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下麻醉

2024-08-30

连续硬膜下麻醉(共8篇)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连续麻醉的方法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5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是否麻醉分为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镇痛分娩研究组70例, 自然分娩未麻醉的对照组65例, 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母婴不良状况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妇有58例经阴道分娩, 12例剖宫产, 对照组顺产和剖宫产分别为41例和24例,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发生窒息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膜外连续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可明显缩短产妇第二产程的时间,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副作用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硬膜外连续麻醉,产程,镇痛效果

产妇疼痛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所致, 在产程中胎儿的头部下降压迫盆腔底部的神经也可以加剧产妇的痛感, 这种疼痛感会使产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负面情绪, 此时产妇机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抑制子宫收缩, 这样情况下产程延长, 胎儿长时间在宫内滞留导致宫内窘迫发生, 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剖宫产保证母婴健康[1]。在产科临床上使用分娩镇痛技术能够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产程, 提高母婴的安全[2]。本研究将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足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进行无痛分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35例足月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4岁, 平均年龄 (26.28±3.12) 岁;体重49~92 kg, 平均体重 (62.44±5.63) kg;按照产妇及其家属自愿的要求分为研究组70例, 对照组65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产妇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麻醉镇痛, 麻醉师在L3~4间隙进行穿刺, 然后留置3 cm导管置入穿刺的硬膜外, 在产妇宫缩间歇期注入0.5%芬太尼和0.2%罗哌卡因混合液3 m L, 无不良反应后0.5 h内再注入麻醉混合液7 m L, 之后根据产妇的情况再进行分次给药, 每次5 m L左右, 如果镇痛效果不理想可酌情加大剂量, 产妇宫口全开后停止镇痛。密切监视产妇的各项生命指标。一旦有滞产、宫内窘迫且情况严重的产妇, 应该立即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

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不同分娩方式的比例、产后出血、母婴健康状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 研究组有产妇阴道分娩5 8例 (82.86%) , 剖宫产12例 (17.14%) , 对照组分别为41例 (63.08%) 和24例 (36.92%) , 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宫颈扩张致使正常分娩过程中出现疼痛的生理反应, 健康人对这种痛阈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精神焦虑、恐惧、高度紧张等情绪影响, 致使其痛阈降低, 对疼痛极其敏感, 这种情况下母体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物质分泌增多, 子宫动脉受到影响发生收缩, 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 胎儿容易发生缺氧, 同时孕妇易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其次分娩过程中由于副交感神经敏感, 产妇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 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会发生脱水, 胎儿同时会发生酸中毒。无痛分娩可减少上述孕妇可能出现的生产综合征[3]。在产妇活跃期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过程中可使用硬膜外连续麻醉, 通过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入以及交感神经的传出, 对盆底肌肉组织有一定的松弛作用, 帮助宫口开张和胎头下降, 同时减少产妇体力消耗, 有效促进分娩[4]。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硬膜外连续麻醉的镇痛方法可有效降低孕妇剖宫产发生的几率, 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两组患儿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之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产妇进行硬膜外连续麻醉, 能够明显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 降低剖宫产率, 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副作用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2]侯慧洁, 李庆凯, 王波.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 :186.

[3]陈玉文.连续硬膜外阻滞自控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8) :65-66.

[4]韦光琳.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126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15) :3198.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2

【关键词】盐酸氯普鲁卡因; 连续硬膜外麻醉;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41-02

盐酸氯普鲁卡因是一类新型的酯类局麻药,是较为理想的中短效局麻药,在安全性、起效性、可控性、镇痛等方面有独特作用。本研究将其与传统的盐酸利多卡因相比较,观察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的髋部至膝部手术60例,排除局麻药过敏史,酒精及药物滥用史, 年龄22~60 岁,体重60~80kg。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随机分为2 %利多卡因组(对照组) 和3 %盐酸氯普鲁卡因组(实验组)各30例。

