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2024-06-01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共12篇)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1

一、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有着一定目的的自觉行为, 它需要有一种源自自身的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放在数学教学中来说就是愿意学数学.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呢?重要的是激发出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换言之, 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是一种源动力.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来进行数学的学习.可是兴趣的调动要求教师必须花费很多心思去实践验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伸展性, 这为我们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数学本身提供的这种优势, 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将问题趣味化, 以趣味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这种趣味化可以放在课程的任何一个时间段, 但最好放在课前, 这会取得最大的授课效益.比如, 在课堂伊始, 曾就某个练习题进行修饰, 以故事的形式, 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相关的知识:让大家将难题想象成一个个即将被大灰狼吃掉的小羊羔.如果大家没有将问题的答案找出来, 一只只的小羊就会被大灰狼相继吃掉;相反, 如果答对一道题就能挽救一只小羊.于是, 大家纷纷开始投入全部的热情去答题, 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小羊被大灰狼吃掉的结局.就这样, 一开始大家就以一种完全沉浸的方式开始了课堂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诸如此类的情境到处都是, 而且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科目的课堂中, 因为性质都是一样的.

2. 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无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或板书或讲解, 多少都围绕着课本来回转.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之下, 学生也都出现了审美疲劳.课堂氛围一直处在一种呆滞的状态, 不但教师讲课感觉费劲, 学生听课也感觉费劲, 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又毫无教学效率可言.在新课标大行其道的今天, 教师可以借助这种趋势,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效率.现代化教学设备就成了我们的首选.首先它能够在形式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其次, 现代化的设备改善了知识的表现方式, 使其充满了趣味性, 给学生带来课堂学习的全新体验.学生本身就对这些全新的授课方式充满期待感, 当这种期待感得到满足, 学生自然会以一种兴奋、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学习,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奋感, 教学活动的开展的也会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多拿些时间来研究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学习它的相关功能, 试图能将授课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恰当的穿插进去.避免出现混乱感, 使学生也出现摸不清东西南北的现象.可以通过穿插图片、视频、音频能形式, 将教学内容向纵深方向扩深.但要做到始终围绕着主题进行授课, 不要偏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在备课方面要下足功夫, 合理把握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可见, 在新课标形势下, 我们做教师的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 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 更为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精选能力训练测试题

初中生经常面对过多的练习题的困扰, 不但需要付诸许多时间去探寻解题方式, 而且耗费相当的精力, 对教师也同样如此.本身就没有多少课堂时间, 再被大量的练习题这么一折腾, 何谈课堂效率?为此, 我们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 挑选合适的例题做练习、讲解

所选的这类问题要能集中许多相关的知识点或是包含多种技巧, 这样一来, 通过一道练习题就可以穿插学生所学的多个知识点, 对所学的内容起到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这类练习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训练他们的解题技巧, 使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练习时能够得心应手.从而也就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无疑是给教学中带来的一大收获.

2. 调节好能力测试题的难易程度

所选的练习题应该难易适中, 要兼顾学困生和特优生.不能使特优生感觉问题过易, 也不能使学困生感觉问题过难.这也是长期困扰着许多教师的难题.唯一可行的办法在于教师要学会取中间而为之.这里需要加入学困生与特优生的互动, 各自阐述观点.在这里, 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的疑点进行“争执”, 允许出现面红耳赤的场面, 这是一种观点争鸣的好的现象.实现以优带差.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再简单的问题也会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细枝末节.在寻找解题方式、总结解题技巧的同时,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巩固, 还融洽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2]陆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2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教师们纷纷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其实,计算教学的模式历来有之,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在把握好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做好课前的铺垫,在突出算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算法的策略化,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保证练习的量,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算法。下面结合平时计算教学课堂中的例子,作一些初浅的探索和诠释。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复习铺垫,每节课前,老师分析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所需的旧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其弊端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被“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课堂,引入部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其缺点是过于复杂的情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我认为铺垫很重要,但要适度;情境的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了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五(上)教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由于本课需要学生运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知识和商不变规律作为基础,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做几道复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12÷0.3=( )÷3 6.72÷0.68=( )÷68

