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教学(通用12篇)
指导性教学 篇1
概述
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村庄”所以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英语翻译, 同声传译, 英语导游等等职业都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职业。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 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以往, 小学生从3年级开始补习英语, 初中生已经学完了高中的课程, 高中生已经开始涉猎托福和雅思的词汇, 而大学生呢?仿佛又回到了起点:说的是Chinglish, 写的便是满篇的简单句, 语速稍快就似懂非懂, 词汇量一大就稀里糊涂。那么, 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 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又为什么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是让所有英语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学习现状
从我经历的十年英语学习过程中, 我深刻的体会到对写作学习的不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会教授写作方面的知识。大块时间用于讲授单词, 词组, 句型。让同学们反反复复的记笔记, 背句子。即使书后有写作的版块, 教师也只是一带而过。即便留了作业也是课后自己完成, 至于写成什么水平, 就无人知晓了。我在高中阶段就经常把一个经典模板套用在很多topic身上, 最后书法写的优美一点, 基本上得个基础分是不成问题的。在很多高中生眼中, 只要考试有作文, 最后得的分数就不会太低。也有很多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 有的是看到题目, 稍加思索动手就写。很快, 一篇文章就跃然于纸上, 看起来文思泉涌, 但仔细读起来才发现文章缺乏新意, 内容乏味。多数句子中式英语味道很浓, 简单句充斥全篇, 同时受汉语思维影响较大, 毫不地道。甚至与初中程度相比并无明显提高。这样的周而复始导致学生对写作的不重视, 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但是我认为, 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模式的老化。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比比皆是, 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很多高中生在高三的时候写的作文还依然是简单句满篇, 语法错误满篇, 三段式成为固定的格式, 很有清朝“八股文”的味道。我个人认为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 什么是非指导性教学?
什么是非指导?顾名思义, 就是不需要教师指导的意思。那么又有人会问, 教师不指导, 学生要怎么办呢?这就是非指导性教学的优越之处。非指导性教学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首先于1960提出该理论, 并率先应用于实践中去。罗杰斯认为, 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具备教学功能而是充当一名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这种促进者的角色绝不应该每天把实践花在整理句型, 整理模板, 整理教案, 或是想出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上。而是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如何帮助学生简化学习步骤, 少走一些弯路, 以及在学生困惑时如何提供一些资源上的帮助, 而不是手把手教学。
4. 什么是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非指导性教学精神的指导下我们若想提高当前写作教学水平, 我想非交互式写作教学莫属了。那么什么是交互式写作教学呢?它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又有哪些不同呢?
交互式教学法最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在60年代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兴起后, 这是英语教学届新兴的一朵奇葩。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提供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topic, 然后布置任务, 说明要求, 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写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写作习惯, 不再千篇一律, 不再东张西望。教师在写作结束后, 参与点评, 也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点评, 互相学习, 一起成长。这是一种十分健康向上的学习系统的循环模式4.交互式的写作教学方法与其它写作教学法不同的特点
交互式写作
前文提到, 交互式写作在课堂上应该是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提供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topic, 然后布置任务, 说明要求, 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写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吸收知识, 在互动中赢得技能。比如, 交互式教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 一些不爱交际的同学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可以开拓他们的眼界,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都是一种锻炼。有时因为课堂需要还会要求一些同学去扮演一些书中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爱上写作学习, 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发展创造性写作思维。, 觉得写作不再是一项枯燥的差事。
同时, 在交互式教学中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优点。就是经常会涉猎外国文化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可以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感受英语的魅力。
5. 结束语
从中国目前的写作教学现实来说,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仍有借鉴和发扬的价值, 中国学生普遍羞涩, 尤其是遇到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就越发的拘谨。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极大的帮助中国学生的弱点, 尤其是它着重于学生的内心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思想, 有着健康向上的意义。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它可以体现英语的综合水平, 所以历次英语考试中写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测试。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是众多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有些学生基础薄弱, 短时间难以提高。而有的学生又十分自负, 写作起来“行云流水”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交互式写作的出现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难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让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写出生动又深刻的文章而努力。
摘要: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出现于20世纪中期,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 形成的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由学生与教师间的非指导性谈话, 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这种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和教师坦率地享有某些观念和互相之间真诚沟通思想的意图。在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指引下, 交互式写作教学模式显得正合时宜。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交互式,交互式写作,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华,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马广惠, 文秋芳,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3]于飞, 张慧芬, 写作教学中的成果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和内容教学法浅析, 外语界, 1996 (3)
指导性教学 篇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具备文秘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文秘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以及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学习写作基本理论、应用写作技能、公共关系与管理、档案与文书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现代交际英语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受到行政管理、一般文秘、办公自动化等专业训练,具备帮助领导处理文件、材料和日常事务、整理档案文件、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3年,弹性学制2-7年。
四、教学主要环节
1、自学:自学是函授学习的主要环节。学员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安排表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进度,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坚持每周自学20小时以上,并做好自学笔记。
2、面授:面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集中进行,由教师讲授教材,帮助函授生掌握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基本要领,掌握学习方法,以便全面、系统、深入理解教材。学员听课时应认真做好笔记。
3、辅导:辅导主要采用书面指导和集中辅导两种方式。教师对学员带普遍性的问题不定期地印发辅导资料,指导学员自学,或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学员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通过信函或电话等方式请任课教师解难释疑。
4、作业:作业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学员自学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员平时成绩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学员必须按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任课教师批改,没有完成课外作业者不能评定该门课程成绩,不能取得学分。
