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指导思考(精选12篇)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1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已经重视了朗读训练, 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几乎把朗读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二是教师指导不到位, 或者是走形式;三是没有适当的评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浮在浅表, 不够深入。笔者在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时, 在几次实际课堂教学后, 对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应注意的问题有了一些感受和思考, 认为朗读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激发期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情境”的论述, 所谓“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 能引起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 第1 自然段描写了黄河波浪滔天的磅礴气势, 只有充分感受黄河的险才能体悟到艄公的镇静勇敢, 所以本段教学是否扎实有效对整篇学习至关重要。学生虽然在第一课时已初步了解了黄河, 但是大部分同学并未亲眼目睹汹涌澎湃壮美的黄河, 要求他们读出感受实在勉强。我在学生初步学习并朗读此段后, 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一段视频, 学生在画面与声响中真切感受到“浊浪排空, 万马奔腾”, 黄河带来的“胆战心惊”自然表现在了接下来的朗读中,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适时范读, 及时引领
很多老师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不敢加以指导, 怕出现“牵”的嫌疑。其实不然,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适度的引导仍不见成效, 此时教师就应该亲身示范。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3 自然段时, 学生始终不能读出看到轻小的羊皮筏子上坐了六个人的惊叹。此时, 我请学生仔细听老师读一遍, 然后说说这样读好不好?学生听后茅塞顿开, “老师, 您将‘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中的‘啊’字读作三声, 听到您的惊讶了!”“您读‘不止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时, 语速越来越快, 越来越高!”“您读的时候眺望远方, 好像真的看见羊皮筏子由远及近!”“我知道该怎么读了!”学生的朗读热情被充分调动, 争相展示, 他们不仅读出了惊叹, 更是在我示范的基础上读出了创新, 声情并茂。课后许多听课教师都谈到, 本段朗读指导是此次教学的最大亮点, 短短的时间里看到了学生朗读的巨大提升, 很有实效。我想, 这正是教师的适时示范带来的效果。教师的“身教”“领门”, 即恰到好处的范读, 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珍视个性, 提倡自然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样的文本,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 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建构。我觉得在确定解读文本无误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理解的个性差异。我在《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第2 自然段中有一句:“从岸上远远望去, 那么小, 那么轻, 浮在水面上, 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 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有的学生认为重读“那么小, 那么轻”, 用强调的语气表现筏子的轻小;有的则认为可以轻读这两个词, 用弱化的语气来突出筏子在浪头上的危险。我没有立即给出裁定, 而是请他们自己互相朗读品味, 再来说说可以怎么读。经过再读再品, 同学们得出结论:这两种读法效果都很好, 无论是强调的读还是弱化的读都能表现筏子在滚滚黄河中的小且轻。既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文章理解得这样透彻, 我又何必强求一致呢!所以我赞成两种读法都可以, 你觉得怎么读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就怎么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学生这样自然朴素的理解当然应该得到尊重理解。得到了理解与尊重, 学生也越发敢读爱读了。
四、精心组织, 有效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认为目前的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评价常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打消学生的朗读热情:“你又读错了!”“没有感情!”诸如此类否定的话常挂在嘴边, 这种评价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多以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为主, 缺少学生的参与;三是评价语言贫乏, 总以最简单的“不错”、“还可以”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 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形式化, 导致学生不喜欢朗读,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我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7自然段时, 学生未能读出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的紧张害怕, 我给予评价、引导:“这个乘客胆子很大呀, 一点不害怕。”“这个乘客有点儿害怕了!”“这个乘客心惊肉跳!”还适时请同学互评:“他读得让人好担心!”“好像一不小心就掉进黄河里了, 吓死了!”这样不断地在评价中引导鼓励, 不断地互相提建议, 学生比着读, 读得越来越入境, 乘客的心惊胆战被他们读得感同身受, 也体会到乘客的感受从侧面衬托了艄公的机智勇敢, 镇静机敏。我想, 如果我一开始就仅仅是“读得不好”“没读出感情”, 或是“读得不错”这样的评价, 怎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朗读训练?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充分运用赏识评价, 让学生敢读;多元评价, 让学生会读;真诚评价, 让学生爱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 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现自我、抒发性情, 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相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会发掘更多更科学的朗读指导方法。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2
闽侯县职业中专学校 郑迎春
【内容摘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这新课程改革像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以下是我近三年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指导》中尝试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探讨。如何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进行教材的增设?如何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有效教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指导》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如何深化课程改革?以下是我三年来实践教学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与探讨。
