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体验法

2024-08-06

语言体验法(精选10篇)

语言体验法 篇1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该方法在幼儿教育体系中也开始逐渐推广,并收到一定的实效。体验式教学法在美术、音乐、数学和语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已经达成的共识是,该方法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学习流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可见,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幼儿时期作为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需要根据幼儿心理认知特点,加强体验式学习过程。本文采用实录描述与分析,力图运用体验式语言教学法,寻求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体验不足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但幼儿园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教师讲述———幼儿欣赏———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基本模式上,且所使用的导语雷同,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幼儿处于相对被动位置。

由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重在教师单向传输,缺少师幼之间的互动交流,致使幼儿无法体验具体的语言情境,继而影响到语言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幼儿语言能力认知已经发展到更高程度的大班阶段,幼儿体验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幼儿语言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倾听与复述方法,幼儿缺少对所学内容的想象、预测和概括等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幼儿对语言学习的体验不足,新奇感受到挫伤,洞察力无法培养,导致语言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可见,缺少体验是罪魁祸首,也是当前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据《辞源》,体验式教学法中的“体验”(Experiencing),既包含“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等内在心理感受,又包含“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等外部实践内涵,可见,“体验”不同于“经验”。“经验”重视主体心理建构,“体验”则是在“经验”基础上,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心理建构。它指向个体,让个体经历过程,促发内省与反思,激发对学习内容的独特领悟,充分展现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与个体体验的个性特征。

我们认为,在体验式的幼儿语言教学中,幼儿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活动中主动参与,通过亲身经历与表演,获得对语言故事、童话、散文等文学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它让幼儿真正作为认知主体参与丰富的活动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语言表达。

就语言教育而言,我们更注重幼儿运用语言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表达出来。语言的表达是幼儿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交流的同时,幼儿们对语言活动进行体验和表演,是进一步理解和更深一步表现的有效方法,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活动中获得提高。由此,针对幼儿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我们对幼儿语言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尝试解决缺少体验的突出问题。

三、体验法与幼儿语言教学

体验教学法其实来源于语言的体验观。语言体验观为语言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对体验式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适切性

幼儿随着体验的丰富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其词汇逐渐丰富,语言理解力进一步增强,语言连贯性得到较好体现,已能运用语言与人交流。随着其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5-6岁已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表现为有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操作、乐意探索。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他们对规则游戏、竞争性游戏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他们对能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一切学习活动与游戏均充满兴趣。一旦置身于设置的特定语言情境中,他们就懂得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感受,获得积极的情感共鸣,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故事、童话、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力量,掌握部分语言表演的技能,同时提高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发展能力。

可见,该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实施体验教学法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心理需求,体现出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实践当中的适切性。因此,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尝试实施体验法教学完全符合幼儿时期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体验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流程设计

基于体验,兼考虑幼儿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设置体验法语言教学的基本流程如流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运用已有词汇、言语经验进行表达与讲述。在与教师、同伴的合作中积极互动,体验表演快乐,提升幼儿言语技能。

(三)体验式幼儿语言教学方法

体验式语言教学的实质是情景再现。它主要创设直观、丰富、充满童趣的环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看看它是谁、听听它们在说什么、抱一抱、和它打招呼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示范—幼儿学习—互相合作—表演体验”循环重复,创设学习情境。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发展智力。幼儿则通过参与与观察,提高语言能力,在相互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完成语言学习内容的内化。因此,体验式幼儿语言教学需要在创设情境后,综合运用多种与情境创设相关的具体教学方法。

1. 通过游戏引进新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表演故事内容,对幼儿在讲述中运用新经验的情况进行及时梳理、点评、表扬与推广,达到幼儿互相示范、以点促面的效果。在采用示范法引进新经验时,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提供给幼儿运用新经验的机会,并创设多种形式的平台,充分激发幼儿兴趣。游戏引进新经验的主要途径是表演。幼儿学会讲后需要亲身表演故事内容。在此,我们将之分为个体表演与集体表演,表演道具均为手指木偶。

个体表演,即通过手指木偶表演,演示学习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变化。可根据内容制作相应的人物,了解其不同特征。引导幼儿摆弄手指木偶的同时,学习对话,熟悉内容,创编情节,体验个人表现不同人物变化的情绪、情感,从而提高讲述、表演的能力。如:在餐后游戏中,幼儿拿出自己的手指木偶自由地进行表演。教师要关注幼儿新的兴趣点,并进行指导,帮助幼儿掌握讲述技巧,提高表演能力。

集体表演,即通过手指木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体验。幼儿熟悉学习内容后,即可互相讨论,分配角色,规定人物出场的次序等,教师则对大家的表演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在《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学中,引导幼儿自行进行人物安排,大家都觉得应该由漂亮娇小的竺佳羽表演小白兔,机灵好动的王峥表演小猴。人物角色安排尽量贴近故事内容,会对表演起到推动帮助作用,也为合作奠定基础。

2. 情境创设与讲述相结合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幼儿对讲述对象有充分的认知。教师引导幼儿感知讲述对象,并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如有序地观察、通过对象的某些特征展开联想等。看图讲述中对图片延伸的内容都有丰富的感知体验,实物讲述则引导幼儿把握特征;情境讲述则引导幼儿理解和掌握情境中蕴含的事件、人物角色关系等基本要素。

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可提出新的讲述思路,并进行示范。如《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聆听课件讲述录音,对讲述进行示范。

若幼儿讲述出现问题,教师则需适当提示。如《情境讲述:森林音乐会》中,表面上教师可沿袭幼儿讲述思路了,实则可提示幼儿“有……还有……”。

讨论也是一种讲述,这种讲述可使幼儿体验新的讲述经验。如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让故事讲得更有趣”,帮助幼儿对故事进行创编。

教师的评价和幼儿同伴的评价也可引入新的讲述经验。如在《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中,一个幼儿单独讲述完后,教师可引导其他幼儿对他的讲述进行点评,并问:“他的故事讲得有趣吗?哪里有趣?”大家可以对他讲述的故事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对他讲述的水平进行评议,体验讲述的乐趣。

总之,无论创设何种情境,均不可太繁杂,若包含的信息太多给幼儿的视觉冲击过大,则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无论通过何种形式进行讲述,教师均需引导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从易到难,结合多种具体途径推进体验式语言教学。

四、结语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往、互动,这种对话、交往与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体验式语言教学为师生、生生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想发展幼儿的语言,必须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体验式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培养起兴趣,在体验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2]刘守旗, 丁勇.教育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 [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寅.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M].中国外语, 2009 (6) .