5、成绩考核:为使学员系统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教学和自学效果,凡教学计划所开设的课程,均须考试或考查。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命题。每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方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作业、测验、上课出勤率)占30%。
五、主要课程
写作、文学概论、大学语文、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档案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大众传播学、实用文秘英语、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技术。
六、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2501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赏析中国古代及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品为主要内容,同时联系具体作品,介绍相关的文218 学史、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以增加文秘专业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修养。总学数时:70(其中讲授24,自学46)
学 分:4
开设学期:2 教 材: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
课程编号:2502 课程名称:档案管理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文秘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介绍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检索、编研、利用把各业务工作环节及专门档案管理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总学数时:70(其中讲授24,自学46)
学 分:4
开设学期:2 教 材:丰界儒主编《档案管理学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和平时作业。
课程编号:2504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文秘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内容主要介绍公共关系概念、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和原则、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机构和人员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关传播活动理论、程序和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宣传、协调能力。总学数时:74(其中讲授24,自学50)
学 分:4
开设学期:3 教 材:廖为建主编:《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欧阳林主编:《公共关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
课程编号:2506 课程名称:计算机公共基础-Excel 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实例介绍了Excel的各种功能,包括创建表格、公式和函数使用,创建图表、数据管理和Excel宏等。
总学数时:70(其中讲授20,实验16,自学40)
学分:4
开设学期:4 教 材:柳青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2000+Office 2000+WPS 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周贺来主编:《Excel数据处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19 考核方式:笔试或机试、平时作业。
课程编号:2507 课程名称:秘书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文秘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秘书的基本职能,秘书日常事务等。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各项秘书工作的操作程序。总学数时:70(其中讲授24,自学46)
学 分:4
开设学期:3 教 材:方晓蓉、方国雄主编:《秘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李欣编:《办公室工作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合宜编:《秘书学》,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
课程编号:2508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行政和行政学、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策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适应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总学数时:70(其中讲授24,自学46)
学分:4
开设学期:4 教 材: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作业
中职院校会计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指导性教学
当前,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提升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是中职院校学生重点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中职院校应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指导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利用探究与归纳等方法,获取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指导性教学方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了自学、合作学习与实用教学模式,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指导性教学的环节为:诱导→自学→提问→思考→讨论→释疑→练习→评价→反馈→总结。见图1。
图1指导性教学模式
指导性教学属于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不再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将学生视为教学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指导性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学是复杂的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在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变为了指导者。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指导性教学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自学与讨论学习等,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从内容方面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可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有很大的进步;(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学生自主性、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轻松。
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1.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术语较多的专业,需要学生细致、耐心地学习,课前预习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将教材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不解与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疑问反馈给教师,认真听教师的讲解。
2.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在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换,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为了提高会计专业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织讨论教学内容,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找出教材中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向教师提出问题,等待教师的解答。
3.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在教学中,教师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负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以前未采用这种形式,在学习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提出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指导性教学的总结
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应首先设定本堂教学的预期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并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应通过学校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提问等,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客觀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评价结束后,对课堂进行总结与归纳,指出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指导性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承担着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保证指导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应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一是制定指导性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建立完善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的考评体系;三是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与管理,通过培训与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技能,更好地促进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三、总结
随着就业压力形势的严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实施指导性教学,通过规范的教学组织与评价体系,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郁春林.浅谈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249-250.
