=0.184>0.05) 。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 周, 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麻醉后12 h、24 h及麻醉后72 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1。

3 讨论

POCD多出现在大型手术及急诊手术后,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且可能发展为AD (阿尔茨海默病) 。 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具有起病隐匿以及呈进行性发展的特点, 主要变为全面性痴呆, 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率[2]。 其中常采用MMSE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评分法对POCD进行评价, 评价准确率高[3]。 根据相关统计, 除去患者意识异常及情绪因素影响外, MMSE评分法评价的敏感性为87%, 特异性为82%, 一般MMSE评分低于23 分, 可判断患者发生了术后POCD[4]。 其中患者对手术的应激反应以及麻醉药物残留作用是患者术后POCD发生的主要因素, 极低的麻醉剂量就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6], 因此, 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如何选择麻醉方式、降低术后POCD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该次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 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为33.3%,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1.6%;且观察组术后12 h、24 h、72 h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术后1 周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状态影响较小。 该院分析认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显著提高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在该组研究提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早期认知功能影响较大,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影响较小。 亦已有大量研究认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术后POCD较低[3,7]。 因此对于老年手术患者, 根据其病情可尽量选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并术后给予有效干预, 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最大程度降低其术后POCD发生率。

在临床上需选择科学有效的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 优化麻醉方案, 最大程度降低老年术后患者POCD发生率, 促进术后康复。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能够降低老年术后患者早期POCD发生率的合理麻醉方式, 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优先考虑使用。

参考文献

[1]曾蕾, 贺涛.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0) :2425-2426.

[2]徐亚杰, 鲍红光.阿尔茨海默病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4 (37) :99-102.

[3]刘德智.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其对MMSE评分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43 (27) :3577-3579.

[4]余斌, 何康梅, 张晓庆.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10-112.

[5]付春梅, 潘慕文.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18) :2780-2781.

[6]张睿, 宋春雨.临床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概述[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12) :69-71.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复合哌替啶在硬膜外麻醉中对术中镇静及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胆道手术患者34例,随机咪达唑仑组和氟哌利多组,每组17例。对两组硬膜外麻醉在术中镇静、遗忘、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咪达唑仑组较氟哌利多组镇静效果明显,能较好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结论:两种方法对硬膜外麻醉术中镇静、内脏牵拉反应均有效,而咪达唑仑复合哌替啶镇静效果较好,能较好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还具有顺行性遗忘作用。

【关键词】咪达唑仑;哌替啶;硬膜外麻醉

2008年6~12月,我们采用咪达唑仑、哌替啶复合使用辅助硬膜外麻醉,并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辅助药氟哌利多、哌替啶合剂相比较,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34例ASAⅠ~Ⅱ级,术前心电图、X线胸透均无异常,既往无肝肾及内分泌疾患的择期胆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咪达唑仑组)、B组(氟哌利多组),每组1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1.2 麻醉方法及观察指标:患者均于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均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点为T8~T9间隙,向头侧置管,硬膜外用药均为2%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全部病人均于麻醉平面确定及循环稳定,待手术消毒铺巾后静脉注入辅助用药。咪达唑仑组静注哌替啶50mg、咪达唑仑0.05mg/kg,氟哌利多组静注哌替啶50mg、氟哌利多0.05mg/kg,5min后手术开始。两组患者术中均用面罩吸氧。

1.3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每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面罩给氧前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到的最低数值,以及患者的镇静分级、牵拉反应分级和探查时出现的胆心反射例次。术后24h调查遗忘情况。

1.4 评估标准:①对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0级:患者安静无反应;Ⅰ级:轻度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牵拉痛;Ⅱ级:诉恶心,轻度牵拉痛,无呕吐;Ⅲ级:重度牵拉痛,有恶心、呕吐、鼓肠,有明显肢体活动。②术中镇静状态:Ramsay镇静评估法:Ⅰ级:焦虑和(或)激动不安;Ⅱ级:平静合作,具有定向力;Ⅲ级:仅对指令有反应;Ⅳ级:入睡,轻叩眉间或大声呼唤反应敏捷;Ⅴ级:入睡,轻叩眉间或大声呼唤反应迟钝;Ⅵ级:对刺激无反应[2]。③胆心反射:牵拉胆囊时心率<60次/min。④遗忘程度分为:自行回忆正确为不产生遗忘;经提示部分回忆为不全遗忘;经提示也不能回忆为完全遗忘。