感受异国魅力,体验语言传奇 篇2

这条新闻,一下子把小语种推到了公众的面前。小语种强势的就业需求暂且不表,单单从这几年火热的电影市场来看,我国每年引进大片的份额在日益增加,目前已增至34部。到电影院看原版电影,其听觉感受远远超过翻译版。不少同学一定很羡慕那些买原版票的人,可以没有距离没有障碍地看懂外语片,而自己只能无奈地买张翻译版的票。至于风云的美剧,如果能看懂原版的。就不必等网络上的翻译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个最最平常的东西——语言,说说最特别的—一小语种。

小语种是什么呢?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对小语种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外的所有语种;而老百姓通常认为英语是通用语种,其他语种都是非通用语种,因此小语种的另一种定义就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有人说过“跟上帝扯淡就要用西班牙语,泡妞要用意大利语,勾搭帅哥要学法语。”嘿嘿,想要学会这么多种语言估计很难,但是学习一门还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小语种的五大好处

1.对大脑比较好。据说会说多种语言的人都很聪明,而且可以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2.能够快速了解你喜欢的国家的信息。

3.增加自信和魅力。你看过哪个翻译不自信,举手投足间不充满魅力的么?

4.增强竞争力。除了对找工作有好处,大把的兼职等着你去做。翻译的兼职完全可以满足你日常的物质需求,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

5.锻炼自己的脸型和面部肌肉。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发音和语言。不同国家的语言发音位置不同,对面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锻炼,也影响呼吸的方式。比如英语重视唇齿音和舌头的活用,而法语的发音中有相当比例的鼻腔共鸣音。如果你对自己的脸型不满意,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对自己的脸型进行微调。小语种开设的类别

第一类是欧洲语系,主要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捷克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保加利亚语、荷兰语、阿尔巴尼亚语、罗马尼亚语等。

第二类是亚非语系,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梵语、菲律宾语、马来语、印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蒙古语、印尼语、土耳其语、越南语、泰语等。

在这些小语种里,常年招生的有十多个,其他语种则是隔年或数年才招一次。

小语种的学习难易程度如何呢?有这样一句话在学习小语种的学生中流传:“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法语,三个月日语,三年德语,三百年阿拉伯语。”这句话虽然未必科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些小语种学习的难易程度。

去哪些学校学习小语种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语言专业类学府,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文音译Bei Wai蜚声国际。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开设4g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8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1名,驻外大使400余人,参赞近1000人,“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的身影”,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英语、德语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俄语、阿拉伯语言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2.上海外国语大学

设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乌克兰语、希伯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等3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其中希腊语是我国内地唯一的硕士点,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阿拉伯语语言文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一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经常承办联合国、国家政府、上海市等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会务翻译工作。其口译系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唯一一所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3.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管、经、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外国语大学。学校设有日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朝鲜语、西班牙语等26个本科专业;日语、英语、俄语、朝鲜语、德语为省级示范性专业。日语、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为省级重点学科,西班牙语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设立韩日、日韩、日英、英日、韩英、德英、法英、俄英等复语专业方向,复语专业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特色专业。大连外国语大学利用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这一优势,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长野大学等多所名校开展联合办学。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涉外型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日语专业是广东省高校最早的硕士点之一,1981年即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全景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室。

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称“北二外”“二外”,是教育部、外交部、旅游局和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已经成为培养国家外语外事、对外经贸、旅游管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以外语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北二外在民间被誉为“外交家的摇篮”“旅游人的港湾”和“管理学的圣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一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翻译、旅游管理、阿拉伯语。4个国家级特色学科建设点一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

除了这些学校外,学习小语种,还有很多大学值得你们选择,比如《金粉世家》里金燕西求婚的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很强的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

注重情感体验凸显语言魅力 篇3

教师积极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和穿着上, 特别是在教师的语言上。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的确, 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 如能充满激情, 寓理于情, 寓知识于生动, 昂扬着奋发进取的精神, 学生往往乐于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诱导移情等手段, 培养学生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就特别注意用自己的积极情感, 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培植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生由于自身的遗传素质、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 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 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改革认为, 学生主体的“童心”“童趣”也是课程资源, 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持。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 当我问到:“通过学习, 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说出你的理由。”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蔺相如, 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廉颇, 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 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 以大局为重;廉颇爱国, 知错就改, 作战勇敢。正当我刚想宣布下课时, 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我喜欢韩勃。”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惊讶, 教室里顿时传来阵阵嘘声, 我问道:“你的观点很独特, 能说一说为什么吗?”“韩勃是蔺相如的门客, 他忠心耿耿, 设身处地为蔺相如考虑。”学生的回答让我惊讶, 但又让人信服, 我肯定了他, 同学们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得到了自我肯定, 发言时多了几分自信, 消除了顾虑, 使自己的思维在阅读训练中得到了拓展。

三、注重课堂阅读教学, 体验情感

教师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 创设情境, 以情生情, 让学生感受、体验形象的鲜明性, 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唤起学生学习的爱好, 进而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陶冶情操, 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1.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课堂上, 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 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 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 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如《安塞腰鼓》一课,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 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充溢活力的精湛艺术, 与作者感同身受呢?教学时, 我先播放一段录像, 安塞腰鼓那热烈的舞蹈场面、遒劲变幻的舞姿、惊天动地的响声,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他们屏息凝神地欣赏着、赞叹着。直观形象的安塞腰鼓表演不仅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刺激, 更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震撼, 很快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 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把作者描述的气势读出来。由于此刻学生已有了仿佛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内心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起来, 再现这种磅礴的气势已是水到渠成。

2.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 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 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 语言的习得, 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 必须借助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品味文本出色美丽的语言文字, 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 触摸作者的脉搏, 聆听作者的心跳, 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 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同时, 品味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也是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可见“品”的动态过程, 是细腻入微的, 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 学生感悟到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愉悦感, 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

3.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在角色互换中唤起学生情感的体验。《半截蜡烛》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面前与德军周旋时的细节描写是引领学生感悟他们一家机智勇敢的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如果你是伯偌德夫人, 当德军点燃蜡烛时, 你心里会怎么想?”“如果你是杰克, 当德军将蜡烛夺回时, 你会怎样想, 怎样做呢?”……通过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文章角色, 体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 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人物的形象也更加鲜明。

4.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 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 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 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 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 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 受到美的熏陶。因为,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