[2]曹文庆.中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4):199.
指导性教学 篇4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既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 指示和决定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 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客体地位, 按照教师布置的命令和任务被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落差大,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 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所倡导的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引导和学习、接受的关系, 在人格上身份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道德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不仅应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
只有身份民主、平等, 相互理解、尊重, 共同促进、发展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也应当重视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 把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将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处理教学问题时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而是以建议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意见交流,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频率和认知效率, 并以此提升整节音乐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为了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常用“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 或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辅导解决, 给予其权威的、唯一答案。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自由发展, 在长期的学习中还将使其养成心理上对教师辅导的依赖性和音乐思维的固定性。与之不同, 非指导性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工作, 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学习行动计划予以实施, 并以取得积极的行动为终结。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用把乐曲的创作意义、具体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作为唯一的固定答案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 而是将目标放在如何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思辨、作答问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 发展性地了解音乐, 不仅“授之以鱼”, 还要“授之以渔”, 在引导学生完全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 学生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践、提升自己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整体音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以意识、观念的形式作用于学生个体, 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动力, 因此, 情境创设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教学问题。其中, 教学情境分为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偏重于物理情境, 如教室格局布置、教材的使用以及班级建制等, 心理环境则是指师生角色关系、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态度等。
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将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统一, 优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可以从视觉、听觉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首先, 营造视觉上的音乐艺术效果, 如教师在课堂中的所示范的肢体语言、多媒体音乐课件上的动态谱例图像等, 以最为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 创设良好的音乐听觉环境, 如在音乐课堂中讲述相关音乐家的生活轶事、以边听边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等, 从听觉的感官上进行干预, 提升学生对音乐形象、音乐情感、音乐内容的的理解、审美和分析能力;再次, 为学生再课堂中创造音乐实践机会, 如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短时即兴的分声部合唱、以分组竞争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等, 既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 又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上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学习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整体教学物理、心理情境, 通过以上的非指导性教学措施创设创设一个平等、有序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平衡的发展。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用“非指导性”一词来表示与由教师主导、支配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 其“非指导性”的含义并不是指摒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指导活动, 而是用一种间接的、不明确的、更为艺术性的指导方式。在日常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 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展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 其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音乐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音乐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本文从非指导性教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传统音乐教学情境的比较, 探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情境创设的启示。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2] (美) 卡尔·罗杰斯著, 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吴启迪.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06.
[4]王政, 尹建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上的运用[J].艺海, 2009 (04) .
[5]李雁飞.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渗入音乐教学中的思考[J].艺海, 2011 (02) .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篇5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心理治疗”又称“非指导性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马斯洛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实;(2)接受;(3)理解。“真实”,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接受”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理解”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罗杰斯之所以如此着重人际关系,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
指导性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原则
在我国,由于地区差异、生源优劣、师资力量等各种教学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教学中,所以即使是在同一所大学中,也难免存在着差异,还由于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多,差异性有增无减,所以,对于教育改革来说,一个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分层次教育。但是大多都将分层次教育和教学层次结构的设计作为讨论的重点,这其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全面认识也不够,在层次结构的设计上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所以,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重点讨论了层次结构设計所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
一、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1.大学数学分层次的必要性研究及不足
对于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1)内在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入校时数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学生对于数学的喜好差别等各种因素就决定了高等数学教育的一个天然分层;(2)外在原因,主要是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差别,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3)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因材施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水平。
2.大学数学分层次教育的几种现有层次结构与不足
(1)按照专业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将数学的教学难度按照专业来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分为A、B、C、D四类,将交通、电子等专业归为A类课程;将化学、生物等专业归为B类课程;将管理、经济等专业归为C类课程;最后将文科类的专业归为D类课程。
