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学(共12篇)
指导教学 篇1
概述
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村庄”所以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英语翻译, 同声传译, 英语导游等等职业都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职业。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下, 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以往, 小学生从3年级开始补习英语, 初中生已经学完了高中的课程, 高中生已经开始涉猎托福和雅思的词汇, 而大学生呢?仿佛又回到了起点:说的是Chinglish, 写的便是满篇的简单句, 语速稍快就似懂非懂, 词汇量一大就稀里糊涂。那么, 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英语学习, 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又为什么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是让所有英语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学习现状
从我经历的十年英语学习过程中, 我深刻的体会到对写作学习的不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不会教授写作方面的知识。大块时间用于讲授单词, 词组, 句型。让同学们反反复复的记笔记, 背句子。即使书后有写作的版块, 教师也只是一带而过。即便留了作业也是课后自己完成, 至于写成什么水平, 就无人知晓了。我在高中阶段就经常把一个经典模板套用在很多topic身上, 最后书法写的优美一点, 基本上得个基础分是不成问题的。在很多高中生眼中, 只要考试有作文, 最后得的分数就不会太低。也有很多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 有的是看到题目, 稍加思索动手就写。很快, 一篇文章就跃然于纸上, 看起来文思泉涌, 但仔细读起来才发现文章缺乏新意, 内容乏味。多数句子中式英语味道很浓, 简单句充斥全篇, 同时受汉语思维影响较大, 毫不地道。甚至与初中程度相比并无明显提高。这样的周而复始导致学生对写作的不重视, 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但是我认为, 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模式的老化。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比比皆是, 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很多高中生在高三的时候写的作文还依然是简单句满篇, 语法错误满篇, 三段式成为固定的格式, 很有清朝“八股文”的味道。我个人认为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 什么是非指导性教学?
什么是非指导?顾名思义, 就是不需要教师指导的意思。那么又有人会问, 教师不指导, 学生要怎么办呢?这就是非指导性教学的优越之处。非指导性教学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首先于1960提出该理论, 并率先应用于实践中去。罗杰斯认为, 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具备教学功能而是充当一名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这种促进者的角色绝不应该每天把实践花在整理句型, 整理模板, 整理教案, 或是想出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上。而是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如何帮助学生简化学习步骤, 少走一些弯路, 以及在学生困惑时如何提供一些资源上的帮助, 而不是手把手教学。
4. 什么是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非指导性教学精神的指导下我们若想提高当前写作教学水平, 我想非交互式写作教学莫属了。那么什么是交互式写作教学呢?它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又有哪些不同呢?
交互式教学法最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在60年代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兴起后, 这是英语教学届新兴的一朵奇葩。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提供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topic, 然后布置任务, 说明要求, 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写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写作习惯, 不再千篇一律, 不再东张西望。教师在写作结束后, 参与点评, 也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点评, 互相学习, 一起成长。这是一种十分健康向上的学习系统的循环模式4.交互式的写作教学方法与其它写作教学法不同的特点
交互式写作
前文提到, 交互式写作在课堂上应该是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由教师提供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topic, 然后布置任务, 说明要求, 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写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吸收知识, 在互动中赢得技能。比如, 交互式教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 一些不爱交际的同学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可以开拓他们的眼界,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都是一种锻炼。有时因为课堂需要还会要求一些同学去扮演一些书中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爱上写作学习, 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发展创造性写作思维。, 觉得写作不再是一项枯燥的差事。
同时, 在交互式教学中还有一点比较突出的优点。就是经常会涉猎外国文化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 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可以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感受英语的魅力。
5. 结束语
从中国目前的写作教学现实来说,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仍有借鉴和发扬的价值, 中国学生普遍羞涩, 尤其是遇到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就越发的拘谨。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可以极大的帮助中国学生的弱点, 尤其是它着重于学生的内心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思想, 有着健康向上的意义。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它可以体现英语的综合水平, 所以历次英语考试中写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测试。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是众多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有些学生基础薄弱, 短时间难以提高。而有的学生又十分自负, 写作起来“行云流水”千篇一律, 毫无新意。交互式写作的出现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一难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让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写出生动又深刻的文章而努力。
摘要: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出现于20世纪中期,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 形成的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由学生与教师间的非指导性谈话, 教师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这种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和教师坦率地享有某些观念和互相之间真诚沟通思想的意图。在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指引下, 交互式写作教学模式显得正合时宜。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交互式,交互式写作,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华,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马广惠, 文秋芳,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4)
[3]于飞, 张慧芬, 写作教学中的成果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和内容教学法浅析, 外语界, 1996 (3)
指导教学 篇2
导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讲述每一节新课时,都要设计好导言。然而设计导言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要把导言设计好应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每种导言要有明确的目的
设计导言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因此,每种导言都从明确目的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启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识记教材的目的。没有明确的目的,单纯为图新颖而乱搬乱用,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最典型的导言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范围和重点、了解学习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学习课题与先行教材的关系。
(3)创造良好的开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跟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按照导言的三因素创造性的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导言。2.设计导言要考虑适用性
设计导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师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言时,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对于所设计的导言要做到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使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同时,设计导言要注意生物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因此,在联系旧知识内容时应该充分体现与新的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言与本节的内容脱节,尽管导言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设计导言时,要考虑一堂课的整体,使导言服从整体。导言只是一节课的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如果使导言与课堂教学整体分开,即使是再好的导言也失去它应起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3.设计导言时要考虑对学生有启发性
导言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导入新课,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相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就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因此,导言能否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就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4.设计导言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言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厌倦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中的,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开端。
导言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开头,它并不是教学的全过程。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不意味着教会全过程都好,所以还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作认真的研究,才能使教学获得满意的效果。
5.导言的设计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从开始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考虑导言的语言艺术性。当然考虑语言艺术性的前提是必须确切,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要考虑可接受性,不能单纯的为生动而生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导言时要根据导言的不同方法来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
教师招聘面试的时候 注意事项之试讲篇
对应聘者而言,试讲的这一节课就决定着是否可被录用(一般前面还有寄资料、做试卷,最后一关才是试讲),所以重要性自不待言。
下面从一个听课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对讲课者提提建议。
一、试讲者要谦虚。来我校试讲的有不少很牛的人物(比如是硕士、副校长,听说还有校长),有些人可能以前在自己的地盘牛惯了,所以从骨子里掩饰不了牛气。这样的牛人,多半要落马。我想生活中,太牛的人,大家都不会喜欢,在陌生人面前牛气,只能令人反感或厌烦。有些有点本事的人在家里混得不如意,常常是因为目中无人。走到外面,老脾气不改,同样吃不开。
牛人具体表现:教学副校长问他备课要多久,他一看课文,说一个小时足矣。好,到时候真的讲得极好,大家当然都无话可说。但事实基本不太可能,特别是教语文的。我们的校长是教语文的,对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不满意,在这样高要求校长的领导下,语文老师们也不是吃闲饭的,要让这一帮子语文老师挑不出你的毛病来,那可是千难万难。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一个小时你想拿出一堂完美的课来,你是神仙下凡吧?