5.观察插图———生本体验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教材的编排也有了新的变化, 插图课文越来越多, 已成了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插图往往紧扣课文内容, 大多色彩鲜艳, 虚实相生, 能扣人心弦。课本中的古诗以及写事或写景的课文如《台湾的蝴蝶谷》《燕子》《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爱之链》《最后的姿势》《珍珠鸟》等课文, 大都绘制了插图, 它们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场景, 有的再现了人间美景, 有的抒发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感情。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理解、发现。

6.营造氛围———探索体验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体验性的活动,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 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真诚领悟, 鼓励学生自由言说、大胆创新。只有这样, 才会在课堂中让学生荡起情感的涟漪, 激起智慧的火花,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相和谐, 唤醒他们的情愫, 开启他们的心智, 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四、放飞想象和联想, 释放情感

阅读主体的“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体感知, 而这种“悟”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主体的想象。教育心理学认为:想象和联想是主体感悟、体验课文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实性, 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跨越性、跳跃性、自由性。它能使阅读主体在短时间内去搜寻记忆与阅读对象的契合点, 从而达到领悟境界。它是学生主体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和手段。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 我采取了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 一边静思、想象的方法。“同学们,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阿炳?”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小组交流空前激烈,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 我看到了炎热的夏天, 戴着墨镜、独自一人坐在街头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的阿炳。”“老师, 我看到了寒冷的冬天, 不顾风雪, 戴着墨镜、独自一人坐在街头, 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的阿炳。”学生的发言精彩极了, 他们像是置身于阿炳的眼前, 亲身感受到了他艰辛的一生。这些丰富的内涵, 若不展开想象与联想是无法领悟到的。

抓住语言特征,注重美感体验 篇4

【关键词】 语言教学 形式美 

教學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也是艺术创造与审美得过程。幼儿园语言教育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有益的语言经验和审美体验,培养幼儿对各类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寓言)的兴趣和爱好。有效改变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重视幼儿语言知识性的掌握,忽略对幼儿语言的审美教育的现状,让幼儿在审美上的"游戏年代"获取美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在语言教学中,要使孩子感受到语言教材的美,教师就要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运用某些美学规律,把握教学实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自由的教学气氛,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寓于愉悦之中。因此,教师除了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外,还必须将自己的教学表达形式具有形式美,并使二者相互呼应,配合默契。根据现代教学以"形声结合"为发展方向这一趋势,笔者认为教学的形式美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美、教具美和教态美,以下分别作简要论述。

教学法宝之一:教学语言的音乐美 

语言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语言美。在课堂教学中,范读课文、释疑解惑、鉴赏品评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和启发力。如果将一堂课的教学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富有音乐美得语言是教师理想化的语言。"语言即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的艺术,要求有很好的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著名戏曲表演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语)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音乐美,使学生感到悦耳中听,就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提高语言信号的接收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表现在音准吐字上。

教师必须要说标准的普通话,吐字清晰,干净利落,不带"嗯"、"啊"等语病。 

2、表现在发声上。

老师的嗓音不可能象歌唱家那样嘹亮、圆润、柔和、明快,但也要学一点歌唱家的发音方法,使自己的语音至少做到自然、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音美,传达出内容的思路,把孩子带入学习的意境中去。中班教学内容中有一首诗歌《秋风》,教师刚开始念四句话时可运用带有疑问和舒缓的语调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并了解秋天景致的特色;后几句话是在了解景色的基础上,明白秋天中菊花和老松树的勇敢表现,并鼓励孩子学习它们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老师在教授时则需要用一点激昂和赞美的语气来呈现。(附:诗歌:《秋风》是谁把花瓣片片吹落?是谁把大地变得金黄?是谁让大树脱下绿衣裳?是谁让燕子飞回南方?啊!原来是秋风来了?秋风啊秋风,吹得它们都变了样!只有勇敢的菊花迎着秋风开放,只有碧绿的老松树顶着秋风歌唱。) 

3、表现在语调的旋律和节奏上。

一般来说,所谓声乐,乃是把谱成旋律的歌词变成声音的艺术。因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在旋律上应有抑扬轻重、在节奏上应张弛有度。一般表现兴奋、激昂的学习内容,就要用快节奏语言讲述,如:中班教学中结合三月份学雷锋月,开展的语言活动:快板诗-雷锋叔叔真好。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亢奋心理和紧迫感。一般表现宁静、优美等基调得的学习内容可用慢节奏语言来讲述,如:语言教学中儿歌:小雨点。这种节奏,能使孩子产生悠闲细品的心理和深邃感。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能渲染出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富有变化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思维进入"竞技"状态,从而大大增加接受效果。 

4、表现在感情上。

"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黑格尔语)教学语言是不能没有感情的,而教师范读的感情要求并不亚于音乐的感情表现。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读出词和句子的发音动作,把诉诸视觉的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学习内容有声韵地进入孩子的心田,激起孩子的求知欲。因为富有感情美得朗读,不仅爽于口,悦于耳,而又易燃于心。比如:诗歌的范读,可利用它整齐而又节奏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一种音乐美得享受;散文的范读,可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读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 

5、是表现在形象上。

教师讲解要善于用形象说话,富有幽默感。一位出色的教师,要熟练掌握相当数量的语汇,要善于运用多种语态,学会巧设"悬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讲解得立起来,动起来。这样,就能唤起孩子们丰富的联想。讲到山,青山如在眼前;讲到花,香气扑鼻,使孩子心驰向往,赞叹不已。 

词汇体验性视野下的语言的体验性 篇5

一什么是语言的体验性

语言的体验性指人类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互动而逐步形成概念、看法、推理。语言的很多现象是有理可据的, 具有象似性。既然语言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在对世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逐步形成的, 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 那么提出语言具有体验性也就顺理成章了。

体验哲学, 其中心内容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1) 心智的体验性 (the embodied mind) , The mind is inherently embodied。Lakoff和Johnson (1999) 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 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概念、范畴、隐喻、推理都不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大脑中客观的、镜像的反映, 而是通过我们的身体的感知和体验获得的。我们的身体与外界环境互相作用, 才能形成我们的认知、推理、演绎、范畴化、隐喻等认知基础。

“more is up, less is down”也是根据人的体验获得的, 所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现实—认知—语言。人类对现实的体验和感觉通过范畴化、隐喻、归纳、演绎、推理等认知手段, 然后形成语言。不同的现实, 不同的认知手段和认知角度会导致不同的语言。