(2)从学生入学前的数学成绩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比如,学校在新生全体入学之后,进行摸底考试,再将高考成绩与摸底考试的成绩相结合,从而划分学生的数学层次。
(3)按照高考的录取批次来对层次进行划分
比如大连铁道学院,就是将本科第二次录取的划分为A层次,
第三批录取的为B层次,文科英语专业则划分为C层次。
目前的很多院校,在对学生的数学层次进行划分时,都是单纯地根据成绩或者是专业来进行,根本就没有将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这种分层次教育是不恰当的,更没有结合教学的原则和目的,是生硬和缺乏弹性的。
二、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和层次结构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1.实施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促使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对事物所产生的兴趣不同,往往决定了他对这件事的付出程度和结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在划分层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在擅长领域的发展。
(2)教学分层次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获取知识要通过认知主体积极的构建,而不单单只通过传递来实现。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他们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实现的。所以在学习时将两个认知规律比较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就是分层次教育的目的,这样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3)分层次教育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的数学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础知识的储备。
2.数学教育层次结构设计的指导原则
在我看来,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是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或是主要原因,所以应该将出发点落在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原则上,要综合考虑大学在进行数学分层次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设计与优化层次结构以及具体实践的过程。
对于大学数学教育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洞察社会、理解自然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在步入社会时,可以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所以,数学教育的原则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心理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及论理原则。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以及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论理原则是指在数学教育中所蕴含的演绎推理以及逻辑推理,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这种技能;心理原则是指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以学生的立场来从事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所以,我们在从事分层次教学时,应该将这三种原则作为所采用的
教学模式的基本准则,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贯彻和实施这三种原则。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数学教育的层次结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前提,在对数学教育的分层次教学进行设计时,单纯依靠自身的主观臆想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数学教育模式还是语文教育模式,都应该以符合教学目的为前提,严格遵守认知的自然规律。
三、结论和展望
笔者将学生认知主体作为出发点,在对大学数学实行分层次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时,以教育的原则和目的为基本前提,并综合实践所得的经验为设计分层次结构提出指导原则:层次结构设计要将教学原则作为前提,遵守学生的认知教育,以数学的教学目的作为教学目标,只有达到这些要求,层次结构设计才会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今后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将会以学生的志向、基础、意愿和兴趣作为设计的基本因素,所设计的数学教育层次选择系统要本着利于学生的选择、教学管理方便和具有流动性和互动性特点的原则,有效地提高高校数学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孝平,陈德钦,米少君,等.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3(19).
[2]李志国,王国灿,刘勇,等.工科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 中国高教论丛,2004(26).
(作者单位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性教学 篇7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概述
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古代上课的关键模式就是灌输式,主要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习者机械地接受知识,书本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育者的讲解一致。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论,他提出了“明了-合并-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为“预备-唤醒-合并-下结论-运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1]
(二)“顺从”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1. 教育目标以应试为主,教师对学生缺少情感的关注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老师过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中心。老师只是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由于教师只看重成绩,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关怀,使师生关系不和谐。
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教学方法主要是更好地教授教学内容,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有活跃、喜欢玩耍、有好奇心等特点,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2]
3.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小学英语课上老师通常的教学是先讲本课的生词,遇到语法,也是先给学生讲明白了,再讲课文,这样的做法我不是很认同。单纯讲语言知识,缺少语言实践活动,便会阻碍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二、“反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一)“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概述
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定义是带有“较多的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的新定义,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以便能帮助指点他们自己做出教育决策。
(二)“反叛”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1. 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英语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积极情感和健康人格。
2. 教学方法要强调生命自由本性的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协作研究等多种活动方式,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出现,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抉择:走向“反叛”
(一)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体现了一种让人的充分发展教学目的
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知识,以知识和训练为主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世界发展瞬息万变,教学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学生能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能顺应社会发展和知道如何学习,发挥自己的才能。
即使教育界不断的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片面的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忽视孩子的多样性,过于注重学识的记忆,不注意情感的升华。[4]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体现了一种让学生自由的教学方法
罗杰斯认为教学中的自由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同时让学生学会和珍惜自由。教学中的自由指的是社会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方式、内容和方法等,学生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与考试相关的,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什么关联。罗杰斯认为只有让学生面对自身和学习方面的问题,自己独立去解决,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5]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怀有独创性的一种教学思想,可为我们的教学兴利除弊,开辟一条独创性的路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可以激发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讨论和探索,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也存在着理论原创性欠缺、缺乏周密详细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教师的作用不够突出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01-105.