还有一些表现:课前不自我介绍,这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上课前副校长会有交待。上课最好关机,决不能接电话。如果忘了关,别人打来最好及时关掉,不让让别人又打来骚扰课堂。这个全凭自觉。领导公务烦忙,容易得意忘形。在别人地盘还昂头向天走路,不与任何人打招呼。不注意仪容服饰,以为才子们都不理发,不修边幅。
二、课堂要有重点,这是基本要求。但真正讲起课来,这舍不得丢那舍不得略,也是常人的毛病。试讲不超过三十分钟,你想方方面面都说到,只能是蜻蜓点水。教中专的老师这方面毛病更严重。有个老师上课很辛苦,在黑板上从作者介绍、文章层次各个步聚进行板书,这样做只能是白费力气。什么时代了,还是手抄时代啊,还是八十年代的课堂啊,满堂灌,满堂抄。平均用力,既不能突出重点,也不能显示你的特长,一举两失。
三、讲出你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要注意的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不可不注意听课对象,以为下边是来听讲座的大学生。去年一个大学老师试讲《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讲台上讲了四十分的美学知识。讲完后,校长说,没有评课的必要。这种倾向,应当是硕士或者博士试讲时特别要注意的。因为他们知识太丰富了,容易不顾中学生实际,不搞启发诱导,讲得云遮雾罩。这样的人不适合搞中学教学,学校当然不会要。要纠正这个毛病,必须要有一定的中学教学经历,因此没有在中学讲台上站过的硕士想进好的中学,还真不一定就能成功,除非别人另有所用。
四、文章学不要讲得太多。有些老师对文章学有些研究,结果分析课文时非常注重对文章形式方面的解剖,比如修辞、写作手法、文章特色、前后钩连照应、描写分类、表达手法分类及运用、文章鉴赏方法等。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讲,而不应是课堂的重点。那个说备课只需一小时的老师就犯这方面的毛病,他颇有功底,对写文章很有研究,结果整堂课全部是结合他的文章学知识对字词句结构布局进行解剖。分解得零零碎碎,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最后评课时,大家认为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只从技术层面进行了解剖。
五、总结一下(既给别人参考,也给自己准备公开课时参考),试讲课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低下脑袋,态度谦和,不管是对领导还是普通老师,说话做事要处处留意。牛人必翻船。
2、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
3、说话写字速度不能太慢。太慢了大家会怀疑你的做事效率。字不要太差。
4、要用电脑,要跟上时代步伐,网络时代了,上课不用电脑的老师必被淘汰。
[综合模拟]10年教育政策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A)年义务教育制度。A.九 B.十 C.十一 D.十二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3、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的体制。(A)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4、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D)批准。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B)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6、县级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C),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7、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D),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8、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津贴。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9、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D)予以保障。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10、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制定本法。
A.宪法和教育法 B.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C.宪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1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1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1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1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A、三年 B、三至五年
C、二年 D、四年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18、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19、(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20、(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2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C)特征。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D)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2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2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A)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2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D)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C)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2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2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3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B)承担责任。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3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A)。A、2006.9.1 B、2007.1.1 C、2007.9.1
3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B)的建设。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 C、农村学校
3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B)。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3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C)批准。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35、凡年满(B)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A、5,6 B、6,7 C、7,8
3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C)。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3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C),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3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C)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3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B)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4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A)。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 C、追究行政责任
4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C)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填鸭式 B、题海式 C、启发式
4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A),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A、寄宿制学校 B、全日制学校 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43、(B)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A、初中 B、普通学校 C、小学
4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A、可以 B、不得 C、应当
4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C)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4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C)予以保障。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4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4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C)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4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C)的平均工资水平。A、工人 B、医生 C、公务员
5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C)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51、中学、小学校园周围(A)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100米。
5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A)A、可以 B、不可以。
53、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A)A、应负刑事责任 B、不应负刑事责任
54、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A)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A、初级 B、一级 C、二级 D、讲师
55、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A)章六十三条。A、八 B、七 C、六 D、九
二、简答题
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 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
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应负刑事责任。
5、某中学因为学生李某未能按时缴纳相关费用,将他开除,可以吗?
不可以。学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是什么?
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8、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分哪几个阶段?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如何规定的?(1)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哪些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1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采用什么方法处罚?
答:(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
1、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答: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2、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答: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3、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答: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4、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答:《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5、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答: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6、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答: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7、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答: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8、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答: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9、小芳的家住在农村,在村里的小学上五年级。一天,爸爸突然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上学了,到小卖部给你妈帮忙吧,你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小芳听了后,伤心地哭了。她想念书,她舍不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但是,她又不能不听爸爸的话,只好不去学校读书了。老师了解到小芳的情况后,找到了小芳的爸爸,劝他让小芳继续上学。小芳爸爸说:”女孩子比不得男孩子,读书多了也没什么用,还不如让她在家里干点活呢。再说了小芳是我的女儿,让不让她上学得由我说了算。“请问:小芳爸爸的说法对吗?小芳的爸爸都违反了哪些规定?
答: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女孩和男孩享有平等的权利,不能歧视女孩。小芳的爸爸让小芳中途辍学的行为是违法的。听了老师的话应当让小芳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如果不改正的话,当地政府应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他送小芳返回学校上学。另外,为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家还禁止工厂、商店、个体户等雇用不满16周岁的儿童。
10、王力是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她总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想到一家餐馆去打工赚钱,可是,她又听别人说,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雇用的。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