2、竖式计算。79.8÷42

因为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所以先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然后再创设妈妈买鸡蛋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尝试帮助妈妈解决7.98元买4.2千克鸡蛋,求鸡蛋的单价的实际问题。

适度的铺垫使学生充分调动起已有旧识,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置身于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会兴趣盎然,并且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算理提供支撑,还能突出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传统的教学强调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千人一面,全体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乏味,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高。

而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算法教学结束,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优等生而言,眼界得到了开阔了,思维得到了活跃。可其他学生呢?有些学困生听得糊里糊涂,最后一种算法也不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想惟有将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算法和引领算法优化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算法,并以此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现的几种算法:1、28×10=280,28×2=56,280+56=336。

2、28×6=168,136×2=336。

3、28×4=112,112×3=336。

4、竖式计算 2 8 2 8 2 8 0

×10 × 2 + 5 6

2 8 0 5 6 3 3 6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找到不同算法的共同之处,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程度,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比如,第2、第3种方法就不适用两个因数都是素数的情况,不带有普遍性。自主探索后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第1、第4种算法很好理解,适用于各种题目,并有助于理解竖式的书写方法。由于多样化思想与优化思想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是计算的方法、程序。

回顾传统的计算课堂,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这样的教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但是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理由很难。

再看现代计算课堂。由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明确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大类,使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上花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理解算理。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深刻,并能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但不及时准确的抽象、归纳算法,使得计算正确率打大折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教材呈现了与计算内容有关的主题图、旧方法、新算法,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认为通过沟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是整堂课的全部活动,其实不然,除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出现几种算法(见上文)并能讲清算理后,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最优化的算法,让学生学会简便的书写方法:竖式计算,并请学生用语言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抽象算法,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四、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传统的计算教学,在教学完算法后就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使得学生能及时巩固算法,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较快。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尤其是新的计算方法出现的第一课时,如《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老师普遍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理解算理,练习的时间和量都很少。

其实,算法的掌握属于技能的范畴,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要反复的操练才能习惯成自然。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计算课堂教学中尽量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保证练习的量,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技能大有好处。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篇3

一、恰当运用语言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亲切感人

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坦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宽容他们的过失,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激励和赞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语言要准确精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两条:(1)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2)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3.语言要形象生动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只有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为此,应做到:(1)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形象化。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2)对描述性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

数学的发展规律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报幕员所站位置与舞台总长的比例为0.618时效果最好等等。

2.具体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玻利亚说过:“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是应当非常具体化地加以阐述。”把这一抽象问题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发现规律,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3.实用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自己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老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讨论课上我精心设计好讨论题,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后,再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已调查的某班50名学生的身高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计数,一人监督计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4

关键词: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1) 全面掌握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占据着主要位置, 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新时期, 我们应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主动获取新知识,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仔细研究新课标, 优化传统教学观念。[1]例如, 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这节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长方形面积, 再以画面积单位的形式对其进行验证, 推测长方形面积公式, 最后交流探讨, 总结计算规律, 在掌握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明确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 体会学习乐趣。

(2) 明确教材意图。新课标中清晰指出, 数学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并不是单纯地教教材。教材再现并不是唯一教学任务, 教师应参照教材进行重加工, 在能力培养中渗透知识点。

2. 创设融洽、积极的教学氛围

大量教学实践活动表明,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最活跃。从教学层面来说, 师生关系代表对话, 代表积极参与和有效互动, 它既属于一种活动方式, 也是一个教学情境。例如, 在讲授加减法这节内容时, 教师制造如下悬念:我昨晚梦见自己去参加蟠桃大会, 恰遇孙悟空, 然后他请求我帮他一个忙, 问从树上摘掉10 个仙桃后, 还剩几个。这道问题可这是把我难住了, 在梦里怎么都没解决, 同学们能否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问题?因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也愿意帮助别人, 在提出这一问题提出后, 学生热情高涨, 踊跃参与, 有效完成了练习活动。

3. 改善教学过程

学生课堂参与性的提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着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虽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是, 对于小学生而言, 其心智尚不成熟, 还无法将教学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特别是在学生产生分歧时, 教师应有效点拨, 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 改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直接关乎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还会影响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新课改下, 应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中应格外注意学生自身个性, 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每一个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 然而, 却可制订分层目标, 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再制订层次目标。[2]