[2]胡落.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杨莹子.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倪娜.人本主义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启示[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6):132-134.
[5]张海燕.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7,7(7):113-115.
指导性教学 篇8
罗杰斯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的地位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在网络课程设置中, 通过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网络学习环境, 并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学习活动中, 从而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参与、互动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并促进其情感发展。
(一) 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
非指导性教学是与指导性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式。指导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等, 选择不同的学习课题, 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并从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自然、健康发展, 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为学生的潜能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使学习在学生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然地进行。
(二) 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相关主张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学习具有个体参与性, 包含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次, 学习是渗透性的, 它会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再次, 学习不是教师引发的, 而是由学生自我发起的, 虽然受外界刺激的干扰, 但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获得、掌握的发自内心的想法;最后, 由于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 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学习的成果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要求, 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 评价也是由学生进行的, 是一种自我评价。
1.关于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指出, 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变化能够灵活适应的人, 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因此不断学习的人, 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目标的实现, 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它强调学生通过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 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2.关于教学阶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 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 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 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 必要时加以澄清。3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 自由地发表看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并初步决定, 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较深的见识, 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 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关于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 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无意义学习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 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 与全人无关。而意义学习是一种全权参与、自我发起、自我批评, 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 更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教师应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的态度, 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以保证学生能够自由、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在“非指导性”教学中, 教师要有安全感, 既要信任学生, 又要相信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二、网络学习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学习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恰当合理、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则是学生顺利、高效地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以开放的多媒体非线性方式, 为不同特点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并且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交互式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样性网络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因此, 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就应该考虑激励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学习, 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 也要通过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探讨。这样, 既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非指导性,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提供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学习资源, 以促进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 促进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即学生自发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一) 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反对单纯的智育发展, 强调知情合一, 更注重学习者情感的表达、情绪的释放, 促进学习者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网络课程的设置中, 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 要鼓励他们通过上传和下载资源实现个人和群体的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网络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在学习兴趣、团结互助等情感领域得到发展。
(二)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网络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 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类型进行学习。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课程在注重学生通过自学学习方式发展个性的同时, 还强调网络学习中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还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他们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 体现教学过程的“主导主体”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非指导性, 体现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思想,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首先,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教学活动不是在教师的规定和组织下完成的, 而是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完成的。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 也是活动的主体,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进行学习。其次, 非指导性教学中, 师生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交流的,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内容方面, 还表现在情感方面, 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合作转变。同时, 教学气氛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四) 注重整体性效果的实现
非指导性教学不是单纯地注重学生某一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而是强调整体目标的实现。整体性效果的实现包括学生对文字、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以及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情感领域的发展。
(五) 提倡自由学习,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合理、有效而正当的学习是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学习, 这需要我们为之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习者自动、自发地进行有意义学习。研究表明, 涉及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 它包括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会促进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效果的实现。因此, 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要尽量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合理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分组学习、学习社区等方式, 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解决问题、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同时, 鼓励学生进行我批判、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使他们在学习评价过程中, 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自主性, 提高他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度与信任度。
四、结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走出了发现教学理论所预设的科学主义方向, 是对发现教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坚持人本主义, 开辟了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学理论的新天地。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能够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优化网络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知识探索。同时, 交互 (学生-学生、学生-学习资源、学生-教师) 效果的实现也是促进网络环境下非指导性教学的关键。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 强调在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 实现观念和思想的真诚互动, 以自主、自觉、自愿的态度对待学习, 促进个体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摘要:“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非指导性”以及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本文通过“非指导性”的特点和主张引出网络课程, 指出了以“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和意义。网络课程的开发应该制定知情合一的发展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整体效果的实现、提倡自由学习, 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非指导性”。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网络学习,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丁颢, 胡发稳, 付永梅.建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 2007 (01) :24.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 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03) :54-59.
[3]穆肃.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应用效果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07) :47-51.
[4]黄勇.网络课程的共享及其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 2008 (01) :34-37.