1. 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平卧,无创监测心率(HR)、血压(BP)、呼吸(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静脉通路,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侧卧位行L2~3硬膜外腔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cm,平卧后注入2%利多卡因或3%氯普鲁卡因3 ml试验量。5 min后确认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再分别推注 5、7ml,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麻醉平面的变化。

1. 3 观察指标

感觉阻滞评定: 用针刺测定感觉阻滞平面,给药后5 min内每分钟测定一次,以后每5分钟测定一次,直至手术开始(切皮)。手术开始后每10分钟测定一次感觉消失平面。记录痛觉消失时间(从首次注射研究药物至T8平面感觉消失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以脊髓阶段表示)和痛觉恢复时间(注药到针刺大腿外侧痛觉恢复时间)。

运动阻滞评定: 按Bromage评分评定[1]。0分, 髋、膝、踝关节均可运动; 1分,大腿不能对抗重力, 但能运动膝和踝关节; 2分,双膝以上不能运动,但能运动踝关节; 3分,髋、膝、踝关节均不能运动。运动阻滞时间(以Bromage评分为1分判定)为从首次注射研究药物至出现运动阻滞的时间。

麻醉质量评定:0分,无痛,麻醉效果满意; 1分, 轻度疼痛但可忍受,无辅助用药; 2分,疼痛明显,需辅助用药; 3分,疼痛明显,辅助用药仍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改用其他麻醉方式。麻醉过程中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兴奋、不安、焦虑、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或震颤及过敏反应等,并详细记录这一时段的HR、BP、R、SpO2。

1.4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表示。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2. 2麻醉效果 实验组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05)。两组感觉阻滞平面相当,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1。麻醉质量评分见表2。两组麻醉质量0分加1分所占例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0%和93%。麻醉效果均满意。

2.3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两组术中HR、BP、R、SpO2稳定且麻醉前后HR、BP、R变化一致,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麻醉前后 HR、BP、R 的变化(x ±s )

3讨论

盐酸氯普鲁卡因作为一种酯类局麻药,其在体内的代谢、麻醉效能与盐酸普鲁卡因相似[2]。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2倍,代谢速度是普鲁卡因的5倍, 脂肪蓄积少,副作用为普鲁卡因的1/2[3],氯普鲁卡因是在普鲁卡因的结构上加入-cl 基,其上述麻醉特点与这一独特的化学结构有关。常用浓度为 1 %~3 %。

盐酸氯普鲁卡因属于中短效局麻药,作用时间短,一般作用时间为30~60min。在所有的局麻药中,氯普鲁卡因毒性最低,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盐酸氯普鲁卡因的 LD50 为305.1mg/kg[4];施行硬膜外麻醉时,2%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限量为400mg ,而盐酸氯普鲁卡因的临床限量为800~1000mg, 是盐酸利多卡因的400mg的2倍多,安全范围大、可控性强,治疗指数较高,麻醉毒性小,可安全应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因为它代谢快,毒性小尤其应用于剖宫产麻醉,其毒性低于利多卡因,又极少透过胎盘,胎儿、新生儿血药浓度低的优点,对胎儿几乎无不良影响,所以在产科中也广泛应用。

连续硬膜外麻醉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它们有快速耐药性和神经阻滞较差的弱点,出现药效减退,在药量掌握不当时容易产生全身中毒反应;而盐酸氯普鲁卡因几乎不产生快速耐药性。通过用3%氯普鲁卡因组(实验组)和2%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及麻醉质量评分例数百分比比较表明,两组麻醉效果相当, 但实验组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得出盐酸氯普鲁卡因麻醉起效快(P<0.05), 痛觉消失时间短(P<0.05) ,这可能与氯普鲁卡因在局部就能被胆碱酯酶水解代谢有关。两组患者均未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不安、焦虑、眩晕、耳鸣、视力模糊或震颤等局麻药中毒及过敏反应,HR、BP、R、SpO2稳定且变化一致。

两组麻醉前后HR、BP、R统计学上无差异,临床应用中均在正常值范围,但麻醉后都有影响,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发生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应加强监护和治疗。

综上所述,盐酸氯普鲁卡因具有毒性低,麻醉效应强,起效快,恢复快,无快速耐药性,可安全应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特别适应于门诊手术患者的麻醉。

参考文献

[1]张山,黄立宁,安波,等.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23,2:113-115.