(2)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若想提升教学效率, 则应有效利用多媒体, 着重激发学习兴趣, 刺激求知欲望, 提高自主参与性, 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具象事物, 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

4. 开展多层练习

因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各不相同, 使得知识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所以, 数学教师应强化练习, 对于思维灵敏、基础稳固的学生, 尽量选择难度系数较高、可促进思维开发的题目;对于资质一般、基础薄弱的学生, 应选择简单的题目, 进而让各个水平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锻炼, 体会成功喜悦, 进而主动学习。

5. 采用激励性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 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 还应关心个体差异。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基础, 坚信学生的内在潜能是无穷的, 发现学生进步后应及时表扬, 让学生切身体会成功乐趣。批改作业时, 对于努力完成的学生应给予肯定, 以此来提高自主性;对于马虎、应付了事的学生, 则应进行教导, 帮助学生找到问题, 然后及时改正, 进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此种方式可实现心灵碰触, 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断进步。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 若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应改进教学理念, 开拓进取, 积极开创自由、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注重每一个细节, 确保各个细节精准、务实, 推动数学教学, 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章春花.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有效学习的几点思考[J].速读 (中旬刊) , 2014 (03) :39.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篇5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备课充分是前提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可以说,任何一堂高效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那么,备课该怎么备、备些什么呢?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为例谈谈备课时的一些做法。

1.纯文本阅读,读透教材

教学一篇课文,备课应从熟读教材开始。首先应对教材进行纯文本阅读,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其人,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写作的方法,感悟文章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可以知道《鱼游到了纸上》(以下简称《鱼》)作者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他在玉泉观鱼、画鱼,把鱼画活了的事,赞扬了青年勤奋专注、不懈追求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

2.明承载任务,确立教学目标

熟读教材后,要明确该教材在该学段该单元承载的导学任务,结合资料的查阅读懂编者的用意,充分了解学情后确立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如何突出汗蒸房重点上,多方位、多形式地围绕重点进行教学,有的放矢,就会事半功倍、提高效率。《鱼》是中段“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受到“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心灵启示;二是让学生初步领悟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因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3.预设问题,确定教学思路

吃透教材后,应结合课后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或障碍点适当进行整合,预设兼顾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的问题,以此为框架确定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环节。《鱼》一课的教学思路以及预设的问题如下:(1)课文写了青年的什么事?(2)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青年?(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它与“先游到了我心里”有什么关系?教学以此为主线展开。

4.备必训点,落实于教学过程

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语文课离不开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备课时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的任务有所侧重地备些必训点,落实于教学过程中。《鱼》一课,我预备了以下必训点:(1)难读字“澈”、多音字“似”的认读、比较,难写字“港”“徽”的笔顺指导与字形记忆。(2)对青年外貌描写的感情朗读与仿说。(3)课文6-8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读出青年的专注与人们的赞叹。

(4)体会句子的意思(如:鱼游到了纸上)。(5)根据第七自然段进行仿说、仿写,课后进行小练笔等。

二、红杏枝头春意闹——教法灵活是保证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那怎样选择教学方法呢?

1.指令明确,问题有效

组织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而课堂组织是否有序,跟教师发出的指令是否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学中,教师的指令必须明确,言简意赅。如让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讨论、交流时有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细致的分工等。同样,教师的提问,也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的有效问题,要杜绝“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问题。这样教学时间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就能用在刀刃上。

2.疏密有致,区别对待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这是古人对国画的构图技巧的精辟论述。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透不过去。教学艺术也应讲究“疏”与“密”的关系,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应根据其承载的不同任务讲究使用时间的长短、讲究训练节奏的快慢。对非重点内容或学生自己可以学懂的部分,则少用时间,加快速度,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必

须是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或详细讲解,或启发诱导,或组织讨论,这是教学上的工笔画。

3.长文短教,省时高效

有些篇幅很长的精读课文,按常规教法,往往费时费力,效果一般。这就要讲究长文短教的技巧。如第八册《夜莺之歌》一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重点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以填充说理由的方式读悟课文。在填与找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字词、重点句段的体会、朗读等训练,以高浓度、高密度的课堂活动,避免了逐段讲解耗时长、低效率的问题。