1.5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组中内脏牵拉反应好或者较好者88.2%,B组中70.5%;术中镇静状态Ⅳ~Ⅴ级,A组中94.1%,B组中64.7%;胆心反射A组中有23.5%出现,B组中为41.2%;A组中仅有1例经提示可回忆手术过程,B组中16例患者可以较清楚回忆麻醉及手术过程;两组患者用药后SPO2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A组为47.1%,B组为76.5%,在给予面罩吸氧后均好转,见表1。

3 讨论

硬膜外麻醉由于其阻滞的节段性及不完全性,麻醉效果常不满意,特别是行上腹部手术时,由于内脏牵拉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手术的操作及病人的安全,故常需用静脉辅助药如氟芬合剂、氟度合剂等,这些药物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现代社会心理状态对人们的影响愈加受到重视。术中知晓对患者可能为不良刺激,并可能导致术后精神功能障碍[3]。而传统的辅助药往往不能阻断术中知晓对人们的影响,手术后大多数患者可回忆起手术过程并可听到术中医护人员的交谈。现代麻醉已经认识到合理的复合用药,不仅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增进麻醉效果,提高安全系数。咪达唑仑有明显的抗焦虑、催眠和顺行性遗忘作用,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而且有中枢性肌松作用,但是没有镇痛作用,与哌替啶合用即可镇静、催眠、抗牵拉痛和牵拉反应又可起到顺行性遗忘作用。

理想的硬膜外辅助用药应能镇静适度,基本能消除内脏牵拉反应,对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镇静适度,患者应处于安静,呼之能睁眼,可避免过度镇静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本组结果显示,咪达唑仑和哌替啶合用镇静、催眠效果强,抗牵拉反应和牵拉痛效果确切,而且对循环系统抑制作用小,又可摆脱术中知晓对患者的刺激,但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对呼吸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咪达唑仑的作用要大于氟哌利多,而且镇静程度也强于氟哌利多。近年报道[4],咪达唑仑对呼吸功能有影响并与剂量呈正相关,而且有报道[5]咪达唑仑用量达0.045mg/kg即可有很好的遗忘作用。但是老年人对咪达唑仑的耐受量较低,同时不管使用任何辅助药均对呼吸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术中监测并常规吸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咪达唑仑和哌替啶合用作为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无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作用,对术中镇静及对抗内脏牵拉反应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且有遗忘作用,是较为理想的硬膜外麻醉辅助用药。

参考文献

[1] 胡春旭,卢振和,高崇荣.曲马多-咪唑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对术中镇静及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1):603

[2] 王志萍,曾因民.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1):12

[3] 梁仕伟.咪唑安定、安定、硫喷妥钠在全麻诱导中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8(1):24

[4] 欧阳文,王明安.咪唑安定清醒镇静术用于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9):501

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选取的70例糖尿病患者均于2012年12月—2014年6月间入院,经过诊断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且所有患者都进行了上腹部手术治疗。 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有男性21例, 女性14例,年龄在50~62岁之间,体重在58~74 kg之间,空腹血糖平均(12.31±4.36)mmol/L;其中有6例患者属于急诊,29例患者择期进行手术。 实验组患者有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在51.2~62.8岁之间,体重在56.9~76.3 kg之间 ,空腹血糖平均 (12.84±4.89)mmol/L; 其中有5例患者属于急诊,30例患者择期进行手术。 据统计,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在腹部手术前都经过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并且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患者的目标PG(血糖)值<7.0 mmol/L。