[2]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10~311.

[3]王贤才,主译.临床药物大典.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8~11.(2003-03-05 收稿) (陈迁编辑).

[4] 熊海维,钱捷. 盐酸氯普鲁卡因的化学合成研究综述.浙江化工,2008, 39,6: 12-13.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足月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34.2岁, 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9.2周。将所有产妇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 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实验组给予产妇吸氧护理, 并密切监测产妇呼吸、血压、心跳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子宫收缩及胎心状况。在产妇第一产程的活跃期, 子宫口开大至2~3cm时, 在产妇的下腹部L3~4处进行硬膜穿刺, 成功之后在头端留置硬膜外导管3cm。在子宫收缩间歇期注入0.5%芬太尼和0.2%罗帕卡因混合液3ml, 若无异样, 0.5h后再注入5~6ml混合液, 之后每1~1.5h给药5~6ml。对于镇痛效果不理想的产妇, 酌情增加剂量。当产妇子宫口全开进入第二产程后, 停止给药[2]。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分娩方式、产程及母婴并发症情况。

1.3 疼痛判别标准

显效:产妇疼痛感明显减轻, 稍感不适;有效:产妇疼痛感有所好转, 疼痛在承受范围之内;无效:产妇疼痛感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数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

见表1。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程比较

见表2。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分娩镇痛方法, 一般用于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 通过导管连续地将药物注入到产妇体内, 阻断痛觉感觉神经传导脊髓中枢神经系统, 将盆底肌肉组织松弛, 有利于子宫口开全和胎头下降。同时, 产妇疼痛减轻, 体力消耗少, 有利于促进分娩过程, 减少了母婴合并症的发生[3]。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 通过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进行抑制, 进而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 产生镇痛作用, 具有提高痛阈和阵痛的作用, 不良反应较小, 确保产妇在清醒的、无痛、安全的状态下配合参与分娩过程。作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芬太尼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 两种药物配合使用不仅使镇痛效果更好, 而且减少了用药量, 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提高了分娩镇痛的安全性[4]。

本文中, 实验组产妇镇痛总有效率为97%, 明显优于对照组75%,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第三产程两组产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第一、第二产程, 且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母婴影响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分娩及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接受分娩的足月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 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的分娩过程中未采取任何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在疼痛情况、产程及母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实验组产妇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有所缩短,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第三产程两组产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母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在无痛分娩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减轻产妇的痛苦, 有效缩短第一、第二产程, 且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母婴影响较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宋天胜.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无痛分娩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9) :577-579.

[2]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3]王静.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 (28) :112-114.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40例单个腰椎节段病变, 择期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病人, ASAⅠ~Ⅱ级, 年龄16~62岁;体重46~85kg, 其中男性132例, 女性108例。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均正常, 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 (A组) 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B组) , 每组各120例。

1.2 麻醉方法

入室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监测有创血压 (IBP) 、心率 (HR) 、脉搏氧饱和度 (SP02) 、心电图 (ECG) , 并开放静脉通路。分别在麻醉前以林格氏液, 麻醉开始时以6%羟乙基淀粉 (HES 130/0.5) 溶液各8~10mL·kg-1行容量扩充治疗。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病人取侧卧位, 消毒铺巾后, 先在距手术切口上缘向头侧间隔2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向尾侧置管4cm备用。然后在L3~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即缓慢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2.6mL, 病人改平卧位后调节平面至T8~10, 待20min左右平面固定后改俯卧位手术。术中2h左右平面开始消退时自硬膜外导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量, 无全脊麻征象后继续间断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5~8mL以维持麻醉平面。B组除不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外, 硬膜外穿刺点的选择、置管及局麻药的种类均同A组, 待麻醉平面覆盖拟手术区域后改俯卧位进行手术, 对于切口下段未覆盖的病人采用局麻方式补充。