4.入情入境,以情传情

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语文课堂要积极营造相互理解、尊重、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语文课堂还可借助小黑板、插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具或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思维更活跃。

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教师的示范,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斯霞老师说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对课表现出最大的热情,全身心地融入课堂。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手势、语言等传递自己的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用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成机智是根本

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它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是预设生成和课堂激活生成的结合体,它伴随着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随时都会产生。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回答等生成细节加以利用,或作精妙、简要的点拨,或以此为主题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那么就会迸发思想的火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得到较快提高,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好的训练,课堂效率也就得以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比预设生成更具有灵活性和挑战性,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取舍,因势利导把课堂生成巧妙引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便会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动态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注重课堂生成是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的根本。在教学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两位学生在讨论“普罗米修斯是位怎样的神”这一问题时,却因谈及宙斯是好的还是坏的争得面红耳赤。对这一细节,我认为这是实现以课文为生发点,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这一单元目标的契机,灵机一动,就这个问题增设了评价众神的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有关词句,给故事中出现的几位神灵以评价。在学生充分阅读、讨论、交流后,我小结道:“你们谈得真好。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和他们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找来读一读。”这一教学环节,由于生成的问题来源于学生,他们急于知道各位神是何许人,急于想给予他们评价,便会认真读书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揣摩。这样,学生读书兴趣浓厚,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读书效果也就好,加上教师的引导,读故事、讲故事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了。

四、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有所得是关键

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在40分钟内是否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语文能力是否得到较大提高。一节高效的课必然是学生学有所得的课,而且是“得”的质量要高,要掌握得牢,日后会运用。“得”要解决“得什么”“怎样得”的问题。“得什么”指学到的知识、技能等,“怎样得”则指学习方法的习得。也就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还要习得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怎样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学有所得?要想方设法传授方法给他们,启发他们思考,训练他们的技能。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做到要背的能背、要写的能写、要说的能说,日后又能灵活运用,那学生也就真正学有所得了。教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要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出示第七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青年画鱼专心,一丝不苟)

2.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把一个画鱼专注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青年的神态、动作,还有作者的想象,要求学生做不同记号)

3.作者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

(关联词“有时„„有时”;“好像”、“仿佛”则用来写作者的想象)

4.小结:写一个人可以写他做事时的神态、动作,还可以加上作者的想象,要用恰当的词连起来。

5.你能模仿作者的方法,说一说一个认真学习(弹琴、画画、扫地、擦玻璃)的同学吗?把你觉得说得最满意的写下来。

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很明确,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口、手、眼、脑并用,把读和说、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方法的传授,丝丝入扣,于无痕中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涵,掌握了习作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必有所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能认真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辅助教具或手段,上课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围绕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听、多说、多写,学会学习,课堂效率就必然能得到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一种客观要求。同时,课堂效率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究竟应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师的精辟讲授是前提

教师要减少讲授中的模糊和混乱。与清晰明了相对的是教师讲授时的模糊和混乱。模糊是指教师讲授时表述不清,过多使用不确定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当对要表达的知识记不住或根本不了解时,他们就使用模糊语言。混乱是指教师讲授时说错、停顿、过多使用口头语和混乱词语。这种混乱往往是因为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和缺乏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模糊和混乱的教学妨碍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讲分式的约分时,常说“约去上面和下面的公因式。”正确的叙述应是“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又如在证几何题时,有时为了说话方便,常以简略的形式代替完整的语句,结果是遗漏了命题的前提条件。例如说“等边对等角,大边对大角”,忽略了“在同一三角形中”的前提条件,以致学生证题时因此产生错误。因此,教师要减少甚至避免用模糊和混乱的语言教学,努力做到教学的清晰明了性,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

精心设计提问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要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教师在引出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方法以后就必须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有必要抓住其中一些关键内容来设计问题。如在讲《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在上课前精心设计6个问题:(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3)圆上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如何计算?(4)如何求过圆内一点最大(小)的弦长?(5)圆的弦长、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三者关系怎样?(6)当圆与圆相交时公共弦方程如何求?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扫,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抓住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进行这些概念教学时设计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如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其定义为“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针一对这个定义,要强调“从第2项起”,因为第一项前没有前一项,也要强调“同一个常数”,这五个字体现了等差数列的基本特征;还要强调公差是每一项(从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为此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能不能去掉“从第2项起”、“每一项”或“同一个”,去掉这些词以后,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能举一些反例吗?(2)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这些词?(3)能不能把“差”改成其他的运算关系,如“和”、“积”或“商”,为以后学习等比数列做一些铺垫。