一、热身活动,巧妙导入,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实践的学习很重要。作为中职教育,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第一思考的问题。譬如在幼儿园的韵律活动教学中,我布置学生每人创编一首幼儿歌曲的歌表演。歌表演在幼儿园中特指随歌曲进行的身体表现活动,从歌唱教学的角度说,重点在“动作伴随歌唱”,从韵律活动教学的角度说,重点在“歌曲伴随动作”。如何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我就布置任务,让每个学生自己当老师来示范表演。最后再进行理论总结,这样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刚开始学生不适应,很好奇,但都不好意思表演,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不起来,我就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在着装上费点工夫了,穿着时尚活泼可爱的裙装,一开始上课,我就跟学生说,请她们观赏我创编的歌表演,这一下学生都被我吸引到了。在我边唱边表演的时候我请全班同学跟我一起唱起来,学生跟我一起互动得很好。在下面的环节中我请个别上来歌表演,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我创设了幼儿园的歌曲大连唱的情境教学,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新课教学中来,我们的学生也很像幼儿园的小朋 友,对这个大连唱也如痴如醉,通过幼儿歌曲,在欢快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似乎不是在“讲授和案例”的课堂教学中学到了理论知识。这就是我以幼儿歌曲作为载体进行有效的理论教学收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一项课题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研究,我是成员之一,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行动导向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我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下面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新歌教学导入的教学中,我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能否把新歌教学导入的教学任务完成好?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能否提高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目标?以下是我设计的步骤:
1、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学习任务,选定内容(1)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2)中班音乐活动《蜜蜂做工》。
2、将学生合理分成两个组,选好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担任相应的工作(如准备音乐伴奏、制作挂图、创作表演、制作教学课件PPT、编写教案)等。方案分别为两个小组分工合作的成果。组长负责统筹协调,最后每组选出一位来当老师,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践教学。
3、教师观察记录各小组教学实施情况。
4、评价:双重评价(自评与组评),培养学生参考标准自我反思和如何对别人作出公正、公平评价的意识;在互评中,只为其它组投票,可看出学生是否诚信。教师参与讨论给出建议,每小组由一个学生来总结发言。在学生模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5、回归工作任务,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的更好。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性。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突出“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的思想。我倡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这种教学。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学生。教师成为学 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主持人。并与学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并改进。实践证明,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发展。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三、深化课程改革,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说课活动。
说课就是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可配合教玩具PPT等媒体形式)自己对所任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方法、改革思路等,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指导》课程设置中没有这一章节内容,但我经过调研,考虑到学生将面临着开公开课和教研活动时都要说课,所有很有必要增设这一内容的教学。说课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在我三年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开始教学以视频介入,先让学生观看优秀的幼儿园音乐说课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抱负。说课活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模仿他人进行说课,到自己设计创新。以一次课(1学时)的教学方案设计为例,先制定活动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研究教法和学法,陈述教学设计,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何突破?突出说明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最与众不同的,要多角度挖掘。
这一说课活动我还开设了兴趣小组,作为一项学前教育的技能参加学校每年的技能节比赛,并决赛出名次,给予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课活动,是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为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创设的。从毕业生调查情况来看,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幼儿园音乐教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好法。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教材教法进行有效的选择,选择出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有效地完成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而努力。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2008、12。
[2]徐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3]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2)。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3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endprint
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我们不能预设课堂中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应对一切的技巧。面对着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数学课堂的建构应该显现出在动态中生成的特点。我们要随机应变,着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动态生成观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及其思考。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桃源中学)endprint
G·波利亚说:“如果一个学生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解决一个他自己所发明创造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是不完整的,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从一个刚刚解决的问题引出新问题,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留一部分创造发明给学生。”数学课堂上留有一些发挥的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可以是一题多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中锻炼思维能力,甚至可以把这样的方案迁移至新的问题上。我们不能预设课堂中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应对一切的技巧。面对着一个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数学课堂的建构应该显现出在动态中生成的特点。我们要随机应变,着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笔者在动态生成观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案例及其思考。
一、教学实录
一道应用题的求解过程(初一):某建筑工程使用大理石铺地面时,设计出对同种规格的大理石用量规则:第一层用全部大理石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三层再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第四层又用去剩下的一半多一块,这样第五层恰好将剩余的370块全部用完,问原有大理石多少块?