答: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11、涛涛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他又在课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涛涛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涛涛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涛涛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涛涛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请回答: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班主任和涛涛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答:对。学校是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地方,为了保护中小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还专门规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随便开除学生。教育和帮助有缺点的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老师应当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作文教学与指导 篇3
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面对学生的作难,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深深感到了作为指导的重要性。作文,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材料,材料的来源取决于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所掌握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生由于年级从低到高的变化,对作文提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难度也越来越大,从口头表达到文字叙述,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由浅到深,步步深入,这就给教师的作文教学与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作文呢?
一、审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审准了题,弄清了文题的要求范围,尔后把文题剖析。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布置了《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这个命题作文,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次作文的总要求-写事;接着把题剖析,”这次作文是以写事为主,是写一件事“。而且又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教室。缩小了范围,增加了难度,这就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困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选材
材料的选择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之一。材料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遇到的事物是非常多的,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甚至于眼花缭乱。学生一看到题目,一件件、一桩桩的事物会杂乱无章地浮现在眼前或是在头脑中闪烁,认为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山有水、有景有物、有静有动;若是不加辨析地无目标地区叙述,写出的文章是层次紊乱或是抓不住中心,材料的安排也不会合理,甚至还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怪现象,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嘴,这说明积累的材料虽多,若不合理布局、不动脑筋思考、分析、研究、比较,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其结果是很难写好文章的。因此,合理地安排材料、按要求正确地选择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再如上例,有些学生认为教室范围太小,整体围着教室转,没有多少新鲜事情发生,无事可写,为难发愁。真对此种情况,我千方百计地启发诱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以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正在我指导学生怎样选材、怎样安排材料,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一只麻雀从窗子飞进教室,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当时学生的目光立即投向满屋乱飞、惊慌失措的麻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没有马上命令学生转移视线,因势利导,让学生注意麻雀惊恐的神态及每个学生对这个不速之客的反应。同时要求学生下课后把麻雀赶出教室,并以此为材料,完成这次作文,由于学生注意了细致的观察,这次作文获得了写作的成功。这次作文学生写起来轻松,叙述起来自然,有话可说,内容丰富活龙活现。由此证明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指导,循循善诱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指导得法,灵活性强是写好作文的宗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按照顾重点、兼顾一般,使每个学生都能体味出作文的乐趣,在愉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更上一层楼,下笔如有神。
有效指导,人文教学 篇4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 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 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 不仅谈不上是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素质教育, 也谈不上是能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有效应试教育, 而是地地道道的“伪应试教育”。
一、考试泛滥成灾, “模拟”劳而无功
高考是以检测学生高中三年最终具有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为根本目的的, 高考复习要以语文知识归纳和语文能力培养为根本出发点, 并通过模拟考试检测知识训练到位情况, 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和应试技巧。那么, 每周一次甚至两次的频繁模拟考试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吗?一方面, 模拟考试不是统筹安排、系统命制, 因而没有太大关联的若干套模拟试卷所涵括的知识技能无疑是交叉的、零碎的, 对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系统的知能框架作用不大。另一方面, 频繁的考试也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良好考试习惯、培养学生理性应试心态的效果。教师“以考代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是语文教学的简单化和庸俗化, 其结果是技巧、双基不牢。例如, 写作训练, 必须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常见文体、教材积累和综合训练的完美结合, 而应试作文讲究的是避实就虚、营造亮点、结构匀称……而其出发点也是方便、取悦于阅卷老师, 是重技巧、轻基础的一种表现, 甚至是对学生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的一种误导。因此整治“过度”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二、注重方法规律, 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 方法ABCD, 步骤一二三四, 注意1234”, 虽然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 学生还是记不牢那么多的方法和规律, 即使努力记牢了, 在做题的时候还是用不上。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如果不是, 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规律呢?让学生自己看看, 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够了吗?”解题指导, 无须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深透, 它全部的生命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 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 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其次, 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方法, 才具备讲的价值, 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再次, 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地讲, 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 而要求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试想, 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 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 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 比常见地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 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 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 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 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失去了用武之地, 做题时也只凭借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骤步而已。
所以, 我们以前绞尽脑汁构建的密密麻麻的方法规律的网络其实只需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就可以了, 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反复而广泛的阅读、写作、积累和训练过程中去。教师可以示范一种规范纯正的语感方式, 可以示范一种简单易行的解题过程, 而复习的绝大部分时间要给学生独立地练习、反思和总结, 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反思和总结。事实上, 我们并不缺少反复练习, 但我们的学生绝对缺少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解题方式与程序。学生被淹没在题海训练中, 解答出题目后对同类知识的比较、辨析和对方法、规律的总结归纳被普遍地忽视, 题目做得虽多, 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忽视情感认同, 人文关怀缺乏
兴趣、情感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是众所周知的一条心理规律。放眼高三语文复习实际我们会发现, 对上述规律的背叛现象是较为严重的。
教师惯常采用的复习形式有教师系统讲授专题理论知识, 教师串讲试卷或习题, 学生默读复习资料, 死记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 还有每周一到两次的高考模拟测试等,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缩水为对考试分数、名次这个终极目标的唯一关怀。其实只要是阅读和写作, 就一定能有机地渗透兴趣培养、情绪调动、情感体验、人格培养……而这些却大都被老师无情地摒除了。兴趣和情感的缺乏, 必然使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效率降低, 也必将影响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联想、想象和意境的再创造, 进而影响语感的形成。
可以在复习中引进各种活动, 例如, 竞争、演讲、讨论、观摩、辩论、答“记者”问、座谈等方式, 而有时, 仅仅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指导, 一次睿智的点评, 一声激动的感叹, 一句深情的现实关怀, 也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热情、深刻的思辨和难以忘却的记忆。
教学指导 篇5
下面介绍这样几个方面的作法。
(一)合理地划分复习的阶段
划分复习阶段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复习的步骤、安排复习内容的过程。它在科学分析、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勾画出复习进程的基本轮廓,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而确保复习内容的系统和周全。一般来讲,可这样进行划分:
1.教材梳理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基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师生合作,对初中语文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通过梳理明确复习的重难点,明确所要借鉴的内容,明确所要撷取的材料,使复习的内容有据可依,让复习的内容心中有底。梳理的主要内容有:(1)初中语文三种主要文体的训练序列
应使之表格化,从中窥见复习的重难点,从中找到需要加强训练或补充的内容。
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大作文的训练主要有如下的14次:
①说自己想说的话,①说话要真实、要实在,③说话要有条理,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⑤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⑥展开想象,拓宽思路,⑦写人记事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⑧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⑩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11 叙述结合描写,12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13 人物小传,14 新闻报道。这14次训练中的12次集中在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则完全没有记叙文的作文训练。
我们再来看人教社原统编教材的训练体系,人教社原统编教材安排了18次记叙文大作文写作训练,其中记事、写人的训练点有:
①记叙一件事,②记叙生活中的见闻,③记一次参观或访问,④选用片段材料写人,⑤写一件新鲜事,⑥写一个熟悉的人,⑦写自己深受感动的事,⑧记叙比较复杂的事,⑨通过几件事记叙人物,10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11 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等十余次。
对比的结果表明: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远没有原统编教材的训练目的明确。从中考复习应试的角度来看,原统编教材的训练点更有实用价值。通过教材梳理,我们就可以借鉴统编教材的训练安排,调整总复习中的作文训练点,以更加准确地逼近考点。
(2)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供利用的材料,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所需要的论据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言、人物故事、历史风云等方面的内容不少,但在中考作文中的利用率很低。考生在考场上往往为寻找可*的论据而搜索枯肠,却不知道教材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如通过分类排列,以时代新风、艰苦奋斗、立志、正气、勤奋、谦虚、修养、爱国、荣誉、友爱等为专题,则可以集纳如下面内容的许多熟悉而且大有用场的材料: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双眼呆滞无神,不适合学戏,天资的欠缺使他更加勤奋。他每日仰望天空飞鸽,追逐飞鸽的身影;俯视鱼缸水底,紧盯遨游的金鱼;用火柴棍撑起眼帘,锻炼眼睛顾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那双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秋水,脉脉有情。宋代福州陈正之,性愚钝,读书一次只能读50字。一篇短文竟需两百遍才熟,但他勤学苦练,天长日久竟成为博学之士。