(2) 认知的无意识性, Thought is mostly unc o n s c i o u s。认知的无意识性指心智中的所思、所想我们没有直接的感觉,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被我们所察觉, 大脑中的大多数思维活动是无法直接知道的, 大部分思维 (95%) 在表层意识下进行。没有认知无意识起作用, 就不可能有意识思维 (Lakoff和Johns o n, 1 9 9 9) 。推理、范畴化、隐喻这些认知的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3) 思维的隐喻性, Abstract concept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隐喻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 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比如, “男子是山, 女子是水”, 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性引导我们获得基本的隐喻, 而这些相关性是基于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体验获得。男子本来不是山, 女子本来不是水, 是人对世界的体验, 让人找到了男子与山、女子与水的相似性。我们经常会说, 柔情似水的女子, 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词语和表达都是基于人的体验。

体验哲学认为, 所有的隐喻都是基于体验的, 日常生活中事物的相关性和象似性都是基于体验的结果, 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同时, 隐喻是从始源域将推理映射到目的域的过程, 所以大部分推理也是隐喻性的。隐喻使得抽象思维得到更好、更具体的表达。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 所以, “没有隐喻就没有哲学 (There is no philosophy without metaphor.L&J, 1999) ”。

王寅 (2005) 认为,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 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 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 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 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而根据Ungerer和S c h m i d (1 9 9 6) 的说法, 认知语言学是根据对世界的经验, 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

二词汇的体验性

最明显的是中国,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以及中国文字里的会意字都是根据人的体验而造的, 比如“鱼”最初就是一条鱼的形状。埃及古文字的“日”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圆圈, 甲骨文的“日”是一圆圈中间加一点;苏末尔文字和甲骨文的“鱼”画的是一条鱼。大汶口文化 (中晚期距今4300~5500年) 的陶器上的陶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另外, 拉丁字母A在英文里最初也是象形的, 与中文的“牛”一样, 表示的是一个牛头。

宝 (其繁体字“寶”) , 是会意字, 必须是在有玉, 有陶器, 有货币流通之后人们才发明的。其他会意字如“安”“威”等。

苗语的女性词总在男性词之前, 如“夫妻”要说成“妻夫”;“父母”要说成“母父”;“男男女女”要说成“女女男男”, 这大概是由于苗族历史上女性地位比男性地位高的原因;另外, 云南的纳西族还保留着“女 (母) 为大”“男为小”的特点, 如“大树”说成“树母”, “小树”是“树男”。这就明显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经历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根据我自己的经验, 前不久我去一家水果店买橘子, 店老板和我很熟了, 对我说挑母橘子, 别挑公橘子。原来母橘子是捏起来很软的橘子, 公橘子是很硬的橘子, 这应该和人类的男性的肌肉很硬有关系, 这其实也是一种体验。

文学对语言的发展论证词汇的体验, 今天的很多典故、成语均来自历代作家作品:“世外桃源”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红娘”来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慧眼识英雄”来自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自李商隐的《无题》, “推敲”来自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诗句。

社会因素对词汇的影响:例如, 新中国成立后“长官”“军爷”“老爷”这些词语不用了, 而一些新词如“同志”“农会”“政治学习”就被使用了;当今的网络词汇如“山寨版”“忽悠”“潜规则”“雷人”被广泛使用。

Sweetser (1990) 认为, 身体经验是心理状态的词汇源。比如表示紧张:

心跳加速

手心出汗

额头冒汗

面红耳赤

来回踱来踱去

这些都是基于人类心理状态以及对客观现象的体验感知而形成的。

词汇的体验性还可以通过如下例子说明, 对待同样的事物,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它们的称谓不一样, 如“地瓜”:

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地瓜 (长在地下) 、山芋 (来自山地) 、番薯 (来自外地) ;

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红薯、白薯、红苕;

从味觉和触觉来命名:甘薯、凉薯;

从外在形状来命名:豆薯。

同样, 对待春风, 中西方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和英国由于处在不同的半球, 在中国用“东风”来指代和煦的春风, 如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而在英国恰好相反, 用“西风”指代春风, 所以雪莱才写道“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 另外一条英语谚语:A right easterly wind is very unkind. (正东风是很不和顺的) , 还有如下英语谚语:

for man nor beast. (风起东方, 人畜不安。)

the best. (风起西方, 气候最佳。)

又比如, 汉语中的“眼镜”主要体现了认知主体从使用场所即“架在眼睛前面的镜子”和使用功能即“使视力更清楚的镜子”这两个体验维度来命名的;而英语中的“眼镜”则是从另外两种体验维度来定义, 其一是构成材料glasses, 指的是两块玻璃的复数;或者是从使用功能上spectacles, 其词根是spect表示“看”的意思。不管从哪种维度, 都体现了认知主体的认知体验。

另外, 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时期人们的称呼不一样, 如火柴, 以前称为洋火, 由于以前是洋人制造的。

另外, Kastovsky (1996) 认为, 英语中很多复合构词也与空间位置有关, 如boat journey、cave man、bird cage等, 这也是与体验有关的。

王寅 (2005) 认为, “名词通过扩展就包括了状态、活动、思想、抽象概念等;同理, 动词概念范畴的中心是动作;形容词概念范畴的中心是特性;介词概念范畴的中心是空间关系, 所有这些中心意义经常是以各种方式隐喻性地向非中心区域进行扩展”。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由隐喻转化而来的词汇, 比如, 汉语中的“吃”十分典型:从“人吃饭”可隐喻性或换喻性地表达为:机器吃油、船吃水、吃食堂、吃小灶、吃山、吃水、吃空额、吃工资、吃救济等。

因纽特人对雪的分类与别的民族不同, 用大量词语表示不同形状、颜色和飘降时间的雪, 没有一般的雪, 这是由他们对雪特有的体验决定的。中国人对亲属的分类与英美人对亲属的分类也不一样;英语中的spring表示“春天、泉水、弹簧”, 汉语中是不同的3个词表达不同的意思, 这是由中英两国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不同造成的范畴化不同造成的。范畴化的不同表明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含义。

另外, 小说中一些虚拟的神话人物, 如各种神仙、飞马等都是基于人自身的体验和经验而加以发挥创造的。比如,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吴刚与桂花树, 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孙悟空代表的是反抗力量。由此引发的词汇: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等, 这些都是人们根据现实的体验而创造出来的。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体验是不一样的, 所以观点不一样。比如, 同一棵树在诗人和木匠的眼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面对干旱, 公子王孙与农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故有“农民心里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同样事物的体验不一样, 看法也不一样。比如, 心情好的时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心情不好的时候登山观海的感受又不一样, 这都是由于人的不同体验所造成的。