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是根本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适当难度的教学要求,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消除不平衡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和相应的材料,其中这些圆有的是用硬纸做的,有的是用软布做的,有的直接画在一张纸上而没有剪下来,要求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的任务是“想办法找出这些不同圆的周长”。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积极合作,硬纸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测出但软布剪的圆不能这样量,为解决此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先量出圆的或周长,再推算出整个周长面对纸上画的圆不易直接测量周长这一难题,学生又转入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整个活动充满着挑战,学生对这样的自主探索活动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因而在这堂课中积极性非常高。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 学生就愿意学习, 会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反之, 缺乏兴趣, 他们就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动力, 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体来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 巧设导入, 激发兴趣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 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 如利用问题设疑导入, 联系新旧知识导入, 利用数学故事导入等, 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合理选用,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能够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具体来说,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不同, 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针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等。只有这样,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组织竞赛, 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 小学生尤其强烈, 这种好胜心能促使小学生更积极努力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竞赛活动,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竞赛活动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使他们在你追我赶中增长知识, 提升能力。

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 教师牢牢占据着主体位置, 完全不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课堂教学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转变自己的角色,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完全控制着课堂, 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实际上, 在学习面前, 人人都是平等的, 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 并放到与学生同等的位置, 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 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其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师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教师要怀着满腔热情, 真诚地对待学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和爱护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鼓励学生,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再次,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必须丢掉高高在上的“架子”, 改变以往威胁或惩罚学生的做法, 将尊重、信任给予学生, 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 尊重他们的意见, 相信他们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学困生, 更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 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 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师生之间互相关心、尊重、信任, 就一定能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习惯于占据课堂主体的位置, 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好。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媒体教学, 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解决以往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根据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具体的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 我利用多媒体对线段、射线、直线的形成进行了演示, 并根据学生的需求, 反复进行了回放, 从而让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性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 得出了结论:有两个端点, 不可延长, 可测量的是线段;有一个端点, 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 不可测量的是射线;无端点, 可以两边无限延长, 不可测量的是直线。

需要注意的是, 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用到多媒体, 也不是整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 选准时机, 适时切入, 合理运用, 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的学问,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美好未来。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 其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文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究, 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云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 (9) .

[2]李方益.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 2011 (4) .

[3]权松爱.略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 2011 (34)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篇8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理解深度不够, 对课堂教学设计上不充分, 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足, 在教学方法、学用具的选用上不足。因此, 要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着重点要在教师身上。

1、备课随意, 课前准备不充分。一是没有认真钻研教材。二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年龄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 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兴趣、思想状况、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情况, 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 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中学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解不够, 因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会出现重复低效的现象。

2、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单一。笔者在一些小学听课、调查时发现, 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3、机制不活, 教学语言平淡乏味。有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习惯于照教案行事, 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上不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假设过程, 不给学生验证自己假设的时间, 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去追求一环套一环, 环环紧扣这样程序化的形式主义。这样的教学, 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 效率低下。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理解深度不够, 对课堂教学设计上不充分, 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足, 在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的选用上不足。因此, 要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着重点要在教师身上。

二、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的思考

(一) 学习理论知识, 更新教育理念

现在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满天飞, 其实不是什么新理念, 而且甚至可以说是老理念。建构的思想——皮亚杰的;发现学习——布鲁纳的;探究式教学——施瓦布的;再发现思想——波利亚的;合作学习——约翰逊的……。除约翰逊是20世纪70年代的人, 其他几位都是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家[1]。这些理念是在一定形势和文化传统背景下产生的, 这当中的确有可取之处, 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照搬套用, 我们要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实践, 选择与中国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相容的教育思想,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读一读, 看一看, 了解了解的基础上, 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教学理念, 学习教学模式, 将理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 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 明确教学目标, 认真分析教材

教材是死的, 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 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对教材深加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增删内容, 重组教材, 改编教材。