鲁迅先生有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他的好友劝他换条新的,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新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生活太安逸,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3)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模式这对于考场作文指导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课文写作知识,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同学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觉得这些知识非常新鲜、有用。如总结出来的“写人”记叙文常见的构思角度:
①写一件事表现一个人,如《背影》; ②写几件事表现一个人,如《我的老师》;
③写一件物表现一个人,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④写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如《变色龙》; ⑤写一件事表现若干人,如《挺进报》;
⑥写几件事表现若干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⑦写一个场面表现若干人,如《卖蟹》; ⑧人物小传,如《冰心小传》。
(4)初中语文应用文训练的主要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文训练点达20个以上,如:通知、启事、电报、汇款、介绍信、证明信、公开信、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贺词、贺信、贺电、会议记录、合同、民事诉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扳报、科技报告、产品说明书、唁电、唁函等。从中考复习的角度看,它们可以分为如下的种类: ①格式类。如通知、启事、信件等。这是复习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且以复习应以“格式”为主。一方面用以应对中考的写作题,一方面应对中考的修改题。
②操作类。如电报、汇款等,可略加复习,以应对中考的填写题。
③内容类。如倡议书、申请书、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等。除了格式之外,对它们的复习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
还有一类为“不复习类”,如合同、民事诉讼状、计划、公约、海报、黑扳报、科技报告、唁电、唁函等。它们一般不会出现在试卷上。
2.题型和审题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发展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剖析各类考场作文题型的特点、基本样式和变式,让考生熟悉、了解各种题型,以便在考场上应对自如。题型和审题训练的主要内容,除了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条件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基本题型进行训练以外,还要对考生进行中考作文的活题和难题题型的训练。
如,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如下类型的中考作文“活”题的适应性训练:(1)划范围式无命题作文
如年北京市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请你以艾华同学的名义给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一种爱好。
文题只划出了“个人爱好”这个范围,让考生人人都能写自己在“爱好”方面的特别之处,每个考生都绝对有内容可写。此类文题虽然要求宽松,但审题中却不可粗心大意,题中“写一封信”、“介绍一种爱好”等限定性内容绝对不能忽略。
(2)限条件式自由拟题作文
如上海市题:①题目自拟,但必须包含“我”、“第一”这两个词。如:我的第一位老师,我第一次看彩电,得第一名的是我,我家第一次旅游,等等。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出题者要求考生自由拟题,同时限定文题中必含“我”、“第一”两个词。由于没有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取材立意也宽泛而自由。面对此种题型,考生要在命题上反复斟酌,认真比较,一定不要写到中途又换题目。
(3)无文体式命题作文 如河南省题“生活”,又如河南省题“同学,你不能这样”。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用上面的文题可以写记叙文、抒情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在文体的写作上给考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使考场作文显得灵活多姿。此类文题强调实用,注重表达,考生要注意发挥特长,巧取角度,力避举棋不定,左右游。写作过程中应力避中途变换文体。
(4)选择式自由拟题作文
如年北京市题:①从你初中三年的生活选取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写出80年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志趣。②就能促使你健康成长或影响你健康成长的某件事,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要求任选上述一种文体,题目自拟。
文题从三个方面给考生提供了便利。第一,两题选一;第二,题目自定;第三,取材自由。整个文题非常灵活。但以上三个“便利”,同时也是三种干扰因素,所以考生要冷静、耐心,以较快的速度入题。
(5)指定式自由命题作文
如河南省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使人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上面是关于读书的几则名言,相信你也有类似的感受。请你选择读过的一本好书(或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篇文章),谈谈你的心得体会和受到的教益。题目自拟。
这是一个难而活的题。它难在出题者指定考生写关于读某一本书(或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篇文章)的感受。不少的考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还要自己命题来写这方面的文章,就显得更加难了。遇到这样的题,最好是往“小”方面写,如最好写读了“一篇文章”之后的感受,而尽量避免写读了“一本好书”之后的感受。
(6)多种限制式半命题作文
如安徽省题:我懂得了
。这个题有7个限制: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文,②从“母爱”“父爱”“老师的爱”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到题目的横线上。不得选填其他词语,否则得零分,③要准确理解题目含义,按题目要求作文,④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⑤文中不得暴露自己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得零分,⑥不少于600字,⑦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这种题限制诸多,危机四伏,还带有屡屡的警告,因此考生大意不得。
(7)一材多体组合式作文
如新疆喀什市文题:星期六下午大扫除,一班的卫生区在厕所附近。王强说气味不好,有害健康,抱着篮球跑了;范花穿着新裙子,站在远处不动,张冬宣称他在家从不扫地倒垃圾……李芳一声不吭,和另外几个同学把卫生区扫完了。①根据上面材料,发挥想象,描写几个人的神态、语言、动作,构成一个场面。字数200字左右。②根据这则材料,选定一个中心,写一篇小评论。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此类题“运动量”很大,要阅读材料,要设想场面,要提炼中心,还要拟文题。由于设计灵活,在内容取舍上让考生颇费斟酌。解题的关键是熟读材料,按要求一篇一篇地完成作文。
(8)设情景式命题或自由命题作文 如烟台市题:当前,有不少初中同学因一时掉了队,便对继续学习失去信心,想中途辍学。请你针对这些同学的思想实际,写一篇帮助他们重新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的文章。题目:劝学。这类题目中的“材料”并非可以直接利用。它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写作环境,让考生好像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以调动写作激情。所以,凡遇上此类题或以“如果”、“假设”之类材料组成的文题,都得领会“情景”,深入“情景”,“扮演”情景中的一个“角色”,然后按要求作文。
3.素材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深化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训练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材料的技巧,让学生在考场作文的困难局面面前从容自如地选用材料,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其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积累材料的训练
指导学生收集如下方面的材料:
第一,学生自身的材料,包括“我”、“我与学校”、“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大方面具有“闪光点”、“美点”、“感点”性质的精彩片断,有20例左右,便能应对写自己、写他人的记叙文选材的需要。
第二,供引用的材料。主要是与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生活、学习、思想修养、世界观形成有关的真人真事、名言、警句、诗词、例证。
第三,供借鉴用的材料。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短小精美的范文,各找10篇左右,仔细阅读、分析、揣摩、领悟,吸收其构思、表达的技巧。如果每位同学都如此,便可避免由于死背范文而产生的考场作文雷同的现象。
(2)选择材料的训练
这种训练要分文体进行:
第一,记叙文的选材训练。主要方式是针对一组一组内容相近的文题,斟酌、考虑选用怎样的材料进行铺叙,以锻炼驾驭材料的能力。
第二,议论文的用材训练,主要方式是针对论文题目或论点进行选用材料的训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如何选用支撑论点的材料,②如何对支撑论点的材料进行表述。
第三,说明文的读材训练。常用的方法是提供一组材料,要求找出某个方面的材料,然后进行作文。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主要是培养考生迅速筛选、搜寻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四、文体不限作文的析材训练。常用的方法是从历年中考作文题中撷取典型的故事材料、事例材料、诗歌材料等等,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分析、理解训练。
(3)运用素材的训练
要从难到易分层次进行安排:
第一,训练学生从单一角度运用材料。这是较低层次的训练,要求将材料用好、用准、用实。
第二,训练学生多角度地运用材料。这是较高层次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训练思维的敏锐和选材时的变通能力。此时要求将材料用活、用巧。
运用素材的训练,在兼顾记叙、说明的同时,特别讲求议论文运用材料的训练。
4.构思训练阶段
此阶段是作文总复习的高潮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严格地、按部就班地、全面地进行大小作文的构思及其速度训练。其主要内容,第一是有的放矢地让同学们接触一批文题,第二是继续深化对教材中各类文章写作模式的理解,第三是进行快速整体构思训练。具体安排可以是:
(1)局部构段训练
其任务是进行三种主要文体的开头、结尾及构段方式的训练,以掌握快速入题、精妙结尾及正确构段的若干方法,训练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可略有深化、扩展。例如说明文小段组合方式,训练一下,对写作考场说明文很有帮助。①说明+描写: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③说明+阐释: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③说明+观感: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SX(B-*6][HT7,5]族〖〗鸟〖SX)〗〖HT5K〗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④说明+评价: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82米,两端宽9 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还有:
⑤说明+印证,⑥说明+总结,⑦说明+点示,⑧说明+抒情等。
(2)写作模式训练
其任务是进行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模式训练,以使文章的展开有一定的章法,有明晰的思路。这种训练也以教材为依据,既有一定的标高,又为学生喜闻乐见。例如说明文的展开,讲究条理清楚、顺序井然,从大的构思框架上讲,有许多说明文是用一种“三部曲”的模式写成,如:
《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习性。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局部特点--细部特点。
《海光》:海光的奇特表象--海光产生的原因--海光给人类的启示。
《机器人》:古代机器人--现代机器人--未来机器人。
《中国石拱桥》:特点--典型例子--成就。
《死海不死》:死海的表象--死海的特点--死海的未来。
《万紫千红的花》:花色浓淡的原因--花色变化的原因--花与人们的生活。
把这种模式及其例证介绍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提炼、总结,将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综合构思训练
任务主要是进行成篇作文的构思角度和表现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巩固基础,将写作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如记叙文的写作构思训练,就可以结合教例进行如下构思方法的训练:
以小见大法,侧面表现法,设置悬念法,夹叙夹议法,抑扬结合法,先后有序法,点面结合法,横式结构法等等。
上述四个阶段,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平分秋色,重点应放在材料训练和构思训练上。如果考虑得比较周全,教材梳理的时间还可以提前,为总复习节约一些宝贵的时间。(二)科学地安排复习的课型
中考作文复习讲究以科学的手段强化训练,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里所讲的科学手段,主要是课型的设计和安排,它是提高复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历年的中考复习来看,许多教师忽略了作文总复习的全面指导、重点提高、弥补缺陷、争取时间的特点,往往习惯于布置文题--安排写作--批改讲评的教学程序,把力量几乎全放在写作课上,不但方式比较单一,节奏比较缓慢,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复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考作文复习阶段中的课型和课堂结构的改革。教学实践证明,除了“写作评讲课”以外,下列课型是比较实用、实惠的。
1.佳作吟诵课
或由教师提供平时积累的美文佳作,或由学生收集自认水平不错的同龄人作品,在课堂上朗诵赏读。一篇读完,又可互相交换。由于资料的参读带有应考性质,此时的阅读将会十分专注,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受到语言、思想、情感的熏陶。
2.信息交流课
一般以专题进行,分小组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积累,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表达。例如,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一篇自认为写得好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并简单评说它为什么写得好,若以六人小组计,人人都能发言,每个人便接触了六篇例文。又例如,让同学们谈谈横式结构的文章有哪些结构形式,于是就有日记标题式、字母标题式、单词标题式,短语标题式、句子标题式、数码标题式、留出空行式等多种模式的介绍。3.习作整理课 要求学生整理初中以来的习作,将几十篇文章翻阅浏览,让学生激起回忆的浪花,回首生活的足迹,撷取有用的材料,修改稚嫩的作文。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都能发现自己以往习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考场作文的构思立意、词语锤炼及情感表达。若能指导学生将习作分类整理,则实用性显得更大。