像这样求解起来不那么省力,但想通了又不那么难的题目,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教师见题目有点难马上给予提示,就会使学生养成依赖性。一直缺少思考的空间,就一直学不会思考,对稍难一点的题就会懒得思考,空着不做。这道题我留了大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计算,然后请学生交流方法。
二、几点思考
1.“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在数学的学习中,与其接着每一道题讲下去,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去生成,在思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我们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老师预设中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当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时,就会相互对比,可能老师的方法最终被淘汰,此时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当课堂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错误,花时间讲解会浪费时间,就去回避,而是应该尽量去发现学生思路中的闪光点,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策略,课堂常常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想法,毕竟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
2.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觉,同时也离不开思维的惯性,思维的惯性很多时候提高了解题的速度。所谓思维的惯性,主要表现在习惯于某种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路、解法。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固然好,但是如果钻到了牛角尖里,就会干扰我们去寻求别的解法。在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惯性中的负面作用。
教学案例(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讲解):如图1,正方形ABCD中,M是DC的中点,点E在DC的延长线上,MN⊥AM,MN交∠BCE的平分线于N,试说明:AM=MN。
思路分析:想到利用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边相等时,很容易过N作DE的垂线段,如图2所示,然后证明△ADM≌△MFN。
但是这样做比较困难,为什么不找一个和△NMC全等的三角形呢?可以取AD的中点P,连接MP,证明△MAP≌△NMC。学生习惯于直角三角形,所以去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没有看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
思维惯性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数学题虽然很多,惯性的影响时刻存在,但是影响的角度是有限的,遇到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联想,进行严密的推理,排除惯性副作用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错误,这些错通常不只是某一位同学会犯的,帮助一位学生的同时,别的学生也会获益。课堂上,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对于老师来讲很重要,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错误的原因,是教授方面还是理解方面。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学会捕捉这些资源,把它们融入预设中。
3.自主反思,完善知识系统
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道题进行反思,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学生可以对老师或者同学的做法提出异议。但勇于质疑不是无端的怀疑,那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变成解不出的借口。质疑要有根有据。可能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质疑常常会是条弯路,但是这种尝试会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间的联系。
只要两位同学坚持坚持就能证明出来,千万不要过于轻易地去怀疑,要有凭有据。学生不断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一道题,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状态,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对待数学学习也将越来越积极。
4.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时间对新知进行分析,从而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把握住新知的基本结构。如果不去理解新知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是按照时空顺序逐个记住,这是死记硬背,是一种机械识记,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把学生拘束在教师的灌输上,死记解题步骤,而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数学的逻辑性很强,靠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是没法学好的。每位同学需要的思考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给他们的思考时间要根据整体水平而定。
学习优秀的教育理论,把它们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观指导下的课堂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学生的知识不应该单独依靠传授获得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最多只是预设之中的,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师生应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智慧的生成。教师对于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教学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够预见到的,也应当有与学生共同生成智慧的准备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小学数学是怎么回事,而且要懂得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知道初中数学知识,而且要懂得一些大学数学知识……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这是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另外,在数学教学上,要把数学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把动态生成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教学的细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更多的智慧。
小学数学指导小贴士的设计与思考 篇4
一、帮助孩子们学数学
小贴士, 类似于“导学地图”, 在合适的时间里、合适的地方呈现, 会给孩子们学习数学带来帮助与便利.
比如, 教学“分数连乘应用题”时, 先呈现例题: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 一班做了135朵, 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 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 三班做了多少朵 ? 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及经验, 可以依次算出二班做的花朵数, 再求出三班做的花朵数. 这种算法, 在老师不讲解的前提下, 孩子们完全可以独立算出. 但是第二种算法———转化、统一单位“1”,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 比较陌生, 我们可以先让孩子画一画, 再想一想, 填一填, 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 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 二班做的朵数 = ( ) 班的朵数× ( ) , 三班做的朵数 = ( ) 班的朵数× ( ) . 这时 , 我们可以推出“指导小贴士”:三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 ( ) / ( ) . 代入是个好办法哦! 这个小贴士帮助孩子逐一分析、厘清数量关系,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小贴士, 有的孩子开始试着用代入法来寻求答案. 小贴士没有直接呈现思路, 却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孩子一条通往正确答案的路, 让孩子们有信心地继续进行下去, 其间的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二、指导孩子们做数学
小贴士的出现, 有时候类似“操作指南”, 会给孩子们理解数学带来许多动手的机会与指导. 这比老师的纯说教要简洁, 也更便于孩子接受. 而老师隐身在小贴士背后, 把更大的舞台留给孩子去发挥, 对于无人指导的情况, 小贴士的作用就更凸显重要了.
比如,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此基础上, 让孩子们猜一猜比的基本性质, 再让他们验证. 对于验证这一过程, 有些孩子无从下手, 这时, 我们可以推出“操作小贴士”:1. 同桌同学为一组, 一名同学先写出一个比, 另一名同学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0除外) , 得出另一个比.2. 比较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3. 得出结论 ,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小贴士指导孩子逐一操作、验证猜想,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小贴士, 孩子们才能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淋漓尽致, 发挥自如. 由此可见, 小贴士功不可没.