[5]Gilbert.L, Moore, D.R.Building Interactivity into Web Courses:Tools for Social and Instructional Interac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8, 8 (03) :29-35.
[6]肖爱芝.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 (02) :71-74.
指导性教学 篇9
关键词:“非指导性”理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融入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将语文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听说读写的能力,将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经验。
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价值体现,它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是语文课程改革在前进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
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普遍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中无法在课程变革时做出反思和自主的调整。这就无法将《新课标》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传授的方式方法,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对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起到负面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的准确性,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理解就成了重中之重。
2. 师生关系存在偏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在于说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而这种古板的师生定位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先进的教育,它忽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将阻碍现代师生关系的正确塑造。现如今,一些教师用“师道尊严”压制学生,最终使得师生关系僵化。正是因为教师的思想还禁锢在传统教育中,对于新课改的内涵没有理解到位,就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依然是古板的“你教我学”,学生只有身体的参与,没有大脑的参与。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等的关系才有利于改善传统的不对等关系,纠正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错误观念。
3. 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在各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老师只在公开课中开展综合性学习且不尽如人意。公开课中一直存在造假的现象,教师对课堂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事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一遍又一遍的彩排,其中包括学生自主讨论、合作的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式表演,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而是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工人,这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阻碍与败笔。
二、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指导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阐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非指导性”的研究理论,此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在现代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开拓学生自由思维能力。教师也应营造融洽、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爱上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单向性灌输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可以自我教育,并且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最终达到人生目标的自我实现。
2.“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力,而不是简单的被动式学习,是培养解决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的多少。其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各类资源,而学习的方式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最后,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从而形成亲密的关系和激烈探讨的气氛,与传统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非指导性”理论的教学观可以看出,借鉴“非指导性”思想,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局面,并且可以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行为的转变,这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三、“非指导性”教学基本原则
1. 营造良好氛围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要用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学生,认真看待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给予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丰富的、真诚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那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保障教学效果都是不错的。在小组活动中,与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由过去的类似布置任务的方式变为互相交流及恰当引导。这些转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去展开他们的观点并深入探究。
2. 师生共同决策
师生之间应能平等对话、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并注意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超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有意义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其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学生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的反思过程。学生的学习目标及方法均由学生自己制定,当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为自己负责任,并促使学习高效运转,更主动地渗透到生活和行为中。
四、“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确定
确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要关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归纳、分析和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措施,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1. 降低教师的控制度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更贴近生活,走出教材的限制,将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尽量发挥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教师应该将教学的中心由过去单一的灌输知识传授,转化为进行综合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究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学习海洋中遨游。
2. 加强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合作,这个特性是源于“非指导性”理论注重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放式教育。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帮助,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小组学习后,教师要时刻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及建议,抓住学生的微小进步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小学正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思维迅猛发展的阶段。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每个学生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情况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策略不同,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规避传统的单线式教育,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理解学生,学会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应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这是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的重点。
4.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交流中展开,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首先,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身份的单一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应该体现一种多元的平等与尊重,而不是单线的传授和接受。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独立性,不要一味地墨守成规,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表扬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总结归纳,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增加信心。最后,在情绪方面要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辅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满足他们爱和尊重的需要。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非指导性”的内涵就是教师尽量减少直接传述、单一命令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间接的、启发性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关注学生,并且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换位思考。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既有效地掌握了语文教育的特性又在建设开放活跃的语文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鼓励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会对学生教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从而发挥他们对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是“非指导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它颠覆了传统教授式的模式。因此,在这样的改革大环境之下,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接受新的挑战,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意识,与学生形成平等的教学环境,努力实现“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董新良.对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