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 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名词具有与时间无关的意义, 动词不仅具有意义, 而且与时间有关 (德语表示‘动词’的词是zeitwort, 直译为‘时间词’) , 各个民族的口语和文字是不同的, 但内心经验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陈嘉映, 2008) , 这表明所有的词类都是通过体验认知而范畴化的, 这也就表明了词汇的体验性。

三结语

词汇具有体验性, 不管是词汇的义项的范畴化, 如spring, 还是词汇的命名方式, 如“地瓜”, 都体现了词汇是在认知主体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出现的, 文字和词汇都是人的体验创造出来的。而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 由词汇的体验性可知语言的体验性。

参考文献

[1]Kastovsky D.The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in English Derivational Morphology[A].In Putz M&R Dirven (eds.) .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Vol.8) [C].Berlin:Mouton de Gruyter, 1996

[2]Lakoff G&M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Sweetser Eve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e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UP, 1990

[4]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96

[5]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4

灌肠操作情景体验法探讨 篇6

1 课前引导

每节课开始的引题就好比一场戏的序幕, 如果设计安排得合理, 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开启思维的大门。

1.1 以“宋美龄女士灌肠美容养生术”开篇

学生都听说过宋美龄女士, 但她的特殊美容保健法———每日灌肠学生却从未听过, 由此引出灌肠术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在充满新奇又略带疑惑中发问:“灌肠竟然可以美容?怎样灌肠?我能否也试试?”通过一系列的发问,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2 了解同辈学生操作心得体验

向学生介绍护理人文教育辅助读物《生命的颜色———一群护理学专业女生的成长日记》。该书从护理专业女生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学习灌肠操作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对相互关怀的各种体验, 情真意切、语言生动, 让学生从同辈人身上体验操作带来的成就感, 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1.3 复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

让学生课前复习大肠的结构和功能、会阴部的解剖结构, 使护理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紧密结合, 达到温故而知新, 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1.4 学生心理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我校2011级英语护理专业3个班共157名女生, 针对操作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测性评估, 以便课中正确引导, 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评估结果见表1、2。

(1) 评估结果显示:学生扮演病人角色过程中, 因全为青春期女生, 要向同学、老师暴露隐私部位, 羞涩和焦虑紧张为主要情绪状态;其次因为初次尝试灌肠, 害怕插管造成疼痛, 且对护士缺乏信任感。在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过程中, 期待为主要心理, 可见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但又存在焦虑心理, 担心病人不配合, 害怕误伤病人, 担心操作程序出错。

(2) 针对上述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 (1) 帮助学生树立奉献精神, 端正操作态度。 (2) 小组成员间要充分信任, 相互理解配合。 (3) 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流程的前提下进行真人操作。

2 课堂真实情景体验

2.1 设计教学情景, 教师示范, 强调关键点

结合护理实训操作案例:周女士, 27岁, 硕士研究生, 24岁初产一女后即大便干结, 2~3日一次, 服用导泻剂大便即通畅, 停药后则便秘加重, 7~8日一次。入院确诊为“习惯性便秘”。

教师进行病案分析后, 以大量不保留灌肠为例, 介绍操作用物, 以灌肠模型分步示范该操作, 并总结操作中的关键点: (1) 肛门外形特点, 避免误入女性阴道。 (2) 保护病人隐私, 加强沟通。 (3) 掌握灌肠溶液的种类、液量、温度及压力。 (4) 正确安置卧位, 掌握灌肠液面与肛门的距离和肛管插入深度。 (5) 操作过程中对病人的观察。 (6) 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

2.2

学生分组在模型上练习操作, 教师指导

2.3 真人操作

2.3.1 操作前准备

环境:安静、整洁, 练习室内空气消毒、通风后关闭门窗, 拉上窗帘、开灯保证光线充足。护士:用消毒小毛巾擦拭治疗盘、台面和治疗车, 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用物:一次性灌肠器、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弯盘、石蜡油、水温计、薄膜手套、卫生纸、治疗卡、灌肠溶液 (自配温开水500 ml, 39°C~41°C) 、便盆、便盆巾、输液架、屏风。

2.3.2 操作过程

操作前:认真评估病人, 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做耐心细致的宣教, 使病人了解治疗目的、放松心情、积极配合。

操作中: (1) 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 脱裤至膝部, 双膝屈曲使臀部移近床沿, 垫治疗巾于臀下, 弯盘、卫生纸置于臀边;盖好被子,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2) 将温度适宜的温开水灌于灌肠器内, 挂于输液架上, 液面距肛门40~60厘米, 肛管前端涂适量石蜡油润滑, 放出少量液体于弯盘内, 排出管内气体, 关闭开关。左手垫卫生纸轻轻分开病人臀部, 显露肛门, 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厘米, 打开开关, 固定肛管, 使溶液缓缓流入病人体内。

(3) 若溶液流入受阻, 可稍移动肛管, 必要时拔出检查有无粪块阻塞。如病人有便意, 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 并嘱病人深呼吸以减轻腹压。对于少数精神高度紧张者在给予耐心宣教的同时, 插入保留灌肠管后嘱其家属用按摩耳垂、抚触头部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由于紧张造成的腹肌痉挛及便意, 以便有效完成治疗[1]。

(4) 待溶液将要灌完时, 关闭开关, 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 擦净肛门, 嘱病人平卧, 尽可能保留5~10分钟, 以利粪便软化, 溶液充分润滑肠道。整理盖被, 开门窗通风。

操作后: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一次性用物毁形后装入医疗垃圾袋。护士洗手记录。用84消毒液浸湿小毛巾, 擦拭治疗盘、治疗车、输液架。

3 课后反思

3.1 学生书写心得体会

操作后, 学生及时书写操作心得体会, 教师批阅后归纳整理 (具体见表3、4) 。

3.2 教师的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激发学生思维。灌肠操作中应用情景体验法, 有以下3方面优势。

3.2.1 技能提升

学生从最初的理论认知到在模型上模拟操作, 再上升至在真实情景中亲自体验, 这连续的3阶段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从量到质的升华, 是对学习内容从了解、熟悉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符合认知规律, 也是技能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学习过程,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 不仅是“学中做、做中学”, 而且是“学中、做中有所得”。

3.2.2 情感体验

通过病人角色、护士角色的双重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使其更能亲身体会到作为病人“我需要些什么?什么样的护士让我满意?”;互换角色后, 作为护士操作时, 更能从病人角度思病人之所思, 思考“护士怎样才能做得更好?”通过这种共感的内心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升了职业素养。

3.2.3 坚定信念

从心理学角度看, 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意义重大。操作成功的学生体验了初次真人操作的成就感, 自信心倍增, 更加坚定了从事护理职业的信念。

总之, 情景体验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很大帮助, 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缩小课堂教学与临床差距方面也有重大意义[2]。

参考文献

[1]王霞.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45) :204-205.