(三) 创设问题情景, 优化课堂提问

众所周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是通过对问题解决而得到的, 因而人们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某种意义上讲,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都在具体化问题解决的能力上, 由此可见, 数学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并达到熟练程度, 才能真正明确每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知识的来龙去脉, 它的重、难点、它的引伸和发展重点有什么重要性, 怎样突出, 用什么方法巩固, 难点难在何处, 如何把难点分散, 化难为易等等。而巧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生情感, 启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要使数学课堂提问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课堂提问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 即注意科学性。第二,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特点。

(四) 优化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来讲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 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必须突出重点, 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 难以掌握, 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把握重点要点, 找出难点, 化解难点,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的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所向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 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五) 转变教师观念,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课的定位是“传递数学知识的场所”, 数学学习的氛围应当“有序、安静、严谨、统一”,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是“抽象、枯燥、没用”。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学生这些未来的世纪之才?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从人际关系来说, 应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从教育过程来说, 应当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 而不是“专制的”;从教育方法来说, 应当是服务的、全面负责的, 而不是只管“教”的;从工作目标来说, 应当是着眼于未来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 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因此, 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 即由教向学的转变——过去是“以教为主”, 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 现在要“重学”;过去提倡“为教服务”, 现在鼓励“为学服务”。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即由“师道尊严”向“和善可亲”转变, 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 再亲善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做学生的学伴、朋友, 营造民主,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培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因素。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获取一些与教学相关, 生动形象的实例, 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 亲切感, 并很快的把思维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把问题情景故事化, 提高问题情景的趣味性, 引发求知欲。

2、激发对学科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或被他人承认的成就感, 这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他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获得, 那么这种需要就会得到加强, 就会对学习活动保持强烈的兴趣。

(七)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在合作教学中, 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权威。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既“导”且“演”, 结果是“导”不明, “演”不精, 事倍功半, 苦不甚言, 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好靠铺天盖地的各种作业来体现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在这一恶性循环中, 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 不堪重负, 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 因而不可能当好“导演”兼“主演”, “导”不明, “演”不精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 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疲于应付, 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教学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 力求“导”为前提, “演”为主体,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如在反馈阶段, 教师不必再批阅全班的作业, 而是随机从各小组中抽取小部分作业进行批改, 其他作业由各个小组根据答案单进行互批, 发现问题上报教师以及时进行补救。

(八) 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能节省时间、加大容量、提高效益, 能变抽象为具体,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利用图形, 把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搭起数形结合的桥梁。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开辟数学教学的新天地勾画了美好的蓝图!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 要注意度的把握, 只有适当使用, 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优美课件, 创设一些十分生动的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在课堂里展示数学美, 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最合理的、最有效的评价是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及时,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必须及时指出, 及时进行纠正。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设置不同教学情景, 如用多媒体的各种动画、游戏等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利用多媒体及时展示学生解题成果, 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要花很多人力、物力来完成的, 以往没有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 每个教师要去设计一堂课都必须从头做起, 这样既花费了时间而且也很难保证质量。同一个内容的课,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将其别人的备课成果“拿来”, 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修改, 就成了自己的教案。同样的, 其他的教学资源, 如课件、资料等信息, 更是可以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时间, 让其用更多的眼光去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掌握, 思维的训练, 能力发展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牵涉多个方面的, 复合性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课堂实际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 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分析综合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应明魏敏.运用课堂提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第20卷第4期99-100.

[2]李德友.新课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陕西教育 (理论版) .2006年09期.

[3]魏群芳.培养主动性和探究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80-81.

[4]张志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广东教育?教研2007年第10期37-38.