有效指导,人文教学 篇10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 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 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 不仅谈不上是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素质教育, 也谈不上是能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有效应试教育, 而是地地道道的“伪应试教育”。
一、考试泛滥成灾, “模拟”劳而无功
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的, 高考复习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 并通过模拟考试检测知识训练到位情况, 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 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频繁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 模拟考试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 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括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 对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频繁的考试也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良好考试习惯、培养学生理性应试心态的效果。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 其结果是技巧、双基不牢。例如, 写作训练, 必须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常见文体、教材积累和综合训练的完美结合, 而应试作文讲究的是避实就虚、营造亮点、结构匀称……而其出发点也是方便、取悦于阅卷老师, 是重技巧、轻基础的一种表现, 甚至是对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种误导。因此整治“过度”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方法规律, 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 方法ABCD, 步骤一二三四, 注意1234”, 虽然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 学生还是记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规律, 即使努力记牢了, 在做题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如果不是, 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规律呢?让学生自己看看, 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够了吗?”解题指导, 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深透, 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 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 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其次, 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方法, 才具备讲的价值, 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再次, 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地讲, 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 而要求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试想, 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 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 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 比常见地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 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 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 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 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失去了用武之地, 做题时也只凭借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骤步而已。
所以, 我们以前绞尽脑汁构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规律的网络其实只需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就可以了, 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反复而广泛的阅读、写作、积累和训练过程中去。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规范纯正的语感方式, 可以示范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过程, 而复习的绝大部分时间要给学生独立地练习、反思和总结, 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反思和总结。事实上, 我们并不缺少反复练习, 但我们的学生绝对缺少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题方式与程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 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被普遍地忽视, 题目做得虽多, 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忽视情感认同, 人文关怀缺乏
兴趣、情感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心理规律。放眼高三语文复习实际我们会发现, 对上述规律的背叛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教师惯常采用的复习形式有教师系统讲授专题理论知识, 教师串讲试卷或习题, 学生默读复习资料, 死记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 还有每周一到两次的高考模拟测试等,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缩水为对考试分数、名次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关怀。其实只要是阅读和写作, 就一定能有机地渗透兴趣培养、情绪调动、情感体验、人格培养……而这些却大都被老师无情地摒除了。兴趣和情感的缺乏, 必然使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效率降低, 也必将影响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创造, 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 例如, 竞争、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等方式, 而有时, 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指导, 一次睿智的点评, 一声激动的感叹, 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 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热情、深刻的思辨和难以忘却的记忆。
指导性教学 篇11
关键词 完型填空分析;教;指导性作用
完形填空是高考必考题型,是泰勒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创造的,旨在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学生的应用英语水平。2011年江苏高考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一位男孩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诱人的苹果,想尽办法却又摘不到的故事,同时描述了该男孩从恼怒失望到接受事实,改变心态的过程。本试题的设计一方面在完形试题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起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作用,做到了寓情感教育于完形试题中。另一方面在最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笔者想通过对本篇完形试题的分析透视高考试题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一、依托完型文本分析,详尽把握试题规律
第一,文章是一篇记叙文,由5个段落组成,共有358个词,设置了20个空,分散在每个段落中,每段3-4个空,每空有4个选项达到了给学生阅读设置了障碍的目的。设空间隔较长,文章开头一句没设置障碍这就降低了本题型的难度,学生可以顺利把握故事的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选材是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学生读完首句自信心倍增。文章最后一段,考查学生对于前面材料的理解、感悟与升华。第二,选项词汇特点,20个空考查了7个动词;分别是36,39,41,45,51, 55题;4个名词:分别是40,42,43,50题;形容词2个;38,53题;4个小品词:46,47,48,49题;副词、代词、连词各一个:52题考查副词,54题考查代词,37题则是对连词的考查。从考查的词性分析,本文不仅重视对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考查,同时也加大了对小品词的考查,这点与历届高考题不同,也是师生在复习时没有预料到的。第三,答案选择的根据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完形中选择答案根据文章的上下文语境、文章的发展线索暗示、文章的句子间及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短语搭配等去选择。(1)语境选择题:36、39、45、48、50、51、53、54题,例如,36题具体语境分析: 根据语境可知小男孩不是一个非常喜欢吃水果的人,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还是更喜欢巧克力。因此选择preferring。(2)根据文章的发展线索暗示:38、41、51等38题:The more he looked at it ,the ___38_____he felt and the more he wanted that apple. 就是根据49空后的at first he felt angry and disappointed thinking about how hungry he had become from his ____.暗示进行选择的。(3)根据文章句子及段落间逻辑关系选择:37、52.37题:____37____,as they say ,the forbidden fruit can be tempting.选择but . 虽然他不是非常喜欢吃水果,但是小男孩很想摘到苹果,与上句形成转折关系。52题:所在段落小男孩选择放弃其实是明智之举与文章的前面部分的叙述形成转折的逻辑关系,故选择however . 4)根据英语短语搭配结合语境选择:42,on the top of 、43 out of reach、 44.stand on \46 look around 、47 with luck、49 walk away.