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篇7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建构主义。语言的体验性是基于体验哲学提出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 语言具有体验性, 认知和意义是源于体验的。

基于“体验”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研究观点, 并取得许多实证的成果。它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运动的、知觉的、情感的和社会的知识, 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具有的这些经验, 而面对语言的输入, 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 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言起源于体验性, 那么语言理解应回归于体验性。张传宗也认为,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 再回到语言文字”特有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觉得语文课程的真谛应该是, 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

二、语言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对语言的体验是指针对语言蕴涵的主体性, 通过语言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 应教会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去“体验”其中鲜活的情感联想和引申意义。

一直以来, 语文课程更多关注语言的概念性, 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的意义窄化了, 然而语言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 它才是有意义的。如“中国共产党”, 不能把它仅看作是某些先进者组成的集合体的代码, 而忽略了这个词由历史积淀而存有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因此, 语文课程应从传统教学中注重所谓“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东西, 转变成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 力求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 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组成文本的语言, 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 在不断展现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刚的《江南蓑衣》 (高二月考的一篇现代文)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 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这是文章的末段, 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文本语言进行如下的情感体验。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过的是披着蓑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辛苦劳作”的“清贫”而“欢愉”的生活, 在终于摆脱艰辛劳作, 融入城市之后,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蓑衣”所蕴含的曾经清雅的志趣、曾经自由潇洒的内心和曾经宁静平和的生活。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体验后, 他们逐步明白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年代,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物质追求上向外寻找, 向外用力, 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 几乎遗忘了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点到这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语言的魅力, 再以不久前刚学完的庄子《逍遥游》, 并结合庄子的故事来拓展。庄子朋友有一个五十斗大的葫芦, 用大葫芦来装水, 葫芦皮太薄, 承载不住过多的水;把葫芦剖成两半来作水瓢, 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 朋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与常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庄子却说, 真傻呀不懂大葫芦的妙处, 如果把大葫芦栓在腰上, 跳到湖水中, 在湖上自由地浮游, 多潇洒多享受啊!朋友又说, 他家有一棵大树, 树的枝干特别弯曲, 用来做家具很困难, 于是说这棵大树大而无用。庄子还是说, 真傻呀不懂大树的妙处, 如果到了夏天, 弯曲的树干遮蔽之处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树阴吗?你背着手在树阴下悠闲地散步, 你不散步躺一会儿也行, 怎么说没用呢。所以在庄子的眼里, 有用不一定是实用。当然大葫芦和大树没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们有精神上的价值, 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悠然的、潇洒的精神的愉悦。就如《逍遥游》所言的一样, 人应“无所待”, 在精神领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遥的遨游。而胡明刚《江南蓑衣》要传达的也是同样的理解, 现代人在为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时, 却忽视了对最为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经过一系列对语言的体验之后, 许多学生内心的反思、醒悟会与《江南蓑衣》产生碰撞、共鸣, 这就是不同的个体可以呼唤出形态各异的情感体验, 它是和学生的感觉和想象、经验和情绪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写起来容易, 读起来简单的“蓑衣”所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魅力,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时, 总是要求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 先读懂字句, 大致了解内容, 经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析后, 进一步思考课文具有怎样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 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 具体体验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独特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而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但尤为注意的是, 绝不能脱离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 放纵学生对语言自由的体验。

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 其实也是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的过程, 学生不仅占有文本的精神内涵, 而且在语言体验中会逐步转化为自身精神内涵的促进者。所以, 语言的情感体验, 不仅促进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也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统一”的桥梁, 这正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摘要: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 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 那么, 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 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言,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屠锦鸿, 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6) :97-102.

[2]Lakoff. 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王寅, 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 2003, (1) :20-25.

[4]鲁忠义, 高志华, 段晓丽, 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2) :275-281.

语言体验法 篇8

一、活用教材, 有的放矢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更是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我们教师要学会删减、增补、整合、重构, 挖掘教材中的全新元素, 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比如, 人教版六 (下)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上成读写结合课。教师首先提出, 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多种多样, 放手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 用已有的写作经验试写图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告诉学生安徒生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大师。接下来插入阅读指导,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幻象描写, 由读学写, 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进行“二次练笔”。通过两次“练笔”的对比强化认识, 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阅读与写作相融合, 去除了原来教法之单一, 打破了亲规戒律, 体现了知识的融合, 强调了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并促进师生互动性教学, 是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对教材的全新阐释。“尊重教材, 整合教材, 拓展教材”, 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授课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把握文体, 落实语用

语文新课标非常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简单地说语用就是包括理解力和表达力。基于此, 语文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 以一贯之并逐年段提高要求地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专题报告中提出:语用教学要在语境视野下进行。语用是言语的实践, 因此, 我们教师应该把握文本特点, 立足文本内容, 落实语用训练。课堂上将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学法指导相融合, 呈现丰富性, 加强有意义的语言实践, 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 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语用训练, 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走个来回。

比如在执教《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 可以将课文中“祖父做什么, 我就跟着做什么”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提炼出来, 编制成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活动,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逗留”在这样特别的语言形式上。学生在对话中触摸到了语言的别致, 真切地体悟到这样表达的意蕴, 体会到了作者与祖父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祖孙情意, 感受到了作者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进而领悟到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及妙处。其实, 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式还散落在文章的其它部分。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去寻找这样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句式, 去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 唤起了对阅读的多元理解, 通过“仿写”的形式进一步体会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实表达了特别的情感, 并转化为学生自己内在的语言智慧。这样既呈现了课堂的丰富性, 又实现了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注重体验, 提升素养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 涵盖了英雄人物故事, 山川秀丽风光, 自然科学常识, 童话寓言故事等方面, 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 优美语言的欣赏, 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单调的讲读形式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 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 陶冶情感, 开启智慧, 积累良好的现状。以人教版五 (下) 表达课《小足球赛》为例, 可以请学生再现图上的情境, 以精彩的模拟比赛贯穿全课。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观察、注重倾听和对话, 还可以进行实时采访, 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当学生积极参与, 定会乐在其中, 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进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有表达和写作的欲望, 走出无从下笔的“尴尬”处境。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意识和观念, 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 进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实践体验法:知行合一促成长 篇9