4.听读记录课
此种方法是师生合作,选定最有示范作用的优秀精短范文,由教师朗读,学生笔记下来。一般的作法是教师用稍慢的速度朗读三遍,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记、修订。此法有一箭多雕之功效,既练了字,练了听力,训练了写字的速度,又带着很深的印象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美文。
5.写法讲析课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梳理教材之中,在信息交流之中,随时概括总结规律性的板块知识,并用卡片记录下来,形成美不胜收的写作指导卡片。学生在记录、整理的过程中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如对记叙文结尾方式的分析品评,可介绍记叙文结尾的八个美点:简洁美,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含蓄美,如《落棋有声》;激情美,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气势美,如《海燕》;意境美,如《荔枝蜜》;精警美,如《枣核》;画面美,如《七根火柴》;悬念美,如《鞋》。6.提纲训练课
此课型着眼于增大训练的密度,节约训练的时间,锻炼学生快速构思的能力。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的一种训练课型。运用得好,有很高的复习效率。其方法是:
以“一节课”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对一定数量的文题进行构思训练,只拟提纲,不求成文。训练的内容有多角度立意训练、一题多作构思训练、联想与想象训练、布局谋篇训练等。在一个课时内,只拟五个左右文题让学生快速构思,要求写出较为详细的构思提纲或构思内容,教师在巡回之中发现优秀的提纲,拿出来加以评讲。
如果作文总复习期间对30个左右的文题进行认真的构思训练,则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可以大大增强。
7.思路开拓课
此课型着眼于开拓学生思路,增长学生见识,在有趣的横向联系中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如教材中,人物“脸”的描写有几十例,可先找出对人物的脸和脸色进行描写的句子: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②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③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④在人们的说笑声中,老头红了脸。
⑤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⑥她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颗黑痣。……
然后进行读写分析:从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就“写作”知识来讲,可以让我们学到:①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生活状况。
②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身分、年龄。③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④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之美丑。
⑤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烘托文章的主题。⑥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⑦用脸色的描写表现时代的痕迹。
⑧用脸色的描写表现人物特定情境下的遭际。
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脸色的描写,多用简笔,少用细笔;适当穿插,点到为止。可单独一笔,也可在文中多次呼应。如《一面》、《孔乙己》、《卖蟹》、《我的叔叔于勒》等。
8.心理训练课 此课型运用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健康的考试心理,努力提高他们的考场反干扰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和意志,以努力保证在“考场”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作文质量。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考试心理训练、模拟的快速作文训练、在复杂环境中排除干扰的训练等等。另外,还有常用的专题训练课、仿写课、语言技能训练课等,也可穿插使用。
(三)精心地设计复习的题型
中考作文总复习,最忌单一呆板的写作训练和评讲。从时间分配上来讲,满满地安排六至八次大作文写作训练,就可能占去全部的作文总复习时间,用这六至八次彼此间没有逻辑联系的训练来应对中考,似乎还比较困难。从学生心理上讲,由于其它需要背诵牢记的课程的时间压力,由于应考前冲刺的精神压力,大部分同学对写作训练已是“无心恋战”。所以必须从侧面入手,从激发兴趣入手,以活跃总复习气氛入手,从提高效率入手,科学地设计总复习阶段的训练题型,使总复习取得应有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些多样化的复习题型。
1.铺垫型
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有步骤、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对写作规律、表达技巧进行纵横联系及比较归纳,或者就学生喜爱的构思方法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对写作规律的探求中、在相互间的交流启发中受到影响、掌握知识。这种题型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但从总体上、全局上对提高学生的驾驭能力足有帮助,故称“铺垫型”。它有下面几种主要形式:
(1)探求规律式 题例:以“记叙文开头的„风景画‟”为题,谈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交流见闻式 题例:很多同学在记叙文写作中,喜用横式结构,用一些生活的片断来连缀成文。你认为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应注意什么,结合实例说明。
(3)收集资料式 题例:请同学们收集“怎样做人”方面的名言警句。
(4)归纳提炼式 题例:从记叙文篇末点题中归纳出议论的几种作用。
2.练“思”型
也叫“部分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增大训练的密度,节省训练的时间,提高训练的效率。它的着眼点在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着眼于思维训练,并不要求成文,所以称为“练思型。”它的训练包括下面几点:
(1)多角度立意训练 题例:如果要你写一篇关于《伤仲永》的读后感,你打算怎样立意?请写出构思提纲,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立意。
(2)一题多作构思训练 题例:以“明天”为题,分别写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一篇寓言。请快速拟出三篇文章的结构提纲。
(3)联想与想象训练 题例:我们要为几篇课文续写情节,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快速构思,口述构思的内容:“韩麦尔先生启程之后”、“我又见到于勒叔叔”、“孔乙己之死”。
(4)布局谋篇训练 题例:以“毕业班的老师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每人拟出三种不同的结构提纲。
3.练笔型
也叫“整体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主要目的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复习阶段中完成若干篇作文,以巩固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提高对考试中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这种题型的训练,除了平时作文指导中经常进行的命题作文这一形式外,还须十分注意下面四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1)半命题作文 题例:我要说,(结合毕业时的生活、心情写,横线部分可用“老师,再见!”“我要过一个真正愉快的暑假”等等代替。)(2)给材料作文 题例:据中国青年报载,高考招生之后,高校新生绝大部分由亲属护送到校。在一所学校的学生宿舍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新生。一对从江西专程送子的夫妻正在忙着,儿子静静地在一旁观看,他父亲说,这孩子昨天才第一次自己洗了衣服。这里大多数新生对自己自立的能力表示怀疑,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全力保他们考上大学,免去了一切他们自己早该会做的事。根据上面的材料,自己命题,写一篇读后感。
(3)文体不限作文 题例:
“人生应尽的责任是要让人家觉得生活可爱。” 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将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引进文章中。文体不限。
(4)话题式作文 题例:风景秀丽的园林中,一条九曲回廊蜿蜒水上,游客驻足其间,极目览胜,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浓荫深处,一条弯弯的小路盘旋曲折,漫步徜徉之时,常令人平添一份神秘,一份深邃。而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则更使人惊喜不已,终生难忘。这是经历了曲折的收获,它让人倍感不易,倍加珍惜。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以“曲折”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写出你的真切感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练“识”型
也叫“综合练习型”。设计这种题型的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健康的考试心理,努力提高学生的考场反干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努力保证在“考场”这个特定环境下的文章质量。由于这种题型着眼于学生思想素质的训练,故称“练识型”。一般来讲,训练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1)训练考试心理 题例:一篇作文的好坏,不单是技巧问题、语言问题、知识的丰富与匮乏问题,也是一个思想品德的修养问题、意志与毅力的坚韧与否的问题。考场作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考试心理是否正常。请用简短篇幅,谈谈你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发挥正常水平的打算。
(2)训练作文速度 题例:答题的速率是我们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并有相当难度的练习。在一节课时间内,请你对“我的好老师”、“老师是我们的好朋友”和“父母在我的心目中”、“我在父母的心目中”这两组文题进行审题比较,并选择一题做一篇作文。
(3)发展认识水平题例:考场作文一忌套用,二忌雷同,三忌不成篇。文章立意要刻意求新。虽然都是有话可讲,但认识水平不同,文章质量也有高下。文题“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已经做过作文,现在根据提高认识水平的要求,请再构思成文,时间一节课。
铺垫型、练“思”型、练笔型、练“识”型四种作文训练题型,是总复习中作文指导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以练笔型作文训练为主,其它三种题型训练为辅。铺垫、练“思”、练“识”三种题型的训练,由于不要求成文或快速成文,所以费时不多,而又能十分有效地提高练笔型作文训练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保证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利用高考题指导教学 篇6
一、钻研课标,落实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乃组织教学的范例。课标是组织教学的路标,教材乃演练教学的衣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发展的目标。这五个方面目标与高考考查的六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五方面目标有着内在的联系,融合为系统,规定着教学的发展方向,指导着教学演进的路径。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解读教材编辑的能力训练意图,把课标精神与教材课后练习体现的目标要求,通过训练体现出来。如人教版教材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练习题:一、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三、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四、“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四个练习题为教师组织教学、达到课标在古诗阅读方面的目标,确定了依据。
1.吃透教材训练意图,狠抓训练角度。利用课后练习题训练学生从文本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要点把握能力、要点提炼、要点框架构建与要素整合能力,这是用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快速途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后练习题一的理解和解答,在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意象组合意义,准确把握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扣住文本思考,总结答案要素应该包含4个关键信息:(1)作者辛弃疾报国杀敌无路的失望与愤慨;(2)登高望远看到的景色,想到自己的处境,急切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被人理解;(3)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潸然泪下;(4)他的“登临意”就是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在此基础上形成答题要点。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为了答题的完整性,答案一般有总括性的句子来概括要点。就这个问题而言,总括性的句子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所以总括性的话是:词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作者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这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答案:总起+要点。
2.改造课后练习,强化训练强度。比如:《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三,在指导学生完成本题练习训练的基础上,就可以改造这个练习为训练古诗声韵规律的练习。指导学生把握一点古诗声韵规律,对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3.拓展课后练习,挖掘训练深度。《辛弃疾词两首》练习题四,引导学生联系南宋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讨论探求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要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用现代的眼光分析作品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利用课后练习落实教材体现的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历练,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训练点的融合,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研究考纲,落实考纲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高考大纲关于古代诗文的阅读材料是浅易的古代诗文。考查了前四个能力层级10个考点,依次是: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能力层级,低级的能力层级为高级的能力层级奠定基础,越高的能力层级越能综合检验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必须把10个考点融合为一个整体实施教学,由低到高地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考查了识记和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初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考查了识记;比较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仅仅考查了鉴赏评价中表达技巧中的景物描写方法。10个考点,如果不作为整体去组织教学训练,不从基础开始一层一层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从考点间的联系及内部细微差别处入手练习,那么学生很难应付截取某个角度的细微考查。