注:与B组比较, P<0.05

注:与B组比较, P<0.05

1.3 观察项目

(1) 以针刺法观察麻醉平面覆盖拟手术区域的时间。 (2) 术中镇痛效果评定:优, 完全无痛, 病人配合良好, 无不适主诉;良, 偶尔有轻微疼痛, 尚能忍受, 不需要辅助用药即可完成手术;中, 中度疼痛, 有体动, 须用辅助药物才能完成手术;差, 剧烈疼痛, 用辅助药物难以缓解, 须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 (3) 肌松效果评定:Ⅰ级, 肌松良好, 切口肌张力小, 术野显露佳。Ⅱ级, 肌松稍欠佳, 切口肌张力中等, 术野显露尚可。Ⅲ级, 肌肉紧张, 切口肌张力大, 须用强力撑开器才能显露切口。 (4) 麻醉前、麻醉平面固定后和术中IBP、HR、SP02变化。

注:与B组比较,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注:与B组比较,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 (P<0.05) 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麻醉平面覆盖拟手术区域的时间

A组 (5.7±1.5) min, B组 (13.4±2.6) min。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 。A组明显短于B组。

2.2 术中镇痛效果评定

由表1可见, A组的优良率为100%, B组的优良率为54.3%,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A组均不需用辅助药, 术中刺激神经根时无疼痛表现;B组有14例切口下段无阻滞平面, 须加用局部浸润麻醉, 有45%需用辅助药物, 且有3例需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

2.3 术中肌松效果评定

由表2可见, A组肌松效果明显优于B组,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4 2组血压、心率、SpO2变化情况

由表3、表4可见, 2组病人各时间点血压、心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2组病人各时间点SP02均在95%以上,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腰椎经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病人需采用俯卧位, 为避免长时间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 本研究选取单个腰椎节段病变、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本手术要求止痛完善、显露术野时肌松效果满意, 在手术触及神经根时尽量避免剧烈的放射痛。本研究发现, 连续硬膜外麻醉很难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部分病人存在神经阻滞不全、肌松不完善, 手术触及神经根时放射痛常难以忍受, 甚至有3例因此而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神经阻滞范围不够多发生在切口下段, 这是因为病变节段硬膜外腔隙受压、粘连等因素导致局麻药液向下弥散受阻[1]。部分病人向上弥散较广, 因此硬膜外注药时应小量分次。而腰-硬联合麻醉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此方法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 有效避免了牵拉神经根所致的放射痛。腰麻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镇痛完善、肌松效果好等优点。尤其是对于此类硬膜外腔局麻药液弥散受阻的患者, 其蛛网膜下腔并未受累, 因而腰麻效果不受影响。而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时间可控性好的优点。此类手术在术野显露完成后不再需要肌松[2], 故术中即使腰麻肌松作用消退, 在硬膜外麻醉作用下也可完成手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期间, 胸腰部交感神经被阻滞, 相应节段的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扩张, 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其对循环的影响大于硬膜外麻醉。本研究为避免血压波动, 在麻醉开始前用晶体液、麻醉开始时用胶体液按1:1扩容。数据表明, 2组血压、心率在各时点的差异无显著性, 此方法较好地避免了血压的剧烈波动。另外麻醉平面也是影响血压和心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平面超过胸4, 常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严重者可因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躁动不安等症状;平面过高还会引起呼吸抑制[3]。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应在注药后5~10min之内仔细调节病人体位, 以获得所需麻醉平面。由于麻醉平面的固定约需20min[4], 故病人改俯卧位时须谨慎, 不能操之过急, 以防在变换体位过程中平面上移。本组均在腰麻后20min改俯卧位, 病人麻醉平面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

摘要: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腰椎内固定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单个节段腰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240例病人, 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 (A组) 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B组) , 每组各120例, 记录每组病人麻醉平面覆盖拟手术区域时间, 镇痛、肌松效果及BP、HR、SP02变化。结果麻醉平面覆盖拟手术区域时间A组平均为 (5.7±1.5) min, B组平均 (13.4±2.6) min。A组麻醉起效短于B组 (P<0.05) 。A组镇痛肌松效果优于B组 (P<0.05) ;2组术中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在腰椎内固定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比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效更快, 镇痛肌松效果更完全。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麻醉,脊髓,麻醉,硬膜外

参考文献

[1]徐启明, 李文硕, 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0~129.