三、建议孩子们用数学
小贴士的功能, 还类似于“使用说明书”, 借助小贴士, 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去, 给我们的生活一个参考.比如学习百分数单元时, 我们接触了恩格尔系数, 即家里一个月食品支出的金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苏教版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练习仅是浅尝辄止提了下公式, 并让孩子们结合自家情况调查并计算;接着在“你知道吗? ”中阐明了公式的来历及各阶段的对应比率. 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练习合二为一, 将“你知道吗? ”的内容简洁为表格并以小贴士内容呈现:
在此小贴士的建议下, 孩子们计算恩格尔系数更有目标性、指向性, 计算后的结果能被运用到生活中, 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给人类予以参考.
四、提示学习数学小窍门
小贴士, 除了有“导入地图”“操作指南”“使用说明书”的作用外, 还有提示小窍门的特别功用, 类似于“锦囊妙计”.
比如, 我们教学年龄问题时, 可以设计“小贴士”:年龄差始终不变. 而年龄问题多是年龄与和差、和倍、差倍三类问题的综合, 比如:小明今年18岁, 小宏今年12岁, 几年后他们的年龄和是50岁? 由于是综合性的问题, 孩子们很容易摸不着东南西北, 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设计“小贴士”:知道了两人的年龄和, 我们能否将之转化成和差问题? 画一画, 再求一求吧! 这里引导孩子们将年龄问题转变成和差问题, 而和差问题的解题关键就是画出线段图, 将小数补齐, 和大数一样多时, 再用现在的和除以2, 得到大数;或者将大数减少, 和小数一样多时, 再用现在的和除以2, 得到小数. 这里的小贴士实则解题窍门, 有了它的提示, 等同于抓住解题关键, 那么解题也易如反掌.
另外, 小贴士还有小费的意思, 给餐馆、旅馆等地的服务员的. 我们也可以把小贴士做成孩子们的评价小贴士. 评价小贴士的使用, 可以帮助孩子认清自我, 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据此, 便于指导孩子及时调整, 以扬长避短. 同时, 评价小贴士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讲求团结合作以求效益最大化.
比如, 教学“圆锥的体积”后, 我们可以设计“评 价小贴士”:能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认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参与实验、讨论得到想法, 并能清晰表达. ☆☆☆☆☆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成功. ☆☆☆☆☆. 这里的评价小贴士, 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定评价的标准, 让孩子们奔着已有的标准与目标前进, 其间还可以帮助孩子监控、调整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具体说, 有些孩子预习了, 并会计算圆锥的体积, 但在过程与方法中, 如何帮助组员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如何实验, 如何表述……这些都对他们提出了新要求. 而帮助别人提升自我得到的收获和快乐又是难能可贵的.
思考作文写作指导 篇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他的实验室,时间已经很晚了。实验室里有一个学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道。
“我在工作。”学生随即回答说。
“那你白天做什么了?”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晨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等待着这位著名的学者的赞许。
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随即简短地问道:“可是,这样一束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上面这段话给你什么启示?请你大胆联想、想像,以“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职业指导课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篇6
一、职业指导课的价值定位与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征,以培养中职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社会、提高学生将来职业生活中自我充实与自我实现所必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上,要把中职学生的顺利就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的基点来加以审视。中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要看其职业或岗位的专业技能,更取决于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和职业适应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职业指导课的价值追求。鉴于此,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应坚持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
二、职业指导课视野下的体验式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职业指导课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达到内化和认同,是顺应课程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在职业指导课中的应用价值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和师生间的生活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2)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3)有利于创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4)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体验式教学下职业指导课的嬗变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合理移植将会给职业指导课带来以下转变:学生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拓展自我素质”转变;教学内容将由“单纯的知识性讲授”向“更广泛的职业素质的训练”转变;教学中心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将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方法并用”转变;教学重点将由“注重课程本身”向“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转变。
(1)课程更具针对性。在职业指导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必须正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重新调整教学重点,从而使课程更加突显针对性。
(2)注重人文关怀。在职业指导课中提倡小型团队的体验和自我探讨,引导其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完善,重视个体的个性及情绪。在体验式培训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及感受与他人分享,采用诸如合作学习和团队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从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感悟、去体验,想方设法营造体验环境,关注个体,从而使教学更具人文关怀。
(3)突出时代性。把握体验式教学的精髓,让学生能有感同身受的职场体验,教师必须关注社会变化和行业现实。当社会经济出现改革与变化时,职业指导课程培训的内容、模式就会随之变化,以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服务。职业指导课程的时代性,要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对职业人的职业能力的要求,针对个体和形势要求设计适合受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和培训方式。
三、职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讨
1.创设职场情境,引导体验和探究
职业指导课程脱离了职场背景,就会陷入单纯理论讲授的泥潭而难以自拔。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年龄特点,选用鲜活的职场素材,创设出丰富的情境或氛围,引导学生融入其中去感受,激起情感体验,使“理”通过“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让学生融入其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2.以活动为载体,在体验中内化认识
例如,在“求职应聘”专题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按专业上网查询招聘信息,并据此进行角色模拟,模拟企业招聘面试,由学生充当“招聘者”和“求职者”,招聘者提出面试问题,应聘者自我推销,当场答辩。通过面试模拟,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思考求职技巧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整个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觉地感受、体会、反思,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实现了自觉的内化。
3.以实践深化体验