教学中要把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考点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地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有关知识可能涉及的题型变式一一呈现给学生,梳理出每个考点涉及知识解答的思维共性和具体题型变式的思维个性,总结思维规律,整合解答思路,促进学生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比如:诗歌的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起到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修辞手法考纲要求的常见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考纲里没有,但是古诗文里有的互文、双关、用典、叠词、顶真等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作为主要内容去把握。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描写方法有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多角度描写等。多角度描写又有上下、左右、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古诗文的文本特点,把有关表达技巧依据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地给学生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发现表达技巧的认知方法,区分不同文本中表达技巧的微妙变化,总结表达技巧在文本中的融合变化的规律,获得能力形成的认知经验,在学习迁移中逐步养成识别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训练中总结思维规律,解答要领。
今年全国新课标I卷诗歌鉴赏第8题,仅仅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识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能力,如果不系统地训练,就难以从中品味细微差别,整合形成能力,就很难解答该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督促学生熟练地理解把握教材。如果学生没有熟悉教材,就会牛吃南瓜,找不到下口之处。除了熟悉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学习不同文本的方法,关键是熟悉教材训练点的解读思维方法、模式与规律。教材是训练能力的范例,能力是在反复历练后养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所以只有熟悉教材,对教材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训练能力的要点、解答方式的思维要领及规律了如指掌,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系统,有效地迁移到课外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解决问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决面临的全新考题。从课内学习衍生到课外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有序训练,对低层级能力涉及的相关知识与训练达到理想程度之后再进入到下一层级的相关要素的训练,以增强学习信心。比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在指导学生扎实地学习了《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依据文本特点和教材编辑意图,挖掘考点相关的细节演练,总结了共同的学习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和规律自主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指导督促学生把方法化为自身的学习经验,构筑自己的知识与学习规律系统。进而督促指导学生学习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相应篇目,巩固知识和习得的方法,逐步养成能力。
三、制定学案,落实考点与训练的关系
考纲是考查课标要求达到程度的衡量依据,考点是考纲的具体内容。学案是利用教材落实考点的训练过程,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媒介。所以编辑学案的最好依据是考纲考点,要依据教材文本特点,挖掘符合考点的训练点。例如:《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可以按照“细读文本寻找意象——理解意象整合意境——指导朗读体会意境——扣住练习训练能力”的步骤设计学案。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找出意象“天、水、秋、山、日、楼、鸿、游子、吴钩、栏杆”,依据表达意象的关键词与其修饰词的关系,领悟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含义,感悟意象与意象的关系,将意象叠加整合形成意境,体会到作者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时,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表现出苍凉、悲苦、空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加深对意境的理解,形成立体的意象群意义。扣住课后练习,依据文本特点,挖掘考点有关的知识要素深入训练,给学生解析清楚练题与考点的联系,怎么从练题题干中发现解题思考出发点,寻找文本语言词句与题干思维要素之间联系,挖掘答题要素,整合答题要点,此前已有分析,不再赘述。培养学生习得解读考点知识要领的能力,梳理整合答题要点能力,总结解答考点的思维规律。
进一步细化考点,深化训练。《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利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就可以指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评析语言特点,赏析表达技巧。对写景的句子的理解把握,就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多角度指导学生鉴赏。在鉴赏之后更重要的是总结鉴赏的方法和思维规律,让学生真正获得鉴赏评价文本的本领。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往往截取考点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细小方面拟题考查。如果不对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方位的运用语文知识系统结构和方法系统结构,考场上很难快速应对试题的变化。构建这样的知识系统结构,必须把知识点有关的方法作为第一把握要务,特别是对解读知识的方法、途径、步骤做到了如指掌,才可能在遇到万变的试题时,抓取关键信息,读破试题考查的方向、知识点,寻找答题要素,提炼要点,整合要点,构建答题要素框架,形成明确的较完善的答案。构建这种方法系统结构,只有在训练中才会有真感受,获得第一感觉,建立灵活多变的应变体系,增强应变力。
课内学习教材,习得考点涉及的知识、方法和规律,课外自主运用有关知识、方法与规律,自主解决读写问题,巩固知识和方法,形成能力。这一过程中必需将考点涉及的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建立自动化的系统的知识结构,促进教材知识(从必修到选修)——课外文本的知识(从练题到自选文本)融合为完整的考点知识系统,实现课内课外整合如一,建立与考点知识有关的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和规律系统。在自主学习中检验有关知识和方法系统的有效性,修正补充知识系统,变更完善方法系统,形成适合自己的快速解决语文运用问题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有关规律系统。
高考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使用的材料是千变万化的,但是知识、方法和规律是不变的。只有整合所有学习过的资源,从中抽取出共通的知识方法和规律,感受应对策略的异同,区别细微变化,归纳共性,形成系统结构,才能养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以课标为引领,以考纲为依凭,细化考点知识,着力把握方法与规律,从课内学习获得真切的感受,适度迁移到课外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活化方法,总结规律,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与灵活的方法系统,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初中作文教学指导 篇7
一、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勤于动笔, 积累写作素材,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学生作文难首先表现在缺乏素材, 觉得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 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 说起来滔滔不绝, 绘声绘色, 写起来却无从下笔。针对这个问题, 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 能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兴趣, 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重要意义, 也要求学生写, 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 不注意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 收效甚微。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水平, 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降低要求, 放手让学生写。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只有一点:只要是写真人、真事、真心话就行, 不用考虑字数、布局与谋篇、开头与结尾等。当找不到事情写, 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一写, 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记下来也行。这样就把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所有枷锁都去掉了, 让学生觉得容易写, 才乐于写、坚持写,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感的习惯。二是认真“读”学生日记, 把日记作为师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这里我提的是“读”而不是改, 就是我一般不批改学生日记, 往往是在学生日记上用三言两语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比如, 当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家做家务, 我会写上“你真能干!”, 当学生写的是上课老师错怪自己, 我会写上“真对不起, 以后我一定注意。”。这样的“读”一定要坚持,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 在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自然就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了。
二、模仿求新, 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写作能力。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 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 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 成为一代风范, 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 注重刻画人物形象, 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 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同是亡秦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司马迁写他们在起兵前, 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人的独白, 突出了他们不同的出身与性格:陈涉出身佣耕, 他的话表现了他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出身贵族, 才气过人, 对秦始皇就敢蔑视;刘邦是个无赖, 贪图享受, 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便不自觉地垂涎欲滴。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模仿是创新的一步, 我们在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塑造自己的文风, 不单纯地模仿, 以求变通创新, 形成自己的文风。
三、开放作文评改形式, 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 都是学生写、教师改, 教师改得费时费力, 其结果却是费力不讨好。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在近几年的作文评改实践中, 尝试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 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 又是被评者, 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于系统训练的大作文, 重点是师评。师评的要领一是尽可能与学生面对面评阅, 便于师生交流,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要及时, 要赶在学生对作文构思还很清晰、创作激情还没消失前完成。让学生自评自改,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独立分析判断, 以及自我修改完善的能力。自评与互评互改往往要结合起来, 自评是基础, 互评是提高。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 相互评改, 相互商讨, 相互学习, 相互启发, 扬长避短。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要注意监控与指导, 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作用, 就是要多鼓励, 少批评;对优生要多“挑刺”, 对后进生要多找“亮点”。
四、积累材料, 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引导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因而,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 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 让大家知道, 或者用嘴说, 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 吸收和表达, 一个是进, 从外到内, 一个是出, 从内到外。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 学生读得好, 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 作文重在“倾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 掌握表达方法之外,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 善思考, 乐于写作。