[5]胡必武, 包翠莲.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年126-128.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思考 篇9

一、教材内容巧处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塑造良好思想品德的主阵地。在新课程实施中,高中数学课时减少,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对熟悉了老教材、老教法的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处理教材,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是教师教学交流中一个长谈的话题。我认为精讲、精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每节课都有一个重、难点,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逐步展开的。为此,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兴奋,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备课方式求转变

1. 备课要优化课时目标,突破重、难点。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的方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明确目标,联系学生实际,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利用教具、板书设计等,抓住重、难点展开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备课要深入了解学生,优化教材内容。 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底蕴和能力,是备好一节课的必备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要高效完成一节教学任务,显然是空中楼阁,只有了解了所教对象———学生生的的实实际际情情况况,,才才能能有有的的放放矢矢,合理而准确地处理好教材 ,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3. 备课要注重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时巧妙设质疑问,使抽象的语言直观明了,通过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教师应注意设置问题———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究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探究知识。设计问题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为着力点,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出现厌学、逃学、弃学。违背了教学的目的, 就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三、学习能力重培养

1. 变“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实践。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既要提问学生,又要鼓励学生提问,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师生、生生独立思考、相互质疑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中深入展开。

2.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展示”。其目的是让学生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知识、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努力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3.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法,经历过程,感受真知。要让学生在互相的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时间活利用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10

一、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对教师的引导比较依赖,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入五年级,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退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来主动掌握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都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橡皮、文具盒、尺子、 讲桌和正方体魔方、粉笔盒等,让同学们说出这两类物体形状上的差别,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正方体的所有边长都是相等的,而长方体并不是. 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的情况下继续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认知水平,但是仍然是一群孩子,贪玩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如果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枯燥, 学生就会自己寻找有趣的事情,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虽然学生们的天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专心、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则能够将其转变为优势. 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被生活气息强烈、有趣味性、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所吸引,而不会因为枯燥的数字和死板的图形失去兴趣和耐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家里有一块蛋糕,我和爸爸平分,那么每人分得几块蛋糕? ”学生们会回答:“我和爸爸一人一半,每个人都分得半块蛋糕.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我和爸爸刚刚要分蛋糕,妈妈回来了,发现我们俩在吃蛋糕,妈妈也要吃,三个人分一块蛋糕, 每个人又分到多少呢? ”学生就会用算术计算,但是1是不能被3整除的,在四则运算中1 ÷ 3是除不开的. 但是生活常识告诉学生们,一块蛋糕是可以三个人吃的,那么每个人到底吃了多少蛋糕呢? 学生此时就会意识到,这是四则运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对分数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小学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崇拜心理, 甚至有学生将教师视作自身的偶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树立起继续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偶像,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从而自觉努力,找寻自身有待提升的地方.

例如“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呢? ”学生们会回答:“文具盒、桌子、格尺、饭盒. ”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 “对,你们答得很好! ”“不错呢,非常有想象力! ”但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呢? ”学生会回答:“魔方、粉笔盒.”除此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除了这两样呢? 还有没有别的? ” “回答得很好, 但是可以再想想.” 学生在得到鼓励和暗示之后,就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正方体物品,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这样恰当温和的评价和鼓励,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结语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认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正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赵娜.小学五年级学生数感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活动效率 提高 思考

效率,是人们实践活动追求的目标,同时,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和途径,其课堂教学效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变化。众所周知,课堂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因素,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会受到多方面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不同纬度,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闪亮的“明星”,能力素养永远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目标“追求”。鉴于上述认识,本人现就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做粗浅论述。

一、重视课堂教学预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取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事先切实做好“基础工作”,“准备环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内容、学习对象、教学经验等多种因素,力求做到“两个好”。一是要研究教材,备好教材。认真阅读、研析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目标要求、训练重点等,从而科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学生,备好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初中生的思想状态、情感发展以及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针对初中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选取和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节奏以及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在张驰有度、科学合理的预设内容中,高效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展现教学双向特性,实施师生双边互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考量“标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深度。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课堂讲解的“量”,单边活动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双边活动作为“依据”。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师生双边互动之中,主体特性能够得到显著展现,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变以往教师一人“独唱”的模式,构建师生集体“合唱”的模式,采用师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组织初中生参与知识点、问题案例、学习评判等数学实践活动环节,并引导初中生与教师围进行讨论、交流、辨析等双向活动,让初中生在深度参与、深刻研析中,提升学习效能,提高学习效果。

如“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学利用课堂教学双向特性,采用实践操作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向初中生提出实践操作活动步骤和要求,引导初中生一起参与动手操作、观察两个一模一样三角形的双边实践活动,并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与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初中生在此互动进程中,对知识点内涵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性认知。