故事分享:开门

我家住六楼,楼梯底层有电话门。客人来了,按电话门,楼上开关一按,门就会自动开。安全有了保障,但开关门的噪音,难免惹出麻烦。

一次,来客按着门铃不放,孩子俩不约而同地说:“没修养!”我说,“这不是修养问题,是习惯不好。”我借机引导孩子俩反思,并与他们一起体验,孩子俩很感兴趣,既是游戏,又长了见识。

电话门会自动关闭,门开得太大时,关门的声音就很响。有了体验后,孩子俩开门关门都很轻。有时,在门边碰到邻居,总是拉着门,等邻居过后再轻声关门,为此常受我称赞。

一次,学校来了位教授,住在国际大酒店。我带孩子俩去拜访教授。等电梯时,我问:“电梯的门应该怎样开?”孩子俩一时想不出来。会客后,教授送我们进电梯,孩子俩特别注意到教授按着电梯按钮让我们进入电梯的细节。下楼后,电梯门开了,杳杳按着电梯按钮让我们先走出电梯。杲杲问:“出电梯时,应该出来按门,还是在电梯里按门?”我说:“开关门,倒不一定有规定的程序,但只要心中有他人,开关门这个小细节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有修养的人,人生也就更容易获得机遇。”

家教建议: 引导孩子“做中学”

成长需要多动脑、多动手,家长要引导孩子手脑并用、勤于实践、乐于探究,从而获得各种实践体验。“做中学”和“学中做”,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技能、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会得到锻炼。

孩子的进步需要不断尝试错误

学习是一种试误的过程,在不断的尝试中,当错误反应逐渐减少,学习随之就有成效。学习尚且如此,性格、习惯、道德养成也如此。一些家长过于严厉,孩子犯了点小错,就唠叨、批评甚至惩罚。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记住教训,别再犯类似的错误。实际上,一旦家长反应过激,反倒让孩子逃避尝试而变得柔弱,或者使孩子在犯错后想方设法逃避父母的责备。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各种错误,除了不能容忍的错误需要批评、惩罚外,家长应该宽容处理,关键要引导孩子养成分析成败原因的习惯。

孩子俩小时,也常犯错误。我掌握一个原则:第一次犯错,鼓励探究比纠正错误更重要;只有多次犯同一错误时,再考虑是否给予强化教育。孩子俩三岁时,看到爷爷在刷油漆,于是偷偷将妈妈的化妆品涂在墙上,我没有把这看成错误,讲了道理之后,类似的行为再也没有出现过。杲杲小时有一次从楼梯上摔了一跤,我没有批评他,后来他总结了教训,每次走楼梯都扶住扶手。有一次,他在吃饭时打碎了碗,当场吓哭了,我们并没有责备他,而是与他一起处理好碎片。后来,杳杳不小心打碎碗,她却没有哭,而是学习我们的方式处理碎片。之后,孩子俩共同研究“碗为什么会碎”的课题,得到了我的表扬。

以体验克服孩子的畏难心理

孩子在陌生的环境或者碰到陌生的事,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家长应该给予鼓励。搬家到瑞安县城后,我给孩子俩每人安排一间独立卧室。第一次在卧室独立睡觉时,孩子俩都有些紧张,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杲杲说,“有什么可怕的,反正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杳杳找了她最喜欢的小兔娃娃陪伴。第二天,我表扬他们有胆量。从此,孩子俩都独自睡觉。

2001年底,我们全家去上海过年。我们在“大世界”游玩时,正好有一个专为小朋友表演的节目,吸引了孩子俩。节目主持人不时请小朋友上台互动。我鼓励孩子俩找机会上台,但由于孩子俩平时很少上台,存有畏难心理。在演出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说,看来你们是不敢了。这时,主持人问了个比较难的问题,其他的孩子们被难倒了,杲杲却出乎意料地高高地举起了手,他从容上台,准确回答了问题,最后得到了一个“盘子”奖品。杲杲生性相对文静,没想到经过此次锻炼后,明显变得大方了。从此,杲杲开始在学校积极上台发言,并获得了老师的称赞,他说,“在‘大世界’都敢上台,这有什么可怕的?”

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认知需要在实践中养成

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以身示范。有的家长虽然对孩子提出要求,却往往不注重细节,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无论是洗脸、刷牙、上厕所的卫生习惯和整理文具、预习、阅读等学习习惯,还是尊重他人、讲礼仪的做人习惯等,如果不注重细节,很容易出偏差。如何与客人打招呼,如何聚餐敬酒等礼仪习惯,我都会亲自示范,然后引导孩子俩进行练习。

家长不仅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还要讲明为什么这样做。如开门就暗藏学问,我让孩子俩通过亲自体验明白,开门实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杲杲到中科大报到的第一天,在校园内看到一位盲人,用拐杖在路边摸索,而路边正是一处低洼地。杲杲马上跑过去搀扶盲人,护送其到安全地段。我特别表扬了杲杲:“举手之劳,可显示人的美德,用奶奶的观念看是积德,用老师的话分析是道德品质好。不管以后是做科学家还是平凡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到科大后你会有很多场考试,今天是第一场,考做人,你得了高分。”

让孩子积极参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上小学后,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除“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外,还包括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学校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孩子俩小学高段转学到我任职的瑞安安阳实小。学校建有实践基地,如养殖园、种植园、果树园、药草园和大棚实验场。一年级学生管理经营养殖园;二三年级学生打理药草园和果树园;四五年级的每个班分到两块地,自主种植植物,每个学生可种一至二株植物;六年级学生管理大棚实验场。孩子俩特别喜欢种植活动,特别是杳杳,三年里亲手种植了很多植物,这样的切身体验对她的学习和人格养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活动重在体验

孩子参与实践活动,重在丰富内心体验。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通过观察与思考身边的环境,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社区地理风貌、人文景观、特产特色、民俗风情的了解,增强热爱家乡之情和服务社区的责任感。做家务、外出旅游、参观,这些都是实践活动。如扫地拖地,整理房间,简单的家务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体验。此外,还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到农村、工厂看看,到图书馆、电影院、政府机关、法院看看,不能将孩子“宅”在家里。孩子的成长,仅仅“读万卷书”远远不够,还要“行万里路”。