置于开放性社会背景下的职业指导课教学同样应具有开放的视野。教师应努力使课堂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通过开展创业实践、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去亲历体验,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指导行动,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利用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组成创业小组,开展市场调查,确定项目,开展资金预算和筹措、人员分工、利润核算等具体工作,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职业道德情感,强化职业意识,从而增强自我修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创业实践活动成为最受我校学生欢迎的职业指导课教学设计活动之一。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的用人单位调查走访、参观座谈等活动也让学生在感受职业场景中自觉学习和深化体验,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大学教学方法与中学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不少刚踏入大学的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高等代数又是大学生最先接触的课程之一,此时作为第一节的入门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对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重新做了设计,首先说明本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它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继续深造努力提高学生对高等代数课程的重视和学习高等代数的兴趣。其次,将它与已学初等数学课程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联系、比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连贯性,接受新知识不觉得突然。再则介绍新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及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将主要内容用一条线穿起来,使学生做到对一门新课程有一个整体印象。同时把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并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贯彻高等代数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定位,优化教学内容
考虑到一般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我们的教学定位。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小组编的《高等代数》,在保证课程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对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作了处理,适当降低了课程内容的理论难度。我们所讲课程内容主要为:多项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λ-矩阵,欧几里得空间,其中不包括多元多项式,对称多项式,行列式的拉普拉斯定理,二元高次方程组,酉空间介绍及双线性函数与辛空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习题课教学,配备专门的助课教师,负责批改作业、习题课教学和辅导,同时在习题课教学上我们的宗旨是概括总结,突出应用,适当提高,避免偏题难题。
三、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和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需要。
1.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即用不同的运算和推理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选择典型的习题,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作多方位的思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和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概括,对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及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灵活运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通过多题一解,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我们常说:读数学不如做数学,做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但做题不是目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局限于做一道题的具体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去发现题与题之间基本数学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然后由此及彼归纳出解题模式,把彼此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将知识结成网,构成面。通过有限的练习,从中悟出共同的解题规律,这样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又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及综合概括能力。
3.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是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形式。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通过对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及不同点,把一类事物的已知属性,推演到另一类对象中去,并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对后者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类比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在讲解矩阵乘积的性质时,可以与数的乘积的性质相比较;在讲解逆矩阵的概念与性质时,可以与非零数的倒数相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抓住它们的个性和共性,这样既能达到“温故而知新”,又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性质。
4. 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即“反过来想”。人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只注重于沿着合乎习惯的正向进行顺推,但有时如果采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突破性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开阔思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代数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进行逆向思维。比如,当遇到某些问题结构比较复杂,直接从已知条件入手比较困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向上逆推,常常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反推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四、注重一章内容的总结概括
虽然我们每章内容都安排几次习题课,但每章内容结束后我们都要进行一次总的概括综合,例如在对多项式这一章进行总结复习时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三大基本定理及三大理论体系。三大基本定理为:带余除法定理、最大公因式的存在定理、因式分解的唯一性定理。三大理论体系为:1.整除理论:包括整除、最大公因式、互素及性质;2.因式分解理论:包括不可约多项式、因式分解、重因式、实系数与复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等;3.根的理论:多项式的根、代数基本定理、有理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求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掌握这三大基本定理和三大理论体系就能整体上把握一元多项式的理论,同时还可以用框架结构即知识脉络图来显示一章的所有内容,使学生对本章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五、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之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提高带来了新的可能与新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基本上还是以相对固定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多媒体在课堂上可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信息量过大,效果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多媒体教学进行补充,提供与学生学习同步的信息,包括课前预习质疑与课后交流答疑,知识应用与综合训练,以及软件学习与应用,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最真实的生活案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联想空间,争取学生把知识学活,学有所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板书、多媒体课件与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最佳时机和位置,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摘要:高等代数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概念多, 理论性强, 内容抽象, 前后联系紧密, 环环相扣, 相互渗透。它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密逻辑性、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加强能力培养与科学思维方式培养, 注重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高等代数教学的重点。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教育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教学定位,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一章内容的总结与概括及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之中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方法,高等代数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前代数小组.高等代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幼儿美术教学中的指导与思考 篇8