三、注重主体实践锻炼,搭建探究思维平台

课堂教学的宗旨和任务,是为了锻炼学习对象的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对象的学习素养。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对象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又具有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中,衡量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是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数量”,而是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数学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重视初中生主体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探知、解析、思维的活动载体,在初中生亲身实践和教师科学指点下,既领悟掌握解题策略方法,又锻炼提升解决问题技能素养。

问题:如图,在△ABC中,AB=AC,⊙O的直径为AB,∠CBF= ∠CAB。求证:直线BF是⊙O的切线。

学生分析:要求证直线BF是⊙O的切线,就需要证明∠ABE=90°,此时,需要借助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相等得到直角,这就要求采用构图法,连接AE,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判定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相等得到直角,得到∠ABE=90° 即可求证。

教师对初中生分析过程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指出,求证此类问题时,要正确运用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

四、发挥教师教学机智,实时调整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其活动进程会因教学对象或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它不是按部就班的固定发展进程。笔者发现,有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未能及时有效处置,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事倍功半。教育学认为,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是教师所必需的教学技能素养,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自身教学机智,有效解决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解析问题错误、学生相互打闹、提出超越课本内容的问题等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时改变教学“节奏”,有效化解突发事件,使突发情况成为课堂教学“添彩”之笔,实现教学效率提升。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本人在此仅做了粗浅的论述,在此还望同仁共同参与此项课题教研,为素质教育贡献才智。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篇12

一、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

对于教师而言,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才算是高效教学?笔者认为,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 不同年代的社会建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 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 有效教学诚然要与新课改要求相吻合, 同时, 更要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需达成以下几项条件。

其一, 学生的兴趣、态度。当前,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把“教”放在首位, 因此多年来我国数次进行课程改革, 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而这也构成了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之一。

其二, 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前在教育界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教学方法也不能断定就是权威的, 因为不论任何方法都是由教师来操控, 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一切。因此, 笔者认为,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况, 在能够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前提下, 即便采用最原始的灌输式教学也无可厚非, 因此, 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虽然决定了教学质量, 然而教师却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

其三,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当代, 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即是“活学活用”。然而, 什么才是活学活用?首先,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来;其次,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再次, 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局限, 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张弛有度,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结合上述探讨, 在已具备衡量标准的前提下, 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效组织课堂, 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态, 一张一弛, 让教学过程有法, 让教学节奏更科学。

(一) 让课堂充满张力

课堂张力是指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 以及课题的严谨性。首先, 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从小学到初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教材的局限和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们是一种极大的束缚,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 而非主动认识哪些是数学的研究对象, 运用哪些方法能解决问题, 而这就充分显露了学生的“松弛”———被动性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到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面对着新课题都紧迫而又期待, 才能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课堂更具张力, 进而, 教师的“放松性”引导也才更具效用[1]。

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真理性。数学的真理性源于学生对数学题的正确解答, 任何复杂的数学题都有其标准答案, 每一个标准答案都是一个真理, 且这种真理是任何推理和研究都无法推翻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真理性, 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即为探究和进一步发掘某些真理。而数学的价值与数学的真理性是一脉相承的, 但相较而言,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仍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例如, 笔者曾组织学生们开展生活记录活动, 让学生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难题都记录下来, 并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探讨交流, 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而最终, 则形成了每堂课都用数学来解决一或两个问题这一惯例, 久而久之, 学生们养成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难题的习惯, 不仅发现了数学的价值, 更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而笔者的教学也收获了实效。

(二) 活跃课堂氛围

在上述前提下, 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松弛学生的神经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 “弛”可以是一次活动, 也可以是一个故事,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把握。例如, 在“普查与抽样调查”一课的教学中, 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紧张的学习之后, 笔者从生活实例入手, 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买水果的经历, 最后总结出学生们都会采用的买水果的方法:在一堆水果中挑几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水果。而这正应用到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如此, 通过这样的引导, 既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松弛学生的神经, 又能够让知识在活动中悄然的渗透,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 新时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 只有让这项工作客观严谨, 并张弛有度, 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效能,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因此,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 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让知识的渗透更透彻。

参考文献

[1]谭义宝.初中数学教学要做到张弛有度[J].广西教育, 2012 (22) :78.

上一篇: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下一篇:课外校本化