总之, 更新教学理念, 强化主体意识, 尊重科学规律, 将作文评讲作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使之担当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之大任, 一定大有可为。
利用“微课”指导识字教学 篇8
关键词:微课,直观,生活,趣味,形近字
微课是新出现的一种课型,因其容量小、时间短,形式新颖、独到,使用起来方便灵活,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如何有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如何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识字,玩转识字教学。
一、利用微课,化抽象为直观
常态的识字教学,教师以认读为主,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还有的把生字集中起来,进行反复的练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也能认识生字,但是兴趣不会很高,效果也不明显,学生对生字的遗忘很快。当前的识字教学,教师缺少对识字教学的研究和设计,用读读、写写等单一的手段进行识字教学,造成识字回生很快。孩子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汉语言又有着表形表意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要认识的生字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比如,教学“舟”字,我把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做成一个小视频,在学生能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然后问学生:这个字是由什么变化来的?学生回答是小船。小船和舟字像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舟”字形状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字的结构的把握。同时,知道“舟”就是船的意思。字的音形义在直观的教学中,达到了统一。
“鸟”和“隹”都是鸟的意思,但是有所区分。作偏旁时,含同一个偏旁的鸟类,有共同的特点。为了加以区分,我制作了微课,展示了字源和字理。学生在看视频时,我让他们思考:这两个字表示的意思都是鸟,但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并结合课文中的几种鸟,就知道了含“鸟”字旁的鸟类尾巴都比较长,带有“隹”旁的鸟,尾巴都比较短。这样的识字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识字,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利用微课,联通识字和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把识字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识字教学生活化,就会使识字变得有情有境。同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让识字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逐渐明白,识字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识字,识字可以更好地生活。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1》时,我把四个节日分别制成了四个微视频,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逐一出示。春节时包饺子、拜年时的热闹、温暖;清明时扫墓的庄重、严肃,踏青的欢快;端午时吃粽子,赛龙舟的生活场面;中秋时一家人团员,吃月饼时的幸福。这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时候教师逐一出示相关的词语,让生字词和生活场景连接起来。生字成了生活,成了画面。
又如,教学“秧苗、稻谷、庄稼”时,虽然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但是学生对一些庄稼并不了解。于是,我除了把秧苗、稻谷制成视频外,还把我们这儿的农作物都拍了下来,如,花生、山芋、玉米、高粱等,在教学时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词语时,结合画面,又认识了不同的农作物,收获了很多知识。
三、利用微课,让识字教学趣味化
直观演示和连接生活都是识字教学趣味化的手段,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情境,通过微课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感受中随文识字。课文情境的营造,直接呈现了课文内容,学生在观察中,不仅是在学习生字,也是在理解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蚂蚁和蝈蝈》一文,采取对比的方式,把两种小动物的表现展示了出来,画面感很强。我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图画配音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形象化的微课,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对两种小动物的表现有了自己的评判。这时再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致很高,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又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把乌鸦喝水的过程,制成了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整个经过。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比如,出现了瓶子,教师板书出“瓶”字,让学生认读。看到乌鸦叼起小石子,引导学习“叼”字,看到水面在升高,问学生:能看到瓶子里的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从而,揭示出“渐渐”这个生词,认识“渐”字,理解渐渐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就会对识字很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四、利用微课,辨别形近字
利用微课,把字形相近的字编排在一起,找出它们容易相混的地方,进行放大比较,或者从字理上进行寻根,找出差异,就能让形近字在学生的眼里,不再是那么难以区分。
比如,对“休”和“体”这两个字,学生容易混淆。我把“休”字做成了一幅图画: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让学生观察微视频: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不能猜一个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知道了这幅画表示“休”,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的意思。学生不仅通过图画认识了“休”字,也懂得了字义,更不至于和“体”字相混了。
再如,“鱼”和“龟”,两个都是象形字,并且字形相近,容易弄混,我把两个字的演变过程,用微课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特别引导区分最后一笔:为什么“鱼”的下面是一横,而“龟”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呢?学生通过外形的比较,一下子对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有了发现和感悟。就不会再把这两个字弄混淆了。
阅读教学与朗读指导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课内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现象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琅琅的读书声。然而“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决非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读,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地朗读。要求教师针对语文课的特点,灵活指导读书方法,让指导参与其中。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朗读指导方法。
一、完形朗读法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往往以省略、跳跃等方式形成“空白”或“空缺”,从而构成开放性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 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人物对话提示语的省略是空框结构的形式之一。完形心理学认为, 这种空框结构是一个缺陷或空白的不完全的“形”,当这种“形”呈现于读者眼前时 ,会在读者心里激起一种强烈的将其“补充”或“恢复”到完整状态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读者会积极主动地使不完美的“形”完善为一个完形整体。
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完形朗读法: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 (暗自高兴 ,趁势追逼 ):“对……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已有察觉,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 )问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 ”诸葛亮 (胸有成竹)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完形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
二、变式品读法
讲读课文时, 教师有时可变换语调语气, 让学生比较品味,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较好方法。如教学《瀑布》最后一节描绘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教学时,采用自由吟诵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风中瀑布的美姿,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诵读“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句时,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法朗读,进行比较分析,想想使用哪种标点朗读更恰当,使学生体会到顿号朗读停顿短而均衡,语调显得平淡;用逗号朗读声音轻而舒缓,能读出作者看得出神入迷的样子。最后,让学生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带表情地朗读,口诵心维,从内心深处真切欣赏瀑布的缥缈、朦胧、纤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三、唤醒体验朗读法
根据相似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联结产生共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比较好。同样朗读指导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感受朗读文本,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与文本融通,形成情感共振。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运用得最经常的一种方法。当年有位老师教学《世界真美呀》一文,指导一年级学生读好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发出的感叹“世界真美呀! ”一句时,先让学生体会小鸡刚从黄乎乎蛋壳呆着一下子看到外面蓝湛湛、红艳艳、金灿灿五彩缤纷世界的心情,学生有的说激动、高兴、惊喜、惊讶,还有的学生说快乐、感动、惊叹……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说说第一次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景或物时会怎么说, 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读完后请学生评价从他(或她)的读中你听到了什么(激动、高兴、惊喜、惊讶等)。如果没有听出,就让学生反复练读。同一句话,不同学生读出了多样的感受。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感情逐渐细腻,还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凝视周围一切的习惯。
四、换位移情朗读法
朗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寻求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融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常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那么我该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 ”“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面对‘这种’人 ,我应该怎样说话 ?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
有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就采用了“换位移情法”进行朗读指导。他让学生把自己当做那位被大娘抢救出来的受伤志愿军战士,现在在大娘背上来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一段话,有个男生自动将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改为“我”来读,读得入情入境,让人听了为之动容。学生读后,教师评价:你刚才读得那么好,是提高技巧了吗? 学生否认,认为是自己边读边想,进入角色,读得很投入。接下来老师鼓励全班同学用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像这位男生一样读这一段,结果学生读得很用心、很专注,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层递推进朗读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 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准确体会、表达情感。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感情,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我出示上述片段,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再阅读“谈水浒”,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上述片段。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更进了一步;阅读“谈碰壁”一段时,在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感情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此外,在课堂上以读代讲的方法还有情境创设法、气氛渲染法、自我领悟法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指导教学 篇10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从我校2008届入学考试的数学科成绩统计表可以看到:升入我校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课题组设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我校实施平衡分班,在每班学生中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等导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兴趣和态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30%、50%、20%,学习兴趣浓,主动学习、接受强的学生属于第一层;学习能力中等、但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第二层;剩下的学生属于第三层.在实行这种“分层教学”时,数学教师依然是组织者、参与者和管理者,认真组织班内三种层次的同学进行互助学习,发挥组织、指导、协调、落实、检查、总结等工作职能.