幼儿阶段绘画的兴趣比绘画本身更重要, 因为兴趣是幼儿绘画的内在驱动力, 许多孩子从小就爱拿着笔乱画, 这种表现恰恰体现出孩子对绘画萌发了最初的兴趣, 这时我们应对孩子的兴趣予以支持和鼓励, 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幼儿的浓厚兴趣。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能够获得真正的乐趣。
例如:画《小动物奶牛》时, 我们可以先寻找各种奶牛的图片让孩子进行观察, 可以正面的、侧面的;可以直立的、侧卧的;可以高兴的、生气的;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的奶牛。孩子通过观察, 有一个大概的形象在心里, 再进行一些想象和加工, 就可以创造出许多幅生动形象的奶牛作品, 很好地培养了创造能力。走进生活, 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促使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她们感兴趣的事物, 去探索内在的奥秘和美感, 从而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们教幼儿绘画, 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 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 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 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达到活动的目的。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喜欢画画, 可以说是他们的天性。”幼儿通过绘画活动认识周围的世界, 表达内心感受。
二、拓展认知, 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表达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 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 感受生活, 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应利用各种活动加深幼儿的感官的体验, 让他们多看、多接触、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 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大胆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例如:绘画《海底世界》时, 教师通过拓展话题:平时我们到海底世界看到一些什么动物?孩子们回答:“鲨鱼、海星、海草等”。那回忆一下, 老师教过了一些鱼的画法。三角形的、圆形的各种各样的小鱼, 结果在孩子的作品中画了好几种小鱼在海洋里快乐地玩耍。我们要对幼儿的作品认可并给予恰当的赞扬。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在绘画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孩子的作品才会有童趣和情感的表达。
大自然赋予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河里的沙石、大树的叶子、山上的草秸、瓶盖、土豆片……都可以用来当作绘画的工具与材料。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合理指导幼儿绘画, 激发幼儿想象, 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 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三、自由创作, 培养幼儿在创作活动的想象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画画的机会, 幼儿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 在这种绘画的游戏中, 幼儿才能感到无拘无束, 才能培养其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表现的愿望, 才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幻想尽情发挥。儿童画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是他的思想表现, 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 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如:画《水果娃娃》, 先说一说自己看见过的各种各样好吃的水果, 有苹果、香蕉、菠萝等。幼儿画好了水果的外形, 给水果添上了五官、手脚、还穿上了彩色的衣服。作品表现了幼儿的想象能力, 观察能力。如果我们按照生活中的去要求, 那么我们就看不到画中耐人寻味的童趣和快乐。一幅意愿画和主题画, 从构思设计到完成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综合孩子自己的感知经验、知识和情感爱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而我们则需要给予幼儿的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 支持幼儿造型和画法上的特殊表现, 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客观评价, 尊重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差异
教师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 客观地评价作品。幼儿绘画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 如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等, 不同时期的特点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美术教育家曾说:“孩子们是艺术家”, 美术家们以他们特有的眼光发现了儿童画的美。我们不能用衡量成人画的美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 只要突出绘画对象的特征和轮廓就行了。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才能发现儿童画的美的真谛。同一年龄幼儿因各种条件不同, 绘画能力也有个别差异。
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 其绘画水平不是一条线, 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 在绘画中也不例外, 有的聪明灵活, 有的思维较呆板, 绘画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予正确的评价, 促进整体提高。一幅绘画作品, 无论成败, 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创造心、自信心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既能鼓励幼儿的发展, 又能增强他们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应以积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目光、身体和语言的接触与交流, 更多地用启发、引导、鼓励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权, 给予幼儿亲切感、信赖感和温暖感, 以建立一种开放平等、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美术活动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信任、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提醒。我相信, 在这样的方式下指导幼儿绘画一定出现理想的效果, 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合理组织教育活动, 科学辅导幼儿绘画就尤显重要。在组织幼儿绘画活动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对平时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指导孩子绘画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这里不妨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绘画,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志焱.学前教育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2004.
[3]石磊, 管旅华.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行动指南[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9
一、精选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课程要求、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真实水平,选择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例如教学“菱形”时,一位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实践活动:
1. 做一做,把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
2. 说一说,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 DF∥AB,交AC于F,请问四边形AEFD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3. 剪一剪,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菱形吗?你有几种方法?