二、根據完形考填空考查要点指导高中英语教学
第一,对语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刘辰诞认为语篇就是“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而完形填空是不同体裁的语篇,大部分题目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去选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语篇大意,段落间逻辑关系,语篇结构的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把握整个语篇含义和脉络的能力。这样能够他们增强语篇意识提高解题速度及准确率。
第二,对词汇教学的指导性作用,(1)完形填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对词汇的考查,尤其是对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考查,同时出乎预料对小品词的考查,这就要求词汇教学要有主有次,重视词汇的词性,也不能忽视对小品词的教学。(2)完形填空对词汇的考查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因此词汇教学要语境化,教学中创设语境在词汇教学中有为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语境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在该语境中的词汇进行连接,从而学习掌握它们,因此学生不仅要关注非应用状态中的词汇学习和记忆,而且还要在运用时,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词汇知识进行理解和表达。避免词汇学习脱离语境理解、脱离词汇运用及脱离实际应用。(3)完形填空考同时注重了对词汇搭配的考查,也就是对英语词块的考查,词块由于具有有共现频率高、整体储存和提取、可记忆的韵律性三个显著的特征,因此词块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强化词块教学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易于提高言语流利程度,更有助于减少语言表达错误。
总之,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完形填空试题的研究,揭示其对英语语篇教学、词汇教学具有的指导性作用,同时更要重视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渗透,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吉尔.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J].教学月刊,2010.
初中作文教学指导 篇12
一、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勤于动笔, 积累写作素材,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作文难首先表现在缺乏素材, 觉得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 说起来滔滔不绝, 绘声绘色, 写起来却无从下笔。针对这个问题, 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 能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兴趣, 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重要意义, 也要求学生写, 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 不注意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 收效甚微。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水平, 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降低要求, 放手让学生写。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只有一点:只要是写真人、真事、真心话就行, 不用考虑字数、布局与谋篇、开头与结尾等。当找不到事情写, 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一写, 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记下来也行。这样就把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所有枷锁都去掉了, 让学生觉得容易写, 才乐于写、坚持写,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感的习惯。二是认真“读”学生日记, 把日记作为师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这里我提的是“读”而不是改, 就是我一般不批改学生日记, 往往是在学生日记上用三言两语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比如, 当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家做家务, 我会写上“你真能干!”, 当学生写的是上课老师错怪自己, 我会写上“真对不起, 以后我一定注意。”。这样的“读”一定要坚持,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 在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自然就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了。
二、模仿求新, 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写作能力。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 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 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 注重刻画人物形象, 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 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同是亡秦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司马迁写他们在起兵前, 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人的独白, 突出了他们不同的出身与性格:陈涉出身佣耕, 他的话表现了他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出身贵族, 才气过人, 对秦始皇就敢蔑视;刘邦是个无赖, 贪图享受, 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便不自觉地垂涎欲滴。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 我们在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塑造自己的文风, 不单纯地模仿, 以求变通创新, 形成自己的文风。
三、开放作文评改形式, 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 都是学生写、教师改, 教师改得费时费力, 其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近几年的作文评改实践中, 尝试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 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 又是被评者, 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于系统训练的大作文, 重点是师评。师评的要领一是尽可能与学生面对面评阅, 便于师生交流,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要及时, 要赶在学生对作文构思还很清晰、创作激情还没消失前完成。让学生自评自改,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独立分析判断, 以及自我修改完善的能力。自评与互评互改往往要结合起来, 自评是基础, 互评是提高。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 相互评改, 相互商讨, 相互学习, 相互启发, 扬长避短。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要注意监控与指导, 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作用, 就是要多鼓励, 少批评;对优生要多“挑刺”, 对后进生要多找“亮点”。
四、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因而,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 作文重在“倾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掌握表达方法之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 善思考, 乐于写作。
总之, 更新教学理念, 强化主体意识, 尊重科学规律, 将作文评讲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使之担当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之大任, 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