[2]Richard A.Jaffe, Stanley I.Samuels, 编著, 陈宁.斯坦福临床麻醉全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8~112.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88.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5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口逐年递增,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例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在生理和疾病上有自身的特点,如身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合并疾病等,都会对手术麻醉造成影响[1],需引起麻醉医师的高度重视,我院近年来为135例老年患者实施了连续硬膜外麻醉,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5例老年患者中,男91例,女44例,年龄62—94岁,ASA分级Ⅰ~Ⅲ级。术前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内科疾病86例(63.70 %),包括心电图异常、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糖尿病。对合并症术前给予适当治疗,肺功能大致在正常范围。

1.2 手术种类

单纯胆囊切除术3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8例,胃部分切除术20例,阑尾切除术21例,肠穿孔修补术14例,直肠癌根治术25例。

1.3 麻醉方法

麻醉前禁食禁饮12h,术前常规肌注鲁米那钠0.1 g,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进行连续ECG、BP、HR和SpO2监护并面罩吸氧,氧流量5 L/min,麻醉前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12) mL/kg。患者全部采用侧入法或旁正中穿刺技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穿刺点,胆囊、胃手术为T8~9或者T9~10椎间隙,肠梗阻、肠穿孔手术为T10~11或者T11~12椎间隙。穿刺置管成功后,先给试验量0.75 %甲磺酸罗哌卡因(2~3) mL,观察(5~10) min,确无全脊麻征象及局麻药不良反应后,根据麻醉阻滞平面与全身情况采取小剂量多次追加麻醉药(每次0.6 %甲磺酸罗哌卡因(3~5) mL,共2~4次)。麻醉起效时间(10~20) min,维持时间(1~3) h,术中需要辅助用药者23例(17.03 %),一般给氟芬合剂1/3~1/2量静注。静脉输液速度为10 mL/kg·h,并根据失血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及量。

2 结果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术中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30 %以上者32例,静脉注射麻黄碱(5~10) mg使血压控制在(110~130/70—80) mmHg之间。心率下降到60次/min以下17例,经阿托品(0.3~0.5) mg静注后心率回升至(70—90)次/min。有12例经皮血氧饱和度降到90 %以下,经面罩加压给氧后改善。

3 讨论

通过本组135例老年人的麻醉,体会如下。

1)老年患者的手术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多系统夹杂症或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多脏器功能减退[2],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除参照其实际年龄外,应根据病史、化验、特殊检查、体格检查等对全身情况做出评估,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使身体状况达到或接近正常。

2)麻醉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我院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很多优点,尤其对高龄患者非常适用,可降低心肌缺血、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

3)循环功能的相对稳定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关键,麻醉平面过高,常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和呼吸抑制,中高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选择穿刺点应较青壮年低1~2个节段。同时硬膜外用药宜少量多次给药,以达到手术要求。同时合理的扩容和严密的动态监测都是指导输血补液用药的有力依据[4]。

4)维持有效地氧和是麻醉手术安全的关键。老年患者肺泡弹性降低,肺顺应性降低,无效腔增加,气体交换功能低下,动脉含氧量降低,使重要脏器的氧供低近临界[5],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供氧尤为重要。

5)多数老年患者的痛阈与青壮年无差别,麻醉须重视止痛。老年患者用药后起效较慢,不可因盲目追加用药量,宜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原则,在确信穿刺成功的情况下,需耐心等待,反复测试平面,待麻醉效果确切后施行手术。术中应用辅助药物时,剂量宜小,约为青壮年的1/3~1/2,遇麻醉效果不佳时,切忌盲目增加辅助用药,以免招致心血管意外事件。

总之,硬膜外麻醉对生理功能干扰少、安全范围大、便于调节和麻醉效果确实,老年人腹部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可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减轻了麻醉医师的工作负担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术后镇痛,对老年人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6]。