这些形式新颖且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练习充满活力,既增大了练习面,又使全体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有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课堂氛围的宽松和谐,教师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我出示了如下问题: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这条直线上有几条线段?如果有4个点呢?n个点呢?然后让学生探讨解决。再把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客车往返A、B两地,中途停靠三个车站,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又应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把数学引入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认为数学离自己这么近,自然转移为浓厚的探究兴趣。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达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目的,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在初中各科教学中,数学是一门知识性、逻辑性、科学性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机械地照本宣科,必定使教学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日渐消退,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初中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被激发。
三、构建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
初中学生的心智正在健全,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要求要适中。学生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碰到一个命题,要习惯于问一问:“它是否是真命题;某个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某种特殊情况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其他情况还能成立吗?”等等,从而使教学由教师问学生变为学生问教师、问同学、问自己,最终使学生发现问题,初步解决问题。例如,数学习题:“求二次函数y=x2-x-6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学生基本上没有困难,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的:(1)同时给出三个二次函数y=x2-x-6, y=x2-2x+1, y=x2-x+2,分别求它们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2)引导学生思考现象,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有一个交点,而有的却好像不存在交点;(3)进而引出如下话题,怎样的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交点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境,探究分析的方法、难度适中,综合性强,思维多样,大部分同学首先尝试直观分析,似乎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有关,并且提出了初步结论:“当Δ>0时,与x轴有两个交点;当Δ=0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当Δ<0时,与x轴无交点。”这时我进一步加以点拨,由此优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层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会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提炼、发展,通过这些思维活动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于其中。最后要“温故而知新”,科学地复习,不但可以使已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而且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要尽量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回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逐渐缩短复习所占用的时间。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坚持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措施。我们要在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模式,大力宣传、倡导、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出专门的时间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施,并且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能学”“乐学”“会学”“坚持学”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金伟, 郑旭香.自主探索的实践与思考.宁夏教育, 2006, 4.
[2]吴勇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2009, 1.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10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 为建构实践做好铺垫
新课程强调“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重心必须由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 意味着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培养应试高手, 而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
1. 研究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年龄在14~15岁, 正是少年后期和青春期。其心理特征首先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模仿性。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首先是形形色色的物态和千变万化的现象, 在观察演示实验和直观教具时, 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 在感知上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的良好开端条件。记忆特征方面, 机械记忆逐渐为意义记忆所代替, 抽象记忆还不如形象记忆, 教师需要对他们按照记忆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化学既是实验科学又是理论科学, 学生要掌握这些理性知识必须通过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他们在学习活动、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的支持。这些心理特征的了解将支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
2. 关注中学生化学学习过程
人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到实践中去的。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认识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教材为依据的一种复杂的有规律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获得有效发展。对过程的了解将成为教师选择合适教学方式的心理依据。
3. 自行开展改进教学实践的研究活动
中学生学习化学涉及的能力方方面面, 如总是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它的内因:众所周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此时特别关注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很可能某位学生上课发言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就会引起其心理上的自责和波动, 其他同学由于害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 在化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了解教育研究方法, 改进教学实践活动能培养更全面发展的新公民。
二使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当前关于自然科学教学的一些建构主义方法都涉及探索日常科学问题, 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原理的活动, 以及科学的社会环境,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于展现日常生活问题的科学活动的兴趣要远远大于抽象理论的讨论,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其基本特征如下图:
师生的活动可概括如下表: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设计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协作环境,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个体与其化学学习环境的作用。
三建立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学习环境
《科学素质纲要》提出开展未成年人课外科技活动, 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所以结合化学科目的特点, 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
1. 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根据内容分为:化学实验活动小组——配制汽水、叶脉书签制作、废水处理、土壤酸碱度测定;直观教具制作小组——净水器、元素周期表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能力, 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深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 培养了他们独立设计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 化学课外阅读小组
有些学生对化学书刊和有关化学的电视节目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自发地收集资料扩展自己的化学知识。
3. 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
学习《爱护水资源》课题时, 学生们自发制订了家庭节水措施并制成小资料, 在社区中普及节水爱水知识, 以未成年人的角度影响了很多成年人的观念;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 使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作出自己的积极的小小贡献。
指导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冷思考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数学素养;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是数学教育的必然,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途径,教师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一、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是数学教育的必然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将经过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课外读物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更多的数学信息具体、可观地走进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主动观察、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从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社区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区生活,大大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数学课外读物中的小故事既有童话色彩,又有生活真实性,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难题,只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建立起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结构,体现了数学教育开放性的核心思想,使得教育力量开放性的实现成为可能。
2.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的脊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认知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认知主体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直至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引导他们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问题意识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数学课外读物对于构建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如《魔法数学》一书中“给大脑洗个澡”、“和数学一起生活”、“数学游戏和数学魔术”等近百个游戏和谜题,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坐下来静心品味数学的魅力。在享受数学带来乐趣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奇思妙想。自由、愉悦的阅读氛围,益于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欲望,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最为活跃,能够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不断想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途径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方法、概念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和“数学头脑”后的一种能量释放,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势在必行。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将学生平时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故事融为一体,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
有的数学读物还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模仿创作数学小故事,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智力,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在创作数学小故事的过程中调动了全部的数学细胞参与到活动中来,对编写的小故事既要考虑有趣,也要兼顾数学问题的深入、全面、严谨,还要不时地反思自身数学知识架构上的缺陷以及如何补救,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辩证统一地融合进小故事里。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1.有选择地阅读
数学课外读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1)内容贴近现行小学数学课本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能够提高自学能力。(2)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方面的简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学会实践思考。(3)数学故事书将学生平时学到的数学知识融于故事中,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孩子将课上所学知识内化成一种数学能力。
2.带着疑问去阅读
朱熹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在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的心情去阅读、去学数学,学会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多向性地释疑
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要积极寻求解答疑问的方法。“疑”和“答”具有多向性,既可以独立思考、独自查阅资料解答,亦可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想法协作解答。多思多交流,享受阅读的乐趣,在和他人思维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4.动态性反馈
阅读不是一个按照事先编排好的程序机械地加以实施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对阅读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评析、对阅读能力进行重新建构的动态过程。检验学生数学课外读物阅读能力可以从撰写数学日记、创作数学故事、演数学相声、编排数学手抄报等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离不开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数学课外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贺定修.问题意识是数学知识创新的突破口[J].教育探索.2004.(08)(总第158期).84.