1.2方法

于麻醉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0.1 mg苯巴比妥钠。 司可林2 mg/kg、万可松0.08 mg/kg、芬太尼5~ 8 ug/kg快速诱导之后插入气管 ,接入麻醉剂控制呼吸 (吸氧浓度为98%),循环参数稳定。 观察组吸入异氟醚 (1.5~2.0MAC), 采用静脉滴注普鲁卡因1% 加司可林0.1%混合液 。 实验组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先进行T7-T9椎间隙硬外穿刺,采用5 m L利多卡因(1%~1.5%)为实验,5 min后安全则分次注入10~15 m L利多卡因 (1%~1.5%)。术中如需追加麻药,加吸异氟醚(0.5~1.0MAC)。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以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 (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等进行详细记录,并要对患者手术前30 min,及手术中30 min,手术中1 h实施指尖血标本的采集,对患者开展快速的血糖测试,并详细记录测试结果。

1.4统计方法

PG水平的对比进行等距重复测量资料采用方差来分析;HR、SBP、DBP手术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差异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两组血糖变化情况的比较: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实验组则相对更加平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实验组血糖的变化趋势不平行;血糖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存在较大差异。 具体情况见表1。

两组循环参数的变化对比:观察组在手术开始与结束时的HR、SBP、DBP指标高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各种并发症几乎可以累及神经系统、肾、血管等一些全身的组织与器官,并且患者的免疫力与耐受性比较差,在为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手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性,手术创伤及麻醉会导致糖尿病患者PG升高,这主要是由于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升高而导致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加强[3,4], 同时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产生了抑制作用,进而使得患者血糖升高,最终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中毒的现象,甚至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心血管意外而引发死亡。 因此这也就要求在进行糖尿病腹部手术时,麻醉方案要合理恰当。

在为糖尿病患者开展腹部手术的过程中,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特点,尽量的为患者选取能够将患者的应激状态降至最低点的麻醉方式,以便于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稳定及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只可以抑制下丘脑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或者大脑皮层边缘系统[2],而无法将手术区域的伤害性刺激在向中枢传导过程中阻断,进而使组织胰岛素抵抗加强,儿茶酚胺的分泌加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5]。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则能够阻断刺激信号的传导,从而使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会促使血糖升高的物质得到有效减少,进而保持血糖代谢的平稳。

总的来说,在为糖尿病患者开展腹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面临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在为患者实施麻醉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麻醉风险,尤其是要注意下列问题: 1应该尽量的避免应用苏醒之间比较长或者是交感神经兴奋的全麻药物及方法;2若患者没有其他禁忌症,应该优先考虑应用连续硬麻方案为患者实施麻醉;3手术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的麻醉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过程中,对患者开展心电图与血压的常见监测,并要对患者的呼吸情况、循环动力学变化情况予以动态的观察,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尿量变化情况予以观察, 以便于对患者的循环血量与肾功能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4对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高血糖状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糖水平予以动态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的血糖超出11.11 mmol/L,应该立即为患者加用胰岛素持续输注,具体的胰岛素用量依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手术情况及患者年龄进行适当调整,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11.11 mmol/L以下,以便于有效防止患者出现代谢紊乱的加重;5为患者正确选用丙泊酚、硫喷妥钠等一些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交感神经互动的药物,吗啡、乙醚、氯胺酮等药物对于患者的血糖具有较大影响,应该尽量不用,或者是谨慎使用异氟醚、安氟醚等对患者的血糖影响比较小,在实际的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过程中, 要在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为患者选用合理的麻醉药物,以便于有效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实验组则相对更加平稳;观察组与实验组血糖的变化趋势不平行;血糖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上存在较大差异;观察组在手术开始与结束时的HR、SBP、DBP数据高于实验组。 如观察组SBP在麻醉前为(122.32±14.35)mm Hg,手术开始前为 (135.65±16.04)mm Hg, 手术后为(138.36± 16.32)mm Hg。 高于实验组(123.65±15.84)mm Hg,(129.36± 14.89)mm Hg,(130.58±15.27)mm Hg。提示需全麻硬膜外麻醉,可稳定血糖水平及循环参数。

上一篇:淮河管理下一篇:水利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