参考文献

[1] Cao J P,Miao X Y.Application of small doses of morphine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he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07;23(7):507—508

[2] Wu W J,Cui T,Yu J P,et al.Experience of lumbar epidural com-bined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orthopaedic opera-tion.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10;8(26):111—112

[3] Zhou Z R,Wang C Y.Application of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in orthopaedic operation of high risk elderly patients over theage of 80.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2008;24(1):40—41

[4] Dan R G, He J N, Ma L.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otal shoulder replacement surgery. Northwest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Journal, 2010; 31(2): 143

[5] Ye J M,Xie H Y.Anesthesia related problems on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influence in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of the elderly.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8;12(130):2543—2546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下肢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 年龄65~85岁, 体重48~86Kg, ASAⅡ或Ⅲ级, 术前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 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水,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输入胶体液500m L, 常规监测BP、HR、ECG、SPO2。CSEA组患者取头高脚低侧卧位, 患肢在下方穿刺顺利到达硬膜外腔后用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见脑脊液流出后给予局麻药1.5~2m L (0.7%布比卡因2m L加10%葡萄糖注射液1m L) , 同时硬膜外腔置管。随时监测麻醉平面并通过体位变化调节麻醉平面, 根据术中腰麻作用减退情况加用局麻药。EA组经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 给予2%利多卡因3~5m L试验量, 确认麻醉起效并排除全脊麻后追加局麻药。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等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1.4 观察指标

术中监测麻醉前 (T0) 、麻醉后5min (T1) 、麻醉后15min (T2) 、麻醉后3 0m in (T3) , SBP、DBP、HR和SPO2并进行比较。记录2组局麻药用量,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阻滞平面, 阻滞完善时间。

注:#P<0.01, *P<0.05

注: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效果见表1, 与EA组相比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快, 阻滞完善时间短 (P<0.01) , 硬膜外追加药量少 (P<0.05) 。2组SBP、DBP、HR、SPO2相比见表2, 2组BP下降程度, 液体输入量,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术后随访均未发生头痛, 腰痛等不适主诉。

3 讨论

从本结果看EA和CSEA都可以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老年人重要脏器储备及代偿动能明显降低, 肝肾对各种麻醉药的生物转化和消除速率降低, 故阻滞不全需辅助静脉用药时, 对循环, 呼吸干扰大, 增加麻醉风险和管理难度[1]。CSEA可充分发挥SA和EA的优点, 避其缺点, 麻醉药用量小, 作用发挥快, 效果确切, 不受手术时间限制, 对循环, 呼吸影响轻微[2]。CSEA穿刺成功给药后, 患者疼痛即刻消失, 有效的抑制了创伤性刺激向中枢的传导, 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使老龄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较稳定的状态。老年病人麻醉阻滞平面高于T8时低血压发生率增高, 且平面越高血压下降越明显[3]。本研究采用重比重腰麻药, 可通过调节患者体位进行调控, 可控性强, 能有效抑制麻醉平面不超过T10水平, 避免血压波动过剧, 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本文中2组麻醉麻醉前均给予胶体液体补充血容量, 且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 对病人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只要术前准备充分, 小剂量重比重0.5%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阻滞起效迅速, 平面易于控制, 镇痛肌松完全。是一种比较适合老年患者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子戎, 王春英.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危老年病人骨科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40~41.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53~1454.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分娩的头胎、足月及头位10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阴道分娩禁忌证。根据孕产妇意愿及身体情况, 将所有入选者分为硬膜外麻醉组 (A组) 及自然分娩组 (B组) , 每组各50例。A组孕产妇均自愿要求进行镇痛分娩, B组与A组为同期、基线资料相近的、未采用镇痛措施的孕产妇。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运不稳定的孕产妇。见表1。