[2]李茂编译.彼岸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祝世清.求真求实——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J].数学教学研究.2008.(09).18~19.
[4]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著,温暖译.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 篇12
一、突出自主阅读学习, 增强认知理解力
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理解源于阅读, 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认知理解更具有丰富性和深入性。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 能够对语篇的主题大意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更能够增强质疑思考的能力。
教师不妨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充分利用晨读、自习等时间鼓励学生阅读, 尤其是阅读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经典美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 首先, 要为学生选择阅读学习的素材, 让学生能够拓宽语言文化知识。其次,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学习思维,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运用默读、朗读等学习方式, 增强认知感悟。再次, 建议学生认真地记好笔记, 画出自己的阅读疑难之处, 并能够通过精读思考来深入探究。
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过程, 更是学生增强认知理解的重要前提。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的“Reading B Home alone”教学中, 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思考“Reading A”中的题目, 并要求学生思考:Why do the author feel alone?同时, 要求学生能够将自己阅读学习的疑难问题与同桌或者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 以“What do you do when meet the thing”来进行表达, 以激活其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二、关注合作探究过程, 深化认知思维性
在自主阅读学习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是学生更好理解文章表达内容, 提高语言思维感知深度和广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探究, 更能够深化学生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运用合作探究, 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互相交流合作的和谐环境氛围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 强化认知感悟。首先, 建议学生能够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 以便能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行学习。其次, 鼓励学生能够对小组成员之间的疑难问题进行互相争辩, 思考交流, 以增强理解感悟能力。再次, 允许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认知感悟思维, 以强化认知。
通过这些认知策略的指导, 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认知感悟思维。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2Language的“Reading English and its history”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在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基础上, 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则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 再布置一些思考题目, 像Why do the author think English is still changing等等。这些问题的引导, 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感悟, 激发学习的活力和动力, 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三、注重发展创新运用, 提高认知升华度
根据学习的情况, 运用发展的思维来予以深入思考, 不仅能够起到丰富学习内容的作用, 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认知的广度。尤其在阅读学习中, 更应该予以注意。
在学生的学习理解过程中, 建议学生能够根据学习要求来优化思维,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知识运用来进行总结归纳。像在阅读学习中, 要求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依据文章表达的主旨要义和思想情感来予以拓展延伸,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同时, 可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认知感悟予以深入归纳总结, 尤其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首先, 允许学生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 以深化认知。其次, 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需要, 建议学生能够自由大胆地进行表达。再次, 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争鸣, 通过彼此交流来增进学习的认知感悟。
这些发展创新, 其实是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升华, 能够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方法, 满足其语言文化学习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 能够便于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策略指导, 能够在培养学习自觉主动性和思维深入性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运用课程知识。学生认知策略指导也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 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实践。
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认知策略的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思维方法是课程教学内在要求。依据认知策略指导要求,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思维方法, 提高英语学习自觉主动性。教师要从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任务理解探究、生成反思等方面, 对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策略进行指导优化, 以强化认知感悟,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学生在激发自身学习潜能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思维模式, 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生,认知感悟
参考文献
[1]张琳.元认知策略培养在高中英语单元教学中的实施[J].山东教育, 2010 (35) .
[2]施永灵.试谈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1) .
【数学教学指导思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公式教学思考08-30
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思考10-19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思考05-13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思考06-26
工科高等数学教学思考10-07
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09-01
高中数学学法指导教学09-16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06-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06-17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思考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