通过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确定每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是:从基础开始,将问题设计为由易到难,逐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将每一道题不断深化,让学生可以从解题中形成自己解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根据数学题目来进行以下层次的设计:
初级练习的题目是把课本的最基础的内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改造成探索性的题目.这类题目设计为客观题,让学生大约用四、五分钟能够完成,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考虑让第三层学生基本上能够接受,兼顾第一、二层学生的查缺补漏.
中级练习的题目是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掌握”层次,设计时把应当涉及的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辅助线、教学方法、基本规律、基本步骤、公式的应用等,编成一、二道主观题,能反映普遍性,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而这类题的总量设计是以中层学生12分钟左右完成为标准.
高级练习的题目是知识运用和变式训练,这一类题目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来设计进行变式训练、问题的规律性探索的练习题,这样的题目每节课都有,并且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层次练习的目的以主观题为主,一般是二道,时间以上层学生15分钟左右能完成为标准.最后通过达标练习,巩固每天新学习的内容,同时各层次的要求也要兼顾,还要配置适合学生现状的思考题,时间以本班学生在20-25分钟内完成除思考题外的练习题为度.
这一分层教学法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来适当降低起点,其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解决问题,从而学生启动思维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的试验关键在于监测,课题组及教导处对整个进行全过程管理,听课指导,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单元测试或平日检测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法,才能再进行下一期的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在课题实验中解决了:1.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数学科进行分层教学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2.分层教学能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实施质量监测,改变评价制度,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目前教学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模式.3.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意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写作指导初探 篇11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在写作时通常表现为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本文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学内容,从作文写前指导的定义、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写前指导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四大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寻找出更加适用于学生的作文写前指导的方法,以便应用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当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写前指导
写前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多方面的准备活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中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中外文学史上最优秀作品的代表。“注重文化内涵及趣味性和可读性,强调文质兼美,其中不乏名言警句,美文佳句。” 教师在进行写前指导时适当结合已学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针对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特点(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排的课文充分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例如在第一单元中,安排的课文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童趣》,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第三单元安排了《春》、《夏感》、《秋天》、《济南的冬天》、《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第三单元的作文主题就是“感受自然”,在进行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写前指导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课文中反思,帮助学生开阔思路。
第三单元作文教学写前指导就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法,学习名家名作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进行写前指导时,首先要以课文为例启发学生,明确自己要写什么即选择材料。接下来要分析已学课文的中心从而明确自己文章的中心。最后学习课文的结构,解决自己文章的布局谋篇问题。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析课文的选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主题是“感受自然”。教师在进行写前指导时可以将《济南的冬天》、《春》作为例子,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思路,选择材料,写出好文章。学生在写有关“自然”的作文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选择特定的时间、地点、事物进行展开。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以什么为切入点选择材料,带领同学们分析课文的第一段:作者以亲身感受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所启示,他们会从课文联想自己将要写的作文中可能会出现的材料。并且模仿课文的选材特点来形成自己的作文。
第二步:确定作文材料
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想写的内容,教师加以指导,最终明确哪些材料对学生的作文最有利。教师要结合相关课文引导学生选择恰当、具体的材料,按需要安排材料出现的顺序。要帮助学生选择事例,找出熟悉的,有把握写而又有意义的材料。使学生学会选好题材范围,做好剪材、组材。
第三步:回忆已学课文中心
例如“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应该引导学生回忆课文《春》的中心思想。《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春回,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发人们在大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通过回忆课文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如何在写作文时确定中心思想。
第四步:分组讨论自己文章的中心
分析了课文的中心之后要让学生充分的讨论自己作文的中心,畅所欲言。给学生们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充分打开思路,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试着提炼出自己要写的文章的中心。
第五步:确立作文中心
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要写的作文的中心。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并互相讨论,最终由教师帮助学生提炼并确立中心。
第六步: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分析课文的结构
最后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布局谋篇的问题。学习优秀的文章的布局谋篇可以使学生养成两后的写作习惯。使他们在写作文时以课文为榜样学会运用完整的结构框架安排自己的材料。教师在写前指导时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课文的结构。
没有风声(和北京比)
对比 : 没有重雾(和伦敦比) 温晴
没有毒日(和热带比)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充满温情
城外远山 ——素淡、雅致
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活——清亮通透
第七步:思考自己的作文如何布局谋篇
给学生5分钟时间,列出大致的作文提纲。
第八步:指导学生如何安排材料
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如果学生也是写一个季节,那么可以模仿课文,例如第一部分可以写春天与其他季节对比有哪些独特之处。第二部分可以写春天在不同的天气下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景象。第三部分可以将春天特有的景物为例,具体描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可以写的内容有很多。安排起来很有条理,形成的文章就不会使人感到思路不清,结构混乱了。
此外运用古诗文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俗语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拟”。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和思考。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恰到好处的引用或化用古诗文的名句“拿来”为我所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的文章文采飞扬。
教师在进行写前指导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写关于秋天的作文时,运用本单元中《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的名句。《天净沙.秋思》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这首诗将秋景描写的恰到好处,如果学生能够引用其中诗句,那么就会使有关秋天的作文增色不少。
总之,学习课本上的名家之作可以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教师在进行写前指导时要尽量用已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最熟悉的课本中寻找写作源泉,从名篇大作中学习谋篇布局,用好用巧名言警句,这样一来既不会增加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迅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文结构,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徐乐荣,李玲.作文教学的四道关[J].作文天地,2007(09)
[3]刘显国主编.初中作文训练艺术[M].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7)
[4]程红兵著.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联系学生实际指导阅读教学 篇12
1、重视阅读, 学会体验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文本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 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和探究创造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的发挥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赶进度, 常常使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走过场, 只给学生二、三分钟时间阅读文本, 然后就得回答老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且不说这二、三分钟内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多少,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什么感悟了。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 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其实,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文本, 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要给以足够的空间, 以便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对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应给予及时的肯定, 而那些不足之处就得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其补充和修正。其次, 要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悟的环境。我们强调的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很多时候是依赖于教师给学生的相应的环境。因此, 设置体验情景、搭建体验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营造氛围时, 教师可根据文本的要求提出一些情景问题, 让学生体验一下解决问题的甘苦。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 如抓住文中揭示主题、内涵丰富、修辞效果明显、往往充当“文眼”的关键性的词句,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2、深入思考, 学会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产生疑问, 是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患无疑, 作为一名教师, 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课文。
首先, 从关键词句入手进行质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常可抓的关键的词语包括记叙文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词, 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及与文章中心有关的词、关键的句子包括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写人记事、绘景抒情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有一定寓意和寄托的句子。确定关键句子以后, 就可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是怎样表达的?表达的效果怎样?通过思考分析和质疑,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而获取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其次, 依照文本特点, 对文本的段落和篇章进行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词句的理解显然是不够的, 还须对段落和篇章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文章写作手法的安排, 记叙文中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人物的形象、主题的表达以及语言的想象生动, 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科学准确, 议论文中论点的表述、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的运用和语言的严密, 都是要理解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前后联系, 学会比较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 比较阅读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 实现文本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因此, 在教学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文章时, 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研读、分析后找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以及形成异同点的原因, 从而对作品有新的认识。比较阅读的范围相当广泛, 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