1.2 方法

A组和B组均在产妇子宫口开至2~3 cm时进行产程相关观察, B组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 而A组则给予专业麻醉进行镇痛, 观察产妇生命体征, 取左侧卧位, 在L2~L3间隙进行硬膜穿刺, 给予硬膜外置管, 先注入0.18%的盐酸罗哌卡因3 m L, 观察10 min后无中毒反应则继续给予10 m L, 30 min内麻醉起效, 患者疼痛将明显减轻, 从硬膜外导管处进行电子镇痛泵接入, 镇痛泵中持续给予以上药物5 m L/h, 直至子宫口开全。全程给予血压、心率、心电及血样饱和度检测及胎心监护连续检测。两组其他妇科处置完全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剖宫产发生情况

A组剖宫产率为18.0%;B组剖宫产率为32.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产后出血及使用缩宫素情况

A、B两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 (236.2±42.1) m L和 (210.4±39.4) m 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 P>0.05) ;A、B两组宫缩素使用情况分别为4 (8.0%) 和6 (12.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4, P>0.05) 。

2.3 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两组在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无痛分娩并没有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见表3。

3 讨论

因分娩而引发的疼痛可以说是女性人生中最为剧烈的疼痛, 分娩疼痛在医学领域疼痛指数上来看仅次于烧灼伤带来的疼痛而居于第二名。孕妇分娩过程痛苦与否, 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和医疗发展水平, 顺产婴儿经过产道刺激会更加健康, 并且产妇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恢复, 而且顺产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和风险, 可以明显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3], 然而临床上多数孕产妇不能接受因分娩带来的疼痛而早期选择了剖宫产, 还有部分已经进入产程的孕产妇因为不能承受分娩疼痛而不配合医生治疗拒绝试产而选择剖宫产以减轻痛苦, 快速完成分娩[4]。

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 医疗模式有所改变, 安全而有效的无痛分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目前可以证明硬膜外麻醉是比较有效的麻醉镇痛方法之一, 其手术创伤小, 麻醉效果较好, 可以避免分娩疼痛带来的多种危害[5]。目前, 针对无痛分娩进行了诸多临床上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的验证[6,7,8,9], 这些证据都有效地支持了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临床中可以应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药物多种多样, 其中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局麻药物, 心脏毒性较低, 低浓度下能够将感觉和运动阻滞相分离, 相关临床研究已经对其应用于无痛分娩中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无痛分娩能够加快产妇恢复时间, 节省医疗成本, 在分娩过程中如必要行剖宫产时又可以继续麻醉, 从而争取了手术时间, 由此可见, 无痛分娩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要趋势, 是产科发展的标志, 充分考虑到了广大孕产妇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10]。因此, 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更多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该研究对2009—2012年末于该院分娩的孕产妇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研究100例, 根据患者意愿和身体情况分为硬膜外麻醉的无痛分娩和普通自然分娩组, 对两组患者分娩过程中发生剖宫产几率进行分析, 硬膜外麻醉的无痛分娩较普通自然分娩大大降低了剖宫产发生率;而在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于自然分娩无明显差异, 说明此种分娩方法对母体和新生儿的影响不明显, 方法可靠, 该研究结论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该研究样本含量较少, 没有对麻醉起效时间进行准确观察和分析, 因此临床中还需要更多大样本含量的试验来对连续硬膜下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江絮萍, 叶泓.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8) :76-77.

[2]颜仙.连续硬膜外阻滞自控麻醉在228例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46 (26) :4115-4116.

[3]江江, 张丽芬, 董旭东, 等.规范化分娩镇痛在分娩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2) :3811-3813.

[4]宋爽.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4 (6) :950-951.

[5]ZOU HL.Pain-free birth and social factors in reducing the role of caesarean section rate[J].China Modern Medicine, 2011, 18 (4) :34-35.

[6]Wang LZ, Chang XY.Comparison of buprivaine,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with sufentanil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during labor: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hin Med J, 2010, 20 (1) :178-183.

[7]贾占国, 崔世红, 程国梅, 等.连续硬膜外组织分娩镇痛法应用于经产妇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8) :2834-2836.

[8]马美红, 吴秀英, 董梅娇.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无痛分娩的4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1 (13) :2057-2058.