例谈体验式学习法的开展 篇10

“体验式学习”就是由教师精心策划, 创设情境, 让学生对情境进行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 不断感悟、发现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创新知识和升华精神, 进而使学生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金利老师认为要采用和遵循“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与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体验) →提供材料—分析问题 (探究) →设计活动—解决问题 (训练) →知识拓展—课外延伸 (再训练) 。

下面就以“直面挫折” (七年级思想品德) 一课为例, 谈谈我对“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法的思考和所做的一些探究, 在此与老师们一起交流。

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录像) 往三口锅里倒入一些水, 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第一个锅里, 放一些胡萝卜。第二个锅里, 放一些鸡蛋。第三个锅里, 放一些已经磨成粉末的咖啡豆。

猜一猜:20分钟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在谜底揭晓之前, 我们先来听听学生们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挫折的故事。

学生:我讲的是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 一岁半时因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听觉和视觉。八岁时, 家里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十六岁进入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院学习, 二十岁进入哈佛大学。1904年大学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盲人, 后来她成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学生:我讲的是周杰伦的故事。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 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但是你们知道吗, 周杰伦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 虽然他有很好的创作才能, 却因作品太稀奇、太古怪而被冷落。经历了一次次打击, 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坚信自己会成功, 而今他真的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名人、音乐奇才。

学生:前几年, 武汉市一名平时成绩优秀的高三女生, 参加高考后, 觉得自己考糟了, 便整天坐立不安, 想到落选后人们的白眼, 再也忍不住, 后来悬梁自尽了。令人惋惜的是第二天高考成绩揭晓, 她的成绩超过大学录取分数线7分。还有南宁市某大学一男生, 因女朋友提出分手, 便觉得自己什么都完了, 一气之下将女朋友杀了,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学生:我知道香港歌星张国荣因患严重的抑郁症自杀身亡;韩国影星崔真实不堪舆论迫害自杀;女作家三毛自杀黯然离世……

教师归纳:同学们故事中提到的人物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么, 什么是挫折?他们又是怎样面对挫折的呢?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 我创设了一种让学生讲故事的情境, 大家听故事的同时, 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 接着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共同探究:

学生:在实现和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所受到的妨碍和干扰称为挫折, 而由挫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称之为挫折感。

学生:海伦·凯勒遇到的挫折是丧失了视觉和听觉, 但她以顽强的毅力, 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名篇。

学生:周杰伦曾遇到的挫折是父母离异和音乐作品无人赏识。在困境中, 他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 顽强地与厄运抗争, 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学生:张国荣、三毛他 (她) 们遇到的挫折是身体患病导致精神抑郁。某高三女生和某大学男生是受不了考试失利和感情失败的打击, 而选择向挫折低头, 放弃自己的生命。

教师归纳:

一、面对挫折, 人们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1) 消极的态度———畏难止步, 向挫折屈服, 具体表现为逃避、掩饰、屈服。

(2) 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 具体表现为冷静思考, 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不同态度, 不同人生

(1) 向挫折屈服 (找借口、推卸责任、情绪低落、丧失信心) , 最终一事无成。

(2) 挑战而不能坚持 (意志不坚、缺乏恒心、放弃目标) , 最终碌碌无为。

(3) 勇敢地战胜挫折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畏困难、力求进步) , 最终获得成功。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里, 我让学生去探究故事中人物遇到了什么挫折, 他们面对挫折的态度有何不同;进而引发“面对挫折, 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的思考。在分析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提供相对客观而完整的结论。

感谢刚才那几个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故事,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锅里的食物变成什么样子了。 (播放视频录像) 胡萝卜已经不再坚硬, 它开始变得柔软;鸡蛋原来是易碎的, 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内部的液体。但是经开水一煮, 它的液体变成了固体;咖啡豆不见了, 但是那锅水的颜色已经改变并散发出诱人的咖啡香味。

共同探究:

1. 同样是在一锅沸水中, 三样东西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你得到什么启示?

2. 如果是你, 你愿意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呢?

学生:胡萝卜本身很结实, 但因有了沸水的缘故, 反而变得很弱, 说明它经受不起任何一点的挫折和失败;相反鸡蛋由于水的存在而使自身变得坚强起来, 说明任何不利的因素能促使它更好地成长;咖啡豆则因水而变, 说明没有自己的主见, 完全是随波逐流, 因好而好, 因坏而坏。所以我愿意做鸡蛋。

学生:这三样东西面临着同样的挫折, 那就是被沸水煮, 但是它们的反应却不相同。胡萝卜是结实的, 但是进入沸水后, 它变软了, 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 进入沸水后, 它变硬了, 不怕碎了;而咖啡豆则很独特, 进入沸水后, 它反而改变了水!我愿意做咖啡豆, 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不放弃, 反复酝酿自我, 最终改变周围的环境, 升华自己。

教师点拨:

不管怎样, 我们在遇到挫折时都要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需要做到:

(1) 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是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的必要条件。

(2) 面对挫折, 刚毅顽强。

(3) 面对失败, 智慧豁达。

(4) 面对困难, 勇敢无畏。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里, 我揭晓了前面实验的结果, 并设计了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 让学生明确遇到挫折时该持怎样的态度。

情景演练:当你比赛失利时怎么办, 当你竞选落败时怎么办, 当同学、老师、父母误会你时怎么办?

学生:我对比赛失利有切身感受。上个星期, 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市中小学运动会, 因为紧张在赛跑过程中失去重心而摔倒。我忍住疼痛, 马上爬起来继续向前冲, 最终获得了小组出线权。

学生:我在小学一直是大队长, 但是前几天竞选学生会干部却落选了, 当时我很难过。现在我知道了, 面对挫折, 不仅需要坚强, 更需要明智和豁达。我要从这一次竞选落败中获取有益的经验, 把挫折看成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学生:有一次上数学课, 我因为没有很好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而受到批评。当时我记恨老师, 认为她存心与我过不去!现在懂得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挫折, 老师的提问, 不仅把我不清楚的知识指了出来, 还提醒我以后要更专心地听课。

教师:让我们伴着《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曲结束今天的新课……

最后一个环节,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把第三个环节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到“比赛、竞选和人际交往”等新的问题上, 再次强化学生的认识。

上一篇:调查决策下一篇: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