[9]彭华.罗哌卡因加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娩1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8) :70-71.

连续硬膜下麻醉 篇8

关键词:剖宫产,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对比

剖宫产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娩方式,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提高, 剖宫产的安全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在剖宫产中, 麻醉是重要的措施,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产妇及其胎儿均有不同的影响[1]。为对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进行探讨, 本文对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接收的行剖宫产术产妇58 例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接收的行剖宫产术产妇5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患心脏病、糖尿病、子痫前期、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产妇,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 例。观察组年龄21 岁~36 岁, 平均年龄 (25.68±3.54) 岁, 体重58~79 kg, 平均 (68.52±8.13) kg;对照组年龄22 岁~35 岁, 平均年龄 (25.34±3.17) 岁, 体重56~81 kg, 平均 (67.35±8.42) kg。2 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主要步骤:术前,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 如心率、呼吸、体温等, 产妇各项体征正常时, 麻醉师将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注射至产妇体内, 常规消毒后, 穿刺T12~L1间隙成功, 麻醉师将2%利多卡因3~4 m L经导管注入产妇体内, 如果产妇无腰麻症状, 麻醉师可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将利比卡因10 m L注入产妇体内。

观察组产妇应用腰麻, 主要步骤:术前,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 如心率、呼吸、体温等, 产妇各项体征正常时, 麻醉师将0.1 g苯巴比妥和0.5 mg阿托品注射至产妇体内。建立静脉通道, 穿刺L3~4椎间隙成功并待脑脊液回流后, 麻醉师向头侧方向转穿刺针缺口, 并将溶有7.5 mg 0.75%布比卡因1.6 m L、1 m L 20 μg芬太尼的0.8 m L 10%葡萄糖溶液注入蛛网膜下, 之后让产妇取平卧位。在麻醉过程中, 如果产妇收缩压<90 mm Hg, 经静脉注入麻黄碱10 mg, 如果产妇心率<60次/min, 经静脉注入阿托品0.5 mg。

1.3 观察指标比较2 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和麻醉优良率, 麻醉优良率根据产妇未出现牵拉痛、肌松效果、应用镇痛剂例数来计算, 并记录麻醉至分娩结束的时间、Apgar评分以及产妇出现头痛、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 剖宫产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 且手术的安全性得到显著加强[2]。临床上通常使用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对产妇进行麻醉, 且麻醉效果确切, 均能达到剖宫产手术的要求。但是腰麻会影响产妇机体的血液循环, 使产妇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3]。连续硬膜外麻醉是麻醉师于硬膜外腔内注入麻醉药物, 阻滞脊神经根并麻痹其支配区域的麻醉方法[4]。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至分娩结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剖宫产术中腰麻的麻醉效果比连续硬膜外麻醉更好。腰麻起效快、肌松效果好, 其作用机制是麻醉师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产妇蛛网膜下腔, 由于在该部位存在较多的静脉血管, 这些血管能够快速吸收麻醉药物, 促进药效的发挥, 从而快速麻痹蛛网膜下腔的神经根[5]。临床实践表明, 阿片类药物具有中枢镇痛和超前镇痛的功能, 本次研究中应用的腰麻药物为7.5 mg0.75%布比卡因1.6 m L和1 m L 20 μg芬太尼, 有效降低了术后应用吗啡剂量。超前镇痛是在手术前给产妇应用镇痛药物, 以缓解产妇术后疼痛, 临床上通常应用的镇痛药物是与中枢神经相关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局部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协同发挥镇痛作用, 达到镇痛的目的。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腰麻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产妇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 而连续硬膜外麻醉会引发神经损伤、意识丧失、全部脊神经支配区域无痛觉等并发症。总之, 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所取得的麻醉效果较好, 起效快, 但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宋恺颖.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后PCEA的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 2013.

[2]陈红.腰麻硬膜外联合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林雪江.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北医药, 2014, 15 (20) :3130-3131.

[4]何军民, 雷亨发.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20 (18) :106-107.

上一篇:福建东南沿海下一篇:图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